10
1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壹、 設計理念 2009 8 8 日,莫拉克颱風在名為台灣的島嶼上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悲慟」、「失 落」、「不捨」、「難過」,哀傷的辭彙在大風大雨侵襲過的土地上飄落了一地。罹難同胞 673 位,累積雨量 2748 毫米,農業損失 175 億,眾多的統計數字是這段集體記憶的理性註解, 而來自波士頓日報(boston.com)的The Big Picture網路專欄 1 則以一張張的視覺影像詮釋了 莫以名狀的感性情緒(圖 1.1)。超過 30 張的紀實照片 2 以精鍊、沉穩的攝影語彙陳述了文 字難以描繪的情緒與氛圍。這篇影像專欄除了勾勒出風災的輪廓外,深究其中,最重要的, 是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其背後的幾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1.1 boston.com 以紀實攝影的型式呈現了台灣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的面貌 首先,全球化的腳步已快速加劇,科技的進步讓實體與數位世界的距離都大為縮短,天 涯成為咫尺,另一方面,撕去代工經濟掛帥的既有標籤,台灣的未來是知識經濟、美學經濟, 在這樣的願景下,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更顯重要。檢視波士頓日報,作為歐美數以千計的媒體 之一,一如其他主流媒體,展現了對於國際議題的高度關懷與重視,阿富汗大選、格陵蘭融 冰亦或是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都是取材範圍,然而,對照國內平面、電子媒體卻鮮少展現如此 的國際敏銳度與寬容度。 1 The Big Picture 是波士頓日報的著名網路專欄,內容多以紀實攝影為主,另再輔以文字說明,編輯為 Alan Taylor2 此篇名為 Typhoon Morakot 的專題報導請參閱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9/08/typhoon_morakot.html

微型紀實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amerashu teaching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微型紀實

1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壹、 設計理念

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颱風在名為台灣的島嶼上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悲慟」、「失

落」、「不捨」、「難過」,哀傷的辭彙在大風大雨侵襲過的土地上飄落了一地。罹難同胞 673

位,累積雨量 2748 毫米,農業損失 175 億,眾多的統計數字是這段集體記憶的理性註解,

而來自波士頓日報(boston.com)的The Big Picture網路專欄 1則以一張張的視覺影像詮釋了

莫以名狀的感性情緒(圖 1.1)。超過 30 張的紀實照片 2

以精鍊、沉穩的攝影語彙陳述了文

字難以描繪的情緒與氛圍。這篇影像專欄除了勾勒出風災的輪廓外,深究其中,最重要的,

是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其背後的幾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圖 1.1 boston.com 以紀實攝影的型式呈現了台灣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的面貌

首先,全球化的腳步已快速加劇,科技的進步讓實體與數位世界的距離都大為縮短,天

涯成為咫尺,另一方面,撕去代工經濟掛帥的既有標籤,台灣的未來是知識經濟、美學經濟,

在這樣的願景下,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更顯重要。檢視波士頓日報,作為歐美數以千計的媒體

之一,一如其他主流媒體,展現了對於國際議題的高度關懷與重視,阿富汗大選、格陵蘭融

冰亦或是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都是取材範圍,然而,對照國內平面、電子媒體卻鮮少展現如此

的國際敏銳度與寬容度。 1 The Big Picture是波士頓日報的著名網路專欄,內容多以紀實攝影為主,另再輔以文字說明,編輯為Alan Taylor。 2 此篇名為 Typhoon Morakot 的專題報導請參閱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9/08/typhoon_morakot.html。

Page 2: 微型紀實

2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再者,媒體素養的教育與養成未能普及。隨著數位相機的發展及網路相簿、部落格與

facebook 等個人化應用的崛起,視覺圖像每日都以超乎想像的增長速度在數位世界蔓延及擴

張。作為數位世界的主流媒介,每天都有大量的視覺圖像充斥網路世界,正面支持者認為這

樣的發展有助於縮小資訊不對等的落差,負面支持者則表示,如孩童未能正確詮釋、解讀進

而批判這些視覺影像,將對其價值觀及信念的養成造成扭曲及誤解。因此,對於其獨特的媒

體語彙的認識便顯得迫切。綜觀台灣現今教育環境,對此議題的關注仍顯不足,符號學的解

讀、完形理論的闡釋、顏色的表徵,這些基本的認識未能從教育的基礎即深植,此乃須引以

為鑑之處。

最後,web2.0 成為新興的網路主流,維基經濟學一書提出了四個新穎的創新概念,分

別是「開放」、「同儕分享」、「分享」及「全球行動」。這樣的概念也對網路媒體的運作造成

了極大的影響,大量的 web2.0 網站崛起,Facebook、Flickr 及 Twitter 的出現不管是在文字

或影像媒體的累積上都丟下了震撼彈,亦是我們不可忽視之處。

圖 1.2 本教學案例的核心精神及實作流程

貳、 課程架構

鑒於上述討論,本教學案例即以「影像符碼的詮釋及產製」、「拓展全球化視野」以及

「web2.0 的實踐」作為核心概念。課程擬以三節課,共計 120 分鐘的時間,逐步實踐此三

項核心精神。單元一「影像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媒體閱讀的分析道路,將提供學生三種符

號類型的解讀方式;單元二「全球大頭條」,藉由波士頓日報的紀實攝影專欄,檢驗學生對

於符號學詮釋的正確與否,在此同時,亦提供學生一以視覺圖像拓展國際視野的絕佳平台;

單元三「用照片擁抱世界」,學生將由媒體閱聽者的角色轉換為產製者,並將作品藉由 web2.0

攝影平台與世界進行分享與互動。

Page 3: 微型紀實

3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一、 適用年段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所屬第三階段學生,國小五至六年級。

二、 教學時間

三節課,每節 40 分鐘,共計 120 分鐘。可作為社會領域延伸教材於晨光時間進行。

三、 先備知能

學生須具備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社會領域及資訊議題所列之第一、第二階段能力。

四、 能力指標

社會領域 資訊議題

1-3-1 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

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3 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

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4 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

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9-3-4 列舉當前全球共同面對與關心的

課題。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

設備。

3-3-1 能操作掃瞄器及數位相機

等工具。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

資源與心得。

五、 媒體素養的概念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在此引述 David Buckingham 提出的四個概念理解作為媒體素養指標之依據

產製 語言 再現 閱聽大眾

運用數位相機進

行視覺影像的生

產。

運用 web2.0 網站

作為傳播媒體文

本的媒介。

以符號學觀點詮

釋三種圖像符號

類型:圖案式符

號、索引式符號

及記號式符號。

對於網路媒介提

出真實性質疑。

檢驗媒體文本是

否傾向偏見或具

客觀性。

釐清網路新聞媒

體如何吸引閱聽

大眾。

說明以紀實攝影

型式構成的專欄

帶來的閱讀感

受。

Page 4: 微型紀實

4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參、 教學示例

單元 1:影像顯微鏡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從符號學(semiotics)的觀點出發,學生將提升其對於影像作為媒體之一所使用之特定語言

及符號之敏銳度。他們被要求檢視一系列的影像,並且在教師的提示下能對三種不同符號類型的影像做出分類,

這些符號類型包含:圖案式符號 3、索引式符號 4及記號式符號 5

教學資源

。透過對這些符號類型的理解,學生將更能扮演

好閱聽者的角色,對於充斥網路世界的媒體影像提出嚴厲的詮釋及批判。

軟體資源

「你看到了什麼?」簡報(附件-你看到了什麼.pdf)。

「寫出你所看到的」學習單(附件-寫出你所看到的學習單.pdf)。

「認識不同的符號類型」簡報(附件-認識不同的符號類型.pdf)。

「符號類型金字塔」學習單(附件-符號類型金字塔學習單.pdf)。

硬體資源 電腦教室或分組多媒體教室,具教學廣播功能。

課前準備

教師 準備簡報及學習單,並備妥教學環境中之教學廣播或投影功能。

學生 上課前以每組 5-6 人為上限進行分組,並選出一人做為組長。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1-1 (3 分鐘) 形成性評量

教師以「你看到了什麼?」簡報作為引起動機,揭示簡報內的

三張圖片。

圖 3.1 簡報「你看到了什麼」所呈現的內容

學生能觀看教師所展示的

簡報。

3 圖案式符號(Iconic Signs):一個單純的圖案,如公用廁所上的男、女符號標示。 4 索引式符號(Indexical Signs):須具有生活經驗才可以推理、理解的影像,如燃燒殆盡的線香。 5 記號式符號(Symbolic Signs):具深度文化及社會意涵的影像,須對文化本身有相當認識才可探究其中。

Page 5: 微型紀實

5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教學活動 1-2 (12 分鐘) 1. 分別就三張圖片,請學生分組討論從圖片裡所看到的訊

息,並將討論結果記錄於「寫出你所看到的」學習單。

2. 鼓勵學生分析並詮釋出更多的訊息。

3. 教師收回各組學習單,以口頭敘述總結各組意見。

學生能進行分組討論,完成

學習單的撰寫並聆聽教師

陳述他組的想法。

教學活動 1-3 (20 分鐘) 1. 教師說明視覺影像中所隱含的符號訊息,並提出「懂得愈

多、看得愈多」的觀點。

2. 教師說明三種符號類型的差異,詳如上頁註解所示。

3. 教師揭示「認識不同的符號類型」簡報,針對每種符號類

型提供更多的例子以加深學習者的理解。

4. 過程中可針對學生由於缺少社會及文化經驗而較難理解的

符碼做出提示。

學生能聆聽教師的講解並

觀賞簡報所展示的案例。

圖 3.2 簡報「認識不同的符號類型」所羅列的三種符號類型案例

教學活動 1-4 (5 分鐘) 1. 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符號類型金字塔」學習單。

2. 請學生就討論結果進行發表,並由教師總結。

學生能參與小組討論,並完

成學習單的撰寫。

Page 6: 微型紀實

6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單元 2:全球大頭條

在這個單元裡,學生將藉由波士頓日報 The Big Picture 專欄裡一幅幅吸引人的新聞照片體驗全球化的洪流。地球

上每個角落的新興議題將被展示,而學生必須做的,是利用上一節所習得的圖像符號詮釋能力對這些照片進行媒

體閱讀的分析及推理。而在課後的作業裡,學生將更一進步利用這些視覺經驗進行影像的仿作及產製。

教學資源

軟體資源 波士頓日報The Big Picture網路專欄 6

「閱讀波士頓」學習單(附件-閱讀波士頓學習單.pdf)。

硬體資源

電腦教室或分組多媒體教室,具教學廣播及網際網路功能。

數位相機或可照像手機,數量以每組一部為最低限制。(數位相機目前已極

為普遍,故可由學生自備,若無再由學校支援)

課前準備

教師 準備簡報及學習單,並備妥教學環境中之教學廣播或投影功能。

學生 以組為單位,每組準備至少一部數位相機或可照像手機。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2-1 (2 分鐘) 形成性評量

1. 教師口頭複習上節所習得之符號分析概念。

2. 教師概述本節流程,及預期達到之成效。

學生能專心聆聽。

教學活動 2-2 (5 分鐘) 1. 教師示範連線波士頓日報 The Big Picture 專欄。

2. 教師說明該專欄在全球化訊息傳遞上所扮演的媒體產製者

角色,及其所擔負之社會責任。

3. 教師示範該專欄之瀏覽及歷史專欄查詢方式。

4. 請學生連線至該網路新聞專欄。

學生能專心聆聽並連線至

波士頓日報網站。

6波士頓日報 The Big Picture 專欄網址為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

Page 7: 微型紀實

7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教學活動 2-3 (23 分鐘) 1. 在瀏覽紀實影像的同時,教師揭示「閱讀波士頓學習單」,

該學習單要求學生能分別找出三種類型的符號影像,提供

學習者更進一步精熟符號閱讀的機會。

2. 請學生以分組討論方式完成學習單,

3. 請各組發表討論成果。

學生能以分組討論的方式

完成學習單的撰寫並進行

發表。

圖 3.3 波士頓日報的The Big Picture每個月都羅列了來自世界各地豐富而多元的新興議題 7

教學活動 2-4 (10 分鐘) 1. 教師示範數位相機基本使用技巧:開關機、取景、對焦、

拍攝及圖片瀏覽。

2. 分組作業指派:學生由媒體閱聽者的角色轉換為產製者,

須利用數位相機拍攝三種符號類型的在地紀實影像。

3. 該影像將於下單元上載至 web2.0 攝影平台,分享於全世

界,並以此作為總結性評量的依據。

學生能參專心聆聽並於課

後完成指定作業。

7 本縮圖為該網站 2010 年 8 月的討論議題,更多資訊詳見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10/08/。

Page 8: 微型紀實

8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單元 3 :用照片擁抱世界

在這個單元裡,學生將進行媒體的「書寫」及產製,藉由 web2.0 的代表網站 flickr 成立自己的紀實攝影專屬網站,

他們將學習到如何登入網站、上傳圖片,以及為自己的圖片加上文字註解並增加地圖標記等後設資料(metadata)。

在課程的最後,他們將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拍攝心得並接受來自他人的建議及批判。

教學資源

軟體資源 Flickr網站 8及學習單(附件-影像評論學習單.pdf)。

硬體資源 電腦教室或分組多媒體教室,具教學廣播及網際網路功能。 記憶卡讀卡機,須能支援常用如 SD、CF 等記憶卡格式。 若無上述讀卡機,可用數位相機傳輸線代替。

課前準備

教師

教師於課前先至 flickr 註冊一公用帳號,作為班上專屬的圖像紀實網址。

教師須嫻熟flickr的基本操作 9,包含上載圖片、為圖片增添圖片說明及註

記地圖資訊等。

學生 於課餘時間,使用數位相機利用前兩單元習得的技巧及知識拍攝在地影像。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3-1 (2 分鐘) 形成性評量

1. 教師口頭複習上節所習得之概念。

2. 教師概述本節流程,及預期達到之成效。

學生能專心聆聽。

教學活動 3-2 (3 分鐘) 1. 教師示範數位相機圖檔傳輸。

2. 請學生分組操作,將每組所拍攝之照片傳輸至工作主機。

學生能將分組拍攝的影像

圖檔利用讀卡機、傳輸線等

工具傳輸至工作主機。

教學活動 3-3 (15 分鐘) 1. 教師揭示 flick 網址及登入之公共帳號及密碼。

2. 教師示範相片上載方法,請各組將所拍攝之在地紀實相片

學生能將各組所拍攝的影

像上載至 flickr,並針對該

影像進行文字的描述及拍

8 Flickr 是目前極受讚譽的線上相片管理和分享應用網站,徹底發揮 web2.0 的精神,為數眾多的社群及世界地圖

等應用都讓視覺圖像的傳遞與分享更具意義。其網址為 http://www.flickr.com/。 9 上傳圖片資訊可參照 http://www.flickr.com/help/with/uploading/。

Page 9: 微型紀實

9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上載至 flickr 的公用帳號內。

3. 請各組針對上載的照片附加文字說明及標記地圖資訊。

攝地點的註記。

圖 3.4 Flickr 的世界地圖功能可以連結地點與該地影像

教學活動 3-4 (15 分鐘) 請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針對他組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及評論,並

逐步完成學習單(附件-影像評論學習單.pdf)。討論重點包含:

1. 印象最深刻的影像。

2. 該影像所使用的符號類型。

3. 影像背後想表達的意涵。

學生能參與小組討論,並完

成學習單的撰寫。

教學活動 3-5 (5 分鐘) 1. 以口頭詢問方式請學生表達:從媒體閱聽者的角色轉換至

產製者的角色,期間所遭遇的困難?透過擔任攝影者的角

色,是否對影像的詮釋及批判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2. 總結性評量,針對學生分組作品教師逐一檢視作為評量的

依據。

學生能表達自己的看法。

Page 10: 微型紀實

10 微型紀實 2.0:站在波士頓的肩膀上,為台灣發聲

肆、 參考資料

一、 書籍

1. Paul Martin Lester(民 94)。視覺傳播。台北,雙葉書廊。 2. David Buckingham(民 95)。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台北,巨流。 3. Don Tapscott(民 96)。維基經濟學。台北,商智文化。

二、 網際網路

1. 波士頓日報The Big Picture專欄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 2. Flickr網站。http://www.flic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