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of of of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and and and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以报刊评论为考察对象 学院名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生姓名 曹伟 20085825 指导教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二 年六月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ofofofof sciencesciencesciencescience andandandand 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以报刊评论为考察对象

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曹伟

学 号 20085825

指 导 教 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二 年六月

Page 2: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

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①

——以报刊评论为考察对象

摘要:新闻评论已经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媒体的灵魂所在。眼下,

基本上不存在不刊发评论的报刊。本文认为,在刊发的过程中,评论的话语权会受制

于诸多因素而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少,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不至于消散殆尽。通过对新

闻评论受制因素的考察,我们力图从政治、社会、技术三个方面阐述新闻评论话语权

的发展动力。基于对不同媒体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的新闻评论话语权不仅不存在滥

用的情况,反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供发掘。新闻评论应该成为公民表达的重要形

式。

关键词:新闻评论 话语权 报刊

①话语权,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

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话语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使得我们有必要从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媒介话语权对传播

信息内容的影响以及对社会行为产生的作用。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简言之,就是

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在本文中,对话语权的定义主要为“言论对受众的影响力”。

Page 3: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

TheTheTheThe newsnewsnewsnews commentary'scommentary'scommentary'scommentary's rightrightrightright--Using--Using--Using--Using newspapersnewspapersnewspapersnewspapers asasasas studystudystudystudy objectobjectobjectobject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News com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media, and even can be

said to be the soul of the media. At present, almost all news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commen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scourse right of comments would be limit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reduce gradually, but will not disappear

completel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news comments discourse right restricted factors,

we try to elaborate development power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comments from politics,

society,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erent medi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s news commentary voice of the abuse of does not exist, but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ascension to explore space. News comment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the

citizen expression.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News commentary Discourse right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Page 4: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I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话语权特点········································································ 2

第三章 新闻评论话语权的限制因素································································· 4

3.1 限制性报道削弱评论话语权································································· 4

3.2 评论作者知识水平限制评论话语权························································ 5

3.3 编辑取向限制评论话语权····································································· 6

3.4 评论话语权受制于媒体的权威性··························································· 7

3.5 社会关注度限制评论话语权································································· 8

第四章 传统媒体依靠网络增强话语权····························································· 10

第五章 评论话语权的新机遇········································································· 12

第六章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Page 5: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在现代传媒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及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媒

体想要在市场中获得先机,靠售卖独家消息已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由此引申出媒体

对于言论版面的关注。信息如果是一家报刊的血与肉,那么观点言论就是这家报刊的

灵魂。观点取胜已成为步入现代的传媒方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一家媒体的观点

能够影响甚众,无疑会使得这家报纸的销量上升,销量的上升则伴随着广告的接踵而

至,进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观察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各类媒体,如果一家报刊的版面

没有言论的自留地是很难想象的。

然而,言论版面虽成为报刊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评论本身是一种主观性文体,这

就决定了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

观点。加之,各家的报刊一般刊登的评论都是关于前一天的新闻,因而时效性强,深

度往往不够。在这一点上,一些本来不该成为热点的新闻被媒体追逐,不具有评论价

值的新闻占据言论版面,虚假新闻的评论充斥在媒体之上,放大虚假新闻带来的社会

恐慌。因而,有观点认为媒体在滥用评论话语权①。

我们无意去对这种争论做出进一步解释,也不对这种争论下一个明确的界定,本

文讨论的内容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媒体的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本文的论述旨在通过考

察评论的话语权,得出一般经验性的结论,以期更好地认识评论在现代传媒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认为评论的刊发对某一公共事件的关注往往会引发社会的正效

应,使某些掩藏在角落里、平时不被关注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之下。实际上,近年来

一些公共事件引发民意焦点,往往是因为随着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而对原来司空

见惯的规则发出质疑,进而要求修正的结果。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起着将事件向纵

深引进、进一步扩大媒体的放大效应。这里我们比较新闻评论的传播形态以及媒体的

市场经营行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闻评论或许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的方

向的动力源,但却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度的作用,这种速度或在某段时间延缓社会

的过度发展,或者在某段时间加快社会前进的脚步,总体而言,这种话语权是社会

不同阶层发声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新闻评论作为言论新闻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1)评论本身具有鲜明的观点特性;(2)评论同时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评论的这

两个特征不仅是话语权实现的重要保证,而且为它们在各个媒体上现身提供了基础条

件。评论的两个特征是评论之所以为评论的前提。

①此观点来自《视听界》2008年第一期文章,《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

Page 6: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话语权特点一件评论作品最后面向受众,首先需要评论作者的精心选题,而选题完成之后就

是对新闻的分析,从而确定的自己的观点所在,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不同人所关注

的角度是不同的,分析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思路也是不同的,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当评论作者写作完成,将作品交到报刊编辑之后,编辑就会重新选择,这个过程同样

是一个观点分析过程,只有那些符合编辑选择标准的评论作品才可能被收录。而这只

是第一步,编辑工作的第二步便是编辑对作品的重新加工。这一个过程,由于编辑的

知识水平、报刊的选题、报纸的基调、报纸的目标受众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编辑对评

论作品的加工又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加工有可能是对作品观点的进一步深化,也

可能是对作品文字的进一步改进,以杜绝文章中的客观毛病,更可能使原作者的观点

完全改变,当然,也就不排除编辑使得文章的表现力更差、观点性更差的可能。等编

辑工作完成、版面工作完成、印刷且到达受众的手中,又会因为受众文化程度的不同、

对新闻的认识深度的不同、报刊影响广度的不同等不同,造成评论观点的传播影响程

度与深度的不同。这些都与评论的话语权有着直接的关联。

新闻评论是媒体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媒体之间的竞

争已经不再是体制给予媒体多少特权,而是媒体本身的竞争力能否赢得市场,得到受

众和市场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被市场认可的就必须获得话语权,同时,话语权的提

升扩大市场份额。但目前这种正相关所隐含的因果关系还未得到完全定论:究竟是话

语权决定了市场份额还是市场份额提振了话语权。但不论如何界定,一个显见不争的

事实是媒体话语权的强大与否与媒体本身的定位相关联,这包括两方面: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本文在这里旨在讨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因而对新闻报道的话语权涉及不

多,除非涉及新闻评论本身。需要承认的是有利于媒体话语权的新闻评论固然令人渴

望,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促进评论话语权的提升;新

闻评论如何才能为媒体话语权提供条件。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评论编辑问题。事实上,

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媒体市场定位,在此大条件之下,延伸出媒体对评论的定位,

而在此基础上,又会有不同的编辑标准,客观的、主观的、可控的、不可控的等等因

素,都会对新闻评论话语权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考察新闻评论的话语权的

形成过程,对扩大媒体话语权、明确媒体的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本身就是话语权

的表现。但是通过对新闻评论作品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在单

Page 7: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个评论作品传播过程中是弱化的,但从媒体大环境整合之下又是呈现扩大态势的。

这里存在两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首先,单个的评论作品话语权在传播过程中是一种弱

化态势。众所周知,新闻评论从产生到最终达至受众手中,经过了不止一道关卡,这

些关卡往往就像筛子一样,总是选出那些不符合筛眼的作品,而那些符合筛眼的作品

最终流入市场。问题在于,这些存有阻力的筛选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毫无疑

问,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回答,但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共性的特质是无法被抹去的,

理解这些共性特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评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某种因素让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在传播过程中不至于消散殆尽。根据我们推

论的结果,单个新闻评论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话语权是逐渐被弱化的。但我们发现,

另一方面在媒体大环境整合之下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又呈现扩大态势。从开始新闻评论

只存在于大报大刊上,到如今新闻评论已经充斥于各个层面。尤其是网络评论异军突

起,更让评论成为各家网站一个必不可少的栏目。一些网站的评论是通过征稿而来,

一些是直接转载其他媒体关注。在这个过程中,评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都

是本章旨在讨论的问题。

Page 8: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

第三章 新闻评论话语权的限制①因素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由于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媒介不同的传

播偏向。而在现阶段的中国,由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自由还有着各种各

样的限制,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一时还难以做到完全表达公众意愿。社会精英和

政府部门,基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和“麻痹”之下,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趋于这

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公开的进程加快,媒介的发达使得广大人民都参

与到国家的运作,社会发展中来,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民生新闻大多集中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这样的土壤,在限制新闻评论的同时也在为新

闻评论的繁荣奠定了现实基础。当然,不可否认在,新闻评论话语权的受制因素还是

广泛且实在的。

3.1 限制性报道削弱评论话语权

新闻采访尚未自由表现在两方面:一者,行政权力对新闻采访的限制;二者,新

闻采访的独家性。后者之所以是新闻不自由的表现是因为,某些新闻的采访权被赋予

特殊媒体,比如党报、国家通讯社,而一般市场化的媒体不具备采访权。一个不得不

承认的事实是,党报作出的批评性报道是极少的,在以宣传为主要目的的采访报道中,

一些事件就不可能真实呈现在受众眼前。这样的报道同时限制新闻评论的选题。2012

年两会之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地位从天降到地,中央开始审查他的问题,并在证

据确凿之后免除他的一系列职务。事实上,这一新闻被报道之初就引起了民意震动,

网络上铺天盖地都在讨论这一事件。然而,仔细查看这一段时间的媒体新闻,不难发

现,这一震动中国的新闻,居然只有少数几家媒体予以报道,其中的侧重点也不同。

与新闻报道相类似的是,新闻评论在这一块儿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目前笔者只看

到有三家媒体对薄熙来问题进行了评论,这三家分别是《人民日报》、《重庆日报》、

《环球时报》。其他一些媒体则是直接引用《人民日报》的评论,将这篇评论置于报

刊的头版。例如,在 2012年 4月 13日的《21 世纪经济时报》上刊登了转自《人民

日报》的评论员文章《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而作为地方党报的《重庆日报》,有着自

己的媒介定位,在相应中共中央决策时,作出的是拥护中央决策的评论,4月 13日

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以及之后 4月 16日刊发

的《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继续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在一

定程度上表明《重庆日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媒体态度。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①在本文中,“限制”一词采用的意义不是包含缺陷,而是控制限定的意思。因此,并不存在解决问题一说。

Page 9: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

的是,仅仅在一两个月之前,在《重庆日报》的新闻报道中,丝毫看不见有关薄熙来

的负面消息。这表明,一方面党报作为一类特殊媒体,与其说是一种完全的新闻媒

体,毋宁说党报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这一工具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

在于获得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为公众提供多少有益的信息,亦或者对市场负责以及

对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更大程度上这类报刊的目的只是为了塑造领导的正面形象,

以及向公众传达党政机关的最新动作,至于其他则是作为媒体的附加产品(或者称

之为附属品)而传递于公众。另一方面,也因为党报的特殊性,导致党报的新闻评

论更倾向于政论性质,所谓的新闻与评论都是服务于宣传。

从这个层面推论,党报新闻评论的着力点是通过新闻报道对党政思想作出进一步

宣传,从而达到控制主流意识的作用。由此体现出的新闻评论话语权,既表现出强势

一面,也表现出弱势一面。就强势而言,党报在某些消息的发布上具有优先权与独家

权,因而可以进行一些其他媒体无法做的选题,评论一些其他媒体不能评论的新闻,

这决定了党报新闻评论话语权的强势性,进一步说,就是其他媒体无法做而党报例外,

因而党报在这一类事件上具有更加优势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因为其他媒体缺乏话语

权,一家独大的结果是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降低。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过了信息

闭塞的时代,市场经济带来市场开放的同时也使得民意逐渐彰显,公众反叛权威的思

维越来越盛,以至于目前,原本高高在上的一些被奉为应受社会敬仰的权威、经典被

一个叫草根阶层的群体重新解构。而这一现象表现在新闻评论之上,就是公众对党报

评论缺乏关注,党报评论话语权在逐渐削弱,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也在逐渐降低。

当然,在这一较量中,我们认为目前党报评论的话语权虽然在不断被削弱,但就目前

的状况而言,它们的话语权依旧强劲,只不过这种强势这在走向下坡路。

3.2 评论作者知识水平①限制评论话语权

无可否认,目前中国从事于新闻评论写作的人很多,上至退休在家的老人,下至

还在学校的学生,有已经成为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也有学历低下、没进行过高等

教育的普通市民阶层人员——草根阶层。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其实与评论本

身的特点相关。很明显,评论是一种极易上手的写作文体,这是因为,评论存在的基

础在于新闻报道,评论的灵魂则在于观点。简单之初就在于,不论一个人的文化程度

多高,他都会对一些新闻有所看法,媒体就是通过刊发这些观点来实现评论话语权的。

①话语权究竟是媒体的还是作者的,亦或者评论作品本身的,目前笔者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而,在这里,

我们设定所谓评论的话语权实际上是指新闻作品本身对受众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评论作者知识水平的高

低对评论作品有重要影响,因而可以概而论之:评论作者知识水平限制评论话语权。

Page 10: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6

然而,一枚银币必然有两个面,观点容易产生,但是这也限制了评论作者的思维,很

多时候,评论作者的观点相似、论证手法相似。如果不能够深入解读某一新闻或者在

某一个专业领域利用专业知识解读新闻,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就会被大大削弱。这是

因为受众在看评论的时候已经不再是走马观花似的看新奇一样看待新闻评论,而是

希望通过新闻评论获得一些知识或者消息,而这些是他们不曾了解或者被他们遗漏

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将评论看作是常识写作,而评论作者也自诩为常识作者。然

而,事实是否真如评论作者所想象的一般,其实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目前评论作者的写作题材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领域,因为这一领域

的新闻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评论作品要么以观点取胜,要么以华丽的文采取

胜,或者以特别的文风取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评论作者就会忽视一些专业化的知

识。既然评论被看作是常识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普及一些基本的常识内容。为

了使得一篇文章的话语权得到充分彰显,或者可以说为了是自己的观点得以充分表

达,以一种常识作者的面貌展现在受众眼前,一个合格的评论作者一般会阅读大量的

书籍,积攒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些

知识不一定非常系统,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文章的深度与可读性。如果一个评论

作者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特定新闻的理性分析上,并通过这种分析佐证某

种观点,无疑能够大大增加对新闻话语权的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部

分公众发声。

现如今,评论群体中不乏高学历者,也有低学历者(高中学历),在他们写作过

程中,知识的效能会被放到很大。一般而言,高学历者能够以更加理性、或者更加专

业化的姿态来看待某一新闻事件,这决定了他们更具有话语权。这是因为越高的知识

水平意味着他们的评论会发表在更加权威的媒体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一篇新闻评

论作品中所蕴涵的知识面越广阔,道理分析的越透彻,那么它所能掌控的舆论范围

也更加宽泛。换言之,新闻评论作品的话语权与评论作者的知识水平成正相关的关

系。

3.3 编辑取向限制评论话语权

评论作品的话语权受制于编辑的编辑能力,而一些编辑甚至将编辑工作直接简

化为对文章的删减,这无疑是对评论话语权的削弱。虽然一些媒体在刊发评论时会声

称,“此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媒体无关”,但事实上,业界一般认为刊发这一评

论就代表这家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所持有的观点或者更加倾向于某种观点。在一些媒

Page 11: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7

体之上,刊发某种观点文章,往往意味着媒体已经认可了评论作者的观点。依照之前

的论述,一篇评论的话语权受制于评论作者的知识水平,如果一篇评论的观点依靠的

是强有力的理论观点支撑、进而做出理性分析,那么是很容易刊发的。这是因为编辑

在选稿之时会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这涉及到媒

体的定位问题。众所周知,新闻评论作品刊发之前,需要编辑进行编辑,这个过程有

可能是对文章进行删减,留下文章的精华所在,也就是留下文章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述。

也可能是进一步扩充内容,如果编辑认为作者的文章中存在论据不充分的情况,就会

进行补充,从而使文章看上去更加饱满。不过,一般而言,由于版面以及工作时间所

限,编辑常做的工作是对文章进行删减。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新闻评论

的话语权是在逐渐被削弱的。这是因为,通过编辑的删减工作,导致文章在论述过程

中必然会舍弃一些东西,让文章看上去不完整,思路不清晰,甚至可能使得文章碎片

化。

一篇好文章不尽然与篇幅相关,而且在一些作者看来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主

要的观点已经是一种高水平了。但事实上,以理性著称的评论文章,过短则体现不出

文章的内核所在。在一定字数范围内写作,既保证了文章能够论证作者的某一观点,

同时也不至于让文章过于冗长。而对受众来讲,这样范围的文章也便于吸收其中的的

主要观点。一些媒体做一句话评论栏目,将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只摘取一句话,这样

的排版方式看似有许多观点充斥于版面,实际上弱化了评论的影响力,因为对受众而

言,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随便就在受众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须知,评论并不是诗

歌。当一种观点如过眼烟云一般在受众心中留不下一点,也就意味着评论所要传递

的讯息到达不了受众一方,也就不存在影响一说,换言之,这种不能直接作用与受

众心目中的观点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字堆砌的版面装饰。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评论话

语权的削弱。因为话语权,表现在权威对舆论的掌控之上,但如果不为外界所接受,

这种掌控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3.4 评论话语权受制于媒体的权威性

如前所述,目前任何一家报刊都不可能忽视评论这一重要的版面。上至在全国享

有极高的《南方周末》,下至在一家地级市的党报晚报上,都会有新闻评论的影子。

但是,一个显见不争事实是《南方周末》与地市级报刊在评论话语权的掌控上,绝对

不处于同等的层次。就影响力而言,《南方周末》的影响遍及全国,而一家地市级报

刊最多能够影响到本地的一部分人群。正是这种传播渠道的广阔程度,决定了媒体所

Page 12: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8

代言的声音能够传递的范围,传递范围越广,证明被受众的认可度也就越高,被影响

的受众也就越多,换言之,这种广阔的传播渠道既是媒体权威性的证明,同时表明媒

体话语权的强弱,掌控舆论能力的大小。据此,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家媒体的具有

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以及具有一大批忠实的受众群体,那么其上所刊登的评论的话

语权也就更加强势。

当然,随着网络平台的建立,原本只在本地间具有影响效应的新闻正在逐渐波及

到整个世界,这里发生的事情,或许成为许多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很明显,网络这

一平台在扩散上所作出的贡献远不是传统媒体能够比拟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传统

媒体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而不再担心受众面太窄、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因而可以借

助网络平台的推广使之获得更多的话语控制权?现实情况显然并不这么令人乐观。事

实上,网络媒体因为没有具体的新闻采编制作权,因而必须依赖传统媒体提供信息。

因而网络平台更多是将一天内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新闻事件进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

网络媒体必然会遵循两个原则:一者,事件的新闻价值;二者,报道媒体的权威性。

而在这两个关键因素中,后者往往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因为一个未经权威媒体报道

的新闻事件,可信度会大大降低,一些门户网站未考虑自身的发展必然会首先考虑那

些权威媒体的报道。

如此一来,在网络平台的竞争中,地方媒体依然无法打败传统的强势媒体。这种

败局必然是全方面的,与新闻转载相同,新闻评论的转载量绝对与媒体的权威性成正

相关的关系,媒体愈是权威,其被转载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被网民的知晓的可能性也

就越高,那么相应对受众的影响力也会很大。事实上,观点借助网络获得更加广阔的

认知度,从而替身自身的话语权水平。而这种广阔的进一步拓展是依托于传统媒体

的权威大小,传统媒体话语权越强势,在网络上,评论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认知度,

反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5 社会关注度限制评论话语权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每时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即便所有的信息都能

上网,但由于个人精力有限,也不可能穷尽。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会自动对信息进行

筛选,自认为重要的影响巨大的会被重点关注,而更多信息则被迅速淹没在浩瀚的信

息流中。如此一来,媒体在选材方面会着重选择那些热点话题,越是热点越能够引起

公众的关注,而这样的题材恰恰是新闻评论集中所在。比如,三鹿事件、萝卜招聘事

件、毒疫苗事件、奶粉标准争夺等,这些新闻由于涉及民生,与公众的权益密切相关,

Page 13: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9

很快成为热点,媒体也就争相做出评论。相比那些关注度少、小众化的新闻事件,这

样的新闻事件做出的新闻评论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共鸣,换言之,在这类事件上,评论

所彰显的观点,实际上是代表了一部分公众的心声。

通过之前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评论作品从作者手中交到编辑受众,再被刊发,

中间环节很多,如同筛子一样,不断筛选的结果是话语权的逐渐剥离。然而并非完全

剥离,一方面,即便再精简,也代表了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如果新闻事件本就

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单一一件新闻作品会面临话语权被削弱的情况,但从整

个媒体环境方面,会保证评论话语权的增强。这是因为,积少成多,如果多家权威媒

体共同关注某一新闻事件,就会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潮流,表现就是评论集中在这一

层面。这种关注是有益的,它会从不同的层面关注新闻事件,扩展评论的广度和深

度,而这个过程是增强评论话语权的过程。此外,媒体的权威性也保证了其所关注

的新闻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度。这保证了,评论的话语权在筛选过程中不至于消散殆尽,

甚至在整个媒体环境中,会因为多方关注而扩大评论话语权。从对社会影响力的角度

来看,这样的结果无疑会促成某些事件的及时解决。即便不能对新闻事件起到决定性

影响,但也能对公众来一次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这个角度而言,评论的最大作用不在

于解决新闻事件中的某些问题,而通过发表观点,探讨解决之法,彰显民意,同时启

迪公民意识,为事件的解决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Page 14: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0

第四章 传统媒体依靠网络增强话语权新时期,评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由于之前论述的各种受制

因素造成公信力逐渐降低,对话语权的掌控逐渐降低。在这个时候,媒体唯有通过主

动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媒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虽然,一件评论作品在传播过程中

因各种限制遭遇话语权逐渐削弱,但新的技术手段却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的出现为

新闻评论带来一种新的尝试。事实上,评论早就开始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网络评论异

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强势地位,却也使得评论整体话语权逐

渐增强。这是因为网络评论的写作者多是属于一个叫草根阶层的群体,这一个群体知

识水平或高或低,所关注的层面或深或浅,但是他们却在传统媒体之外开辟了另一个

言论战场,一方面,传统媒体上草根阶层话语权的缺失导致草根阶层转而寻求网络平

台的相助,从技术角度实现了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与关注;另一方面,许多人深信

“围观改变中国”,虽然这一理论并未得到证实,但是草根阶层通过围观,迫使一件

只在区域范围内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件在过去根本微不足道的事件迅速扩展至全国。

在这个过程中,草根言论真正实现了与权威话语权之间的对话与博弈。这并不是一个

难以理解的过程。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

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网络媒介的适时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了底层民众政治参

与、结社集会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新闻事件被放大,成为公共议题。草

根正是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观点交互、政治理念的表达以及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批判。

而且,网民借助网络所展现出来的言论,往往具有很大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问题,也有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问题。

前者受制于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极为缓慢,还在进行中。至

于后者,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问题,其实是传统媒体本身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市场经济

发展至今,社会转型之际,显得极为突兀。事实上,许多传统媒体开始主动关注这一

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并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以期顺应新时代媒介发

展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重现发现自身价值与媒体内在定位的过程,其中包含两个

方面,一者,传统媒体依靠自身的革新来完成这个过程,以前一些不为公众熟知的公

共事件,成为新闻评论的重点选题,比如近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毒疫苗事件、煤矿安

全事件、官员不当言行、腐败、暴力拆迁、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等,或大或小的公共事

件已经迅速占据公众的视野,传统媒体顺应民意进行这一类的选题的评论,并且一些

媒体做的很有深度和广度,是评论中的佳作;二者,传统媒体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网

Page 15: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1

络媒体的运用,扩大新闻作品的传播广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做互联网与

新兴互联网公司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鸿沟存在,但传统媒体已在试图改变这一困境。

事实上,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作品,多是由传统媒体制作,就新闻评论来讲,虽然许

多网站也能够刊发原创新闻评论,但从实际效果而言,网络上流传迅速的往往是一

些刊登在传统媒体上的评论作品,这表明传统媒体刊登的新闻评论往往比网络新闻

评论具有更加强势的话语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群体多为草根阶层,这一个群体

希望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获得更多话语权,但在因为知识水平所限造成新闻评论作品良

莠不齐,以及传统报刊杂志媒体塑造出的权威形象,使得受众以及门户网站更愿意转

载这些来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传播越广意味着评论的话语权能够被更多人所熟

知,它能够影响的人也越多。从这个层面来讲,相比于过去,网络草根评论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在话语权的强势地位,但从总体而言,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了

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不过,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即便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给新闻评论带来的革新,

但在传统媒体行业内部,依然有着明确的“等级”制,话语权多掌握在那些强势媒体手

中,结果是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也是这些媒体上刊登的评论。由此可见,新闻行业本

身依旧存在诸多桎梏,造成行业内部不能形成充分竞争。可以知道,目前市场份额

占据很广的媒体,其竞争力来源不是来自本身定位与媒介素养的缘故,而是掌控资

源的能力,这种掌控能力恰恰是行政权力所赋予的。掌控资源越多,付出成本越少,

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多。

Page 16: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第五章 评论话语权的新机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无意故作神秘截取这一句话

来表明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然而事实恰恰如此。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媒体话语

权掌控的新课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从而扩大自

己的影响力?这是当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考验与机遇。

伴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些原本看似合情合理的潜规则被曝光,人们突然

发现这些规则与社会本该有的规则格格不入,甚至矛盾冲突。并且人们发现社会更新

规则观念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公民意识觉醒的速度,比如,在面对强拆时,一些公民一

手拿着国旗,一手拿着国家的法律法规,但仍然抵不住推土机的前进。这个社会的“恶”

似乎成了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也确实在逐渐改变,这种改变并非

暴风骤雨式,而是缓慢如同一涓细流,潺潺侵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至精英阶层、下

至草根阶层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个时候,媒体所承担的社

会责任无疑更加突出。寻求主动适应这一改变的媒体往往能够成为市场的宠儿,而不

适应的往往偏安一隅,做着往日高高在上的梦,不知进取,受众越来越少,成本却越

来越高。虽然目前众多媒体都开始在版面上增加评论版,一些媒体更将评论版作为报

刊的重要内容,但还有一些则是被迫走上了“增版”的道路,对言论版并没有给予足够

的重视,只是将其看做丰富版面内容或是不得不为之的举动。以往的经验证明,主动

求变者往往能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那些恪守陈规者则注定会被淘汰。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媒市场必将逐渐开放。市场化的竞争必将使那些

适应市场竞争者生存下来。事实上,媒体话语权的扩张具有两个重要的层面:内容和

营销。一个是媒体的灵魂所在,一个是媒体的躯壳,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媒

体焕发活力。而评论作为报刊的重要内容与媒体的观点表达,本身的话语权强弱与媒

体本身的定位与地位有重要的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所担负的任

务绝不是仅仅是发表一下似是而非的观点,而是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探讨,引申出

对社会问题本源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益且必要的。从根本上说,评论要想获得更多

的话语权同样需要具备两个层面:内容和刊登媒体。前者需要评论作者具备更加敏

锐的眼光和思考角度以及丰富的知识,后者则需要媒体为作者开辟更多的版面,特

别是一些权威媒体不能成为一些人的““““一言堂””””,应该让更多草根阶层参与其中,发

表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精英阶层固然掌握着知识,但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有发

声的需求。

Page 17: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3

第六章 结论新闻评论依然成为媒体话语权的重要表现方式,然而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成

为其话语权的敌对势力。有人认为,如今一些媒体在滥用话语权,新闻评论往往做出

的是不利于事件解决的论调,有激化社会矛盾的嫌疑,并且一些评论控制评论的发表

权,随意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作出不负责的舆论引导。这一结论的错误之处就在于,

其忽视了新闻评论作品的话语权并非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我们对新闻评论话语权的

考察表明,新闻评论的话语权与媒体本身的话语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媒体的筛选

过程实际上已经对不符合实际的新闻评论做出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是新

闻评论在滥用话语权,而是在不断削弱一件新闻作品的话语权。

网络传媒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事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同时,使得评论作者与媒

体会将评论选题集中于此。这反过来,会促进新闻事件的影响的进一步扩大。通过这

个现象,我们得出的第二个观点是:不同的新闻事件带给评论作品不同的话语权,越

是被关注,评论的话语权也就越强,关注度越少,评论的话语权也就越窄。热点新

闻事件可能会促使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评论作品的集中,从而进一步扩张新

闻事件的关注度。这是因为话语权本身的特质,即说话的权力以及对受众产生的正反

影响。评论是一种观点文体,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观点与意识,能够带给受众思想

的碰撞,而且为在公共媒体和其他场所展开论辩创造了观众性基础,从而促进问题的

解决。目前,评论面临的问题不是存在滥用之嫌,而是许多人的声音被淹没从而导致

的话语权无法彰显的现实问题。

Page 18: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4

致谢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到了收获阶段,在此过程中,同学和老

师们对我帮助颇多。在此要谢谢我的同学。在平日的写作中与我进行探讨,有许地方

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而这种平日的讨论,最终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本文的写作。

此外,这个过程中刘海明老师给了我重大帮助,从选题的角度到后来的修改,不

厌其烦的给我的论文指出意见,让我的论文更加完美。在这里说一声谢谢!同时,在

论文第三稿的修改中,有老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颇多。遗憾的

是,我并不知道这是哪位老师,只是依据留在论文初稿上的修改字迹与语言来判定,

这位老师并非我的指导老师。在此,特别感谢!

同时我还要谢谢我的老师们,大学四年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没

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谢谢你们。

Page 19: 曹伟:试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5

参考文献[1] 杨俊菲,王璐《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对<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为例》,《东南传媒》

2010 年,第八期[J].

[2] 杨詹妮《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视听界》2008年,第一期[J].

[3] 宫慧娟,马妍妍《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与话语权维护》,《青年记者》,2010 年 21 期[J].

[4] 王淑兰《中国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亟待提高——从“3·14”拉萨事件到“7·5”乌鲁木齐事件新闻报

道为例》,《现代传播》2010 年第二期[J].

[5] 李宗明《中国的话语权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六期[J].

[6] 张原《新闻评论构建舆论引导话语权的范式研究————兼论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评论》,《电

视研究》2010 年第十一期[J].

[7] 柯缇祖《网络舆论:民意的“自由市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月 2日[J].

[8] 武锋《弱势群体—传媒—主流受众互动关系研究》,《东南传媒》2009年第一期[J].

[9]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杂志 2009年,第九期[J].

[10] 叶国平《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红旗文稿》2011年第 17 期[J].

[11] 余礼伟《试论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科技与企业》2011年第 09X期[J].

[12] 刘宏明《试论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中国地市报人》2010年第 10期[J].

[13] 张新《浅谈新时期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群文天地》2011年第 12 期[J].

[14] 张金桐,郝治丽《从公民话语权看公民新闻的发展》,《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 21 期[J]

[15] 夏智《报纸和网络新闻评论的差异与互补》,《记者摇篮》2011年第 9 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