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1 蕭勒姆談班雅明 2.政治承擔與歐洲前衛藝術: 達達與超現實、攝影與俄國電影→批評需為社會革 命而非藝術自主。以歷史行動描繪超現實主義。 拯救人類的統一性「創造性的癲狂及心靈的完全在 場可以確保人類把握歷史並控制技術」 「隸屬於向關心革命的接受者傳達的政治真理」 3.重新確立審美自主與神學: 藝術批評家的策略倫理與政治特徵→當他「逆歷史 而動」去重新確立被遺忘的意義時,他是在嘗試拯救 一個被威脅的過去,並讓那些被封死的歷史的聲音 再度被聽到。此時班雅明是一個從神學安慰與烏托 邦主義中醒來的望哲人對現代和藝術命運的最後 預言「向大海的信瓶」。 「不向上帝和接受者傳達信息」 班雅明的批評與形上學散文,是馬克思主義因素 構成形上學,而神學因素反襯。 其特性:洞察力與辯證的敏感間的關聯、神秘的直 覺與理性的洞見。 作品背後的個人經驗:新天使的故事 斷定其藝術思想與批評中的猶太教因素:審美以 外的前現代性概念,是膜拜的聖靈及精神的在場 0-2 班雅明的三個思想軌跡階段 1.猶太教神秘思想: 以語言為命名與對的表現解釋藝術理論→人類進 入歷史開始,藝術的特權是亞當式命名的權力。 「審美的有效性無法從藝術家向上帝傳達的神學真 理的示中區分。」 一、傳統藝術:訴諸上帝 (1925 以前) 1-1 班雅明的思想是一種語言哲學,期望「消滅語言 中不可表達的東西」,他對語言的日常功能不感 興趣,而是在命名和詩意的功能上,他不能逃避 主體性的框架,因正是主體命名他所要命名的客 體。 對他而言除了人之外萬物都有語言蘊含及同樣 的方式分享語言。 在象徵主義語境中,他更要把語言從任何工具主 義中拯救:語言非透過言語傳達,而是精神存在 於語言中→語言傳達自己而非交流工具 事物與人的語言區別:從存在即語言到存在即命 (以傳達自身的存在)。事物以存在傳達自己, 人以命名傳達其自身。 人透過命名拯救沉默的事物,班雅明心中的哲學 家也有使命透過其物性拯救藝術與詩的精神存 在,並把他們帶回純粹語言中。 語言的不可交流性也意味著藝術品不是為觀眾 所做,欣賞藝術品只考慮到受眾是無成效的 1-2 此時的班雅明認為藝術和哲學是要救贖人類 的墮落,也就是復原命名的語言,而詩歌部 分建立在命名語言上,視覺的寓言則建立在 事物語言上。這種想法和柏拉圖主義、基督 教教義和新古典主義都有關係。 所以,如果詩是回到亞當式的命名語言, 藝術就是回到萬物在其創世的時刻。 他希望重新發現命名的原始力量:已經消失 在抽象意義、實證知識、實用交往中的 他在柏拉圖中發現真與美在理念中的結合, 美即是超驗真理中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藝術 批評是一種趨近真理的活動,從柏拉圖中得 到兩個斷言:美與真在浪漫主義中失去聯繫; 藝術理論也與哲學不可分割 真理就是和諧而非命題正確性和推理性證 據,是獨立於人類知識上,建立世界完整形 象的理念。每個理念(如悲劇或故事)都是真 理的一部分,必須被整合於總體性中。 1-3 班雅明語言哲學本身受到浪漫主義發:「反 思」概念有三種含意。在浪漫主義中得到解釋 的反思、做為浪漫主義批評原則的反思、與創 造性迷狂相反的清晰意義上的反思藝術概念。 歌德思想與浪漫派的差異:前者認為藝術是一 個整體的純粹容,只有直覺能參透這些而 藝術只能與他們相似;後者則把藝術的理念理 解為批判性沉思的先驗前提,唯美主義正是建 立在拒斥上(如對倫理或理論規範) 1-4 對班雅明而言,浪漫派和歌德思想都有其缺 失,而他堅持與歌德相反的批評之必要性與 可能性。 他早期吸收了幾種不同的思想而成為不僅為 宗教神祕主義哲學家,如猶太教、希臘傳統、 浪漫主義、象徵主義。 這時他的批評理論和美學特點有:對工具論 語言哲學、浪漫主義藝術自主論的批評,這 些將承接中期的歷史前衛藝術及文化政治

雅雯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現代藝術哲學

Citation preview

0-1 蕭勒姆談班雅明 2.政治承擔與歐洲前衛藝術:

達達與超現實、攝影與俄國電影→批評需為社會革

命而非藝術自主。以歷史行動描繪超現實主義。

拯救人類的統一性「創造性的癲狂及心靈的完全在

場可以確保人類把握歷史並控制技術」

「隸屬於向關心革命的接受者傳達的政治真理」

3.重新確立審美自主與神學:

藝術批評家的策略倫理與政治特徵→當他「逆歷史

而動」去重新確立被遺忘的意義時,他是在嘗試拯救

一個被威脅的過去,並讓那些被封死的歷史的聲音

再度被聽到。此時班雅明是一個從神學安慰與烏托

邦主義中醒來的絕望哲人對現代和藝術命運的最後

預言「拋向大海的信瓶」。

「不向上帝和接受者傳達信息」

班雅明的批評與形上學散文,是馬克思主義因素

構成形上學,而神學因素反襯。

其特性:洞察力與辯證的敏感間的關聯、神秘的直

覺與理性的洞見。

作品背後的個人經驗:新天使的故事

斷定其藝術思想與批評中的猶太教因素:審美以

外的前現代性概念,是膜拜的聖靈及精神的在場

0-2 班雅明的三個思想軌跡階段

1.猶太教神秘思想:

以語言為命名與絕對的表現解釋藝術理論→人類進

入歷史開始,藝術的特權是亞當式命名的權力。

「審美的有效性無法從藝術家向上帝傳達的神學真

理的啟示中區分。」

一、傳統藝術:訴諸上帝 (1925 以前)

1-1

班雅明的思想是一種語言哲學,期望「消滅語言

中不可表達的東西」,他對語言的日常功能不感

興趣,而是在命名和詩意的功能上,他不能逃避

主體性的框架,因正是主體命名他所要命名的客

體。

對他而言除了人之外萬物都有語言蘊含及同樣

的方式分享語言。

在象徵主義語境中,他更要把語言從任何工具主

義中拯救:語言非透過言語傳達,而是精神存在

於語言中→語言傳達自己而非交流工具

事物與人的語言區別:從存在即語言到存在即命

名(以傳達自身的存在)。事物以存在傳達自己,

人以命名傳達其自身。

人透過命名拯救沉默的事物,班雅明心中的哲學

家也有使命透過其物性拯救藝術與詩的精神存

在,並把他們帶回純粹語言中。

語言的不可交流性也意味著藝術品不是為觀眾

所做,欣賞藝術品只考慮到受眾是無成效的

1-2

此時的班雅明認為藝術和哲學是要救贖人類

的墮落,也就是復原命名的語言,而詩歌部

分建立在命名語言上,視覺的寓言則建立在

事物語言上。這種想法和柏拉圖主義、基督

教教義和新古典主義都有關係。

所以,如果說詩是回到亞當式的命名語言,

藝術就是回到萬物在其創世的時刻。

他希望重新發現命名的原始力量:已經消失

在抽象意義、實證知識、實用交往中的

他在柏拉圖中發現真與美在理念中的結合,

美即是超驗真理中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藝術

批評是一種趨近真理的活動,從柏拉圖中得

到兩個斷言:美與真在浪漫主義中失去聯繫;

藝術理論也與哲學不可分割

真理就是和諧而非命題正確性和推理性證

據,是獨立於人類知識上,建立世界完整形

象的理念。每個理念(如悲劇或故事)都是真

理的一部分,必須被整合於總體性中。

1-3

班雅明語言哲學本身受到浪漫主義啟發:「反

思」概念有三種含意。在浪漫主義中得到解釋

的反思、做為浪漫主義批評原則的反思、與創

造性迷狂相反的清晰意義上的反思藝術概念。

歌德思想與浪漫派的差異:前者認為藝術是一

個整體的純粹內容,只有直覺能夠參透這些而

藝術只能與他們相似;後者則把藝術的理念理

解為批判性沉思的先驗前提,唯美主義正是建

立在拒斥上(如對倫理或理論規範)

1-4

對班雅明而言,浪漫派和歌德思想都有其缺

失,而他堅持與歌德相反的批評之必要性與

可能性。

他早期吸收了幾種不同的思想而成為不僅為

宗教神祕主義哲學家,如猶太教、希臘傳統、

浪漫主義、象徵主義。

這時他的批評理論和美學特點有:對工具論

語言哲學、浪漫主義藝術自主論的批評,這

些將承接中期的歷史前衛藝術及文化政治

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訴諸大眾 (1925-1935)

2-1

從彌賽亞的怯魅(the messianic disenchantment)

轉為社會中革命性介入的政治美學:目的為重

建人類力量,心智的徹底在場和贖回靈光

(aura)。這個時期,藝術對他而言是「話語的知

識無法到達的真理的展示。」

他隨著墮落的當代藝術:超現實主義、普魯斯

特、卡爾克勞斯、卡夫卡、布萊希特和俄國電

影,從傳統藝術的命名活動和真理中走到前衛

藝術尋求接受者的思想,受眾從上帝走到觀眾

也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於是無聽眾的祭儀價值和靈光的展覽價值也

就沒有了,讓位於喚醒和動員的語言。

2-2

班雅明認為批評家就成了文字戰場上的戰

術家,他從使讀者屈服於形式法則轉向導

向以作者所設計的方式行動,而藝術品只

是這場鬥爭中的工具及武器。

他拋棄了藝術品的邏輯恰當性及與審美型

式不可分離的內在道德,所以觀念和審美

型式就分開了。

批評家「炮製口號卻不暴露觀念,不合格的

批評的口號則將觀念出賣給時尚。」(ex?

沈語冰認為班雅明思想複雜使其非單純的

馬克思主義批評家,至少其對觀念的浪漫

的尊重不像其他馬克思主義者導向還原論

2-3

靈光就是向上帝而非其他傳達他自身

虛無主義:靈光的衰微與當代生活的主導力

量,在那之後美的外觀只是謊言和欺騙。

藝術在此時已經根據他們的技術構成、和現實

的關係和他們之被接受的社會語境修正。

技術複製越來越獨立於原件,攝影和錄像也使

藝術品和觀眾之間連結,對擴散的控制也逃離

特許擴散造成圖像的民主化,藝術也從對儀式

的寄生性依賴中擺脫。

班雅明的結論:一旦本真性的準則不再適合藝

術複製,藝術的總體功能就被顛倒,與建立在

儀式上相反,而開始建立在政治的實踐上。

2-4

此時來到班雅明的「後藝術」概念,馬克思

主義取代了靈光的基礎──不對藝術品本

身而是對藝術品的社會功能感興趣,藝術

的意義被簡化為傳達媒介

藝術自主只是一種幻覺,同時確立自主性

的美學史及藝術的真正歷史也失去價值

「機械複製時代將藝術從其祭儀基礎中分

離,其自主性的偽裝就永遠消失了」

在靈光之下,班雅明消滅了任何特殊的藝

術能力,靈光的式微及傳統的清算及人類

的消亡都是一種原教旨主義。

三、拋向大海的信瓶:訴諸何人?

3-1

班雅明開始懷疑傳統經驗的喪失能以一種新的象徵集體經驗(如電影院)補償,沒有替代物出現。

尼采或班雅明與阿多諾何者更能解釋前衛藝術現象?前者認為真理只是一種致命的幻覺,而藝

術的真理則是致命的謊言。後者認為藝術品的真理內容並沒有失去其邏輯與倫理基礎→他們具

有拒絕現代或前衛藝術只遵守純粹審美的邏輯。

他的藝術哲學便是美必須與真理相關,只是真理的內涵是變化的:神學的真理→政治的真理→藝

術的本真性。

從德國思想史看:康德與席勒的藝術是道德與真理的橋梁→浪漫主義將藝術導向審美→尼采與海

德格導向真理→班雅明和阿多諾回到審美與真理的重新整合,而較阿多諾,班雅明則傾向真理。

3-2

晚期關鍵思想「寓言」,如前衛藝術作品般打破

古典藝術。後者把材料當作意義的載體崇拜時,

前者只把他們當作空洞的符號以賦予意義

哈伯瑪斯認為班雅明對寓言的興趣來自反現代

的衝動,即「反現代以審美的現代性反社會的現

代性」,能戰勝世俗化與理性化構成的歷史進程

的空洞,同時也傾向怯魅,而他也未看到兩種現

3-

3

對班雅明而言,其陳述訴諸與眾不同的經

驗,而被經驗的規範所排斥的東西都應該

成為經驗的一部分。

哈伯瑪斯認為班雅明思想的特點還是在

馬克思唯物主義與猶太教間的震盪,而他

試圖用歷史唯物主義為歷史神學服務。

班雅明思想中不變的特徵「現時經驗」:打

Herbert Read 的現代藝術哲學

一、調和的大師

1-1

調

赫伯特˙里德 羅杰˙弗萊 阿波利奈爾

兼有史學家的描述與理論家的分析,聯繫現

代藝術運動中的理論和其他範圍的理論

鑑定家

古典學者

純粹的詩人批評家,擅長直觀與抒

情而非描述與分析

赫伯特˙里德的藝術批評是非體系的、直觀與印象式的。

基本理論衝動來自現代藝術理論中的兩極對立:

樸素 移情 洞見 非形式 超現實 無政府 浪漫 充滿活力

經驗 抽象 理性 形式 現實 秩序 古典 結構化

他支持現代主義的兩翼:抽象與超現實,並交叉介紹給黨派性很強的觀眾。拉斯金對其影響:多樣

的主題之間的潛在關係,以及使用哲學與心理學概念精確定義,也將審美活動和生活整體聯繫。

原本以柏格森主義支持文化進步論,其後意識到這是機械主義的分支,會導向一個悖論:創造性

絕對可以被還原為法則與公式,如果正確加以施行,這些法則和公式就會阻止真正的創造性。

1-2

從物理學的無確定路線和不規則進化,和非

連續性過程的心理學中走向自然哲學,發展

出的信念:藝術是一種綻出的有機事件,但其

最終的形式卻不是預定的。他在心理學上先

受佛洛伊德,而後主要是榮格的影響。

追求無政府主義信念,形成理想共同體的想

法,他將當代藝術研究所當作理想共同體的

一個小宇宙。而研究所舉辦大規模原始藝術

展,也是擁抱佛洛依德心理分析:集體社會及

超現實與抽象的原理。

榮格理論認為知覺的集體和遺傳的模式會影

響人類的現實知覺,此理論確認里德的創造

性概念「普遍原理(自然與集體)與個體衝動(主

觀想像的投射)」,因此他認為本真的藝術乃是

經驗的象徵性轉換。

1-3

里德認為兩極化的派別其實是互相依賴而非

獨立,因此批評家的責任是調和創造活動中

的對立面,把它當作一個整體現代文化中分

裂的交叉再現(cross-representation),也是行

動與反動。

一切進步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說,是一種正

反合的邏輯遞進,如現實主義作為正題,則

從現實的禁忌和成規中解放的則是反題,兩

者綜合就變成由想像加以轉換的超現實主

義。所以藝術也是要超越被常規化的東西,

藝術家則是要發現和描述未知

藝術是作為藝術家個性表達出現,而他的偉

大時刻則是從個性脫離出來成為一種非個人

和集體力量的表達(集體無意識),這不必然

導致非情感化,或許擁有學問和眼光

代性的互補。

透過波特萊爾的作品看到兩個方向的功能:病態

社會贈與自己的爆破與和諧的外觀和在藝術作

品中保構成藝術的幸福許諾,班雅明來到其第三

階段:對藝術現代性的某種重新肯定。現代性的

努力將日常生活的感覺轉化為真正的經驗,但感

覺的代價是靈光的崩解。

破同質時間連續性的時間經驗,其「救贖

的批判」的意圖是使孤立的神祕經驗回歸

到公共普遍的經驗

因此「瞬間的生命如何像藝術作品那樣成

為當下與永恆的結合體」是班雅明想處理

瞬間與永恆不僅只結合於藝術中,而是要

再現於人類的生活中。

二、現代藝術哲學

2-1

30 年代中期,里德發現兩種有意識地革命性

特殊現代態度,即型式主義的抽象藝術和超

現實主義,兩個運動並無共通,但之間的空間

是被連續性的系列給占據。而不能歸類於一

方的中間藝術家則是最多產而有才華的。(而

藝術家個性的兩側都必須扮演各自的角色)

里德透過心理分析認為藝術家選擇並用來解

釋的負載著象徵的圖像是非純粹的,過去弗

萊對心理分析不屑一顧。所以里德對弗萊挑

戰「藝術家一生下來就處於本能慾望與社會控

制間的衝突」

而後他就成為擴展形式分析的形式主義者:從

作品的形式分析到創造性過程的分析。

2-2

為了談現實和談藝術人類是為宇宙的基本形

式整合而努力,他開始向原始和集體社會的文

化人類學中尋找支持。他發現三種創造傾向的

證據:器物裝飾的公共性、有集體儀式意義的

象徵主義、自然的再現,較個人但仍有公共性

他開始認為每個兒童都是潛在中立體,創造性

天賦沒有被教育所壓抑的話,那每個人的天賦

都是對集體生活有貢獻的。透過研究兒童畫和

原始藝術的連結確立了這樣的觀點,所以史前

藝術是本真性的基石,而現代藝術則是不斷變

遷中的古老圖案的濃縮。

他又從生物學中的自然形式成長推論:草圖的

意義超出最後的作品,實驗與即興更成了藝術

家創造性發展的記錄。

2-3

奧地利心理學家 Anton Ehrenzweig 認為他在

里德所有作品中看見對「無形式」的承認,並

把無形式視為一種原始的創造狀態:所有的尋

常知覺會構成無形式的混淆,這說服里德,有

真正創造力的天才必須要有不加區分的感受

性。

里德說:我的假設全部要點是,藝術品不是形

式轉換的相似行為而是本質行為,藝術品不

只是精神演化的圖式而是精神自身的展開過

程。

2-4

1950年後他有了喜歡的形式,也就是各種無形

式的形式的圖像,並非不清晰而是在支配意識

的另一面的混亂象徵性在現意義上,與這種自

動主義相較,超現實就顯得造作或過分解釋。

這種新藝術式直覺、反思而擺脫理智,是「某

種不負責任的憤怒姿態」

可是他對這種事物有所保留,因為認為藝術還

是需要長期學習才能獲得形式和逐漸的抽象,

這樣無形式才有其合法性。

1-4

即使認為結合不同陣營是未來的契機,里德認

為人類意識發展的進化階段,總是個人成果,

而個人創造性則與自然法則相似,能對抗尼采

發現的生存的無目的性。透過個人服從經驗的

效果,能在兩派衝突中出現藝術的清晰形式。

而形式是由須要表達的情感決定,情感則是對

周圍的感性反應,之後則是直覺衝動,被創造

出來的形式則是「精確的情感意義。」

他認為現實與抽象都是面對自然產生,但 20世

紀自然已被過度馴服,接下來藝術家更可能以

遺傳或心理制約發動有實踐價值的新主題

學院派藝術相對於移情現實主義與抽象

創造性三步驟:對材料之美的知覺→安排知覺

於形狀→知覺被表達(表現是建立在感知與形

式安排的最後過程的說法)

1-5

古典與浪漫對於形式,是對一方而言形式有

首要的重要性,另一方只是偶然價值。這些差

別只在觀察自然結構法則的程度不等。

里德認為藝術家的頭腦本來就是矛盾的,無

論說是對立力量的平衡或矛盾傾向的互滲

「一方面要考慮自我、表達情感,又要對自然

或現實的觀察確立起秩序及美的理想。」兩種

衝動平衡時,就取得完美藝術的和諧。

所以在客觀事實(感覺與知覺)和主觀狂想(藝

術所要解決的)間持續的對立會使藝術家創造

綜合,結合兩個世界的要素,里德認為超現實

主義就是這樣的藝術,將經驗的兩種無意識模

式(無意識與意識、非理性與理性)加以解決,

這就是現代藝術的美學基礎。

三、無法調和的對立

3-1

是一個全面解釋現代藝術的藝術哲學家: 理

性的分析與理論說明多於作品與現象的感受

描繪與直覺判斷。

不想評斷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對派別和時代下

定義,評論旨在一個哲學的判斷。

形式是「人有審美能力之後把雜亂的要素組織

起來」所形成的,而它存在於所有技巧中,技巧

則是在行動中流露出來的本能,人類進化中的

進步依賴於形式價值的實現。

其主要成果是從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中提取

對現代藝術的合法性辯護。

3-2

里德說:我的哲學把藝術界定為從視覺上把

握世界的手段…我們可以以約定俗成的符

號系統紀錄我們對世界的測量結果,也可以

在實驗的基礎上對世界做出斷言。我們可以

構造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解釋世界的體系。

表現與知覺:藝術家表現其知覺,也知覺其

所能表現,藝術史就是視知覺模式的歷史,

世界不會只有一種觀看模式,而是人類看見

通過學習能看到的東西,因此視覺是成例,

「我們看見的東西必是真實的」藝術在這種

意義上成為對現實的建構。

而他與德國批評家相較下的弱點則是:未能

在現代藝術與真理、道德和形式自律與其社

會功能的辯證與緊張,及現代與前衛藝術的

分歧做更核心的論術。

最終里德所擔心的是非形式的抽象作品導

致的競爭和剝奪「一種藝術家的標準成了他

自己釋放的感覺」,不管什麼審美價值都是

偶然的,意外的東西也符合原型的──「自

發性的姿勢要由原行的本能加以指導。」

3-3

由於里德仍用傳統美學衡量當代藝術,因此他對

現代繪畫以一幅價值失落與自我沉溺的畫面結束

他認為我們或許要以某種審美正當性:以沉思代

替著迷,「現代作品告訴我們要求改變的慾望和

衝動,古老藝術最好的特徵卻訴諸對沉思的熱

愛」

至此,當代藝術的問題是自主藝術與其社會功

能、藝術形式自律及真理內容、現代主義美學與

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間的緊張關係,而這些對

立已經超越里德能綜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