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仧仧 仧仧 仧仧 仧仧 仧仧 仧仧 仧仧 仧仧 中共河源市委主管主办 总第 6843 今日 4 国内统一刊号: CN44-0147 农历丁酉年八月初五 星期日 2017 9 新闻报料/广告/发行 值班社委:罗仁忠 值班主任:吴粒萍 版式主管:许志文 编辑:何逊 校对:周端甫 广告经营许可证: 441600100007 印刷:河源日报印务公司 定价每份 1.30 全媒体 社址:广东省河源市沿江东路广告: 3386290 发行: 3386090 投诉: 3386802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本报举报电话: 3386032 河源网 源河 APP ZAKER 河源 河源日报微信矩阵 河源网络电视 /图:本报记者凌丽 梁启超认为,传播文明有三利器,为学校、报纸与演说。 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形成的习惯、增长的见识和提高的能力,将构成人一生的底色,影响着自己、家庭,甚至影 响整个民族与国家。学习最重要的载体,便是课本。 民国时期,河源的小学生们有些什么课本呢?上些什么课呢?教育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学生读来,既 能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又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终生受用。 晚清的私塾 民国廿七年( 1938 3 月,回龙教育整理委员会自成立 后取缔了该地区 9 所私塾。在乡镇,因为新式学校尚未普 及,取缔私塾较城里滞后。从民国十九年( 1920 )起,河源县 明令取缔私塾。 当年,河源、永安、连平、龙川等地的私塾课程都相似, 取缔私塾之前,私塾学生—当时叫“蒙童”,一般都从识 字、写字开始,先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 姓》、《幼学故事琼林》,进而学《四书》、《五经》。塾师则多为 科场失意的老秀才和未中秀才但识文断字的穷青年。十一 二岁的生童或二三十岁的老生童,到经馆去学习,学《十三 经》、《左传》、《战国策》、《东莱博议》、《秋水轩尺牍》等,以学 制八股文为主,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同时,他们还很注 重练习作文,写诗作对,撰写礼俗上用的应用文。 被大炮轰开国门后,清朝皇帝才发现西方已不是印象中 的蛮夷,于是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和地方自治,鼓励广设蒙 馆、普及教育。宣统二年( 1910 )颁布的《改良私塾》章程载, 私塾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种,初等讲授国文、修身、读经讲经、 算学四门,使用学部审定的课本。高等私塾除学习上述四门 课程外,加授了地理、历史,定期考试,有条件的还要求上格致 和体操课( 《龙川县志》, 1994 年 )。 晚清的学校 不久,清政府又开始推行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学生学 习的内容与高等私塾相似,但加了农业、商业、手工、图 画等选修课。 清光绪卅一年( 1904 ),河源知县谭其文召县绅潘维贞 等集议筹设县校,卅三年完成招生,名“河源官立高等小学 堂”,此为河源县建学校之始。同时,各乡镇联合筹设“三江 高等小学堂”,卅四年招生,聘黄兆蓉为堂长( 《惠州府志民 国补充史料》 )。初、高等小学学制分别为 5 年、 4 年。 民国元年,新政府接过满清政府的责任,革除陈弊,实 行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允许男女同校。 民国五年,龙川县的小学发展到 16 所,共有学生 2800 多人。民国廿八年,开始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全县设中心学 47 所、国民学校 399 所,共有学生 2.52 万人。到民国三十 八年( 1949 )时,龙川县已有小学 404 所,学生达 33777 人。 民国三十年( 1941 ),河源县已有中心国民学校 (完全小学 31 所,国民学校(初级小学) 129 所。 源城区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民国课程表显示,民国时期 的小学学制为 6 年,每个学年都要学党义、国语、社会、自 然、园艺、算术、国画、手工、乐歌、体育,参加童子军活动。 其中国语、社会课之下,又各有子课,国语课包括写字、作 文、读文、语言等,社会课分为卫生、公民、历史、地理。 党义课主要内容有用孙中山先生革命史实编成的故事 第1、2学年 )、民权初步演习( 第3、4学年 )、三民主义浅说 第5、 6 学年 )。 一份表格范本显示,河源县第某区私立某初级小学校 第一年级某班用参考书目录有三大类,其中,党义课的课本 有:《新时代党义教科书( 小学初级用 )》、《孙中山先生革命 史实》;国语:《新学制初级小学国语教授书》、《民智初级小 学国语读本》;社会:《新学制初级小学社会教授书》、《新小 学教科书社会教授书》。这些课本中的课文有传统文言文, 亦有很多时文,如梁启超、陈立夫、蔡元培的文章;还有介绍 各类知识、生活伦理、自然科学等课文。课文文字雅训,颇 具广度与深度。 其中写字课和作文课的课程设置是:简单的语言记录、 抄写等(第1、2、3学年)、正书及简便行书的练习(第4学 )、正书、行书练习( 第5学年 ),到了第 6 学年,还要再加上 草书的认识了。 我们看到民国档案时,总是惊讶于他们的毛笔字写得漂 亮,其实他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书法的。作文课的练 习,第 123 学年是做简单记录、抄写文章,到第 4 学年,便 要加上日用文、说明文的研究及作法,并进行各种练习。第 6 学年,要加学议论文的作法。 “读文”课,儿童文学欣赏、练习及表演( 第 1、2 学年) ,第 3 学年要加上查字典,第 4 学年则加上看参考图书,关心本地 和国家大事。第 56 学年除学习上述功课外,还要加上读课 外书。 语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第 1 学年,学习语法及会语, 2 学年就要学会语及故事讲演,第 34 学年还得加上故事 讲演表演,第 56 学年除学习上述课程外,还要加上辩论。 而现在的辩论课,一般出现在高中及大学阶段。 社会课学些什么呢?有卫生、公民、历史和地理。 卫生课第 1 学年讲身体、服饰的清洁,特别注明要注重 检查。第2 学年学习衣食的卫生,第3 学年同上,但注重讨论 实行增进健康的方法,第 4 学年同上,增加注重公共卫生的 教育,第56 学年,还有卫生大要、救急法及治疗法大要。 开设公民课 了解所处的世界 公民课第一学年学的是让小 朋友认识“家庭设计”等,第 2 学年 介绍学校市乡概况,和现在学习乡 情教育读本一样,第3 学年介绍县、 省概况,第 4 学年介绍国家概况及 公民责任。 满清的覆灭,很大程度上在 于他们不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徒 然狂妄自大,后来又过于自卑。 因此,民国时小学的课程设计, 较注重让小学生从小就知道国家 的未来和世界的关系。 梁启超曾说,“放炯眼以照世 界,知自己之为何人,知世界之为 何状,己与世界有如何之关系,知 己在世界当处如何之位置。”然后 “自审自择”,或以天下为己任,立 造时势之志,涵养心胸,立下抱 负。人而无志,行之不远。 5 学年的公民课,带有行 动的性质,让孩子们了解学校、市 乡的组织、事业及公民责任。第 6 学年,就要学习县省国的组织、 事业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公民责 任、职业指导。 上世纪 30 年代的河源县立中 学附属小学校,组织起了学校里 的“新河源市政府”,学生们担任 参议员 (有 12 人)、 执行委员有公 安、财政、图书、园艺、合作、体育 卫生等 9 个部,合作部部长是李同 升。李同升今年去世,享寿 96 岁。 对于民国的公民教育,学者 傅国涌在 2010 年接受《时代周报》 记者采访时说:“民国时期的大学 教育主要重视人文教育,公民教 育不是重点。因为公民教育在中 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一个人得 以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他已经完 成了公民教育。” 历史课比较活泼,大都是在讲 故事。低年级的小朋友不耐烦看 条条框框的东西,主要是老师在给 孩子们讲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第 1234 学年都是讲故事,但在第3 学年时,注重讲原始人生活、异地 人生活等;第4 学年注重讲发明史、 本国近代历史大事件及生活状 况。第5 学年,学习本国历史大事; 6 学年,除学习本国历史大事外, 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大事。 地理课比较难,所以从第 5 年才开始学习本国地理大要,第 6 学年兼学世界地理大要。 实地教学与训练动手能力 自然课:第 12 学年的小朋友 主要是观察,对自然物自然现象 进行观察和研究。第 3 学年加上 浅近物理。第 456 学年学习自 然物自然现象及简易理化知识。 据龙川籍留美药学博士叶续 源回忆,抗战时期,他在初一时学习 植物知识时,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叶 展玉老师带着他们到野外观察,进 行实地实物教学。当时,找到一根 含羞草,就放了一条毛毛虫上去,那 虫就被叶片包卷住了。 “这是一种有 自卫能力的植物。”叶老师告诉他 们。看到蜂蝶在花上爬上爬下,老 师告诉他们,这是植物利用昆虫作 媒介传播花粉。随风摇曳的开花芒 草,是利用风力作媒介,杂交或撒播 种子。这样学来的知识,叶续源一 生不忘 (《河源文史资料》第9辑) 还有园艺课,第 123 学年学 习园作实验,第 4 学年进行研究试 验。图画课,除认识色彩、形体外, 还有美术赏析。手工课则要研究衣 食住的粗浅 (中高年级则为普通) 工艺问题、简易工艺的发表制作。 童子军则在第 56 学年才有 初级训练。中学亦有。叶续源在 回忆抗战时期他在龙川通衢及金 安中学受的童子军教育时说, 3 童子军科所学得,一生受用不 完。他们要学路上讯号、追踪、寻 找隐物、简单情报技术,学习合 作、露营、炊煮。他们还有劳作 课,为前方将士缝短衣裤和鞋袜, 往后需要缝补衣服时,叶续源称 “一举而成”,因此他在国外学习 时非常独立。有些学校的童子军 项目,还教授简单急救知识。 民国河源县的学校,一般会 有图书 1000 册;购置仪器标本,如 温度计、动物标本 (50 种一组) 、植 物标本 (100 种一组) 、中华地理模 型一组;有普通用具:玻璃柚木书 柜、教室桌椅等家具;运动器械: 木哑铃、排球等。 每个年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社团 河源县立中学附小几乎每个 年级都建立了学生社团 (毕 业 生 中,有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七八 岁) 。据 1935 年的《河源县中校 刊》载, 6 年级的叫“近声社”,其宗 旨是为维持全班风纪,增进研究学 术的兴趣。社内分为 5 个小组( 时叫股): 学艺、风纪、体育、演讲、理 财。在学艺组之下,还另设算术研 究会、社会研究会、近声壁报社等。 又组建了排球队、篮球队,两个月后 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获得不错的 成绩,如县城的文艺比赛冠亚军、 优良级风比赛冠军、级际篮排球比 赛冠军、算术比赛冠亚军等,都是 该社成员获得的。 5 年级的社团叫蓬勃社。这 些小学生有自己建立社团的意 愿,班主任向校长汇报批准后便 成立了。社内设常务、总务、学 术、文书、风纪、健康、娱乐 7 股,选 举赖剑光、王锡培、李同升等 13 为干事,分作各种工作。他们还 成立国语、演讲、音乐、体育、美 术、风纪整洁等研究会,还经常出 版“蓬勃壁报”、“蓬勃画报”、“书 法专刊”。自己还订阅了《共和 报》 1 份,非常关心国事。 4 年级的小学生成立了晨光 社,出版“晨光壁报”,也订了报 纸。3 年级成立的是新生社,分为 9 个股,分别为学艺、风纪、体育、 卫生、财政、娱乐、宣传、交际、文 书等股,干事是投票选出来的。 他们还召开会员大会,审议提案, 商量办书法、图画展览,举办音乐 会、演讲会等事宜。 民国时期的河源学校,不仅 高年级有社团组织,连 2 年级的小 朋友,都组织起了“小朋友会”,会 长叫徐丙瑞,主持会内一切事务, 如清洁作业室、维持上课前后秩 序以及禁吃零食、说粗话等,都由 会长小朋友督率值日会员处理。 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制定了公约 30 条,违反规定的要罚款,初犯罚铜 10 枚,再犯加倍。施行后,小朋 友们受到公约的约束,再也不敢 逃学、迟到了 (《河源县立中学校 刊》, 1935 年) 蔡元培曾言“不办好中小学, 怎么会有好大学”?在今天回望 民国的教育之道时,人们或许能 从中获得一些借鉴经验。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适用新式初等地理读本》。 河源县立中学附小“蓬勃社”第三届干事就职合影留念。这些5年级的学生们意气风发,笑容灿烂。 摄于 1936 年 10 月。 河源县 中附小学生社 团骨干成员李 同升 (摄于 1937 年) 。李 同升今年去 世,享寿96岁。

中共河源市委主管主办 总第6843 期 今日4 版 国内统 …epaper.heyuan.cn/resfile/2017-09-24/01/01.pdf清光绪卅一年(1904),河源知县谭其文召县绅潘维贞

  • Upload
    others

  • View
    3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

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仧

周刊

中共河源市委主管主办 总第6843期 今日4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47

农历丁酉年八月初五

星期日 2017年9月

新闻报料/广告/发行

□值班社委:罗仁忠 □值班主任:吴粒萍 □版式主管:许志文 □编 辑:何逊 □校 对:周端甫 □广告经营许可证:441600100007 □印刷:河源日报印务公司 □定价每份1.30元全媒体

□社址:广东省河源市沿江东路 广告:3386290 发行:3386090 投诉:3386802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本报举报电话:3386032

■河源网 ■源河APP ■ZAKER河源 ■河源日报微信矩阵 ■河源网络电视

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公民品格

文/图:本报记者凌丽

梁启超认为,传播文明有三利器,为学校、报纸与演说。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形成的习惯、增长的见识和提高的能力,将构成人一生的底色,影响着自己、家庭,甚至影

响整个民族与国家。学习最重要的载体,便是课本。民国时期,河源的小学生们有些什么课本呢?上些什么课呢?教育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学生读来,既

能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又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终生受用。

晚清的私塾民国廿七年(1938)3月,回龙教育整理委员会自成立

后取缔了该地区 9所私塾。在乡镇,因为新式学校尚未普及,取缔私塾较城里滞后。从民国十九年(1920)起,河源县明令取缔私塾。

当年,河源、永安、连平、龙川等地的私塾课程都相似,取缔私塾之前,私塾学生——当时叫“蒙童”,一般都从识字、写字开始,先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幼学故事琼林》,进而学《四书》、《五经》。塾师则多为科场失意的老秀才和未中秀才但识文断字的穷青年。十一二岁的生童或二三十岁的老生童,到经馆去学习,学《十三经》、《左传》、《战国策》、《东莱博议》、《秋水轩尺牍》等,以学制八股文为主,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同时,他们还很注重练习作文,写诗作对,撰写礼俗上用的应用文。

被大炮轰开国门后,清朝皇帝才发现西方已不是印象中的蛮夷,于是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和地方自治,鼓励广设蒙馆、普及教育。宣统二年(1910)颁布的《改良私塾》章程载,私塾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种,初等讲授国文、修身、读经讲经、算学四门,使用学部审定的课本。高等私塾除学习上述四门课程外,加授了地理、历史,定期考试,有条件的还要求上格致和体操课(《龙川县志》,1994年)。

晚清的学校不久,清政府又开始推行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学生学

习的内容与高等私塾相似,但加了农业、商业、手工、图画等选修课。

清光绪卅一年(1904),河源知县谭其文召县绅潘维贞等集议筹设县校,卅三年完成招生,名“河源官立高等小学堂”,此为河源县建学校之始。同时,各乡镇联合筹设“三江高等小学堂”,卅四年招生,聘黄兆蓉为堂长(《惠州府志民国补充史料》)。初、高等小学学制分别为5年、4年。

民国元年,新政府接过满清政府的责任,革除陈弊,实行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允许男女同校。

民国五年,龙川县的小学发展到 16所,共有学生 2800多人。民国廿八年,开始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全县设中心学校47所、国民学校399所,共有学生2.52万人。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龙川县已有小学 404所,学生达 33777人。民国三十年(1941),河源县已有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31所,国民学校(初级小学)129所。

源城区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民国课程表显示,民国时期的小学学制为 6年,每个学年都要学党义、国语、社会、自然、园艺、算术、国画、手工、乐歌、体育,参加童子军活动。其中国语、社会课之下,又各有子课,国语课包括写字、作文、读文、语言等,社会课分为卫生、公民、历史、地理。

党义课主要内容有用孙中山先生革命史实编成的故事(第1、2学年)、民权初步演习(第3、4学年)、三民主义浅说(第5、6学年)。

一份表格范本显示,河源县第某区私立某初级小学校第一年级某班用参考书目录有三大类,其中,党义课的课本有:《新时代党义教科书(小学初级用)》、《孙中山先生革命史实》;国语:《新学制初级小学国语教授书》、《民智初级小学国语读本》;社会:《新学制初级小学社会教授书》、《新小学教科书社会教授书》。这些课本中的课文有传统文言文,亦有很多时文,如梁启超、陈立夫、蔡元培的文章;还有介绍各类知识、生活伦理、自然科学等课文。课文文字雅训,颇具广度与深度。

其中写字课和作文课的课程设置是:简单的语言记录、抄写等(第 1、2、3 学年)、正书及简便行书的练习(第 4 学年)、正书、行书练习(第5学年),到了第6学年,还要再加上草书的认识了。

我们看到民国档案时,总是惊讶于他们的毛笔字写得漂亮,其实他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书法的。作文课的练习,第1、2、3学年是做简单记录、抄写文章,到第4学年,便要加上日用文、说明文的研究及作法,并进行各种练习。第6学年,要加学议论文的作法。

“读文”课,儿童文学欣赏、练习及表演(第1、2学年),第3学年要加上查字典,第4学年则加上看参考图书,关心本地和国家大事。第5、6学年除学习上述功课外,还要加上读课外书。

语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第 1学年,学习语法及会语,第2学年就要学会语及故事讲演,第3、4学年还得加上故事讲演表演,第 5、6学年除学习上述课程外,还要加上辩论。而现在的辩论课,一般出现在高中及大学阶段。

社会课学些什么呢?有卫生、公民、历史和地理。卫生课第1学年讲身体、服饰的清洁,特别注明要注重

检查。第2学年学习衣食的卫生,第3学年同上,但注重讨论实行增进健康的方法,第4学年同上,增加注重公共卫生的教育,第5、6学年,还有卫生大要、救急法及治疗法大要。

开设公民课 了解所处的世界公民课第一学年学的是让小

朋友认识“家庭设计”等,第2学年介绍学校市乡概况,和现在学习乡情教育读本一样,第3学年介绍县、省概况,第4学年介绍国家概况及公民责任。

满清的覆灭,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不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徒然狂妄自大,后来又过于自卑。因此,民国时小学的课程设计,较注重让小学生从小就知道国家的未来和世界的关系。

梁启超曾说,“放炯眼以照世界,知自己之为何人,知世界之为何状,己与世界有如何之关系,知己在世界当处如何之位置。”然后

“自审自择”,或以天下为己任,立造时势之志,涵养心胸,立下抱

负。人而无志,行之不远。第 5 学年的公民课,带有行

动的性质,让孩子们了解学校、市乡的组织、事业及公民责任。第6学年,就要学习县省国的组织、事业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公民责任、职业指导。

上世纪30年代的河源县立中学附属小学校,组织起了学校里的“新河源市政府”,学生们担任参议员(有12人)、执行委员,有公安、财政、图书、园艺、合作、体育卫生等9个部,合作部部长是李同升。李同升今年去世,享寿96岁。

对于民国的公民教育,学者傅国涌在2010年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主要重视人文教育,公民教

育不是重点。因为公民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一个人得以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他已经完成了公民教育。”

历史课比较活泼,大都是在讲故事。低年级的小朋友不耐烦看条条框框的东西,主要是老师在给孩子们讲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第1、2、3、4学年都是讲故事,但在第3学年时,注重讲原始人生活、异地人生活等;第4学年注重讲发明史、本国近代历史大事件及生活状况。第5学年,学习本国历史大事;第6学年,除学习本国历史大事外,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大事。

地理课比较难,所以从第5学年才开始学习本国地理大要,第6学年兼学世界地理大要。

实地教学与训练动手能力自然课:第1、2学年的小朋友

主要是观察,对自然物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第 3学年加上浅近物理。第 4、5、6学年学习自然物自然现象及简易理化知识。

据龙川籍留美药学博士叶续源回忆,抗战时期,他在初一时学习植物知识时,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叶展玉老师带着他们到野外观察,进行实地实物教学。当时,找到一根含羞草,就放了一条毛毛虫上去,那虫就被叶片包卷住了。“这是一种有自卫能力的植物。”叶老师告诉他们。看到蜂蝶在花上爬上爬下,老师告诉他们,这是植物利用昆虫作

媒介传播花粉。随风摇曳的开花芒草,是利用风力作媒介,杂交或撒播种子。这样学来的知识,叶续源一生不忘(《河源文史资料》第9辑)。

还有园艺课,第1、2、3学年学习园作实验,第4学年进行研究试验。图画课,除认识色彩、形体外,还有美术赏析。手工课则要研究衣食住的粗浅(中高年级则为普通)工艺问题、简易工艺的发表制作。

童子军则在第 5、6学年才有初级训练。中学亦有。叶续源在回忆抗战时期他在龙川通衢及金安中学受的童子军教育时说,3年童子军科所学得,一生受用不

完。他们要学路上讯号、追踪、寻找隐物、简单情报技术,学习合作、露营、炊煮。他们还有劳作课,为前方将士缝短衣裤和鞋袜,往后需要缝补衣服时,叶续源称

“一举而成”,因此他在国外学习时非常独立。有些学校的童子军项目,还教授简单急救知识。

民国河源县的学校,一般会有图书1000册;购置仪器标本,如温度计、动物标本(50种一组)、植物标本(100种一组)、中华地理模型一组;有普通用具:玻璃柚木书柜、教室桌椅等家具;运动器械:木哑铃、排球等。

每个年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社团河源县立中学附小几乎每个

年级都建立了学生社团(毕业生中,有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七八岁)。据 1935 年的《河源县中校刊》载,6年级的叫“近声社”,其宗旨是为维持全班风纪,增进研究学术的兴趣。社内分为5个小组(当时叫股):学艺、风纪、体育、演讲、理财。在学艺组之下,还另设算术研究会、社会研究会、近声壁报社等。又组建了排球队、篮球队,两个月后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如县城的文艺比赛冠亚军、优良级风比赛冠军、级际篮排球比赛冠军、算术比赛冠亚军等,都是该社成员获得的。

5年级的社团叫蓬勃社。这些小学生有自己建立社团的意

愿,班主任向校长汇报批准后便成立了。社内设常务、总务、学术、文书、风纪、健康、娱乐7股,选举赖剑光、王锡培、李同升等13人为干事,分作各种工作。他们还成立国语、演讲、音乐、体育、美术、风纪整洁等研究会,还经常出版“蓬勃壁报”、“蓬勃画报”、“书法专刊”。自己还订阅了《共和报》1份,非常关心国事。

4年级的小学生成立了晨光社,出版“晨光壁报”,也订了报纸。3年级成立的是新生社,分为9个股,分别为学艺、风纪、体育、卫生、财政、娱乐、宣传、交际、文书等股,干事是投票选出来的。他们还召开会员大会,审议提案,商量办书法、图画展览,举办音乐

会、演讲会等事宜。民国时期的河源学校,不仅

高年级有社团组织,连2年级的小朋友,都组织起了“小朋友会”,会长叫徐丙瑞,主持会内一切事务,如清洁作业室、维持上课前后秩序以及禁吃零食、说粗话等,都由会长小朋友督率值日会员处理。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制定了公约30条,违反规定的要罚款,初犯罚铜仙10枚,再犯加倍。施行后,小朋友们受到公约的约束,再也不敢逃学、迟到了(《河源县立中学校刊》,1935年)。

蔡元培曾言“不办好中小学,怎么会有好大学”?在今天回望民国的教育之道时,人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借鉴经验。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适用新式初等地理读本》。

■河源县立中学附小“蓬勃社”第三届干事就职合影留念。这些5年级的学生们意气风发,笑容灿烂。摄于1936年10月。

——民国时期河源小学教育小记

■河源县中附小学生社团骨干成员李同 升(摄 于1937 年)。李同 升 今 年 去世,享寿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