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Page 2: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前言(倫新) .................................. 3

序1(呂愛平教授) ........................ 4

序2(張戈博士) ............................ 5

序3(余寶珠) ................................ 6

第一章 拔罐療法基礎

概述起源和發展 ................................ 10

為什麼要選用拔罐療法? ........... 12

解構拔罐的治療作用 .................. 14

拔罐配穴要訣 ............................. 17

拔罐療法的注意要點 .................. 20

常見反應及處理方法 .................. 24

拔罐療法的常用方法常見的罐具種類 ......................... 26

拔罐的方法 ................................ 28

拔罐療法的操作方法 .................. 32

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頭頸部常用穴位 ......................... 36

胸腹部常用穴位 ......................... 38

肩背腰骶部常用穴位 .................. 41

上肢部常用穴位 ......................... 48

下肢部常用穴位 ......................... 52

第二章 拔罐療法臨床

內科病證感冒 ........................................... 58

支氣管炎 .................................... 60

支氣管哮喘 ................................ 62

心絞痛 ........................................ 64

膈肌痙攣 .................................... 66

嘔吐 ........................................... 68

腹痛 ........................................... 70

泄瀉 ........................................... 72

便秘 ........................................... 74

急性尿瀦留 ................................ 76

尿失禁 ........................................ 78

男子性功能障礙 ......................... 80

前列腺炎 .................................... 82

急性腦血管病 ............................. 84

眩暈 ........................................... 87

頭痛 ........................................... 89

神經衰弱 .................................... 91

癔病 ........................................... 93

7

目 錄

Page 3: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面神經炎 .................................... 96

高血壓病 .................................... 98

面肌痙攣 .................................. 100

三叉神經痛 .............................. 102

肋間神經痛 .............................. 104

坐骨神經痛 .............................. 106

股外側皮神經炎 ....................... 108

糖尿病 ...................................... 110

單純性肥胖症 ........................... 112

慢性疲勞綜合症 ....................... 115

骨外科病證頸椎病 ...................................... 118

頸肌痙攣 .................................. 120

肩關節周圍炎 ........................... 122

急性腰肌扭傷 ........................... 124

慢性腰肌勞損 ........................... 126

腰椎間盤突出症 ....................... 128

增生性脊柱炎 ........................... 130

強直性脊柱炎 ........................... 132

梨狀肌損傷綜合症 .................... 134

骨性膝關節炎 ........................... 136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 139

踝關節扭傷 .............................. 142

肱骨外上髁炎 ........................... 144

腱鞘囊腫 .................................. 146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 148

乳腺增生病 .............................. 150

急性乳腺炎 .............................. 152

神經性皮炎 .............................. 155

皮膚瘙癢症 .............................. 158

蕁麻疹 ...................................... 160

痤瘡 ......................................... 163

濕瘡 ......................................... 166

帶狀瘡疹 .................................. 168

婦兒科疾病痛經 ......................................... 170

月經不調 .................................. 172

慢性盆腔炎 .............................. 174

更年期綜合症 ........................... 176

小兒哮喘 .................................. 178

小兒泄瀉 .................................. 180

小兒營養不良 ........................... 182

遺尿症 ...................................... 184

五官科疾病麥粒腫 ...................................... 186

鼻炎 ......................................... 188

耳鳴、耳聾 .............................. 191

牙痛 ......................................... 194

咽喉腫痛 .................................. 196

慢性咽喉炎 .............................. 198

保健罐法一、保健罐法的常用穴位 ......... 200

二、不同年齡段的保健拔罐法 ... 203

8

Page 4: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第一章拔罐療法基礎

Page 5: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0 11

概述拔罐療法,又名「火罐法」、「吸筒法」,是指運用各種罐具,利用燃燒、蒸氣、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毒排膿,從而達到相應治療作用的一種常用的外治方法。

起源和發展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民間稱為「打吸筒」,是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原始社會時期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

刺激癰疽後,以角吸出膿血,這是最早的拔罐療法;據考證在中國的應用早於《黃帝內經》。本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我國現在最古的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如在治療痔瘡時:「……以小角角之……吹而張角,繫以小繩,剖以刀……」。

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收藏有漢代陶製火罐,說明漢代已應用火罐治

病。公元 281 至 361 年間,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以製成罐狀的獸角拔

膿血治療瘡瘍的記載。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至唐代,又有了竹罐治療疾病的記載,如唐代王燾在《外台秘要》一書中闡述

了用水煮排氣法拔竹筒治療骨蒸病,並進一步闡述了角法的應用,對於拔罐法的禁

忌證也有文獻記載,例如:「癰及疽,血瘤,鼠乳,石癰,結筋瘤癘皆不可就針角,

針角少不及禍者」。公元 624 年,唐繼隋制設「太醫署」、將學生分為醫、針、按

摩、咒禁四科,其中醫科又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兒(兒科)、耳

目口齒、角法五科,角法一科的學制定為 3 年。宋代《蘇沈良方》記載了用火筒法

治療久咳的方法,表明宋代拔罐的適應證已擴大到內科疾病。

唐宋時期

Page 6: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0 11

概 

明代,《濟急仙方》、《外科正宗》等書均有角法的記載。清代,拔罐療法在

各方面均有了進一步發展。吳謙在《醫宗金鑒》專門載有先用針刺,繼用中草藥(羌

活、白芷、祁艾等)煮罐後拔之治療癰疽陰證的方法及對預後的預測,並附有煮竹

罐的中藥處方及具體操作方法。《理瀹駢文》一書中可以看到治療風邪頭痛、破傷

風以及黃疸病等內科疾患的記載。對拔罐療法的論述較為詳細的,是趙學敏的《本

草綱目拾遺》,書中對火罐的出處、形狀、治療的適應症、製作方法及優點等,均

做了詳細介紹。如:「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所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

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

即將罐合於患外。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

合於肉,即牢不可脫,須等其自落,患者自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

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

風痹、腹痛等症。」可見當時火罐已成為由「窯戶」專門燒製的、有特定形狀的陶

瓷器具,並有售於市。由此說明拔罐療法在清代已相當普及。

明清時期

近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拔罐療法在廣大醫務工作者的

挖掘、整理、驗證、總結和提高下,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使祖國醫學這一寶

貴遺產,得以繼承和發展。如在用具方面,已由古代的獸角、竹筒、陶罐,發展為

金屬罐、玻璃罐、抽氣罐、擠壓罐,乃至電拔罐、經穴電動拔罐治療儀等現代裝置;

在操作方面,已由燃火排氣、煮水排氣,發展為抽氣筒排氣(以抽氣法排氣的稱「抽

氣罐」)、擠壓排氣及電動抽氣等;在治療方法,已由單純地留罐,發展為走罐(推

罐)、閃罐、按摩拔罐,以及至配合電針、紅外線及各種現代化理療設備等;在臨

床應用方面,也由單純地吸拔膿血,發展為治療包括內、外、婦、兒、骨傷、皮膚、

五官等科的上百種疾病,成為臨床治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

近代

國外發展拔罐療法在古時已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帶。古日本學者把先針後角

的方法稱做「濕角」,而把使用單一的直接角法稱做「乾角」;現在則稱為「真空淨血療法」。拔罐療法還在印度、法國、希臘、俄羅斯等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俄羅斯稱之為「鬱血療法」;法國則稱之為「杯術」。

Page 7: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2 13

未來展望拔罐療法具有器具簡單、操作簡便、易學易懂、無痛無毒、療效迅速、適

用面廣等特點,深受臨床醫生和民間百姓的喜愛,在她的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中表現出十分強大的生命力,經與現代醫學密切結合,更增加了更新、更科學的內涵。21世紀是預防醫學佔主導地位的世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大展宏圖的世紀。本療法作為治病、保健的重要手段,必將在21世紀為人類的健康作出重大貢獻。

為什麼要選用拔罐療法? 

療法特點1. 簡便實用,奏效安全

以拔罐療法治療疾病,不需特殊的器材、儀器和設備,一般亦不需要任何藥物,所用器械及輔助用品,居家舉目皆是,諸如罐頭瓶、杯子等皆可取用。其操作方法也十分簡單,婦孺老幼皆可運用,即便不懂醫學知識,但只要按圖索驥,掌握其中要領,同樣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同時,本療法只要把握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項,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副作用,病人可在無任何痛苦的情況下康復,避免了服用藥物給身體帶來的損害和不良反應。

2. 罐法多樣,取用靈活

拔罐療法所用器械雖然簡便,但通過不同的操作方法及配合治療等,可有多種罐法,而不同的拔罐方法則具有不同的作用,臨床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如火罐法的密排法以瀉實作用為主,疏排法以補虛作用為主;刺絡(刺血)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經為主;藥罐法依所選藥物不同,而發揮其祛風散寒、活血通經、舒筋止痛、鎮靜安神等各種作用;針罐法則可結合針刺的不同手法,使其具有各種功效。各種現代化理療方法,則更擴大了拔罐的適應症及應用範圍。

Page 8: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2 13

概 

3. 異病同治,重在調整

拔罐療法的治療作用比較獨特,例選取大椎穴,採用刺絡(刺血)拔罐的方法,既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又可以治療風熱感冒,還可用於內傷發熱;既可緩解各種原因引起的牙痛,治療高血壓、頭痛等內科疾患,又可用來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科疾患等。

4. 緩解疼痛,功效迅捷

拔罐療法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作用,無論是內科的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痛甚至癌性疼痛,還是外科、傷科的組織急慢性損傷(諸如落枕、急性腰扭傷等),皆可立時見效,有的甚至經一次治療便可痊癒,功效可謂迅捷。其中刺絡(刺血)拔罐方法的功效尤為突出。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它可以刺激某一區域的神經,調節相應部位的血管和肌肉的機能活動,反射性地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痙攣,所以能夠獲得比較明顯的止痛效果。

5. 瘍科應用,功效明顯

拔罐療法在古代文獻記載中,就是治療癰癤等體表化膿性疾病為主的,本法能得以流傳數千年,與其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明顯的療效分不開。拔罐療法應用於體表化膿性疾患,避免了切開引流,而且還可把膿、毒素、壞死組織、細菌「拔出」,達到引流的效果,同時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有利於炎症消退。故具有療程短、痛苦少、疤痕小的優點,同時還可節約抗生素,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Page 9: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4 15

解構拔罐的治療作用 

中醫角度看拔罐1. 抵抗外邪,保衛機體

外邪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疫癧等外來致病因素,當侵犯人體時多由表及裡,均從皮毛腠理開始,可見皮部和絡脈是抗禦邪氣、保衛機體的首要防線,靠衛氣而發揮其作用。衛氣具有溫養肌腠、潤澤皮膚、啟閉汗孔等功能,是人體生理機能和抗病能力的體現,也關係到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等方面情況,是人體正氣在體表的反映。臨床中,風邪為主的疾患多選取用閃罐法,寒邪所致之外感疾病多選用留罐法,氣滯血瘀、內臟病變是採用循經走罐法,從而拔除體內的各種邪氣(包括瘀血、濁毒等),調節體內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提高整體的抗禦防病能力,即所謂「邪去而正安」。

2.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經絡是溝通上下、聯繫內外、運行氣血和縱橫交錯的網絡、通路,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骨皮肉等組織器官有機的聯成一個整體。經絡通暢,氣血運行如常,生命活動則正常;若經絡阻滯,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或經絡氣血虧虛時,就會產生各種病變。拔罐療法通過對經絡、穴位或病變部位產生負壓吸引作用,使體表組織產生充血、瘀血、出血、放血等變化,改善血液循環,使經絡氣血暢通,濡養組織皮毛,同時通過經絡使臟腑、器官得到營養,鼓舞振奮人體氣血功能。經絡氣血瘀阻不暢,就會產生種種病變和症狀,常見於多種疼痛。若使用刺絡拔罐、走罐、留罐等配合的方法,對促進血行、改善瘀血、緩解疼痛可起到明顯的作用。

3. 調整氣血,平衡陰陽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對人體起著濡養、推動、溫煦等作用,氣血偏盛偏衰則會導致人體的陰陽失衡。陰陽是貫穿中醫理論體系多個方面,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病規律、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等的高度概括。如關元拔罐可溫陽,拔大椎能清熱,故陰陽氣血的虛實變化可通過拔罐,促使機體陰陽的轉化、消長。再脾胃虛寒而引起的胃痛,選用上腹部的中脘,背部的脾俞、胃俞,下肢的足三里等穴位留罐,產生溫陽散寒、

Page 10: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4 15

概 

通經止痛的作用;肝陽上亢的頭痛、高血壓患者,選用曲池、風市、太沖等穴,點刺出血後再拔罐,可發揮清肝泄熱、調整陰陽的作用。

4. 反映病候、協助診斷

當外邪侵襲人體時,經絡氣血失調,病邪可以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傳變;而當內臟出現病變時,也可以通過經絡的傳注,氣血的盛衰表現由裡及表,在相關的經絡、內臟聯繫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和體徵。通過拔罐的部位、罐區內皮膚的變化,可以推斷病變的性質、部位與內臟的關係。如拔罐後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為虛,色深伴局部發熱者為熱毒熾盛或陰虛火旺,色深但局部不發熱者多為瘀血、寒凝、陽虛、氣虛;斑的色澤還可結合所在部位進行診斷,感受風寒時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腎臟病或腎陰虛所致的高血壓症,腎俞部位的罐斑色往往深於其他部位。局部出現水泡、水腫、潮濕者為濕氣盛,水泡色清為寒濕盛,色黃為濕熱盛;局部微癢或出現皮紋為受風,罐中氣暖為濕熱重,罐中無溫熱感但有水珠為寒濕重等。

科學角度談應用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改變,人們對非藥物療法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不斷提高,使拔罐療法的應用更廣泛、研究更深入,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機械作用

拔罐療法是一種遵循經絡穴位的中醫外治法,通過罐內的負壓,使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產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學作用。負壓也可使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而產生組織瘀血、放血,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的破壞,血紅蛋白的釋放,使機體產生了良性刺激作用。同時負壓的形成,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反應。

2. 溫熱作用

拔罐療法能使皮膚局部產生溫熱作用,它以傳統的火罐、水罐、藥罐較為明顯,新型的負壓吸罐也有一定的作用。血管的擴張、血流量的增加,改善了皮膚的血液供應和營養供給,增強了皮膚深層細胞的活力,加大了血管壁的通透性,從而使局部溫度升高;同時增加了局部組織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通過反射機制調整全身。

Page 11: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6 17

3. 解毒作用

拔罐所產生的負壓,可使皮膚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加強,並促進腎臟對人體新陳代謝廢物的排泄;還可使皮膚表層的衰老細胞快速脫落;同時讓皮膚表面產生微氣泡溢出,排除組織血液的「廢氣」,加強了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從而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除,加強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4. 生物作用

通過拔罐可產生廣泛的體內生物學變化和作用,主要有:1改善血液循環:拔罐所產生的充血、瘀血,或者走罐、刮痧拔罐所產生

血液往復灌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負壓的良性刺激,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2促進新陳代謝:拔罐所產生的充血、瘀血,以及排汗解毒、氣體交換等作用,都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一部分。血液循環的改善,血液成份以及體內酶、內分泌等的變化,都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新陳代謝。

3提高免疫能力:拔罐所導致的毛細血管破裂、自身溶血現象,對機體產生一系列良性刺激,通過神經系統對人體的組織、器官產生雙向調節作用,增強其功能活力,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加強,皮膚對外界變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增強,這些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

4調整組織結構:對於炎症、損傷、壓迫等造成的局部組織缺氧、黏連、痙攣等,通過拔罐的機械、溫熱等作用,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或消除黏連,恢復肌肉及關節功能活動。從而起到了鬆弛黏連、伸展肌肉、整復異位、解除壓迫,調整了局部組織結構和功能。

5緩解機體疼痛:疼痛是許多種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是一種複雜的周身存在的感覺,其感受器為游離神經末梢,在皮膚表層的任何刺激,只要達到一定強度,都可以在為傷害性刺激,產生致痛物質如 K+、Na+、組織胺、5 — 羥色胺、前列腺素等,可以導致疼痛。拔罐療法所產生的負壓、吸吮、熨刮、牽拉、擠壓等良性刺激,直接改善了皮膚和淺層肌肉的內環境,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少或消除了致痛物質對神經末梢的刺激,使代謝廢物及時清除,痙攣緩解,缺氧改善,組織複位,恢復平衡,提高了痛閾,解除了疼痛。

6其他研究結果還證明,拔罐療法對人體的血液循環、心率、血壓、呼吸、消化、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均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Page 12: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6 17

概 

拔罐配穴要訣 

取穴四大原則1. 局部(就近)取穴

在患處附近或離患處不遠處取穴進行拔罐的方法,它是以調整局部功能、促進經氣通暢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法。凡與患病器官鄰近的各類穴位,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關節周圍各穴均能治關節痛,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胸背諸穴均能作用心肺疾病等。

2. 遠部(循經)取穴

即針對某疾病具體屬於某一經絡、某一臟腑,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取其有關經絡四肢部位的相應腧穴,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的一種方法。人體許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經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病證。遠部取穴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具體取穴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也可取表裡經或其他相關經脈上的腧穴。例如,咳嗽、咳血屬肺系病證,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胃脘疼痛屬胃的病證,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表裡經),必要時還可加取內關(即其他相關經脈上的腧穴)。面部疾患取合谷;目赤腫痛取行間;久痢脫肛取百會;急性腰痛取水溝等,均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3. 隨證取穴

亦名對證取穴,或稱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近部取穴和遠部取穴適用於病痛部位明顯或局限者,但臨床上有許多疾病往往難以明確其病變部位,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中風、昏迷等,對於這一類病證,可以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穴位。例如,治高熱可選取大椎、曲池;治失眠可選取心俞、安眠;治虛脫可選取氣海、關元等,均屬隨證取穴的範疇。有些腧穴對某一方面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效果,在治療中經常選用,如屬氣病的胸悶、氣促等取膻中;屬血病的血虛、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屬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陽陵泉,這些也都屬隨證取穴的範疇。

Page 13: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8 19

4. 按神經分布取穴

按照脊神經及其所形成的神經叢、神經幹的分布區域,當軀幹、內臟或四肢有病時,可選用相應節段的夾脊穴以及某些分布在軀幹部神經幹通路上的穴位來治療。例如就夾脊穴而言,頸部穴主治頭、頸、肩部及上肢的病變和功能異常,上胸部穴主治心、肺、氣管、胸廓的病變,下胸部穴主治肝、膽、脾、胃、腸等器官的病症,腰部穴主治腎、膀胱、生殖系統、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變。

配穴五大要法配穴方法是在選穴原則的基礎上,選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

腧穴,在拔罐時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是選穴原則的具體應用,配穴時要處理好主與次的關係,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灸療程的治療效果。因此,歷代醫家非常重視並總結出多種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1. 本經配穴法

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可選擇某一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穴位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靈樞.厥病》載: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等,均屬於本法的具體運用。

2.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作為配穴依據。即某一臟腑、經脈有病,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在臨床上常取相表裡經的腧穴配合應用。《靈樞.五邪》載:「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取之湧泉、崑崙」。這就是表裡經配合應用。特定穴中的原絡配穴法,也是本法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Page 14: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18 19

概 

3. 上下配穴法

指將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相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治療胃病,取內關、足三里;治療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內庭;治療脫肛、子宮下垂,取百會、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應用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4.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靈樞.官針》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屬本法範疇,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

5. 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以加強協同作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也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左右不同名腧穴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可取左側頰車,配合右側合谷等。

Page 15: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20 21

拔罐療法的注意要點 

常用體位拔罐的體位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拔罐的治療效果。正確體位的要求,一

是應該使患者感到舒適,能充分暴露拔罐的部位;二是要使患者體位能持久,便於術者操作。主要體位有以下五種。

2. 俯臥位

患者自然俯臥,此體位適宜於頸肩背腰及上下肢後側的部位。

1. 仰臥位

患者自然平躺於床上,此體位適宜於頭面、胸腹、上下肢前側、外側及手足部位的拔罐療法。

Page 16: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

20 21

概 

3. 側臥位

患者自然側臥於床,雙下肢屈曲。此體位適宜於頭面、肩胸側、上下肢外側和脅肋、髖膝的拔罐療法。

4. 俯伏坐位

患者俯伏而坐,兩手平放於桌上。此體位適宜於頸項、腰背部的拔罐療法。

5. 仰靠坐位

仰首靠坐與椅子上。此體位適宜於頭、面及胸腹的拔罐療法。

Page 17: 目 錄 · 抽氣等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通過局部的負壓和溫熱作用,使局部 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以刺激經絡腧穴或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