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I 概述 ...................................................................................................................................... 1 第一章 总则 ..................................................................................................................... 1-1 1.1 编制依据................................................................................................................. 1-1 1.2 评价对象................................................................................................................. 1-3 1.3 评价目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 1-3 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1-4 1.5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1-8 1.6 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 1-12 1.7 环境保护目标....................................................................................................... 1-46 1.8 评价专题设置与评价工作程序........................................................................... 1-49 1.9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49 第二章 项目现有工程回顾评价..................................................................................... 2-1 2.1 现有项目概况......................................................................................................... 2-1 2.2 现有工程运行状况............................................................................................... 2-11 2.3 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 2-11 第三章 迁扩建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3.1 区域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3-1 3.2 项目工程概况......................................................................................................... 3-1 3.3 工艺流程............................................................................................................... 3-78

第一章 总论 - public.zhengzhou.gov.cnpublic.zhengzhou.gov.cn/u/cms/public/201810/10155852s6um.pdf · 6.3 绿化工程..... 6-18 6.4 环保措施..... 6-18 第七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Upload
    others

  • View
    2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I

目 录

概述 ...................................................................................................................................... 1

第一章 总则 ..................................................................................................................... 1-1

1.1 编制依据................................................................................................................. 1-1

1.2 评价对象................................................................................................................. 1-3

1.3 评价目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 1-3

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1-4

1.5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1-8

1.6 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 1-12

1.7 环境保护目标....................................................................................................... 1-46

1.8 评价专题设置与评价工作程序........................................................................... 1-49

1.9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49

第二章 项目现有工程回顾评价 ..................................................................................... 2-1

2.1 现有项目概况......................................................................................................... 2-1

2.2 现有工程运行状况............................................................................................... 2-11

2.3 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 2-11

第三章 迁扩建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 3-1

3.1 区域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3-1

3.2 项目工程概况......................................................................................................... 3-1

3.3 工艺流程............................................................................................................... 3-78

II

3.5 本项目污染物产排情况....................................................................................... 3-92

3.6 事故排放源强分析............................................................................................... 3-95

3.7 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 3-95

第四章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4-1

4.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1

4.2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4

4.3 环境质量现状小结............................................................................................... 4-22

4.4 区域污染源调查...................................................................................................... 23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5-1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

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5-8

第六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 6-1

6.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1

6.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6

6.3 绿化工程............................................................................................................... 6-18

6.4 环保措施............................................................................................................... 6-18

第七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7-1

7.1 分析目的................................................................................................................. 7-1

7.2 分析方法................................................................................................................. 7-1

7.3 经济效益分析......................................................................................................... 7-1

7.4 社会效益分析......................................................................................................... 7-2

III

7.5 环境效益分析......................................................................................................... 7-3

7.6 分析结论................................................................................................................. 7-5

第八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 8-1

8.1 环境管理................................................................................................................. 8-1

8.2 监测计划................................................................................................................. 8-4

8.3 环保“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 8-6

第九章 产业政策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 9-1

9.1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9-1

9.2 选址合理性分析..................................................................................................... 9-1

第十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 10-1

10.1 评价结论............................................................................................................. 10-1

10.2 评价建议............................................................................................................. 10-8

IV

附图:

附图一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图

附图三 新郑市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图

附图四 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五 项目工艺流程图

附图六 项目现场照片

附图七 新郑市地表水系图

附图八 项目监测点位示意图

附图九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用地布局图(2016-2035)

附图十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

附图十一 项目分区防渗图

附件:

附件 1 委托书

附件 2 项目备案证明

附件 3 项目标准执行函

附件 4 国土资源局土地证明

附件 5 规划局关于本项目的选址意见

附件 6 城乡建设管理局关于污泥处理厂建设情况的的说明

附件 7 原环评批复和验收意见

附件 8 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 9 项目例行检测报告

1

概述

项目背景: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原地址位于新郑市东南角和庄镇和庄村,茨

山路北侧,黄水河东岸,西临解放路。《新郑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 5 万 t/d)环

境影响报告表》于 2003 年 11 月通过河南省环保局的审批,审批文号为“豫环监表

(2003)203 号”,于 2005 年 9 月开工建设,2006 年 7 月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期工

程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实际建设规模为 2.5 万 t/d,配套工程按照 5 万 t/d 的设

计标准建设完成,2007 年 11 月一期工程通过了郑州市环保局的竣工环保验收,审批

文号为“郑环监(2007)585 号”;二期工程《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二期工

程及中水回用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于 2009 年 5 月 21 日取得郑州市环保局的批复,

批复文号为“郑环建表(2009)133 号”,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卡鲁塞尔氧化

沟”工艺,中水回用工程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斜管沉淀+气水反冲洗滤池”。2012 年

11 月郑州市环保局召开了关于二期工程“深度处理工艺变更评审会会议纪要”,同意

深度处理工艺变更为纤维转盘式微过滤工艺。

随着新郑市中心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河南省新郑

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确定新郑市性质为:以黄帝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

城;中原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郑州市域的二级中心城市之一。现

有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已超负荷运行,不能满足收水范围内污水处理需

求,且厂址所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郑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故急需对第二污水处

理厂进行迁(扩)建,迁(扩)建工程项目建成运行后,需新建 1 条 3km 的污水干管

与现有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管对接,现有污水厂废弃拆除,只保留相应管网。

此 3km 污水干管工程属于新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负责,本工程不包括污水干管的铺

设。

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承接了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的建设,郑州

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隶属于重庆康达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康达环保”是一家以

2

水务投资、建设、运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环保公司,在供水、污水、中水领

域已形成了从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总包、建设、运营这条完整产业链的丰富实战经验

和资源,通过与日本大晃、日本丸红、以色列卡丹及德国、新加坡等世界知名企业合资

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形成了在水务领域的规模化优势。

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

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占地面积 67351.22m2,

总投资约为 59723.34 万元,设计规模 10 万 m3/d,采用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模式,工

艺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催化氧

化+次氯酸钠消毒”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废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

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然后汇入双洎河。

任务由来:本项目为环保工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有关条款的决

定,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中的“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9.1 实施,2018 年 4 月 28 日修改),

“三十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6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建、扩建日处理 10 万吨及以

上”应编制报告书。本项目日处理生活污水 10 万吨,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报告书。

南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我单位在现场勘察、调研、资料分析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新郑

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1)2017 年 10 月 9 日,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开展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

(2)本次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利用新中洲于 2017 年 10 月 31 日~11 月 6 日对区域

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噪声的现状监测数据,对区域环境质量做出分析和评

价;

(3)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承接项目后,按照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分

别于 2017 年 10 月 9 日、2017 年 11 月 13 日在河南省环保专业委员会网站对本项目

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网上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在 2018 年 1 月 3 日,在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现有厂区办公室召开了由小吴庄

村、李湾村、小连楼村、白庙范、郑庄、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参加的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座谈会,同时于 2018 年 1 月 3 日~5 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全本公示,

较深入的征求了区域公众的意见。

(4)2018 年 6 月,我公司完成了《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项目环

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分析判定情况:

(1)产业政策

本项目为环保工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及修改条款,

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中的“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规划相符性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

交汇处东北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根据新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

的关于本项目的通知,本项目选址符合新修编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

根据《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共 1

4

眼井,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井外围 30 米的区域,不设二级保护区。

根据现场核实,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位于政和路与沿河路交叉口西南——新

郑市供水公司和庄水厂内,共 1 眼井,实际供水能力约 4000m3/d,主要供河赵、小

马庄、小陈庄、大连楼、老庄刘、郑庄和辛集等村庄居民饮用,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3.3km,本项目不在其保护区范围,其建设符合区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划要求。

项目特点:本项目为环保治理工程,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

+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处理服务范围内的污

水,为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模式,处理后的废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

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然后汇入双洎河。

环境特点:

(1)项目所在地属淮河流域,是国家重点的水污染控制区。

(2)项目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敏感点,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项目东侧 330m

的小吴庄,项目产污单元设置 100m 卫生防护距离,东、西、南、北厂界外分别设

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

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土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西

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地和河流,本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

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解放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

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综上,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无现状敏感点和规划敏感点。

(3)项目西侧紧邻黄水河,南临双洎河,项目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外排经黄水河,

然后汇入双洎河。

5

评价重点:

根据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特点,确定评价重点为工程分析和污染物源强核算、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主要结论: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

(2)项目为建设用地,用地性质符合规划要求;

(3)项目距离当地饮用水水源距离较远,不会对其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4)本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可行,在实施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本环评提出的污染

治理措施后,各种污染物均可以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5)项目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声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因突发

事故引起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6)本工程产污单元设置 100 卫生防护距离,东、西、南、北厂界外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法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本环评提出

的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度

分析,项目选址合理,建设可行。

1-1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 年 9 月 1 日实施)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85 令,2017 年 10 月 1 日

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 年 1 月 1 日实施)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 年 4 月 24 日实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6 年 7 月 1 日实施)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 44 号)(2017

年 9 月 1 日实施,2018 年 4 月 28 日修改)

(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2013 年修正)

(11)《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 682 号令,2017 年 10 月 1 日实

施);

1.1.2 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

1-2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

(7)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8)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9)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34330-2017)

(10)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环办环评函[2017]832

号)

1.1.3 项目文件

(1)《新郑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环境影响评

价执行标准的申请函》的复函

(2)《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天津市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院)

(3)现有工程一期环评批复和验收批复

(4)现有工程二期环评批复和二期监测报告

(5)委托方提供的其它有关的技术资料

(6)环评委托书

1.1.4 其他

(1)《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 号文)

(2)《河南省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3)《新郑市城乡污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30)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的通知”豫政办〔2016〕23 号

(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 2018 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

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8〕14 号)

1-3

(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 2018 年持续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

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8〕15 号)

1.2 评价对象

1.2.1 评价对象

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建设的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处理规

模为 10.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

入黄水河,然后汇入双洎河。

1.3 评价目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

1.3.1 评价目的

(1)分析拟建工程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相符性,论证厂址可行性;

(2)根据类比调查同类行业环评技术文件和查阅数据手册等方法,分析确定拟

建工程工艺产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并进行达标分析;

(3)根据污染物产生环节和治理措施,核算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

况与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给出污染因子及其产生和排放的方式、

浓度和数量,进行污染源源强核算;

(4)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与评价,明确环境保护目标;

(5)预测拟建工程投产后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对其进

行影响评价,给出影响结论;

(6)分析论证拟建工程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7)从环保角度,给出拟建工程建设是否可行的明确结论,为工程设计和环境

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2 评价原则

(1)相关资料的收集应全面、充分,现状调查和类比调查分析应具有代表性;

1-4

(2)严格贯彻执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等环保政策法规;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要具有合理性,数据可信;

(4)报告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数据可靠,结论明确,实用性强,

符合当地实情;

(5)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要切实

可行。

1.3.3 评价重点

工程特点:本项目为环保治理工程,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

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处理服务范围内的

污水,处理后的废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

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

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然后汇入双洎河。

环境特点:项目所在地属淮河流域,是国家重点的水污染控制区。

评价重点:根据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特点,确定评价重点为工程分析和污染

物源强核算、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1.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特点,本次评价对工程的施工期及营运期进行了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拟建工程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生态影响,其次为施工过程中粉尘、噪声对大气及

声环境的影响,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为水环境影响和生态影响,主要影响因子为

COD、氨氮,其次为恶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拟建工程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见表 1.4-1。

1-5

表 1.4-1 拟建工程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阶段 污染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大气 水环境 声 生态 工业 交通

施工期

土建施工 -1D -1D -1D

材料运输 -1D -1D -1D

设备安装 -1D

管线建设 -1D -1D -1D -1D

营运期

物料运输 -1C -1C -1C

恶臭气体 -1C

废水治理 +2C +2C

设备噪声 -1C

污泥处置 -1C -1C

管线建设 +2C

+正影响,-负影响;1 影响较小,2 影响中等,3 影响较大;D 短期影响,C 长期影响

1.4.2 评价因子

根据区域环境状况及项目各类特征污染物产排情况,筛选本次评价工作的评价

因子见下表:

表 1.4-2 评价因子一览表

类型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评价因子 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环境 TSP、PM2.5、PM

10、SO2 、NO2、

H2S、NH3 NH3、H2S ---

地表水环境

pH、COD、NH3-N、BOD5、SS、

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

挥发酚、石油类

COD、氨氮 COD、氨氮

地下水环境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

亚硝酸盐、总大肠菌群

--- ---

声环境 等效连续 A 声级 等效连续 A 声级 ---

1.4.3 评价标准

1.4.3.1 环境质量标准

1-6

表 1.4-3 评价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要素 评价因子 标准值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

PM10 日平均≤150μg/m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中的二级标准

PM2.5 日平均≤75μg/m3

TSP 日平均≤300μg/m3

SO2 小时均值≤500μg/m3

日平均≤150μg/m3

NO2 小时平均≤200mg/m3

日平均≤80mg/m3

NH3 一次浓度≤0.20mg/m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H2S 一次浓度≤0.01mg/m3

地表水

(莲河、双

洎河)

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Ⅳ类标准

COD ≤30mg/L

NH3-N ≤1.5mg/L

BOD5 ≤6mg/L

氟化物 ≤1.5mg/L

高锰酸盐指数 ≤10mg/L

总磷 ≤0.3mg/L

挥发酚 ≤0.01mg/L

石油类 ≤0.5mg/L

地下水

pH 6.5-8.5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

总硬度 ≤450mg/L

耗氧量 ≤3.0mg/L

溶解性总固体 ≤1000mg/L

氨氮 ≤0.5mg/L

氟化物 ≤1.0mg/L

氯化物 ≤250mg/L

硝酸盐 ≤20mg/L

亚硝酸盐 ≤1.0mg/L

总大肠菌群 ≤3.0 个/L

声环境 等效连续 A 声

昼间≤60dB(A)

夜间≤50dB(A)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

1-7

1.4.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表 1.4-4 评价应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 污染物名称 标准值 备注

废气

NH3 ≤1.5mg/m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二级标准 H2S ≤0.06mg/m3

NH3 ≤4.9kg/h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表 2 中 15m 高排气筒

排放标准 H2S ≤0.33kg/h

废水

pH 值 6—9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

COD ≤50mg/L

BOD5 ≤10mg/L

SS ≤10mg/L

氨氮 ≤5mg/L

TP ≤0.5mg/L

TN ≤15mg/L

pH 值 6—9

《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

限值标准

COD 30mg/L

BOD5 6mg/L

SS 5mg/L

氨氮 1.5(2.5)amg/L

TP 0.3mg/L

TN 15mg/L

备注:a 括号为数值为水位>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

制指标。

pH 6.5-8.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GB/T 1992-2005)—敞开式循环冷

取水系统补充水

COD 60

BOD5 10

NH3-N 10①

SS -

TP 1.0

TN 0.05②

噪声 营运期 厂界噪声 昼间 60dB(A)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1-8

项目 污染物名称 标准值 备注

夜间 50dB(A) (GB12348-2008)2 类标准

施工期 施工噪声 昼间 75dB(A)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夜间 55dB(A)

固体废物

一般固废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8599-2001)

污泥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危险固废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备注:①当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换热器为铜质时,循环冷却系统中循环水的氨氮指标应小于

1mg/L;②加氯消毒时管末梢值。

1.5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根据对本项目工程特点分析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

术导则》中关于评价等级判定依据以及评价范围的规定,确定本次工作评价等级和

范围。

1.5.1 评价工作等级

1.5.1.1 大气环境评价等级

经筛选,本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恶臭气体,恶臭成分主

要为 H2S 和 NH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关于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原则,计算项目主要污染物 H2S 和 NH3 中的最大地面

浓度占标率 Pi(第 i 个污染物),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 10%时所

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其中 Pi 定义为:

Pi = Ci/Coi ×100%

式中: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³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³。

其中 C0i 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 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

1-9

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

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 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

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值。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和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估算结果分别见下表。

表 1.5-1 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 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表 1.5-2 拟建工程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估算结果

项目 有组织排放 无组织

污染物 NH3 H2S NH3 H2S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

率 P(%) 0 0 6.06 4.85

达标 10%的最远距

离 D10%(m) 0 0 0 0

评价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各污染因子 Pmax均小于 10%,确定大气环境评

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5.1.2 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工程废水排放量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

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西亚斯学院热差利用后尾水经消毒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

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m3/d。具体排放情况为:

废水排放量:10 万 m3/d,≥20000m3/d

废水水质复杂程度:简单

废水主要污染因子:COD、BOD5、NH3-N

地面水水质要求:Ⅳ类

综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对水环境影

响评价等级划分的原则,本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应为二级,详见下表。

1-10

表 1.5-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拟建工程污水排放

量(m3/d)

污水水质的

复杂程度 地表水域规模

地表水水

质要求 评价等级

≥20000 简单 中、小 Ⅳ、Ⅴ

《环境影响评价技

术导则 地面水环

境》规定二级评价

工作等级的判定条

100000 简单 中 Ⅳ 二级

1.5.1.3 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污水处理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规模为 10 万 m3/d,根据《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及附表 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

表”可知,本项目属于 U 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4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日处理 10

万吨及以上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Ⅱ类,结合区域环

境敏感特征,根据现场核实,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位于政和路与沿河路交叉口西

南——新郑市供水公司和庄水厂内,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3.3km,距离相对较远,本

项目所在环境敏感程度不敏感,确定拟建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见

下表。

表 1.5-4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1.5.1.4 噪声评价等级

表 1.5-5 声环境评价等级

厂址所在功能区 噪声增幅 判定依据 评价等级

2 类 噪声级略有增加,受影响人口较少 HJ2.4-2009 中 5.2.4 条 二级

1.5.1.5 生态环境

项目占地面积 67351.22m2,项目所在地现为已拆迁村庄,不涉及《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中规定的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

1-11

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见下表。

表 1.5-6 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表

影响区域

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面积≥25km2 或

长度≥100km

面积 2km2~20km2 或

长度 50km~100km

面积≤2km2 或

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本项目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一般区域,占地总面积为

67351.22m2=0.06735122km2≤2km2,因此确定本项目生态评价等级

为三级。

1.5.1.6 环境风险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的相关规定,

本项目中的危险物品主要为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 10%),本项目次氯酸钠的

贮存量为 30t。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

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有关规定,次氯酸钠的临界量为 100t(类

比氯酸钠),因此,本项目危险化学品储存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根据导则可判定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见下表。

表 1.5-7 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危险性物质 可燃、易燃危

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重大危险源 一 二 一 一

非重大危险源 二 二 二 二

环境敏感地区 一 一 一 一

1.5.2 评价范围

根据拟建工程污染特征、拟建厂址周围环境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各专题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下表。

1-12

表 1.5-8 评价范围

评价项目 评价范围

环境空气 以厂区为中心,半径为 2.5km 的圆形区域

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排污口入黄水河上游 500m 断面至双洎河黄埔寨断面,

共计约 6.5km 的河段

地下水环境 工程厂址周围 0.143km2 范围内

声环境 厂界外 200m 区域

风险 以事故源为中心,半径为 3km 的圆形区域

1.6 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

1.6.1 《河南省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第一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6 年至 2035 年;其中,近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

第二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新郑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范围。

(一)市域范围: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范围为新郑市的行政辖区(不含已纳入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的地区),面积约 700 平方公里,简称市域。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为新郑市域,范围含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新建路街道办事处、新烟街道办事处、新村镇、龙湖镇、郭店镇、辛店镇、观音寺

镇、梨河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三镇行政辖区中京港澳高速

公路以西地区,面积约 700 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城乡

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三)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指新郑市新华路街道、新烟街道、新建路街道

三个办事处与和庄、新村、城关、梨河四乡镇内连片的城市建设用地,具体范围为

东至京广客运专线和京广铁路及解放路、北至渠南路(规划)、西至新 107 国道、

南至梨河大道(规划)和炎黄大道,面积 87.01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79.60 平方公里。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规模

1-13

第三条 城乡发展总目标

至 2020 年,建党百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

发展基本达到郑州市平均水平;

至 2035 年,再奋斗十五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郑全面建成“布

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郑州国家中心城

市的南部副中心;

至 2050 年,建国百年,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郑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全面融为一体。

第四条 协调区域发展

坚持 “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将龙湖、郭店和孟庄建成郑州南部的宜

居新城和产业新城,将中心城区和薛店建设成航空港的西部门户区和协同发展区。

加强与新密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龙湖、郭店与新密曲梁的产业、交通与公

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注重具茨山与新密相邻地区的一体化。

加强与尉氏县、长葛市、禹州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具茨山与禹州相邻地区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体化,注重与长葛沿双洎河的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的一体化。

第五条 严守生态底线

树立生态底线思维,严格保护山地、枣林、河流等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大力

提高新郑的生态质量。留出具茨山-黄河横贯新郑的市域生态廊道作为大郑州市郊休

闲空间的配套,并阻止以龙湖、郭店、孟庄为主的北部临郑组团和以中心城区、薛

店为主的南部临港组团蔓延至一起,在生态廊道中布局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河湖

水系和特色农林资源。

大力治水,深入实施河湖贯通工程,建设充满水韵特色的城市,打造新郑新名

片。

第六条 促进产城融合

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在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

1-14

代服务业,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

享,功能互补。

新郑的主要城镇组团和产业发展组团共同响应,新港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和

薛店互为依托,华南城、华商汇等大型商贸物流市场与龙湖、郭店、孟庄互为依托。

第七条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吸引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新郑中心城区和

龙湖镇区集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推进外来无户籍人口市民化。推进

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格局,

增强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的辐射能力。结合旅游发展和市域特色营造,提升相关村

庄的发展水平。

第八条 优先发展重点片区

(一)重点发展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

积极吸引和引导人口向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集中,有效拓展两个主要

城镇组团的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二)强化龙湖与中心城区的组团主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龙湖对北部临郑组团的带动,强化中心城区对南部临港组团的带动,形成

内部相互协调的城镇组团。

(三)积极培育组团副主中心

将薛店、辛店作为南部临港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将郭店、孟庄作为北部临

郑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

第九条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人口规模

至 2020 年,市域总人口 180 万人,城镇人口 150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83.3%;

至 2035 年,市域总人口 241 万人,城镇人口 225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93.4%。

第十条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至 2020 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233 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

1-15

165 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 68 平方公里;

至 2035 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256.6 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为 236.6 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 20 平方公里。

第十一条 构建明晰的市域城乡等级

新郑主要的城乡空间包括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五

个等级。至 2035 年规划期末,新郑城乡体系形成:

(一)组团中心,包括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

(二)组团副中心,共 4 个;其中北部临郑组团为郭店镇和孟庄镇;南部临港

组团为薛店镇和辛店镇。

(三)一般镇,共 1 个,为观音寺镇。

(四)中心村,共 19 个;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是新郑乡村振兴的重点。每村

规划集聚人口 3000 人—5000 人。

(五)一般村,共 56 个;以第一产业为主,每村规划集聚人口为 1000-1500 人。

第三章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与新郑全域整体发展

第十二条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和以产兴城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

动形成“二核带动、三区承载”的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二核”:为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主核,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具有现代服务

业和高端制造业特色的主核,龙湖形成具有科教、商贸、生产服务特色的主核。

(二)“三区”:为北部临郑、南部临港、中部生态三大产业集群。

市域北部的临郑产业集群以龙湖为龙头,空间上包括龙湖、郭店和孟庄三镇,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总部办公、科研教育、电子商务、旅游、居住产业、装备制造

工业和都市农业。

市域南部的临港产业集群包括中心城区、薛店、辛店和观音寺,重点发展食品、

医药、电子信息、物流、商务办公、文化旅游、居住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能源产

1-16

业和都市农业。

市域中部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体验、山林、文化、果林、遗迹、亲水等多

种类型的旅游,同时发展高质量的都市农业。

第十三条 构建中心带动、廊带贯穿的城乡空间结构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

和谐自然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疏

密有度、人与自然共融的城乡空间。

紧密结合郑州主城区的南向发展趋势和航空港区的西向发展趋势,以“中心带

动、廊带贯穿”为策略,新郑市域形成“两主四副,三片五带”的城乡空间结构。

“两主”为中心城区、龙湖;

“四副”为薛店、辛店、郭店、孟庄,其中薛店、辛店规划为南部临港组团的副

中心,郭店、孟庄规划为北部临郑组团的副中心;

“三片”为北部临郑组团、南部临港组团、中部生态组团;

“五带”为沿郑新公路、京港澳高速、321 省道-102 省道、323 省道和 107 国道连

接线形成三横两纵的交叉城镇发展带,形成带动市域均衡发展 “骨架”。

第十四条 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全覆盖”为最终规划目标。2020 年前,各

镇建成郑州市级以上美丽乡村不少于 5 个,以美丽宜居村、特色产业村、高效农业

村、休闲观光村、传统民俗村、历史文化村等为方向,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

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建成符合国家、省、市标准的各级美丽乡村,到

2035 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第十五条 科学合理布局城乡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 2020 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 100 平方米控制;

2035 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 99.5 平方米控制。

龙湖镇 2020 年接近中等城市规模,2035 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

1-17

地规模按 108 平方米控制。

薛店镇、郭店镇 2035 年人口规模达到 30-35 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20 平方米以内。

孟庄镇、辛店镇 2035 年人口规模达到 10-20 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在 120 平方米以内。

至规划期末,全市城镇建设总用地控制在 236.6 平方公里以内,城镇人口控制在

225 万人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 105.15 平方米。

规划期末,全市农业人口为 16 万人,乡村建设用地控制在 20 平方公里以内。

第十六条 合理确定城乡环境功能分区

新郑分为 4 个生态功能区:辛店森林山地生态区、双洎河与黄水河流域生态区、

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生态区和大枣果林生态区。

辛店森林山地生态区包括辛店镇、城关镇、观音寺西部,是全市森林和煤炭资

源集聚的生态功能区。

双洎河与黄水河流域生态区包含中心城区、新村、梨河、观音寺东部等地区。

其生态保育措施主要是改善双洎河水环境、保护湿地和培育城区“绿肺”,改善人居

密集区的生态环境。

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生态区包括龙湖西部、郭店等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果林、

生态林业、农业,使之成为以龙湖为中心的生态区。

大枣果林生态区包括孟庄大部、薛店部等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面积枣林,注

意水土保持,大力发展枣林和其他农作物的特有农业种植。

第十七条 合力保护城乡环境

2020 年和 2035 年,市域水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为 85%、95%。

2020 年和 2035 年,市域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农村饮用水安全性得到

基本保障。

2020 年中心城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 90%;2035 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

1-18

100%。

2020 年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收集覆盖率≥95%,初期雨水得到有效处理;2035 年

生活污水收集覆盖率 100%。进一步推广雨水、中水利用。

2020 年、2035 年中心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实现在线监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100%,2035 年 60%以上处理后的再生水实现回用。

2020 年中心城区日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标准频率≥80%,一级标准天数的比例

≥10%;2035 年日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标准频率≥90%,一级标准天数的比例≥10%。

2020、2035 年中心城区敏感区环境噪声白天平均值≤55 分贝,夜间平均值≤45

分贝。

第十八条 明确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新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为:“维山护水保古城、特色四区七名村、重点保护

一百一十六、普遍保护五三四”。

维护泰山山系、嶂山山系、始祖山(具茨山)等三山生态系统;维护黄水河水

系、双洎河水系、莲河、潩水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等七条水系;保护人

和寨龙山文化古城、郑韩故城、华阳故城、烛之武城、古城村汉代古城址、明清新

郑县城;保护和增强郑韩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龙湖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枣园历史

文化保护区和始祖山(具茨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四古区的特色氛围;保护和提升

辛店镇人和寨村、郭店镇华阳寨村、龙湖镇古城村、郭店镇陵上村、原新村镇裴李

岗村和观音寺镇唐户村等六个历史文化名村。

重点保护新郑市域的 116 个国家级、河南省级、郑州市级、新郑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其中现已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个、河南省级 14 个、郑州市级 26

个、新郑市(县)级 65 个,其余为分布于新郑市域其他的 534 个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九条 构建山水融合的城乡景观系统

以自然山水地貌为骨架,以中心城区绿网为核心,以城乡大型成片山体、林地

为主体,以组团副中心(镇、村)绿化、文物遗址纪念绿地、郊野公园、特色农业

1-19

园为重点,以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绿化为网络,形成辐射型渗透的市域绿化系统

格局,最终建成“一带、三廊、六区”的市域景观系统结构。

一带:南北向贯穿新郑市域的始祖山(具茨山)——黄河生态景观带,也是郑

州环城生态环的东部组成部分。

三廊:梳理南向沙颍河支流水系——双洎河、黄水河、梅河、莲河、潩水河、

高路河,北向贾鲁河河支流水系——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形成南北两簇辐

射状蓝廊,与周边山体景观相互渗透;一廊:依托南水北调干渠及两侧绿带,形成

环绕两大城市组团的景观绿廊。

六区:始祖山(具茨山)大型林地、古枣园旅游区、望京楼水库-老观寨水库保

护区、五虎赵水库-杨庄水库水源保护区、梅山—泰山郊野公园林地、裴李岗遗址公

园等六大片景观区。

第二十条 全域旅游发展与旅游空间体现构建

打造以黄帝故里世界级旅游品牌为引领的,以体验东方文明发展历史为特色的,

以现代田园生态为基底,集寻根拜祖、文化体验、田园休闲、都市时尚为一体的国

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黄帝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现代都市田园临空商贸文化国际

旅游名城。

规划以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旅游为发展核心,以新郑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为背景,

协同周边板块旅游联动,突出生态轴、历史轴等两条轴线,形成“一核、两极、三廊、

四区” 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核:黄帝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两极:临空国际商贸旅游增长极、国际山地生态度假增长极;

三廊:双洎河生态文化游憩廊、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廊、华夏历史文明创新体验

廊;

四区:都市近郊游憩度假区、临空商贸农业休闲区、中原历史文化体验区、山

水田园休闲养生区。

1-20

第二十一条 完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

构建“十八横十一纵”的公路主骨架

十八横:郑州绕城高速公路、310 国道、双湖大道、华南城大道、新老 107 国道

连接线、317 省道(密港路)、黄金大道、空港三路、102 省道、密薛路、莲花路、

万邓路、商登高速公路、郑韩路、323 省道、轩辕大道-炎黄大道、仲平路、343 国道。

十一纵:郑尧高速公路、大学路、龙观公路、渠西路、107 国道、郑新大道-103

省道、中华路、解放路、新孟路、神州路、京港澳高速公路。

规划主要对外通道和中心城区的交通环线达到一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317 省道

(密港路)和中心城区以北的中华路为高架道路(快速路)。

第二十二条 优化轨道交通网络

市域轨道交通有京广客运专线、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京广铁

路、新密铁路、登杞铁路、地铁 2 号线、地铁 7 号线、地铁 16 号线、地铁 16 号线

支线、地铁 18 号线等线路组成。

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在新郑设新郑北站,位于商登高速公路北

侧、中华路与解放路之间,依托新郑北站,规划建设新郑综合客运枢纽。

地铁 2 号线,已建成,龙湖和孟庄依托 2 号线组织短程公共交通;

规划地铁 7 号线为郑州主城区至新密曲梁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沿大学路经

过龙湖镇西部,设置 3 个站点;

规划地铁 16 号线为郑州主城区至新郑中心城区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经过龙

湖镇、郭店镇、薛店镇和中心城区,设置 11 个站点;

地铁 18 号线为航空港区至新郑中心城区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主要经中兴大

道至中心城区,设置 7 个站点;

轨道交通按轨道中线两侧各外延 50 米为界进行用地控制。

第二十三条 优化城乡公路客运站布局

加强对外客运枢纽建设,形成多等级的客运站系统,全市域共规划一级客运站 3

1-21

个,二级客运站 2 个,三级客运站 5 个。

依托新郑北站,规划一处一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 2 万人次,;

依托华南城,规划一处一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 2.5 万人次,作为龙

湖与孟庄的区域对外主要客运站;在龙湖与郭店交界处,107 国道西侧规划一处一级

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 2 万人次,作为龙湖和郭店对外主要客运站。

规划郑新路客运站为二级客运站,兼顾旅游集散功能,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

量在 1 万人次;规划城关客运站为二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 1 万人

次。

第二十四条 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全市文化中心、龙湖为市域北部临郑组团文化中

心。到 2035 年,全市形成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镇级、村级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新郑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全市文化活动中心。要建成包含博物馆、图书馆、博

物馆、广电新闻中心、豫剧文化演绎中心、国际都市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中心、

遗址公园、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规划各种城市雕塑以增强城市文化感染力。

龙湖镇区要建设成为市域北部的文化活动中心,要建成博物馆、图书馆、会展

中心、艺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

各组团副中心设置文化中心 1 处,内设文化馆、图书馆、展览厅等,建设影剧

院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各一个。其他各镇和中心城区的社区设置文化站,完善五室

(图书室、展览室、阅览室、游艺室、科技咨询室)、一场(篮球场)、一院(影

剧院)的建设;集中扩建型村庄应配有包括阅览室、活动室、科技咨询室、文化宣

传栏等设施的综合性文化、科技活动室;其他一般村应配套建设小型文化站,设置

文化宣传栏。

第二十五条 构建完善的城乡全民健身体系

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全市域的“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

—镇-村”的四级体育设施网络体系。

1-22

全市性体育中心和相应设施集中设于中心城区和龙湖,设置市级体育场、体育

馆、游泳馆等;薛店、辛店、郭店和孟庄四个组团副中心应建设“一场(体育场)、

一馆(体育馆)、一池(游泳池)”及市民体育健身设施;一般镇应建有两场(灯光

球场、田径场)和一室(训练房或乒乓球练习室);中心村与一般村应设有运动及

健身场地。

第二十六条 配置高标准、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全市规划建设健全完备的“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镇-村”四级医疗卫生网络设

施体系。中心城区 2035 年建成新郑市医疗服务中心。全市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

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服务于市域的医院主要布置在中心城区。新郑市中心城区加强医药、医疗、卫

生中心建设,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中心城区应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

监督机构,建立郑州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新郑分中心,并按国标配置综合医院、专

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站。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个标准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每个社区按需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组团副中心设置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站;一般建制镇设置标准化镇卫生院和防

疫站,镇卫生院应设立急诊科。

按照“区域覆盖、贴近和方便群众”的原则,每个一般村设置 1 个村卫生室,建

筑面积不少于 70 平方米。

第二十七条 完善公平便捷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并形成以龙湖科技教育园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和西亚斯学院为

核心的教育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条件地发展高等教育。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和龙湖应设置科技活动中心和科普场馆;

组团副中心和一般镇应配置技术推广站和科技活动站;中心村村庄设置科技活动室、

科技咨询室。

1-23

选址区位适中的中心村按 1.2 万服务人口设置小学;选址区位适中的中心村按

2.0 万—3.0 万服务人口设置初级中学。中心村、一般村均应设置幼儿园。

第二十八条 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全市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2020 年、2035 年分别达到 85%、95%。其中城镇基本

养老保险覆盖率 2020 年、2035 年分别达到 85%、9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2020

年、2035 年分别达到 55%、75%。2020 年,社会养老床位不低于每千名老人 40 床;

2035 年,社会养老床位不低于不低于每千名老人 60 床。

近期 2016-2020 年,加快薛店、龙湖、辛店、郭店、孟庄等 5 个敬老院建设,将

敬老院改造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远期至 2035 年,应加快社区

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形成完善的城乡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尤其是机构养老和居

家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十九条 建立新型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改革创新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

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保障基本、兼顾差异、满足多层次个

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形成供需匹配、

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应格局。完善多层次住房

供给政策和市场调控体制,严控房地产开发,建立严禁投机的长效机制。探索房地

产金融产品创新。

第三十条 建设集约高效的城乡供水系统

预测 2020 年全市城镇生活用水量为 19.2 万立方米/日,农村生活用水量 1.8 万立

方米/日,年总需水量达到 7665 万立方米。2035 年全市城镇生活用水量为 31.36 万立

方米/日,农村生活用水量 1.76 万立方米/日,年总需水量达到 12088.8 万立方米。

纳入中心城区的乡镇给水由中心城区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中心城区共规划 4 个

自来水厂,分别为第一水厂、第二水厂、和庄水厂和梨河水厂,第二水厂为主要水

源。

1-24

保留龙湖水厂和郭店水厂,远期作为应急水源;与郑州市合作,扩建刘湾水厂

规模至 40 万立方米/日,为龙湖镇、郭店镇提供自来水,取水口接自南水北调工程刘

湾口门;

保留薛店水厂,作为薛店镇应急水源,镇区给水管网接入中心城区管网系统;

依托杨庄水库和五虎赵水库,新建观音寺水厂,为辛店镇、观音寺镇提供给水,

供给规模约为 6 万立方米/日;

孟庄东部镇区给水管网接入航空港区给水管网,由港区水厂供给;孟庄西部镇

区接入龙湖给水管网接入。

2035 年新郑市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以上,农村中心村、镇区集中饮用水供给普

及率达到 100%。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全面达到饮水安

全条件。

第三十一条 完善城乡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系统和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

预计新郑 2020 年污水总量约 32.53 万立方米/日,2035 年污水总量约 62.62 万立

方米/日。按照污水处理及排放要求,各乡镇均应建立污水管道收集系统,污水经过

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中心城区共规划 5 个污水处理厂,分别为第一污水厂、城关污水厂、产业集聚

区污水厂、傅庄污水厂和学院路污水厂

规划保留龙湖第一(林锦店)污水厂,处理规模为 2 万立方米/日;

新建龙湖第二污水厂,处理规模为 18 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 12 万立方

米/日;

规划扩建华南城污水厂,处理规模为 15 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 10 万立

方米/日;

规划扩建薛店污水厂处理规模至 8 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 4 万立方米/

日;

规划新建辛店污水厂,处理规模为 3 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 1 万立方米

1-25

/日;

规划新建观音寺污水厂,处理规模为 2 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 1 万立方

米/日;

孟庄镇生活污水经管网接入航空港区市政管网,进入港区污水厂处理。

2020 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2035 年城

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

第三十二条 完善保障有力的城乡供电系统

预测 2020 年城乡总用电量约 48 亿千瓦时,城乡最大用电负荷 96 万千瓦;2035

年城乡总用电量约 112 亿千瓦时,城乡最大用电负荷 224 万千瓦。

保留现状赵家寨电厂;新建垃圾焚烧电站 1 座,供电容量 2x25 兆伏安。

规划以 500 千伏郑州变、武周变和航南变为核心,220 千伏陈庄变、翱翔变、洁

云变、新港变、玲珑变、龙湖变、力牧变、蓝天变、明港变和少典变电源点为中心,

形成 110kV 高压环网。500 千伏高压线设置 75 米宽地的高压走廊;220 千伏高压线

设置 40 米宽的高压走廊;110 千伏高压线设置 25 米宽的高压走廊;高压走廊控制区

内严禁各种开发建设活动。

第三十三条 建设数字新郑的城乡智能系统

2020 年和 2035 年,城乡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 100%,城乡广播电视综合覆

盖率提升到 100%。

2020 年和 2035 年,城乡固定电话入户普及率达到 100%,建成先进、可靠和自

愈能力强的网形格状智能化传输网络,实现城区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宽带高速

接入,城乡无线网络面覆盖率达 100%。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

城乡规划和建设,建立城乡智能运行模式。

第三十四条 建设安全可靠的城乡能源供应系统

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应系统。根据新郑发展需要,以长输管道天然气为主要气

源,LNG 为调峰应急气源,新建若干门站、LNG 储配站,形成多源多向、互联互通

1-26

的燃气输配工程系统。

在新郑市域范围内,形成 5 条能源大通道,分别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西

气东输二线平开支线”、“西气东输豫南支线”、“兰州-郑州-商丘成品油输油管道”和“兰

州-郑州-长沙、郑州-驻马店成品油输油管道”等。

规划保留薛店镇现状燃气分输站以及新郑市燃气门站,在龙湖镇、郭店镇、华

商汇市场区、辛店镇以及观音寺镇各设置 1 处中压燃气调压站。

第三十五条 建设清洁环保的城乡供热系统

科学利用地热资源,统筹天然气、电力、地热、生物质等能源供给方式,形成

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集中供热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等城

镇建设区,采暖供热的范围从公共服务设施、新居住区向周边辐射,2020 年城乡集

中供热率不低于 50%,2035 年城乡集中供热率不低于 75%。

第三十六条 建设先进专业的城乡垃圾处理回用系统

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系统。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全面实

施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分类处置,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

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中转站、终端处理设施、生态环境园,最终实现原生垃圾

零填埋,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

达到 45%以上。

规划新郑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扩建现状新郑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至 900

吨/日。市域范围生活垃圾均运往垃圾焚烧厂处理,焚烧后垃圾运往第二生活垃圾填

埋场填埋。

规划新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与生活垃圾焚烧厂一并设置,处置能力 100 吨/日。

第三十七条 现代城乡安全体系与韧性城乡建设

结合城镇规模及规划布局,确定流经中心城区、北部城镇组团的河流防洪标准

提高至 100 年一遇,其余主要河段和城镇的规划标准提升至 50 年一遇标准。综合采

用“蓄、疏、固、垫、架”等措施,确保安全。

1-27

构建城乡覆盖、区域协同、全方位消防系统,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城乡消防

安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中心城区设置 8 座一级普通消防站,龙湖设置 8 座一级

普通消防站,在郭店和薛店各设置 6 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孟庄设置 3 座一级普通

消防站,在辛店设置 2 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观音寺设置 1 座一级普通消防站。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新郑市一般建筑抗震设防

标准为 50 年超越概率 10%(地震烈度相当于 7 度),重要建筑为 50 年超越概率 3%

(地震烈度相当于 8 度)。新建、扩建、改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超高层建

筑、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

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第四章 新郑中心城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三十八条 凸显特色的城市性质

弘扬黄帝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部副中心和绿色临空产

业基地。

第三十九条 合理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市规模

2020 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 58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58 平方

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00 平方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 8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79.6 平

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99.5 平方米。

第四十条 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规划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以“中优、东延、南北并拓、西控”为原则,以向北、

向南发展为主,向东发展为辅,严禁越过南水北调渠向西发展。

第四十一条 构建弹性空间结构

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

布局城市空间,形成“双水双核,一城五片”的紧凑组团式结构。双水即双洎河、黄

水河;双核为旧城区组团核心、城北组团核心;五片为旧城区、城北组团、站前组

1-28

团、新港产业集聚区和西南组团等 5 个组团。

第四十二条 合理布局各类规划建设用地

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

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社区中心配置中学、医疗服务机构、文化

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形成 15 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配

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地、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形成 10 分钟

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儿园、24 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

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形成 5 分钟生活圈。

第四十三条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

(一)居住用地规划指标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 2597.5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32.63%,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2.47 平方米。普通商品住房以多层为主,容积率控制在 2.0 以下。

(二)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1)旧城区居住用地:以旧城区改造为主,结合黄帝拜祖、公共设施开发,新

建、改建以低层、多层为主的住宅,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2)城北组团居住用地:在商务中心周边配套居住区建设,以中高强度为主。

(3)站前组团居住用地:以中低强度为主,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4)新港产业集聚区居住用地:主要发展为工业园区配套和农民安置的居住,

以中低强度为主。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5)西南组团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以中等强度为主,完善配套设施。

第四十四条 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 67.0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0.84%。

建设以城北组团文化中心为主的现代都市文化区,以黄帝故里为主的黄帝文化

区,以炎黄广场为主的市民日常休闲文化娱乐区,构筑新郑市文化空间体系。

1-29

在城北组团打造新郑新的文化中心,建设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

馆、广电新闻中心、豫剧文化演绎中心、新郑国际都市展览馆。

结合黄帝故里改造规划布置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第四十五条 完善公平便捷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科研教育用地 599.5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7.53%。

中心城区的高等教育以华信学院和西亚斯学院为核心形成两个高等教育区。

在中心城区的城北组团规划建设科技馆和科普馆。

中小学应按标准配置,规划初级中学按 2-3 万人设置一所,小学按 1-2 万人设置

一所。在中心城区规划中小学共 70 个。

第四十六条 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 50.7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0.64%。

在城北组团新建市级体育中心。在中心城区打造 15 分钟健身圈,推动新建居住

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场地面积标准达到人均室外不少于 0.3 平方米或室内不

少于 0.1 平方米。2020 年,中心城区人均体育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2035 年,中

心城区人均体育面积不少于 2.5 平方米。

第四十七条 配置高标准、均等化的医疗卫生资源

中心城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 56.84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71%。

完善市传染病医院功能配备,扩建完善新郑市急救中心和中心血站;完善市第

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市中医院、新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等主

要医院,完善充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2020 年,市办医院的床位数不低于每千人 2.0 床;2035 年,市办医院的床位数

不低于每千人 2.5 床。

第四十八条 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在新郑中心城区构建起市级、组团级、居住区三级保障设施网络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3.16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17%。

1-30

在旧城区组团规划新郑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集中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市级老

年公寓、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设施,并设立综合性社会服务场所。

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人均用地不低于 0.1 平方米。

新 107 国道西侧规划 1 处老年人福利设施。

第四十九条 完善类型丰富的各级商业设施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商业设施用地 357.80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4.49%。

规划形成“城市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商业服务业体系。

在黄帝故里景区附近打造接旨胡同和嫘祖城商业街作为特色商业街。

城区生活性菜市场近期按服务半径不大于 1000 米、服务人口 1-3 万人、占地面

积 480 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并逐步向超市化过渡。

第五十条 构建承载创新服务体系的商务设施系统和娱乐康体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商务设施用地 56.23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71%。

规划商务用地主要分布在三处,均位于城北组团,分别位于中兴大道与中华路

交汇、黄水河和暖泉河之间的中兴大道南北两侧、黄水河和暖泉河之间的新村大道

北侧。

中心城区规划娱乐康体用地 9.4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12%。

第五十一条 合理引导工业集聚与融合发展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 572.72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7.20%。

新郑中心城区工业区采用集中园区建设模式,逐步搬迁老城区和原新村、城关

分布的工业用地,原梨河镇区的工业用地规模近期不再增加,远期逐渐搬迁。

新增工业用地集中于新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工业以向北发展为主,并

遵守南水北调渠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五十二条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仓储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 230.7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90%。

大型仓储区主要集中在新港产业集聚区内的中兴大道以北地区和京广铁路新郑

1-31

货站附近。

第五十三条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优先布局基础设施。在城市干路、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根据城市发展

需要,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等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建设地下

综合防灾设施,形成平灾结合、高效利用的地下综合防灾系统。

建设功能齐全、安全便捷、环境优美的新郑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新建项目地

下空间比例达到 5-10%(不包括道路地下空间)。城北组团的城市级商业中心和商

务用地作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

第五十四条 构建畅通的对外交通体系

依托地铁 16 号线联通至郑州主城区,依托地铁 18 号线联通至郑州航空港经济

综合实验区,构建向北、向东两个方向的大运量对外客运交通系统。

依托现状京港澳高速公路沟通南北方向对外交通,保留炎黄大道出入口,在学

院路(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至洋路)增设京港澳高速公路出入口;依托商

登高速公路沟通东西向对外交通,保留 107 国道出入口,在中华路增设商登高速公

路出入口。

以 107 国道作为中心城区西部对外交通的南北通道、103 省道作为中心城区向西

南方向的对外交通通道、323 省道(炎黄大道)作为中心城区南部东西方向的对外交

通通道。

第五十五条 科学控制规划路网密度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在详细规划中,需在总体规划的

基础上增加城市支路。2020 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不低于 8.5 千米/平方公里,其中

旧城区和城北组团路网密度不低于 12.5 千米/平方公里;2035 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

不低于9.0千米/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和城北组团路网密度不低于13千米/平方公里。

第五十六条 构建功能完备的骨干道路网

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1-32

新建道路红线控制宽度为:主干路30米—45米,次干路25米—35米,支路12—18

米。

按照“主辅结合、客货分流”的原则,构建“两环十纵九横”的主干路系统结构:

两环——即华瑞路—南环路—新华路—烟厂大街—解放路—中兴大道构成的中

心城区内环,以及由新 107 国道—炎黄大道—神州路—密新大道构成的城市外环快

速路;

十纵——包括新 107 国道、老 107 国道、华瑞路、郑新大道、文化路、中华路、

弘远路、解放路、庆安路(新孟路)、神州路;

九横——渠南路、新村大道、中兴大道、学院路、郑韩路、人民路、炎黄大道、

韩城路、梨河大道。

第五十七条 建立高服务水平的停车系统

按照小型化、分散化的原则,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合理提高居

住区、商业中心、医院、学校、体育场馆、旅游集散中心等的停车配建标准。

公共停车场包括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两类。公共停车场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

1.0 平方米标准配置。规划总面积 800000 平方米,共 48 处。控制新郑中心城区的汽

车数量,公共停车场的容纳车位量应超过汽车数量的 10%,汽车公共停车场宜按照

10%的比例设置公共充电桩。

第五十八条 大力发展多模式、可达性强的公共交通

规划地铁 16 号线和地铁 18 号线两条地铁线路和一条轨道交通(轻轨)环线。

地铁 16 号线,主要沿中华路进行线路布设,设置 7 个站点;地铁 18 号线,主

要沿中兴大道进行线路布设,设置 7 个站点;二者的换乘站点设置在中华路与中兴

大道交叉口。

规划公交线路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站点实现 500 米

全覆盖。2020 年,公交出行率超过 30%;2035 年,公交出行率超过 50%,轨道

第五十九条 打造绿色智能交通系统

1-33

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

旧城区和城北组团的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 90%以上。加强交通与用地布局协调,

推广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布

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的人口数量,旧城区和城北组团公共交通

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 80%。

第六十条 以水润城的中心城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至 2035 年,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1697.3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 17.59m2。

至 2035 年,新郑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 40%,建成区绿地率超过 35%。

结合自然特色,按照 “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标准,规划完善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两心、两环、六廊”。

两心:以轩辕水库和黄水河为核心,与沿岸公园绿地共同构成的轩辕湖城市绿

核;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形成的双洎河湿地景观核。

两环:城市内外两条绿化环。外环由城区西、北侧的南水北调干渠与东侧的京

港澳高速公路及南侧的登杞铁路、京广铁路防护带构成。内环是沿黄水河、双洎河

及郑韩故城墙围合形成的滨河城墙景观带。

六廊:沿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等形成的城市组团间的六条绿化带,

通过公园绿地、生态绿地设置,形成高品质的景观绿廊。

规划综合公园 11 处,规划专类公园 8 个以及带状公园,在重要的公共场所、道

路交叉口、标志性景观、重要建筑等设置街头绿地,每处面积不小于 1000m2,每处

服务半径为 200~300m。沿主要道路两侧设置带状绿地。

第六十一条 建设安全保障能力强的防护绿地

沿京广铁路两侧设置 30-50 米的防护绿带,沿新密铁路、登杞铁路两侧设置不小

于 30m 的防护绿带,沿京广客运专线两侧设置不小于 50m 的防护绿带。

规划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防护绿地不得小于 20m,有大气污染的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之间防护绿地不小于 50m。

1-34

规划要求 110kV 的宽度为 30m,220kV 及以上等级的宽度为 50m。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林荫路推广率≥70%;城市主干道绿地率≥25%,次

干道绿地率≥15%;旧城区可利用箱栽、框栽、立体绿化等手段提高道路绿地率。

第六十二条 构建中心城区的通风廊道

在中心城区的主导风向上,以双洎河及沿河绿地、黄水河及沿河绿地、郑韩故

城遗址公园、暖泉河及沿河绿地和文化路西侧绿地为中心城区的通风廊道,促进中

心城区的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第六十三条 基于多层次城市设计的新时代城市风貌

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按照新旧并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手法打造充满水韵

特色的城市。新郑中心城区的整体城市意象为:黄帝故里,郑韩文化名城,充满水

韵特色的宜居之城。

中心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为“一环、四脉、七轴、六组团、多节点”。

环绕旧城的郑韩故城遗址景观廊,依托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四大水

系,构建城市滨河景观廊道。六组团、多节点的城市特色景观区域

第六十四条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新郑中心城区的保护框架为:“双水双城呈格局,三区三片显风貌”。

双水:重点保护构成郑韩故城外围格局的双洎河、黄水河,延续历史环境景观

格局。

双城:是指郑韩故城、明清新郑县城两个时期留存的城墙、遗址,应用各种可

能的手段将双城的景观保护和显现出来,呈现古城区历史格局。

三区:是指黄帝文化传承区、明清古城风貌区、宫殿遗址风貌区三个历史文化

区。

三片:城东、城南、城西墓葬区,是确定的文物埋藏区。

第六十五条 加大旧城更新力度

按照《河南省县城规划建设导则》要求,旧城更新应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和历史

1-35

风貌,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结合新郑

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更新改造的时序和规模,避免大拆大建。倡导街坊

整体更新改造,严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改造。

第六十六条 开展生态修复

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水系生态治理,优化生态格局,修复多元生境,展现

滨水自然景观。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

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动植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

统结构,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1)推进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和莲河四河的生态治理。

(2)推进南水北调渠两侧防护林地的建设。

(3)完善旧城区绿地系统,见缝插针增补社区公园。

第六十七条 进行城市修补

加大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控制旧城改造中的开发强度和密度,提高公共空间

的开放性,沿郑韩故城、黄水河、双洎河、黄帝故里景区和大型居住社区大力增加

城市公共空间。完善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养老服务点、物流配送站等便民服务设

施。打通断头路,改造背街小巷,尽量增加支路网密度,利用对低矮、破旧建筑拆

除的机会和整体改造的机会增加公共停车场或公共停车楼。同时,近期逐步提高城

中村人居环境质量,远期将城中村逐步更新为现代化城市居住区。

第六十八条 建设具有韧性的中心城区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一)建设安全高效的供水系统

2035 年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水源水质及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 100%。

新郑市中心城区水源来自南水北调工程。近期保留新郑第一水厂、和庄水厂和

梨河水厂,远期作为中心城区应急水源;

规划取消城南水厂,扩建新郑第二水厂供水规模至 40 万立方米/日,从南水北调

1-36

工程李峒口门取水,满足中心城区给水需求,同时为薛店镇镇区提供给水。

中心城区提倡再生水作为一部分工业供水工程以及生态水系补水工程考虑,至

2020 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60%以上,至 2035 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

达到 70%以上。

(二)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和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排水分区

中心城区采取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近期老城区采用合流制,远期老城区

逐步发展过渡到分流制。新建区域严格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采用分区就近排放的方式,中心城区共划分 4 个雨水排水分区,加强初期

雨水污染治理。污水采用污水支管收集后排入污水干管,最终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保留新郑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 1 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产业集聚区污水

处理厂规模至 6 万立方米/日。取消现状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傅庄污水厂,处理规

模 10 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城关污水处理厂规模至 6 万立方米/日。规划新建学院

路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6 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需进行无害化处

理,2020 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2035 年达到 100%。

第六十九条 完善保障供给的供电系统

预测 2020 年中心城区总用电量约 18 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 36 万千瓦,2035

年总用电量约 40 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 80 万千瓦.

新建 110kV 城西变、城北变、黄水变、怡心变、西关变,供电容量均为 3x63 兆

伏安。

保留 110kV 城后变(40+50 兆伏安)、车站变(2x50 兆伏安)、莲河变(40+50

兆伏安)、端湾变(2x40 兆伏安)。

扩容 110kV 河西变、胡庄变供电容量至 2x63 兆伏安;扩容 110kV 苇河变供电容

量至 50+63 兆伏安。

升级 35kV 吴陈变至 110kV 变电站,供电容量为 2x63 兆伏安。合计装机容量为

1607 兆伏安。

1-37

第七十条 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热系统

2020 年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 80%以上,燃气普及率到达 97%以上;2035 年管道

燃气普及率达到 100%,气源接自新郑燃气门站,新郑燃气门站天然气经西气东输豫

南支线接入。

2020 年集中供热普及率 60%,2035 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80%;热源为各组团

的燃气锅炉房,分别为中心热源厂、新港热源厂、北区热源厂、新村热源厂和西南

热源厂。

第七十一条 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回用系统

中心城区日产生活垃圾 2020 年为 580 吨;中心城区日产生活垃圾 2035 年为 960

吨。规划到 2020 年,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资源化率达到 30%。规划到 2035 年,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 100%,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资源化率达到 45%。

第七十二条 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海绵城市

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最大限度减

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到 2020 年,新郑中心城区建成区 20%以上

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0%以上;到 2035 年,实现中小降

雨 100%自然积存、净化,中心城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85%。

依托城市水系和城市绿地,优化配置地表水资源,建设海绵城市蓝道系统和绿

道系统,使城市水系和绿地成为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四带、两道、三

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

四带:南北向沿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形成的海绵生态带;

两道:即由城市水系和绿地形成的城市海绵蓝道和海绵绿道;

三区:在城北组团、西南组团、产业集聚区各建设一个海绵城市重点示范区,

其中,城北组团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面积约 15.16 平方公里;西南组团的海绵

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面积约 7.07 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

1-38

面积约 7.04 平方公里

第七十三条 系统规划综合管廊布局

缓解新郑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挤,解决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建设

综合管廊,提升各类管线的安全水平、供给保障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城市地

面和天空景观。建立干线、支线、缆沟相结合的综合管廊系统,总长度约 67.05 公里,

形成环状结构,干线总长度约 32.599 公里,支线总长度约 12.54 公里,缆沟总长度

约 21.92 公里。

第七十四条 营造中心城区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2020 年和 2035 年,水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为 80%、90%。

2020 年和 2035 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

2020 年市域污水 COD 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比 2010 年不增加,至 2035 年市域污

水 COD 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每年递减 5%。

2020 年市域大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 85%,全部环境功能区达标。

规划期末,新郑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 100%,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 45%。

第七十五条 落实“五线”,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控制

(一)红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城市主、次干路路幅和道路交叉口用地纳入

红线范围进行控制。红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红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蓝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等水体的本体和岸线范围纳入

蓝线范围进行控制。蓝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三)紫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郑韩故城、高拱墓、宫殿遗址、轩辕庙、卧佛寺塔及各种墓葬

区遗址等纳入紫线范围进行严格保护,并在其周边划定建设控制区,避免对文物古

1-39

迹造成视线等的干扰。紫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

理。

(四)黄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文化设施、教育科研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城市广

场、大型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

环境卫生设施、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城市供热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

城市消防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

的城市基础设施纳入黄线范围进行控制。黄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五)绿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纳入绿线范围进行控制。绿线应遵守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章有序实施的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规划

第七十六条 明确近期建设规模与重点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 2016-2020 年。以“百城提质工程”为契机,加快中

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

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

高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和产业强市,初步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

部副中心。

2016-2020 年,中心城区近期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向东,大力发展城北组团和

新港产业集聚区;次要发展方向为西南,主要发展城关、梨河双洎河西侧用地。

至 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 58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 58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100 平方米。

第七十七条 有效实施规划的策略措施

1、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1-40

完善新郑对接郑州主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密、长葛、禹州等

周边城市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融入郑州大都市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与郑州主

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密、长葛、禹州间规划通报及衔接机制。

2、完善规划编制与协调方式

完善规划体系,尽快开展各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

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实现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动修编,保持三大规划在空间发展和管控方面的一致性。

3、全域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

创新融资方式,依照城乡总体规划,采用 PPP 等多种融资手段,落实建设项目

资金。

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税收、空间规划等政策形成合力,有重点、有选择地

实施开发。

4、建立调整考核机制和补偿机制

创新各街道、城镇的发展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城乡总规;探索

制定相关生态补偿地方政策法规。

5、强化公众参与和完善规划决策机制

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加强对城乡规划的

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城乡总体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在

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 建

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

1.6.2 《新郑市城乡污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30)

根据《新郑市城乡污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30)》,新郑市排水系统采用雨

污分流制。

根据新郑市中心城区及所属各乡镇的分布及市域的总体地势,可将新郑市划分

1-41

为三个大的污水系统区域,分别为:由新郑市中心城区、城关镇、梨河镇、八千镇、

龙王乡、薛店镇、观音寺镇组成的中心污水系统;由龙湖镇、郭店镇、孟庄镇组成

的临郑污水系统;由辛店镇组成的临煤污水系统。根据中心污水系统现状地形,充

分考虑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及南水北调干渠等对污水系统的影响,将

中心污水系统细分为 16 个排水分区,分别为 A1-A16 分区。

利用新郑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新郑市中心城区 A11 分区内的城市污水,污水

处理厂规模 1 万吨/d。

利用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新郑市中心城区 A12 分区,城关镇、梨河镇城

区内的城市污水,同时分担处理中心城区北部城区的污水,污水处理厂规模 5 万吨/

日。

图 1.6-1 中心城区污水系统排水分区规划图

规划新建新郑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炎黄大道以南、神州路以西,规划污水厂控

制用地面积 8.1 公顷),用于处理新郑市中心城区除第一、第二污水厂服务区以外的

城区污水,同时处理八千镇、龙王乡城区的城市污水,规划污水处理厂规模为 8 万

1-42

吨/日。

1.6.3 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根据《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距离项目最近的水源地为新

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共 1 眼井),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范围:取水井外围 30

米的区域。

根据现场核实,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位于政和路与沿河路交叉口西南——新

郑市供水公司和庄水厂内,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3.3km。本项目不在其一级保护区范

围,其建设符合区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划要求。

1.6.4 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

《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430 号文)中要求:铁路线路两侧应

当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

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

(1)城市市区,不少于 8 米;

(2)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不少于 10 米;

(3)村镇居民居住区,不少于 12 米;

(4)其他地区,不少于 15 米。

本项目东距京广铁路约 676m,东距石武铁路约 3291m,北距登杞铁路约 1130m,

满足“其他地区,不少于 15 米”的要求。

1.6.5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一、水源保护区涉及行政区划范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全长 731 公里,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 8

个省辖市、35 个县(市、区)。

二、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

1-43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划定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因地

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的工程类型分为明渠和非明渠。按照

国调办环移〔2006〕134 号文件规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

保护区。

(一)非明渠段(隧洞、渡槽、暗渠等)。一级保护区范围自建筑物外边线(防

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 50 米;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各外延

150 米。

(二)明渠段。根据地下水位与总干渠渠底高程的关系及地下水内排、外排等

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设计地下水位低于渠底。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

向两侧各外延 50 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外延 1000 米。

2、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外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

(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 100 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

向左、右侧分别外延 2000 米、1500 米。

3、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内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

(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 200 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

向左、右两侧分别外延 3000 米、2500 米。

(三)城市规划区等重要区域的局部调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穿越

我省南阳、郑州、焦作、鹤壁、安阳及部分县(市)的城市规划区、开发区和产业

集聚区等重要区域。按照“二级保护区外边界线处地面高程不高于渠底及二级保护区

最小宽度不小于 1000 米”的原则,对重要区域段右侧二级保护区范围进行局部调整。

三、监督与管理

(一)一级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

1、禁止建设任何与中线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

1-44

2、禁止向环境排放废水;

3、禁止倾倒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4、禁止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物;

5、农业种植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规定、标准的高毒和

高残留农药。

(二)二级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

1、禁止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渣类污染物;

2、禁止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设置医疗废水排污口;

3、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重的化工、电镀、皮革加工、造纸、印染、生物发酵、

选矿、冶炼、炼焦、炼油和规模化禽畜养殖以及其他污染重的建设项目;

4、禁止设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危险废物等集中转运、堆放、填埋和焚

烧设施;

5、禁止设置危险品转运和贮存设施、新建加油站及油库;

6、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

药;

7、禁止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有关规定的水

人工直接回灌补给地下水;

8、禁止采取地下灌注方式处理废水;

9、禁止建立公共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10、禁止利用沟渠、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漫流等方式排放工业废水、

医疗废水和其他有毒有害废水;

11、禁止将剧毒、持久性和放射性废物以及含有重金属废物等危险废物直接倾

倒或埋入地下。已排放、倾倒和填埋的,按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限

期内进行治理。

(三)不得安排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位于总干渠范围内的建设项目。

1-45

(四)穿越总干渠的桥梁必须设有遗洒和泄漏收集设施,并采取措施防范交通

事故带来的水质安全风险。

本项目西距南水北调主干渠最近距离约为 5.623km,不在南水北调一级、二级保

护区范围内,符合要求。

1.6.6 相关产业政策

本项目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见下表。

表 1.6-1 本项目政策符合性分析

序号 政策 要求内容 政策相符性

1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正)

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八环境保护与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15“三废”综合

利用及治理工程

本项目为废水治理工程,与

产业政策相符,属于鼓励类

2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建成

【2000】134 号

二级强化处理:日处理能力在 10

万立方米以上的污水处理设施,

除采用 A/O 法、A/A/O 法等技术

外,也可选用具有除磷脱氮效果

的的氧化沟、SBR 法、水解好氧

法和生物滤池法等。

本项目采用“MBBR 生化池+

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

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催

化氧化”工艺,属于二级强化

生物处理,且有较高的除磷

脱氮效果,与该政策相符。

3

《河南省”十三五“生态

环境保护规划》(豫政办

[2017]77 号)

全省建成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

理厂 185 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518 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

85.54%。

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

宜实施提标改造,强化脱氮除磷

设施同步提标改造,有条件的,

配套建设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到 2020 年,省辖市、省直管县

(市)、其他县(市、区)污水处理率

分别达到 95%、88%、85%左右。

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省

辖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30%

以上;大力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

设施建设;全国重点镇和省界周

边的建制镇要全部建成污水处理

设施。

整县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

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积极推

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

村延伸。

强化污水收集处理与重污染水体

治理,加强城市、县城和重点镇

本项目设计出水水质满足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

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设计处

理规模为 10 万 m3/d,能实现

服务范围内污水的全收集、

全处理,与规划相符。

1-46

序号 政策 要求内容 政策相符性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污水处

理能力达到国家要求,建设配套

管网,加快提标改造,推进再生

水利用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

设。

4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

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

决定》

“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

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定 2010 年

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

与该政策相符。

1.7 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工程特征、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状况和地方环境保护要求确定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东侧约 330m 为小吴庄,南侧约 650m 为李湾村,西侧约 48m 为黄水河,南侧约

130m 为双洎河,东侧约 1741m 为莲河,西侧约 5623m 为南水北调主干渠,东侧约

676m 为京广铁路,东侧约 3291m 为石武铁路,北侧约 1130m 为登杞铁路,拟建污

水处理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结果见表 1.7-1,环境保护目标见图 1.7-1,周围环境环境概

况见附图二。

1-47

表 1.7-1 拟建污水处理工程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

要素 保护目标 方位

距离m

规模

(人) 功能 保护级别

大气

环境

小吴庄 E 330 约 53 户/216 人 村庄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居住区最高允许浓度)

郑庄 NE 1176 约 443 户/1773 人 村庄

李湾村 S 650 约 21 户/299 人 村庄

白庙范村 NW 1031 约 420 户/1470 人 村庄

河李村 W 1042 约 566 户/1980 人 村庄

车站村 N 1152 约 1323 户/4630 人 村庄

小连楼 E 1200 约 291 户/1194 人 村庄

高班庄 S 1246 约 299 户/1031 人 村庄

小李庄 E 1505 约 80 户/280 人 村庄

陆庄村 SE 1700 约 207 户/699 人 村庄

陈庄村 SW 1836 约 65 户/228 人 村庄

乔楼村 SW 1870 约 188 户/658 人 村庄

新蛮子营村 SW 1828 约 321 户/1124 人 村庄

七里阎 W 2052 约 134 户/469 人 村庄

小范庄 SE 2086 约 74 户/296 人 村庄

邢湾 S 2123 约 57 户/200 人 村庄

歹庄村 NE 2144 约 213 户/937 人 村庄

华夏城 SW 1965 / 小区

新郑市城区 N 1229 / 城区

规划居住区 E 120 / 规划居住区

地表水

环境

黄水河 W 48 / 纳污、农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Ⅳ类

双洎河 S 130 / 纳污、农灌

莲河 E 1741 / 纳污、农灌

南水北调 W 5623 / 饮用水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

其它

京广铁路 E 676 / / 满足《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要求

登杞铁路 N 1130 / /

石武铁路 E 3291 / /

1-48

图 1.7-1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敏感点分布图

高班庄

李湾

小吴庄

小连楼

小李庄

刑湾

陆庄村 乔楼村

陈庄村

七里阎

河李村 已拆

白庙范村

已拆

郑庄

歹庄村

新 郑 市 城 区 范 围

河 小范庄

广

本项目位置

新蛮子营村

华夏城

车站村

登杞铁路

676m 3291m

1130m

330m

650m

1-49

1.8 评价专题设置与评价工作程序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及周围环境特征,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

本次评价拟设置如下专题:

(1) 总则

(2) 项目现有工程回顾评价

(3) 迁扩建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8)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9) 产业政策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10) 评价结论与建议

1.9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本次评价工作程序如图 1.9-1 所示。

1-50

图 1.9-1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2-1

第二章 项目现有工程回顾评价

2.1 现有项目概况

2.1.1 现有工程基本情况

2.1.1.1 一期工程

(1)项目名称:河南省新郑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 5 万 t/d)

(2)建设单位:新郑市城市污水净化公司

(3)建设地点:新郑市和庄镇和庄村(新郑市区东南角,茨山路北侧,黄水

河东岸,解放路西侧)

(4)总投资:8345.33 万元

(5)项目占地:厂区征地总面积 79700m2,工程总占地 40257.05m2

(6)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和火车站区的 16km2,12 万人

(7)污水处理工艺:改良氧化沟法

(8)出水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 1

二级标准

(9)排水去向:排入黄水河

(10)劳动定员:38 人

2.1.1.2 二期工程

(1)项目名称: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

(2)建设单位:新郑市新源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3)建设地点:新郑市新建南路新源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院内(新郑市区

东南角,茨山路北侧,黄水河东岸,解放路西侧)

(4)总投资:10403 万元

(5)项目占地:厂区征地总面积 79700m2,二期污水处理工程总占地 12034m2,

中水回用工程占地 6990m2

2-2

(6)服务范围:梨河镇、辛店镇、八千镇、郭店镇等以及区内主干道新华路、

人民路及中华路等,45 万人

(7)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二期采用“卡鲁塞尔式氧化沟”工艺,中水回用

工程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沉淀池+反冲洗池”工艺

(8)出水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

(9)排水去向:中水回用主要用于轩辕水库灌溉用水补充、新郑市热电厂循

环冷却补充用水以及市区内的园林绿化用水。处理后的污水全部做为中水回用的水

(10)劳动定员:30 人

(11)工作制度:四班三运转,年运行 365 人

2.1.2 现有工程建设历程

(1)一期工程

项目于 2005 年 9 月开工建设,2006 年 7 月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期工程实际建

设污水处理规模为 2.5 万 t/d,并配套城市污水管道 16km,污水处理工艺采用“改良

氧化沟法”工艺,服务范围为中心城区和火车站区的 16km2,12 万人,处理达标后的

污水排入黄水河二级坝站上游,劳动定员 38 人。

(2)二期工程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日处理污水 2.5 万吨的污水工程、日处理污水 5 万吨的中水

工程以及配套的污水及中水管网共计 66.2km,包括污水输水干管及市区内主干道管

网改造工程 55km,中水回用输送主干管 11.2km。

污水处理工艺二期采用“卡鲁塞尔式氧化沟”工艺,中水回用工程采用“曝气生物

滤池+沉淀池+反冲洗池”工艺,二期服务范围为梨河镇、辛店镇、八千镇、郭店镇等

以及区内主干道新华路、人民路及中华路等;中水回用主要用于轩辕水库灌溉用水

2-3

补充、新郑市热电厂循环冷却补充用水以及市区内的园林绿化用水,规划服务人口

45 万人,处理后的污水全部做为中水回用的水源,劳动定员 30 人。

2010 年 11 月 12 日上午,郑州市环保局组织专家对“新郑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

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深度处理工艺变更进行评审,由“会议纪要”可

知,同意项目深度处理工艺变更为纤维转盘式微过滤,出水满足一级 A 标准要求。

2.1.3 现有工程组成

(1)现有工程主要设备

表 2.1-1 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工艺设备表

序号 名称 主要尺寸(m) 单位 数量 主要设备 备注

1 粗格栅间 7.5×6.0 座 1 / 一期已建

2 提升泵房 9.0×8.0 座 1

潜污泵:3 台,

2 用 1 备;

Q=1040m3/h,

H=10m,

P=75kw;

一期已建,

二期增加

设备

3 细格栅间 7.5×6.0 座 1 / 一期已建

4 沉砂池 Φ3.65×3.10(H) 座 2 / 一期已建

5 选择池 8.5×7.0 座 2 / 一期已建

6 卡鲁赛尔

氧化沟

65.7×7×3.5(H)

×4 座 2

立式倒伞表面

曝气机 4 台,

潜水推流器 4

二期新增

7 二沉池 Φ35×4.2 座 2

双周边驱动刮

吸泥机 2 台,

真空泵 2 台

二期新增

8 加氯间 15×10 座 1

全自动加氯

机:1 台,液

氯储罐 8 个,

储罐 500kg;

构筑物一

期已建,二

期增加设

9 接触池 25×15.2 座 1 电磁流量计 1

套,DN800

构筑物一

期已建,二

期增加设

10 回流及剩

余污泥泵10×8 座 1

回流污泥泵:2

构筑物一

期已建,二

2-4

序号 名称 主要尺寸(m) 单位 数量 主要设备 备注

房 期增加设

11 储泥池 Φ7×5 座 1 / 一期已建

12 脱水机房 24×13 座 1

污泥浓缩脱水

一体化设备:1

套,包括带式

压滤机:1 台

构筑物一

期已建,二

期增加设

表 2.1-2 中水回用工程设施及主要工艺设备表

序号 名称 主要尺寸(m) 型号 数量 备注

1 纤维转盘滤池 10×4.5×5m NTHB-12 2 座 二期

2 纤维转盘自动控制柜 / NTHB-13 2 个 二期

3 二氧化氯发生器 33×7.5×2.5m LR-20000 2 座 二期

4 储水池 17×5×6m / 1 座 二期

5 PAC 储罐 8m3 / 4 个 二期

6 PAC 输送泵 / 1.1KW 3 台 二期

7 盐酸储罐 8m3 / 1 个 二期

8 氯酸钠储罐 4m3 / 1 个 二期

9 盐酸输送泵 / 3KW 1 台 二期

10 氯酸钠输送泵 / 3KW 1 台 二期

11 化料器 0.2m3 / 1 个 二期

12 消毒间 33×7.5×4m / 1 座 二期

(2)现有工程污水处理工艺

图 2.1-1 一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2-5

图 2.1-2 二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3)现有工程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验收监测报告”可知,本项目营运

期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

①废气

运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污水处理各工艺单元即污泥处理单元运行过程中产

生的恶臭气体,产生恶臭气体的单元主要有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及污泥区等,

主要成分为硫化氢、氨、三甲胺、甲硫醚、甲硫醇等物质。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基本为敞开式,恶臭气体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主要

采取合理布局个构筑物,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建立防护绿化隔离带,将主要污染源

进行隔离等措施,是恶臭气体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表 2.1-3 现有工程废气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种类 污染物名称 现有工程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废气 H2S 3.1×10-4kg/h 3.1×10-4kg/h 0

NH3 8×10-2 kg/h 8×10-2 kg/h 0

②废水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来源与

2-6

污泥处理系统脱水机系统产生的废水,生产废水产生量约 300m3/d,生活污水产生量

为 4m3/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COD、BOD5、悬浮物、氨氮、总磷等。

表 2.1-4 现有工程废水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单位:t/a

种类 污染物名称 现有工程

产生量 排放量

废水

废水量 1.825×107 1.825×107

COD 7665 912.5

BOD5 3285 182.5

SS 4745 182.5

氨氮 730 91.25

TP 54.8 9.125

TN 912.6 27.375

全厂污水通过厂区内的污水管道系统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通过厂区污水管

网排入粗格栅,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满足一级 A 标准后,达标排放。

③噪声

污水处理厂运营噪声来源与厂内高噪声设备工作时发生的噪声,通过采取选用

低噪声设备,在鼓风机的外面加装隔音罩、安装减震装置减低噪声。同时,将噪声

较大的设备均设置在室内或水下,利用墙壁或水隔声来减低噪声。

④固废废物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格栅、沉砂、垃圾和污泥,均属于一般固废。

产生的部位主要为粗、细格栅和污泥脱水间。

粗、细格栅处产生的废物以及脱水后污泥均收集后,统一外运至填埋场,避免

对厂区内其它部位的污染。同时在运行管理中保证废弃物不落地,而直接进入废弃

物箱或直接装车外运,污染物外运时采用半封闭式自卸车,避免造成废弃物落地后

的二次污染。

2-7

表 2.1-5 现有工程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处置措施一览表

种类 产生部位 性质 产生量(t/d) 处理措施

栅渣 格栅 塑料、玻璃、建

筑废物等 2.15

拉至城市垃圾

填埋场 泥砂 沉砂池 不溶性泥砂 1.69

污泥 浓缩、脱水 脱水后的活性

污泥

48(含水率 75%

以上)

2.1.4 现有工程环评批复与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1)一期工程

①环评批复:《河南省新郑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 5 万 t/d)项目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报告表》由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 2003 年 11 月编制完成,2003 年 11

月 14 日取得河南省环保厅批复,批复文号为“豫环监表(2003)203 号”。

②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表 2.1-6 环评建议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主要环评建议 落实情况

加强生产管理和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以及监控工作,

包装污水处理正常运行,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

达标。

已落实

加强安全方法措施,避免事故性排放。 已落实

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应设置明显标记,并安装在线监测

仪,便于管理和数据统计。 已落实

建立监测机构,定期对进水、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及周

围环境进行监测。 已落实

恶臭对周围局部环境的影响较大,除了搞好厂区、厂

界的绿化外,还应及时了解周围居民的反应,随时采

取相应措施。

已落实

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前应由当地政府制定切实可行

的搬迁计划,落实搬迁费用,做好厂界外 100m 范围

内居民的搬迁工作。

未落实

主要环评批复要求 落实情况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COD≤759.45t/a,氨氮

≤216.99t/a,总磷≤36.13t/a 基本符合

一期规模为 5 万 t/d 氧化沟建成 2.5 万 t/d,工程配套工程按照

5 万 t/d 已建成

2-8

主要环评建议 落实情况

污水出水执行 GB18918-2002 二级标准 已落实

该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废渣予以卫生填埋要

妥善处置,污泥用作肥料时,必须满足《农用污泥中

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已落实

卫生防护距离 100m,厂界外 100m 内不得建新居民

点,卫生防护距离内的 11 户居民应搬迁。 卫生防护距离内 11 户居民未搬迁

建设规范化排污口,安装 COD 在线监测仪器,加强

厂区、厂界的绿化美化工作。 已落实

(2)二期工程

《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报告表》由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 2009 年 5 月编制完成,2009 年 5 月 21 日

取得郑州市环保局的批复,批复文号为“郑环建表(2009)133 号”。

表 2.1-7 环评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工程内容 环评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与环评的

一致性 备注

选址

现有厂区北侧预留场

地(现有厂区位于新郑

市茨山路北,黄水河东

岸)

现有厂区北侧预

留场地(现有厂区

位于新郑市茨山

路北,黄水河东

岸)

一致 /

规模 2.5 万 t/d 2.5 万 t/d 一致 规划总规模 5 万 t/d,二期

建设 2.5 万 t/d

服务范围 40km2 45km2 不一致

由于南水北调要求,郭店

镇不再在服务范围内,服

务范围新增新郑北城区

工艺 卡鲁塞尔氧化沟 卡鲁塞尔氧化沟 一致 /

执行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 A GB18918-2002 一

级 A 一致 /

中水回用

工程

5 万 t/d,中水部分回用

于电厂作为冷却循环

水、市政园林绿化,部

分进入轩辕水库作为

农灌用水。

中水回用管网工

程尚未实施 不一致 /

污泥处置

浓缩、脱水、干化处理

后于城市垃圾填埋场

填埋

浓缩、脱水、干化

处理后送往城市

垃圾填埋场填埋

一致 /

2-9

工程内容 环评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与环评的

一致性 备注

在线监测 安装 COD、NH3-N 在

线检测仪及流量计

污水进、出口均已

按照在线监测装

一致 在线检测仪已通过验收并

与环保部门联网

排污口规

范化

建设规范化排污口,并

设置污水排放口标志

排污口建设规范;

并设置了标示牌 一致 /

排水去向 黄水河 黄水河 一致 /

风险防范

采用双回路供电设计;

设置氯气泄漏报警装

置、喷碱水系统及余氯

吸收装置;强化污水管

网泄漏风险管理

现状采用单回路

供电,液氯已改为

二氧化氯发生器,

并安装了相应的

ClO2泄漏检测报

警装置,制定了相

关的安全操作规

不一致

为保障该厂排污设备运行

正常,新郑市供电公司和

庄供电所针对污水处理厂

的实际用电性质,定期上

门提供服务,对存在供电

隐患的电力设备及时进行

修理和更换。

卫生防护

距离 100m

根据现场核查,卫

生防护距离内的

和庄村、骨科医院

等敏感点尚未实

施搬迁

不一致 /

绿化

不小于 20m 的绿化带,

厂区绿化系数大于

30%

基本建好 基本一致 /

收水管网 配套污水管网及中水

回用管网共计 66.2km

目前污水管网已

建成 44.2km 不一致 中水管网未建

2.1.5 现有工程环保验收情况

(1)一期工程

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于 2007 年 10 月编制完成了《新郑市新源污水处理

有限公司 5 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2007 年 12 月 24 日

取得郑州市环保局的验收批复,批复文号为“郑环验[2007]585 号”。

(2)二期工程

2011 年 11 月 23 日新郑市环保局出具了关于《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

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三同时”核查报告》,文号为“新环评函(2012)39 号”

2-10

2013 年 4 月 27 日,郑州市环保局出具了同意《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

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试生产的通知》,文号为“郑环评试[2013]43 号”,试生产日

期为 2013 年 4 月 29 日至 2013 年 7 月 29 日。

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于 2013 年 8 月编制完成了《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

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由监

测报告可知,二期工程实际收水范围主要包括梨河镇、八千镇、城关乡等乡镇通往

市区的主干道沿线村庄以及区内主干道新华路、人民路、中华路及新郑市城北新区

等区域,服务面积达到 45 平方公里,由于南水北调要求,郭店镇调出服务范围,服

务范围新增新郑北城区。

2.1.6 热差利用情况

(1)《郑州富特能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污水源热泵

中央空调节能项目》利用现有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资源,中水夏季供冷、

冬季供暖用量约为 3.8 万 t/d,供热、供冷时间分别为 4 个月/a;热水供应时间为 10

个月/a,年用水量约为 935.9 万吨/a。建设内容包括 3 座热泵机房(由现状锅炉房改

造,东、西、北区各一座)、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至热泵机房的中水管网(已铺

设完成)、校区热水管网埋设(东区与北区管网已铺设完成)和采暖终端系统的改

造和建设(已有部分末端改造完成),主要服务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内约 51.3

万平方米建筑物的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全年洗浴用热。于 2017 年 10 月 13 日取得

新郑市环境保护局的验收批复,批复文号为“新环验[2017[33 号”,根据验收批复可

知,换热后的中水经西亚斯国际学院内景观河排入黄水河。

(2)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郑州沃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综合利用项

目”环评正在编制,根据提供的“工可研”可知,项目将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迁建后

的中水,送至郑州西亚斯学院现状加压泵站,加压后,通过热泵技术为郑州富特能

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和郑州沃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综合利用,热差利用后经

2-11

消毒外排入黄水河。

2.2 现有工程运行状况

根据实际勘查和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可知,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

程污水工程运行基本正常。2016 年全年进水水质各污染因子(pH 除外)多数时段是

低于设计值,实际进水 pH 处于设计值范围内;2016 年日最大进水量为 5.9528 万吨,

平均日进水量为 5.4090 万吨,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已超负

荷运行。

2.3 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整改建设

1、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2016 年日最大进水量为 5.9528

万吨,已超负荷运行。

2、随着收水范围内收水管网的日益完善,收水量逐年增加,现有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规模不能满足收水范围内日益增加的污水处理水量规模。

针对现有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新郑

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项目实施后,现有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存在的

环境问题将得到解决。

3-1

第三章 迁扩建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区域给排水现状及规划

3.1.1 给水现状

(1)水源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南水北

调工程通水后,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保障城区供水安全。

望京楼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引水的蓄水水库,也是主要水源地;杨庄水库作为城市辅

助水源和备用水源地。

(2)水厂规划

现状第一水厂(规模 1.2 万 m3/d),近期予以保留,远期作为备用水厂;近期

建设的城南自来水厂(规模 2 万 m3/d,占地 2 公顷),远期予以保留;规划新郑市

正在建设南水北调水厂,设计规模为 10 万 m3/d。

3.1.2 排水现状

目前,新郑市中心城区污水主要有新郑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新郑市第二污水处

理厂和新郑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共同分担处理。

其中新郑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京广铁路以西中心城区

内污水,城关镇、梨河镇城区内的城市污水不再进入第二污水厂处理,进入新建的

城关镇污水厂进行处理;

新郑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试运行,污水厂名称变为新郑市第四污水处

理厂(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京广铁路以东中心城区即新

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内污水,八千镇、龙王乡城区的城市污水不再进入该污水厂处

理,进入航空港区的污水厂进行处理。

3.2 项目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

3-2

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项目占地 67351.22m2,总建筑面积 67351.22m2,包括

地上综合办公楼 5886m2(占地面积 1962m2),地下污水处理建筑面积 61465.22m2,

收水范围为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道、学院路以北,中华路以东所

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还有厂址所在位置周边部分区域,面积

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本收水范围见附图三。

本工程设计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

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污水处理设计总规模 10.0×104m3/d。处理达

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本项目的基本情况见表 3.2-1。

表 3.2-1 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内容

1 项目名称 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

2 建设单位 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

3 建设性质 迁(扩)建

4 总投资 59723.34 万元

5 工程厂址 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

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

6 占地情况 67351.22m2

7 建筑面积 67351.22m2,包括地上综合办公楼 2100m2(占地面积 1000m2),地

下污水处理建筑面积 61465.22 m2

8 劳动定员 40 人

9 工作制度 年工作日 365 天,三班制,每班 8 小时

10 工程规模 本次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

11 处理工艺 “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

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

12 服务范围

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道、学院路以北,中华路以东

所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还有厂址所在位置周

边部分区域,面积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

13 排水去向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然后汇入双洎河

14 出水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

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

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

15 涉及物料 PAC、PAM、乙酸钠、次氯酸钠

3-3

本项目为迁(扩)建工程,服务范围为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

道、学院路以北,中华路以东所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还有厂

址所在位置周边部分区域,面积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根据调

查,服务范围主要为现有污水厂收水范围,污水管网已建成。本工程需新建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

水河。

项目建成运行后,需新建 1 条 3km 的污水干管与现有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

干管对接,此 3km 污水干管工程属于新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负责,本工程不包括污

水干管的铺设。

本次评价对象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处理及辅助工程,及配套的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

3.2.1 工程建设内容

3.2.1.1 污水处理工程

拟建工程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公用工程、配套工程、环保工程等,拟建工程项

目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见表 3.2-2,项目构筑物一览表见表 3.2-3。

表 3.2-2 拟建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

组成 工程内容

主体

工程

粗格栅间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1 座;尺寸:L×B×H=10.2×19.2×8.0m,设

2 台回转式格栅除污机,1 台螺旋输送压榨机

进水泵房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1 座,与粗格栅间合建,排水潜污泵 4 台,

3 用 1 备,Q=1805m3/h,H=6.5m,N=55kW

细格栅间 高架式钢筋混凝土渠道,尺寸:L×B=17.5m×19.2(7.5)m,H=2.6m

(地上渠道),螺旋输送压榨机 1 台

曝气沉砂池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加盖),1 座,2 池,与细格栅连建。尺

寸:L×B×H=25.5m×19.2m×5.4m,高日高时水力停留时间 5min,有

效水深 2.75m,曝气量 0.2m3 空气/m3 污水,沉砂量 0.03L/m3 污水。

桥式吸砂机 2 套,潜水泵 2 台,砂水分离器 1 套

MBBR 生化池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混凝土加盖形式),2 座,单座尺寸:

L×B×H=64×65×8 m

3-4

项目

组成 工程内容

数量:2 座,每座 5 万 m3/d,可单独运行

有效水深:7m;设计水温 12℃;

厌氧区停留时间 1.51h,缺氧区停留时间 5.34h,好氧区停留时间

5.04h,后置缺氧区停留时间 1.51h,后置好氧区停留时间 0.60h,总

水力停留时间 14.0h;

总回流比 150%,污泥浓度 4000mg/L;

缺氧区反硝化速率 0.028 kgNO3-N/kgMLSS·d;后置缺氧区反硝化速

率 0.038kgNO3-N/kgMLSS·d;

好氧区有效生物膜面积 5.800×106 m2;

设计最大气量 40418 m3/h(673.6 Nm3/min),气水比 8.9:1;

混合液回流比 100~200%;污泥回流比 50~100%;产泥系数 1.08

kgDS/kgBOD5;剩余污泥量 18360 kgDS/d;剩余含水率 99.2%

回流泵,6 台,4 用 2 备,2 台变频

回流污泥泵房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1 座,尺寸:L×B×H=16.4m×9.75m×10.5m;

回流污泥量 50~100%,污泥含水率 99.2%,回流污泥泵 6 台,4 用

2 备,4 台变频;污水离心泵,2 台,1 用 1 备;除臭污泥回流泵(污

水离心泵)2 台,1 用 1 备,变频

周进周出矩形

二沉池

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2 座,每座 4 个系列,单座尺寸:

L×B=64×32.9m,H=6.7m;Qmax=13×104m3/d,表面负荷 1.50m3/m2·h,

高时表面负荷 1.36m3/m2·h,池边水深 4.5m。

二沉池刮泥机 8 套,L×B×H=59.2×7.6×4.5m, V=0.3m/min ,

P=0.37kW,配套出水堰板、隔板、排泥管、套筒阀、撇渣管等。

排泥系统 8 套,包括液压穿孔排泥管、排泥管与套筒阀之间连接管;

配水系统 8 套,包括进水渠配水孔管、反射挡板、导水裙板;排泥

套筒阀 64 套,齿形出水堰板 8 套,浮渣挡板及支撑架 8 套,撇渣

器 8 套,排泥可调堰门 8 套,排渣可调堰门 8 套,附壁式手电两用

闸门

磁介质沉淀池

磁沉淀池由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回流污泥剩余污泥泵房、磁

粉 回 收 区 等 组 成 。 Qmax=13×104m3/d , 总 尺 寸 : L×B×H =

25.7×25.5×7.7m;停留时间:混合絮凝区 5.3min;沉淀区表面负荷:

18.07m3/m2·h(平均),23.48m3/m2·h(峰值);设计除磷量:1.5mg/L,

磁粉耗损率:5mg/L,除磷药剂种类:PAC,助凝剂种类:PAM

(1mg/L);立式搅拌器 6 台;镶铜铸铁方闸门 2 台,配套启闭机;

中心传动刮吸泥机 2 台,手电两用镶铜铸铁直动式堰门 2 个闸框,

1 套闸板;剩余污泥泵: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 3 台,2 用 1 冷备;

回流污泥泵: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 4 台,2 用 2 备,变频;高压清

洗泵: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 3 台;高速剪切机:卧式单级单吸离心

泵 2 台;磁分离机 2 台;电动葫芦:单梁悬挂 1 台,叠梁闸 2 套,

手电两用方闸门 1 台

V 型滤池 在箱体外,地下钢筋砼结构,1 座,构筑物尺寸:L×B=64×40m,

Qmax=13×104m3/d,共 12 格,单格平面尺寸为:9.015m×(2×3.38)

3-5

项目

组成 工程内容

m=61.8m2,池深 4.55m,滤板以上池深 3.35m,反冲洗鼓风机 3 台,

2 用 1 备;反冲洗水泵 3 台,2 用 1 备;单梁悬挂起重机 2 台;空

压机 2 台,1 用 1 备。

中间提升泵房 1 座,尺寸:L×B×H=10.5×9.6×6.6m,Qmax=13×104m3/d,潜水轴流

泵 4 台,3 用 1 备,2 台变频

臭氧射流泵房

及臭氧催化氧

化池

在箱体外,射流泵房 1 座,尺寸:L×B×H=25.0×25.0×5.8m;臭氧催

化氧化池 1 座,尺寸:L×B×H=25.5×35.8×9.2m,Qmax=11×104m3/d,

总有效反应时间 1h,臭氧投加量 15mg/L,日投加量 1500kg/d,纯

氧消耗量为 10500m3/d,卧式离心泵 5 台,4 用 1 备;Y 型过滤器 2

台;电动单梁起重机 1 台;

臭氧催化氧化池应急气洗系统:反冲洗强度为 15L/s. m2;

罗茨风机:Q=85.1m3/min,P=68.6kpa;N=185kW,配套消音器,

共计 1 台。

接触消毒池 在箱体外,1 座,尺寸:L×B×H=16×24×11.5m,Qmax=13×104m3/d,

接触时间大于 30min

液氧站

地上,功能:为臭氧臭氧发生器提供氧气。1 座,钢筋混凝土结构,

尺寸:13.0×10.0m。

液氧储罐(50m3)2 台,配套汽化器、氧气储罐、调压阀等,共计

1 套

臭氧发生间

地上,功能:提供高级氧化用的臭氧。

1 座,尺寸:L×B×H=21.0×15.0×6.0m;臭氧发生器 5 台(4 用 1 备),

配套尾气破坏器 4 套;配套内循环水泵 4 台;配套外循环冷却水泵

5 台,空压机 2 台,冷干机 1 台,吸干机 1 台

加药间

功能:制备消毒、碳源及絮凝药剂,对磁介质沉淀池、生化池和接

触消毒池定点投加。

1 座,尺寸:L×B×H=29.7×14.2×5.0m

按去除 1.5mg/L TP 计算,采用含 10%Al2O3 的液体 PAC,PAC 投药

量 45mg/L,每天含 10%Al2O3 的液体 PAC 药耗量 4.5t/d;按去除

5mg/L NO3-N 计算,采用有效成分为 30%的乙酸钠溶液作为碳源,

乙酸钠加药量 75mg/L,每天 30%的乙酸钠溶液药耗量 15t/d;消毒

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 10%),设计有效氯投加量为

10mg/L,每天药耗量 10t/d。

鼓风机房

功能:输送压缩空气至生物反应池生化池好氧区,提供微生物降解

有机物所需的氧。设 1 座鼓风机房,对应 2 个系列生物反应池。

1 座,尺寸:L×B×H=20.7×14.2×5.0m,生物池供气量 37083m3/h

(618Nm3/min);单级离心鼓风机 4 台,3 用 1 备;

污泥脱水机房

1 座,尺寸:L×B=64.0m×19.2m;加药量:污泥浓缩投加 PAM(阳

性),每吨干污泥投加投加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AM)(即聚

丙烯酰胺),投加量为 4.5~5.5kgPAM/t DS,按经验投加量为

5.0kgPAM/t DS 计算,每日 PAM 药剂平均消耗量为 100kg。

贮泥池 1 座,尺寸为 L×W×H=8.4m×4.2m×4.5m,有效水深 3.7m,

3-6

项目

组成 工程内容

有效容积 130m3。

离心脱水机 3 台;泥水分离刀闸阀连锁于离心机启动控制柜,阀体

材质为 AISI304 不锈钢;污泥切割机,单机处理量:工作能力

40-60m3/h 台,与离心机最大处理能力匹配;泥螺杆泵:输送量:

40~60m3/h;泥饼含固率≥20%;功率≥15kW;PAM 加药泵:处理量:

500L/h;扬程≥20m;功率≥0.55kW;泥饼输送泵:处理量≥1~3m3/h;

压力≥20bar;功率≥7.5kW;污泥料仓:一座,容积 200m3,底板尺

寸 Φ6.0m,仓体高度 8.5m。

消防水泵房

1 座,尺寸:L×B×H=21.3×6.75×6.1m,有效容积≥500m3;消防水泵

3 台,2 用 1 备;稳压泵 2 台,1 用 1 备;隔膜式气压罐 1 个;电动

葫芦 1 套

回用水泵房

1 座,尺寸:L×B×H=7.4×6.0×8.5m,中水回用泵房与消防泵房合建,

中水回用泵房按 8 万 m3/d 进行设计,3 台同型号单级双吸离心泵,

2 用 1 备,1 台设变频调速装置,Q=3400m3/h。

回用水泵 2 台,1 用 1 备;电动葫芦 1 套

冲洗水池 1 座,尺寸:L×B×H=4.2×3.0×4.5m

清水池 在 V 型滤池下方建设压力清水池。

设计规模:8 万 m3/d;构筑物尺寸:L×B×H=64×40×3.5。

生物除臭滤池

玻璃钢夹心板池体,混凝土基础,设计总规模:140000m3/h,4 座,

单座尺寸:L×B×H=13m×8m×3.0m,单座规模:35000 m3/h

臭气体设计主要成分及浓度设计值为:NH3:<25mg/m3;H2S:<

50 mg/m3;臭气浓度:<2000(无量纲);温度:0~40℃

公用

工程

给水工程 由新郑市供水管网提供

排水工程

拟建工程实行雨污分流,路面雨水通过收水井进入雨水管网。厂内

生活、生产污水等经厂内污水管道收集后与进厂污水一并处理,处

理后尾水排入黄水河,然后汇入双洎河。

电气工程

污水厂设计为二级负荷,要求双重电源供电,两路电源一用一备(热

备用),电源采用电缆埋地引入。

全厂建造 1 座 10/0.4kV 变配电间,变配电间位于鼓风机房附近,用

于全厂各设备及工艺构筑物供电。

配套

工程

综合办公楼 地上 3 层,占地面积 1000m2,建筑面积 2100m2

生产辅助用房 进水仪表间尺寸:L×B×H=12.8m×6.5m×5.0m;出水仪表间尺寸:

L×B×H=7.6m×6.5m×5.0m

变配电间 1 座,占地面积 515.46m2,尺寸:L×B×H=36.3m×14.2m×7.1m

补风系统 采用“机械排放+机械进风”系统

环保

工程

废气治理设施 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法,1 根 15m 高排气筒

固体废物治理

设施 栅渣料斗、贮泥池、污泥运输车辆等

风险应急设施 硫化氢监测仪、报警器等

生态保持 绿化面积 40000m2,绿化率 59.4%

3-7

表 3.2-3 项目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构筑物名称 占地面积

(m2)

数量

(座) 结构形式

1 粗格栅间及进水泵房 403.2 1 钢筋混凝土

2 细格栅间及曝气沉砂池 825.6 1 钢筋混凝土

3 MBBR 生物反应池 4160 2 钢筋混凝土

4 二沉池 486.4 2 钢筋混凝土

5 污泥回流泵房 160.72 1 钢筋混凝土

6 磁混凝沉淀池 655.35 1 钢筋混凝土

7 V 型滤池 2560 1 在箱体外,钢筋混凝土

8 中间提升泵房 137.5 1 钢筋混凝土

9 臭氧催化氧化池 912.9 1 在箱体外,钢筋混凝土

10 接触消毒池 384 1 在箱体外,钢筋混凝土

11 消防泵房 143.775 1 钢筋混凝土

12 回用水泵房 40.5 1 钢筋混凝土

13 贮泥池 35.28 1 钢筋混凝土

14 冲洗水池 12.6 1 钢筋混凝土

15 清水池 2560 1 位于 V 型滤池下方

16 臭氧发生间 315 1 地上,钢筋混凝土

17 射流泵房 625 1 钢筋混凝土

18 液氧站 130 1 地上,钢筋混凝土

19 加药间 421.74 1 钢筋混凝土

20 鼓风机房 293.94 1 钢筋混凝土

21 污泥脱水机房 1228.8 1 钢筋混凝土

22 进水仪表间 83.2 1 钢筋混凝土

23 出水仪表间 49.4 1 钢筋混凝土

24 变配电间 515.46 1 钢筋混凝土

25 综合楼 1000 1 钢筋混凝土

3.2.1.2 管线敷设工程

本工程包括新建 1 条配套的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

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3.2.1.3 拟建工程占地面积及总图布置

(1)本项目为全地下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为 67351.22m2,按功能特

点将厂区划分为三个区,即污水处理区、污泥处理区、生产辅助区,厂区平面布置

见附图四。

3-8

3.2.1.4 拟建工程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

拟建工程主要原辅材料消耗见表 3.2-4。

表 3.2-4 拟建工程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

序号 原料名称 单位 用量 备注

4 PAM t/a 36.5 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2 PAC t/a 1642.5 含10%Al2O3的PAC液体

3 乙酸钠 t/a 5475 30%的乙酸钠溶液

4 次氯酸钠 t/a 3650 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10%)

5

臭氧催化氧化

催化剂 m3/次 283.5 堆放体积,用于臭氧催化氧化

臭氧尾气破坏器

催化剂 kg/次 100 用于臭氧尾气的催化氧化

6 新鲜水 m3/a 87.6 拟建工程定员40人,其中包括现有污水厂30

人,项目新增10人,用水量按120L/人.d

7 电 万kWh/a 1587 市政供电网

表 3.2-5 物化性质一览表

序号 物料 物化性质

1 PAM

(聚丙烯酰胺)

俗称絮凝剂或凝聚剂,固体产品外观为白色粉颗,液态为无色粘

稠胶体状,易溶于水,水解度为 5%-35%;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

属非危险品、无毒、无腐蚀性。

2 PAC

(聚合氯化铝)

固体产品是白色、淡灰色、淡黄色或棕褐色晶粒或粉末,液体产品为

无色、淡黄色、淡灰色或棕褐色透明或半透明液体,无沉淀,是一种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主要通过压缩双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

淀物网捕等机理作用,使水中细微悬浮粒子和胶体离子脱稳,聚集、

絮凝、混凝、沉淀,达到净化处理效果。

3 乙酸钠

无色无味的结晶体,在空气中可被风化,可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

醇,不溶于乙醚。123℃时失去结晶水。但是通常湿法制取的有醋酸

的味道。水中发生水解。呈碱性。

4 次氯酸钠

外观与性状:微黄色(溶液)或白色粉末(固体),有似氯气的气味。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吸收。健康

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

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氯气有可能引起中毒。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有致敏性。环境危害:无明

显污染。稳定性:不稳定,见光分解。禁配物:还原剂、有机物和酸

类。避免接触的条件:光照热源。

5

臭氧催化氧化

接触池催化剂 粉末状固体,以氧化铝为载体,负载过渡金属。

臭氧尾气破坏器

催化剂 二氧化锰,黑色无定形粉末,或黑色斜方晶体,不溶于水。

3-9

3.2.1.5 拟建工程主要装备及设备

拟建工程主要生产设施及设备见表 3.2-6。

表 3.2-6 拟建工程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一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1 回转式格栅除污机 渠深 7.1m,栅前水深 2.6m,过栅流速

0.6m/s,N=1.5kW 台 2

2 螺旋输送压榨机 输送能力 5m3/h,电机功率 1.5+2.2kW 台 1

3 潜水排污泵 Q=1805m3/h,H=6.5m,N=55kW 台 4

4 进水电动闸阀 DN1600mm 台 1

5 进水速闭闸 1600×1600,N=2.2KW 台 1

二 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

1 网板式格栅除污机 格栅间隙 5mm,格栅渠宽 1900mm,栅前

水深 1.8m,N=1.1kW 台 3

2 螺旋输送压榨机 输送能力 5m3/h,N=2.2kW 台 1

三 曝气沉沙池

1 桁车泵吸式吸砂机 N=2×0.75kW 套 2

2 潜水泵 N=2×1.75kW 台 2

3 砂水分离器 处理量 12~20L/S,N=0.37kW 套 1

4 鼓风机 / 套 2

四 MBBR 生化池

1 潜水搅拌器 叶轮直径:860mm,N=5.5kW,转速 280rpm 台 40

2 手动调节铸铁堰门 W×H=2000×500mm 台 4

3 手动调节铸铁堰门 W×H=2500×500mm 台 16

4 MBBR 配套曝气系统 套 2

5 回流泵 Q=2700m3/h,H=3.0m,N=30.0kW 台 6

6 MBBR 填料 有效生物膜面积 5.800×106m2,

Φ25×10mm,材质:HDPE / /

7 拦截筛网 不锈钢 套 2

8 填料区推进器 填料专用 台 8

9 全过程除臭微生物培养箱 Ø1200×2000mm,单台适用规模:

3300m3/d,碳钢热浸锌防腐 台 30

五 回流污泥泵房

1 潜水轴流泵 Q=1350m3/h,H=7m,N=37kW 台 6

3-10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2 污水离心泵(剩余污泥泵) Q=250m3/h,H=10m,N=10kW 台 2

3 污水离心泵(除臭污泥回

流泵) Q=250m3/h,H=10m,N=10kW 台 2

六 周进周出矩形二沉池

1 非金属链条刮泥机 V=0.3m/min,P=0.37kW 套 8

2 排泥系统 / 套 8

3 配水系统 / 套 8

4 排泥套筒阀 DN300mm 套 64

5 齿形出水堰板 L=59m,B=0.24m,t=3mm 套 8

6 浮渣挡板及支撑架 L=59m,B=0.3m,t=3mm 套 8

7 撇渣器 DN250,N=0.55kW 套 8

8 排泥可调堰门 650x650mm,SS304 套 8

9 排渣可调堰门 300x500mmmm,SS304 套 8

10 附壁式手电两用闸门 500x500mm,N=1.5kW 套 8

七 磁介质沉淀池

1 立式搅拌器 变频,N=7.5kW,配减速机 台 2

2 立式搅拌器 变频,N=5.5kW,配减速机 台 2

3 立式搅拌器 变频,N=4.0kW,配减速机 台 2

4 镶铜铸铁方闸门 配套启闭机,B×H=1000×1000mm,

N=2.2kW 台 2

5 中心传动刮吸泥机 D=12m,N=1.5Kw 台 2

6 手电两用镶铜铸铁直动式

堰门 B×H=1600×800mm,2 个闸框,1 套闸板 个 2

7 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剩

余污泥泵) Q=30m3/h,H=12m,N=4.0kW 台 3

8 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回

流污泥泵) Q=100m3/h,H=12m,N=11kW 台 4

9 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高

压清洗泵) Q=10m3/h,H=30m,N=2.2kW 台 3

10 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高

速剪切机) Q=60m3/h,N=1.5kW 台 2

11 磁分离机 Q=40m3/h,N=4.0kW 台 2

12 单梁悬挂电动葫芦 T=1.0t,N=2.2kW 台 1

13 叠梁闸 1500×3000mm 套 2

3-11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14 手电两用方闸门 1000×2000,N=2.2KW 台 1

八 V 型滤池

1 反冲洗鼓风机 Q=18m3/min,H=6m,功率 30kW 台 3

2 单梁悬挂起重机 Lk=7.5m,起重量 3 吨,功率 5.5KW 台 1

3 单梁悬挂起重机 Lk=7.5m,起重量 2 吨,功率 4.9KW 台 1

4 空压机 Q=0.8m3/min,H=5m,功率 7.5kW 台 2

5 反冲洗水泵 Q=475m3/h,H=8.4m,功率 18.5kW 台 3

备注:滤池滤板 1512 块;滤池滤头 29808 个;滤池滤料 1112.4m3;进水气动闸板 12 个,

300mm×500mm;进水手动插板闸 12 个,500mm×400mm;反冲洗气动排水阀 12 个,DN450;

反冲洗进气气动蝶阀 12 个,DN300;出水气动调节蝶阀 12 个,DN350;反冲洗进水气动蝶

阀 12 个,DN350。

九 中间提升泵房

1 潜水轴流泵 Q=1805m3/h,H=15.0m,N=132kW 台 4

十 臭氧射流泵房及臭氧催化

氧化池

1 卧式离心泵 Q=560m3/h,H=32m,N=75.0kW,变频,

不锈钢 316L 材质 台 5

2 Y 型过滤器 DN450,不锈钢 316L 台 2

3 电动单梁起重机 Q=2T,N=3.0+0.4 kW,起吊高度 8m,跨

度 6.0m 台 1

4 罗茨风机(臭氧催化氧化

池应急气洗系统)

Q=85.1m3/min,P=68.6kpa;N=185kW,配

套消音器 台 1

5 高效臭氧溶气装置 不锈钢 316L,N=0.75kW,配套仪表 套 4

6 二次混合设备 不锈钢 316L 套 4

7 二次混合设备 不锈钢 316L 套 4

8 呼吸器 DN150,不锈钢 316L 台 6

9

臭氧催化氧化接触池催化

剂 283.5m³/次 / /

臭氧尾气破坏器催化剂 100kg/次 / /

10 鹅卵石 16-32mm,8-16mm,170.1m³ / /

11 整体浇筑板 含长柄滤头,567m2 / /

十一 液氧站

1 臭氧发生器 液氧储罐 2 台 50m3,配套汽化器、氧化储

罐、调压阀等。 套 1

十二 臭氧发生间

3-12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1 臭氧发生器 Q=20kg/h(氧气源),装机功率 N=182Kw 台 5

2 配套尾气破坏器 N=7.5Kw 套 4

3 配套内循环水泵 N=5.5Kw 台 4

4 配套外循环冷却水泵 Q=60m3/h,H=26m,N=7.5Kw 台 5

5 空压机 N=4kW 台 2

6 冷干机 N=0.81kW 台 1

7 吸干机 N=0.06kW 台 1

十三 加药间

1 PAC 加药泵(计量泵) Q=5~200L/h,H=50m,N=0.75Kw 台 3

2 PAC 储药罐 容积 V=5m3 套 2

3 次氯酸钠投加泵(计量泵) Q=100~300L/h,H=50m,N=1.1Kw,2 用

1 备 台 2

4 次氯酸钠储药罐 V=10m3 套 3

5 乙酸钠投加泵(计量泵) Q=5~200L/h,H=50m,N=0.75Kw 台 3

6 乙酸钠储药罐 V=5m3 套 4

7 电动葫芦 起重量 1.0t,起升高度 6m,N=1.5+0.2kW 套 1

十四 鼓风机房

1 单级离心鼓风机 供气量 206Nm3/min,增压 80kPa,功率

400kW 台 4

十五 污泥脱水机房

1 离心脱水机 主机功率(kW)即装机功率 55kW 台 3

2 泥水分离刀闸阀 AISI304 不锈钢

3 污泥切割机 40-60m3/h 台

4 泥螺杆泵 功率≥15kW

5 PAM 加药泵 处理量:500L/h;扬程≥20m;功率≥0.55kW

6 泥饼输送泵 处理量≥1~3m3/h;压力≥20bar;功率≥7.5kW

7 污泥料仓 1 座,V=200m3,底板尺寸 Φ6.0m,仓体

高度 8.5m 座 1

十六 消防水泵房 L×B×H=21.3×6.75×6.1m 座 1

1 消防水泵 Q=35L/s,H=72m,N=45kW 台 3

2 稳压泵 Q=1L/s,H=85m,N=2.2kW 台 2

3 隔膜式气压罐 V=φ800x2100,1.0MPa 个 1

4 电动葫芦 起重量 1.0t,起升高度 9m,N=1.5+0.2kW 套 1

3-13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十七 回用水泵房

1 回用水泵 Q=100m3/h,H=55m,N=30kW 台 2

2 电动葫芦 起重量 1.0t,起升高度 12m,N=1.5+0.2kW 套 1

十八 中水回用泵房

1 单级双吸离心泵 Q=1700m3/h;H=30m;N=220KW/台 台 3

十九 生物除臭滤池 单座规模:35000m3/h 座 4

1 生物滤池 35000m3/h 台 4

2 预洗池 35000m3/h 台 4

3 离心风机 风量 35000m3/h,风压 2.2KPa,电机功率

37kW 台 8

4 循环水泵 流量 14m3/h,扬程 38m,电机功率 3.0kW 台 8

3.2.1.6 通风系统

(1)通风系统

A、地下管廊空间的通风系统方式为机械排风+机械进风的方式,平时通风量按

不小于 2 次/h 换气次数计算,事故通风量按 6 次/h 换气次数计算,风机选用双速风

机,兼做平时通风使用,补风机与事故排风机连锁。

平时通风系统当温度大于 40℃或者有人下去检修时需提前 30min 开启。

B、地上综合车间由于存在较大面积的敞开池体,存在一定的湿,热蒸汽及有害

气体,车间层高小于 6m,初步确定通风换气次数按 3 次/h,满足箱体内的通风换

气要求。

C、地上综合车间行人和过车通道做机械通风,通风换气次数按 3 次/h 考虑。

D、变配电间设置机械通风,换气次数根据变配电机组发热量确定,风机平时开

启,在最热月份开启确保室内温度不超过 40℃,满足变配电机组工作环境温度的要

求。

(2)排风、排烟系统

负一层综合车间行人和过车通道做机械排烟,将过车通道划分为两个防烟分区,

分别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补风形式,均采用自然补风的方式,在两侧出入口处设置

3-14

进风竖井。其中排烟风机兼具平时通风使用。

对箱体中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风量根

据压差法及控制风速法计算和规范要求值进行比较,取最大值。加压送风风口均采

用多叶风口(常闭,电动)与风机联动,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并在现场设置手动

开启装置。

以上所有风机均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通风竖井出室外地面部分设置挡风遮雨设

施并装设防虫网。

3.2.2 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及进水水质合理性分析

3.2.2.1 设计处理规模、设计进、出水水质

《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天津市市政工程设

计研究院 2017 年编制)中对处理规模及设计的进、出水质如下:

处理规模:10.0×104m3/d。

设计进、出水水质:拟建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见下表。

表 3.2-7 拟建工程进、出水水质设计一览表 (单位:mg/L)

指 标 COD BOD5 SS NH3-N TN TP

设计进水水质 ≤420 ≤180 ≤260 ≤40 ≤50 ≤4.0

设计出水水质 ≤30 ≤6 ≤5 ≤1.5(2.5) ≤15 ≤0.3

去除率 ≥92.86 ≥96.67 ≥98.08 ≥96.25

(93.75) ≥70 ≥92.5

备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3.2.2.2 设计处理规模合理性分析

一、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情况

新郑市第二污水厂 2016 年实际进水量统计报表可知,见下表。

3-15

表 3.2-8 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情况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1 月 1 日 5.1268 2 月 1 日 5.4506 3 月 1 日 5.9211 4 月 1 日 4.6229

1 月 2 日 3.3984 2 月 2 日 5.5784 3 月 2 日 5.8312 4 月 2 日 5.5768

1 月 3 日 4.8710 2 月 3 日 4.7969 3 月 3 日 5.3928 4 月 3 日 5.1533

1 月 4 日 4.8747 2 月 4 日 5.1963 3 月 4 日 5.8215 4 月 4 日 5.3403

1 月 5 日 5.0210 2 月 5 日 5.4273 3 月 5 日 1.2396 4 月 5 日 5.8195

1 月 6 日 5.3710 2 月 6 日 5.0107 3 月 6 日 0.7011 4 月 6 日 5.5645

1 月 7 日 5.1826 2 月 7 日 5.2957 3 月 7 日 5.4873 4 月 7 日 5.7865

1 月 8 日 2.0348 2 月 8 日 4.1870 3 月 8 日 5.7810 4 月 8 日 5.1126

1 月 9 日 5.2832 2 月 9 日 5.3855 3 月 9 日 5.4565 4 月 9 日 5.4621

1 月 10 日 5.0259 2 月 10 日 4.2193 3 月 10 日 5.3162 4 月 10 日 5.8821

1 月 11 日 5.4778 2 月 11 日 5.2985 3 月 11 日 5.4569 4 月 11 日 5.8419

1 月 12 日 4.6028 2 月 12 日 4.9622 3 月 12 日 5.1583 4 月 12 日 4.6034

1 月 13 日 5.1311 2 月 13 日 4.0553 3 月 13 日 5.5422 4 月 13 日 5.8879

1 月 14 日 5.5227 2 月 14 日 4.2821 3 月 14 日 5.0131 4 月 14 日 5.8832

1 月 15 日 5.3942 2 月 15 日 4.5497 3 月 15 日 5.5975 4 月 15 日 4.8027

1 月 16 日 5.1899 2 月 16 日 5.5431 3 月 16 日 3.9410 4 月 16 日 5.1482

1 月 17 日 5.1463 2 月 17 日 5.5504 3 月 17 日 4.7982 4 月 17 日 5.6475

1 月 18 日 4.8523 2 月 18 日 5.0693 3 月 18 日 4.4414 4 月 18 日 5.7458

1 月 19 日 4.6750 2 月 19 日 4.9368 3 月 19 日 5.6929 4 月 19 日 5.6545

1 月 20 日 4.6874 2 月 20 日 4.4334 3 月 20 日 4.6218 4 月 20 日 4.6377

1 月 21 日 4.4957 2 月 21 日 5.5360 3 月 21 日 5.7607 4 月 21 日 5.8976

1 月 22 日 5.3184 2 月 22 日 5.6288 3 月 22 日 5.4539 4 月 22 日 5.8674

1 月 23 日 4.9833 2 月 23 日 5.3299 3 月 23 日 5.6961 4 月 23 日 5.7478

1 月 24 日 4.5072 2 月 24 日 4.4929 3 月 24 日 5.7124 4 月 24 日 5.1632

1 月 25 日 3.9874 2 月 25 日 5.1927 3 月 25 日 5.8941 4 月 25 日 4.9913

1 月 26 日 5.6884 2 月 26 日 5.2628 3 月 26 日 5.8988 4 月 26 日 5.5529

1 月 27 日 5.2675 2 月 27 日 5.8780 3 月 27 日 5.8890 4 月 27 日 5.1894

1 月 28 日 4.8667 2 月 28 日 5.9375 3 月 28 日 5.8012 4 月 28 日 5.4988

1 月 29 日 5.6042 2 月 29 日 5.5957 3 月 29 日 5.2081 4 月 29 日 5.3982

1 月 30 日 5.6470 3 月 30 日 5.3717 4 月 30 日 5.0978

3-16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3 月 31 日 5.6193

5 月 1 日 5.3864 6 月 1 日 5.4842 7 月 1 日 5.8783 8 月 1 日 5.5823

5 月 2 日 4.6224 6 月 2 日 5.4636 7 月 2 日 5.8220 8 月 2 日 5.3805

5 月 3 日 5.4541 6 月 3 日 5.9343 7 月 3 日 5.8764 8 月 3 日 5.3758

5 月 4 日 5.3817 6 月 4 日 5.8553 7 月 4 日 5.9106 8 月 4 日 5.3005

5 月 5 日 3.8241 6 月 5 日 5.6279 7 月 5 日 5.5742 8 月 5 日 5.4925

5 月 6 日 5.4814 6 月 6 日 5.8025 7 月 6 日 5.8020 8 月 6 日 5.1190

5 月 7 日 5.5117 6 月 7 日 5.6528 7 月 7 日 5.8098 8 月 7 日 5.6702

5 月 8 日 5.3036 6 月 8 日 5.4375 7 月 8 日 5.9322 8 月 8 日 5.6171

5 月 9 日 5.9195 6 月 9 日 5.3089 7 月 9 日 5.9192 8 月 9 日 5.7079

5 月 10 日 5.7074 6 月 10 日 4.9013 7 月 10 日 5.8552 8 月 10 日 5.8675

5 月 11 日 5.6846 6 月 11 日 2.7415 7 月 11 日 5.7288 8 月 11 日 5.6345

5 月 12 日 5.6017 6 月 12 日 5.9375 7 月 12 日 5.5583 8 月 12 日 5.3053

5 月 13 日 5.9299 6 月 13 日 5.9489 7 月 13 日 5.6807 8 月 13 日 5.3192

5 月 14 日 5.9110 6 月 14 日 5.6102 7 月 14 日 5.8145 8 月 14 日 5.3359

5 月 15 日 5.9307 6 月 15 日 5.9528 7 月 15 日 5.6677 8 月 15 日 5.3597

5 月 16 日 5.8630 6 月 16 日 5.9470 7 月 16 日 5.8253 8 月 16 日 5.2589

5 月 17 日 5.7547 6 月 18 日 5.9144 7 月 17 日 5.8156 8 月 17 日 5.3091

5 月 18 日 5.7882 6 月 19 日 5.9334 7 月 18 日 5.5584 8 月 18 日 5.3400

5 月 19 日 5.8730 6 月 20 日 5.8796 7 月 19 日 5.6219 8 月 19 日 5.3597

5 月 20 日 5.8555 6 月 21 日 5.8601 7 月 20 日 5.8205 8 月 20 日 5.3540

5 月 21 日 5.8186 6 月 22 日 5.5796 7 月 21 日 4.8772 8 月 21 日 5.3613

5 月 22 日 5.6436 6 月 23 日 5.7692 7 月 22 日 5.6190 8 月 22 日 5.3430

5 月 23 日 5.8987 6 月 24 日 5.7189 7 月 23 日 5.4479 8 月 23 日 5.3218

5 月 24 日 5.9313 6 月 25 日 5.9206 7 月 24 日 5.5439 8 月 24 日 4.9963

5 月 25 日 5.9337 6 月 26 日 5.9352 7 月 25 日 5.4206 8 月 25 日 5.2492

5 月 26 日 5.6541 6 月 27 日 5.9363 7 月 26 日 5.1988 8 月 26 日 5.3743

5 月 27 日 5.8157 6 月 28 日 5.9347 7 月 27 日 5.1803 8 月 27 日 5.2951

5 月 28 日 5.4476 6 月 29 日 5.8967 7 月 28 日 5.3890 8 月 28 日 5.3885

5 月 29 日 5.5043 6 月 30 日 5.8088 7 月 29 日 5.5325 8 月 29 日 5.0471

5 月 30 日 5.6539 7 月 30 日 5.5459 8 月 30 日 5.2068

5 月 31 日 5.9128 7 月 31 日 5.6242 8 月 31 日 5.4987

3-17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日期

进水量

(万 m3/d)

9 月 1 日 5.3922 10 月 1 日 5.4297 11 月 1 日 5.4329 12 月 1 日 5.5738

9 月 3 日 5.3974 10 月 2 日 5.4674 11 月 2 日 5.4773 12 月 2 日 5.4757

9 月 5 日 5.3310 10 月 3 日 5.4659 11 月 3 日 5.4456 12 月 3 日 5.5983

9 月 6 日 5.4922 10 月 4 日 5.4788 11 月 4 日 5.4701 12 月 4 日 5.1237

9 月 7 日 5.3217 10 月 5 日 5.4793 11 月 5 日 5.4660 12 月 5 日 5.5813

9 月 8 日 5.4071 10 月 6 日 5.3762 11 月 6 日 5.4531 12 月 6 日 5.5313

9 月 9 日 5.3845 10 月 7 日 5.4693 11 月 7 日 5.0021 12 月 7 日 5.5749

9 月 10 日 5.3203 10 月 8 日 5.4653 11 月 8 日 5.6411 12 月 8 日 5.6536

9 月 11 日 5.3977 10 月 9 日 5.3814 11 月 9 日 5.7966 12 月 9 日 5.5373

9 月 12 日 5.4244 10 月 10 日 5.4654 11 月 10 日 5.8000 12 月 10 日 5.6917

9 月 13 日 5.4535 10 月 11 日 5.4459 11 月 11 日 5.4927 12 月 11 日 5.3554

9 月 14 日 5.4878 10 月 12 日 5.4387 11 月 12 日 3.3333 12 月 12 日 5.0136

9 月 15 日 5.4944 10 月 13 日 5.4505 11 月 13 日 5.4984 12 月 13 日 5.6985

9 月 16 日 5.4989 10 月 14 日 5.4947 11 月 14 日 5.4851 12 月 14 日 5.6944

9 月 17 日 5.5019 10 月 15 日 5.4870 11 月 15 日 5.4875 12 月 15 日 5.6871

9 月 18 日 5.4876 10 月 16 日 5.4886 11 月 16 日 5.4839 12 月 16 日 5.6748

9 月 19 日 4.7314 10 月 17 日 5.4186 11 月 17 日 5.4926 12 月 17 日 2.6843

9 月 20 日 5.4715 10 月 18 日 5.4572 11 月 18 日 5.4770 12 月 19 日 5.5647

9 月 21 日 5.4907 10 月 19 日 5.4110 11 月 19 日 5.4479 12 月 20 日 5.5887

9 月 22 日 5.4871 10 月 20 日 5.4396 11 月 20 日 5.4892 12 月 21 日 5.5501

9 月 23 日 5.4990 10 月 21 日 5.4370 11 月 21 日 5.5953 12 月 22 日 5.5806

9 月 24 日 5.4873 10 月 22 日 5.4220 11 月 22 日 5.5881 12 月 23 日 5.4990

9 月 25 日 5.4992 10 月 23 日 5.4552 11 月 23 日 5.5595 12 月 24 日 5.4863

9 月 26 日 5.4870 10 月 24 日 5.4297 11 月 24 日 5.6811 12 月 25 日 5.4871

9 月 27 日 5.4279 10 月 25 日 5.4182 11 月 25 日 5.5864 12 月 26 日 5.5918

9 月 28 日 5.5019 10 月 26 日 5.4007 11 月 26 日 5.6546 12 月 27 日 5.5403

9 月 29 日 5.4019 10 月 27 日 5.4590 11 月 27 日 5.5704 12 月 28 日 5.5152

9 月 30 日 5.4250 10 月 28 日 5.4587 11 月 28 日 5.5480 12 月 29 日 5.5068

10 月 29 日 5.4328 11 月 29 日 5.5314 12 月 30 日 5.4907

10 月 30 日 5.4188 11 月 30 日 5.4747 12 月 31 日 5.4739

10 月 31 日 5.3814

3-18

根据上表可知,第二污水厂日最大进水量为 5.9528 万吨,平均日进水量为 5.4090

万吨,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随着新郑市的不断发展扩大,

城市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实际进

水量已经满负荷且超负荷运行。

二、新郑市中心城区污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用水量可采用单位用地

指标法进行预测,依据规范中的城市分区,新郑市依据人口属于中、小城市。

本工程采用单位用地指标法预测用水量,依据用地性质和单位水量的取值,计

算该地区 2020 年总的用水量,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36.10 平方公里,平均日水

量为 21.07 万 m3/d;该地区 2030 年总的用水量,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42.75 平

方公里,平均日水量为 24.80 万 m3/d。

表 3.2-9 新郑市 2020 年中心城区给水量预测表

序号 用地类型

2020 年

用地

面积(km2)

用水指标

(万 m3/万 km2•d)

最高日用水量

(万 m3•d)

1 居住用地 10.64 1.10 11.70

2 对外交通用地 0.3293 0.30 0.10

3 工业用地 4.5279 1.20 5.43

4 仓储用地 1.7924 0.20 0.36

5 道路广场用地 4.8331 0.20 0.97

6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2119 0.25 0.05

7 绿地 5.7655 0.10 0.58

8 特殊用地 0.2513 0.50 0.12

9 公共设施用地 7.7487 0.50 3.87

10 合计 36.10 / 23.18

11 日变化系数 1.30

12 平均日总用水量 17.83

3-19

表 3.2-10 新郑市 2030 年中心城区给水量预测表

序号 用地类型

2030 年

用地

面积(km2)

用水指标

(万 m3/万 km2•d)

最高日用水量

(万 m3•d)

1 居住用地 12.6 1.10 13.86

2 对外交通用地 0.4044 0.30 0.12

3 工业用地 5.4991 1.20 6.60

4 仓储用地 3.1691 0.20 0.63

5 道路广场用地 5.2591 0.20 1.05

6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2813 0.25 0.07

7 绿地 7.0682 0.10 0.71

8 特殊用地 0.2513 0.50 0.13

9 公共设施用地 8.2176 0.50 4.11

10 合计 42.75 / 27.28

11 日变化系数 1.30

12 平均日总用水量 20.98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 2020 年中心城区平均日用水量为 17.83 万 m3(日变化系数

1.30),2030 年中心城区平均日用水量为 20.98 万 m3(日变化系数 1.30)。规划区

污水基本为城市供水转化的污水量,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未遇见水量不转化成

污水而纳入雨水系统。新郑市可以产生污水并用管道收集的部分,2020/2030 污水管

道的收集率按 95%/100%计,管网普及率按 95%/100%计。

综上所述,计算得到的规划期末 2020 年中心城区污水量为 16.09 万 m3/d;2030

年为 24.80 万 m3/d。

三、中心城区污水量

中心城区污水量平衡下表。

表 3.2-11 中心城区污水量平衡表

序号 用水类别 2020 年 2030 年

1 中心城区总污水量(万 m3/d) 16.09 24.80

2 第一污水处理厂(万 m3/d) 3 3

3 第四污水处理厂(万 m3/d) 3 6

4 进入第二污水厂污水量(万 m3/d) 10.09 15.80

3-20

由表可知,2020年可收集进入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为 10.0万m3/d,2030

年为 12.80 万 m3/d。

四、污水处理规模的确定

本项目收水范围为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道、学院路以北,中

华路以东所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以及厂址所在位置周边部分

区域,面积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项目收水范围内现有新郑市

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水量已经满负荷,另外根据目前中心城区收水范围内收

水管网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郑市的快速发展,确定新郑市第二污水处

理厂迁(扩)建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

3.2.3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3.1 新郑市第二污水厂原设计进出水水质

新郑市第二污水厂原先设计进出水水质如下:

表 3.2-12 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进出水水质

项目 COD BOD5 SS NH3-N TN TP

设计进水水质(mg/L) ≤420 ≤180 ≤260 ≤40 ≤50 ≤4

设计出水水质(mg/L) ≤50 ≤10 ≤10 ≤5(8) ≤15 ≤0.5

处理程度(%) ≥88.1 ≥94.4 ≥96.2 ≥87.5(80) ≥70 ≥87.5

附注: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3.2.3.2 新郑市第二污水厂实际进水水质

根据新郑市污水处理现有项目二期环评资料可知,本项目收水范围内企业污染

物排放情况调查表见下表。

表 3.2-13 项目收水范围内工业企业统计表

序号 企业名称 产品 排污口水量

(104t/a)

排污口水质

(平均浓度)mg/L 处理工艺

COD SS

1 大根陶瓷 釉面砖 0.8 130 80 沉淀池

2 鹏程带钢厂 冷压钢带涤柒 1.7 70 74 中和沉淀池

3 新郑市恒生橡胶厂 三角带 0.7 120 无

3-21

序号 企业名称 产品 排污口水量

(104t/a)

排污口水质

(平均浓度)mg/L 处理工艺

COD SS

4 关庄第一造纸厂 卫生纸 0.84 120 142 沉淀池

5 豫康铝材 铝材 0.47 106 75 沉淀池

6 永康铝材 铝材 0.75 110 75 无

7 郑州康妮天然食品 饮料 3.01 120 沉淀池

8 新达化工 氧化铁红 1.89 110 50 循环池

9 卓峰制药 小针剂、颗粒剂、滴

眼、滴耳剂 2 100 无

10 三星制药 针剂 2.8 90 综合氧化池

11 豫新制药厂 地米松磷酸钠注射

液 7.15 120 33 /

12 新郑卷烟厂 卷烟 59.5 89.5 50 地埋式污水处

理设备

13 新郑热电厂 电 150 37.76 55.15 氧化塘酸碱综

合池

14 黄水河造纸厂 板纸、泡花碱 9 68 94 综合池

15 新郑包装材料厂 卫生纸 26 82 42 综合池

16 郑州新世纪香精香料厂 枣精考红枣精粳粉

料 0.042 32 109 沉淀池

17 化肥厂 氮肥、甲醇 40.8 174 35 沉淀池、凉水塔

18 新郑药厂 针剂、片剂、胶囊 3.8453 138 37 地埋式污水处

理设备

19 晶华玻璃厂 啤酒瓶 1.691 109 190 有水分离器

20 庆安集团 增塑剂、苯酐富马酸 16.5 80 33.45 气浮池、生化池

21

最大值 / 150 174 190 /

最小值 / 0.042 32 33.45 /

合计 / 335.57 / / /

本项目收水范围为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道、学院路以北,中

华路以东所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还包括厂址所在位置周边部

分区域,面积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项目收水范围主要为新郑

市城区,主要为生活污水,根据新郑市规划,城区内现有企业已经外迁、停产或关

闭,现留存的在本项目收水范围内的企业剩 4 家,分别为豫新制药厂、新郑热电厂、

新郑药厂和晶华玻璃厂,工业企业生产废水进入本项目的水量大大减少,生产性废

水对本项目入水水质的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小。

3-22

现状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6 年实际进水水质情况进水保证率的统计见图

3.2-1 至图 3.2-5。

图 3.2-1 进水 COD 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2 进水 BOD5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3 进水 NH3-N 保证率曲线图

3-23

图 3.2-4 进水 TP 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5 进水 SS 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6 进水 TN 浓度曲线图

3-24

从以上各进水水质保证率曲线中可以査得 80%、85%、90%、95%保证率下各项进

水水质指标,与原设计进水水质及标准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 3.2-14 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6 年不同保证率下实际进水水质

进水主要指标 COD BOD5 SS NH3-N TP

保证率

80% 366 127.8 220 31.95 3.27

85% 372.4 129.9 224 33.30 3.34

90% 385.4 134.9 226 35.12 3.42

95% 407.8 164.4 230 36.96 3.70

进水指标最高值 491 233 260 39.94 4.04

原设计进水指标 ≤420 ≤180 ≤260 ≤40 ≤4.0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TN 进水水质指标,与原设计进水水质及标准有关

数据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 3.2-15 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7 年 6 月—2018 年 5 月 TN 进水水质

月份

进水主要指标

2017

年 6

2017

年 7

2017

年 8

2017

年 9

2017

年 10

2017

年 11

2017

年 12

2018

年 1

2018

年 2

2018

年 3

2018

年 4

2018

年 5

TN 70.6 75.1 72.6 74.2 72.1 70.5 66.3 51.8 28.2 53.9 52.5 52.2

进水指标最高值

75.1

原设计进水指标

≤50.0

3.2.3.3 新郑市第二污水厂实际出水水质

现状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6 年实际出水水质的统计结果见图 3.2-7 至图

3.2-11。

3-25

图 3.2-7 出水 COD 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8 出水 BOD5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9 出水 NH3-N 保证率曲线图

3-26

图 3.2-10 出水 TP 保证率曲线图

图 3.2-11 出水 TN 浓度曲线图

由各项出水水质的保证率曲线得到不同保证率下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具体如下

表。

表 3.2-16 出水水质分析表

出水主要指标 COD BOD5 SS NH3-N TP

保证率

80% 39.4 6.4 8 2.04 0.32

85% 40 6.7 8 2.24 0.34

90% 41.4 7.1 8 2.77 0.36

95% 42.8 7.4 9 3.48 0.39

一级 A 标准 50 10 5 5(8) 0.5

原可研出水标准 ≤40 ≤10 ≤10 ≤2 ≤0.4

3-27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TN 出水水质指标,与原设计出水水质及标准有关

数据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 3.2-17 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7 年 6 月—2018 年 5 月 TN 出水水质

月份

出水主要指标

2017

年 6

2017

年 7

2017

年 8

2017

年 9

2017

年 10

2017

年 11

2017

年 12

2018

年 1

2018

年 2

2018

年 3

2018

年 4

2018

年 5

TN 13.5 12.7 13.1 12.5 13.7 12.5 13.6 13.3 11.6 13.8 12.6 11.9

出水指标最高值

13.8

一级 A

标准 ≤15

由上表可以看出,现状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全年的出水各项污染物指标可以

稳定达到一级 A 棑放标准。

3.2.3.4 本项目进出水水质确定

一、进水水质去除能力的确定

(1)SS 去除能力分析

污水中 SS 的去除主要靠沉淀作用:其中无机颗粒和大粒径的有机颗粒靠自然沉

淀作用就可去除,小粒径的有机颗粒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而小粒径的无机颗

粒(包括尺度大小在胶体和亚胶体范围内的无机颗粒)则要靠活性污泥絮体的吸附、

网络作用,与污泥絮体同时沉淀被去除。

污水厂出水中悬浮物浓度不仅涉及到出水 SS 指标,出水中的 BOD5、 COD 的

指标也与之有关。这是因为组成出水悬浮物的主体是活性污泥絮体,其本身的有机

成分就很高,因而较高的出水悬浮物含量会使得出水的 BOD5、COD、氮、磷均增加。

因此,控制污水厂出水的 SS 指标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降低出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应在工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采用适当的

污泥负荷、采用较低的出水堰负荷、充分利用活性污泥悬浮层的吸附网络作用、增

加混凝沉淀过滤等深度处理段等。

本工程在污水处理方案选用合理、工艺参数取值合理和单体设计优化的条件下,

3-28

增加深度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措施,能够使出水 SS 指标达到 5mg/L 以下。

(2)BOD5 去除能力分析

污水中 BOD5 的去除是通过微生物的吸附作用和代谢作用后对污泥与水进行分

离来完成的。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机物用于合成新的细

胞,将另一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最终产物是

CO2 和 H2O 等稳定物质。在这种合成代谢分解的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如低分子

有机酸等易降解有机物)直接进入细胞内部被利用,而非溶解性有机物则首先被吸

附在微生物表面,然后被酶水解后进入细胞内部被利用。由此可见,微生物的好氧

代谢作用对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非溶解性有机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谢产物是无

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污水中的残余 BOD5 浓度很低。

根据国内外有关设计资料和运转经验,在污泥负荷为 0.1kgBOD5/kgMLSS·d 以

下时且曝气充足,就很容易使得出水 BOD5 保证在 6mg/L 以下。

(3)COD 去除能力分析

污水厂出水中的剩余 COD,即 COD 的去除率,取决于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它

与城市污水的组成有关。

对于那些主要以生活污水和成分与生活污水相近的工业废水组成的城市污水,

这种城市污水的 BOD5/COD 比值往往接近 0.5 甚至大于 0.5,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

出水 COD 值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成分主要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或

BOD5/COD 比值较小的城市污水,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后污水中剩余的 COD

会较高,要满足出水 COD≤30mg/L 有难度。

本工程污水处理厂进水 BOD5/COD 比值为 0.43,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采用二

级处理+适当的过滤工艺处理基本能使出水 COD≤40mg/L。实际运行结果表明,COD

出水为 40mg/L 保证率在 90%左右,但要稳定在 30mg/l 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

1)进一步增加反应池容积,降低负荷,增加 COD 去除率。

3-29

2)后续增加深度处理段,通过强氧化技术或其他手段进一步去除 COD。

出水 COD 由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 COD 组成,不可生物降解 COD 分为不

可降解颗粒物和不可降解可溶性 COD 组成,其中不可降解颗粒物 COD 可转化为污

泥,不可降解可溶性 COD(NB-COD)无法通过生物降解去除,将随出水排放。

一般污水中溶解性不可降解 COD 大约为总 COD 的 5~6%。该部分污染物通过常

规生物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延长停留时间等无法进一步去除,为了保证出水

达标,拟在传统工艺后辅以其他工艺,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 COD。

进一步去除 COD 可选择的工艺有化学氧化工艺及离子树脂交换工艺等。进行比

较论证后选择最适合本工程的工艺。

(4)氮去除能力分析

①NH3-N 的去除

污水去除氨氮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两大类,在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中

生物法去除氨氮是主流,也是城市污水处理中经济和常用的方法,其原理如下:

氮是蛋白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广泛存在于城市污水之中。在原污水中,

氮以 NH4+-N 及有机氮的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的氮,合在一起称之为凯氏氮,用

TKN 表示。而原污水中的 NO×-N(包括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内)含量很少,几乎为

零。这些不同形式的氮统称为总氮(TN)。

氮也是构成微生物的元素之一,一部分进入细胞体内的氮将随剩余污泥一起从

水中去除。这部分氮量约占所去除的 BOD5 的 5%,为微生物重量的 12%,约占污

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量的 4%。

在有机物被氧化的同时,污水中的有机氮也被氧化成氨氮,在溶解氧充足、泥

龄较长的情况下,进一步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通常称之为硝化过程。

因为硝化菌属于自养菌,其比生长率 μN 明显小于异养菌的生长率 μh,生物脱

氮系统维持硝化的必要条件是 θ≥θN,即系统的实际泥龄大于硝化要求的泥龄,也就

是说系统必须维持在较低的污泥负荷条件下运行,使得系统泥龄大于维持硝化所需

3-30

的最小泥龄。

本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氨氮浓度为 40mg/L,要求出水氨氮浓度小于 1.5mg/L,

需要采用硝化工艺才能满足要求。一般来讲,氨氮的达标相对容易,考虑冬季极端

气温下的去除,临时投加硝化菌。

②硝酸盐的去除

氮是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容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一般情况下

总氮(主要为硝酸盐)也是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控制指标之一。

生物脱氮是利用自然界氮的循环原理,采用人工方法予以控制,首先,污水中

的含氮有机物转化成氨氮,而后在好氧条件下,由硝化菌作用变成硝酸盐氮,这阶

段称为好氧硝化。随后在缺氧条件下,由反硝化菌作用,其能量来源于污水或外加

甲醇、乙酸、甲烷中的碳源,使硝酸盐氮变成氮气逸出,这阶段称为缺氧反硝化。

整个生物脱氮过程就是氮的分解还原反应,反应能量从有机物获取。在硝化和反硝

化过程中,影响其脱氮效率的因素是温度、溶解氧、pH 值以及硝化碳源。生物脱氮

系统中,硝化菌增长速度较缓慢,所以,要有足够的污泥泥龄。反硝化菌的生长主

要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并且要用充裕的碳源提供能量,才可使反硝化作用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与反硝化反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硝化阶段:

足够的溶解氧,DO 值在 2mg/L 以上,合适的温度,最好 20℃不能低于 10℃,足够

长的污泥泥龄,合适的 pH条件。反硝化阶段:硝酸盐的存在,缺氧条件 DO值 0.2mg/L

左右,充足碳源(能源),合适的 pH 条件。

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

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提供能量并使之氧化稳定。每转化 1gNO3-N 为 N2 时,

需要消耗有机物(以 BOD5计)2.86g,即反硝化 1g 硝酸盐可以回收 2.86g 氧。

硝化过程有 H+产生,要消耗水中碱度,当碱度不够时,污水的 pH 值将下降至

维持硝化反应正常进行所需的 pH 值之下,从而使硝化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每氧化

1gNH4+-N 为 NO3--N 时要消耗碱度 7.14g。而反硝化反应则伴随有 OH-产生,每转化

3-31

1gNO3--N 为 N2 时要产生 3.57g 碱度,即可以回收 3.57g 碱度,使硝化过程消耗的部

分碱度得到补充。

因此,从降低能耗(利用 NO3--N 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回收碱度保证硝

化进行过程以及改善生物除磷效率的角度来看,在本工程采用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是有利的,这也符合排放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进行脱氮,必须具有缺氧/好氧过程,可组成缺氧池和好氧

池,即所谓缺氧/好氧(A/O)系统。A/O 系统设计中需要控制的几个主要参数就是

足够的污泥龄和进水的碳氮比。

为了合理利用碳源,本工程生物反应段采用多级 A/O 工艺,可以节省碳源,增

加脱氮率。同时在深度处理段,设置有反硝化功能的处理单元,以增加脱氮能力。

确保总氮稳定达标。

(5)TP 去除能力分析

污水除磷主要有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两大类。城市污水采用生物除磷为主,必

要时辅以化学除磷作为补充,以确保出水磷浓度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①、化学除磷

化学除磷主要是向污水中投加药剂,使药剂与水中溶解性磷酸盐形成不溶性磷

酸盐沉淀物,然后通过固液分离使磷从污水中除去。固液分离可单独进行,也可在

初沉池或和终沉池内进行。按工艺流程中化学药剂投加点的不同,磷酸盐沉淀工艺

可分成前置沉淀、协同沉淀和后置沉淀三种类型。前置沉淀的药剂投加点在原污水

进水处,形成的沉淀物与初沉污泥一起排除;协同沉淀的药剂投加点在曝气池进水

或出水位置,形成的沉淀物与剩余污泥一起在终沉池排除;后置沉淀的药剂投加点

是二级生物处理(终沉池)之后,形成的沉淀物通过另设的固液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包括澄清池或滤池。

化学除磷的主要药剂有石灰、铁盐和铝盐。

A、投加石灰法

3-32

向污水中投加石灰,污水碱度所消耗的石灰量常比形成磷酸钙类的沉淀物所需

的石灰量大几个数量级。石灰法除磷所需的石灰量取决于污水的碱度,而不是污水

含磷量,满足除磷要求的石灰投加量为碳酸钙碱度的 1.5 倍。

石灰法除磷的 pH 值通常控制在 10 以上,过高的 pH 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并破

坏微生物酶的活性。因此,石灰法不能用于协同沉淀法除磷,只能用于前置沉淀和

后置沉淀法除磷,并且需要进行 pH 值调节,使排放污水的 pH 值符合排放标准。

B、投加铁盐和铝盐

以硫酸铝和三氯化铁、硫酸亚铁混凝剂为例,金属盐与水中的磷酸盐的反应可

以表示如下:

a、硫酸亚铁混凝:

3Fe2++2PO43-=Fe3(PO4)2↓

b、三氯化铁混凝:

主反应: FeCl3+PO43-→FePO4↓+3Cl-

副反应: 2FeCl3+3Ca(HCO3)2→2Fe(OH)3↓+3CaCl2+6CO2

c、硫酸铝混凝:

主反应: Al2(SO4)3•14H2O+2PO43-→2AlPO4+3SO4

2-+14H2O

副反应: Al2(SO4)14H2O+6HCO3-→2Al(OH)3↓+3SO42-+6CO2 +14H2O

可见,铁盐和铝盐均能与磷酸根离子(PO43-)作用生成难溶性的沉淀物,通过

去除沉淀物而去除水中的磷。

按照德国有关资料,化学除磷所需的金属盐消耗量与要求的出水含磷量有关,

当要求出水含磷≤0.4mg/L 时,一般去除 1kg 磷需要投加 2.7kg 铁或 1.3kg 铝。对特

定的污水,金属盐投加量需通过试验确定,进水 TP 浓度和期望的除磷率不同,相

应的投加量也不同。

化学除磷方法的产泥量将增加,仅由沉淀剂与磷酸根和氢氧根结合生成的干泥

量为 2.3kgDS/kgFe 或 3.6kgDS/kgAl,此外,还要考虑附带的其它沉淀物。因此,

3-33

在实际应用中应按每 kg 用铁量产生 2.5kg 污泥或每 kg 用铝量产生 4.0kg 污泥

来计算产泥量。

化学除磷的优点是工艺简单,除加药设备外不需要增加其它设施,因此特别适

用于旧厂改选。其缺点是药剂消耗量大,剩余污泥量增加,浓度降低,体积增大,

使污泥处理的难度增加,同时还要消耗水中碱度,影响氨氮硝化。在初沉池投加化

学药剂,初沉池产泥量将增加 50~100%,如设后续生物处理,则全厂污泥量增加

60~70%;在二沉池投药,活性污泥量增加 35~45%。因此,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中,

一般在进水含磷量高或出水含磷要求较严时,考虑以化学法辅助除磷。

②、生物除磷

生物除磷是污水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受到压抑而释放出体内的磷酸盐,

产生能量用以吸收快速降解有机物,同时产生 ATP,并利用 ATP 将污水中的脂肪

酸等有机物摄入细胞,以 PHB(聚 β 羟丁酸)储存起来。当这些聚磷菌进入好氧条

件下时就降解体内储存的 PHB 产生能量,用于细胞的合成和吸磷,形成高浓度的

含磷污泥,随剩余污泥一起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生物除磷的优点在于

不增加剩余污泥量,处理成本较低。缺点是为了避免剩余污泥中磷的再次释放,对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有一定的限制。

在厌氧段释放 1mg 的磷吸收储存的有机物,经好氧分解后产生的能量用于细

胞合成、增殖,能够吸收 2~2.4mg 的磷。因此磷的吸收取决于磷的释放,而磷的释

放取决于污水中存在的可快速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一般来说,这种有机物与磷的

比值越大,降磷效果越好。一般的活性污泥法,其剩余污泥中的含磷量为 1.5~2%,

采用生物除磷工艺的剩余活性污泥中磷的含量可以达到传统活性污泥法的 2~3 倍,

在设计中往往采用 3~4%。

生物除磷工艺的前提条件是聚磷菌必须在厌氧条件下受到抑制,而后进入好氧

阶段才能增大磷的吸收量。因此,污水除磷的处理工艺必须在曝气池前设置厌氧段。

生物除磷并非厌氧时间越长越好,同时在运行管理中要避免 pH 的冲击,否则除磷

3-34

能力将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这主要是由于 pH 降低时,会导致细胞结构和

功能损坏,细胞内聚磷在酸性条件下被水解,从而导致磷的快速释放。

一般来说,污水污泥混合液经过 2 小时厌氧后,磷的释放已甚微,在有效释放

过程中,磷的释放量与有机物的转化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在有效释放过程

中,磷的厌氧释放可使污泥的好氧吸磷能力大大提高,每厌氧释放 1mgP ,在好氧

条件下可吸收 2.0~2.4mgP,厌氧时间加长,无效释放逐渐增加,平均厌氧释放

1mgP,所产生的好氧吸磷能力将降至 1mgP 以下,甚至达到 0.5mgP。因此,生物

除磷并非厌氧时间越长越好,同时在运行管理中要避免 pH 的冲击,否则除磷能力

将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这主要是由于 pH 降低时,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

损坏,细胞内聚磷在酸性条件下被水解,从而导致磷的快速释放。一般情况下,厌

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 1~1.5h 即可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厌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

1~1.5h 即可满足要求。

本工程的进水中含磷量为 4mg/L,出水 TP 浓度要求小于 0.3mg/L,去除率为

92.5%。受进水磷浓度比较高的影响,采用生物处理的手段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要

使出水磷浓度常年稳定在 0.3mg/L 以下,必须辅助化学除磷。

所以本工程采用生物除磷,辅助化学除磷。

二、进水水质确定

经过对第二污水厂 2016 年全年的进水水质报表统计分析,实际进水各污染因子

(pH 除外)多数时段是低于设计值,实际进水 pH 处于设计值范围内。

综合考虑,确定第二污水厂迁(扩)建工程的设计进水水质与原水质保持一致,

见下表。

表 3.2-18 本工程设计进水水质一览表

项目 COD BOD5 SS NH3-N TN TP

指标(mg/L) ≤420 ≤180 ≤260 ≤40 ≤50 ≤4.0

二、出水水质确定

3-35

根据现状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水质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结合地方环保要求,同时考虑原可研设计标

准,确定本工程出水水质,详见下表。

表 3.2-19 本工程设计出水水质一览表

项目 COD BOD5 SS NH3-N TN TP pH

指标(mg/L) ≤30 ≤6 ≤5 ≤1.5

(2.5) ≤15 ≤0.3 6~9

备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3.2.4 污水厂处理效率

表 3.2-20 污水厂进出水指标及处理程度表 单位:mg/L

项目

指标 设计最高进水水质(mg/L) 出水水质(mg/L) 处理效率(%)

COD 420 ≤30 ≥92.86

BOD5 180 ≤6 ≥96.67

SS 260 ≤5 ≥98.08

NH3-N 40 ≤1.5(2.5) ≥96.25(93.75)

TN 50 ≤15 ≥70

TP 4 ≤0.3 ≥92.5

3.2.5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选择

3.2.5.1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的原则

根据工业污水处理工艺特点、处理目标、国家规范和有关要求以及工程建设地

的实际条件,确定本工程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的原则如下:

(1)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法规。

(2)选择的污水处理工艺除满足土地面积的限制、能稳定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

物、悬浮物的要求外,还必须能深度去除污水中的含氮物质和含磷物质。

(3)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应充分考虑本工程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进水

3-36

水质指标和要求处理达到的出水水质指标,并考虑污水排放现状、受纳水体的环境

容量与可利用情况,经比较决定优先采用低能耗、运行费用低、基建投资少、占地

省、操作管理简便的成熟处理工艺。

(4)积极、慎重地采用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

设备。

(5)整体工艺协调优化,运转灵活。

(6)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应紧凑合理,力争达到土方平衡,减少占地和投资

费用。

(7)重视环境、臭气的防护,噪声的控制。

(8)消毒系统的原料运输过程安全性高,对环境影响小。

二、水质特点

目前,工业污水的处理技术发展较快、类型较多,一般分为物理化学法和生化

法。考虑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较大,用物化法很不经济,所以一般均采用生化法。

污水处理厂能否采用生化处理工艺主要取决于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指标。

本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技术性能指标见下表:

表 3.2-21 进水水质技术分析一览表

项目 比值

BOD5/COD(B/C 值) 0.428

BOD5/TN(C/N 值) 3.6

BOD5/TP 45

进水水质分析如下:

(1)BOD5/COD 比值

BOD5/COD 值是判定污水可生化性的最简便易行和最常用的方法。一般认为

BOD5/COD>0.45 可生化性较好,BOD5/COD>0.3 可生化,BOD5/COD <0.3 较难生化,

BOD5/COD<0.25 不易生化。

3-37

本污水处理厂 BOD5/COD=0.428,属于可生化范畴,可以采用生化处理的方式。

(2)C/N 比值

BOD5/TN 值是鉴别能否采用生物脱氮的主要指标。反硝化菌是在分解有机物的

过程中进行反硝化脱氮的,在不投加外来碳源的条件下,污水中必须有足够的有机

物(碳源)才能保证反硝化的顺利进行。从理论上讲,C/N≥2.86 就能进行生物脱氮,

但一般认为 C/N≥5 才能进行有效生物脱氮。本工程进水为 3.6,满足生物脱氮的要求。

但是其 C/N 比值并不高,实际运行中脱氮效果很难稳定达到本工程的出水标准,因

此工艺选择时对脱氮工艺方面需要进行强化,在碳源缺乏时需要额外投加碳源。

(3)BOD5/TP

该指标是鉴别能否生物除磷的主要指标。生物除磷是活性污泥中除磷菌在厌氧

条件下分解细胞内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 ATP,并利用 ATP 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摄入细

胞内,以 PHB(聚-β-羟基丁酸)等有机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同时随着聚磷酸

盐的分解而释放磷;一旦进入好氧环境,除磷菌又可利用聚-β-羟基丁酸氧化分解所

释放的能量来超量摄取废水中的磷,并把所摄取的磷合成聚磷酸盐而贮存于细胞内,

经沉淀分离,把富含磷的剩余污泥排出系统,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进水中的 BOD5

是作为营养物供除磷菌利用的基质,故 BOD5/TP 是衡量能否达到除磷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该值要大于 20,比值越大,生物除磷效果越明显。本工程 BOD5/TP=45,

完全可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考虑到生物除磷稳定性差,并且实际运行中可能与生物

脱氮争夺碳源,因此一般对于除磷工艺,除了采用生物除磷外,需要增加化学除磷

作为辅助保障。

综上所述,本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可以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并可以采用生物脱

氮除磷+化学除磷的方式,化学除磷剂选用 PAC。

三、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1、生化主体工艺选择

目前,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发展较快、类型较多。根据前面论述,本厂的二级

3-38

生化处理工艺需要具备脱氮除磷功能。生物除磷脱氮且应用范围广泛的污水处理工

艺主要有 AAO 工艺、改良 AAO 工艺、BAF 工艺、UCT 工艺、改良 UCT 工艺、MBBR、

CARROUSEL-2000 氧化沟工艺、双沟式 DE 氧化沟工艺、三沟式 T 型氧化沟工艺、

VIP 工艺、CASS 工艺、MSBR 工艺、Unitank 工艺等。为了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工艺,

有必要按照使用条件,排除对本工程不太适用的处理工艺后,再对适用的处理工艺

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根据上述各种工艺优缺点的定性分析,并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考虑到常规活

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要达到排放标准的一级 A 标准均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在比选工

艺后均设置深度处理工艺。

本项目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BAF 工艺”和“MBBR 工艺”二级生化工艺进行

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一、BAF 工艺

现代曝气生物滤池是在生物氧化基础上,引入自来水处理过滤工艺原理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在 80 年代初出现在欧洲,主要是在一级强化处理基础上将

生物氧化与过滤结合在一起,滤池后可不设二次沉淀池,通过反冲洗再生,实现滤

池周期运行。由于其性能良好,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至 90 年代已日趋成熟,在污水

二、三级处理领域中 BAF 曝气生物滤池发展很快,其中 BIOSTYR 向上流生物滤池

是近年来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最近十年世界上已有多个

国家和地区建成超过 70 座 BAF 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 41 万

m3/d。

BAF 工艺属生物膜法,生物膜法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

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 H2O、CO2、

NH3 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采用鼓风曝气系统结合污水充氧。溶解的

有机污染物转化成生物膜,生物膜经反冲洗脱落下来,从系统中去除。

BAF 反应池是一种高负荷滤池。微生物附着于全浸没在水中的球形颗粒滤料上。

3-39

由于 BAF 在运行中,能有效的截留水中的悬浮物,经 BAF 生物滤池处理过的

水,不再需要进行专门的沉淀处理。该工艺具有机物容积负荷高、水力负荷大、水

力停留时间短、出水水质高,所需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少、能耗及运行成本低。

另外,该工艺流程短,比传统工艺省去了二沉池及污泥回流系统,反冲洗系统及供

氧量可用微机自动控制,运行管理方便且便于维护。但是 BAF 生物滤池对进水性质

有一点要求,进水的悬浮物一般宜小于 60mg/L,故要加前处理设施,同时对出水水

质要求较高时前端还要加混凝沉淀池。

图 3.2-12 BAF 工艺流程图

工艺特点:①一次性投资比传统方法低 1/4;②占用面积为常规工艺的 1/10~1/5,

运行费低 1/5;③进水要求悬浮物 50~60mg/L,最好与一级强化处理相结合,如采

用水解酸化池;④填料多为页岩陶粒,直径 5mm,层高 1.5~2m;⑤水往下、气往

上的逆向流可不设二沉池。

曝气生物滤池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是普通

活性污泥法的 1/3)、投资少(节约 30%)、不会产生污泥膨胀、氧传输效率高、出

水水质好等优点,但它对进水SS要求较严(一般要求SS≤100mg/L,最好SS≤60mg/L),

因此对进水需要进行预处理。同时,它的反冲洗水量、水头损失都较大。

曝气生物滤池作为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于一体,节省了后续沉淀池(二沉

池),具有容积负荷、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出水水质好:

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少的特点。

二、MBBR 工艺

3-40

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ovingBedBiofilmReactor,MBBR),是目前国际上成熟

的污水生化处理技术。该工艺以悬浮填料为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通过悬浮填料的

充分流化,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该工艺充分汲取了生物接触氧化及生物流化床的

优点,克服了其传质效率低、处理效率差、流化动力高等缺点,运用生物膜法的基

本原理,充分利用了活性污泥法的优点,实现生物膜工艺的活性污泥方式运行。

MBBR 工艺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a)好氧反应器 (b)厌(缺)氧反应器

(c)悬浮载体填料

图 3.2-13 流动床生物膜工艺原理示意图

在好氧条件下,曝气充氧时,空气泡的上升浮力推动填料和周围的水体流动起

来,当气流穿过水流和填料的空隙时又被填料阻滞,并被分割成小气泡。在这样的

过程中,填料被充分地搅拌并与水流混合,而空气流又被充分地分割成细小的气泡,

增加了生物膜与氧气的接触和传氧效率。

3-41

在厌氧条件下,水流和填料在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充分流化起来,达到生物膜

和被处理的污染物充分接触而降解的目的。因此,流动床生物膜工艺突破了传统生

物膜法(固定床生物膜工艺的堵塞和配水不均,以及生物流化床工艺的流化局限)的限

制,为生物膜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污水的生物处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MBBR 工艺的核心是实现悬浮载体填料的充分流化,以达到强化处理污染物的

目的。因此,该工艺实质是涉及生物填料、池体设计、曝气系统、拦截筛网、推进

器、填料投加与打捞设备的有机统一。

在曝气区内生物填料的流化主要依靠曝气系统来实现。在好氧区中,通过适当

的曝气系统确保生物载体流化填料的流化效果,确保流化填料在水体中做上下、前

后的流动,确保填料与污水进行充分的混和、碰撞、接触,有效完成污染物、水、

气三向的接触、交换、吸附等过程。采用穿孔管曝气进行曝气,可以确保生物流化

填料进行上下的流化运动以及促进填料的脱膜挂膜过程。填料比重选择为 0.94-0.97。

在培菌期间,填料表面会慢慢附着大量的生物膜,附着量越大,比重逐渐增加,当

填料上生物膜到一定厚度时,其比重大于 1,填料从非曝气区下沉到水池底部,曝气

区底部的冲击力最强,能迅速冲洗掉填料上的残余生物膜,脱膜后的填料比重也随

之降低到 1 以下,并在曝气区上升。根据挂膜前后的比重变化特点,填料可以随水

流在曝气区和非曝气区翻腾,从而交替完成了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过程,保证生物

膜的数量稳定性和活性,使工艺运行较稳定。为了防止流化悬浮填料随混合液进入

下一个环节,在好氧区内适当位置设计采用筛网进行简单拦截和分隔。筛网材质选

用不锈钢,型式与悬浮填料配套。

MBBR 工艺特点:

(1)容积负荷高,节约占地

通过向反应池中投加生物填料,对比活性污泥法,可显著提高有效生物量,对

比生物膜法,填料流化显著提高传质效果。占地可较活性污泥法节约 30%-50%用地。

(2)可同步强化脱氮除磷

3-42

采用活性污泥-悬浮填料复合工艺,可实现同一反应器内不同功能微生物的污泥

龄分离。脱氮菌群(硝化菌群)一般为长泥龄细菌,需较长泥龄(15-25d);除磷菌

群(聚磷菌)一般为短泥龄细菌,需较短泥龄(3-7d);泥龄过长,易导致微生物活

性较差处理负荷降低、老化难以聚集降低沉降性能等,实际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在污

泥龄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复合工艺由于生物填料的投加,为硝化细菌的生长提

供了载体,延长其污泥龄,提高脱氮效果;同时控制活性污泥体系为短泥龄,可增

强除磷效果;泥-膜在曝气及水流带动下充分流化,促进生物膜更新,防止泥龄过长、

污泥老化处理性能下降;冬季水温较低、活性污泥系统不利于硝化菌群生长时,脱

落生物膜对活性污泥起到持续接种作用,维持系统硝化性能不下降。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恶劣水质条件下仍表现较好处理效果

冲击负荷主要表现为常规污染物水质冲击、毒害污染物水质冲击和水量冲击,

本质是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微生物所承载的污染物量的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MBBR 工艺填料区污泥龄长,增大微生物种群的丰度,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

低温、高盐、低基质等恶劣水质条件下,MBBR 长泥龄及局部存在好氧、缺氧微环

境,有利于其对于恶劣水质条件下,适应微生物的筛选与富集,利于驯化嗜冷菌、

耐高盐菌等的富集。生物膜传质比活性污泥慢,同样生物降解产生的热量与水体交

换较慢,提高微生物的局部环境温度,有利于细菌活性的维系,宏观表现出 MBBR

对于低温、高盐、低基质等恶劣水质条件下,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4)无活性污泥工艺易污泥膨胀等问题

采用纯 MBBR 系统,因为为纯膜法,无污泥膨胀问题;采用活性污泥-悬浮填料

复合工艺时,由于老化脱落的生物膜无机质比例较高,密度大易于沉降;且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比活性污泥更多,具有接触絮凝效果,提高污泥聚集性能,提高污泥沉

降性能。

(5)污泥产量较低,节约污泥处置费用

生物膜法的污泥产率更低,采用 MBBR 工艺可显著降低剩余污泥产量,且污泥

3-43

沉降性能的提升,易于降低污泥含水率,可节约污泥处置费用。

(6)无固定床生物膜工艺易堵塞、需反冲洗、滋生红虫等问题

固定床工艺经常出现配水不均匀易产生死区、需定期反冲洗额外耗能及需配套

设施、受红虫困扰降低硝化性能等问题。由于填料和水流在生物池的整个容积内都

能得到混合,从根本上杜绝了生物池的堵塞可能,池容得到完全利用,无需反冲洗。

摇蚊幼虫,又称红虫,属后生动物,易在水流较缓、水质较为稳定区域产卵滋生,

且以硝化菌群为主要食料,不利于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在固定床工艺尤其常见,而

生物膜法的活性污泥方式运行,从生存条件上遏制了红虫的生长条件。

(7)系统寿命长

填料耐磨耐用,搅拌器采用香蕉型的搅拌叶片,外形轮廓线条柔和,不损坏填

料;整个搅拌和曝气系统很容易维护管理,由于填料对气泡的切割作用提高氧转移

效率,可使用穿孔曝气提高曝气系统安全性,延长检修周期。

(8)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立体扩容

适合于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及立体扩容。工艺运转灵活性高,首先,可以采

用各种池型(深浅方圆都可),而不影响工艺的处理效果;其次,可以很灵活的选

择不同比表面积填料及不同填料填充率。当实际运行进水水质或水量发生变化时,

只通过提高填料填充率,即可保证原设计生物池容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原设计或提

标后出水标准,达到体力扩容的目的,达到兼顾高效处理和远期扩大处理规模而无

需增大池容的要求;最后,移动床生物膜工艺可以方便的与原有工艺有机结合,形

成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传统调控活性污泥系统的监测及控制方法(例如控制

排泥、曝气等)均可用于复合工艺的调控,可根据系统功能、运行状况灵活调整。

三、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本项目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BAF 工艺”和“MBBR 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分

析结果见下表:

3-44

表 3.2-22 比选方案指标对比一览表

项目 方案一 BAF 方案二 MBBR 方案比较

基本原理

1、预处理采用曝气沉砂池处理;

2、生化处理主体采用

Biostyr®NDN 同时硝化反硝化生

物滤池;Biostyr®PDN 后置反硝化

生物滤池;

3、次氯酸钠消毒。

1、预处理采用曝气沉砂池处理;

2、生化处理主体采用活性污泥-

悬浮填料复合工艺;

3、次氯酸钠消毒。

同时满足

工艺

效果

技术适应

情况

应用较广泛,工艺成熟 工艺成熟 同时满足

工艺停留时间长 工艺停留时间较短 方案二优

脱氮除磷 好 好 同时满足

出水水质 出水可稳定达到一级 A 标准 出水可优于一级 A 标准 同时满足

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更小 占地面积小 方案一优

主要优点

1、占地面积小

2、土建费用低

3、采用膜处理技术,低温时仍能

包装处理效果

4、由于 Biostyr®工艺将滤池和生化

反应器结合起来,因此不再需要二

次沉淀池

5、曝气量小

1、工艺流程简短,处理效果满足

出水要求。

2、运行电耗低。

3、污泥量较小。

4、运行管理简单,可根据不同进

水水质调整各进水点进水量、内

回流率,对污水的水质适应性强。

5、通过改良 A2/O 与 MBBR 的结

合,采用泥膜共池工艺,提高曝气

池容积负荷。同时,由于膜的存在,

提高在低温时的处理效率。

6、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减

少药剂投加量,降低运行成本,还

减少化学污泥量。

7、充分利用原污水内碳源,减少

外加碳源投加量,降低运行成本

/

主要缺点

1、由于采用膜处理技术,不具备

生物除磷功能,需采用化学除磷方

式,因此药剂投加量大,化学污泥

量高

2、为防止曝气生物滤池堵塞,对

一级处理要求高,导致初沉污泥量

增大,还损失了原污水的碳源,使

外加碳源投加量增大,运行费用增

3、运行电耗较大

4、工艺流程长、运行管理难度较

5、滤池反冲洗水耗大

6、污泥量大,增加运行成本

1、占地面积稍大。

2、由于采用后置反硝化滤池作为

出水 TN 保障措施,需精确控制

外加碳源投加量,以避免 TN 或

BOD5超标,控制系统稍显复杂,

且对仪表的精度要求较高。

3、鼓风曝气量大。

4、土建费用高。

/

3-45

项目 方案一 BAF 方案二 MBBR 方案比较

生化工艺投资 4784 万元 5000 万元 方案一优

全厂单方电耗 0.40kW·h/m3 0.349 kW·h/m3 方案二优

污泥产量 15.8t/d 11.6t/d 方案二优

定员 40 人 40 人 相同

通过对比,方案一采用 BAF 工艺,方案二采用 MBBR 工艺。由上表方案对比结

果可以看出,两种工艺各有优缺点,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从生化工艺的投资、吨

水电耗、污泥产生量等方面比较,MBBR 工艺均优于 BAF 工艺,评价认为可研单位

推荐的 MBBR 工艺合理,同时兼顾了脱氮除磷的要求,故评价以可研推荐的 MBBR

处理工艺确定为本工程的最终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使用 MBBR 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有深圳布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

模 20 万 m3/d)、青岛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 18 万 m3/d)、包头市万

水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 7.5 万 m3/d)、宁波市新周污水处理厂提

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规模 16 万 m3/d)、大港港东新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污

水处理规模 1.25 万 m3/d)、西安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规模 12.5 万 m3/d)

等。

表 3.2-23 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实例

号 名称

污水处理

规模(万t/d) 工艺 出水标准 批复

验收(运营)

日期

1 深圳布吉污

水处理厂 20

改良 A/A/O(MBBR)+D

型滤池+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深环

[2004]181

2011 年 8 月

2

青岛市高新

区污水处理

18 改良 A/A/O(MBBR)+转

盘滤池+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

2017 年 11

月 30 日

(2017 年 4

月18日一期

验收)

3 昆明市第十

污水处理厂 15 MBR+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 2012 年底

4

昆明市第十

一污水处理

6 A/A/O+高效沉淀池+V

型滤池+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 /

3-46

号 名称

污水处理

规模(万t/d) 工艺 出水标准 批复

验收(运营)

日期

5

太原晋阳污

水处理厂一

32 A/A/O+MBR 一级 A / 2017 年 4 月

6 合肥清溪净

水厂 20

改良A/A/O+反硝化深床

滤池+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环建审

﹝2013﹞

356 号

2017 年 11

月 30 日

7

北京市大兴

区天堂河再

生水厂

8 A/A/O(MBR)+紫外线

消毒

北京地

标 B 标

京兴环审

[2015]241

2017 年 8 月

8

温州市中心

片污水处理

40 改良A/A/O+高效沉淀池

+纤维滤池+紫外线消毒 一级 A / /

2、二沉池工艺

为控制污泥回流量、保证固液分离效果,需单独设置二沉池。二沉池型式一般

有单层平流式、双层平流式沉淀池、周进周出矩形池、周进周出圆形池。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次评价将“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和“双层矩形沉淀池”

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见下表:

一、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在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中,生化池出水被引入一个沿沉淀池池长方向而设的渐

变断面的进水渠,进水渠与出水渠同侧平行布置。沿池长方向引入进水可以比传统

的矩形沉淀池提供多达五倍的面积来分布水流,可大大降低了进水流速。同时进水

渠的渐变断面设计,保证进水渠各点的水流具有同等的速度,从而防止混合液中的

污泥在渠内沉积。液压设计的布水孔管嵌在渠底,引导进水往下流入沉淀池底部。

入流水的速度经折流板进一步消散,水流由布置在进出水渠下的挡水裙板引导着向

池底流动。水流向沉淀池底部池宽方向,当碰到对面的池壁时,再反流到出水渠,

清水由出水渠排出。进水均匀、低速,加上有效地使用沉淀池横向部分的面积,使

得污泥高效地沉淀在池底。

同时,水中的漂浮物被浮渣挡板拦截在池面上,并由刮渣设备刮入集渣管,最

后排入池外集渣井。下图为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结构图:

3-47

图 3.2-14 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结构图

图 3.2-15 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的结构特征图

在沉淀池的池底均匀分布多根液压排泥管,沉淀在池底的污泥由一个非金属链

条刮泥机推向吸泥管,吸泥管收集的污泥由排泥管和污泥控制阀进入位于池体另一

侧的排泥渠中,并最终排出池外。

与传统沉淀池相比,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通过链条刮泥机

将沉淀的污泥由一根吸泥管的一端推到相距很近的另一根液压吸泥管中。这样沉淀

物只需移动约 6m~10m,提高了排泥效率。同时,快速去除沉淀污泥可以保证设施更

有效的运转,污泥能被很快送回生化系统,不会长时间在沉淀池内沉积,避免了污

泥在二沉池中的反硝化和厌氧上浮。

3-48

图 3.2-16 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3.2.5.3 MBBR 工艺简介

MBBR 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生物反应器包括厌氧、缺氧、好氧、后置缺氧和后

置好氧生物反应过程,基本工艺流程见下图:

图 3.2-17 MBBR 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该工艺以悬浮填料为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通过悬浮填料的充分流化,实现污

水的高效处理。

厌氧条件下,水流和填料在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充分流化起来,达到生物膜和

被处理的污染物充分接触而降解的目的。原水经预处理和一级处理后进入厌氧池,

采用搅拌方式使污泥呈悬浮混合状态,控制 DO<0.3mg/L。厌氧反应的主要作用是

使回流到厌氧池中的污泥释放出贮存在菌体内的多聚正磷酸盐,水解成为正磷酸盐,

同时释放的能量可供厌氧状态下生物活动的需要。该过程主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

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 BOD5 浓度下

进水 厌氧池 缺氧池 好氧池

剩余

污泥

污泥回流

后置

缺氧池

后置

好氧池

池 出水

混合液回流

3-49

降;另外,NH3-N 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的 NH3-N 浓度下降,但

NO3-N 含量没有变化。

缺氧过程:该过程首要功能是脱氮。反硝化细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

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大量的 NO3-N 和 NO2-N 还原为 N2释放至空气,因此 BOD5浓

度下降,NO3-N 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变化很小。

好氧条件下,曝气充氧时,空气泡的上升浮力推动填料和周围的水体流动起来,

当气流穿过水流和填料的空隙时又被填料阻滞,并被分割成小气泡。在这样的过程

中,填料被充分地搅拌并与水流混合,而空气流又被充分地分割成细小的气泡,增

加了生物膜与氧气的接触和传氧效率。该反应单元是多功能的,去除 BOD5、硝化

和吸收磷。在好氧段内,利用微生物进行有机物降解,去除 BOD5;利用硝化菌,

将污水中 NH3-N 硝化成 NO2-N 和 NO3-N,NH3-N 显著下降;利用聚磷菌大量吸收

正磷酸盐,达到除磷的目的。

3.2.6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比选确定

本工程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

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污水处理中主要污染物单纯依

靠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很难达到处理效果,需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常用的污水深度处理方法有直接过滤法、微絮凝+过滤、絮凝+过滤、絮凝+

沉淀+过滤法。二级生物处理出水中污染物质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体,有机物

包括细菌、病菌、藻类及原始生物等。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根据他们存在于

污水中的颗粒大小可分为悬浮物(>1µm)、胶体(1µm~lnm)和溶解物(<1nm),一般来

说通过混凝沉淀可以去除悬浮物和胶体粒子,进一步降低出水浊度以及含在浊度物

质中的 BOD5、COD、总磷以及各种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强化处理去除的重点是去除

浊度和 BOD5、COD 的颗粒状、胶体状杂质、除磷以及消毒。

3-50

综合考虑深度处理单元的进出水水质特点、运行、管理简单、投资及用地限制

等方面的因素,本工程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工艺对二级处理单元出水进一步

处理。

(1)混合方式

混合的目的是将混凝剂迅速均匀的扩散到水中,以有利于混凝剂快速水解、聚

合,使水中的胶体颗粒脱稳并借助于布朗运动进行异向凝聚。混合是进行混凝反应

和沉淀的重要工艺。

我国现在常用的混合方式有管道静态混合器混合、机械混合等。机械混合主要

优点是混合效果好,配置低速电机后,可随水量变化而调节搅拌机转数,不受水量

变化的影响,一般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再生水厂,水头损失较小,其缺点是增加了机

械搅拌设备,相应带来了维修工作量的增加。综合考虑,本工程选用机械搅拌混合

方式。

(2)絮凝反应工艺选择

胶体脱稳后,通过机械或者水力搅拌促使颗粒碰撞絮凝,形成较大絮凝体,以

便再进一步分离。反应是污水深度处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深度处理对出水水

质提高和制水成本降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选择高效节能、反应沉淀效果稳定的

工艺尤为必要。

国内采用的絮凝形式较多,可分为机械和水力两大类。机械反应池一般采用浆

式搅拌机对污水进行扰动,使絮体逐渐增大,但构造复杂,运行事故率较水力反应

高,但其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小。水力反应池是利用污水在反应器内的水力自身

扰动,由于池型和水力条件不断改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反应系统,停留时间较短,

所以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反应池为水力反应池,目前常用的工艺包括折板反应池和网

格反应池等。不同絮凝反应池的比较见下表。

3-51

表 3.2-24 不同絮凝反应池优缺点比较表

反应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条件

折板絮凝池 絮凝时间短,容积小;

絮凝效果好

构造较复杂

水量变化影响絮凝效果 水量变化不大的水厂

小网格絮凝池

絮凝时间短;

反应效果好;

构造简单

安装维修比较困难;反应池末端

的竖井底部容易产生积泥现象;

网格上滋生藻类,堵塞网眼;单

格水量不易过大。

适用中大规模的水厂

机械絮凝池

絮凝效果好;

水头损失小;

适应水量水质的变化

需机械设备的维修

大小水量均适用,适

应水量变动较大的水

为保证构造简单,反应效果好,适应水质、温度、水量的变化,经过分析,本

工程采用“机械反应池”。

3.2.7 沉淀方案的确定

由于本工程用地受限,混凝沉淀系统工艺选择时必须选用表面负荷较大,便于

一体化、集约化建设的池型,目前常用的几种形式有高密度沉淀池和磁沉淀池等。

1、高密度反应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

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

艺。

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反应区包括混凝反应区和絮凝反应

区;澄清区包括进水及注入区、泥水分离区及斜管沉淀区。

工艺原理:高密度反应沉淀池采用混凝、沉淀一体池型,前部为混凝区,后部

是沉淀区。因其合理地采用了水力搅拌、机械搅拌、加药助凝、污泥回流、斜管澄

清、机械浓缩等技术,使该构筑物具有占地小、水流条件好、反应效率高、用药少、

管理方便,尤其适合于低温低浊水深度处理的特点。

3-52

原水进水

快速搅拌 反应区斜板沉淀及浓缩

混凝 絮凝 斜板模块 清水集水区

刮泥机

出水

污泥回流

污泥排放

污泥回流

图 3.2-18 高密度反应沉淀池简图

工艺特点:高密度沉淀池系统可分为四个单元的综合体:前混凝、反应池、预

沉—浓缩池和斜板分离池。其主要特点为:

a、最佳的絮凝性能,矾花密集,结实;

b、斜板分离,水力配水设计周密,原水在整个容器内被均匀分配;

c、很高的上升速度,上升速度在 15~35m/h 之间;

d、外部污泥循环,污泥从浓缩区到反应池;

e、集中污泥浓缩。高密度沉淀池排泥浓度较高(用于澄清处理时为 20~100g/L

或者用于石灰软化时为 150~400g/L);

f、采用合成有机絮凝剂(PAM),改善絮凝效果,投药量小。

2、快速磁沉淀池

磁沉淀池工艺是混凝、沉淀、过滤的替代工艺,可去除 SS、浊度与总磷,以及

SS 带来的 BOD5 和 COD。CoMag 磁沉淀工艺原始于美国麻省理工,由美国坎布里奇

(Cambridge Water Technology)公司实现工程化。目前 CoMag 在美国的工程案例都

是 TP 去除至 0.1mg/L,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除磷技术和深度处理新技

术。

3-53

磁沉淀池工艺原理:该工艺在常规混凝沉淀中增加了磁粉,并使得混凝产生的

絮体与磁粉有效结合。由于磁粉的比重为 5.2~5.3,因此大大增加了混凝絮体的比重,

从而大大加快了絮体的沉降速度,同时设置了污泥回流系统,使得污泥中的大部分

磁粉直接循环使用,剩余污泥经过磁粉回收后排出本系统,磁粉回收率约为 99%。

图 3.2-19 磁沉淀工艺原理图

磁沉淀池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水质优异:SS<10.0mg/L,浊度<1.0NTU;与过滤水质媲美;

2)表面负荷可达到 20m/h 以上;占地面积很小;

3)高效除磷:TP<0.05mg/L;是美国环保署 EPA 推荐除磷工艺;

4)耐高负荷冲击:进水高 SS 不影响出水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沉淀;

5)磁粉损耗很低,磁粉回收率为 99%以上,折合费用<0.01 元/吨水;

6)运行费用低:0.03~0.04 元/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

根据本工程对 TP 及 SS 去除率要求极高,经过综合分析,采用磁沉淀池工艺,

对于本工程是较为合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后续滤池 SS 过滤负荷,将 SS 降至最低,让滤池主要负

责脱氮反硝化功能;

3-54

二、可以高效去除 TP,减少前序生化段除磷对碳源的消耗而影响生物脱氮;

三、极大提高表面负荷,减少占地,对于污水厂集成集约布置意义重大。

二级强化生物处理系统处理系统经泥水分离后、进反硝化深床滤池之前,使用

磁沉淀池最大限度去除 SS、TP,其出水水质可达到浊度<1.0NTU、SS<5.0mg/L、可

视深度>4.0m。其优异的 SS、TP 去除性能,可大大缓解后续反硝化深床滤池过滤压

力。

图 3.2-20 快速磁介质沉淀池流程图

图 3.2-21 磁介质沉淀池分离效果图

3-55

不同混凝反应池的比较见下表。

表 3.2-25 混凝沉淀池比较表

序号 指标项目 高密度反应沉淀池 CoMag 磁沉淀池

1 基本原理 大量污泥回流,与进水 SS 及混

凝剂形成絮体,加快沉淀速度

投加磁粉,与 SS、混凝剂形成絮

体,磁粉密度 6.0,沉淀速度超快。

磁粉回收后循环使用

2 适用进水 SS<500mg/L SS<2000mg/L

3 表面负荷 ~20m3/m2h ~20m3/m2h

4 主体功能 去除 SS、无机 TP 去除 SS、TP、COD

5 出水 SS 不能保证 SS<10 mg/L SS<5.0mg/L

浊度<1.0NTU

6 TP 保障 无机 TP<0.8mg/L TP<0.3mg/L

(含有机 P)

7 COD 去除 10~20% 30~40%

8 工程投资 高 较低

经对比分析,磁沉淀池可以减少加药量,便于辅助物料分离,沉淀效率高。同

时考虑到本次迁(扩)建工程出水水质要求高,同时混凝沉淀还要兼顾除磷及项目

用地等因素,本工程深度处理工艺选用快速磁介质沉淀池。

3.2.8 过滤方案的确定

过滤是回用水处理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用以除去原水在混凝沉淀后的

残留絮体和杂质。目前国内常用的滤池有滤布滤池、高效纤维束滤池、V 型滤池等。

本工程对以上三种方案进行比选。

①纤维转盘滤池

纤维转盘滤池是通过纤维滤布滤盘过滤后(污水由滤布外向滤盘内过滤)由中

心筒收集滤后水。污水是由中心筒向不锈钢丝滤布滤盘布水(污水由中心筒内向外

过滤),由滤池收集滤后水。滤池采用单一的水冲洗,设备简单,占地少,基建投

资少、反冲洗水量少,耗能少,管理简单,对占地有限制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

②高效纤维束滤池

3-56

高效纤维束滤池是一种全新的重力式滤池,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纤维束软填料作

为滤元,其滤料为纤维长丝, 直径可达几十甚至几微米,具有比表面积大,过滤阻

力小等优点,解决了粒状滤料的过滤精度受滤料粒径的限制等问题。微小的滤料直

径,极大地增加了滤料的比表面积的表面自由能,增加了水中杂质颗粒与滤料的接

触机会和滤料的吸附能力。纤维束滤池的缺点是:水头损失较大,运行费用偏高。

③V 型滤池

V 型滤池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滤池,源于法国。其特点是采用均质滤料,

滤层厚,滤料深层截污,滤速较高,滤后水质好且稳定。气水反冲洗,辅以表冲,

滤料冲洗彻底,过滤周期长,耗水量少,投资适中。很多给水厂及中水厂采用 V 型

滤池过滤,运行管理经验丰富。V 型滤池缺点是:自控要求较高,其大多数阀门均

为气动阀,设备多,单层滤料,相对水头损失较大,耗能高,土建构造复杂,施工

难度较大,工程费用很高。

上述三种滤池的详细指标对比见下表:

表 3.2-26 滤池指标对比一览表

项目 V 型滤池 高效纤维束滤池 纤维转盘滤池

适用处理规模 一般用于大中规模 各种规模 一般用于中小规模

池子构造 复杂 复杂 简单

反冲方式及效果 气水反冲,效果好 气水反冲,效果好 水冲洗,不需停机

投资 土建费高,设备费低 土建费低,滤料费高 土建费低,设备费高

反冲耗水量 较少 少 少

抗冲击负荷能力 强 较低 低

出水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较稳定

运行管理及维护 简单 复杂 滤布易堵,定期维护

综上分析,同时结合本项目为全地下式污水厂工程,考虑到占地面积,以及项

目采用了磁沉淀,相应滤池的压力大大降低。V 型滤池反冲洗效果好,抗冲击负荷

能力强,出水稳定,运行管理与维护简单,综合考虑,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项目

拟采用“V 型滤池”。

3-57

3.2.9 高级氧化法的确定

3.2.9.1 深度处理工艺比选

高级氧化技术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处理废水中有毒有害高浓度污染物

的新技术。它的特点是通过反应把氧化性很强的羟基自由基(•OH)释放出来,将大

多数有机污染物矿化或有效分解,甚至彻底地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无机物。高级氧

化技术通常可分为六大类:化学氧化法;化学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

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和光化学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还原法。其中应用最多就

是投加芬顿试剂和臭氧氧化两种方法。

A、芬顿试剂法

芬顿试剂,即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的复合,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氧化剂。芬顿

试剂去除溶解性难降解 COD 有较好效果。

芬顿反应机理是自由基机理,概述为:在酸性溶液下,H2O2 由于 Fe2+得催化作

用,产生了高活性的•OH,并引发自由基的链式反应,自由基作为强氧化剂氧化有机

物分子,使有机物被矿化降解形成 CO2,H2O 等无机物质。•OH 具有很高的氧化电

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 2.8V),在自然界中仅次于氟;•OH 还具有很高的电负性或

亲电性,其电子亲和能为 569.3KJ,具有很强的加成反应特性,因而芬顿试剂可无选

择氧化水中的大多数有机物。此外,芬顿处理有机废水还存在混凝机理,即催化剂

铁盐在碱性条件下会形成氢氧化铁或氢氧化亚铁的胶体沉淀,具有凝聚、吸附性能,

可去除水中部分悬浮物和杂质,可吸附水中部分的有机物和色度,使出水水质变好。

有实验表明芬顿试剂作用下的 COD 去除率中,氧化作用只占到 23%左右,而将近

77%都是由于吸附沉淀作用完成的,尤其是在高浓度污水中更为明显。

但是,芬顿氧化工艺存在投药量大,污泥量也大的缺点,并且芬顿反应后泥水

分离需要建设较大的沉淀池,占地面积也很大。

B、臭氧氧化法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臭氧、氯和二氧化氢的氧化势(还原电位)分别是

3-58

2.07、1.36、1.28V,由此可见,臭氧在处理水中是氧化力量最强的一种。臭氧的氧

化作用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的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

臭氧化物。臭氧化物的自发性分裂产生一个羧基化合物和带有酸性和碱性基的两性

离子。

去除难降解 COD,目前较常用的有臭氧直接氧化和羟基自由基间接氧化的两种

方式。臭氧直接氧化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臭氧消耗量加大。采用臭氧直接氧化工艺

臭氧投加量大,效率低下,且水质达标情况不稳定。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高级催化氧

化法——羟基自由基间接氧化。

OH 比其他常用的强氧化剂(O3,H2O2,ClO2,Cl2)具有更高的氧化能力,可

以无选择地与水中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迅速反应。因此在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

除作用方面,臭氧高级氧化同直接氧化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臭氧耗量较少

的优点。

综上,根据本项目的用地,工艺和产排污考虑,本项目使用用臭氧作为深度处

理的氧化剂。

3.2.9.2 深度处理工艺的确定

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污水水质可生化性比较差,为使本工程出水指标 COD 达标,

本项目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工艺。

基本原理是臭氧、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出羟基自由基,在催化剂表面发生

界面反应,通过自由基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加合、取代、电子转移、断链和破环等,

使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降解成低毒或者无毒的小分子物质。

没有参与氧化的臭氧经配套的尾气破坏器处理后外排,排放的气体为氧气。本

项目尾气破坏器采用化学法,原理是臭氧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被氧化成氧

气后外排,温度控制在 40~60℃之间,臭氧排放浓度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臭

氧 1 小时均值 0.16mg/m3 标准要求。尾气破坏器配套有除湿系统,臭氧在进入尾气

破坏器前先经除雾器除湿,然后再进入尾气破坏器,二氧化锰催化剂需定期更换,

3-59

更换周期为 5 年,每次更换三分之一的催化剂使用量,本项目催化剂使用量约 100kg,

则每次更换催化剂量为 33kg,由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同

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O3 作为高效的无二次污染的氧化剂,是常用氧化剂中氧化能力最强的氧化剂

(O3>ClO2>Cl2>NH2Cl),杀菌能力很强,能够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去除无

机还原物质,能极迅速地杀灭水中的细菌、藻类、病原体等。

综上所述,本项目使用臭氧作为深度处理的氧化剂,方案可行。

3.2.9.3 污水消毒方案确定

通常消毒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冷冻、辐照、紫

外线和微波消毒等方法。但目前最常用的还是用化学药剂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

利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多种氧化剂(氯、臭氧、溴、碘、

高锰酸钾等)、某些重金属离子(银、铜等)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

其中,氯价格便宜,消毒可靠又有成熟经验,是应用最广的消毒剂。但最近人

们发现采用加氯消毒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如废水中含有酚一类有机物质

时,有可能形成致癌化合物如氯代酚或氯仿等。水中病毒对氯化消毒也有较大的抗

药性,因此,目前还展开了对其它废水消毒手段的研究,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消

毒,紫外线消毒等。对几种主要的消毒技术进行了比较,详见下表。

表 3.2-27 消毒方法的比较

项目 次氯酸钠 臭氧 二氧化氯 紫外线照射

使用剂量(mg/L) 10.0 10.0 2~5 -

接触时间(min) 30 5~10 30 短

对细菌

对病毒

对芽孢

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优点 便宜、成熟、有后

续消毒作用

除色、臭效果好,无残毒

杀菌效果好,

无气味,

有定型产品

快速、无化学药剂,

无残毒

缺点

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残毒,产生臭

比氯贵、无后续消毒作用

维修管理

要求较高

无后续消毒作用,无大规模应用,对浊度

要求高

3-60

项目 次氯酸钠 臭氧 二氧化氯 紫外线照射

用途 常用方法

应用日益广泛,与氯结合生产高质

量水

再生水及小水量

工程 国外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对以上几种常见污水消毒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讨论,同时考虑污水消毒的适

用性、工程适用的成熟性、安全性、可靠性,操作运转的简单易行以及处理费用等

因素,结合本项目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根据《城市污

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表 1 冷却水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补充水标准中余氯≥0.05mg/L 的标准要求,综合考虑本工程的污水处理尾水采用“次

氯酸钠消毒”工艺对处理尾水进行消毒。

灭菌原理:次氯酸钠经过水解构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次氯酸不仅可

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

或破坏其磷酸脱氧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3.2.9.4 “臭氧深度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程案例

目前,国内使用臭氧作为深度处理工艺降低 COD,且使用次氯酸钠作为尾水消

毒的有山东高密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宜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以及天津市开发区

第一污水处理厂等,详见下表。

表 3.2-28 臭氧深度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实例

序号 污水处理厂 处理规模

(万 m3/d) 备注

1 山东高密市第三污水处理厂 5 已建

2 宜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2 已建

3 天津市张贵庄污水处理厂 20 提标改造建设中

4 天津市东郊污水处理厂 60 全地下,提标迁建中

5 天津市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 10 提标改造建设中

6 天津市宁河桥南污水处理厂 6 已建

7 天津市宁河桥北污水处理厂 1.2 万 已建

3-61

3.2.10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方案

3.2.10.1 污泥处理、处置方案比选

(1)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介绍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产物,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有机物和细菌、病原微生物、

寄生虫卵等,若不加处理随意堆放,将对周围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大多采用浓缩—脱水—填埋或农用

的处理处置模式。拟建工程根据项目特点及污泥接收单位的情况,本项目污泥处理

工程采用“浓缩—脱水”后污泥含水率<80%,可以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控制

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污泥脱水处理,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应小于 80%”的要求,处理达标的污泥送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2)污泥浓缩工艺比选确定

从污水二级处理过程中排除的污泥一般含水率较高,经浓缩后其含水率可以降

至 98%以下,体积大为减少,从而可大大减少后续污泥脱水设备的容积或容量,提

高处理效率。浓缩的主要方法有“机械浓缩+机械脱水”和“污泥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两种方案。两种污泥浓缩方法的比较见下表。

表 3.2-29 污泥浓缩脱水方案比较表

项目 机械浓缩+机械脱水 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主要构建筑物

污泥贮泥池

浓缩脱水机房

污泥堆棚

污泥浓缩池

脱水机房

污泥堆棚

主要设备

污泥浓缩机

污泥脱水机

加药设备

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

加药设备

占地面积 小 大

絮凝剂总用量 ≥6kg/T·DS ≤4.0kg/T·DS

对环境影响 无大的污泥敞开式构筑物,对周

围环境影响小

污泥浓缩池露天布置,气味难闻,

对周围环境影响大

总土建费用 小 大

设备费用 稍高 一般

3-62

项目 机械浓缩+机械脱水 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投资 一般 一般

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 少 多

用水量 大 较大

电费 较高 小

从上表可以看出,方案一在占地面积、环境保护、确保出水水质方面明显优于

方案二。更能符合本工程节约占地、避免二次污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等实际需求。

所以本工程采用“机械浓缩+机械脱水”工艺。

(3)污泥脱水工艺比选确定

各种污泥机械脱水方法的比较参见下表。

表 3.2-30 各种污泥机械脱水机的比较

项目 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 污泥浓缩脱水分体机

适用场合 污泥浓缩和脱水处理

无其它污泥处理工程

污泥浓缩和脱水处理

有其它污泥处理工程

设备台套数 较少 较多

设备费用 较少 较多

浓缩脱水设备匹配性 较好 一般

污泥浓缩脱水中间过渡设施 无 有

浓缩脱水机房土建尺寸 较小 较大

土建投资 小 较小

运行管理灵活性 较好 好

污泥浓缩脱水效果 一般 很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和污泥浓缩脱水分体机适用于不

同的场合,都是为污泥处理的主体处理工艺服务的。从设备本身的特点来看,污泥

浓缩脱水一体机具有较明显优势,本工程污泥处理工艺设计采用“污泥浓缩脱水一体

机”。

(4)污泥机械浓缩脱水机确定

3-63

就机械处理污泥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离心浓缩、脱水机,另一

种是带式浓缩、脱水机。

对相同生产能力的“带式机械浓缩+带式脱水方案”和“离心浓缩+离心脱水方案”

进行了比较,对比结果见下表。

表 3.2-31 污泥浓缩、脱水对比表

项目 离心浓缩、脱水方案 带式浓缩、脱水方案

主要设备 污泥浓缩脱水机、投药装置、污泥加

压泵、污泥输送机等

污泥带式浓缩脱水机、投药装置、污泥加

压泵、污泥输送机、反冲洗泵、空压机等

加药量 基本相当 基本相当

电耗 偏大 较小

工作环境 好 差

设备费用 较高 较低

运行管理 管理技术要求高 管理技术要求低

占地面积 较小 偏大

辅助设备 无 多

功率消耗 大 小

基建投资 基本相当 基本相当

离心浓缩、脱水方案:环境条件较好、工人劳动强度较小,可连续运行,该方

式在正常投药量的情况下,污泥经浓缩脱水后含水率能保证低于 75~80%。但离心机

部分设备价格较高、装机功率大、电耗高、噪音大、运行及维修费用偏高。

带式浓缩、脱水方案:设备价格合理、国内有生产并有成熟的运行经验,上清

液固体回收率较低,冲洗水量较大,工作环境较差。

根据本顶目实际情况,为了减少恶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采用“离心浓缩脱

水一体机”进行污泥机械浓缩脱水。

(4)污泥最终处置方案比选确定

目前,国内常用的污泥处置方法为填埋、焚烧和农田利用。污泥中含有的氮、

磷、钾是农作生长所必需的肥料成分,污泥中丰富的有机腐殖质(初次沉淀污泥中

3-64

约含 33%,活性污泥中约含 41%)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各

种污泥中,所含肥料成分一般情况见下表。

表 3.2-32 污泥的肥料成分

污泥类别 氮(%) 磷(%)

(以 P2O5计) 钾(%)

有机物

(%)

灰分

(%)

脂肪酸

(毫克—当量/升)

初次沉淀污泥 2.0 1.0-3.0 0.1-0.3 50-60 50-40 16-20

活性污泥 3.51-7.15 3.3-4.97 0.22-0.44 60-70 / /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施用于农田,不仅充分利用了污泥中丰富的 N、P、K 和较

同含量的有机物,解决了困扰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污泥问题,而且促进了植物、

农作物、园林树木的生长,改良了土壤土质,避免土壤板结。

但是对于施用于农田的污泥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

标准》的要求。一般每年每亩用量不超过 2000kg(以干污泥计);污泥中任何一项无

机化合物含量接近于本标准的,连续在同一块土壤上施用,不得超过 20 年。在施用

过程中,必须经常对污泥中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确保污泥满足农用要求。

焚烧需要耗费大量重油而不经济,其燃烧产生的热能由于现在的技术及设备等

限制,难于实现有效地利用,并且污泥燃烧过程当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

二噁英等)难于得到有效控制,会造成大气污染。再加上工业废水处理的剩余污泥

中有机物比重较低,因而燃烧热值不高,焚烧处理的经济效益较差。

填埋是目前污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污泥最终处置技术,通过填埋可减少废物对

环境的危害。这种处置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费用低廉。

根据项目特点及污泥接收单位的情况,本项目污泥处理工程采用“浓缩—脱水”

后污泥含水率<80%,可以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918-2002)

及其修改单中“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污泥脱水处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应小

于 80%”的要求,处理达标的污泥送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3.2.10.2 污泥处理工艺确定

3-65

根据污泥处理工艺的比选,本项目污泥处理最终采用污泥“浓缩—脱水”的处理

方式,采用离心浓缩脱水一体机压榨出水排入污水处理厂重新进行处理。

本项目水解池截留污泥和生化剩余污泥含水率较高,在 98%以上,处理和运送

均很困难,必须进行减量处理,以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本项目采用“浓缩—脱水处

理技术”对污泥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低于 80%。

工艺介绍:本项目产生的污泥由污泥泵输送到污泥浓缩机进口,通过加药泵投

入絮凝剂,经絮凝搅拌装置搅拌,改善后的污泥进入离心式滤水筛除分离,离心后

的污泥经匹配的污泥切割机进行切割,将絮凝的污泥切割成小块,更有利于后期压

缩,泥药充分混合后的污泥通过污泥泵进入压滤系统过滤,经压榨后,泥饼含水率

≤80%,输送采用加挡板的皮带输送机,通过输送机将脱水污泥输送到贮泥池中,定

期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3.2.10.3 除臭方案的确定

一、除臭方法

除臭方法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时是采用水洗法,后来逐步发展到微生物脱

臭法,其处理效果较好除臭常用的方法有水洗法、活性炭吸附法、催化型活性炭法、

臭氧氧化法、燃烧法、纯天然植物提取液喷洒技术、生物脱臭法等。

(1)水清洗和化学除臭法

臭气中的某些物质具有能溶于水的特性,水清洗是利用这种特性,臭气中的硫

化氢、氨气等气体和水充分接触、溶解,最终臭味得到有效的去除。臭气中的某些

物质 可以和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中和反应,化学除臭法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如臭

气中硫化氢等酸性物质可以利用某些碱性物质得到有效去除:臭气中的氨气等碱性

物质利用某些酸性溶液得到有效去除。

相对于活性炭吸附法,化学除臭法具有附属设备多、运行费用较高、运行管理

方便和某些不与化学药剂反应的臭气成分较难去除、效率偏低等缺点。

(2)活性炭吸附法

3-66

活性炭可以吸附臭气中致臭的物质,活性炭吸附除臭法就是基于该特性,利用

活性炭的强有力的吸附能力以达到去除臭味的目的。由于致臭的物质的化学成分不

同,为了有效地去除臭味,要利用各种性质不同的活性炭,在臭气附塔内分别填充

具 有吸附酸性或碱性或吸附中性物质的活性炭,臭气经过吸附塔时,与各种活性炭

充分接触后,臭味物质被吸附后排出吸附塔。活性炭吸附法具有较高的除臭效率,

但活性炭吸附容量固定,活性炭吸附一定量时会达到饱和,活性炭必须再生或者更

换,所以运行成本相对比较高。这种方法常用于低浓度臭气和脱臭的后处理。

(3)催化型活性炭法

催化型活性炭通过对 H 及其它含硫有机物吸附后,催化型活性炭促进氧化反应,

将 H2S 转变为 H2SO4、少量的 H2SO3 和硫元素。催化型活性炭只对 H2S 及含硫有机

臭味气体去除率高,对污水厂产生的其它臭味物质去除率不是很高,因此此方法较

适宜用在污水泵站除臭。

(4)臭氧氧化法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臭气中的化学成份而使其分解,最终达到脱臭的

目的。由于臭氧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实际工程应用时,臭气一般先经过药液清洗

除臭,大部分的臭味物质得到去除后,剩余的臭气再使用臭氧氧化法得到去除,药

液清洗法与臭氧氧化法相结合使用,比较经济,效率也比较高。

臭氧对臭味物质氧化分解反应式如下 :

2333333

222232

233

)()(

OHSOCHCHSSCHOSHCH

OHSOOOHSOSH

OONRHR

副反应主反应

(5)燃烧法

燃烧法可以分为直接燃烧法和触煤燃烧法原理是根据臭味物质的特点,臭气会

在温 度达到 648℃、接触时间 0.3s 以上直接燃烧,最终臭味得到去除。

(6)纯天然植物提取液喷洒技术

3-67

纯天然植物提取液经过雾化设备后喷洒形成小雾粒,小雾粒具有很大比表面积,

能够吸附臭气中的致臭物质进行反应或催化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最终氧化成无味、

无二次污染的产物。

(7)生物除臭法

生物除臭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具有臭味的物质加以转化,达到脱

臭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常用的生物法处理臭气的方法主要有土壤处理法

和生物滤池法等,除臭效果比较好。

a 土壤处理法:土壤中的有机质及矿物质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将臭气吸附、浓缩

到土壤中,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可以将其降解。空气分布系统是由穿孔管

构成 ,铺设在生物土壤底部,臭气依靠风机进入穿孔管,然后在土壤介质中慢慢扩

散,向上扩散穿过土壤介质时。暂时被吸附在土壤介质的表面、微生物表面或薄膜

水层中,然后被微生物吸收,参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最终臭气被转化成 CO2 和 H2O。

土壤扩散层室由粗石子、细石子和黄沙组成,臭气在土壤扩散层中均匀分布。

土壤法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运行费用极低的优点。

b 生物滤池法:生物滤池法是把收集的臭气先经过加湿处理,然后经过湿润、空

隙发达并长满微生物的生物滤层,臭气被填料吸附,然后微生物把臭味物质分解成

CO2 和其它无机物,从而臭味加以去除。常用的滤池填料有海绵、干树皮、于草、

木渣、贝壳、果壳及其混合物等。生物滤池的运行费用比较经济,最大的缺点为占

地面积大。

(8)全过程生物除臭法

新型全过程生物除臭工艺只需在污水厂生物池内安装一定数量的除臭微生物培

养箱,在污水处理厂生物池中培养出高效除臭微生物,将含高效除臭微生物的污泥

回流于污水厂预处理段,除臭微生物与水中的恶臭物质发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转化

降解等作用,使得污水厂各构筑物恶臭物质在水中得到去除。铺设除臭污泥投加泵

和管道,即可实现全过程的恶臭治理,系统精简、占地小、投资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3-68

运行稳定、维护简便。

①工艺特点

A、设施精简:不需要臭气收集和输送系统;不需要建设除臭设施;只需生物池

内设置定型微生物培养箱、菌种投加泵和管道。

B、除臭效果明显:在水中消除恶臭物质,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几乎不产生臭气;

污泥臭味同步降低。

C、综合优势:投资运行费用较常规除臭技术大幅降低;占地小;运行稳定、维

护简便。

②技术优势

A、从源头消除致臭物质,减少臭气对设备设施的腐蚀;

B、无需加盖,省去传统除臭技术中的臭气收集、输送环节;

C、无需新建设施,极大节省占地;

D、建设方式方便快捷,尤其对于老厂改造,无需停产,即可建设;

E、缓释填料,损耗少,耐用性较强;

F、投资和运行成本低;

G、改善脱水污泥性状,对污水处理系统及出水水质没有任何影响;

H、运行稳定、维护简便。

二、除臭工艺方案比选

根据以上各种脱臭方法的分析,O3 氧化成本偏高、管理复杂;水洗法效率不高

且不彻底;燃烧法理论上可行但与本工程难以衔接;活性炭吸附法设备投资高,管

理复杂,运行成本高。因此在污水处理厂可行的除臭方法为化学脱臭法、植物提取

液除臭法、生物除臭法。

通过对收集的相关数据比较,在国内目前采用的除臭方法中,化学洗涤方法投

资比较高,且生产运行中的费用也较大;植物提取液投资较低,但是植物提取液基

本是依赖进口,运行费用较高;因此污水厂可考虑生物除臭工艺,其中生物滤池除

3-69

了占地大的缺点外,随着国产设备的运用,其投资有较大的下降,而且运行费用主

要是电费、填料的补充费用;土壤法除臭除了占地大的缺点外,投资适中,运行管

理简单,运行费用主要是电费。综上所述我们对污水厂除臭工艺不同除臭方法进行

比选。

表 3.2-33 生物除臭方案比选

项目 生物除臭法 化学洗涤法 臭氧氧化法 土壤除臭法

简图

气体

性质

可处理 VOCs 气体、

硫化氢、氨气等各种

性质的臭气

更适合于易溶于水的物

质,否则需增加药剂量

适于处理 VOCs 气体、硫

化氢等

适于处理 VOCs 气体、硫化氢、

氨气等各种成分

臭气

浓度 低、中、高浓度 中等浓度,适应性强 低浓度 低浓度

气量 不限 不限 视设备提供商定 不宜过高

占地

面积 适中 适中 适中 很大

投资 适中 适中 较大 较小

运行

成本 较低 适中 适中 较低

管理 在处理各种浓度时

均较简单 在处理各种浓度时,普通 在处理低浓度时,普通

需防止土壤酸化、板结,运行

故障时操作工作量大

操作 容易 普通 普通 容易

本适

用性

分析

运行成本低,管理简

单,处理效果好,适

用于本项目的臭气

特性,在国内外均已

得到广泛应用,推荐

采用。

成本高,不推荐采用 氨气去除率低,不推荐采

该法对高浓度以及浓度变化较

大的臭气处理效果不佳,与其

它处理方法相比占地面积较大

(处理 1m3/min 风量平均需要

3~5m2 的占地面积),因此不

推荐采用。

由上表对比可知,不同除臭方案的处理原理和处理效率各不相同,根据上述不

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同时综合考虑投资、用地面积、工艺成熟度、建设运行成

本等因素后,本工程推荐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法除臭。

3.2.11 污水处理厂型式的确定

近年来为改善城市水污染状况,优化生活和投资环境,各地均加快了污水处理

3-70

厂的建设步伐,不同工艺类型、不同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纷纷涌现。目前,尽管

我国污水处理厂工艺组成和建设规模各异,但在建设模式上,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

均采用地上式。地上式污水处理厂有其优点,但同时应看到,地上式污水处理厂的

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还会造

成周边土地资源的贬值。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环境要求的提高,能够与周边

环境协调,封闭性强、无二次污染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可能成为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

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3.2.11.1 地上式污水处理厂

地上式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中,主要为工程占地,另一方面还需从水厂绿化和

防止污水处理厂污染角度考虑,在征地时设置一些绿化带和隔离带用地。

地上污水处理厂除了本身占地,也将影响周边土地的利用。防护距离以外的附

近周边土地,降低了使用者

的吸引力,不能实现其最高市场价值。且污水厂外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不融洽,

对市容、市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2.11.2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和地上式污水处理厂相比,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如下优点:

(1)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占用空间小,在设计时,考虑至地下空间和投资的限制,

构筑物设计都比较紧凑,技术上也尽量采用占地面积小的处理工艺。此外地下污水

处理厂无需考虑绿化和隔离带等的要求。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 1/4 左右。

(2)地下污水处理厂部分辅助建筑物建于地面,占用土地资源少,节省了城市

开阔空间,不会使周围土地贬值,对于周边区域的未来发展没有障碍。地下污水处

理厂上部空间利用价值也较高,可用于绿化、公园、运动场等公益事业,也可用于

商业开发。

(3)主要设备均处于地下,机械设备的噪声和振动将对地面的建筑和居民基本

3-71

不产生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4)地下污水处理厂均处理地下,除受污水水质条件的影响外,基本不受外部

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下常年温差较地面温差要小,温度比较恒定,因此有利

于各种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

(5)地下污水处理厂处理构筑物是不可见的,因此既不会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

也不会影响到周围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

3.2.11.3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形式的确定

一个环境友好的污水厂,应能使厂区环境与周边环境完全协调,在有利于污水

厂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的上部空间利用,达到土地资源

节约的目的。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建设的有十几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例如昆明第十污

水处理厂,太原市晋阳污水处理厂,温州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郑州市南三环污水

处理厂等。

①温州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温州市杨府山涂田工业区,是温州第一座城镇

污水处理厂,迁建选址位于原厂北面,设计总规模为 40 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国家一

级 A 标准,采用半地下封闭式,预计 2017 年底建成投用。

图 3.2-22 温州中心片区半地下封闭式污水处理厂

②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石虎关立交桥北,总用地面积 59 亩,

设计处理规模为 15 万 m3/d,采用 MBR 工艺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2012 年底建成投

入运营。

3-72

图 3.2-23 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剖面示意图

③郑州市南三环污水处理厂位于位于中州大道、南三环和紫辰路交汇处,占地

约 108 亩,采用半地下式建设,2015 年投入运营。

图 3.2-24 南三环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3.2.11.4 地上空间利用方案的确定

项目采用全地下加盖式,上部空间除建一栋综合办公楼外,其他区域进行有效

设计,主要为道路和绿化,可以满足规划对绿地率等的要求。

3-73

3.2.12 拟建工程管线敷设工程

本工程新建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

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①管网管材选择

根据可研及建设方提供资料,本次工程污水管道管材推荐采用以下方案:出水

管线管径 DN=1500mm,使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

3.2.13 本工程处理工艺的确定及处理效率分析

3.2.13.1 本工程处理工艺

综上分析,本次工程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

提升泵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工艺,与项目可研处理工艺一致。

3.2.13.2 本工程处理效率的确定

参考国内采用 MBBR 污水处理工艺的厂家来确定本工程污水处理效率,各污水

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去除效率见下表。

表 3.2-33 污水处理厂调查进出水水质统计一览表 单位:mg/L

污水厂

COD BOD5 SS NH3-N TP TN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

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包头市万

水泉污水

处理厂二

期工程

850 40 350 10 350 5 65 2

(3.5) 8 0.4 80 15

95.3% 97% 98.6% 96.9%

(94.6%) 95%/ 81.25%

处理规模 7.5 万 m3/d,处理工艺为改良 AAO+MBBR 工艺(深度处理:膜格栅+磁混凝+

膜分离+臭氧)

天津武清

朱庄街西

片区污水

厂改造工

600 30 300 6 500 5 35 1.5

(3) 4 0.3 45 10

95% 98% 99% 95.7%

(91.4%) 92.5% 78%

3-74

污水厂

COD BOD5 SS NH3-N TP TN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

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进水 出水

程 处理规模 1 万 m3/d,处理工艺为 MBBR+ASH 改良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转盘过滤+

超滤膜池)

科学城 LG

水质净化

厂二期扩

建项目

400 30 200 6 250 5 25 1.5 5 0.3 30 /

92.5% 97% 98% 94% 94% /

处理规模 1.8 万 m3/d,处理工艺为 AAO+MBBR 工艺(深度处理:高级氧化、高效澄清

池)

宁波市新

周污水处

理厂提标

改造工程

320 30 130 6 300 5 30 1.5(3) 6 0.3 40 10

90.6% 95.4% 98.3% 95%(90%) 95% 75%

处理规模 16 万 m3/d,处理工艺为 AAOAO+MBBR 工艺(深度处理:高效沉淀池+深床

滤池)

大港港东

新城污水

处理厂提

标改造工

480 30 150 6 235 5 54 1.5(3) 6.5 0.3 62 10

93.75% 96% 97.9% 97.2%

(94.4%) 95.4% 83.9%

处理规模 1.25 万 m3/d,处理工艺为纯 MBBR 工艺(深度处理:高级氧化+滤池)

三门县城

市污水处

理厂提标

工程

350 30 200 6 220 5 35 1.5

(2.5) 4 0.3 40

12

(15)

91.4% 97% 97.7% 95.7%

(92.9%) 92.5% 70%(62.5%)

处理规模 4 万 m3/d,处理工艺为 SBR 工艺+MBBR 生物膜复合工艺(深度处理:反硝化

滤池)

中新天津

生态城水

处理中心

技术提标

改造工程

200 30 60 6 220 5 37 1 4.5 0.3 41 9

75% 90% 90.9% 97.3% 66.7% 78%

处理规模 11.5 万 m3/d, 处理工艺为改良 bardenpho+MBBR 工艺(深度处理:臭氧+

气浮+膜过滤)

由上表可知,上述城市污水的 COD、BOD5、NH3-N、TP、SS 的去除率较高,

去除污染物效果明显,最高达到 COD95.3%、BOD598%、NH3-N97.3%、TP95.4%、

SS99%、TN83.9%。本项目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后增加后置缺氧区和后置好氧区,

有效增强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根据分析本项目 MBBR 工艺总去除效率

COD≥92.86%、BOD5≥96.67%、NH3-N≥96.75%(93.75%)、TP≥92.5%、SS≥98.08%、

3-75

TN≥70%。

混凝沉淀过滤法在国内外应用广泛,经查阅关于深度处理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该工艺污染物一般去除效率见下表。

表 3.2-34 混凝沉淀过滤法处理效率及出水水质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处理效率(%)

混凝沉淀 过滤 综合

1 COD 25~35 15~25 35~45

2 BOD5 15~35 20~35 40~60

3 SS 40~60 40~60 70~80

4 TN 5~15 5~15 10~20

5 TP 40~60 30~40 60~80

由上表可知,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 COD25~

45%,BOD540~60%,SS70~80%,TN10~20%,TP60~80%。

本项目使用磁介质沉淀池,是在混凝沉淀中增加了磁粉,使得混凝产生的絮体

与磁粉有效结合,大大增加了混凝絮体的比重,从而大大加快了絮体的沉降速度,

并设置了污泥回流系统,使得污泥中的大部分磁粉直接循环使用,剩余污泥经过磁

粉回收后排出本系统,磁粉回收率为 99%左右,评价保守确定磁介质沉淀池工艺的

去除效率为 COD 32.5%,BOD5 65%,SS 91.1%,TP 96.5%,TN 15%。

3.2.13.3 工程出水水质

根据本工程进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

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要求,本工程进出水水

质及各单元处理效率见下表。

3-76

表 3.2-35 本工程各单元处理效率一览表

污染物 COD

(mg/L)

BOD5

(mg/L)

NH3-N

(mg/L)

SS

(mg/L)

TN

(mg/L)

TP

(mg/L)

进水水质 420 180 40 260 50 4

二级生化处理效率(%) 85 85~95 96.25

(93.75) 70~90 55~80 50~75

出水水质 84 21.6 1.5

(2.5) 52 17.5 2

a 磁混凝沉淀去除效率(%) 32.5 65 / 91.1 15 80-96.5

混凝沉淀出水 56.7 7.56 1.5

(2.5) 4.63 14.88 0.3

臭氧氧化处理效率(%) ≥50 20-30 / / / /

臭氧氧化出水 28.35 5.67 1.5

(2.5) 4.63 14.88 0.3

总去除效率(%) 93.25 96.85 96.25

(93.75) 98.22 70.24 92.5

评价标准 30 6 1.5

(2.5) 5 15 0.3

a. 浅谈磁混凝沉淀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宋立堂

由上表可知,本工程排水浓度可以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

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要求,

实现达标排放。

本工程出水水质按标准控制,即 COD 30mg/L、BOD5 6mg/L、SS 5mg/L、NH3-N

1.5(2.5)mg/L、TP 0.3mg/L、TN 15mg/L。

3.2.14.4 热差利用方案

《郑州富特能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污水源热泵中央空

调节能项目》利用现有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资源,中水夏季供冷、冬季供

暖用量约为 3.8 万 t/d,供热、供冷时间分别为 4 个月/a;热水供应时间为 10 个月/a,

年用水量约为 935.9 万吨/a。主要服务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内约 51.3 万平方

米建筑物的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全年洗浴用热。于 2017 年 10 月 13 日取得新郑市

环境保护局的验收批复,批复文号为“新环验[2017[33 号”,根据验收批复可知,换

3-77

热后的中水经西亚斯国际学院内景观河排入黄水河。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郑州沃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综合利用项目”环

评正在编制,根据“工可研”可知,项目将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迁建后的中水,送

至郑州西亚斯学院现状加压泵站,加压后,通过热泵技术为郑州富特能源开发管理

有限公司和郑州沃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综合利用。

《郑州沃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综合利用项目》为郑州西亚斯学院北校区

的建筑物提供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郑州西亚斯学院北校区拟建设 2 座水源热泵

机房、1 座 3000m³中水蓄水池、1 座中水外销泵站,占地约 8 亩。从新郑市第二污

水处理厂至郑州西亚斯学院北校区水源热泵机房铺设中水输水管道约 5.5Km,校区

各楼栋制热、制冷管网约 4.4Km 及生活热水管网 2.1Km 的埋设和室内末端系统的安

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供热、供冷范围为北校区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

宿舍,供热、供冷范围内的建筑面积约 70 万 m2,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 45 万 m2(学

生宿舍建筑面积 8.5 万 m2,教学办公建筑 36.5 万 m2);二期约 25 万 m2(教师公寓

建筑面积 16 万 m2,教学办公建筑 9 万 m2)。经核算,一期和二期(北区水源热泵

机房)夏季最大小时所需的总中水量约为 3385m3/h,冬季最大小时所需的总中水量

约为 3358m3/h。

一、热负荷

根据校园作息特点,住宅区与教学办公区用热具有时段性特征,二者呈现此消

彼长的规律。

(1)热水供应范围:一期学生宿舍(4 人间)建筑面积 8.5 万 m2,服务人口 6000

人;二期教师公寓建筑面积 16 万 m2,服务人口 4000 人,服务区域内的热水定时供

应,早上 6 点至 8 点,晚上 19 点至晚上 11:00,每天集中供应 4 个小时。

(2)冬季供热日期从 11 月 15 日到次年 3 月 15 日,春节放假 30 天,学生宿舍、

住宅(教师公寓)供暖为 1 天 24h;其他建筑按照 1 天 8h 供暖,学生宿舍和其他建

3-78

筑供暖实际为一年 90 天,教师公寓供暖时间为一年 120 天。

二、冷负荷

根据校园作息特点,住宅区、教学办公区用冷具有时段性特征,彼此基本不覆

盖。夏季供冷日期从 5 月 15 日到 9 月 30 日。本工程空调供冷方案初步拟定为:教

学、办公楼空调时间每天 11h;宿舍楼、住宅空调时间为每天 16h,夏季放假时间为

30 天,由此确定除教师公寓年供冷时间为 120 天外,其他建筑物年供冷时间按 90

天计。

西亚斯学院热差利用后尾水经消毒后外排入黄水河。

3.3 工艺流程

3.3.1 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3.3.1.1 施工期工艺流程

图 3.3-1 污水处理厂施工工艺流程图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门窗制作、安装 内 外 墙 粉

构件预制

钢筋

切割

、 混

凝 土

搅拌

扬尘、噪声、固废、废水

设 备 安 装

3-79

3.3.1.2 施工期产污环节

工程的施工包括各种构筑物的建设、设备安装、办公综合楼及其他辅助设施的

建设和管网敷设。

在施工阶段产生的污染环节主要为:

废气污染源:施工产生的扬尘。

废水污染源:施工人员产生的污水。

固体废物:土方回填后剩余弃土和建筑垃圾。

噪声源: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污染。

生态影响:基建时土方开挖、管线施工时道路开挖、管道破除等造成路面破坏,

影响城市生态景观,以及土方堆放有碍景观,甚至造成局部水土流失。

3.3.2 营运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3.3.2.1 营运期工艺流程简述

拟建工程整个工艺流程可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

深度处理系统和标准化排放口组成。

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间、进水泵房、细格栅间和曝气沉砂池四个单元。服务

范围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本工程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管网收集后汇入粗格栅间

前进水井,通过粗格栅拦截大尺寸的漂浮物后,由提升泵提升至细格栅间;细格栅

进一步将较小颗粒的悬浮物去除,曝气沉砂池去除污水中的砂石,经过以上预处理

单元的污水自流进入生化处理系统。预处理产生的栅渣和砂石经过干化处理后统一

外运,防止二次污染。

生化处理系统包括:MBBR 生化池、二沉池和磁沉淀池等组成。预处理后的污

水依次进入 MBBR 生化池去除各类污染物,并在二沉池和磁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MBBR 生化池处理后的泥水混合液与沉积于二沉池和磁沉淀池底部的泥水混合液通

过回流泵重新进入 MBBR 生化池处理工序,剩余污泥由剩余污泥泵排至污泥池,通

3-80

过污泥脱水间的进行脱水,形成泥饼(含水率<80%)外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置厂处理。

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深度处理系统。

深度处理系统包括:机械混合池、机械絮凝反应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

中间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氧化池、接触消毒池等组成。生化后污水由泵机泵入二沉

池,然后进入机械混合池,在进水井投加絮凝剂,通过机械反应池、磁介质沉淀池

和维转盘滤池,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残余悬浮物和部分 COD。出水进入臭氧接触氧

化池,然后进入接触消毒池,利用次氯酸钠对生化系统产生的大量细菌进行杀菌消

毒,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经过以上污水处理流程,出水进入巴氏计量槽,该单体为国家要求的标准化排

放口,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要求,在此设有 COD、氨氮、流量计等在线仪表,方便环

保部门进行监控。净化后的污水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

排入黄水河,汇入双洎河。

拟建工程营运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 3.3-2。

3-81

图 3.3-2 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反冲洗水

剩余

污泥

G6 污泥

尾水

排放 W1

进水泵房

(与粗格栅合建)

细格栅间

曝气沉砂池

(与细格栅合建)

MB

BR

生化池

周进周出矩形

二沉池

磁介质沉淀池

接触消毒池

污泥浓缩脱水间

(浓缩脱水一体机) 泥饼外运 S3

滤后水

粗格栅间

次氯酸钠溶液

S1

S1

S2

G1 G2

中间提升泵房

加药、碳源投加间

PAC、PAM

回流污泥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房

污泥

G4 G3 G5

臭氧催化氧化池

回用水

乙酸钠溶液

黄水河

新郑西亚斯

热差利用

除臭污泥

V型滤池

超越

贮泥池 剩余

污泥

污泥

臭氧车间

S4

3-82

3.3.2.2 营运期产污环节

废气排放源:粗格栅及进水泵房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1;

细格栅间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2;

曝气沉砂池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3;

MBBR 工艺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4;

二沉池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5;

污泥脱水机房无组织排放的臭气 G6。

废水污染源:处理后的出水 W1。

噪声源:各类泵、风机等设备。

固体废物:脱水后的栅渣 S1、沉砂 S2、脱水后的污泥饼 S3、废脱硫剂 S4 等。

3.4.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项目施工期预计 12 个月,施工期主要包括厂区整理、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建设和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的建设。施工期主要污染是施工场地扬尘、施工机械及运输车

辆尾气、食堂油烟、生活废水、施工废水、施工机械噪声、建筑垃圾、弃土、管沟

开挖产生的植被破坏等,但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

消失。

3.4.1.1 废气

(1)施工扬尘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场地清理、地面开挖扬尘和现场堆放扬尘;

② 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

③ 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

④ 人来车往所造成的现场道路扬尘。

(2)施工机械、车辆尾气

3-83

项目施工期间燃油机械设备较多,且一般采用轻柴油作为动力。使用柴油的大

型施工运输车辆如自卸车、载重汽车等作业时会产生一些废气,其中主要污染物为

NOx、SO2 和 CO。

3.4.1.2 废水

施工期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水和工人的生活污水。

(1)建筑施工污水

工程施工污水包括施工设备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 SS、石油类等。这部分污

水主要污染物为油污、建筑垃圾和泥沙,废水悬浮物浓度较大,但不含其它可溶性

的有害物质。主要污染物为 SS,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

(2)生活污水

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洗脸、洗手、施工场地内临

时食堂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污染物是 COD、BOD5、SS、NH3-N 等。

项目高峰施工人数按 100 人,生活用水量按 50L/人·日(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

测算,则生活用水量为 5m3/d,生活废水产生量按日用水量的 80%计,生活污水排放

量为 4.0m3/d,其浓度为:COD 250mg/l、BOD5 130mg/l、SS 200mg/l、NH3-N 25mg/L、

动植物油 50mg/L。

3.4.1.3 噪声

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表现为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振

动。挖土采用挖土机、推土机、运载车等,水泥搅拌,还有水泵的使用;装修作业

中电锯作业,会产生明显的施工噪声,据类比调查,施工时各种机械的声级可达

98-104dB(A)。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拟建厂址施工场地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敏感点,离项目最近

的敏感点为项目东侧 330m 的小吴庄,施工期噪声对其影响不大。

本项目管网工程量较小,仅涉及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管网敷设为厂区出水口

至黄水河,距离相对较短,且管网铺设时,施工机械噪声和运输车辆噪声对管线两

3-84

侧的居民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为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建议施工

沿线范围设置围挡;施工期提前告知沿线居民,及时沟通协调关系;在距离居民区

较近的区域内严禁中午、夜间施工,保证施工设备高速正常运转。通过采取上述措

施,可有效降低管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4.1.4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土石方阶段挖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1)建筑固废

①土石方

污水厂各构筑物在开挖过程中挖方量约 33.9 万 m3,填方量约 8.3 万 m3,产生

的弃方约 25.6 万 m3。要求施工土石方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

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工地建筑垃圾及渣土等处置干净,过剩弃土和建筑垃圾应按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消

纳场地。

项目土石方平衡图如下。

图 3.3-3 项目土石方平衡图(万 m3)图

②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钢筋头、混凝土块、废弃砖块等,集中暂存,及时运往城市

建筑垃圾填埋场。

A、项目位于付庄村拆迁遗址,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区现状有拆迁后的建筑垃圾

挖方

回填

弃土 指定消纳场

8.3

33.9

25.6 25.6

3-85

需要清运,按占地面积 67351.22m2 计,拆迁建筑面积按 2 层约 134702m2 计算,建筑

垃圾产生量按 1.5kg/m2 计,则项目需要清理的建筑垃圾约 202t,按照《郑州市城市

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消纳场地。

根据类比调查,本工程施工时产生的建筑垃圾按 1.5kg/m2 的建筑面积进行估算,

本项目建筑面积约 23784m2,因此项目施工期产生建筑垃圾约 3.57t,施工期建设方

应尽量回收有用材料和作为填方使用,不能利用的部分委托渣土公司统一清运处置,

按照《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的消纳场地。

(2)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按人均 1.0kg/d 计,施工期高峰施工人数按 100 人计,

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100kg/d。

3.4.1.5 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

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工艺特点以及厂址地区的生态现状和环境特点,确定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期。

项目施工过程因降雨、地表的开挖和弃土填埋,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及生态破坏。场区、构筑物、厂房、道路的土建施工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施工过程中,土方填挖、泥土转运装卸作业过程中的堆放时,都可能出现散落和水

土流失,使土壤暴露情况加剧。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不但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

量,还作为一种废物或污染物往外排放,会对场区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故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影响值得注意,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及恢

复。

3.4.2 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3.4.2.1 废气污染源

恶臭是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于污水处理厂,主要恶臭物质有 NH3、

3-86

H2S 等。

拟建工程生化处理主体工艺为 MBBR 生化池处理工艺,厌氧工段中 COD 浓度

负荷低,利于微生物厌氧释磷,微生物积蓄好氧吸磷动力的同时,进一步降解污水

中的有机物,为满足本项目脱氮除磷的处理效率,加设了后置缺氧区和后置好氧区,

其间产生甲烷、氨气等恶臭气体的量也极少。调查资料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恶臭

的主要排放部位在粗格栅间及提升泵房、细格栅间、曝气沉砂池、生化池、污泥脱

水间等,其产生的恶臭一般占整个污水厂恶臭产生量的 80%以上。

本工程恶臭污染物 H2S、NH3 产生源强类比“中牟官渡污水处理工程(5 万 m3/d)

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文号:郑环审[2017]84 号),本工程与其对比情况如下表所

示。

表 3.4-1 本项目污水 1 处理构筑物恶臭污染物产生源强

废气污染源产污单位 污水处理厂 NH3(kg/h) H2S(kg/h)

污水处理单元及污泥处理单元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

曝气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

污泥浓缩脱水间)

中牟官渡污水处理工程 0.25 0.01

本项目 0.50 0.02

由上表分析可知,中牟官渡污水处理工程采用生化处理工艺,主要废气污染物

产污单位与本项目基本一致,故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产污参数可类比

此环评中的数据。经类比,确定本项目主要恶臭产生单元的恶臭物质产生源强为 H2S:

0.02kg/h、NH3:0.50kg/h。

本工程为全地下式布局,采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为减轻项目产

生的恶臭气体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及项目所在地的卫生要求,本工程在生物池中

培养出高效除臭微生物,将含除臭微生物的污泥回流于预处理段,与水中的恶臭物

质发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转化降解等作用,使得恶臭物质在水中得到去除;同时工

程设计 4 台生物滤池,单座生物滤池风量 35000m3/h 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对各处理

单元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除臭。对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合建)、细格栅、沉砂池、

污泥脱水机房、曝气池和污泥回流泵房等使用混凝土盖板覆盖,然后采用管道收集

3-87

这些构筑物产生的恶臭气体,收集后的恶臭气体进入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进行处理,

处理后由 15m 高排气筒排放。

根据“天津市武清区朱庄街西片区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知,使用

全过程除臭对 H2S 和 NH3 的去除效率可达 80%以上(批复文号:津武环保许可书

[2014]38 号),本次环评全过程除臭效率取 H2S 80%,NH3 80%;经全过程除臭后,

恶臭源强为 H2S:0.004kg/h、NH3:0.10kg/h,约 80%的恶臭气体进入生物除臭滤池,

收集比例按 80%,没有收集的恶臭气体以无组织形式排放,排放量为 H2S:0.0008kg/h、

NH3:0.02kg/h。

根据对国内部分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调研,郑州市污泥处

置中心、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武汉市沙潮污水处理厂均采

用生物滤池除臭,生物滤池对 H2S 的处理效率为 90~95%,对 NH3 的处理效率为

85~90%。本次环评生物滤池除臭效率取 H2S 90%,NH3 90%,则本项目废气产排情

况见下表:

表 3.4-2 工程废气产排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产生量

(kg/h)

产生浓度

(mg/m3) 治理措施 处理效率

排放量

(kg/h)

排放浓度

(mg/m3)

H2S 0.0192 0.0229

“全过程除臭+

生物滤池法”处

理,废气经收集

后处理后经由

15m 高排气筒达

标排放

全过程除臭效

率 80%,生物滤

池除臭效率

90%

0.00032 0.0023

NH3 0.48 0.5714 0.008 0.0571

H2S 0.0008 /

/ /

0.0008 /

NH3 0.02 / 0.02 /

由上表可知,经“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法”处理后,本项目产生恶臭气体排放均

可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 2 限值(排气筒 15m 高时,H2S

排放量 0.33kg/h,NH3 排放量为 4.9kg/h)。

3-88

3.4.2.2 废水

本工程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本项目劳动定员 40 人,其中 30 人为

现有污水处理厂员工,本次工程新增员工 10 人。

①本项目生活污水

本项目新增劳动定员 10 人,营运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用水定额

取 120L/人·d,废水产排情况见下表。

表 3.4-3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产排情况一览表

废水

种类

劳动

定员

(人)

用水定额

(L/人·d)

用水量

(m3/d)

废水产生情况

废水排放情况 排放量

(m3/d) COD BOD5 NH3-N

生活

污水 10 120 1.2 0.96 350 180 30

经化粪池处理后,通

过厂区污水管网排

入粗格栅,进入污水

处理系统,处理达标

后排放

②项目建成后全厂生活污水

本项目建成后全厂员工 40 人,用水定额取 120L/人·d,废水产排情况见下表。

表 3.4-4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产排情况一览表

废水

种类

劳动

定员

(人)

用水定额

(L/人·d)

用水量

(m3/d)

废水产生情况

废水排放情况 排放量

(m3/d) COD BOD5 NH3-N

生活

污水 40 120 4.8 3.84 350 180 30

经化粪池处理后,通

过厂区污水管网排

入粗格栅,进入污水

处理系统,处理达标

后排放

本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 4.8t/d 经化粪池处理后,通过厂区污水管网排入粗格栅,

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由于 4.8t/d 占 10 万 t/d 的比例可

忽略不计,出水量均按 10 万 t/d 计。

3-89

3.4.2.3 噪声

建设项目营运后,噪声源主要有各类泵、空压机、鼓风机、压滤脱水机等设备。

评价中类比《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 社会区域》中提供

的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噪声源的源强数据,确定本工程噪声源的源强值为 80-95dB(A)。

表 3.4-5 拟建工程主要噪声设备及噪声源强

产生单元 污染源 数量(台、套) 单台设备源强值 dB(A)

构筑物外 1m 设备源强 治理措施

粗格栅及进

水泵房 排水潜污泵 4(3 用 1 备) 85 减振、隔声 65

细格栅及曝

气沉砂池

吸砂泵 2 80 减振、隔声

65 鼓风机 2 95

减振、隔声、

消声

MBBR

生化池 潜水排污泵 6(4 用 2 备) 85 减振、隔声 65

回流污泥泵房

潜水轴流泵 6(4 用 2 备) 85 减振、隔声

60 污水离心泵 2 台,(1 用 1 备) 85 减振、隔声

除臭污泥回流离心泵 2 台,(1 用 1 备) 85 减振、隔声

磁介质沉淀池

剩余污泥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3 台(2 用 1 备) 85 减振、隔声

65

回流污泥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4 台(2 用 2 备,

变频) 85 减振、隔声

高压清洗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3 台 85 减振、隔声

高速剪切机: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2 台 85 减振、隔声

V 型滤池

(地上)

反洗泵 3 台 80

减振、隔声 60 反冲洗鼓风机 3 台 80

空压机 2 台 80

中间提升泵房

潜水轴流泵 4 台(3 用 1 备,

2 台变频) 85 减振、隔声 60

臭氧催化氧化池(地上)

卧式离心泵 5 台(4 用 1 备,

变频) 85 减振、隔声

65

罗茨风机 1 台 90 减振、隔声

臭氧发生间 内循环水泵 4 台 80 减振、隔声 65

3-90

产生单元 污染源 数量(台、套) 单台设备源强值 dB(A)

构筑物外 1m 设备源强 治理措施

(地上) 外循环冷却水泵 5 台(4 用 1 备) 80

空压机 2 台(1 用 1 备) 90

污泥脱水机房

离心脱水机 3 台 80 减振、隔声 60

消防水泵房 消防水泵 3 台(2 用 1 备) 80 减振、隔声 60

厂区内回用水泵房

回用水泵 2 台(1 用 1 备) 80 减振、隔声 60

中水回用泵房

单级双吸离心泵 3 台(2 用 1 备,

1 台变频) 80 减振、隔声 60

生物除臭滤池

离心风机 8 台 80 减振、隔声 65

循环水泵 8 台 95

3.4.2.4 固体废物

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格栅栅渣、沉砂池污泥、脱水污泥、废催化剂

以及污水厂员工生活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

(1)栅渣及砂粒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的沉砂量可按 0.03kg/m3 计算,栅渣量可

按 0.1kg/m3 计算,据此推算本工程的沉砂量为 1095t/a,栅渣量约为 3650t/a。

(2)污泥

经类比“中牟官渡污水处理工程(5 万 m3/d)”污泥产生情况,本项目污泥主要为

生化污泥与化学除磷泥。

① 生化污泥

生化反应活性剩余污泥干泥泥量为 11.24t/d,含水率为 80%,则生化污泥湿泥量

为 56.2t/d。

② 化学除磷泥

每天需要去除磷的总量约为 360kg,生化除磷预计去除 3.6mg/L 的磷。化学除磷

需要排放的剩余污泥干量为 0.36t/d,含水率<80%,则化学除磷湿泥量为 1.8t/d。

综上,则污泥(湿污泥)总产生量为 58t/d(含水率<80%),折合 21170t/a。

3-91

(3)废催化剂

项目在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使用的臭氧催化剂一次最大使用量为 283.5m3,主要

成分为氧化铝负载过渡金属,使用年限大于 10 年,本次评价以 10 年计,使用年限

到期后,由专业提供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

没有参与氧化的臭氧经配套的尾气破坏器处理后外排,使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本项目催化剂使用量约 100kg,定期更换,更换周期为 5 年,每次更换三分之一的

催化剂使用量,则每次更换后产生的废催化剂量为 33kg,由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

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4)职工生活垃圾

本工程运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为员工产生的生活垃圾。本项目劳动定员共 40 人,

其中 30 人为现有污水处理厂员工,本次工程新增员工 10 人。

①本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

本项目新增劳动定员 10 人,营运期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按照每人每天 0.5kg 计,

则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见下表:

表 3.4-6 拟建工程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固体废物种类 来源 产生量(t/a) 性质 处置情况

栅渣 格栅 3650

一般固废 运至新郑市垃圾处理填埋场 沉砂 沉砂池 1095

生活垃圾 日常生活 1.825

污泥(%) 污泥浓缩车间 21170 一般固废 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总固体废物量 25916.825 / /

废催化剂

臭氧催化氧化

接触池 283.5m3/次

鉴别其固

废性质

10 年更坏一次,由专业提供催

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

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

臭氧尾气破坏

器 33kg/次

5 年更换一次,由专业提供臭

氧发生器和破坏器的厂家进行

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

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3-92

②项目建成后全厂产生的生活垃圾

本项目建成后全厂员工 40 人,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 0.5kg 计,则本项目

建成后全厂运营期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见下表:

表 3.4-7 项目建成后全厂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固体废物种类 来源 产生量

(t/a) 性质 处置情况

栅渣 格栅 3650

一般固废 运至新郑市垃圾处理填埋场 沉砂 沉砂池 1095

生活垃圾 日常生活 7.3

污泥(%) 污泥浓缩车间 21170 一般固废 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总固体废物量 25922.3 / /

废催化剂

臭氧催化氧化

接触池

283.5m3/

鉴别其固

废性质

10 年更坏一次,由专业提供催

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

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

臭氧尾气破坏器 33kg/次

5 年更换一次,由专业提供臭

氧发生器和破坏器的厂家进行

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

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3.5 本项目污染物产排情况

3.5.1 拟建工程施工期污染物产排状况

拟建工程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水厂施工产生的扬尘,管线开挖、回填产

生的扬尘、水污染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固体废物主要为土石方、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噪声主要为各类施工机械噪声,施工期污染物产排情况见下表。

表 3.5-1 拟建工程施工期污染物产排状况

名称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

及产生量

排放浓度

及排放量

大气

污染物

施工挖、填土方过程

扬 尘

与路面状况、运输车辆状况、

运输路线、原料的包装方式、

在施工工地内的存贮方式、天

气状况、工程进度等因素有关

经采取洒水、覆盖防尘网、

硬化路面、冲洗运输车辆

等措施后以无组织形式排

建筑材料(如砂、水泥等)在运输、搬运、装卸、存贮过

程中

3-93

名称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

及产生量

排放浓度

及排放量

水污

染物

施工人员

生活

COD、

氨氮

预计拟建工程施工高峰期人数

100 人,废水产生量为 4m3/d 入旱厕,不外排

固体废物

各施工阶段 土石方 污水处理厂土建弃方约 25.6 万

m3

回收有用建筑垃圾作为填

方使用,不能利用的部分

办理建筑垃圾清运许可证

并严格按照相关部门要求

送垃圾处理厂

施工人员生活 生活垃圾

预计拟建工程施工高峰期人数

100 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1t/d

送垃圾处理厂

噪声 各类施工机械 噪声 98~104dB(A) 98~104dB(A)

生态

地表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土地利用现状和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区域绿地面积

减少,生态功能减弱,同时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等将对区域内的动物、植物产生

不良的影响,使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大量挖掘土方若遇下雨,会造成水土流失

3.5.2 拟建工程营运期污染物产排状况

本项目污水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

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拟建工程营运期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物

排放情况分别见下表。

表 3.5-2 拟建工程营运期污染物产排状况

污染物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有组织 H2S 0.018 kg/h 0.00036 kg/h 0.0176kg/h

NH3 0.45 kg/h 0.0135 kg/h 0.437kg/h

无组织 H2S 0.002 kg/h 0.002 kg/h /

NH3 0.05 kg/h 0.05 kg/h /

废水

废水量

(万 m3/a) 3650 3650 2920

COD 15330t/a 1095t/a 14223t/a

NH3-N 1460t/a 54.75t/a 1405.25t/a

固体废物

栅渣 3650t/a 0 3650t/a

沉砂 1095t/a 0 1095t/a

污泥 21170t/a 0 21170t/a

3-94

污染物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臭氧氧化废催化剂 283.5m3/次 0 283.5m3

臭氧破坏器废催化剂 33kg/次 0 33kg/次

生活垃圾 1.825t/a 0 1.825t/a

噪声:项目营运后,噪声源主要有各类泵、空压机、鼓风机、压滤脱水机等设备,噪声源的源强

值为 80-95dB(A),经过减振、消声、隔声等措施后,单台设备源强值在 60-65dB(A)。

3.5.3 迁扩建工程建成前后的“三本账”分析

迁扩建工程建成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 3.5-3 项目建成前后污染物“三本账”清单 单位:t/a(废水量为 m3/d)

污染物

名称

现有工程 迁扩建项目完成后 “以新带老”

削减量

污染物排

放增减量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废水量 1.825×107 1.825×107 0 3.65×107 3.65×107 0 1.825×107 1.825×107

COD 7665 912.5 6752.5 15330 1095 14235 912.5 +182.5

BOD5 3285 182.5 3102.5 6570 219 6351 182.5 +36.5

SS 4745 182.5 4562.5 9490 182.5 9307.5 182.5 0

氨氮 730 91.25 638.75 1460 54.75 1405.25 91.25 -36.5

TP 54.75 9.125 45.625 146 10.95 135.05 9.125 +1.825

TN 912.5 273.75 638.75 1825 547.5 1277.5 273.75 +273.75

废渣 784.75 0 7665 3650 0 3650 0 0

泥砂 616.85 0 616.85 1095 0 1095 0 0

剩余污

泥 17520 0 17520 21170 0 21170 0 0

生活垃

圾 5.475 0 5.475 1.825 0 1.825 0 0

臭氧氧化废催化剂

0 0 0 283.5m3/

次 0 283.5m3/次 0 0

臭氧破坏器废催化剂

0 0 0 33kg/次 0 33kg/次 0 0

H2S 3.1×10-4kg/h 3.1×10-4kg/h 0 0.02kg/h 0.0024kg/h 0.0176kg/h 3.1×10-4kg/h 0.0021kg/h

NH3 8×10-2 kg/h 8×10-2 kg/h 0 0.5kg/h 0.0635kg/h 0.4365kg/h 8×10-2 kg/h -0.0165kg/h

3-95

3.6 事故排放源强分析

根据国内污水处理厂的类比调查,污水处理厂最为严重的事故就是全厂停电,

处理设施全部停运,进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黄水河,然后汇入双洎河。尤其是

变电站遇到故障或长时间停电不运转会造成反应池内微生物大批死亡,而微生物的

培养需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污水只能直接排入受纳水体黄水河,将使纳污

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在这种事故状态下,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量即为进水水量

5×104m3/d,水质即为进水水质,即 COD420mg/L,BOD5180mg/L,SS260mg/L,

NH3-N40mg/L,TN50mg/L,TP4.0mg/L。

本项目运营期加强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总结运行管理经验,确保

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根据类比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只要严格按照

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设置双回路供电、设置备用电源,污水处理厂出现停电

事故的概率很小。

3.7 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

3.7.1 总量指标

根据国家总量控制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为 COD、氨

氮、SO2 和氮氧化物四项因子。

根据本项目特点,需要进行总量控制的指标为 COD、NH3-N。

3.7.2 总量核算

本项目为废水治理工程,可有效降低区域 COD、NH3-N 的排放总量,不会额外

增加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因此,本项目的运行能有效促进服务范围内废水污染

物总量的削减。

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处理污水 1850 万吨/年,设计进水水质

化学需氧量≤420mg/l、氨氮≤40mg/l,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3-96

(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执行 COD≤50mg/L,NH3-N≤5mg/L,排入双洎河,

现有工程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 6752.5 吨/年、氨氮 638.75 吨/年;本项目

设计规模为 10 万 m3/d,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

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按照设计进出水指标

核算,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产排情况见下表。

表 3.7-1 水污染物削减情况一览表

项目 污染物 现有污水厂削减

量(t/a)

本项目污水厂削减量(t/a)

核定污染物增减削减量(t/a)

废水

废水(万 m3/a) 1825 3650 /

COD(t/a) 6752.5 14235 7482.5

NH3-N(t/a) 638.75 1405.25 766.5

备注:NH3-N 按照 1.5mg/L 核算。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

mg/L),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表:

表 3.7-2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

项目 污染物 现有污水厂排放

量(t/a)

本项目污水厂排放量(t/a)

核定污染物增减量(t/a)

废水

废水(万 m3/a) 1825 3650 /

COD(t/a) 912.5 1095 182.5

NH3-N(t/a) 91.25 54.75 -36.5

备注:本项目废水 NH3-N 按照 1.5mg/L 核算。

由上表计算可知,本项目水污染物核定排放量分别为 COD:1095t/a,NH3-N:

54.75t/a;本项目建成后水污染物核定增减量为 COD:182.5t/a,NH3-N:-36.5t/a。

本项目为环保工程,总量控制指标不占用区域预支增量,总量指标核定为 COD:

0t/a,NH3-N:0t/a。

4-1

第四章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北纬 34°16′至 34°39′,东经 113°30′至 113°54′之间。

北距郑州市区 38 公里;东北距中牟县城 45.6 公里、开封市区 120 公里;东至尉氏县

城 42.6 公里;南至长葛市区 20.4 公里、许昌市区 40 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区 36.5 公

里、平顶山市区 84 公里;西至新密市区 34.5 公里。南北长 42 公里,东西宽 36 公里,

总面积 873 平方公里。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

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1.2 地形地貌

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山丘、

岗和平原兼有,西部、西南部为侵蚀低山区,峡谷或谷峰相间。低山外围和西北部

为山前坡洪积岗地,京广铁路以东多沙丘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79.1%,岗地

地势起伏较大。京广线以东地区,由于受古黄河水流切割,与西部岗地分离,形成

南北向的条形岗地与古黄河隐流洼地相间的地形特征。

新郑市境内主要由具茨山、陉山、嶂山、泰山、梅山等山脉。新郑市的北部及

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新郑市的东部基本以京广铁路为界,以东为冲积平原。

4.1.3 气候气象

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雨量较充沛、无

霜期长、光照时间长等特点。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下半年受夏季风控

制,多刮南风,具体气候特征见表 4.1-1。

4-2

表 4.1-1 气候特征情况一览表

序号 气象要素 数值 序号 气象要素 数值

1 年平均气温(℃) 14.4 5 主导风向 NE

2 极端最高气温(℃) 42.5 6 年平均风速(m/s) 2.1

3 极端最低气温(℃) -17.9 7 无霜期(d) 213

4 年平均降水量(mm) 676.1 8 最大冻土深度(cm) 18

4.1.4 河流水系

(1)地表水

新郑市境内有双洎河、黄水河、潩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路河等 14 条

河流,河道总长度 223.82km,除潩水河属颖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属贾鲁河支流。

现有水库 24 座,其中 2 座中型水库,22 座小型水库,总库容 7061.46 万 m3,控制流

域面积为 400.73km2。

黄水河古称黄崖水,发源于新密市曲梁牛庵村,为境内第二条大河,属颖河水

系,常年河。由冯寺村入境,至傅庄村入双洎河,全长 29.4km。流域面积 110.84km2,

年均流量 0.1 至 0.3m3/s,年均水深 0.3m,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

双洎河原为洧水,发源于登封市阳城区,溱水发源于新密市鸡络鸣,皆属颖河

水系。洧、溱二水与新郑、新密交界处的交流寨南汇合,入境后称双洎河。自西北

向东南流至黄甫寨入长葛,至尉氏县入贾鲁河。境内河长 35.5km,流域面积

239.96km2,正常流量 2m3/s,平均水深 0.5m,最大流量 5320m3/s,最小流量 0.52m3/s,

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新郑境内主要支流有黄水河、莲河等。

莲河发源于薛店乡岗周村南,至杜楼村入双洎河,长 15.3km,流域面积 35.9km2,

为季节性河流。年均流量为 0.05~0.1m3/s,水深 0.2m,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

本项目最近的地表水体为西侧 48m 处黄水河,为双洎河支流,属淮河流域,为

Ⅳ类水体,地表水系图见附图七。

(2)地下水

4-3

新郑市浅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 0.33 亿 m3,占全部水资源总量的 16.8%,地下

水流向为西部和东部自西向东流,北部郭店以南从西北向东南流,以北从西南向东

北流,地下水水质多属碳酸钙水,pH 值为 6~7,矿化度小于 1g/L。补给水源以降水

和山区、丘陵区水平径流补给为主。除浅层地下水局部受农灌污染影响外,中深层

水水质良好。地下水分布于以下四个区域:

河间高平区:为浅层富水区,主要分布在双洎河、黄水河和潩水河的冲积平原

及二级阶地,约 213.9km2,占总面积的 24.5%,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地表为黄

土、沙壤土,地下水埋深 15m 左右,含水层 2-5m,单井出水量为 30~50m3/h。

沙岗间洼区:为浅层富水区,分布在京广铁路线以东地区,面积约 217.4km2,

占总面积的 24.9%,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地表为砂壤土和砂土,厚 15~20m,地

下水埋深 2-5m,局部 8-10m,单井出水量为 30~50m3/h。

丘陵区:为浅层贫水区,分布在区域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

约 386.7km2,占总面积的 44.3%,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变质岩裂隙水及裂隙岩

类溶洞水,地表为砂质粘土和砂壤土,厚 3~20m,地下水埋深 15-20m,单井出水

量为 30~50m3/h。

浅山区:为极贫水区,分布在该区西部和西南部的浅山地带,面积约 55km2,占

总面积的 6.3%,为变质岩类裂隙水及裂隙岩类溶洞水。地表为基岩和砂质粘土,地

下水埋深一般在 150~250m 以下,单井出水量为 30~40m3/h。

4.1.5 土壤植被、动植物

新郑市土壤有 3 个土类,8 个亚类,20 个土属,40 个土种。3 类主要为褐土类、

潮土类、风砂土类,其中褐土类为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低山丘陵

缓岗地带,面积 714714 亩,占 74.8%;潮土类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东地区,面积 174857

亩,占 18.3%;风砂土类主要分布在区域东部及东北部的局部岗丘地区,面积 65930

亩,占 6.9%;集聚区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层分十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细砂土层、

4-4

沙壤土层、白垩土层、中层土、上土层、细砂层、粘土层、红粘土层、中沙层和粗

砂、卵石层。

4.1.6 动植物

新郑属豫东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区,植被以华北区系植物为主,自然植被稀少,

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植被,常见有木本和草本两大类型,常见植物有毛白杨、欧美

杨、旱柳、泡桐、刺槐、臭椿、侧柏、狗尾草等,经济林主要为枣树,农作物主要

为小麦和玉米。本项目周边无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

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动植物。

4.1.7 自然资源

新郑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日前发现各类矿种 12 种,矿产地 37 处,区内矿产

地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硅石等,还储存着丰富的地热、矿

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其次是水泥、红硅石、硅石、白云岩等。新

郑农业资源丰富,建有万亩樱桃,万亩小杂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大枣 20 万亩,

枣树 600 万株,年产优质红枣 3000 万吨。

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侧,

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周边 500m 范围内无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动植物。

4.2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为了反映和了解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委

托河南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10 月 31 日—2017 年 11 月 6 日对项目

区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现场监测,监测点位示意图见附图八。

4-5

4.2.1.1 监测点位

一、监测点位布设具体见下表:

表 4.2-1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情况

编号 监测点位置 布点原则 方位 距离

1 郑庄村 主导风下风向敏感点 NE 1176m

2 小吴庄 项目区侧风向 E 330m

3 李湾村 主导风上风向敏感点 S 650m

二、补充臭气监测浓度的监测点位:

表 4.2-2 臭气浓度监测点布设情况

编号 监测点位置 布点原则 方位 距离

1 小连楼村 监测季节主导上风向敏感点 SE 1200m

2 项目区 项目区侧风向 / 330m

3 白庙范村 监测季节主导下风向敏感点 NW 1031m

4.2.1.2 监测因子

监测因子确定为:PM10、PM2.5、SO2、NO2、H2S、NH3;补充臭气监测浓度。

4.2.1.3 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 4.2-3 环境空气监测频率一览表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SO2、NO2 24 小时值 连续监测 7 天,每天至少 20h 采样时间

小时值 连续监测 7 天,每次采样不少于 45min

PM10、PM2.5 24 小时值 连续监测 7 天,每天至少 20h 采样时间

H2S、NH3 小时值 连续监测 7 天,每次采样不少于 45min

臭气浓度 小时值 连续监测7天,每天采样4次,每次采样不少于45min

4.2.1.4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要求进行,详见下表。

4-6

表 4.2-4 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一览表

序号 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方法标准来源 检出限

1 SO2 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482-2009 小时:0.007mg/m3

日均:0.004mg/m3

2 NO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79-2009 小时:0.005mg/m3

日均:0.003mg/m3

3 PM10 重量法 HJ618-2011 0.01mg/m3

4 PM2.5 重量法 HJ618-2011 0.01mg/m3

5 NH3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4-2009 0.004mg/m3

6 H2S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 11742-1989 0.005mg/m3

7 臭气浓度 环境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

较式臭袋法 GB/T14675-1993 无量纲 10

4.2.1.5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见下表:

表 4.2-5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执行标准一览表

评价标准 评价因子及标准值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NH3(mg/m3) 一次值 0.20

H2S(mg/m3) 一次值 0.0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NO2(μg/m3) 1 小时平均 200

24 小时平均 80

SO2(μg/m3) 1 小时平均 500

24 小时平均 150

PM10(μg/m3) 24 小时平均 150

PM2.5(μg/m3) 24 小时平均 75

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数学表达式如下:

Ii=Ci/Co

式中:I—i 种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

Ci—i 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Si—i 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I≥1 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4-7

4.2.1.6 监测结果

根据 2017 年 10 月 31 日-2017 年 11 月 6 日 PM10、PM2.5、SO2、NO2、H2S、NH3

的监测数据,统计后结果具体见下表。

表 4.2-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统计结果

监测点名称 监测项目 小时值浓度范围(µg/m3) 24 小时值浓度范围(µg/m3)

郑庄

PM10 / 129-140

PM2.5 / 63-77

SO2 8-26 11-19

NO2 13-51 15-43

H2S 未检出 /

NH3 0.005-0.013 /

小吴庄

PM10 / 127-133

PM2.5 / 63-68

SO2 8-27 13-22

NO2 14-58 18-46

H2S 未检出 /

NH3 0.004-0.013 /

李湾村

PM10 / 124-135

PM2.5 / 61-70

SO2 7-27 11-22

NO2 12-58 18-46

H2S 未检出 /

NH3 0.004-0.013 /

根据 2018 年 7 月 30 日-2018 年 8 月 6 日补测臭气浓度的监测数据,统计后结果

具体见下表。

表 4.2-7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统计结果

监测点名称 监测项目 小时值浓度最大监测值(无量纲)

小连楼村 臭气浓度 12

项目区 臭气浓度 13

白庙范村 臭气浓度 13

备注:2018.8.1 下雨,不满足检测要求。

4-8

4.2.1.7 评价结果与分析

监测所得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见下表。

表 4.2-8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

监测

点位

监测

项目

小时值 24 小时值

标准限值

(mg/m3)

单因子

指数

最大超

标倍数

超标率

%

标准限值

(mg/m3)

单因子

指数

最大

超标

倍数

超标率

%

郑庄

PM10 / / / / 0.15 0.86-0.93 0 0

PM2.5 / / / / 0.075 0.84-1.027 0.027 14.3

SO2 0.5 0.016-0.052 0 0 0.15 0.073-0.127 0 0

NO2 0.2 0.65-0.255 0 0 0.08 0.188-0.538 0 0

H2S 0.01 / / / / / / /

NH3 0.2 0.025-0.065 0 0 / / / /

小吴

PM10 / / / / 0.15 0.847-0.887 0 0

PM2.5 / / / / 0.075 0.84-0.907 0 0

SO2 0.5 0.016-0.054 0 0 0.15 0.087-0.147 0 0

NO2 0.2 0.07-0.29 0 0 0.08 0.225-0.575 0 0

H2S 0.01 / / / / / / /

NH3 0.2 0.02-0.065 0 0 / / 0 0

李湾

PM10 / / / / 0.15 0.827-0.9 0 0

PM2.5 / / / / 0.075 0.813-0.933 0 0

SO2 0.5 0.014-0.054 0 0 0.15 0.073-0.147 0 0

NO2 0.2 0.06-0.29 0 0 0.08 0.225-0.575 0 0

H2S 0.01 / / / / / / /

NH3 0.2 0.02-0.065 0 0 / / / /

由上表可知,郑庄村 PM2.5 轻微超标,最大超标倍数 0.027,超标率 14.3%,超

标原因是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干燥,风沙扬尘引起的 PM2.5 超标,其他监测点的监测

因子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 H2S、

NH3 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

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的浓度限值要求。

4-9

4.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2.2.1 区域地表水常规数据

4.2.2.2 监测断面

经现场踏勘,项目区域地表水体主要为黄水河和双洎河。监测布点图见附图八,

监测断面设置见下表。

表 4.2-9 地表水现状监测断面

序号 河流 监测断面

1# 黄水河 项目排污口上游 500m 处(黄水河)

2# 黄水河 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黄水河)

3# 双洎河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上游 500m(双洎河)

4# 双洎河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下游 500m 处(双洎河)

5# 双洎河 双洎河黄埔寨断面(双洎河)

图 4.2-1 地表水监测布点示意图

图例

本项目厂址

排污口

监测断面

水流方向

黄水河

1#

2#

5#

4#

3#

双洎河

4-10

4.2.2.3 监测因子

监测因子包括:pH、COD、BOD5、NH3-N、总磷、总氮、溶解氧、氟化物、

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粪大肠菌群,同时监测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温、河宽、

水深。

4.2.2.4 监测频次

连续监测 3 天,每天采样 1 次。

3.2.2.5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地表水各监测因子监测分析方法见下表。

表 4.2-10 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检出限

1 pH 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

2 COD 重铬酸盐法 GB/T 11914-1989 10mg/L

3 BOD5 稀释接种法 HJ505-2009 0.5mg/L

4 NH3-N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0.025mg/L

5 总磷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1989 0.01mg/L

6 总氮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36-2012 0.05mg/L

7 悬浮物 重量法 GB/T 11901-1989 4mg/L

8 粪大肠菌群 滤膜法 HJ/T347-2007 /

根据新郑市环保局关于本次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意见,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

状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评价标准见下表:

表 4.2-11 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

序号 评价因子 标准限值 备注

1 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Ⅳ类表 1 标准

2 COD 30mg/L

3 BOD5 6mg/L

4 NH3-N 1.5mg/L

5 总磷 0.3mg/L

6 总氮 1.5mg/L

7 溶解氧 3mg/L

8 氟化物 1.5mg/L

9 高锰酸盐指数 10mg/L

4-11

序号 评价因子 标准限值 备注

10 挥发酚 0.01mg/L

11 粪大肠菌群 20000

4.2.2.6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分析地

表水水质状况。未检出项按检出限的一半计算。

标准指数法计算如下公式:

Sij=Cij/Csi

式中:Sij——污染物 i 在第 j 点的标准指数;

Cij——污染物 i 在第 j 点的浓度(mg/L);

Csi——污染物 i 的标准限值(mg/L)

pH 的标准指数为:

SpH,j=(7.0 - pHj) /(7.0 - pHsd) pHj≦7.0

SpH,j=( pHj - 7.0) /(pHsu - 7.0) pHj>7.0

式中:SpH,j——pH 在第 j 点的标准指数;

pHj——j 点 pH 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值下限;

pHsu——地表水水质中规定的 pH 值上限;

4.2.2.7 监测结果及分析

地表水现状监测结果及达标情况分析见下表。

4-12

表 4.2-12 地表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因子 pH COD BOD5 氨氮 总磷 总氮 溶解氧 氟化物 高锰酸盐指数

标准限值 6-9 30 6 1.5 0.3 1.5 3 1.5 10

1#

范围 7.43-7.83 37.3-44.3 8.11-8.21 1.23-1.46 0.221-0.247 1.63-1.66 7.7-7.8 0.87-0.97 16.13-16.33

标准指数

范围

0.215-0.4

15 1.24-1.48 1.35-1.37 0.82-0.97 0.74-0.82 1.09-1.11 0.25-0.27 0.58-0.65 1.61-1.63

最大超标

倍数 0 0.48 0.37 0 0 0.11 0 0 0.63

超标率% 0 100 100 0 0 100 0 0 100

2#

范围 7.53-7.77 34.5-40.2 8.09-8.32 1.14-1.35 0.253-0.261 1.42-1.54 9.1-9.3 0.87-0.97 15.15-15.78

标准指数

范围

0.33-0.38

5 1.15-1.34 1.35-1.39 0.76-0.90 0.84-0.87 0.95-1.03

0.001-0.0

35 0.58-0.66 1.52-1.58

最大超标

倍数 0 0.34 0.39 0 0 0.03 0 0 0.58

超标率% 0 100 100 0 0 33.3 0 0 100

3#

范围 7.61-7.69 33.2-34.5 7.45-8.52 0.95-1.32 0.223-0.277 1.32-1.53 9.4-9.5 1.02-1.04 15.55-5.70

标准指数

范围

0.305-0.3

45 1.11-1.15 1.24-1.42 0.63-0.88 0.74-0.92 0.88-1.02

0.006-0.0

019 0.68-0.69 1.56-1.57

最大超标

倍数 0 0.15 0.42 0 0 0.02 0 0 0.57

超标率% 0 100 100 0 0 33.3 0 0 100

4#

范围 7.7-7.75 31.4-33.7 6.22-6.77 0.98-1.24 0.234-0.283 1.41-1.45 12.0-12.3 1.01-1.05 12.35-14.12

标准指数

范围

0.35-0.37

5 1.04-1.12 1.02-1.13 0.65-0.83 0.78-0.94 0.94-0.97

0.382-0.4

32 0.67-0.70 1.24-1.41

最大超标

倍数 0 0.12 0.13 0 0 0 0 0 0.41

超标率% 0 100 100 0 0 0 0 0 100

5#

范围 7.70-7.80 34.2-35.1 6.17-6.69 1.05-1.33 0.215-0.235 1.03-1.37 11.2 1.03-1.09 9.3-14.04

标准指数

范围 0.34-0.40 1.14-1.17 1.03-1.12 0.7-0.89 0.72-0.78 0.69-0.91

0.226-0.2

41 0.69-0.73 0.93-1.40

最大超标

倍数 0 0.17 0.12 0 0 0 0 0 0.40

超标率% 0 100 100 0 0 0 0 0 66.7

由上表 4.2-12 统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监测断面(项目排污口上游 500m 处(黄水河)):此断面为背景断面,该处

监测因子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均超标,不能满足《地表水质

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水体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接纳沿线生活污水

4-13

所致。

2#监测断面(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黄水河)):此断面为监测断面,该处

监测因子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均满

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水体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接纳

沿线生活污水所致。

3#监测断面(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上游 500m(双洎河)):此断面为监测断

面,该处监测因子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超标,其余监测

因子均满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水体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

要是接纳沿线生活污水所致。

4#监测断面(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下游 500m(双洎河)):此断面为背景断

面,该处监测因子 COD、BOD5 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

分别为 0.11、0.77、1.13、0.61;其余监测因子均满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IV 类水体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接纳沿线生活污水所致。

5#监测断面(双洎河黄甫寨断面(双洎河)):此断面为监测断面,该处监测

因子 COD、BOD5 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均满足《地表

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水体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接纳沿线生活

污水所致。

本项目为污水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处理服务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对缓

解当地地表水体污染有极大促进作用。

4.2.2.8 双洎河常规监测断面资料分析

双洎河新郑黄甫寨监测断面位于黄水河入双洎河的下游,为省控监测断面,根

据河南省环保厅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报告双洎河新郑黄甫寨监测断面 2017 年第 1

期(2016.12.26-2017.01.01)至 2017 年第 42 期(2017.10.09-2017.10.15)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汇总如下。

4-14

表 4.2-13 地表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时间 COD NH3-N TP 监测时间 COD NH3-N TP

2017 年第 1 期 38.8 5.16 0.50 2017 年第 22 期 29.5 0.97 0.13

2017 年第 2 期 44.7 4.62 0.59 2017 年第 23 期 39.1 0.58 0.17

2017 年第 3 期 46.7 4.43 0.64 2017 年第 24 期 39.3 0.66 0.15

2017 年第 4 期 46.5 4.24 0.63 2017 年第 25 期 40.0 0.20 0.12

2017 年第 5 期 45.7 4.23 0.61 2017 年第 26 期 39.7 0.19 0.13

2017 年第 6 期 47.6 4.36 0.61 2017 年第 27 期 39.1 0.23 0.16

2017 年第 7 期 49.1 3.67 0.61 2017 年第 28 期 38.5 0.30 0.15

2017 年第 8 期 50.5 2.57 0.55 2017 年第 29 期 35.9 0.21 0.12

2017 年第 9 期 39.0 1.51 0.33 2017 年第 30 期 34.7 0.19 0.11

2017 年第 10 期 36.3 1.66 0.23 2017 年第 31 期 34.0 0.35 0.11

2017 年第 11 期 37.8 2.56 0.24 2017 年第 32 期 34.6 0.39 0.16

2017 年第 12 期 41.3 1.77 0.32 2017 年第 33 期 21.0 0.31 0.15

2017 年第 13 期 31.0 1.20 0.33 2017 年第 34 期 35.9 0.24 0.10

2017 年第 14 期 31.0 1.20 0.32 2017 年第 35 期 35.2 0.33 0.08

2017 年第 15 期 48.3 4.20 0.50 2017 年第 36 期 33.6 1.27 0.18

2017 年第 16 期 40.9 4.06 0.25 2017 年第 37 期 12.0 1.39 0.26

2017 年第 17 期 58.3 4.90 0.24 2017 年第 38 期 39.5 0.76 0.27

2017 年第 18 期 41.1 2.81 0.25 2017 年第 39 期 39.8 2.60 0.55

2017 年第 19 期 42.4 2.23 0.24 2017 年第 40 期 35.8 0.31 0.25

2017 年第 20 期 42.6 1.00 0.22 2017 年第 41 期 35.7 1.65 0.37

2017 年第 21 期 40.5 1.34 0.20 2017 年第 42 期 36.1 3.64 0.49

平均值 38.8 1.9 0.3

图 4.2-2 COD 变化曲线图

4-15

图 4.2-3 氨氮变化曲线图

图 4.2-4 总磷变化曲线图

由表 4.2-13 和图 4.2-2 至 4.2-4 可知,双洎河新郑黄埔寨监测断面 2017 年第 1 期

(2016.12.26-2017.01.01)至 2017 年第 42 期(2017.10.09-2017.10.15)监测因子 COD

基本不能满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标准,NH3-N 和 TP 在夏季

常规监测数据不超标,其它时期均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TP 超标原因主要为接纳了

沿线生活污水所致。

4.2.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为了反映和了解项目区及附近地下水环境状况,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委托

4-16

河南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11 月 4 日—2017 年 11 月 7 日对项目厂区

附近地下水进行了现场监测。

4.2.3.1 监测点位

本次评价设置 3 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6 个地下水位监测点位,具体布设位

置详见下表。

表 4.2-14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一览表

监测点位置 方位及距离 备 注

白庙范村 西北/1031m 建设项目地下水流向上游

小吴庄 东/330m 建设项目地下水下游

李湾村 南/650m 建设项目地下水下游

地下水水位监测 6 个监测点位,包括白庙范村、河李村、小吴庄、小连楼、李

湾村、高班庄。

4.2.3.2 监测因子

评价选取以下 29 个因子作为地下水监测因子,同时记录监测井功能、井深、

水位、水温。监测因子为:pH、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

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

化物、总大肠菌群、耗氧量、细菌总数、K+、Na+、Ca2+、Mg2+、CO32-、HCO3-、Cl-、

SO42-。

4.2.3.3 监测频率

监测 3 天。

4.2.3.4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见下表。

表 4.2-15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检出限

1 pH 玻璃电极法 GB/T 5750.4-2006 /

2 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02mg/L

3 硝酸盐 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5mg/L

4 亚硝酸盐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001mg/L

4-17

序号 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检出限

5 挥发酚类 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

萃取分光光度法 GB/T 5750.4-2006 0.002mg/L

6 氰化物 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

法 GB/T 5750.5-2006 0.002mg/L

7 砷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GB/T 5750.6-2006 1.0μg/L

8 汞 原子荧光法 GB/T 5750.6-2006 0.1μg/L

9 铬(六价)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004mg/L

10 总硬度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GB/T 5750.4-2006 1.0mg/L

11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 GB/T 5750.6-2006 2.5μg/L

12 氟化物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5750.5-2006 0.2mg/L

13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14

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5μg/L

14 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03mg/L

15 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01mg/L

16 溶解性总固

体 称量法 GB/T 5750.4-2006 /

17 硫酸盐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热法) GB/T 5750.5-2006 5mg/L

18 氯化物 硝酸银容量法 GB/T 5750.5-2006 1.0mg/L

19 总大肠菌群 滤膜法 GB/T 5750.12-2006 /

20 细菌总数 平皿计数法 GB/T 5750.12-2006 /

21 K+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4-1989 0.05mg/L

22 Na+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4-1989 0.01mg/L

23 Ca2+ EDTA 滴定法 GB/T 7476-1987 1.0mg/L

24 Mg2+ EDTA 滴定法 GB/T 7477-1987 1.0mg/L

25 CO32-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

法》(第四版增补版)

1.0mg/L

26 HCO3-

硝酸银容量法

GB/T 5750.5-2006

1.0mg/L

27 Cl- 1.0mg/L

28 SO42-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5.0mg/L

29 耗氧量 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GB/T 11892-1989 0.5mg/L

根据新郑市环保局关于本次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意见,本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现

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评价标准详见下表。

表 4.2-16 地下水环境评价标准

序号 评价因子 标准限值 备注

1 pH 6.5-8.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Ⅲ类标准

2 总硬度 450mg/L

3 氨氮 0.5mg/L

4 硝酸盐 20mg/L

5 亚硝酸盐 1.0mg/L

4-18

序号 评价因子 标准限值 备注

6 溶解性总固体 1000mg/L

7 总大肠菌群 3 个/L

8 细菌总数 100 个/L

9 挥发酚类 0.002mg/L

10 氰化物 0.05mg/L

11 砷 0.01mg/L

12 汞 0.001mg/L

13 铬(六价) 0.05mg/L

14 铅 0.01mg/L

15 氟化物 1.0mg/L

16 氯化物 250mg/L

17 镉 0.005mg/L

18 铁 0.3mg/L

19 锰 0.1mg/L

20 硫酸盐 250mg/L

21 耗氧量 3.0 mg/L

4.2.3.5 评价方法

标准指数法计算如下公式:

Sij=Cij/Csi

式中:Sij——污染物 i 在第 j 点的标准指数;

Cij——污染物 i 在第 j 点的浓度(mg/L);

Csi——污染物 i 的标准限值(mg/L)

pH 的标准指数为:

SpH,j=(7.0 - pHj) /(7.0 - pHsd) pHj≦7.0

SpH,j=( pHj - 7.0) /(pHsu - 7.0) pHj>7.0

式中:SpH,j——pH 在第 j 点的标准指数;

pHj——j 点 pH 值;

4-19

pHsd——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值下限;

pHsu——地表水水质中规定的 pH 值上限;

水质参数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超过了规定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4.2.3.6 监测结果及分析

地下水监测结果详见下表。

表 4.2-17 地下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单位:mg/L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结果 标准限值 标准指数范围 最大超标倍数

白庙范村

pH 7.33-7.35 6.5-8.5 0.22-0.23 0

总硬度 289-295 450 0.64-0..66 0

耗氧量 0.83-0.86 3.0 0.28-0.29 0

氨氮 0.113-0.117 0.50 0.226-0.234 0

亚硝酸盐 未检出 1.0 / /

硝酸盐 1.10 20 0.055 0

溶解性总固体 410-411 1000 0.41-0.411 0

总大肠菌群 未检出 3 / /

菌落总数 62-65 100 0.62-0.65 0

小吴庄

pH 7.25-7.27 6.5-8.5 0.17-0.18 0

总硬度 233-247 450 0.52-0.55 0

耗氧量 0.53-0.56 3.0 0.177-0.187 0

氨氮 0.101-0.104 0.50 0.202-0.208 0

亚硝酸盐 未检出 1.0 / 0

硝酸盐 0.94-1.03 20 0.047-0.052 0

溶解性总固体 186-364 1000 0.186-0.364 0

总大肠菌群 未检出 3 / /

菌落总数 43-47 100 0.43-0.47 0

李湾村

pH 7.33-7.34 6.5-8.5 0.22-0.27 0

总硬度 252-261 450 0.56-0.58 0

耗氧量 0.53-0.64 3.0 0.177-0.213 0

氨氮 0.103-0.107 0.50 0.206-0.214 0

亚硝酸盐 未检出 1.0 / /

硝酸盐 0.53 20 0.027 0

溶解性总固体 112-113 1000 0.112-0.113 0

总大肠菌群 未检出 3 / /

菌落总数 66-68 100 0.66-0.68 0

4-20

由上表可知,地下水 3 个水质现状监测点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环境

质量标准》(GB/14848-1993)Ⅲ类标准的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现状目

前良好。

4.2.4 声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为了反应各个项目区声环境质量状况,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司委托河南永正

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11 月 02 日和 2017 年 11 月 03 日对项目厂界噪声

进行了监测。

4.2.4.1 监测点位、监测因子

本次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在厂界四周和小吴庄村布设 5 个噪声监测点,取连续

两天的监测数据。声环境现状监测情况见下表。

表 4.2-18 声环境现状监测情况

监测点位置 监测因子 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频率

厂界四周

LAep 按照 GB3096-2008 执行

2017 年 11 月 02 日和 2017 年

11 月 03 日监测 2 天,每天昼、

夜各一次 小吴庄村

4.2.4.2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评价执行标准详见下表。

表 4.2-19 声环境现状监测评价标准

位 置 标准值 dB(A) 标 准 来 源

厂界 昼 60、夜 5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

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的等效声级,采用与评价标准直接比较的方法,对

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4.2.4.3 监测结果及分析

噪声监测结果见下表。

4-21

表 4.2-20 环境噪声监测统计结果

监测点 监测日期 监测时段 Leq [dB(A)] 执行标准 达标情况

东厂界

2017.11.02 昼 间 43.5 60 达标

夜 间 40.6 50 达标

2017.11.03 昼 间 44.2 60 达标

夜 间 41.1 50 达标

西厂界

2017.11.02 昼 间 43.2 60 达标

夜 间 40.3 50 达标

2017.11.03 昼 间 43.5 60 达标

夜 间 41.6 50 达标

南厂界

2017.11.02 昼 间 42.8 60 达标

夜 间 39.5 50 达标

2017.11.03 昼 间 42.7 60 达标

夜 间 40.4 50 达标

北厂界

2017.11.02 昼 间 44.3 60 达标

夜 间 41.2 50 达标

2017.11.03 昼 间 43.8 60 达标

夜 间 41.3 50 达标

小吴庄村

2017.11.02 昼 间 45.5 60 达标

夜 间 41.3 50 达标

2017.11.03 昼 间 45.3 60 达标

夜 间 41.3 50 达标

由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四周厂界和敏感点小吴庄村现状噪声昼间、夜间均能

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说明区域声环境质

量良好。

4.2.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在现场勘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项目厂址目前占地类型主要为拆迁的

村庄。

4-22

4.3 环境质量现状小结

4.3.1 环境空气

根据监测结果,郑庄村 PM2.5 轻微超标,最大超标倍数 0.027,超标率 14.3%,

超标原因是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干燥,风沙扬尘引起的 PM2.5 超标,其他监测点的监

测因子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 H2S、

NH3 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

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的浓度限值要求。

4.3.2 地表水

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黄水河 1#和 2#监测

断面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双洎河 3#、

的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4#和 5#监测断面 COD、BOD5 和高锰酸盐

指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本项目为污水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处理

服务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对缓解当地地表水体污染有极大促进作用。

4.3.3 地下水

本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所设 3 个监测点位的水质各因子监测值均满足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无超标现象出现,说明项

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现状目前良好。

4.3.4 噪声

监测数据表明厂界四周和敏感点的昼间、夜间现状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

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说明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4.3.5 生态

调查范围内各种群落类型交替连接,多为人工种植、管理的农作物群落类型。

4-23

物种数量较少、多样性较贫乏;但由于人工的有效管理及能量补充,整个系统可以

得到较稳定的维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评价区范围内无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动

植物。

4.4 区域污染源调查

本项目为迁(扩)建项目,占地 67351.22m2,目前项目选址区为新郑市和庄镇

付庄村拆迁遗址,项目尚未进行开发活动。

根据《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报告表(报批版)》(由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09 年 5 月编制),项目

核定污染物排放情况见下表:

表 4.4-1 现有工程全厂污染物核定产排情况一览表

种类 污染物名称 现有工程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废水

废水量 1.825×107 1.825×107 0

COD 7665 912.5 6752.5

BOD5 3285 182.5 3102.5

SS 4745 182.5 4562.5

氨氮 730 91.25 638.75

TP 54.8 9.125 45.625

TN 912.6 273.75 638.75

固废

废渣 784.75 0 784.75

泥砂 616.85 0 616.85

剩余污泥 17520 0 17520

生活垃圾 5.475 0 5.475

废气 H2S 3.1×10-4kg/h 3.1×10-4kg/h 0

NH3 8×10-2 kg/h 8×10-2 kg/h 0

根据“新郑市新源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新郑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污干管、二期工

程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站 2013 年 8 月编制),监测期间,现有厂区全厂项目废水排放量为 1478.3 万 m3/a,

产生量 COD 为 4242.6t/a、氨氮 393.2t/a、总磷 18.8t/a,削减量 COD 3873.0t/a、氨氮

4-24

386.3t/a、总磷为 15.8t/a,实际排放量为 COD 369.6t/a,氨氮 6.9t/a,总磷 3.0t/a;

监测期间,现有厂区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污泥脱水机冲洗废水经厂区污水管

道排入粗格栅前的集水井,进入全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与环评、批复一致;

监测期间,硫化氢未检出,氨无组织排放浓度为 0.06-0.14mg/m3,满足《城镇污

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通过采用厂区绿化措施,

与环评、批复一致;

监测期间,现有厂区东、西、南、北厂界昼间噪声监测值在 51.9~56.2dB(A)、

夜间噪声监测值在 45.2~49.0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2 类标准限值,项目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泵房采取隔音、吸音措施;

曝气装置风机的进气管上装有进气过滤器、消音器;在高噪声源设备厂房周围加强

绿化,与环评一致;

监测期间,采集该工程污泥脱水车间污泥样品,样品日然晾干后,经分析测试,

污泥样品中汞、砷、镍、锌、铜、镉、铬、铅含量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

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污泥农用时污染物控制标准要求。现有厂区项目产

生的格栅拦截的各种杂质废渣、沉砂池产生的泥砂及剩余活性污泥,送至垃圾填埋

场卫生填埋;生活垃圾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与环评、批复一致。

5-1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主要有土石方、结构及设备安装等施工阶段,在建设期间,

各项施工活动、物料运输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粉尘、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

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其中以粉尘污染和施工噪声影响较为突出。

5.1.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为: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

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的扬尘;开、挖、弃土过程中的扬尘;道路运输造成的

扬尘、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等。

一、施工车辆尾气

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车辆(如装载机、自卸汽车、挖土机等)会产生施工车辆

尾气,其污染物主要为 CO、SO2、NOX等。

防治措施:

(1)参与施工的各种车辆和作业机械,应有尾气年检合格证;

(2)在使用期间要保证其正常运行,经常检修保养,防止非正常运行造成尾气

超标排放。

二、施工扬尘

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场地的扬尘,在整个施工期,

产生扬尘的作业有土地平整、打桩、开挖、回填、道路浇筑、建材运输、露天堆放、

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加上大风,施工扬尘将更严重。

施工扬尘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动力起尘和风力起尘。

1、动力起尘: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悬浮而造成,其中施工装卸车辆造成的扬

尘最为严重。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施工期间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行驶产生,

约占总扬尘量的 60%。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

5-2

式计算:

75.085.0 )5.0/()8.6/)(5/(123.0 PWVQ

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速度,km/hr;

W——汽车载重量,吨;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

表 5.1-1 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 (kg/辆·km)

粉尘量

车速 0.1kg/m2 0.2kg/m2 0.3kg/m2 0.4kg/m2 0.5kg/m2 1kg/m2

5(km/hr) 0.051056 0.085865 0.116382 0.144408 0.170715 0.287108

10(km/hr) 0.102112 0.171731 0.232764 0.288815 0.341431 0.574216

15(km/hr) 0.153167 0.257596 0.349146 0.433223 0.512146 0.861323

25(km/hr) 0.255279 0.429326 0.58191 0.722038 0.853577 1.435539

表 5.1-1 为一辆 10 吨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 1km 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

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知在同样的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

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

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施行洒水抑尘,每天洒水 4~5 次,可使扬尘

减少 70%左右,表 5.1-2 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实施每天洒水

4~5 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将其污染距离缩小到 20~50m 范围内。

表 5.1-2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距离(m) 5 10 20 50 100

TSP 平均浓度

(mg/m3)

不洒水 10.14 2.89 1.15 0.86

洒水 2.01 1.40 0.67 0.60

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的清洁,同时适当洒水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使用建筑原料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扬尘。评价要求,项目在建设前先做

好场区的“三通一平”工作,及时做好厂区道路及与厂区外公路的道路的修建工作及

硬化工作,运输车辆在出入厂前进行车辆冲洗,禁止带土上路,及时做好厂区及自

建的与公路连接的道路的清洁和洒水降尘工作。

5-3

2、风力扬尘:施工扬尘的另一种情况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

本项目位于郊区,因此项目在施工期间注意保持场区道路路面清洁、进出场区

车辆控制车速、施工现场定时洒水、不在大风天气开挖、回填以及易产生粉尘的建

筑材料尽量不漏天堆放等措施后,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1.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一、施工期噪声种类及源强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可分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机械噪声

主要由施工机械所造成,如挖土机、推土机等,多为点声源;施工作业噪声主要指

一些零星的敲打声、装卸车辆的撞击声、吆喝声、拆装模板的撞击声等,多为瞬间

噪声;施工车辆的噪声属于交通噪声。在这些施工噪声中对周围声环境影响最大的

是机械噪声。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源强见表 5.1-3。

表 5.1-3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级

序号 施工机械 测量声级 dB(A) 测量距离(m)

1 挖掘机 84 5

2 推土机 86 5

3 装卸机 90 5

5 切割机 90 5

根据类比监测资料,距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的噪声值见表 5.1-4。

表 5.1-4 距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 单位:dB(A)

设备名称 5m 10m 20m 40m 50m 100m 150m 200m 300m

推土机 86 80 74 58 66 60 56.5 54 50.5

装载机 90 84 78 72 70 64 60.5 58 54.5

挖掘机 84 78 72 56 64 58 54.5 52 48.5

切割机 90 84 78 72 70 64 60.5 58 54.5

二、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见表 5.1-5。

5-4

表 5.1-5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 dB(A)

昼间 夜间

70 55

从表 5.1-4 中可看出,土石方施工阶段单台设备昼间噪声超标的情况出现在距声

源 50m 范围内,夜间施工噪声超标情况出现在 282m 范围内。

施工噪声单台设备在经过距离衰减后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中的 2 类标准昼间标准要求的最大距离范围为 159m,达到夜间标准要求的最大达标

范围为 282m。本项目周边最近敏感点为项目东侧 330m 的小吴庄村,为进步减小项

目施工期噪声对其影响,评价建议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时应尽量避

免在中午(12 时至 14 时)和晚上(22 时至次日 6 时)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

业;采取合理的施工方式,优先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减少高噪声设备机械的同

时运行。

在采取合理措施后,可尽量减轻项目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施

工过程中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5.1.3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水和工人的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废

水等,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针对这部分废水,建议项目在施工场

地设置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作为抑尘水用,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对周围水环境无影响。

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洗脸、洗手及施工场地内食堂产生的污水,主要污

染物是 COD、BOD5、SS、NH3-N 等。这部分污水经项目区设置的临时化粪池处理

后,由附近农民定期采用密封罐拉走用于堆肥。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经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处理后,对周围

环境影响较小。

5-5

5.1.4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挖方和废弃的建筑材料

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建筑施工垃圾

①土石方

污水厂各构筑物在开挖过程中挖方量约 33.9 万 m3,填方量约 8.3 万 m3,产生的

弃方约 25.6 万 m3。要求施工土石方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

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工地建筑垃圾及渣土等处置干净,过剩弃土和建筑垃圾应按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消

纳场地。

②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钢筋头、混凝土块、废弃砖块等,集中暂存,及时运往城市

建筑垃圾填埋场。

A、项目位于付庄村拆迁遗址,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区现状有拆迁后的建筑垃圾

需要清运,按占地面积 67351.22m2 计,拆迁建筑面积按 2 层约 134702m2 计算,建筑

垃圾产生量按 1.5kg/m2 计,则项目需要清理的建筑垃圾约 202t,按照《郑州市城市

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消纳场地。

根据类比调查,本工程施工时产生的建筑垃圾按 1.5kg/m2 的建筑面积进行估算,

本项目建筑面积约 23784m2,因此项目施工期产生建筑垃圾约 3.57t,施工期建设方

应尽量回收有用材料和作为填方使用,不能利用的部分委托渣土公司统一清运处置,

按照《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的消纳场地。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妥善堆置,并采取防风、防扬尘等防护措施,防

止影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

固废种类包括清理场地产生的杂草树木、土石方阶段产生的弃土,以及基础工

程、结构工程、装修阶段产生的混凝土碎块、废砖瓦、废弃石块、废弃建筑包装材

5-6

料及废涂料等。

在不能得到及时清运的情况下,建筑固废中的弃土、砖瓦沙石、混凝土碎块等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晴天刮风的时候,垃圾中的比重较轻的(例如塑料袋、

水泥袋碎片)和粒径稍小的尘埃随风扬起污染附近区域的环境空气和环境卫生。在

雨季,随暴雨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泥沙将堵塞下水管涵、污染附近的水体等。施工

期间应派专人对建筑垃圾进行严格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固废尽可能回收

利用,废弃的建筑固废则要及时清运,送至当地政府指定的建筑固废堆存场,不能

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

(2)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为餐厨废物、果皮纸屑等,共产生

100kg/d。建议在施工场地设置封闭式垃圾箱进行集中收集,并及时交由当地环卫部

门统一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5.1.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污水处理厂建设,拟于 2018 年 9 月开始建设,施工期

12 个月。在施工过程中因降雨、地表开挖和弃土弃渣处置不当,可能会引起不同程

度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

5.1.5.1 生态破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评价区的植被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占压或毁坏。在施工过程

中,开挖处或者清理的植被均遭到永久性毁坏,对生物生境造成破坏,影响动物的

正常生长。同时,项目建成后,由于永久占地的影响,使得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土地

用途发生改变,场区内原有植被被破坏。经分析,项目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①土地功能变化

根据现状调查,本项目占地范围内为拆迁村庄,项目建成后将改变土地利用状

5-7

况,失去其原有功能。

②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场地开挖和清理及建成后各建筑物的占用,对项目区内及附近

的植被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占压和毁坏,致使区内原有的植被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同

时,项目建成后,将对厂区内进行绿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对原有生态的影响,

并能使项目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③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

项目建成后,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城市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很大

的联系性和依赖性。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将大大增强,同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向

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也会增多。

5.1.5.2 水土流失

(1)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及降雨等。项目区地势较不平坦,

多年最大降雨量约 1174.0mm,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数次暴雨。形成水土流

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暴雨。

人为因素:由于项目工程建设,土方开挖和料物堆砌损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

植被,施工活动扰动了原有的土体结构,致使土体抗侵蚀能力降低,造成区域加速

侵蚀。

(2)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分析

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貌植被,对该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使自然状

况下的土体稳定平衡和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体疏散,土壤可蚀性增加,必然导致

水土流失增加。

从总体上分析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影响范围小、影响距离

近、持续时间短、影响时间随施工期结束而结束,不会有累积效应。

5-8

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5.2.1 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根据郑州市气象观测站近 30 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年平均气压

1003.5hPa,1 月份最高,为 1013.5hPa;7 月份最低,为 990.0hPa。年平均气温 14.2℃,

1 月份最低,平均为-0.1℃;7 月分最高,平均为 27.1℃,气温年交差 27.2℃,极端

最高气温 43.0℃。全年降水量 645.2mm,年际见变化很大,月际见也相差很多。全

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 7~9 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54.9%。冬季(12~2 月)的降水量

只占全年的 4.9%。最大日降水量 189.4。年均蒸发量 1939.0mm,最大积雪深度 23cm,

最大冻土深度 27cm。据气象资料显示,新郑市属季风气候,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

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 2.8 米/秒。近 30 年气象要素详见表 5.2-1,风向玫瑰见图

5.2-1。

表 5.2-1 近 30 年气象要素统计一览表

项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气温

(℃)

平均 -0.1 2.0 7.9 15.1 21.1 25.9 27.1 25.8 20.7 15.0 7.9 1.8 14.2

极端

最高 21.0 23.9 31.8 35.5 40.8 42.3 43.0 40.6 37.5 34.6 26.0 23.8 43.0

极端

最低 -16.3 -17.9 -10.2 -2.8 3.1 10.3 15.1 13.2 5.0 -1.5 -10.4 -17.9 -17.9

气压

(hPa) 平均 1013.8 1012.0 1007.4 1001.7 996.9 992.2 993.5 993.5 1001.4 1007.4 1011.8 1013.6 1003.5

相对湿

度(%) 平均 59 62 61 61 61 59 77 80 75 71 66 60 66

降水量

(mm) 平均 8.7 13.7 25.3 48.4 52.4 61.2 146.8 117.4 89.9 46.7 25.5 9.2 645.2

蒸发量

(mm) 平均 72.9 82.3 143.9 198.5 263.8 312.7 222.0 183.5 148.5 131.6 98.7 80.8 1939.0

风速

(m/s) 平均 3.1 3.1 3.3 3.4 3.0 2.9 2.4 2.0 2.0 2.3 2.8 3.2 2.8

5-9

图 5.2-1 风向玫瑰图

5.2.2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5.2.2.1 预测因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并结合本项目的主

要污染物产排情况,本次评价选取特征污染因子 H2S,NH3 作为本次环境空气影响预

测的评价因子。

5.2.2.2 评价标准

本项目 H2S、NH3 厂界浓度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及其修改清单,敏感点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中居住区大气的最高允许浓度。评价标准见下表:

表 5.2-9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序号 控制因子 单位 标准值

厂界最高允许浓度 居住区最高允许浓度

1 H2S mg/m3 0.06 0.01

2 NH3 mg/m3 1.5 0.2

5.2.2.3 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关于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等级的划分原则,评价选取 H2S 和 NH3共 2 种污染物,在项目对环境最不利影

响的情况下,计算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 H2S 和 NH3 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

5-10

i 个污染物),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其中 Pi 定义为:

Pi = Ci/Coi ×100%

式中: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³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³。

其中 C0i 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 1h 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

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 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

容许浓度的一次值。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下表。

表 5.2-10 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 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大气污染源强见下表。

表 5.2-11 大气污染源点源参数表

污染源 参数名称 单位 NH3 H2S

生物滤池排

气筒

源强 kg/h 0.008 0.00032

排气筒高度 m 15

排气筒内径 m 0.3

废气流量 m3/h 140000

年排放小时数 h 8760

排放工况 / 连续

排气温度 ℃ 25

5-11

表 5.2-12 大气污染源面源参数表

污染源 参数名称 单位 NH3 H2S

粗格栅、曝气沉砂池、

A2O 池、二沉池、重力浓

缩池、污泥脱水间

源强 kg/h 0.02 0.0008

长×宽 m 135*123

有效高度 m 2.0

根据上述计算参数,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 5.2-13 大气污染物估算模式结果表

项目 有组织排放 无组织

污染物 NH3 H2S NH3 H2S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

率 P(%) 0 0 6.06 4.85

达标 10%的最远距

离 D10%(m) 0 0 0 0

评价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各污染因子 Pmax均小于 10%,确定大气环境评

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5.2.2.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采用 HJ2.2-2008 推荐模式清单中的估算模式进行预测分析。

预测内容:(1)H2S、NH3 对评价区域最大地面浓度预测及分析;

(2)无组织排放面源对厂界的影响分析;

(3)H2S、NH3 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5.2.2.5 评价区域最大地面浓度预测及分析

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 5.2-14 估算模式下各污染物在不同距离处的最大地面浓度

距源中心下

风向距离D(m)

评价区域有组织污染物下风向预测结果 评价区域无组织污染物下风向预测结果

NH3 H2S NH3 H2S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标

率(%)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10 2.29E-07 0 9.17E-09 0 0.005548 2.77 0.000222 2.22

100 2.49E-07 0 9.95E-09 0 0.01088 5.44 0.000435 4.35

5-12

距源中心下

风向距离D(m)

评价区域有组织污染物下风向预测结果 评价区域无组织污染物下风向预测结果

NH3 H2S NH3 H2S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标

率(%)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预测浓度

(mg/m3)

浓度占

标率

(%)

200 2.92E-07 0 1.17E-08 0 0.01016 5.08 0.000406 4.06

300 7.23E-07 0 2.89E-08 0 0.007479 3.74 0.000299 2.99

400 1.80E-06 0 7.21E-08 0 0.005869 2.93 0.000235 2.35

500 3.19E-06 0 1.27E-07 0 0.004802 2.4 0.000192 1.92

600 4.22E-06 0 1.69E-07 0 0.004041 2.02 0.000162 1.62

700 4.92E-06 0 1.97E-07 0 0.003476 1.74 0.000139 1.39

800 5.31E-06 0 2.12E-07 0 0.003058 1.53 0.000122 1.22

900 5.45E-06 0 2.18E-07 0 0.002724 1.36 0.000109 1.09

1000 5.42E-06 0 2.17E-07 0 0.002448 1.22 9.79E-05 0.98

1100 5.23E-06 0 2.09E-07 0 0.00222 1.11 8.88E-05 0.89

1200 5.01E-06 0 2.00E-07 0 0.002025 1.01 8.10E-05 0.81

1300 4.78E-06 0 1.91E-07 0 0.001855 0.93 7.42E-05 0.74

1400 4.54E-06 0 1.82E-07 0 0.001706 0.85 6.83E-05 0.68

1500 4.32E-06 0 1.73E-07 0 0.001575 0.79 6.30E-05 0.63

1600 4.16E-06 0 1.66E-07 0 0.001458 0.73 5.83E-05 0.58

1700 4.02E-06 0 1.61E-07 0 0.001354 0.68 5.42E-05 0.54

1800 4.13E-06 0 1.65E-07 0 0.001261 0.63 5.05E-05 0.5

1900 4.34E-06 0 1.74E-07 0 0.001178 0.59 4.71E-05 0.47

2000 4.55E-06 0 1.82E-07 0 0.001104 0.55 4.41E-05 0.44

2100 4.71E-06 0 1.88E-07 0 0.001039 0.52 4.16E-05 0.42

2200 4.87E-06 0 1.95E-07 0 0.000981 0.49 3.93E-05 0.39

2300 5.02E-06 0 2.01E-07 0 0.000929 0.46 3.71E-05 0.37

2400 5.16E-06 0 2.07E-07 0 0.00088 0.44 3.52E-05 0.35

2500 5.31E-06 0 2.13E-07 0 0.000836 0.42 3.34E-05 0.33

下风向最大

浓度 5.45E-06 0 2.18E-07 0 0.01212 6.06 0.0004847 4.85

最大浓度出

现位置 928m 928m 132m 132m

由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建成后,有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

0.00000545mg/m3、0.000000218mg/m3,排放速率较小,出现在下风向 928m 处,最

大占标率为均为 0;无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 0.01212mg/m3、

0.0004847mg/m3,出现在下风向 132m 处,最大占标率为 6.06%、4.85%。

5.2.2.6 环境敏感点影响分析

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 5.2-15 敏感点估算模式预测结果

5-13

敏感点

名称

NH3 H2S

贡献浓度

(mg/m3)

现状监测最大

值(mg/m3)

预测值

(mg/m3)

贡献浓度

(mg/m3)

现状监测最大

值(mg/m3)

预测值

(mg/m3)

小吴庄

330m 0.008379 0.013 0.021379 0.000335 0 0.000335

李湾村650m

0.003742 0.013 0.016742 0.00015 0 0.00015

郑庄村1176m

0.002074 0.013 0.015074 8.3E-05 0 8.3E-05

根据上表预测结果可知,叠加项目的臭气影响后,各敏感点的 NH3、H2S 仍能

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限值要求(一次值:NH3 0.20mg/m3,H2S 0.01mg/m3)。

5.2.2.9 无组织排放对厂界影响分析

本项目所在厂区无组织面源对厂界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 5.2-16 无组织排放源对厂界影响预测结果

厂界 无组织单元

距厂界距离

NH3 H2S

浓度(mg/m3) 占标率(%) 浓度(mg/m3) 占标率(%)

东厂界 15m 0.005835 2.92 0.000233 2.33

西厂界 31m 0.006802 3.4 0.000272 2.72

南厂界 64m 0.008617 4.31 0.000345 3.45

北厂界 90m 0.0103 5.15 0.000412 4.1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

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表4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

浓度二级

/ 0.06mg/m3 1.5mg/m3

本项目面源排放的污染物 H2S 和 NH3 厂界的小时浓度贡献值满足《城镇污水处

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 4 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要求。

4.2.1.8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采用推荐

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本项目无组织排放单元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经计算本项目无组织排放单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见下表。

5-14

表 5.2-17 本项目无组织排放单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单位:mg/m3)

无组织排放

单元 污染物

源强值

(kg/h) 面积

面源

高度/m

小时

标准值

(mg/m3)

大气环境

防护距离

/m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

格栅、曝气沉砂池、A2O

工艺、二沉池、污泥池、

污泥脱水机房等

H2S 0.0008 16605m2(按

135*123) 2

0.01 无超标点

NH3 0.02 0.2 无超标点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各无组织排放单元无超标点,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的规定,无

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一次浓度);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

单元占地面积 S(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浓度标准,mg/m3。

依照上述公式无组织排放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 5.2-18 无组织排放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其结果

无组织

排放源

染物

排放量

(kg/h)

标准浓度

限值(小时值)

(mg/m3)

计算参数 等效

半径

(m)

计算

距离

(m)

提级后

距离

(m) A B C D

Dc

m

c LrBLAC

Q 50.02 )25.0(1

5-15

无组织

排放源

染物

排放量

(kg/h)

标准浓度

限值(小时值)

(mg/m3)

计算参数 等效

半径

(m)

计算

距离

(m)

提级后

距离

(m) A B C D

粗格栅及提升

泵房、细格栅、

曝气沉砂池、

A2O 工艺、二沉

池、污泥池、污

泥脱水机房等

H2S 0.0008 0.01 400 0.001 1.85 0.78

72.7

0.849

100

NH3 0.02 0.2 400 0.001 1.85 0.78 1.130

经计算,本项目厂区需要设置 100m 卫生防护距离。

综上所述,综合考虑无组织排放单元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及大气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可知,本项目东、西、南、北厂界外分别设置 85m、69m、36m、

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见附图十。据现场调查,在拟

选厂址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敏感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市城

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用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西侧和

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地和河流,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路延长

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解放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不在项

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5.2.2.10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对本项目投产后可

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估算。项目建成运营后,有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

落地浓度分别为 0.00000545mg/m3、0.000000218mg/m3,排放速率较小,出现在下风

向 928m 处,最大占标率均为 0;无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

0.01212mg/m3、0.0004847mg/m3,出现在下风向 132m 处,最大占标率为 6.06%、4.85%。

根据敏感点预测结果可知,叠加项目的臭气影响后,各敏感点的 NH3、H2S 仍

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

度限值要求(一次值:NH3 0.20mg/m3,H2S 0.01mg/m3)。

无组织排放单元的设置 100m 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可知,本项目

5-16

东、西、南、北厂界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本项目卫

生防护距离包络线图见附图十。据现场调查,在拟选厂址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

敏感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用地布

局规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西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地和河

流,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解放

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5.2.3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工程废水排放量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

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m3/d,然后向南汇入双洎

河。

5.2.3.1 预测因子与评价标准

本次地表水环境预测评价因子为 COD、氨氮,预测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COD30mg/L,氨氮 1.5mg/L。

5.2.3.2 预测断面与预测范围

本项目入黄水河排污口位于黄水河入双洎河上游约 100m 处,由于黄水河没有控

制断面,离项目最近的双洎河控制断面为省控黄埔寨监测断面,为了说明项目建设

的影响,项目预测范围为工程排水入黄水河上游 500m 断面至双洎河省控黄埔寨监测

断面,约 6.5km 的河段。预测范围及控制断面位置示意图见图 5.2-2。

5.2.3.3 预测因子及预测年

根据工程排污特点及纳污水体的污染现状与控制要求,本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

测选取 COD、NH3-N 为预测因子。

工程规模按 2020 年设计,本工程按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营时进行预测。

5.2.3.4 预测思路

本次地表水预测利用双洎河省控黄埔寨监测断面常规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并

考虑现有服务区范围内生活污水排入现状河流的影响,本工程污水处理规模设计为

5-17

双洎河省控黄埔寨监测断面

污水处理厂

直排排污口

西亚斯热差

利用外排

排污口

本项目

10.0 万 m3/d,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

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

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汇入双洎河。西亚斯学院热差利

用后尾水经消毒外排入黄水河,叠加西亚斯外排入黄水河尾水,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水

量为 10m3/d。以纳污水体现状情况为基础,考虑本工程达标排放影响情况下,预测

双洎河省控黄埔寨监测断面的水质影响情况。

图 5.2-2 项目地表水预测断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5.2.3.5 预测内容

本次预测内容包括正常排放、事故状态,黄水河汇入双洎河下游省控黄埔寨监

测断面水质的影响。

3.8km

6.5km 图例

本项目厂址

排污口

监测断面

水流方向

黄水河

双洎河

5-18

5.2.3.6 预测模型

本项目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

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的水量为 10 万 m3/d,排

放口位置一个位于西亚斯国际学院西南角,一个位于本项目厂址西南角,黄水河入

双洎河上游约 100m 处,排污口位置见图 5.2-2。

本次评价地表水水文资料采用现状监测资料,根据地表水环境特点,选用适当

数学模式,对地表水水质进行预测计算,以此分析工程排水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

程度。本项目纳污水体黄水河为小型河流,可简化为矩形河流。本项目废水中污染

因子主要为 COD、NH3-N 等非持久性污染物,选用一维稳态 S-P 模型,排污口附近

采用完全混合模式。预测模型选用如下: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o——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综合削减系数,1/d;

u——河流速度,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c=(cpQp+chQh)/(Qp+Qh)

式中:Co——完全混合预测浓度,(mg/L);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来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5.2.3.7 预测参数选取

(1)预测河流参数

5-19

河南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11 月 02 日—2017 年 11 月 04 日对黄

水河和双洎河监测断面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监测,预测断面水文条件如下表:

表 5.2-19 预测水体水文条件

预测断面

监测时间(2017 年 11.02-11.03) 平均流

m3/s

流速

m/s

河宽

m

河深

m 2 日

流量 m3/s

3 日

流量 m3/s

4 日

流量 m3/s

黄水河 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 0.89 0.88 0.85 0.87 1.0 25 3

双洎河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

上游 500m 0.88 0.87 0.87 0.87 1.0 20 3.3

双洎河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

下游 500m 0.83 0.84 0.86 0.84 1.0 20 3.3

双洎河 双洎河新郑黄埔寨断面 0.66 0.64 0.61 0.64 0.54 15 2.5

西亚斯学院排水情况 0.32 0.32 0.40 0.35 / / /

备注:2017 年 11 月 2 日—4 日,西亚斯学院排入黄水河的水量约为:27570m3/d、27566m3/d、

34265m3/d;2017 年 11 月 4 日所列数据为 4 日—6 日三天的平均值。

(2)预测河段污染源情况

其它预测参数选取见下表。

表 5.2-20 项目预测基础参数一览表

指标项目 COD(mg/L) NH3-N(mg/L) 流量(m3/s)

项目排污口与黄水河交汇处上游 500m 41.6 1.31 0.64

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 37.9 1.27 0.87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双洎河上游 500m 33.6 1.13 0.87

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双洎河下游 500m 32.4 1.12 0.84

双洎河新郑黄甫寨省控监测断面 38.8 1.9 0.64

叠加西亚斯外排入黄水河热差利用后尾水量 30 1.5 1.157

本项目事故排水 420 40 1.157

注:因本次地表水监测期仅为 3 天,无法反应省控断面双洎河黄埔寨断面的特征,以监测数据作

为预测基数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双洎河预测断面基础参数选取 2016 年平均值。

(3)综合消减系数 K 值确定

本次评价参考《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中国环境规划院)中一般河

道水质降解系数值,具体参数见下表:

5-20

表 5.2-21 一般河道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

水质及水生态环境状况 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1/d)

COD 氨氮

优(相应水质为Ⅱ-Ⅲ) 0.18-0.25 0.15-0.20

中(相应水质为Ⅲ-Ⅳ) 0.10-0.18 0.10-0.15

劣(相应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 0.05-0.10 0.05-0.10

根据监测结果,黄水河、双洎河水体功能区划均为Ⅳ类,但根据现状监测结果

分析,黄水河、双洎河现状水质均不能满足Ⅳ类水质要求,根据上表同时结合黄水

河、双洎河水质现状,本次评价 K 值的最终选取结果见下表:

表 5.2-22 预测河段降解系数 K 值计算表

河流 双洎河

预测因子 COD 氨氮

K 值(1/d) 0.1 0.1

5.2.3.8 预测结果与评价

本项目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

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A、非制冷、供暖季节:每年约 4 个月,西亚斯学院热差利用尾水外排水量约 2

万 m3/d,本项目直接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8 万 m3/d。

B、制冷、供暖季节:每年约 8 个月,西亚斯学院热差利用尾水外排水量约 8

万 m3/d,本项目直接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2 万 m3/d。

综上,叠加西亚斯热差利用后外排入黄水河尾水,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m3/d。

本次地表水预测以本项目尾水排入黄水河为原点,参照黄水河、双洎河的水文

情况,按照不同排污情景预测外排尾水中 COD 和 NH3-N 对双洎河新郑黄埔寨断面

的影响。

(一)正常情况排放尾水对双洎河预测断面的影响预测

5-21

(1)对双洎河预测断面的影响预测

叠加西亚斯外排入黄水河热差利用尾水量,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m3/d。

经过衰减预测计算,并扣除现状污水厂污水对双洎河的影响,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 5.2-23 外排入黄水河尾水对双洎河的影响值 单位:mg/l

断面 评价

因子

2016 年常规监

测平均值

(mg/L)

预测值

(mg/L)

与现状浓度

值相比增减

量(mg/L)

地表水Ⅳ类标准限

值(mg/L)

标准 达标情况

双洎河新郑黄埔寨

断面

COD 38.8 35.6 -3.2 30 不达标

NH3-N 1.9 1.83 -0.07 1.5 达标

(2)由预测结果可见:本项目实施后,废水正常排放情况下,双洎河黄埔寨预

测断面COD和NH3-N预测浓度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标准要求;与现状值相比,COD和NH3-N均有所降低。由此可见,本项目投产

后,将会改善区域地表水的水质现状,项目建成后对环境效益为正效益。

(二)事故排放尾水对双洎河预测断面的影响预测

事故状态下,项目处理的 10 万 m3/d 的废水不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直接外排入黄

水河,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 5.2-24 事故排放情况下外排尾水对双洎河的影响值 单位:mg/l

断面 评价

因子

2016 年常规监

测平均值

(mg/L)

预测值

(mg/L)

与现状浓度值

相比增减量

(mg/L)

双洎河新郑黄埔寨

断面

COD 38.8 254 +215.2

NH3-N 1.9 23.2 +21.6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事故排放状态下,双洎河新郑黄埔寨预测断面污染物浓度

预测值分别为COD254mg/L、NH3-N23.2mg/L,COD、NH3-N较现状监测值浓度变

大,污染物浓度分别增加了215.2mg/L、21.6mg/L,说明本工程在事故排放状态下对

地表水将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因此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加强管理,保证污水厂的

正常运营,减少事故排水,尽量避免事故排水对项目区域地表水体的污染。

评价建议,本项目应尽快规划实施全部中水回用工程,减少污水处理厂尾水排

5-22

放量,进一步降低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地表水水质,使其达到政府制

定的水体功能区划,评价认为除政府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外,

还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排水监督工作,各企业事业单位应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节约用水,并严格按照市政管网进水要求,做到各企事业废水达标排放。其次,政

府主管部门应控制污染物入河量,逐步改善河流水质,使逐步达到水体功能区划要

求。再次,应进一步提高新郑市城镇范围内污水收集率,消减入河污染物总量。

综上分析,本项目为污水治理项目,本项目建成后,收集了服务区范围的生活

污水进行处理,其环境效应是正效应,可大幅度减少区域水污染物的排放量。

5.2.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4.1 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新郑市浅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 0.33 亿 m3,占全部水资源总量的 16.8%,地下

水流向为西部和东部自西向东流,北部郭店以南从西北向东南流,以北从西南向东

北流。补给水源以降水和山区、丘陵区水平径流补给为主。地下水分布于以下四个

区域:

河间高平区:为浅层富水区,主要分布在双洎河、黄水河和潩水河的冲积平原及

二级阶地,约 213.9km2,占总面积的 24.5%,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地表为黄土、

沙壤土,地下水埋深 15m 左右,含水层 2-5m,单井出水量为 30~50m3/h。

沙岗间洼区:为浅层富水区,分布在京广铁路线以东地区,面积约 217.4km2,占

总面积的 24.9%,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地表为砂壤土和砂土,厚 15~20m,地

下水埋深 2-5m,局部 8-10m,单井出水量为 30~50m3/h。

丘陵区:为浅层贫水区,分布在区域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约

386.7km2,占总面积的 44.3%,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变质岩裂隙水及裂隙岩类溶

洞水,地表为砂质粘土和砂壤土,厚 3~20m,地下水埋深 15-20m,单井出水量为

30~50m3/h。

浅山区:为极贫水区,分布在该区西部和西南部的浅山地带,面积约 55km2,占

5-23

总面积的 6.3%,为变质岩类裂隙水及裂隙岩类溶洞水。地表为基岩和砂质粘土,地

下水埋深一般在 150~250m 以下,单井出水量为 30~40m3/h。

参考《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2.0km)岩土工程

勘察报告》中资料,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单元属于河间高平区的黄河冲积二级阶地,

为浅层富水区。地层分为 7 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组成;项目场地区域

地下水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5.2.4.2 项目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地勘探深度内地层由第四纪全新世及晚更新世冲积物组成,按其时代成因和工

程地质特征,拟建场地自上而下分为 7 个单元土层,现自上而下分别描述如下:

①粉质粘土(Q4al+pl):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局

部夹薄层粉土。

②粉土(Q4al+pl):黄褐色,稍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

无光泽反应,见少量蜗牛壳片,局部夹粉砂。

③粉质粘土(Q4al+pl):黄褐色,软塑-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

④粉砂夹粉土(Q4al+pl):褐黄色,稍湿,中密,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

见云母片,局部夹粉土,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反应,见少量蜗牛壳片,砂感

强。

⑤粉质粘土(Q3al+pl):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偶

见钙质结核,局部夹粉土。

⑥粉土夹粉砂(Q4al+pl):褐黄色,湿,中密-密实,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

反应,见少量蜗牛壳片,砂感强,局部夹粉砂,中密,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

见云母片。

5-24

⑦粉质粘土(Q3al+pl ):黄褐色、棕黄色,硬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稍有光泽,含钙质结核及小砾石,粒径 5~40mm,局部钙质结核富集。本次勘察该

层未穿透,揭露最大深度 30.0m。

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7.0m~10.9m 左右,稳定水位埋深在标高

96.0m 左右,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一般水位年变幅 2.0m 左右。近 3~5 年中较高水位

标高为 98.0m,历史最高水位标高 99.0m,抗浮水位标高按 99.0m 考虑,抗浮水位按

现地面下 4.0m~7.9m 考虑。本项目场地周围无污染源,环境类型Ⅱ类。

5.2.4.3 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环境敏感

程度分级和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依据见下表。

表 5.2-25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

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

关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

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

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

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a。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

敏感区。

表 5.2-26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I 类项目 II 类项目 III 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5-25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附录 A“地下水环

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可知,污水处理厂为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

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行业类别属“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属Ⅱ类项目。

根据现场核实,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位于政和路与沿河路交叉口西南——新

郑市供水公司和庄水厂内,共 1 眼井,实际供水能力约 4000m3/d,主要供河赵、小

马庄、小陈庄、大连楼、老庄刘、郑庄和辛集等村庄居民饮用,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3.3km,距离相对较远;项目东北侧约 227m 为有 1 农田灌溉水井,项目所在环境敏

感程度不敏感,项目污水处理厂地下水评价范围内不存在集中饮用水源和分散式水

井,项目区域地下水环境属“不敏感”。因此根据地下水导则等级判定依据,本项目

污水处理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本项目未进行地勘,本次参考《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本项

目东北约 2.0km)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地下水参数,污水处理厂地下水调查评价

范围采用公式法确定,计算如下:

L=α×K×I×T/ne

式中:L—下游迁移距离,m;

α—变化系数,α≥1,一般取 2;

K—渗透系数,m/d,取 0.5;

I—水力坡度,无量纲,计算得 0.0031;

T—质点迁移天数,取值不小于 5000d;

ne—有效孔隙度,无量纲,取 0.05。

经计算,L=310m,污水处理厂调查评价范围见下图。

5-26

图 5.2-3 地下水评价范围图

5.2.4.4 地下水评价工作思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对三级评价的工作

要求如下:

①了解调查评价区和场地环境水位地质条件。

②基本掌握调查评价区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③采用解析法或类比分析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

④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本次地下水评价水文地质资料参考《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位于

本项目东北约 2.0km)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资料。

155m

155m

310m

图例

评价范围

项目厂界

地下水流向

5-27

5.2.4.5 主要影响因素

本项目属污水处理工程,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

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的水量为 10 万 m3/d。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后,各污水处理单元构筑物中跑冒滴漏废水可能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

响。

5.2.4.6 影响分析

各构筑物在事故情况下泄露,其有害物质的流失、渗入地下,可通过包气带进

入含水层导致对地下水的污染,包气带的垂直渗漏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途径。

在事故构筑物泄漏状态下,污水在上部压力下会有部分因下渗而进入地下水环

境,从而势必对地下水体水质产生污染影响。根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有机污染

物经过土层进入包气带后,因发生过滤、截留、沉淀、土壤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

其去除率分别为:BOD95%左右、COD85%左右。硝酸盐氮与氨氮进入下包气带后,

除了吸附作用外,还有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形成新的 NO3-和 NO2 及 N2 气,NO2 和

N2 可挥发回到大气中,极少量的 NH4+和大量的 NO3

-则可进入含水层中,污染地下水

水质。因此,各污水处理单元构筑物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渗措施,避免污染地下水。

污水处理厂的所有水池均为盛水构筑物,均进行了严格的防渗设计,在池体伸

缩缝的布设及施工、后浇带、施工缝的施工、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作业、池体混凝

土浇筑与养护工作过程中加强监管,保证质量;构筑物建成后进行满水的渗漏试验,

必须达到 GB50334-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在满水试验中

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水池渗水量按池壁和池底的浸湿面积计算,钢

筋混凝土水池不得超过 2L/m2•d”。此外,还应按照设计要求用防水材料进行各池体

内表面处理。先对池内壁混凝土表面进行修平、打磨粗糙、水冲干净,然后采用防

水材料按要求全面涂刷,为水池的防渗增设更为可靠的防线。

结合拟建项目地层岩性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拟建项目厂址地下含水层上覆地

层以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为主,防渗性能一般。本项目污水处理工艺各环节均在

5-28

构筑物以及设备中进行,只要加强管理,在做好防渗工作的情况下本项目不会对地

下水产生明显影响。

5.2.4.7 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a、项目应严格按环评提出地下水防渗措施进行分区防渗,并建设防渗设施的检

漏制度,定期对防渗层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及时修复或采取措施。对不易检查的污

水处理装置的贮水池应在停车检修过程中对其检查并维护防渗层,以最大限度的预

防地下水污染。

b、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

立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c、本项目应在建设项目场地上、下游及厂址内各布设 1 个跟踪监测点,应明确

各监控点的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监测浅层地下水、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等

相关参数(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详见监管计划表);并明确各跟踪监测点的基本功

能,本项目为背景值监测点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点。

d、企业应提高地下水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措施,明确地下

水污染情况下应采取的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的封闭、截流措施等。

5.2.4.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为污水处理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各类贮水构筑物以及管道的防渗层老

化,壁板间的湿接缝或施工缝单位混凝土开裂,出现污水外渗,从而污染地下水,

主要污染对象为潜水。评价建议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相关规定采取分区防渗等地下

水污染预防护措施,构筑物建设符合相关规范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做好“三防”措施,

避免淋滤液下渗污染地下水。

本项目处理废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

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

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要求,处理达标后 80%经

5-29

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 万

m3/d,然后汇入双洎河,项目排水对地下水影响较小。

评价认为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厂区的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

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

工程建设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明显影响,地下水质量仍将维持现有水平。

5.2.5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5.1 噪声源强分析

根据工程污染因素分析可知,本项目高噪声设备主要为各种泵类和风机等。根

据本工程各主要噪声设备在地下和地上厂区内的分布状况和源强声级值,并依据四

周厂界的距离,采用工业噪声预测计算模式进行预测,算出各声源强对厂界的贡献

值和敏感点的预测值。

本项目位于地下的设备,地面高程在-20.3m—-7.3m(场地地坪±0.0 为绝对高程

106.5m),噪声传播至地面衰减按照屏障(位于电源和预测点之间的实体障碍物,

如围墙、建筑物、土坡或底钱等起声屏障作用,从而引起声能量的较大衰减)引起

的衰减 Abar 计算,在任何频带上,屏障衰减 Abar在单绕射(即薄屏障)情况,衰减

最大取 20dB(A),屏障衰减 Abar在双绕射(即厚屏障)情况,衰减最大取 25dB(A),

本次位于地下设备间的高噪声设备噪声到达地面衰减值按照双绕射(即厚屏障)情

况,噪声衰减值取 25dB(A);且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室内设备间,功率大于 30kW 以

上的电机采取消声减震等措施,则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噪声衰减值在

25dB(A)~35dB(A)之间。

地上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室内设备间,同时风机等高噪声设备采用消声、隔音罩、

减震等措施进行降噪,噪声衰减值取 10dB(A)~25dB(A)之间。本项目噪声设备源强

见下表。

5-30

表 5.2-27 噪声排放情况一览表

产生单元 污染源 数量(台、套)

单台设备源强值 dB(A) 构筑物外 1m 或地下设备噪声衰减至地面后源强 设备源强 治理措施

粗格栅及进

水泵房 排水潜污泵 4(3 用 1 备) 85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50

细格栅及曝

气沉砂池

吸砂泵 2 80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55

鼓风机 2 95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消

MBBR

生化池 潜水排污泵 6(4 用 2 备) 85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50

回流污泥泵房

潜水轴流泵 6(4 用 2 备)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55 污水离心泵 2 台,(1 用 1 备)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除臭污泥回流离心泵 2 台,(1 用 1 备)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磁介质沉淀池

剩余污泥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3 台(2 用 1 备)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55

回流污泥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4 台(2 用 2 备,

变频)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高压清洗泵: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3 台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高速剪切机:卧式单

级单吸离心泵 2 台 85

减振、室内、地下隔声

V 型滤池

(地上)

反洗泵 3 台 80 减振、室内隔

声 65 反冲洗鼓风机 3 台 80

空压机 2 台 80

中间提升泵房

潜水轴流泵 4 台(3 用 1 备,

2 台变频) 85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50

臭氧催化氧化池(地上)

卧式离心泵 5 台(4 用 1 备,

变频) 85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65

罗茨风机 1 台 90 减振、室内隔

臭氧发生间(地上)

内循环水泵 4 台 80 减振、室内隔

声 65

外循环冷却水泵 5 台(4 用 1 备) 80

5-31

产生单元 污染源 数量(台、套)

单台设备源强值 dB(A) 构筑物外 1m 或地下设备噪声衰减至地面后源强 设备源强 治理措施

空压机 2 台(1 用 1 备) 90

污泥脱水机房

离心脱水机 3 台 80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50

消防水泵房 消防水泵 3 台(2 用 1 备) 80 减振、隔声、

地下隔声 45

中水回用泵房 单级双吸离心泵

3 台(2 用 1 备,

1 台变频) 80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45

生物除臭滤池

离心风机 8 台 80 减振、室内、

地下隔声 60

循环水泵 8 台 95

5.2.5.2 评价等级及预测范围

根据本项目特点,结合厂址周围环境状况,按照 HJ2.4-2009 要求,确定本项目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根据二级评价要求,本次声环境质量预测范围为厂界外 200m。

5.2.5.3 预测内容

预测运营期厂界的噪声贡献值和厂界外 200m 范围。

5.2.5.4 预测模式

(1)高噪声源衰减公式

式中:Lr——距噪声源距离为 r 处声级值,[dB(A)];

L0——距噪声源距离为 r0 处声级值,[dB(A)];

r——关心点距噪声源距离,m;

r0——距噪声源距离,r0 取 1m。

(2)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公式

式中,Li——声源对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

LAeq 总——预测点总声效声级,dB(A);

n——预测点受声源数量。

]10lg[101

1.0

n

i

Li

AeqL 总

5-32

计算出预测点的总等效声级后,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工程完成后噪声源对厂址

周围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2.5.5 预测结果分析

评价根据设备布置情况预测高噪声源对厂界的贡献值和敏感点的预测值,对项

目建成后厂址区域声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工程完成后厂界噪声预测值见下表,

噪声等声级线图见下图。

表 5.2-28 厂界噪声预测结果

预测点 噪声源

构筑物外 1m或地下设备噪声衰减至地面后源强

距厂界的距

离(m)

贡献值

[dB(A)]

预测值

[dB(A)]

东厂界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50 60 14.4

28.3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 55 100 15

MBBR 生化池 50 132 7.6

回流污泥泵房 55 132 12.6

磁介质沉淀池 55 60 19.4

V 型滤池 65 95 25.4

中间提升泵房 50 95 10.4

臭氧催化氧化池 65 170 20.4

臭氧发生间 65 320 14.9

污泥脱水机房 50 294 0.6

消防水泵房 45 220 0

中水回用泵房 45 235 0

生物除臭滤池 60 295 10.6

西厂界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50 202.5 3.9

33.1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 55 162.5 10.8

MBBR 生化池 50 163 5.8

回流污泥泵房 55 163 10.8

磁介质沉淀池 55 267.5 6.5

V 型滤池 65 232.5 17.7

中间提升泵房 50 232.5 2.7

臭氧催化氧化池 65 157.5 21

臭氧发生间 65 45 31.9

污泥脱水机房 50 140 7.1

5-33

预测点 噪声源

构筑物外 1m或地下设备噪声衰减至地面后源强

距厂界的距

离(m)

贡献值

[dB(A)]

预测值

[dB(A)]

消防水泵房 45 107.5 4.4

中水回用泵房 45 92.5 5.7

生物除臭滤池 60 60 24.4

南厂界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50 195 4.2

43.1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 55 195 9.2

MBBR 生化池 50 155 6.2

回流污泥泵房 55 105 14.6

磁介质沉淀池 55 35 24.1

V 型滤池 65 15 41.5

中间提升泵房 50 35 19.1

臭氧催化氧化池 65 25 37

臭氧发生间 65 65 28.7

污泥脱水机房 50 195 4.2

消防水泵房 45 40 13

中水回用泵房 45 40 13

生物除臭滤池 60 85 21.4

北厂界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50 50 16

26.5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 55 50 21

MBBR 生化池 50 130 5.9

回流污泥泵房 55 180 9.9

磁介质沉淀池 55 260 6.7

V 型滤池 65 270 16.4

中间提升泵房 50 250 2

臭氧催化氧化池 65 260 16.7

臭氧发生间 65 175 20.1

污泥脱水机房 50 50 16

消防水泵房 45 245 0

中水回用泵房 45 245 0

生物除臭滤池 60 200 14

5-34

图 5.2-4 噪声等声级线图 单位:dB(A)

本项目为全天连续运行,由上述预测结果可知,项目运营期厂界噪声贡献值在

18.4~26dB(A)之间,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功能区要求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dB(A))。

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选用低噪声

设备,风机设备加装消声器,地上部分除综合办公楼和道路建设外,加强地上绿化,

将设备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5.2.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栅渣、沉砂、废催化剂和污

泥等,其中,活垃圾、栅渣、沉砂和污泥属于一般固废,项目使用的催化剂使用年

5-35

限大于 10 年,使用年限到期后需鉴别其固废性质。

5.2.6.1 栅渣、沉砂、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营运期格栅栅渣产生量 3650t/a;沉砂量 1095t/a;生活垃

圾 7.3t/a,均为一般固废,栅渣、沉砂和生活垃圾运至新郑市垃圾处理填埋场,污泥

(含水率<80%)收集后定期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5.2.6.2 废催化剂

项目在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一次最大使用量为 283.5m3,使用年限

大于 10 年,本次评价以 10 年计,使用年限到期后,鉴别其固废性质,由专业提供

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没有参与氧化的臭氧经配套的尾气破坏器处理后外排,使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本项目催化剂使用量约 100kg,定期更换,更换周期为 5 年,每次更换三分之一的

催化剂使用量,则每次更换后产生的废催化剂量为 33kg,由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

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5.2.6.3 污泥

主要为生化污泥与化学除磷泥等脱水污泥,产生量约为 21170t/a,属于一般固废。

这些物质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特别是在闷热天气,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腐烂发臭,

其主要特点为:①含水率高,易流失;②颗粒细腻,透水性差;③易成为蚊蝇的孳

生地,从而成为疾病的传播源;④易产生渗滤液,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污泥脱水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各处理单元产生的污泥通过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处理,污泥脱水时,脱水机房

会散发恶臭;脱水污泥转运过程中若发生遗洒将造成环境污染。

(2)污泥堆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脱水后的污泥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运走的污泥,应有临时堆放场所。脱水污

泥遇水易成浆状,流动性好,容易流失;在雨水的淋洗下,淋滤水中溶入大量的污

染物,污染地下水体。因此,脱水后污泥不能乱堆乱放,应设置经过专门处理的具

5-36

有防渗层的临时堆放场所,并加盖遮雨棚;此外,脱水污泥并未完全稳定,污泥长

期堆放会产生厌氧消化,产生的 H2S 等恶臭物质会影响空气质量;脱水污泥堆放地

也是蚊蝇的孳生地,对环境卫生有不良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污泥脱水后应及时清

运,避免在厂内堆放。

(3)污泥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污泥的外运主要利用汽车拉运,如果在污泥装卸过程中车身外和车轮上

挂满了污泥,或者车辆密闭性能不好,则污泥运输车就会把污泥遗撒在沿途道路上,

对沿途道路造成污染。脱水污泥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渗漏防散落,运输车辆不宜

装载过满,应注意遮盖,防治污泥散落影响道路卫生及周围环境。因此,应使用密

闭的专用运输车运输污泥。同时,污泥运输时间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开交通繁忙时

刻。

5.2.7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

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

理和决策的过程。本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往往伴有突发性事故,这些突发性事故

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常会给人身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环境风险评

价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采取安全的应急措施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风险评价是在分析项目事故发生概率和预测事故状态下的影响程度基础

上,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事故源)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

事故后应急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项目风险度达到可接受

水平,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工作流程见图 5.2-5。

5-37

图 5.2-5 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工作流程

本项目属于污水治理工程,根据工程分析,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进水

水质不稳定的事故风险,导致处理设备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达不到标准要

求。污水处理厂在非正常运行状况下,如果进水水质高于设计标准或远低于设计进

水指标时,都会对正常的处理负荷造成很大的冲击,轻则使其处理能力下降,重则

导致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瘫痪。这个过程中污水处理厂将不能发挥其改善地表水环境

的作用,因此制定污水处理厂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每个污水处理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除人为影响因素导致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外,还存在一些事故风险和自然灾害

风险因素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评价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要求为依据,

通过风险评价分析,认识本项目的风险程度、危险环节和事故后果影响大小,从中

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环境危害,并提出事故应急措施

和预案,达到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

风 险 识 别

重要风险因子分析

预 测 计 算

风 险 评 价

风险可接受

风 险 管 理

应急措施预案

确定危险因素和风险类型

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

确定危险程度和范围

确定风险值和可接受水平

5-38

5.2.7.1 风险识别及分析

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所选用的工艺及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所建设施的分析,风险污

染事故的类型主要反映在污水处理系统非正常运行状况可能发生的原污水排放和恶

臭物质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风险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环节有以下几方面:

(1)污水管网系统由于管道堵塞、破裂和接头处的破损,会造成大量污水外溢,

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潜水泵由于长时间停电或污水水泵损坏,排水不畅时易引起污水漫溢。

(3)污水处理厂由于停电、设备损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停车检修等

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唐河,造成事故污染。

(4)由于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污水管道、处理构筑物损坏,污水溢流于厂

区及附近地区和水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5.2.7.2 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分析

针对环境风险污染事故发生的各类环节,分析风险污染事故发生后,对环境的

影响方式。污水处理厂一旦发生事故,对周围环境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均可

能造成影响。

一、事故类型分析

(1)进水污染事故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排水水质的不稳定、个别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

水的预处理设施故障而发生污染事故等,都可能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产生不利

影响。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及排水水质的不稳定属于经常性问题,正常范围内水

质波动并不会影响本污水处理厂整体进水水质,设计的处理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使尾水做到达标排放。

进水水质对本项目的威胁可能来自个别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的预处理设施故

障而发生的污染事故。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说,排放的污染物质可能成倍或几十倍增

5-39

加,但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来说,只要这些增加的物质不是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大

多数这类事故并不会对处理效率构成明显的影响。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

企业排放的废水量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所占的分量较大,从而使处理效率下降,此

时排放的尾水水质有超标的可能。

项目最大的危险来自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一定量的重金属或剧毒物质,可能使

细菌的生物活性下降,从而使处理效率下降;甚至可能使细菌大量死亡,使污水处

理厂完全丧失生化处理的能力,仅剩下自然沉淀处理能力。

(2)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污水或污泥处理系统的设备发生故障,使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出水水质指标不

能达到设计要求,或污泥不能及时浓缩、脱水,引起污泥发酵,重力浓缩池爆满,

散发恶臭。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进国产优质设备。监测仪表和控制系统采用进口设备,自

动监控水平较高。因此,本污水处理厂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小。

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

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3)正常运行过程风险事故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事故风险具有突发性,会给维护系统的工作人员带来重大损

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发生环境风险事故时,首先受影响的是污水处理厂内工

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①有毒气体造成人员中毒风险影响分析

当污水处理系统的某一构筑物出现事故,必须立即予以排除,此时维修工人需

进入污水管道、集水井或污水池内操作,这些地方易产生和积累高浓度有毒气体,

如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等,在维修时如不注意采取防护措施,维修人员会因通

风不畅吸入有毒气体而出现头晕、呼吸不畅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据有关资料,国内 20 余座城市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曾发生数十起因管道内有

5-40

毒气体,致使养护人员中毒、伤亡,或因管道产生易燃气体甲烷,接触明火引起爆

炸,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故。因此,对工厂操作人员采取人身安全保障措施是防止有

毒气体对人员造成危害至关重要,采取通风措施,让有毒有害气体彻底消散使作业

空间充满新鲜空气,这是防止中毒最有效的办法。倘若无法做到充分通风,则应该

避免进入危险空间,确需进入时则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护设备。防护设备有防毒面具、

送风面罩等,检测设备有气体检测仪器、检测试纸。

②病原体引起疾病对健康危害风险影响分析

污水或污泥中都含有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卵,污水处理设施上产生的雾气,水

气等都能传播细菌和病毒,污水处理厂的员工暴露于污水和污泥中的微有机体面前,

有可能被感染而导致疾病。感染可能由于直接吸入气体或间接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的水滴感染。曝气池,出水堰,灌溉的喷水口,鼓风机房,脱水机房等都会凝结这

种气体。在水气高度凝结的地方,使用薄纱型呼吸器会减少有毒物质的吸入。此类

环境风险主要是工厂操作工人有可能被病原体直接感染而导致疾病,工厂生产企业

外环境人群可能被直接感染而导致疾病机率很小,但由于操作工人感染致疾病得不

到控制而导致疾病传播,从而危及工厂外环境人群健康。

二、运行风险事故对策措施

(1)进水污染事故的防护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水量不稳状态时的应急措施,以缓解不利

状态。

① 对排污企业的管理要求:

对日排水量大于 500m3和污染负荷重的企业须安装在线监测仪,环境管理部门

不定期抽查和企业排污申报制度,保证废水达标排放;其余企业排放废水也必须达

标;

对于重污染工业企业应设置事故蓄水池;

企业若出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情况,废水排放不达标,应及时排除故障,

5-41

并通知污水处理厂和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

②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技术管理措施:

建立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操作责任制度;

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技术考核档案,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厂内的技术管理工作;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进行技术培训;

加强输水管线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关键设备应有备机,保证电源双回路供电;

污水处理厂区内实行雨污分流工作,避免暴雨时污水未经处理溢出排放;

加强进水监督管理,事故进水及时发现,尤其含大量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事故

进水对污水处理厂有极大的危害。一旦发现,立即将事故进水由事故池泵房引至本

项目事故池,同时排查事故废水来源。对事故池中的事故进水成立专门技术小组,

采取适当的净化方案后再进入其他污水处理单元。

③ 污水处理厂一旦遭遇发生突发性废水排放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

力争保证格栅和沉砂池正常运行,使进水中的 SS 和 COD 得到一定的削减;

从汇水系统的主要污染源查找原因,由有关企业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对微生物

有毒害物质的排放量;

如一旦出现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如双回路停电,突发性自然灾害等情况将导

致污水未处理外排时,应要求部分排水企业或全部停止向管道排污,以确保水体功

能安全;

在事故发生及处理期间,应在排放口附近水域悬挂标志示警,提醒各有关方面

采取防范措施。

(2)设备安全保障措施

处理设施系统中使用的机泵、阀门、电器及仪表等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

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或严重时将导致污水处理厂停止运行事故,这种事故发

5-42

生概率较高。对此类事故的应急措施主要是:

① 工艺在设计上,对处理系统应考虑中留有一定的回流处理缓冲能力和设施

(如附加相应的事故处理缓冲池),并配有相当的处理设备(如回流泵,回流管道、

阀门及仪表等),以防万一发生设备故障影响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应启动系统缓

冲和回流设备,将不合格出水重新处理,直至满足排放标准。

② 对易损设备采取多套备用设备,并有保证有足够进行维修更新的备品备件。

处理系统中机电设备至少应采用一用一备方式。

③ 选用优质设备。对于处理设施内的各种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必须选择

品质优良、故障率低、满足设计要求、适于长期运行及便于维修保养的产品。

④ 在运行期间,在岗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处理设施的规章制度作业,对设备经

常巡回检查,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率。

⑤ 电气设备按接地保护规程要求进行;并装有自动跳闸电路,主要设备运行采

用计算机数据监视,能及时报警,并能记录出事地点、事故性质和发生时间等,以

便组织人员及时抢修。所有电气设备的安装防护,均须满足电器设备有关安全规定。

⑥ 采取电源双回路供电,保证供电设施及线路正常运行。

(3)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措施

① 在污水处理厂运行前,必须对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要制定

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运行后要严格执行,并经常检查。

② 建筑物的设计均考虑给排水、采暖通风、采光照明等卫生要求,工作人员长

期工作的场所设空调设施。对于一些密封结构、通风条件差的作业场所,采取机械

通风。

③ 厂区配置救生衣、救生圈、安全带、安全帽等劳动防护用品。对下井管道检

查或作业的操作工人必须配戴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安全服防毒面具、送风面罩、气

体检测仪器、检测试纸等,以防中毒,且至少有两人在场。

④ 池体走道边缘均设置扶栏,并有照明设施,以确保行人安全。

5-43

⑤ 所有电器设备的安装保护,需满足电器设备有关安全规定,做好高压设备的

接地保护工作。

⑥ 机械设备的危险部分,如传动带,齿轮、砂轮等必须安装防护装置。

⑦ 必须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设置岗位责任制,厂区所有的危险地段在醒目处

设置警告示牌,高于 1.2m 以上的平台设护栏,对有可能聚集有毒、有害气体的地方,

均应有通风设备,设置安全劳动保护机构,负责安全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⑧ 根据各工段的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设置生产卫生用室(厕所、盥洗室、存

衣室等),环境恶劣的工段及露天作业处,除加强通风设遮挡外,还应设休息室。

厂内设集中浴室。

⑨ 凡直接接触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等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并定期

注射有关疫苗(如甲肝、乙肝等)。

三、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应急机构及其职责分工

污水处理厂的应急机构主要由领导小组下属的办公室及其各应急小组组成。应

急小组包括抢救组、联络组、后勤组和汽车组。各小组职责分工如下,职责机构见

下图。

图 5.2-7 污水处理厂应急机构设置图

领导小组根据环境风险情况组织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落实实施。负责现场的全

面指挥工作,协调与外部单位的配合工作。

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为协助领导小组进行工作分工、督促及检查。

领导小组

办公室

抢救组 联络组 后勤组 汽车组

5-44

抢救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负责对风险事故处理的具体实施,对有关设

备进行维修等工作。

联络组负责抢救小组、后勤组、汽车组的工作协调。

后勤组负责协助抢救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办理入院观

察、治疗手续以及护理中毒人员,负责调集有关抢救物品。

汽车组负责汽车的调配使用,如运送中毒人员入院治疗、运送抢救物品等。

5.2.7.3 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概率估算和事故后果分析说明存在发生突发性事故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国

内外经验说明,及早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使事故可能造成

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减轻突发性事故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实现经济

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为达到以上目的,结合本污水处理站的实际情况,评价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污水收集管网维护措施

污水处理站的稳定运行与污水收集管网的维护关系密切,应十分重视管网及泵

站的维护及管理,防止泥沙沉积堵塞而影响管道的过水能力。管道衔接应防止泄漏

污染地下水和掏空地基,淤塞应及时疏浚,保证管道通畅,同时最大限度地收集生

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水管网设计中,选择适当充满度和最小设计流速,防止污泥

沉积。污水管网应制定严格的维修制度,用户应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有关排放标

准,特别需加强对所接纳工业废水进水水质的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

对于各泵站应设有专人负责,平日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一旦发生事故应及

时进行维修,避免因此而造成的污水溢流入河。

污水管网应制定严格的维修制度,用户应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

特别需加强对所接纳工业废水的进水水质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达到规

定的接管标准。

(2)污染事故的防治措施

5-45

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来源于设备故障、检修或由于工艺参数改变而使处理效果变

差,其防治措施为:

①采用双路供电,水泵设计考虑备用,机械设备采用性能可靠优质产品,最好

采用进口产品。

②为使在事故状态下污水处理站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应在主要水处理建筑

物的容积上留有相应的缓冲能力,并配有相应的设备(如回流泵、回流管道、阀门

及仪表等)。

③选用优质设备,对污水处理站各种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必须选择质量优

良、事故率低、便于维修的产品。关键设备应一备一用,易损部件要有备用件,在

出现事故时能及时更换。

④加强事故苗头监控,定期巡检、调节、保养、维修,及时发现有可能引起事

故的异常运行苗头,消除事故隐患。

⑤严格控制处理单元的水量、水质、停留时间、负荷强度等工艺参数,确保处

理效果的稳定性。配备流量、水质自动分析监控仪器,定期取样监测。操作人员及

时调整,使设备处于最佳工况。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就需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⑥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在平时严格按规程办事,定期对污水处理站人员的理论

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检查。

⑦加强运行管理和进出水的监测工作,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严禁外排。

⑧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在日常的工作管理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落实到人、

明确职责、定期检查。

⑨制订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抢险操作制度。

(3)次氯酸钠的防范措施

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氧化剂,其固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在空气中极不稳定。

在光的作用下或加热条件下迅速分解。因此评价建议其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

注意以下事项:

5-46

①次氯酸钠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严防日光曝晒。应

与易(可)燃物、还原剂和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

周围设置围堰。储存区设置明显的危险品标志,由专人管理。

②运输

运输过程中避免强烈震动、一次装载量过大,且不可与酸性物质或还原性粉状

物质混运。

③日常管理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小事故出现概率,如在使用过程中不慎发生泄

漏,人体不可直接接触,切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金属物质或其他还原剂、易燃物

接触;少量泄漏时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避免产生扬尘。

5.2.7.4 风险管理

一、主要应急措施

对于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工况,要求设计中均要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现将

主要具体措施简述如下:

(1)险源概况

详叙风险源类型、源强大小及位置。

(2)紧急保护区

主要为双洎河的水质控制区。

(3)应急组织

事故应急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全面指挥,专业抢修队伍负责对事故或故障进行抢

修或排除。

(4)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

配备有关的备用设备、工具与材料。

(5)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联络通讯方式,及时通知各有关方面,对事故现场进行管制,

5-47

确定抢修队伍及时到达。

(6)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

对较大的事故现场附近水环境进行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

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7)应急防护措施

控制事故,防止扩大及连锁反应;关闭有关闸门,降低危害。

(8)应急状况终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迅速恢复污水处理站的正常运转。

(9)人员培训与演习

应急计划制订以后,平时安排有关人员培训与演习。

(10)记录与报告

设置事故专门记录,建立事故档案和报告制度,要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二、应急预案

企业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的事故,根据风险评价导则,应急预案

应包括以下内容:

表 5.2-29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1 总则 简述生产过程中涉及物料性质及可能产生的突发事故

2 危险源概况 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

3 应急计划区 加药车间、运输过程、药品贮存区

4 应急组织

公司项目区:

项目指挥部-一负责全面指挥

专业求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处理

地区指挥部――负责项目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和疏散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对厂专业救援队伍的支援

5 应急状态分类及

应急响应程序 规定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分类相应程序

6 应急救援保障 应急设施、设备及材料,主要为消防器材

7 应急通讯、通知

和交通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5-48

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8 应急环境监测及

事故后评估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

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

应急防护措施、

消除泄漏措施方

法和器材

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治扩大、漫延及连锁反应。消除现场泄漏,

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

临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

10

应急剂量控制、

撤离组织计划、

医疗救护与公众

健康

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控制制定,现场及临近装

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临近区:受事故影响的临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

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11 应急状态终止与

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

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临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2 人员培训与演练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3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公司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14 记录和数据 设置事故专门记录,建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和负责管理

15 附件 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

三、应急组织机构

企业应组建“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在企业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综

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后勤物资保障组及医疗救助组四个行动小组。

在发生事故时,各应急小组按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通过平时的演

习、训练,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5.2.7.5 风险综合评价结论及建议

(1)风险评价结论

项目运行中也会产生运行事故,在遵守相关的环保措施及安全防范措施后,环

境风险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

(2)风险评价建议

① 严格操作规程,制定污水处理厂运行操作规模及预防措施。

② 在厂区内严禁烟火,各设备电力及线路严格定期检修,防止因线路老化或设

备故障等导致事故的产生。

6-1

第六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6.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6.1.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 2018 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

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 2018 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

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市控制扬尘污染工作方案》的通知、《郑

州市扬尘污染治理专项督导方案》、《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2014~2018)》、《郑州市建设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专项方案》、《关于印发河

南省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2016

年郑州市蓝天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16]8 号)等相关文件,我市力争通过

对扬尘污染进行整治,促进我市扬尘污染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要求施工工地开工前必须做到“六个到位”,即“审批到位、报备到位、治理方案

到位、配套措施到位、监控到位、人员到位;要求建筑施工工地都要执行“8 个 100%”:

确保工地周边 100%围挡,各类物料堆放 100%覆盖,土方开挖及拆迁作业 100%湿

法作业,出场车辆 100%清洗,施工现场主要场地及道路 100%硬化,渣土车辆 100%

密闭运输,建设面积 1 万平方米以上及涉及土石方作业的施工工地 100%安装在线

视频监控,工地内非道路移动机械车辆 100%达标;对工地出口两侧各 100m 路面实

行“三包”(包干净、包秩序、包美化),专人进行冲洗保洁,确保扬尘不出院、车

辆不带泥。加强监督管理,并自觉接受市政府发布的各级预警管控;城市建成区内

施工现场必须做到“两个禁止”,即“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禁止现场配制砂浆”。

6.1.1.1 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控制扬尘污染责任标志牌,标明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主管

部门、责任人及环保监督电话等内容;

② 部分施工区围挡有破损,要求加强对围挡进行修整,做到无缝隙,底部设置

防溢座,顶端设置压顶;

③ 施工作业带应保持湿润、无明显浮尘,堆放粉状物料的区域必须建立洒水清

扫制度,由专人负责洒水和场地的清扫;

④ 施工现场出入口要由专人负责出入口卫生,确保出入车辆 100%冲洗;

6-2

⑤ 施工物料在作业带内堆放时要用苫布遮挡;

⑥ 安装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全市所有建筑工地安装远程视频和 PM10监控设备,

接入郑州市建筑工地远程监控中心。

⑦施工项目部内应设置车辆、机械冲洗设施,防治车辆带泥出场,保持周边环

境清洁。

6.1.1.2 管道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 污水管网敷设时,已开挖路面及时施工敷设管网、回填,减少车辆通行扬尘,

坚决杜绝“围而不建”现象;

②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裸露地面及物料、土方进行有效全遮盖和洒水压尘;

③ 工程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场地,全面冲洗地面积尘;

④ 管网施工沿村庄道路施工时,围档上安装自动喷淋设施;

⑤ 对施工区、围挡外道路及站场内各施工作业区进行不定时洒水作业,起到吸

附、抑制扬尘的作用。

6.1.1.3 交通运输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 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具有垃圾运输资格的运输单位进行渣土及垃圾运输。清运

垃圾、渣土的车辆应预先办理相关手续或委托具有垃圾运输资格的运输单位进行,

严格按要求进行封闭运输,不得乱卸乱倒垃圾,不允许凌空抛扬,宜袋装清运,以

免造成扬尘污染;

② 从事渣土、垃圾运输的企业和车辆必须持有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运输渣

土、垃圾的车辆应随车携带驾驶证、行车证、营运证、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和双向

登记卡;

③ 设专门的洒水车辆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并设专人定期清扫施工作业带

附近的运输道路;

④ 在施工工地出口处设立监控设施,监督施工工地驶出车辆带泥出场和冒装撒

漏,严禁冒装渣土车、带泥车和沿途撒漏车辆进入城市道路,确保密闭运输效果;

6-3

⑤ 运输车辆必须采取严格的密封密闭措施,必须达到无外露、无遗撒、无高尖、

无扬尘的要求,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线路运输和装卸,所有建筑垃圾清运车辆

按照要求限时、限速行驶;

⑥ 渣土运输车辆统一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实现动态跟踪监管;

⑦ 严格执行郑州市建筑垃圾运输双向登记卡制度,对已存在建筑垃圾分区域分

批规定行驶路线集中清运,并对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及时跟踪保洁。清运方案和规划

路线报市大气办备案。

在严格执行上述措施的情况下,扬尘排放消减系数可达 0.5 以上,扬尘污染可

得到有效控制,项目施工扬尘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也可降至最低,且这些影响是

暂时的,将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扬尘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缓解对周围环境的影

响,因此,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可行。

6.1.1.2 其它废气防治措施

(1)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

(2)散发有害气体、粉尘的施工过程,要采用封闭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并

安装通风、吸尘和净化、回收设施。劳动环境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含量,必须符合国

家工业卫生标准的规定。

(3)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检修和维护,严禁使用超期服役和尾气超标的车辆。尽

可能使用耗油低,排气小的施工车辆,尽可能选用优质燃油,减少机械和车辆的有

害废气排放。

综上所述,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可有效减小施工期扬尘的污染影响。

6.1.2 废水防治措施

6.1.2.1 施工废水防治措施

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废

6-4

水等,建议项目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作为抑尘水用,

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6.1.2.2 生活污水防治措施

施工人员的洗手、洗脸用水用于场地内洒水;工地食堂含油废水须经隔油处理

后,再汇同一般生活污水排入临时化粪池,污水经项目区设置的临时化粪池处理后

由附近农民定期采用密封罐拉走用于堆肥。

经现场踏勘,项目尚未开工。项目后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

经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1.3 噪声防治措施

6.1.3.1 污水厂污染防治措施

(1)大型噪声设备避免在夜间使用;

(2)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

机械设备,并在施工中应设专人对其进行养护维修,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3)施工车辆场地内作业,运行路线应尽量远离村庄,施工车辆通过附近村庄

时应减速、禁鸣;

(4)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工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定

期进行自查,避免施工噪声扰民;

(5)污水厂施工过程中,四周设置 2.5m 高围墙进行围挡,阻隔噪声。

6.1.3.2 污水管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管线敷设路线相对较短,主要包括 1 条 150m 的出水管线,为建设施工对

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管网施工过程中,沿路两侧设置临时 2.5m 高的临时围护隔声;

(2)途径村庄施工,夜间停止高噪声(高振动)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应报

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

6-5

(3)施工车辆途径村庄敏感点时应减速、禁鸣;

(4)加强施工管理,规范作业,减少人为噪声对途径村庄敏感点的影响;

(5)途径村庄施工时应加强与沿线村民的关系沟通,抓紧施工进度。如若发生

扰民事件时应及时处理,协调解决。

经采取以上措施,污水管网施工对车辆运输途径的敏感点的施工噪声影响可降

至最小。

6.1.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产生的过剩弃土和建筑垃圾不能利用的部分委托渣土公司统一清运处置,

按照《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要求,清运至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的消纳场地。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妥善堆置,并采取防风、防扬尘等防护措施,防

止影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

生活垃圾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少量的生产废物以无机污染物为主。

施工现场应设垃圾回收箱,将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垃圾收集,送新郑市垃圾

填埋场处置。

6.1.5 生态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期主体工程施工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降低地表植被覆盖率,

其影响均是负面的,属于暂时性的生态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

(1)主体及辅助工程开挖完工后及时对边坡进行固化护坡,在坡脚撒播草籽对

裸露地表进行绿化,对进厂道路进行固化,使水土流失降到最低水平;

(2)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调配工作,临时土堆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在降雨期

间挖填土方,以防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3)施工过程应注意保护相邻地带的植被。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主体工程的建设,在建设结束后应加强植被恢复,增加厂区

6-6

绿化面积生态环境能得到补偿和恢复。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负面影

响较小。

6.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工程在实施了各项清洁生产措施后,有一部分污染物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去除,

因此必须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污染防治措施就是针对工程所排放的污染

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使其污染物的排放最终能够满足排放标准和区域总量控制

的要求。根据工程分析的相关内容,本工程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噪声以及固体废

物等,其中又以废气为本工程的主要污染因素。

6.2.1 恶臭气体污染防治措施

6.2.1.1 恶臭气体来源及特性

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排放单元为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

栅及曝气沉砂池、MBBR 生化池、二沉池和污泥浓缩脱水间等,恶臭气体中主要成

分为 NH3、H2S 等。NH3、H2S 相关理化性质如下:

NH3:具有强烈刺激性,主要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

H2S:具有臭鸡蛋味,并具有毒性。

6.2.1.2 除臭方法

本项目使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法除臭工艺,工艺介绍如下:

(1)全过程除臭工艺

①工艺原理

全过程生物除臭工艺利用微生物填料和培养箱,在污水处理厂生物池中培养出

高效除臭微生物,将含高效除臭微生物的污泥回流于污水厂预处理段,除臭微生物

与水中的恶臭物质发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转化降解等作用,使得污水厂各构筑物恶

臭物质在水中得到去除,实现了污水厂恶臭的全过程控制,工艺流程图如下。

6-7

除臭微生物培养箱

除臭污泥投加

预处理池 生物池 二沉池

图 6.2-1 全过程生物除臭工艺流程图

全过程生物除臭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微生物培养系统和除臭污泥投加系统。

微生物培养系统为在污水处理厂生物池内安装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培养箱,每台培养

箱提供微量空气。除臭污泥投加系统为在污泥回流泵房安装污泥泵,铺设管道输送

至污水厂进水端。

(2)生物滤池法除臭工艺

生物滤池除臭是利用生物滤层中微生物细胞对恶臭物质的吸附、吸收和降解功

能,对臭气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主要过程如下:通过收集管道,抽风机将臭气收

集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臭气经过加湿器进行加湿后,进入生物滤池池体,后经过

填料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降解,将臭气成分去除。整个生物过滤除臭系统主要由

管道输送系统、生物滤池、排放系统和辅助整个除臭系统的控制系统组成,工艺流

程见下图:

图 6.2-2 生物滤池除臭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简述:来自臭气源的臭气经过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后,通过离心风机输

送至生物滤池,通过湿润、多孔和充满活性微生物的滤层,在滤层中的微生物对臭

6-8

气中的恶臭物质进行吸附、吸收和降解,将污染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

机物,完成除臭过程。

恶臭收集方式: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合建)、细格栅、沉砂池、污泥脱水机房、

曝气池和污泥回流泵房等使用混凝土盖板覆盖,开启频率较高的盖板采用热浸锌复

合钢盖板,安装集气管,恶臭气体集中到主风管后进入生物过滤装置,设计规模 Q

=140000m3/h,共设置 4 台生物滤池,单座生物滤池风量 35000m3/h。

具体过程是:先将人工筛选的特种微生物菌群固定于填料上,当污染气体经过

填料表面初期,可从污染气体中获得营养源的那些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的温度、湿

度、pH 值等条件下,将会得到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当臭气

通过其间,有机物被生物膜表面的水层吸收后被微生物吸附和降解,得到净化再生

的水被重复使用。

污染物去除的实质是以臭气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代谢及利用。这一过

程是微生物的相互协调的过程,比较复杂,它由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

学反应所组成。

生物除臭可以表达为:污染物+ O2→细胞代谢物 + CO2 + H2O

生物过滤工艺采用了液体吸收和生物处理的组合作用,臭气首先被液体(吸收

剂)有选择地吸收形成混合污水,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中的污染物降解。污染

物的转化机理可用下图表示:

图 6.2-3 污染物的转化机理示意图

排放系统主要由排气管道和吸雾器组成。吸雾器安装生物滤池出口与排气筒连

接处,对处理过的带水汽的气体进行过滤吸雾。除臭装置采用集中排放,排气筒排

6-9

风口距地面 15m。

6.2.1.3 达标排放分析

本工程为全地下式布局,采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根据“天津市

武清区朱庄街西片区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知,使用全过程除臭对 H2S

和 NH3 的去除效率可达 80%以上(批复文号:津武环保许可书[2014]38 号),本次

环评全过程除臭效率取 H2S 80%,NH3 80%;经全过程除臭后,约 80%的恶臭气体

进入生物除臭滤池,收集比例按 80%,没有收集的恶臭气体以无组织形式排放;根

据对国内部分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调研,郑州市污泥处置中心、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武汉市沙潮污水处理厂均采用生物滤

池除臭,生物滤池对 H2S 的处理效率为 90~95%,对 NH3 的处理效率为 85~90%。本

次环评生物滤池除臭效率取 H2S 90%,NH3 90%。

综上所述,本工程除臭采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全过程除臭效率

达 80%,生物滤池除臭效率达 90%,大幅度降低了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

经调查,污水处理厂产生臭味较大的构筑物主要为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

及曝气沉砂池和污泥浓缩脱水间,使用混凝土盖板覆盖,开启频率较高的盖板采用

热浸锌复合钢盖板,安装集气管,恶臭气体集中到主风管后进入生物过滤装置除臭;

本项目在生物池中培养高效除臭微生物,将含高效除臭微生物的污泥回流于污水厂

预处理段,除臭微生物与水中的恶臭物质发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转化降解等作用,

达到除臭目的。

经核算,本工程有组织排放的H2S和NH3排放量分别为0.00032kg/h和0.008kg/h,

排放浓度 H2S 0.0023 mg/m3、NH30.0571 mg/m3,经 15m 高排气筒排放,可满足《恶

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 2 限值(排气筒 15m 高时,H2S 排放量 0.33kg/h,

NH3 排放量为 4.9kg/h),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二级标准值 H2S 0.06mg/m3、NH3

1.5mg/m3;经预测,厂界浓度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表 4 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要求。

6-10

根据计算本项目产污单元需设置 10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可

知,本项目东、西、南、北厂界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现场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东侧 330m 的小吴庄,即本项目卫生防护距

离内不存在现状环境敏感点,满足防护距离的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用地布局规

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西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地和河流,

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解放路宽

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本项目采用地下污水处理厂模式,恶臭气体经“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

处理后,经 15m 高排气筒排放,本项目地上部分可进行绿化,大大减少恶臭污染物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但是为了尽量避免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根据工程和工艺特点,评价建

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做好地上厂内的绿化,以阻隔和吸收恶臭气体,防止其向外扩散。根据当

地气候特点,选择易于成活的树种,可种植常绿灌木丛、高大常绿乔木、常绿灌木

丛等,树种和灌木种类应选用空气净化能力强的长绿种类,保证污水处理厂地面厂

区内四季常绿。

(2)在生产管理上,严格科学管理,加强处理设施的维护,保证污水处理设施

的正常运行。及时对格栅进行清理,对清出的垃圾及污泥及时清运,减少污泥临时

停放时间。污水处理厂夏季易孳生蚊蝇,厂区管理人员应在不影响生物反应池内微

生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定期进行杀蚊灭蝇工作。

(3)定期进行恶臭气体的环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在地面上西南侧布设综合楼等辅助设施,加强地面的绿化带种植。

根据对国内部分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的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调研,评价认为本

项目只要认真落实上述恶臭气体的防治措施,恶臭气体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可最大

6-11

限度地建设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措施可行。

6.2.2 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在运行过程中污泥压滤的反冲洗水按工艺要求冲洗后全部返回至粗格栅

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属于工程工艺流程一部分,因此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员工

生活污水。

本项目运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3.84m3/d,经化粪池处理后通过厂区污水管网

排入粗格栅,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由于该废水排放量很少,对工程进水浓度基本不

会产生影响,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评价认为该部分废水治理措施可行。

6.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6.2.3.1 污染源头控制措施

本项目对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为各污水处理单元泄露导致污水下渗进入地下

水。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对厂区周围地下水造成影响,该项目必须采取以下防范措

施:

(1)污水处理厂的所有水池均为盛水构筑物,均设计了严格的防渗设计,防渗

应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2002)规定“在满水试验中

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水池渗水量按池壁和池底的浸湿面积计算,钢

筋混凝土水池不得超过 2L/m2·d”。

(2)工程厂区内污水管网采用防腐蚀、防渗漏材质管道;构筑物穿墙管道均采

用防水套管。要勤于检查、维修,防止跑、冒、滴、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对污泥储存单元地面及墙壁均做防渗、防腐处理,避免厂内暂存污泥中的

污染物污染土壤,进而污染地下水。

(4)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减少废物的排放量。

此外,还应按照设计要求用防水材料进行各池体内表面处理。先对池内壁混凝

土表面进行修平、打磨粗糙、水冲干净,然后采用防水材料按要求全面涂刷,为水

6-12

池的防渗增设更为可靠的防线。

6.2.3.2 分区防治措施

将全厂按污染物泄露的途径和生产功能单元所处的位置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

般防渗区和非防渗区三个区域,各个区域分别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重点防渗区:污水处理单元(包括格栅间、进水泵房、沉砂池、MBBR 生化池

等)、污泥处置单元(污泥浓缩池、脱水机房)、厂区布置的污水管道周围等,等

效黏土防渗层 Mb≥6.0m,渗透系数 K≤1×10-7cm/s,或参照 GB18598 执行;

一般防渗区为:生产区道路等地,等效黏土防渗层 Mb≥1.5m,渗透系数

K≤1×10-7cm/s;或参照 GB16889 执行;

非防渗区为:办公区,进行一般地面硬化。

1、基础垫层:

采用 C20 级混凝土垫层。

贮水构筑物现浇构件——地面以上构件均为 C30 级,抗渗等级为 S6;

地面以下构件均为 C30 级,抗渗等级为 S6;

建筑物现浇构件——地面以上现浇构件均为 C30 级;

地面以下现浇构件均为 C30 级;

设备基础、二次浇注混凝土——采用 C20 级。

2、钢材:

钢筋——HPB300 级,HRB400 级;

型钢及钢构件——采用《碳素结构钢》( GB/T700-2006)中规定的 Q235B 级

钢,池内与水接触的预埋件采用 304 不锈钢;

焊条——E43 型用于焊接 HPB300 级钢筋或 Q235B 级钢, E50 型用于焊接

HRB335 级钢筋,E55 型用于焊接 HRB400 级钢筋。

3、砌体

框架填充墙体——采用 B06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耐火极限不低于 4h),

6-13

Mb7.5 砌块专用砂浆。

地下墙体——采用 MU20 烧结非粘土砖和 M10 水泥砂浆砌筑。

4、盖板

水池环境中开启频率较低的盖板采用预制混凝土盖板;开启频率较高的盖板

采用热浸锌复合钢盖板或格栅。

室内电缆沟采用热浸锌钢盖板。

所有盖板的承载能力均不小于 2.0kpa。

5、栏杆

均采用 1050mm 高不锈钢栏杆。

综上分析,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能够满足相关要求,可有效防止地下水污

染,措施可行,项目分区防渗图见附图十一。

6.2.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主要噪声设备为各类泵、风机等,声压级为 80-95dB(A),为使本项目的厂

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90)2 类功能区要求标

准,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在设备的选型时,应选用在同类设备中低噪声的设备。

(2)功率大于 30kW 以上的电机采取消声措施,采用隔声或隔音罩等措施降低

噪声。

(3)风机应安装消声器和局部隔声罩。

(4)风机、泵房及噪声较大的操作室,设置隔声室等进行消声处理。

(5)厂区上部进行绿化,发挥树木对噪声的屏蔽作用。

6-14

6.2.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栅渣、沉砂、废催化剂和污泥

等,其中,活垃圾、栅渣、沉砂和污泥属于一般固废,项目使用的催化剂使用年限

大于 10 年,使用年限到期后需鉴别其固废性质。

6.2.5.1 格栅栅渣、沉砂以及生活垃圾

格栅栅渣、沉砂以及生活垃圾属于一般固废,收集后定期运至新郑市垃圾填埋

场。

6.2.5.2 废催化剂

项目在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使用的臭氧催化剂一次最大使用量为 283.5m3,主要

成分为氧化铝负载过渡金属,使用年限大于 10 年,本次评价以 10 年计,使用年限

到期后,由专业提供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

没有参与氧化的臭氧经配套的尾气破坏器处理后外排,使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本项目催化剂使用量约 100kg,定期更换,更换周期为 5 年,每次更换三分之一的

催化剂使用量,则每次更换后产生的废催化剂量为 33kg,由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

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6.2.5.3 污泥

(1)污泥处置工艺

主要为生化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含水率较高,在 98%以上,处理和运送

均很困难,必须进行减量处理,以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本项目采用“机械浓缩+机

械脱水”对污泥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低于 80%。该脱水系统采用污泥浓缩

脱水一体机。

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由压滤机主机、转鼓浓缩机和絮凝搅拌装置组成。工作原

理如下:

①二沉池中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一起由污泥泵输送到污泥浓缩机进口;

6-15

②通过加药泵投入絮凝剂,经絮凝搅拌装置搅拌,污泥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

学反应,可以改善脱水性能,改善后的污泥压滤时更容易脱水;

③改善后污泥进入离心式滤水筛除分离,离心后的污泥经匹配的污泥切割机进

行切割,将絮凝的污泥切割成小块,更有利于后期压缩;

④泥药充分混合后的污泥通过污泥泵进入压滤系统过滤,经压榨后,泥饼含水

率<80%。

⑤污泥外运:脱水后的污泥输送采用加挡板的皮带输送机,通过输送机将脱水

污泥输送到贮泥池中。

(2)污泥脱水可靠性分析

本项目采用“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采用该工艺处置后,

污泥含水率<80%,定期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因此,评价认为本工程采用“污

泥浓缩脱水一体机”脱水工艺措施可靠。

6.2.5.3 污泥处置措施可行性分析

1、项目污泥的性质及处理

根据现状污水处理厂技术资料和收集的废水种类,项目收水范围内的污水主要

为生活污水,因此,本项目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属于一般固废。

2、新郑市污泥处理厂情况介绍

本项目产生的污泥含水率<80%,送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根据新郑市住房

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关于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建设情况的证明可知,新郑市正在

建设河南新郑市 600 吨/日污泥综合处理项目,负责处理全市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

泥。采用分期建设方式,一期建设规模为污泥处理 250 吨/天+餐厨垃圾处理规模 150

吨/天;三年后根据污水处理情况,适时启动污泥综合处理厂二期扩建规模为污泥处

理 200 吨/天,污泥含水率要求 80%及以下。预计一期工程于 2019 年建成投运,根

据项目实际进度,本项目预计 2019 年 8 月建成,如果本项目建成后,新郑市污泥处

理厂还未运营,则项目产生的污泥送至新郑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急处理中心处理,

6-16

待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建成运营后,本项目污泥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置,详见附

件 6。

新郑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急处理中心由北京绿源科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

行,项目位于新郑市和庄镇辛集村,总占地面积 15 亩,于 2017 年 11 月建成投运,

建设规模为 80 吨/天,峰值能力 120 吨/天,含水率要求 80%及以下,工艺路线采用

槽式超高温好氧发酵工艺,目前该中心正常接收处理新郑新港污水处理厂、新康公

司薛店污水处理厂、郑州新中洲公司一厂、二厂(二厂指本项目现有工程)日产污

泥。

本项目产生的污泥含水率<80%,可以满足新郑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急处理中心

对含水率的要求,待河南新郑市 600 吨/日污泥综合处理项目建成后,积极与新郑市

污泥处理厂对接,实现本项目污泥的处置。

经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建成后运行的污泥可以得到合理处置。

6.2.5.4 污泥厂内暂存措施

厂区长期大量堆存污泥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产生恶臭气体、

遇雨污泥流失、下渗等,夏季还会孳生蚊蝇。污泥堆存产生的恶臭气体会对空气环

境产生影响,污泥流失或渗漏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因此,项目运营期过

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参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

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157 号)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

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的要求,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 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污泥处理设施应当与

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在建设时应合理布置,减少厂

区内的运输距离,同时减少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② 加强对污泥暂存间的日常管理,确保贮存的污泥含水率在 80%以下,减少污

泥产生量。保证污泥处置率达到 100%;

③ 在重力浓缩池、调理池中投加石灰,污泥暂存间地面硬化,采用盖板覆盖措

6-17

施,达到不扬散、不流失等要求;污泥堆放场四周应设置防护林绿化带,以降低恶

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④ 污泥临时堆场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其废水应送至污水处理厂格栅前集水

井,随污水处理厂进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泥堆放场设计及建设时应有通风设施,

限制堆放高度、污泥临时堆放时间不得超过 5 天,应及时外运至新郑市城市垃圾处理

场,防止蚊蝇孳生和恶臭气体的产生;

⑤ 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和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应当建立污泥管理台账,详

细记录污泥产生量、转移量、处理处置量及其去向等情况,并定期向新郑市环保局

报告;建立污泥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转出污泥时应如实填写转移联单;

⑥ 规范污泥运输。从事污泥运输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关的道路货物运营资质,禁

止个人和没有获得相关运营资质的单位从事污泥运输,同时,污泥运输车辆应当采

取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措施,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

止因暴露、洒落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⑦ 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

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 5 年。

经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2.6 事故性排放防治措施

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性排放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工艺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造

成水质不能达标排放;第二种是污水厂停电等重大原因造成处理厂全面运行,废水

直接排放;三是违规操作,造成未达到处理效果。针对以上三种情况,应采取以下

措施:

(1)严格规范化操作

污水处理厂排水不达标的几率很小,只要加强管理完全可以防治。所以在运营

过程中,严格管理,规范化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制定完

6-18

善的管理监测计划。

(2)建立必要的系统和设备

污水处理厂内应设超越管线,当发生事故时,能使污水超越一部分构筑物直接

到下一构筑物处理;场内应设双电路系统,保持电路的畅通;动力设备应有备用设

备;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时应有雨水管网,以免雨水来临时造成污水的外溢。

(3)建立事故及时处理计划

建立事故处理应急计划,明确各人员的分工职责,一旦出现事故,积极采取措

施,并通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6.3 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也是一项主要的环保措施,是改善厂区环境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绿化

除具有挡风、除尘、减噪、美化环境等诸多功能外,绿化还是防止大气污染、对大

气进行净化的一个经济易行,且效果良好的重要措施。树木对净化大气有显著功能。

项目应加大厂区的绿化工作,选择能够净化空气、防尘、减噪的绿化植物。评价建

议厂区选择的绿化植物见下表。

表 6.3-1 地面绿化植物一览表

序号 功 能 主要绿化植物

1 绿化美化、防尘降噪、

抗 H2S

常青藤、月季、蔷薇、万年青,女贞、石楠、

广玉兰、百日草等

2 绿化美化、抗 NH3 女贞、腊梅、银杏、紫荆、石楠、石榴、木槿、玉兰等

6.4 环保措施

根据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结果,本项目必须落实的污染治理措施见下表。

6-19

表 6.4-1 本项目污染治理措施一览表

项目 污染源 治理措施 治理设施内容 投资估算

(万元)

废气 恶臭气体

1 套“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

除臭”装置,1 根 15m 高排气

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合建)、细格

栅、沉砂池、污泥脱水机房、曝气

池和污泥回流泵房等使用混凝土盖

板覆盖,开启频率较高的盖板采用

热浸锌复合钢盖板,安装集气管,

恶臭气体集中到主风管后进入生物

过滤装置,设计规模 Q=

140000m3/h,共设置 4 台生物滤池,

单座生物滤池风量 35000m3/h,最

后经 1 根 15m 高排气筒排放

50

废水 生活污水 化粪池 5m3化粪池 2

噪声 风机、泵等 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模式,消

声、隔声罩、减振、绿化等

对高噪声设备采取消声、隔声罩、

减振、绿化等措施 60

固体

废物

生活垃圾 收集后交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新郑市垃圾处理场卫生填埋

30

栅渣、沉砂

50m2 临时废渣堆场,堆场地

面全部防渗,设顶棚,四周设

围墙

臭氧催化

氧化接触

专业提供催化剂厂家回收

10 年更坏一次,由专业提供催化剂

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

进行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臭氧尾气

破坏器

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破坏

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回收

5 年更换一次,由专业提供臭氧发

生器和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同

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

污泥(含水

率<80%)

158.76m3 污泥贮泥池,堆场全

面防渗,设防雨棚,设围堰、

排水沟和收集井等废水收集

设施

送至新郑市污泥处置厂处理

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面硬化 分区防渗 100

风险 / 次氯酸钠储存区配备合适的材料收

容泄漏物,周围设置围堰 3

环境监测 /

COD、NH3-N 在线监测仪、流量在

线监测仪等,详见表 7.2-3 工程需购

置试验设备一览表

400

绿化 / 对地面厂界内进行绿化美化,种植树

木、花草等 400

合计 / / 1045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完成后所需污染治理措施总投资为 1045 万元,占本项目总

投资 59723.34 万元的 1.75%。

7-1

第七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工程,作为一项非赢利性公用事业,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大,并且平时运行费用、管理费用还需额外的资金来源,这

从客观上决定了其不会产生巨额的直接的利润及经济效益,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

的建设对于地表水环境的改善,并以此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进行表

示的。鉴于此,本次评价经济损益分析将重点对本项目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并定性

分析社会及经济效益。

7.1 分析目的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环保治理措施的可

行性、实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环境损益分析,为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算好环

境保护投入产出的经济帐,为整体的环境管理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最佳决策。

7.2 分析方法

本项目工程的投入包括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及每年的运营费用。工程产生的效

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则由本工程对服务区范围的

10 万 m3/d 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通过收取排污费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7.3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 59723.34 万元,全部通过自筹解决。

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

表 7.3-1 本项目水处理成本计算

序号 费用名称 单位 费用

1 计算期内累计盈余资金总额 万元/年 57759.19

2 年平均盈余资金 万元/年 2221.51

3 固定成本 万元/年 4130.76

4 可变成本 万元/年 2784.66

7-2

序号 费用名称 单位 费用

5 年销售收入 万元/年 8796.5

6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年 378.01

7 盈亏平衡点的生产利用率 % 73.32

8 盈亏平衡点 万元/年 6449.64

合计总成本费用 万元/年 6915.41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总运行成本为 6915.41 万元/年。

根据环保项目建设的特点,污水收费排放已基本施行。1999 年 9 月,由国家发

改委、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发的 1192 号文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污水

收费的政策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污水收费的制定应根据全部成本回收的原则。经测

算,污水处理厂定价为 2.41 元/m3 时项目收益能够满足最低要求。

综上,本项目总运行成本为 6915.41 万元/年,占年营业收入 8796.5 万元的

78.62%。考虑到本项目属于污染物减排的环保工程,不具有盈利性质,本项目扣除

运行费用后尚有盈余,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从经济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7.4 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效益:

(1)项目本身为污染减排工程,建成后将改变服务区范围内现有污水处理厂超

负荷运行的现状,对减轻污水对城市水体污染、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

民生活及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2)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优化新郑市主城区的投资、生活环境,同时增加就业,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项目运行后,将削减废水污染物向水环境中的排放总量,减轻因发展对受

纳水体的水环境造成的压力。

(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创造卫生、文明的城市环境。

7-3

7.5 环境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服务区范围内的的生活污水将通过项目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

外排,原有污水厂出水标准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A 标准

(COD 50mg/L,NH3-N 5mg/L),项目建成后污水排放浓度为 COD 30mg/L,NH3-N

1.5(2.5)mg/L,与项目未建时这部分废水经过原有污水厂处理后最终排入黄水河相

比,项目建设削减了排入双洎河中 COD 和 NH3-N 的总量,减少了区域水污染物的

排放量。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的环境保护工程,所产生

环境效益的正效益。

7.5.1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中各监测点 SO2、NO2、PM10、PM2.5 小时值和 24 小时值均能

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 H2S、NH3 均未

检出,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

最高容许浓度标准”的浓度限值要求。

本项目选取特征污染因子 H2S,NH3 作为环境空气影响预测的评价因子,根据项

目环境空气预测结果可知,NH3、H2S 在各敏感点处贡献值叠加背景值后预测值均满

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要求;有组织排放的 H2S 和 NH3 的厂界浓度贡献值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 4 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要求。

从现状和预测结果对比可知,项目建成后,环境空气质量为负效应,但贡献值

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7.5.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黄水河 1#和 2#监测断面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

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双洎河 3#、的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7-4

4#和 5#监测断面 COD、BOD5 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由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实施后,废水正常排放情况下,双洎河黄埔寨预测断面

COD 预测浓度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要求;

NH3-N 的预测浓度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要求,

与现状值相比,COD 和 NH3-N 均有所降低。

项目为废水治理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区域内原有污水处理厂超负

荷运行的现状,形成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地表水环境质量为正效益。

7.5.3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3 个现状监测点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

标准》(GB/14848-1993)Ⅲ类标准的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现状目前良

好。

项目实施后,由地下水预测结果可知,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污水污染因子

COD、氨氮渗漏对地下水污染浓度值很小。

从现状和预测结果对比可知,项目建成后,地下水环境质量为负效应。

7.5.4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区四周厂界和敏感点小吴庄村现状噪声昼间、夜间均能够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声环境质量为负效应,但敏感点和项目四周厂界预测结果

均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运行后,环境空气、地下水环境和声环境为负效益,地表水

环境为正效益,通过正负效益衡量,正效益远大于负效益,且污水集中处理有利于

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性和长效性,减缓污染负荷的冲击,提高废水处理的稳定性,

可实现废水污染物削减量 COD:14235t/a,NH3-N:1405.25t/a。将有效减轻对双洎

河的污染。

7-5

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处理污水 1850 万吨/年,设计进水水质

化学需氧量≤420mg/l、氨氮≤40mg/l,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执行 COD≤50mg/L,NH3-N≤5mg/L,排入双洎河,

现有工程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 6752.5 吨/年、氨氮 638.75 吨/年;本项目

日处理污水量为 10 万 m³,处理污水 3650 万吨/年,为改扩建项目,出水达到《城镇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

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

NH3-N≤1.5(2.5)mg/L),本工程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 14235 吨/年、氨

氮 1405.25 吨/年,项目建成后污染物增减削减量化学需氧量 7482.5 吨/年、氨氮 766.5

吨/年。

7.6 分析结论

综上分析,本项目建设将有效减轻服务区范围内的污水对黄水河的不利影响,

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服务区范围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8-1

第八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是污水处理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保

证,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是保证污水处理厂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和实现社会、

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环境监控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和保证污水处理厂

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

便于有效开展工作及相关技术研究。

8.1 环境管理

8.1.1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新建、扩建项目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

构,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项目环保工作。

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机构应设置环保科,由技术副厂长或总工主管,并配备 2 名

以上具有环保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环保科负责整个污水厂的环境管理工作及

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督。

8.1.2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本工程环境管理部门应负责完成下列任务及职

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及行业制定下发的环保法规、环境标

准和具体环保要求。

(2)制定全厂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3)负责环保设施及设备的维护,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确保

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4)确保各环保设施正常、高效运行,及时解决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事

8-2

故风险应急预案。

(5)负责处理本厂污染事故、污染纠纷,做好应急事故处理的准备并及时上报。

(6)负责组织全厂环境保护相关数据的统计、审核和定期上报工作,领导完成

环保监测及资料整理汇总和报表工作。

(7)负责向周围群众宣传本企业的环保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8.1.3 排污口规范化设置

根据《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废气、废水排放口应

进行规范化设计,具备采样、监测条件,排放口附近树立环保图形标志牌。排污口

应符合“一明显、二合理、三便于”的要求,即环保标志明显,排污口设置合理,排

污去向合理,便于采集样品,便于监测计量,便于公众监督管理。按照国家环境保

护部制定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试行)》(环监[1996]463 号)的规

定,在各排污口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具体要求见下表。

表 8.1-1 各排污口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名称 编号 图形标志

污水排口 WS-01

噪声源 ZS-01

固废堆放场所 GF-01

固体废物堆放场所,必须有防火、防腐蚀、防流失、防渗等措施,并应设置标

志牌。建设项目周围防火距离范围内必须有明显的防火标志。

8-3

8.1.4 排污口管理

建设单位应在排污口处设立明显的排污口标志牌,其上应注明主要排放污染物

的名称。

在营运过程中,企业应如实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规范化排污口标志登记证》

的有关内容,由环保主管部门签发登记证。建设单位应把排污口性质、编号、位置

以及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排放规律、排放去向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

况等进行建档管理,并报送环保主管部门备案。

8.1.5 环境管理计划

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见下表。

表 8.1-2 项目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问题 管理措施 实施机构

施工期

1 空气污染

①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施工场地洒水,以降低施工对周

围大气 TSP 污染,特别是靠近居民点的地方。

②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须用帆布遮盖,以减少跑漏。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2 噪声

①防止建筑工人受噪声侵害,靠近强声源的工人将戴上耳

塞和头盔,并限制工作时间。

②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嘈杂的施工工作

将不在夜间进行,防止干扰居民区。

③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保持其较低噪声水平。

3 废水 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综合利用;生活污水井临时化粪池

处理后定期由附近村民采用密封罐拉走用于堆肥。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4 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及时清运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5 生态破坏 做好土石方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及时绿化。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营运期

1 水质污染 加强管理,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建设单位

2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对恶臭气体产生源采用盖板覆盖,开启频率较

高的盖板采用热浸锌复合钢盖板,安装集气管,恶臭气体

集中到主风管后进入生物过滤装置除臭,经 1 根 15m 高排

气筒排放;同时厂区地上部分进行化,减少对周边环境的

影响。

建设单位

8-4

环境问题 管理措施 实施机构

3 噪声污染 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建设单位

4 固体废物 及时清运 建设单位

5 环境监测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监测标准、方

法执行。 建设单位

8.2 监测计划

8.2.1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是企业搞好环境管理,促进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通过

定期的环境监测,了解邻近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有利于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环境保护计划。

7.2.2 环境监测的任务

(1)定期对各处理单元的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其水质参数的变化趋势,

便于及时发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保证工程正常高效运行。

(2)对工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定期监测,并统计分析,建立资料档案,以

掌握工程污染防治措施的运行效果,为制定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3)定期对工程排水水质进行监测,按规定统计、整理监测数据并及时上报有

关部门。

8.2.3 环境监测机构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该厂应设置环境监测站,建立分析化验室,负责工程运

行期的日常监测工作,化验室应配备固定工作人员 4 人。本工程完成后运行期的日

常监测工作由分析化验室及相关工作人员完成。

8.2.4 环境监测内容

(1)施工期环境监测

施工期环境监测内容见下表。

8-5

表 8.2-1 施工期环境监测内容

编号 监测内容 执行单位

1 施工机械及施工活动噪声

由建设单位配合环

保主管部门执行

2 施工现场积水及建筑垃圾,应及时清除

3

施工现场环境恢复状况检查。工程完成后投入运行前,应全面

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恢复情况。施工单位及时搬出占用场地,

拆除临时设施,恢复被破坏地面

(2)运行期监测内容及监测计划

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管理要求,运行期常规监测以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工艺单元

的进出水水质为重点,通过定期监测,掌握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

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状况。此外,在污水处理厂总进口和总排口需设置自动

在线连续监测装置,对全厂排水量、水质进行连续监测。运行期环境监测内容及监

测频率见下表。

表 8.2-2 运行期环境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 监测位置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水质

各系列单元处理设施 流量、水温、pH、COD、SS、

BOD5、NH3-N、TP、TN 1 次/天

污水处理厂总进口 水温、pH、SS、BOD5 1 次/天

在线监测 COD、NH3-N、流量 每天至少纪录 6 次数据

污水处理厂总排口 水温、pH、SS、BOD5 1 次/天

在线监测 COD、NH3-N、流量 每天至少纪录 6 次数据

地下水

白庙范村

(背景值监测点)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

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

总大肠菌群,井深、水位

每季 1 次,连续 3 天,每

天 3 次

小吴庄

(污染扩散监测点)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

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

总大肠菌群,井深、水位

每季 1 次,连续 3 天,每

天 3 次

李湾村

(跟踪监测点)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

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

总大肠菌群,井深、水位

每季 1 次,连续 3 天,每

天 3 次

8-6

监测内容 监测位置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噪声 厂界外 1m Leq 2 次/年,每天 2 次,昼夜

各一次

恶臭气体 厂界外下风向 10m H2S、NH3、臭气浓度 每季 1 次,连续 3 天,每

天 3 次

污泥监测 监测分析:铜、铅、总铬、镉、汞、砷、镍、锌 1 次/年

(3)监测仪器

本项目完成后,需购置在线监测仪器,本工程需购置的监测仪器见下表。

表 8.2-3 工程需购置监测设备一览表

编号 仪器设备 数量(台、套)

1 超声波液位差计 2

2 超声波液位计 7

3 电磁流量计 27

4 氧化还原电位计 4

5 污泥浓度计 3

6 在线 pH 温度计 2 套

7 自动取样器 2 套

8 在线 COD、NH3-N、SS、总磷检测仪 各 2 套

9 污泥界面计 10 套

10 余氯测定仪 1 套

11 插入式气体流量计 7 套

12 溶氧仪 6 套

13 温度计 1 套

14 毒害气体检测报警仪 20 套

15 温湿度检测仪 20 套

16 氧气浓度检测仪 20 套

17 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 2 套

8.3 环保“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本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一览表见下表:

8-7

表 8.3-1 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验收一览表

项目 污染源 治理措施 治理设施内容 验收指标

废气 恶臭气体

1 套“全过程除

臭+4 台生物滤

池除臭”,然后经

收集后处理后经

由 15m 高排气

筒达标排放

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合建)、

细格栅、沉砂池、污泥脱水机

房、曝气池和污泥回流泵房等

使用混凝土盖板覆盖,开启频

率较高的盖板采用热浸锌复

合钢盖板,安装集气管,恶臭

气体集中到主风管后进入生

物过滤装置,设计规模 Q=

140000m3/h,共设置 4 台生物

滤池,单座生物滤池风量

35000m3/h,最后经 1 根 15m

高排气筒排放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表 2 限

废水 生活污水 1 座化粪池 5m3化粪池,输水管网等

《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

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

噪声 风机、泵等

全地下污水处理

厂模式,消声、

隔声罩、减振、

绿化等

对高噪声设备安装在室内,并

采取消声、隔声罩、减振、绿

化等措施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

声 排 放 标 准 》

(GB12348-2008)2 类标

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收集后交环卫部

门统一处理

新郑市垃圾处理场卫生填埋

合理处置

栅渣、沉砂

50m2 临时废渣

堆场,堆场地面

全部防渗,设顶

棚,四周设围墙

临时堆场地面全部防渗,

设顶棚,四周设围墙

废催化剂 专业催化剂厂家

回收

鉴别其固废性质,由专业提供

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回收 不在厂区内暂存

污泥(含水

率<80%)

158.76m3 污泥贮

泥池,堆场全面

防渗,设防雨棚,

设围堰、排水沟

和收集井等废水

收集设施

送至新郑市污泥处置厂处理

临时堆场,堆场全面防

渗,设防雨棚,设围堰、

排水沟和收集井等废水

收集设施

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面硬化 分区防渗 地面硬化

风险 / 次氯酸钠等储区的防渗处理,

周围设置围堰 /

环境监测 / COD、NH3-N 在线监测仪、

流量在线监测仪等 /

绿化 / 对地面厂区进行绿化美化,种

植树木、花草等 /

9-1

第九章 产业政策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9.1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经查阅《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正),本项目属于

鼓励类中第 38 款“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 15 条:“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

工程项目,且项目所用工艺和设备均不在限制类和淘汰类范围内,因此本项目建设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9.2 选址合理性分析

9.2.1 《河南省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

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根据新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本项目规划

选址批复的意见(见附件 5)可知,《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正在调

整中,该规划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在新修编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

图—中心城区远景用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 年)中(见附图九),本项目所在

位置属于环境设施用地。

根据《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公示内容,保留新郑第一污水处理

厂,处理规模 1 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至 6 万立方米/

日。取消现状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傅庄污水厂,处理规模 10 万立方米/日。规划

扩建城关污水处理厂规模至 6 万立方米/日。规划新建学院路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

为 6 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需进行无害化处理,2020 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2035 年达到 100%。

其中“取消现状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傅庄污水厂”,即郑州新中洲水务有限公

司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由此说明,项目选址符合新修编规划要求。

9-2

9.2.2 与“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根据《河南省乡镇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共 1 眼井,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井

外围 30 米的区域。根据现场核实,新郑市和庄镇地下水井位于政和路与沿河路交叉

口西南——新郑市供水公司和庄水厂内,位于本项目东北约 3.3km。本项目不在其

一级保护区范围,其建设符合区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划要求。

9.2.3 与“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东距京广铁路约 676m,东距石武铁路 3291m,北距登杞铁路 1130m,根

据《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430 号文),本项目满足“第(4)条:

其他地区,不少于 15 米”的要求。

9.2.4 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

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根据新郑市国土资源局出具的关于本项目用地的土地

规划情况说明(见附件 4),本项目用地面积 67351.22m2,为建设用地,符合要求。

根据新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本项目规划选址批复的可知,本项目选

址符合新修编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本项目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臭气采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处理后的

废气由 15m 高排气筒排放,无组织恶臭排污单元设置 100m 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厂

区平面布置可知,本项目东、西、南、北厂界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

卫生防护距离,项目现状南侧为双洎河、西侧为黄水河,北侧和东侧为拆迁的傅庄

村,项目周围卫生防护距离内无现状敏感点,距离项目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项目东

侧 330m 的小吴庄,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土地布局规

划图》(2016-2035)可知,本项目北侧为规划道路,路北为规划的公园绿地,项目

9-3

东侧为解放路,路东为居住用地,本项目东、西、南、北厂界分别设置 85m、69m、

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根据“规划图”,项目南侧、西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

内为绿地和河流,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

度核计,解放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

围内。

综上所述,项目选址符合河南省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选址合理。

10-1

第十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10.1 评价结论

10.1.1 项目概况

新郑第二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

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东北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处理规模为 10.0 万

m3/d,总投资 59723.34 万元,总征地 67351.22m2,拟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

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

项目收水范围为新村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炎黄大道、学院路以北,中华

路以东所围成中心城区区域,服务面积约 22.95km2;还有厂址所在位置周边部分区

域,面积约 1.3km2,合计共 24.25km2(建设用地),主要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可解决服务区范围内

的废水污染问题,节约水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0.1.2 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经查阅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修正),本项目建

设属于鼓励类中第三十八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 15 项“三废综合利

用及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黄水河与双洎河交

汇处东北侧,东临解放路,西靠黄水河,为建设用地,根据新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

建设局关于本项目规划选址批复的意见可知,本项目选址符合新修编的《新郑市城

乡总体规划(2016-2035)》,在新修编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图—中心城区远景

土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 年)中,本项目所在位置属于环境设施用地,项目选

址符合规划要求。

10-2

10.1.3 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

根据监测结果,郑庄村 PM2.5 轻微超标,最大超标倍数 0.027,超标率 14.3%,

超标原因是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干燥,风沙扬尘引起的 PM2.5 超标,其他监测点的监

测因子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 H2S、

NH3 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

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的浓度限值要求。

(2)地表水

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黄水河 1#和 2#监测

断面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双洎河 3#、

的 COD、BOD5、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4#和 5#监测断面 COD、BOD5 和高锰酸盐

指数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本项目为污水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处理

服务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对缓解当地地表水体污染有极大促进作用。

(3)地下水

本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所设 3 个监测点位的水质各因子监测值均满足《地

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无超标现象出现,说明项目所

在区域的地下水现状目前良好。

(4)噪声

监测数据表明厂界四周和敏感点的昼间、夜间现状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

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说明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10.1.4 影响分析结论

(1)废气影响分析结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对本项目投产后可

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估算。项目建成运营后,有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

10-3

落地浓度分别为 0.00000545mg/m3、0.000000218mg/m3,排放速率较小,出现在下风

向 928m 处,最大占标率均为 0;无组织排放 NH3、H2S 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

0.01212mg/m3、0.0004847mg/m3,出现在下风向 132m 处,最大占标率为 6.06%、4.85%。

根据敏感点预测结果可知,叠加项目的臭气影响后,各敏感点的 NH3、H2S 仍

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

度限值要求(一次值:NH3 0.20mg/m3,H2S 0.01mg/m3)。

无组织排放单元的设置 100m 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可知,本项目东、

西、南、北厂界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据现场调查,在

拟选厂址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现状敏感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

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土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

西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地和河流,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

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解放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

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即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规划的敏感点。

(2)废水排放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废水经过处理后满足《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

表 1 郑州市区排放限值标准(COD30mg/L,氨氮 1.5(2.5)mg/L),处理达标后 80%

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本工程废水排放量为 10 万 m3/d,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

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水量为 10m3/d。

本次环评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实施后,废水正常排放情况下,双洎河黄埔寨

预测断面COD和NH3-N预测浓度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标准要求,与现状值相比,COD 和 NH3-N 均有所降低。由此可见,本项目投产

后,将会改善区域地表水的水质现状,项目建成后对环境效益为正效益。

在事故排放状态下,双洎河新郑黄埔寨预测断面污染物浓度预测值分别为

COD254mg/L、NH3-N23.2mg/L,COD、NH3-N 较现状监测值均有所增加,污染物浓

10-4

度分别增加了 215.2mg/L、21.6mg/L,说明本工程在事故排放状态下对地表水将造成

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因此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加强管理,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营,减

少事故排水,尽量避免事故排水对项目区域地表水体的污染。

(3)地下水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为污水处理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各类贮水构筑物以及管道的防渗层老

化,壁板间的湿接缝或施工缝单位混凝土开裂,出现污水外渗,从而污染地下水,

主要污染对象为潜水。评价建议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相关规定采取分区防渗等地下

水污染预防护措施,构筑物建设符合相关规范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做好“三防”和分

区防渗措施,避免淋滤液下渗污染地下水。

本项目处理废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

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

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

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则项目外排入黄水河的水量为 10

万 m3/d,然后汇入双洎河,项目排水对地下水影响较小。评价认为在确保各项防渗

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厂区的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可有效控

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工程建设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明

显影响,地下水质量仍将维持现有水平。

(4)噪声影响分析结论

由预测结果可知,项目运营期厂界噪声贡献值在 26.5~43.1dB(A)之间,可满足《工

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功能区要求标准(昼间 60dB(A),

夜间 50dB(A))。

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选用低噪声

设备,风机设备加装消声器,地上部分除综合办公楼和道路建设外,加强地上绿化,

将设备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10-5

(5)固体废物分析结论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营运期格栅栅渣产生量 3650t/a;沉砂量 1095t/a;生活垃

圾 7.3t/a,均为一般固废,栅渣、沉砂和生活垃圾运至新郑市垃圾处理填埋场,污泥

(含水率<80%)收集后定期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项目臭氧催化氧化使用的

催化剂一次最大使用量为 283.5m3,使用年限大于 10 年,本次评价以 10 年计,使用

年限到期后,鉴别其固废性质,由专业提供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回收,不在厂

区内暂存;臭氧尾气破坏器使用的二氧化锰催化剂使用量约 100kg,定期更换,更换

周期为 5 年,每次更换三分之一的催化剂使用量,则每次更换后产生的废催化剂量

为 33kg,由专业提供臭氧发生器和破坏器的厂家进行更换、回收,不在厂区内暂存。

经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后,项目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本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进水水质不稳定的事故风险,导致处理设备设施不能

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达不到标准要求。在遵守相关的环保措施及安全防范措施后,

环境风险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

10.1.5 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治理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主要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排放单元为粗格栅

及进水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MBBR 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浓缩脱水间等,

恶臭气体中主要成分为 NH3、H2S 等。本项目为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且通过对污

泥处理单元采用“全过程除臭+生物滤池除臭方法”,同时加强地面绿化,优化布局等

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设置有 100m 卫生防护距离,项目东、西、南、北厂

界分别设置 85m、69m、36m、10m 的卫生防护距离,周围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项目

东侧 330m 的小吴庄,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即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

有现状敏感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新修订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

10-6

土地布局规划图》(2016-2035)可知,项目南侧、西侧和北侧卫生防护距离内为绿

地和河流,项目东侧厂界距离解放路约 85m,解放路延长线按现有解放路宽度核计,

解放路宽约 35m,解放路东侧规划为居住用地,不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即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规划的敏感点。

(2)废水治理

项目二次废水主要是员工生活污水和污泥浓缩废水,生活污水经过厂区化粪池

处理达标后与污泥浓缩水一起进入厂区污水设施处理。本项目建成运营后污水处理

规模为 10 万吨/d,采用“MBBR 生化池+二沉池+磁介质沉淀池+V 型滤池+中间提升

泵房+臭氧催化氧化+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

mg/L),处理达标后 80%经热差利用后消毒外排入黄水河,20%直接外排入黄水河,

汇入双洎河。

(3)噪声治理

项目主要噪声来自各种泵类和风机等,通过采用全地下污水处理模式,选用低

噪声的设备、采用隔声或隔音罩等措施降低噪声、风机安装消声器和局部隔声罩、

风机和各种泵等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封闭房间等措施进行降噪处理,同时加强地面绿

化,可将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4)固体废物治理

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栅渣、沉砂和污泥,属于一般

固废,其中栅渣、沉砂和生活垃圾运至新郑市垃圾处理填埋场;废催化剂使用年限

到期后,由专业提供催化剂的厂家进行更换,同时将废催化剂进行回收,不在厂区

内暂存;污泥(含水率<80%)收集后定期运至新郑市污泥处理厂处理。

10-7

10.1.6 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本项目现有老厂区已超负荷运行,本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城区排水状况,有

效地控制城市水污染,每年可少排放 COD:14235t/a,NH3-N:1405.25t/a(NH3-N

出水浓度按照 1.5mg/L 核算)。本项目建设将有效减轻服务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对

黄水河和双洎河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新郑市城市投资环境,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0.1.7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分析结论

本项目管理机构设置环保科,负责整个污水厂的环境管理工作及接受当地环保

部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督;设置环境监测站,建立分析化验室,负责工程运行期

的日常监测工作,通过定期的环境监测,可及时发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

况,保证工程正常高效运行。

10.1.8 公众参与结论

按照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建设单位分别于 2017 年 10 月 9 日委托河南省

环保专业委员会网站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进行第一次网上

公示,内容包括拟建工程污染因素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与建

议、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等,公众意见反馈方式等,初步征求公众意见;

在环评报告初稿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于 2017 年 11 月 13 日再次委托河南省环

保专业委员会网站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进行了第二次网

上公示,再次征求公众意见;

在 2018 年 1 月 3 日,在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现有厂区办公室召开了由小吴庄

村、李湾村、小连楼村、白庙范、郑庄、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参加的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座谈会,同时于 2018 年 1 月 3 日~5 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全本公示,

较深入的征求了区域公众的意见。

从统计结果看,100%的公众同意本项目建设,无人反对本项目建设,因此公众

10-8

对该项目的建设持支持态度。环评将充分考虑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建设单位承诺将

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的措施和要求进行,特别是运营期,确保对周边居民的干扰降至

最低。

10.1.9 产业政策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和庄镇付庄村拆迁遗址,根据新郑市住房

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关于本项目的通知可知,本项目选址为建设用地,选址符

合新修编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项目选址同时满足《河南省乡

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和《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要求,项目选址合

理。

10.1.10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 5 万 m3/d,处理污水 1850 万吨/年,出水满足《城

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执行 COD≤50mg/L,

NH3-N≤5mg/L,排入双洎河,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为 COD:912.5t/a,NH3-N:

91.25t/a;本项目日处理污水量为 10 万 m³,处理污水 3650 万吨/年,为改扩建项目,

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贾

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908-2014)表 1 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其中

COD≤30mg/L,NH3-N≤1.5(2.5)mg/L),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为 COD:1095t/a,

NH3-N:54.75t/a;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减量为 COD:182.5t/a,NH3-N:

-36.5t/a。

本项目为环保工程,总量控制指标不占用区域预支增量,COD 总量控制指标为

0;氨氮总量控制指标为 0。

10.2 评价建议

1、加强项目运营期管理,制定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对于各主要污水处理工段,

10-9

由工段负责人主抓该工段的生产运行管理和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落实到人,确保

系统正常运行,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2、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

3、加强地面绿地覆盖面积。

4、严格巡回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消除隐患,设置报警装置。

5、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减少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6、严格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进行建设,做好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的环境保护

工作。

7、本项目实施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尽快实施建设,加强污水再利用的利用率。

8、本项目恶臭产污单位设置有 100m 卫生防护距离,建议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

围内不再规划建设诸如机关、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对环境空气和噪声要求较高的

项目。

9、项目建成后,按照国家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申请排污许可证。

10、建议项目应按照《中环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实施)

规定要求,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拟建厂址符合新修订的新郑市城市总体

规划;厂址周围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较好,拟定的环保措施基本可行、有效,其对周

围环境影响较小,基本上做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因此,本项目在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法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本环评提出的污

染防治措施和建议后,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

度分析,项目选址合理,建设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