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调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认真学 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9 8 上海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设工作推进会着力打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在会上指出加强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 导地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举措上海是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 播的前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是马克 思主义研究教学普及传播的重镇全市各高校要深入贯彻 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牢牢把握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这个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责 任感紧迫感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学科建 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传播和人才培养高地要加强 协作协同切实形成全市有关各方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会上发布了关于加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 颁发了上海市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专项支持计划奖项在今天的这个栏目中让我们走近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汲取榜样的力量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编者 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终身荣誉奖 揭晓 辛敬樑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他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 班学习研读马列原著1956 复旦哲学 系正式招生他主讲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 品质 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回顾 40 多年的教学历 他边学边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教育者同时又不断受教育辛敬樑与学 生们一起劳动野营拉练徒步行军朝夕相处中 师生变成了朋友 文革 结束后辛敬樑的工作重心转到研究生培 养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层次人才中 的传播作出卓著贡献亦师亦友 做人的工作 辛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中国共产党 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党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我们要 从学习党史中汲取营养打牢根基不忘 初心继续前进唐培吉曾任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任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等学术职 他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先后 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 央华东局理论班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 习或工作因而较早地掌握中共党史的基 本脉络 50 年来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 关史料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唐培吉 撰写论著 100 多种800 万字提出诸 多新的见解和观点获得过上海市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等学术成 果奖我的研究虽然也要配合形势但它 是独立的学术研究 。” 曾任上海社会科学 院副院长的夏禹龙如此评价自己的研究 在上世纪 80 年代 他提出梯度发展的理 他在领导科学管理学等领域有诸多 开创性贡献他共出版专著 20 余种表论文 200 余篇 夏禹龙文集 荣获 2016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学术贡献奖 他多次获得 五个一工程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等重要奖项 他还积极参加决策咨询工 尤其在举办世界博览会和浦东开发开 放方面他的不少研究给政府决策带来了 帮助如今他依然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与现代化的问题他提出当今的马克 思主义研究应当注重基础理论不仅要重 视自然科学的科技的创新更要注重制 度创新而只有理论自信才能建立制度自 信和远大理想三尺讲台 一支粉笔 传承红色文 奉献一片丹心40 年来 王世根一直坚守在教学工 作岗位的第一线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直到 退休他先后承担了中共党史中共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等课 长年保持两个班级年均 160 个课时的 教学课时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教学过程中 王世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中共党史教学与中 医实践相结合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与教学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 堂教学与课题研究 他编写的 中国共 产党历史讲义 作为党校 高校和军校 的教材 曾是教育部向全国推荐使用的 三本教材之一 此外 他还著有 新中 国专题史 中共党史新论 中国共 产党建设史20 多部专著理论自信源于创新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从学习党史中汲取营养 倪大奇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几十年直接受过他面授的学 生有 3200 多人其中多为半年以上他还 直接带出 50 多名硕士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倪大奇 寄语青年教师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老师读也带动学生读不能光满足于浮 多年来他始终关心马克思主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动态至今依然 退而不休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已经写 成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倪大奇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倡导思政 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倪大奇认为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 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将来 的发展方向怎么更深入地把政治工作和 业务学习结合起来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 探索的问题倪大奇自信地表示,“生活越 来越充实感到自己越来越年轻要释放仍 未用完的使用价值’”。 明道信道要多读经典 倪大奇 夏禹龙 王世根 唐培吉 45 70 50 42 68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 董孟华提出 学与科学研究一体化 ”: 一方面 教学 科研化”, 使教师的执教过程成为科研的 过程把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与困惑作为 科研的内容另一方面科研 教学化”, 不仅科研选题主要针对教学需要而且科 研的展开和完成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 部分一体化的出发点是教学落脚点也 是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得了明显的 效果同时产生了一批贴近青年学生思想 实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由董孟华主编的 专著 回响—— 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 求与思考》, 概括的当代青年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启示意义在科学研究方面 其全部论著不下 百万字 力求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对 青年的影响 力求用理论回答现实中提 出的重大问题 是许福闳深受学生欢迎 的重要原因早在 1987 许福闳就发表 引导 当代大学生读好理论和生活两部教科书 一文提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 重要价值的观点 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 信仰 既要读好理论教科书 又要引导 学生注重感性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即读好 生活教科书许福闳强调既要给学生 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引导学生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释现实。” 许福闳长期积极投入政治理论课程教 材建设工作 主编的 迈向 21 世纪的中 国社会主义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不回避问题 不讲套话 。” 这是卢 娟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回顾教学生涯有一件事卢娟记忆犹 1980 卢娟为大学生上马克思主 义哲学课没想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 带马哲教材却带了 评现代西方哲学思 》。 她由此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 问题 教材 千孔一面 ”、 教师讲授简单 说教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目中的 吸引力和影响力她痛下决心要以马克 思主义哲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卢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为六点 教育者需变革观念和思维方式 研读经 拓宽视野 融进教学过 以方法论为中介缩短学生与理论的距 心灵沟通 关爱学生成长 教师自身的 学习提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教材建设事关重大 是一项战略性 基础性工程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主要从 苏联引进 翻译教科书 缺少自主编写 的成果 1978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召 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海交通大学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叶敦 平作为上海教师代表参会并负责编写高 校理工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叶敦平领衔主 编或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十余 在教学和编写教材过程中叶敦平深 感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学生不欢迎理论 创新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了解历史了解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自编教材事关重大 教学与科研要一体化 读好 两部教科书 不回避问题 不讲套话 董孟华 许福闳 卢娟 叶敦平 夏军是我国最早从事 非理性研究 的研究者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钱学 王元化 傅季重等著名学者的肯定 夏军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必须进行与 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全面考察人的认识本 特别是将人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统一起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 圣使命教育者应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 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夏军曾 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他以 党校 教师首先是党员第二是教师党校姓 党校教师应具有极强的党性观念须坚决 自觉地遵循党中央的路线 政策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作为 工作准则 在教学科研方面 他主张 以上海发展为轴心 关注上海发展 好决策咨询工作为基本出发点理论研究需与时俱进 夏军 47 44 39 39 教研生涯 42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东华大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行政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刘迪 陈韶旭 wwwhb.cn 2017 9 14 星期四 7 论苑

牢牢把握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dzb.whb.cn/images/2017-09/14/7/70914.pdf · 开创性贡献。 他共出版专著20 余种, 发 表论文200 余篇, 《夏禹龙文集》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牢牢把握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dzb.whb.cn/images/2017-09/14/7/70914.pdf · 开创性贡献。 他共出版专著20 余种, 发 表论文200 余篇, 《夏禹龙文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强调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9月 8 日,上海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着力打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地。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在会上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普及传播的重镇。 全市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这个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传播和人才培养高地。 要加强协作协同,切实形成全市有关各方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

会上,发布了《关于加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 颁发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支持计划奖项。

在今天的这个栏目中,让我们走近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汲取榜样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编者

牢牢牢牢把把握握以以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为为指指导导这这个个灵灵魂魂

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终身荣誉奖” 揭晓

辛敬樑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次年, 他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研读马列原著。 1956 年,复旦哲学系正式招生,他主讲历史唯物主义课程。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 关照学生、 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 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回顾 40 多年的教学历程, 他边学边教,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是教育者, 同时又不断受教育。 辛敬樑与学生们一起劳动、 野营拉练、 徒步行军, 在朝夕相处中, 师生变成了朋友。 “文革”结束后, 辛敬樑的工作重心转到研究生培养上,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层次人才中的传播作出卓著贡献。

亦师亦友, 做人的工作

辛敬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 我们要从学习党史中汲取营养、 打牢根基,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唐培吉曾任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 现任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等学术职务。 他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中央华东局理论班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习或工作, 因而较早地掌握中共党史的基本脉络。 近 50 年来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史料。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唐培吉撰写论著 100 多种, 约 800 万字, 提出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获得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 二、 三等奖等学术成果奖。

“我的研究虽然也要配合形势, 但它是独立的学术研究。” 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夏禹龙如此评价自己的研究。在上世纪 80 年代, 他提出梯度发展的理论。 他在领导科学、 管理学等领域有诸多开创性贡献。 他共出版专著 20 余种, 发表论文 200 余篇 , 《夏禹龙文集 》 荣获2016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 他多次获得 “五个一工程”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 他还积极参加决策咨询工作, 尤其在举办世界博览会和浦东开发开放方面, 他的不少研究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帮助。

如今, 他依然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问题。 他提出,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注重基础理论, 不仅要重视自然科学的、 科技的创新, 更要注重制度创新, 而只有理论自信才能建立制度自信和远大理想。

三尺讲台 , 一支粉笔 , 传承红色文化, 奉献一片丹心。

40 年来 , 王世根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岗位的第一线, 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直到退休。 他先后承担了中共党史、 中共革命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邓小平理论等课程, 长年保持两个班级年均 160 个课时的教学课时。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 在教学过程中 , 王世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 中共党史教学与中医实践相结合 ,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 ,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 。 他编写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 作为党校 、 高校和军校的教材 , 曾是教育部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三本教材之一 。 此外 , 他还著有 《新中国专题史 》 《中共党史新论 》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 等 20 多部专著。

理论自信源于创新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从学习党史中汲取营养倪大奇从事本科生、 研究生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几十年, 直接受过他面授的学生有 3200 多人,其中多为半年以上。 他还直接带出 50 多名硕士生。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倪大奇寄语青年教师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老师读, 也带动学生读, 不能光满足于浮表。 多年来,他始终关心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动态, 至今依然退而不休, 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 已经写成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倪大奇坚持既教书又育人, 倡导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倪大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将来的发展方向。 怎么更深入地把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结合起来, 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倪大奇自信地表示,“生活越来越充实,感到自己越来越年轻,要释放仍未用完的‘使用价值’”。

明道信道要多读经典

倪大奇夏禹龙 王世根 唐培吉

45 年 70 年 50 年 42 年 68 年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 董孟华提出 “教学与科学研究一体化 ” : 一方面 , 教 学“科研化”, 使教师的执教过程成为科研的过程, 把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与困惑作为科研的内容; 另一方面, 科研 “教学化”,不仅科研选题主要针对教学需要, 而且科研的展开和完成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体化的出发点是教学, 落脚点也是教学,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产生了一批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由董孟华主编的专著 《回响———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思考》, 概括的当代青年在上世纪 70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的这一段心路历程,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科学研究方面 , 其全部论著不下百万字 。

力求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 力求用理论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 , 是许福闳深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早在 1987 年, 许福闳就发表 《引导当代大学生读好理论和生活两部教科书》一文, 提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 : 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 既要读好理论教科书 , 又要引导学生注重感性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即读好生活教科书。 许福闳强调: “既要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也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释现实。”

许福闳长期积极投入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主编的 《迈向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不回避问题, 不讲套话。” 这是卢娟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回顾教学生涯, 有一件事卢娟记忆犹新。 1980 年 , 卢娟为大学生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没想到,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带马哲教材, 却带了 《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她由此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问题: 教材 “千孔一面”、 教师讲授简单说教, 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她痛下决心, 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卢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为六点:教育者需变革观念和思维方式 ; 研读经典 ;拓宽视野 ,让 “源 ”与 “流 ”融进教学过程;以方法论为中介缩短学生与理论的距离;心灵沟通,关爱学生成长;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

教材建设事关重大 , 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主要从苏联引进 、 翻译教科书 , 缺少自主编写的成果 。 1978 年 ,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叶敦平作为上海教师代表参会, 并负责编写高校理工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教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 叶敦平领衔主编或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十余部。 在教学和编写教材过程中, 叶敦平深感照本宣科是不行的, 学生不欢迎。 理论创新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了解历史, 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自编教材事关重大教学与科研要一体化 读好 “两部教科书” 不回避问题, 不讲套话

董孟华 许福闳 卢娟叶敦平

夏军是我国最早从事 “非理性研究”的研究者之一 ,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钱学森、 王元化、 傅季重等著名学者的肯定。夏军认为,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全面考察人的认识本质, 特别是将人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起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担着神圣使命。 教育者应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夏军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 他以 “党校教师, 首先是党员, 第二是教师, 党校姓党, 党校教师应具有极强的党性观念, 必须坚决 、 自觉地遵循党中央的路线 、 方针、 政策, 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作为工作准则 。 在教学 科 研 方 面 , 他 主 张“以上海发展为轴心, 关注上海发展, 做好决策咨询工作” 为基本出发点。

理论研究需与时俱进

夏军

47 年 44 年 39 年 39 年教研生涯42 年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教研生涯

东华大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行政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刘迪 陈韶旭www.whb.cn2017 年 9 月 14 日 星期四 7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