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 · WEEKEND WEEKEND 12 · · 2020 10 9 www.jfdaily.com 1894 》。 ”。 ,《 ”, :“ ……‘ 。” ,“ 。” 100 :“ 。” 1874 165 · · :“ 。” :“ !” · —— 。“ 3/4。” · 。《 · :“ 。” ”, · ”, :“ 。” :“ 。” · 4 24 14 20 100 1874 · - 1870 · - 》、 》、 》、 :“ 。” 1886 · - 19 90 · 1872 11 13 7 ,“ 。”“ ”“ ”。10 10 8 10 11 ”, :“ 。” 10 13 10 14 10 13 :“ 。” 10 15 10 14 10 16 :“( 。( 。( 。( 。” 》, 1 13 ”, 10 17

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 images.shobserver.com · 称呼并不妥当。” 德彪西对莫奈也没有 特殊的好感,他欣赏的是英国自然风景 画大师透纳,他认为透纳是整个美术界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 images.shobserver.com · 称呼并不妥当。” 德彪西对莫奈也没有 特殊的好感,他欣赏的是英国自然风景 画大师透纳,他认为透纳是整个美术界

艺术史上著名的“印象派”一词来自哪里?答案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

近日,这幅名作以及莫奈的多幅作品远渡重洋抵达上海,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

《日出·印象》并不是莫奈最优秀的作品,却包含了印象派的典型要素,开启了通往现代艺术的大门。

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本报记者 陈俊珺

趣艺

WEEKENDWEEKEND12 悦赏·连载·广告2020年 10? 9? 星期五

www.jfdaily.com

编辑:陈俊珺 执行编辑:张克伟

延伸阅读

“别叫我印象派音乐家”

■ 陈俊珺

1894年,德彪西在好友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作品基础上创作了梦幻般的管弦乐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

它被人们视为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 也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牧神午后前奏曲》对音乐界的冲击,就好比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对沙龙画家的冲击。在德彪西之前,比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虽然个性不同,但都是充满调性的。但仔细聆听这首曲子, 找不到一个音乐中心点,让人无法跟着它哼唱,也很难分出清晰的乐句。当人们喜欢上一首曲子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记住它的旋律,但德彪西的音乐总是让人难以捉摸,他似乎是故意要打破那些连贯的音乐线条。

德彪西写音乐就好比画家画画,用不同的乐器在听众眼前不断地添加不同的颜色,因此,他的作品常常会让人联想起莫奈、 塞尚等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印象派画家舍弃了西方美术中经典的视觉原理,德彪西则大胆打破音乐线条的连贯性,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声与音响的色彩,他总是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或情绪,用尽可能简捷的方式获取准确的思想精髓。

除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外,《夜曲》

和《大海》也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他在这些作品中从来不讲述情节,而是更喜欢表现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等等。

有趣的是,德彪西并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 他更喜欢人们称他为“现代主义” 艺术家。 对于自己被称为“印象主义者”,他回应道:“我只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印象派’这个称呼并不妥当。” 德彪西对莫奈也没有特殊的好感,他欣赏的是英国自然风景画大师透纳,他认为透纳是整个美术界神秘效果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但德彪西或许并不知道,透纳曾深深地影响了莫奈的绘画。

德彪西对于自然风景画的偏爱,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如一幅幅风景画一般,充满着“可听的”色彩与风景。在德彪西看来,“音乐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数学,其成分是个无穷数。水的流动是音乐, 微风改变方向的曲线运动是音乐,

落日比任何东西都更具有音乐性。”

德彪西去世后的近 100年来,他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广泛影响,以及世人对他音乐的热烈的喜爱程度,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成了法国的骄傲,他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可以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钢琴家傅聪曾说:“我觉得肖邦之后只有德彪西,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而且德彪西在肖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

被嘲讽的落选者

1874年,巴黎市中心的—家照相馆里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画展。画展的主角是一群被巴黎沙龙展拒之门外的画家:莫奈、毕沙罗、

德加、雷诺阿、塞尚和摩里索等。由法国政府和美术学院赞助的巴黎沙龙, 是全法国最具有声望的艺术展览, 入选者意味着得到官方的认可, 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追捧,而落选者则可能终生籍籍无名。

在莫奈的倡议下,落选者们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举办了这次与官方沙龙展相抗衡的群体展,三十多位艺术家展出了 165件作品。

莫奈的《?出·印象》在这展览中首次亮相。他描绘了自己的故乡勒阿弗尔港口的?出, 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海面升到天空中,

雾霾笼罩在行驶的货轮和摇着船桨的小舟上,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勒布瓦码头和施工中的库尔贝码头,紫色的海面上洒下一片橘色的光影。

一位名为路易斯·勒罗伊的记者兼评论家看了展览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莫奈的画最多不过是一幅素描,几乎不能算是完成的作品。”他讥讽道:“印象,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精美得多!”他还以《?出·印象》的标题给这群艺术家起了个名字———印象派。“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 3/4, 用黄色擦拭其余部分,再随意散布一些红色和蓝色的斑点,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原本带有嘲讽意思的名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而且“印象派”?后会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

如今深受许多人喜爱的印象派在横空出世时为何会被视为异类?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画家颠覆了古典审美的规则。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的“叛逆”

做出过这样的总结: 这是从 “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

当时被视为主流的沙龙绘画强调的是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造型明确、颜色细腻,

这是基于触觉原则。而视觉原则强调物体和物体之间连成一片,不被线条分割开,让人感觉无法摸到事物的具体边界。可是没有线条和轮廓, 观众该如何区分不同的物体呢?

莫奈给出的答案是颜色。他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物体在光线下的变化,用色彩本身来认识这个世界。《?出·印象》 就打破了线条对色彩的束缚。

法国作家左拉是这样看待印象主义绘画的:“如果我在场,就要请评论者站得离画稍稍远一点,这样他就会看到,这些笔触都活动起来了,人们在谈论、说笑。”为什么要站得远一点看?因为画家们在创作时,把原本该调和的颜色以很小的笔触并列着画。观者只要稍微与画面保持一点距离,这些小笔触就会因模糊不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

印象派的颠覆性还在于画家在画面中会留下显而易见的凭借感觉留下的 “印

象”,观众从画中能够看到画家的绘画姿势和技法。比如在莫奈的《伦敦查令十字桥》中,人们可以在画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笔触;在《?出·印象》中,能够看到画面中的流

水所使用的线条。 正是这种绘画过程中的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成为定义印象派的决定性因素。 这在当时彻底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的在完成的画作中, 画家的技巧必须完全

隐匿的看法。

莫奈的启蒙老师布丹曾对他说过:“当你画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最初印象,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你要非常顽强地保留自己最初对景物的印象。” 这句话对莫奈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都坚定这样的信念:“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连拍”每一个瞬间

在绘画的方式上,印象派画家也颠覆了过去。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绘画的题材大多是宗教与神话故事,画家们都是在室内进行大尺幅的创作。即使是去户外写生,也会回到室内画画。 印象派画家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户外创作。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工业革命后,铁路和火车?渐发达,人们能够便捷地出行,而管状颜料、便携式调色盘和画架的出现, 则使画家们有条件走出工作室,

到户外去写生。

在户外创作, 没有想象中那样浪漫惬意。

画家为了直接记录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下笔必须很快,因为?光时刻在变,他们要与时间赛跑。过去,画家一般会先拿出速写本,画出整幅画的构图,再将速写本上的作品重新画在画布上,然后开始上色。一幅画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画完。但据专家研究估计,莫奈创作《?出·印象》大约只用了 4

个小时。

莫奈是一位追光者,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好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方法: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多个画架,只要光线起了变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如此一来,他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的变化过程。 这一方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在 24幅《干草堆》系列中,他画了雪后清晨中的干草堆、落?余晖下的干草堆,以及夏天将要结束时早上阳光下的干草堆。

此外,还有 14幅《雾中的国会大厦》系列、

20多幅《鲁昂大教堂》系列等。光是这些系列作品的主角。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效果,他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作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认为,观众不难感受到艺术家的苦心所在:光和影本身成了迷人的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与其说是在观察自然,还不如说是发现一种自然,让其中的特异魅力得到灿烂的显现。他的《鸢尾花》也是如此,光与影的五光十色简直精彩到了极点。

从年轻时就开始到户外追光的莫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到了晚年,白内障等眼病缠上了他。在几乎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 他创作了著名的 《睡莲》系列,到达了他的艺术巅峰。

在莫奈之后,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或多或少都从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中吸收过灵感。100多年过去了,莫奈与印象派的影响力仍在继续。

是谁拯救了印象派1874年,被评论家们嘲讽的第一次印

象派画家联展只卖出为数不多的作品,价格也十分低廉。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联展,观众的态度更为冷淡。尽管印象派绘画受尽大众的耻笑,但还是有画商愿意支持他们的绘画,其中对莫奈最为重要的画商莫过于保罗·杜兰-鲁埃。

1870年,保罗·杜兰-鲁埃高价收藏了莫奈的《伦敦绿色公园全景》、毕沙罗的《西的拉姆郊区景观》、马奈的《鲑鱼》、雷诺阿的《游船上的午餐》等印象派作品,巨额的开销使他一度濒临破产。 在大众对印象派排斥之时, 他为潦倒不得志的艺术家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莫奈直言:“他那样执着地、一而再冒着破产的风险支持我们,所有的印象派画家都对他亏欠太多。”

1886年,保罗·杜兰-鲁埃做出了一个更冒险的举动,他把印象派的作品带到了美国。莫奈一开始坚决反对,他怕自己受到排斥。没想到,展览在美国大获成功,莫

奈的画作火热起来,很多收藏家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绘画,莫奈作品的价格也一路飞涨。

印象派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与喜爱,

也与当时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关。他们需要用漂亮的画来装点自己的家,而那些被视为正统的沙龙画大多主题严肃,体积又太过庞大。 印象派的画一般尺寸比较小,价格也较为便宜,颜色又艳丽。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氛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需要通过这些画作想象田园牧歌的生活。

到了 19世纪 90年代,当西方社会深深体会到了工业化对城市带来的污染之后,后印象派崛起了。人们向往更为原始的风景, 像高更这样的返祖式的绘画受到了欢迎。加上当时摄影技术的普及,绘画已经不再需要真实地再现自然了, 风景画变成了美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

科学家借助潮汐、气象数据等发现,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 1872年 11月 13日上午 7点多的日出。

第三方面的调处

马歇尔认为,“最后的希望是第三方面或许能觅取某种和解的基础,那样比由美国人进行调停更可取得多。”“第三方面的出现是目前局势中唯一的希望”“是影响中国最近将来的前途的关键”。10月上旬,国民党方面首先由孙科出面做第三方面工作,派人到上海密访民盟领导人张君劢,表示愿同第三方面共同协力,挽救和平,并亲自在上海设宴招待第三方面人士。与此同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在南京做民盟秘书长梁漱溟的工作,鼓励第三方面出来进行斡旋,要梁漱溟邀请周恩来立即由沪返京,恢复和谈。

此时,第三方面因渴望和平及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便代替马歇尔开始了新一轮调处。10月 8?,民盟、青年党、

社会贤达政协代表集会,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去南京,同国民党商定向周恩来发出返回南京的邀请。10月 11?,民盟代表梁漱溟由南京抵上海, 敦请民盟政协代表和周恩来返京, 并与周恩来商讨恢复和谈问题。周恩来表示,政府如有诚意恢复和谈,必须立即停止进攻张家口,并将部队撤回原防。否则,中共将不参加任何谈判。次?,第三方面得知国民党攻占张家口并单方面决定召开 “国民大会”,

非常气愤。梁漱溟愤慨地说:“一觉醒来,

和平已经死了。”在沪民盟代表在张君劢家紧急集会,取消了即?晋京的决定。第三方面的调处濒临搁浅。

蒋介石需要继续利用第三方面的调处为其内战做幌子。10月 13?,国民党政府代表吴铁城、王世杰、邵力子、张厉生联合宴请民盟代表梁漱溟、青年党

代表李璜,请他们转告在上海的第三方面代表,政府希望他们来南京继续为和平做出努力。

10月 14?, 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民党要员孙科、吴铁城、邵力子等人开会,商讨对策。 会议提出一个方案, 其内容是:

(一)重开三人小组会议,尽快制定避免冲突、整编军队的计划;(二)召开非正式五人小组会议, 讨论改组政府问题;(三)宪法起草委员会尽快开会,以完成宪法草案的修改工作;(四)上述问题中的任何一项一经获得解决,政协综合小组应即开会审议通过。会后孙科发表谈话,表示要为打开和谈僵局而努力。他又打电话给在上海的民盟代表,说明这个方案和国民党的态度,希望他们转告周恩来。

针对蒋介石假和谈、 真内战的阴谋,

考虑到第三方面等各界民主人士渴望和平、对和谈抱有幻想的实际状况,中共中央决定,仍不放弃政治谈判,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的真面目, 以教育和争取群众,

尤其是第三方面人士。10月 13?,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在全国大打条件下,一切谈判是为彻底暴露美蒋反动面目,教育群

众。 只要美蒋一?不主动放弃政治谈判,

以欺骗群众,则我亦不应主动对美蒋宣告谈判最后的破裂,使自己陷于被动。”

10月 15?, 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雷震等人受国民政府委派到达上海,先后与民盟、青年党代表会商。随后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张君劢等民盟代表到周公馆拜访周恩来, 转达国民党 10月 14

?的方案和继续谈判的意见。周恩来知道国民党的和谈纯属骗局,对这个方案不置一词, 但对民盟的朋友还是热情相待。拜访结束后, 民盟代表连忙在张君劢家中开会, 将协商一致的两点意见告诉雷震:(一) 政府须切实表示愿意停战的诚意;(二)应派更高一级的官员来沪,进一步表明态度。

雷震回到南京后,向蒋介石汇报了第三方面的意见。10月 16?,蒋介石发表了他与马歇尔、司徒雷登共同草拟的一项声明,提出谈判的八项条件,即:“(一)依照今年六月间三人小组所拟定的恢复交通办法,立即恢复交通。(二)在军事调处执行部各执行小组及北平之执行部内,双方不能同意之争执,依照今年六月间三人小

组拟定之办法处理之。(三)今年六月所拟定之东北军队驻地, 应即定期实施。(四)

华北华中之国军与‘共军’暂驻现地,以待三人小组协议,商决国军与‘共军’驻地分配及整军统编与缩编诸事宜,而达成全国军队统一之目的。(五)五人小组所成立之协议,应即交由政协综合小组,获得其协议。(六)关内之地方政权问题,由改组后之国府委员会解决之。(七)宪草审议委员会应即召开,商定宪法草案,送由政府提交国民大会,作为讨论之基础。(八)在共产党同意以上各点后,即下令停止军事冲突令,在下令之同时,共产党应宣布参加国民大会,并提出其代表之名单。”这八条貌似公允,实际上完全推翻了《停战协定》

和《政协决议》,有利于国民党而不利于共产党。如第四条规定停战时国军与“共军”

暂驻现地, 就是要中共承认 1月 13?停战令生效后国民党军队占领解放区大片土地的既成事实。又如第八条规定下停战令时,中共应同意出席“国大”,并交出代表名单,就是要中共默认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召开“国大”的非法行为,逼迫中共在政治上屈服。

蒋介石八条的提出,暴露了他鼓动和谈的真实目的,中共当然不能接受。但是考虑到第三方面人士对蒋介石仍抱有幻想,并力促国共重开谈判的情况,中共在坚持原则的同时, 也十分注意斗争策略,

以争取第三方面力量。

在蒋介石声明发表的当天,周恩来便致电中共中央, 说明八条我们不能接受,

但要给第三方面以面子,以免这些朋友对我们产生误解。10月 17?,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表示同意。为了更好地团结第三方面, 中共代表团同意接受第三方面调解,

与国民党政府继续谈判。

(十八) 连 载

周恩来与国共南京谈判

赢吴小宝著

得人心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