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9 年 12 月 建设方案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 - szpt.edu.cn...圳给排水建设和环境治理行业的重要攻坚力量。 7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市政给排水、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9 年 12 月

    建设方案

  • I

    目录 一、建设基础............................................................................................................................................. 4

    (一)专业群优势特色 ............................................................................................................ 4

    1. 国家战略引领,行业产业优势突出 .................................................................. 4 2. 办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 7 3. 坚持产学研一体,科研能力突出 .................................................................... 10 4. 专业人才质量评价和社会认可度高 ................................................................ 10 5. 承担社会服务功能,行业影响力较大 ............................................................ 11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2

    1.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专业群建设提出的国际化要求 ........................... 13 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专业群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 13 3. 人工智能对专业群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 14

    二、组群逻辑........................................................................................................................................... 15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 15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 16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 18

    三、建设目标........................................................................................................................................... 20

    (一)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 .................................................................................................. 20

    (二)具体目标 ...................................................................................................................... 22

    1. 一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 22 2. 一流教学资源建设 ............................................................................................ 22 3. 一流“工匠之师”队伍建设 ................................................................................ 23 4. 一流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 ........................................................................ 23 5. 一流国际影响提升 ............................................................................................ 24

    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24

    (一)重全面、双元制、分层培养,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 24

    1.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24 2.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25 3.面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建立分层培养模式 .............................................. 26

    (二)建设“共享、开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 26

    1.专业群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 27 2.校企共建一批优质核心课程 .............................................................................. 27 3.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大型开放性共享课程 .................................. 28

  • II

    4.引入行业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 28 5.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 29

    (三)实施“新形态、新模式”的教材与教法改革 .............................................................. 29

    1.实施教材开发计划,突出职教特色 .................................................................. 29 2.实施“实践教学提升计划” .................................................................................. 30 3.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 30

    (四)打造“高端、互通、国际化”的教师教学团队 .......................................................... 31

    1. 建平台、招大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 31 2. “引进来”,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31 3. “走出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教师 ......................... 32 4.讲传承,重创新,实施“一新一师”计划 .......................................................... 32

    (五)建设“一流、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 32

    (六)打造“创新、服务”的技术技能平台 .......................................................................... 34

    1.引进高水平团队,成立城市生态与环境技术研究院 ................................... 34 2.优化资源配置,建设 BIM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35

    (七)提供“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 .................................................................................. 35

    1. 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认证,打造专业群“实训标准” .................................... 36 2. 搭建 BIM 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 .......................... 36 3. 优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提高各类培训能力 ................................................ 36 4.整合专业群团队资源,提高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 ................................... 36

    (八)推动“开放、多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37

    1.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师资 ....................................................................... 37 2.“走出去”,提升专业群知名度 ....................................................................... 37 3.与国(境)外开展项目交流,扩大专业群影响力 ....................................... 38

    (九)双元育人、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 38

    1.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 38 2. 成立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办学方向校准机制,实现专业目标定位与产业发展同步 ................................................................................................. 39 3.依托学校完善的质保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完善激励机制 .......................... 39

    (十)实施“专创融合”行动,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 40

    1. 将创新思维、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 40 2. 搭建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培育和孵化项目 .................................................... 40

    五、预期成效........................................................................................................................................... 40

    (一)项目建设预期成效 ...................................................................................................... 41

    (二)标志性成果 .................................................................................................................. 43

  • III

    六、建设进度........................................................................................................................................... 44 七、经费预算........................................................................................................................................... 46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清单................................................................................................... 47 附件一 专业群建设任务思维导图......................................................................................................... 51 附件二 一流学院建设发展整体布局(2020-2024) ........................................................................... 55

  • 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职业教育“扩

    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和《深圳职业

    技术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方案》,结合建筑与环

    境工程学院实际,制定并实施本方案。

    一、建设基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包含给排水工程

    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建设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始建于 1997 年,

    是国内高职院校中层次较高、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强的专业之

    一。具备全省一流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及一流的社会服

    务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到目前为

    止,三个专业已累计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 3100 余人,服务于

    城市建设、市政和环保部门,目前在校生近 700 人。

    (一)专业群优势特色

    1. 国家战略引领,行业产业优势突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

  • 5

    优先领域。”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生态文明被首

    次写入宪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

    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在党的根本大法—《党

    章》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党章》修改中,增加了生态文明的

    内容,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从市政给排水建设来看,我国《“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

    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要求, “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

    12.59 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 5022 万立方米/日,升级改造

    污水处理规模 4220 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泥处理处置规模 518 万

    吨(干泥)/年,新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模 1505 万立方米/日。

    此外,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

    导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将推动给排水专业进入新的上升发展期。

    从环境治理与保护来看,国家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

    动计划》、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

    动计划》等计划纲领。这些计划的制定既为我国环境防治规定了

    清晰目标,更是直接拉动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

    从城市基础建设来看,“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

    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0.8-1.0

    个百分点,到 2030 年达到 65%左右。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

    景下,城市建设、施工行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

  • 6

    当下,给排水融合环保、建管形成的城市市政水务产业正逐

    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立足深圳,深圳市政

    府全力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多年发展为深圳奠定了良好的

    市政环保行业基础。深圳水务集团多年被评为中国水业“十大影

    响力企业”,东江环保已逐渐成长为我国废物处理处置的领先企

    业,铁汉生态在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华测检测

    则是环境监测领域的知名企业,宇星科技发展成为在线监测领域

    的领军企业,光大环保则是国内综合环境服务的代表企业。

    在深圳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确定了水污染问题是深圳城市

    化进程中两大历史遗留问题之一,提出了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2016-2018 年度,深圳全市累计完成治水投资 701 亿元,是

    “十二五”的 4 倍;建成雨污分流管网约 6000 公里,年均建设长

    度是以前的 10 倍。中国交建、中国电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等一大批央企和国内一流高校团队加入了深圳的给排水系统建

    设和环境管理大军,深圳水务集团水环境公司、宝安排水、龙华

    排水、龙岗排水、光明排水等国资排水集团应运筹建,并以年均

    数百人的规模增长速度迅猛发展。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市范

    围内紧迫的人才需求,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培养的毕业生以人

    均 4.5 个岗位的就业优势涌入了深圳市政建设的潮流,成为了深

    圳给排水建设和环境治理行业的重要攻坚力量。

  • 7

    2019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市政给排水、

    环境治理和工程建设管理为基础理论支撑的城市发展建设攻坚

    战正如火如荼开展,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大篇幅指出了深圳在城

    市市政工程建设、城市治理、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环境改善等多

    个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

    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16-2019 年,不仅深圳乃至全国市政环保行业发展迅速,

    全球建筑、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行业均进入了新一

    轮迅猛发展和变革的浪潮中。随着我国市政、环保工程投资逐年

    增多,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各工业企业中需要大量的给排水、环

    保、建管的专业人才来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2. 办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专业建设方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

    级绿牌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设岗专

    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以及校“三育

    人”示范专业。三个专业均具有 20 年以上的办学历史,专业积淀

    深厚。师资队伍方面,专业群组建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

    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实训室教师以及行业

    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学校专任教师 23 人,实训室配备专职

    指导教师 9 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 83 人。23 名专任教师中拥有

    教授 7 人,副教授 8 人,博士学历 11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5

    人,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85%以上曾在设计院、研究院所等

  • 8

    企业工作,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实践经验丰富。5 人具有国家

    环保总局环境评价工程中心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4 人获

    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水质检验工

    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证,2 人为供水管道工高级考评员。此外专

    任教师多人还同时取得注册设备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

    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

    师以及 BIM 建模师资格。专业群目前拥有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1

    人,专任教师中含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2 人,广东省“南

    粤优秀教师”2 人,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 1 人,深圳市“十佳师

    德标兵”1 人,深圳市“优秀教师/党员/班主任 6 人,深圳市高层

    次人才 3 人(地方级 1 人,后备级 2 人)。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来自水务集团、天健集团、地铁公司、建

    筑和市政设计院、三方监测机构、环保工程公司、咨询公司等大

    型骨干企业和政府部门,均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且担当一定的技

    术与行政职务,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优化

    和整合,建立了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

    由行业专家为主体,专业带头人为主导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兼职

    教师与专任教师相互配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推进教学

    改革,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完成教学任务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和教研建设方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

    形成了具有紧密结合深圳行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市政环保

    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优越。专业经过 22 年的发展,在实践教学、

  • 9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团队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省级教研项目 1 项,市级重点教研课题 3 项,校级教研课题

    8 项,开发省级网络课程 2 门,承担建设建筑给排水案例资源库、

    水处理工程案例资源库、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资源库等 3 门课程。

    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7 部,编写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 册,

    拍摄了《给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等教学视频。实训条件

    方面,在校内建有设备领先的集教学、科研、培训、对外技术服

    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训中心,三个专业实训室包含建筑给排水、

    环境监测、建筑施工和建筑测量等实训单元,主要位于西丽湖校

    区格物园 A 座 6 楼等位置,实训面积约 2000 平米,设备总价值

    约 4000 万元,已建成“广东省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省级高等职业

    教育实训基地”1 个,正在建设“BIM+智慧建造高水平产实训平

    台”1 个,除了能满足给排水工程设计、建筑识图、建筑施工及

    建筑测量、环境监测、水处理、环境微生物监测、计算机绘图等

    常规实训教学外,还承担着多项广东省、全国技能大赛的训练任

    务。在校外与行业内多家领先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

    合作单位包括深圳水务集团、深圳市天健集团、深圳市宝安排水

    有限公司、深圳市鹏城集团、深圳市建工集团、中国建筑集团、

    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江环保、能源

    集团、铁汉生态、龙华市政、光明水环境、深水集团利源设计有

  • 10

    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已建设有深圳市职业院校校外公共实训基地

    2 个。

    3. 坚持产学研一体,科研能力突出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科研能力一直处于校内领先水平。团

    队从 2004 年至今,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0 项(全校共 34

    项),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 6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 2 项,环保部

    和水利部公益项目各 1 项,承担国家“863”及国家重大水专项子

    课题各 1 项,市科技计划 26 项,各类横向课题 60 余项,总经费

    达 4000 余万元(不含学校配套)。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60

    余篇学术论文,其中 15 篇被 SCI 收录;授权专利 25 项,各项指

    标在全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专业群建设“教学、科研、服务”

    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建成省级实训基地 1 个市级科研重点实验

    室 1 个,市区级科研平台 4 个、区级技术开发中心 1 个,校级技

    术开发平台 1 项、校级科研团队 2 个。

    4. 专业人才质量评价和社会认可度高

    1)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在全国及省级处于前列。截至 2018 年,

    专业群共培养毕业生 3100 余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高级)获

    取率超过 80%,参加国家、省部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建管专业学生参加建筑工程识图大赛,获国赛一等奖 1 项,省赛

    一等奖 3 项,省赛二等奖 2 项;参加工程测量赛项,获得省赛二

    等奖 3 项,省赛三等奖 5 项。给排水和环工专业学生在历年“挑

    战杯”和“发明杯”创新工程活动中,荣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多

  • 11

    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 6 年达到 95%以上,专业对口率和 3 年稳

    定率都稳步提高。根据学校发布的第三方麦克斯数据显示,2015

    年给排水工程技术为校绿牌专业;2018 年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

    整办法评估数据显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 2017 届就业竞争力达

    到 94.7%,就业相关度达到 94%,专业综合实力全校排名第二。

    2013 年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

    满意度、专业相关度等指标全校排名第一。

    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设资源环境专

    升本课程,2014 年、2015 年每年开设 4 个班级,累计培养毕业

    生 300 余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设工程管

    理专升本课程,2017 年、2018 年每年开设 3 个班,累计培养专

    升本学生 250 余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历上升通道。

    3)专业群还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国

    内一流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00

    余名、博士研究生 4 人,在站博士后 2 人。

    4)专业群已连续 5 年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深港两地高职

    院校环保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项目,深港两地累计参与学生达

    到 200 余名。

    5. 承担社会服务功能,行业影响力较大

    依托专业优势,专业群积极进行教科研成果转化。以产、学、

    研、用相结合为宗旨,将科研项目的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技

    术集成、成果推广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创新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

  • 12

    技术、工艺、新型材料及设备,为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安全保障提

    供了技术支持。多年来为深圳市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原人居环

    境委)、南山、福田、罗湖和光明等区局和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

    项目累计 20 余项。此外,专业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公益环保

    及产业化工人培训等项目。在 2018 年 9 月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污

    染源普查中,专业群共 200 名师生积极参与,共同攻坚,扎扎实

    实将污染源普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受到了环水局及环保企业的

    一致好评。2019 年 4 月,专业教师积极协同天健集团开展建筑

    产业工人培训,已培训近 100 名产业工人。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本专业群学生组建了“绿光环保”、“饮

    水思源”等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市区、街道的环保宣传

    和水环境巡查、水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等各项志愿公益活动,在加

    深专业理解、发挥专业所长的同时积极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

    相当大的篇幅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部署。

    10 月 24 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也增加进了

    相关重要内容,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实行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写入党章。2018 年 3 月 11 日,十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在落实“一带

    一路”倡议,建设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城市建筑

  • 13

    及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将继续起到基础性,

    支撑性作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AI)在城市智慧建造技

    术绿色化、信息化和工厂化,智慧水务、环保和监测等方面都带

    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给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带来重大发

    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专业群建设提出的国际化要求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

    互通。“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

    态环境问题,生态环保合作也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

    求,重大工程的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修复

    都给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带来机遇和新的挑战。在“一

    带一路”的背景下,要求国际化工程建设人才既懂外语,又熟悉

    海外技术规范、海外标书方案起草和投标业务流程、项目全寿命

    周期服务的海外售后、运营、维护等,以及承担对当地员工进行

    培训工作,这都给我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和更

    高的要求。

    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专业群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2019 年 2 月最新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着

    重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启动编制《粤港澳大

    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 年)》,大湾区内将实现“一

    小时城轨交通圈”,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衍生大量就业

  • 14

    岗位;而智慧环境监测、智慧管网、海绵城市、BIM+装配式等

    新兴概念及技术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大

    湾区核心城市的以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为目标的深圳职业技

    术学院的高水平专业群,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必须契合大

    湾区建设的需要,并引领国内相关专业的发展。

    3. 人工智能对专业群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趋势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

    掀起了它的应用热潮,也逐渐显现出其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生态环

    境保护中的重大影响。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

    型新型产业发展规划》,再结合“中国制造 2025”的概念,信息

    化、智能化、自动化将成为市政环保设备的发展方向,“生态+

    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深圳市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桥头堡,

    拥有信息、网络、先进制造技术等得天独厚的先天技术优势,市

    政环保产业已从传统的给排水管道建设和运维、环境监测、污染

    治理等领域转型升级到高智能化的“厂网站库”一体化动态管理、

    环保设备制造与技术输出;人工智能对生态环境行业的深入影响,

    使市场对相关领域工作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掌握智慧水务

    管理技术、智慧管网建设与运营、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智慧环

    境监测技术、BIM、装配式等新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市场

    的宠儿,例如一些新兴的工作岗位比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在

    市场中开始涌现;此外,如何利用 BIM、装配式、物联网等技

    术进行建筑的智慧建造,实现建筑的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三

  • 15

    化”融合是建筑业建设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改变传统建造方式、

    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的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带

    来的专业发展契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的

    新要求。

    二、组群逻辑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适应国家2035

    智慧城市理念及深圳首批试点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着眼当

    前深圳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面向未来智

    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监测、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以给

    排水工程技术为龙头,与环境工程技术和建设工程管理组成的专

    业集群,未来将发展为包含消防技术、环境安全管理共5个专业

    的专业集群。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造

    产业链高度契合(见图1)。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业与智

    慧城市建设发展是相生相伴的。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治理和运营

    需要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对城市给排

    水系统建设和运营、污染源监控、饮用水水源监测、辐射安全、

    排污收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环境应急、环境预警、环境执

    法、环境投诉、建设项目审批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 16

    化的认知与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城市

    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业也需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智慧城

    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传统市政环

    保产业专注的只是单一的某一个点,如管道建设、污水厂建设、

    工业治理、清洁生产、河道修复等,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彼

    此分离。而智慧城市是系统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治理模式,城

    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延伸上下游

    产业链,拓展运营和服务范围,系统地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图1 专业群与智慧城市建造产业链的关系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包含给排水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建设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其中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

    位是,面向市政工程及环境治理行业的城市建设人员、施工设计

    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城市给排水、建筑给排水工程以及水污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

  • 17

    染控制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式创新型高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市

    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工程和技术研究、工程管理服务行

    业的环境技术人员、环境管理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环境工程

    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式

    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设

    计院,主要从事工程现场施工、测量、管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等工作,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项目管理、

    BIM 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建筑

    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开发单位、施工单位、工程

    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高级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保持自身优势,扎实传统理论基础

    的同时,又紧密结合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开发了多个

    共享知识模块(图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建筑识图、计算

    机绘图基础、工程测量;土建施工课程模块包含工程概预算、施

    工组织、材料构造、合同管理;智慧城市-BIM 模块包含 Revit

    基础、BIM 技术应用,GIS 信息化系统;将三个专业各自的传统

    专业基础与专业群共享的三级知识模块进行系统结合,实现了从

    传统人才培养到智慧型人才培养的合理过度,完成了从基础到施

  • 18

    工,再延伸至智慧建造的系统培养,构建了与产业链各个环节对

    接的课程体系。

    图 2 专业群课程共享体系

    此外,组群的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单位具有极高的相似

    性,均是工程背景下的设计、建设、运行、施工单位,贯穿了智

    慧建造的整个产业链。

    通过系统化建设和完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校企双链、

    课证融通、科创并举、理实一体”专业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

    色,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针

    对性增强,正在逐步实现学校教学和岗位需要的零距离。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构建结构是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

    业为核心专业,以技术领域、学科基础相近的环境工程技术、建

    设工程管理为重点发展专业,未来将涵盖消防技术、环境安全管

    理(筹备中)的专业群组。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关

  • 19

    联、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

    的职业能力和提高服务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目前包含给排水工程技术和环境工

    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三个专业,三个专业组群首先是因为在多

    个方面具有关联度:(1)行业背景相同,均是围绕城市建设与

    运营,以市政工程建设为基础,并且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未来

    三个专业的发展能够高度融合;(2)学科基础相近,均是服务

    城市建设的工程专业;(3)岗位群相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

    单位均是工程背景下的设计、建设、运行、施工单位。

    此外,群内专业建立了多维度资源共享,具体表现在:(1)

    师资共享。考虑三个专业的组群发展,形成了三个专业可以互通

    共建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专业群目前拥有的 22 名专任教师基本

    都同时承担过两个以上专业的课程教学任务,均具备在课程教学

    过程中将专业群知识融会贯通,向学生展示完整产业链条发展现

    状及前景的能力;(2)课程共享。紧密结合当下智慧城市建设

    需求,实现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建设施工课程模块、智慧城市

    -BIM 课程模块的课程共享,同时互相交叉开设拓展课程,鼓励

    感兴趣的学生拓展学习;(3)实训基地共享。共用建筑构造、

    土建施工、BIM 应用等多个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和教科研场

    地(图 3),同时在基地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应社会行

    业产业发展实际。

  • 20

    图 3 专业群组群背景及联系

    因此,给排水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以及建设工程管理三

    个专业的整合,有利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有利于教

    学、科研、实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利用,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

    业选择。此外,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内专业主辅关系是以智慧

    城市建设产业链融通关系、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

    系以及岗位技能的协同关系为依据设定的。核心专业给排水工程

    技术专业契合产业链的龙头行业,有利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

    能人才。

    三、建设目标

    (一)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

    服务“一带一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落实立德树人,

    聚焦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业群,环境监测和保护、水质净

    化和市政管网建设、建筑施工和管理岗位群,培养具备良好职业

  • 21

    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的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与行业龙头领先企业对接,促进学校专业资源与行业的

    整合和优化,探索和推进特色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将市

    政水务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先进元素及时吸纳融

    入教学,搭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教研平台;建成城市市政

    水务、生态环境技术和BIM+智慧建造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整

    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先进、系统的实训基地体系;契合粤港澳大湾

    区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引进并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与

    大湾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方向;完善产学研平台和服务机制,

    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支撑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相伴合作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项目,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提

    高本专业(群)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培育创新创业新项目,

    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资源优势,共建共享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

    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完

    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专业群与产业同步发展机制和教学诊断、

    改进与激励机制,形成并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模式和标准,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的发展,到2024年率先建

    成土木工程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广东省高水平的城

    市市政水务与生态环境技术专业群。

  • 22

    (二)具体目标

    1. 一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德业并进、自强不息”校训精

    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

    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全面推进人工智能

    背景下专业和课程转型,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六个融

    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坚持育训结合,着力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幸福生活创造能力。掌

    握给排水工程技术、环境污染(水、气、声和固体废物)控制和

    治理技术、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智慧环保)、雨污

    管网建设、污水和自来水厂和运营和维护、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水务)和 BIM+装配式施工技术及监理能力(智慧建造)的复合

    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2. 一流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与深圳市天健集团、深圳市水务集团(与世界三大水务

    集团之一法国威立雅合资)、深圳宝安排水公司、深圳龙华排水

    公司、深圳光明排水公司、深圳大鹏排水公司、东江环保、深能

    环保、深刚产学研基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建工集团、深圳

    建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鹏城建筑集团、深圳越众集团等行业内

    领先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

    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共同走出去。

  • 23

    3. 一流“工匠之师”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人才、申报和设立广东省珠江学者或深圳市鹏城

    学者岗位、引进鹏城工匠等,建设给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环境

    污染治理及污染场地修复、BIM、建筑施工技术等方向的高水平

    的“工匠之师”师资队伍,打造国际一流的教师团队。重点引进

    2-3 名行业内杰出技能大师,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包括柔

    性引进生态环境领域长江学者或杰青 1 名,引领专业群的科学研

    究和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及智慧水务领域杰出领军人才 1-2 人,

    带动建工技术领域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升级转型。培养珠江学

    者 1 名。通过引进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产业教授”,专职

    教师下方挂,双向交流互派,“双师型”教师与专任教师比>90%

    4. 一流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

    与行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深度合作,组建城市市政水务与

    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打造特色研究开发平台,开展高级氧化含

    光催化工艺、光催化剂制备技术、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管网生

    物稳定性研究、混凝及污泥形态学研究、污水脱氮除磷技术、膜

    材料制备技术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制定相应标准,实现成

    果转化,开展实验室认证,面向社会开展环境检测技术服务,力

    争若干研究技术开发方向国内领先。建设 BIM 公共技术服务平

    台,为院内 BIM 技术平台课、校内任选课提供实践教学支持,

    参与相应证书的开发、课程培训,开展建筑、水务、环保和消防

    工程项目合作,力争成为市级 BIM 公共服务平台。

  • 24

    5. 一流国际影响提升

    引进开发 1-2 个国际通用的专业教育教学标准,着力培养具

    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的国

    际影响力;与行业龙头企业,以及 QSI 国际工料测量协会和 RICS

    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大国际平台建设,积极

    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与学术活动。继续加大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

    的申报力度,力争年均 1-2 项。

    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一)重全面、双元制、分层培养,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

    专业人才培养将充分探索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 OBE 人

    才培养改革,形成以“六个融合”为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

    入调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以世界一流的水务工程、

    环境保护及建筑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

    度及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环境建设和评估体系,提出适用于“广东省高水平专

    业”建设内涵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的能力自信、职业自信和发展自信,提升学生在国内外

    知名企业就业的比例和就业岗位的层次,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

    量,拓展学生职业道路和生涯上升的能力。

    1.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25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

    人的要求,依托名辅导员工作室,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引领,探索水木书院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深入开

    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园意识。依托绿光环保、饮水思源、BIM 等专业社团,开展

    各种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落实“五个一”

    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开设 “深职幸福课”“生

    涯第一课”等课程和建环大讲堂、校友进校园系列讲座,开展湖

    畔英语角、经典阅读沙龙等活动,通过文化通识课、专业文化教

    育等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把价

    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联合深圳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深职院-天

    健建工学院。以深职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天健集团为主体,

    双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 3-5 年左右的时间,将天健

    建工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服务培训、

    项目咨询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专业群与天健集团围绕市政

    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建筑施工、BIM+装配式等

    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孵化、证书开发等工作。探

  • 26

    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双方联合培养全日制高素质应用

    型专业人才。

    3.面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建立分层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观念,面向智慧水务、

    智慧环保和智慧建造等高端领域,设置精英班,按照指向不同、

    侧重不同,单独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从每届二年级学生中

    择优选择30 名学生进行精英培养。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除建筑

    给排水、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模块能力外,拓展环境监测

    技能模块;环境工程技术除培养环境监测、污染设施运营管理能

    力外,拓展给排水管道工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拓宽环境工程技术

    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优化就业方向。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龙头

    建筑企业以订单班的形式设立“技术技能菁英班”,与企业共同制

    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等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施菁英教

    育。

    (二)建设“共享、开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在 “学堂在线”“智慧职教”“爱课程”等平台上以微课、视频、

    图片、动画等形式实现专业知识点的颗粒化,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大规模开放性课程,开展线上、线

    下混合式数字化教学改革。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最新技术标

  • 27

    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1.专业群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群设置 7 个课程模块(含公共课程,如表 1 所示),

    群内专业选择相应课程模块的全部或者部分课程,构建实现本专

    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 7 个课程模块中,所有课程模块的部

    分或全部课程在群内专业共享互通。智慧城市建造技术、土建施

    工管理是三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同时与产业链多个环节对接,分

    别有给排水技术模块、环境监测与管理模块、建设施工与技术模

    块的课程。 表 1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号 课程模块

    给排水工

    程技术专

    环境工程

    技术专业

    建设工程

    管理专业

    1 公共课模块 ● ● ●

    2 建筑基础模块 ● ● ●

    3 土建施工管理模块 ● ● ●

    4 智慧城市-BIM模块 ● ● ●

    5 环境监测与管理模块 ◎

    6 给排水技术模块 ◎

    7 建设施工与技术模块 ◎

    注: ●—全部选择 ◎—部分选择

    2.校企共建一批优质核心课程

  • 28

    与深圳水务集团、深圳市天健集团、深圳市宝安排水有限公

    司、深圳市鹏城集团、深圳市建工集团、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

    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江环保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将

    智慧城市建造技术、绿色建造技术、智慧工地等新技术新规范纳

    入教学内容,建设 20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基于行动导向

    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出一批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金课”。

    3.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大型开放性共享课程

    在校级资源库基础上,联合国内同类专业高校,广东环境保

    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等,组建优势课程教学团队,申报省级教学资源库,在智慧职

    教平台上建设优质资源,校企共建微课、开发课程标准,在同类

    专业高校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向全国开设有环境保护、市

    政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推广使用。在“爱课程”等平

    台建设“建筑计算机绘图”、“建筑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大型

    开放性共享课程,力争成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引入行业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与天健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标

    准建设,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

    准以及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

    结合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探索面

    向注册给排水设备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装配

    式建筑工程师等卓越人才的培养的课程,实现应届毕业生国际公

  • 29

    认的权威认证证书获取率≧20%。参加“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

    认证、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培训,吸收国际给排水工程课程

    标准和课程体系经验,建立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城市市政水务和生

    态环境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5.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紧随行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 BIM 人才培养。开展“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有关工作,整

    合校企优势资源,建设一批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等

    级认证的网络课程资源。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信息模型

    (BIM)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模式,面向学生和企业人才打造华

    南地区 BIM 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与深港产学研、东江环保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城市市政水务

    和生态环境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

    编写工作。

    (三)实施“新形态、新模式”的教材与教法改革

    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全面实施项目化课程建设,项目化课程建

    设中实施“靶向课程计划”,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

    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

    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

    1.实施教材开发计划,突出职教特色

    结合课程标准建设和项目式教学要求,开发一批内容新、版

    式新、形态新、阅读体验好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引导学生做中

  • 30

    学、学中做。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重点,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

    设为基础,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给排水管

    道工程》、《水处理工程》、《水厂运行于管理》,与深圳市天

    健(集团)开发《建筑施工技术》、《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国家

    规划教材。结合配套信息化资源,将教材建设成为新形态一体化

    教材。

    2.实施“实践教学提升计划”

    实施“实践教学提升计划”,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验室,开设

    基于实训设备的实训项目或者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加强专

    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保障和教学运行管理,按专业综合实

    践技能的要求强化专业模块化技能实训安排及实践管理。优化实

    训实验室功能规划,全面推动实训实验室适应专业新的项目化课

    程实践教学功能要求的升级改造。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讲授专业核

    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体

    系。建设期内,专业群将全面实行核心专业课程的项目化课程改

    革,真正实现“校企融合、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3.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建设智慧教室,使用 VR、AR 等技术手段模拟新一代信息

    技术,以企业真实场景、真实生产业务为教学情境,以企业管理、

    生产流程、设备操作为教学内容,以智能感知设备、企业仿真软

    件(如水厂运行管理、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等为教学工具,以企

  • 31

    业岗位工作内容、用人标准为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企业认知、

    岗位体验、流程管理等仿真实训。

    (四)打造“高端、互通、国际化”的教师教学团队

    引培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行业专家和技能大师,组建高水平

    技术研发团队;依托特色产业学院,将企业一线兼职教师“请进

    来”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通过下方挂“走出去”进行知识

    和技能更新;邀请在国际学术\协会组织\国外高校任职的专家或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参与课堂教学和评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

    赴国外知名企业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开拓教师的国际视

    野;实施“一新一师”计划,做好传承和提升。

    1. 建平台、招大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人才 1-2 名,作为专业特

    聘教授或首席科学家,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和设立珠江学者

    专业岗位,培养珠江学者或鹏城学者 1 名;引培行业领军人才 1

    名,杰出技能大师 1-2 名,建立国内领先的 BIM 建筑信息化、

    水处理和施工技术大师工作室,深化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内涵。充

    分利用领军人才的领航作用,全面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科研攻关

    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2. “引进来”,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特色学院组建产教联盟,建立双师型“教师工作室”、“技

    能大师工作室”,共建实训实验室以及联合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工

    作站。通过双师工作室引进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操课程;

  • 32

    通过双师工作室实施“一师一企”计划,支持教师“下(下企业)、

    访(访问工程师)、挂(企业挂职锻炼)”,确保专任教师每 5

    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 1 年以上。力争做到 60%以上的专业教师

    能独立完成企业的技术难题或技术改造项目,90%以上的专业教

    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 “走出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教师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际交流、访学等,扩展专业教师的国际

    视野。鼓励老师任职国际机构或者跨国企业兼职,或者取得专业

    相关的国际认证。每年选派 2-4 名专业骨干教师,赴美国、德国、

    英国等知名企业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

    平和外语水平,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

    4.讲传承,重创新,实施“一新一师”计划

    为每一位新进教师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双师型教师“传

    帮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新科技知识、新教育理念

    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鼓励在岗教师考取国

    家注册给排水设备、环保、环境影响评价、设备、结构、监理工

    程师等。

    (五)建设“一流、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批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建立

    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制定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

    标准,开发一批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为专业的实训教

    学、培训、技术开发创造必要条件。

  • 33

    建成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技术实训实验中心(依托高水

    平研究平台)和BIM+智慧建造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依托企业:

    天健集团);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先进、系统的实训基地体系,

    在已有与深港产学研基地有限公司共建的环境监测市级公共实

    训基地(已挂牌),已上报与天健集团共建 BIM+智慧建造深圳

    市职业院校市级校外公共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与深圳市水务集

    团、东江环保或能源环保申报 1-2 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使专业

    群职业院校市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 3-4 个;加强内涵建设,提高

    层次建成 1-2 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远期目标将深职院-天健集

    团BIM+智慧建造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建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

    训基地。

    打造校内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共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合

    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体系,

    形成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社会培训、科研和技术服务、创新创

    业“五位一体”的高水平专业群带动高水平二级学院建设的实训

    室(基地)格局。

    表 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 实训室名称 主要共建企业 主要教学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实训中心

    环境监测实训室 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

    股份有限公司 大气、水、土壤污

    染监测

    水处理技术实训室 福田环境科学研究所

    有限责任公司 水处理工艺

  • 34

    BIM+智慧建造高水平实验实训中

    BIM技术应用中心 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BIM技术应用

    装配式实训基地

    深圳鹏城集团、碧桂园、远大长沙分公司

    绿色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

    校外实训基地

    国家水质监测网深圳站实训基地

    深圳市水务集团 水环境监测

    深圳市水文水质中心实训基地

    深圳市水务局 二次供水水质监

    深圳市环境监测总站实训基地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质量监测

    梅林自来水厂、笔架山自来水厂实训

    基地 深圳市水务集团

    饮用水常规及深度处理工艺

    南山水质净化厂、福田水质净化厂实

    训基地 深圳市水务集团

    典型污水处理工艺

    光明水务实训基地 光明区 管网建设、运维及水质净化厂净

    水工艺

    宝安排水、龙华排水实训基地

    宝安区、龙华区 智慧管网管网建

    设、运维

    市政总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

    究院

    海绵城市建设

    中建集团施工管理

    实训基地 中建一局 施工管理

    (六)打造“创新、服务”的技术技能平台

    1.引进高水平团队,成立城市生态与环境技术研究院

  • 35

    本着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培训平台、先进市政水务和生态

    环境技术创新及技术服务平台的理念,以高校培养和市场人才需

    求为纽带,整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现有力

    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组建先进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及技术服务平台。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在固体

    废物处理处置及场地修复、水污染控制、工业及市政废气处理、

    饮用水新兴微污染物控制技术、土壤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及海洋

    水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开展创新型研究及技术服务。通过 5 年的

    建设,累计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 10-12 项(其中重大项目 1-2 项)、

    省/部级课题 10-12 项,到账研究经费 9700 万元;3-4 年内获得 1

    项省、部级奖励;累计发明专利 15~20 项,PCT 专利 2-3 项;累

    计发表 SCI 论文 60-80 篇;力争 2-3 项工程示范,建成深圳市科

    创委重点实验室或发改委工程实验室、或广东省技术开发中心

    (教育厅)。

    2.优化资源配置,建设 BIM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主体,整合学院的优势资源,成立

    BIM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聚集优势和技术

    创新能力,弥补单个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为企业提供一站

    式 BIM 服务、BIM 产学研技术开发、搭建深圳市 BIM+产学研

    战略联盟、制定 BIM 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标准、完善 BIM 科技

    信息库网建设。

    (七)提供“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

  • 36

    1. 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认证,打造专业群“实训标准”

    建设土壤监测实训室,力争首先取得 CMA/中国计量认证或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上述实验室资格认证

    完成后,开展对外环境监测社会服务,进一步扩展至水和空气环

    境监测项目,创建与高水平专业相匹配的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

    打造环保类职业教育“实训标准”。

    2. 搭建 BIM 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群搭建 BIM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满足学院平台课和

    校任选课实践教学的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深圳市 BIM

    产教联盟,辐射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建设工程管理、建

    筑设备工程及消防/安全工程技术专业,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承担或参与社会委托项目或课题,以项目为导引,探索教学实践

    和技术服务相互融合、支撑的模式。

    3. 优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提高各类培训能力

    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申办 1 项或以上面向全

    国的职业院校环境工程类师资培训项目;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体系规划与建设,参与开发环境类及 BIM 技术 1+X 证书培训评

    价体系与标准;紧密联系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为行业企业提供

    技术和培训服务,力争培训产业工人(或社会人员)不少于 2500

    人·天/年;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对有需要的对口帮扶院校输出

    专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扩大学校影响力。

    4.整合专业群团队资源,提高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

  • 37

    形成以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治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重

    金属废水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饮用水新兴微污染物控制技术等

    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工

    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形成 5 项以上的应用关键技术,实现技术

    成果转化 3 项以上,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其它片区市政水务、环

    境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八)推动“开放、多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师资

    加强与国(境)外院校(如德国特里尔大学、英国胡弗汉顿

    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等)交

    流合作,与其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对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与

    学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对课程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

    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学习先进教学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

    学资源。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能力的优质教师 2-4 名,建设双语教

    学课程 3-4 门,引进 QSI 证书,进行 QSI 课程认证,实现国际化

    教师比例达 1:3 以上,参与学校境外办学项目 1 项;为境外人员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咨询服务年均 100 人次以上。

    2.“走出去”,提升专业群知名度

    探讨师生国际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流教学团队、提升专业人

    才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中国模式”走向世界,实现专业标准、课

    程标准、教学资源在 2-3 个国家或地区得到复制与推广,真正为

    社会培养卓越特色人才服务。专业学生赴境外参与各种形式的国

  • 38

    际交流占比达到 20%以上。同时,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

    跟随企业走出去,为沿线国家提供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相关技术

    培训。

    3.与国(境)外开展项目交流,扩大专业群影响力

    目前,专业群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开展了河流水质、污水处

    理、空气质量及交通噪声监测交流项目,每年在深港两地交互完

    成,目前已经持续了近 5 年时间;与香港高等教育学院通过垃圾

    焚烧项目交流合作,也持续了 2 年时间。通过交流,双方增进了

    了解,互学互鉴,为实践教学、进一步开展科研合作等打下了良

    好基础。在建设期,专业群将继续通过申报教育部“万人计划”

    等,1-2 项/年,师生交流不少于 60 人次/年。

    (九)双元育人、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保

    障机制

    1.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以特色产业学院-天健建工学院为依托的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双方共同

    组建领导班子,设立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相应内部组织和

    机构;实施双主体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核心

    课程与教学标准,加强与水务集团、东江环保和铁汉生态的联系

    和互动,采取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与学院专职教师定期下企业走访、

    挂职参与项目、开展科研合作等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学团队组

    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 39

    2. 成立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办学方向校准机制,

    实现专业目标定位与产业发展同步

    以行业协会和各级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建立由职业教育

    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职业

    教育研究人员等组成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负责提出人才培养目

    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建议,指导制订和修改人才培

    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指导校内

    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荐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立以学校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为主,学院和专业

    自我评价为辅,年度评价及培养周期评价相结合的校准体系,开

    展岗位适应性调查研究,建立反馈机制,确保专业与产业发展方

    向不偏离,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高度契合。

    3.依托学校完善的质保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完善激励机制

    在学校质保中心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外校专家等组成的质量保障小组,主要负责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条件、师资队伍、课

    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等的诊断分析与改进,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标

    准、实践教学标准、师资建设规划和师资准入标准,结合《深圳

    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考核实施办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岗

    位设置与聘用办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办法》

    等文件,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落实教师考核聘用激励机制,

    保证教学质量,推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 40

    (十)实施“专创融合”行动,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1. 将创新思维、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环保产业、BIM 行业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 2-3 门。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必修的方式纳入各专业培养计

    划,构建突出生态环保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在专业教

    育平台设“创新教育模块”和“创业教育模块”,平台面向专业群全

    体学生,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创新教育模块定位于新理论、

    新技术,注重加强专业纵向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创业教育模块

    着眼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强调实践训练环节,专业课程与

    企业人才需求结合,强化学生从事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2. 搭建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培育和孵化项目

    打造“天蓝水清”、“BIM 匠心筑艺”创新服务平台 2 个和“海

    绵城市”、“智慧水务”“金眼睛”等创新创业空间载体 2-3 个,培育

    智慧管网管理、水处理设备开发、工艺设计、大气环境监测与治

    理、BIM 应用等创客项目 10 项。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以科

    研或社会服务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社团和各级职业技能大赛,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的

    创业活动,实现毕业生三年内创业率>15%,校内孵化企业三年

    存活率>65%,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五、预期成效

    通过5年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质量,课

    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技术技能平台,社会

  • 41

    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和经验,达到世界一

    流水平,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一)项目建设预期成效

    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紧密联系区域龙头企业,创新驱动,引领教学全面改革。

    构建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2个高水平实训基

    地,深职院-天健学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一步完善。

    与企业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获用人单位普遍认可。毕业生高质量认证通过率超过40%,就业

    率超过98%,就业满意度超过85%,力争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

    奖3-4 个,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8-10个,培育创客项目20-30个。

    2. 基于实训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完善

    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技术及BIM+智慧建造高水平实训

    中心除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外,还要满足教师

    的科研需求,同时,将基地资源整合探索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

    完善基地服务功能,实现成果转化。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累计

    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0-12项(其中重大项目1-2项)、省/部级课

    题10-12项,到账研究经费9700万元;3-4年内获得1项省、部级

    奖励;累计发明专利15~20项,PCT专利2-3项;累计发表SCI论

    文60-80篇;力争2-3项工程示范,建成深圳市科创委重点实验室

  • 42

    或发改委工程实验室、或广东省技术开发中心(教育厅);拥有

    CMA认证的广东省高水平实训室可对外接受水体、大气和土壤

    等环境介质中相应污染物的检测,力争200-300万检测服务总经

    费;为社区提供技术培训、低碳环保教育、有害有毒物质检测、

    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及义工服务,达2500人·天/年以上;逐

    步将基地打造成“教学、科研、服务”一体的平台,带动国内同类

    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BIM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项目总经

    费力争达到350万元。

    3. 建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

    建成一支由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产业教授”和“工

    匠之师”构成的双师队伍,专业群“双师”比例达到100%,引进环

    境工程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团队,建设一流技能(BIM)大师工

    作室1个。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省级以上奖项3人次,编写国家规

    划教材4 部,主编行业标准2 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4 项。

    4.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通过加强与国(境)外院校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

    系;引进和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探索新型合作办学模式,专业标

    准、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在3个国家或地区得到复制与推广。拓

    宽教师和学生国际视野,赴国(境)外参加培训的专业专任教师

    所占比例≧80%,去国(境)外交流学生所占比例≧20%,提升

  • 43

    人才培养质量;吸引国(境)外学生,国(境)外来华留学生超

    过10人/年,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使专业在生源-就业-深造形成

    良性循环。

    (二)标志性成果

    预期完成的主要成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预期完成的主要成果

    序号 成果类别 目标值

    一、一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 新立项省级资源库 1 个

    2 研发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内涵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

    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和主干课程标准

    1 套

    3 设立“智慧水务”“智慧环保” “智慧建造”技术技能菁英班 3 个

    4 开展“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1 项

    5 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出一批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金

    课”

    8-10 门

    6 校企共建深职院-天健特色产业学院 1 个

    7 在国赛、世赛及行业顶级水平赛事中获得最高等级奖 ≥2

    8 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1 个

    二、一流应用技术研发

    1 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 10-12

    2 申请发明专利 15-20

  • 44

    3 发表论文 60-80

    4 到 2024 年,人均科研经费年均增长(%) 18%

    三、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1 引进环境工程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团队 1 个

    2 引进行业杰出技能大师团队(BIM) 1-2 个

    3 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90% 1 项

    四、一流创新创业教育

    1 建设“天蓝水清”、“鲁班匠艺”创客中心 2 个

    2 打造 “智慧水务”.“金眼睛”等创新创业空间载体 2 个

    3 3、 开设环保产业、BIM 行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3 门

    五、一流社会服务

    1 申办 1 项以上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 1 门

    2 参与开发环境类及 BIM 技术 1+X 证书培训评价体系与标准 1 个

    3 力争取得 CMA/中国计量认证或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认证

    1 个

    六、一流国际影响提升

    1 引进 QSI 证书,进行 QSI 课程认证 1 项

    2 建设双语教学课程 1 门

    3 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深港合作项目 2-3 项

    六、建设进度

  • 45

    表 4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时间节点及重点任务 阶段 时间节点 重点任务

    第一阶段:

    规划阶段 2020.01-2020.12

    确定组群逻辑及组群专业; 以学校“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核心

    指标”为依据,开展专业群组群调研;

    结合专业群实际情况群制定专业群建设方案,规划专业群建设思路,明确各任务模块

    建设举措。

    第二阶段:

    启动阶段 2021.01-2021.12

    启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启动教学资源库扩容,启动教材教法改革,

    启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启动实践基地建设,启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走出去,启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设。

    第三阶段:

    建设阶段 2022.01-2022.12

    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3项以上; 开展 1+X(BIM)证书认证工作; 参与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 引培 2-3 名行业技能大师; 在城市生态环境研究院、BIM 公共服务平台

    分别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工

    作室。

    第四阶段:

    攻坚阶段 2023.01-2023.12

    2021 年年中,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行中期检查,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

    务完成情况实施中期评估,编制中期报告;

    搭建水质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开发环保产业创业能力课程,构建创新创业

    空间载体,打造“天蓝水清”创新服务平台

    1个;

    引培珠江学者 1 名,推进各级科研项目,力争完成论文、专利、工程示范及科研奖励等

    指标;

    年均培训企业员工(市民)2500 人·d/y;

    第五阶段:

    总结阶段 2024.01-2024.12

    总结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经验和成效,编制终期报告;

    制定下一轮专业群建设方案,调整建设成效不显著的建设措施;

    形成深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五位一体”实践

  • 46

    教学基地,科研和技术服务总经费到账经费

    超 10050 万元(含城市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

    9700 万元、BIM 公共服务平台 350 万元)。

    七、经费预算

    专业群建设总经费为 1500.00 万元。

  • 47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清单

    1.一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组建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产教联盟

    2 新立项省级资源库

    3 设立“智慧水务”“智慧环保” “智慧建

    造”技术技能菁英班

    4 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出

    一批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金课”

    5 探索成立水木书院

    6 以“人工智能+”升级传统专业,发展人工智

    能催生的新兴专业

    7 联合深圳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深

    职院-天健特色产业学院

    8 参加“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标

    准和课程标准建设培训

    9

    研发适用于“广东省高水平专业”建设内涵

    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

    10 开展“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

    度试点

  • 48

    2.一流应用技术研发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建设城市生态与环境技术研究院

    2 建设 BIM 公共服务平台

    3 建设城市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实训实验中

    4 与天健集团共建 BIM+智慧建造高水平产

    教融合实训基地

    3.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引进行业杰出技能大师团队(BIM)

    2 引进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工程领域的杰出

    青年人才团队

    3 建立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学科、建管学科

    “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4

    引培在 QSi国际工料测量师协会或 RICS 英

    国皇家测量师协会、其他国际团体或者企业

    兼职的专业教师

    5 制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培训计划

  • 49

    6 在校企建立“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实施“一

    师一企”计划,完成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90%。

    4.一流创新创业教育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建设“天蓝水清”、“鲁班匠艺”创客中心

    2 打造 “智慧水务”、“金眼睛”等创新创

    业空间载体

    3 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开设环保产业、BIM 行

    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4 开发市政水务、生态环境、智慧建造专创融

    合课程

    5 建环创新社团建设计划

    5.一流社会服务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申办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

    2 参与开发市政水务和生态环境类及 BIM 技

    术 1+X 证书培训评价体系与标准

  • 50

    3 取得 CMA/中国计量认证或 CNAS/中国合

    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

    4 开展 BIM 技术社会培训

    5 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社会培训

    6.一流国际影响提升

    号 项目细目

    时间节点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 申办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

    2 引进 QSI 证书,进行 QSI 课程认证

    完善教育部“万人计划”

    3 建设双语教学课程

    4 为境外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咨询服务

    5 主办或参与学校境外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培

    训中心)项目

  • 51

    附件一 专业群建设任务思维导图

  • 52

  • 53

  • 54

  • 55

    附件二 一流学院建设发展整体布局(2020-2024)

    水木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