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军营观察 E-ma il:jb [email protected]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高立英 搭档说 特稿 走近旅团长 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中国虽大,但一点都不能少!”11 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中, 团长陈亮谈及驾驶战机绕岛巡航拍摄 “同框”合影时说的话,也是我们共同的 心声。 “战神”亮剑海天,彰显大国之 威。当在数千米高空眺望宝岛时,我 们感怀“宝岛在祖国怀中、祖国在我 心中”;当飞出海岸线数千公里时,我 们慨叹“东海不大、太平洋不远”;当 与外国军机激烈对峙、间隔距离几十 米时,我们坚信“背靠强大祖国,寸步 不让”。 我们这支部队诞生于抗美援朝时 期,首开轰炸机夜战先河,七次飞越天 安门接受检阅,三次投掷氢弹,四次改 装,历史传统悠久、饱经任务锤炼、英 雄模范辈出。历史上,我团先后荣立 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2009年 飞行一大队被空军授予“模范轰炸机 大队”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团赶上新的机遇期,整建制改装“战 神”轰-6K轰炸机。 新的使命,昭示着更大的责任。 改装以来,我们积极投身改革强军实 践,先后执行警巡东海、前出西太、绕 岛巡航和中俄空军联合巡航等重大任 务,不断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 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到我们这茬官 兵手里。时代的推背感和本领的恐慌 感,时刻警醒我们:如何赓续传统、再 创辉煌?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何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这是时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高远的天空,永恒的追求。国家 利益所至,我们航迹必达。在实现中 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都是 追梦人,我们争做举旗人! 一名轰炸机团长的 低调与高调 看着屏幕上高大帅气的儿子,陈亮 的母亲却有些认不出来。 11月9日,重庆家中,70岁的老母亲 早早打开电视。 “虽然轰炸机是进攻性武器,但中国 空军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站在央视热 播栏目《开讲啦》的舞台上,简洁有力的词 句,以极快的语速从儿子陈亮嘴中蹦出。 “我们不主动去挑事,但我们不怕 事。你别惹我!”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仿 佛有一簇簇炽热的火焰在他内心深处燃 烧。 一句“别惹我”,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 个霸气的轰炸机机长,也让陈亮的母亲吃 了一惊。 陈亮当兵25年,母亲还是第一次听 他讲这么多部队上的事。 “亮儿,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了!”电 视播出后,人缘很好的老母亲,一出门就 被左邻右舍围住,想低调都不行。 在央视“开讲”大国空军故事的陈 亮,不仅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历史的 创造者。 如果要问近年来,海内外舆论最关 注的中国空军战机是哪一种,“战神” 轰-6K轰炸机绝对是热门答案之一。 2015 年 以 来 ,中 国 空 军 轰 炸 机 部 队 一改往日低调形象,频繁出镜。大国重 器飞出大国之威,驾驭“战神”的飞行员 也走进人们的视野。 “了不起谈不上,不容易是真的。” 面对大家的夸赞,陈亮母亲的回复却带 着心疼。 “没有好的帆船,风或许会把你往下 游吹去。”陈亮带教团队里的年轻飞行员 时,常用这句话来激励他们。 是国家利益拓展的战略需求和时代 的发展,将这支原本低调的轰炸机部队, 推送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西部的一声声 惊天巨响,让中国挺起了“腰杆”。其中, 3次执行氢弹投掷空爆任务的,就是这 支轰炸机部队。 此后,便是几十年的默默无闻。直 到 2015 年,新型轰炸机“战神”首次公开 亮相。 主官的性格,往往与一支部队的气 质暗暗相合。对轰炸机部队而言,这是 一段很长的历史。但对个人来说,这段 时间又是短暂的,它化为一天天的飞行、 一月月的坚守、一年年的准备。 那些蓄势待飞的艰难岁月,陈亮怎 会忘怀? 刚到部队时,他天天拎着小马扎,在 楼前的草地上支起小黑板,日复一日进 行飞行准备,一年半都没摸上飞机。 后来,他飞上了轰-6H轰炸机。盛 夏,机舱内温度超过50℃。每次飞完编 队,他全身湿透,汗碱结出一层又一层。 若干年前的一次铩羽而归,是陈亮 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那次,机组 飞赴西北戈壁执行某任务。导弹发射出 去后,目标却丢失了! “在戈壁机场落地时是中午,我们没 吃没喝,就急着飞回来了。”陈亮铆了一 股劲,第二年打靶,两发全中!上级又给 他们加任务 —再打两枚,结果再次全 中。 2017 年 ,陈 亮 机 组 首 次 执 行 飞 越 对 马海峡远洋训练任务,为他护航的歼击 机飞行员恰是和他同批招飞入伍的战 友。 送君千里,歼击机预备返航。陈亮 继续驾机飞越海峡,脚下的海水从浅蓝 变成深蓝。海天之间是那么宁静,仿佛 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两架飞机。 从平原到高原,从陆地到远海,以前 是“一点一点往前摸着飞”。现在,装备越 来越先进,陌生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熟悉。 东海不大,太平洋不远。世界变小 了,陈亮和他的团队心里更有数、更自信 了, “想飞就飞”。 今年国庆节当天,陈亮在部队值 班。10月2日一早,他乘飞机匆匆赶回 重庆,为母亲祝寿。 上一次回老家和母亲一起过生日, 还是10年前。 陈亮没来得及准备礼物。母亲说, 踏踏实实工作,就是最好的礼物。 拥有雷霆霹雳的力量,也有温柔细 致的情怀。熟悉陈亮的人都说,生活中 的他其实是个内心柔软的“暖男”,总能 以最温暖的眼光望向身边的人,并将这 份温暖回馈到生活中。 机务大队长周剑秋记得,那是一个寒 流来袭的飞行日,冷风在空荡的机场打转。 开飞之前,陈亮径直朝自己走来。 他以为,团长要问飞机准备好没有。谁 知,陈亮一开口问的是,天冷了,机务兄 弟衣服穿得够不够。 陈亮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小时 候,母亲每次中午做了笋炒肉片,就会派 他给邻居每家都送去一点尝尝。 妻子也不会奇怪。每次回家,陈亮 都会陪着她一起买菜。他享受在各色食 材中挑选搭配的过程,也擅长将它们组 合烹调后,送上家人的餐桌。 用温暖和情意浇灌成的朵朵“蔷 薇”,都在为心头那只剑指苍穹的“猛虎” 灿然盛开。 领略最美的风景,也 承担最大的风险 驾机升空,陈亮曾见过许多美景。 从舷窗望下去,晨曦中的华东丘陵, “黛青色的山脉披挂着薄薄的云雾,浓淡 相宜,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能从常人难以看到的视角欣赏到如 此美景,陈亮总会情不自禁心生愉悦: “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陈亮飞每个架次都有不同的体验。风景 每天都不一样。 那次执行绕岛巡航任务,陈亮向舱 外望去,云海之上,依稀看到宝岛中央山 脉绵延起伏,若隐若现。 他说,这是自己20多年的飞行生涯 中,见过的最美风景。 领略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需要承 担别人不敢冒的风险。 人们看到这支部队出航的雄姿,但 不容易体会背后隐藏的风险。 秋日的暖阳,洒满这座三面环山的 幽静营院。在华东腹地的这座军营,最 多的是樟树。 陈亮踩着落了一地的黑亮香樟子, 走到老空勤楼前,把自己当年住过的宿 舍指给记者看。 从航校毕业分配到这支轰炸机部队, 至今已有 20多年。他人生最精华的年岁, 都在山间这方营院和不远处的机场度过。 和陈亮一同分到这里的,还有同批 的7名空勤战友。当年,这群飞行员同 时下团,一起飞行,一起打球,甚至连恋 爱结婚的节奏都合上了拍。 “他当时和我一起住这个宿舍。”陈 亮在一栋旧式小楼的左手第二扇门前停 住。片刻,他双唇绷得紧紧的,伸出手, 犹豫了一下,却还是没有推开那扇门。 “出事前一天晚上,我们俩躺在床上说的 话,好像还在耳边。”说完,陈亮沉默了。 这扇门后,藏着陈亮最深长的痛苦 和追忆。 他想起一名战友。18年前9月的一 个晚上,这名战友和陈亮就在这扇门后, 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即将举行的婚礼上要 穿什么衣服。两人还在憧憬着,飞完明 天的课目,就马上能当机长,“可以自己 干了”…… 第二天,他们列队,进场。“走啦,上 飞机了!”起飞之前,这名战友朝陈亮挥 挥手 ,转身 ,向左 。 像往常一样,陈亮朝他笑一笑,转 身,往右。 谁知,这一挥手,竟成永别。 定格在陈亮脑海里的,是永远26岁 的他。 战友牺牲的消息,陈亮并没有告诉 自己的未婚妻。他不忍让爱人替自己担 惊受怕。尽管,做空军飞行员的妻子,她 早有心理准备。 第一次和她在公园见面的场景,至 今还深深印刻在陈亮脑海里—一袭优 雅紫衣,一头齐肩短发,明亮的眸子闪动 着盈盈笑意。“世上真有这么清纯的女 孩!”他在心底暗暗叹道,要用一辈子去 守护这份美好。 20年光阴匆匆过去,他们相爱如 初。只是妻子对陈亮的称呼,变成了“老 陈”,他们的儿子,已经比陈亮还高。 新空勤楼前,一棵高大的玉兰树在 晚风中默然静立。这棵白玉兰,是多年 前为纪念牺牲战友栽下的。 陈亮刚接任团长时,上一任团长曾 跟他交代:“这么好的装备、这么强的团 队,现在由你来领队飞行,你一定要好好 带。等你再交给下一任时,一架飞机、一 个兄弟都不要少。” 起落安妥,对所有飞行员和他们的 家属而言,是最美好的词汇。 小镇男孩成为大国 机长 在这张几十年前拍下的黑白照片 上,头戴军帽的小飞行员,坐在一架小小 的玩具飞机座舱里,笑得分外开心。 那是3岁的陈亮第一次和飞机合 影。陈亮的母亲笑着回忆, “刚抱他坐上 去的时候 ,他还有点害怕 。”后来 ,母亲问 儿子长大想做什么,他说: “当飞行员。” 那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 为真正的空军飞行员,驾驶比这架玩具 飞机大不知多少倍的轰炸机,飞向中国 空军从未去过的远海大洋。 那时,陈亮的父母还在一所乡村小 学教书。陈亮的家就住在学校。3岁半 的他顺理成章上了一年级。坐在课桌 前,小陈亮的脚甚至够不到地。母亲就 搬来一块石头,垫在他脚下。 后来,陈亮到镇上读初中。离家20 多分钟的路程,他一日三餐都要赶回家 吃。加上早读和晚自习,一天下来,这段 路程陈亮来回要跑8趟。 黎明的小镇分外宁静,昏暗的街 上没有路灯,一名少年匆匆跑过。有 一回,街上修下水道,一块大石头横在 路中间,绊住了正在飞奔的陈亮。这 个纤瘦的少年一下飞出去好几米远, 重重地摔倒在地,脑袋差点磕到面前 石板的棱角。 “真不容易啊!”躺在地上缓了好一 会儿,陈亮忍着疼痛和委屈的泪水,挣扎 着爬起来继续向学校跑去。 15岁以前,陈亮没有离开过重庆潼 南这个名叫小渡的镇子。涪江旁的这个 小小渡口曾是他全部的世界。 “我母亲很在意我,我父亲对我很严 厉。”陈亮说。 “不要服输,人家能行,你也能行!” 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一步一 步脚踏实地,才会攒出跑下去的底气。 后来,陈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 里最好的高中。高二时,同班的两个小 伙伴招飞报名,顺便替他也报上了。起 初,陈亮没抱什么期望,觉得儿时当飞行 员的梦想,似乎有点好高骛远,去重庆参 加体检“太浪费时间”。 那 是 1993 年 的 中 国 ,邓 小 平 南 巡 讲 话发表才一年,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尚 未到来。小镇男孩陈亮的目标很简单: 先考上一所好大学。 没想到,陈亮竟一关一关通过了 招飞复检。回到学校那天,他一进教 室,全班同学起立鼓掌。他心里激动 得不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从教室前 面一直走到自己后排的座位上,觉得 自己好像“成了英雄一样”。那是陈亮 第一次体验到“飞行员”的身份带给他 的荣光。 在掌声中,陈亮有些飘飘然,学习一 下放松了。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叫来陈 亮说: “千万不要荒废学业。将来当飞行 员,文化课成绩好也是优势。”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以后 跑得更远。班主任的话拨亮了陈亮心中 的灯,他埋首课堂发奋学习,以远超一本 录取线的高考成绩进入飞行学院。 陈亮从学校传达室的老爷爷手中接 过录取通知书,老爷爷意味深长地对他 说: “好好当兵去吧!” 进入航校后,18岁的陈亮第一次见 到了真正的战机。对陈亮来说,那是一 段脱胎换骨般的历练。像一棵自由疯长 的树苗,找到了向阳生长的方向。他开 始接触国家命运,了解军人使命。 “你终于知道你的热血、你的青春应 该在什么地方挥洒”,陈亮感慨:“原来, 人生还可以这么过!” 在航校,有“跑不完的跑道,吃不完 的馒头。”每次快坚持不住时,陈亮就想, 冲过终点那一刻,会多么有成就感。 从飞行学员到空军飞行员,犹如大 浪淘沙。说起那段艰辛,陈亮的话语中 却带着感激。 曾经,从家到学校的求学之路,很 远;航校跑道上每天一万米,也很远。 这些漫长而艰辛的路,陈亮都一步 步踏实走过,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磨练了 坚毅的意志。 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 人的梦想和信念都随着时间磨灭了。 但目标会像灯塔一样,坚定地等候 着奔跑在追梦之路上的人们。 去年 8月,带队参加“航空飞镖-2018” 国际军事比赛回国途中,很少在微信朋 友圈发声的陈亮,晒出了两句自己写的 —莫道征途远,问道在深蓝。 (采 访 得 到 于鉴、房艳华、朱涛、宋 凯、李映辉、陈劼 等协助 ,特此致谢 。) 版式设计: 梁晨 对话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 我的足迹 空军航迹 本报记者 高立英 杨 悦 李一叶 特约记者 迟玉光 我的团长我的团—从团长的“霸气”与“低调”看一支部队的特殊气质 我的蓝天我的祖国—从“战神”轰炸机奋飞新时代看大国空军新跨越 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从人生路上的几位老师看“中国机长”如何成长 有时候,一群人的一小步,不经意就创 造了历史。 刚刚被暴雨洗礼过的俄罗斯嘉吉列沃机 场,雨雾消散。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驾 机数千公里穿云而来,稳稳降在跑道上。 在记者镜头的追踪下,他打开机舱,双 手握紧舱口的应急绳索,矫健下滑。 索降落地的一瞬,陈亮的双手习惯性地叉 到腰间,搭在那条磨旧的蓝色空勤腰带上。 这一刻,陈亮和他的团队创造了新的历 —2018年 7月 20日,中国空军战略轰炸 机首次在境外机场降落。 一年后,陈亮又系上那条旧腰带,驾“战 神”轰炸机昂首滑出停机位,升空起飞,与俄 罗斯空军2架战机编队,开展联合巡航。 这一刻,陈亮和他的团队又创下一个纪 —2019年 7月,中俄两国空军首次联合 战略巡航。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为历史。系着这 条洗得泛白的旧腰带,陈亮和他的团队警巡 东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 “该登机了,落地再说!”初见空军航空 兵某团团长陈亮,是在“战神”轰炸机的巨大 机翼下。沿着一架橘黄色的爬梯登上战机, 陈亮朝记者挥挥手,舱门关闭。 这是一个普通的飞行日。11月6日14时, 陈亮机组驾驭战机,第一架次滑出停机位。 巨大的轰鸣声直刺耳蜗。即使站在几 百米之外,也能听到发动机极速搅动气流而 发出的尖锐嘶鸣。 有着5300多个小时飞行经验的机长陈亮, 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噪音。他稳稳拉起操纵杆, “战神”腾空,刺破云翳,朝着靶场呼啸而去。 一米八的高挑个子,配上蓝色飞行服, 外表斯文儒雅的飞行团长陈亮,像极了他所 驾驭的“战神”轰-6K轰炸机 —外形纤长 冷峻,腹内却藏着万钧雷霆。 如果将陈亮20多年来的飞行航迹绘于 纸上,你会发现,他的足迹伴着中国空军新 航迹,不断向前、向远延伸。 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 贲道春 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驾驶 战神 - 6 K 绕岛巡航 勇摄 第 605期

我的足 - 81.cn · 句,以极快的语速从儿子陈亮嘴中蹦出。 “我们不主动去挑事,但我们不怕 事。你别惹我!”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仿 佛有一簇簇炽热的火焰在他内心深处燃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我的足 - 81.cn · 句,以极快的语速从儿子陈亮嘴中蹦出。 “我们不主动去挑事,但我们不怕 事。你别惹我!”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仿 佛有一簇簇炽热的火焰在他内心深处燃

●●●●● ● ●●●●●●● ● ●●

5 军营观察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高立英

搭档说

特 稿

走近旅团长③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中国虽大,但一点都不能少!”11

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中,

团长陈亮谈及驾驶战机绕岛巡航拍摄

“同框”合影时说的话,也是我们共同的

心声。

“战神”亮剑海天,彰显大国之

威。当在数千米高空眺望宝岛时,我

们感怀“宝岛在祖国怀中、祖国在我

心中”;当飞出海岸线数千公里时,我

们慨叹“东海不大、太平洋不远”;当

与外国军机激烈对峙、间隔距离几十

米时,我们坚信“背靠强大祖国,寸步

不让”。

我们这支部队诞生于抗美援朝时

期,首开轰炸机夜战先河,七次飞越天

安门接受检阅,三次投掷氢弹,四次改

装,历史传统悠久、饱经任务锤炼、英

雄模范辈出。历史上,我团先后荣立

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2009年

飞行一大队被空军授予“模范轰炸机

大队”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团赶上新的机遇期,整建制改装“战

神”轰-6K轰炸机。

新的使命,昭示着更大的责任。

改装以来,我们积极投身改革强军实

践,先后执行警巡东海、前出西太、绕

岛巡航和中俄空军联合巡航等重大任

务,不断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

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到我们这茬官

兵手里。时代的推背感和本领的恐慌

感,时刻警醒我们:如何赓续传统、再

创辉煌?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何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这是时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高远的天空,永恒的追求。国家

利益所至,我们航迹必达。在实现中

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都是

追梦人,我们争做举旗人!

﹃战神﹄奋飞新时代

■空军航空兵某团政治委员

魏长春

一名轰炸机团长的

低调与高调

看着屏幕上高大帅气的儿子,陈亮的母亲却有些认不出来。

11月 9日,重庆家中,70岁的老母亲早早打开电视。“虽然轰炸机是进攻性武器,但中国

空军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站在央视热播栏目《开讲啦》的舞台上,简洁有力的词句,以极快的语速从儿子陈亮嘴中蹦出。“我们不主动去挑事,但我们不怕

事。你别惹我!”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仿佛有一簇簇炽热的火焰在他内心深处燃烧。

一句“别惹我”,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霸气的轰炸机机长,也让陈亮的母亲吃了一惊。

陈亮当兵 25年,母亲还是第一次听他讲这么多部队上的事。“亮儿,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了!”电

视播出后,人缘很好的老母亲,一出门就被左邻右舍围住,想低调都不行。

在央视“开讲”大国空军故事的陈亮,不仅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要问近年来,海内外舆论最关注的中国空军战机是哪一种,“战神”轰-6K轰炸机绝对是热门答案之一。

2015年以来,中国空军轰炸机部队一改往日低调形象,频繁出镜。大国重器飞出大国之威,驾驭“战神”的飞行员也走进人们的视野。

“了不起谈不上,不容易是真的。”面对大家的夸赞,陈亮母亲的回复却带着心疼。“没有好的帆船,风或许会把你往下

游吹去。”陈亮带教团队里的年轻飞行员时,常用这句话来激励他们。

是国家利益拓展的战略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将这支原本低调的轰炸机部队,推送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西部的一声声惊天巨响,让中国挺起了“腰杆”。其中,3次执行氢弹投掷空爆任务的,就是这支轰炸机部队。

此后,便是几十年的默默无闻。直到 2015年,新型轰炸机“战神”首次公开亮相。

主官的性格,往往与一支部队的气质暗暗相合。对轰炸机部队而言,这是一段很长的历史。但对个人来说,这段时间又是短暂的,它化为一天天的飞行、一月月的坚守、一年年的准备。

那些蓄势待飞的艰难岁月,陈亮怎会忘怀?

刚到部队时,他天天拎着小马扎,在楼前的草地上支起小黑板,日复一日进行飞行准备,一年半都没摸上飞机。

后来,他飞上了轰-6H轰炸机。盛夏,机舱内温度超过 50℃。每次飞完编队,他全身湿透,汗碱结出一层又一层。

若干年前的一次铩羽而归,是陈亮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那次,机组飞赴西北戈壁执行某任务。导弹发射出去后,目标却丢失了!“在戈壁机场落地时是中午,我们没

吃没喝,就急着飞回来了。”陈亮铆了一股劲,第二年打靶,两发全中!上级又给他们加任务——再打两枚,结果再次全中。

2017年,陈亮机组首次执行飞越对马海峡远洋训练任务,为他护航的歼击机飞行员恰是和他同批招飞入伍的战友。

送君千里,歼击机预备返航。陈亮继续驾机飞越海峡,脚下的海水从浅蓝变成深蓝。海天之间是那么宁静,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两架飞机。

从平原到高原,从陆地到远海,以前是“一点一点往前摸着飞”。现在,装备越来越先进,陌生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熟悉。

东海不大,太平洋不远。世界变小了,陈亮和他的团队心里更有数、更自信了,“想飞就飞”。

今年国庆节当天,陈亮在部队值班。10月 2日一早,他乘飞机匆匆赶回重庆,为母亲祝寿。

上一次回老家和母亲一起过生日,还是10年前。

陈亮没来得及准备礼物。母亲说,踏踏实实工作,就是最好的礼物。

拥有雷霆霹雳的力量,也有温柔细致的情怀。熟悉陈亮的人都说,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个内心柔软的“暖男”,总能以最温暖的眼光望向身边的人,并将这份温暖回馈到生活中。

机务大队长周剑秋记得,那是一个寒流来袭的飞行日,冷风在空荡的机场打转。

开飞之前,陈亮径直朝自己走来。他以为,团长要问飞机准备好没有。谁知,陈亮一开口问的是,天冷了,机务兄弟衣服穿得够不够。

陈亮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小时候,母亲每次中午做了笋炒肉片,就会派他给邻居每家都送去一点尝尝。

妻子也不会奇怪。每次回家,陈亮都会陪着她一起买菜。他享受在各色食材中挑选搭配的过程,也擅长将它们组合烹调后,送上家人的餐桌。

用温暖和情意浇灌成的朵朵“蔷薇”,都在为心头那只剑指苍穹的“猛虎”灿然盛开。

领略最美的风景,也

承担最大的风险

驾机升空,陈亮曾见过许多美景。从舷窗望下去,晨曦中的华东丘陵,

“黛青色的山脉披挂着薄薄的云雾,浓淡相宜,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能从常人难以看到的视角欣赏到如此美景,陈亮总会情不自禁心生愉悦:“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陈亮飞每个架次都有不同的体验。风景每天都不一样。

那次执行绕岛巡航任务,陈亮向舱外望去,云海之上,依稀看到宝岛中央山脉绵延起伏,若隐若现。

他说,这是自己 2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见过的最美风景。

领略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需要承担别人不敢冒的风险。

人们看到这支部队出航的雄姿,但不容易体会背后隐藏的风险。

秋日的暖阳,洒满这座三面环山的幽静营院。在华东腹地的这座军营,最多的是樟树。

陈亮踩着落了一地的黑亮香樟子,走到老空勤楼前,把自己当年住过的宿舍指给记者看。

从航校毕业分配到这支轰炸机部队,至今已有20多年。他人生最精华的年岁,都在山间这方营院和不远处的机场度过。

和陈亮一同分到这里的,还有同批的 7名空勤战友。当年,这群飞行员同时下团,一起飞行,一起打球,甚至连恋爱结婚的节奏都合上了拍。“他当时和我一起住这个宿舍。”陈

亮在一栋旧式小楼的左手第二扇门前停住。片刻,他双唇绷得紧紧的,伸出手,犹豫了一下,却还是没有推开那扇门。“出事前一天晚上,我们俩躺在床上说的话,好像还在耳边。”说完,陈亮沉默了。

这扇门后,藏着陈亮最深长的痛苦和追忆。

他想起一名战友。18年前 9月的一个晚上,这名战友和陈亮就在这扇门后,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即将举行的婚礼上要穿什么衣服。两人还在憧憬着,飞完明天的课目,就马上能当机长,“可以自己干了”……

第二天,他们列队,进场。“走啦,上飞机了!”起飞之前,这名战友朝陈亮挥挥手,转身,向左。

像往常一样,陈亮朝他笑一笑,转身,往右。

谁知,这一挥手,竟成永别。定格在陈亮脑海里的,是永远 26岁

的他。战友牺牲的消息,陈亮并没有告诉

自己的未婚妻。他不忍让爱人替自己担惊受怕。尽管,做空军飞行员的妻子,她早有心理准备。

第一次和她在公园见面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印刻在陈亮脑海里——一袭优雅紫衣,一头齐肩短发,明亮的眸子闪动着盈盈笑意。“世上真有这么清纯的女孩!”他在心底暗暗叹道,要用一辈子去守护这份美好。

20 年光阴匆匆过去,他们相爱如初。只是妻子对陈亮的称呼,变成了“老陈”,他们的儿子,已经比陈亮还高。

新空勤楼前,一棵高大的玉兰树在晚风中默然静立。这棵白玉兰,是多年前为纪念牺牲战友栽下的。

陈亮刚接任团长时,上一任团长曾跟他交代:“这么好的装备、这么强的团队,现在由你来领队飞行,你一定要好好带。等你再交给下一任时,一架飞机、一个兄弟都不要少。”

起落安妥,对所有飞行员和他们的家属而言,是最美好的词汇。

小镇男孩成为大国

机长

在这张几十年前拍下的黑白照片上,头戴军帽的小飞行员,坐在一架小小的玩具飞机座舱里,笑得分外开心。

那是 3 岁的陈亮第一次和飞机合影。陈亮的母亲笑着回忆,“刚抱他坐上去的时候,他还有点害怕。”后来,母亲问儿子长大想做什么,他说:“当飞行员。”

那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真正的空军飞行员,驾驶比这架玩具飞机大不知多少倍的轰炸机,飞向中国空军从未去过的远海大洋。

那时,陈亮的父母还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陈亮的家就住在学校。3岁半的他顺理成章上了一年级。坐在课桌前,小陈亮的脚甚至够不到地。母亲就搬来一块石头,垫在他脚下。

后来,陈亮到镇上读初中。离家 20多分钟的路程,他一日三餐都要赶回家吃。加上早读和晚自习,一天下来,这段路程陈亮来回要跑8趟。

黎明的小镇分外宁静,昏暗的街上没有路灯,一名少年匆匆跑过。有一回,街上修下水道,一块大石头横在路中间,绊住了正在飞奔的陈亮。这个纤瘦的少年一下飞出去好几米远,重重地摔倒在地,脑袋差点磕到面前石板的棱角。“真不容易啊!”躺在地上缓了好一

会儿,陈亮忍着疼痛和委屈的泪水,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学校跑去。

15岁以前,陈亮没有离开过重庆潼南这个名叫小渡的镇子。涪江旁的这个小小渡口曾是他全部的世界。“我母亲很在意我,我父亲对我很严

厉。”陈亮说。“不要服输,人家能行,你也能行!”

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会攒出跑下去的底气。

后来,陈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二时,同班的两个小伙伴招飞报名,顺便替他也报上了。起初,陈亮没抱什么期望,觉得儿时当飞行

员的梦想,似乎有点好高骛远,去重庆参加体检“太浪费时间”。

那是 1993年的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才一年,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小镇男孩陈亮的目标很简单:先考上一所好大学。

没想到,陈亮竟一关一关通过了招飞复检。回到学校那天,他一进教室,全班同学起立鼓掌。他心里激动得不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从教室前面一直走到自己后排的座位上,觉得自己好像“成了英雄一样”。那是陈亮第一次体验到“飞行员”的身份带给他的荣光。

在掌声中,陈亮有些飘飘然,学习一下放松了。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叫来陈亮说:“千万不要荒废学业。将来当飞行员,文化课成绩好也是优势。”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以后跑得更远。班主任的话拨亮了陈亮心中的灯,他埋首课堂发奋学习,以远超一本录取线的高考成绩进入飞行学院。

陈亮从学校传达室的老爷爷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老爷爷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好好当兵去吧!”

进入航校后,18岁的陈亮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战机。对陈亮来说,那是一段脱胎换骨般的历练。像一棵自由疯长的树苗,找到了向阳生长的方向。他开始接触国家命运,了解军人使命。“你终于知道你的热血、你的青春应

该在什么地方挥洒”,陈亮感慨:“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过!”

在航校,有“跑不完的跑道,吃不完的馒头。”每次快坚持不住时,陈亮就想,冲过终点那一刻,会多么有成就感。

从飞行学员到空军飞行员,犹如大浪淘沙。说起那段艰辛,陈亮的话语中却带着感激。

曾经,从家到学校的求学之路,很远;航校跑道上每天一万米,也很远。

这些漫长而艰辛的路,陈亮都一步步踏实走过,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磨练了坚毅的意志。

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梦想和信念都随着时间磨灭了。

但目标会像灯塔一样,坚定地等候着奔跑在追梦之路上的人们。

去年8月,带队参加“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回国途中,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发声的陈亮,晒出了两句自己写的诗——莫道征途远,问道在深蓝。(采访得到于鉴、房艳华、朱涛、宋

凯、李映辉、陈劼等协助,特此致谢。)版式设计:梁 晨

对话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

我的足迹 空军航迹■本报记者 高立英 杨 悦 李一叶 特约记者 迟玉光

■我的团长我的团——从团长的“霸气”与“低调”看一支部队的特殊气质■我的蓝天我的祖国——从“战神”轰炸机奋飞新时代看大国空军新跨越■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从人生路上的几位老师看“中国机长”如何成长

有时候,一群人的一小步,不经意就创

造了历史。

刚刚被暴雨洗礼过的俄罗斯嘉吉列沃机

场,雨雾消散。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驾

机数千公里穿云而来,稳稳降在跑道上。

在记者镜头的追踪下,他打开机舱,双

手握紧舱口的应急绳索,矫健下滑。

索降落地的一瞬,陈亮的双手习惯性地叉

到腰间,搭在那条磨旧的蓝色空勤腰带上。

这一刻,陈亮和他的团队创造了新的历

史——2018年7月20日,中国空军战略轰炸

机首次在境外机场降落。

一年后,陈亮又系上那条旧腰带,驾“战

神”轰炸机昂首滑出停机位,升空起飞,与俄

罗斯空军2架战机编队,开展联合巡航。

这一刻,陈亮和他的团队又创下一个纪

录——2019年7月,中俄两国空军首次联合

战略巡航。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为历史。系着这

条洗得泛白的旧腰带,陈亮和他的团队警巡

东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

“该登机了,落地再说!”初见空军航空

兵某团团长陈亮,是在“战神”轰炸机的巨大

机翼下。沿着一架橘黄色的爬梯登上战机,

陈亮朝记者挥挥手,舱门关闭。

这是一个普通的飞行日。11月6日14时,

陈亮机组驾驭战机,第一架次滑出停机位。

巨大的轰鸣声直刺耳蜗。即使站在几

百米之外,也能听到发动机极速搅动气流而

发出的尖锐嘶鸣。

有着5300多个小时飞行经验的机长陈亮,

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噪音。他稳稳拉起操纵杆,

“战神”腾空,刺破云翳,朝着靶场呼啸而去。

一米八的高挑个子,配上蓝色飞行服,

外表斯文儒雅的飞行团长陈亮,像极了他所

驾驭的“战神”轰-6K轰炸机——外形纤长

冷峻,腹内却藏着万钧雷霆。

如果将陈亮20多年来的飞行航迹绘于

纸上,你会发现,他的足迹伴着中国空军新

航迹,不断向前、向远延伸。

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贲道春摄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驾驶“战神”轰-6K绕岛巡航。 杨 勇摄

第6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