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 年 7 月 15 日 星期二 责编/叶海声 美编/颜鹏 A31 悦周刊 谈《雷雨》内涵 剧中饱含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记者: 《雷雨》80岁依然风华正茂。作为 曹禺女儿和剧作家,对于今天出版的曹禺四大 名剧合集,有何感想? 万方: 我历来的认识是,要衡量一个作品是 好是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时间。迄今为止 《雷雨》仍然不老,说明它是一个宝藏,需要人 们去开掘。 记者: 这些年 《雷雨》 被改编成了很多艺术 形态,比如张艺谋的电影 《满城尽带黄金甲》, 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万方: 《黄金甲》 确实是根据 《雷雨》 改编 的 。 事 实 上 《雷 雨》 不 知 道 被 改 编 过 多 少 版 本、多少样式了,中国的很多戏剧品种都改编 过它,包括芭蕾舞,现代舞。这说明从故事结 构、戏剧冲突来看,《雷雨》的价值是全方位 的,非常丰富的。 记者: 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上,也有导演如 林兆华会选择以“解构”的方式来解读《雷 雨》,您怎么看? 万方: 林兆华导演这次在天津的演出,因为 我不在国内,所以没去看。我看了很多版本的 《雷雨》演出,像王晓鹰多年前导演的那个版 本,就没有设置鲁大海这个人物。 应该说,各个剧团的演出都在力图出新意 吧,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我是一个编 剧,剧作人用自己的感受,站在今天的视角上 重新开掘它,我非常能理解。它的生命力就在 于它会吸引今天的戏剧人对它作新的解读和呈 现。也许一些演出的某些部分已经脱离了《雷 雨》,但它本身还是被 《雷雨》 所吸引。还是那 句话,《雷雨》 是一个宝藏,值得你挖掘。很多 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就说明它是有宝贝 的。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自己 也写戏,也看了这么多遍的 《雷雨》,所以我也 想改编它。 记者: 您会如何改编呢? 万方: 笼统地说,《雷雨》 这个剧本就像又 美丽又强健的父母,他们生的孩子也许与父母 长得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可孩子依旧流着 父母的血。这是很有意思的挑战,我已经做了 半年多了,改了七稿。这确实是我想做的事 情。从主题来看,我对其中的几个人物比如周 朴园、周蘩漪,会有不同的认识,也会用完全 不同的形式。 我考虑的出发点是,它绝对不是一个现实 主义的题材了,如果还是现实主义,写不过 《雷雨》,我还改它做什么。总之,我肯定要打 破这个形式。 记者: 倘若曹禺还在世,您觉得他会如何看 待自己的这部作品如此有生命力这件事? 万方: 这涉及到 《雷雨》 内涵的话题。包括 《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 实际上都 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对自由的渴望,对自 由的追求。他这四个剧作中饱含了非常强烈的 情感,像陈白露、金子、素芳、瑞珍,她们追 求的或者是身体上的自由或者是精神上的自 由,这在我父亲的剧作中是一种很强烈的情 感。我想,父亲会希望他剧作中的这种情感被 人更深刻地认识到。 记者: 近些年话剧市场发展比较蓬勃,对于 明星扎堆演话剧的现象,您怎么看? 万方: 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存在,存在即合 理。至于一些大明星回到舞台上,说老实话, 说明这些明星还是有追求的。在国外,不管多 大的腕,他们都愿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戏剧舞 台上,而且他们觉得过瘾、高兴。我觉得表演 不只在于拿了多少片酬,多少人围着欢呼,真 正的演员要体会到他表演的乐趣。回归舞台, 也表明他们内心有这样的需求吧。 谈曹禺写作 他对女性永远抱着怜悯情感 记者: 曹禺先生本人在晚年并不喜欢《雷 雨》,理由是“它太像戏了”,这是真的吗? 万方: 他的确谈到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 性格里就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成分。尤其 是经历过文革之后,他这种自我否定的感觉会 更强。记得我在他晚年时去剧场看 《雷雨》,回 来他问我:“观众还能坐得住吗?”我说剧场非 常安静,针掉了都能听得到。他听了很欣慰。 父亲虽然岁数大了,可作为艺术家,作为编 剧,他对于新事物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便 他老了,甚至躺在床上动不了了,他的心都是 开放的,他觉得戏剧已经有了其他的面貌,那 《雷雨》经典的三一律是否也有局限性?是不是 也该有别的面貌? 父亲问过我,觉得这四个戏哪个最好,我 到今天还是要这么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 人》。可说老实话,作为编剧,我再回过头来看 《雷雨》,仅从它的结构来看,它是最棒的。戏 剧最难的是结构,我觉得他把戏剧的魅力发挥 到了极致。 记者: 曹禺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 象,那他对女性是何种态度? 万方: 我觉得他对女性是怀着最大的真爱和 怜悯情感。他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叹,女人真可 怜。据我对他的了解,之所以他会这么想是有 根源的,根源是他母亲 18 岁时因生他而去世, 所以在我父亲一生中,他对女性永远是抱着极 深的怜悯情感,他对于他笔下的陈白露、四 凤、金子、素芳,都是怀着极大地怜悯来写 的。他笔下的女性,在受压抑的同时,心灵又 在追求自由,在寻找自我,比如《日出》中的 陈白露,虽然她自杀了,可她也是在追求和寻 找自我,尽管这种寻找失败了。 记者: 曹禺的作品里,对人性进行了一些深 层次的探讨,您觉得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 带来了哪些影响? 万方: 他 23 岁写出 《雷雨》,很让人不可思 议,我 23 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相当于一个糊 涂虫。虽然他是我父亲,我也得说他是个天 才。所谓的天才,大多在某一方面高度敏感, 这是我们要经过多少岁月、多少磨砺才能体会 的东西,我父亲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个 很敏感的人。我爷爷是军阀,我父亲的继母是 他的姨妈,我父亲同父异母的哥哥抽大烟,我 爷爷曾经给他跪下了,说“你当爸爸,我当儿 子”。这在 《北京人》 里有体现。这样一种压抑 的环境,让我父亲成为一个敏感的人,这些因 素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 曹禺的四大名剧都是在青年时期创作 的,很多人会说,后来他的创作力减弱了。 万方: 这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只是我父亲 这样,像他们这一代的文人、知识分子,都有 类 似 的 经 历 。 我 写 过 一 篇 文 章 叫 《灵 魂 的 石 头》,主要是谈我父亲为什么晚年写不出东西来 了,这可能跟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 有关。心灵的自由是很重要的,如果失去了这 样的环境,生命就会枯萎了,创造力也就没有 了。 记者: 人们对于曹禺解放后的创作有不同的 看法,比如黄永玉先生就不喜欢曹禺解放后写 的 《胆剑篇》 和 《王昭君》 等。曹禺对自己后 期的作品是怎么评价的? 万方: 起码他没有跟我谈过这些作品。他写 这两个剧作的时候我还小,我是以小女孩的视 角来看他创作的。这两个作品,如果用一个词 来概括的话,是“遵命文学”。 很多人都写过越王勾践,但是我还是觉得 父亲的《胆剑篇》写得最好。王昭君他最初是 开了一个头,自己在书房里念,文革后又继续 写出来了。这两个剧为什么现在演得少?这跟 父亲的出发点有关,它们不是发自他内心的东 西。 (据南方日报) 曹禺女儿谈父亲写作: 对女性抱着最大的爱与怜悯 [编前语] “他对女性是怀着最大的 真爱和怜悯情感。他对于他笔 下的陈白露、四凤、金子、素 芳,都是怀着极大地怜悯来写 的。” 80 年前,一个年轻人将在 一个暑假写就的四幕剧《雷 雨》发表在了《文学季刊》 上,震动文坛。 这个年轻人名叫曹禺, 《雷雨》作为他的第一个艺术 生命,被视为中国现代话剧成 熟的标志。 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 《雷雨》。《雷雨》 这样一个多 年前的老故事,有着超越时代 的经典魅力,近一个世纪以来 被反复演绎。在北京人艺, 《雷雨》是每年必演的剧本, 同时它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 剧、芭蕾舞剧、评剧、越剧、 沪剧等多个艺术品种。 值 《雷雨》 发表 80 周年之 际,曹禺的四大名剧近日被首 次结集。由巴蜀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曹禺经典剧作:雷雨 日出 原野北京人》中,首次 收录了曹禺的签名、印章、手 稿、照片,四大名剧在最初发 表时的书影,及曹禺当年写四 大名剧时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首发 式后,曹禺女儿、剧作家万方 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在专访中,万方透露,她也在 改 编 《雷 雨》, 目 前 已 易 七 稿,“ 《雷雨》 是个宝藏,很 多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 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 呢?” 人物名片 万方,剧作家,曹禺 的三女儿。1952年出生 于北京。曾到东北插队, 任部队创作员,现为中央 歌剧院编剧。代表作品有 《空 镜 子》、《空 房 子》、 《香气迷人》、《你是苹果 我是梨》等。作品曾获第 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 编剧奖、获第 4 届中国优 秀电影“华表奖”、中国 优秀电视剧“飞天奖”、 中国优秀电视剧“金鹰 奖”、曹禺剧本奖等。 曹禺和女儿万方留影

曹禺女儿谈父亲写作: 对女性抱着最大的爱 ...ngdsb.hinews.cn/resfile/2014-07-15/031/ngdsb20140715031.pdf · 这两个剧作的时候我还小,我是以小女孩的视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曹禺女儿谈父亲写作: 对女性抱着最大的爱 ...ngdsb.hinews.cn/resfile/2014-07-15/031/ngdsb20140715031.pdf · 这两个剧作的时候我还小,我是以小女孩的视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责编/叶海声 美编/颜鹏A31悦周刊

谈《雷雨》内涵剧中饱含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记者:《雷雨》 80 岁依然风华正茂。作为曹禺女儿和剧作家,对于今天出版的曹禺四大名剧合集,有何感想?

万方:我历来的认识是,要衡量一个作品是好是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时间。迄今为止《雷雨》仍然不老,说明它是一个宝藏,需要人们去开掘。

记者:这些年 《雷雨》 被改编成了很多艺术形态,比如张艺谋的电影 《满城尽带黄金甲》,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万方:《黄金甲》确实是根据《雷雨》改编的。事实上《雷雨》不知道被改编过多少版本、多少样式了,中国的很多戏剧品种都改编过它,包括芭蕾舞,现代舞。这说明从故事结构、戏剧冲突来看,《雷雨》的价值是全方位的,非常丰富的。

记者: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上,也有导演如林兆华会选择以“解构”的方式来解读 《雷雨》,您怎么看?

万方:林兆华导演这次在天津的演出,因为我不在国内,所以没去看。我看了很多版本的《雷雨》演出,像王晓鹰多年前导演的那个版本,就没有设置鲁大海这个人物。

应该说,各个剧团的演出都在力图出新意吧,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我是一个编剧,剧作人用自己的感受,站在今天的视角上重新开掘它,我非常能理解。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会吸引今天的戏剧人对它作新的解读和呈现。也许一些演出的某些部分已经脱离了《雷雨》,但它本身还是被《雷雨》所吸引。还是那句话,《雷雨》是一个宝藏,值得你挖掘。很多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就说明它是有宝贝的。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自己也写戏,也看了这么多遍的《雷雨》,所以我也想改编它。

记者:您会如何改编呢?万方:笼统地说,《雷雨》这个剧本就像又

美丽又强健的父母,他们生的孩子也许与父母长得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可孩子依旧流着父母的血。这是很有意思的挑战,我已经做了

半年多了,改了七稿。这确实是我想做的事情。从主题来看,我对其中的几个人物比如周朴园、周蘩漪,会有不同的认识,也会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我考虑的出发点是,它绝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了,如果还是现实主义,写不过《雷雨》,我还改它做什么。总之,我肯定要打破这个形式。

记者:倘若曹禺还在世,您觉得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这部作品如此有生命力这件事?

万方:这涉及到《雷雨》内涵的话题。包括《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实际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他这四个剧作中饱含了非常强烈的情感,像陈白露、金子、素芳、瑞珍,她们追求的或者是身体上的自由或者是精神上的自由,这在我父亲的剧作中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我想,父亲会希望他剧作中的这种情感被人更深刻地认识到。

记者:近些年话剧市场发展比较蓬勃,对于明星扎堆演话剧的现象,您怎么看?

万方: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存在,存在即合理。至于一些大明星回到舞台上,说老实话,说明这些明星还是有追求的。在国外,不管多大的腕,他们都愿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戏剧舞台上,而且他们觉得过瘾、高兴。我觉得表演不只在于拿了多少片酬,多少人围着欢呼,真正的演员要体会到他表演的乐趣。回归舞台,也表明他们内心有这样的需求吧。

谈曹禺写作他对女性永远抱着怜悯情感

记者:曹禺先生本人在晚年并不喜欢 《雷雨》,理由是“它太像戏了”,这是真的吗?

万方:他的确谈到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性格里就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成分。尤其是经历过文革之后,他这种自我否定的感觉会更强。记得我在他晚年时去剧场看《雷雨》,回来他问我:“观众还能坐得住吗?”我说剧场非常安静,针掉了都能听得到。他听了很欣慰。父亲虽然岁数大了,可作为艺术家,作为编剧,他对于新事物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便

他老了,甚至躺在床上动不了了,他的心都是开放的,他觉得戏剧已经有了其他的面貌,那《雷雨》经典的三一律是否也有局限性?是不是也该有别的面貌?

父亲问过我,觉得这四个戏哪个最好,我到今天还是要这么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人》。可说老实话,作为编剧,我再回过头来看《雷雨》,仅从它的结构来看,它是最棒的。戏剧最难的是结构,我觉得他把戏剧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记者:曹禺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那他对女性是何种态度?

万方:我觉得他对女性是怀着最大的真爱和怜悯情感。他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叹,女人真可怜。据我对他的了解,之所以他会这么想是有根源的,根源是他母亲18岁时因生他而去世,所以在我父亲一生中,他对女性永远是抱着极深的怜悯情感,他对于他笔下的陈白露、四凤、金子、素芳,都是怀着极大地怜悯来写的。他笔下的女性,在受压抑的同时,心灵又在追求自由,在寻找自我,比如《日出》中的陈白露,虽然她自杀了,可她也是在追求和寻找自我,尽管这种寻找失败了。

记者:曹禺的作品里,对人性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您觉得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万方:他23岁写出《雷雨》,很让人不可思议,我23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相当于一个糊涂虫。虽然他是我父亲,我也得说他是个天才。所谓的天才,大多在某一方面高度敏感,这是我们要经过多少岁月、多少磨砺才能体会的东西,我父亲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个很敏感的人。我爷爷是军阀,我父亲的继母是他的姨妈,我父亲同父异母的哥哥抽大烟,我爷爷曾经给他跪下了,说“你当爸爸,我当儿子”。这在《北京人》里有体现。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让我父亲成为一个敏感的人,这些因素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曹禺的四大名剧都是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很多人会说,后来他的创作力减弱了。

万方:这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只是我父亲这样,像他们这一代的文人、知识分子,都有类似的经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灵魂的石头》,主要是谈我父亲为什么晚年写不出东西来了,这可能跟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有关。心灵的自由是很重要的,如果失去了这样的环境,生命就会枯萎了,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记者:人们对于曹禺解放后的创作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黄永玉先生就不喜欢曹禺解放后写的 《胆剑篇》 和 《王昭君》 等。曹禺对自己后期的作品是怎么评价的?

万方:起码他没有跟我谈过这些作品。他写这两个剧作的时候我还小,我是以小女孩的视角来看他创作的。这两个作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遵命文学”。

很多人都写过越王勾践,但是我还是觉得父亲的《胆剑篇》写得最好。王昭君他最初是开了一个头,自己在书房里念,文革后又继续写出来了。这两个剧为什么现在演得少?这跟父亲的出发点有关,它们不是发自他内心的东西。 (据南方日报)

曹禺女儿谈父亲写作:

对女性抱着最大的爱与怜悯

[编前语]

“他对女性是怀着最大的真爱和怜悯情感。他对于他笔下的陈白露、四凤、金子、素芳,都是怀着极大地怜悯来写的。”

80年前,一个年轻人将在一个暑假写就的四幕剧 《雷雨》 发表在了 《文学季刊》上,震动文坛。

这个年轻人名叫曹禺,《雷雨》作为他的第一个艺术生命,被视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雷雨》。《雷雨》这样一个多年前的老故事,有着超越时代的经典魅力,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反复演绎。在北京人艺,《雷雨》 是每年必演的剧本,同时它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芭蕾舞剧、评剧、越剧、沪剧等多个艺术品种。

值《雷雨》发表80周年之际,曹禺的四大名剧近日被首次结集。由巴蜀出版社出版的这本 《曹禺经典剧作:雷雨日出 原野北京人》中,首次收录了曹禺的签名、印章、手稿、照片,四大名剧在最初发表时的书影,及曹禺当年写四大名剧时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首发式后,曹禺女儿、剧作家万方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在专访中,万方透露,她也在改编 《雷雨》,目前已易七稿,“《雷雨》是个宝藏,很多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人物名片

万方,剧作家,曹禺的三女儿。1952 年出生于北京。曾到东北插队,任部队创作员,现为中央歌剧院编剧。代表作品有《空镜子》、《空房子》、《香气迷人》、《你是苹果我是梨》 等。作品曾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获第4届中国优秀电影“华表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金鹰奖”、曹禺剧本奖等。

曹禺和女儿万方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