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马观书 陈惠芳 吴志松是我的诗友。他的诗歌,我读了整 整两年,有些了解。 基于人品与诗品,我答应给他的诗集《分 行的随笔》写一个小小的序。我不惧怕写诗歌, 就怕写评论。写评论是一件苦差事,甚至费力 不讨好。因为被评论的诗人,大多爱听好话,爱 听奉承话。而我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表扬与 评论是五五开。 好在志松肚量很大, 内涵与外形都很大。 所以,我就放心了。与其说是“小小的序”,不如 说是“大大的共勉”。 志松很谦虚,自称诗歌是“分行的随笔”。 得此启发,我也就称他为“整体的诗人”。他是 靠整体的诗歌品质,在诗坛上站稳脚跟的。 我记得很清楚。 认识志松是在201263 日举办的新乡土诗派首届长诗研讨会上。 他跟 着一帮娄底诗人赶到长沙,不声不响。那一次, 诗友们重点探讨了我的长诗《湘》。如火如荼的 新乡土诗派,在那个夏天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 志松还属于“小字辈”。但我注意上了他。我想, 他质朴的外表中,一定隐藏着一颗质朴的心。 志松回到娄底之后,写作了《与63日有 关的诗 歌 走 笔》。这 就 是“分 行 的 随 笔 ”。我 估 计, 这一次长沙之行是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 自此,他以极其膨胀的热情,参与了一波接一 波的“诗歌接力”与“和诗”活动。就在这样的夜 以继日的集体活动中,志松的诗歌能量凸显了 出来。收入《分行的随笔》中的大量诗歌,就是 这一令人难忘的“诗歌马拉松”的产物。自觉与 不自觉中,志松成为了新乡土诗派不可或缺年之中,这个阵容进进出出,志松 始终坚守着。这一点,敬佩真正的新 乡土诗派诗人,就有这种执着与痴迷。志松 青山不放松的一松。 品读志松的诗歌,品读整体。他的诗歌 大都意气飞扬,想大,很多奇丽的意象巧 妙地于诗歌之中,而其想在大幅度之中闪烁早期交往中,我志松的警示较多。因为我 他有些游戏诗歌,写作态度并严谨。这于想“ 留下一点什么”的诗人是致命点。诗 歌是不能游戏的。诗歌的神圣殿堂不能容忍 乱七八糟草鞋。好在志松醒悟了,较早地端正 了创作态度,诗歌的品质也提升浮躁的诗人,是有出的诗人。志松读 很多山水游历是诗人的财富。但要把 种公财富为诗人的产,必须提 必须用去感受山水质。山水想的凸荡漾。 志松,写成了一韵味的诗歌。这是他 重大的新收学无止境,不是一句空话。诗人也有工龄也有资历, 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学习理由。志 告诉我,这段时间他在系统学习聂鲁达等歌大的诗歌,我时间予赞赏。我一直 以为,聂鲁达、惠特曼的诗歌是世界级的大世界级澎湃,是世界级想高。我也 深受他们的响。志松意识到,要向真正的诗 歌大师学习。这说他的诗歌价值取向与创作 思维,发可喜变化。我深信,这是他诗 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分行的随笔也好,分行的翅膀。诗歌 都是要飞翔的。飞翔的动力于自与自志松与我都在创作的中。 结伴而行,是 种美差。 纪红建 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难以计数但当 我细读何宇红的长篇报告文学 雷锋在 1958》(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感到亲切 和欣喜这部作品主要记述了雷锋18 岁时 的故事18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雷锋的 18岁也不例外这年他学开拖拉机开垦团 山湖 当文学青年 当工人等等 积极 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何宇红给我们刻 画了一个客观本真血肉丰满的雷锋画像的扎实首先得益于作者严谨扎 实的创作态度雷锋的各种故事已经由众 多的文艺工作者和史志工作者进行了多次 具体生动的表达和细致全面的叙述似乎 挖掘新鲜史料的空间不大了但何宇红不 ”,更没有被资料牵着鼻子而是 遵循了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责任与良知 坚持用脚步写作 ”, 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理 性分析她的创作完全来自第一手资料和 口碑资料她采访了与雷锋在望城团山湖 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存世老人李湘枚卞志 金顺文丁应龙赵阳城 朱艳等 这些 被采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直被媒体所 忽略的她不仅挖掘出了一些鲜人知的 故事还通过全方位调查不动还原了一个客观而体的雷锋可敬可更好地彰显榜样作者这次采访和写作当了一次和理雷锋的过这不仅是报告文 学创作文本的严更是作作者心灵何宇红在文中:“ 常常 有人怀疑雷锋没有我们宣传那么着这疑问认为可 雷锋被美了不我了雷锋在我中的形象就越高越可 。”她在后记中如此慨道:“写这本是一个认识雷锋的过我一 写一感动写雷锋一学雷锋是一次有的创作这是一次感道德升华。” 作者不仅仅刻画了的雷锋画像时也生动描绘出了人民群美好生 活不懈奋斗精神风貌从此书我们 看到在雷锋的个望城人艰苦 奋斗场景1958 数以计的望 城人在沩水程结束新的 战斗将那名为 团山湖荒芜的湖 沼地变成米粮仓这是望城人更是中民奋斗的一个缩影也是部作品的一大魅力逼近现刻画实人的报告文学 写作难身就很高更何况还是一个人 耳熟能详典型何宇红地抓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 形象化的细这一报告文学写作的要 的一一行刻画 栩栩如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大大中国记忆1966—— 一位法国摄影师镜头 下的彩色中国》—— 索朗日 · 布朗摄影浪 释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还只有二十 来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 · 布朗供职于北京法国大 使馆但她的镜头却穿过了北京南京苏州等多 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虽然这些图片诞生于一个西 方人对中国的好奇现在却反过来唤醒中国人对 那段特殊年代的记忆杨浪通过图片表达了一个 中国人对西方眼睛”“自由心灵的重读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 》—— 2015 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年度重点图书解放牌 卡车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 纫机 华生牌电风扇 海鸥牌照相机 ……100 年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同时写下 了一部精彩纷呈又与众不同的历史事实上经济和社会转型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都可以 从工业设计历史中找到其风格鲜明符号性和 时代感极强的回应和印证一生里的某一刻》——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一本关于生活生命和爱的随笔集但也 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作者写童年写亲人消逝的时光 写离去的带着记忆和温暖的小 写那些已经淡出自己生命的好朋友 写那 些掠过青春的浮躁和轻快写那些在这样转瞬 即逝的时光里被忽略的故事去的自 这样的记录弥足珍贵带着热辣疼痛惜别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 本书其实是止庵母亲书信和惜怀汇合文字质朴深刻分总不自一读 人生的常与惜别年年岁岁得珍花朵美好亲人的一写到 了人心里最深最温暖也是最脆弱的人间至情责任编辑 迟美桦 版式编辑 刘岳 湘江 201549星期四 9 唐正芒 国家 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428宏篇巨制 19151949进步期刊总 汇) 近由版社正式。这项恢宏 的出版工程,收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创办和在中共产党影、组织下 创办的151种红色期刊影印、汇编428卷凡3 亿字的大型原始期刊资料集。这些期刊诠释类理、指引华希望历程、闪耀光芒侵略压迫斗争艰辛演绎团 结统描素中共形,解读经验示、章!这是中共产党革命化资源 之不、用之不。这是新中 点的大事,也是中共产领导化工上的大事。 在中民主主义革命30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中共产间接领导了大量革命或进步红色期刊成了 国革命的不朽史诗。这些期刊对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对思主义的中国化、对 共产党革命培育和形成,有极重 和作它介绍宣传了马思主义革命 想,了中的新觉传递了中共产纲领反帝反封建 的中民主主义革命巨。其次,它推动了 思主义在中广泛传播了马主义在中和发思主义 国化大成果毛泽东想的形成和发 ,发了极重的作次,它宣传了中共产路线方针政策动了中国革命和发。如革命根据的创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的开救亡运动和族抗战 的形成胜利民主动的高战线与中共领导的多作的形成民革命 胜利和新中的成共产的自 身建设和发,都与这些期刊响和 战斗分。之,它凝聚了中共产 时间中不断涌现、断培育和不断丰革命,成为中共产优良传红色藏。期刊中记介绍革命先烈 国家途命赴汤蹈天动,是教育的极好教材,是大中能量。 共产 领导 创办的 红色 期刊 是中 民主主义革命 的直 物,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始、 动的记 ,是研 国近现 代史 国革 中共珍贵资料而, 于年代久远刷条件的局限这些物的善本漫漶消失污损散 抢救保护 即使 理影印 少数红色期刊,也少数书馆查阅利很不方便天, 国家 繁荣 会和幸福是“ 修史 ”的好 ,《 藏》应运问弥补了上宝贵资料 有重 政治 、学 使用、 收藏价值 。这一 工程 贯彻 系列神、 加强新形中共 究宣传 教育 的一 础性 工程,以出 共产 领导 英勇奋斗 留下 宝贵精 神财富 代子孙功德量的善举效益杨增唐曾孝10的长篇小 》, 漓江 版社出版 这是他的 10 部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用 实主 真实 地还原 了湘南自 然风貌 乡风民俗 及底层 农民 的生存 感和人生理 鸡梦叙述是以金鸡岭为农村改革农民命运变迁农村 变革和新价值变化农民始从 对土地依附游离 出来三户农民两代 人进城国发财圆 鸡梦”。 作者从广 厚重地域视野审视农村联 产承包农村带来的 变革从农村发 生的变革语境 精神构建等农村改革蕴涵矛盾前瞻预示农村发前景作品 写金 浓郁 的湘南 地域 鸡岭 因从九天飞来金而出此地的金鸡传说是在九天仙界 的金 在金 鸡岭 窝十 灿灿 的小金 小金 长大生小金 福气 孝道 时不时小金坨坨灿灿鸡岭起金鸡梦成为的人世世代代人生目标 鸡岭风景 秀丽 更有 多美传说老文在月亮下读书月亮公公全他用脚月亮便往下坠 到地 似活 脱脱 月宫这后生仔月亮下读书白天作品一些匪夷怪异景象演绎着湘南农村长而的社会生活这些奇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结构 春夏秋冬四卷春卷富路夏卷激烈较秋卷喜事冬卷局奇特用中国传统话本小章回标题进城吃螃蟹”,大口巨贾佬申半仙刷掉穷对联王办 鸡场将读者的注意吸引文本中的艺术技巧采用设置情节戏剧来建子写起夫妇利亚 的建到现博士申中有大和小铺垫将两代农民冲突改革交织展跌宕作品用实的生活化语言现农民社会生活方言贯穿作品了湘南地域人们用方言”、“打赌桥”、“”、“申半 ”、“广播歪”、“辣椒婆生动形象行的打油诗顺口具有地方色了作品的可读作品 了顺口:“出工一下田起事来像相”;“圈圈工分管你田里收”;“大家圈圈”。 改革后的农村,“是个哪里哪里”,“家家是”,“种好农民成 了自在等等国语言学家帕默:“语言了一个的全部史文反映 的各种娱乐各种信偏见。”用来唐曾孝的小说语言湘书书香 《红藏》:红色文化宝闲闲书话 整体的诗人 新书架 雷锋18岁的 生动画像

《红藏》:红色文化宝藏 - hnrb.voc.com.cn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5-04/09/09/2015040909_p… · 再读。人生的无常与惜别,年年岁岁,记得珍重,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红藏》:红色文化宝藏 - hnrb.voc.com.cn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5-04/09/09/2015040909_p… · 再读。人生的无常与惜别,年年岁岁,记得珍重,

走马观书

□陈惠芳

吴志松是我的诗友。他的诗歌,我读了整整两年,有些了解。

基于人品与诗品,我答应给他的诗集《分行的随笔》写一个小小的序。我不惧怕写诗歌,就怕写评论。写评论是一件苦差事,甚至费力不讨好。因为被评论的诗人,大多爱听好话,爱听奉承话。而我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表扬与评论是五五开。

好在志松肚量很大, 内涵与外形都很大。所以,我就放心了。与其说是“小小的序”,不如说是“大大的共勉”。

志松很谦虚,自称诗歌是“分行的随笔”。得此启发,我也就称他为“整体的诗人”。他是靠整体的诗歌品质,在诗坛上站稳脚跟的。

我记得很清楚。 认识志松是在2012年6月3日举办的新乡土诗派首届长诗研讨会上。 他跟着一帮娄底诗人赶到长沙,不声不响。那一次,诗友们重点探讨了我的长诗《湘》。如火如荼的新乡土诗派,在那个夏天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志松还属于“小字辈”。但我注意上了他。我想,他质朴的外表中,一定隐藏着一颗质朴的心。

志松回到娄底之后,写作了《与6月3日有关的诗歌走笔》。这就是“分行的随笔”。我估

计, 这一次长沙之行是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自此,他以极其膨胀的热情,参与了一波接一波的“诗歌接力”与“和诗”活动。就在这样的夜以继日的集体活动中,志松的诗歌能量凸显了出来。收入《分行的随笔》中的大量诗歌,就是这一令人难忘的“诗歌马拉松”的产物。自觉与不自觉中,志松成为了新乡土诗派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两年之中,这个阵容进进出出,志松始终坚守着。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真正的新乡土诗派诗人,就要有这种执着与痴迷。志松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棵松。

品读志松的诗歌,要品读整体。他的诗歌大都意气飞扬,构想大胆,很多奇丽的意象巧妙地分列于诗歌之中,而其理想在大幅度的时空之中闪烁。

早期交往中,我对志松的警示较多。因为我发现他有些游戏诗歌,写作态度并不严谨。这对于想“留下一点什么”的诗人是致命的缺点。诗歌是不能游戏的。诗歌的神圣殿堂,绝不能容忍乱七八糟的草鞋。好在志松醒悟了,较早地端正了创作态度,诗歌的品质也由此提升。

浮躁的诗人,是没有出息的诗人。志松读过很多山水。游历是诗人的公共财富。但要把这种公共财富转化为诗人的私有财产,必须提炼,必须用心去感受山水之间的特质。山水是有思想的凸起与荡漾。 志松较好地转化了山水,写成了一批有思想、有韵味的诗歌。这是他重大的新收获。

学无止境,不是一句空话。诗人也有工龄,也有资历, 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学习的理由。志松告诉我,这段时间他在系统学习聂鲁达等诗歌大师的诗歌,我第一时间予以赞赏。我一直以为,聂鲁达、惠特曼的诗歌是世界级的大气,是世界级的澎湃,是世界级的思想高峰。我也深受他们的影响。志松意识到,要向真正的诗歌大师学习。这说明他的诗歌价值取向与创作思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深信,这又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分行的随笔也好,分行的翅膀也罢。诗歌都是要飞翔的。飞翔的动力源于自信与自省。

志松与我都在创作的途中。 结伴而行,是一种美差。

□纪红建

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难以计数。 但当我细读何宇红的长篇报告文学 《雷锋在1958》(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感到亲切和欣喜。 这部作品主要记述了雷锋18岁时的故事。18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雷锋的18岁也不例外。这年他学开拖拉机、开垦团山湖 、当文学青年 、当工人等等 ,积极 、阳光,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何宇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客观本真、血肉丰满的雷锋。

“画像”的扎实首先得益于作者严谨扎实的创作态度。雷锋的各种故事,已经由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和史志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具体生动的表达和细致全面的叙述, 似乎挖掘新鲜史料的空间不大了。 但何宇红不信“邪”,更没有被资料“牵着鼻子”走,而是遵循了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责任与良知,坚持用“脚步写作”,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理性分析。 她的创作完全来自第一手资料和口碑资料, 她采访了与雷锋在望城团山湖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存世老人李湘枚、卞志红、金顺文、丁应龙、赵阳城、朱艳等,这些被采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直被媒体所忽略的。 她不仅挖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还通过全方位的调查了解, 不动声色,还原了一个客观而立体的雷锋,让人读了可亲可敬可信, 更好地彰显了榜样的力量。

作者把这次采访和写作当成了一次再学习和理解雷锋的过程。 这不仅是报告文学创作文本上的严格要求, 更是作为一名作者心灵的需要。 何宇红在文中说:“常常有人怀疑,说雷锋没有我们宣传的那么好。其实,我那时候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为可能雷锋被美化了不少。 可是, 我了解得越多, 雷锋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 越可爱。”她在后记中如此感慨道:“写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雷锋的过程。我一边写一边感动,一边写雷锋一边学雷锋,这是一次有笑有泪的创作, 这是一次感情和道德的升华。”

作者不仅仅只刻画了的雷锋画像, 同时也生动描绘出了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从此书中, 我们看到, 在雷锋的背后, 是整个望城人艰苦奋斗的宏大场景。 1958年, 数以万计的望城人在治理沩水工程结束后, 又开始新的战斗, 将那个名为 “团山湖” 的荒芜的湖沼地, 变成了米粮仓。 这是望城人民的奋斗史, 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影。 这也是此部作品的另一大魅力。

逼近现实、 刻画现实人物的报告文学写作难度本身就很高, 更何况还是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 何宇红很好地抓住了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这一报告文学写作的要诀, 从人物的一言一行入手, 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品的感染力也因此大大增强。

《中国记忆,1966———一位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彩色中国》———(法) 索朗日·布朗摄影, 杨浪 释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还只有二十来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供职于北京法国大使馆,但她的镜头却穿过了北京、南京、苏州等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虽然这些图片诞生于一个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现在却反过来唤醒中国人对那段特殊年代的记忆。杨浪通过图片表达了一个中国人对“西方眼睛”“自由心灵”的重读。

《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年度重点图书。解放牌

卡车、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 、华生牌电风扇 、海鸥牌照相机……100年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同时写下了一部精彩纷呈又与众不同的历史。 事实上,经济和社会转型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都可以从工业设计历史中找到其风格鲜明、符号性和时代感极强的回应和印证。

《一生里的某一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关于生活、生命和爱的随笔集,但也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作者写童年、写亲人、写

消逝的时光, 写离去的带着记忆和温暖的小河;写那些已经淡出自己生命的好朋友,写那些掠过青春的浮躁和轻快,写那些在这样转瞬即逝的时光里被忽略的故事。她寻找失去的自己,这样的记录弥足珍贵,带着热辣辣的疼痛。

《惜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本书其实是止庵母亲书信和惜怀感念的汇合。文字质朴深刻, 每部分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一读再读。人生的无常与惜别,年年岁岁,记得珍重,念及。花朵,阳光,美好,亲人。一切的一切。写到了人心里最深最温暖也是最脆弱的人间至情。

责任编辑 迟美桦 版式编辑 刘岳

湘 江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9

□唐正芒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多达428卷的宏篇巨制《红藏(1915—1949进步期刊总汇)》近由湘潭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项恢宏的出版工程,收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和在中国共产党影响、组织下创办的151种红色期刊,影印、汇编成428卷凡3亿字的大型原始期刊资料集。这些期刊诠释人类理想、指引华夏希望,刻录宏伟历程、闪耀理论光芒,控诉侵略压迫、述说斗争艰辛、演绎团结统战、描素中共形象,解读经验启示、谱写胜利华章!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的宝藏、用之不竭的富矿。这是新中国出版史上可圈可点的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工作史上的大事。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直接和间接领导编辑出版了大量革命的或进步的红色期刊,凝成了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这些期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具有极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

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由此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巨浪。其次,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再次,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前进和发展。如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抗日救亡运动和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发展和胜利,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统一战线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人民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等,都与这些期刊的理论影响和战斗作用密不可分。总之,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长时间中不断涌现、不断培育和不断丰富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红色文化的宝藏。期刊中记录和介绍的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感天动地精神和可歌可泣事迹,是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创办的红色期刊, 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原始、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 中共党史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然而,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年印刷条件的局限,这些刊物的部分善本正在漫漶消失、污损散落,亟须抢救保护。即使是曾整理影印出版过的少数红色期刊,也只分散于少数大型图书馆,查阅利用很不方便。今天,国家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正是“盛世修史”的好年代,《红藏》应运问世,弥补了上述缺陷,抢救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政治、学术意义和使用、收藏价值。这一浩大工程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形势下中共党史研究宣传和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同时,以出版载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诸世代子孙, 亦不失为功德无量的善举,必将产生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

□杨增和

唐曾孝10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 《金鸡梦 》, 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这是他的第10部文学作品集 。这部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还原了湘南自然风貌和乡风民俗 ,以及底层农民的生存状态 、素朴的情感和人生理想。

《金鸡梦》叙述焦点是以金鸡岭为中心的农村改革中农民的命运变迁。 随着农村的变革和新价值观念的变化, 农民开始从对土地的依附中游离出来, 三户农民两代人进城、 出国发财圆“金鸡梦”。 作者从广阔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视野中, 审视农村联产承包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 从农村发生的变革、 现实语境和精神构建等层面书写农村改革蕴涵的深层次矛盾, 前瞻性地预示农村发展前景。

作 品 描 写 金 鸡岭的民俗文化 ,体现了浓郁的湘南地域文化特色 。 金鸡岭 ,

是因从九天飞来金鸡而出名的,以此地寓意发展的金鸡传说。相传是在很久以前的九天仙界一对金黄色的金鸡在金鸡岭落窝,生下一窝十只金灿灿的小金鸡。小金鸡长大又生小金鸡,有福气、讲孝道的村民,时不时揽到小金鸡,捡到金鸡蛋,就是一坨坨金灿灿的黄金。金鸡岭人做起金鸡梦,金鸡梦成为这里的人世世代代追求的人生伟大目标。金鸡岭风景秀丽,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蒋老文在月亮下读书,感动月亮公公,有意成全他,用脚蹬了三下,月亮便往下坠,落到地坪上,酷似活脱脱的月宫,这后生仔月亮下读书,亮如白天,学业有成。作品对一些匪夷所思的怪异生活景象的描写,演绎着湘南农村漫长而神秘的社会生活内涵,可见这些奇异民俗风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说的结构艺术体现出传统小说特色。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春卷:奔走富路;夏卷:激烈较量;秋卷:喜事频传;冬卷:结局奇特。 运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章回体的标题,如:小神童进城“吃螃蟹”,大口岸拥来巨贾佬;申半仙刷掉穷对联,养鸡王办起养鸡场等, 将读者的审美注意吸引到小说文本中。注重小说的艺术技巧,采用悬念设置和情节突变的戏剧化来建构小说,作品从建癫子写起, 建癫子夫妇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 过去的建癫子到现在留学回国的博士申国建,悬念迭出。书中有大巧、中巧和小巧,合理铺垫,将两代农民的冲突在改革大潮中交织展开, 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作品用朴实的生活化语言展现农民的社会生活, 口语和方言贯穿到作品之中,体现了湘南地域文化特点。 人们用方言取外号,如“鬼画符”、“打赌桥”、“梦铁鸡”、“申半仙”、“广播歪”、“辣椒婆”等,生动形象。运用民间流行的俗语、打油诗、顺口溜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作品大量用到了顺口溜:“出工一条龙,下田一窝蜂,做起事来像相公”;“只要圈圈(工分)到手,管你田里收了几斗”;“你上坡,我上坡,大家圈圈一样多”。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责任制是个宝, 用到哪里哪里好”,“包干到了户,家家是干部”,“种好地,收完粮,农民成了自在王”等等。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句话用来描述唐曾孝的小说语言,十分贴切。

湘书书香

《红藏》:红色文化宝藏

闲闲书话

整体的诗人

新书架

雷锋18岁的生动画像

︽金鸡梦︾与湘南地域民俗话语

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