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八讲:中观自续派 宗义

第八讲:中观自续派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云丹法师专辑/《摄一切宗义...对比: 《辩中边论》的中道. •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第八讲:中观自续派

    宗义

  • 小乘宗义 毗婆沙宗

    经部宗

    大乘宗义 唯识宗

    中观宗 中观自续派

    中观应成派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 复习:“中观师”的定义

    • 《一切宗义摄要》:

    • 许/谛实有法/尘许亦无之/说大乘宗义/补

    特伽罗,为/中观师/之相。 བློ་ལ་སྣང་བའི་དབང་གིས་བཞག་པ་མ་ཡིན་པར་ཡུལ་རང་གི་སྡོད་ལུགས་ཀྱི་

    ངོས་ནས་གྲུབ་པ་བདེན་པར་གྲུབ་པའི་ཚད་ཡིན། (དུང་དཀར་ཚ�ག་མཛ�ད།) 不依靠“在心中显现”而安立,而是从对象自己

    的存在状态那方面就成立,是“谛实有”的界限。

  • 复习:“中观师”的定义

    • 《一切宗义摄要》:

    • 许/谛实有法/尘许亦无之/说大乘宗义/补

    特伽罗,为/中观师/之相。

    【与唯识宗的区别】 唯识宗认为: 遍计所执不是谛实有; 依他起是谛实有; 圆成实是谛实有。

  • 对比:《辩中边论》的中道 •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 对比:《辩中边论》的中道 •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异体的]二取(遍计所执)不是谛实有; 【主旨】虚妄分别(依他起)是谛实有; 虚妄分别中二取[异体]空(圆成实)是谛实有。

  • 《中论》的观点 •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诸事无体性,见有变异故。事无性非有,诸事空性故。)

    • 若既不生复无知,谓有依他起自性,

    石女儿亦何害汝,由何谓此不应有?(《入中论》)

    •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诸佛说空性,一切见出离。若谁起空见,说彼不可救。)

  • 小结

    • 唯识宗认为: 遍计所执不是谛实有;

    依他起是谛实有;

    圆成实是谛实有。

    • 中观宗认为:一切法都不是谛实有

  •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 自续派:一切法虽然谛实无,

    但名言中自性有。

    • 应成派:一切法谛实无, 名言中也不是自性有。

    谛实有(བདེན་པར་གྲུབ་པ): 不由名言之力安立为有 自性有(རང་བཞིན་གྱིས་གྲུབ་པ):不唯由名言之力安立为有

  •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OR • 自续派:一切法虽然谛实无,

    但名言中自相有。

    • 应成派:一切法谛实无, 名言中也不是自相有。

    谛实有(བདེན་པར་གྲུབ་པ): 不由名言之力安立为有 自相有(རང་བཞིན་གྱིས་གྲུབ་པ):寻找名言施设的基础, 可以找得到

  •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OR • 自续派:一切法虽然谛实无,

    但名言中从自方有。

    • 应成派:一切法谛实无, 名言中也不从自方有。

    谛实有 = 真实有 = 胜义有 བདེན་པར་གྲུབ་པ། དེ་ཁོ་ན་ཉིད་དུ་གྲུབ་པ། དོན་དམ་པར་གྲུབ་པ།

    自相有 = 自性有 = 从自方有 རང་གི་མཚན་ཉིད་ཀྱིས་གྲུབ་པ། རང་བཞིན་གྱིས་གྲུབ་པ། རང་ངོས་ནས་གྲུབ་པ།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不修行也能成佛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不修行也能成佛

    • 【自立论式】

    • 不修行不能成佛,因为没有断除二障、圆满资粮,比如具惑凡夫。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不修行也能成佛

    • 【自立论式】

    • 不修行不能成佛,因为没有断除二障、圆满资粮,比如具惑凡夫。

    • 【应成论式】

    • 假如不修行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早已成佛。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声音是常住的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声音是常住的

    • 【自立论式】

    • 声音是无常的,因为是所作,比如瓶子。

  • 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 • 对方认为:声音是常住的

    • 【自立论式】

    • 声音是无常的,因为是所作,比如瓶子。

    • 【应成论式】

    • 假如声音是常住的,就不能发生变化。

    应成prasaṅga(pra+√sañj)=归谬

  •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 对方认为:一切法谛实有

    • 【应成派】只需要通过应成论式(归谬论 证),就能让对方通达“谛实 无”。

    • 依应成论式,即可于对辩者相续生起通达所立之比量,如是承许之中观师,名“中观应成师”。(扎巴希珠《一切宗义摄要》)

  •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 对方认为:一切法谛实有

    • 【应成派】只需要通过应成论式(归谬论 证),就能让对方通达“谛实 无”。

    • 【自续派】只用应成论式,不足以让对方通 达“谛实无”,还需要自立论式 (正面论证)。

  • 练习(单选题) • “释曰:‘诸法无有从自体起,彼起无义故,

    又生无穷故。’彼不相应。此义云何?以不说因及譬喻故,又不能避他说过故。”这句话的作者有可能是:

    A.提婆 B.佛护

    C.清辩 D.月称

  • “自续”的含义 • 自续(svatantra)=自主(svairin)=自性(svabhāva)

    • 并非仅与敌论者有关,而是:从施设基础的方面,靠着事物自身的力量,有法在立论者、敌论者双方无错乱的量中,作为共同显现而成立;在这样的有法上,决定因三相如何成立之后,引发通达所立的比量是“自续”的含义。(《章嘉宗义》)

  • 补充知识:因明论式

    • 三段论(能立语): • 所有北京人都是中国人。

    张三北京人。 因此,张三是中国人。

    • 论式: • 张三有法,

    是中国人, 是北京人故。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有 法 ——所立法 —— 因

    所立或宗

  • 补充知识:因三相 • 因三相:正因的三个必备条件 • 1.宗法:若是有法,周遍是因。 • 2.随遍:若是因,周遍是所立法。 • 3.逆遍:若不是所立法,周遍不是因。 • 论式:张三有法,是中国人,是北京人故。 • 宗法:张三是北京人。 • 随遍:若是北京人,周遍是中国人。 • 反遍:若不是中国人,周遍不是北京人。

  • 补充知识:因三相 • 在法称因明中,随遍和逆遍是等价的。

    藏传因明将随遍和逆遍合为“周遍”。

    • 不满足“宗法”——因不成。 不满足“周遍”——不周遍。

    • 论式:张三有法,是日本人,是东京人故。 • ——因不成。(张三不是东京人) • 论式:张三有法,是上海人,是中国人故。 • ——不周遍。(是中国人不周遍是上海人)

  • 练习 • 一、把下列句子化为论式,并指出它们的有

    法、所立法、所立、宗、因、宗法、随遍、反遍、周遍。

    • 1.人都会死,孔子是人,所以孔子会死。 • 2.诸行无常,心是有为法,所以心无常。

  • 练习 • 二、下列说法犯有什么错误? • 1. 懒汉张三是勤劳勇敢的,因为他是中国人。 • 2. 一阐提迦(断善根者)不能成佛,因为没

    有佛性。

    • 3. 佛的智慧谛实有,因为不是有为法。

  • “自续”的含义 • 自续(svatantra)=自主(svairin)=自性(svabhāva)

    • 承许自续因或自相有因,且虽于名言亦不许谛实有之中观师,为中观自续师相。

    • 是许自续因之中观师,故名“中观自续师”。(扎巴希珠《一切宗义摄要》)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 后期中观派 中观自续派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 中观应成派

    分为二种:经部行中观自续师、瑜伽行中观自续师。前者如轨范师清辩(Bhāvaviveka, Bhavya)、智藏(Jñānagarbha);后者如轨范师寂护(śāntarakṣita)、莲花戒(Kamalaśīla)、狮子贤(Haribhadra)。(《一切宗义摄要》)

  • 后期中观派 中观自续派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 中观应成派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不承认“二取异体空” 不承认“自证”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 承认“二取异体空” 承认“自证”

  •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清辩(Bhavaviveka / Bhavya / སློབ་དཔོན་ལེགས་ལྡན་འབྱེད་)

  •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清辩(Bhavaviveka / Bhavya / སློབ་དཔོན་ལེགས་ལྡན་འབྱེད་)

    • 观誓(Avalokitavrata / སློབ་དཔོན་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བརྟུལ་ཞུགས་)

  •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清辩(Bhavaviveka / Bhavya / སློབ་དཔོན་ལེགས་ལྡན་འབྱེད་)

    • 观誓(Avalokitavrata / སློབ་དཔོན་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བརྟུལ་ཞུགས་)

    • 智藏(Jñānagarbha / སློབ་དཔོན་ཡེ་ཤེས་སྙིང་པོ་)

  • 清辩的主要著作 • 《中观心论》(Madhyamakahṛdaya / དབུ་མའི་སྙིང་པོ་)

    《中观心论释•思择焰》(Madhyamakahṛdayavṛttitarkajvālā / དབུ་མའི་སྙིང་པོའ �་འགྲེལ་པ་རྟོག་གེ་འབར་བ་)

    • 《中论般若灯释》(Prajñāpradīpamūlamadhyamakavṛtti / དབུ་མའི་རྩ་བའི་འགྲེལ་པ་ཤེས་རབ་སྒྲོན་མ་)

    • 《异部宗精释》(Nikāyabhedavibhaṅgavyākhyāna / སྡེ་བ་ཐ་དད་པར་བྱེད་པ་དང་རྣམ་པར་བཤད་པ་)

    • 《大乘掌珍论》(汉)

  • 观誓和智藏的主要著作 • 观誓:《般若灯释大疏》(Prajñāpradīpaṭīkā /

    ཤེས་རབ་སྒྲོན་མ་རྒྱ་ཆེར་འགྲེལ་པ་)

    • 智藏:《分别二谛论》(Satyadvayavibhaṅga / བདེན་པ་གཉིས་རྣམ་པར་འབྱེད་པ)

  •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圣解脱军(Āryavimuktisena / འཕགས་པ་རྣམ་གྲོལ་སྡེ་)

  •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圣解脱军(Āryavimuktisena / འཕགས་པ་རྣམ་གྲོལ་སྡེ་)

    • 狮子贤(Haribhadra / སློབ་དཔོན་སེང་གེ་བཟང་པོ་)

  • 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 • 寂护(Śāntarakṣita / མཁན་ཆེན་ཞི་བ་འཚ�་)

    • 莲华戒(Kamalaśīla / ཀ་མ་ལ་ཤཱི་ལ་)

  • 圣解脱军的主要著作 • 《二万五千颂般若现观庄严论释》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bhisamayālaṃkāropadeśaśāstravṛtti / ཤེར་ཕྱིན་ཉི་ཁྲི་སྣང་བ་)

  • 狮子贤的主要著作 • 《八品二万五千颂般若》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 ཤེར་ཕྱིན་ཉི་ཁྲི་ལེའུ་བརྒྱད་མ་)

    • 《八千颂般若现观庄严论光明释》 (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vyākhyābhisamayālaṃkārāloka / རྒྱན་གྱི་སྣང་བ་)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Abhisamayālaṃkāropadeśaśāstravṛtti / འགྲེལ་པ་དོན་གསལ་)

    • 《般若摄颂释难》(Bhagavadratnaguṇasañcayagāthāpañcikā /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ཡོན་ཏན་རིན་པོ་ཆེ་སྡུད་པའི་ཚ�གས་སུ་བཅད་པའི་དཀའ་འགྲེལ་)

  • 寂护的主要著作 • 《中观庄严论》(Madhyamakālaṁkāra / དབུ་མ་

    རྒྱན་) • 《摄真实论》(Tattvasaṁgraha / དེ་ཁོ་ན་ཉིད་བསྡུས་པ)

    • 《分别二谛论释难》(Satyadvayavibhaṅgapañjikā / བདེན་པ་གཉིས་རྣམ་པར་འབྱེད་པའི་དཀའ་འགྲེལ་)

  • 莲华戒的主要著作 • 《中观明论》(Madhyamakāloka / དབུ་མ་སྣང་བ་) • 《真实明论》(Tattvāloka / དེ་ཁོ་ན་ཉིད་སྣང་བ་) • 《修习次第》(Bhāvanākrama / བསྒོམ་པའི་རིམ་པ་)

    • 《中观庄严论释难》(Madhyamakālaṁkārapañjikā / དབུ་མའི་རྒྱན་གྱི་དཀའ་འགྲེལ་)

    • 《摄真实论释》(Tattvasaṁgrahapañjika / དེ་ཁོ་ན་ཉིད་བསྡུས་པའི་དཀའ་འགྲེལ་)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1.粗细无我 2.二谛 3.量 4.补特伽罗 5.三性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1.粗细无我 2.二谛 3.量 4.补特伽罗 5.三性

  • 比较:毗婆沙宗、经部宗的粗细无我 • 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 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有空 • 法无我:不承认

  • 比较:唯识宗的粗细无我 • 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 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有空 • 细分法无我:二取异体空 • ——————————— • 一切法谛实空:不承认

  • 比较: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 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有空 • 细分法无我:一切法谛实空 • ———————————— • 二取异体空:不承认

  • 比较: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 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有空 • 粗分法无我:二取异体空 • 细分法无我:一切法谛实空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共下部宗所许、尤共唯识宗所许,前多已说。此师虽不许谛实有,然许名言上有自性有、自相有、从自方有。(《一切宗义摄要》)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若如清辩论师等经部行中观自续师,譬如蓝色,许为与取蓝之知体性异,且为外境。若如寂护等瑜伽行中观师,则同唯识师,许蓝色与取蓝之知体性是一、自性是一。然唯识师许知谛实有,此师不许,前已说讫。(《一切宗义摄要》)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若有受许因果诸法,欲答一切诸恶敌难,应观何义为世俗事,唯心心所为自体耶?抑为亦有外法体耶?(寂护《中观庄严论》)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若有受许因果诸法,欲答一切诸恶敌难,应观何义为世俗事,唯心心所为自体耶?抑为亦有外法体耶?

    • 此中有依后义者,如说:“经说唯心,破作者受者故。” (寂护《中观庄严论》)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若有受许因果诸法,欲答一切诸恶敌难,应观何义为世俗事,唯心心所为自体耶?抑为亦有外法体耶?

    • 此中有依后义者,如说:“经说唯心,破作者受者故。”

    • 有余思云:虽诸因果法,亦皆唯有识,诸自所成立,亦皆住唯识。(寂护《中观庄严论》)

  • 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

    • 许外境之中观师,不许自证;寂护随行者,则许自证。又,若许外境,则不许外境空 ,亦不许证外境空慧;若许外境无,则应许之。(《一切宗义摄要》)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1.粗细无我 2.二谛 3.量 4.补特伽罗 5.三性

  • 《中论》中的二谛原颂

    •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胜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二谛区分的是所知(=法=存在)

    • 如来了知世俗胜义, 所知亦唯世俗胜义二谛中摄。 诸佛世尊由于空性善见善知善证, 故名一切种智。 (《集学论》引《大宝积经·父子相见会》)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2)二谛的词义

    • “世俗谛(saṃvṛtisatya)”之释名,如《二谛论》 云:“若谁于谁上,能障谓世俗。”此谓障蔽本

    性之觉为世俗,以障蔽自性故名“世俗”;又谓:

    其义(境)谛实,故名“世俗谛”。

    • “胜义谛(paramārthasatya)”之词义,如《二谛论》云:“无欺如理者,即是胜义谛。”观察真实之

    理智,由不欺故,称为“胜义”,于其观感中不

    欺诳,是故谓“谛”。(克主杰《显明难解疏》)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3)二谛的定义 (据克主杰《显明难解疏》)

    • “世俗谛”之相:观察名言之量直接所得之义。

    • 有谓“现为种种缘起者”,是未区别义遮回与事遮回。

    • “胜义谛”之相,或曰:“自性离戏论,超越‘认知、诠说为肯定’之所量者。”则成一切无

    遮皆胜义谛。

    • 自宗:观察胜义之量直接所得之义,是胜义谛相。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4)二谛的细分

    • 【世俗谛:正世俗、倒世俗】

    • 于主要以自身为显现境之觉中,如其所现而有之世俗,是正世俗之相。(如水、脸)

    • 于主要以自身为显现境之觉中,不如现而有者,是倒世俗之相。(如阳焰、脸之影像) (扎巴希珠《四宗二谛建立·善说藏》)

  • (4)二谛的细分

    • 【胜义谛:二十空】(据《现观明义释》)

    • 1.内空: 眼等内六法谛实空

    • 2.外空: 色等外六法谛实空

    • 3.内外空: 根所依处谛实空

    • 4.空空: 空性谛实空

    • 5.大空: 方位谛实空

  • (4)二谛的细分

    • 【胜义谛:二十空】

    • 6.胜义空: 涅槃谛实空

    • 7.有为空: 有为法谛实空

    • 8.无为空: 无为法谛实空

    • 9.毕竟空: 中道谛实空

    • 10.无际空: 生死谛实空

  • (4)二谛的细分

    • 【胜义谛:二十空】

    • 11.无散空: 施等无所舍谛实空

    • 12.本性空: 本性(实相)谛实空

    • 13.一切法空: 一切众相法谛实空

    • 14.自相空: 生等内外法谛实空

    • 15.不可得空: 三世谛实空

  • (4)二谛的细分

    • 【胜义谛:二十空】

    • 16.无性自性空: 因缘和合无性谛实空

    • 17.有性空: 五蕴谛实空

    • 18.无性空: 虚空无为谛实空

    • 19.自性空: 本性空谛实空

    • 20.他性空: 他作者谛实空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5)二谛的关系

    • 异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 说俗谛即空,唯空即世俗。 离一余亦无,如所作无常。 (龙树《菩提心释》)

    •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 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 (龙树《大智度论》)

  • (5)二谛的关系

    • 二谛体性不容为异。以若二谛体性是异,彼此则成无观待无关联之异体故。若尔,修习瓶谛实空,应不能断执瓶为谛实之谛实执,如青黄。

    • 二谛非毕竟无异之一,以若是毕竟无异之一,应成由现见瓶亦能现证瓶之法性故。若如是,应成异生以眼识等现证空性,故发起圣道应成无义。 (扎巴希珠《四宗二谛建立·善说藏》)

  • (5)二谛的关系

    • 又,二谛非一,以二者中一为世俗一为胜义故。

    • 由此可成:二谛体性一、遮回异,是离一余亦无之系属。如龙树《菩提心释》云:“异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说俗谛即空,唯空即世俗。离一余亦无,如所作无常。”

    • 又如《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扎巴希珠《四宗二谛建立·善说藏》)

  • (5)二谛的关系

    • 又,二谛非一,以二者中一为世俗一为胜义故。

    • 由此可成:二谛体性一、遮回异,是离一余亦无之系属。如龙树《菩提心释》云:“异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说俗谛即空,唯空即世俗。离一余亦无,如所作无常。” (扎巴希珠《四宗二谛建立·善说藏》)

  • (5)二谛的关系

    • 又如《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说二谛体性一。以色自性空,而自性空时亦显现为色故。色与其空性体性非异,其空性与色体性亦是非异,二者体性是一。

    • 因此,总之,若“此二体性是一”,不必“是一”。一切法如是类推,一切法亦自性空,此等自性空之空性,亦于此等上安立。(同上)

  • 自续派的二谛观

    • (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

    • (2)二谛的词义

    • (3)二谛的定义

    • (4)二谛的细分

    • (5)二谛的关系

    • (6)二谛数量决定

  • (6)二谛数量决定

    • 【教证】

    • 谓世俗胜义,更无第三谛。(《决定真实三摩地经》)

    • 如是略有余谛,随其所应,当知唯是二谛中摄(《集学论》)

    • 【理证】

    • 凡互相违法,绝无遮其一品不成余品者, 故分别俱非品亦非正理。(《中观明论》)

  • 中观自续派的二谛

    • 许所知有二谛,数量决定。瓶谛实空是胜义谛所相,瓶是世俗谛所相。

    • 胜义谛广分,同唯识师 。世俗谛分二:正世俗、倒世俗。正世俗者,如水及脸;倒世俗者,则如阳焰、脸之影像。 (《一切宗义摄要》)

  • 大纲

    • 一、“中观自续派”的含义

    • 二、中观自续派的分类

    • 三、中观自续派的宗义

    • (一)事(二)道(三)果

    1.粗细无我 2.二谛 3.量 4.补特伽罗 5.三性

    宗义幻灯片编号 2大纲大纲复习:“中观师”的定义复习:“中观师”的定义对比:《辩中边论》的中道对比:《辩中边论》的中道《中论》的观点小结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OR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 OR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自立论式与应成论式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的区别练习(单选题)“自续”的含义补充知识:因明论式补充知识:因三相补充知识:因三相练习练习“自续”的含义大纲幻灯片编号 31幻灯片编号 32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清辩的主要著作观誓和智藏的主要著作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要人物圣解脱军的主要著作狮子贤的主要著作寂护的主要著作莲华戒的主要著作大纲大纲大纲比较:毗婆沙宗、经部宗的粗细无我比较:唯识宗的粗细无我比较: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比较: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中观自续派的粗细无我大纲《中论》中的二谛原颂自续派的二谛观自续派的二谛观(1)二谛所区分的基础自续派的二谛观(2)二谛的词义自续派的二谛观(3)二谛的定义  (据克主杰《显明难解疏》)自续派的二谛观(4)二谛的细分(4)二谛的细分(4)二谛的细分(4)二谛的细分(4)二谛的细分自续派的二谛观(5)二谛的关系(5)二谛的关系(5)二谛的关系(5)二谛的关系(5)二谛的关系自续派的二谛观(6)二谛数量决定中观自续派的二谛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