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8 年第 1 期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 王文治 * 摘要: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 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 FULL-MRIO 模型测算了 30 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并提出以各省域商品 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域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进行分 配,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转移非常显著。 从地域上看,国内碳排放是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 而从区域价值链看,国内碳排放是沿着区域价值链,从价值链的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 转移。在共担责任原则下,分配后各省域的碳排放量介于生产责任原则与消费责任 原则下的各省域碳排放量,并将各省域商品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与应承担的环境 成本挂钩,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思路。因此,本文提出将共担责任原则作 为省域间碳配额分配的依据,同时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让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对其 引致碳排放净流入较大的省域进行补偿。 关键词: 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 FULL-MRIO 模型 一、引言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6 11 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明确以 “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来确定各国的减排承诺。为落实《巴黎协定》,我国作出承 诺: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王文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 310018,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碳排放空间转移效应的测量及减排政策的绩效模拟” 17NDJC210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省域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及其政策模拟:基 于三种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下的评估与比较”( 17YJC790157 )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文责自负。 DOI:10.19511/j.cnki.jee.2018.01.003 19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 Upload
    others

  • View
    3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

王文治*

摘要: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

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30

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并提出以各省域商品

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域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进行分

配,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转移非常显著。

从地域上看,国内碳排放是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

而从区域价值链看,国内碳排放是沿着区域价值链,从价值链的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

转移。在共担责任原则下,分配后各省域的碳排放量介于生产责任原则与消费责任

原则下的各省域碳排放量,并将各省域商品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与应承担的环境

成本挂钩,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思路。因此,本文提出将共担责任原则作

为省域间碳配额分配的依据,同时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让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对其

引致碳排放净流入较大的省域进行补偿。

关键词: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FULL-MRIO模型

一、引言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明确以

“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来确定各国的减排承诺。为落实《巴黎协定》,我国作出承

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王文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310018,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碳排放空间转移效应的测量及减排政策的绩效模拟”

(17NDJC210YB)、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省域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及其政策模拟:基

于三种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下的评估与比较”(17YJC790157)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文责自负。

DOI:10.19511/j.cnki.jee.2018.01.003

19

Page 2: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①。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意味着未来我国将逐步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

控制。2017 年12月,国家发改委以电力行业为试点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工作,可以预见未来以“总量控制—交易”模式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的更

多行业中全面展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排放总量的确定和碳配额的初始

分配,由于各省份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省域间碳配额的初始分配

被认为是该制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黄宗煌、蔡世峰,2017)。从现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

行经验来看,碳配额的初始分配主要是在“溯往原则”的基础上实施免费分配,而这需要准确

界定各省份及参与交易的企业的碳排放责任。类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模

式”下的核算方法,目前在核算各省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和减排量时采用的是“生产责任原则”,

即以一省生产引致的全部碳排放作为该省的碳排放量,该计量原则体现了“污染者付费”的思

想,且容易计算。但是在区域间生产和消费分割的背景下,生产责任原则的核算方法容易助

长“碳泄漏”。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相对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因此

区域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使得部分省域即使成功实现了碳减排,如其

他省域发生补偿或替代效应,将会使全国的碳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鉴于“生产责任原则”的不足,国内外一些学者(Munksgaard & Pedersen,2001;樊纲等,

2010)相继提出了以“消费者责任原则”来核算一国的碳排放量,使消费者的环境责任得到充

分体现。相对生产责任原则,消费责任原则增强了碳排放责任分配的公平性,真实体现了“共

同但有区别责任”。在测算方法上,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核算需涉及多国的生产技术信

息、贸易数据和环境数据。随着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开发和不断完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

型(Multi-Region Input Output,MRIO)被广泛用于测算一国的贸易隐含碳。相对于早期的单

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ingle Region Input Output,SRIO),MRIO模型摒弃了国内技术假定(假设

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同),使进口隐含碳的测算更加准确。Peters和Hertwich(2008)使用MRIO模型对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中所隐含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论显

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国。潘安和魏龙(2015)基于 WIOD 数据,通过建立

MRIO模型测算了1995至2011年中国与主要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隐含碳。石敏俊(2012)应

用2002和2007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数据,定量测算了各省区的碳足迹和省区间的碳排放

转移。闫云凤(2014)运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我国8个地区的消费碳排放,并分析生产

分割条件下区域间贸易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汤维祺等(2016)运用MRIO模型估算了各

省贸易隐含碳流量,并通过SDA方法将其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王安静等

(2017)用MRIO模型测算了各省份各行业的碳排放量以及省份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东部

①资料来源: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1506/t20150630_710204.html。

20

Page 3: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而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上述研究

在测算中仅考虑了区域间商品流动直接溢出效应所引致的碳排放,而未涉及区域间商品流动

的间接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所引致的碳排放。Andrew 等(2009)、Wilting 和Vringer(2009)建

立了FULL-MRIO模型,将各国分行业的中间产品、最终品的贸易数据和各国投入产出矩阵构

建为一个新的大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张文城和彭水军(2014)及彭水

军和张文城(2015)运用FULL-MRIO模型较为准确地测算了中国的消费侧碳排放,并充分考

虑了间接贸易和反馈效应所引致的碳排放。此外,Meng等(2013)、肖雁飞等(2014)、唐志鹏

等(2014)都运用FULL-MRIO模型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进行了测算,结果一致显

示中国各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碳排放空间转移。

Bastianoni等(2004)和Peters(2008)的研究指出,虽然消费责任原则体现了公平性,但该原

则缺乏对碳排放生产者的约束,由于出口产品未在出口国消费,出口国不会主动去控制出口引

致的碳排放,只能通过激励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来间接减少生产者的碳排放,减排效果将存

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鉴于生产和消费责任原则均存在不足,这使得“共担责任原则”成为折衷的

方案。在共担责任原则下,区域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Net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了新的问题。综合以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加权平均法。Kondo等(1998)提出碳排放责任共担的基本核算公式为:E=A+pB+(1-p)C,其中A是国内最终品需求引致的国内

碳排放,B是出口隐含碳,C是进口隐含碳,p为分配因子。针对分配因子,Kondo等(1998)和

Ferng(2003)的研究都假定分配因子为0.5。Rodrigues等(2006)通过模拟谈判实验证明由于生

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具有对称性,分配因子是0.5在理论上是合理的。王文治和陆建明(2016)基于“受益原则”提出按中国对一国的增加值出口占两国增加值贸易总额的比重为分配因子,将中

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实施了分配。二是根据部门的增加值来确定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责任份额。Lenzen等(2007)对Rodrigues的研究提出质疑,认为现实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

的非对称性是常态,平均分配并不合理。他认为一个部门的增加值比重越高,其对整个生产过

程的影响越大,则应承担较多的环境责任,提出分配因子等于增加值(V)与净产出(X-T)之比。

Lenzen 的分配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更适合产业或部门间的碳排放分配。彭水军等

(2016)基于WIOD数据,在各种分配原则下对1995-2009年40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进行

综合评估和比较分析,并指出目前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系数的确定仍过于粗糙,有待进一

步突破。上述研究对国家之间碳排放责任的界定作了实证性分析,亦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基于省域层面,运用环境FULL-MRIO模型准确测

算了各省份碳排放的空间转移量,并从区域价值链的视角考察国内碳排放如何沿着区域价值

链转移;二是基于“受益原则”,以各省份在商品流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为分配依据,将

21

Page 4: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各省份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进行分

配,以实现省域间碳排放责任的共担。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

(一)测算思路

假设存在三个省域:省域1、省域2和其它省域。生产侧碳排放的测算如图1上半部分所

示,体现了省域1生产所导致的全部碳排放,具体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

内碳排放。二是反馈效应引致的碳排放,反馈效应表示省域1的最终需求引致从省域2采购中

间品,省域2生产扩大的同时反过来会增加对省域1中间品的采购需求,进而引致省域1生产和

碳排放的增加①。该部分碳排放本质上是由省域1的最终需求所引起,而非其他省域的需求引

起,体现了省域1需求、省域1生产的特点。三是省域1向其它省域商品流出所引致的本省碳排

放,由于商品流出引致碳排放的测算中包括了反馈效应,鉴于反馈效应引致碳排放的产生途径

与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类似,因此省域1商品流出隐含碳中应剔除反馈效应。四

是省域1出口引致的本省碳排放②。

消费侧碳排放的测算如图1下半部分所示,体现了省域1最终消费所引致的全部碳排放,

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二是反馈效应;三是省域1商品

流入所引致的直接溢出效应,该效应表示省域1从省域2购进中间品引致省域2生产的全部

碳排放;四是省域1商品流入所引致的间接溢出效应,该效应表示省域1从省域2以外的其它

省域购进中间品时,会进一步导致其它省域增加对省域2的中间品需求,进而引致省域2产生

的全部碳排放;五是省域1从国外进口商品所引致的国外全部碳排放。

生产责任原则下的省域 1 生产侧碳排放

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省域 1 消费侧碳排放

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

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

反馈效应

省域1商品流出隐含碳-反馈效应

省域 1商品流入隐含碳(直接溢出效应)

省域 1商品流入隐含碳(间接溢出效应)

省域1出口隐含碳

省域1进口隐含碳

反馈效应

图1 省域1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测算思路图

①举例说明,假设省域1电子计算机的最终消费产生对省域2电子器件等原材料的采购需求,进而引致

省域2生产增加,省域2生产增加同时又会产生对省域1相关原材料的采购需求,进而引致省域1生产和碳排

放增加。

②省域1出口不仅会引致本省碳排放,还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引致外省碳排放,但该碳排放是由

国外需求所引致,在界定国内省域间碳排放责任时可以忽略。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的是国内省域间的碳转

移和碳排放责任划分,测算中我们仅考虑了各省出口引致的省内碳排放。如研究需要,读者可按照本文的方

法来具体测算各省出口所引致的全部外省碳排放。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22

Page 5: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省域1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的差额即为省域1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主要包括国内和

国外两个部分:省域1国外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省域1出口隐含碳-省域1进口隐含碳,其值

表明省域1参与国际贸易所产生的碳排放净流入或净流出;省域1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省域1商品流出隐含碳-反馈效应)-省域1商品流入隐含碳(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

其值表明省域1与国内其它省域商品流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净流入或净流出。

(二)省域生产侧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根据刘卫东等(2012,2014)编制的国内 30个省域(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地区)

30个部门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该表中省域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呈如下恒等式:

æ

è

ç

ççç

ö

ø

÷

÷÷÷

X 1

X 2

X m

=

æ

è

ç

çççç

çö

ø

÷

÷÷÷÷

÷A11 A12 A1mA21 A22 A2m

Am1 Am2 Amm

æ

è

ç

ççç

ö

ø

÷

÷÷÷

X 1

X 2

X m

+

æ

è

ç

ç

çççç

ç

çö

ø

÷

÷

÷÷÷÷

÷

÷Y 11 +år ¹ 1

Y 1r +EXP 1

Y 22 +år ¹ 2Y 2r +EXP 2

Y mm +år ¹m

Y mr +EXP m

(1)

设 X i 表示 i 省总产出,分块矩阵A对角线上的子矩阵 (Aii) 表示 i 省省内中间产品各部门

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即 i 省省内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对角线外的子矩阵 (Air) 表

示 r 省中间产品各部门与 i 省中间产品各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即:r 省对 i 省中间产品的进

口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 矩阵表示省域间的最终需求矩阵,包括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支

出,其中Y ii 表示 i 省生产并用于满足本省的最终需求,Y ir 表示省域 i 生产但用于满足省域 r

最终需求的产品,即:省域 i 对省域 r 的最终产品出口。当以省域1(用上标1表示)为研究对

象时,其总产出 X 1 可表示为:

X 1 = ( )I -A11

-1[( )A12X 2 +A13X 3 + +A1mX m +Y 11 +åi ¹ 1

Y 1i +EXP 1] (2)其中,( )I - A11

-1为省域 1的里昂惕夫逆矩阵,可用 B11 表示。 ( )A12X 2 +A13X 3 + +A1mX m 表

示省域 1对其他省域中间产品的流出,Y 11 表示省域 1最终产品需求,år ¹ 1Y 1r 表示省域 1对

其他省域最终产品需求的供给,EXP 1 表示省域1出口。

定义C 1 为省域1的碳排放强度系数矩阵(n ´ n 阶矩阵),该矩阵对角线上的值表示省域

1各部门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非对角线上的值为 0。进而省域 1的生产侧碳排放可由公式

(3)计算。

C 1Prod =C 1B11Y 11 +C 1B11[( )A12X 2 +A13X 3 + +A1mX m +åi ¹ 1

Y 1i +EXP 1] (3)式(3)将省域 1的生产侧碳排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C 1B11Y 11 ,表示省域 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

内碳排放;二是C 1B11( )åi ¹ 1A1iX i +åi ¹ 1

Y 1i ,表示省域1对其他省域商品流出引致的省内碳排

放,进一步可分为中间产品流出和最终产品流出造成的碳排放;三是C 1B11EXP 1 ,表示省域1出口引致的省内碳排放。

23

Page 6: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三)省域消费侧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设C 1cons 表示省域1消费侧碳排放,其计算公式如下:

C 1cons =C 1B11Y 11 +å

i ¹ 1

C iBiiY i1 +åi ¹ 1

C iBiiAi1B11Y 11 +åi ¹ 1C iBii å

r ¹ 1 i

AirBrr(Y r1 +Ar1B11Y 11)+

C 1B11åi ¹ 1

A1iBii(Y i1 +Ai1B11Y 11) +C 1B11IMP 1 (4)式(4)将省域1的消费侧碳排放分为五个部分:

1.直接溢出效应

åi ¹ 1

C iBiiY i1 +åi ¹ 1

C iBiiAi1B11Y 11 表示省域1的直接溢出效应。其中,åi ¹ 1

C iBiiY i1 表示省域1对

其他省域最终品采购引致的其他省域碳排放;åi ¹ 1

C iBiiAi1B11Y 11 表示省域1对其他省域中间产

品采购引致的其他省域碳排放①。

2.间接溢出效应

åi ¹ 1C iBii å

r ¹ 1 i

AirBrr(Y r1 +Ar1B11Y 11) 表示间接溢出效应。其中,(Y r1 +Ar1B11Y 11) 表示省域1对 r 省的最终品和中间品的采购需求。 Brr 表示 r 省的里昂惕夫逆矩阵,Brr(Y r1 +Ar1B11Y 11)

表示 r 省为满足省域1需求的商品流出所引致的 r 省的全部生产。 AirBrr(Y r1 +Ar1B11Y 11) 表示

r 省 由 于 省 域 1 的 需 求 所 引 致 的 生 产 ,进 而 产 生 对 i 省 的 商 品 采 购 需 求 。

år ¹ 1 i

AirBrr(Y r1 +Ar1B11Y 11) 表示除 i 省外的所有省域为满足省域1的需求而产生的对 i 省的商品

采购。 C iBii år ¹ 1 i

AirBrr(Y r1 +Ar1B11Y 11) 表示省域 1需求对 i 省所产生的间接商品采购而导致 i

省的碳排放,加总省域1对所有省域的间接溢出效应后,就可得出省域1的全部间接溢出效应

所引致的碳排放。

3.反馈效应

C 1B11åi ¹ 1

A1iBii(Y i1 +Ai1B11Y 11) 表示反馈效应。其中,A1iBii(Y i1 +Ai1B11Y 11) 表示省域 1对省

域 i 的最终品和中间品采购需求导致的省域 i 的全部生产,进而导致省域 i 对省域1商品的采

购需求。C 1B11åi ¹ 1

A1iBii(Y i1 +Ai1B11Y 11) 表示为满足省域1需求的商品流入,进一步引致的省域

1的商品流出(省域 i 对省域1产生采购需求)所引致的省域1碳排放。该类碳排放生产和消

费都产生在省域1内,体现了省内生产、省内消费的特点。

4.省内最终需求和进口引致的碳排放

① B11Y 11 表示省域1最终消费引致省域1的全部产出,不包括省域1商品流出引致的全部省内产出。在

计算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时都剔除了省域1商品流出引致的对其他省域产品的采购,这

种省外消费、省外生产所引致的碳排放不应计入省域1的消费侧碳排放。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24

Page 7: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根据式(4),省域1消费侧碳排放还包括:一是省内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即:C 1B11Y 11 ,

表示省域1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二是进口引致的碳排放,即:C 1B11IMP 1 ,表示省域1进口引致的国外碳排放。由于缺乏省域1与世界各国之间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本文采用进

口节碳量来近似描述省域1的进口隐含碳,表示省域1由于进口所节约的省内碳排放①。

(四)省域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测算方法

省域1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的差额表示省域1与其他省域和国外商品流动所导

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净流出,计算公式如下式:

C 1prod -C 1

cons = C 1B11(åi ¹ 1

A1iX i +åi ¹ 1Y 1i)-

商品流出隐含碳

( åi ¹ 1

C iBiiY i1 +åi ¹ 1

C iBiiAi1B11Y 11

商品流入隐含碳(直接溢出效应)

)-

åi ¹ 1 C iBii å

r ¹ 1 i

AirBrr(Y r1 +Ar1B11

商品流入隐含碳(间接溢出效应)

Y 11)-C 1

B11å

i ¹ 1

A1iBii(Y i1 +Ai1B11Y 11

商品流入隐含碳(反馈效应)

)+

C 1B11(EXP 1 - IMP 1)净贸易隐含碳

(5)根据式(5),省域1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省域1国外碳排放空间转移净

值(或省域1贸易隐含碳余额),该值大于0表明省域1出口隐含的碳排放大于该省进口节约

的碳排放,对外贸易引致省域1碳排放净流入;反之,该值小于0表明对外贸易引致省域1碳

排放净流出。二是省域1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即省域1商品流出隐含碳减去省域1商

品流入隐含碳(包括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该值大于0表明省域1商品

流出引致的省内碳排放大于该省商品流入引致的其他省域碳排放,省域1替其他省域消费者

排放了CO2;同理该值小于0表明省域1商品流出引致的省内碳排放小于该省商品流入引致的

其他省域碳排放,其他省域替省域1消费者排放了CO2 。

(五)共担责任原则下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分配方法

根据Kondo等(1998)提出的“受益原则”,各国净贸易中的隐含碳应按照获取贸易利益的

大小来划分碳排放责任。目前一国的贸易利益通常采用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来进行衡量,按

照这个思路,各省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可代表各省从商品流出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由

于一省在商品流出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了碳排放,进而获取经济利益高的省域应分担

更多的碳排放责任。基于这个分配原则,省域 i 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可用式(6)计算:

SR i =C id + αi ´C i

outflow + ( )1 - αi ´C iinf low + βi ´C i

exp + ( )1 - βi ´C iimp (6)

其中:C id 表示省域 i 最终需求引致的省内碳排放,C i

outflow 和C iinf low 分别表示省域 i 商品流出和流

①进口节碳量的测算方法是在“国内技术假定”的前提下的近似衡量,存在一定误差,由于本文主要研究

中国国内省域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该方法不会对国内省域间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测算产生影响。

25

Page 8: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入隐含碳,αi 是国内碳排放责任的分配因子;C iexp 和C i

imp 分别表示省域 i 出口和进口隐含碳,βi

是国外碳排放责任的分配因子。当 αi = 1且 βi = 1时,表示按生产责任原则计量省域 i 的碳排放

责任;当 αi = 0 且 βi = 0 时,表示按消费责任原则计量省域 i 的碳排放责任;当 αi 和 βi 位于0~1之间表示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省域 i 的碳排放责任。鉴于省域间投入产出表中缺乏各省与世

界各国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使得各省的国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无法分配,下文则重点对各

省的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实施划分。在剔除各省的出口进口隐含碳后,式(6)可简化为:

SR i =C id + αi ´C i

outflow + ( )1 - αi ´C iinf low =C i

d +C iinf low + αi(C i

outflow -C iinf low) (7)

式(7)中的C id +C i

inf low 表示剔除进口隐含碳后的省域 i 消费侧碳排放,C ioutflow -C i

inf low 表示省域 i

的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依据上文分析,本文用省域 i 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

为分配因子,即:αi =DV i

FO i ,DV i 表示省域 i 商品流出的省内增加值,FO i 表示省域 i 商品流

出总额。 αi 越大表示省域 i 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越高,其获得的经济利益越大。在具体

测算时,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当C iprod -C i

cons > 0 时,省域 i 是碳排放净流入,此时 αi 越大

则省域1承担的碳排放责任越多,这与“受益原则”一致;二是当C iprod -C i

cons < 0 时,省域 i 是碳

排放净流出,按照公式(7)αi 越大省域 i 反而承担较少的碳排放责任,有悖于“受益原则”,此

时我们用反向分配因子 (1 - αi) 来保证分配原则的一致性。

针对 αi 的测算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2010)对一国总出口的分解方法,具体测算方法如

下(先设仅存在3个省域):

é

ë

êê

ù

û

úú

X 1

X 2

X 3

ë

êê

ù

û

úú

I -A11 -A12 -A13

-A21 I - A22 -A23

-A31 -A32 I - A33

-1é

ë

êê

ù

û

úú

Y 11 +Y 12 +Y 13 +EX 1

Y 21 +Y 22 +Y 23 +EX 2

Y 31 +Y 32 +Y 33 +EX 3

ë

êêêê

ù

û

úúúú

B11 B12 B13B 21 B22 B 23B31 B 32 B 33

é

ë

êê

ù

û

úú

Y 1 +EX 1

Y 2 +EX 2

Y 3 +EX 3

(8)

式(8)中,X i 为 i 省的总产出,Air 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含义与上文相同),Bir 表示里昂

惕夫逆矩阵,Y ir 表示 i 省最终产品生产并流出至 r 省,EX i 表示 i 省的出口。

定义各省域的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为:

V= é

ë

êê

ù

û

úú

V 1 0 00 V 2 00 0 V 3

(9)

式(9)中,V 1 = μ( )I - A11 -A21 -A31 - IM 1 ,其中 μ为 1 ´ n 阶矩阵,元素为 1,IM 1 为省域 1进口

占总产出的比重,V 1 表示省域1省内增加值占比。同理可得V 2 和V 3 。

定义各省域间商品流出矩阵为:

FO =é

ë

êê

ù

û

úú

FO1 0 00 FO 2 00 0 FO 3

(10)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26

Page 9: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式(10)中,FO1 =A12X 2 +A13X 3 +Y 12 +Y 13 ,表示省域1向其他两个省域中间产品和最终品的

流出。同理可得 FO 2 和 FO 3 。

最后各省商品流出增加值矩阵为:

VBFO=é

ë

êêêê

ù

û

úúúú

V 1B11FO1 V 1B12FO 2 V 1B13FO 3

V 2B21FO1 V 2B22FO 2 V 2B23FO 3

V 3B31FO1 V 3B32FO 2 V 3B33FO 3

(11)

式(11)中,VBFO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 i 省商品流出中的省内价值增值(DV i),各列非

对角元素的加总表示 i 省商品流出中包含的外省价值增值(FV i),FO i =DV i + FV i 。VBFO矩阵中各行非对角元素的加总表示 i 省向 r 省商品流出后,经 r 省加工再次流出而实现的 i

省间接增加值流出(IV i)。其中,DV i

FO i 就是分配因子。基于以上方法,可计算出30个省域的

分配因子。

(六)数据及其说明

本文投入产出数据来自刘卫东等(2012,2014)编制的国内30个省域30个部门的多区域

投入产出表。由于数据缺失,投入产出表的省域分类中不包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鉴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分省域能源平衡表的行业分类为6部门,为保证测算的一致性,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的 30部门合并为能源平衡表中的 6部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工

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它服务业。

本文各省分行业的碳排放量计算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

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该方法是用各省分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含原料用途的能源消费)来推

算其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式(12)所示。

CO2

ij =ån = 1

11

E ij

n ´NCV ij

n ´CEF ij

n ´COF ij

n ´ æè

öø

4412

,i = 1230; j = 126 (12)式(12)中,CO2

ij表示 i 省 j 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n 表示能源种类,本文共包含11种化石

能源,分别为:煤炭、焦炭、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①。 E ij

n 代表 i 省 j 行业第 n 类能源消耗量(实物量)。 NCV ij

n 为 i 省 j 行业第 n 类能源

的平均低位发热量,数据来自《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附录A。CEF ij

n 为 i 省 j

行业第 n 类能源单位热值当量的碳排放系数,数据来源于2006年 IPCC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指南”。COF ij

n 是碳氧化因子(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中99%~100%的碳都会被氧化,因此该值通

常假设为 1),44和 12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碳元素的分子量,两者比值表示二氧化碳的气化系

①由于省域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燃烧及其他原材料使用,因此化石能源燃烧是二

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本文在测算各省的碳排放时主要基于11种化石能源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27

Page 10: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数。核算完各省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后,除以各省分行业的总产出,即可得出各省分行

业的单位产出碳排放,即:碳排放强度系数(Cij)。

三、测算结果

(一)省域生产侧碳排放的测算结果

图2显示了中国30个省域2007和2010年生产侧碳排放的均值,结果显示研究期间30个

省域生产侧碳排放的均值为14824.79万吨碳,其中高于均值的省域包括:河北(41689.09万吨

碳)、山东(39708.46万吨碳)、河南(26831.77万吨碳)、辽宁(26535.55万吨碳)、江苏(26164.94万吨碳)、广东(22439.52 万吨碳)、湖北(21293.64 万吨碳)、山西(20724.79 万吨碳)、四川

(19087.7万吨碳)、湖南(17996.65万吨碳)、内蒙古(17718.03万吨碳)。从生产侧碳排放的结

构来看,省内碳排放占各省生产侧碳排放的比重均值为41.06%,商品流出隐含碳占比均值为

42.34%,出口隐含碳占比均值为15.88%,其它项隐含碳占比均值为0.71%①,由此可见省域间

商品流出引致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出口引致的碳排放。除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外,其它

25个省域的国内商品流出隐含碳都高于其出口隐含碳,其中内蒙古、吉林、贵州和青海的商品

流出隐含碳占比高达57.33%、57.92%、54.92%和47.18%,是各自省域出口隐含碳的12.45倍、

11.48倍、11.13倍和 10.87倍。该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侧碳排放,主要由

外贸出口(国外需求)引致,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侧碳排放主要由国内商品流出(省外需求)引

致。最后,对比生产侧碳排放总量较高的河北和山东,我们发现河北商品流出隐含碳是省内

排放的2.52倍,山东商品流出隐含碳是省内排放的0.45倍,即:河北省的碳排放更多是由外省

需求引起,而山东的碳排放更多是由本省需求引起。

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5000

0

生产

侧碳

排放(单

位:万

吨碳)

其它项隐含碳商品出口隐含碳商品流出隐含碳省内排放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黑龙江

图2 各省域生产侧碳排放总量和结构特征(2007和2010年均值)

①其它项在投入产出表中为误差调整项,其引致的碳排放占比微乎其微,本文只列出其测算结果,并未

对其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可看作是各省生产侧碳排放的误差调整项。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28

Page 11: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二)省域消费侧碳排放的测算结果

图 3显示了中国 30个省域 2007和 2010年消费侧碳排放的均值。研究期间 30个省域消

费侧碳排放均值为 12807.19 万吨碳,高于均值的省域包括:山东(34403.82 万吨碳)、江苏

(24314.6万吨碳)、河北(23762.47万吨碳)、广东(23593.37万吨碳)、河南(22973.03万吨碳)、

辽宁(20232.89万吨碳)、湖北(18494.62万吨碳)、四川(17475.37万吨碳)、浙江(15878.21万吨

碳)、湖南(15011.1万吨碳)、山西(14437.22万吨碳)、上海(13132.62万吨碳)。从消费侧碳排

放的结构来看,省内碳排放占各省消费侧碳排放的比重均值为47.53%,商品流入隐含碳占比

均值为36.25%(其中直接溢出效应隐含碳占比均值为28.9%、间接溢出效应隐含碳占比均值

为7.35%),进口隐含碳占比均值为15.79%,反馈效应隐含碳占比均值为0.43%,可以看出反馈

效应引致的碳排放在消费侧碳排放中的占比微乎其微,此外如忽略间接商品流入引致的碳排

放会明显低估各省消费侧碳排放(约7个百分点)。最后,商品流入隐含碳(包括直接和间接

溢出效应)较高的省域为:天津(占比为 69.62%)、上海(62.83%)、北京(62.76%)、浙江

(55.34%)、陕西(56.85%)、广东(48.73%)。

反馈效应隐含碳

商品进口隐含碳

间接溢出效应隐含碳

直接溢出效应隐含碳

省内排放

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5000

0

消费

侧碳

排放(单

位:万

吨碳)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黑龙江

图3 各省域消费侧碳排放总量和结构特征(2007和2010年均值)

(三)省域间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分布

表1显示了2007和2010年中国30个省域间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测算结果。首先,研

究期间仅7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为负(两年均为负值),即:碳排放净流出,分别为北

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相

反河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是碳排放净流入较高的省域。其次,表1列出了各省碳排放净流

入或净流出的前5个省域①,以及该5个省域的净碳转移量占一省碳排放净转移量的比重,该

①以天津为例,碳排放净流出中的4个省域,表示天津对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山东是碳排放净流出,相反

碳排放净流入中的江苏,表示天津对江苏是碳排放净流入。

29

Page 12: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值在43.63%(广东)~ 76.01%(山西)之间,均值为59.4%,这说明各省碳排放的净流入地或净

流出地比较集中。最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的省内需求引致了较多省域的碳排放净流入,

其中广东主要引致了24个省的碳排放净流入,浙江为19个,江苏为14个,上海为13个。相反

河北承接了较多省域的碳排放净流出,共计15个省域。

(四)各省的价值链参与率与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

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各省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的方向为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

海地区向其它区域流动,我们认为这种碳排放空间转移的特征与各省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

相关,一省越是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下游,其碳排放通常为净流出,相反一省域越是处于区域价

值链的上游,其碳排放通常为净流入。本文以2010年各省区域价值链参与率指标与其国内

表1 中国省域间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分布特征 (单位:万吨碳)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007年

-3530.17

-1596.10

18464.97

6900.34

6481.57

5758.36

1579.52

1189.42

-4444.83

-1186.81

-4840.91

2828.96

-465.37

39.17

2647.41

6077.03

1350.95

3784.97

-5337.71

1508.86

43.75

297.92

292.28

3313.31

3505.75

1640.53

633.13

45.08

397.18

1974.05

2010年

-4354.88

-3033.22

19704.49

6584.89

4825.64

5181.71

194.27

28.98

-3777.82

-2619.36

-4603.67

2697.97

-414.24

1438.41

3667.72

3566.77

3388.37

3060.64

-6889.90

60.99

155.99

2066.08

3831.31

3599.00

1948.43

1146.20

1216.64

259.83

442.21

2062.66

各省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方向(2年均值排名的前5位)

碳排放净流出

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山东

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

河北、内蒙古

河北、辽宁

河北、安徽、山东、湖北、河南

河北、山西、山东

河北、河南、山西

河北

河北、湖北、云南

河北

河北

湖北

湖南、河北、湖北、贵州、云南

湖南、贵州、湖北、四川

新疆、湖南

四川

重庆、河北

河北

新疆

河北

河南

碳排放净流入

江苏

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

河北、广东、江苏、山东、浙江

天津、吉林、北京、浙江、上海

吉林、黑龙江、广东、北京、江苏

黑龙江、天津、广东

广东、浙江、北京

浙江、广东

广东、上海

江苏、上海、浙江、广东

广东、浙江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

江苏、上海、浙江、广东

浙江、广东、江苏、上海

广东、上海、广西、江苏、江西

广东、广西、浙江、上海

广东

广东、江苏、浙江

广东、云南、北京、天津

广东、重庆、陕西、山东、上海

广东、广西、江苏、浙江、上海

广东、浙江、福建

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浙江、江苏、上海、广东

甘肃、广东、浙江、江苏

甘肃、北京、浙江、广东、天津

甘肃、浙江、广东、北京

前5位占全部碳

排放转移净值比重62.57%

57.15%

53.85%

76.01%

54.96%

56.29%

58.84%

62.90%

48.02%

57.22%

50.19%

69.00%

54.58%

57.06%

57.42%

60.41%

49.71%

70.46%

43.64%

62.44%

58.61%

56.99%

53.72%

67.94%

74.38%

57.94%

67.80%

62.95%

53.09%

65.88%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30

Page 13: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验证。

根据上文各省商品流出的增加值矩阵,定义 IV i

FO i为区域价值链前向参与率指数,该指数

越高表明 i 省越处于价值链的上游,FV i

FO i为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率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 i

省越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图 4显示了 2010年 30个省域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率、前向参与率

指数和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空间分布结果。结果表明:首先,北京、天津、上海、江苏、

浙江、广东6省域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率指数高于全国均值(0.2),而其前向参与率指数低于

全国均值(0.23),同时上述省域的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都为负(碳排放净流出),这说明

上述6省市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下游,且都是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其次,辽宁和河北的区域

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率指数接近全国均值,处于区域价值链中部,其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呈

现较大的净流入;山西和内蒙古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率指数较低,而前向参与率指数较高,显

著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上游,其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也呈现较大的净流入。综上说明,一省越

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下游其碳排放通常为净流出,而一省越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上游其碳排放通

常为净流入,省域间的碳排放是沿着区域价值链,从下游区域向上游区域流动。

湖北

四川 山东

江西海南广西

福建河南

湖南 重庆

贵州

黑龙江 宁夏新疆

内蒙古

山西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苏云南

安徽 广东

河北

甘肃

吉林

北京上海

天津

浙江

0.50.450.4

0.350.3

0.250.2

0.150.1

0.050

区域

价值

链前

向参

与率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率

注:带阴影的7个圆圈表示碳排放净流出的省份。

图4 各省域的区域价值链位置与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2010年)

(五)省域间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分担

表 2显示了各省份 2010年在生产责任原则、消费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下核定的碳

排放量①,结果表明: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较高,均值为 0.798,基于“受益原

①鉴于误差调整项引致的碳排放在生产侧碳排放中的占比很小,表2中各省市生产侧碳排放未包括误差

项引致的碳排放。

31

Page 14: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则”,各省分担了其约80%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其中7个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在共担责

任原则下其碳排放量比生产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高3.83%~64.65%,比消费责任原则下的

碳排放量低0.75%~13.25%。23个碳排放净流入的省域,在共担责任原则下其碳排放量比生

产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低 0.05%~10.95%,比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高 0.46%~66.14%。整体来看,共担责任原则的计算结果处于消费责任原则和生产责任原则之间,体

现了省域间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共担,分配方法相对折衷,且一省的国内净碳转移量

越大,同时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越高,则该省在共担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相对生产责

任原则或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的变化越大,基本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思路。

表2 三种计量原则下的各省市碳排放量(2010年) (单位:万吨碳)

区域

碳排放

净流出

的省域

碳排放

净流入

的省域

省域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东

山西

河南

安徽

湖北

湖南

江西

内蒙古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生产责任原则

4849.96

6097.57

7745.37

19524.80

9661.83

8980.67

14017.32

1571.14

24827.32

11638.97

9178.25

42469.02

33705.82

20878.51

27151.25

12706.51

22309.10

16961.08

7808.47

20385.20

11381.21

6217.15

2058.41

3505.27

8567.94

10799.37

9732.46

21493.07

10370.16

12720.34

消费责任原则

9204.84

9130.79

11523.19

22144.16

14265.50

9394.91

20907.23

1415.15

19645.60

11444.70

9149.26

22764.54

30038.10

14293.62

23584.48

10008.54

18920.73

13900.44

6370.07

15559.56

10235.01

5000.51

1798.58

3063.06

6505.27

10738.38

7666.38

17661.77

6771.16

10771.92

共担责任原则

数值

7985.64

8316.34

10404.46

21575.73

12926.01

9324.81

19175.34

1547.56

23724.33

11581.69

9173.41

37819.95

33229.83

19899.63

26556.77

11837.24

21950.61

16474.17

7612.63

19635.79

11130.49

5911.70

2012.93

3418.45

8232.34

10788.21

9364.38

21079.55

9674.93

12311.12

相对生产责任原则变化

64.65%

36.39%

34.33%

10.50%

33.78%

3.83%

36.80%

-1.50%

-4.44%

-0.49%

-0.05%

-10.95%

-1.41%

-4.69%

-2.19%

-6.84%

-1.61%

-2.87%

-2.51%

-3.68%

-2.20%

-4.91%

-2.21%

-2.48%

-3.92%

-0.10%

-3.78%

-1.92%

-6.70%

-3.22%

相对消费责任原则变化

-13.25%

-8.92%

-9.71%

-2.57%

-9.39%

-0.75%

-8.28%

9.36%

20.76%

1.20%

0.26%

66.14%

10.63%

39.22%

12.60%

18.27%

16.01%

18.52%

19.51%

26.20%

8.75%

18.22%

11.92%

11.60%

26.55%

0.46%

22.15%

19.35%

42.88%

14.29%

分配

因子

0.28

0.27

0.30

0.22

0.29

0.17

0.25

0.85

0.79

0.71

0.83

0.76

0.87

0.85

0.83

0.68

0.89

0.84

0.86

0.84

0.78

0.75

0.82

0.80

0.84

0.82

0.82

0.89

0.81

0.79

注:表中碳排放净流出的7个省域是使用反向分配因子进行的分配。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32

Page 15: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因此,基于不同的原则来核准一省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生产责任原则下对碳排

放净流入较大的省域(如河北)不公平,由于国内碳排放的空间转移使其承担了较多的碳排放

责任;相反消费责任原则下对碳排放净流出较大的省域(如广东)不公平,且对碳排放的生产

地也缺乏约束。因此,用相对折衷的共担责任原则来核准一省的碳排放量能对碳排放的生产

地和消费地同时施加约束,更公平合理。此外以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为分配因子,

可将省域承担的碳排放责任与该省获取的经济利益挂钩,促使各省在获取经济利益和承担更

多碳排放责任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利于各省自发控制碳排放量。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环境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 2007年和 2010年 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

放、消费侧碳排放和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并以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为分配因

子,根据“受益原则”将各省的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进行了分配,论文的主要结论和相应

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研究期间各省商品流出隐含碳和商品流入隐含碳占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

的均值为42.34%和36.25%。相对中国碳排放的跨国转移量,国内省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量远

高于碳排放的跨国转移量,进而使得在界定一省的碳排放责任时,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

原则下的碳排放量会存在较大差异。鉴于生产责任原则或消费责任原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采用共担责任原则的核算方法会更为折衷和有效。本文提出按各省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

值占比为分配因子对省域间的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实施分配。从分配结果来看,一省商

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越高,即:该省从商品流出中获取的经济利益越大,则其分担了更

多的碳排放责任。这种分配方法不仅符合“受益原则”,且充分考虑了国内碳排放的生产地和

消费地双方的利益和责任,指标测算也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使得各省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

同时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本文建议未来碳配额在省域层面初始分配时,应按照共担责任

原则来界定一省的历史碳排放,并以此作为省域间碳配额分配的依据。

第二,基于各省域双边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测算结果,总体来看国内碳排放呈现

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区域转移,且各省域碳排放净流入或净流出的

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基于各省域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与其碳排放净转移量之间的关系来

看,处于区域价值链下游的省域通常呈现碳排放净流出(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

东),而处于区域价值链中、上游的省域则承接了较多的碳排放净流入(如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等)。因此,省域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是沿着区域价值链,从价值链的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

移,其原因可归结为:处于区域价值链下游的省域通常以最终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不

仅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同时还会产生较大的中间产品投入需求,进而呈现碳排放净流出;而

33

Page 16: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处于区域价值链中上游的省域多以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生产为主,其中包括能源和矿产的开

采(如山西和内蒙古),不仅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同时还承接了大量来自区域价值链下游地

区的中间产品采购需求,进而呈现碳排放净流入。因此从区域价值链的视角能更好地解释中

国省域间碳排放空间转移的特征。鉴于各省域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分工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本

文建议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应对其引致碳排放净流入较大的省域实施生

态补偿,其形式可以是依据碳转移量大小进行资金补偿或提供减排技术支持。

最后,碳排放净流出的7个省域的出口隐含碳占各自生产侧碳排放的比重较高(如图2所

示),研究期间的平均占比为22.68%(北京)~47.11%(广东),其中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和广

东的出口隐含碳高于同期的国内商品流出隐含碳,出口对这些省域引致的碳排放更显著。本

研究仅测算了各省出口引致的省内碳排放,然而类似一省的商品流出,一省的出口也会直接

或间接引致外省碳排放,测算结果实际低估了各省的出口隐含碳。此外由于投入产出表中缺

乏各省与世界各国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论文中进口隐含碳的测算采用了近似的进口节碳量

方法,也存在一定误差。囿于数据缺乏,本文只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各省国内碳排放空间转

移净值的测算和分配上,而对各省国外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的测算相对粗略,也没有进行责

任分担。未来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完善投入产出表中各省与世界各国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更

加准确地界定一省全部碳排放责任。

参考文献:

[1] 樊纲,苏铭,曹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2010,(1):4-14.

[2] 黄宗煌,蔡世峰.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对厂商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J]. 环境经济研究,2017,2(01):82-98.

[3] 刘卫东,陈杰,唐志鹏,刘红光,韩丹,李方一. 中国2007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理论与实

践[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 刘卫东,唐志鹏,陈杰,杨杰. 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潘安,魏龙.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4):54-70.

[6] 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 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2015,(1):

168-182.

[7] 彭水军,张文城,卫瑞. 碳排放的国家责任核算方案[J]. 经济研究,2016,(3):137-150.

[8] 石敏俊. 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 地理学报,2012,(10):1327-1338.

[9] 汤维祺,周夷,孙可哿.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环境经济研究,2016,1

(01): 26-42.

[10] 唐志鹏,刘卫东,公丕萍. 出口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测度——基于1997-2007年区域

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2014,69(10):1403-1413.

[11] 王安静,冯宗宪,孟渤. 中国30省份的碳排放测算以及碳转移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

34(08):89-104.

[12] 王文治,陆建明.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的测算与责任分担[J]. 统计研究,2016,33(8):12-20.

[13] 肖雁飞,万子捷,刘红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碳排放转移”及“碳泄漏”实证研究——基于2002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34

Page 17: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2018年第1期

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14,40(2):75-84.

[14] 闫云凤. 消费碳排放责任与中国区域间碳转移—基于MRIO模型的评估[J]. 工业技术经济,2014,

(8):91-98.

[15] 张文城,彭水军. 南北国家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2014,(8):

126-150.

[16] Andrew, R., G. P. Peters, and J. Lennox. Approximation and Regional Aggregation in Multi-Regional In-

put-output Analysis for National Carbon Footprint Accounting[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9, 21(3): 311-335.

[17] Bastianoni, S., F. M. Pulselli, and E. Tiezzi.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11): 253-257.

[18] Ferng, J. J. Alloca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2 over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enefit Principle

and Ecological Defici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6(1): 121-141.

[19] Kondo, Y. Y., H. Moriguchi, and Shimizu. CO2 Emissions in Japan: Influence of Imports and Exports[J].

Applied Energy, 1998, 59(2): 163-174.

[20] Koopman, R., W. Powers, Z. Wang, and S. J. Wei.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2010.

[21] Lenzen, M., J. Murray, F. Sack, and T. Wiedmann.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1): 27- 42.

[22] Meng, B., J. J. Xue, K. S. Feng, D. B. Guan, and X. Fu. China’s Inter-Regional Spillover of Carbon Emis-

sions and Domestic Supply Chains[J]. Energy Policy, 2013, 61: 1305-1321.

[23] Munksgaard, J. and K. A. Pedersen.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

bility? [J]. Energy Policy, 2001, 29(4): 327-334.

[24] Peters, G. P. From Production-based to Consumption-based National Emission Invento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13-23.

[25] Peters, G. P. and E. G. Hertwich.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

mate Polic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2 ( 5) : 1401-1407.

[26] Rodrigues, J., T. Domingos, S. Giljum, and F. Schneider. Designing an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 Respon-

si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 2006, 59(3): 256-266.

[27] Wilting, H. and K. Vringer. Carbon and Land Use Accounting from a Producer’s and a Consumer’s Per-

spectiv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Covering the World[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9, 21(3): 291-310.

Calculation on Net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between China’s Provinces and Responsibility Sharing

Wang Wenzhi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Abstract:How to measure the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ese provinces is a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 to real-

ize the target of controlling the national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is paper estimates

35

Page 18: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 测度与责任分担eer.hbu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d3/7d/d8a2dd184a6ebdbadd72916c1985/190befc1-0fa1...fer,NVCET),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责任,而非某一区域承担。然而分配因子如何设定又引发

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s and net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NVCET)be-

tween China’s 30 provinces based on the Ful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and the provincial input-output

database. Thereafter we allocate province’s domestic NVCET by using the ratio of the province’s value-added to its

commodity outflows as an allocation factor. Results show that: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spatial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s between the provinces are very significa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 direction of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s is from Beijing Tianjin region, the eastern coastal and southern coastal areas to oth-

er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value chain, the dire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s is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 of the local value chain. The carbon emission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are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nsumption responsibility. The allocation method links the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each

province, and reflects the allocation principle of“the more benefits, the more responsibilitie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locate the carbon quotas according to each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s under the princi-

ple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Meanwhile, we suggest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provinces

with net outflows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make a compensation for the provinces with net inflows of carbon emis-

sions which are mainly induced by them.

Keywords: 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s;Net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Ful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EL Classification: Q56

(责任编辑:朱静静)

long-term mechanism to give investors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so as to guide the whole society to increase low carbon

investment. The allowance allocation principle in the carbon marke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balanced re-

gional development. The impact of the carbon marke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need to be well coordinated

with the long-term goal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t the mean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do well in collaborative de-

sign of various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tools. Only by doing well in top-level design can the carbon market play a

unique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achieving an optimal path to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arbon Market; Low-carb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 Top-level Design; Low-carbon

Path

JEL Classification: H41, Q56, Q58, R11

(责任编辑:朱静静)

(上接第7页)

王文治: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