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1

一、学院介绍 - rw.scau.edu.cn · 平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服务拓院” 的发展定位,带领全院师生团结进取、锐意创新,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 Upload
    others

  • View
    3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目 录

一、学院介绍..............................................................................................1

二、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3

三、学院历史..............................................................................................6

四、各系大事件....................................................................................... 11

五、专业介绍........................................................................................... 26

六、就业前景........................................................................................... 30

七、资源平台........................................................................................... 38

八、成果展示........................................................................................... 40

九、学院文化........................................................................................... 42

1

一、学院介绍

人文与法学学院目前拥有四系一所:中文、历史、哲学、法学四个系和中国

农业遗产研究所,设有法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 4个本科专业,均面向

全校招收双学位学生,其中法学专业双学位班中还设有法学(知识产权方向);

拥有科学技术史、中国史、法律硕士、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四个硕士学位

点。自 2016 年起,学院成为全校四个学分制试点改革的学院之一。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文与法学学院

的正式成立虽然不过二十多年,但追根溯源,其相关专业历史相当悠久。汉语言

文学专业前身的语文教研室可追溯到 1952 年华南农学院组建之初;历史专业可

追溯至 1955 年成立的农业历史文献特藏室,后在此基础上成立由农业部批准的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所,并于 1980 年开始招收农业科技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6

年 6 月,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和农业历史研究室合并成立人文科学学院。2006

年 3 月传媒学院、法学院,与人文科学学院合并成立人文(传媒、法学)学院,

2008 年 4 月更名为人文与法学学院。目前,人文与法学学院形成了“教学立院、

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服务拓院”的办学定位和“立足广东、面向三农、服务基

层、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学院秉承着“崇文·尚法·睿智·通达”的院训,

将“关爱人文、包容人文、活力人文、希望人文”作为学院整体奋斗目标,力争

将学院建设成有着明显特色和多学科发展的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工 116 人,其中教授 18 人,兼职教授 9人,副

教授 37 人,硕士生导师 37 人。专业教师中 80%来自综合性名牌大学,每一位老

师都以其渊博的学识书写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以一身正气传承着文法风

骨。2600 多名人文学子(其中包含 80 余名研究生、2500 余名本科生、30 名预

科生)意气风发,精神抖擞,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书写着时代的篇章。

学院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高效联动形成有机整体,为人文学子

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学生的就业率和考上公务

员的人数均居全校前列。十年来,学生的国家司法考试(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 40 余个百分点,2018 年高达 61.4%,再创历史新高,

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2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中华状元红、文渊阁、口述史大赛、

诗词大会、普法宣传月等活动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热情高,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

设的精品项目。人文学子亦多次于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斩获奖项,其中“文化

根·岭南韵·中国梦”、“在经典中百媚丛生”和“岭南风·民族魂·爱国行”

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分别于 2014、2015 和 2016 年获得全国高校第一届、第二

届和第三届全国特色展示项目 50 强,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连续三年入围 50 强的高

校。

学院建有法律实践教学中心作为学生实践训练平台,融合华南农业大学教职

工法律援助中心(校级)、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法律服务中心(校级)、知识

产权研究服务中心(校级)、人文辩论队(校级)、人文模拟联合国(校级)、

法律诊所(实验室与平台共享)、模拟法庭(实验室与平台共享)、粤法传媒(与

腾讯大粤网共建)等八个组织模块,以竞赛获奖率、实习单位好评率、国家司法

考试通过率、考研保研率作为提高人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断提升

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成效显著,学生参与度高,成为我院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城镇化法制研究中

心、省人大(揭阳市)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

中心、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华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岭南文化

艺术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培养文质彬彬的谦雅君子和经世

致用之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众多的平台。

相对于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华南农业大学来说,才二十岁出头的人文与法学学

院正值青春少年,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因为组建时间不长,我们没有太多的历

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勇往直前;因为没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教师大都富于

春秋,激情满怀,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因为没有辉煌的过去,我们可以全力以

赴地规划美好的未来,在一张白纸上书写更为绚丽多彩的动人篇章。面对新的机

遇和挑战,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利用学院作为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机

遇,继承优良传统,吸取先进经验,锐意创新,将人文学院的教学、科研推入一

个全新的高度,谱写着人文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

3

二、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基本情况

学院党委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了“关爱人文、包容人文、活力人文、

希望人文”的学院总体建设目标,按照“强班子、做规划、找资源、引人才、筑

平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服务拓院”

的发展定位,带领全院师生团结进取、锐意创新,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班子建设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9 年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等

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四个人文”的学院

整体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

主动性。加强班子的思想素质建设和作风建设,规范班子议事规则、决策方式,

按照“团结务实,积极有为、廉洁高效”的目标要求加强班子建设。认真落实“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成立学院“两学一做”

协调小组,扎实推进“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规范化。

2.严明工作纪律,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工作、“一岗双责“工作,以治理“庸懒散拖”

专项活动为抓手,制定并完善《人文与法学学院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人文

与法学学院会风会纪管理办法》等规定,实行坐班人员考勤登记制度,严抓学院

会风会纪。

3.加强指导监督,促进组织生活正常化、制度化

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为工作抓手,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健

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充分激发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实行

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领导班子对支部生活的指导,以便及

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以专业为依托,打造服务型党支部,服务国家战略

依托学科特点,立足华南农业大学教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平台,先后与

4

广州市禁毒教育馆、岑村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开展共建“社会帮教活动”,进一步

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组织党员参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国巡展等专业活动,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当代大学生。响应“扶贫同扶

志、扶智相结合”的号召,通过捐建爱心书屋、搭建法律援助中心基层服务站等

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5.做好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的服务工作

近年来,学院积极主动与雷州市政法委、广东省法学会、广州市法学会、腾

讯大粤网等开展交流合作,先后建立了广东省城镇化法治研究会、华南农业大学

教工法律援助中心等研究及服务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五年来共引进教授

6人,博士 9人,近 20 名教师出国访学,充实了科研和教学队伍。

6.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发动党员教师作为法律援助中心及校园文化活动指导老师,参与学院普法宣

传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形成“一党员教师团队指导一特色活动”

的良好氛围;组织教工党员前往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省档案馆等地参观学习,

接受廉政和党性教育,加强学院教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及师德师风建设。

7.打造社区党建平台,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将党建思政工作与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德馨堂、文

心斋、文创中心等社区平台,积极推进“党旗飘扬社区工程”,开展志愿服务,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文与法学学院思政实务化基地——德馨堂

5

人文与法学学院思政实务化基地——文心斋

人文与法学学院思政实务化基地——文创中心

6

三、学院历史

(一)人文学院成立之前的人文社科情况

华南农学院原来是中山大学的一部分,并不缺少人文科学的滋润。1950 年

代初,“一边倒”学习苏联模式,将农科专业分分合合,成立“华南农学院”之

后,人文学科弱化了。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文科。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教

学研究部外语教研室”、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都在人文学科十分匮乏的时代

在学校的文科教育上起到良好的作用。

1.马列主义教研室担起文史哲法的多重使命

马列主义教研室一直为整个学校担负着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自然辩证法等课程。这些课程,

如果仅仅按照大纲的规定来宣讲,难以“抓住”学生。在一代又一代主任的倡导

和带领下,教师们在教学法上狠下功夫,在与当时的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保持一致

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让以农科为主的学生在上政治课

的同时,获得宝贵的文史哲,甚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老师注重在上

课的同时,穿插进品德教育和遵纪守法的教育的相关内容。这关系到学生将来的

素养问题,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教师门自觉地负起使命。正是在这样的使命感的驱

动下,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一茬又一茬的老师中,总会出现非常受欢迎的,用现

在的话语来描述,就是“拥有大量粉丝”的“男神”或“女神”。

马列主义教研室在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也逐渐壮大成长,变为“社

会科学系”。到 1996 年成立人文学院时,社会科学系已经有“中国革命史教研

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文化艺术教研室”、“德育与法律教研室”。正是这

些教研室,成了人文学院初创时的“种子”。后来的文、哲、法和社会学,都从

这里发源兴起。

2.极具特色的专科教育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文学院成立之前,这些研究室已经开始了专科教育。

“乡镇企业管理”专业 1990 年到 1995 年间共毕业大专生 769 名。“公关与秘书”

专业 1995 年毕业大专生 40 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 1995 年招收大专生

7

36 名。这些专业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抓住了当时中

国社会发展对这类要才的需求实际,在社会需要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了探索的桥

梁,受到当时急需这类人才的单位和个人的追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

专科生由于起步早、专业选择合适,其中的许多毕业生经历多年打拼已经脱颖而

出,成为广东政治、经济领域和行政管理领域的一方翘楚和成功人士。

英语系的前身是“基础教学研究部外语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

工作。在对外联络不算频繁的年代,外语教学的过程,也给当时的学生打开了找

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在社会上外语人才紧缺的年代,各学校外语教研室又成了

人才流失的重灾区。外语教研室的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力把人才留住,

以保证完成全校的外语教学工作。后来,“基础教学研究部外语教研室”改为英

语系,早在 1989 年就开始培养英语专业(经贸英语方向)的专科生。

3.“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全国农史界排在前列

“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在 1950 年代为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内的“农业历

史文献特藏室”,当时的图书馆馆长、中国农业历史学科创始人、中国著名农史

学家梁家勉教授一直负责特藏室的建设工作。他在农史研究方面的工作,开始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许多重要成果获得于“文革”之前。这些成果,为梁

家勉教授赢得了中国农史学科的四大创始人之一的称号,也使华南农业大学的农

史研究室成为全国农史研究的四大基地之一,在国外同行中享有盛誉。

“文革”结束后,“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成为由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的研

究室。早在 1980 年代初就已经拥有硕士点,在全国农史研究单位最早招收了硕

士生。1983 年底,“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办了“《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

讨论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史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也是当时的华南农

学院的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还办了《农史研究》刊

物,这也是文革结束后全国最早的农史刊物。

在 1980 到 1995 年间,由于当时分配上的“体脑倒挂”的原因,学校人才流

失严重。梁家勉、周肇基、彭世奖教授,还有后来调入的年轻教师倪根金等老师

共同坚守清贫、共同努力工作,出了非常有份量成果。诸如梁家勉主编《中国农

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 1989)。彭世奖、林广信翻译的《中国古农书

考》(农业出版社 1992);彭世奖《潮汕风物谈》(香港中华书局 1992);周

8

肇基《中国植物生理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彭世奖《中国农业

传统要术集萃》(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在出版后的第二年(1990)就荣获

“第四届中国图书奖”。这是国内最有权威的图书奖。后来,这部“填补了我国

科学技术史,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史著作空缺”的专著陆续获省、部级奖多项,

成为业内获奖最多的学术著作。而周肇基教授《中国植物生理学史》1999 年 9

月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一等

优秀学术著作奖(1999 年 7 月 30 日)。

1980 到 1995 年间,农史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最少时只有 2名,多时不过 4名,

共发表论文多达 106 篇。从 1996 年并入人文学院到 2005 年重新调整,又发表论

文 117 篇。这些极具分量的学术成果使农史研究室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科学史研

究机构,也成为学校最具活力的研究室之一。

(二)专业设置从初创到成长

1996 年 6 月,在学校党政领导的主持和关怀下,人文(科学)学院组建成

立。由社会科学系、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外语系三个系(室)共同组成。

1.从“社会主义建设专业”到社会工作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1996 年建院初期,“社会科学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师资,引进社会

工作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过三年多的考察、论证和准备工作,1999

年增加了“社会工作”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个专业后来迅速发展,被称为广东省

开办最早、历年招生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优越、师资力量强大、毕业就业率最

高的同类专业。不仅是华南农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重点发展专业,而且是广东

省教育厅评定的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

在“社会工作”专业筹建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科学系”又着手筹建“社会

学”专业。“社会学”专业于 2001 年开始招生。这样,华南农业大学成了广东

省唯一的既设社会工作又设社会学专业的高校。

2.从“德育与法律教研室”到法学专业

原社科系的德育与法律教研室于 1995 年开始开设经济法专业(大专)。于

2002 年升格为本科层次,随即组建了华南农业大学法学系。随着华南农业大学

近年由传统型的重点农业大学向多学科性综合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法

9

学被列为全校七个重点规划并扶持发展的学科门类之一。法学系的招生规模不断

扩大,目前占据人文(传媒、法学)学院本科生招生总数的“半壁江山”。

3.从农史硕士点到历史专业的历史系

“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在人文学院成立之前,已经是硕士点,1996 年并

入人文(传媒、法学)学院后,继续招收农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 2005 年人

学院调整时,已经招硕士生 20 多名。同时,教师们还为本科生开公共选修课《科

学技术史》、《农业科学技术史》等。

在继续搞好研究生教育和农业历史研究的同时,“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致

力于组建历史系,包括历史学方向和文化旅游方向。在农史专业的原班教学和科

研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史、世界史、旅游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的教

师。由研究室倪根金主任带队,赴江苏、浙江、上海的 985、211 大学的历史系

进行全面考察。通过论证后,建成了历史系,并于 2005 年招收首届本科生,该

年度共招收两个班,60 人。

4.从“文化艺术教研室”到中文系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是在原华南农业大学社科部语文教研室基础上建立的,

进入 21 世纪后,有了较大发展。语文教研室具体承担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任

务,更名为文化艺术教研室,有黄新荣教授、舒志武教授、廖正副教授、董阳副

教授、曾小武硕士和音乐教师尹红 6位老师。

2002 年 3 月,随着全国高校扩招,配合学校设置新专业的需要,学院决定

在“文化艺术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办中文系。文化艺术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开始为

创办中文系做准备工作。他们从 2002 年开始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

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进行考察。2003 年 5 月,经过学校新专业评审之

后,并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批准,于 2003 年 9 月正式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中文

系”,黄新荣任第一任系主任。2004 年 7 月,同时引进了王丽娟、李琳、陆杰、

梁颖稚、杨汤琛等 5位老师来系任教。同时,关溪莹从公共管理专业转入中文系。

新建的中文系的教师们在科研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陆续开始在《文

学遗产》等国内文学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有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

报刊资料》转载。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中文系于 2005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年

招生 90 人。教师人数也由初创时的 6人扩展为 12 人。2005-2007 年,先后有陈

10

刚、王青、何泽棠、白海英、韦盛年、孙宗美、万蕙、贺国强、王瑛、姚海燕、

杨小卫等人前来任教,师资队伍 稳定在 20 人左右。2014-2016 年,又有李颖、

吴琪、刘秀丽、满忠训、刘红娟、傅修海、高列过等人来系任教,教师队伍进一

步扩大为 27 人。

5.从专科到本科的英语系

英语系早在 1989 年就开始培养英语专业(经贸英语方向)的专科生。1996

年成立人文(传媒、法学)学院时,全系并入。编入人文科学学院后,英语系在

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教师人数增加到

40 多人,并于 1998 年开始招收经贸英语方向的本科生。随后,又在“经贸英语”

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教育”和“翻译”两个方向。英语系还一直负责全校非英

语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2003 年英语系独立建成“外

国语学院”时,已经有教师 50 余人、三个专业英语本科方向。

6.初创哲学和传媒专业

2004、2005 年间,人文科学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积

极筹办哲学系。这将是在广东省高校中除中山大学之外,唯一可以招收本科生的

哲学系。传媒专业并入人文科学学院的时候,也处在初创阶段,正致力于“广播

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工作。这两个专业在 2005 年之后得以发展壮大。

(三)学科建设从弱到强

人文(传媒、法学)学院从 1996 年建成以来,积极抓学科建设和引进人才,

经过不懈的努力,建设成具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工作、社会学、

英语等本科专业和科学技术史硕士专业的学院。随着学校学科新一轮调整,若干

专业先后分了出去。2003 年,英语系独立建成“外国语学院”。2005 年,“社

会科学系”中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和社会学专业独立建成“公共管理学院”。

同年,“社会科学系”中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哲学的

一部分共同建成“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即今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筹

建中的传媒专业转入艺术学院。留在人文学院的只剩下中文系、历史系(农业历

史遗产研究室在内)、法学系,还有刚刚成立的哲学系。经历了几次合并与分立,

剩下的“人文与法学学院”又重新变成了“弱小的”学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

带领下,“人文与法学学院”二次创业,逐步由弱变强。

11

四、各系大事件

2005 年院系调整之后,留在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只剩下中文系、历史系、法

学系,还有刚刚创建、尚未开始招生的哲学系。文、史、哲、法四个专业中,只

有法学和中文专业算是社会认为比较“热门”的专业,其余都属偏“冷门”的专

业。与校内的农科专业、工程类专业、经管类专业相比,人文学院历史短、底子

薄,显然处于弱势地位。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人文学院四系一所,现各具特

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中文系

中文系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齐头并进,所开的课程,深受

广大学生的欢迎;论文、著作、课题等持续稳定地增加,隐隐与兄弟院校有并驾

齐驱之势。近年来还承担了全校汉语类必修课《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为

提高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教学方面

1.中文系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核心课程,对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基础写作等课程,狠抓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听课交流

活动十分频繁,教学技能稳步提高,并发表了一批教改论文。

2.中文系还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开设了一批实践课程,特别是历时三个学期

的百篇作文训练,每个学生都配备了指导教师。经过多达 100 篇以上的作文训练,

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提高,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优良的专业素质基础。

3.中文系还承担了全校汉语类必修课《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两门课程

的教学,其中《大学语文》侧重于审美教育,《应用写作》侧重于实践能力。这

两门课面对的是全校所有学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为提高本校学生的人文素

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中文系创办了一批教学实习基地,如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学校、广州

市群众艺术文化馆、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

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锻炼机会。

12

5.中文系教师组织了一些专业学生兴趣团队,如诗风向诗歌团队、经典阅读

团队等。其中诗风向团队在广东省高校乃至广东省诗歌界声誉很好,学生获得了

一系列诗歌行业竞赛奖项。中文系为学生出版了中文系百篇作文优秀作品精品选

《散落的光芒》诗歌卷和散文卷各一卷,其他各卷也在陆续出版中。

第二、学术研究方面

作为一个只有 12 年历史的教学单位,中文系全体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屡创

辉煌,取得了令兄弟院校为之侧目的成绩。

1.学术论文

从 2005 年到 2019 年,中文系教师公开正式发表论文 500 余篇。无论是论文

总篇数还是人均发表论文篇数,皆位列本学院第一。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

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有 12 篇,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另外,被美国 A&HCI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全文收录的 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全文转载的 1篇;被《新华文摘》部分转载的 1篇。另外,有一些论文发表于国

内权威的学术期刊,如《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当代作家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

2.科研项目

中文系教师共计获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0 项(含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

项目),合计经费 137 万。获立项数目在本学院也是数量最多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项,合计经费 80.5 万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11 项(含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

期资助项目),合计经费 66 万元。这一项亦在本学院名列第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1项,合计经费 1万。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6项(含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学科共建

项目),合计经费 35 元万。

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资助项目 2项,合计经费 3.5

万。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6项,(含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合计

经费 9万元。

13

3.学术专著

(1)《“江湖十八本”研究》,白海英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广府粤剧文化》,徐燕琳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3)《明代剧论与画论》,徐燕琳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徐燕琳专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5)《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王丽娟专著,齐鲁书社。

(6)《微观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艺研究》,杨汤琛专著,由广东人民出版

社。

(7)《西秦戏研究》,刘红娟专著,中山大学出版。

(8)《时代觅渡的丰富与痛苦——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傅修海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白门柳>的节奏结构艺术研究》,傅修海专著,郑州大学出版社。

(10)《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傅修海专著,人民出版社。

(11)《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笔记》,傅修海专著,海峡文艺出版社。

(12)《近代宋诗派研究》,贺国强专著,凤凰出版社。

(13)《叙事的秘境与诗意》,王瑛专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14)《全粤诗》第 23 册,韦盛年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

4.获奖成果

徐燕琳的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戏曲文体批评》获 2013 度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对外学术交流

2014 年:李桂芹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为期一年。

2015 年:陆杰赴英国伦敦大学,任访问学者,为期一年。

2016 年:徐燕琳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学者,为期一年。

2017 年,白海英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任访问学者,为期一年。

6.学科团队建设

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中文系逐渐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

了几支高素质、有活力的学科团队(以下专业方向与人员的排名皆不分先后):

(1)白海英、徐燕琳、刘红娟等人从事的古典戏曲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14

研究;

(2)傅修海、杨汤琛傅修海等人从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3)王瑛等人从事的叙事学研究;

(4)高列过等人从事的中古汉语研究

(5)杨小卫等人从事的计算机与古籍现代化研究;

(6)李桂芹等人从事的词学研究;

(7)贺国强、王丽娟等人从事的明清文学研究;

(8)孙宗美等人从事的古代文论研究。

7.承办学术会议

(1)2016 年中文系承办了广东省文学学会第三届文学年会,在全体教师学

生的共同努力下,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树立了中文系在广东省文学研究

届的良好形象,扩大了与兄弟院校中文系的交流。

(2)2017 年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承办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负责

华南农业大学的作品征集、提交、证书发放等工作。

(二)历史系

2005 年,学校在原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历史系,同年

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故历史专业可追溯至 1955 年成立的农业历史文献

特藏室,该室由我国农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梁家勉先生开创,此后特藏

室发展为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并于 1980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新

中国首个招收科技史硕士生的单位。多位中国现代农史研究专家,如梁家勉、徐

燕千、戚经文、黄昌贤、周肇基、彭世奖、杨宝霖等,曾在研究室工作,奠定了

历史系深厚的学术根基。

历史系成立后,由研究室主任倪根金教授担任系主任,着手开展历史系建设

工作。不久后,学校引进人才何方耀教授担任副主任。为了历史专业的历史学方

向和文化旅游方向的教学需要,招收了国内各大名校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

并引进教授、副教授相关人才,教师人数达 18 人。历史系教师认真治学,形成

富有特色的优秀学术传统;同时十分注重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包容关爱,

师生相得益彰。多位老师在学校的教学竞赛中获奖,学生评教成绩位居学院前列。

15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文学科在农业院校的受重视程度不可能超过农科专

业,但是,全系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建系后的首任主任倪根金、副主任何方耀都是科研任务繁重的正教授。著名史学

家范文澜有句名言:“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一名言成为历史

系老师们的座右铭,农史研究生室的前辈老师也成为历史系中、青教师们效法榜

样。2011 年,学院任命衷海燕担任历史系主任,赵飞担任系副主任。历史系完

善了教研室设置,正式设立了中国史、世界史、文化旅游三个教研室。现有专业

教师 19 名,资料员 1名。包括教授 7名、副教授 7名、讲师 5名,79%的教师具

有博士学位,10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科学技术史、中

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广州市社科研究基地。

近十年来,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

后期资助项目及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近 30 项,出版学术专著 30 余部。

1.纵向科研项目

2016 年,以倪根金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

与综合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该项目是学校成立以来获得了

第二个社科重大项目,是学院首次获批此类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奠定了农史

研究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除此之外,历史系老师们努力钻研,先后获得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如国家社

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以及重大研究专项“冷门绝学”项

目等总共 14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青年项目共 6 项;广东省社科项目

共 9项。

另承担了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农业厅、广州市地方志办及广东各

县市相关部门合作的政府委托其他纵向科研项目多项。

2.主办、承办学术会议

先后主办或承办“广东农史研究会(第四次)年会”;“第 10 届东亚农业

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等。特别是“第 10

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日、韩三国共同主办、每年轮在三个国家

当中的一个来主办的高水平国际会议 2010 年由历史系、农史研究室主办老师们

精心策划,全力以赴,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6

3.对外学术交流

历史系的对外学术交往比较频繁。应邀前来作学术报告的有韩国农业历史学

会副会长、釜山大学中国史研究所所长崔德卿教授、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主

任阮海继教授、英国剑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应

国外同行邀请,历史系出国访学、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的有二十余人次,

出访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奥地利、日本、韩国、以色列、印度、泰国等。

4.建设科研基地

2013 年 11 月,由农史研究室主持申报的广州农业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

研究基地获批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是华南农业大学获得的第一

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2014 年下半年,历史系“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

室”获批成立。2015 年秋季学期,朱嫦巧老师所承担的文化遗产保护综合实验

课程顺利开展。

5.建设实习基地

2007 年 5 月,广州博物馆与华南农业大学(以历史系为主)签署了合作共

建协议,成为历史系第一个校外实习基地。截止 2015 年底,历史系已与广东省

博物馆、广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等 17 家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本科

生的质量培养提供了保障。

6.获奖

2012 年,杨乃良教授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3 年 5 月,吴

建新教授的著作《民国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获广东省

2010-2011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4 年,谢丽教授的著

作《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获中国政府出

版奖图书奖。2015 年 12 月 17 日,吴建新教授的著作《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

奖。2017 年,以赵飞副教授为首的教学成果“公众史学视阈下历史学专业教学

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 年,倪根金主编的《中国抗

日战争全景录》(广东卷),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科普类二等奖。

2015 年,农业科技史博士生张巨保同学的博士论文《19 到 20 世纪中叶中国

罂栗种植史研究》入选《岭南优秀博士论文》,获广东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

17

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11 年 2 月,2007 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石恩宇同学独立完

成的学术作品《论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容与保护》(指导教师:倪根金、

何方耀)参加第十届“挑战杯”聚晖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共

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单位评为广东省三等奖。在往届的全国大学生“口述史”竞

赛中获得佳绩,先后获得 1 个二等奖,6 个三等奖,其中 2016 年 1 月 9 日,由

衷海燕教授指导的,13 级历史系许颖诗等同学完成的《风雨八十载 科技强国梦

——归侨兽医学家刘福安的口述生活史》获得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华口述历

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二等奖。2016 年,历

史系的“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获批校先进实验室。青年教师邵兆颖获华南

农业大学 2018 学年“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另有校级奖项若干。

7.出版学术著作

1) 《历代荔枝谱校注》,彭世奖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年。

2) 《救荒本草校注》,倪根金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年。(经中国农业出

版社授权 2010 年 8 月在台湾出版(繁体字本))

3) 《晋唐时期南海求法高僧群体研究》,何方耀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年。

4)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谢丽,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5) 《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图史》,倪根金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年。

6) 《橘录校注》,彭世奖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年。

7) 《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赵艳萍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2010 年。

8) 《梁家勉先生诞辰 100 周年纪念文集》,倪根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年。

9) 《民国广东的农业与环境》,吴建新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年。

10) 《南国丝都:顺德蚕桑丝绸业发展史研究》,吴建新著,人民出版社,2011

年。

11) 《中国作物栽培简史》,彭世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年。

12) 《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吴建新著,广东人民

18

出版社,2012 年。

13) 《洋犁初耕汉家田: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入与推广(1840---1911)》,

魏露苓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年。

14) 《古代中外科技交流史略》,魏露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年。

15) 《汉魏六朝老学研究》,刘玲娣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6) 《秦汉道家与道教》,刘玲娣著,三秦出版社出版,2012 年。

17) 《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明清吉安府士绅研究》,衷海燕著,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年。

18) 《元代也里可温考述》,殷小平著,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 年。

19)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陈启沅》,吴建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20) 《博物馆、文化遗产与教育》,倪根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年。

21) 《邓植仪评传》,吴建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年。

22) 《新加坡经济地理》,衷海燕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年。

23) 《环境史视野下明清广东灾害问题研究》,赵艳萍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

年。

24) 《一棵树的历史与文化:增城挂绿荔枝》,赵飞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年。

25) 《晋唐南海丝路弘法高僧群体研究》,何方耀著,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

年。

26)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广东卷),倪根金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年。

27) 《中国农业历史与文献研究》,彭世奖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2016 年。

28)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王福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6 年。

29)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篇(明代卷)》,衷海燕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7 年。

19

30) 《科举会社、州县官绅与地域社会——清代民国江西宾兴会的社会史研究》,

杨品优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

31) 《珠江近古学说学派》,衷海燕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18 年。

32) 《中国古代护林碑刻辑存》,倪根金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8 年。

自历史系正式成立以来,老师们共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数十篇发表

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历史系教师人数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学术论著数量却在全院

名列前茅。这些学术成果成为历史系未来发展的重要积淀和基础。

(三)哲学系

哲学系成立于 2006 年,是从当时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发展而来,

同年九月份开始招收本科生。哲学系成立时的办学宗旨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

养,具备扎实哲学专业基础与理论能力的专门人才。哲学系从创建至今,在学校

和学院的领导、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在稳步前进。

1.学科建设

从建系伊始,哲学系就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不断探索专业教学和培养模式的

发展和创新。为此,哲学系组织全体教师分组去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南京

大学哲学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地进行了考察,学习他们办学的成功经验。2015 年,在何方耀副院长的带领下,

哲学系部分教师再次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

文学院哲学系进行调研,在学科建设方面与他们展开交流探讨,并积极听取他们

教学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宝贵经验。

在人才培养方面,哲学系坚守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道路,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本科培养方案。2015 年,我院被学校确定为完全学分

制改革的试点学院之一,哲学系积极响应这一改革举措,并组织教师亲赴汕头大

学、厦门大学等已开展完全学分制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最后经反复论证并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重新制定了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并于 2016 级

新生开始实行。2017 年,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又对该方案进行

了微调。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下,实行 3-6 年的弹性学制,通识教育课程、专业

20

拓展课程以及个性拓展课程更注重结合个人特性培养学生的哲学知识和哲学素

养。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

证。因而,哲学系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在确定课程大纲、确定教材和参考教材、

撰写教学教案、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整理课程文档、教材建设、教学

改革等方面严抓落实。目前哲学系建设有 1门校级精品课程“伦理学导论”,一

门双语课程“应用管理学”。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哲学系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就目前教

学情况而言,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整合实验、整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

学科训练、阳光体育、军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面。2016 年,哲学系实

验室即中华礼乐文化实验室建成,并增设了“中华礼乐文化实践课之一:传统武

术”,“中华礼乐文化实践课之二:传统音乐”,“中华礼乐文化实践课之三:

传统书画”等课程,到目前为止,第一期传统武术和传统音乐课程已经结课,传

统书画课程本学期正在开展。此外,哲学系一直着力于建设多层面、多类型比较

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正式挂牌成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 7个,去年新

增实习基地为:广州山水比德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今年新增实习基地为:广州净

心文化公司。

2.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数量方面,目前在编在岗教师 11 人,中青年结构合理,具有外校学

缘的教师比例为 100%,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为 100%,具有博士学位的为

8人。另有兼职教授 2人,分别为长江学者、山东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刘森林

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戴茂堂教授。中华礼乐文化实验室建

成之后也聘请了兼职导师,负责实验室的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他们分别是:著名

武术家萧焜老师,著名画家敖晓白老师,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笔华老师。

在教师队伍培训方面,每学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或其他

机构举办的教学管理能力提升的各类研修班。2015 年,成立了中国哲学、西方

哲学和宗教学三个教研室,更进一步细化教研活动。积极推进教师国内外进修培

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详细情况见下表)。近些年来,哲学系教师

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课题、教育部课题、省级课题等多项,如袁建新老师 2019

21

年主持的教育部规划项目《康德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雷静老师 2017 年主持

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责任”到“信任”:宋明理学道德—政治哲

学的新探索》,何方耀老师主持的 2016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

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究》,雷静老师主持的 201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

科项目《宋明理学责任伦理思想研究》等等。独著或者合著学术著作近十部,比

如黎德化老师的《生态设计学》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学术研究》、《中

国哲学史》、《中山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人文杂志》、《孔子研

究》、《宗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现代哲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此外,为推动学科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

士,比如,2016 年引进了国内研究康德哲学的专家袁建新教授。

3.学术交流

为了使身处农业院校的哲学系能够迅速发展和成长,哲学系一直重视和同行

的学术交流,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系列学习与学术交流活动。总的来看,开

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有以下几大类: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比如,2015 年雷静老师受台湾大学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邀请赴台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7 年袁建新老

师在青岛参加了外国哲学史年会,2018 年袁建新老师在清华大学参加了德国哲

学委员会成立大会。其他各位教师也分别多次参加了各领域的相关学术会议。

2)举办或协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比如,2019 年协办了人文农业国际学术

会议。2013 年,哲学系协办了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会议。2013 年,社

会主义辩证学会在我院召开座谈会,由哲学系承办。2014 年,哲学系主持召开

广州城市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2016 年,承办了由广东省

社会主义学院、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和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联合举办的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研讨会。等等。

3)积极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来我系讲座。比如,2008 年邀请了中国科学

院研究员郭沂教授为哲学系师生主讲了“道与人生”。2011 年,邀请了美国过

程哲学专家鲍德到我院做学术讲座,就生态文明与世界发展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5 年,邀请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汪信砚教授为哲学系师

生作了题为“作为人文科学的哲学”的报告。等等。

22

4)中华文化礼乐实验室开展的系列讲座。比如,2018 年 5 月,举办了《远

古的回声——古琴音乐主题鉴赏会》主题讲座,同年 6月,举办了《丹青妙境—

—走进中国画的世界》主题讲座,同年 12 月,举办了《胡声琴语——二胡音乐

鉴赏会》主题讲座。等等。

4.学生发展

到目前为止,保送或者考上研究生的共有 37 人,出国留学的有 8 人,博士

后一人且已顺利出站工作。(其中 10 级学生表现最为亮眼,这一届学生考上研

究生的共有 11 人,其中武汉大学有 3人,中山大学 1人,中国传媒大学 1人,

北京师范大学 1 人,华中科技大学 1 人,北方工业大学 1 人,香港城市大学 1

人,华南师范大学 1人,赴加拿大 1人。)

在就业方面,尽管目前就业的大环境比较紧张,但从 2010 年哲学系拥有第

一届毕业生开始,毕业生就业整体落实情况较好,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了不少合格

人才。

(四)法律系

法律系(法学专业)由初创时不足 10 名教师,不断发展壮大到现拥有专任

教师 45 人,其中正、副教授近 20 名,基本上毕业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系,三分

之二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先后外聘全国知名法学家程信和、葛洪

义等担任客座教授或丁颖讲座教授提供学科规划指导。多年来招生(不含成人教

育)300 人左右,均按超过重本线按报考人数 3:1 的比例择优录取,在校生约

1200 人;已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六千余人,大部分活跃于珠三角地区及粤东

西北中小城镇和社会基层创业发展。2017 年法学专业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成功

申报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 年开始面向全面招生,目前已有导师二

十余人,形成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方向。

法律系始终将高质量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在狠抓系统

法学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多元化实践教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专任教师中

大部分具有法律职业资格和资历,同时从司法实务界聘请三十余名资深法官、检

察官及律师担任兼职教师或实务导师。建立了 20 余个校外专业实习(训)基地,

其中东莞第三人民法院还被评为省级示范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建立完善了模

23

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医刑侦等专业实验室和知识产权中心等实训基地。持续创

新发展的成果显著,多年来国家司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总体难度不断上升的

情况下,法律系学生的通过率一直稳定在 50%以上,是国家平均通过率的 4-5 倍;

同时法律系也为省内外乃至境外知名法学院校输送批量的优秀研究生。

1.不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2006 年以来,累计 10 余名正、副教授获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

程校级培养对象。

2013 年以来王权典教授、杜国明教授、欧仁山教授、江保国副教授等被聘

任为广东省及多个地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王权典教授先后聘为广东省首

届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广东省林业厅法律顾问、广州市政府法律顾问、广东省

政府法律顾问等;欧仁山教授受聘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法律顾问;陈亚平副教授

聘为广东省乡村振兴规划和政策咨询专家。

2014 年以来王权典教授、李瑞副教授、刘万洪副教授、钟广池副教授、刘

雪梅副教授、赵蕾副教授先后入选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法律人才培养“双千计划”

或最高法院研修学者到司法实践部门挂职。

多年来,王权典、陈亚平、杜国明、江保国等多名教授兼任全国及省市法学

学科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秘书长或副会长等学术职务;魏旭、杜国明、江保国、

高敏、李燕、陈维君、王慧、陈鸣、刘雪梅等老师先后赴美欧著名高校法学院访

学。

近年来有多名教师获得过全校“十佳教师”称号。

2.一专多能多元的办学体系

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内设理论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经

济法学、国际法学五个教研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具特色且相得益彰,

多年造就了一支规模型且学科齐整的“双师型”队伍,形成了由本科生、双学位、

硕士及在职培训、社区教育、特色法律课程或技能训练等多元型法律人才培养结

构;在涉农立法、行政管理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等领域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复合

型人才辈出。

3.区域特色鲜明的科研服务

科研项目:

24

10 余年来,法律系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司

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以

上项目 40 余项,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或课题等 100 余项。部分研究成果

分别报送原国土资源部、中央农办、省人大、省市政府或其部门等获得采纳或积

极肯定,有重要项目政策建议刊登于提交中央农办《“三农”决策要参》并获评

为优秀成果。科研重要获奖 10 余项,如 2007 年,王权典教授等调研报告《广东

农产品标识管理立法问题研究》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代表论著:

(1)《新农村土地法制专题新论》,王权典教授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年版;

(2)《自然保护区法治创新与“林改”方略——基于广东自然保护区示范

省建设实践探索》,王权典教授专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3)《论第三部门的经济干预权》,田屹老师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4)《非诉程序论》,赵蕾副教授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5)《法律选择权研究:审视冲突法的权利视角》,江保国副教授专著,法

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6)《农业经营主体论》,刘雪梅副教授专著,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7)《新型城镇化存量土地再开发之调控与规制策略》,王权典教授专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年版;

(8)《城市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法律调控规制——结合深圳前海综合交通

枢纽建设之探索》,王权典教授、欧仁山教授等合著,法律出版社 2017年版;

(9)《我国区际民商事司法互助的机制创新研究》,江保国副教授专著,

法律出版社 2019 年版;

(10)《城镇化进程中村社改制转型模式与法治实践创新探索——基于广州

实证考察》,王权典教授、邓定远博士等合著,法律出版社 2019年版;

另外,法学教师在《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

学家》《月旦法学》《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多篇论文被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

社会服务:

法律系现设有华南农业大学地方法制研究中心、农村法治与社会服务发展研

究中心、省级法学研究基地新型城镇化法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法学

实验实训中心等科研及实践机构;以此作为平台,结合该学科办学思路与特色,

不断改善科研体制与基础条件,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并发

挥本校可嫁接的学科资源优势,集聚了校内外本(兼)职特色法学研究专家 60

余人;致力于组织开展地方法制、“三农”暨乡村振兴法制、城镇化法治、粤港

澳法制、农业知识产权、生态法制及社会治理规范等特色领域的系统研究。

近年来,随着省法学会新型城镇化法治研究中心、广东省城镇化法治研究会、

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与评估中心等特色法治研究基地相继落户于我校,常年承担

省市重要立法及政策研究项目。农业知识产权研究团队初露头角,承担原农业部

与国家社科基金相关课题研究。立足于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我国“三农”问

题的实际,致力于地方法制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注重面向广大农村、

中小城镇及社会基层,着力于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复杂疑难问题及城

市化、乡村振兴法治问题的系统研究,力图填补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法学教育在此

结合领域研究的空白,从而促使本学科成为区域特色法学学术高地、人才高地、

成果高地,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为广东“三农”立法政策创新暨特色法治人才

培养,成为广东省及全国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法学研究基地。

26

五、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师 27 人,其中教授 6人,副教授 13 人,讲师 9人;

具有博士学位 23 人。近十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 10 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20 余项,广州市科研课题 2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20 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本专业设有语言学、文艺理论、中国现当

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六个教研室。专业学生近两年来在省

级以上大赛中屡获佳绩,斩获一等奖 20 多项、二等奖 100 多项、三等奖 150 多

项。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具备系统的语言文学理论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全面,人文

素养良好的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成

绩显著。设置了大量课内外写作课程,指导大量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有分量的文

学奖项,部分学生被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很多学生的创作成果在各

类文学期刊发表,被社会关注。“诗风向”诗歌创作团队、“诗歌批评团队”、

“朗诵团队”在社会上口碑良好。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古代

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学、演讲与口才、语文教学与技能、影视文

学、唐宋诗词专题、诗词格律、民间文学、中国戏曲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学批评

史、西方文论、美学、百篇作文训练、新闻采编、秘书实务等。

【就业方向】新闻、出版、广告、影视传媒、教育、科研、行政部门及各企

事业单位的写作、文学评论、编辑采写、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宣传等相关工

作。

27

◎专业名称:历史学

历史学专业底蕴深厚,农业历史研究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现有教师 19 名,

其中教授 7名、副教授 7名,将近 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下设中国史、世界

史和历史文化旅游三个教研室。现拥有中国史、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

位点,一个广州市社科研究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

科一般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项目 3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拥有世界上古农

书藏书量最大的农史资料书库(藏书 7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 3万多册,善本古

籍近 2000 册),建有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档案

馆、南越王博物馆、汇景中学、西藏环球旅行社等 16 家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习

基地。

本系教师注重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包容关爱,师生相得益彰。学生

多年来养成踏实、勤勉、积极上进的学风,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本系十分重

视良好学风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往届的全国大学生“口述史”竞赛

中,连续六年进入决赛并荣获奖项。在过去几年中,部分毕业生获得了免试攻读

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一些同学考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

关、文化事业单位、传媒机构等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较为全面的史学理

论和系统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

文博档案、旅游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宣教等实际工作

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

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博物馆学概论、旅游文化、

民俗学概论、世界宗教、西方古典文明史、文化遗产保护综合实验、公众史学综

合实验、文化旅游综合实习等。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文教事业单位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宣传教育、编辑出

版、行政管理、公关文秘、旅游管理等工作;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工作;

考古文博、民政档案系统等专业工作。

28

◎专业名称:哲学

哲学系成立于 2006 年 6 月,目前在岗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8人。哲学系在科研教学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4位

教师有国内外进修访学等学术交流经历。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独

著或合著学术著作近十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多位教师的哲学课

程,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本专业十三年来培养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的

近 40 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有 7人,其中 1人已经博士后出站并留任高校。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具备扎实哲学专业基础与

理论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及企事业管理部门从

事理论文字、公务、企业管理、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开放的视野办学,既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又以大文

科、大通识的理念引领学生,让学生具备深厚宽广的人文修养与理论水平,同时

还关注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与形而下的实践世界的对接,专门成立“中华礼乐文化

实验室”,突出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特质,让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理念对接

现实世界,服务现实人生。

【主要课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哲学等相关方向的基础和专业

课程。

【就业方向】1.培养继续深造的硕博人才,主攻哲学及相关学科研究。2.

培养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才,主要从事行

政管理、文教宣传、新闻出版及企业策划与管理等工作。

29

◎专业名称:法学

法学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国内一流政法大学,现有专业教师 43 人,其

中教授 4人、副教授 15 人、讲师 24 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公、检、

法、司等部门及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历,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

经验。本专业设有民事法学、刑事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和理论法学五个教

研室,拥有法律硕士、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两个硕士点。学生参加司法考

试(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连年稳定在 50%-60%左右,个别班级达到 80%,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具有良

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民法、商法、刑法、

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知识产权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资源法、法律逻辑学、法律诊所、模拟法

庭。

【就业方向】 在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

关、仲裁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法律服务行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

30

六、就业前景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就业质量较好,考取公务员比

例高,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 5年保持 100%,学生就业去

向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为 95%以上。

学院每年邀请多家与本院专业相关的大型公司到校举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邀请优秀校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导师到院进行交流,设立职业规划学生组织,协

助本院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举行职业沙龙、简历制

作大赛等辅助性实习与就业相关活动;跟进就业情况,到访毕业生工作地点,慰

问关心毕业生工作状况。积极联系兄弟院校、校友、家长、企业,大力构建“五

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学院提供就业信息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就业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三位一

体,针对学生的就业状况,整合就业资源,联络发动企业单位,通过院系宣讲会、

文法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支持,每年为毕业生提供上千个就

业岗位信息。

学院邀请的部分企业单位

广东精英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恒大集团有限公司

沃美国际旅行社

天地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海纳百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两棵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蓝月亮(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红棉律师事务所

广州推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佛山分行

广东至高律师事务所

广东德寰律师事务所

北京华图宏阳教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保利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31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CVTE 视源股份有限公司

海天味业股份有限公司

历年文法类专场招聘会现场

(二)实践教学基地

我院法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四个专业分别在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

肇庆市博物馆、海珠区文化馆、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 40 多个校外实践

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以及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实践地点。这些实践教学

基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粤东、粤北和粤西等地区,为大学生提供灵活机动的实

习机会。

我院成立人文素质实训中心 我院赴河源市连平县人民法院调研并

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32

我院与腾讯·大粤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我院与南方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广东)

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一览表

基地名称设立

年份面向专业 基地地址

每年可接收

实习人数协议期限

华南农业大学梅州市中国客

家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2013 汉语言文学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

东山大道 2 号20 5

华南农业大学肇庆市博物馆

实践教学基地2014 汉语言文学

广东肇庆市端州区

江滨东路30 5

华南农业大学南越王宫博物

馆实践教学基地2015 汉语言文学

广州市中山四路 316

号60 5

华南农业大学中信国际旅行

社实践教学基地2015 汉语言文学

广州市越秀区竹丝

岗二马路 39 号中航

大厦

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东小蚂蚁教育投资有限

公司实践教学基地

2017 汉语言文学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

镇南派村官涌围工

业区自编 3 号之一

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民主与法制社驻深圳记者

站实践教学基地

2017汉语言文学、

法学

深圳市罗湖区南湖

街道深南东路 2001

号鸿昌广场 49 层

6 5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2018 汉语言文学广州市越秀南路 178

号南油船舶大厦 2081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博物馆实

践教学基地2007 历史学

广州市越秀山镇海

楼60 5

华南农业大学西汉南越王博

物馆实践教学基地2008 历史学

广州市越秀区解放

北路 867 号6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人民政

府地方志办公室实践教学基

2008 历史学广州市下塘西路 447

号60 5

华南农业大学西藏环球旅行

社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实践2009 历史学

广州市越秀区豪贤

路 102 号汇德大厦60 5

33

教学基地 416 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第 47

中汇景实验中学实践教学基

2011历史学、汉语

言文学

广州天河区汇景南

路 5-9 号30 5

华南农业大学粤海关博物馆

实践教学基地2016 历史学

广州市荔湾区沿江

西路 29 号1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天河区

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2016 历史学

广州大道北大洲地 2

号10 5

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 2017 历史韶关市丹霞山风景

名胜区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鸦片战争博物馆实践教学

基地

2017 历史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

镇解放路 113 号4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

2017 哲学

广州市先烈中路 80

号汇华商贸大厦附

楼七层

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深圳市企脑投资顾问有限

公司实践教学基地

2018 哲学

深圳市福田区沙头

街道车公庙泰然八

路云松大厦 13C

5 5

山水比德公司 2018 哲学广州市海珠区新港

东路 1166 号 201 房5 5

华南农业大学新丰县人民法

院实践教学基地2013 法学

广东 韶关 丰城镇

法政路 1 号30 5

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区人民法

院实践教学基地2014 法学

广州市黄埔区大沙

东路 363 号1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番禺监

狱实践教学基地2015 法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区大石街石中二路

113 号

6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汇联律师

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2015 法学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

桂城街道桂平中路

65号鸿晖产业新城4

幢 1210-1212 室

4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岑村强

制隔离戒毒所实践教学基地2015 法学

广州市天河区育新

街 111 号15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连平法

院实践教学基地2015 法学

广东省连平县元善

镇体育一路 6 号3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松洲强

制隔离戒毒所实践教学基地2016 法学

广州市白云区搓头

西洲北路华海街 277

3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国信信扬

律师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2016 法学

广州市天河路101号

兴业银行大厦 13 楼10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粤高专利 2016 法学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 10 5

34

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实践教学

基地

西路191号中石化大

厦 B 塔 3912 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康浩律师

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2016 法学

广州市环市东路 372

号东方国际广场 51

4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达伦律师

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2016 法学

广东惠州江北三新

北路6号法律服务创

意园

10 5

华南农业大学龙门县人民法

院实践教学基地2017 法学

广东省龙门县县城

体育路8 5

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人民法

院实践教学基地2017 法学

广东东源县源城区

公园路 37 号5 5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润科律师

事务所实践教学基地2017 法学

广州市天河区马场

路富力盈盛广场B栋

410

6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东红棉律师事务所实践

教学基地

2017 法学东风中路268号广州

交易广场六楼 6096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东至高律师事务所实践

教学基地

2018 法学广东省佛山市禅城

区岭南大厦 16 层6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实践

教学基地

2018 法学汕尾市市区腾飞路 2

号5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

实践教学基地

2018 法学广州市天河区龙口

西路 19 号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实践

教学基地

2018 法学

广州市珠江新城华

穗路406号之二保利

克洛维中景大厦

2507-2512

10 5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

院广东省龙川县人民法院实

践教学基地

2018 法学龙川县老隆镇新城

开发区 6 号小区5 5

北京市炜衡(广州)律师事

务所2019 法学

广州市天河区花城

大道 18 号建滔广场

18 楼

6 3

广东启兰律师事务所 2019 法学

广州市临江大道 57

号中和广场 1408 单

5 3

35

(三)就业统计

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部分):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

院、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广东省博物馆、南越西汉王博

物馆、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深圳市海事局、南方公证处、南方农村报、广州珠江

在线传媒有限公司、腾讯(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等。

2015-2018 年学院本科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2018 年学院毕业生就业评价

数据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36

(四)升学出国

学院有不少本科生先后考上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多

名毕业生被海外名校录取。

1.国内深造院校(部分)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

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2.境外深造院校(部分)

北美:美国南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埃默里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杜兰大学、康蒂涅格大学

欧洲:法国埃塞克商学院、德国洪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

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曼海姆

大学、艾塞克商学院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西澳

大学、麦考瑞大学、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

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筑波大学、横滨国立大学、新

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中文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五)创新创业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在学院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学院

立足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将做好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手

段,形成以创新创业助推学风建设,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格局。 学

院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战略,以专业特色为优势,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

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学校、学院、社会为依托,成立华南农业大学文化创意与协

同创新中心,为我校文化创意事业迈向新台阶贡献力量,也将为我校大学生创新

创业搭建新平台。

近年来,学院积极动员学生团队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有 8

37

个学生团队成功进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较好的成果。学院领导、专任教

师等 12 人积极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税务、团

队运作等方面的辅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精细化的指导服务。

学院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促

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的功效,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逐年升高,

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黎慧娴同学所创立的微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首届中

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陈志雄同学也成功创立伙丁网络科技

有限公司,12 名同学获“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

学院本科生创立广州微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微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首届中国“互

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

动员学院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对学生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制

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学院在 2015-2019 年共申报 12 个国

家级项目,37 个省级项目,70 个校级项目,学生项目完成质量较高,项目契合

专业特色,贴近实际,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学院依托思创园德馨堂、文创中心定期邀请企业人、创客、创业导师来社区

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做创新创业讲座,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

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团队的指导和培养;依托德馨堂打造校园文化纪

念品宣传展示平台,以大力传播和弘扬华农特色文化为根本,由文化创意团队设

计和制作具有华农文化特色的笔记本、明信片、文具、书签、服饰、日历等校园

文化纪念品,后期面向校园和社会展示和销售;努力将德馨堂和文创中心打造成

为融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技能训练、思维聚集、团队实践、项目推进和成果展

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创新、创意和创业综合平台。

38

七、资源平台

为了满足师生的学习与成长成才需要,学院大力支持学术科研和社团组织的

发展壮大,从打造资源平台入手,为师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

(一)学术科研

在“科研兴院”的办学定位下,学院坚持以科学研究来夯实学科基础,营造

严谨治学、思想活跃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纵深化发展,扩大学

术研究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教师获国家级课题数及科研经费数呈历年

增长趋势,学院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不断增强。

学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近年来承办了一些重要学术会议,如“纪念梁家勉

教授诞辰 100 周年暨广东农史研究第八次学术讨论会”、“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新型城镇化与法”高峰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一直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也承办了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学院采取“走

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著名学者开坛讲学,鼓励教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如:日本农史学家、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副研究科长片山冈教授,宋卡王子大学

文学院资深教授拉倩妮·卡拉雅坤娜吴娣女士,中国农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大

典·农业典》主编李根蟠教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地

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声波教授,被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的原江西省社科院

副院长、中国农史学会副会长陈文华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冯达文

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振满教授、国内知名农业旅游规划专家、南京农业

大学陈文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周大伟等众多学术名家都

曾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二)社团组织

在大学,加入社团组织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认识优秀的师兄师姐,更能得到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院下设众多学生组织和社团,分别是团委学生会、党委信息中心、党务工

39

作室、勤耘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法律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法律服务中心、地

方立法研究基地、法学辩论队、法律诊所、教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模

拟联合国、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文渊阁、新人求索论坛、人文红十字会、晴天心

理工作室、人文职规、人文艺术团、校园文化创意社、法治研究会、潘阳湖知行

学园等。

40

八、成果展示

近年来,在学院党委的关怀下,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成绩斐然。在全国、省、市以及在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优秀

的成绩,奖项涉及艺术、体育、文学各个领域。同时,学院的学工项目亦取得不

少的荣誉称号。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省部级大赛获奖情况(部分)

41

学院组织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于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获评教育部“特色展示项目”荣誉称号

学院获广东省大学生话剧培育工程二类创作扶持(二等奖)

42

九、学院文化

学院长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

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作文比赛、全国大学生口述史大赛、广

东省演讲比赛、广东省辩论赛、广州大学生戏剧节等大型比赛中脱颖而出。

此外,学院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致力于塑造大学人文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道德水平,打造了包括中华状元红、诗歌

创作与朗诵会、普法宣传系列活动、集雅讲堂、文渊阁、模拟法庭等在内的校园

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学生在深入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实践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状元红 紫荆诗词大会

普法宣传系列活动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43

集雅讲堂 模拟法庭大赛

新生开学典礼上全体新生诵读经典 文渊阁

除了已经成熟的“传统文化”、“普法宣传”、“红色之旅”育人外,学院

还十分注重文创产品开发,不断凝练学院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组织创

作了院歌、各系表情包等文创产品,深得师生喜爱。

(一)“岭南风·民族魂·爱国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岭南名校,长期坚持大力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广大师

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扎根岭南历史文化。我

院精心组织开展了以“岭南风·民族魂·爱国行”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系列活动。通过行走岭南,传递爱国主义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促进广

大师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爱

国赤诚、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大学生。

44

(二)“树理想、重品行、守纪律”主题系列活动之普法宣传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在高校大学

生中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优良氛围,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

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我院定期举办普法宣传活动,结合学生社区

文化建设工作,将普法的重心落到各大社区,让宪法精神更加贴近学生,学生普

法工作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参与活动的同学努力普及宪法知识,弘扬

宪法精神。

(三)“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寻根红色之旅

我院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辅导员工作室,每年组织师生团

队赴全国各地革命老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寻根红色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挖

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

责任感。至今已陆续去过广西百色、广东河源、湖南长沙等地方,以实践教学的

45

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大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我院作品《弘

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 2018 年“新时代 新作为—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学院文创产品

1.院歌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

人文与法学学院院歌及 MV

46

47

2.各系表情包

人文与法学学院各系表情包

中文系 历史系

哲学系 法律系

人文与法学学院欢迎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