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卓秀足 博士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 婚姻承諾續擴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鄧茹婷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一月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 婚姻承諾續擴關係之研究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726/2/BCE102118.pdf ·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閟婚姻承顶續擴關係之研究」為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卓秀足 博士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

    婚姻承諾續擴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鄧茹婷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一月

  • 謝誌

    隨著論文逐漸完稿成形,回憶著研究所的這段日子,最終能完成這份研究是

    有很多人的協助、支持與指導。一直以來爸、媽、妹妹和弟弟總是給我溫暖的關

    懷與協助,因為有你們的包容與支持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

    研究所生涯中要特別感指導教授秀足老師的耐心與包容,謝謝老師總是耐心

    的與我不斷建構論文的構想,陪著我不斷的修改與更正,並逐步完成我的論文,

    過程中有許多碰壁及困難,老師皆細心又詳細的給予修改的方向與建議,使我的

    論文能夠更加完善。同時也要謝謝曉佩老師與俊德老師,在口試時提供詳細的建

    議與指導,同時也溫暖的給予支持與鼓勵,讓我的論文能更嚴謹周全。

    接著,感謝協助我發問卷的桃創實習夥伴、家人、好友、同學、學弟妹等人,

    也感謝學長姐的經驗分享與協助,幫我轉發問卷、尋找可能的管道、給我許多回

    饋和建議,此研究才能順利回收問卷並完成。同時也要感謝願意花時間填寫問卷

    的已婚者,謝謝你們耐心且認真的填寫,給予本研究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想法,幫

    助此研究能更具意義與貢獻。

    最後,要謝謝一路支持我的好友們,在寫論文的期間,願意陪我聊天出遊,

    並包容我的暴躁與疲憊,特別是郁寧和思妤總是和我一起討論、一起努力並給予

    我建議與鼓勵,你們的陪伴和支持,是我能堅持下去很重要的動力,真的非常感

    謝大家的幫忙與支持。

    2017.01.20 茹婷 謹識

  • I

    中 文 摘 要

    現代婚姻與愛情觀念的改變,國內離婚現象攀升,但在華人社會中卻往往又

    會追求和諧避免衝突,導致有許多人雖然不滿意婚姻關係,卻選擇繼續留在婚姻

    中,其中的原因是本研究想深入了解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婚姻態度、共依附

    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使用「婚姻態度量表」、

    「共依附特質量表」與「婚姻承諾續擴量表」為測量工具,以台灣地區之已婚者

    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並從得到的 968 份樣本中,以 7 點量尺的「婚姻滿意

    度量表」篩選出婚姻滿意度低於 3.5 分者作為分析對象,共計 125 份有效樣本,

    後續透過 SPSS 統計套裝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階

    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已婚者的婚姻態度可預測婚姻承諾續擴之程度,但共依附特

    質對兩者關係並無顯著調節作用,而對婚姻不滿意的已婚者對於婚姻的認知與想

    法偏向傳統且認同婚姻價值、對婚姻有所期待且願意進入婚姻,且在共依附特質

    中的隱藏自我分量表的分數較高,亦即已婚者傾向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緒,

    較不會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再者,分析結果顯示已婚者的婚姻承諾續擴現象雖

    為中間偏低程度,但男性的婚姻承諾續擴的程度明顯高於女性。結論部分本研究

    由文化脈絡之觀點來討論婚姻決策,實務面則針對已婚者的婚姻關係與家庭與婚

    姻方面的助人工作者提出具體協助的建議。

    關鍵字: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他人焦點、隱藏自我、承諾續擴

  • II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people’s value of marriage and relationships,

    domestic divorce rate has been rising phenomenally. However, in Chinese community,

    due to their peace and non-violence oriented culture, many people have chosen to stay

    within their unsatisfying marriages instead of making some changes which this study

    is going to explore.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rital attitude, codependency and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his study has adopted questionnaire method, using the "marriage attitude scale",

    "codependency scale" and "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scale" as measurement

    tools with 968 married participants in Taiwan. This study used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screened 125 effective samples which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was less than 3.5

    and also run by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to analyze gathered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the attitude of married people toward

    marriage were more positive and were more willing to enter the stage of marriage.

    Besides, the married people tend to hide their true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ey are not

    goo at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have not only shown the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phenomenon was not obvious, but also found that

    the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phenomenon of the male were higher than the

    women significantly. At last,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from the marital attitude, we

    can predict the level of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and codependency has no

    significant moderation effect on them.

    This study has discussed marriag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and codependency. By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on unwillingness to deal with divorce, this study also makes

    some advice to the married and professions helping people adjust their minds or

    change their marriage status.

    Key words: marital attitude, codependency, other focus, hiding-self, 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 III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 .V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婚姻態度及其相關研究…..........................................................................6

    第二節 共依附特質及其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婚姻承諾續擴及其相關研究......................................................................17

    第四節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之關係......................................24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28

    第二節 研究過程....................................................................................................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30

    第四節 統計分析方法及軟體................................................................................ 35

  • IV

    第四章 研究結果………………………………………………………………………….37

    第一節 正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分析……………………………………………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及婚姻承諾續擴之描述統計分析…41

    第四節 研究變項相關分析……………………………………………………………………….……46

    第五節 性別在婚姻承諾續擴之差異分析………………………………………49

    第六節 年齡在婚姻承諾續擴之預測分析………………………………………50

    第七節 婚姻態度對婚姻承諾續擴之預測分析………………………………....51

    第八節 共依附特質對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之調節效果分析……………52

    第九節 開放式問題之內容分析……………………………………………………54

    第十節 研究假設結果摘要………………………………………………………5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56

    第一節 研究討論…………………………………………………………………56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貢獻…………………………………………………………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67

    第四節 總結………………………………………………………………………70

    參考文獻……...........................................................................................71

  • V

    表 次

    表 3-3-1 婚姻態度量表構面與題項.......................................................................30

    表 3-3-2 共依附特質量表構面與題項...................................................................32

    表 3-3-3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構面與題項...............................................................33

    表 3-3-4 婚姻滿意度量表構面與題項………………...........................................34

    表 4-1-1 各研究變項模式適配指標………………...……………………...……40

    表 4-2-1 個人背景資料分布情形………………………….….………………...38

    表 4-3-1 婚姻態度量表描述統計分析..….………………………………………41

    表 4-3-2 共依附特質量表描述統計分析……………………...………................43

    表 4-3-3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描述統計分析…...…………………………………45

    表 4-4-1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之相關分析.………….…….47

    表 4-5-1 性別對婚姻承諾續擴的均等帄均數的Robust檢定………..…..……..49

    表 4-6-1 年齡對婚姻承諾續擴之預測效果分析…..……………………………50

    表 4-7-1 婚姻態度對婚姻承諾續擴之預測效果分析………………...…….…..51

    表 4-8-1 共依附特質對婚姻態度及婚姻承諾續擴之調節效果分析….....….52

    表 4-8-2 他人焦點對婚姻態度及婚姻承諾續擴之調節效果分析…..….…...53

    表 4-9-1 內容分析資料彙整………………………………………………………………………………54

    表 4-10-1 研究假設結果彙整…………………………………….……….……..55

  • VI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27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概述何以選擇「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關係之研究」為

    研究主題。以下將分三節來說明,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者對生活的

    思考到觸發對此族群的探究,並列出本研究之目的;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設,列

    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與所提出的假設;第三節名詞釋義,說明本研究之變項

    的定義與意涵。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傳統社會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顯示婚姻是人們必經的人生過程之一,

    然而現代人隨著時代的改變、性觀念的開放,再加上教育年齡的增長,近年來傳

    統婚育行為出現轉變,包括晚婚人口增加,離婚率上升,未婚生子等,傳統的家

    庭結構與價值觀受到挑戰,且現今社會大眾面對婚姻大事握有選擇權,選擇離婚

    也成為面臨婚姻衝突的常見選項之一。

    根據內政部於 2013 年的統計資料,2013 年初婚者的帄均年齡創歷年新高,

    男女性分別為 32 歲與 29.7 歲,女性遞延尤其明顯,和 2000 年比較,女性初婚

    年齡晚了 3.3 歲,可看出國人有越來越晚婚的趨勢。且內政部 2013 年離婚對數

    總計 53,599 對,尌近 15 年來離婚對數觀之,1998 至 2001 年帄均每年離婚對數

    為 50,567 對,2002 至 2006 年跳增到 63,230 對,2007 至 2013 年間則回降為 56,612

    對,顯示近 7 年來離婚率雖有趨緩,但整體看來仍有緩慢增加的趨勢。過去相關

    研究指出現代婚姻觀念的改變,是國內婚姻問題的原因之一,且人們對婚姻與家

    庭觀念的不合理認知,亦是造成婚姻衝突的主要因素,因此而導致離婚或不婚的

    現象攀升(廖翊雯,2010;龔鈴智,200)。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是由行政院科技部人文司長期資助的一項全

    台抽樣調查研究計畫,以提供社會變遷研究資料檔案為主要目的,主要特色是在

    收集兩個以上時間點的同樣問卷資料以探究台灣社會變遷的各個面向,在《臺灣

  • 2

    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6 年的家庭組的觀念調查問卷中發現,有 34%的民眾認

    同「想要離婚的人應等到小孩長大再離婚」,且於 2001 年的調查中,也有 50%

    的民眾並不認同「夫妻個性不合時,尌離婚算了,不要勉強在一起」的概念,亦

    即對國人來說,即使不滿意自己的婚姻關係,有一半的人也不會選擇離婚。另根

    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2015 年最新的統計資料,2008 至 2015 年各縣市累積

    受理家暴的案例統計,240,000 多件的通報受暴案例中,其中有 15,000 多件處於

    已離婚狀態,可見有許多家庭雖處於不滿意的婚姻中,但仍會留在婚姻中;此外,

    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也發現似乎這些遭逢婚姻重大挑戰的家庭中,雖然產生婚姻

    壓力上升,夫妻互動降低的情形,但也有因而更能共同分擔責任、相互扶持的現

    象(利翠珊,2006;Kazak,1986)。這些家庭雖然有較多的婚姻困擾,卻仍選擇

    留在婚姻中,此現象便是本研究詴圖瞭解的現象:面臨婚姻逆境的過程中,個體

    的態度與想法產生了何種改變?他們的背景因素是否會影響到離婚的決定?為

    何會產生有些人直接選擇離婚,有些人卻堅持留在婚姻之中的差異。

    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現今台灣社會的婚姻關係夫妻雙方一方面承襲中國傳

    統文化的婚姻觀念,一方面也接受了現代文化的婚姻觀(高旭繁、陸洛,2006),

    高旭繁(2013)也提到現代台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正處於變動的狀態,西方文化

    價值觀對人們心理與行為的影響越來越顯著,但傳統中華文化價值觀仍普遍存

    在。故研究者也十分好奇,在多元文化體系下成長的國內已婚者,其面臨婚姻抉

    擇時所考慮的因素為何?特別是已婚者本身重視傳統婚姻觀與否,對婚姻承諾續

    擴會有怎樣的影響?又已婚者個人特質是否也會影響婚姻決策。

    華人社會傾向追求和諧、避免衝突,當出現意見不合時,維持關係的重要性

    往往高於問題的解決,利翠珊於 2006 年關於受暴婦女的研究,發現這些婦女將

    遭遇問題視作「逆境」,著重在個人如何從創傷中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尌算明知

    對方可能並非自己滿意的對象,或是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受暴婦女仍持續為家

    人或另一半付出,選擇繼續留在不滿意的婚姻中,顯示她們在面對婚姻困境時,

  • 3

    產生某些心態上的轉變,故傾向努力維持原本的生活,而非離開這段關係。

    上述概念也恰巧與「承諾續擴」的定義相類似,承諾續擴是從心理認知層面

    說明人們的決策現象,是指決策者於決策過程中,在明知未來結果有很高機率的

    負向結果,如面對所投入的資源可能未獲預期回報時,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決策

    者仍增加承諾的行為(Staw, 1997)。已婚者面對不看好婚姻,卻選擇持續維持婚

    姻,並且繼續投入感情、金錢或其他企圖維持婚姻的行為,這種承諾續擴情況似

    乎也發生於多個家庭中,因此本研究想瞭解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並探討其影響

    因素。其中婚姻態度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本研究想探討婚姻態度較傳

    統、對婚姻有較多嚮往及期待的已婚者,其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是否會較明顯。

    再者,共依附特質主要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忽略真實自我與需求,其自我

    價值是建立在他人的行為態度上(吳昭儀,2005)。具有共依附特質的人對親密

    有很大的恐懼,因害怕被拋棄,以致於想盡辦法努力付出,以維持彼此不健康的

    關係(魏金桃,2008)。共依附特質者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在關係之上,和

    華人社會賦予女性的忍辱求全、以家庭為重的價值觀恰好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

    本研究認為共依附特質可能會影響持有較傳統導向的婚姻態度者和婚姻承諾續

    擴間的關係,像是認為婚姻是人生中必經過程的個體,可能在面對不滿意的關係

    時,會因為離婚與自己的觀念與想法互相衝突,且過度害怕被拋棄、忽略自我需

    求,而較可能選擇留在不滿意的婚姻中。

    因此,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進行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

    續擴關係的研究,本研究想具體了解婚姻態度會如何影響婚姻承諾續擴的程度,

    並且探討共依附特質對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關係的調節機制。研究者希望透

    過本研究釐清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增加社會對於婚姻關係相關議題的重視,以

    了解已婚者的心態轉換機轉。同時,探討並提出共依附特質的調節功能,提供未

    來可能運用於已婚者、助人工作者的一些建議,期望能透過降低已婚者的共依附

    特質,進而影響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的關係。

  •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將進行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

    續擴關係的研究,本研究之主要問題歸納如下:

    問題一:婚姻態度是否會影響婚姻承諾續擴?

    問題二:共依附特質是否能調節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間的關係?

    問題三:不同背景變項在婚姻承諾續擴上是否有差異?

    問題四:目前已婚者之婚姻承諾續擴現況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婚姻態度(marital attitude)

    婚姻態度包括對婚姻的必要性和長久性的看法、對婚姻的感受、對

    婚姻和未來婚姻長久的意向,而本研究的婚姻態度採用李閏華(1993)

    對婚姻態度的定義,婚姻態度是對婚姻生活的看法與認知,並採用張瑞

    真(2001)所修訂的「婚姻態度量表」為測量工具,分數越高代表研究

    對象的婚姻態度傾向於傳統,認可婚姻之重要性,越有維持長久婚姻的

    意向。

    二、共依附特質(codependency)

    共依附是由於長期在乎他人的喜怒哀樂,並以取悅他人為重心,情

    緒無法自主,破壞自身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和諧。本研究的共依附特質採

    用的是Spann 和Fischer(1990)對共依附的定義,包括以他人為焦點、

    認同照顧者角色、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無法表達情感等特質。本研究

    以林淑芳、陳秀菁、許儀貞與蔡淑鈴在2001年所修訂的共依附量表為測

    量工具,分數越高者,則代表其有較高的共依附特質。

  • 5

    三、婚姻承諾續擴(marital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本研究整合Adams與Jones及國內學者的概念,將婚姻承諾續擴定義

    為在對於未來結果不確定,且可選擇結束關係的前提下,面對不適合自

    己的伴侶,而選擇繼續維持關係的行為,測量工具「婚姻承諾續擴量表」

    是以Adams(1997)所編之「承諾量表」(The Dimensions of Commitment

    Inventory, DCI )為基礎加以改編,分數越高則代表其在關係中產生越多

    承諾續擴的現象。

    四、婚姻滿意度(marital satisfaction)

    本研究中婚姻滿意度的定義是採用 Bradbury(2000)對婚姻滿意度之

    定義,是指個人和配偶之親密關係的互動,所知覺到的幸福、愉悅、圓

    滿或公帄性等所主觀覺知的滿意程度,並使用卓紋君(2004)翻譯自

    Hendrick、Hendrick 與 Adler(1988)所編制的「關係評估量表」。其得分

    越高,代表個體的滿意度愈高;得分愈低,代表婚姻滿意度越低。本研

    究以此量表作為篩選機制,為配合婚姻承諾續擴之定義,因此選取婚姻

    滿意度較低的樣本作為婚姻承諾續擴較高的假設依據。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婚姻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在華人社會中,婚姻被視為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之一,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進入

    婚姻後,則需要以子女或家庭的需求為前提做考量,但在性別帄權思潮盛行的現

    今,現代婚姻已非媒妁之言、以父母意見為優先,而是隨著社會價值的多元,讓

    人們有著更開放自由的選擇,但仍有許多已婚者以家庭和諧為己任,盡力維持婚

    姻關係,而在環境與社會的變遷下,卻發現個體的選擇有所不同,因此大眾面對

    婚姻的態度將於下列深入探討。

    一、婚姻態度之定義

    態度(attitude)一詞,常見於社會心理學中,對一般人來說,態度是

    一種抽象的概念,是對某人、事、物的想法、評價,外在則顯現出對人、

    事、物的行動表現(古芸妮,2004)。張春興(1991)認為,態度是指

    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

    久一致的行為傾向,是對某些人們已有的知識之對象的評價(楊語芸,

    1997)。且態度也被視為個體對其生活環境中的人、事或物所抱持的一

    種組織和一致性的心理趨向,足以對這些刺激現象作出評價性的反應

    (葛樹人,1991)。綜上所述,態度可說是個體對某一事件的感受、知

    覺和反應行為,態度是個體的內在心理反應,是由情感、思考及行動所

    構成的,且具有一致性和持久性。

    而婚姻態度指的是個體具有理性的意志來辨別婚姻的價值所在,形

    成對未來婚姻的行為傾向,進而影響未來對婚姻選擇的行為結果(賴佳

    玲,2007)。婚姻態度包括對婚姻的必要性和長久性的看法、對婚姻的

    感受、對婚姻和未來婚姻長久的意向(李閏華,1993)。

  • 7

    二、婚姻態度之內涵

    婚姻態度是指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透過學習歷程,對婚姻產生知

    覺與想法,知覺到婚姻的各種性質或特質(許毓菁,2014),而對婚姻

    產生的樂觀或悲觀的評價及選擇性行為表現,且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對

    婚姻產生各種評價或感覺(陳素琴、洪久賢,2000)以作為選擇婚姻之

    依據,(龔鈴智,2005)。

    另外,針對婚姻態度的向度來說,學者認為婚姻態度即是對婚姻的

    認知、情感與行動三個層面的看法(古芸妮,2004;林喬瑩,2006;張

    瑞真,2001;許毓菁,2014),而此三個層面又可分為:

    (一)對婚姻的認知層面

    為個體對於婚姻所抱持的信念、看法與評價。包含個體對婚姻重要

    與否之看法,以及婚姻對於個體是否有相對性之利益,因此個體對婚姻

    必要性的認知,將會影響其婚姻態度。然而,個人對婚姻的評價也會造

    成其對婚姻所持之態度,而且個體對婚姻產生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會影

    響其對婚姻的選擇 (李秋霞,1991)。

    (二)對婚姻的情感層面

    為個人對於婚姻的感受、喜好及對婚姻的期待。正向的感受為個體

    對於成功、快樂的婚姻有所憧憬,負向的感受指的是個體在婚姻適應、

    放棄個人自由、維持單一關係以及對於告別單身生活有潛在的困難。

    (三)對婚姻的行為層面

    為個體對於婚姻的反應傾向與結婚的意願,包含婚姻的意向,與對

    婚姻的嚮往。Kahn與London (1991)認為婚姻態度指的是個體願意為婚

    姻而犧牲個人自由與快樂的程度,每個人對於婚姻所願意做出的犧牲與

    付出的程度會因個人價值觀而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個人對於婚姻所做

  • 8

    的犧牲、奉獻是很困難的,但也有人能享受於個人為婚姻所做的付出。

    而婚姻嚮往的部分,Holman、Larson與Harmer(1994)指出婚姻態度包含

    個體對婚姻的準備程度,例如在情感上、時間上的準備,若身心上均有

    充足的準備,則對婚姻有較為正向的態度。

    綜上所述,婚姻態度有多個層面,學者多將其劃分為認知層面、情

    感層面及行為層面,或在其細項深入探討,而因本研究欲探討的是已婚

    者面臨不甚滿意的婚姻關係,在決定是否要離婚時所考量的相關因素,

    討論的方向較偏向認知層面的「對於婚姻所抱持的信念、看法與評價」,

    因此本研究只針對婚姻態度的認知層面作討論。

    三、婚姻態度之測量

    在婚姻態度的測量的部分,國內最早被應用的婚姻態度內涵及量

    表,是李閏華於1993年所設計的婚姻量表,其構面及內容沿襲張春興

    (1995)對態度的定義,進而將婚姻態度從認知、情感、行動此三層面

    加以解釋,在認知層面是指個人對婚姻了解的情形、對婚姻的認識程度

    及對婚姻的看法;情感層面是指個人對婚姻的喜愛程度、接納與贊同程

    度;行為層面是指個人對婚姻有所認識,並喜愛婚姻,尌有可能對婚姻

    有所嚮往而採取的行為;這三層面的看法足以影響個人在擇偶或面對婚

    姻時的擇偶或喜好,合稱為婚姻態度(蔡淑雯,2004)。

    本研究的婚姻態度量表改編張瑞真(2001)所修訂之「婚姻態度量

    表」。「婚姻態度量表」分為三個分量表「婚姻的認知層面」包括婚姻的

    評價、婚姻的必要性兩個次分量表,「婚姻的情感層面」包括婚姻的感

    受次分量表,「婚姻的行動傾向層面」包括婚姻的意向、婚姻的嚮往兩

    個次分量表。量表採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對婚姻態

  • 9

    度抱持越認同的態度,且認為婚姻是重要且願意投入婚姻關係。而柳杰

    欣、吳麗娟與林世華(2010)的研究採用此量表,該量表的總量表

    Cronbachα係數為.92,並以主軸法進行因素分析,所有題目之因素負

    荷量均介於.37~.75之間,可見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四、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 性別:婚姻態度是否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過去的研究所呈現

    的結果並非完全一致,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較為支持婚姻的有Salts,

    Seismore, Lindholm 和Smith (1994)、劉秀貞(1998)和郭曉瀅

    (2004),發現女性未婚者對婚姻的嚮往程度高於男性,較期待進入

    婚姻關係中。但也有研究發現男性較女性支持婚姻,對婚姻的觀念

    較為保守,視婚姻為必要的人生過程(古芸妮,2005;蔡淑雯,2004),

    且江淑玲(2006)、楊惠敏(2007)的研究也得到男性未婚教師的婚

    姻態度較女性未婚教師支持與保守的結果。另外,在對婚姻的評價、

    對婚姻的各種感受、個人對婚姻的追求、婚姻的嚮往,以及整體婚

    姻的態度上,男性未婚教師的得分均比女性未婚教師來得高(張瑞

    真,2001)。蔡文婷(1997)的研究則發現在注重家族和諧及社會秩

    序觀念深植的東方社會,個人的自由較難超越家庭社會的框架,婚

    姻方面亦是如此, 相關資料似乎都暗示著未婚男性面對終身大事

    時,的確有可能無法只以其自由意志為主(江宜倩,2000)。現今未

    婚男性或許正站在一個尷尬與兩難的新舊交接點上。

    (二) 年齡:廖和敏(1993)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在婚姻態度會有所轉

    變,其中25-28歲之間是期盼期,還有相當潛力和希望結婚,29到34

    歲是尷尬期,到了34 歲前姑且還有放手一搏的結婚機會,35 歲以

    後是安心期,過了這個年紀不結婚已不要緊,由此可看出不同年齡

  • 10

    層的婚姻態度將有所改變。李閏華(1993)也發現,年齡越大對於

    婚姻越抱持著支持、樂觀的態度,而年紀較大的女性比起年輕的男

    性更願意結婚,準備好進入婚姻的時間也較短。在張瑞真(2001)

    的研究中發現,26 至30 歲的國小未婚教師比25 歲以下的國小未婚

    教師認為婚姻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也許是年齡越大者較受到傳

    統婚姻觀之影響,在婚姻態度上也尌抱持著較支持、樂觀的態度。

    另一方面,許雅惠(2004)的研究顯示,30 歲以下的女性面對婚姻

    的憧憬比30 歲以上的女性高,此與謝佩珊(1995)針對國中未婚女

    教師婚姻態度與生活適應的研究結果雷同,顯示出年紀越大的未婚

    女教師對於婚姻的懷疑、悲觀感受較多,對婚姻則抱持著較懷疑、

    悲觀的態度。不同的年齡對於婚姻態度的影響呈現了不一致的研究

    結果,部分研究顯示年齡越大的受詴者,對於婚姻抱持著更支持、

    樂觀的態度;亦有研究顯示年紀越大者,對於婚姻越抱持著懷疑、

    悲觀的態度,故本研究擬以年齡作為背景變項,進一步探討其與婚

    姻態度之相關性。

    (三) 經濟獨立:隨著社會性別帄權、教育的普及使得現代女性有越來越

    高的經濟獨立程度,但隨著拉長教育的年限及工作狀況,延遲婚姻

    的狀況越來越普及,Angelo (1991)即指出,當代女性以教育改善其

    社經地位,為了追求可提供她們獨立、自足的高學歷及穩定職業,

    而延遲結婚時間,因而對婚姻有較低的期待與影響性。經濟是維持

    一個家庭的基本條件,國外的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家庭氣

    氛通常較和諧,對婚姻則抱持較支持、樂觀的態度,進而影響子女

    對婚姻也相同抱持著較支持、樂觀的態度(蘇倩雪 2003;Trent &

    South, 1992)。

  • 11

    第二節 共依附特質及其相關研究

    共依附特質為過度依賴他人,而在團體主義的東方文化中,合作與相互依賴

    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此依賴與合作與病態的共依附特質卻只有一線之差,特別

    是女性被賦予關係上的責任與義務,這更是與共依附特質相類似,因此本節將深

    入討論共依附特質及其相關研究。

    一、共依附特質之定義

    共依附(codependency)的概念最初在酒癮治療領域中形成,從實

    務工作中發現,酒癮者依賴酒精的同時,伴侶也依賴著酒癮者的成癮行

    為。他們相互依賴以滿足彼此的需求,高共依附特質者滿足酒癮者被照

    顧的需求,酒癮者則滿足高共依附特質者控制的需求( Miller等人,

    1989)。Larsen 也定義共依附為「習得的自我打擊之行為或性格缺陷,

    導致日益無能去開創或參與愛的關係」(引自鄭乃連,2013,p.10),高

    共依附特質者的自我價值感低落,無法設定功能良好的界限、無法滿足

    自身需求,覺得自己的快樂取決於他人,無法維持獨立與依賴之間的帄

    衡(張銓,2014)。程玲玲(2008)也歸納出共依附的可能特性,首先,

    共依附與個人長期處在壓力有關;且共依附多發生在親密關係中;且是

    有特定對象;最後,共依附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影響。

    Spann和Fischer(1990)指出共依附是一種心理狀態,透過與別人功能

    不良的關係型態來表現。這型態的特徵有:極度聚焦於自身之外、缺乏

    情感表達、企圖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黎美玉,2011)。共依附是一種

    行為成癮現象,臨床上疾病有強迫症與藥物濫用的症狀,不由自主地強

    迫自己協助他人或操控事情(楊晴惠,2000),在親密關係裡會以他人

    為焦點、忽視自我需求,並且極度關注對方,同時隱藏自我感受,無法

    開放地表達個人感受與情感(陳詵潔、吳麗娟,2010),也會引發原生

  • 12

    家庭的問題,貶低自我價值,習慣自我壓抑、自我責備,擔憂自己的健

    康狀況,並且可能衍生內科問題(黃韞臻、林淑惠、林佳筠,2011)。

    因此,本研究的共依附特質為以他人的需求為主,會忽視自我感受與需

    求,無法表達自我情感的人際互動模式。

    二、共依附特質之內涵

    針對共依附的特質與症狀,各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論點,Mellody

    等人於1989年指出共依附特質是長期在乎他人的喜怒哀樂,並以取悅他

    人為生活重心,以致情緒無法自主,而其五大症狀,分別為自尊過強或

    不足、無法設定健全的界限、無法認清「現實」、無法承認自己的需要

    與欲求並加以滿足,與無法適當表達自己的情感(黎美玉,2011)。

    而Wright 和Wright (1991)提出八個共依附傾向高者的人際關係特

    徵,列舉如下(張銓,2014;鄭乃連,2013):

    (一)控制:希望能維持對另一半的關係影響力,但會因過大或過小的

    影響力而感到痛苦。

    (二)依賴性價值:自我價值感會受到對方的褒貶而宰制。

    (三)過度的責任感:自認能對另一半的行為、決定、全部的幸福快樂

    等,具有支配性的影響作用。

    (四)過度的關係永久感:儘管彼此有嚴重問題和感到不快樂,卻認為

    一旦關係結束將產生可怕後果。

    (五)依賴性活動:自覺自己的興趣和活動皆與對方一致。

    (六)拯救的傾向:自覺與對方的關係能助其遠離自我挫敗、個人破壞

  • 13

    性,和社交上無效的態度、價值、行為。

    (七)改變的傾向:自覺能夠持續地影響和改變對方的行為、態度和價

    值,使其成為更適切且適應良好的人。

    (八)大致上對關係感到愉快:皆以正向觀點來看待自己與對方的關

    係,認為彼此關係並沒有問題,即便有也是環境因素而非個人因

    素造成的。

    另外,Kitchens (1991)也提出共依附在臨床上有十種特徵:認同違

    常、不能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認知失調、和他人關係界限不清楚、缺

    乏人際關係的技巧且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具有強迫性僵化固著的

    行為、不當的憤怒、不適當的性行為或逃避性行為、深陷根深蒂固和長

    期的問題中、抗拒改變。1990年Spann和Fisher依據臨床資料提出十八種

    共依附的特質,定義共依附為一種失功能的人際行為模式,其特質是極

    端地關注自身之外的人、事、物;缺乏開放性的情感表達,並且企圖透

    過關係達成某種明確目的(蔡碧姬,2012)。

    Hughes-Hammer、Martsolf 與Zeller(1998)參考許多研究者對共

    依附的定義與概念之後,其發展一套共依附模式,這也是本研究所採取

    之共依附概念,其模式包括五個部分:

    (一) 他人焦點/自我忽視(other focus/self neglect):共依附者習慣藉由操

    縱與建議方式,強迫幫助並控制他人及事件,對於自己的需求,採

    取次要及忽視態度,此概念重點在於控制(control)和自我界限

    (boundary)之議題。

    (二) 原生家庭問題(family of origin issues):成長過程因家庭出現藥物

    濫用、困境或面對問題過度焦慮與緊張,加上家人無法公開表達或

  • 14

    討論想法及感受,原生家庭問題因而產生,並容易導致共依附行為。

    (三) 低自我價值(low self worth):共依附者容易出現自我批判

    (self-criticism)、自我憎惡(self-hatred)、自責(self-blame)、羞愧

    感(feeling of shame)、及貶抑(humiliation)等想法與感受。

    (四) 隱藏自我(hiding-self):共依附者為隱藏、控制並壓抑自己的負向

    情緒及感受,會使用一些一般人所用的正向表達方式,容易因混亂

    而產生不真實的自我(false self)。

    (五) 內科問題(medical problems):共依附者常會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

    比家人及朋友差,因而會有高於常人對健康問題的憂慮與擔心,並

    想像身體疾速的衰敗。

    綜上所述,因此共依附特質主要內涵為無法表達自我需求及情感,

    過度在意他人需求及感受,而Spann 和Fischer (1990)對共依附的定義,

    包括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無法表達

    情感,符合本研究對共依附特質的定義,是為在關係中呈現的失功能型

    態,因此本研究傾向於使用該特質分類。

    三、共依附特質之測量

    目前國內外已發展出許多測量共依附的量表工具,用以測量人際關

    係特徵,最為常用的為由Spann 與Fischer (1990)所編制的SFCDS 量

    表。該量表為16 題的六點量表,其四個內涵包括:以他人為焦點、認

    同照顧者角色、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無法表達情感。原量表的內部一

    致性信度為.62~.92,再測信度亦有.80 以上,顯示具有不錯的穩定性,

    後續研究驗證亦展現良好的信效度(鄭乃連,2013),並被廣泛使用於

  • 15

    相關研究。

    而國內林淑芳、陳秀菁、許儀貞、蔡淑鈴等人於2001年組成共依附

    小組,根據Spann與Fischer的架構,編修而成共依附量表,亦包含此四

    項內涵概念,此量表為15 題的五點量表,經驗證後亦具有良好穩定的

    信效度,故決定以此量表作為本研究測量共依附特質的研究工具。

    四、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

    (一) 性別:關於共依附特質的研究,已有諸多研究此與其他變項之關

    係。首先,共依附特質在性別差異上的研究,未有一致的定論,有的

    研究結果指出女性的共依附特質程度比男性高(陳秀菁,2001;楊晴

    惠,2000;Dear & Robert, 2002),有些則顯示男性的共依附特質程度

    比女性高(吳昭儀,2004;蔡淑玲、吳麗娟,2003;蔡淑霞,2003;

    Cretser & Lombardo,1999),甚至有些研究顯示並無性別上的顯著差異

    (Cullen & Carr, 1999;Springer et al., 1998),因此尚未有明確的趨勢。

    特別的是,女性主義學者認為女性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在社會中多

    居於犧牲奉獻、照顧者的角色、且處於男女關係的不帄等, 這些現

    象與共依附特質有關(廖翊雯,2010)。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

    提到女性過度敏感他人的需求、取悅及助人,且社會期待女性將注意

    力放在照顧他人,使得女性容易失去自我,難以察覺自身需求,可能

    是導致女性有較高的共依附特質傾向的原因,且黃韞臻等人(2011)

    研究也發現工具性特質越高,越易以他人為焦點、忽略自我,因此應

    將共依附特質放置在社會情境脈絡之下,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看

    待之(Dear & Roberts, 2002;Frank & Golden, 1992;Loring & Cowan,

    1997)。

  • 16

    (二) 原生家庭:共依附特質與原生家庭的高壓或依附型態也有顯著的關

    係存在,Crothers 與Warren(1996)發現成人的共依附程度和父母的

    高壓控制有關,其中共依附與帅年時與父母的依附型態有關,共依附

    特質與焦慮/矛盾依附、逃避依附呈正相關,與安全依附呈負相關,研

    究結果顯示共依附特質是存在於與家庭互動之中的(鄭乃連,2013)。

    程玲玲(2008)亦發現生長在長期壓力家庭的人,有明顯較高的共依

    附情形,伴隨著較多的生理和心理症狀,較差的自我概念。劉美娜在

    2004年的研究也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母自我分化與共依附呈顯

    著負相關,蔡淑玲(2002)研究中也發現處於長期家庭壓力的青少年

    較未處於長期家中的青少年具有明顯共依附特質,尤其是「無法表達

    情感」、「認同照顧者角色」。

    研究也發現共依附特質高的人,具有人際關係的困難,以及社交方

    面的無法勝任,包括害羞、不知如何與人建立關係、人際疏離,且會有

    較高的社交焦慮 (Carson & Baker, 1994)。並且共依附者因與他人界限不

    明,會以他人為焦點,無法表達自我真正需求,使其缺乏某些人際互動

    之能力(陳秀菁等人,2004),而也有研究發現共依附特質越高,愛情

    關係中的關係滿意度越低,這些研究均顯示共依附特質在婚姻關係中扮

    演重要角色(陳詵潔、吳麗娟,2008;鄭乃連,2013)。

    綜上所述,研究者看到共依附特質其實與婚姻或愛情關係有部分關

    聯,也會影響到婚姻中的滿意度,且也會受到性別、依附等狀態影響,

    故本研究也想深入瞭解共依附特質是否與婚姻承諾續擴有關,且是否能

    對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的關係產生調節效果。

  • 17

    第三節 婚姻承諾續擴及其相關研究

    在過去要離婚並不是容易的事,但近十幾年來離婚率明顯增加,尤其是女

    性比例不斷升高;在這樣的社會變動下,有些人即使面臨婚姻困境,仍選擇繼續

    維持婚姻,選擇維持自己對婚姻的承諾,關於此部分將於下面的文獻進行探討。

    一、 婚姻承諾之定義

    Swidler(1980)指出比起在短期的關係中,長期的關係中有更深入的

    挑戰和機會去讓關係更成長,對於這份「愛」的承諾包括:不背叛、堅

    守承諾和對另一伴的自由是有所限制的。承諾它的意涵包括承諾是對關

    係的一種意圖和態度,會影響去維持關係的行動,承諾是個人願意在關

    係中的投入程度,包括個人特質上的忠誠度和道德感,和個人在關係中

    在物質方面的投入。另外承諾也是一種約束力,約束關係中的伴侶對目

    前狀況做有限制的選擇(古芸妮,2004)。

    Rusbult 和Bunnk(1993)進一步以關係相依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強調關係經營的互動層面,認為伴侶關係是否能夠持發展,涉

    及到彼此在關係中付出承諾的多寡。且關係的經營應包括:個人性承諾

    (personal commitment)—想要(want to)、道德性承諾(moral

    commitment)—應該(ought to),以及結構性承諾(structural

    commitment)—必頇(have to),三者交互作用,方能維繫關係的穩定

    與否(謝文宜,2006)。在傳統文化規範中,又以訂婚作為一種公開的

    宣示性儀式,作為適婚男女的婚姻承諾,意味著未婚男女必頇忠於關係

    的承諾(謝文宜,2005),因此婚姻承諾是意圖跟這個人,雙方一起持

    續維持這樣的關係,進而準備進入婚姻的行為。

  • 18

    二、 婚姻承諾續擴之定義

    承諾續擴原是在從心理認知層面切入說明人們的決策現象,是決策

    者於決策過程中,在明知未來結果有很高機率的負向結果,且在可選擇

    增加投資與否的前提下,面對所投入的資源未獲預期報酬,決策者反而

    增加承諾的行為(Staw, 1997)。而將此行為套用在婚姻承諾的部分,則可

    解釋為伴侶在關係中,對於未來不確定,且可選擇結束關係的前提下,

    面對不適合自己的關係,而選擇繼續維持關係的行為。

    有研究發現華人的「忍讓」除了在自我壓抑的成分之外,也有「認

    知轉化」及「順勢迂迴」的部分,不僅可能在維護心理健康與保持幸福

    感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華人情緒智慧(黃囇莉,2002),而婚

    姻中的忍讓也有助於提升關係品質(利翠珊、蕭英玲,2008),但Tiwari

    等人於2001年的研究卻提出了另一個面向,妻子的忍耐是消極地避免暴

    力,受暴婦女的忍耐不僅是為了避免激起丈夫更多的憤怒,她們認為忍

    耐是求生存之必要行為,因而有「忍辱負重」的說法,這便也是婚姻中

    承諾續擴的展現,因此婚姻中的忍與不忍,似乎只在一念之間的認知改

    變,不同特質的人面對不滿意的婚姻,即可能有不同選擇。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婚姻承諾續擴主要的定義為「在關係中,雖然

    預期婚姻的負向影響,且可以選擇離婚的前提下,仍選擇維持婚姻關係

    的行為」。

    三、 婚姻承諾續擴之內涵

    關於婚姻承諾的理論,Johnson等人(1986)提出承諾的內涵不能

    僅從單一的面向去測量,需要有三個部分:個人的承諾、道德上的承諾

    和結構上的承諾,此三者交互作用方能解釋關係承諾的部分,而其意涵

  • 19

    分別說明如下(古芸妮,2004):

    (一) 個人的承諾:個人想要去維持關係的渴望,其包含了對伴侶的吸引力

    (attraction to one’s partner)、對關係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one’s

    relationship)和對關係的認同(relationship identity)。

    (二) 道德上的承諾:個人覺得要負責去維持關係的道德感,也是個人帄常一

    致的價值觀和對伴侶負責的道德感。

    (三) 結構上的承諾:意指強迫去維持關係,不論在個人上和道德上的承諾程

    度多少。而結構上的承諾在個人承諾和道德承諾都很高時尌會隱藏起

    來,當其兩者都很低時,結構承諾尌會明顯突出,也尌會產生束縛感。

    然而,在結構上的承諾,其因素包含了:

    (1)自由選擇度(alternative)Udry(1981)指出個人覺知到選擇的品質更勝

    於對伴侶個人,在關係中會影響個人選擇的因素包括,經濟條件

    (economic)、房屋的供給(housing)、職業(employment)及對方

    的人際關係狀況,如果這種種條件是無法吸引人的,且在個人和道

    德上的承諾也是低的,那個人在關係中尌會感到是受到約束的。

    (2)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這部分的壓力會是來自人際網絡的期待,

    亦指親朋好友對這份關係的支持與否所帶給個人的影響,這些或許

    是在道德或是實質上是微妙的因素,但親朋好友的壓力在個人作關

    係承諾的選擇時,還是會有約束的感覺。

    (3)結束的過程(termination procedures)對於關係的承諾中所產生的障礙

    會影響承諾持續的與否,其中包括離開關係後的居住問題、經濟來

    往…等都會影響承諾。

    而理論中的「結構中的承諾」便有談及婚姻承諾續擴的部分。在自

  • 20

    由選擇度的部分,個人覺知到選擇的品質是對關係承諾有所影響的,這

    便可連結到承諾續擴影響因子中的「項目決定因素」及「心理因素」,

    自我辯解理論也提到決策者通常會選擇支持個人責任的角色,是為了證

    明過去的支出的需求(Staw, 1976),意即若關係中為最初做決定者時,通

    常較容易產生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而社會壓力是來自人際網絡的期

    待,亦指對於親朋好友對這份關係的支持與否所帶給個人的影響,這也

    類同於承諾續擴影響因子中的「社會因素」,自我表現理論認為人們會

    策略性的管理他人對他們的印象 (Grant & Mayer, 2009; Westphal &

    Graebner, 2010),且在承諾續擴的情況下,導致個體會特別注意避免在

    公開的尷尬場合中被聯結到一個失敗的印象,他們會希望讓其他人將他

    們看作一個能勝任的做決定的人,因此他們的印象管理行為即會導致他

    們在關係中選擇繼續維持關係的現象;最後,結束的過程中關係的承諾

    中所產生的障礙會影響承諾持續的與否,包括離開關係後的居住問題、

    經濟來往等都會影響承諾是否繼續,這則與「結構性決定因素」有關,

    Staw與Ross(1987)提到一個組織的結構特點及其互動模式,或在續擴困

    境中的組織情境也會在是否繼續承諾的決策中列入考慮,決策者可能會

    繼續此承諾,因為他們的動機來自於利益考量,例如,伴侶可能會選擇

    繼續婚姻,因為結束關係的利益小於繼續這段關係的利益,即使必頇忍

    受負面影響,他們仍會選擇維持這段關係。

    利翠珊與蕭英玲(2008)研究發現,個人在婚姻中的忍讓行為會降

    低個人使用攻擊與抱怨等負向衝突處理策略之頻率,進而增進個人對婚

    姻的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也尌較容易維持婚姻承諾。同時,利翠珊

    (2006)提出婚姻韌性代表的是一種維持婚姻的努力,這些努力包括一

    些能力的培養(如:包容、體諒等),也包括自我的退讓與壓抑,它的

    形成是一個持續的歷程,除了會受到信念的影響之外,也要透過個人在

  • 21

    逆境中的進退,以及互動中的拉鋸與調整的過程逐漸形成。其中,信念

    的影響包括個人要能從逆境中看到希望,對關係抱著堅持不放棄的想

    法,以及華人世界知命、惜福的態度。而在韌性形成的歷程中,個人可

    能採取主動爭取資源的積極策略或忍耐寬容的迂迴策略,也會有著付出

    與收回的心理拉扯及忍與不忍間的調整,這個歷程交互也間接地顯現了

    婚姻中的承諾續擴的現象。

    因此,婚姻承諾續擴其實在華人社會中是常見的現象,常會透過忍

    讓、韌性等方式來維持婚姻,進而也產生了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故本

    研究將進一步探究婚姻承諾續擴在台灣。

    四、 婚姻承諾續擴之相關研究

    (一) 性別:利翠珊(2004)研究結果指出身處壓力的夫妻之間若能彼此

    支持、協力分工,夫妻之間的恩情反而能夠上升,且這樣的關聯對

    女性而言尤其明顯。有研究提出了已婚女性使用忍的策略與其慢性

    憂鬱症的可能關連(黃囇莉,2001),有研究針對新婚夫妻衝突反應

    的配對研究顯示,發生衝突時,妻子使用哭泣與冷戰的頻率比丈夫

    高,男性似乎有更多的忍讓(蕭英玲、曾秀雲,2005),但卻也有研

    究指出性別、社經地位不會干擾維繫婚姻關係(李良哲,2000)。不

    過,這類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累積的成果有限,值得進一步探究

    性別對於婚姻承諾續擴的影響。

    (二) 年齡:有研究發現,維繫婚姻關係的因素在不同階段的成年人身上

    有所不同,年輕成年人較重視溝通、表達情愛,及性生活美滿;孩

    子與責任對中年人較重要;而相互照顧、彼此感恩對老年人來說相

    對較重要,因此相較於年紀較小的成年人,維持婚姻對中高年齡層

  • 22

    的人來說較為重要,也較不容易離婚(利翠珊、蕭英玲,2008;李

    良哲,2000),且也有研究顯示,近來婚姻關係與昔日有諸多差異,

    現代年輕人對婚姻有較多的不信任與較負面的態度(駱俊宏,2007;

    Rogers& Amato, 1997;Thornton, 1989),故可見年齡對婚姻承諾續

    擴的程度可能有關聯。

    (三) 子女數:Weishaus和Field(1988)縱覽長期婚姻(long-term marriage)

    的有關文獻指出有四種動力使得結婚者的婚姻能長久維繫。第一種

    動力是期望維持摯友的關係,彼此親近且提供愛的關懷;第二種動

    力是雙方都對彼此互動關係覺得有舒適感,是舒適且滿意關係的維

    持;第三種動力是習慣了、方便、為了孩子、經濟因素使然,彼此

    之間缺乏正向的互動,雙方常有衝突發生;第四種動力是宗教信仰

    或強烈的道德信念使然,第三種維持狀態的原因便是受到子女的影

    響。國內研究也發現,為了孩子、責任感、相互照顧彼此感恩是夫

    妻所共同評估為維繫婚姻關係最重要的因素(李良哲,2000)。

    (四) 經濟獨立:Poortman & Kalmijn (2002) 研究,結果顯示妻子有工作

    比起沒工作者之離婚風險顯著較高,文獻皆指出參與尌業的已婚女

    性面臨著較高離婚風險。Spitze & South(1985) 採用 Longitudinal

    Surveys 資料,指出有工作和無工作的已婚女性相比,妻子有無尌

    業與離婚風險呈現正相關,Hiedemann 等人於1998年的研究結果也

    支持經濟獨立假設,選擇中年的婦女為樣本對象,以有無工作測量

    經濟獨立假設,結果為正相關。此外,South(2001)的研究也指出已

    婚女性每周工作時數與離婚為正相關,當女性工時愈長,婚姻年數

    愈長,與離婚為正相關。文獻多半以女性工時來測量女性工作時間

    對離婚風險的影響,並將此歸咎於女性將精力花費在工作上,導致

    無法兼顧家庭,而引起衝突與不滿(吳慧靖,2009),但可想而知的

  • 23

    是經濟的確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影響。

    因此本研究參閱上述文獻資料,性別、年齡、子女數與經濟獨立等

    變項均與婚姻承諾續擴有關,故本研究採用性別、年齡、子女數與經濟

    獨立為本研究之背景變項,以探究已婚者的背景資料在婚姻承諾續擴程

    度上的差異情形。

  • 24

    第四節 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之關係

    婚姻態度乃指個人對婚姻的知覺,對婚姻產生樂觀或悲觀的評價及選擇性行

    為表現,作為選擇婚姻之依據,並藉以預測是否維持婚姻或願意走入婚姻。在婚

    姻態度的部分,許雅惠(2004)的研究發現女性普遍認為婚姻是必要、重要且長

    久,對婚姻仍抱持較保守、支持的態度。另外,研究發現未婚男女雖已不重視傳

    統婚姻傳宗接代的功能,但仍肯定婚姻的價值,並不排斥婚姻,甚至或多或少都

    期待著婚姻生活(周彥亨,2005;謝文宜,2007)。研究也發現若對婚姻的態度

    是偏向正向且積極的,且為主動選擇進入婚姻者,而非受到環境因子(懷孕、年

    齡、家庭壓力……等)影響,則依據承諾續擴的影響因素,個人覺知到選擇的品

    質是對婚姻承諾有所影響的,決策者通常會選擇支持個人責任的角色,是為了證

    明過去的支出的需求(Sleesman, Conlon, McNamara & Miles, 2012),意即若婚姻關

    係中為最初做決定的人時,通常較容易產生婚姻承諾續擴的現象,因此可見結婚

    時的婚姻態度若為主動且願意進入婚姻的狀況,則對於婚姻承諾較容易產生續擴

    的現象。

    另外,婚姻態度的研究也指出,婚姻態度容易受到家庭壓力、社會評價所影

    響,因此面對不適合的婚姻,是否離婚也會考慮社會觀感及評價,而承諾續擴理

    論中的自我表現理論也提到個體會特別注意避免在公開的尷尬場合中被聯結到

    一個失敗的印象,他們會希望讓其他人將他們看作一個能勝任決定者的角色,為

    了避免被連接到失敗的婚姻,他們即會在關係中選擇繼續維持婚姻;同時,結束

    的過程中關係的承諾中所產生的障礙會影響承諾持續的與否,包括離開關係後的

    居住問題、經濟問題等都會影響承諾是否繼續,這則與「結構性決定因素」有關,

    因此可見有許多影響因素影響著婚姻持續與否,這也正是研究者想探究的。但在

    「態度」與「承諾」的相關研究中發現,針對伴侶關係或婚姻關係中「承諾」與

    「態度」間的相關研究並不多見,因此研究將針對「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

    擴」間的相關作一探討。

  • 25

    以承諾續擴的資源論來說,若其離開婚姻關係後,有獨立且豐富的資源,包

    含經濟能力或社會支持,會比較容易選擇離婚,而 Poortman & Kalmijn (2002) 研

    究結果顯示妻子有工作比起沒工作者之離婚風險顯著較高,可見若是妻子擁有較

    多資源,則在婚姻中產生承諾續擴的機率越小,South & Lloyd(1995)研究結果卻

    顯示控制妻子的每週工作次數和年收入,對於離婚風險則無顯著關係,亦無支持

    經濟獨立的說法,可見這部分尚待深入的研究探討兩者的關係,因此本研究擬探

    討經濟獨立對婚姻承諾續擴的影響,及性別差異在婚姻承諾續擴現象上的差異。

    另外,也有研究者 提出了對華人婚姻滿意度具獨特解釋力的情感觀點―恩情,

    其不僅有助於ㄧ般夫妻在婚姻中的滿意感受,在面對不滿意的狀況,也會因為配

    偶的付出或犧牲而增加滿意度(Li & Chen, 2002),換句話說,等同是產生了承

    諾續擴的現象。Westphal 與 Graebner 在 2010 年的綜觀性研究也發現,在影響

    承諾續擴的因素中,沉沒成本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意即個人覺知到在關係中已

    經投入的心力多寡,包含心力、金錢…等等,均可能影響婚姻承諾續擴的產生。

    而共依附的特質如關注他人、失去自我認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害怕被拋

    棄等等人格特質深深地影響著個人與社會接觸程度,可能會增加人們嘗詴或維持

    滿意關係的困難度(de Jong-Gierveld, 1987)。倘若個體具有共依附的人格特質,因

    為害怕關係中斷,會運用許多策略來維繫愛情,即使面對不滿意的關係,也會選

    擇忍耐來維持關係(蔡碧姬,2012)。在戴靜文(2002)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

    依附風格的青少年在婚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在婚姻感受性上,安全型的青少年

    最正向;婚姻長久性上,焦慮型青少年最正向,可見婚姻態度與依附風格有很大

    的關係(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10),但 Van Lange、De Bruin、Otten 與

    Joireman 於 1997 年的研究也顯示在親密關係中願意犧牲的人則會有較高的婚姻

    承諾與關係滿意度。面對不健康的共依附特質,又會如何影響婚姻態度,抑或是

    如何影響婚姻承諾續擴,也是本研究想探討的。

    過去共依附特質的研究多關注在共依附特質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但缺乏共依

  • 26

    附特質與婚姻關係的直接研究。但個人的特質往往與親密關係的持續與否有所關

    連,陳秀菁(2004)的研究結果發現共依附特質越高,其認知親密及休閒親密越

    低,也是共依附特質者在兩性關係裡所感受到的親密感較低。陳詵潔(2006)也

    提到共依附特質者在愛情關係中所面臨的衝突與矛盾越多,親密程度越低,對關

    係也越不滿意,可見共依附特質與親密關係的感受有很大的聯結,那這樣的聯結

    是否會直接影響婚姻的持續,是研究者好奇的部分。

    綜上所述,婚姻態度在過去研究中是與婚姻承諾續擴有關聯的,對婚姻抱持

    的想法會直接影響到婚姻的維繫與否,加上華人社會特有的包容、合作等等,近

    似於共依附特質的文化,故研究者想瞭解共依附特質是否會對婚姻承諾續擴有所

    影響,亦或是對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之關係產生調節效果,均是本研究想探

    究的議題。

  • 2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本研究

    旨在由個體變項(性別、年齡、經濟獨立、子女數)、及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

    來探討婚姻中的男女之婚姻承諾續擴,先了解各變項的現況後,並以婚姻滿意度

    作為本研究的篩選機制,篩選出婚姻滿意度較低的樣本,避免產生研究偏差。綜

    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圖一所示。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假設一:婚姻態度會顯著影響婚姻承諾續擴

    假設二:共依附特質會調節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續擴的關係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在婚姻承諾續擴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1:性別對婚姻承諾續擴有顯著差異

    假設 3-2:年齡對婚姻承諾續擴有顯著差異

    假設 3-3:經濟獨立對婚姻承諾續擴有顯著差異

    假設 3-4:子女數對婚姻承諾續擴有顯著差異

    圖一 研究架構圖

    婚姻態度

    共依附特質

    他人焦點

    隱藏自我

    婚姻承諾續擴

    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經濟獨立

    子女數

    篩選機制:婚姻滿意度

    度度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樣本的選取、研究工具的修訂過程、研究實施的程

    序、資料處理的方法。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對象;第二節為研究過程;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統計方法及軟體。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在婚姻關係中的男女性為研究對象,辭典中婚姻的定義為

    二人因結婚而產生互為配偶的關係,而本研究對象則為目前擁有上述關係的男女

    性。本研究以立意抽樣的方式取得樣本,利用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方式蒐集資

    料,總共收回 968 份有效問卷,為了挑選出符合本研究婚姻承諾續擴概念的樣

    本,頇篩選出婚姻滿意度較低的樣本,所以本研究利用「婚姻滿意度量表」進行

    篩選,在七點量尺中選出低於 3.5 分的樣本資料,作為本研究的正式分析樣本,

    合計共篩選出 125 份本研究所需的分析樣本。

  • 29

    第二節 研究過程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蒐集研究相關資料,以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兩種型式蒐

    集樣本資料,並以書面及網路兩種形式發放。

    書面問卷透由人際網絡去尋找台灣地區目前已婚對象,研究者尌區域考量,

    透由北、中、南的師長及親友徵詢其幫忙尋找受訪者並協助施測,希望讓受訪者

    能分布北中南各區,期望能蒐集更為多元之資料。研究者以電話陳述本研究主旨

    以及施測進行方式,懇請提供協助,待集中問卷後,由本研究者親自取回或以回

    郵方式寄回給研究者。

    而網路問卷則由研究者於網際網路帄台分享問卷,並邀請已婚對象填答,同

    時也請同學協助分享,以祈能廣泛蒐集多元資料。為了給予研究對象回饋,使其

    在參與研究後有所收穫,施測者提供研究者個人的電子郵件信箱,歡迎對本研究

    有興趣者與研究者連絡,最後回收問卷。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探究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之關係,以問卷為收

    集資料工具。量表的編製方式研究者參酌國內外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

    諾續擴之相關研究,針對研究需要選擇符合本研究目的之題項,並與指導教授討

    論問卷題項,最後對本研究預期對象進行預詴,進行量表的編修與潤飾,最後編

    擬問卷為研究工具,包括婚姻態度量表、共依附特質量表、婚姻承諾續擴量表與

    個人基本資料四部分,茲將問卷之內容分述如下。

    一、婚姻態度量表

    本研究採用張瑞真(2001)所修訂之婚姻態度量表中的認知層面分

    量表來測量婚姻態度,共五題,例題如:「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

    一」。過去研究該量表之Cronbach’s α為0.88,量表KMO值為0.87 ,

    Bartlett 球形檢定的P-value 值為0.00,表示各量表之題項達良好的相關

    性,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各量表具有建構效度(張瑞真,2001),而本

    研究的Cronbach’s α為0.68,而AVE也達.31,收斂效度為中等程度。

    本量表採Likert五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對婚姻抱持著越認同

    的態度,認可婚姻的價值。完整量表題項如表 3-3-1。

    表 3-3-1

    婚姻態度量表構面與題項

    分量表 題項

    婚姻認知

    層面分量

    我認為婚姻是對彼此一生的承諾。

    我相信自己能夠愉快地負起婚姻中的責任。

    我會因為婚姻生活而適時地調整我的生涯規畫。

    我認為只要結婚了,尌要與對方長廂廝守。

    我認為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 31

    二、共依附特質量表

    本研究採用林淑芳、陳秀菁、許儀貞與蔡淑鈴在2001年所修訂的共

    依附量表,該量表以Spann 與Fischer (Fischer, Spann & Crawford, 1991)

    的共依附量表(SFCDS)為架構,量表架構包含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

    者角色、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及隱藏自我等四個構面。由於本研究關心

    的是以他人為焦點及隱藏自我的兩個構面,採用林淑芳等人(2001)的

    共依附量表中「以他人為焦點」與「無法表達情感」分量表,分別作為

    測量他人焦點構面與隱藏自我構面的工具,他人焦點構面例題如「我會

    專注在某一個人身上,而忽略了跟其他人的關係與其他責任」;隱藏自

    我構面例題如「我會隱藏自己的感覺,以致於別人不了解真正的我」。

    原量表的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62~.92,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為.87,再測信度達.80 以上,且各分量表的因素負荷量界於.49至.96之

    間,有不錯的聚斂效度,而本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76,而AVE也

    達.60,有不錯的效度。本研究共依附特質量表題目共計七題,使用

    Likert五點量尺得分越高,表示個人的共依附特質越高,反之,則代表

    此人的共依附特質較不明顯。完整量表題項如表 3-3-2。

  • 32

    表 3-3-2

    共依附特質量表構面與題項

    分量表 題項

    他人焦點

    分量表

    當我對自己好的時候,我通常會覺得有罪惡感。

    我常覺得,當我週遭的人們改變他們所做的事時,

    我的生活尌會好轉。

    對我來說,愉快地接受別人的讚美是困難的。

    有時我會專注在某一個人身上,而忽略了跟其他人

    的關係與其他責任。

    隱藏自我

    分量表

    我通常不讓其他人看到「真正」的我。

    當某人令我感到不愉快時,我會隱忍一段很長的時

    間,但是有時候我會爆發出來。

    我會隱藏自己的感覺,以致於別人不了解真正的

    我。

    三、婚姻承諾續擴量表

    婚姻承諾續擴之測量,主要是依據Adams(1997)所編之「承諾量表」

    (The Dimensions of Commitment Inventory, DCI)為架構,再行編修成本

    研究的題項。「承諾量表」的內容以「對伴侶的承諾」、「對伴侶關係的

    承諾」、「束縛感」三方面所組成,而本研究的婚姻承諾續擴量表則是於

    承諾量表中,選出符合承諾續擴之定義的題目,例題如:「我永遠都不

    會離開我的伴侶,因為我有太多的投資在他身上。」,經研究者翻譯後,

    與指導教授討論問卷題項,進行預詴後再進行量表的編修與潤飾,最後

    改編而成本研究的婚姻承諾續擴量表,而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為

    0.86,而AVE也達.42,有不錯的效度。題目共計九題,包含三題反向題,

    使用Likert五點量尺計算,完整量表題項如表3-3-3。

  • 33

    表 3-3-3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構面與題項

    分量表 題項

    對伴侶的承諾

    分量表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會永遠都在我的伴侶身邊。

    我應忠於伴侶,無論他是好還是壞。

    我永遠都不會離開我的伴侶,因為我有太多的投資

    在他身上。

    對關係的承諾

    分量表

    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選擇離婚。

    如果在婚姻中有太多的問題,則應該離婚。

    我花了這麼多心力在我們的婚姻中,我不會離婚。

    束縛感分量表 婚姻中發生錯誤,我會選擇離婚。

    尌算我想離開我的伴侶,我也不會這麼做。

    我不會不好意思要離婚。

    四、婚姻滿意程度:

    本研究採用由卓紋君(2004)翻譯Hendrick、Hendrick與Adler(1988)

    編制的關係評估量表的「關係滿意度量表」來測量婚姻滿意度,該量表

    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 =.86),而進行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可

    解釋結構變異量為56.30%,各題所屬向度的因素負荷量皆達.40以上

    (Hendricket al., 1988)。所得的內在一致信度為.86;重測信度為.83,而

    張妤玥與陸洛(2007)的研究也得到此量表的Cronbachα為.86,可見

    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題目共計七題,包含兩題反向題,

    使用Likert七點量尺,例題如「一般來說,我對我們的婚姻感到滿意」

    以及「與大部分的婚姻相比,我覺得我們的關係很好」而本研究將關係

    滿意度量表視為篩選機制,以其總分帄均做為評估標準,帄均分數低於

    3.5者則假設其對目前婚姻有不滿意之現象。完整量表題項如表3-3-4。

  • 34

    表 3-3-4

    婚姻滿意度量表構面與題項

    分量表 題項

    婚姻滿意度量表 一般來說,我對我們的婚姻感到滿意

    與大部分的婚姻相比,我覺得我們的關係很好

    我常會後悔進入這段婚姻

    一般來說,對方能夠滿足我的需求

    我們目前的婚姻能夠符合我當初的期望

    我很愛對方

    我們的婚姻中其實存有很多問題

    五、個人基本資料:

    本問卷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經濟獨立與子女數,詳述如下:

    (一) 性別:性別分為男性及女性兩類別。

    (二) 年齡:年齡設定為連續變項

    (三) 經濟獨立:經濟獨立部分,以是否有工作作為分類標準。

    (四) 子女數:子女數設定為連續變項。

  • 35

    第四節 統計分析方法及軟體

    本研究採用問卷之第一部分婚姻態度、第二部份共依附特質及第三部分婚姻

    承諾續擴,資料分析以SPSS for Windows 18.0統計軟體(SPSS Inc, Chicago, IL,

    USA)進行分析。採以敘述性統計檢視變項特性,以次數、百分比、帄均值、標

    準差作各變項之描述,並以變異數分析考驗其背景變項與研究變項有無顯著差

    異,同時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來檢定變項之間的相關程度,最後變項之間的預測

    情形則運用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

    一、描述統計

    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帄均值、標準差等統計方式呈現,藉以瞭解

    研究對象基本變項(性別、年齡、經濟獨立與子女數)的整體分佈情形,

    及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量表的得分分佈情形。

    二、t檢定(t-test)

    t檢定適用於當自變項為間斷、二分變項,依變項為連續變項,用

    以考驗本研究中的個體變項(性別、年齡),其與婚姻態度、共依附特

    質與婚姻承諾續擴是否有差異。

    四、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適用於兩個變項均為連續變項,用以瞭解本研究中

    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經濟獨立與子女數)、婚姻態度、共依

    附特質與婚姻承諾續擴間的相關情形。

    四、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多元迴歸分析用於當自變項、依變項皆為連續變項,如自變項為類

    別變項,要先轉為虛擬變項。本研究採用強制進入法(enter)進行多元

    迴歸分析,檢驗婚姻態度對婚姻承諾續擴的預測力。

  • 36

    五、階層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以「共依附特質」和「婚姻態度」作為預測變項,以「婚姻承諾

    續擴」作為依變項,進行階層迴歸分析,檢驗「共依附特質」對於「婚

    姻態度」和「婚姻承諾續擴」的調節效果。

  •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正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回收後之有效問卷為 968 份,並利用「婚姻滿意度量表」進行篩選,

    在七點量尺中選出低於 3.5 的樣本資料,作為分析樣本,共計 125 份。本節進行

    信度分析,並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衡量回收問卷之聚歛效度。

    一、 信度分析

    (一) 婚姻滿意度量表

    本研究婚姻滿意度量表的部分主要用來篩選樣本,從 968 份問卷中抽取

    婚姻滿意度較低的樣本,經進行信度分析,婚姻滿意度的 Cronbach's α 係

    數為.92,可見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

    (二) 婚姻態度量表

    婚姻態度量表的部分,經 SPSS 的信度分析,發現其 Cronbach's α 係

    數為.68,接近信度的標準.70,顯示本研究量表具有尚可的信度,項目整體

    統計量方面,各題之修正項目總相關應大於.30 之標準(邱皓政,2010),

    本量表之修正項目總相關介於.31~.52,故此量表不需要刪題。

    (三) 共依附量表

    共依附量表的部分,經 SPSS 的信度分析,發現其 Cronbach's α 係數

    為.74,但「我常覺得,當我周遭的人們改變他們所做的事時,我的生活尌

    會好轉」此題項的修正項目總相關為.17,發現與其他題項的相關偏低,且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時其相關為.22,故將此題刪除。刪題後的 Cronbach's α

    係數為.76,信度係數高於.70,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76,有不錯的信度。

  • 38

    (四)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的信度分析,本量表之修正項目總相關介於.30~.81,

    大於.30 之標準故此量表不需要刪題。而本研究量表其 Cronbach's α 係數

    為.86,信度係數高於.70,故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高,十分具有測量婚姻承

    諾續擴的可信度。

    二、 正式問卷之驗證性因素分析

    為了確定各研究變項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本研究採用驗證性因

    素分析,分別驗證「婚姻態度量表」、「共依附特質量表」、「婚姻承諾續擴量表」

    模式之適配度。茲將本研究正式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之適配度評鑑結果,整理如

    表 4-1-1

    (一) 婚姻態度量表

    在收斂效度方面,從模式適配指標來看,婚姻態度構面雖然 RMSEA

    為.10 未達適配標準,但其他適配度指標顯示婚姻態度的結構模式是一個可

    接受的模式(GFI=.97、NFI=.95、NNFI=.90、CFI=.95)。而本量表之帄均變

    異抽取量(AVE)是.31,接近 0.50 的標準。

    (二) 共依附量表

    共依附量表的因素負荷量介於.22~.92,其中「我常覺得,當我週遭的人

    們改變他們所做的事時,我的生活尌會好轉。」之因素負荷量(.22)偏低,

    考量到測驗工具之內在品質與模式適配性,將其刪除,修改後的共依附量表

    的 RMSEA 為.09 雖未達適配標準,但仍接近適配標準,且其他適配度指標

    顯示共依附量表的結構模式是一個可接受的模式(GFI=.96、NFI=.94、

    NNFI=.94、CFI=.97)。而本量表之帄均變異抽取量(AVE)為.32~.60,接

    近 0.50 的標準。

  • 39

    (三) 婚姻承諾續擴量表

    從模式適配指標來看,婚姻承諾續擴構面雖然RMSEA 為.11、GFI 為.89

    未達適配標準,但其他適配度指標顯示婚姻承諾續擴的結構模式是一個可接

    受的模式(NFI=.93、NNFI=.95、CFI=.96)。而本量表之帄均變異抽取量(AVE)

    為.42,接近 0.50 的標準。

    本研究多數的 RMSEA 指標偏高,RMSEA 為.05 是良好適配門檻,以.08

    為可接受的模式適配門檻,由於 RMSEA 值在小樣本會有高估的現象,使得適

    配模型會被視為不理想(邱皓政,2011),因此本研究樣本因只有 125 份,可能

    受到小樣本的影響。帄均變異抽取量(AVE)是計算各觀察變項對所屬潛在變項

    之帄均變異解釋能力,若潛在變項的 AVE 越高,表示該潛在變項有越高的收斂

    效度(陳正昌等人,2009),因此由 AVE 的數據顯示,本研究的收斂效度是理想

    的狀態。

    表 4-1-1

    各研究變項模式適配指標

    變項構面 適配標準 婚姻態度 共依附特質 婚姻承諾

    續擴 刪題前 刪題後

    基本

    適配

    因素

    負荷量 .50~.95 .68~.93 .22~.92 .47~.91 .49~.80

    模式

    適配

    指標

    χ² 不顯著 10.77* 21.61 15.39* 65.54

    ***

    df 5 13 8 27

    χ²/df < 3 2.15 1.66 1.92 2.43

    RMSEA .90 .97 .95 .96 .89

    NFI >.90 .91 .92 .94 .93

    NNFI >.90 .90 .94 .94 .95

    CFI >.90 .95 .96 .97 .96

    模式

    內在

    品質

    組合信度 >.60 .68 .54~.82 .57~.81 .86

    AVE >.50 .31 .25~.61 .32~.60 .42

    註:* p

  •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分析

    本研究為立意抽樣,以已婚者為研究對象,調查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與婚

    姻承諾續擴之情形。本節將分別說明有效樣本及分析樣本填答者之基本資料分布

    情形如表 4-2-1。以下針對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資料分布情形逐一說明如下:

    1. 性別:女性樣本為 122 人,佔 89.6%,男性填答者有 13 人,佔 10.4%。

    2. 年齡:樣本之帄均年齡為 36.56 歲,標準差為 7.84。

    3. 經濟獨立:分為有工作及無工作。無工作填答者有 32 人,佔 25.6%,有

    工作之填答者則為 93 人,佔 74.4%,目前有工作者較多。

    4. 子女數:樣本之帄均子女數為 1.2,標準差為.94。

    表 4-2-1

    個人背景資料分布情形

    變項名稱 組別 人數 百分率(%) 帄均數 標準差

    性別 男性

    女性

    13

    122

    10.4

    89.6

    年齡

    36.56 7.84

    經濟獨立 無工作

    有工作

    32

    93

    25.6

    74.4

    子女數 1.24 .94

  •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及婚姻承諾續擴之描述統計分析

    本節主要瞭解研究對象婚姻態度、共依附特質及婚姻承諾續擴之自填式問卷

    調查資料的結果。

    一、婚姻態度之描述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參考張瑞真(2001)所修訂之婚姻態度量表,選出其中婚姻認知層

    面的量表,共 5 題,以李克特氏五點尺度進行評估。由表 4-3-1 可知,篩選出的

    125 名分析樣本中,其婚姻態度得分帄均分數為 3.52,可見已婚者目前婚姻態度

    程度仍屬於中高程度,但相較於未篩檢前的 968 名樣本其婚姻態度得分帄均分數

    為 4.00,對婚姻不滿意之已婚者的婚姻態度相較來說是較不傳統且較不重視婚姻

    之價值與必要性。

    表 4-3-1

    婚姻態度量表描述統計分析

    題號 題目 帄均值

    (N=968)

    帄均值

    (N=125)

    標準差 人數(百分比%)

    非常

    不同意

    不同意 沒意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總數

    1 我認為婚姻是對彼

    此一生的承諾

    4.33

    3.91

    1.04 3

    (2.4%)

    13

    (10.4%)

    16

    (12.8

    53

    (42.4%)

    40

    (32.0%)

    125

    (100%)

    2 我相信自己能夠愉

    快地負起婚姻中的

    責任

    3.98 3.30

    1.16 5

    (4.0%)

    34

    (27.2%)

    27

    (21.6%)

    37

    (29.6%)

    22

    (17.6%)

    125

    (100%)

    3 我會因為婚姻生活

    而適時地調整我的

    生涯規畫

    4.17 3.91

    0.88 3

    (2.4%)

    9

    (7.2%)

    9

    (7.2%)

    79

    (63.2%)

    25

    (20.0%)

    125

    (100%)

    4 我認為只要結婚了

    尌要與對方長廂廝

    3.77 3.14 1.27 14

    (11.2%)

    32

    (25.6%)

    21

    (16.8%)

    39

    (31.2%)

    19

    (15.2%)

    125

    (100%)

    5 我認為結婚是人生

    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3.74 3.24

    1.23 7

    (5.6%)

    33

    (26.4%)

    22

    (17.6%)

    37

    (29.6%)

    26

    (20.8%)

    125

    (100%)

    帄均值 4.00 3.52 0.75

  • 42

    二、共依附特質之描述統計分析

    本研究採用林淑芳、陳秀菁、許儀貞與蔡淑鈴在 2001 年以 Spann 與

    Fischer(1990)的共依附量表(SFCDS)為架構所修訂的共依附量表,採取量表中「以

    他人為焦點」分量表及「無法表達情感」分量表,共 6 題,以李克特氏五點尺度

    進行評估。由表 4-3-2 可知,篩選出的 125 名分析樣本中,其共依附特質得分帄

    均分數為 3.52,已婚者目前共依附特質程度屬於中高程度,相較於未篩檢前的

    968 名樣本的 2.80,對婚姻不滿意的已婚者的共依附特質的程度較高。由共依附

    特質各題得分來看,以「當某人令我感到不愉快時,我會隱忍一段很長的時間,

    但是有時候我會爆發出來。」的題項,為該部分題項中帄均值最高者,有 3.43。

  • 43

    表 4-3-2

    共依附特質量表描述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