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 7 20 星期四 3 电话:总编办: 2182812 新闻部: 3022845 2182867 专刊副刊部: 2182835 晨刊部: 3025737 (热 线)、 2182122 3025770 记者部: 2182809 2182806 摄影部: 2182833 网络部: 2182129 群工发行部: 2182820 法律顾问:马 广告中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公室: 3025757 校对出版部: 3024678 新闻研究室: 2182830 广告许可证:皖滁工商广字 002 滁州彩色印刷包装厂印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 239000 本版责编 本版责编Email:qingliuwenxue@ Email:qingliuwenxue@126 126.com .com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之间,不知不觉中到了 2017年夏天。年年岁岁都有夏,然而,在我人生中, 令人难忘的是 1981 年那个夏天。那个夏天风雨特 别有情趣,那个夏天故事特别地美好,回想起来就 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从观寺公社初中考入藕塘区高中,是妈妈从邻 居家借来 6 元钱交的学杂费。两年后的 1981 年高 考,又是妈妈借来的 4 元钱,给我当路费。离家前往 县城参加高考时,父母一句话也没说。考点设在定 远县委党校,十几个同学睡在一间房子里,席子是 铺在水泥地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每顿饭菜里 有数得着的几片肉,吃着好香。参加高考的同学很 少有父母陪同,也不那么紧张。考场十分简陋,两 台电风扇呼呼地在吹,还有两块大冰放在考场中 间。高考结束当天下午回到家。村里有人问我考 得怎么样,我摇摇头说不咋样。高考揭榜,我以30 多分之差落榜。本想复读,可家里太穷,又缺少劳 力,便放弃了。 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有时热得透不 过气来。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卖冰棒,一天 下来能挣四五元钱,数着挣来的几分几角钱,心里 像喝了蜜似甜滋滋的。夜晚,与几个小伙伴相约到 村西头小水库洗了澡,回到家里把大门板拆下来, 在门前支了起来。那时候,甭说空调,连个电风扇 也没有,手里有一把芭蕉扇就不错了。乡村蚊虫特 别多,多到蚊子组团来袭。尽管蚊虫叮咬,劳累一 天,也能很快进入梦乡。 捕鱼捉虾钓泥鳅,是我们农村小伙子拿手 戏。那些老旧的田埂上,到处留下我们顶着烈日 去捉虾钓鱼的足迹。有时运气好,一天能钓回好 几斤鱼和虾,不仅能改善家里伙食,还能到街上换 回油和盐。离家不远的公路边,有一片绿油油的 西瓜地,每次卖冰棒都路过那里,大老远就看见一 个小姑娘,小姑娘是在校初中学生,她一边看着瓜 田,一边读着书。时间久了,相互熟悉,谈起话来 也投机。小姑娘告诉我,她想考高中,再考大学, 跳出农门。我鼓励她说,你有梦想有志气,将来一 定会有希望的。有一次,我们谈到了写书当作家 的愿望,小姑娘说,凡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 希望的。有人说,夏天是容易让人做梦的。那个 夏天,我做了几回当作家的梦,这个梦让我心情久 久不能平静。也是这个夏天,我读了一些散文、诗 歌、随笔之类文章。那个时候,满脑子都是要当作 家的理想和追求。堂兄在一所初中学校当老师, 是教语文的,堂兄那里书多,我隔三岔五跑到他那 里去找书读,作文选、散文集、小说都有。对于我 这个农村小伙来说,有书读谓之福。读了一些书, 便试着写上几篇,可每次把稿件寄往报刊,收到的 却是感谢投稿几个字。那个夏天,我收到的退稿 信足足有一尺多高。但是,我从没有气馁过,也没 有觉得丢人现眼。因为,那个夏天给了我火一样 热情与激情。第二年,我入伍来到部队,读书学习 机会多了,作家梦想越来越强烈。不停地读书,不 停地写作。后来,我有了作品见诸报刊,再后来, 我考入信阳陆军学院新闻系。以后岁月里,我先 后出版了5本书。那个总是爱笑的小姑娘,我与她 几十年未见,现在也不知在何处,不知过得怎么 样,也许为人妻为人母了。 那片夏,留给我无限的思念,留给我许多的牵 挂。现在乡愁已经满天飞,就让他尽情地潇洒吧! 那片夏 □高立海 我是那种能一坐“坐个坑”的人,捧一本书半天不吱声,喧闹 纵在耳畔,也泰然自若,依然可细数文字里的繁华—心里那片 天地,也是彩旗招展、车水马龙,只是旁人无法窥得而已。 如果非要给椒城作个区分,我想她是婉约的,也暗合了我的 期许。山青而峰低,水碧而流缓,时不时邻家飘出一缕古筝,让 你不得不放目去探寻,谁的纤手凄怆了一阕词,她的眼里是否有 莹莹泪花?这才恍然意识到,我是那么感性,对古典是那么迷 恋,如洞箫、古筝、琵琶,如书法,如宋词唐诗及更久远的《诗经》。 就是有那么点古典意味的现代歌曲,其歌词,曲调,情致,都 会在与我邂逅的瞬间打动我,并久久盘桓于心。前些年我对周 杰伦的《七里香》情有独钟,电脑音箱不知播放了多少遍,耳感却 一如初始。诗意的、淡淡的念想、甜蜜和无奈,品咂起来,余味不 尽。更早些年,在合肥读中专的我,周日会在包公祠边上的省图 书馆泡上一天。某个秋日傍晚,我从馆里出来,往公交站台赶, 如烟丝雨渐渐润湿了我的头发和短衫。在空旷的街道上,我的 样子寒酸而狼狈,那时恰巧有一首如仙乐的歌曲忽远忽近地飘 荡,像有位善解人意的少女在向我倾诉,一下子为我身体的各个 感官屏蔽了孤单和寒意。后来那首歌也在我们校园里传唱,我 才弄清是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悠缓的伴奏,纯净的 歌词和嗓音,传达的如蟾光般冰洁而略显朦胧的爱,不正是我苦 苦追寻的吗?快毕业的时候,我喜欢上了《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 睛》,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因为即将离校,我对芬芳的友情之外 苦涩、不为人知的小情感正不知所措。 不过,那时候如春水般漫溢的情感多无果而终。人生就是 在林林总总的缺憾中穿行,幸好时间教会我谅解当初的鲁莽和 天真,听任其沉淀得如美酒一样芳醇。年入不惑,与亲友相聚, 尽管酒斟得越来越浅,去年底还是患了小疾,免不了又去叨扰已 弃医从文的张平兄。他从一堆办公室的事务中抽身,陪着我给 院里的老专家诊察,顺便在一旁安抚我的忧惧。老专家只是告 诫我,最好不要饮酒了,我就一直很配合地自制—在酒桌上, 我主动、郑重且夸大其词地宣告某个器官的不适。想想萍水之 情每每薄如蝉翼,为一时意气喝出难以预料的后果来,也真的不 值,最显性的伤害就是视力,以前眼镜度数总是加码,都让我担 心有一天会不能看书了。没了书,我的思想机器只能空转,举止 将与瞎子傻子无异。我近于诡辩的想法引得妻子窃笑。她说我 把医生的话当圣旨,而她以前提醒时,我总当作耳旁风。 妻子是不能容忍我不读书的,否则她就没了书读,也没了读 伴。我订了很多文学杂志,她会捡起我看完了丢在一边的《散 文》《散文选刊》把玩个遍,不失时机在我面前评点思想和文采俱 佳的篇章。我近年偏爱小说,嫌杂志多得看不过来,一度要砍掉 散文类的,她不乐意,我只好依例,为她续订。 过目的文章多了,她的表达常带有“腹有诗书”般的灵感。 比如有一次我们谈起满脸麻子的某君,她说他脸上坑坑洼洼,像 遭遇过炸弹,落下了一个个弹坑。这样夸张又精准的描摹,令我 自愧弗如。见我面露惊讶、赞许,她兴奋地开玩笑,“那就写进你 小说里啊!” 夜晚,困意袭来,从手掌上滑落的书经常占据我的枕位。伴 书而眠,做了梦,也都踏实,犹如孩童抱着心爱的玩具,或衔着妈 妈的头发。近期的枕边书都是从新图书馆借的,妻子再不用心 疼,也不用怨责我总是从浅浅的薪水里撇去一小瓢,去兑换五花 八门的书,去侵占愈显窄小的书房了。 书香的城(上) □林如玉 月及其它(组诗节选) □代义国 想起月亮 夜里 手捧自己苦难的诗歌 我想起月亮 金黄金黄的月亮 我想起你 我手捧自己苦难的诗 我便不能制止泪水 想象泪水浸溢成湖 我在湖边造屋 经春经夏经秋经冬 即使我老成雪山的峰顶 也不会放松对你的守望 你的金黄 会令苦难折射出 逼人的光辉 故乡月 当太阳远走他乡的时候, 她便悄悄降临。 有时如横空的宝刀, 有时化作高悬的铜镜, 整夜整夜地在 山头,林梢,屋脊间逡巡。 她是一位坚贞的母亲, 温情脉脉地守护着, 故乡那一方恬静, 守护着, 我那彩虹般的梦, 以及梦畔那均细的鼾声。 □谢观荣 一团火苗成长为 天际那声响亮的霹雳 一株植物的内心 澎湃着久久不散的激情 初春种下的泪滴 已经漾成一片大海 亲人临别的赠言 飞成不知疲倦的鸥鸟 没有什么阻止季节的脚步 夏天即将走到顶点 太阳自始至终燃烧着 接受万物的膜拜 我从庄稼地里拔出脚 对着夏天挥手告别 为了头顶这株饱满的谷穗 宁愿晒成枯萎的稻草 让泉诗韵 让泉诗韵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奇妙的。 由我编校的天长书画家涂福颐先生的两本新书发布会准 备在七月初举行。六月底的一天,涂先生很开心地告诉我: “我的这次发布会邀请了滁州的朱力先生!”他又怕我不明白 似的,反复说:“朱力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全才!书画摄影都一 流!还是你老乡!” 所以我对朱力先生可谓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名了;我又向 来极重乡土情怀的,闻知是让我引以为荣的家乡前辈,我对朱 力先生的到来充满期待。 接着两件事,使我对朱老的了解加深了。 我们通过涂老师交换了电话以后,当晚朱老居然加了我的 微信!我心里说,原来朱力老先生还蛮能紧跟潮流哒!更让我 惊讶的是当我翻开他的朋友圈,居然发现他是天天有变化,日日 有更新!除了像年轻人一样随手、随时、随机发布即时即刻的花 花草草、风晴雪雨、心灵感触外,他还有条不紊地推出自己几十 年来的摄影与书画作品。逐一品赏朱老书画的写意潇洒、摄影 作品的细腻形象,我对朱老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了。 朱力先生的微信图片是他与爱人狄老师老俩口的合影: 一幅是两人2016年在天涯海角的亲密留照,沙滩阳光灿烂,两 位老人一派天真;一幅是在一条草碧水清的河畔,两人含情脉 脉,心有灵犀般地微笑对视。 我于是大胆地猜想,我的这位老乡前辈,一定是位热爱生 活、中有情怀的时尚达人!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发布会的前两天,朱老给我留言,说 他下午五点左右到天长……我吃了一惊,赶紧提醒:“朱老你 是不是记错了?发布会还有两天呢!”他说:“没错,我知道是 后天,可我心情有点激动,有点等不及了,我要提前去看看老 朋友!” 原来朱老如此率性! 当晚,我就见到了身材魁伟、声音清朗、满面红光、步履稳健 的朱力老先生。见面的第一句话我就说: “真没想到,朱老如此 年纪,居然这般洒脱,一言不合就来一场说来就来的旅行啊!” 大家的笑声中,朱老发话了:“我就是这样子,想做什么, 立马就做,绝不拖泥带水!” 我想到我翻阅他的摄影集时,看到他介绍自己拍那些转 瞬即逝的黄山云海照片时留下的心得—要勤奋,能吃苦,还 要能坚持,最好的作品是在历经了千磨万炼后、付出了千辛万 苦后才能得来的;时不待人,做事,准备一定要足够充分,判断 一定要足够精当,行动一定要足够敏捷…… 我因此相信,常年的书画生涯中对灵感的及时捕捉,长期 的摄影过程中对瞬间光影的巧妙把握,多年的生活阅历中对 人生的深刻认知,已然融于他的行事风格,从而促成了他的这 一趟说来就来的行程。 次日,我们游历了高邮湖边的古镇马汊河。 走在亭边水涘,朱老异常欢喜,拿着手机照个不停不说, 还不住地拉着你邀着他合影;看到老街、牌坊,甚至看到一棵 树一口井一朵花,他都好奇不已,追根究底地问个不停—一 颗爱求知求新的、未泯的童心,展露无遗。 而到了“湖西印象”摄影馆,这可是他拿手了一辈子的领 域所在,他边走边看,侃侃而谈。说画面的选择、构图的用心、 明暗的比照、光影的协调,他既专业又通俗,显然是有成竹在 胸者才能达到的深入浅出;评某个镜头的得、聊个画面的巧、 赞某种构思的新,他感叹连连,不住地夸年轻摄影家的眼光之 独到与技术技巧之新奇—一个热爱摄影艺术、一辈子潜心 于斯的长者,毫无隐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真是受益匪浅。 第二天的新书发布会上,朱老动情地说起他与涂先生几 十年的友谊,说起他对新书从装帧到内容的欣赏以及对新书 问世的祝贺,简洁而得体,为他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朱老回滁前,送我一本个人画册,还留给我一个光荣任务 —帮他最后检校一遍他即将出版的文章总录《春深集》。 打开文集,洋洋洒洒五十余篇,有老领导、老朋友、老学者 对朱先生摄影、绘画或人生经历的评述,有朱老自己对摄影、 绘画艺术的理解、思考与感悟。我逐一看过,越来越了解朱老 先生其人其事、所作所成了。我景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 神,钦慕他在黄山收获了美景与高人的诸多奇遇,我爱上了他 笔下粒粒金黄仿佛逸着香气的枇杷、红艳艳的傲雪寒梅和树 上飞行的鸟影、蹦跳的喜鹊、花间双舞的蛱蝶或草丛灵动的蟋 蟀,我也思量并猜想着他的“梅竹轩”是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 灵性聚处呢还是花草满园恰好适合他挥墨养心的寄兴之所呢 ……此时于我,朱力两个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 一位为了理想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敢于直面艰辛的攀登者,一 位笑声朗朗乐观潇洒、知进守谦且时时为自己注入新鲜活力 的同乡长者了。 想到为拍黄山真韵而五十多次登山的“侠客”般的经历, 这样一位生机勃勃、老而犹健的艺术家,作这么一场说来就来 的旅行,也就是小菜一碟啦! 一场说来就来的旅程 —乡长者朱力先生印象 □路云飞 清流漫谈 清流漫谈 菱溪物语 菱溪物语 灵湫微言 灵湫微言 多彩之路 王泽民

书香的城(上) 大 暑 - Chuzhou.cnszbk.chuzhou.cn/czrb/page/1/2017-07/20/A03/20170720A03_pdf.pdf ·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之间,不知不觉中到了 2017年夏天。年年岁岁都有夏,然而,在我人生中,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7年 7月 20日 星期四清 流清 流3

电话:总编办:2182812 新闻部:3022845、2182867 专刊副刊部:2182835 晨刊部:3025737(热线)、2182122、3025770 记者部:2182809、2182806 摄影部:2182833 网络部:2182129 群工发行部:2182820法 律 顾 问 :马 小 广 告 中 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 公 室 :3025757 校 对 出 版 部 :3024678 新 闻 研 究 室 :2182830 广 告 许 可 证 :皖 滁 工 商 广 字 002 号 滁 州 彩 色 印 刷 包 装 厂 印 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邮 政 编 码 : 239000

本版责编本版责编::张张 瑜瑜Email:qingliuwenxue@Email:[email protected]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之间,不知不觉中到了2017年夏天。年年岁岁都有夏,然而,在我人生中,令人难忘的是1981年那个夏天。那个夏天风雨特别有情趣,那个夏天故事特别地美好,回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从观寺公社初中考入藕塘区高中,是妈妈从邻居家借来6元钱交的学杂费。两年后的1981年高考,又是妈妈借来的4元钱,给我当路费。离家前往县城参加高考时,父母一句话也没说。考点设在定远县委党校,十几个同学睡在一间房子里,席子是铺在水泥地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每顿饭菜里有数得着的几片肉,吃着好香。参加高考的同学很少有父母陪同,也不那么紧张。考场十分简陋,两台电风扇呼呼地在吹,还有两块大冰放在考场中间。高考结束当天下午回到家。村里有人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摇摇头说不咋样。高考揭榜,我以30多分之差落榜。本想复读,可家里太穷,又缺少劳力,便放弃了。

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有时热得透不过气来。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卖冰棒,一天下来能挣四五元钱,数着挣来的几分几角钱,心里像喝了蜜似甜滋滋的。夜晚,与几个小伙伴相约到村西头小水库洗了澡,回到家里把大门板拆下来,在门前支了起来。那时候,甭说空调,连个电风扇也没有,手里有一把芭蕉扇就不错了。乡村蚊虫特别多,多到蚊子组团来袭。尽管蚊虫叮咬,劳累一天,也能很快进入梦乡。

捕鱼捉虾钓泥鳅,是我们农村小伙子拿手戏。那些老旧的田埂上,到处留下我们顶着烈日去捉虾钓鱼的足迹。有时运气好,一天能钓回好

几斤鱼和虾,不仅能改善家里伙食,还能到街上换回油和盐。离家不远的公路边,有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每次卖冰棒都路过那里,大老远就看见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是在校初中学生,她一边看着瓜田,一边读着书。时间久了,相互熟悉,谈起话来也投机。小姑娘告诉我,她想考高中,再考大学,跳出农门。我鼓励她说,你有梦想有志气,将来一定会有希望的。有一次,我们谈到了写书当作家的愿望,小姑娘说,凡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希望的。有人说,夏天是容易让人做梦的。那个夏天,我做了几回当作家的梦,这个梦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是这个夏天,我读了一些散文、诗歌、随笔之类文章。那个时候,满脑子都是要当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堂兄在一所初中学校当老师,是教语文的,堂兄那里书多,我隔三岔五跑到他那里去找书读,作文选、散文集、小说都有。对于我这个农村小伙来说,有书读谓之福。读了一些书,便试着写上几篇,可每次把稿件寄往报刊,收到的却是感谢投稿几个字。那个夏天,我收到的退稿信足足有一尺多高。但是,我从没有气馁过,也没有觉得丢人现眼。因为,那个夏天给了我火一样热情与激情。第二年,我入伍来到部队,读书学习机会多了,作家梦想越来越强烈。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后来,我有了作品见诸报刊,再后来,我考入信阳陆军学院新闻系。以后岁月里,我先后出版了5本书。那个总是爱笑的小姑娘,我与她几十年未见,现在也不知在何处,不知过得怎么样,也许为人妻为人母了。

那片夏,留给我无限的思念,留给我许多的牵挂。现在乡愁已经满天飞,就让他尽情地潇洒吧!

那片夏□高立海

我是那种能一坐“坐个坑”的人,捧一本书半天不吱声,喧闹纵在耳畔,也泰然自若,依然可细数文字里的繁华——心里那片天地,也是彩旗招展、车水马龙,只是旁人无法窥得而已。

如果非要给椒城作个区分,我想她是婉约的,也暗合了我的期许。山青而峰低,水碧而流缓,时不时邻家飘出一缕古筝,让你不得不放目去探寻,谁的纤手凄怆了一阕词,她的眼里是否有莹莹泪花?这才恍然意识到,我是那么感性,对古典是那么迷恋,如洞箫、古筝、琵琶,如书法,如宋词唐诗及更久远的《诗经》。

就是有那么点古典意味的现代歌曲,其歌词,曲调,情致,都会在与我邂逅的瞬间打动我,并久久盘桓于心。前些年我对周杰伦的《七里香》情有独钟,电脑音箱不知播放了多少遍,耳感却一如初始。诗意的、淡淡的念想、甜蜜和无奈,品咂起来,余味不尽。更早些年,在合肥读中专的我,周日会在包公祠边上的省图书馆泡上一天。某个秋日傍晚,我从馆里出来,往公交站台赶,如烟丝雨渐渐润湿了我的头发和短衫。在空旷的街道上,我的样子寒酸而狼狈,那时恰巧有一首如仙乐的歌曲忽远忽近地飘荡,像有位善解人意的少女在向我倾诉,一下子为我身体的各个

感官屏蔽了孤单和寒意。后来那首歌也在我们校园里传唱,我才弄清是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悠缓的伴奏,纯净的歌词和嗓音,传达的如蟾光般冰洁而略显朦胧的爱,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吗?快毕业的时候,我喜欢上了《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因为即将离校,我对芬芳的友情之外苦涩、不为人知的小情感正不知所措。

不过,那时候如春水般漫溢的情感多无果而终。人生就是在林林总总的缺憾中穿行,幸好时间教会我谅解当初的鲁莽和天真,听任其沉淀得如美酒一样芳醇。年入不惑,与亲友相聚,尽管酒斟得越来越浅,去年底还是患了小疾,免不了又去叨扰已弃医从文的张平兄。他从一堆办公室的事务中抽身,陪着我给院里的老专家诊察,顺便在一旁安抚我的忧惧。老专家只是告诫我,最好不要饮酒了,我就一直很配合地自制——在酒桌上,我主动、郑重且夸大其词地宣告某个器官的不适。想想萍水之情每每薄如蝉翼,为一时意气喝出难以预料的后果来,也真的不值,最显性的伤害就是视力,以前眼镜度数总是加码,都让我担心有一天会不能看书了。没了书,我的思想机器只能空转,举止

将与瞎子傻子无异。我近于诡辩的想法引得妻子窃笑。她说我把医生的话当圣旨,而她以前提醒时,我总当作耳旁风。

妻子是不能容忍我不读书的,否则她就没了书读,也没了读伴。我订了很多文学杂志,她会捡起我看完了丢在一边的《散文》《散文选刊》把玩个遍,不失时机在我面前评点思想和文采俱佳的篇章。我近年偏爱小说,嫌杂志多得看不过来,一度要砍掉散文类的,她不乐意,我只好依例,为她续订。

过目的文章多了,她的表达常带有“腹有诗书”般的灵感。比如有一次我们谈起满脸麻子的某君,她说他脸上坑坑洼洼,像遭遇过炸弹,落下了一个个弹坑。这样夸张又精准的描摹,令我自愧弗如。见我面露惊讶、赞许,她兴奋地开玩笑,“那就写进你小说里啊!”

夜晚,困意袭来,从手掌上滑落的书经常占据我的枕位。伴书而眠,做了梦,也都踏实,犹如孩童抱着心爱的玩具,或衔着妈妈的头发。近期的枕边书都是从新图书馆借的,妻子再不用心疼,也不用怨责我总是从浅浅的薪水里撇去一小瓢,去兑换五花八门的书,去侵占愈显窄小的书房了。

书香的城(上)□林如玉

月及其它(组诗节选)□代义国

想起月亮夜里 手捧自己苦难的诗歌我想起月亮 金黄金黄的月亮我想起你 我手捧自己苦难的诗我便不能制止泪水想象泪水浸溢成湖我在湖边造屋经春经夏经秋经冬即使我老成雪山的峰顶也不会放松对你的守望

你的金黄会令苦难折射出逼人的光辉

故乡月当太阳远走他乡的时候,她便悄悄降临。有时如横空的宝刀,有时化作高悬的铜镜,整夜整夜地在

山头,林梢,屋脊间逡巡。她是一位坚贞的母亲,温情脉脉地守护着,故乡那一方恬静,守护着,我那彩虹般的梦,以及梦畔那均细的鼾声。

大 暑□谢观荣

一团火苗成长为天际那声响亮的霹雳一株植物的内心澎湃着久久不散的激情

初春种下的泪滴已经漾成一片大海亲人临别的赠言飞成不知疲倦的鸥鸟

没有什么阻止季节的脚步夏天即将走到顶点太阳自始至终燃烧着接受万物的膜拜

我从庄稼地里拔出脚对着夏天挥手告别为了头顶这株饱满的谷穗宁愿晒成枯萎的稻草

●●让泉诗韵让泉诗韵●●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奇妙的。由我编校的天长书画家涂福颐先生的两本新书发布会准

备在七月初举行。六月底的一天,涂先生很开心地告诉我:“我的这次发布会邀请了滁州的朱力先生!”他又怕我不明白似的,反复说:“朱力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全才!书画摄影都一流!还是你老乡!”

所以我对朱力先生可谓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名了;我又向来极重乡土情怀的,闻知是让我引以为荣的家乡前辈,我对朱力先生的到来充满期待。

接着两件事,使我对朱老的了解加深了。我们通过涂老师交换了电话以后,当晚朱老居然加了我的

微信!我心里说,原来朱力老先生还蛮能紧跟潮流哒!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我翻开他的朋友圈,居然发现他是天天有变化,日日有更新!除了像年轻人一样随手、随时、随机发布即时即刻的花花草草、风晴雪雨、心灵感触外,他还有条不紊地推出自己几十年来的摄影与书画作品。逐一品赏朱老书画的写意潇洒、摄影作品的细腻形象,我对朱老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了。

朱力先生的微信图片是他与爱人狄老师老俩口的合影:一幅是两人2016年在天涯海角的亲密留照,沙滩阳光灿烂,两

位老人一派天真;一幅是在一条草碧水清的河畔,两人含情脉脉,心有灵犀般地微笑对视。

我于是大胆地猜想,我的这位老乡前辈,一定是位热爱生活、中有情怀的时尚达人!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发布会的前两天,朱老给我留言,说他下午五点左右到天长……我吃了一惊,赶紧提醒:“朱老你是不是记错了?发布会还有两天呢!”他说:“没错,我知道是后天,可我心情有点激动,有点等不及了,我要提前去看看老朋友!”

原来朱老如此率性!当晚,我就见到了身材魁伟、声音清朗、满面红光、步履稳健

的朱力老先生。见面的第一句话我就说:“真没想到,朱老如此年纪,居然这般洒脱,一言不合就来一场说来就来的旅行啊!”

大家的笑声中,朱老发话了:“我就是这样子,想做什么,立马就做,绝不拖泥带水!”

我想到我翻阅他的摄影集时,看到他介绍自己拍那些转瞬即逝的黄山云海照片时留下的心得——要勤奋,能吃苦,还要能坚持,最好的作品是在历经了千磨万炼后、付出了千辛万苦后才能得来的;时不待人,做事,准备一定要足够充分,判断

一定要足够精当,行动一定要足够敏捷……我因此相信,常年的书画生涯中对灵感的及时捕捉,长期

的摄影过程中对瞬间光影的巧妙把握,多年的生活阅历中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已然融于他的行事风格,从而促成了他的这一趟说来就来的行程。

次日,我们游历了高邮湖边的古镇马汊河。走在亭边水涘,朱老异常欢喜,拿着手机照个不停不说,

还不住地拉着你邀着他合影;看到老街、牌坊,甚至看到一棵树一口井一朵花,他都好奇不已,追根究底地问个不停——一颗爱求知求新的、未泯的童心,展露无遗。

而到了“湖西印象”摄影馆,这可是他拿手了一辈子的领域所在,他边走边看,侃侃而谈。说画面的选择、构图的用心、明暗的比照、光影的协调,他既专业又通俗,显然是有成竹在胸者才能达到的深入浅出;评某个镜头的得、聊个画面的巧、赞某种构思的新,他感叹连连,不住地夸年轻摄影家的眼光之独到与技术技巧之新奇——一个热爱摄影艺术、一辈子潜心于斯的长者,毫无隐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真是受益匪浅。

第二天的新书发布会上,朱老动情地说起他与涂先生几十年的友谊,说起他对新书从装帧到内容的欣赏以及对新书

问世的祝贺,简洁而得体,为他赢得了满场的掌声。朱老回滁前,送我一本个人画册,还留给我一个光荣任务

——帮他最后检校一遍他即将出版的文章总录《春深集》。打开文集,洋洋洒洒五十余篇,有老领导、老朋友、老学者

对朱先生摄影、绘画或人生经历的评述,有朱老自己对摄影、绘画艺术的理解、思考与感悟。我逐一看过,越来越了解朱老先生其人其事、所作所成了。我景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钦慕他在黄山收获了美景与高人的诸多奇遇,我爱上了他笔下粒粒金黄仿佛逸着香气的枇杷、红艳艳的傲雪寒梅和树上飞行的鸟影、蹦跳的喜鹊、花间双舞的蛱蝶或草丛灵动的蟋蟀,我也思量并猜想着他的“梅竹轩”是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灵性聚处呢还是花草满园恰好适合他挥墨养心的寄兴之所呢……此时于我,朱力两个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位为了理想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敢于直面艰辛的攀登者,一位笑声朗朗乐观潇洒、知进守谦且时时为自己注入新鲜活力的同乡长者了。

想到为拍黄山真韵而五十多次登山的“侠客”般的经历,这样一位生机勃勃、老而犹健的艺术家,作这么一场说来就来的旅行,也就是小菜一碟啦!

一场说来就来的旅程——乡长者朱力先生印象

□路云飞

●●清流漫谈清流漫谈●●

●●菱溪物语菱溪物语●●

●●灵湫微言灵湫微言●●

多彩之路 王泽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