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责任编辑:张思思 电话:(010) 59598073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二 读书 本领 周刊 夜读偶得 干部书架 新书荐读 耳畔兀自回荡着20年前 童音演绎的《七子之歌》,转 瞬间澳门已回归祖国20周 年。“一国两制”下,“澳人治 澳、高度自治”的莲岛,如今 发展水涨船高。那五星莲花 绿旗中盛放的莲花,恰如一 盏在祖国环抱下熠熠发亮的 灯。小说《弯弯的大湾》就以 澳门回归后,新生代的疍家 人从渔业跨至灯饰业努力拼 搏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不畏 市场浪潮、敢拼敢闯的疍家 人群像和这二十年来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画卷。 几百年来与水为伴,靠海吃海,经受着风浪吹袭的疍家 人,在时局变化中,迈出了勇敢的一步。麦斯钰,因家境原 因没能跨进大学门槛,成为第一批“上岸”的疍家人。受 “华明灯饰”老总欧阳东江器重,在珠江工厂开始自己的商 界历程。麦斯钰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寻,没有进过名牌大 学,就从技术和销售入手,摸清灯饰市场的规则和前景,扎 根投入。在她身上,有着疍家人正直、诚信、勇敢的品质, 虽然出身卑微、起点低,但心怀忠贞,不负欧阳东江的期 望,从基层做起,一次次跨越技术阻碍和种种困难,最终创 立自己的灯饰公司,成长为知名女性企业家。 麦斯钰身上有新一代疍家人的优良品质,不仅肩负着上 一辈人对疍家文化的守护职责,而且在“上岸”后致力于推进 澳门与内地商业互融互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己的灯饰 公司从一家小门店发展成为重信誉、重研发、重服务的大公 司。她那种要强的性格中,也有疍家人“出海三分命,上岸低 头行”的隐忍精神。她和郭永旺的婚姻,最终因性格分歧和志 向不同而解除,曾经的“永旺灯饰”也变身“国兰灯饰”。虽无 可以倚仗的男人肩膀,她依然凭自己独到的投资眼光和大气 的管理经验,将公司经营得有条不紊。 欧阳东江的侄女欧阳春虽为华明集团的管理人员,却处 处为难麦斯钰,迫使她离开华明,另起炉灶。甚至在麦斯钰创 业过程中,依仗企业财力和名声以大欺小,鲸吞蚕食,试图搞 垮“国兰”。欧阳春学历高,野心大,紧要关头甚至可以六亲不 认,企图控股华明集团。而欧阳东江的儿子欧阳小江,从起初 懒散、娇惯的少爷脾气,在经历了欺骗和教训后,开始成长起 来,最终继承父辈的事业,并和麦斯钰合力将灯饰产品从“中 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推向国家建设领域和国际市场。 小说叙述客观而写实,将围绕在麦斯钰身边的人物,无 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刻画得性格鲜明:黄梓建的 稳重上进、梁教授的磊落慈祥、梁雯的聪慧正义、雷梨花的 直率坦诚、麦父的坚守倔强、麦斯华的机智灵动,以及欧阳 春的跋扈嚣张、郭永旺的自私小气、迭马猴的暴躁痞气…… 每个人物无一重复,形成善与恶、正与邪的对立和对抗。作 者赋予他们生命的同时,通过情节的衬托,使他们得以成 长。麦父虽然有老一代疍家人的固执和迷信,但他对疍家文 化的坚守,也令读者感动。 作者李康对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的拿捏 游刃有余,通过戏剧化情节的冲突,让人物性格得以升华。最 关键的是,如何把握“一国两制”下,澳门精神的成长和发扬, 以及它与内地血缘关系的融合,要通过桩桩件件的“故事”来 串联起来,要讲述得让读者既信服又深有感触,不下一番苦 功,根本无法抵达。书中从国家提倡产学研结合,整合社会资 源,促进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到 863 计划、“半 导体照明工程”、国家“十一五”规划,再到疍家文化和开发商 之间的冲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设有情节的“梗”,但没 有在政策理论上徒落笔墨。作者有意让时代背景退后一步, 来烘托人物和情节本身,以最具澳门精神的典型人物麦斯钰 带动情节发展,从而绘制出大时代、小命运互为映衬的画卷, 彰显“一国两制”对澳门发展的有力促进。 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人,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创业经营,秉承疍家人的血性和顽强,闯出了一条既融合又 独具优势的道路—这正是《弯弯的大湾》所要展现的时代 变迁和命运传奇。 12月17日至18日,第九届书香中国 · 北京阅读季阅读 盛典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 2019年北京全民阅读工作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条主线,以“壮丽 70年 颂读新时代”为主题,创新 推出了“书香中国 · 北京阅读季启动式暨全城尚读系列活 动”“北京阅读马拉松”“北京儿童阅读周”“庆祝新中国成 立70周年系列阅读活动”“‘一带一路’主题阅读活动”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 等各具特色的系列阅读活动。一年来,北京市举办各类阅读 活动 3万余场,覆盖和影响人群达 1000万以上,深受业界 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构建“首善之区 阅读之都”的发展态 势逐步形成。 “致敬阅读 光荣绽放”颁奖活动为2019年北京“阅读 示范社区”“书香家庭”“金牌阅读推广人”颁奖,并配有诵 读表演、故事讲述等环节;“书香长廊”北京阅读季成就展 全面总结2019年北京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和16+1区全 民阅读创新推广模式和优秀案例;“‘阅读+’主题对话” 邀请名家解读全民阅读发展大趋势;“体验阅读街区”在20 余个分会场面向大众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主题讲座和交流活 动。阅读盛典期间,邀请梁晓声、蒙曼等阅读大使向市民发 出阅读倡议,以公益广告“扮靓”出行空间,让“一路书香 伴你行”。 (张 思 思) 李宜航是羊城晚报社副社长,他把自 己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的理性思考,结集 为 《中 央 党 校 学 习 笔 记》 一 书 。 作 为 一 名 读者,通读全书,我从中看到了思想的威 力,读出了党校理论教育的价值,也触摸 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心路修炼之旅, 更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党校教员沉甸甸的使 命与责任,那就是要让信仰根植理性,让 人生充满意义。 本书呈现了共产党人伟大的灵魂,有 “高度”。人的生命必须在寻找意义中走向 崇高,而崇高的灵魂需要不断接受洗礼, 党校就是党性修炼的殿堂。如果说趋利避 害、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所有 生物具备的自然本能的话,那么,对于人 来说,生命是建立于自然存在之上而又超 越于自然存在的文化存在,一个真正的生 命的价值在于意义。人的生命本质不是先 天的,而是在自我的选择和创造中不断生 成的,是自己“学以成人”,在生命实践和 社会交往中接受了和生成了什么样的文化 密码,他就具备什么样的本质和灵魂。对 于共产党人来说,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就在造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中。为了人类 解放而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也在所不惜,视死如归。正如马克思所指 出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 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 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 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 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 人们将洒下热泪。”崇高的灵魂不是先天 的,伟大的人生也不是天定的,而是在不 断的修炼中走出来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 来说,党校可谓灵魂修炼的一个神圣殿 堂,在这里一个又一个灵魂得到洗礼而变 得纯洁和高尚,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立场坚 定的无产阶级战士。正如本书作者所说: 入学的第一天,我给自己这样的解释:我 要低到尘埃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悄 悄地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我要做 一枚安静的行者,踏访通往中国梦的基因 谱和路线图……我想回到初心,回到举起 右手那一刻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 哪里去? 本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有“深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 要真懂,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理服 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只有抓住 了事物本质的有“深度”的理论,才能够 抓住人的灵魂,凝聚成为改造世界解放人 类的强大物质理论。党校就是一个通过系 统的理论学习,为伟大而坚定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提供理性基础的神圣家园。正如本 书作者所说:中央党校作为我们党的最高 学府,要为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提供学理支 撑、分析范式,就必须找得准学术接口、 讲得明逻辑起点、理得清哲学维度、守得 牢立论基础,能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 然,搭得稳“四梁八柱”。正是基于这样的 对真理的渴望和崇高的追求,本书作者在 中央党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坚定信仰的理 论滋养,培植着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理性 根基。本书作者有感而发:我们学习的目 标是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 践者、有力传播者”,如果精华没有掌握、 大意没有通晓、学理没有深化,那就是不 合格!只有达到了理论自觉、文化自信、 思想解放、价值观先进,才叫过了关啊。 本书充满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清新的 时代气息,有“温度”。各级领导干部到党 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还要 锻炼党性坚定信仰,更要把自己塑造成为 一个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无产阶级战 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造福人民。延 安时期,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在 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 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 使我们党更加统一。”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 党的高中级干部和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 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进行党 性锻炼的重要渠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 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学习和思考的目 的,全部在于运用,要在提升自身思维高 度和理论深度的基础上,时刻关注鲜活的 时代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本书作 者的初心,他感叹道:“在中央党校研修一 年,最重要的是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 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 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白了,文章有 文采还在其次,甚至是‘末节’;‘熟知未 必真知’,有没有思想高度、有没有理论深 度、有没有学术价值、有没有指导意义才 是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书 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处处体现着 用经典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热切关注,让读 者阅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时代 的“温度”。 [作 者 系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弯弯的大湾》 回归与融合下的澳门精神 范典 第九届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举行 《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本报记者 张思思 培植信仰的理性根基 —读 《中央党校学习笔记》 ■董振华 天地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9年入学季,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 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送给新生一本 书。这本书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 通 史 : 从 史 前 到 21 世 纪》。 在 浩 瀚 的 经 典 著作中为什么单单选择《全球通史》?该校 前校长表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清楚 地认清现实,才能够更好展望未来,更加 热爱我们的祖国。” 20 世 纪 70 年 代 ,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全 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 他的集大成之作— 《全球通史》,这部书 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 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 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 简体版销量也已逾600万册。近日,由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全 球 通 史》 第 7 版 新校本,耗时编校小组两年的审慎修订, 以崭新的面目重新来到了读者的面前。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 从浩瀚的记载中回望人类漫长的过 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世界 有什么关联?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 把根源追溯至漫长的纪元以前?如果历史 是一条无尽的通道,我们将如何认识自身 在时间中的位置?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试图解答以上 这些疑惑的过程中,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 的《全球通史》。它的诞生,正是企图把历 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关 联,让读者用过去的历史经验反思当今现 实生活中的问题。 作为一部面向所有人的通史类著作, 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 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 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 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以及对文 明利弊的探讨和对科学技术的忧虑与警 示,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更多的人引入思 考,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著作“枯燥、难 读”的印象,减小了读者的阅读压力,也 降低了踏进历史领域的门槛。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仅仅是因为《全 球通史》出名并且畅销而去读它吗?当然 不是! 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这样告诉记 者:“我们阅读全球史,是因为新世界需要 新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殖民 地革命浪潮,迅速而明显地粉碎了旧有的 背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中心论’ 已不再适用,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 观也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 视 角 , 以 《全 球 通 史》 为 代 表 的 全 球 史 著 作因此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不断出现会引发更大动荡的 事件,如环境恶化、资源耗竭……这些事 件迫使我们将眼光从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 移开,而将全人类视作一个整体。阅读全 球史,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作为人类,我们 的人性、价值、成就和前景的本质究竟如 何。同时,阅读全球史,我们会发现从未 被关注过的历史细节,拥有更加宏观的视 野。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21世纪全球 化,《全球通史》对世界历史做出了精辟的 高度概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 和现在的框架,从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 人类的灵活性和潜能。 “大同世界”,全球史的美好愿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试图摒弃传统史学界 的“西方中心论”,而成为“全球史观”的 倡导者。因此,《全球通史》 是一部实践20 世纪 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 奠基之作,也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 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 那么,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我们如何看待并理解“全球史观”呢? 首先,需要我们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 的整体。在“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叙事习 惯下,往往把西方视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 角,而将其他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 缘的、无意义的部分加以排斥。 在全球史的视角之下,关注的是对人 类社会共有文明的探讨。在斯塔夫里阿 诺斯看来,全球史写的实际上是文明 史,从而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史、民族国 家史。我们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从来不 是某一个区域孤立发生的结果,而是在 多种文明的交往下才得以拥有源源不断 的生命活力。 其次,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作为一 部理解人类历史过往、现在与未来的经典 著作,《全球通史》流露出的时代感与现实 感时刻提醒着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 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 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看到历史的传承 性。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可 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源。因此,在叙述历史 上的重大变故时,作者会联系当今形势, 试图帮助我们理清当下世界的来龙去脉。 最后,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全球通史》 一书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古代—中古—近 (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 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 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 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以1500年作为 两个阶段的划分,则是承认历史在这个星 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依据这样 一种划分,有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 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 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 球 通 史》 在 出 版 之 初 , 就 以 创 建 符 合新世界的新史学为要旨。对此,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高毅认为,这部从全球视野 出发的史著,能让我们洞悉天下大事,也 能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路该怎么走,以及我 们作为人类的一员,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又 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 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走向哪里去,但 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 —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 可 能 性 。 这 正 是 《全 球 通 史》 在 今 天 给 予 我们的力量感。 《全 球 通 史》 让 我 们 更 加 清 楚 自 身 在 时 间洪流中的位置,更让我们认识到未来我 们该为何而继续奋斗。 新校本将给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前列十余年,占 据 同 类 书 市 场 份 额 超 90% 的 《全 球 通 史》, 如今出了新校本,这件事似乎比新版本身 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第7版新校本将给 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本书的责任编辑周彬这样告诉记者: 推出新的校本,无疑潜藏着不确定性,但 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知道,新时 代的读者会有新的要求。 原来,《全球通史》 本身就是在不断的 自我完善中走到今天的。作者斯塔夫里阿 诺斯自推出初版后,便坚持不断地更新再 版,以期更加贴合不同年代的现实关怀。 英文版出版40余年中已累计修订7次,中 文版出版 10余年来,在受到读者高度认可 的同时,也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对译文中出 现的错讹和原著中的疏漏提出修改意见。 因此,这次选择推出新校本,有助于系统 整合这些意见,并在重新编校的过程中进 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加以改进。 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书中的译文 与地图进行了全新修订。编辑部历时两年 多对译文进行精校,地图也经过权威机构 修订,以期更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 新校本《全球通史》经过重新设计, 图文配合更加紧密,书中用近300幅插图 来图解专业知识,用 30余幅世界地图来纵 览全球格局,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 文明发展的细节,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 同时,此前附带于全书结尾处的地图,调 整至内文页,此举更方便读者比较文字内 容,随时对照。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已被写入联合国文 件,我们认为,《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 里阿诺斯饱含热情的笔触背后所蕴藏的深 意,也正是这样一种热情,这种对人类文 明广博的热爱,感染了新校本的全体参与 者。希望这份热情,也能传递给阅读这本 书的广大读者。”周彬说。 走向联系、流动、共享的全球化未来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 轩认为,《全球通史》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叙 述历史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即使是对一个 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也大有启发。它使 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 的历史细节,却可能比一个气势磅礴的历 史事件,更具有考证和辨析历史本真与实 质的价值。“我完全相信:细节比情节更为 可信和可靠。”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看来, 《全 球 通 史》 提 出 了 全 球 化 是 一 个 历 史 发 展 进程的看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全球 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 主要目的不在于揭示那种不顾整体、只注 重自我利益的个体发展,而是要通过多元 化的文化传播,让先进事物在世界范围内 得到确认和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认 为,强烈地想回答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新问 题 的 写 作 动 机 , 使 《全 球 通 史》 这 部 大 型 通史的叙述弥漫着一种试图通过当代意识 反观历史的探索风格,而区别于以往通史 著作的单调线性叙事。其中所蕴含的对当 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和尊重,都使得这部通史无愧于经典作品 的称谓。 综上所述,《全球通史》带给我们的, 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它有助于人们 理解未来 —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 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 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每个时代 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而每个时代的人 也需要阅读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

干部书架 《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新书荐读 · 童音演绎的《七子之歌》,转 瞬间澳门已回归祖国 20 周 年。“一国两制”下,“澳人治

  • Upload
    others

  • View
    2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干部书架 《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新书荐读 · 童音演绎的《七子之歌》,转 瞬间澳门已回归祖国 20 周 年。“一国两制”下,“澳人治

7责任编辑:张思思电话:(010) 59598073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 12月24日 星期二读书 本领 周刊

夜读偶得

干部书架

新书荐读

耳畔兀自回荡着20年前

童音演绎的《七子之歌》,转

瞬间澳门已回归祖国 20 周

年。“一国两制”下,“澳人治

澳、高度自治”的莲岛,如今

发展水涨船高。那五星莲花

绿旗中盛放的莲花,恰如一

盏在祖国环抱下熠熠发亮的

灯。小说《弯弯的大湾》就以

澳门回归后,新生代的疍家

人从渔业跨至灯饰业努力拼

搏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不畏

市场浪潮、敢拼敢闯的疍家

人群像和这二十年来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画卷。

几百年来与水为伴,靠海吃海,经受着风浪吹袭的疍家

人,在时局变化中,迈出了勇敢的一步。麦斯钰,因家境原

因没能跨进大学门槛,成为第一批“上岸”的疍家人。受

“华明灯饰”老总欧阳东江器重,在珠江工厂开始自己的商

界历程。麦斯钰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寻,没有进过名牌大

学,就从技术和销售入手,摸清灯饰市场的规则和前景,扎

根投入。在她身上,有着疍家人正直、诚信、勇敢的品质,

虽然出身卑微、起点低,但心怀忠贞,不负欧阳东江的期

望,从基层做起,一次次跨越技术阻碍和种种困难,最终创

立自己的灯饰公司,成长为知名女性企业家。

麦斯钰身上有新一代疍家人的优良品质,不仅肩负着上

一辈人对疍家文化的守护职责,而且在“上岸”后致力于推进

澳门与内地商业互融互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己的灯饰

公司从一家小门店发展成为重信誉、重研发、重服务的大公

司。她那种要强的性格中,也有疍家人“出海三分命,上岸低

头行”的隐忍精神。她和郭永旺的婚姻,最终因性格分歧和志

向不同而解除,曾经的“永旺灯饰”也变身“国兰灯饰”。虽无

可以倚仗的男人肩膀,她依然凭自己独到的投资眼光和大气

的管理经验,将公司经营得有条不紊。

欧阳东江的侄女欧阳春虽为华明集团的管理人员,却处

处为难麦斯钰,迫使她离开华明,另起炉灶。甚至在麦斯钰创

业过程中,依仗企业财力和名声以大欺小,鲸吞蚕食,试图搞

垮“国兰”。欧阳春学历高,野心大,紧要关头甚至可以六亲不

认,企图控股华明集团。而欧阳东江的儿子欧阳小江,从起初

懒散、娇惯的少爷脾气,在经历了欺骗和教训后,开始成长起

来,最终继承父辈的事业,并和麦斯钰合力将灯饰产品从“中

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推向国家建设领域和国际市场。

小说叙述客观而写实,将围绕在麦斯钰身边的人物,无

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刻画得性格鲜明:黄梓建的

稳重上进、梁教授的磊落慈祥、梁雯的聪慧正义、雷梨花的

直率坦诚、麦父的坚守倔强、麦斯华的机智灵动,以及欧阳

春的跋扈嚣张、郭永旺的自私小气、迭马猴的暴躁痞气……

每个人物无一重复,形成善与恶、正与邪的对立和对抗。作

者赋予他们生命的同时,通过情节的衬托,使他们得以成

长。麦父虽然有老一代疍家人的固执和迷信,但他对疍家文

化的坚守,也令读者感动。

作者李康对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的拿捏

游刃有余,通过戏剧化情节的冲突,让人物性格得以升华。最

关键的是,如何把握“一国两制”下,澳门精神的成长和发扬,

以及它与内地血缘关系的融合,要通过桩桩件件的“故事”来

串联起来,要讲述得让读者既信服又深有感触,不下一番苦

功,根本无法抵达。书中从国家提倡产学研结合,整合社会资

源,促进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到863计划、“半

导体照明工程”、国家“十一五”规划,再到疍家文化和开发商

之间的冲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设有情节的“梗”,但没

有在政策理论上徒落笔墨。作者有意让时代背景退后一步,

来烘托人物和情节本身,以最具澳门精神的典型人物麦斯钰

带动情节发展,从而绘制出大时代、小命运互为映衬的画卷,

彰显“一国两制”对澳门发展的有力促进。

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人,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创业经营,秉承疍家人的血性和顽强,闯出了一条既融合又

独具优势的道路——这正是 《弯弯的大湾》所要展现的时代

变迁和命运传奇。

12月 17日至 18日,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

盛典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

2019年北京全民阅读工作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条主线,以“壮丽70年 颂读新时代”为主题,创新

推出了“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式暨全城尚读系列活

动”“北京阅读马拉松”“北京儿童阅读周”“庆祝新中国成

立 70周年系列阅读活动”“‘一带一路’主题阅读活动”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

等各具特色的系列阅读活动。一年来,北京市举办各类阅读

活动 3万余场,覆盖和影响人群达 1000万以上,深受业界

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构建“首善之区 阅读之都”的发展态

势逐步形成。

“致敬阅读 光荣绽放”颁奖活动为 2019年北京“阅读

示范社区”“书香家庭”“金牌阅读推广人”颁奖,并配有诵

读表演、故事讲述等环节;“书香长廊”北京阅读季成就展

全面总结 2019年北京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和 16+1区全

民阅读创新推广模式和优秀案例;“‘阅读+’主题对话”

邀请名家解读全民阅读发展大趋势;“体验阅读街区”在20

余个分会场面向大众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主题讲座和交流活

动。阅读盛典期间,邀请梁晓声、蒙曼等阅读大使向市民发

出阅读倡议,以公益广告“扮靓”出行空间,让“一路书香

伴你行”。 (张思思)

李宜航是羊城晚报社副社长,他把自

己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的理性思考,结集

为 《中央党校学习笔记》 一书。作为一名

读者,通读全书,我从中看到了思想的威

力,读出了党校理论教育的价值,也触摸

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心路修炼之旅,

更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党校教员沉甸甸的使

命与责任,那就是要让信仰根植理性,让

人生充满意义。

本书呈现了共产党人伟大的灵魂,有

“高度”。人的生命必须在寻找意义中走向

崇高,而崇高的灵魂需要不断接受洗礼,

党校就是党性修炼的殿堂。如果说趋利避

害、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所有

生物具备的自然本能的话,那么,对于人

来说,生命是建立于自然存在之上而又超

越于自然存在的文化存在,一个真正的生

命的价值在于意义。人的生命本质不是先

天的,而是在自我的选择和创造中不断生

成的,是自己“学以成人”,在生命实践和

社会交往中接受了和生成了什么样的文化

密码,他就具备什么样的本质和灵魂。对

于共产党人来说,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就在造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中。为了人类

解放而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也在所不惜,视死如归。正如马克思所指

出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

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

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

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

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

人们将洒下热泪。”崇高的灵魂不是先天

的,伟大的人生也不是天定的,而是在不

断的修炼中走出来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

来说,党校可谓灵魂修炼的一个神圣殿

堂,在这里一个又一个灵魂得到洗礼而变

得纯洁和高尚,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立场坚

定的无产阶级战士。正如本书作者所说:

入学的第一天,我给自己这样的解释:我

要低到尘埃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悄

悄地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我要做

一枚安静的行者,踏访通往中国梦的基因

谱和路线图……我想回到初心,回到举起

右手那一刻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

哪里去?

本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有“深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

要真懂,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理服

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 只有抓住

了事物本质的有“深度”的理论,才能够

抓住人的灵魂,凝聚成为改造世界解放人

类的强大物质理论。党校就是一个通过系

统的理论学习,为伟大而坚定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提供理性基础的神圣家园。正如本

书作者所说:中央党校作为我们党的最高

学府,要为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提供学理支

撑、分析范式,就必须找得准学术接口、

讲得明逻辑起点、理得清哲学维度、守得

牢立论基础,能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

然,搭得稳“四梁八柱”。正是基于这样的

对真理的渴望和崇高的追求,本书作者在

中央党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坚定信仰的理

论滋养,培植着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理性

根基。本书作者有感而发:我们学习的目

标是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

践者、有力传播者”,如果精华没有掌握、

大意没有通晓、学理没有深化,那就是不

合格!只有达到了理论自觉、文化自信、

思想解放、价值观先进,才叫过了关啊。

本书充满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清新的

时代气息,有“温度”。各级领导干部到党

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还要

锻炼党性坚定信仰,更要把自己塑造成为

一个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无产阶级战

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造福人民。延

安时期,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在

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

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

使我们党更加统一。”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

党的高中级干部和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

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进行党

性锻炼的重要渠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

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学习和思考的目

的,全部在于运用,要在提升自身思维高

度和理论深度的基础上,时刻关注鲜活的

时代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本书作

者的初心,他感叹道:“在中央党校研修一

年,最重要的是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

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

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白了,文章有

文采还在其次,甚至是‘末节’;‘熟知未

必真知’,有没有思想高度、有没有理论深

度、有没有学术价值、有没有指导意义才

是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书

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处处体现着

用经典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热切关注,让读

者阅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时代

的“温度”。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

院) 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弯弯的大湾》

回归与融合下的澳门精神■范典

第九届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举行

《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本报记者 张思思

培植信仰的理性根基——读 《中央党校学习笔记》

■董振华

天地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9年入学季,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

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送给新生一本

书。这本书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 《全球

通史:从史前到 21世纪》。在浩瀚的经典

著作中为什么单单选择 《全球通史》?该校

前校长表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清楚

地认清现实,才能够更好展望未来,更加

热爱我们的祖国。”

20世纪 7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全

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

他的集大成之作—— 《全球通史》,这部书

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

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

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

简体版销量也已逾 600万册。近日,由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全球通史》 第 7版

新校本,耗时编校小组两年的审慎修订,

以崭新的面目重新来到了读者的面前。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

从浩瀚的记载中回望人类漫长的过

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世界

有什么关联?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

把根源追溯至漫长的纪元以前?如果历史

是一条无尽的通道,我们将如何认识自身

在时间中的位置?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试图解答以上

这些疑惑的过程中,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

的 《全球通史》。它的诞生,正是企图把历

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关

联,让读者用过去的历史经验反思当今现

实生活中的问题。

作为一部面向所有人的通史类著作,

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

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

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

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以及对文

明利弊的探讨和对科学技术的忧虑与警

示,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更多的人引入思

考,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著作“枯燥、难

读”的印象,减小了读者的阅读压力,也

降低了踏进历史领域的门槛。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仅仅是因为 《全

球通史》 出名并且畅销而去读它吗?当然

不是!

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这样告诉记

者:“我们阅读全球史,是因为新世界需要

新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殖民

地革命浪潮,迅速而明显地粉碎了旧有的

背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中心论’

已不再适用,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

观也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

视角,以 《全球通史》 为代表的全球史著

作因此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不断出现会引发更大动荡的

事件,如环境恶化、资源耗竭……这些事

件迫使我们将眼光从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

移开,而将全人类视作一个整体。阅读全

球史,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作为人类,我们

的人性、价值、成就和前景的本质究竟如

何。同时,阅读全球史,我们会发现从未

被关注过的历史细节,拥有更加宏观的视

野。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 21 世纪全球

化,《全球通史》 对世界历史做出了精辟的

高度概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

和现在的框架,从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

人类的灵活性和潜能。

“大同世界”,全球史的美好愿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试图摒弃传统史学界

的“西方中心论”,而成为“全球史观”的

倡导者。因此,《全球通史》是一部实践20

世纪 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

奠基之作,也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

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

那么,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我们如何看待并理解“全球史观”呢?

首先,需要我们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

的整体。在“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叙事习

惯下,往往把西方视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

角,而将其他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

缘的、无意义的部分加以排斥。

在全球史的视角之下,关注的是对人

类社会共有文明的探讨。在斯塔夫里阿

诺 斯 看 来 , 全 球 史 写 的 实 际 上 是 文 明

史,从而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史、民族国

家史。我们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从来不

是某一个区域孤立发生的结果,而是在

多种文明的交往下才得以拥有源源不断

的生命活力。

其次,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作为一

部理解人类历史过往、现在与未来的经典

著作,《全球通史》 流露出的时代感与现实

感时刻提醒着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

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

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看到历史的传承

性。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可

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源。因此,在叙述历史

上的重大变故时,作者会联系当今形势,

试图帮助我们理清当下世界的来龙去脉。

最后,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全球通史》

一书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古代—中古—近

(现) 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

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

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

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以1500年作为

两个阶段的划分,则是承认历史在这个星

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依据这样

一种划分,有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

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

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 在出版之初,就以创建符

合新世界的新史学为要旨。对此,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高毅认为,这部从全球视野

出发的史著,能让我们洞悉天下大事,也

能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路该怎么走,以及我

们作为人类的一员,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又

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

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走向哪里去,但

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

性——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

可能性。这正是 《全球通史》 在今天给予

我们的力量感。

《全球通史》 让我们更加清楚自身在时

间洪流中的位置,更让我们认识到未来我

们该为何而继续奋斗。

新校本将给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前列十余年,占

据同类书市场份额超 90%的 《全球通史》,

如今出了新校本,这件事似乎比新版本身

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第 7版新校本将给

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本书的责任编辑周彬这样告诉记者:

推出新的校本,无疑潜藏着不确定性,但

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知道,新时

代的读者会有新的要求。

原来,《全球通史》 本身就是在不断的

自我完善中走到今天的。作者斯塔夫里阿

诺斯自推出初版后,便坚持不断地更新再

版,以期更加贴合不同年代的现实关怀。

英文版出版 40余年中已累计修订 7次,中

文版出版 10余年来,在受到读者高度认可

的同时,也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对译文中出

现的错讹和原著中的疏漏提出修改意见。

因此,这次选择推出新校本,有助于系统

整合这些意见,并在重新编校的过程中进

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加以改进。

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书中的译文

与地图进行了全新修订。编辑部历时两年

多对译文进行精校,地图也经过权威机构

修订,以期更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

新校本 《全球通史》 经过重新设计,

图文配合更加紧密,书中用近 300幅插图

来图解专业知识,用 30余幅世界地图来纵

览全球格局,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

文明发展的细节,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

同时,此前附带于全书结尾处的地图,调

整至内文页,此举更方便读者比较文字内

容,随时对照。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已被写入联合国文

件,我们认为,《全球通史》 的作者斯塔夫

里阿诺斯饱含热情的笔触背后所蕴藏的深

意,也正是这样一种热情,这种对人类文

明广博的热爱,感染了新校本的全体参与

者。希望这份热情,也能传递给阅读这本

书的广大读者。”周彬说。

走向联系、流动、共享的全球化未来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

轩认为,《全球通史》 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叙

述历史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即使是对一个

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也大有启发。它使

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

的历史细节,却可能比一个气势磅礴的历

史事件,更具有考证和辨析历史本真与实

质的价值。“我完全相信:细节比情节更为

可信和可靠。”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看来,

《全球通史》 提出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

进程的看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全球

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

主要目的不在于揭示那种不顾整体、只注

重自我利益的个体发展,而是要通过多元

化的文化传播,让先进事物在世界范围内

得到确认和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认

为,强烈地想回答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新问

题的写作动机,使 《全球通史》 这部大型

通史的叙述弥漫着一种试图通过当代意识

反观历史的探索风格,而区别于以往通史

著作的单调线性叙事。其中所蕴含的对当

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和尊重,都使得这部通史无愧于经典作品

的称谓。

综上所述,《全球通史》 带给我们的,

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它有助于人们

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

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

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每个时代

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而每个时代的人

也需要阅读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