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子計畫二: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之建立(II)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621-Z-034-003-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洪維勵 計畫參與人員: 周淑惠、潘思祈、陳佳君、李宛樺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0 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子計畫二: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之建立(II)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621-Z-034-003-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洪維勵

計畫參與人員:周淑惠、潘思祈、陳佳君、李宛樺

報告類型: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0 日

Page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期中進度報告

生態旅遊之永續評量與發展策略 – 子計畫二:生態旅遊

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之建立(II)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計畫編號:NSC 92-2621-Z-034 -007-執行期間: 2004 年 08 月 01 日 至 2005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洪維勵共同主持人:計畫參與人員:周淑惠、潘思祈、陳佳君、李宛樺研究生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

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0 日

Page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計畫中文摘要

關鍵字: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

本計畫的目的為建立一個地方性與持續性的環境監測模式,以避免遊客、社區居

民、以及生態旅遊業者所造成之負面影響,並選擇一生態旅遊地,實地調查、評估該模

式之適用性,以及提出具體策略供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之參考。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

與個案探討,建立適合國內生態旅遊之環境監測初步架構,並透過德爾菲法找出合適之

環境監測項目與方法,以建立一具體與實用之環境監測機制。

研究結果將環境監測架構分為四階段:(一)監測前準備(二)發展監測計畫(三)執行監

測計畫與(四)監測後的評估與修正。其中幾給重要的執行步驟包括: 由當地所有的利益

關係人發展環境指標;藉由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將指標轉換為居民可監測之項目;依觀

光淡旺季執行監測計畫。而在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實地由自願之當地居民執行後,本研

究提出以下四點策略: (一)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需專業機構與居民相配合 (二)適度運用社區活動增加溝通協調機會以達成社區共識 (三) 解說員制度的建立 (四)加強

各利益關係人間之溝通協調。

I

Page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計畫英文摘要

Keywords: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audits

The research project intends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based and continuousenvironmental auditing model. It is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brought by tourists, localresidents, and the ecotourism industry. The model will then be testified through some surveysin a selected ecotourism site.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will be suggested after the surveys.Initially,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fin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methods by case studies. TheDelphi technique is to be used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items of environmental audits. It is toestablish a practical environmental audit system.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 should be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preparation, developing an auditing plan, implementing audit, andevaluating the plan. A number of important step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n environmentalauditing plain of an ecotourism site are: selecting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by stakeholders,transforming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into practical auditing work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bylocal residents, implementing audits before and during tourism season. Tao-Mi was selectedas the study site, and the proposed step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were carried out by a number of volunteers. The research then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asfollows: (1) local residents need to link with some academic institutions or NGOs; (2)promot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community activities; (3) establishing interpretationsystem; (4)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stakeholders.

Page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內容目錄

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態旅遊 3第二節 環境監測 5第三節 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 6第四節 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 13第五節 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個案 14第六節 桃米社區個案描述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1第二節 研究步驟 23第三節 德爾菲法 24第四節 監測之實地操作設計 25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步驟 30第二節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策略 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9計畫成果自評 41參考文獻 42附錄一 重要環境指標調查表 47附錄二 環境監測調查表 49附錄三 桃米生態村環境監測紀錄 52

Page 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表目錄

表 2-1 民國 92 年 12 月份桃米戶口暨動態統計表 17表 3-1 研究進度表 23表 3-2 訪談對象 28

Page 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圖目錄

圖 2-1 生態旅遊達成永續性目標的過程 4圖 2-2 目的地環境組成要素 7圖 2-3 環境監測與環境指標架構圖 9圖 2-4 環境監測架構圖 12圖 2-5 九二一地震後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圖 19圖 3-1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建立之流程圖 22圖 3-2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圖 27圖 4-1 修正後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圖 33

Page 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在 90 年代為各國學者熱烈的討論,被認為是一種替代

大眾觀光(mass-tourism)的好方式,認為它可以解決大眾觀光對當地所造成的負面環境、

經濟與社會文化衝擊的問題,為達成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的手段之一 (Boo,1990;Nelson, 1994;Ceballos-Lascurain, 1996)。

許多國家將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其國家整體觀光發展及自然保育推動結合,建構其制

度化的推展。而各國旅遊業者早已相繼推出生態旅遊相關產品,生態旅遊的發展已為國

際潮流。聯合國將 2002 年訂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在全球陸續展開有關生態旅遊的研究

發展、教育推廣等活動,更加速其推展。國內為配合國際潮流,行政院亦將 2002 年訂

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各相關政府單位亦相繼舉辦生態旅遊活動,以及提出未來推動之具

體措施。

然而,在實務上,生態旅遊的發展是否一定能朝向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目標?實際上是相當令人質疑的。很多國家大力推展生態旅遊,特別是在以豐富的自

然資源及景觀著稱的國家,如非洲、中、南美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如肯亞、哥斯大黎加、

泰國、印度等。然而,很多旅遊業者將生態旅遊解釋為「接近自然資源或景觀」之旅遊

型態,因而推出「叢林健行」、「野生動物生態之旅」、「海底生態探險」等標榜最接近自

然的「生態旅遊」(Hawa, 1997: Lumsdon and Swift, 1998)。這些產品仍為大眾觀光模式,

也因此對自然地區造成極大的威脅。而至生態旅遊地遊覽的旅客也不一定能稱為生態旅

遊客(ecotourists),因為他們對生態旅遊的意函並不了解。近幾年,許多國家意識到此問

題,因而研擬針對旅遊部門以及遊客的旅遊規範或道德行為守則(王鑫, 2000)。此外,許

多保護區如國家公園,未提供當地居民參與政策研擬,甚至嚴禁當地居民使用他們傳統

上賴以維生的資源,造成居民對保護區產生敵意,因而不支持自然保育。

以泰國為例,Hawa (1997)指出,過去泰國發展生態旅遊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一)觀光

業者與觀光客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不足;(二)缺乏地方居民的參與;(三)政府、業者、非

官方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簡稱 NGO)、觀光客及地方居民間缺乏溝通與

合作的管道。第一,由於缺乏法令的管制,觀光業者僅著眼於觀光市場的開拓,經營自

然冒險型的生態旅遊,觀光客也被誤導。第二,地方居民在缺乏資金、市場資訊及管理

技巧下,無法和業者相抗衡,而被排除在外。第三,生態旅遊的要旨之一,即透過教育

和溝通協調,加強政府、業者、觀光客及居民的自然保育觀念及態度,而 NGO 常為居

中協調的重要角色,促進上述各族群的合作機制。

依據 Ross and Wall (1999)所提出的生態旅遊架構,理想的生態旅遊狀況為架構中之

三個主體 –資源、遊客、地方社區 –兩兩之間有互相依存及互利的關係。其互利關係

分述如下:

(1)資源與遊客: 觀光稅收可回饋於資源的保護,而資源提供觀光客教育與學習的機會與經驗

1

Page 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資源與地方居民: 資源提供居民教育機會,居民從深入了解環境,進而倡導環境保育;而另一方面,因資源的保育,使居民能受惠於永續的資源利用

(3)地方居民與觀光: 觀光帶給地方居民經濟上的利益,而觀光客亦受惠於文化的欣賞與交流

永續觀光需要所有關係人的支持,包括中央及地方的觀光部門、觀光產業、非政府

組織(NGO)、觀光客(WTO, 1998),以及當地居民。因此,本研究計畫擬從遊客容量、環

境資源、社區及生態旅遊業四者的觀點,研擬生態旅遊發展機制與策略,以達永續觀光

的目標。而本子計畫乃就環境資源面切入,擬建立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模式。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之總目標歸納如下:

(1) 探討生態旅遊容量之評估內涵、方法、流程、準則、規範、以及資料取得與分析方式,並選擇生態旅遊地進行示範。

(2) 建立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機制與環境管理架構、模式與程序,並選擇生態旅遊地進行示範。

(3) 建立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並以生態旅遊地為實證對象,提出具體可行之發展策略及推動方案。

(4) 建立生態旅遊業與產品之評鑑模式與程序,並以生態旅遊地之業者為對象,進行實際評鑑作業,進而提出永續經營之管理策略。

而本子計畫之研究目的為上述之第二項,即:

建立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機制與環境管理架構、模式與程序。

透過國內生態旅遊地之實證研究,以提出適合國內之推動模式與發展策略。

本子計畫之進行,需與其他子計畫整合。遊客為旅遊地的主要消費者,因此遊客容

量及遊客行為之評估為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重要項目之一。長期與定期的環境監測端賴

資源管理單位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以當地社區為中心的環境監測系統,由當地居民為環

境之管理者,二者才能均受惠。此外,旅遊業者為遊客與旅遊地之仲介,其環境態度及

對生態旅遊的認知,直接影響旅遊產品的內容、品質,亦間接影響到遊客對產品的認知,

因此,對旅遊業者的評估亦為監測的項目之一。總言之,環境監測機制之研擬,必須考

量如何監測所有關係人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本子計畫之進行,必須透過與其他子計畫

主持人的定期討論,整合各子計畫的發現,才能研擬適當及完整之環境監測策略。

2

Page 1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態旅遊

一、生態旅遊之源起

在一九六五年,由學者 Hetzer 提出生態性觀光(ecological tourism),他呼應文化、

教育與旅客業者對環境重新思考,並提倡一種對當地文化與環境最小衝擊、追求最大經

濟利益與遊客最大滿足的旅遊活動(Fennell, 1999),爾後,生態旅遊在經過一定的學術蘊

釀後,即於一九八零年代,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versation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之特別顧問 Ceballous-Lascurain 正式提出(Page &Dowling, 2002)。此思潮的主要概念即是結合「生態保育」與「旅遊發展」,強調不該因

旅遊發展而過度犧牲環境與資源,應該從旅遊的途徑同時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水準與促

進當地資源的保育;後來有學者將此概念稱之為 ecotourism(國內普遍譯為『生態旅遊』

或『生態旅遊』)(Boo, 1990;Linberg, 1991)。

二、生態旅遊之定義與內涵

生態旅遊是現代觀光文獻中最常被使用的名詞之一,但其定義並沒有統一,其概念

亦未被完全了解,以致常與其它類型的觀光混淆 (Page and Dowling, 2002) 。

Ceballos-Lascurain (1987)認為,生態旅遊是指遊客前往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

區域旅行,具有特定的研究主題,且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像,並關心該區

域內之過去及現在文化內涵。Fennel and Eagles 於 1989 年指出,生態旅遊是以自然為

主的觀光,其刺激經濟並建立維護體系,並認為生態旅遊有三項特點:獨特自然區域的

吸引力;透過教育、營利、態度改變、社區發展、政治權力用觀光當作保護自然的工具;

提供當地居民被雇用的機會。而 Wight (1993)認為生態旅遊是提供自然旅遊的體驗對生

態系保存的貢獻,尊重整體社區的整合的一種旅遊型式。而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Society)對於生態旅遊的定義是,一種對於自然地區的責任旅遊,兼顧環境保護和增進

當地居民的福利(Western,1993)。綜上所述,本研究將生態旅遊內涵歸納為 1.尊重環境與負責任的自然旅遊 2.環境教

育 3.回饋社區及 4.永續發展。而生態旅遊常被視為達成永續觀光的一種方法,如圖 2-1所示,生態旅遊被視為保護自然地區的方法,其透過觀光收入、環境教育及地方參與,

促使遊客與居民支持自然資源的保育,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能由地方人士掌控,以地方

性、小規模的發展朝向永續性的目標(Ross and Wall, 1999)。

3

Page 1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圖 2-1 生態旅遊達成永續性目標的過程 (資料來源: Ross and Wall, 1999, p. 124)

三、台灣生態旅遊之發展

國外生態旅遊之概念起源於 1965 年,而台灣則起步較晚,約於 1990 年左右國內學

界才開始陸續討論生態旅遊之議題,而本研究將台灣生態旅遊發展分為兩部份:政策面

及民間發展面。

(一)政策方面

在國內學界以開始探討生態旅遊時,有關生態旅遊的議題並還未出現在政府的觀光

政策中,並且缺少生態旅遊的實行計劃、產品與評估,僅推廣生態旅遊之概念(劉立偉,

2000)。至 1997 年交通部觀光局開始調查台灣潛在生態旅遊資源,並在 1998 年辦理台

灣海域鯨豚生態旅遊潛力調查後,帶動了台灣東部海域賞鯨豚活動之熱潮並將綠島之觀

光發展定位為「生態旅遊島」,擬定發展海洋生態旅遊、休閒漁業觀光及海洋冒險旅遊

等形式的旅遊活動,並做為台灣地區生態旅遊規劃典例,其開發規劃、經營策略、監測

工作等都與澳洲大堡礁的發展目標類似,皆以分區管制做為發展觀光的主要依據,以達

到資源保育與旅遊活動並重的目標(范莉雯,2001)。2001 年 3 月,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成立,配合舉辦生態旅遊研討會、生態

解說員教育訓練及生態旅遊實務觀摩等,使得國內生態旅遊之概念,逐漸受到認同與共

識(巫惠玲,2002)。2002 年聯合國欲推動生態旅遊,宣佈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世界旅遊

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配合聯合國環境計劃(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program, UNEP)擬定各項活動計劃,並建議各國配合國際生態旅遊年,制定國家策略及

特別方案宣導生態旅遊,而台灣為配合此一潮流,行政院亦在 2002 年訂為台灣生態旅

遊年,並擬定「2002 年生態旅遊年工作計劃」,大力推動國內生態旅遊活動。

2003 年八月,漁業署為推廣國內賞鯨生態旅遊與正確的賞鯨風氣,提升賞鯨水準與

服務品質,農委會漁業署委請中華鯨豚協會與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共同推動的

倡導保護 地方掌控

永續性

生態旅遊

自然地區的保護

觀光收入 環境教育 地方參與

保育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

開發經濟與基礎建設成長

4

Page 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賞鯨策略聯盟」架構下,開始舉辦「賞鯨標章評鑑認證」(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

會,2003)。同年 10 月營建署舉辦「國家公園環境景觀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環境

專家對國家公園發展進行檢討,發現目前台灣國家公園有角色嚴重錯亂的問題,國家公

園的發展主軸需重新定調,因此會後結論認為,為維護國家公園的生態品質,國家公園

將以「生態旅遊」的深度之旅為主,研發生態旅遊的經營方式,並檢討園內土地分區管

制利用的適宜性,讓國家公園的定位更清楚(鄭朝陽,2003)。從上述台灣發展生態旅遊

政策歷程可知,生態旅遊已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未來會是發展觀光之重點主題。

(二)民間發展方面

在產業界方面,旅遊業者開始不斷提出關於生態旅遊的行程來吸引消費者,如:澎

胡地區以發展符合生態旅遊活動的遊憩活動-潮間帶的踏浪、拾貝等遊憩活動及石滬沙

港的捕魚活動與撿拾魚蝦之生態觀察活動、台東關山陣推行自行車環繞步道、東海岸賞

鯨的生態旅遊活動及澎湖望安島海龜生態旅遊活動等(劉立偉,2000)。但這些看似生態

旅遊的活動內容,其實只是在選擇旅遊點與旅遊活動尚略偏具生態特色者而已,在整個

活動中,並未加入環境教育的目的,可見,目前台灣旅遊產業界尚停留於行銷層面(朱芝緯,2000)。

第二節 環境監測

一、環境的定義

係包括影響生物體的生命和發展的一切外在事物,因此,所有存在於人類身體活動

周圍的環境,乃人類所藉以生活與生存的空間、資源及其他萬事萬物,係以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為主,亦即是每個人生活起居、作息處所、飲食、育樂及一切生活上所

需的各種條件(邱文光,1995)。在環境科學中,環境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直接或間

接影響人類生活與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的總稱(楊賢智等,1994)。對人

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作用於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界事物(劉天齊等,

1995)。通常環境可分為三類(邱文光,1995):

(一)環化性環境(physical and chemical environment):包括氣象、氣候、地形、地理結構

及各種化學因素等。

(二)生物性環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係指圍繞在人類四周的一切活的東西,包括各

種動物和植物。

(三)社會經濟環境(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決定的主要因素係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狀

況。

另外依環境要素的屬性可分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曲格平,1993) :

(一)自然環境:環繞著人群的空間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

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體。

(二)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發展中,為了不斷提高人類的物質科文化生活而創

造出來的,一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誌,另一方面又隨著人類文明的

5

Page 1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所以也有人把社會環境稱為文化。

歸納以上定義發現,環境是由會相互影響的、不同的各種環境因子所組成,這些因

子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與活動的空間和資源。而在不同的領域上,將對環境有不同的

註釋,因此本研究所謂生態旅遊地之環境,便是指作用於生態旅遊地的所有外界相關事

物,其中包含自然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

二、環境監測之定義與內涵

環境監測的發展始於 1970 年代末期的加拿大,主要因為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重視,

促使政府制定環境保護相關法令,強制企業必須遵守(Diamantis, 1999)。而英國的公部門

組織亦發展了一套環境監測程序(Barton, 1996)。環境監測為環境科學研究與環境保護的基礎,是指測量各種代表環境品質標誌或數

據的過程(黃秀蓮等,1994)。是用來監測實際與潛在環境影響的步驟(Diamantis andWestlake, 1997;Diamantis, 1998)。其主要目的是正確掌握環璄品質的現況,並從長期積

累的監測資料中,檢測出環境品質的變化規律(葉文虎、欒勝基,1996)。環境監測意指用來監測環境影響的步驟,而在觀光產業中,是在詳述公私部門領域

在測量環境影響的步驟與整體表現(Diamantis and Westlake, 1997;Diamantis, 1998)。在生

態旅遊發展的同時,必須了解當地資源現況以便規劃與未來發展,而環境監測則讓島嶼

觀光規劃者,可以監測觀光所帶來的環境影響項目及程度,幫助環境資源管理的落實,

並作為環境策略擬訂之基礎(Stabler & Goodall, 1996)。綜上所述環境監測泛指長期的、有系統的方法來測量環境品質及現況,以供某些目

的之需要而從事的一連串的調查與評估活動。

第三節 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

一、生態旅遊與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有利於一個地區在發展生態旅遊時,衡量當地的資源概況及發展步驟,並

且有助於資源永續保存(Diamantis, 1998)。近年來,公部門在做公園及公共場所的土地使

用管理及服務提供者時,都會使用到環境監測。一個地方實施環境監測,可透過觀光的

生命週期來評估這個區的環境組成要素。此部分由六個要素組成(Diamantis and Westlake,1997),也就是使用監測可以監視到整體的環境狀態(水資源等) ,包括實際的及潛在性

的影響,如同輔助的服務(地方組織活動),地方舒適度(民間服務),及吸引力等(見圖 2-2)。環境監測是一個觀光目的地的生態旅遊計畫及發展時的要素。此管理工具可以定義

觀光地的環境影響,如同他目的地活動及環境管理應用等(Diamantis, 1998)。由此可知環

境監測必需持續的進行,以確認遊客的活動是否影響環境品質,並監測觀光發展的狀

況,這對重視環境資源的生態旅遊更是重要。因此,環境測勢必成為地方在發展生態旅

遊時非常重要的管理步驟之一。

6

Page 1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二、生態旅遊環境監測與利益關係人

Humphrey 和 Hadley (2000),將監測隊的挑選與評估放在環境監測前的準備階段

中,表示環境監測主體一開始就關係著整個監測活動的主導。而在一般環境監測的專業

團隊,主要以環境工程監測單一面向之監測為主,不同於一般環境監測的是,在生態旅

遊發展的概念上,監測環境已不僅專注在單一的環境項目,且牽涉到許多利益關係人。

而在生態旅遊發展上,不論是生態旅遊活動,甚至於環境資源的管理,亦由對市場的探

索開發,漸朝經營管理面發展,並由個別單位管理發展至各相關單位的系統結合管理。

因此在生態旅遊地執行環境監測時的最佳監測團隊的成員,即為生態旅遊地之各個利益

關係人。其關係分述如下:

(一)政府單位

地方推動生態旅遊時,必須要有相關政策的擬定與支持,使其得以順利實行。以台

灣地區的政治與社經背景而言,推展生態應以政府主導的機制為核心,再輔以民間與產

業界的力量,才為適宜(宋秉明,2001)。政府單位在生態旅遊中扮演的角色,主要為法

令規章的訂定者,有了明確適宜的政策規定,地方在實施生態旅遊時,得以有依據與支

持,以期順利進行。而在環境監測機制中,政府除了政策法令的訂定外,還可以利用經

費補助與指派專家學者協助地方執行環境監測。

(二)生態旅遊遊客

環境監測需要長期的調查,然大部分的遊客無法長時間留在旅遊地,或定期回訪旅

遊地,因此生態旅遊地在執行環境監測時,遊客無法成為監測者。但遊客是直接從事生

態旅遊者,其在參與生態旅遊時最能感受旅遊地給予他們的感受,因此在部份監測項目

EQS 與綠色政策EQS 與綠色政策

EQS 與綠色政策 EPS 的程序與要求

可及性

(地方交通服務)地方舒適度

(民間服務)

監測的環境

吸引力輔助的服務

(地方組織活動)

EQS 與綠色政策

整體環境的狀態

(水資源等)

EQS :環境品質標準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EPS:環境實施標準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圖 2-2 目的地環境組成要素

資料來源: Diamantis, and Westlake, 1997.

7

Page 1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需要客觀判斷時,遊客便是最佳受訪對象。

(三)當地社區/居民

Boo(1990)指出生態旅遊之執行必須獲得當地人民之充份合作,才能在生態旅遊地

及其他生態資源的使用上取得最佳的運作方式。居民依環境生存,因為資源的直接影

響,環境與當地居民有最直接的相關性,因此生態旅遊地在執行環境監測時,居民將是

最佳監測觀察者,其可感受文化、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因此在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的機

制中,居民除了最佳監測者外,亦是許多監測項目在監測時的受訪者。

(四)生態旅遊相關業者

當旅遊業者了解生態旅遊的內涵,並以生態旅遊招攬遊客時,必須了解地方吸引遊

客的資源,與地方可接待遊客的旅遊資源,才能讓遊客得到較佳的生態旅遊滿意度。因

此相關業者對環境的認識及保護也有一份相當大的責任,業者可提供捐款給監測團隊,

甚至可藉由參加環境監測來認識並保護環境。

(五)非政府組織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非政府組織又稱第三部門,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共同的理念和目的下,自由結

社而成的組織,其組成動機乃係源自於民間的一種自發性行為(吳英明、林德昌,2001)。Knechtel(1985)認為,這些自願、非正式,且帶有家庭式性質的組織,對觀光業的拓展有

很大的幫助。而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定位,將在土地與環境管理上具有影響力(Reed,1997)。而在觀光產業中,許多地方文史工作室或社區經營團體等,多為地方居民自發

性組成,其除了維護地方資源更持續幫助推廣觀光發展,可見地方非政府組織在觀光發

展過程中亦占有極重要的角色。而在環境監測的機制中,NGO 可聚集各界力量協助地

方執行,不僅在經費募集,專業人力的招募也會對地方在執行環境監測時有很大的幫助。

在生態旅遊發展上,原本對環境衝擊較小的生態旅遊,因為大量遊客與業者的投

入,影響當地環境與居民的生活品質,讓生態旅遊相關單位,開始對環境漸有危機意識,

進而引發了地方回饋與環境長期保護監測的議題。而在參與機制上,自地方非政府組織

的推行引發大量遊客的興趣至吸引相關業者的投入與地方居民的參與,到現在政府的重

視與規劃策略,生態旅遊之發展,儼然需要更有系統的整體規劃管理。因此本研究擬生

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機制架構時的監測團隊,即以上述生態旅遊地之利益關係人為主要考

量。

三、生態旅遊環境監測與指標

在環境監測第二階段的架構中,Stabler 與 Goodall (1996)指出環境的影響需要量化

的概念,目的是為了方便管理與控制環境。而量化環境影響的一開始,就是指標的設立。

要透過環境監測來了解一個目的地的環境要素與環境影響情況,則需應用環境指標的概

念(Dimantis, 1998)。指標是一種參數或由參數所導出的數值,做為提供資訊、描述現象、環境、地區的

狀態(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94),並促使複雜

現象(如永續發展)得以經由簡單的資訊,建立溝通的管道與數值的分析(林裕強,2002)。環境指標(environmental indicators)為測量環境表現的工具,並提供永續性評估的重要依

8

Page 1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據(Brugman, 1997)。一般而言,指標在管理上的常見功能有下列幾項(郭乃文,2000):有效掌握環境狀態、環境變化趨勢預測、支援決策判斷、計畫目標值之設定、評估各項

政策措施執行前後之變化、提供民眾環境資訊、和作為與民眾溝通的工具等。而關於觀

光領域的指標上,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所發展的永續觀光指

標(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將所有選取出的指標分為二大類(WTO, 1995):(一)核心指標(core indicators):觀光需求取向指標,如地點保護、垃圾管理及使用密度等。

(二)目的地特定指標(destination specific indicators):關於不同生態系統及特定地點管理議

題之相關指標。

用環境指標來評估觀光衝擊,並無法發現需求取向與目的地面二類指標間交互作用

之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管理者分別評估需求取向如使用密目的地面如動植物數量,卻

無法得知二者間的因果關係(如物種的減少乃因使用密度過高)(Diamantis, 1999; Hughes,2002)。Diamantis(1999)認為上述之環境指標的限制,可藉環境監測的執行來克服,於是

提出一個環境監測與環境指標的架構,此架構包含五個步驟(如圖 2-3):(一)選取環境監測的類型

(二)確立相關課題,並選取適當的指標

(三)分別於觀光季節前(pre-tourism season)與觀光季節期間(during tourism season)執行環境監測

重覆此過程

選取環境監測類型

確立相關議題選取環境指標

觀光季節期間執行環境監測

觀光季節前執行環境監測

比較二次環境監測結果之差距

圖 2-3 環境監測與環境指標架構圖(資料來源:Diamantis, D., 1999, p. 22.)

9

Page 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四)比較分析上述二次實行環境監測結果之差距,並在評估後選取適當指標

(五)重覆上述四個步驟

此模式為使用環境監測來確立環境指標,Diamantis 認為,如此才能準確的找出觀

光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因子,並降低觀光發展之潛在風險。

四、環境監測程序

在生態旅遊地實施環境監測,仍需依循一般環境監測之流程為主軸。並與生態旅遊

地發展之模式做一整合,完成一執行架構,包括一套操作的配套系統,從事前的推廣到

最後的檢討。Carter & O’Reilly(1999)發展一套環境監測的方法,來評價昆仕蘭 Lamington國家公園附近的旅館,適應生態旅遊發展的情況。研究中提出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如下:

(一)設立程序與報告協定

監測必需要委託者與監測者互相信任。為了使整個監測程序得以順利進行,委託者

與監測者需正式的記錄並設立協定,他們必需同意如誰應該對評價的結果負責,整個監

測該如何呈現。

(二)範圍

監測必需定義的三個方向:

1.評估的操作要素:操作要素包括程序、記錄、回顧整個計畫與報告機制等。

2.計畫程序,產生環璄影響的回應

3.環境狀況的評估

(三)評估標準與排序系統

決定要素的標準,必需考慮:

1.程序與目標的呈現結果

2.何種標準可以反應結果

(四)監測程序

環境監測可以回顧整個程序與結果。而設定企業執行與環境影響包括:

1.訪談各階層的幕僚人員

2.回顧命令程序的效力

3.分析記錄

(五)評價

此評價包括比較程序的層級與實行結果是否達到預定的標準。

(六)目標標準與風險評估

定義目標標準,此部份悠關未來管理行動,而監測期間需隨著目標不同,措施也將

有所不同。而風險評估可使用在因監測而產生的行動,以決定監測行動是否繼續。

(七)報告

監測報告必需歸檔,以證明環境確實有所改善。而報告必需是簡潔明瞭並完整的,

以便提供未來參考。

10

Page 1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五、環境監測之架構

一般而言,在主要的環境監測執行上,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監測前的準備

(Pre-Audit Activities)、環境監測的實施 (On-site Audit Activities)與監測後的管理

(Post-Audit Activities) (Humphrey & Hadley, 2000):(一)監測前的準備:在監測活動開始之前,必需了解欲監測的設備與環境,包括選擇要

監測的設備並設計監測計畫等,而後挑選並評估監測團隊,最後針對環境及監測項目做

背景描述。

(二)環境監測的實施:而在環境監測的實施過程,首先要先有個公開的會議,不僅是監

測團隊的內部會議,還包括到設備所在地調查監測環境,了解設備的管理系統。而後評

估監測計畫的優缺點,並在執行環境監測,收集與評估監測活動的相關資訊後,再舉辦

最後的會議,提出監測報告。

(三)監測後的評估:在執行環境監測後,必須針對監測報告及監測執行過程做檢討,除

了對監測結果做解釋與提出解決或管理方案,也要針對執行的活動本身提出修正與建

議。

Stabler 與 Goodall 於 1996 發展之環境監測架構,亦將環境監測分為監測前活動

(pre-audit aceivities)、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audit)與監測後活動(post audit activities)等三個主要階段。其中與 Humphrey & Hadley 不同的是,Humphrey 和 Hadley,在苐一個

階段提及監測隊的挑選與評估。第二階段 Stabler 與 Goodall 指出量化環境的影響,並且

將執行監測活動列為第三階段。Stabler 與 Goodall 發展的環境監測架構如圖 2-4:

11

Page 1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監測前活動(管理計畫程序的一部分)

簡述/回顧組織環境政策

決定執行環境監測

當下與迫切的環境法令定訂,國際政策與優先之事,社會需求,人類導向,及生活環境/社區觀點。

設立環境實施的基準

實施範圍(組織環境議題)

環境監測

監測報告

描述一般的操作與環境:自然、生物等。

量化(quantify)一般的衝擊、脅威與風險。用來測量一般的環境狀態。

決定可行性以減少衝擊、脅威與風險並評估可替代方案。

協議調查

環境影響與衝擊管理控制系統

處理、轉向、循迴與回收

經濟與效率

監測後活動(管理規章程序的一部分)

組織管理者對監測報告的結論

決定修正活動/採納新計畫

執行計畫

監測以評估計畫

檢視執行時的線索並觀察趨向

在有限的經費下獲得最好的技術

執行指標

新的技術

圖2-4 環境監測架構圖資料來源:Stabler and Goodall, 1996

12

Page 2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第四節 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

一、社區的定義

在為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做定義之前,首先瞭解社區的定義;就社區的字義來

看,社區有其共通目的與相同目標,它可能是由於天然的地理位置、經由世代流傳下來

或是擁有共同文化價值的社區成員所形成(Joppe, 1996)。蔡宏進(1996)對社區所下的定義

為,指一定地理區域內的人及其社會性活動及現象的總稱;這種社區概念至少包括三要

素:(一)人群,(二)一定的地理範圍,(三)人的社會性,包含其社會意識、關係及活動的

總稱。

二、何謂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EPA (1997)提到以社區為核心的環境保護(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是當地個體,或團體為強調自己對環境關心的一種行動;生態系統的保護會帶來當地對

環境相關議題的活動,像工廠的汙染等,都會使人類開始重視當地環境生態系統的變

化;居住、工作或是在社區進行貿易活動的人,亦即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對於保護

環境與生活品質有共同的責任。

所謂利益關係人包含下列組織與個體:(一)使用或跟環境與土地使用議題有關的現

存組織成員。(二)私有土地擁有者,其所擁有財產為社區欲保護的棲地,包含農夫、牧

場經營者、木材公司與私人居民。(三)直接或間接依賴當地環境資源生活的企業。(四)與國家專業組織有關的當地分部,如科學家等專業人士。(五)中央、州與當地政府機關。

(六)當地大學院系的全體教職員,特別是環境研究、生物、生態、地理與其它自然科學,

以及經濟、都市規劃、公共政策與其它相關社會科學。(七)工會組織。(八)銀髮族組織,

如老年人的當地議會。因此更進一步而言,以社區為核心的環境保護,就是經由社區的

所有利益關係人共同參與,由最初的目標設立與發展當地組織,評估當地生態系統狀況

與對社區的影響並選取指標,到最後評估與選擇生態系統保護策略,來發展出以社區為

核心的環境保護計劃與目標。

Sproule (2003)提到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包含三個部份,保育(conversation)、觀

光事業(business enterprise)與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其定義是指,經由社區

擁有與管理生態旅遊事業稱之為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除此之外,亦表示社區為了

透過營運觀光事業增加收益,以創造更好的生活,所自行照顧自然環境的行為。在任何

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事業皆有直接與間接的參與者與受惠者,直接參與社區生態旅

遊之參與者可能是參與管理委員會與實際生產觀光產品的人,而間接的參與者則可能是

那些選出管理委員會並且在自然資源的使用上與觀光事業較無相關的人;直接的受惠者

可能是員工、手工藝品製造者、導遊以及委員會成員等,間接的受惠者則是由於社區發

展觀光得到收益的接受者。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認為,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是

生態旅遊的其中一種,透過當地社區持續控制並參與生態旅遊之發展與管理,而最主要

則要能讓社區在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從中不斷獲得利益。

13

Page 2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第五節 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個案

本研究列舉澳洲與美國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個案,澳洲部份列舉三個與海岸觀

光相關之個案,美國部份亦列舉三個個案,而美國個案主要是以社區為核心來做環境監

測與保育,並無特定針對觀光地。

(一)澳洲

Jacoby 等(1997)提到,在澳洲,社區若關心海岸管理,則會發展監測計劃來支持管

理者。長期的監測需要社區的參與;如果監測計劃是可行且監測的管理決策需有效實

施,社區則必須能夠自我監測。為了達到監測的目標,有三個不同的方案:1. 使用一個

社區支持的生態旅遊地為基礎;2. 藉由州政府的規劃與社區關心並感受到環境的破壞;

以及 3. 藉由國家政府嘗試改善海岸管理。

以下的三個個案,代表上述三種不同的方案,分別為:國家海岸監測方案

(commonwealth coastal monitoring initiative)、傑維思海灣累積監測計劃 (Jarvis baycumulative impact monitoring program)、以及 Bunbury 海豚發現中心監測計畫(Bunburydolphin discovery centre monitoring program mes)。1. 國家海岸監測方案

在國家海岸監測方案中,此個案所代表的是藉由國家政府嘗試改善海岸管理的方

法。由於澳洲政府於 1995 年 5 月對國家海岸政策(commonwealth coastal policy)的鬆綁,

因而提出一套可永續管理並使用海岸的方法。此監測方案目的是為了將澳洲政府(中央

政府、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海岸管理事務上做清楚定位,以及確認中央政府促進海岸

線管理的方案:社區參與海岸管理、永續海岸資源使用、建立承載量、國際間的合作。

在中央政府對海岸管理的政策上提到,中央政府對海岸區的管理有提供實質的財務

關心,在 1991 到 1992 年之間,提供約三億七仟三百萬美元的資金在海洋研究、地球科

學、海洋安全與搜救計劃、海岸與河口管理、運輸設施與海灘管理等計劃上。並指出海

岸區域的管理非常複雜,所有層級的政府單位都需合法投資並對海岸區負責,在面對由

社區施予而逐漸增加的壓力時,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層級可以獨自完成海岸區的管理。

而其中釐清利益關係人的參與是如何促使海岸管理之間的關係,關係如下:(1)政府獨自行動是無法促進海岸地區的管理,所有使用海岸線的人,個體、社區團體、政府

與企業,在維持海岸環境品質上都需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2)社區參與監測環境建立

了社區、管理者與科學家間的合作;而此合作對於達到目標的管理、監測的成果與發展

一個具有教育性質的社區特別有幫助;(3)以社區為核心的環境監測計劃在近年來有快速

成長的趨勢;在澳洲,社區已參與資料的記錄,如:沙灘與沙丘的狀況、海岸與河口的

水質、海灘垃圾與海洋垃圾、魚、海洋哺乳動物(鯨魚、海豚與儒良)、涉禽類與海鳥、

以及海灘安全與使用;(4)社區需要參與監測活動的機會,這樣可提供跟他們有密切關係

之環境的真實資料;而社區的參與需藉由有力的科學與管理架構,並且要透過適當的設

計、解釋與分析來達到品質的控管。

由上述可知,環境的維持,並非只靠單方面就可達成,而社區在整個監測計劃中,

更是一個關鍵的聯繫者,在長期的發展中,需要經由社區的力量來支持整個監測計劃的

14

Page 2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持續。

2. 傑維思海灣累積監測計劃

傑維思海灣累積監測計劃是使用藉由州政府的規劃與社區關心並感受到環境的破

壞的方案,來進行監測。起初,此計劃是經由 Lower Shoalhaven 海域管理委員會(LowerShoalhaven catchment management committee, LSCMC)與國家政府、洲政府、區域政府以

及地方政府機構(社區團體除外),一起對傑維思海域發展累積影響監測計劃;由於傑維

思海灣發生了幾個不尋常的事件,如海藻數量的激增;因此位於傑維思海灣的社區開始

關心水的品質,並發起兩個公開的會議,提供資金給國家土地照顧計劃(national landcareprogram, NLP),之後社區組織又自動跟 Lower Shoalhaven 海域管理委員會提出參與發

展傑維思海灣累積監測計劃,此時,社區已完全參與 Lower Shoalhaven 海域管理委員會。

在 1995 年 8 月,舉行利益關係人(包含社區團體、企業、國家、洲、區域與地方政

府機構)的會議,確認了:(1)監測的目標(生態系統的組成或人類想要保護的環境價值);(2)對生態系統組成的威脅;以及(3)現存的監測計劃與機構。之後,並組成技術工作團

體(technical working group, TWG),此團體成員是由具代表性的主要利益關係人,包括社

區所組成。技術工作團體於 1996 年 2 月與社區團體及高級官員舉辦個別會議,探討技

術工作團體對海灣累積監測計劃的承諾,與解決有可能會阻礙其參與監測計劃的潛在問

題,如:(1)海灣累積監測計劃需以生態為中心的焦點;(2)社會大眾需完全參與監測計

劃,包含透過技術專家的教育,使他們所蒐集的資料與管理者的回應能清楚的被瞭解;

(3)社會大眾需接受訓練以確保所完成的資料是可靠的;(4)社會大眾對海灣累積監測計

劃負擔最主要的責任,如在海灘上的垃圾與海藻、水的品質等。

海灣累積監測計劃中的指標可分為壓力指標(pressure indicators)與狀況指標(statepressure),壓力指標是提供因人為活動或自然因素導致傑維思海岸改變之指標,包含海

洋環境與氣象環境;狀況指標則是指,透過觀察自然系統所得到現象指標,如水質、棲

地範圍與情況、動植物之物種。而其設計是藉由分配在地區的樣本與時間,指出壓力的

投入與系統狀況改變間的關係,必須經由反覆的抽樣,更需要大量的資金,但藉由社區

自願者的協助,海灣累積監測計劃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此個案可知道,要社區參與監測

計劃,除了社區居民的自我覺醒外,還需經過教育與訓練,才能提供完善且正確的監測

資料;而居民的角色卻仍停留在資料提供上。

3. Bunbury 海豚發現中心監測計劃

此計劃是由於海豚會在遊客附近游泳,因此當地社區意識到需管理人類與海豚間的

互動關係,所以成立 Bunbury 海豚發現中心(Bunbury dolphin discovery centre, BDDC),焦點是在人與海豚的互動以及海洋的環境上,目標為:(1)一個教育性、遊樂性以及藉由

電腦的互動來提升對海岸環境管理與監測角色的關心;(2)建立遊客監測計劃來提供實作

監測經驗;(3)設計一個自願者監測計劃,產生科學的確實資料以管理海灣,並回答有關

海豚行為的問題。總括而言,此計劃透過增加上述活動的價值,以尋求社區團體的關心。

海豚發現中心的營運資金來源主要可分為三種:(1)以當地的商店與地方上的企業贊

助為主;(2)接受人們以認養海豚的方式來持續其研究、保育與教育計劃的進行;(3)對於參觀海豚發現中心的遊客收取門票費用。另外,亦徵求自願者協助海岸照顧活動與研

15

Page 2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究計劃以及海豚保育與監測;而此計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完全是經由社區自動自發所形

成的,亦即三個方案中的使用社區支持的生態旅遊地為基礎所產生的監測。

(二)美國

1. 科羅拉多州

科羅拉多州的貓頭鷹山合作已針對貓頭鷹山進行廣泛的自然資源調查,此調查可確

認對貓頭鷹山所期望的未來狀況,以及支持資源管理計劃。

當地的市民組成貓頭鷹山合作,來強調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北方公園自然資源管理,

此合作是由當地市民、土地擁有者、協會、國家、州以及當地政府機構所組成。其目標

為當發展長期的風景管理計劃、政策、與實施來確保生態系統的永續性時,可提供社區

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需求。

在前三年的合作中,參與者提出一份針對當地的綜合清單,包含植物、土壤、野生

動物(包擴大型哺乳類動物與熱帶鳥類),以及水生動植物,開始於 1994 年。其合作會員

包含美國林務署(U.S forest service)、土地管理政府機關,與其他一些有興趣的團體與機

構,引導整個清單。此合作透過承諾、實物服務與借用器材,如汽車與設備來完成部份

調查。在調查之前,此地區的所有機構現存的資料經過編輯與分析找出其中的缺口,此

缺口成為清單的重點,以使清單能包含所有項目。

此調查提供一個綜合且廣泛的清單,包含了國家、州以及私有土地的項目。有些土

地擁有者還持續小心觀查此計劃,但也有許多農場經營者瞭解到協助此調查對自己是有

益的;部份參與者獲得此計劃的援助,以促進他們的土地管理。目前調查已經完成,而

參與者也使用地查的結果來發展個人與小團體的管理計劃,以永續為基礎管理地區的資

源。

2. 佛蒙特州

此個案是為保護野生動物棲地社區所做的努力。在此個案中,其市民義工是由很多

不同背景的人所組成,包含獵鳥者、狩獵者、釣魚者、農夫與林務人員。

這些義工是社區保育團體所派遣,而追蹤野生動物在北佛蒙特的足跡、排泄物與其

他證據。透過收集動物居住的地方與路線資料,這些追蹤者幫助他們自己的社區做生態

系統保護、土地使用規劃與發展的決策。追蹤者會向當地保育考察團報告他們的發現,

再由此發現進一步分析資料來決定須保護的棲地區域。

為確保義工擁有所有調查所需的技巧與知識,有一個由八個小城鎮所組成的組織-追蹤,此組織是一個以佛蒙特為基礎,提供訓練與支持計劃的非營利團體。參與的義工

須完成一個訓練計劃,其中包含六天的野外教導,以及兩個晚上的課堂時段。在完成訓

練計劃後,市民義工便開始實行追蹤與特徵的調查,此為一科學的觀測方法,可確保資

料收集的正確性。

另外,部份追蹤計劃是用在幫助社區團體選擇追蹤的物種。在北佛蒙特州,收集了

五種區域敏感物種的資料:山貓、黑熊、食魚動物、水瀨與貂;之所以保護這些動物的

原因,在於牠們特別容易受到棲地減少與破壞的影響,此外,保衛這些物種的棲地,就

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中無數的動、植物種類。

16

Page 2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 威斯康辛州

此計劃是評估生態系統在 Kakagon and Bad river 沼澤遭遇的壓力,位於美國威斯康

辛州的 Kakagon and Bad river 沼澤是自然管理委員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與居

住在 Bad river 河畔的奇瓦帕族(Chippewa)印地安人共同合作,並執行美國環境保護局主

導的流域計畫。此沼澤是 Great Lakes 潭中最大、最健康且功能最完整的一個,而 Bad river流域與沼澤地亦是許多特有種生物的棲息地,如湖鱘、木龜、白頭鷹、蒼鷹、黑燕鷗等。

奇瓦帕族印地安人更是承諾要維持當地的原始風貌。

由於伐木、耕作、採礦以及遊憩活動的壓力源,導致流域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如

過度的侵蝕與沉澱、水文的改變、有毒的污染、棲地的減少與崩毀等,甚至已影響到下

遊的濕地。因此自然管理委員會與奇瓦帕族(Chippewa)印地安人合作的流域計畫重點在

於確認生態的壓力源,並與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合作以減輕與預防負面的衝擊;活動內容

包含列出清單判斷現階段的生態系統層級;設定未來研究重點;發展管理與保護計畫;

促進可與自然環境相容的永續經濟活動,並透過教育與公共關係來達成;以及建構夥伴

關係促進上述活動的合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7)。

第六節 桃米社區個案描述

一、社區背景

地理位置與交通

埔里鎮桃米里位於鎮中心西南方約 5 公里處,地方人稱「桃米坑仔」行政區範圍面

積約 18 平方公里,聚落主要分佈於桃米山與珠仔山所夾的平緩谷地中,海拔介於 420至 800 公尺間,有桃米坑溪流經其中。

桃米里的交通,可分為聯外與里內道路。聯外道路部份,主要為台 21 號省道(中潭

公路)、路寬約 20 米(四線道路)。而里內道路則有投 64 號、投 68 號縣道,路寬約 5 公

尺,以及桃米坑溪堤邊平台及步道(桃米遊客營運中心,2003a)。人口結構

桃米里全里有 11 鄰,計有 432 戶。桃米里人口數,截至民國 92 年 12 月約 1300人(埔里鎮戶政事務所,2003)。60 歲以上老人約佔 20%,40~60 歲中年人佔 30%,20~40歲壯年人佔 25%,20 歲以下少壯孩童佔 25%;教育程度大專佔 10%,高中佔 22%,國

中佔 30%,國小佔 30%,其他佔 7%;顯示桃米社區村民普遍年齡老化,教育程度中下

程度居多年輕一代均外移就業(桃米遊客營運中心,2003a)。表 2-1 民國 92 年 12 月份桃米戶口暨動態統計表

政區

口數

入數

出數

生數

亡數

米里11 432

1294 3 2 1 2

資料來源:埔里鎮戶政事務所(2003),12 月份人口動態統計〔線上資料〕,來源:

http://village.nthg.gov.tw/plcg〔2003, May 11〕。二、社區營造

17

Page 2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社區總體營造最早是於 1994 年所提出,主要是為了延續社區文化、社區意識、生

命共同體的理念,整合轉化為可具體操作的政策(陳郁秀,2001)。而桃米為配合政府推

行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於 1997 年成立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當初成立的動機是著眼於

以社區組織方式對外行文較容易爭取到政府的經費,進行社區內的基礎建設(邱淑娟,

2003)。社區發展協會組織

桃米社區在發展歷程中,關鍵時間點為民國八十八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經過九

二一後,在新故鄉基金會的協助下,重建規劃桃米社區,並成立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

其下又分成四個重建小組,分別為空間組、研發組、產業組以及護溪組(何貞青、顏新

珠,2002)。由於地震後所組的重建委員會礙於時效性,及為了擴展社區生態旅遊業務,

在重建委員會幹部及積極投入社區重建工作的居民討論下,於 2002 年 2 月 5 日成立遊

客營運中心,並併入桃米社區發展協會下,在人力組織運用上設立了行政、會計、研發、

產業、生態、空間、解說、民宿、交通、活動、文化、美食、護溪、工藝、環保等十五

組,其組織圖如圖 4-1。社區發展協會的營運資金

桃米社區尚未展開營運的籌備期間,規劃團隊與社區對「公基金」的概念取得共識,

亦即日後由生態旅遊所獲得的每一筆收入,解說撥出 10%、民宿撥出 5%以及餐飲撥出

7%做為公基金,以運用在社區弱勢的照顧,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及利益共享的精神(何貞

青、顏新珠,2002)。此設計可降低社區內部的衝突,但由於桃米遊客量仍侷限於週休二日,發展至 2002

年 9 月,公基金之總收入僅有 216,060 元,勉強維持遊客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如內部

人員之出差、到外地開會考查、車馬費等費用,皆來自於公基金;另外還用在社區環境

的整修,以點工的方式雇用當地居民,做為回饋。但還是離原始照顧弱勢的理想有一段

距離,此為桃米社區需突破的。

至於公基金的管理,就民宿而言,由於桃米的經營是以回報機制為主,回報中心設

行政組負責訂房及分配事宜,會計組則負責向行政組查詢訂房情形收取公基金。

18

Page 2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圖 2-5 九二一地震後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圖

資料來源:桃米遊客營運中心(2003a),社區總體營造補助要點計劃書,未出版手

稿。

三、桃米的觀光發展

桃米發展生態觀光最初由於社區對外窗口尚未建立,因此新故鄉以專業者、資源整

合者的角色,協助桃米社區重建規劃,故桃米社區的觀光營運是以新故鄉作為窗口,包

含遊程設計、解說員排班、民宿安排、訂價討論等;另外還安排桃米社區居民的參訪活

動,讓居民觀摩其它社區的發展經驗。同時,新故鄉基金會也兼負媒體聯繫之角色,並

針對桃米社區的生態資源出版摺頁、生態手冊等,將桃米系統性的介紹給外界認識(何貞青、顏新珠,2002)。而由於桃米發展生態觀光已步入軌道,因此目前生態觀光的營

運,交由遊客營運中心營運,為桃米社區對外的單一窗口,亦即所有的營運,如民宿客

源的平均分配,或是解說人員想接團解說,皆須經過遊客營運中心來安排。

四、環境監測之推行

在桃米社區監測的推行,最重要的為農委會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特生中心先

對居民進行教育訓練與保育的課程(彭國棟,2003a),之後又推動桃米環境監測。根據彭

會計

老人會

國樂團

金師陣

媽媽教室

守望相助隊

行政組

會計組

研發組

產業組

生態組

空間組

解說組

民宿組

交通組

文化組

美食組

護溪組

工藝組

活動組

環保組

會員大會

理事會 9 人 監事會 3 人

理事長

總幹事協會會務策劃執行

遊客營運中心

執行長生態產業觀光業務

副執行長

19

Page 2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國棟(2003b)之研究顯示,目前桃米社區之環境監測,經由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協助桃

米社區發展委員會的成員執行,共有四個計劃:生態資源調查計劃、自然景點攝影監測

計劃、濕地及生態池保護與管理計劃以及桃米坑溪封溪護魚巡邏計劃。

在生態資源調查計劃部份,調查對象有蛙類、蜻蛉、鳥類、蝙蝠以及濕地,調查頻

率為每月一次,調查路線為桃米的觀光景點為主。自然景點攝影監測計畫則是為鼓勵拍

照人員配合文章或媒體,針對有明顯變化之地區,或是值得報導事項,提供影像資料及

建議,其監測頻率為每季一次,主要是以一、四、七、九月的一日為主。濕地及生態池

保護與管理計畫的觀察對象主要為:1、90 及 91 年度新故鄉及水保局改善或設置之生態

池。2、社區內居民自行開設之生態池。3、天然或荒廢水池。其保護及管理人員主要是

由社區生態組及解說組人員,並配合臨時工人在專家指導下負責執行。

在溪封溪護魚巡邏計劃部份,由於桃米坑溪為桃米的生態命脈,因此社區居民產生

封溪護魚的想法,在通過縣政府公告後,於民國 91 年 8 月 11 日,開始實施封溪禁漁保

護政策,禁止毒、電魚的防治工作,此計劃一直持續至民國 92 年 12 月 31 日才開放給

社區居民及遊客垂釣。預計第二階段之封溪行動至民國 95 年 12 月 31 日為止,為期兩

年。

20

Page 2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計畫擬以兩年完成,第一年擬透過文獻回顧,及國內、外成功案例案例之探討,

研擬適合國內本土性發展之環境監測模式、方法與程序。第二年則透過生態旅遊地之實

證研究,實地檢驗該環境監測機制之適用性,參考操作結果,研擬發展策略。本計畫之

研究流程如圖 3-1 所示,各項工作之執行方法分述如下: 環境指標的篩選: 藉由回顧文獻與次級資料分析,以及國內外案例探 討,篩選出

適合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環境指標,再以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選取產、官、

學界之代表,組成決策小組,以匿名的方式,將擷取出之環境指標,分別由小組成

員評選,直到全部成員達成共識。

環境監測機制之建立: 以回獻回顧及蒐集國內外生態旅遊個案,藉由案例之探討,

分析生態旅遊發展之成功關鍵因素,找出適當之環境監測模式與方法,在以深度訪

談法,訪問專家學者(包括生態旅遊地當地之環保及社區組織)檢視研擬之環境監測

模式之可行性,修正模式以符合本土性。

監測機制之實地操作: 選取適合之生態旅遊地,實際操作研擬之環境監測機制,以

測試其可行性並加以修正。與該地之管理單位或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問卷調查先篩

選適合該地之環境監測項目,再徵求自願之居民來執行環境監測。

研擬發展策略: 以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s),邀請曾參與環境監測相關計畫

者,包括管理單位、學者及社區成員等,討論環境監測之操作過程與結果,歸納出

相關課題。再依各個課題之分析,來研擬策略。策略之研擬,將依監測項目,分別

提出其具體執行方法,包括誰來執行、何時執行、在何處執行、及如何執行。

21

Page 2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2

圖 3-1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建立之流程圖

文獻回顧次級資料分析個案研究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環境項目與方法

文獻回顧個案探討

德爾菲法Delphi

環境監測之策略

選取適合之生態旅遊地

環境監測架構與步驟

環境指標的篩選

環境監測機制之建立

深度訪談法

環境監測項目之選取與執行

課題與對策分析

問卷調查法

監測機制之實地操作

研擬發展策略

評估與修正

深度訪談法

Page 3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及進度如表一,並說明如下:

表 3-1 研究進度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文獻回顧

個案研究

環境監測項目

與方法之初步

研擬

環境指標之篩

環境監測機制

之研擬

環境監測之執

課題與對策分

策略之研擬

報告撰寫

(1)第一年

文獻回顧:文獻蒐集及整理,並初步篩選出環境監測項目及研擬監測之程序。

個案研究: 已蒐集之個案包括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的 Jervis Bay CumulativeImpact Monitoring Program 及西澳西南部的 Bunbury Dolphin DiscoveryCentre monitoring program,昆士蘭的 Lamington 國家公園等。針對個案分析

結果,研擬初步之環境監測機制,包括誰來執行(who),如何執行(how),執

行什麼工作(what),以及何時執行(when)。 環境監測項目與方法之初步研擬: 將文獻回顧及個案研究結果,設計成問

卷,以進行德爾菲法,匿名郵寄問卷至小組成員,回收問卷將結果統計後,

再寄給小組成員,請他們再評選,直至所有成員達成共識。

環境監測機制之研擬: 以文獻回顧及個案研究法之分析結果,研擬初步之生

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再以深度訪談專家學者,參考訪談結果修正。

(2)第二年

環境監測之執行: 針對選取之研究對象 –桃米社區,實地執行監測,包括

二手資料的蒐集(如動植物數量)及實地調查法。

Page 3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4

課題與對策分析: 採焦點團體,討論分析環境監測之課題,以及針對各個課

題,研擬對策。

策略之研擬: 依課題分析結果,研擬推動之策略。

報告撰寫: 預計於 94 年 7 月 31 日前完成。

第三節 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為一種群體決策(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技術,是以一群專

家作為調查對象,應用數次連續密集的問卷和適當操控的回饋,來搜集他們對科

技未來事件的見和共識(張紹勳,2000)。德爾菲法早期用於解決軍事決策問題,

1960 年後,漸應用於其他領域,目前已成為環境影響評估及相關資源監測評估

計畫的重要輔助決策工具之一(Kreisel, 1984; Richey, et al., 1985) 。德爾菲法的特

色有一、在德爾菲法的背景中,應用一組有經驗的裁判團,在關於監測環境影響

議題沒有準則的情況下,用此法在達成裁判團意見一致。二、使用過去德爾菲裁

判團,在評估監測計畫設計所提的方法的文獻資料,並合併專家學者的意見,融

合至這個方法中(Richey, et al., 1985) 。德爾菲法適用於決策過程中之分析、預

測、評估和高階層決策目標之建立,尤其如以下之情形(郭乃文,2000):(一)缺乏足夠的資料與數據。

(二)當理論、模式定量方法有所欠缺時。

(三)疑難問題,訴諸專家之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四)當意見分岐時。

(五)匿名方式反映不同觀點,達多元化整合思考效果。

(六)非計量之效益分析,以評估或選擇不同方案。

德爾菲法已成功的應用在教育評估的議題、社會文化的問題、環境管理及

其他領域上(Bakus et al., 1982)。並且可用來研究發展環境監測的設計及環境決策

(Richey, et al. 1985)。而德爾菲法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經費來定義環境影

響的項目(Green et. al., 1990) 。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與一般環境監測有所不

同,對生態旅遊地而言,第一考量的是人與環境的互動與關係,其於文化及社經

面向皆需要考量;而一般的環境監測僅著重於自然面向的數據調查。因此生態旅

遊地環境監測項目與流程與一般的環境監測不同,然而相關研究與資料有限,仍

需專家學者提供專業意見。據此,本研究以德爾菲法彙集產、官、學界之專業意

見,將環境監測指標轉換為社區可執行之環境監測項目。德爾菲法問卷對象依上

述原則選取國內相關領域,涵蓋學術界、政府單位及非政府組織之專家學者為受

訪對象。

德爾菲問卷設計

本問卷調查目的在於找出可由居民執行之環境監測項目,依據本研究初步

擬訂之環境監測架構,監測項目應由生態旅遊地之權益關係人共同選出。各生態

旅遊地或因當地之特殊資源或生態體系,亦或當地居民所重視的資源不同,由當

地社區所選出之環境監測項目必有所差異。然而,WTO(1995)所發展的永續觀光

Page 3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5

指標將所有選取出的指標分為二大類,即核心指標與目的地特定指標,核心指標

為觀光需求取向指標,如地點保護、垃圾管理及使用密度等,為每個觀光地都適

用,共有 11 項指標。

而環保署於 2002 年所擬訂的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計畫查核表,共列了 9 大

項監測項目,各大項又包含一些次項目,由於本問卷目的在於驗證,可藉由專家

學者的討論,找出不需精密儀器或專業知識,可由一般當地居民所執行之監測項

目與方法。因此,本問卷擷取環保署 2002 年所擬訂之生態旅遊環境監測項目,

及 WTO 於 1995 發展的永續觀光指標中的核心指標,刪除重覆項目,共包含 16項一般性環境指標。

第一回合的德爾菲問卷(見附錄一),詢問專家學者認為問卷中的指標之重要

性,及以開放式問題,請受訪者建議如何將各項指標轉換為居民可測量的監測項

目與方法。第二回合問卷則將第一回合問卷結果整理後,以封閉式問題呈現並顯

示第一回合問卷結果(見附錄二)。

第四節 監測之實地操作設計

為驗證本計畫第一年所研擬之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架構及居民能自行

監測之項目與方法,本研究選取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實地操作地點。由於此地

於 921 地震後,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營造,思索社區的發展方向,最後於農委會特

生中心的引導下,定位為”桃米生態村”,被認為符合生態旅遊的內涵。而實地操

作之設計分述如下: 選取環境指標:以問卷調查法找出桃米居民認為重要的環境指標。

確定監測項目與方法:居民選出重要指標後,再依據德爾菲法所找出之該項指標中,適合居民執行之監測項目與方法。

可行性評估:徵求自願監測之居民,並與其討論方法之可行性。 監測紀錄表之製作

執行監測:向自願監測者說明調查表後,交由監測者執行。

監測後之檢討: 與監測者討論監測之執行過程,以及修正監測紀錄表。

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為了解此架構之適用程

度、需要修改之部分、執行要素與目前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執行

現況,因此採用質性研究來加以進行。

質化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有許多種,例如:檔案記錄、觀察摘要、田野劄

記、非正式訪談、深度訪談及其他對話等,各有不同的重點與功能。其中深度訪

談法是收集資料的一種基本策略,基本上是以開放式反應性的問題,做深入的溝

通交談,除了綜合了訪談之技巧及專業關係建立的概念外,亦強調訪問及觀察在

Page 3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6

研究過程中的特色莫藜藜(1992)。積極的資料蒐集方式最常被使用的為深度訪談

(In-depth interview)及焦點團體(Davis, 2000)。深度訪談法,是一種不同類型的訪問,採用比較不具結構性的訪談方法(張

紹勳,2000)。適合從外部不易觀察及不易量化的研究題材。訪談有兩種主要的

運用方式:一是作為蒐集資料的主要策略;二是配合參與觀察、文件分析或其他

研究技巧,作為蒐集資料的輔助方式(黃瑞琴,1991)。在此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

法。

深度訪談法,是指面對特定的研究對象,有計畫的正式訪談。而生態旅遊

地環境監測架構為一理論性的執行步驟,若欲了解其可行性及完整性,仍待更多

的專家學者提供意見與討論,因此本研究的資料收集方式以訪談為主,利用深度

訪談,對個人進行特定議題的深入探問,針對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做修正並

加強此環境監測架構之完整性。本研究藉由從文獻中所歸納出的監測架構,採用

個人深度訪談來進行資料蒐集,針對不同受訪者的回答進行比較可將衍生出的概

念作為進一步收集資料的基礎,因此,預留空間給其他可能顯現的回答與概念是

必要的作法(Strauss and Corbin, 1997),使受訪者回答個人認為需要修改的部分,

並提供其實際執行監測之經驗。

訪談內容設計

為了解受訪者對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與執行策略之看法,本研究在訪

談內容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環境監測架構與步驟,第二部分則針對社區執

行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策略。

一、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

第一部分之訪談內容針對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步驟為

主,依第一年研究所研擬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初步架構(見圖 3-2),來設計訪

談內容。此部分之訪談內容包括:

(一)為了解受訪者對於此架構是否適用於台灣之看法,此部分將分別針對監

測前的準備、環境監測的執行與監測後的評估等三階段,分別詢問該監測步驟,

是否適用於台灣之生態旅遊地,並了解是否適用之原因。

(二)為增加此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之完整性,在詢問架構適用性的最

後,將詢問受訪者此架構是否有需要修改或加強的部分。並請該受訪者建議該如

何修正加強。

Page 3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7

圖 3-2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圖

II. 環境監測的執行

完成並執行監測計畫

發展環境指標

確認監測項目與方法

可行性評估

透過各領域之專家學者,依指標發展成居民可執行之監測項目及方法。

從經費、人力、技術與時間,來評估可行性

比較二次環測結果並撰寫監測報告

觀光淡季 根據觀光淡旺季分別執行環境監測

III. 監測後的評估

檢討監測活動

檢視/修正計畫

修正活動/採納新技術

檢討/修正/管理

設定監測目標

成立監測團隊

觀光旺季

透過舉辦公聽會或說明會等推廣活動,請各利益關係人列

出相關核心環境指標。

與地方學術機構合作,尋求技術協助

比較觀光淡旺季前後之環境差異,並詳細記錄環

境狀況

可由政府、當地居民或非政府組織發起,其組成人員可包括政府、居民、非營利組織或相關業者。

I. 監測前的準備

Page 3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8

二、社區居民執行環境監測要素

第二部分為了解社區居民執行環境監測之策略,先了解執行現況與問題,

再依據問題討論對策(見附錄 A)。(一)美國環保局與維吉尼亞工業大學於 2001 年的環境計畫中提出,在執行

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管理時,需要經費、時間、人力與技術能力等要素之投入,

然而要看整個環境計畫是否成功,便要看這個計畫提供給社區的利益為何。而在

Jacoby 等人,於 1997 年的研究指出監測計畫是長期性的活動,需要大量的人力

與時間。

因此引導出問題為,在生態旅遊地以社區居民為核心以執行環境監測時,

需要哪些要素的投入?

(二)Whitelaw 於 2002 年的研究指出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 在執行時會

遇到許多限制。Craig 等人於 2004 年的研究便指出,Long Point 世界生物圈保留

地執行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時遇到的挑戰包括教育程度、法令制度之議題、

監測專業與角色之議題、團隊分裂、經費與認證之爭取。研究中亦表示,CBM的執行問題包括資料的準確性、志工參與興趣之降低、客觀的參與者、資金問題

造成資料的不齊全、以及影響政府也許會利用 CBM 做為減少監測計畫預算之理

由。

因此引導出問題為,目前執行環境監測的現況以及遇到的困難為何?

樣本選取

本研究為使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以學術概念為基礎,並結合執行監

測之執行經驗而成,因此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因此本研究之取樣對象即以

國內觀光與環工相關領域中,實際參與社區環境監測、生態旅遊環境監測及相關

環境監測者為受訪對象,以期選取出適當、具代表性且能夠提供豐富資訊的受訪

對象。其中包括學術界、政府單位、非政府組織及居民等。其中非政府組織,大

多為社區當地居民自發性的組成,因此在非政府組織的成員通常有雙重角色,受

訪人員將合併計算。而其他相關單位,如學術、政府、及業者對象,將包括觀光

與環境管理領域。訪問人數,學術界四位、政府單位四位、非政府組織與居民四

位,共計十二位 (表 3-2)。

表 3-2 訪談對象

專家學者背景 人數

1 學術界 4 位

2 政府單位 4 位

3 非政府組織/居民 4 位

合計 12 位

Page 3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9

資料分析

質化研究是由三個主要部份所組成,首先是資料,可藉由各種來源取得,

常見的是訪問與觀察,再來則是各種不同的分析或解釋程序,例如編碼(coding),第三個部分則是口頭所做的報告或寫成的文章(歐用生,1989)。陳向明(2002)對質性研究下一初步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

下採用多種資蒐集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

理論。質性研究是一種歸納的方法,(Moustakis, 1990),使用歸納的方式重新將

資料分類,以便在不同類別中或不同資料間進行比較,從而協助發展理論的概

念,或是將資料依照較為概括式的主題或課題呈現。

在此本研究探用歸納法,以分析深度訪談後之結果,本研究資料分析步驟

如下:

一、資料收集:依研究設計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之三個階段,運用

非結構之訪談方式進行訪談,並以錄音方式做資料的保存。

二、繕打逐字稿:訪談後為了研究、分析時檢視,訪談內容必須轉為文字

記錄,本研究以逐字稿的方式呈現。為求對訪談內容的忠實呈現,對於穿插在談

話中的笑聲、靜默、停頓等,儘量以文字表現或運用括號加以註明,以保持訪談

內容的完整性。

三、編碼歸納:自逐字稿中,仔細閱讀,並逐句逐行對資料進行分析以萃

取出概念,並加以命名,將相關概念之編碼歸納至同一主題群。

Page 3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為評估本計畫第一年所研擬出的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之可行性,以及研

擬發展策略,第二年的研究調查包括深度訪談及環境監測之實地操作。

本研究於 2004 年 8 月至 10 月間進行訪談,受訪對象共計十二位,包括政

府部門四位、居民/非營利組織四位與專家學者四位,其中男性占十一位,女性

一位。平均訪談時間約 1 小時,訪談地點以受訪者居住地及工作地為主,分別

有新竹、台北及花蓮等地。訪談內容分為執行步驟與策略二部分。

另外,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實地操作之生態旅遊地,測試研擬之架構

中的第二部分 – 環境監測之執行 – 之可行性,從發展環境指標到比較觀光

淡旺季之監測結果。並整合環境監測執行者之建議,修正監測架構與步驟,以

及歸納出發展策略。

本章分為二節,分別就執行步驟與策略來討論訪談與執行之結果。

第一節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步驟

本節首先將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之順序,依訪談內容萃取出針對監測前的準備、環境監測的執行、監測後的評估及訪談後增加的反饋等四個部分之建議,其中提出本架構相關建議者多為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NGO與居民也許因為對於學術認知有限,因此對於整個架構多屬認同的看法。一、監測前的準備

在監測前的準備中,經由訪談內容歸類出三個相關答案,包括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教育宣導及先期評估等。其中大部分的受訪者強調監測團隊會影響整個監測執行的成功度,其中亦強調在監測團隊中專家學者、政府、環保團體(包括NGO)、及當地居民各扮演不同的角色。部份受訪者表示環境教育宣導及監測訓練為整個環境監測重要的前置作業,另外少數受訪者則對先期評估提出名詞修改之建議。(一)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

部分受訪者表示監測團隊不僅影響整個監測的成功度與順利度,相對會影響居民與遊客對此生態遊遊地之信心。當監測團隊以專家學者或公信力較強的單位主導時,相對增加監測值的可信度。其中監測團隊可依責任或任務不同分為核心成員與協同成員。

「這個團隊是誰,誰去成立,是這個社區還是還是說學術單位,還是?我覺得這個主導人很重要,這個團隊。」(G3)

核心成員的任務較重,主要為發起人及主要執行監測者。協同成員可以是輔助單位及投入時間較少的成員。然而如此一來,核心成員則為整個流程的發起者,而協同成員則會在成立監測團隊後才正式加入,甚至部分專業人員會在執行環境監測後短期的加入監測團隊。因此本研究將於階段一的第一個步驟改為「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並將成立監測團隊之內容改為協同成員的加入。

(二)環境教育與宣導多數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表示,因目前台灣之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尚在發

展中,要求居民主動參與環境監測並不容易,需要有人教育居民環境監測的重

Page 3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1

要性,讓居民接受並願意加入環境監測之行列。據此本研究將於階段一的成立監測團隊之前加入「環境教育與宣導」之步

驟,藉此步驟增加居民對環境監測之了解與加入監測團隊之意願。此步驟為一長期性的教育宣導活動,以增加社區居民的環境意識進而持續增加監測團隊之成員。

(三)先期評估部分受訪者表示「決定執行環境監測」上,易造成未經評估即執行環境監

測的混淆,受訪者建議做文字上的修改。另外受訪者 E1 為環工領域之學者,其依學術專業表示,在環境管理的領域裡,會在訂定監測計畫前提出「先期評估」,在第一階段評估此生態旅遊地之基本環境與特質之實施環境監測的可行性後,才決定是否計畫並執行環境監測,受訪者 E1 表示:

「通常我們環,環境管理裡面,有一個叫做先期,先期評估,所以應該有比較類似先期評估,然後才決定要不要做環境監測 … 。」(E1)

根據受訪者提出之學術建議,因此本研究將「決定執行環境監測」改為「環境監測先期評估」,在評估實行環境監測的可行性後再進入下一個步驟。

綜合以上受訪者之建議,本研究於第一階段之修改為1. 增加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並置於第一步驟;2. 增加教育宣傳之步驟於成立監測團隊前;3. 將決定執行環境監測,改為先期評估。因此第一階段,監測前的準備,原研擬5個步驟,在修改之後將呈現7個步驟。

二、環境監測的執行此階段受訪者多於步驟的順序與內容做討論,將原本第二階段之環境

監測的執行,區分為發展環境監測計畫與環境監測之執行二個階段。受訪者之建議分別詳述如下:(一)發展環境監測計畫

部分受訪者表示,在環境監測的執行上應將發展監測計畫與執行環境監測分為二個階段,而發展環境指標、確認監測項目、可行性評估及完成監測計畫皆屬監測計畫之內容。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

「寫成訂定監測計畫, … ,確認監測項目只是訂定監測計畫的一小項。」(E1)

根據受訪者建議,本研究將原擬之階段二區分成二個階段,並且把階段二命名為發展監測計畫。

(二)環境監測之執行此階段由部分受訪者將原擬階段二所分裂出來,在環境監測之執行內容

上,由訪談內容歸類出環境測教育訓練、及比較與監測報告二個步驟。1. 環境監測教育訓練

部分受訪者表示專業的監測訓練亦為環境監測一開始的執行要點,因此本研究將環境監測之教育訓練加入環境監測的執行的第一步驟。

根據受訪者之建議,本研究將於執行環境監測計畫增加環境監測教育訓練之步驟,並置於步驟一,而內容主要為訓練居民之技術操作。

2. 比較與檢討監測報告部分受訪者表示在依照監測計畫執行環境監測後,原本分開的「撰寫

監測報告」與「比較與檢討監測報告」,因步驟分工過細,因此建議合併為「比較與檢討監測報告」。其中一位學者表示:

Page 3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2

「這個撰寫監測報告,跟比較與檢討測報告,其實這二個應該是一件事 … 。」(E1)

因此本研究將原撰寫監測報告合併於比較與監測報告內。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修正原階段二之「環境監測的執行」,區分為階段二

之「發展環境監測計畫」與階段三的「環境監測之執行」。由於較原架構多了發展環境監測計畫的階段,因此在該階段的最後增加步驟四「完成環境監測計畫」。修改過得的階段二將呈現 4 個步驟。

另外在區分出的階段三,執行環境監測計畫之步驟中增加「監測教育訓練」並置於步驟一,並將「撰寫監測報告」於「比較與監測報告」內。在增加與合併之修正後,階段三將呈現 3 個步驟。

三、監測後的評估與修正第三階段僅一位受訪者E3表示語意模糊,需朝監測計畫與技術的檢

討和修正方向做修改。由於本研究第三階段「監測後的評估與修正」之原意與內容即包含整個監測活動的技術與阻礙之檢討,以及監測計畫之修正等,這些皆已包含學者E3表示的「監測計畫與技術的檢討修正」內,因此第三階段保持原擬之階段。

四、回饋(feedback)此部分為訪談後所增加的部分,部分受訪者表示在任何一個步驟或階

段都該有一個回饋的線路,讓整個流程可以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回到環境監測計畫做修改。並且有政府部門的受訪者表示經費年度預算常會無法應付突發狀況或其他計畫中未提及的事項,因此有必要在最後加入返回環境監測計畫做修正的迴路。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

「我剛才講的理論是應該是說監測完後,修正完後 feedback,他可能可以考慮到說前面的一些政策,也可能會修正到你的發展指標 … 。」(G1)因此在整個架構之外,將在階段三增加一個回饋到第二階段的修正路

線;階段四的最後,增加一個回饋的路線。因此在整個架構上將增加二條回饋的路線。透過深度訪談取得各專家學者之意見與討論分析後,本研究將生態旅遊地環

境監測修正後架構(圖二)與內容分述如下:

Page 4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3

圖 4-1 修正後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圖

監測後的評估與修正

檢討監測活動

檢視/修正計畫

修正活動/採納新技術

檢討/修正/管理

執行環境監測計畫

執行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教育訓練

根據觀光季之前後分別執行環境監測

比較與檢討監測報告

監測前的準備

簡述/回顧環境狀態與政策

先期評估

確定監測範圍

成立監測團隊

了解監測目的

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

環境教育與宣導

環境法令與政策,社會需求,人類導向,及生活環

境/社區觀點。

發展環境監測計畫

依指標發展成居民可執行之監測項目及方法。

從經費、人力、技術與時間,來評估方案之可行性

透過舉辦公聽會或說明會等推廣活動,請各利益關係人列出核心環境指標。

發展環境指標

確認監測項目

完成環境監測計畫

可行性評估

回饋

回饋

觀光季前 觀光季後

Page 4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4

階段一:監測前的準備

步驟一 核心成員的發起與集合

核心成員為整個環境監測的主導人,並負責整個團隊的運作,因此稱為核心成員,主要目的在於選擇一適當監測主體來主導並執行監測計畫。這一點與 Humphrey and Hadley (2000)表示的環境監測主體一開始就關係著整個監測活動的主導的意義相同。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必需有至少一位的發起人,此發起人大多以 NGO 為主(包括居民),其次為專家學者與政府單位。發起環境監測之成員,大多以對環境有所體悟,且有一定的責任感與任務執著,多能全程參與整個環境監測之流程。另一方面,核心成員之公信力與專業能力,不僅影響遊客之態度亦與監測數值之可信度相關。

步驟二 了解監測目的

多數核心成員在提出執行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時,必須了解監測目的為何,為什麼需要執行環境監測,其目的為何?了解監測目的後,不僅以達到目的為主,更能以此為標準,以挑選適當的監測範圍與項目。

步驟三 生態旅遊地環境與政策之回顧

在執行環境監測之前,需針對要監測的環境有所了解,除了生態旅遊地之自然及人文環境之概況外,亦需要對環境政策或相關政策進行回顧,以便選擇適當且具代表性的監測項目並評估實施環境監測的可行性。

步驟四 確認監測範圍

在了解環境資源概況與相關政策後便開始確認欲監測之生態旅遊範圍與區位,才能在範圍內挑選適當且具有代表性的監測項目。

步驟五 環境教育與宣導

在核心成員執行上述步驟後,便可以開始對當地居民、相關業者及其他利益關係人做環境教育與宣導的動作。透過此步驟,讓居民了解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取得居民之認同外,更可以增加居民之社區向心力及參與環境監測的意願,並成為監測團隊的一員。此步驟為長期性的活動,不僅增加居民之環境意識,更藉此可持續為監測團隊增加新成員。

步驟六 成立監測團隊

一般而言,社區在執行環境保護時,會先設定目標與建立責任團隊,而後進入監測活動的執行(EPA, 1997,陳章波,2000)。成立過程可視情況而定,可經由政府或專業團隊帶領成立,亦可以由當地居民或 NGO 發起,而發起人即為整個環境監測的核心成員,此監

Page 4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5

測團隊則成為協同成員。核心成員與協同成員所組成的監測團隊人員應包含政府、地方居民、非營利組織、專家與學者、及相關業者等。

步驟七 先期評估

經過上述流程及對環境的回顧與政策回顧之後,評估實行環境監測的可行性,並決定是否進入環境監測計畫設計之階段。

階段二:發展環境監測計畫

在這個部分區分出來的發展環境監測計畫,與一般分成三個階段的環境監測,分別是監測前的準備、環境監測的實施與監測後的管理(Humphrey and Hadley, 2000),明顯多出一個階段。

步驟一 發展環境指標

因為不同地區與不同利益關係人重視的環境資源不同,使得在指標的選取上會有所差異,因此在社區要發展指標時,可以透過公聽會或說明會等推廣活動,招集各界相關人士提出監測指標,列出各相關指標(EPA, 1997)。此時的利益關係人不僅指監測團隊,未加入監測團隊之利益關係人亦可加入討論,提出其認為重要且需要監測的資源。

步驟二 確認監測項目

在著手執行環境監測的首要步驟,即確認所要監測的項目有哪些。在列出指標後,責任團隊可請專家學者或建立專業輔導團隊,將社區不同需求之指標轉化為居民可監測之項目,並建立環境清單(checklist)以供未來生態旅遊地要執行環境監測時的參考。

步驟三 可行性評估

從經費、人力、技術、與時間等方面,評估方案之可行性,並且評估其他替代方案。

步驟四 完成環境監測計畫

透過可行性評估選擇適合的方案及替代方案,撰寫並完成環境監測計畫。

階段三:執行環境監測計畫

步驟一 環境監測教育訓練

為了讓參與的居民可以實際操作環境監測,因此在執行環境監測的第一步驟即透過專業的教育與訓練,藉由與當地學術單位的技術合作,透過專業輔導團隊的教育訓練,使居民可以主導監測活動,使監測活動長期進行,以達到設定的目標。

步驟二 執行環境監測

Page 4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6

經過監測項目監測的可行性評估後,需依照不同項目來訂定監測時間與地點,另外因為遊客數量或遊客行為的不同,會影響環境不同的變化,為了解觀光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需依觀光季之前後分別做監測。與一般環境監測不同的是,在生態旅遊地執行環境監測時,需針對當地觀光季前後分別做監測,以了解遊客的觀光行為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

步驟三 比較與檢討監測報告

執行環境監測後,詳細撰寫環境記錄,經過彙整之後提出監測報告。並在完成實際監測行動之後,根據環境監測報告,深入了解環境現況與變化,並比較觀光淡旺季中環境狀況之差異,探究環境變化原因,最後討論環境影響之應變措施。

回饋 在執行環境監測時,若遇到困難或阻礙,需回到第二階段檢視環境監測之計畫是否需要修正,或者選擇其他方案。

階段四:監測後的評估與修正

步驟一 檢討監測活動

此部分針對監測活動本身做檢視,檢討監測活動是否在規定之經費內完成監測活動;監測活動遇到的困難與阻礙等。而後針對問題來修正監測方式,並隨時依情況及新技術而做修改,讓未來監測可以更順利。

步驟二 檢視/修正監測計畫

回顧檢視整個監測計畫之執行是否符合濟效益,經費是否過多或不足。在監測一開始的準備到最後的評估階段,是否有需加強改善的地方,並隨時依情況、環境政策修正之。

回饋 在檢視與修正監測計晝後,應回到第二階段加入新的技術與方法,以修正並完成新的監測計畫。

綜觀以上對於以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的修改可發現,受

居民技術能力之影響,此架構較一般環境監多增加一個階段 – 發展環境監測計

畫。在步驟上,因目前許多居民的社區意識並不高,因此需加強環境教育的宣導

以建立、提高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因為居民技術能力的關係,特別加強對於環境

監測的教育訓練,以利居民可實際操作環境監測。

Page 4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7

第二節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策略

本研究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調查地區,先以問卷調查法找出當地人認為的重要指標,再徵求自願的監測者,先給予適當的說明後,依研究者設計好的調查表,由自願居民獨立執行,研究者再與監測者訪談,了解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本節就執行概況與策略分別討論。一、桃米生態村環境監測執行概況

本研究以環保署所擬的十六項環境指標(參見附錄一),給桃米居民勾選出他們認為的重要環境指標,為求樣本的代表性,環境指標問卷的發放對象包括學生、民宿餐廳經營者、解說員、以及一般居民,受訪者年齡從12歲的國小六年級學生至70以上的老年人,共計70份。結果找出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三項指標依序為水質、空氣品質與廢棄物處理。再依專家問卷找出居民適合執行的項目與方法,設計成簡易的調查表(參見附錄二)。監測的項目與方法包括:(一) 水質1. 氣味與顏色: 聞與目視2. 清晰度: 目視3. 指標生物: 觀察到的物種與數量

(二) 空氣品質1. 氣味: 現場以嗅覺判斷2. 能見度: 描述天空及遠景之清晰度3. 落塵量:目視

(三) 廢棄物處理1. 資源回收種類與地點2. 垃圾量: 垃圾分佈點及假日垃圾量之增加情形

由於桃米的解說員參與物種的調查與定期監測已超過二年,解說員參與此次的自願調查意願較好,因此7位自願監測者,只有一位不具解說員資格。每位監測者依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選取二至五項環境監測項目,並依淡旺季分別做二次監測。由於桃米並無明顯的淡旺季,遊客多集中於假日,因此請監測者依平日與假日各做一次。結果如附錄三

在環境監測執行後,研究者各別與監測者諮詢,從實際監測情形與監測者表達的意見,以及之前針對產官學界所做的訪談分析,本研究整理出生態旅遊地執行環境監測之策略,詳述如下。

(一)凝聚社區意識

訪談結果顯示社區意識會直接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環境監測之意願及態度。當社區意識高,居民參與監測人數較多,持支持意見者較多,亦較容易成功執行環境監測。若社區意識不足,則相對參與意願較低參與人數相對減少,其仰賴外界資源勢必需要增加。以桃米為例,經常參與社區事務者較有意願執行環境監測。

(二)與社區附近的學術或研究單位合作

Page 4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8

多數受訪者表示,整個環境監測流程繁鎖,多數居民無法完全依自己的能力完成環境監測的整個流程,許多專業技術及程序需要專家學者的輔導訓練,方有能力執行監測。因此專家學者在環境監測的人力資源中提供其專業技能,並利用其專業技能將監測後的資料科學化。1.專家學者的輔導訓練

多數受訪者表示,大部分的環境監測都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尤其以社區居民為核心之環境監測,更需仰賴專家學者提供其不同之專業技能加以協助方能執行。其中部分受訪者表示,與社區附近的學術單位結合,為取得專業技能之最佳方法。

2. 協助資料的建檔

部分受訪者強調社區居民採樣後,需仰賴專家學者之專業技能將採樣的監測資料科學化,建立檔案後做適當的解讀與解釋,將監測資料賦予適當的意義以提供正確的資訊。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於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中最重要的角色即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供者。並在取得監測之基礎資料後,將監測結果做分析解讀,提供正確資訊判斷。尤其以社區之核心之環境監測,在技術上更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地方學術單位即提供了相當專業的技術與知識,此時結合附近學校即為最佳策略。以桃米為例,附近除了暨南大學外,還有林業試驗所的蓮華池,以及位於集集的農委會特生中心,因此,在解說的培訓,以及發展生態觀光的一些專業知識與經營策略上,獲得許多協助。(三)尋求政府單位的資源與協助

多數受訪者表示,政府在生態旅遊地執行環境監測時,主要為提供現有的環境資料及經費的補助。當地方單位欲開始環境監測時,可從公部門取得許多環境的基本資料。另外,政府編列預算協助地方發展時,可將預算投入地方執行環境監測,尤其環境監測執行時需要經費的支援,因此監測團隊需提出適當的監測計畫向政府請求經費補助。

綜上所述,政府部門過去已累積部分的環境基本資料,當生態旅遊地在執行環境監測時,可先向政府部門取得現存的環境資料。另一方面,政府不論在發展生態旅遊或地方發展時皆有編列預算,因此地方在執行環境監測時可向公部門提出適當的監測計畫,取得經費補助。

(四)與環保團體合作目前多數的環保團體有其領域的監測專業技術,再者環保團體多為自發性

的組成,因此對環境保育或環境監測有一定的執著,是長期監測的重要動力。由此可見,環保團體(包括NGO)為地方執行環境監測時提供部分專業技術外,更是地方活動之代表。

(五)解說員制度的建立部份受訪者提出,解說員於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扮演的角色,與一般環境

監測有所區別,解說員在時常接觸環境的過程中,除了對環境已有一定的了解,平常也在解說前與解說過程中會對環境做簡單的記錄。

透過深入訪談可發現,解說員在向遊客解說之前即需要對環境狀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提供遊客最佳的解說服務,另一方面藉由解說的動作與過程,可再一次執行環境觀察與記錄,因此可歸納出解說不僅透過觀察提供環境資訊、

Page 4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39

環境教育、文化、自然知識之傳遞,更藉由與遊客互動成為環境記錄人員,因此解說員可謂環境監測中,環境記錄的機制建立與維護之最佳人員。桃米的個案更顯示出解說員制度的建立為環境監測執行的重要決定因素,生態旅遊的內涵,本因包含環境教育與解說,因此本研究認為一地擬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需先建立解說員制度,包括解說員培訓、認證以及解說員評估機制。

(六)加強各利益關係人間之溝通協調透過訪談內容可發現,生態旅遊地在執行環境監測時,其各利益關係人

對環境的觀念可能會有衝突,在利益關係上更有不同的考量,此時公部門、居民業者、專家學者與NGO會形成一個角力相抗衡,因此適度的溝通才能取得平衡。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經過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後,建立一個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架構及執行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之考量要素,本章就本研究之討論結果整理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一)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步驟

本研究之目的即為建立一個適用於台灣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架構,在環境監測的流程中,不論是居民、政府、學界、非營利組織甚至相關業界等,需要地方各單位的配合才能順利進行。另外,在執行整個環境監測流程時需要隨時檢視評估監測作業的執行是否遇到瓶頸,並依現實情況做適當調整與修正。

在整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中,與一般環境監測不同的是,必須別於觀光季前後執行環境監測,並且做監測資料的比較,以分析觀光活動,是否會對該環境資源造成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影響的因素為遊客行為或者為觀光業者的商業影響等。尤其是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的整個步驟,比一般的環境監測多了環境教育與監測技能上的訓練,以求居民的認同、加入與執行。

然而不同的生態旅遊地有不同的資源特性,這都會影響環境監測的項目與方法,因此此架構需因地制宜做適當的修改。在架構上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有檢視是否需要修正的動作,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回到階段二,找出原因並改善之。而每一次完成監測的執行後,需要視情況,在架構流程上做適當的調整與修正,而每一個監測項目都有不同的監測方式及其監測程序,監測作業亦需針對不同的項目做調整。另外,監測技術在科技進步快速的速度下,需視居民的經費及技術能力做適度的更新,以期強化以居民為核心之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架構。(二)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策略

要長期的在生態旅遊地中執行環境監測,需要考量許多要素的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資源、經濟誘因、溝通協調、經費、專業技能與訓練、時間、儀器設備等七項,方能實際執行。其中社區居民的觀念與想法,對於環境監測能否順利進行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當社區居民支持並願意投入心力時,不僅可以深入地方環境及文化做監測,環境監測之作業更可以順利進行,反之則否。當社區居民的社區團結意識不足時,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適時提出對策並予以宣導教育,以加強

Page 4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0

居民對環境監測之認識,進而加入監測之團隊。而經濟誘因在以居民為核心之環境監測中,為非常重要之考量要素,其需滿足居民的基本經濟需求外,亦因為居民的利益需求而成為維持整個監測活動執行力的影響要素之一。因此若要達到長期以居民為核心之環境監測之目的,需掌握此七項考量要素以達到最佳效果。二、建議

本研究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執行環境監測之策略:(一)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之執行需專業機構與居民相配合

專業機構不只是政府,當包括專家學者及 NGO 等,目前行政院環保署為妥適推

動「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並使生態旅遊地管理機關瞭解如何進行生態旅遊

環境監測,其中邀請觀光主管機關、地 方政府及中國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等

共同研商,在整個過程中尚未有地方居民的參與。然而環境監測需要大量的人力

資源,居民的參與將可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再者研究結果顯示因為地方居民對

於環境的了解與生活經驗,所以環境監測若要順利進行,亦需要配合地方居民的

經驗,因此當專業機構配合 CBM 時,將達到互補效果,以求落實環境監測之機

制。

(二)適度運用社區活動增加溝通協調機會以達成社區共識

研究結果顯示溝通協調為執行環境監測的要素之一,然而訪談過程中仍有受訪者

表示地方與政府溝通不良,居民間的種族協調等問題。其中較為特別的是台灣的

原住民不同部落間或者漢人與原住民之間,因為文化差異有時有不同的意見,此

時亦需要適度的溝通協調以達成社區共識。因此建議適度運用各種社區活動以增

加溝通協調之機會,尋求最佳的溝通協調模式,例如進行公聽會、說明會、掃街

拜訪等方式以取得社區共識,以利監測活動順利進行。

(三) 解說員制度的建立

本研究發現,解說員在向遊客解說之前即需要對環境狀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提

供遊客最佳的解說服務,另一方面藉由解說的動作與過程,可再一次執行環境觀

察與記錄,因此可歸納出解說不僅透過觀察提供環境資訊、環境教育、文化、自

然知識之傳遞,更藉由與遊客互動成為環境記錄人員,因此解說員可謂環境監測

中,環境記錄的機制建立與維護之最佳人員。桃米的個案更顯示出解說員制度的

建立為環境監測執行的重要決定因素,生態旅遊的內涵,本應包含環境教育與解

說,因此本研究認為一地擬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需先建立解說員制度,包括解說

員培訓、認證以及解說員評估機制。

(四)加強各利益關係人間之溝通協調

透過訪談內容可發現,生態旅遊地在執行環境監測時,其各利益關係人對環境的

觀念可能會有衝突,在利益關係上更有不同的考量,此時公部門、居民業者、專

家學者與 NGO 會形成一個角力相抗衡,因此適度的溝通才能取得平衡。

Page 4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1

計畫成果自評

一、達成預期目標情況

第一年預期完成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機制的建立,包括環境監測項目與內

容、評量方法等,已經完成,且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相當高,研究結果

可提供政府部門作為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與永續發展評估之參考,有相當之實

務價值。

第二年計畫擬透過旅遊地之實證研究,實地檢測研擬之環境監測架構之可

行性,並提出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監測發展策略。預期之實地執行與發展策略亦

已經完成,且研究結果以操作手冊方式呈現,清楚列出環境監測之執行步驟與

應考慮之面向,對於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或生態旅遊地之經營管理,應有相當之

參考價值。部分研究結果已於相關研討會發表,且計畫陸續於國際研討會及期

刊上發表,預期會對產、官、學界提供一定程度之學術與應用效益。

生態旅遊之實施策略及評估機制的研擬,必須整合本計畫所包含之四個子計

畫 –遊客容量評估、環境監測、社區發展及旅遊業評鑑,預期整合後的成果可

作為政府相關單位推動生態旅遊發展或輔導生態旅遊業者之參考。

二、參與之工作人員,預期可獲之訓練

參與之工作人員預期可獲之訓練,包括文獻蒐集與整理、德爾菲法之應用、

問卷調查法與訪問法之應用、資料整理與分析。由於本計畫質化與量化方法並

用,預期參與人員可對本計畫使用之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此外,透過與其他子計畫參與人員之定期討論會議,本計畫之工作人員可學

習到會議前之資料準備,會議討論內容之整理等技巧,並可與其他參與人員交

換計畫執行心得。

Page 4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3),漁業署開始推動賞鯨標章評鑑認證,公益新

聞資料庫〔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npo.org.tw/PhilNews/show_news.asp?NEWSID=5643〔2003,September 6〕。

王鑫 (2001) 生態旅遊手則之研擬, 賴鵬智(編),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財團法

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曲格平(1993),環境科學基礎知識(下),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

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何貞青、顏新珠(2002),從社造出發的桃米生態村,收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

生態旅遊協會編,第二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實錄(pp. 65-135),台北:中

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吳英明、林德昌(2001),非政府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宋秉明(2001),台灣發展生態旅遊整體規劃的方向,第一屆永生態旅遊研討會-

暨台南濱海濕地生態旅遊,台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pp.17-36.巫惠玲(2002),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裕強(2002),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建立-從認知觀點,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

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文光(1995),環境影響評估,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范莉雯(2001),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埔里鎮戶政事務所(2003),12 月份人口動態統計〔線上資料〕,來源:

http://village.nthg.gov.tw/plcg〔2003, May 11〕。桃米遊客營運中心(2003a),社區總體營造補助要點計劃書,未出版手稿。

桃米遊客營運中心(2003b),桃米窗口遊客參訪記錄,未出版手稿。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淑娟(2002),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莫藜藜(1992),深入訪談法。收於許臨高主編,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pp.102-121),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郭乃文(2000),台灣地區非都市土地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以國家公園規劃與經

營管理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郭乃文(2000),台灣地區非都市土地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以國家公園規劃與經

營管理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Page 5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3

陳郁秀(2001),迎街社區總體營造新紀元-創造文化生活新故鄉,收於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編,文建會 90 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pp. 7-10),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章波(2000),金門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監測架構之建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金

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彭國棟(2003a),社區生態化的推動及展望─以桃米生態村為例〔線上資料〕,來

源:http://ecaaser3.ecaa.ntu.edu.tw/agri/announ Green.htm〔2003 September17〕。

彭國棟(2003b),社區資源調查及監測實務,收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生態旅

遊地環境監測機制研習會研習手冊(pp. 95-107),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黃秀蓮、張大年、何燧源(1994),環境分析與監測,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賢智、李景錕、廖延梅(1994),環境管理學,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文虎、欒勝基(1996),環境品質評估學,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天齊、林肇信、劉逸農(1995),環境保護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

公司。

劉立偉(2000),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台北大學

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鄭朝陽(2003, October 2),國家公園重新定調生態旅遊為主,民生報〔線上資料

〕,來源:http://notepad.ngo.org.tw/cnps/note.php? thread=6〔2003, October 8〕。

二、英文部份

Bakus, G. J., Stillwell, W. G., Latter, S. M. and Wallerstein, M. C. (1982). Decisionmaking: With ap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 493-504.

Barton, H., (1996).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Barton, H. and Brudel, N.(eds.), A guide to local environmental auditing, London: Earthscan.

Boo, E.(1990)Ecotourism: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Vols. I and II). Washington DC: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Brugman, J., (1997). Is there a method in our measurement?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Local Environment, 2(1), 59-72.

Carter, R. W. & O’Reilly, P., (1999). A rapid appraisal methodology for environmentalauditing.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0(2), 14-22.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 January,13-14.

Ceballos-Lascurain, H., (1996), 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 The state of

Page 5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4

nature-base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guidelines for its development,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Craig, B., Whitelaw, G., Robinson, J., & Jongerden, P. (2004). Community-basedecosystem Mmonitoring: A tool for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Long Point World BiosphereReserve. The Working Biosphere, Leading Edge.

Davis, D. (2000). Business Research (5th ed.). California: Duxbury, 300-318.Diamantis, D., & Westlake, J. (1997).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 approach towards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with referenceto the case of Molyvos. 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3(1),3-15.

Diamantis, D., (1998).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 tool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Journal, 5(1), 15-21.

Diamantis, D.,(1999).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environmentalindicators in islands. 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6(1), pp.18-25.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7).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 resource book for protection ecosystems and communities (EPAPublication No. 230-B-96- 003). 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genc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9). EPA’s framework for Community-base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PA Publication No. 237-K-99- 001). Washington,D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3). Evaluation of Community-base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ccomplishments and lessons learned (EPAPublication No. 100-R-02- 004). 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gency.

Fennell, D. & Eagles, P. (1989).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8(1), 23-34.

Fennell, D. A. (1999). 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Foucat, V. S. A. (2002).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moving towardssustainability, in Ventanilla, Oaxaca, Mexico. Ocean & Costal Management,45(8), 511-529.

Green, H., Hunter, C. & Morre, B. (1990)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111-120.

Harvey, N., Clarke, B. D., & Carvalho, P. (2001). The role of the Australian coastcareprogram in community-based coastal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from SouthAustralia. Ocean & Costal Management, 44(3), 161-181.

Page 5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5

Hawa, M. (1997)‘Ecotourism’, Bangkok Post, 10 May 1997, cited on Cooper, C.,Fletcher, J., Gilbert, D., Wanhill, S., Shepherd, R., (1998), Tourism - Principleand Practic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Hughes, G.,(2002).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2),457-477.

Humphrey, N. & Hadley, M. (2000).,Environmental auditing. Isle of Wight: PalladianLaw Publishing Ltd.

Jacoby ,C., Manning, C., Fritz, S., & Rose, L. (1997). Three recent initiatives formonitoring of Australian coasts by the community. Ocean & CostalManagement, 36(1-3), 205-226.

Joppe, M. (1996). 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sited. TourismManagement, 17(7), 475-479.

Knechtel, K. (1985). The role of the“Third Sector”in tourism development,unpublished paper, Ottawa, Canada.

Kreisel, W. E. (1984).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ofile of ametropolitan ar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4(1), 15-33.

Linberg, K. (1991). Policies for maximizing nature tourism’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New York: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Lumsdon, L. and Swift, J. S. (1998) Ecotourism at a crossroads: the case of CostaRic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6 (2): 155-172

McCool, S. F., Moisey, R. N., & Nickerson, N. P. (2001). What should tourism sustain?The disconnect with industry perceptions of useful indicators. 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 40(4), 124-131.

Moustakis, C. (1990). Heuristic research desig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Newbury Park: Sage.

Nelson, J. G., (1994), The spread of ecotourism: some planning implications,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1(3): 248-25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94).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ECD Core Set, OECD, PARIS.

Page, S.J. and Dowling, R. K., (2002) Ecotourism, Essex: Pearson Education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8(1), 23-34.Reed, M. G. (1997) th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by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 illustration form the squeamish forestdistrict, Canad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3(2), 177-196.

Richey, J. S., Mar, B. W. & Horner, R. R. (1985). The Delphi technique in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1(2), pp. 135-146.

Ross, S. & Wall, G. (1999) 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age 5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6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20(1), 123-132Scheyvens, R. (1999).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2), 245-249.Sproule, K. W. (2003).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partners in the process. 〔Online〕http://www.ecotourism.org/retiesselfr.html〔2003, December 19〕.

Stabler M. J. & Goodall, B., (1996)., 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planning forsustainable island tourism , in Briguglio, L., Archer, B., Jafari, J. Wall, G. (ed.)(1996) Sustainable tourism in islands and small states, London: Pinter.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ve. Thousand Oaks, CA:Sage.

Taylor, G. (1995). The community approach: Does it work? Tourism Management,16(7), 487-489.

Western, D. (1993) Defining ecotourism. In K. Lindberg & D. E. Hawkins (eds).Ecotourism: A Guid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7-11. North Bennington: TheEcotourism Society.

Whitelaw, G. S. (2002). Organizing community based ecosystem monitoring inCanada. Linking community based ecosystem monitoring to local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development on sustainability. Canadian Nature Federationand the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Network Office.

Wight, P.(1993)Ecotourism: ethics or eco-sel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3):3-9.Wood, M., E. (2002). Eco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 policies for sustainability,

VT.: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1995), What tourism managers need to know, apractical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tourism,Madrid: WTO.

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 (2001). Guidelines for community-basedecotourism development (WWF-UK: Publication No. 1397). Ledbury: TheTourism Company.

WTO(1998), 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WorldTourism Organisation.

Page 5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7

附錄一 重要環境指標調查表

親愛的桃米居民您好:

本研究為有關 「生態旅遊環境監測機制與策略之建立」,目的在

於建構一套以社區為核心之環境監測架構與程序,以及發展可由社區

居民執行之環境監測項目與方法。由衷地感謝您抽空填寫。

誠摯地感謝,並敬祝 平安 快樂洪維勵 敬上

文化大學觀光系 助理教授

請在您認為適當的□內打”̌ ”

環境指標 非常

不重要

不重要 重要 非常

重要

1.空氣品質

2.噪音

3.水質

4.土壤

5.動物

6.植物

7.廢棄物處理

8.交通

9.自然與人文景觀

10.社會衝擊

Page 5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8

11.遊客量

12.消費者滿意度

13.居民滿意度

15.觀光對地方經濟之貢獻

16.其他 (請指明)

※請列出您認為最重要的三項指標: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age 5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49

附錄二 環境監測調查表

水質調查紀錄表

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_____年___月____日____ 時 星期 ________

調查人員

位置簡圖

聞與目視

目視

現況描述

觀察到之物種與數量

Page 5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50

空氣品質調查紀錄表

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____年___月____日____ 時 星期 ________

調查人員

位置簡圖

現場以嗅覺研判

描述天空及遠景之清晰度

現況描述

目視

Page 5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51

廢棄物處理調查紀錄表

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_____年___月____日____ 時 星期 ________

調查人員

種類 回收點

紙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膠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鐵鋁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麗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玻璃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廢電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廚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調查項目

垃圾量及分佈點 (假日垃圾量之增加情形)

Page 5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附錄三 桃米生態村環境監測紀錄

水質調查紀錄表

現況描述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人員

氣味與顏色(聞與目視) 清晰度(目視) 指標生物(觀察到之物種與數量)

三茅屋 94/8/14 AM8:00星期日

味珠禎 無味、無色 清晰 植物:1.槐葉萍 2.滿江紅

3.大安水簑衣 4.傘草 5.沙草

6.大萍。動物:1.青蛙

顏氏牧場後方水池 94/8/13 PM13:00星期六

顏俐文 黃墨綠色(雨季的顏色),冬天綠色,有一點味道

還算清晰 1.蜻蜓幼蟲 2.水蛭

3.石蛉 4.錐螺

中路坑溪 94/8/11 AM10:00星期四

黃麗 無 略濁(因颱風帶來少許

土流顏色)1.青蛙(聞聲)2.蜻蜓(有短條幽總、傘黃蜻蜓、

將依蜻蜓 兩三對)3.蝴蝶(大鳳蝶等有五六隻)

中路坑生態池邊的

中路坑溪94/8/13 AM11:10星期六

梁惟新 無色、無味 清澈見底 水流太急,沒有發現

52

Page 6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空氣品質調查紀錄表

現況描述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人員

氣味(現場以嗅覺研判) 能見度(描述天空及遠景

之清晰度)落塵量(目視)

顏氏牧場 94/8/2 PM14:00星期二

顏俐文 無味、太陽很大 遠方似有雲霧、見不到日

月潭邊的山

極少

中路坑溪種瓜路段 94/8/11 AM10:00星期四

黃麗 清新 明亮 無

中路橋集福亭 94/8/13 AM10:30星期六

梁惟新 清新 清晰 無灰塵(早晨下過雨)

53

Page 6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廢棄物處理調查紀錄表

調查項目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人員

資源回收種類與回收地點 垃圾量(垃圾量及分佈點,假日垃圾量之

增加情形)

紙類 顏氏牧場分類,慈濟回收

塑膠類 顏氏牧場分類,慈濟回收

鐵鋁罐 顏氏牧場分類,慈濟回收

玻璃類 顏氏牧場分類,慈濟回收

廢電池 17 顆給埔里 7-11 回收

顏氏牧場 94/8/2 PM17:00星期二

顏俐文

廚餘 給養豬戶回收

牧場假日開於:上週約 100 車露營,均

做垃圾分類,並央請慈濟來做回收動

作,免費提供給慈濟代收。

紙類 集中(慈濟回收),每日

塑膠類 集中(慈濟回收),每日

鐵鋁罐 集中(慈濟回收),每日

保麗龍 垃圾車(巷口),一二四五日

鐵鋁罐 垃圾車(巷口),一二四五日

廢電池 垃圾車(巷口),一二四五日

三茅屋 94/8/14 AM8:00星期日

廚餘 巷口(楊大哥)慧于

假日遊客增加,垃圾也增加。

親水公園。

紙類 集福亭中陸橋頭

塑膠類 集福亭中陸橋頭

鐵鋁罐 集福亭中陸橋頭

保麗龍 集福亭中陸橋頭

玻璃類 集福亭中陸橋頭

中路橋集福亭 94/8/13 AM10:00星期六

其他 破壞環境

塑膠類 27紙類 21寶特瓶 2鐵鋁罐 10保麗龍碗 3玻璃瓶 2

54

Page 6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紙類 集福亭前路口

塑膠類 集福亭前路口

鐵鋁罐 集福亭前路口

保麗龍 集福亭前路口

中路坑橋至集福亭 94/7/21 AM11:00 梁惟新

玻璃類 集福亭前路口

紙盒 12寶特瓶 3塑膠杯盒 18塑膠袋 12鐵鋁罐 10保麗龍 1玻璃瓶 2

55

Page 6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交通調查紀錄表

調查項目

車流量 塞車情形

車輛數(輛)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人員 計算車流

地點

時間長度

小客車

休旅車

遊覽車

其他

路段 時段 頻率

桃米派出所前檳榔攤 94/7/24 星期日

AM10:20~10:50

黃雯如 檳榔攤前 30 分鐘 進 34出 27

2316

10

機車 8;6貨車 6;3

桃米派出所前檳榔攤 94/7/24 星期日

PM16:00~16:30

黃雯如 檳榔攤前 30 分鐘 進 39出 34

3013

00

機車 14;18貨車 10;7

種瓜路經草湳仙境 94/8/11 AM10:00星期四

黃麗 草湳仙境 2.5 小時 2 2 無 無 無

中路坑集福亭 94/8/13 星期六

AM10:30~11:05

梁惟新 種瓜路

集福亭

35 分鐘 14 4 摩托車 5小卡車 4大卡車 3

無 無 無

55

Page 6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36/1/RRPF910703.pdf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自然與人文調景觀查紀錄表

調查項目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人員

景觀變化(紀錄具體事項) 照相紀錄

顏氏牧場 94/8/14 AM8:00星期日

顏俐文 可見到日月潭邊水柱大山、大尖山、無

特別變化

中央山脈可見到:合歡主山、崎萊北峰、

崎萊主峰、能高主峰、火山、牧山、甘

卓萬大山 (冬季可見積雪)

中路橋下之

中路坑溪94/7/21 AM10:00星期四

黃麗 颱風來襲遭沖毀後重新做坡崁。

與做朔溪賞蛙步道。(見照片)

中路坑生態池 94/7/21 AM11:00星期四

梁惟新 遊客較少利用,荒煙蔓草,漸難通行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