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闻 要闻 6 6 2020 7 6 日 星期一 “我们想建一个无人售卖终端,需要哪些 技术支持?”这一阵,海深科技创始人戴剑彬 经常接到一些企业打来的咨询电话。过去几 年,这位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和创业者,一直 尝试推动智能化无接触服务项目的落地,但 并不顺利。一些企业负责人的想法是:有人 的服务才是优质服务,以智能化为基础的无 接触服务,似乎还很遥远。如今,情况正在发 生转变…… 智能体温检测仪,走进社区和超市;机器 人当起快递员,为医院运送医疗物资……当 下,很多无接触应用场景正向生产生活的方 方面面延伸。其价值在于,在减少人力投入 的情况下,能大幅提高效率、提供便利性。 效率提升 服务提质 技术环境成熟,生活节奏加 快,一些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加速 融入生产生活 “以前,智能售货柜一般摆在酒店大堂, 现在健身房、游泳中心也在加快布设,商品种 类也更丰富了。”戴剑彬说,如今顾客越来越 重视无接触服务体验了。 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无接触服务越来 越受到用户喜爱。比如,自助加油服务,车主 可以使用微信加油卡或手机接收到的动态验 证码,直接为车辆加油。“这些无接触应用,能 加快服务速度,提升服务体验。”高灯科技联 合创始人张民遐说,不久前,高灯科技协助深 圳宝安区政府,为 90 多家企业搭建了网络招 聘平台,其优势就是能够通过“薪税结算”服 务实现在线招聘。 据了解,一些无接触应用已经在疫情防控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武汉一些地 区,快递员发出指令后,智能快递车能快速将 快递送至指定地点,实现了包括人车混行、红 绿灯路口等复杂场景的全程自动驾驶。 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 委会副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贾伟说, 2003 年的非典疫情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兴 起。此后不久,淘宝、京东相继在电子商务 领域发力。“和 17 年前相比,如今我国互联网 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环境更加成熟,在常态 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 变化,会促进人们对无接触服务需求的大幅 增长。” 应用整合 前景广阔 依托现有数字基础设施,对 应用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但仍 面临发展困难 开车出停车场时,张民遐曾有过一段不 愉快的经历:因为付账不顺利,堵在后面的车 主一直按喇叭催促。为此,张民遐和团队开 始做一件事:用车载 ETC 扣款,去掉停车场的 出入杆。这一扣款方式,目前已经在全国 20 多个大型购物广场推广使用。 去掉出入杆,实现起来并不难。这得益 于我国通信设备大范围覆盖,移动支付的普 及以及 ETC 天线、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应 用。“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整合 现有技术和设施,就能对很多应用场景进行 无接触改造。”张民遐认为,这些改造能大幅 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可以说,相关业态 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 尽管如此,一些无接触应用要想真正推 广落地,仍面临不少困难。 比如,无人超市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它 有望变革商品流通和销售模式。然而,由于 商品种类繁多、更新较快,视觉识别精度还有 待提高,加之改造成本高昂,使得无人超市发 展受阻。贾伟估算,一家数百平方米的无人 超市,安装摄像头、传感器,购买云服务以及 软件维护等成本加起来,预计在千万元以 上。无人机配送、机器人送餐等服务也面临 类似困难。 此外,行业标准规范也是相关业态健康 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标准统一了,新技术 就能更好推广。”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说。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涉及疫情防控 的无接触应用领域,已经开始制定标准规 范。比如,针对智能测温,北京海淀中关村管 委会在 4 月中旬发布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 查系统技术规范》,提出了包括视频图像采 集、温度分析、目标检测、智能告警等十一大 模块在内的筛查系统基本架构。此外,为统 一全社会对健康码的认识,打通跨地区互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了“个人健 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实施 仅用了 14 天。 链条打通 数字转型 数字基建提速将催生各类应 用场景,促进产品服务更便捷、社 会治理更高效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但一 些行业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是全链条协同,一个环节缺失,整 个行业就可能卡住。”张民遐分析,如果源头没 有电子化,后面的技术工具再好,设施再完善 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各类企业和社会 组织、单位,必须根据业务需求,加快数字化转 型,才能获得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 3 月,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发布通 知,明确了报销入账归档可仅使用电子会计 凭证。财务系统在标准规范上要求极高,但 也正在逐步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努力。这 是我国社会生活数字化转型悄然提速的一个 缩影。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核心的 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 数字基建提速,无接触应用场景将会继续优 化和不断拓展。 比如,矿区的路面情况非常复杂,人工驾 车行驶风险较高。华为辽宁华为云业务总经 理毛斐说,未来,驾驶员可不用进入矿区,在 主控中心远程驾驶矿车即可。要做到这一 点,需要有 5G 支持,因为 5G 通信时延低,能 保证发出的操控指令即时传达到车辆,确保 实时操控和行车安全。 再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让摄像头有了 3D 视觉能力,搭载这样的摄像头,送餐机器人才 能更精准地对空间三维建模,实现自主导航、 灵活避障。“人工智能让机器人有了精度高、 误差小的‘眼睛’。”贾伟说。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无接触应用的相关 业态发展已按下“快进键”,这不仅是常态化 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权宜之策,更是经济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未来,将有更多新 技术、新应用涌现,使社会服务更便捷、更安 全,也会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更智慧。 无人零售、机器人送餐送快递,各类无接触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服务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一线调查 · 互联网新观察① R ■记者手记 R 本版责编: 张彦春 刘涓溪 从智能体温检测、健康码互认,到无人零 售、机器人送货,这些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和应 用,有望催生新业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 级。无接触服务和应用的出现,得益于我国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丰富的应用 场景。反过来,大量应用场景的实践积累,也 促进了相关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当前,新技术与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快速 拓展应用场景,进行规模化市场探索,是赢得产 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未来,随着我国数字基建 提速,更多潜在应用场景将会大量涌现。发挥好 市场体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速新技 术、新业态、新产业落地,才能保持我国在数 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 拓展新场景 孵化新业态 机器人当快递员、企业家做直播 主播、健身教练云端授课……层出不穷 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正深刻 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 国互联网发展动能越发强劲,发展空间 更加广阔。根据《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 3 月,我 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 8.90 亿;在 4G 已经普及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年底, 我国将建设 5G 基站超过 60 万个,覆盖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我国在人工智能、 大数据、互联网基础资源等领域自主创 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今起,本版推出“一线调查 · 互联网 新观察”栏目,关注互联网发展新变化, 聚焦互联网领域新业态,畅谈智能生活 新精彩,敬请关注。 开栏的话 本报北京 7 5 日电 (记 者 )在今天人民日报理论部组织召开 的“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要加强对 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为有效实 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 供理论支撑。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刘俊臣,最高人民检察院副 检察长张雪樵,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 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贺小荣,中国法 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 显,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 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中 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 宪忠,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韩秀 桃,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作主 题发言,深入探讨了构建我国民法理 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等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民法典是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 有重要地位。民法典的颁布实施,给 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相关部门提出了 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新使 命、新任务。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 和实际,尽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 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 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切实推动民法典 实施、完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挎富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阿西者 村一名 80 后彝族汉子, 2014 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 困户。有政策的帮扶,再加上能吃苦、肯出力,张挎 富家在 2016 年实现了脱贫, 2017 年住上了新房, 2019 年买了小轿车,如今他还成了全村的脱贫致 富带头人。据 了 解 ,阿 西 者 村 是 一 个 彝 族 村 子 ,地 处高寒地区,土地贫瘠。 2016 年以前,全村 54 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39 户。 2016 年该村实施易 地扶贫搬迁,村民过上了新生活。 7 3 日,张挎富在家门口擦洗自己的 小轿车。 摄(影 像 中 国) 阿西者村新貌。 摄(影 像 中 国) 2016 年拍摄的阿西者村原貌。 资料照片 日子变了样 方言快板、山歌戏曲、小品故事,“百姓名嘴”……一 段时间以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传播手段和 话语表达,打造了一个个广受欢迎的品牌项目,群众普遍 反映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 “飞入寻常百姓家”,秘诀就在于接地气。 接地气,就是要把话筒交给老百姓。过去一些地方 在基层搞理论宣传,往往是上级来人念文件、读政策,老 百姓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今,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百姓 话说百姓事成了“标配”,群众能听懂、有触动,自然会在 潜移默化中领悟思想、真信真学。 接地气,还要让宣讲跟着群众的节奏走。把宣讲现 场摆在田间地头、走上街巷集市;让宣讲时间符合四季农 时、跟着群众作息。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在哪里;群众啥 时有需要,宣讲随时就跟上。如此,才能让理论宣传贴近 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接地气,更要让群众从接受者成为参与者。一些地 方结合实际,把理论宣讲和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相结 合,设置易于体验的环境场景,推动群众成为主动参与 者,在形式丰富的文明实践中让宣讲传得更广、更入脑入 心,让群众真心实意坚定信心跟党走。 接地气,方能有活力 柯仲甲 ■短评 R 数据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信部 本版制图: 汪哲平 (上 接 第 一 版) 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介绍,博罗探索“方 + 文艺”的理论宣讲方式,让百姓听得懂、更爱听,“接 下来我们还将选拔培训 200 名新时代宣讲员,多用一线 视角、立足乡土实际,少点照本宣科,多点方言土语,多点 百姓身边事,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山东龙口董家洼村,千年古槐下人头攒动。这里是 村民的休憩地、议事地,也是村内最接地气的地方。最 近,龙口市一个百姓宣讲团来了,这里更加热闹起来。 “恁说我风格高不高,因为俺是党员啊!”“听说现在 白事儿简化了,国家还给补贴……”小品《新风赞》节奏明 快、语言生动,赢得阵阵喝彩。主角是今年 48 岁的诸由 观镇涧村村民徐业国,他的模仿表演,更是令人叫绝。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 心。这不,宣讲团把龙口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山 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吕慧请到村里,为村民讲述 在党中央领导下凝心聚力、无私忘我的抗疫故事。“面对 病毒,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出发前做了最坏的打算……” 吕慧质朴的讲述,感动了村民。 每天早中晚,周田村的大喇叭都会分三次转播寻乌 县融媒体中心录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节目。其中 既有党的方针政策,也有农业农村惠民举措等。“大多是 跟老表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而且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 语播出,就算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能听得懂。”王焕平 乐呵呵地说。 群众更愿参与 —“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 百姓讲” “风吹云漾白鹭翔,绿水青山是宝藏……”陕西省志 丹县金丁镇“文明大篷车”活动现场,志愿者张艳艳边发 传单,边说快板。 一旁,山岭村村民刘永明 7 岁的小孙女拉着爷爷的 衣角说,“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刘永明对孙女 竖起大拇指,乐呵呵地对张艳艳说,“我家这小娃娃,听了 你们的《绿水青山新志丹》快板,就成了小老师,教我不要 乱倒洗锅水。” 演群众的节目,群众来演节目。“‘文明大篷车’就是 我们的一个志愿服务品牌,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百 姓讲。”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介绍,“文明大篷车” 志愿者先后把《守望相助张文忠》《身残志坚崔志清》等当 地先进典型事迹搬上舞台,并邀请先进典型人物上台现 身说法。 “有个《扶贫领路人》的小品对我触动特别大。”王湾 村村民姚淑兰看了节目后感触颇深,还主动将小品拍成 短视频发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从观众成了新时代文明 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如今,除了“文 明大篷车”,志丹县还有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红色 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志愿服务品牌。 在龙口市,老百姓同样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角。 当地村级“小马扎工作队”的志愿者主要从村民中招募, 以身边先进典型带动身边人。春天,在田间地头,带上小 马扎就地学科普知识;夏秋,在大槐树下摆上小马扎,敲 响老钟,村民自发前来听各种讲座;冬天,在小马扎工作 室里,扎堆聊天唠嗑谈收获、谈体会、谈希望。目前,全市 注册志愿者 13 万余人,注册队伍 1200 余支,星级文明实 践志愿者骨干达 4000 余人。 今年 6 月,龙里县启动了“萤火虫好声音”评选活 动。原来听山歌的村民,成了参赛的选手。他们自编自 唱、热情高涨,用自己的“好声音”表达着对新时代的畅想 和憧憬。 (本 报 记 者 戴林峰、程焕、窦瀚洋、洪秋婷、王沛、原 韬雄(上 接 第 一 版) —“35.8 万亿元”意味着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加速 融合。 以往水泥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一直不高,生产质 量、能耗水平很依赖人工经验。为此,山东东华水泥有限 公司决心引入“工业大脑”,通过对全流程进行实时数据 监测和参数调优,解决熟料生产过程中降能耗和提质量 问题。“经过上线测试,研磨效率提高近 3% ,经济效益增 4000 多万元,电耗还下降了 4% !”公司副总工程师徐 路十分高兴。 不仅是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创造出可观的 经济效益。数据显示, 2019 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 规模约为 28.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7% 提升 2019 年的 29%“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新引擎。”中国信通院政经所副所长何伟说。

(上接第一版) 服务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7/06/06/rmrb2020070606.… · 2016 年以前,全村54 户 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上接第一版) 服务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7/06/06/rmrb2020070606.… · 2016 年以前,全村54 户 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

要闻要闻 66 2020年 7月 6日 星期一

“我们想建一个无人售卖终端,需要哪些

技术支持?”这一阵,海深科技创始人戴剑彬

经常接到一些企业打来的咨询电话。过去几

年,这位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和创业者,一直

尝试推动智能化无接触服务项目的落地,但

并不顺利。一些企业负责人的想法是:有人

的服务才是优质服务,以智能化为基础的无

接触服务,似乎还很遥远。如今,情况正在发

生转变……

智能体温检测仪,走进社区和超市;机器

人当起快递员,为医院运送医疗物资……当

下,很多无接触应用场景正向生产生活的方

方面面延伸。其价值在于,在减少人力投入

的情况下,能大幅提高效率、提供便利性。

效率提升 服务提质技 术 环 境 成 熟 ,生 活 节 奏 加

快,一些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加速融入生产生活

“以前,智能售货柜一般摆在酒店大堂,

现在健身房、游泳中心也在加快布设,商品种

类也更丰富了。”戴剑彬说,如今顾客越来越

重视无接触服务体验了。

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无接触服务越来

越受到用户喜爱。比如,自助加油服务,车主

可以使用微信加油卡或手机接收到的动态验

证码,直接为车辆加油。“这些无接触应用,能

加快服务速度,提升服务体验。”高灯科技联

合创始人张民遐说,不久前,高灯科技协助深

圳宝安区政府,为 90 多家企业搭建了网络招

聘平台,其优势就是能够通过“薪税结算”服

务实现在线招聘。

据了解,一些无接触应用已经在疫情防控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武汉一些地

区,快递员发出指令后,智能快递车能快速将

快递送至指定地点,实现了包括人车混行、红

绿灯路口等复杂场景的全程自动驾驶。

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

委会副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贾伟说,

2003 年的非典疫情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兴

起。此后不久,淘宝、京东相继在电子商务

领域发力。“和 17 年前相比,如今我国互联网

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环境更加成熟,在常态

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

变化,会促进人们对无接触服务需求的大幅

增长。”

应用整合 前景广阔依 托 现 有 数 字 基 础 设 施 ,对

应用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但仍面临发展困难

开车出停车场时,张民遐曾有过一段不

愉快的经历:因为付账不顺利,堵在后面的车

主一直按喇叭催促。为此,张民遐和团队开

始做一件事:用车载 ETC 扣款,去掉停车场的

出入杆。这一扣款方式,目前已经在全国 20多个大型购物广场推广使用。

去掉出入杆,实现起来并不难。这得益

于我国通信设备大范围覆盖,移动支付的普

及以及 ETC 天线、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应

用。“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整合

现有技术和设施,就能对很多应用场景进行

无接触改造。”张民遐认为,这些改造能大幅

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可以说,相关业态

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

尽管如此,一些无接触应用要想真正推

广落地,仍面临不少困难。

比如,无人超市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它

有望变革商品流通和销售模式。然而,由于

商品种类繁多、更新较快,视觉识别精度还有

待提高,加之改造成本高昂,使得无人超市发

展受阻。贾伟估算,一家数百平方米的无人

超市,安装摄像头、传感器,购买云服务以及

软 件 维 护 等 成 本 加 起 来 ,预 计 在 千 万 元 以

上。无人机配送、机器人送餐等服务也面临

类似困难。

此外,行业标准规范也是相关业态健康

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标准统一了,新技术

就能更好推广。”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说。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涉及疫情防控

的 无 接 触 应 用 领 域 ,已 经 开 始 制 定 标 准 规

范。比如,针对智能测温,北京海淀中关村管

委会在 4 月中旬发布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

查系统技术规范》,提出了包括视频图像采

集、温度分析、目标检测、智能告警等十一大

模块在内的筛查系统基本架构。此外,为统

一全社会对健康码的认识,打通跨地区互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了“个人健

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实施

仅用了 14 天。

链条打通 数字转型数字基建提速将催生各类应

用场景,促进产品服务更便捷、社会治理更高效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但一

些行业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是全链条协同,一个环节缺失,整

个行业就可能卡住。”张民遐分析,如果源头没

有电子化,后面的技术工具再好,设施再完善

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各类企业和社会

组织、单位,必须根据业务需求,加快数字化转

型,才能获得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 3 月,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发布通

知,明确了报销入账归档可仅使用电子会计

凭证。财务系统在标准规范上要求极高,但

也正在逐步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努力。这

是我国社会生活数字化转型悄然提速的一个

缩影。

以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核心的

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

数字基建提速,无接触应用场景将会继续优

化和不断拓展。

比如,矿区的路面情况非常复杂,人工驾

车行驶风险较高。华为辽宁华为云业务总经

理毛斐说,未来,驾驶员可不用进入矿区,在

主控中心远程驾驶矿车即可。要做到这一

点,需要有 5G 支持,因为 5G 通信时延低,能

保证发出的操控指令即时传达到车辆,确保

实时操控和行车安全。

再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让摄像头有了 3D视觉能力,搭载这样的摄像头,送餐机器人才

能更精准地对空间三维建模,实现自主导航、

灵活避障。“人工智能让机器人有了精度高、

误差小的‘眼睛’。”贾伟说。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无接触应用的相关

业态发展已按下“快进键”,这不仅是常态化

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权宜之策,更是经济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未来,将有更多新

技术、新应用涌现,使社会服务更便捷、更安

全,也会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更智慧。

无人零售、机器人送餐送快递,各类无接触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服务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本报记者 喻思南

■一线调查·互联网新观察①R

■记者手记R

本版责编:张彦春 刘涓溪 吴 凯

从智能体温检测、健康码互认,到无人零

售、机器人送货,这些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和应

用,有望催生新业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

级。无接触服务和应用的出现,得益于我国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丰富的应用

场景。反过来,大量应用场景的实践积累,也

促进了相关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当前,新技术与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快速

拓展应用场景,进行规模化市场探索,是赢得产

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未来,随着我国数字基建

提速,更多潜在应用场景将会大量涌现。发挥好

市场体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速新技

术、新业态、新产业落地,才能保持我国在数

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

拓展新场景 孵化新业态

机 器 人 当 快 递 员 、企 业 家 做 直 播

主播、健身教练云端授课……层出不穷

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正深刻

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

国互联网发展动能越发强劲,发展空间

更加广阔。根据《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 3 月,我

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 8.90 亿;在

4G 已经普及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年底,

我国将建设 5G 基站超过 60 万个,覆盖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我国在人工智能、

大数据、互联网基础资源等领域自主创

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今起,本版推出“一线调查·互联网

新观察”栏目,关注互联网发展新变化,

聚焦互联网领域新业态,畅谈智能生活

新精彩,敬请关注。

开栏的话

本报北京 7 月 5 日电 (记者曹

平)在今天人民日报理论部组织召开

的“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要加强对

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为有效实

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

供理论支撑。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刘俊臣,最高人民检察院副

检察长张雪樵,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

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贺小荣,中国法

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

显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常 务 副 校 长 王 利

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中

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

宪忠,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韩秀

桃,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作主

题发言,深入探讨了构建我国民法理

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等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民法典是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

有重要地位。民法典的颁布实施,给

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相关部门提出了

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新使

命、新任务。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

和 实 际 ,尽 快 构 建 具 有 鲜 明 中 国 特

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

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切实推动民法典

实施、完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研讨会举办

张挎富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阿西者

村一名 80 后彝族汉子,2014 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

困户。有政策的帮扶,再加上能吃苦、肯出力,张挎

富家在 2016 年实现了脱贫,2017 年住上了新房,

2019 年买了小轿车,如今他还成了全村的脱贫致

富带头人。据了解,阿西者村是一个彝族村子,地

处高寒地区,土地贫瘠。2016 年以前,全村 54 户

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39 户。2016 年该村实施易

地扶贫搬迁,村民过上了新生活。

图①:7 月 3 日,张挎富在家门口擦洗自己的

小轿车。 毛 虹摄(影像中国)

图②:阿西者村新貌。

毛 虹摄(影像中国)

图③:2016 年拍摄的阿西者村原貌。

资料照片

日子变了样

方言快板、山歌戏曲、小品故事,“百姓名嘴”……一

段时间以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传播手段和

话语表达,打造了一个个广受欢迎的品牌项目,群众普遍

反映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

“飞入寻常百姓家”,秘诀就在于接地气。

接地气,就是要把话筒交给老百姓。过去一些地方

在基层搞理论宣传,往往是上级来人念文件、读政策,老

百姓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今,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百姓

话说百姓事成了“标配”,群众能听懂、有触动,自然会在

潜移默化中领悟思想、真信真学。

接地气,还要让宣讲跟着群众的节奏走。把宣讲现

场摆在田间地头、走上街巷集市;让宣讲时间符合四季农

时、跟着群众作息。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在哪里;群众啥

时有需要,宣讲随时就跟上。如此,才能让理论宣传贴近

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接地气,更要让群众从接受者成为参与者。一些地

方结合实际,把理论宣讲和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相结

合,设置易于体验的环境场景,推动群众成为主动参与

者,在形式丰富的文明实践中让宣讲传得更广、更入脑入

心,让群众真心实意坚定信心跟党走。

接地气,方能有活力柯仲甲

■短评R

①①

②② ③③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信部

本版制图:汪哲平

(上接第一版)

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介绍,博罗探索“方

言+文艺”的理论宣讲方式,让百姓听得懂、更爱听,“接

下来我们还将选拔培训 200 名新时代宣讲员,多用一线

视角、立足乡土实际,少点照本宣科,多点方言土语,多点

百姓身边事,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山东龙口董家洼村,千年古槐下人头攒动。这里是

村民的休憩地、议事地,也是村内最接地气的地方。最

近,龙口市一个百姓宣讲团来了,这里更加热闹起来。

“恁说我风格高不高,因为俺是党员啊!”“听说现在

白事儿简化了,国家还给补贴……”小品《新风赞》节奏明

快、语言生动,赢得阵阵喝彩。主角是今年 48 岁的诸由

观镇涧村村民徐业国,他的模仿表演,更是令人叫绝。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

心。这不,宣讲团把龙口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山

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吕慧请到村里,为村民讲述

在党中央领导下凝心聚力、无私忘我的抗疫故事。“面对

病毒,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出发前做了最坏的打算……”

吕慧质朴的讲述,感动了村民。

每天早中晚,周田村的大喇叭都会分三次转播寻乌

县融媒体中心录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节目。其中

既有党的方针政策,也有农业农村惠民举措等。“大多是

跟老表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而且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

语播出,就算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能听得懂。”王焕平

乐呵呵地说。

群众更愿参与——“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

百姓讲”

“风吹云漾白鹭翔,绿水青山是宝藏……”陕西省志

丹县金丁镇“文明大篷车”活动现场,志愿者张艳艳边发

传单,边说快板。

一旁,山岭村村民刘永明 7 岁的小孙女拉着爷爷的

衣角说,“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刘永明对孙女

竖起大拇指,乐呵呵地对张艳艳说,“我家这小娃娃,听了

你们的《绿水青山新志丹》快板,就成了小老师,教我不要

乱倒洗锅水。”

演群众的节目,群众来演节目。“‘文明大篷车’就是

我们的一个志愿服务品牌,不光要让百姓听,更要拉着百

姓讲。”志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伟介绍,“文明大篷车”

志愿者先后把《守望相助张文忠》《身残志坚崔志清》等当

地先进典型事迹搬上舞台,并邀请先进典型人物上台现

身说法。

“有个《扶贫领路人》的小品对我触动特别大。”王湾

村村民姚淑兰看了节目后感触颇深,还主动将小品拍成

短视频发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从观众成了新时代文明

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如今,除了“文

明大篷车”,志丹县还有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红色

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志愿服务品牌。

在龙口市,老百姓同样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角。

当地村级“小马扎工作队”的志愿者主要从村民中招募,

以身边先进典型带动身边人。春天,在田间地头,带上小

马扎就地学科普知识;夏秋,在大槐树下摆上小马扎,敲

响老钟,村民自发前来听各种讲座;冬天,在小马扎工作

室里,扎堆聊天唠嗑谈收获、谈体会、谈希望。目前,全市

注册志愿者 13 万余人,注册队伍 1200 余支,星级文明实

践志愿者骨干达 4000 余人。

今 年 6 月 ,龙 里 县 启 动 了“ 萤 火 虫 好 声 音 ”评 选 活

动。原来听山歌的村民,成了参赛的选手。他们自编自

唱、热情高涨,用自己的“好声音”表达着对新时代的畅想

和憧憬。

(本报记者戴林峰、程焕、窦瀚洋、洪秋婷、王沛、原

韬雄)

(上接第一版)

——“35.8 万亿元”意味着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加速

融合。

以往水泥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一直不高,生产质

量、能耗水平很依赖人工经验。为此,山东东华水泥有限

公司决心引入“工业大脑”,通过对全流程进行实时数据

监测和参数调优,解决熟料生产过程中降能耗和提质量

问题。“经过上线测试,研磨效率提高近 3%,经济效益增

加 4000 多万元,电耗还下降了 4%!”公司副总工程师徐

路十分高兴。

不仅是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创造出可观的

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

规模约为 28.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7%提升

至 2019 年的 29%。

“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新引擎。”中国信通院政经所副所长何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