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OCT 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 Upload
    alize

  • View
    392

  • Download
    9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侯静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ACS 病理基础:易损斑块. 冠心病患者急性、猝死事件主要类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基础为: 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ACS 多发生于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前近期冠脉造影显示: 65 %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 50 %, 85 %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 70 %。. Rosenson RS, Tangney CC. JAMA, 1998, 279:1643-1650. 易损斑块的定义.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侯静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Page 2: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ACS 病理基础:易损斑块

冠心病患者急性、猝死事件主要类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基础为:

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ACS 多发生于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中,急性心肌

梗死前近期冠脉造影显示: 65 %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 50 %, 85 %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 70 %。

Rosenson RS, Tangney CC. JAMA, 1998, 279:1643-1650

Page 3: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易损斑块的定义

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定义为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

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2003, 108:1664-1778

Thin Cap Fibro-Atheroma (TCFA)Thin Cap Fibro-Atheroma (TCFA)• 大坏死核大坏死核• 薄纤维帽薄纤维帽 (< 65 (< 65 m)m)• 纤维帽有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有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帽主要有纤维帽主要有 II 型胶原,较少或没有型胶原,较少或没有 SMCsSMCs

Page 4: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光学干涉段层扫描成像系统

A 分辨率极高:微米级 10~20µm

B 评价支架即刻信息、贴壁情况、组织脱垂、 内膜增生等等 C 组织特点定性定量分析:尤其对易损斑块 的识别

Page 5: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Kume et al. Circ J. 2005;69:903–7

(A) OCT (B) IVUS (C) 组织学IVUS 不能准确区别血管内中膜界限。应用 IVUS 对内膜厚度测量: I 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CT 能都区分血管三层结构: intima (i), media (m) and adventitia (a).

OCT 的优势 -“ 光学活检”

Page 6: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OCTOCT IVUSIVUS MRIMRI CAGCAGAngioscopyAngioscopy

Flow

Only

Flow

OnlyN/AN/ASurface

OnlySurface OnlyN/AN/A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YesYesNoNoNoNoNoNoNoNo

NoNoNoNoNoNoYesYesNoNo

N/AN/A10001000800800700700140140

100-200100-20080 – 30080 – 300<200<20080 – 12080 – 12010 – 1510 – 15分辨率分辨率成像导丝大小成像导丝大小接触成像接触成像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其他其他

Page 7: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IVUS 和 OCT的比较

IVUS M2(TD-OCT) C7XR(FD-OCT)

分辨率分辨率 (轴向) 100 -150 μm

(侧向) 150 -300 μm

10 - 15 μm

25 - 30 μm

10 - 15 μm

25 - 30 μm

成像轴大小成像轴大小 0.8mm 0.4mm

成像速度成像速度(f/sec) (f/sec)

30 15 100

回撤速度回撤速度mm/s

0.5 1-3 20

透射深度透射深度 4 - 8mm 1 – 1.5mm 1 – 1.5mm

扫描范围扫描范围 10 - 15mm 7mm 7mm

血流清除 不需要 需要 需要球囊阻断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冲刷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Page 8: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识别斑块特征的准确性评价

Yabushita et al. Circulation, 2002;106:1640-1645

通过随机选择 90 名尸检患者的 357 段病变血管进行分析,评价 OCT

识别斑块特征的准确性。

敏感性 阳性预测值特异性 阴性预测值

纤维 (n=43)

纤维钙化 (n=82)

脂质 (n=41)

71-79%

95-96%

90-94%

91-93%

97%

74-75%

97-98%

97%

90-92%

91-93%

95-96%

97-98%

结论 : 独立验证显示 OCT 对纤维斑块,纤维钙化斑块以及脂质斑块的识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71% - 98% )。

病理学诊断

Page 9: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斑块特征纤维斑块纤维斑块 脂质斑块脂质斑块 钙化钙化

• 强反射• 同质• 质地均匀

•低反射• 同质• 边缘模糊

• 低反射• 不同质• 边缘锐利

( 或黑色背景下孤立的强反射结节 )

OCTOCT

组织学组织学

Page 10: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易损斑块的识别

诊断易损斑块的病理学标准

薄纤维帽,大脂质池( FCT≤65µm ;斑块占象限≥ 2 个,角度≥

90° );

急性炎症反应(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浸润,有时伴 T 细胞浸润); 内膜侵蚀伴表面血小板聚集;

斑块裂口。

Page 11: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能为我们提供什么信息?

Page 12: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不稳定斑块诊断标准 - 组织学

Circulation. 2003;108:1664-1672

Page 13: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不稳定斑块诊断标准 -OCT

Circulation. 2003;108:1664-1672

Page 14: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对 FCT 的测量

OCT (microns)OCT (microns)

His

tolo

gy (

mic

ron

s)H

isto

logy

(m

icro

ns)

Page 15: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Kubo et al. Expert Rev Med Dev. 2008;5:691-7

TCFA 被定义为纤维帽厚度≤ 65µm ,脂质核≥ 2 个象限。

TCFA :薄纤维帽脂质斑块

Page 16: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不稳定斑块 TCFA

Page 17: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斑块破裂

Takashi Tanimoto, Takashi Akasaka. Circ J 2009; 73: 187 – 189

LP

CAP A 偏心斑块,可看 到斑块破裂口 (薄纤维帽)B 斑块破裂、溃疡C 斑块侵蚀、表面 血栓覆盖

Tr

CAP

Page 18: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夹层夹层

Page 19: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Kubo, T.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08;1:74-80

TCFA

血管镜通过直视状态下对血管内表面的斑块信息进行描述

Page 20: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within the thin-fibrous cap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plaque vulnerability.

Page 21: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CD68

应用 OCT 评价巨噬细胞

应用 OCT 能够对斑块纤维帽中的巨噬细胞进行识别, OCT 信号强度与巨噬细胞含量成强正相关性。同时对于斑块纤维帽内巨噬细胞含量 >10% 的准确性更高。

Tearney, et al, Circulation. 2003;107:113–9.

Page 22: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巨噬细胞浸润

Page 23: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巨噬细胞浸润

Page 24: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内膜表面侵蚀伴血小板聚集 - 病理

Page 25: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 Red thrombus was identified as high-backscattering protrusions inside the lumen of the artery, with signal-free shadowing in the OCT image.

• White thrombus was identified as low-backscattering projections in the OCT image.

红色血栓红色血栓

白色血栓白色血栓

敏感性敏感性 = 95%= 95%特异性特异性 = 88%= 88%阳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 = 86%= 86%阴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95%=95%

(Kubo et al. Circulation 2006;114:II-645 )

OCT 对各种血栓的识别

Page 26: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与 IVUS 的比较

• 红血栓

Page 27: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 OCT 与 IVUS 对红血栓的成像对比

Page 28: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与 IVUS 的比较

• 白血栓

Page 29: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与 IVUS 的比较

• 混合血栓

Page 30: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对各种血栓的识别

L Meng, B Lv, S Zhang, B Yv.Heart,2008 ;94;777-780.

Page 31: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内膜侵蚀伴表面血小板聚集

Page 32: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 对支架内易损斑块的评价

我们研究了 39 例 BMS 支架植入后患者 , 平均随访年限 6.5年;

应用 OCT 检查发现 16 例 BMS 支架内脂质斑块。

发表在 HAERT 2010 。

Page 33: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基本临床资料

N=39随访时间 (years) 6.5±1.3

年龄 (years) 60.5±9.3

男性 , n (%) 30(76.9%)

高血压 , n (%) 22(56.4%)

糖尿病 , n (%) 5(12.8%)

吸烟 , n (%) 14(35.9%)

高脂血症 , n (%) 28(71.8%)

Page 34: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罪犯病变类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n Previous BMS

New lesion

患者数 (n) 39 7 (17.9%) 32 (82.1%)

SA(n) 11 1 10

UA(n) 25 6 19

STEMI (n) 2 0 2

NSTEMI (n) 1 0 1

Page 35: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有支架内斑块组和无支架内斑块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Patients with in-stent lipid-rich plaque(n=16)

Patients without in-stent lipid-rich plaque (n=23) P

随访年限 , (years) 6.63±1.38 6.47±1.20

年龄 (years) 61.1±7.5 60.1±10.5 0.752

男性 , n (%) 14 (87.5%) 16 (69.6%) 0.357

高血压 , n (%) 13 (81.3%) 9 (39.1%) 0.009

糖尿病 , n (%) 4 (25%) 1 (4.3%) 0.139

吸烟 , n (%) 9 (56.3%) 5 (21.7%) 0.027

高脂血症 , n (%) 13(81.3%) 15(65.2%) 0.464

Page 36: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BMS 内脂质斑块

Page 37: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支架内不稳定斑块的破裂

支架内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成因之一

Page 38: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易损斑块的动物研究

Page 39: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易损斑块的动物研究

Page 40: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Page 41: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识别易损斑块特征 脂质斑块(存在坏死核心)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TCFA 巨噬细胞浸润正性重构偏心斑块

总结

Page 42: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OCT-介入诊断的信息时代

Page 43: OCT 对易损斑块的评价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