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五创新五提升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背景及概述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进入 21 世纪 以来,现代农业呈现出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成 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 度密集的产业。现代农业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 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更需要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从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关乎国家命运。这一国际背景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我国高等农业教 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浙江大学地处浙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省,发展高效生态 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精品农业大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决策。浙江省的全面改革处在全国的前沿,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 农业转型,同样要求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农科拔尖人才。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素 质普遍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更高,有强烈的成长为拔尖人 才的发展需求。 但是,我国传统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体上存在知识面 较窄、创新能力较弱、适应性相对差、国际化教育程度偏低等不 足,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通 1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五创新五提升”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背景及概述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进入 21 世纪

以来,现代农业呈现出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成

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

度密集的产业。现代农业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

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更需要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从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关乎国家命运。这一国际背景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我国高等农业教

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浙江大学地处浙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省,发展高效生态

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精品农业大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决策。浙江省的全面改革处在全国的前沿,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

农业转型,同样要求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农科拔尖人才。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素

质普遍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更高,有强烈的成长为拔尖人

才的发展需求。

但是,我国传统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体上存在知识面

较窄、创新能力较弱、适应性相对差、国际化教育程度偏低等不

足,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通

1

Page 2: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过综合教学改革,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转型,培养现代农业

所需要的拔尖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我们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的需求,在调研国内

外一流农学学科人才培养情况的基础上,将农科拔尖人才的培养

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

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富有求是创

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我们从 2002 年开始启动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

2 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 2 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为依托,

以对传统农学专业的改造和整合为突破口,以国家级“综合性大学

农学类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和“农业生

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了

以“五创新五提升”为内容的综合教学改革,即创建“提前招生、

大类培养、专业教育”新模式,提升农科教育宽专结合、精深相

融的水平;创建“重内涵、强管理、集基金”新举措,提升农科

教学实力和质量;创建“多学科跨专业”实验教学新平台,提升

农科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创建“知三农、习农事、研农

技”新途径,提升农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建“联名校、设专

奖、引外教”国际合作新方法,提升农科教学国际化水准。

在 12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率先实施了“提前批招生”和

“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创建了农科“应用生物科学”新专业,

带动了农学、园艺、植保、茶学、园林等传统农学类专业的优化

升级,提出了以“宽专交、精深通、强实践、重创新、融国际”

为特征的农科拔尖人才培养新理念,创建了普通高校农科拔尖人

才培养新体系,建立了提升农科学生综合竞争力新机制。学生的

2

Page 3: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等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农

科教育实力显著提升,高水平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

基地等建设成绩斐然;创建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

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引领和促进了我国高等

农业教育的发展。

本项目瞄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方向,针对高等农业教

育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培养和造就农科拔尖创新人才

方面,回答了如下几个问题:(1)如何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从

“小农”到“大农”、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型升级?

(2)如何整合和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

系?(3)如何有效培养农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拓国

际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改革举措

(一)创建“提前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教育”新模式,提

升农科教育宽专结合、精深相融的水平

1.实施提前批招生改革。从 2007 年开始,我们在国内率先

3

Page 4: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开展“应用生物科学大类”提前批招生改革,推进大类培养。学生

经一年通识教育后,根据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特长、个人

意愿在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内部进行专业确认。再经一年通识教育,

从第三学年开始转入具体的专业。这一改革,保证了生源质量,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 2002 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应用生物

科学”本科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后正式招生。该专业是一个宽口径、

多学科交叉的植物生产类专业,以现代农学、现代生物学为主干

学科,以培养有多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大类

培养,即一二年级实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分专业方向开展专业

教育。大类培养体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增强了专业的

适应性和竞争力。经 7 年实践,我们在 2009 年按大类培养的模式,

对农学、园艺、植保、茶学和园林等传统农学类专业进行优化整

合。

3.实现通识教育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利用综合学

科的优势和现代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改造和优化传统农

科专业,并制定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

学计划。根据“宽专交、精深通、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

要求,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应用生物科学、农学、

植保、园艺、茶学、园林等 6 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模块

重在建设跨学科平台课程,体现交叉性、综合化特色。我们充分

发挥浙江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性优势,融合农学、理学、工学、

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实现宽专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力求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课程内

容要求与现代学科群的发展紧密呼应,淡化传统学科的知识传授,

4

Page 5: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突出先进性。在培养全过程提供交叉学习途径,突显交叉学科培

养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针对大类培养模式下专业教育时间过短这一问题,探索实行

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即每个专业建设 3-5 门专业核心课程,通

过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

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整合相关

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模块,使专业核心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形成

强大的支撑。同时,强化实验教学,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大类培养的背景下,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

(二)创建“重内涵、强管理、集基金”新举措,提升农科

教学实力和质量

1.重内涵。一是持续实施“名师—名课—名书”教学工程。即

实行本科生主要课程首席主讲教师制,以国家级教育名师、长江

学者、杰青和骨干教授为主讲教师,辅以高素质本科实验师资,

组建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名师;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平

台,整合教学资源;认真编写教材,将培养理念贯穿到教材中,

扩大教学改革的辐射力。“名师—名课—名书”工程成绩斐然。学

院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朱军教授),省级教学名师 2 名(石

春海教授、叶恭银教授);《遗传学》、《园艺产品贮运学》、《环境

生物学》、《生物安全与生物入侵》、《植物保护学》等 5 门课程入

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前 4 门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茶文

化与茶健康》、《转基因技术:安全、应用与管理》入选国家级精品

视频公开课程;《遗传学》等 9 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二

是推进全员育人。建立了本科课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教师申

5

Page 6: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报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参照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确定任课

教师,以提高广大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同时,切实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激发教师承担

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包括院士、千人学者、长江特聘、杰青在

内的 80 名教授 100%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或为本科生作讲座。全院

50%以上的实验课由教授亲自担任。学院被评为省高校三育人先

进集体;喻景权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叶恭银教授、王岳

飞教授荣获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2.强管理。实施本科教育“四个一制”,即(本科教育一把手

负责制、本科教育一票否决制、本科教育全院一盘棋、本科教育

一整套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本科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倾全院

之力,强化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建立完善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

组织,出台“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的若干规

定”、“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完善了本科

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的统筹指导

职能,加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由资深教授组成的

教学督导组作用,形成完整的教学监管体系和教学信息通道。

3.集基金。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办学和校友助学的积极性,千

方百计筹集资金,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加大本科教育投入。自 2007

年以来,我院先后设立陈子元农科教育发展基金(面向全院各专

业)、张良诚教育发展基金(面向园艺、园林专业)、陈鸿逵教育

发展基金(面向植保专业)、庄晚芳教育发展基金(面向茶学专业)

和农学教育发展基金(面向农学专业),覆盖全院所有专业和学科,

每年用于本科教育特别是优秀学生奖励方面的资金逾 100 万元。

目前基金总额达 1100 万元。

6

Page 7: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三)创建“多学科跨专业”实验教学新平台,提升农科实

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自主性

1.创建了一体化运作的农业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在国内高等农业教育中率先突破“分课程、分专业、分系科”建设

教学实验室的局限,建成了涵盖应用生物科学等 6 个专业的“农业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平台软硬件的一体化,

能充分满足农业生物学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要求。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8 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批准为国

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 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实验教学中心完善了“四大模块(认知实验、课程实验、

科研实践、毕业设计)、梯度推进”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确立了

“四个结合、四个增强”的实验教学模式,即通过“室内与室外

的结合、国内与国外的结合、经典与前沿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

结合”,达到了“增强名师支撑、增强基础素质、增强实验技能、

增强创新激励”的效果。凝炼了一批“依托学科、师生互动”的前

沿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植物基因操纵原理与方法》课程开出

了“DNA 分子粘末端和平末端的连接”、“基因序列的定点突变”等

新实验;《遗传学及实验》课程开出了“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和“植

物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新实验。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两年都要更

新一个实验项目,以保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让学生及时接

触到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一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项目,通过预约,学生可全天候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

7

Page 8: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自主实验,由实验中心提供指导。二是开设“开心农场”实验课,

学生可在校内实验教学基地里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并建设相应的

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农科实验教学室内与室外、现实与虚拟的有

机结合,显著激发了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的动力。

3.主办全国农学创新实验培训班和浙江省大学生植物染色体

制片技能大赛。2011 年 7 月,举办全国大学生农学创新实验暑期

培训班 1 期,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 9 所农林大学的 37 名学生参加,

樊龙江教授指导的“基因组序列的获取和分析”实验,徐昌杰教授

指导的“园艺产品品质分析”实验,张传溪教授指导的“珍稀昆虫标

本鉴赏”实验,龚淑英教授指导的“名茶的品评与鉴赏”实验,李方

研究员指导的“插花和盆景”实验等都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

从 2011 年开始,已举办 3 届浙江省大学生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大

赛,广泛邀请省内兄弟高校相应专业学生参加,每期参赛学生 60

人左右。比赛分植物染色体知识竞赛和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竞赛

两部分,分别占竞赛总成绩的 30%和 70%。大赛进一步激发学生

开始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赛前很多学生来中心实验室反复练习

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创新制片方法,经常向老师询问复习中遇到

的有关细胞染色体方面的难题,真正起到以赛促练的作用,使学

生在理论、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四)创建“知三农、习农事、研农技”新途径,提升农科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知三农。一是创建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历经 10 年建成了“知

8

Page 9: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农、学农、爱农”和“农农情谊,生生不息”等两个优秀文化品牌,

每年举办“农学春季博览会”、“品味农学”(舌尖上的农学院)游院

会、“品读农学”系列沙龙、“农学名师大讲坛”等系列活动,进行百

年院史教育,加强农耕文化教育与普及,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

同感、归属感,创设了优良的育人氛围。二是深入开展大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学院每年暑期都组织 20 余支队伍,安排十余位专业

指导老师,大规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农企、农户开展实践调研

活动,多次获得省级优秀团队和个人的表彰。通过加强学生志愿

服务队伍和项目品牌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以系统

化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以学院指导的浙

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农业创新创业协会、无我茶社、风景园林

协会等学生社团为平台,深入开展服务三农、开拓创业的实践活

动。四是组织学生到上海孙桥、嘉兴东进、萧山传化等现代农业

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以及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调研。引导学

生了解“三农”实际,提高投身现代农业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

2.习农事。积极创造条件,与相关行业、高水平科研院所共

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我院主持的

潘板桥教学实践基地和金华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

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浙江大学金华水稻农科教合作人

才培养基地、宁波西甜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浙江茶产业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3 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

部、农业部批准建设。与嘉兴市农科院、丽水市农科院、江苏江

阴市共建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

生产实习,掌握农业生产全过程,培养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

9

Page 10: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力。

3.研农技。一是在全校率先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一、二

年级以思想教育、选课指导为主,三年级开始以科研能力训练为

主。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

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了解学科、早与教师接触,以培养他们的

专业兴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此外,通过强化班

主任和“新生之友”配备,进一步实施全程导学。二是加强学科创

新活动,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我们充分依托国家重

点学科、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和省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通过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国创、省创等项目,引

导学生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已开展 7 期“国创”项目,项目数达 22

项;6 期“省创”项目,项目数达 40 项;14 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项目总数达 845 项。近五年来,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率达

100%。在科研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选题管理,保证源头创

新;坚持兴趣驱动,激发创新热情;坚持自主实验,加强团队合

作;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本-硕博联动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

能力在富有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中自然提升。三是组织学生赴高水

平科研院所从事科研训练。从 2008 年开始,学院组织学生赴中科

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石家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

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参与暑期科研交流与社会实践,共有 127

名本科参与该活动,有 8 名学生获中科院大学生科研计划优秀学

生奖励。

(五)创建“联名校、设专奖、引外教”的农科学生国际化

教育新方法,助推国际化教育进程

10

Page 11: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1.联名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本科生“3+X”、“2+2”

联合培养,选派优秀本科生出国学习或深造,为学生到国外高水

平大学学习深造搭建平台。目前,已启动与英国利兹大学、美国

UC Davis、北卡州立大学等“3+X”联合培养项目,与 UIUC、康奈

尔大学等“2+2” 联合培养项目。2006 年以来,共有 61 名本科生通

过“3+X”、“2+2”进行国外名校深造。另有 63 名毕业生通过其他途

径出国深造。

2.设专奖。从 2010 年开始,自主设置“农学院本科生国际交

流奖学金”,每年出资 20 万元资助优秀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

学进行为期 4-5 周的“科研学习和交流”(Student Summer Research

Program,SSRP),让学生感受国外著名大学的学习与科研氛围,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引外教。一是利用本院的教育发展基金,自行出资,专程

邀请国外知名高校的老师来校进行全英文授课。首批邀请国外知

名高校的老师授课的资助课程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信息

学、植物检验检疫学、园艺产品营养与功能学、茶学专业英语、

分子生物学等 6 门。二是聘任了 2 名外籍专职教师,并从国外大

力引进高水平人才,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旨在促进专业教学与英

语教学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院现有国家级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校级双语课程 10 门。三是每年邀请国外

知名学者举行 20 余场面向本科生在内的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与外

国学者面对面,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化教育的熏陶作用。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提出了以“宽专交、精深通、强实践、重创新、融国

11

Page 12: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际”为特征的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经 12 年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宽专交、精深通、强实践、

重创新、融国际”的农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并使之落实到招生、

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文化建设

等每个培养环节上,指导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尤其是通过创

建农科“应用生物科学”新专业,利用综合学科的优势和现代生

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推动了农学、园艺、植保、茶学、

园林等传统农学类专业的优化升级,既保障了基础知识的“宽专

交”,又实现了专业教育的“精深通”,突显了交叉学科培养和宽

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更新了我国农科人才培养

理念,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体现了前沿性,增强了适应性。

(二)创建了普通高校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通过实施提前批招生改革,优化农科学生的生源结构;通过

实行大类培养、专业教育,优化培养方案,实现“宽专交”与“精

深通”的融合;通过实施“名师—名课—名书”工程,组建高水

平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系列精品课程;通过建设跨专业国家级

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农科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科

创新研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与地方和科研单位

合作,创建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国际联合培养,拓展人才

培养资源;通过建设“知农、学农、爱农”和“农农情谊,生生

不息”优秀文化品牌,深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

力,提高服务三农使命感和责任感。该体系为国内农科人才培养

12

Page 13: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提供了创新性范例。

(三)建立了提升农科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新机制

通过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开展全员参与的大学生科研训练

计划,组织学生到高水平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习,引导学生从事

农业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建设跨专业实验教

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科竞赛,推进综合性、设

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组

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

过推进本科国际化教育,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农

科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农科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五创五新”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

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等综合竞争力,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持

续提升。

1.深造情况。2006 年以来,共培养毕业生 1027 名,一次就

业率超过 95%;有 124 名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继

续深造,336名学生进入国内高校深造(其中 311名进行国内“985”、

“211”高校深造),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从 2002 年的 15%增至

2012-2013 年的 54.3%。,学生海外交流率最高的一届达 36%。

2.论文发表:2006 年以来,在校本科生(排名前 3 位)共发

表农业科技论文 82 篇,而此前很少发表论文。有 2 项国创成果在

13

Page 14: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中展示。

3.竞赛获奖:本科生获 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械大赛)亚洲

区金奖 1 项,哥伦比亚大学商业大赛一等奖 1 项,全国植物生产

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 1 项,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

赛一等奖 1 项,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 1 项、

一等奖 2 项,蒲公英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 1 项。

4.科研潜力:在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期间,我院应用生物科学

专业本科毕业生赵烨在 Nature 上发表论文 2 篇,夏晓剑、殷学仁

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

5.领导能力:本科生苏健出任校学生会主席,并当选省党代

会代表,被评为省高校优秀党员;陆智辉、周继红出任校学生会

副主席并入选校十佳大学生;8 名学生赴西部支教;15 名学生成

功创办企业并初具规模。

(二)农科教育实力明显提升

1.“名师—名课—名书”工程成效显著。学院新增国家教学名

师 1 名,省级教学名师 2 名;国家精品课程 5 门,国家级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4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视

频公开课 2 门;出版 34 本教材,其中主编国家规划教材 9 本。

2.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热情得到激发。包括院士、千

人学者、长江特聘、杰青在内的 80 名教授 100%承担本科课程教

学任务或为本科生作专题讲座。

3.国家级教学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各 1

个;2 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立项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

14

Page 15: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项目;3 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部、农业部批准建设。

(三)成果推广示范影响深远

1.在国内率先实施“应用生物科学大类”提前批招生,拓展

了农科吸引优质生源的新路子,推动了我国农科招生制度改革,

被誉为招生工作的“高招亮点”。

2.首创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获教育部正式批准,列入国家

本科专业目录,制订了我国该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规范,引领了

国内同类专业的开设,促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3.“五创五新”人才培养实践,引起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高度

关注,先后有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西南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 20 余所大学前来考察

交流。我院的一些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获得采用和推广,惠及 2

万余名学生。

4.受邀在包括 2013“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农学院院长会议及全

国农学院院长会议在内的学术论坛上交流教改成果十多次;在《教

育发展研究》、《遗传》等刊物上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 20 篇,对

国内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农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

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5.举办全国优秀农科大学生学术夏令营 2 期(115 名 985、

211 高校学生参加)、全国农学创新实验培训班 1 期(来自南京农

业大学等 9 所高校的 37 名学生参加),受到兄弟高校学生的欢迎,

指名总人数达 315 人,使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向兄弟高校进一

步扩散。

6.近习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考察我院现代农业

15

Page 16: 教学成果报告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 五创新五提升 探索与实践€¦ · 为农科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大类培养。我院于2002

16

实验中心科技成果;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和尼日

尔总理赛义尼•奥马鲁曾考察我院建设的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浙江大学校内实验农场”。

7.精品课程辐射效应明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遗传学》

的电子教材被国内 60 多所高校采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茶

文化与茶健康》连续 16 周高居点击排行榜首,总点击率达 11 万

多次,在“2013 年我最喜爱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评选活动中,

名列农学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