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長官 教學 (2006-2007) 校名:馬鞍山聖若瑟中學 地址:新界沙田馬鞍山恆光街 8 號 學校類別:津貼男女校 辦學團體:方濟會 電話:2633 9913 傳真:2633 9990 網址:www.mossjss.edu.hk 學校 資料 積極改革 樂於求進 該校早在1998年已開 始籌劃課程統整。袁淑筠 老師指出,傳統教育下, 學生以專科形式學習,他 們能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 融匯貫通,往往是未知之 數。加上學科之間的內容 或有重複、缺漏,未能優 化學習成效。因此,校方 於2000年開始將初中歷 史及中國歷史科,整合為 歷史與文化科。接著在 2003年,結合經公及地理科成為綜合人文科,以及將 通識與專題研習整合成為通識教育科。 蔡小薇老師表示,透過課程統整,綜合以往學科重複 的內容,再加入新的課題,學生不比從前 學得少反而豐富了學習內容,同時可擴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培 養思維技巧。 創新意念 啟發思考 課程統整不但重新調整學科內容,而且強調提升學生 的學習技能。要加強學習成效,個人經驗是重要的元 素。該校採用 同心圓教學模式,由學生的自身經驗 展開學習旅程。劉政江老師解釋: 學生由認識自己的 家庭開始,然後將學習重點延伸至學校、社區、香港、 中國、世界。舉例說,中一的綜合人文科教授本地的選 舉制度,中二討論世貿制度,中三則探討全球化問題; 歷史與文化科就由香港歷史開始,然後是中國歷史與對 外關係,繼而了解世界性的合作與衝突。走出課室 步入社會 程安裕老師指出,學生應藉著跨科活動實踐課堂知 識,從而豐富學習體驗。故此,校方積極推行校本課程 及種籽計劃,例如: 馬鞍山網上行,由學生訪問昔 日礦工,並搶救及整理山頂學校歷史遺物; 辦年宵、 學經濟,由學生籌辦及經營年宵攤位; 社會人、共 同行計劃讓學生訪問立法會候選人,並在校內舉辦模 擬選舉。境外考察方面則有 北京長城專題研習及考察 中港澳考察計畫等,均能有效擴闊學生視 野,加強學生服務社群的觀念。 公開考試 成績優異 自 1998 年推出課程統整至今,學生學習成效得到肯 定。黃舒楣老師表示,在過往的公開考試中,學生的人 文學科成績連續六年取得極高的正增值。2006年度, 學生在會考及高考的人文學科成績優異,他們的學業成 績表現及格率皆高於全港水平,並有原校升讀的文科 學生於高考中取得四優佳績。 廿一世紀的教育不單是 老師講、學生 ,知識傳授也不再停留於單科學習, 更講求學科知識互通互融、學以致用。馬 鞍山聖若瑟中學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早 為該校校本課程發展定下藍圖;教師亦秉 承他因材施教的精神,致力整合學科發展 初中校本課程,透過跨科協作豐富學生學 習機會,擴闊思維,培育全人發展。今 年,該校五名教師獲頒 行政長官卓越教 學獎,肯定了他們的努力之餘,也為學 校跨科協作工作注下強心針。 ▲袁老師認 為,透過課 程統整,學 生更能從多 角度分析 問題。 學生到戶 外考察,學 習不再局限 於課室。 2007 07 16 星期一 XX 特輯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 特約專輯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課程規劃 ▲郭育慈校長(中)、黃幗懿副校長及柯財權副校長將創校 校長甄偉英先生(銅像)對教育的堅持薪火相傳。 創校校長甄偉英 先生手繪圖 電子教室 優化教學 一個優良的課程設計,需配合有效的學與教策略才 能取得理想成效。郭育慈校長指出,在創校校長甄偉 英先生的帶領下,學校自開校初期已重視發展資訊科 技以優化課堂教學。至今學校的資訊科技配套完備, 設有多個多媒體實驗室、資訊廊等。近年校方更積極 發展電子教室(eClass),在近半數課室裝置 互動 電子白板(Interactive board);又引入 FirstClass 互動協作系統,創立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能在課後 利用資訊科技,在 第二教室上與教師及其他同學 交流意見,分享學習心得,務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交流,進一步延展學習,提升效能。 跨科協作 強化英語 近年,該校更把 跨科協作電子教室概念 引入英語教學。2006至2007學年,該校試行英文 科、科學科與資訊科技科的跨科協作,參考英國科學 教育協會特設教材的內容,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傳授 科學知識並引入資訊科技元素,優 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柯財權副校長 說: 我們致力營造良好的語文學 習環境,尤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 力。我們的英語教學資源豐富,包 English Zone、 English E-learning Centre、English Speaking Room 等。學 校更成功向教育局申請撥款二百多萬元,以發展校本 及英語增潤課程。我們希望鼓勵學生多聽、多說、多 讀,並讓他們自然地運用英語。他又表示, 今年 的跨科協作只是一個試點,我們希望可以將英語教學 的協作範圍擴展至其他學科,日後發展為 第二英語 課程語文學習 互動交流 為了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不同潛能,該校中國語文和 英國語文科教學均按學生能力分組,照顧學生的不同 需要。課堂學習配合互動及同儕交流,並有外籍教師 任教英語會話、話劇,讓小班教學更能發揮果效。黃 幗懿副校長表示,語文課程以單元教學設計,並與教 育局及考評局一起研討種籽計劃、校本課程。近年學 校更大力推動普通話,除了校本普通話自學課程以 外,還與教育局共同建立網頁框架。師生善用 FirstClass互動平台,增加相互的交流和溝通,為學 生提供延展學習的機會。 通識課程 籌備完善 隨著香港即將推行新高中通識課程,該校積極進行 籌備工作。柯財權副校長指出,校方近年已成立 識教育科籌備委員會,促進人文學科及理科的跨科 合作,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編寫通識課程及相關教材 套。2006 年 11 月,校外評核隊伍對該校的新高中通 識課程規劃和設計進行綜合判斷,給予認同及高度的 評價。有關負責教師更獲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邀請與校 外同工分享經驗,可見其課程裝備的成功。 由心開始 關愛成長 黃幗懿副校長表示,校風純樸是學校優良的傳統, 學校近年更積極創設關愛共融的氛圍,致力支援學生 成長,以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在班制方面,每班皆 有兩名班主任,以增進師生間相互溝通及了解;透過 互動平台,加強家長與班主任的聯繫,照顧學 生各方面成長的需要。學校還推行 共創成長 路計劃,培養學生社交、抗逆、認知及自決 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藉著學習行 動組各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並輔以 訓輔合 政策的推行,學校致力培養學生成為 善勇敢的年輕人,從而能持守自己,友愛他 人,並積極迎向現今社會的種種挑戰。 最後,郭育慈校長表示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發 展至今,教學成就斐然,在多方面獲得認同和 好評。除了感謝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所作出的 貢獻,為學校奠下穩固基礎外,校方亦特別鳴 謝各界一直以來的支持,如各大專院校、課程 發展處等,並願意繼續追求進步,不斷提升學 與教的效能,以完成上主交託的使命。 ▲英文學術周活動:學生分享海外交流經驗。 ▲電子教室:學生利用互動電子白板 Interactive Board行學習,促進同儕間交流,提升學習自信。 英 語 領 域(English Zone) Tea Time活動:學生與其 他學校的外籍英語教師 (NET teacher)分 享 平 日 愉 快的英語學習生活。 中文學習特區:推 行新意念課程,發揮 學生創意,提升學生 對中國文化學習的興 趣。 ▼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教 師團隊發揮合作精神,共同 發展創新意念的校本課程。 綜合人文科 (地理、經濟科) 通識教育科 (專研、通識科) 歷史與文化科 (中史、歷史科) 地球村、 全球化 全球化 今日的中國 香港地理、 經濟發展 現代中國 的發展 今日的 香港 世界性 合作與衝突 中國歷史 對外關係 香港的歷史 全球 中國 香港 中三 中二 中一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3 2002 2003 2004 2004 2005 2006 2005- 2007 2007 課程發展先驅:學校致力發展校本課程,曾多次參與教育基金計 劃、教育局校本課程計劃及種籽計劃,以培養學生迎接教改。 歷年校外專業交流計劃 馬鞍山網上行宗教、歷史、經公科 吸煙與呼吸系統生物、綜合科學科 投票 ! 參與制定公共事務政策 信仰的藝術藝術的信仰文化聯科 家政無限分 (FUN)家政、設計科技科 北京長城專題研習及考察團 歷史與文化科(2001-2004) 辦年宵、學經濟 資訊科技創藝校園文化、資訊科技科 輶軒網新歷史課程及教師培訓 資訊科技學習無遠弗屆專題研習網上工具聯科課程 初中綜合人文科 提高中學中國語文學與教效能的探索 協作發展評估活動及其評估準則、以促進 高中科學科課程的學與教 人文教育領域:初中校本課程規劃(二年) 初中學習歷程檔案初中教育使命探索 中學數學課程校本評核 啟動通識教育協作計劃 在高中課程推行 其他學習經歷生學習概覽的校本模式 初中普通話科的有效學習、教學與評估 羅氏慈善基金第一屆通識教育獎 Using School-based assessment to Enhancing the interface with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新高中課程的準備 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選修單元的發展及試 教: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 English Enhancement Scheme (2007-2012) 主辦機構 校本課程 設計計劃 (前教育署) 前教統局 種籽計劃 (前教統局) 優質教育基金 種籽計劃 (前教統局) 優質教育基金 種籽計劃 中文大學 種籽計劃 (前教統局) 前教統局 校本支援服務 (前教統局) 種籽計劃 (教育局) 教育局

XX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 mossjss.edu.hk...史及中國歷史科,整合為 歷史與文化科。接著在 2003年,結合經公及地理科成為綜合人文科,以及將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XX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 mossjss.edu.hk...史及中國歷史科,整合為 歷史與文化科。接著在 2003年,結合經公及地理科成為綜合人文科,以及將

行政長官 教學獎卓卓越越(2006-2007)

校名:馬鞍山聖若瑟中學

地址:新界沙田馬鞍山恆光街8號

學校類別:津貼男女校

辦學團體:方濟會

電話:2633 9913

傳真:2633 9990

網址:www.mossjss.edu.hk

學校資料

積極改革 樂於求進該校早在 1998年已開

始籌劃課程統整。袁淑筠老師指出,傳統教育下,學生以專科形式學習,他們能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匯貫通,往往是未知之數。加上學科之間的內容或有重複、缺漏,未能優化學習成效。因此,校方於2000年開始將初中歷史及中國歷史科,整合為歷史與文化科。接著在2003年,結合經公及地理科成為綜合人文科,以及將通識與專題研習整合成為通識教育科。蔡小薇老師表示,透過課程統整,綜合以往學科重複

的內容,再加入新的課題,學生不比從前 「學得少」 ,反而豐富了學習內容,同時可擴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思維技巧。

創新意念 啟發思考課程統整不但重新調整學科內容,而且強調提升學生

的學習技能。要加強學習成效,個人經驗是重要的元素。該校採用 「同心圓」 教學模式,由學生的自身經驗展開學習旅程。劉政江老師解釋: 「學生由認識自己的家庭開始,然後將學習重點延伸至學校、社區、香港、中國、世界。舉例說,中一的綜合人文科教授本地的選舉制度,中二討論世貿制度,中三則探討全球化問題;歷史與文化科就由香港歷史開始,然後是中國歷史與對外關係,繼而了解世界性的合作與衝突。」

走出課室 步入社會程安裕老師指出,學生應藉著跨科活動實踐課堂知

識,從而豐富學習體驗。故此,校方積極推行校本課程及種籽計劃,例如: 「馬鞍山網上行」 ,由學生訪問昔日礦工,並搶救及整理山頂學校歷史遺物; 「辦年宵、學經濟」 ,由學生籌辦及經營年宵攤位; 「社會人、共同行」 計劃讓學生訪問立法會候選人,並在校內舉辦模擬選舉。境外考察方面則有 「北京長城專題研習及考察團」 、 「中港澳考察計畫」 等,均能有效擴闊學生視

野,加強學生服務社群的觀念。

公開考試 成績優異自1998年推出課程統整至今,學生學習成效得到肯

定。黃舒楣老師表示,在過往的公開考試中,學生的人文學科成績連續六年取得極高的正增值。2006年度,學生在會考及高考的人文學科成績優異,他們的學業成

績表現及格率皆高於全港水平,並有原校升讀的文科學生於高考中取得四優佳績。

廿一世紀的教育不單是 「老師講、學生聽」 ,知識傳授也不再停留於單科學習,更講求學科知識互通互融、學以致用。馬鞍山聖若瑟中學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早為該校校本課程發展定下藍圖;教師亦秉承他因材施教的精神,致力整合學科發展初中校本課程,透過跨科協作豐富學生學習機會,擴闊思維,培育全人發展。今年,該校五名教師獲頒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肯定了他們的努力之餘,也為學校跨科協作工作注下強心針。

培培育育學學生生迎迎教教改改

▲ 袁 老 師 認為 , 透 過 課程 統 整 , 學生 更 能 從 多角 度 分 析問題。

▶學 生 到 戶外 考 察 , 學習 不 再 局 限於課室。

2007‧07‧16 星期一 XX特輯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

特約專輯

跨跨科科協協作作匯匯所所學學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課程規劃

▲郭育慈校長(中)、黃幗懿副校長及柯財權副校長將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銅像)對教育的堅持薪火相傳。

◀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手繪圖

電子教室 優化教學一個優良的課程設計,需配合有效的學與教策略才

能取得理想成效。郭育慈校長指出,在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的帶領下,學校自開校初期已重視發展資訊科技以優化課堂教學。至今學校的資訊科技配套完備,設有多個多媒體實驗室、資訊廊等。近年校方更積極發展電子教室(eClass),在近半數課室裝置 「互動電子白板」 (Interactive board);又引入FirstClass互動協作系統,創立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能在課後利用資訊科技,在 「第二教室」 上與教師及其他同學交流意見,分享學習心得,務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延展學習,提升效能。

跨科協作 強化英語近年,該校更把 「跨科協作」 、 「電子教室」 概念

引入英語教學。2006至 2007學年,該校試行英文科、科學科與資訊科技科的跨科協作,參考英國科學教育協會特設教材的內容,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傳授科學知識並引入資訊科技元素,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柯財權副校長說: 「我們致力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尤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我們的英語教學資源豐富,包括 English Zone、 English

E-learning Centre、English Speaking Room等。學校更成功向教育局申請撥款二百多萬元,以發展校本及英語增潤課程。我們希望鼓勵學生多聽、多說、多讀,並讓他們自然地運用英語。」 他又表示, 「今年的跨科協作只是一個試點,我們希望可以將英語教學的協作範圍擴展至其他學科,日後發展為 『第二英語

課程』 。」

語文學習 互動交流為了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不同潛能,該校中國語文和

英國語文科教學均按學生能力分組,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課堂學習配合互動及同儕交流,並有外籍教師任教英語會話、話劇,讓小班教學更能發揮果效。黃幗懿副校長表示,語文課程以單元教學設計,並與教育局及考評局一起研討種籽計劃、校本課程。近年學校更大力推動普通話,除了校本普通話自學課程以外,還與教育局共同建立網頁框架。師生善用FirstClass互動平台,增加相互的交流和溝通,為學生提供延展學習的機會。

通識課程 籌備完善隨著香港即將推行新高中通識課程,該校積極進行

籌備工作。柯財權副校長指出,校方近年已成立 「通識教育科籌備委員會」 ,促進人文學科及理科的跨科合作,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編寫通識課程及相關教材套。2006年11月,校外評核隊伍對該校的新高中通識課程規劃和設計進行綜合判斷,給予認同及高度的評價。有關負責教師更獲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邀請與校外同工分享經驗,可見其課程裝備的成功。

由心開始 關愛成長黃幗懿副校長表示,校風純樸是學校優良的傳統,

學校近年更積極創設關愛共融的氛圍,致力支援學生成長,以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在班制方面,每班皆有兩名班主任,以增進師生間相互溝通及了解;透過

互動平台,加強家長與班主任的聯繫,照顧學生各方面成長的需要。學校還推行 「共創成長路計劃」 ,培養學生社交、抗逆、認知及自決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藉著學習行動組各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並輔以 「訓輔合一」 政策的推行,學校致力培養學生成為 「樂善勇敢」 的年輕人,從而能持守自己,友愛他人,並積極迎向現今社會的種種挑戰。最後,郭育慈校長表示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發

展至今,教學成就斐然,在多方面獲得認同和好評。除了感謝創校校長甄偉英先生所作出的貢獻,為學校奠下穩固基礎外,校方亦特別鳴謝各界一直以來的支持,如各大專院校、課程發展處等,並願意繼續追求進步,不斷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以完成上主交託的使命。▲英文學術周活動:學生分享海外交流經驗。

▲電子教室:學生利用互動電子白板 「Interactive Board」進行學習,促進同儕間交流,提升學習自信。

◀英語領域(English Zone)「Tea Time」活動:學生與其他 學 校 的 外 籍 英 語 教 師(NET teacher)分享平日愉快的英語學習生活。

教教學學措措施施與與時時並並進進 締締造造關關愛愛校校園園

▶中文學習特區:推行新意念課程,發揮學生創意,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學習的興趣。

▼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教師團隊發揮合作精神,共同發展創新意念的校本課程。

綜合人文科(地理、經濟科)

通識教育科(專研、通識科)

歷史與文化科(中史、歷史科)

地球村、全球化

全球化

今日的中國

香港地理、經濟發展

現代中國的發展

今日的香港

世界性合作與衝突

中國歷史與

對外關係

香港的歷史

全球

中國

香港

中三

中二

中一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3

2002

2003

2004

2004

2005

2006

2005-2007

2007

課程發展先驅:學校致力發展校本課程,曾多次參與教育基金計劃、教育局校本課程計劃及種籽計劃,以培養學生迎接教改。

歷年校外專業交流計劃

「馬鞍山網上行」—宗教、歷史、經公科

「吸煙與呼吸系統」—生物、綜合科學科

投票 ! 參與制定公共事務政策

「信仰的藝術—藝術的信仰」—文化聯科

「家政無限分 (FUN)」 —家政、設計科技科

北京長城專題研習及考察團

歷史與文化科(2001-2004)

辦年宵、學經濟

「資訊科技創藝校園」—文化、資訊科技科

「輶軒網」—「新歷史」課程及教師培訓

資訊科技— 「學習無遠弗屆」「專題研習網上工具」 —聯科課程

初中綜合人文科

提高中學中國語文學與教效能的探索

協作發展評估活動及其評估準則、以促進高中科學科課程的學與教

人文教育領域:初中校本課程規劃(二年)

初中學習歷程檔案—初中教育使命探索

中學數學課程校本評核

啟動通識教育協作計劃

在高中課程推行 「其他學習經歷」 與 「學生學習概覽」 的校本模式

初中普通話科的有效學習、教學與評估

羅氏慈善基金—第一屆通識教育獎

Using School-based assessment toEnhancing the interface with the new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新高中課程的準備

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選修單元的發展及試教: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

English Enhancement Scheme(2007-2012)

主辦機構

校本課程設計計劃

(前教育署)

前教統局

種籽計劃(前教統局)

優質教育基金

種籽計劃(前教統局)

優質教育基金

種籽計劃

中文大學

種籽計劃(前教統局)

前教統局

校本支援服務(前教統局)

種籽計劃(教育局)

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