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8 小历史打开一扇窗 - Sznews.comw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801/07/4b41a29b...头发能清理油污?理发师是外 科医生的祖师爷?等等问题均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责编 刘莉 视觉 谢泰春 责校 陈福生

13

领读七天专题

关于为什么要读点历史书,说法很多,最著名的是那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所说的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大历史,这个版关注小历史,关注历史的一个侧面。历史给人的感觉总是恢宏的,但历史有时候也会很有趣。《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抓住毛皮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破解它蕴含的文明密码,非常有趣。以前常有人说,中国古代无历史,这个说法准确吗?李申的《中国科学史》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古代有历史,而且有灿烂的科学史。《做书的日子》从侧面为读者描摹了近30年的中国出版史,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版家在大时代中的学习、成长历程。新年伊始,读一读历史书,往后看,是为了前路走得更好。

2018 小历史打开一扇窗编者的话

李昕回忆“做书的日子”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李昕是出版名家,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再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他一辈子没有脱离编辑岗位。2017年岁末,李昕分享30多年编辑之路酸甜苦辣的个人回忆录《做书的日子:1982~2014》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

这部个人回忆录,也从侧面为读者描摹了近30年的中国出版史,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版家在大时代中的学习、成长历程。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的现身说法中。

1月3日上午,李昕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自己没有想到会在今天写这样一本书。近几年,他陆陆续续写了一些随笔,讲述30多年“做书”背后的故事。有时,他会把新写的文章寄给一些师友恭请指教,其中包括他特别尊敬的老作家邵燕祥先生。一次他到邵燕祥先生家里拜访,邵先生对他说:“读你的文章,知道你经历的事情不少。你应该系统地记录下来。”李昕笑着答,自己还没到年龄。但邵燕祥先生却说:“你可要抓紧呀。如果等你‘到了年龄’,很多事就记不清楚啦。这事是有教训的。”邵先生的话使李昕有了动笔写回忆录的念头。

30 多年编辑生涯,李昕默默地做了许多“嫁衣裳”。他曾带领团队高调参与《邓小平时代》空前的版权竞争,并推动其顺利出版,使这本时代大书轰动一时、得奖无数,产生了不可比拟的社会影响。他打动了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获得其系列作品版权。他与杨绛、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名流大家交往甚密,推动许多作品出版,坚守人文精神,激荡时代潮流。

记者问李昕:您做了30多年编辑,可否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编辑?对此,李昕的答案是:应该把编辑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一定要把编辑工作作为人生事业,应该有文化理想和社会担当。

退休后,李昕常常对着家中的几组大书柜发呆,书柜里的很多书都是他亲手编过的,记录了他最重要的几十年人生经历,不仅渗透着酸甜苦辣种种体验,同时也凝聚着他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思考。李昕表示:

“它们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属于曾经受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的那一代人,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人生不可虚度’的名言记忆尤深,常以此自我鞭策。而今,在我编辑生涯告一段落的时候,我的确需要给自己走过的道路理一条线索,做一次盘点,主要目的是进行一次至少是阶段性的总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考试。”

李昕说,面对他曾经手(即以各种方式参与编辑出版过程)的两三千本图书,因其总体上已被社会、文化界和广大读者证明是有价值的好书,对于繁荣文化、传播知识、促进社会思想启蒙发挥了一点作用,他的自我考试是及格的。他感到自豪和满足。“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一生和自己喜爱的图书做伴,从中不仅汲取了太多的营养,而且获得了太多的乐趣。尽管我一生没当什么官,没发什么财,没成什么名,我也仍然觉得,这辈子过得很值。”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讲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你听过以寻常可见的头发作为主角的历史吗?耶鲁大学教授库尔特·斯坦恩便以《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一书,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中进程中扮演的种种角色,让我们以这个崭新的角度,去了解微缩在头发背后的世界文明演进轨迹。

库尔特·斯坦恩(Kurt Stenn)是一位有30多年经验的毛发研究专家,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皮肤学与病理学教授20多年,在强生公司担任皮肤生物学总监十年。库尔特以30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以头发为出发点,在《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中梳理古今历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演变、令人困扰的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的历史到制造、使用假发的种种幕后故事,再到以获取毛发(皮)为动机,驱动贪婪的商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世界历史。

我们脑袋上的头发,只是这本内容广泛的作品的出发点,库尔特·斯坦恩重点论述了从人类头发的进化到毛发在文化、心理以及全球贸易方面的影响。库尔特·斯坦恩成功地传达了一种神奇的感觉:一种看似平凡的材料却如此坚韧、如此强劲、如此多功能,几乎可以用于任何用途,毛发在驱动世界运转。

库尔特·斯坦恩的笔触轻松有趣,在他笔下,毛发堪称一座信息宝库,他通过历史、艺术、文化、社会、工业和科学的视角讲述着头发的故事,为一个看似无用的事物建立起一个全面的概述。既充满了学术研究,又包含了许多新奇的事实,并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从而让读者对一些寻常事物产生全新而美妙的认识。

在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之余,库尔特·斯坦恩还揭露了很多关于毛发的小秘密,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原始人为何把浓密体毛进化没了?眉毛为什么是眉毛,而不是头发?人真的会“一夜白头”吗?一万根头发能吊起多少个成年人?头发是死细胞,为何会分叉?头发能清理油污?理发师是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等等问题均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库尔特·斯坦恩认为,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须也值得我们关注。他想让读者于平常中窥见人类历史全貌,欣赏头发创造的奇迹。在这部关于毛发的趣味文化史中,库尔特·斯坦恩揭开了头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头发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头发揭示了关于我们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很多故事,而且远比我们一般认知的多。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申在他的新书《中国科学史》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李申认为,单是为了一句“中国古代无科学”,就值得撰写一部《中国科学史》。然而《中国科学史》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要满足阿Q式的虚荣。重视自己的历史,几乎是任何民族的共性。一句“读史使人聪明”,几乎说尽了所有历史著作的意义。在中国,隐士、宦官、缠足……都有了自己的历史著作。相比之下,为科学修史,当更为迫切和需要。

李申认为,“中国科学史”的全称应当是“中国自然科学史”,即中国人认识自然界事物的历史。在《山海经》中记载日月出入的位置,《夏小正》中记载中星出没的时间,甚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后稷教民稼穑,都应视为中国先民科学活动的开端。这些开端具体在什么时代,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今天已经很难知晓了,然而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自觉地从事专门生产知识的活动,则是确定无疑的。这些活动的成果,以不同方式,记载在古籍当中。这些记载,就是中国科学史的基本资料。

在《中国科学史》一书中,李申教授以时间为序,分朝代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地质、气象、数学、医学、生物、音律、历法、地理等领域,内容庞而不杂,体量弘大丰富。

以医学为例,李申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也非常想要弄清人体的结构。为此,汉代王莽和宋代的国家,都曾解剖过被判死刑的犯人。然而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对解剖人体设置了种种限制,使这项工作难以普遍进行。因此,医学赖以治疗的解剖学知识,长期存在着许多错误。到了清代,王清任决心纠正这些错误,于是著成《医林改错》一书。

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王清任将近30岁,当地闹幼儿瘟疫。他就到坟地里观察那些残破的尸体。虽然未能解剖一个完整的人体,但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后来,他又数次观察被处死的犯人的尸体。由于胸中隔膜太薄容易破损,始终未能观察得到。直到四十年后,他才从一个镇守过哈密、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将军那里,知道了胸隔膜的情况。他想把他知道的东西刊布出去,怕别人说他“故叛经文”。想不刊布,又担心后世的医生们弄错,又要糊里糊涂地过几百年。又想起黄帝为救百姓疾苦,不耻下问歧伯等人。然而歧伯、鬼臾区却无知妄说,“遗祸后世”。秦越人著《难经》,明代的张世贤又配上插图,讲脏腑形状颜色、大小长短、重量容量,“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于是他决定,还是要把它刻印出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金丹术促进了火药的发明,太极图和宇宙演化论的关系等等。读完上下两册的《中国科学史》,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历程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头发里也藏着文明密码中国古代有科学

《做书的日子:1982~2014》李昕 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中国科学史》李申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美)库尔特·斯坦恩 著 刘新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