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C02 编辑:张 丽 电话:6865307 版式:王 晶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农历六月十四时尚话题

“屏奴”一族本报实习记者 刘玉洁 /文本 报 记 者 魏 博 /图

7月6日早晨7时45分,市民崔媛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浏览微信朋友圈和当天的新闻。事实上,当天凌晨1时,她入睡前也是这个状态。

工作时间以外,崔媛每天面对手机、

平板电脑等屏幕的时间大约有4小时。

去年开始,她已进入了这样的“屏奴”生活。

2013 年 10 月 24 日,百度词条新增对“屏奴”一词的解释,即每日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超过3小时的过度面对电子屏幕者。

在我市,有多少人成为了屏奴?屏奴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谁是“屏奴”?

5月21日—7月6日,记者通过网络发布调查问卷,对我市108位18—65岁的市民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75位受访者每天除了工作需要以外,使用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3小时,没有1位受访者不接触屏幕。

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我市的受访人群中,“屏奴”占74%。

在“你身边有没有‘屏奴’朋友?”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回答“有”的受访者竟达90位。一位受访者这样描述周围的环境:“饭桌上、公交车上、家里、单位,身边的人中,尤其是年轻人,时不时会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刷网页、聊QQ、玩游戏。”

今年 33 岁的朗先生是一名事业单位员工,虽然不太喜欢“屏奴”一词,但他每天使用“屏产品”的时间已超出了百度词条“屏奴”定义中的时间界定,他说:“现在使用微信、qq等软件、收发邮件、查询资料、浏览网页等都需要通过手机等‘屏产品’完成,它们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不可或缺。”

调查显示:“屏奴”并无明显年龄界限,18至45岁的受访者中最多,46至55岁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电子产品3小时以上的人数也占到了该年龄段受访者的49%。

今年4月,55岁的蔡女士在女儿为自己购买了一部小米手机后,学会

了操作微信,此后,她便热衷于此,每天都会登录一个多小时。

56%的受访者认为,微信、微博、电子游戏、电子阅读等内容,大大增加了触屏的时间。

当然,“屏奴”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我市。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底发布的白领手机指数调查显示: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去了一半。

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换言之,除了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钟查看一次手机。

屏幕吸引

李新华今年36岁,就职于我市一家商业银行。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屏奴”生活:“由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逛街,我经常会网购,就算不买,也经常去一些购物网站上逛逛,每天花费的时间是 10 分钟到 1 个小时不等。逛完网店,我会接着浏览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并通过微信、qq等软件与朋友联络交流,这部分时间每天至少有2小时。而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在平板电脑上玩游戏等也会花费一定时间。”李新华说,他甚至连乘车途中的时间都不放过,常常是在公交车上也忍不住打开手机浏览一番。

李新华每天早晨醒来,会无意识地翻看手机;如果哪天忘记带手机,她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尽管如此,但她仍称,手机是其最好的放松工具。

和李新华同样依赖手机,但市民关宁宁则认为“屏产品”更是学习的工具,只要一有时间,她总会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并跟进了解一些时事事件的发展动向,听名家评论。在关宁宁的手机里,凤凰新闻、看天下、南方周末等各类新闻软件将桌面填得满满当当,“手机屏幕为我与世界搭起了一座桥梁,拓展了我的知识和眼界。”她说。

在本报的调查中,1/4的受访者认同李新华的观点,认为手机等

“屏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和放松;近1/3受访者认为“屏产品”因其内容的开放性而最适合用于学

习;其他受访者则认为“屏产品”兼具多元的综合功能。

市场激增

屏奴的出现与电子产品的普及有关,调查中,5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在购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屏产品后,渐渐成为“屏奴”的。

记者走访了市区3家较大的手机

卖场,这3位负责人均表示,从2009年

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手机

上网的用户越来越多,智能手机所占

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3年的销量已

达到2009年前后的15—20倍。

“2010 年以前,智能手机的性价比不高,购买的人也少,最多占销售总量的20%。”大十字一家手机专营店的店主杜文学介绍说。

2013年,也就是百度词条开始定义“屏奴”一词的这一年,我市智能手机的销售占手机市场总销售量的比例已超过90%,“去年,我们卖场智能手机的销量超过了 2500 部,是 2010年销量的20倍。”苏宁电器克拉玛依店店长宋宣礼说。

“现在购买非智能手机的顾客,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群体。”苏宁电器3C类(手机、电脑、平板电脑)销售员李一维说。

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增长趋势。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为 2.514 亿部,同比增长45%,同时,增长的趋势还是延续。

另外,通讯运营商也在屏奴支撑的市场上尝到了甜头。

记者从中国移动新疆克拉玛依分公司得到的数据显示,2011 年开始,我市移动手机用户网络业务量开始猛增,比 2010 年增长 192%。2013年,我市移动手机用户网络流量使用量是2010年的13倍。

碎片时间

与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屏产品销售量和网络流量同时增长的是:屏奴花费的时间。

“一天至少有4个小时花在面对屏幕上。”市民刘江说,“如果不外出,一晚上时间基本上就在屏幕前“晃”过去了,有时甚至回忆不起自己当时

做了些什么。”刘江是位单身小伙儿,在单位最

早拥有 Iphone 手机和 Ipad 的他似乎有点开始厌倦“屏奴”生活,回忆起自己成为屏奴之前的生活,他说:“几年前刚工作时,手机没有这么多功能,晚上下班后我会约朋友去打球,或是看看书,感觉很充实。而现在好像时间被割碎了,即使在平板电脑上阅读,也找不到纸质阅读那种踏实感。”

和刘江有同感的还有李新华,“屏

幕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也‘切碎’了

我的大块时间。”李新华调侃说,现在

她的社交网络里有“四大天王”:鸡汤

天王、养生天王、自拍天王、晒娃天

王。她说:“绝大部分信息对自己是无

用的,但是每天还是要沉浸在这些信

息中,被动接受。再加上现在社交网

络的发达,微博、朋友圈层出不穷,自

己的大部分休息时间都被占据了。”

能否回归?

屏奴向手机低头消耗了时间的同时,长时间面对屏幕,也带来身体上的变化。

市民蒋鑫说,“屏幕已成为他每晚

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渐渐感觉到颈

部、背部疼痛,不知不觉中,脾气也变

得暴躁了。”她认为,人们在使用电脑

等电子设备时,往往不知道节制,而且

会不注意自己的坐姿,影响颈椎健康。

蒋鑫在网络上看到瑞典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沉溺于智能手机和网络还会引发睡眠紊乱,进而让人出现抑郁症状。

年过六旬的李俊敏和艾伟山是夫妻俩,两人刚退休时,儿子给两位老人各买了一部大屏幕智能手机,又在家里安装了宽带和无线路由器。

“从此,我和老伴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低头玩手机,家里变得很安静,因为大家都忙着玩手机,都懒得说话了。”艾伟山说。

对于渐渐开始厌倦屏幕生活的屏奴们,我市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富志荣建议大家:“当人们开始抱怨与手机重度依赖、相伴而生的颈椎、情感淡漠等问题时,也许是时候该放下手中的手机,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浇一盆花,选择与身边人陪伴、交流、谈话,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交流方式。”

1

2 3

1、市区一家餐厅内,一对食客在餐后翻看手机。

2、我市一少儿培训中心的等候区,几

位家长选择用“屏产品”度过等待时光。

3、一位市民睡前浏览手机中的信息。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