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笔谈 20 世纪 40 70 年代 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赵 园 钱理群 洪子诚等 2003 8 17 日至 18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室 主持 , 在北京昌平召开了题为“ 20 世纪 40 70 年代的中国文 学”学术研讨会 。除研究室同人外 , 会议还邀请了洪子诚、钱 理群、吴晓东、杨联芬、程光炜、贺桂梅、王培元、范家进及 日本学者牧阳一、阪本千鹤子参加。会后由现代室组织了如下 笔谈 。 赵园 : 研究现状 、问题与方法 近十年来有关 40 70 年代文学的研究 , 有了较具分量的 研究成果 , 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前三章) 、《问题 与方法》 ; 钱理群关于 40 年代文学的研究 ( 1948 : 天地玄 黄》 ); 范智红研究 40 年代小说的《世变缘常》 ; 我们邀请到会 的学者中 , 王培元关于鲁艺的研究 ; 范家进、杨联芬关于赵树 理 、孙犁的研究 , 程光炜关于 50 70 年代文学的研究 ; 以及 海外学者 (孟悦 、唐小兵等) 的 “再解读”。研究室的同事中 , 除上面提到的范智红外 , 张中良的现代小说研究 , 黎湘萍的台 (日据时期) 文学研究 , 赵稀方的香港文学研究 , 段美乔关 1 20 世纪 40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笔谈

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赵 园 钱理群洪子诚等

  2003 年 8 月 17 日至 18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室

主持 , 在北京昌平召开了题为“20 世纪 40 —70 年代的中国文

学”学术研讨会。除研究室同人外 , 会议还邀请了洪子诚、钱

理群、吴晓东、杨联芬、程光炜、贺桂梅、王培元、范家进及

日本学者牧阳一、阪本千鹤子参加。会后由现代室组织了如下

笔谈。

赵园 : 研究现状、问题与方法

近十年来有关 40 至 70 年代文学的研究 , 有了较具分量的

研究成果 , 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前三章) 、《问题

与方法》; 钱理群关于 40 年代文学的研究 (《1948 : 天地玄

黄》) ; 范智红研究 40 年代小说的《世变缘常》; 我们邀请到会

的学者中 , 王培元关于鲁艺的研究 ; 范家进、杨联芬关于赵树

理、孙犁的研究 , 程光炜关于 50 至 70 年代文学的研究 ; 以及

海外学者 (孟悦、唐小兵等) 的“再解读”。研究室的同事中 ,

除上面提到的范智红外 , 张中良的现代小说研究 , 黎湘萍的台

湾 (日据时期) 文学研究 , 赵稀方的香港文学研究 , 段美乔关

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于 40 年代中后期北京的文学运动的研究 ; 吕晴的延安知识人研

究 , 萨支山关于左翼文学、延安文学的文学史诠释的研究 , 都

为此课题准备了条件。40 年代文学的研究曾畸轻畸重 , 近一个

时期似发展较为平衡。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

我特别感动于洪子诚的讲课记录《问题与方法》, 我由这本

书感到了个人的当代经验之于当代史研究的正面意义。关于记

忆的不可靠 , 个人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 ,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

多 , 个人经验的积极意义却还有待于证实与发掘。研究 20 世

纪 , 不但我们所处理的材料往往出自亲历者 (创作 , 回忆录及

其他文字) , 我们本人也是亲历者。《问题与方法》让我们看到 ,

正因亲历 , 避免了因理论化的简化 , 非此即彼的一概之论———

当然前提是“记忆能力”, 拒绝将记忆规范化、标准化的能力。

不妨承认 , 这种能力是罕有的。

在谈论文学史时 ,“四十年代”的所指最缺乏明确性。我们

想象“四十年代”这一时段时 , 根据的 (包括暗中根据的) 是

什么 ?

我们在这里也遭遇了“分期难题”。无论三个十年 , 还是

“30 年代”、“40 年代”, 都只有有限的适用性 , 且对我们的视野

构成了限制。我们所谓的“30 年代”, 主要指左翼 (“红色的 30

年代”, 激进的政治运动与文学实验的 30 年代) , 后来又加上

“新感觉派”; “40 年代”则主要指前期 , 而忽略了洪子诚反复

谈到的、当代文学在期间生成的 40 年代后期 , 致使这一时期的

文学状况在文学史叙述中一向模糊不清。在“抗战文学”与当

代文学之间 , 无论用“抗战后文学”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文

学”, 都不便指称。与当代文学向 40 年代后期寻究“发生”不

对称的是 , 我们囿于专业眼界 , 缺少对于趋向、下文的足够兴

趣。我们并非总能意识到 (往往更是有意避开) “下文”,“欲知

后事如何”的“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由各自的学科发问 , 有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可能在一个时间界标前相遇———对“当代文学”发生的解释 ,

与对“现代文学”趋向的追问———而专业划分阻断了有些思考 ,

也对理解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造成了限制。对 40 年代后期的忽

视 , 与对“下文”有意无意的回避有关。(这或许也因了我对专

业进展的隔膜。由洪子诚的讲课记录得知 , 陈思和已提出把抗

战到“文革”作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立的阶段来处理。黎湘

萍则认为 , 应以 1945 年而非 1949 年为标记划界)

我们的研究生讨论时 , 有研究生谈到 80 年代“20 世纪中

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 其实际意义 (以至于一部分动机) , 是为

了突破瓶颈 , 解决关于 40 至 50 年代文学史叙述这一难题。但

这一难题 , 不可能经由整体描述解决 (如“国民性批判”、“悲

凉”作为审美特征等) 。比如不能代替对于“‘转折’、‘断裂’

的具体事实和过程”(《问题与方法》第 129 页) 的清理。洪子

诚的该书说 , 转折和断裂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文

学形态的出现 , 还表现为“40 年代不同的文学成分、文学力量

之间的关系的重组 , 位置、关系的变动和重构的过程” (第 133

页) 。这也应当属于现代文学专业考察的内容。由六七十年代上

溯 , 与由 40 年代下窥 , 所见会有不同。这里有专业视野、学科

规范的限制 , 也因不同的问题意识。现在要问的是 , 现代文学

专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问题意识 ? 有必要追问在这期间发生了

什么 (包括思想事件、文学事件与个人事件) 。如调查这一时期

作家流动情况 , 作家生存状况、创作状况的变化 , 以至于这一

时期物质生活的变化。不妨承认 , 关于转折的研究 , 现代文学

界较之当代文学界更少贡献。

此外 40 年代 (事实上始自 1937 年或更早) 文学尚有空间

分割。我尤其关心的是 , 40 年代下半期空间界限变动过程中发

生了什么。段美乔的研究据一地 (北平) 回答了这个问题。由

当代文学专业的角度看 , 即在此一地酝酿中的“当代”。她还有

3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4: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选择若干个点的计划 : 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域 (比如上海、重庆)

发生了什么 ? 1945 年至 1949 年 , 是一个流动、混融、原有的某

些界限变得不确定的时期。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向国统区的浸

润 , 其间文学版图的改写 , 是在一段时间中发生的。考察“积

渐”, 或许更是史学方法。即如第一次文代会之前 , “格局”是

如何逐渐形成的 ?“体制”也有生成的过程 , 作家纳入体制 , 正

是这过程的构成部分。

打开已有视野遮蔽的空间 , 呈现所能发现的全部复杂性 ,

是我们有可能做的工作。我痛感我们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的缺乏 ,

物质生活细节 , 制度细节 , 当然更缺少对于细节的意义发现。

黎湘萍说到纪年这一细节。以纪年为特殊的表意方式 , 有传统

渊源 , 传达的往往是一种严重的意义。细节使历史想象饱满。

我发现当代学者与陈寅恪、陈垣、孟森一流学者的历史想象 ,

有极大的不同。当然 , 不应流于琐碎、小趣味。如何平衡 , 既

有筋络又有血肉 , 仍然是问题。事实的清理、辨证 , 钩稽史料 ,

考辨异同 , 原是史学工作。这里时间线索尤有重要性。关键的

史实不但应逐年 , 而且应逐日清理。

[赵园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钱理群 : 一个亟待开发的“生荒地”

我在 80 年代末 , 写完《周作人传》后 , 即将 40 年代文学

研究作为自己的新的学术研究的方向。这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对学术研究的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 : 80 年代 ,

五四文学与 30 年代文学的研究都是热门 , 而 40 年代文学的研

究却被相对忽略 , 是一个亟待开发而又很有发展余地的“生荒

地”。

更重要的是 , 40 年代文学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5: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局中具有特殊的位置 : 它是一个中间环节 , 上承 20 世纪前半个

世纪的“五四新文学”, 同时又下启后半个世纪的“共和国文

学”。因此 , 研究 20 世纪中国文学 , 从 40 年代文学切入 , 就可

以起到“拎起中间 , 带动两头”的作用。就我所重点研究的 20

世纪的小说而言 , 20 年代是一个小说的“开创期”: 一方面出

现了鲁迅这样的成熟的小说家 , 同时 , 又为创造适应现代中国

人需要的现代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 30 年代则在“建立现

代小说新规范”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 , 而这种努力到 40 年代才

产生了成熟的代表作 , 在这个意义上 , 三四十年代的小说是一

种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但 40 年代特殊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环

境 , 所带来的作家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心理、情

感方式⋯⋯的深刻变化 , 并最终导致了写作观念、形式的深刻

变化 , 引发了新的小说创作实验 , 又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

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而 50 年代以后的文学 (小说) 的发展 ,

则与 40 年代文学 (小说) 的发展之间 , 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

系 : 既有“断裂”, 也有“连续”, 同时 , 还有新的探讨所提供

的新的可能性。这样 , 40 年代文学 (小说) 的研究 , 在某种意

义上 , 对于 50 年代以后的文学 (小说) 研究也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当代文学”研究 , 是有一种“发生学”的研究意义的。

在讨论 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的文学时 , 还必须注意到两个

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 ; 或者说 , 应该将其置于国际、

国内两大背景下来考察。我们所说的 40 年代文学与抗战文学有

某种重合 , 一般都从 1937 年抗战爆发作为研究的起点 ; 正是在

1938 年 9 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 ,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任务 , 最终确定了毛泽东的全面领导地位 , 由此开始

了“毛泽东时代”。而我们这一段研究又是止于“文革”结束的

70 年代末 , 这也正是“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意义上 ,

可以说我们所要研究的 40 至 70 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毛泽东时

5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6: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代的文学”。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与其所创建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 , 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的发展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的。而在我看来 , 在毛泽东时代 ,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 , 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 , 我曾给它以不同的

命名 :“共和国文化”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与中国

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自然有着深刻的联系 , 也显然受到外来

文化 (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深刻影响。但应该承认与正

视 , 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独立

的文化形态 , 它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与特定的政

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己的观念、哲学 , 自己的思维方式 ,

心理结构 , 情感方式 , 伦理道德 , 行为准则 , 甚至有自己的文

体 , 话语方式 , 并且经过半个世纪的体制化的灌输 , 已经渗透

到大陆人的心灵深处 , 成为集体无意识 , 形成了新的国民性。

这是一个“世纪遗产”, 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实。实际

上 , 如何认识这一段历史 , 如何看待我所说的“中国式的社会

主义文化” (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 是关系着人们对中国

现状的认识与态度的。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 , 在我

看来 , 其内在的动因也是来自于对现实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

注与思考。

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 : 40 年代中期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以后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 中国

内地、香港、台湾以及周边国家 : 日本 , 朝鲜 , 韩国 ⋯⋯处在

美、苏两大国的夹击中 , 各自不同的选择 , 特别是文化与文学

的选择 , 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研究视野

与思路 , 似乎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是大可一试的。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1]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7: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洪子诚 : 历史清理的方法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关注“50 到 70 年代文学”。

去年到外地参加一些学校的学位论文答辩 , 有不少是写这方面

内容的。我们学校也有许多现当代的研究生做这方面的题目。

相比起来 , 对“现状”的研究反而少了 ; 这在 80 年代是不可思

议的。那时候 , 稍有才气的人 , 谁不更注意“新时期文学”? 谁

会从 50 至 70 年代的文学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和激情 ? 这种关注

点的转移 , 不清楚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到原因 , 可以推测的有

两个方向。一是由于一段时间的忽视 , 使这个阶段的文学现象、

问题 , 仍存在许多可以开掘的空间。还有是 , 与政治、思想界

当前对“革命”、对“社会主义经验”的清理、重新评价的思潮

有一定联系。最近几年 , 一些作家、批评家深切地感到当前文

学的“困境”和“危机”, 文学在回应现实问题上的无力 ; 他们

呼唤文学的社会承担。这种承担的、干预的文学的历史经验 ,

当然主要从 20 世纪带有“左翼”色彩的文学中去寻找。50 至

70 年代文学 , 或许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比起另外时段的文学来 , 关注 50 至 70 年代文学 , 很容易

遇到研究者的“意识形态立场”的问题。这段历史和我们太靠

近 , 我们的情感、经验 , 在当时和现在 , 又都过分“投入”。这

段历史 , 在我们身上直接、间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 , 有时想

抹去都很困难。而且 , 对“十七年”和“文革”的评价 , 在当

前存在很大的争论 ; 评价的分歧 , 是当前思想界分化的主要内

容之一。也许可以这样说 , 部分的研究、评述 , 正是服务于这

一思想论争的。从现在的一些研究成果看 , 这方面常常会表现

得很对立。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著作 (包括侧重史实钩沉的) , 是

把这个阶段看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低谷期 , 是作家独立精神与自

7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8: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由创作受到极大压制 , 文学成果也趋于“政治工具”的粗陋化。

这是 80 年代中期以来很流行的看法。我 80 年代初注意“十七

年”, 大体也是这个思路。我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1986 年版) 的头几章 , 就是通过几个具体作家在当代的写作 ,

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近几年来 , 这个看法、思路受到挑战。不

能说出现一种完全相反的看法 , 至少是立场、视角与关注重点

的不同。最主要是认为 , 在 80 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贬抑、忽略的

“左翼”线索 , 包括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

根据地与延安文学 , 50 至 70 年代的“共和国文学” (这是钱理

群先生提出的概念) , 事实上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常重要

的线索 , 在当前和未来的文学创造中 , 可以继续提供给我们重

要的“资源性”的东西。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 , 这

种“异质化”, 这种“异类”的声音 , 更表现出它的意义和价

值。显然 , 这是两种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视角 , 当然也导致了

在研究上运用不同的方法 , 设计不同的理论框架 , 使用不同的

叙述方式。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以明白而确定的立场进入研究 , 并在研究过程中不做“反

省”与调整 , 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是一种僵硬的描述方法。特别

是在处理这个时期的文学与政治现象时 , 十分容易构造一种

“二元对立”的历史图景。比如把作家简单区分为“依附”、“奴

性”的 , 与坚持“独立精神”、“反抗”的两类。又比如出现

“官方”与“民间”, “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国家权力话语”与“个人话语”等“对立项”的概念。我不是

说这种划分 , 这些概念是无效的 , 不能使用的。问题是 , 我们

在使用的时候 , 有时是不加限定的 , 不说明这些分类、概念的

具体历史内涵 , 更不揭示这些分类、概念实际存在的“流动性”

与“不确定性”。这样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

这一时期的文学 , 会带来很大的妨碍。在谈到 50 到 70 年代文

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9: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学的时候 , 我和另一些人经常使用“一体化”的说法。这个说

法不是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文化、文学的单一性 , 事实上仍存在

复杂的 , 多种文化成分、力量互相渗透、摩擦、调整、转换、

冲突的情况。这种僵硬的研究思路与描述方法之所以有问题 ,

还因为从文化、文学的性质上说 , 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 , 都不

能被简化为某种“意识形态”, 特别是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 不

可能被单一、纯粹的意识形态所减缩和概括。

我认为 , 50 至 70 年代的大陆文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肯

定它的重要性 , 与对它的评价不是同一个事情。虽然在艺术评

价上 , 标准的确立、认定在今天是个难题。但是 , 这个时期文

学思想艺术存在的严重阙失 , 恐怕难以否认。在这种情况下 ,

它的研究的魅力来自什么地方 ? 一方面 , 就像前面说到的 , 现

代中国的革命及其文化问题与成果 , 并未为“历史”所尘封 ,

仍具有现实的急迫意义。另方面 , 这种研究将可能尖锐地检验

我们在处理存在争议、也让研究者困惑的历史和文学问题时的

能力 ; 这包括理论和方法的选取 , 以及应用上的有效性。这里

提出的问题有 , 以过去形成的观念 , 是否能有效解释、处理被

我们所称的“左翼”文化与“社会主义经验”? 是否有必要探

索、形成新的思想基点 ? 如何挣脱既定的概念与既定的理论框

架的束缚 , 而揭发、展开这个时期“左翼”文化、文学探索的

难题与悖论 ? 从“研究主体”方面说 , 对待、处理自身的思想、

情感经验时 , 是否有能力面对诸多复杂纠葛 , 是否有自我否定

的勇气 , 来建立深入思考问题的“个体经验”空间 ? 这都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性的问题。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1]

吴晓东 : 左翼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生成

在昨天最初的讨论中 , 左翼文学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话题。

9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0: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怎样看待 30 年代左翼文学、40 年代的

延安时期 , 直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绵延半个世

纪的总体形态 , 能否为左翼文学到革命文学这半个世纪的历程

界定其内在的具有统一性的总体倾向和特征 ? 怎样看待延安文

学以及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与 30 年代的左翼文学比较 , 延安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是有

质的不同的彼此替代的文学形态 , 还是基本上起源于左翼文学

的一贯的形态 ? 关于这些问题 , 我感觉昨天的讨论中好像有分

歧意见。比如萨支山介绍赵园老师的意见 , 似乎只有当代文学

研究者才更倾向于把从 30 年代左翼一直到 70 年代的文学 , 看

成一个比较连续的整体性的过程。那么这其中的几个不同历史

阶段的区别在哪里 ? 有没有一个比较连贯的从左翼文学开始的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叙事线索 ? 关于这几个问题 , 我认为

还是需要再继续清理的。

昨天我还提到了一个问题 , 就是洪老师在《问题与方法》

一书中提过 , 他计划中的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其实是想做当代

文学的形态学 , 从形态学的意义上来清理当代文学。这就有可

能进入到比较具体的文本形式或者文学形态的微观层面 , 就可

能会把问题分析得更深入细致一些。四五十年代以后的文学与

30 年代左翼文学到底其内在联系在哪里 , 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

哪里 , 应该就会更清楚一些。因为关于左翼文学的确还是有不

同预设和判断的 , 其间的差别也往往很大 , 而落实到形态学层

面就可能提供一个进一步讨论的更坚实的基础。这个话题也可

以继续展开。

昨天还有一个话题 , 刚才萨支山也提到了 , 就是大家认为

洪老师在《问题与方法》这本书中有一种犹豫不决的姿态。对

于这种姿态 , 钱理群老师想上升到一种文学史方法论的层面去

考察 , 背后就有可能隐含着一种犹豫不决的文学史观甚至是历

0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1: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史观。这个犹豫不决的文学史观到底包含什么样的东西 ? 同时 ,

洪老师这本书体现出的犹豫不决 , 在文学史的观念层面之外 ,

是不是也包含着知识分子的对自身定位的选择问题和看待历史

的立场与姿态问题 ? 同时 , 我个人觉得 , 这种犹豫不决的姿态

还与洪老师选择的对象密切相关。处理 40 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

建国以后的十七年到“文革”的文学 , 用这样一种叙述姿态可

能更加有效。我感觉对 40 年代文学或十七年以后的文学 , 我们

的很多判断都比较简单化 , 价值倾向、价值体系比较单一。比

如我们在 80 年代后期否定左翼文学 , 其标准就很简单 , 主要是

从非文学的标准来判断和压抑左翼文学。90 年代我们又颠倒了

个个儿 , 又从所谓的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

角度 , 把左翼文学的价值重新重视起来了。这个价值标准仍然

比较单一。而且我担心 , 90 年代以后 , 包括现在 , 我们重新肯

定左翼文学 , 它的内在标准仍然是非文学的标准。我们评判左

翼文学 , 仍然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文学性的存在。对这些标准

本身是需要重新检视的。无论我们压抑左翼文学还是现在又重

新张扬它 , 背后的标准可能都不是文学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 , 昨天大家都肯定了洪老师这本书其实是很“文学”的 , 背

后有很多文学性的积淀 : 在学术研究中有个人的经历、体验、

信仰的潜在的支撑和介入。这种个人的经历、体验、信仰在研

究中是怎样介入的 ,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考察的现象。恰

恰是这些东西的介入 , 使洪老师对左翼文学的判断 , 可能包含

了经验和信念背景这样的文学性的东西 , 也就是说不完全是知

识化的。因此昨天后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信仰和知识的关系

问题。与洪老师、钱理群老师一代学者相比 , 我们这一代年轻

学人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知识化的倾向 , 把一切都处理成知识 ,

有一套套的理论话语。当然这背后可能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

背景 , 希望对研究的问题在知识层面把它清理清楚。但是我们

1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2: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认为像钱老师、洪老师这一代人 , 学术研究的背后还是有对学

术的信仰以及对生命、人生的信仰作为底蕴存在的。那么 , 信

仰的底蕴到底怎样在学术层面上体现出来 , 并体现为什么 ? 信

仰的底蕴在学术研究中到底是不是个肯定性的方面 ? 信仰怎样

影响了学术判断 ? 怎样估价信仰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 与信仰

相关 , 钱老师、洪老师这代学者的思想素质、精神品质 , 在学

术实践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 这也是昨天讨论中的一个

焦点问题 , 也涉及到代际比较问题 , 即与上一代相比 , 我们年

轻一代学人应该如何看待信仰在学术中的位置的问题。洪老师

后来有个总结 , 他对信仰问题有更全面的检讨 , 对信仰有多重

的警惕和质疑 , 并从不同层面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反思 , 使信仰

问题显示出它本来应该具有的比较复杂的历史层面。

昨天的讨论 , 还涉及一个话题。洪老师《问题与方法》这

本书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当代文学的生成问题 , 即当代文学是

如何发生的。而从当代文学发生的角度上看 , 左联文学、左翼

文学和延安文学就变得更重要了 , 也就是说它们构成了建国以

后当代文学的前史。当然我使用的“前史”这个概念还是割裂

了建国前后文学机制与形态的连续性。而洪老师恰恰是把四五

十年代作为一个整体 , 把这种连续性非常出色地描述了出来。

孔庆东昨天也用了一个词 : “缝合”, 认为有可能把四五十年代

的文学借助左翼这个线索给“缝合”起来。所以我认为在洪老

师那里 , 左翼文学对于解决当代文学的发生学问题 , 可能是个

比较重要的线索。1949 年在一般的机械理解中是断裂的 , 也就

是说 , 我们这些年建构出一种文学史观念 , 即认为 40 年代中国

文学的总体可能性是很丰富多样的 , 但是在 40 年代末期 , 也就

是 1949 年前后 , 这些可能性经历了一个突然的断裂 , 1949 年以

后的文学则是权力介入的结果。与这种断裂论不同的是 , 洪老

师把 1949 年前后的连续性轨迹描述得非常清楚 , 从而把四五十

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3: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年代的文学理解为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 , 是从左翼文学那里就

已经开始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当代文学发生学的意义上 , 左翼

的资源就显得相当重要。

而且对于左翼的问题 ,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判断。比如

王富仁先生就认为左翼文学到了十七年之后 , 丧失了批判性。

那么到了十七年时期 , 在革命文学内部是不是还有新的可能性

生成 ? 刚才程光炜老师提到 : 50 年代的文学可能有主流革命文

学外的各种支流在延续 , 各种其他的力量同时也在生成。但即

使是在革命文学或社会主义文学的内部是不是也有多重声音生

成的可能性 ? (洪老师插话 : 但是还有一个主导性的问题。) 对 ,

当然主导性的问题是更主要的。这种主导性大概就完全可以从

左翼文学那里一直描述下来。就是说 , 在强调多种可能性的同

时 , 50 年代以后的文学的本质规定性的问题是比以往任何一个

时期都占主导地位的。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1]

贺桂梅 : 重估左翼文学遗产

我觉得重新讨论当代文学在 40 年代后期的发生问题恰好是

要否认二元对立。在洪子诚老师的《问题与方法》和他的文学

史中 , 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 : 当代文学的形成或发生不是出

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 , 而是不同的文学力量和文学关系之

间的重组。刚才程光炜老师认为 : 当代文学不完全是左翼文学 ,

也就是说 , 除了左翼文学还有其他的资源。他要辩驳的那个对

象是 : 讨论当代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关系 , 就是认为当代文学就

是左翼文学 , 或者只有左翼文学作为资源。但是我们讨论的意

思不是这样的 , 而是说 , 到了 1949 年之后 , 在左翼文学与被我

们称为自由主义或者中间立场的文学形态之间的关系中 , 左翼

3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4: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占据了支配的地位。比如说 , 巴、老、曹在 1949 年之后的

写作 , 他们的文学构成的因素肯定和他们在 40 年代是不一样

的 , 这个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左翼的因素和左翼的规范占据了

统治的地位。

另外 , 我想接着洪老师的问题来谈一谈。因为我也想提出

这样一个问题 , 刚才吴晓东一开始的时候就谈到的。我们来讨

论 40 至 70 年代的文学 , 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是 : 我

们今天为什么要来做这个时段的文学。我记得上次在唐 先生

的纪念会上 , 钱理群老师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他说 , 在

80 年代我们相对来说比较忽略左翼文学 , 而到 90 年代之后 , 是

越来越多的人来搞左翼文学。刚才洪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那

就有一个问题要问 : 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期、在这种现实处境

下要关注左翼文学 ? 刚才洪老师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 比

如像陈徒手或是谢泳 , 他们的立场和韩毓海、旷新年他们的立

场是不一样的。可能这个问题是需要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来问

的 , 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研究延安文学、50 至 70 年代文学、

20 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左联文学 ?

在我的理解当中 , 我觉得重新去检查或研究这么一个很宽

泛意义上的左翼文学的历史遗产 , 首先是对 80 年代的文学规范

或者说文学观念的一种超越。因为在整个80 年代的文学观念当

中 , 不承认或者至少是贬低左翼文学 , 或者对它持很低的评价 ,

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态度。那么到 90 年代后 , 重新重视左翼文学

的资源 , 可能首先需要我们检讨 80 年代那种简单的拒斥态度 ,

并对那种态度背后蕴涵的意识形态内涵、文学观念或评判文学

的标准做出一定的反省。其次 , 可能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 我

们做这样一种历史文化或者是文学遗产的研究 , 是不是与我们

对现实的判断有关系 ? 就是将我们的研究与我们对于社会现实

的问题立场或者问题意识结合起来。我的基本态度是 : 如果我

4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5: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去做延安文学 , 去做 50 至 70 年代的文学 , 我还是希望从中发

现一些可用于讨论现实问题的资源。刚才黎湘萍谈到战争的因

素对文学的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我想可以讨论的是 , 笼统地

用“战争”这样一个词来概括 40 至 70 年代是不是那么准确 ?

确实在 1937 年至 1945 年之间 , 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战争时期 , 是

一场反抗异族侵入的战争。但是到 1946 年之后 , 虽然一直有一

种很紧张的氛围 , 但那种战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战争 , 也是一

种冷战的氛围。因为苏联和美国的介入 , 然后中国共产党和国

民党关系的变换 , 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冷战的格局 , 虽

然没有爆发成直接战场上的战争 , 但是那样的一个疆界线是存

在的。为什么我觉得需要从宽泛的“战争”范畴中特别提出

“冷战”这样一种形态 ? 是因为“冷战”格局造成的影响在今天

的中国仍旧存在。而且全球化进程造成的后果使得我们有可能

重新重视中国在冷战年代积累的一些经验。中国作为冷战格局

中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作为一个强调阶级斗争、强调文学的

阶级性、对资本主义采取批判的国家 , 我希望在对历史的清理

中能够找到一些可用于讨论今天现实文学/ 文化问题的资源。但

并不是说 , 我一定会肯定或者赞美这段历史 , 而是看它怎样去

面对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问题 , 这之间有怎样的现

实关联。

刚才吴晓东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 就是关于怎样评价

左翼文学 , 用什么标准来重新讨论左翼文学。我在他的文章中

也看到过有关的表述。他是认为我们 80 年代对左翼文学采取的

是非文学的标准 , 就是说左翼文学的文学性不强 ; 到 90 年代 ,

有一批人开始重新肯定左翼文学 (当然这是一个很泛的新左派

的研究立场) , 吴晓东认为这种研究肯定左翼文学 , 所采取的也

不是文学性的立场 , 而是一种政治性的立场。就是说去寻找对

抗全球化的资源 , 或是寻找一种批判的思想资源之类。吴晓东

5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6: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认为这种东西不是文学的 , 或者是文学以外的表达。我想 , 在

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上 , 我们可以来讨论什么是文学性。

当吴晓东否定说这样一个肯定左翼文学的研究群体 , 他们使用

的标准不是文学标准的时候 , 那么什么是文学性的标准 ? 是不

是要回过头来 , 80 年代的哪个标准才是文学性的标准 ?

[贺桂梅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1]

赵京华 : 现代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阐释十七年文学的

“源头”时 , 着重从“一体化”、“体制化”的层面考察了与 40

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历史联系。洪先生说 : “中国的‘左翼文学’

(‘革命文学’) 经由 40 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 它的文学形

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 (文学发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

版、阅读的规则等) , 在 50 至 70 年代 , 凭借其影响力 , 也凭借

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 成为惟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

范。”我认为这一论述十分重要 , 它不仅从“体制”的层面描述

了十七年文学的“来源”, 而且可以消解以往那种人为地将现、

当代文学硬性分割开来的观念和做法。社会变革和制度更新有

时的确会给文学发展带来“断裂”。但如果我们跨出“文学史”

的“内部”, 比如从文学与“政治” (制度) 的角度来观察 , 由

“左翼文学”到解放区文学乃至十七年文学 , 中间虽然经历了战

争和社会制度的变动 , 其内在的联系和递进式的发展趋势 , 即

文学逐步排除其与政治之间的许多“中间环节”而与现代民族

国家制度建设实现直接的“一体化”, 这种状况是清晰可见的。

不过 , 我还注意到 , 洪先生在阐述 40 年代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

时 , 对概念的使用相当谨慎 , 他讲的是文学的“一体化”“体制

化”和“纯化”, 而没有使用“制度化”这个概念 , 这是不是意

6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7: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味着要将自己的叙事更主要地限定在文学史的“内部”, 从文学

自身的发展沿革来考察其内在的“规范化”、“体制化”过程呢 ?

我受到洪先生上述思路的启发 , 进而想到 , 如果从文学史

的“外部”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角度 , 把 40 至 70 年代这一时

段的文学放到整个“现代文学”(包含近、现、当代) 中来 , 从

现代文学 (国民文学) 与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关系来观察文学

史 , 会不会发现一些从“内部”无法看到或者被遮蔽了的文学

特性呢 ? 比如现代文学的制度化性格 , 即从一开始便与民族国

家建制构成不可或缺的共谋关系。现代民族国家从封建体制中

脱颖而出 , 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制度的全新建立的同时 , 还需

要在感情上 (代替传统的乡村共同体) 构筑国民的民族国家想

象 , 以达到其新的共同体的凝聚与团结。而这个任务正是由国

语和国民文学 (现代文学) 的创出来实现的 (本尼迪克特·安德

森) 。根据这一理论观察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 , 会有一番新的景

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经历了三个递进式的发展过程。从

晚清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其第一阶段 , 可以称之为构想民族国

家的时期。西方殖民列强以“坚船利炮”逼近中华 , 清朝异族

统治摇摇欲坠。志士仁人和先觉知识分子起而议论排满革命、

变法维新 , 追求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确立 , 以达到“富国强兵”

抵御外侮的目标。在此种变法维新的革命运动中 , 欲建立一种

呼应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全新的“文学”, 这样一种思想追求通

过梁启超、谭嗣同以及留学日本的周氏兄弟等的“新民说”、

“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和个性文学观而得以显现出来 , 正

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代表的那样 , 这个全新的文学观

念首先要求的是唤起民众 , 洗心革面 , 筑造新的国民 , 最终完

成社会制度革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之出现从一开始就具有强

烈的制度化性格。第二阶段则是从 1911 年中华民国制度安排的

7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8: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初步成功到新中国的确立 , 这是现代文学在获得了民族国家制

度建立的保证之后长足发展和曲折演变的时期。1917 年留学美

国的胡适 , 参照近代欧洲各国摆脱拉丁语束缚 , 用“俗语”写

作而创立各民族国家“国语”的历史 , 提出以“国语的文学 ,

文学的国语”为目标的“文学改良”倡议 , 遂掀起一场声势浩

大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 。从这场运动当初的主张来

看 , 这乃是呼应 1911 年中华民国制度建设的要求而出现的语言

制度层面的运动和实践。如果注意到下面这些事实———1911 年

晚清政府通过“国语统一办法案”、1916 年发布“国语研究会征

求会员书” (蔡元培等) 、1918 年颁布“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

令”, 以及 1920 后教育部在全国小学推广使用白话文等等 , 白

话文学运动与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关系便会一目了然的。第三

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如果我们不局限于国共两党在制度

建设方面的分歧和对立 , 应该说新中国的成立依然是 1911 年制

度革命的延续和发展 , 两者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

总体方向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当然 , 共产党一党执掌政权 ,

世界冷战格局和国际共产主义体系的制约 , 使新制度与源自 19

世纪欧洲的一般民族国家构架多有区别 , 这也是事实。这个事

实还促成了十七年文学较之五四新文学 , 发生了一些变化。一

个明显的变化就是 , 如果说晚清以来的现代文学是自觉或不自

觉地追求一种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和诉求 , 那么 , 新中国以后则

是制度作为具有绝对权威的机构直接要求或者威逼文学为其自

身服务 , 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性格。这恐怕也

就是洪先生所说的“体制化”吧 ? 但是 , 文学 (包含近、现、

当代) 与民族国家之间具有共谋关系 , 其制度化的性格依然没

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 , 十七年文学的“体制化”、“制度化”

特性与整个现代文学在历史渊源上大有干系 , 而且存在着顺理

成章的发展轨迹可寻。

8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19: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 发生于 1917 年的“五四新文学”后来

从以语言革命为突破口 , 迅速转向了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运动。

思想启蒙的两个基本观念———科学与民主又推演出个性解放的

思想观念 , 为后来中国的个性自由主义文学的诞生、发展开辟

了道路。于是 , 便出现了民族进步的革命文学与个性自由主义

文学矛盾斗争而推动文学发展的文学史叙事。这个叙事且不说

它是否令人信服 , 至少它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 : 现代文学中

的个性自由主义文学仿佛以文学为本位 , 与“政治”分庭抗礼 ,

具有反“制度”的性格似的。实际上 , 个性自由主义文学乃是

五四“人的现代化”要求的具体实践 , 它仍然没有脱离文学对

铸造“国民精神”, 期待民族国家建制的总体诉求。已有人指出

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其文学创作虽多表现远离“政治”的湘西

民俗世界 , 但其中仍有作家自己的“民族国家想象”存在。那

么 , 我们再来看一看周作人和郁达夫 , 情况可能会更加明了的。

他们是出于不同文学阵营的两位五四作家 , 从 20 年代后期开

始 , 文学创作上都出现了远离政治的、明显的个性自由主义倾

向。但是 , 周作人在提倡个人自由 , 创作“闲适小品”最盛的

1936 年 , 却于《独立评论》 (207 期) 上刊载与胡适的往返书

信 , 突然大谈应该利用“国语、汉字、国语文”, 强调有以此

“强化民族意识之必要”, 以达到“联络和统一”中国民族的思

想感情的目的 , 发挥新文学应有的“政治作用”。而抗战爆发后

流亡南洋的郁达夫 , 其文学创作上的政治性的加强是非常明显

的。他在《抗战建国中的文艺》 (1939) 一篇短文中 , 极力强调

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 强调把“抗战建国的中心思想”有效地

“融化”到文艺中来。这些都有力地证明 , 文学史上所谓的民族

进步的革命文学与个性自由主义文学矛盾斗争推动新文学发展

的叙事 , 没有看到甚至掩盖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国家的实质关系。

另外 , 80 年代以来还有一种通行的文学史观念 , 即认为中国现

91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0: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代文学充满过剩的政治色彩 , 其审美价值不高。我认为这也是

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 , 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且不说以 18 世纪以

来的西欧 (第一世界) 文学作为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否合理 ,

只要综观一下非西方地域 (尤其是第三世界) 的国民文学 (现

代文学) 的发展实际 , 就会看到文学与民族国家密切相关 , 特

别是在情感上构筑新的共同体想象方面 , 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 , 这乃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即是詹姆逊所谓第三世界

的文学“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的现象。

总之 , 从“文学史”的“外部”来观察中国百余年来的文

学 , 把 40 至 70 年代这一时段的文学放到现代民族国家建制的

广义“政治”背景中来审视 , 可以发现传统的文学史叙事背后

所隐蔽的许多问题 , 揭示文学发展的另外一种风貌 , 从而推动

文学研究的多元化。我注意到 , 实际上洪先生在他最近一本新

著《问题与方法》中 , 已经对当代文学史的“边缘”和“外部”

的许多问题有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 也因此 , 这本书引起了广

泛的关注。

[赵京华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吕晴 : 现代战争动员体制与 40 至 70 年代文学

现代战争动员体制的建立 , 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

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中心内容 , 因为工业化需要条件和时间 , 而

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的战争动员体制 , 不论

是抵抗外侮 , 还是与国内其他军事集团争雄 , 都可以有立竿见

影的效果。在这点上 , 国民党比北洋军阀强 , 共产党比国民党

强。1949 年以后 , 虽然国家工业化提上了日程 , 但战争动员体

制的建设仍占据了国家建设的中心位置 ,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领

导层是沿用战争动员的方式进行国家建设的。战争动员体制最

0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1: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初从战争获得其合法性 , 但这并不是其得以产生发展的全部动

力 , 至少部分动力应来自掌控内部的需要 , 尽管这种需要可能

被冠以战争需要的名义。

我觉得与其讲战争对于中国 40 至 70 年代文学的影响 , 不

如说该时期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动员体制的一个组成部

分。这并非单指像《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那样的作品 ,

而是说体制内的文学有助于将现有的人力物力纳入一个具有统

一意志的组织之内 , 并使这些人力较前更能为国家奉献其主动

性及牺牲精神。尽管在 40 年代文学曾显示出多种可能性以及多

样性的活力 , 但最终规定了文学发展轨迹的仍是国家塑造自身

的力量。从左翼文学、延安文学 , 到十七年文学 , 再到“文革”

文学 , 我们看到文学一步步走向原教旨 : 个人的一切有碍于将

自己奉献于国家的欲望、需求被压到最低 , 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最终成了无私也无性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化身。

[吕晴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秦弓 : 从《八十一梦》看现代寓言体小说的

演进及其命运

  现代文学史上 , 有几部颇具特色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第一

部是沈从文的两卷本《阿丽思中国游记》 (上海新月书店 1928

年初版) , 借用英国作家卡罗尔的童话《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

寓言体形式 , 通过主人公阿丽思与兔子傩喜先生的中国游历 ,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屈辱与人民的苦难 , 也把

讽刺锋芒指向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弊端。立意颇有可取之处 ,

但这毕竟是沈从文第一次写长篇 , 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部寓言体长篇小说 , 驾驭起来明显力不从心。节奏粘滞 , 结

构松散 , 文笔冗芜 ; 多叙述与解说 , 而极少描写 ; 只有观念的

12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2: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传达与感情的宣泄 , 而无角色的个性化 ; 谐谑固然有讽刺效果 ,

但到底尚欠深刻。

第二部是张天翼的《鬼土日记》 (1930 年《幼稚》周刊连

载 , 上海正午书局 1931 年 7 月初版) , 叙事者以韩士谦为名 ,

假托自己学会了“走险”, 灵魂出壳去鬼土社会游历一番。关于

鬼土社会的讽刺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譬如 : 当权者对

持不同政见者的血腥镇压 , 一个散发反对金钱政治传单的嫌疑

者 , 被用剥猪猡法凌迟处死。高压统治不仅残忍 , 而且荒唐 ,

一个上流人因为挂在墙上的要人相片被风吹落地下 , 被以大不

敬的罪名逮捕 , 关在看守所里 , 未等开庭审判就下毒杀死 , 假

称因病身故 , 蒙混视听。与沉重的社会政治讽刺比起来 , 对盲

目寻扯西方的皮毛、又错综着东方劣习的种种洋时髦的文化讽

刺则要显得轻松幽默一些。但中华民族性格务实 , 审美趣味向

来以中和为美 , 这就限制了悲剧与喜剧的发展 , 也制约了奇幻

式作品的发达。虽然作品中鬼土社会的“平民政治”构想 , 颇

能看得出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的影响痕迹 , 亦有图解概念

之嫌 , 但就讽刺的力度与对寓言体小说的贡献而言 , 较之《阿

丽思漫游奇境记》要略胜一筹。

第三部是老舍的《猫城记》 (1932 年 8 月至 1933 年 4 月

《现代》杂志连载 , 上海现代书局 1933 年 8 月初版) 。这部怪诞

而深刻的警世之作 , 以寓言体构筑起一个奇特的象喻世界 , 以

促迫的节奏叙述了一个猫国亡国灭种的故事。从叙事角度来说 ,

有弹指一挥间的历史大写意 , 也有纤毫毕现的工笔细描 , 有全

能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 , 也有感同身受的第一人称观照 , 粗与

细、远与近构成极有张力的叙事空间 ; 从艺术形态来说 , 有变

形的再现 , 有情愫浓烈的表现 , 也有鞭辟入里的解说 ; 从艺术

手法来说 , 有锋利的讥刺 , 有机智的反讽 , 有尖刻的冷嘲 , 也

有温婉的幽默 ; 从意义空间来看 , 猫国可以看做旧中国的隐喻 ,

2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3: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内政、外交、文化、教育的种种弊端都能看出旧中国的一些影

像 , 猫人昏聩愚昧、麻木不仁、欺软惧硬、崇拜偶像、无自尊、

无秩序、不守信、穷讲面子、事事敷衍、善于猜忌、不喜合作、

专好窝里斗等种种劣根性 , 也能折射出中国国民性的若干缺陷 ,

猫国的亡国灭种更是以极言其险的形式发出救亡图存的急迫呐

喊 , 最让后人称奇的是作品里关于学生解剖校长之类天方夜谭

似的怪事 , 竟在几十年后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地上演了。其象

喻空间实在是宽广深远。

《猫城记》的创作及问世 , 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

愈来愈严重之时 , 其强烈的忧患感、别致的形式、犀利的锋芒

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初版本问世后 , 旋即售罄 , 两个月后即行

再版 , l947 年改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行后 , 三年连印三版。

评论界也予以热情的关注 , 出版后九个月内就有六篇书评问世 ,

其中肯定性的评价居多。《猫城记》的笑 , 粗犷中有几分尖利 ,

而且夹杂着一点呐喊与叹息 , 这在精神上未始不平添雄浑深沉

的力量 , 但悲剧氛围与喜剧语调的不和谐却留下了缺憾。

第四部是张恨水的《八十一梦》 (1939 年 l2 月 1 日至 1941

年 4 月 25 日《新民报·最后关头》副刊连载 , 重庆新民报社

l942 年 3 月初版) 。作品中古今错杂、荒诞不经的神鬼世界 , 折

射出陪都重庆囤积居奇、豪门奢靡、贿赂公行、贪污丛生、勒

索成风的一片乌烟瘴气 , 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丑类的卑鄙嘴脸 ,

也可以体认到习焉不察的国民性弊病。诸如浑谈国里浑谈成风 ,

以至误国。每天要聚拢千百人在一处浑谈一气 , 谈者无所不谈 ,

不知所谈 , 听者浑浑噩噩 , 不知所听。凌云大厦奠基已有百年 ,

设计委员会已换了几代人 , 大厦还是一个泥坑。讨伐军大兵压

境 , 下了最后通牒 , 直到最后五分钟 , 才派出代表要求延迟期

限 , 因其同胞在城里正在开会。延缓的一个小时过去 , 冲进城

里 , 看见议政堂里外上下七十二所会场 , 每所会场书桌沙发烟

32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4: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茶瓜子花生俱全 , 还有提醒“请勿打瞌睡”的字条与“睡眠者

超过半数方可使用”的大鼓。他们高谈阔论 , 议而不决 , 直到

亡国灭种。最后一批人被困死在一片林子里 , 与尸首一起留下

的是“临渴掘井讨论委员会”的条幅与“求水设计委员会小组

会议”的纸条 , 这一描写与老舍《猫城记》中被关在囚笼里的

最后两个猫人还在“窝里斗”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梦境的王国里天马行空 , 看似自由 , 其实在言论钳

制严厉的司令台下 , 他难免不悬着一颗心 , 梦境不止一次被吓

醒。作品在报上连载时 , 被揭发、被谴责的一撮人 , 就感到脸

上无光 , 很不好过。他们不但不反躬自省 , 痛改前非 ; 反倒恼

羞成怒 , 要和作者为难 , 即使对一个受市民大众青睐的中间色

彩的作家 , 也不能再容忍下去了。只是因为小说究竟是小说 ,

没有指名道姓 , 因而没有人愿意出头自认骂名。但又不甘罢休 ,

便暗里施放“雾烟”。先是检查来往书信 , 寻找“赤化”的证

据 , 继而授意新闻检查所 , 予以检扣 , 后来祭起“不利于团结

抗战”这顶大帽子 , 勒令停刊这部小说 , 均未能奏效。终于 ,

一个担任政府要职的人物出面了 , 他以安徽同乡的身份把张恨

水请到豪华的家里 , 酒肉招待 , 劝了一宿 , 先是慷慨激昂地谈

抗战 , 继而痛骂豪门贵族 , 称赞《八十一梦》写得好 , 骂得对 ,

但希望他就此打住 , 恰到好处。最后 , 问他是否有意到贵州息

烽一带休息两年。张恨水自然知道 , 息烽一带有一座国民党关

押政治犯的集中营 , 在这方面 , 当局是“言必信、行必果”的 ,

只好答应“算了”, 于是 ,《八十一梦》只做了十四个便告结束。

同当局的恐惧和压迫恰恰相反 , 读者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强

烈的共鸣 , 尚在连载期间 , 作者就收到不少充满称赞与希望的

读者来信。单行本由新民报社出版后 , 成为大后方最畅销的小

说 , 稍后延安也加以翻印。周恩来在应邀到新民报社讲解当前

形势时 , 也称赞说 :“同反动派作斗争 , 可以从正面斗 , 也可以

4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5: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从侧面斗 , 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 , 就是一个好办法 ,

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 不是就起了一

定作用吗 ?”

《八十一梦》之所以广受欢迎 , 不止因为传达出人民的心声

与时代的脉搏 , 而且缘自其深得中国文学传统底蕴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批寓言小说 , 神魔题材的有《西游记》

等 , 梦幻题材的有《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 , 写乌托邦的

有《镜花缘》等。张恨水自觉地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创作的重

要资源 , 对古典的题材与手法“新翻杨柳”, 巧妙化用。《八十

一梦》兼取《儒林外史》、《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与外

国寓言体小说的优长 , 在古今融会、中西合璧上更加圆润 , 古

今错杂、人神鬼交流的艺术天地更加广阔无涯。时空颠倒 , 阴

阳交汇 , 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打通 , 人能上天堂“揽胜”, 也可

下地狱游历 , 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伯夷、叔齐、墨子、子路、

鲁仲连、司马懿 , 文学人物李师师、梁山好汉、牛魔王 , 可以

齐聚一堂 , 古人的亡魂能够复活 , 梦魂上天入地 , 出入古今 ,

荒诞出人意表 , 意绪却紧贴现实。小说叙事的现代性相当明显 ,

但在整个情境氛围上流露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历史韵味。

从艺术整体的和谐性来说 , 这四部作品一部胜过一部 , 照

此发展下去 , 中国现代寓言体小说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但实

际上 , 50 至 70 年代 , 不仅寓言体小说文体陷入了停滞与萎靡的

状态 , 而且以往的寓言体小说也多数被打入冷宫。如果说沈从

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冷落与作者文学生涯的中止有关的

话 , 那么 , 曾经有过左翼文学经历、五六十年代担任作协书记

处书记等职、并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天翼 , 其

《鬼土日记》在改革开放以前 , 也没有再版的机会。看来 , 旧社

会的主人与忠臣不喜欢这种锋芒毕露的“凌乱的杂感”, 新社会

的主人与忠臣也拒绝听这种“不中听的声音”(《〈鬼土日记〉献

52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6: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辞》) 。老舍因创作《龙须沟》而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但《猫

城记》却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 他在开明书店 1951 年 8 月版《老

舍选集》的《自序》里 , 虔诚地忏悔《猫城记》“也讽刺了前进

的人物 , 说他们只讲空话而不办真事”, 决定不再重印那本书。

而后直到老舍辞世 , 果然未再重印。但这并未改变此书的厄运 ,

二三十年间 , 它一直作为倾向错误的作品受到贬抑 ,“文革”期

间 , 更被当做老舍的“反动罪证”。80 年代以来 , 作品得以重

印 , 文学史界予以重新评价 , 但讽刺“前进的人物”一直是一

个抹不去的伤痕。《八十一梦》是这四部作品中在50 至 70 年代

惟一得以重印的一部 , 但上海文化出版社 l957 年 8 月版横排本

中 , 删除了初版本《一场未完的戏》、《上下古今》、《追》、《北

平之冬》、《回到了南京》、《尾声》等篇。个中原因 , 有的大概

是因为政权的更迭 , 不便再提南京政府的正统地位 , 有的恐怕

是缘于《八十一梦》的辛辣讽刺具有跨时空的意义。

如今 , 上述四部寓言体长篇小说得以原版重印 , 学术界可

以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 , 这预示了寓言体小说将有一个广阔的

生存空间。

[秦弓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田禾 : 关于延安文学研究的再思考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

断来衡量延安文学的现象。然而 ,“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

断能否作为惟一的选项并挪用来评判延安时期的文学 ? 显然是

一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近年来 , 西方后殖民理论的出现 , 它作

为反省现代性的理论思考 ,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 20 世纪

中国文学 , 尤其是“五四”文学的眼光。在后殖民的理论视野

里 ,“五四”新文化运动走的是一条全盘否定传统 , 崇尚西方的

6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7: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路子 , 新文化先驱者将欧洲的启蒙话语在中国的本土上做一个

横向移植 , 从而构建了民主、科学、人性解放等现代理性内容

的价值标准。尽管我们难于苟同中国后殖民批评家将“五四”

的现代性追求 , 笼统批评为带有浓厚的殖民话语色彩 , 并把这

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归咎于陷入西方殖民主义圈套。但是 , 这一

理论视角 , 其实也是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五四”时期形成

的文学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当做金科玉律 , 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说延安文人质疑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的现

代性 , 那么本时期的延安文学在毛泽东“讲话”的理论设计下 ,

凸显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性和本土意识。文学 , 成为延

安文人“想象”边区的新天地、新人物、新主题的重要表现方

式。如果以五四的启蒙话语来衡量 , 赵树理无疑仍然是一位掌

握“启蒙话语”权的知识者 ,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并未发生

错位现象。然而 , 赵树理小说的重要价值并不在于此。他的创

作后来之所以被树为“赵树理方向”, 乃是基于他的创作符合当

时延安的方向。《小二黑结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辽县一对青年

的恋爱悲剧。这则素材如果放在五四启蒙话语的语境中 , 应该

是描写成一篇以凄婉动人的恋爱悲剧故事 , 来达到鞭挞封建传

统观念、抨击恶势力和唤醒民众的艺术目的。但是 , 赵树理却

有意遮蔽了这则素材的悲剧性内涵 , 而给这个恋爱故事赋予了

大团圆的结局。那么 , 赵树理为何做出如此大的修改呢 ? 他要

通过塑造小二黑、小芹这对边区的新型农民形象 , 来鼓励更多

的边区青年人走出一条新生光明的道路。而边区民主政权的介

入 , 是小二黑、小芹战胜农村社会中的家庭势力、习俗文化势

力和政权势力中的封建残余势力的有力支持和保证。因此 , 赵

树理的创作旨在告诉人们 , 新生的民主政权是中国农民走出旧

的愚昧和迷信 , 成为这块土地真正主人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不可否认 , 延安文人在突出文学的政治性 , 事实上就已经

72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8: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与当时延安政权的主流意识形态达成了一种同构或共谋的关系。

诚然 , 这种同构或共谋的关系 , 强调的是延安文人的创作要服

务于构建“民族国家”叙事的大方向 , 但这并非等同于延安文

人一定要以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精神追求和价值批判为代价。整

风后的延安文人确实在文化领域、思想领域中一时出现过纷纷

缴械的情形 , 甚至出现创作滑坡的现象。然而 , 让我们更值得

关注的是 , 他们是如何利用民间资源 , 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审

美形式 , 完成对“民族国家”的叙事想象。孙犁小说并没有越

出承担对“民族国家”叙事的大背景 , 他对白洋淀抗日儿女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刻画和抒写 , 符合延安政权的主流意识形态

的设计和要求。然而孙犁在小说表达的战争浪漫情感 , 却是他

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美学理念。我们发现 , 孙犁的文学“想象”

是透过他利用和改造民间资源———英雄传奇的叙事模式而转化

来的。的确 , 当时人们直面的抗日战争无疑是 十分酷烈的 , 孙

犁却让战争与浪漫搭上边线 , 甚至扭结在一处。他对战争的本

质理解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因此 , 孙犁趋善避

恶 , 形成了以诗意的眼光观照战争的风云和人物的命运。这说

明了 , 孙犁的创作有着与延安主流意识形态同构的关系 , 但同

时让我们看到 , 他的叙事想象却有着的独到追求和偏离的笔致。

首先 , 孙犁有一种文人的趣味 , 善于从残酷的战争中开掘人性

的主题 , 用饱满诗意的笔触描写同志之爱、夫妻之情 , 这不能

不说是孙犁内心有一种对“五四”人道情怀的坚守和对传统伦

理精神的偏爱 , 这既是对当时延安主流文学叙事的一种差异和

偏离 , 也是一种修正和丰富。其次 , 孙犁以情结文 , 追求情景

交融 , 淡化故事情节 , 注重意境的营造 , 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

诗意的现代抒情小说文体。然而这种小说的文体形式 , 已然超

越和消解传统的英雄传奇的叙事模式 , 因而也就不具有通常意

义上“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种

8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9: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体的改写和变异 , 无疑提示着延安文学其实仍然存在着多维

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实现文类形式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我以为 , 对延安文学研究的最有效途径 , 毋宁回到历史的

语境中 , 揭示延安文人如何承担既定的意识形态而对刚刚开始

(或过去) 的历史事件做“经典化”的工作。也就是说 , 我们要

从对延安文学的本质主义探究转而关注历史话语的研究 , 从而

回到历史的深处 , 揭开文学文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结构 , 并寻

找和把握延安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可化约的复杂心态。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是依据 1946 年夏参加

了土改工作队而获得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来构思和写作的。那年

冬天 , 丁玲腰痛得很厉害 , 常用热水袋敷在腰间 , 口中喊着毛

主席而坚持写作 , 这种报恩思想并不奇怪 , 由于毛泽东的力保 ,

她才在文艺整风中涉险过关。按照原来的写作计划 , 她后来才

完成第一部分“斗争”的撰述 , 另外还有第二部分“分地”和

第三部分“参军”没写。丁玲为什么后来放弃写作计划呢 ? 原

来丁玲的艺术构思和党的土改政策发生矛盾。“五四”指示规

定 :“从地主手中分得土地 , 实现耕者有田。”另外 , 这个政策

还规定了一些土改的照顾对象 , 如“一般不要变动富农的土地”

和“对抗日军人及抗日干部家属之属于豪绅地主成分者”, “在

运动中应谨慎处理”、“适当照顾”。丁玲根据这些土改政策塑造

了富农顾涌形象 , 将他写成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 不应该

“剥夺这类农民的土地”。但是 1948 年 , 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

土地法大纲》却规定要彻底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显然 , 像顾涌这类富农再塑造成值得“同情”的人物 ,

就不大适宜 , 因此这个人物的刻画就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丁

玲的实际创作跟不上全国形势和党的政策的急速变化 , 显然再

写下去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 只好草草收场。即使如此 , 丁玲在

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 所产生的“幡然而悟”、“憬然而惧”

92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0: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的感觉还是得到充分的袒露。丁玲这种睿智卓见和患得患失的

复杂心态 , 很值得后人从中仔细地玩味和追究。

关于延安文学的历史与真实问题 , 现在学术界依然存在着

不少的争议和疑虑。存在就是合理的 , 延安文学让后人感兴趣

的是当时的延安文人是如何承担着民族主体与“他者”的想象

之关系 , 当今天的学人以“生活的真实性”去质询当年延安文

人创作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本质”时 , 其实就陷入了一

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观。因为 , 在文学叙事者的眼里 , 历史从来

就是多元 , 叙事者的历史描述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关联。

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是”来简单抹杀昨日的“非”, 以符合今天

主流话语的标准去否定过去延安文人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历史

建构。学术界一旦从追究传统本质主义转向关注历史文本的话

语分析 , 也许才是真正打开通往研究延安文学的大门。

[田禾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范家进 : 重读当代合作化小说

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 , 40 至 70 年代文学的

转折转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对其总体的结构特征及研究路径 ,

刚才钱理群、洪子诚老师及诸位先生都谈了很多。我只是就自

己平时关注较多的一个具体领域谈点看法。

一是如何以新的视野来看待 50 年代一些描写农村合作化运

动的小说。我认为应该尝试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这些运

动对乡村社会的真实影响的角度来看。来开会以前我又重读了

《创业史》、《山乡巨变》和《三里湾》这三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

著名长篇小说 , 再一次深切意识到 ,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对

几亿中国乡村人的日常生存状态与历史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

简言之 , 那其实意味着全体中国乡村人生存自主权的全盘交付

0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1: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交付给一个个更大更高的、个体农民在其中完全无法支配

自己的日常生产与日常生活的新组织新机构 (从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一直到准军事化的人民公社) ,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农

民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个人权利及相应的个人责任能力的严重

萎缩与逐步丧失———这与知识界所长期信奉与追求的个人独

立、个性自主等现代化目标岂不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 当一

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陷入这样一种与现代化目标背道而驰的境

地时 , 我们的作家、我们的知识界从总体上看却是对这些运动

与举措心悦诚服、完全认同 , 这是不能不让人深感困惑和诧异

的。这些运动所造成的后遗症至今没有消除 , 它们直接影响和

制约着当今中国广大农村颇令人忧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这显然是钱理群老师所说的“20 世纪中国经验”的一个极其重

要的组成部分。

再就文学研究角度而论 , 进入 50 年代后文学评价与阐释体

系的逐步转化轨迹也很值得加以具体挖掘和梳理。新文学描写

乡村的鲁迅式、沈从文式、废名式的视角是如何被延安式视角

所取代的 ? 对这类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 可

以举个具体的例子 , 1950 年 1 月初曾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过一

个关于柳青《种谷记》的小型座谈会 , 一开始 , 李健吾、许杰、

魏金枝等人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直率地批评这部作品的沉闷难以

卒读、事件淹没了人物、将短篇小说的题材拉成长篇 , 巴金基

本上是一言不发 , 但冯雪峰一上来就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肯定了

该小说在政治上的重要价值及描写上的“精确和详细”, 从而扭

转了整个讨论的基调。这是权力话语控制、驾驭和改造文学评

价标准的一个典型细节 , 其象征意味是颇耐人寻味的。

[范家进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邮编321004]

13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2: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赵稀方 : 俄苏文学翻译与左翼文学资源

对于俄苏文学的翻译介绍和历史叙述的梳理表明 , 1949 年

之后“俄苏文学光明梦”的构成的确并非突如其来 , 而具有自

“五四”以来的“以俄为师”的历史线索 , 但最为根本的构成力

量却是 40 年代延安《讲话》以来的历史规范。由此想起目下当

代文学史论述中盛行一时的左翼文学一体化的说法 , 它将 20 年

代革命文学、30 年代左翼文学、40 年代延安文艺及 1949 年后

的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统称为左翼文学 , 从上文的论

述中 ,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一体化论述中的“缺口”与“缝隙”

扩大。很清楚 , 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 40 年代以来的文学具有

较大的差异 , 应该说前者才是真正的左翼文学———就其基本的

意义说 , 左翼文学总是反抗性的文学 , 体制化的文学是不太有

资格称为左翼文学的。洪子诚先生一方面运用了笼统的左翼文

学的一体化概念 , 另一方面又谨慎地提醒我们构成左翼文学的

30 年代左翼文学 (包括革命文学) 与 40 年代工农兵文艺和1949

年后的社会主义文学有着不同的内涵。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 但

我总觉得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 40 年代以后文学之间的差距之

大 , 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 从而构成了对于“左翼文学”一体化

概念的挑战①。王富仁即认为 40 年代解放区文学非但不能称为

左翼文学 , 而且正是它导致了 30 年代左翼文学的消亡 , “到了

四十年代 , 在解放区文艺里 , 左翼文学受到了一种压制 , 除了

少数人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者。像萧军、丁玲、王实味这些

左翼文学的人物直接受到了整改 , 不是说消灭 , 是改造 , 改造

成适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②再联系到 1949 年后的文学 , 王富

仁认为那绝不是 30 年代左翼文学的胜利 , 而是 40 年代解放区

文学的胜利 , 后者成为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学 , 前者只得到了被

2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3: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消解的命运。从本文对于俄苏文学的翻译和历史叙述的角度看 ,

王富仁的这一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30 年代左翼文学被妖魔化的原因 , 应该说与新时期离弃文

学政治文化的历史惯性有关。新时期以来 , 人们改用启蒙主义

和自由主义的视角重新叙述本世纪的历史 , 将新时期视为对于

五四的回归 , 这样 30 年代左翼文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几十年

来左翼政治或左翼文学的源头。如此 , 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

30 年代左翼文学就被不可避免地做了化约式的处理。

[赵稀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注 ① 洪子诚先生《问题与方法》中有这样的困惑 , “茅盾显然是个左翼作家 , 但他

的小说 , 都可以被看做是‘革命文学’, 或‘革命小说’吗 ?《蚀》三部曲可以

不论 , 《子夜》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呢 ?《腐蚀》又是什么小说 ? 张天翼写

在 30 年代的短篇又怎样看 ? 萧红的《生死场》也许可以被称为‘左翼文学’

了 ,《呼兰河传》属于什么样的类型 ? 甚至是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作家胡也频、

柔石等 , 他们的一些作品 , 也不是都可以在革命文学的名义下来分析。”这种

创作上的情形 , 与翻译颇有相似之处 , 正说明了 30 年代“左翼文学”与后来

左翼文学的差异 , 说明了“左翼文学”一体化概念的困境。

② 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 年第 1

期。

杨联芬 :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80 年代以来 , 当代文学研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非问题”,

来讨论真问题。例如 80 年代中期关于何其芳“思想进步”反而

“艺术落后”的话题 , 原本是一个非问题 ; 提出这个问题 , 是权

且顺应主流政治话语 , 承认到延安参加革命的何其芳 , 思想是

“进步”了。当时只能借助这样的“伪前提”, 才能讨论后面隐

藏的真问题 , 达到对延安文学艺术价值的重估。

今天我们讨论 40 至 70 年代文学 , 能否撇开伪问题、非问

33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4: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题 , 而直接面对真问题呢 ?

大家已经注意到 40 年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 , 意识

到“40 年代”是一块尚待开采的富矿。而 40 年代解放区革命文

学 , 该如何评价呢 ?

在“当代主流文学”的视野内考察 40 至 70 年代的文学 ,

应当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话题。这个时期的文学 , 是被政治体

制严格规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 是一种“体制文

学”。因此 , 尽管“革命”的目标一致 , 它与 30 年代左翼文学

还是有某些根本性差别的 , 王富仁老师努力撇清二者的关系 ,

原因盖在于此。40 至 70 年代主流文学的主要功能 , 是为政党革

命历史的正义性、合理性、合法性作出诠释 , 它也就成为当代

中国革命历史的审美读本。我们不否认那个时代作家的理想主

义真诚 , 但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这些个人体验从属于政治理念、

组织规范的文字 , 其对历史事件、现实生活反映的真实性。而

从“文学”的角度看 , 这个时期的文学普遍缺乏建立在真实性

基础上的“美”。

然而这并不是说 , 这个时期的文学文本没有价值。它不但

有价值 , 而且有极大的价值。它是中国当代文化形态的一种文

本 , 是当代主流文化 (或借钱理群老师的概念 , 是“共和国文

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的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当代主流文

化 , 研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心灵史 , 我们都不能

不研究这个时期的文学。因此 , 40 至 70 年代主流文学的研究 ,

应当属于比文学研究更广泛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 而研

究的方法 , 应更多借助于社会学、思想史研究的途径。

[杨联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所 邮编100875]

段美乔 : 研究被遮蔽的文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的“一体化”, “一体化”之外的“异端”作为

4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5: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一种政治符号存在 , 他们的文学活动被遮蔽。基本的文学史实

没有理清楚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很难对 40 年代文学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和概括。例如 :“九叶派”研究。现在“九叶派”或称

“中国新诗派”的研究是一个热点 , 可是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不外

乎《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杂志 , 或者再追溯到西南联大

时的创作生活。可是 , 郑敏、袁可嘉、穆旦的作品主要是通过

沈从文、卞之琳、冯至等主编的刊物发表 , 郑敏约有 30 首以上

的诗作、3 篇散文、1 篇书评。袁可嘉在沈、朱等人主持的刊物

上发表了诗论 28 篇 , 诗歌约 32 首。穆旦在 1945~1948 年间有

诗作 44 首 , 其中 2/ 3 以上的作品发表在沈、朱主持的刊物上。

即使是在联大时的创作 , 除了在昆明地区的刊物发表以外 , 在

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的大多是由沈从文推荐 , 甚至亲自抄

写、邮寄的。而 1948 年 , 唐 、唐祈、杭约赫等人在上海《华

美晚报》主编了一个副刊 , 名字叫做“新写作”。他们提出要追

求一种新的文字表达方式 , 并且把汪曾祺的小说作为“新写作”

努力的方向 , 而且还出现了学习汪曾祺写作方式的一些小说创

作。所谓“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与沈从文、朱光潜等在

北方文坛的文学活动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了解这些基本史

实 , 我们无法解说这个诗歌流派的形成出现 , 以及它在 40 年代

后期文学格局中的位置 , 与其他文学力量的关系等问题。

在 40 年代文学研究中 , “综合”是一个关键词。40 年代文

学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上 , 都呈现出“综合”趋向。例如 ,

张爱玲、赵树理在不同内涵上的雅/ 俗综合 , 七月派和九叶派在

不同层面上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综合 , 徐 和无名氏作品

中呈现的古/ 今、中/ 西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融通综合等等。为

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 是偶然的 , 还是必然的 ? 40 年代后期 ,

袁可嘉提出“新综合传统”———“民主文化”———“文学救

国”理想。

53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6: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无疑 , 战争是影响40 年代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40

年代文学研究中 , 战争时代的政治文化是不能也无法回避的因

素。无论是解放区对战争 , 对忠诚、服从等品质的歌颂 , 还是

国统区作品中的流亡、土地、家园意识等 , 都体现出战争的影

响。战争的爆发如何影响文学发展的 ? 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

层面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段美乔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邮编100732]

牧阳一 (日本崎玉大学) : 历史的意义

4 月以来我开始在北京生活 , 虽然中间因“非典”回国两

个多月。8 月 16 日至 18 日 , 我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现代室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 , 我听到了有关构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热烈讨

论 , 很是感动。同时也很是羡慕。日本是不能给予它历史的。

1955 年保守政党的统治确立以来 , 不曾发生过任何变化 , 围着

同一个圆圈原地打转 , 这样一个坏的地方 (日本) 是不能给它

以历史的。侵略了亚洲各国却一点儿也不认罪 , 这样的坏地方

不能给它以历史。我上面的表述使用了 木野衣《日本·现代·

美术》(新潮社 , 1998) 及 2000 年韩国光州美术双年展时引用过

上述说法的针生一郎的话。实际上 , 不曾经历任何精神痛苦也

便没有复苏之喜悦的这个“坏地方”是不存在什么历史的。此

正如芒克的诗“没有时间的时间”那样 , 只有“光秃秃滑溜溜”

的时间之扩大。抵抗日本军及其胜利 , 与国民党的内战 , 对于

建国的喜悦与期待 , 还有毛泽东的专制 , 更有摆脱“文革”的

复苏 , 1989 年的挫折与不断复苏的喜悦 , 经历了这一切的这片

土地有历史存在 , 也有以自己的手来构筑历史的理由。

竹内好等人曾经考虑过战后的日本要向中国革命学习。而

6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第二期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7: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如今我们这一代或许应该学习中国的“再生复活之文化的力

量”。崔健称其为“无能的力量”, 针对国家暴力文学艺术只能

是非常脆弱的无力 , 但我想正因为无力才得以与政治暴力构成

了一种对峙。

可以说 , 文学是一种书写的文化 , 同时也是人的生存状态

本身。人民文学可能枯燥无味 , 但以此可以来探讨人们命运的

悲剧。因为 ,“文革”当中许多悲剧的出现 , 许多英雄的诞生都

与文学的作用有关。

[牧阳一 日本崎玉大学]

7320 世纪 40 至 70 年代文学研究 : 问题与方法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