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输 注的 不良反应

Preview:

DESCRIPTION

血小板 输 注的 不良反应.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付涌水. 主要介绍内容. 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况; 和血小板输注相关的主要输血不良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传播病毒概况; 血清学方法和 NAT 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应用; 一些能够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Bacteria. Introduced during collection. Leukocytes. Emerging/Unknown Viruses. Adverse immune responses and transfusion reactions. Known Pathogens.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付涌水

主要介绍内容

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况; 和血小板输注相关的主要输血不良反应;

— 细菌污染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传播病毒概况; 血清学方法和 NAT 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应用; 一些能够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Known PathogensFor which no assay is

available

LeukocytesAdverse immune responses

and transfusion reactions

BacteriaIntroduced during

collection

Emerging/UnknownViruses

False NegativesLimits of detection of current assays (e.g., window-period issue)

Risks Still Exist in Blood Transfusions

输血不良反应

一、概念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

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其次是一些

非免疫因素引起,如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

分类

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 24 小时内。 按时间 迟发反应:输血 24 小时后,甚至数十天。

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按免疫学

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即 发 反 应 迟 发 反 应免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疫 过敏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性 溶血反应 输血后紫癜反 输血相关的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应 急性肺损伤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非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免 空气栓塞疫 出血倾向 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传染病)性 枸橼酸中毒 如:肝炎、艾滋病等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发生率

无确切资料,各家报告发生率相差较大,且数字偏低。

403 次输血反应分析 *

反应类型 反应率( % )

发热反应 52.1 ( 210/403 )

过敏反应 42.6 ( 172/403 )

溶血反应 4.5 ( 18/403 )

循环负荷过重 0.7 ( 3/403 ) * 美国芝加哥医疗中心报告

某院 5 个月输血反应率 输血人次 反应人次 反应率 (%)

内科病房 124 20 16.1内科门诊 63 7 11.1 外 科 80 1 1.3妇产科 60 8 13.3 儿 科 61 6 9.8手术室 66 1 1.5传染病科 32 2 6.3

五官科 9 0 0

合 计 425 45 9.1

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 * —————————————————————————————— 成 分 反应率( % ) —————————————————————————————— 全 血 0.88 白细胞 6.49 浓缩红细胞 1.06 洗涤或冰冻红细胞 0.47 血小板 0.40 血浆 0.44 ——————————————————————————————

* 加拿大多伦多三所医院综合报告

各类红细胞制品输血反应率

种 类 受血者人次 反应人次 反应率 (%)

浓缩红细胞 23515 191 0.81

少白细胞红细胞 3731 17 0.46

洗涤红细胞 2805 2 0.07

冰冻红细胞 2767 3 0.11

输血死亡 328 例原因分析 *

反应类型 死亡人数 死亡率 (%)溶血反应 182 55.5 丙 肝 44 13.4 乙 肝 26 7.9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33 10.1过敏性休克 7 2.1 艾滋病 3 0.9TA-GVHD 1 0.3

体外溶血 6 1.8

* 美国 FDA 报告 1976 ~ 1985 年输血死亡数

血液监测体系近年来获得的资料

美国输血导致死亡的前五大原因依次为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 ABO 血型不合的输血; 细菌污染;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非细菌性感染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1995~2002 UK SHOT 结果 在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污染占 65%( 26/40 ),其中 7

例因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死亡的病例中, 6 例是因细菌污染所致。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FNHTR)一、病因1 .致热原:极其少见;2 .免疫反应:国内比较多见。 白细胞 多次输入 HLA 不相合的 血小板 白细胞抗体为主,其次为血小板抗体。二、症状与体征 输血开始 15 分钟~ 2 小时内,突然发热、寒战、体温 38 ~ 41℃ ,血压多无变化。

三、诊断

1 、输血开始至 2 小时以内体温升高 1 ℃以上,并伴有发热症状者。

2 、有多次输血或妊娠史。 3 、注意与轻症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血反应鉴别。

FNHTR 与细菌污染血反应鉴别

FNHTR 细菌污染血反应

发 热 有 有

寒 战 有 有

血 压 无变化 低血压或休克

皮肤充血 无 有

对症处理 很快缓解 无效

四、预防

1 、选用无热原技术配制血液保存液,制备成分血。 2 、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 (1) 应用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 (2) 紫外线照射灭活白细胞。

3 、对于受血者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抗体时,应与献血者做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以寻找合适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五、治疗

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注意保暖,口服阿司匹林等; 观察病情变化,每 15~30 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物理降温。

过敏反应一、病因

  ( 一 )1gA 抗体和 1gA 同种异型抗体:

1 、 1gA缺乏者:    再次输血

多次输血 → 类特异性抗 IgA ———————→ 过敏性休克。

2、 IgA正常者:

   多次输血 → 1gA同种异型抗体 → 严重过敏反应。

  ( 二 ) 过敏体质:

  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牛奶、鸡蛋等),输血浆时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受者对青霉素过敏,而接受用过青霉素的供者血液。

  ( 三 ) 被动获得性抗体:

  如青霉素抗体(献血者含青霉素抗体)

二、临床表现

( 一 )轻度: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面部居多);

( 二 ) 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

     休克。

三、预防

1 、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类药

物,如苯海拉明。

2 、输血: 输洗涤血小板或添加剂血小板

四、治疗

1 、单纯寻麻疹,减漫输血速度,用抗过敏药; 2 、重度反应: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

切开。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细菌污染血输血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了含有大量细菌的血液所引起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轻者以发热为主,易误诊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重者可发生休克,因严重的败血症而死亡。

一、细菌污染的发生率

报道不一致: RBC : 1 : 38,500~200, 000

Platelets : 1 : 1 , 000~20,000

但发生严重细菌污染输血不良反应少。

法国 RBC 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率

法国 PC 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率

使用和不使用细菌检测技术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率

二、污染细菌的种类

红细胞制品:革兰氏阴性菌常见 血小板制品:革兰氏阳性菌常见。 死亡病例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23%

非死亡病例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65%

三、病因

㈠保存液、采血和输血器具消毒不严,血袋有破损;

㈡采血或成分制备中无菌操作不严格;

㈢献血者有菌血症(有局部感染灶);

四、临床表现

轻者以发热为主。

重者于输入少量血后发生畏寒、寒战、高热、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和肾衰。全麻时只有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不止。

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 (暖休克 )

五、诊断

㈠取血袋剩余血直接涂片和找细菌(阴性不能排除);

㈡取血袋剩余血和病人血液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4℃ 、 22 ℃ 和 37 ℃ ),二者细菌一致可确诊。

六、预防( 1 )

严格献血者筛选:询问病史,测体温; 消毒:环境、穿刺部位; 去除最初的 10~42ml 的血液:可以降低 30~72.4% 的细

菌污染发生率 ;

献血者献血后回告 : 病史询问不全或不准确 ; 献血后 3 天内出现感染 ;

— 2005 年法国有 7361 例献血后回告的献血者 (70% 为输血传播疾病 ), 其中 92% 的回告时间是在血液发到临床使用之前。

缩短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大部分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发生在储存 3 天以上的血小板;

六、预防( 2 )

白细胞过虑:—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 41%— 白细胞抗原相关的免疫反应减少 51%— 细菌污染反应减少 66%

血液采集后在室温保存 2-20 小时后再进行分离; 细菌培养: 50% 的细菌污染在 24 小时内培养阴性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非心源性肺水肿 )

一、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 和抗粒细

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血小板输给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二、发病机制

  抗体(供者)+抗原(受者 ) 、激活补体 → 中性粒细胞肺血管内 → 聚集释放 → 蛋白酶、酸性脂质和氧自由基 → 肺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肺水肿或 ARDS。

三、症状和体征

  输血后 1 ~ 6 小时,突然发热、咳嗽、气喘、紫绀、血压↓ . 两肺细湿罗音。 X 线示双肺浸润。

如输血量不大或速度不快而发生酷似心衰伴急性肺水肿的表现,应怀疑本病。

四、治疗

停止输血并及时作对症处理

五、预防

妊娠 3 次以上的女性不宜作献血者。

(采出的血应去除血浆)。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TA-GVHD漏诊率高,疗效差,病死率〉 90%。  

1987 年国外才首次确诊。

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必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受血者有不能排斥移植物的条件

TA-GVHD 发生于免疫系统严重缺陷或严重抑制的受血者。

(二)输注的血液成分中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输入供者淋巴细胞数量越多,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三)供、受者 HLA 不相容

  一级亲属间(父母与子女)输血合并 TA-GVHD 的危险性

比非亲属间输血高 11 ~ 21倍。

TA-GVHD 发生机理 A2 A2

B8 B8

——————————

供者( HLA-A2、B8)

A2 A 3 A6 A4

B 8 B 14 B3 B7

——————— ——————

受者 1 受者 2

( 免疫功能正常 ) ( 免疫功能抑制 )

二、临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 ~ 30 天(平均 21 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 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 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 r 射线照射血液,通过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的发生。

   TA-GVHD 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者为“异己”而排斥。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输血后紫癜( 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 5 ~ 10 天发病;

一、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PIA1)。

* 即:血小板 PIA1 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输血后紫癜( PTP)(续)

二、表现是血小板减少、发热、皮肤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

  白种人群中 2.1%为 PIA1阴性,我国人群阴性者更少。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发病 5 ~ 10 天后恢复,故报道较少。

三、治疗是类固醇药物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输随机供者血小板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 )是指病人在输注合适剂量的浓缩血小板后没有产生“适当的反应( appropriate response )”,输入的血小板在病人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板输注的校正计数增加值(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 )很差的病理状态。据报道,在反复接受输血的病人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达 19%~100% 。

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判断

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可根据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来判断。实验室通常以检测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升高值及血小板存活情况来作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标准。

(一)血小板回收率( 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 PPR)

是通过检测患者输注血小板 1 小时或 24 小时后的血小板计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后的实际效果。通常认为,输注 1 小时后的 PPR<30% 或输注 24 小时后的 PPR<20% ,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

(二)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 )

输注 1 小时后的 CCI<7500 或输注 24 小时后的 CCI<4500 ,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

(一)血小板的质量 采集的血小板数量不足、离心损伤、不合适的保存温度和振荡频

率、保存器材的质量差、运输过程和输注过程操作不当等因素,均会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二)非免疫因素  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发热、药物作用、 DIC 等病理性因素,均可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而影响输注效果。

(三)免疫因素  同种免疫反应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的主要原因。血小

板表面具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包括HLA 抗原、 HPA 抗原、 ABH 抗原,其中 HLA 抗原的同种免疫作用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的最主要原因,约占 70~80% 。

预防和处理

1 、严格掌握输注适应症 2 、输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3 、输 HLA配合的血小板 4 、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5 、紫外线照射 6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 7 、血浆置换

输血传播疾病(病毒)

• 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GDP国际美元值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

• 总入学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反映教育

发展程度。

人类发展指数 ---- 人民生活质量指标

国际上各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的分类

• 低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 中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 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0-0.5

0.51-0. 80

0.8 1-1.0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1950 年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6 年

0.159 0.554 0.625 0.726 0 . 721 0. 768

在有数据统计的 175 个联合国会员国及香港、巴勒斯坦两个地区中,属于人类发展高水平的有 63 个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的有83 个国家和地区,低水平的有 31 个国家。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分列前三名,中国名列第 81位,属于中等发展水平,而中国香港地区名列第 22位,已跻身于高水平国家和地区之列。

中国在174个国家和地区排第96位

中国人类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印度(为0.577,相当于中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略低于俄罗斯水平,俄罗斯的人类发展指标是从1990年转轨初期的0.824下降到2000年的0.781,在世界位于第60位;中国还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

全球血液供应(按人类发展指数HDI统计)

中 HDI

38%

低 HDI

2%

高 HDI

60%

LOW HDI MEDI UM HDI HI GH HDI

低和中 HDI 高 HDI

人口血液供应

0

20

40

60

80

100

%

全球人口和全球血液供应

输血传播传染病

全球状况 近 5.8亿感染者

— HIV 33.4 million

— HBV 371.6 million

— HCV 176.9 million

3-5% 的HIV 感染是因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的

献血员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HDI MDI LDI

HIV 0 - 0.5 % 0 - 8 % 0 - 13 %

HBsAg 0 - 4.9 % 0 - 30 % 0.2 - 32 %

HCV 抗体 0 - 2.9 % 0 - 8.6 % 1.5 - 18 %

全血捐献者的病毒筛查发达国家(HIGH HDI)

发展中国家(LOW & MEDIUM HDI)

100%经过测试

57%经过测试

43%未经过测试

45 ,000,000捐赠者 30 ,000,000捐赠者

输血传播病毒的种类 (1) 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1)

病毒名称 缩写 可能引起的输血相关疾病 甲型肝炎病毒 HAV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 HDV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戊型肝炎 庚型肝炎病毒 HGV 庚型肝炎 TT 病毒 TTV -

  SEN 病毒 SENV ?肝炎

输血传播病毒的种类 (2)

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2) 病毒名称 缩写 可能引起的输血相关疾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艾滋病 人类嗜 T淋巴细胞病毒 HTLV 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 ATL )

等 巨细胞病毒 CMV CMV 感染 EB 病毒 EBV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 感染 人类细小病毒 B19 HPVB19 再障,慢性溶血,白血病 西泥罗病毒 WNV 西泥罗脑炎、脑膜炎等 人类疱疹病毒 6 HHV6 第 6 病( Sixth disease)、脑炎等 人类疱疹病毒 8 HHV8 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美国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Stoand1995 Williams1997 Strong2002 Tabor2002

HCV 3,300 103,000 1,200,000 625,000

HBV 50,000 63,000 150,000 150,000

HTLV 69,272 641,000 641,000 -

HIV 40,000 ~ 493,000 1,400,000 769,230

400,000

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Relative Risk of the most frequent TTI( J Transl Med. 2007; 5: 25.

) Risk factor/infectious agent Risk of TTI in blood products.

U.S. Europe

Virus

HIV 1 in 2,135,000 1 in 909,000-5, 500, 000

HCV 1 in 1,930,000 1 in 2,00,000 – 4,400,000

HBV 1 in 277,000 1 in 72,000 – 1,100,000

WNV 1 in 350,000 No reported cases

HTLV-II 1 in 2,993,000 Not tested

Bacteria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RBC 1 in 38,500

Platelets 1 in 5,000

对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项目及其方法

不同检测方法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免疫学方法 核酸检测( NAT)

HCV 70 10~30 天 HIV 23( 16 )天 12 天 HBV 56 天 35 天

该用怎样的血液筛查策略来该用怎样的血液筛查策略来

保障血液安全 保障血液安全 ??

法国的血液筛查

19711971 HBsAgHBsAg

19851985 HIV-1 HIV-1 抗体抗体

19881988 HBc HBc 抗体抗体 + ALT + ALT (2003(2003年年 1212 月停止月停止 ))

19891989 HIV-1/-2 HIV-1/-2 抗体抗体

19901990 HCV HCV 抗体抗体

19911991 HTLV-I HTLV-I 抗体抗体

2001 2001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HIV-1 / HCV / (HBV HIV-1 / HCV / (HBV 仅在军队和法国海外地区进行仅在军队和法国海外地区进行 , 1.6%), 1.6%)

HCV-RNA 强制性筛查

爱尔兰

Switz

西班牙

法国

英国

芬兰

瑞典

挪威

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

葡萄牙

冰岛

斯洛文尼亚比利时

荷兰

希腊

HIV-RNA 强制性筛查

HBV-DNA 部分筛查

20072007 年欧洲核酸筛查情况年欧洲核酸筛查情况

非强制性筛查

非强制性筛查

波兰

非强制性筛查

补偿血清学检测的漏检- 窗口期- 静默感染 - 病毒变异

评估风险和发病率的新方法

更好地告知献血员检测结果

核酸检测引入后的优点

0.58

0.32

0.47

0.26

0.7

0.38

0.76

0.42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HIV 01-03 HIV 02-04 HIV 03-05 HIV 04-06

serology only

serology and NAT

法国残留风险 (RR)(RR) 的降低 ( 每百万血液单位 )

HIV-1 RR (04-06): 1/ 2.350.000

HCV RR (04-06) : 1 / 7.700.000

HIV-1 RR (04-06): 1/ 1.290.000

HCV RR (04-06) : 1/ 1.310.000-83%

-45%

HIVHIV 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

Vox Sang 2005; 86: 289Vox Sang 2005; 86: 289 Vox Sang 2005; 89:128 Vox Sang 2005; 89:128 Vox Sang 2006; 90:204Vox Sang 2006; 90:204

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 Vox Sang 2006; 91: S3Vox Sang 2006; 91: S3 Transfusion 2007;47:1783Transfusion 2007;47:1783

Transfusion 2007;47:2011Transfusion 2007;47:2011 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

30,1

Vox Sang 2005; 86: 289Vox Sang 2005; 86: 289 Vox Sang 2005; 89:128 Vox Sang 2005; 89:128 Vox Sang 2006; 90:204Vox Sang 2006; 90:204

Vox Sang 2006; 91: S3 Vox Sang 2006; 91: S3 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 Transfusion 2007;47:1102Transfusion 2007;47:1102

Transfusion 2007;47:1783Transfusion 2007;47:1783 Transfusion 2007;47:2011Transfusion 2007;47:2011 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

HCVHCV 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320

NATNAT AbAb N=233N=233

阳性阳性 阳性 阳性 216 (92.7%)216 (92.7%)

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7*7* (3%)(3%)

阴性阴性 阳性 阳性 10**10**

阴性阴性 阴性 阴性 1***1***

InVS, INTS, EFS, CTSAInVS, INTS, EFS, CTSA

* * 1 HBc Ab +1 HBc Ab +

** 3 HIV-2 and 7 HIV-1 with low VLs** 3 HIV-2 and 7 HIV-1 with low VLs

*** Najioullah et al. J Med Virol 2004; 73:347*** Najioullah et al. J Med Virol 2004; 73:347

从从 20012001年年 77 月月 11 日至日至 20072007年年 1212月月 3131 日,在法国日,在法国 HIVHIV 核酸检测共筛查了核酸检测共筛查了 16401640 万单位血液万单位血液

核酸检测在 HIV 慢性感染期的局限性

NATNAT AbAb N = 1652N = 1652

阳性阳性 阳性 阳性 1166 (70.6%)1166 (70.6%)

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10*10* (0.6%)(0.6%)

阴性阴性 阳性阳性 476 (28.8%)476 (28.8%)

阴性阴性 阴性 阴性 00

** 1 ALT, 1 HBc Ab, 5 WP, 1 IS, 2 unknown 1 ALT, 1 HBc Ab, 5 WP, 1 IS, 2 unknown

从从 20012001年年 77 月月 11 日至日至 20072007年年 1212月月 3131 日,在法国日,在法国 HCVHCV 核酸检测共筛查了核酸检测共筛查了 16401640 万单位血液万单位血液

核酸检测在 HCV 慢性感染期的局限性

InVS, INTS, EFS, CTSAInVS, INTS, EFS, CTSA

法国海外 + 军队 (2005-2007) 总数

被检测的血液 130 078

NAT 阳性 / HBsAg 阳性 102 (93.6%)

NAT 阳性 / HBsAg 阴性 21 (1.8%)

NAT 阴性 / HBsAg 阳性 5 (4.6%)

总结 109 2

1 1 1 WP (1 WP (anti-HBc negative), 1 OBI, 1 OBI2 108/109 anti-HBc positive

InVS, INTS, EFS, CTSAInVS, INTS, EFS, CTSA

单个标本的核酸检测在 HBV 慢性感染阶段的局限性

HIV HIV 阳性血液阳性血液 NAT+/ Ab –NAT+/ Ab –

法国 法国 :: 4/7 4/7 (57%)(57%)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 p24 抗原阳性抗原阳性3/7 3/7 (43%)(43%)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抗原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抗原 // 抗体阳性抗体阳性

南非 南非 : 25/43 : 25/43 (42%)(42%)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 p24 抗原阳性抗原阳性((ISBT Congress, Macao, June 2008)ISBT Congress, Macao, June 2008)

美国 美国 : 2/12 : 2/12 (17%)(17%)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p24 抗原阳性抗原阳性((Stramer et al.New Engl J Med 2004;351: 760)Stramer et al.New Engl J Med 2004;351: 760)

结论结论 (1)(1)

筛查策略必须考虑:筛查策略必须考虑: 生物学方法的特性 生物学方法的特性 当地流行病学状况 当地流行病学状况 当地组织机构 当地组织机构 当地资源和健康优先权当地资源和健康优先权

抗原抗原 // 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核酸筛查的替代选择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核酸筛查的替代选择

必须计算投入必须计算投入 // 产出效益产出效益

http://www.bloodsafety.infohttp://www.bloodsafety.info

结论结论 (2)(2)

如何能获得更安全的血液 如何能获得更安全的血液 ?? 更敏感的试剂更敏感的试剂

血清学 血清学 : : 分析灵敏度 分析灵敏度 / / 病毒多样性病毒多样性

核酸筛查 核酸筛查 : : 单个标本检测和单个标本检测和 // 或更敏感的试剂或更敏感的试剂

病原体灭活病原体灭活

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一) HBV

1. HBV 为双链环型 DNA 病毒 2. HBV 有较强的抵抗外环境的能力 3. 全球携带HBsAg 的人超 3亿 .我国有 40% ~ 60% 的人受过 HBV

感染 . 4.HBV携带者发生 HCC 的危险性高 5. HBV 的传染源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6. 病毒的浓度以血液、血清和患者伤口渗液最高,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次之,而尿液、汗液、泪液、乳汁及粪便中含量较低

7.HBV 感染后是否慢性化和感染的年龄有关 8.50% 输血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将慢性化, 8 ~ 10 年后约 20% ~ 30%演化成肝硬化

HCV

1. HCV单股正链 RNA 病毒 2.HCV 在室温中存活时间较短 3. 全世界 1亿 7仟万人感染 , 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约为 3% 4.HCV 感染者较 HBV 感染者更易慢性化和发展成 HCC

5. 可将 HCV基因分为 6 种不同的基因型 , HCV1b和 HCV1a呈全球性分布

6.我国流行的 HCV基因型 (亚型 ) 主要为 1b ,约占整个感染人群的 70%

7. HCV可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主要是输了“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 8. 近年来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更多见于非输血人群 9.HCV 感染后的潜伏期为 2 ~ 26周,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病毒性

肝炎潜伏期较短,约在输血后 5 ~ 12周发病。

HAV

1.HAV 为单链 RNA 病毒 2.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但也有经血液或血液成分传播

的报道 3. 未将之列入献血员的筛查范围

HDV

HDV 为缺陷性的单链 RNA 病毒 , 仅存在 HBV 感染的人

群 ,在排除HBV 感染者献血时 , 亦将HDV 感染者筛除

HEV

为 RNA 病毒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和生活条件和饮食卫生有关。

在美国感染率非常低 , 未见输血传播的报道

HGV

为 RNA 病毒 , 普通人群中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有经输血传播 HGV 的报道。但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HGV 不致病或仅有很弱的致病性

TTV

TTV 在普通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 , 已经在有些血

液和血液成分中发现含有 TTV,但无致病的报道

SENV

对该病毒了解较少 ,有引起输血后肝炎的可能。研究

发现血透的病人 SENV 感染率较高

HIV(1)

1.HIV为 RNA 病毒 2.对物理因素抵抗力较弱 3. 艾滋病在我国仍呈上升态势 ,累计有 100万人感染了 HIV 4.云南、新疆、广西、广东、河南、四川、北京、安徽和上海报告 HIV

感染较多 5.西部地区感染者以吸毒人群为主,中部地区以既往有偿供血者为主,东南部地区和大城市以性病患者、暗娼等为主

6. 至 2001 年 6 月 ,经非法采集血浆而感染 HIV 的人数为 996 例,专家估算实际感染者为 3 ~ 5万人 .

7.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性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 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尚未阻断

HIV(2)

9.HIV 的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带病毒者。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液及乳汁中

10. HIV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经静脉注射吸毒、经血液途径和性途径感染的分别占 68% 、 9.7% 和 7.2%

11.皮肤刺伤并暴露于 HIV 感染的血液后感染的危险性估计为 1/300 ~ 1/400 。当完整皮肤、粘膜暴露于感染的血液时,被感染的危险性为 1/1000

12.日常接触,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或办公室、共用电话、接触门把、便具、汗液及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不传播 HIV。

13.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 1 ~ 10 年,平均 5 ~ 8 年,一般感染 HIV 在 10 年内发展成为艾滋病 ,发病后 5 年内死亡。

14. 受血者感染 HIV 后,由于输血途径带入的病毒量非常大,很快就会发展为艾滋病,成人平均潜伏期是 3 ~ 5 年,儿童约为 2 年

CMV(1)

1.CMV 是一种 DNA 病毒 2. 人对 CMV普遍易感 , 发达国家献血者中抗体阳性率 ( 美国、西欧、澳大利亚 ) 为 40%~ 70%, 发展中国家为 81%~ 100%

3. CMV可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在白细胞内成潜伏状态。 4.CMV 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唾液、尿液、精液

、子宫颈分泌物、乳汁、血液及其内脏器官等均可存在 CMV 。 5.CMV 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器官移植、性接触传播和输血

传播等。输血后 CMV 感染可分三类:①初次感染②再活化的感染 (激活性感染 ) ③再感染

CMV(2)

6. 不论 CMV 抗体是否阳性,输入 CMV 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都可能引起 CMV 感染,除部分患者可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

7.对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 , 病毒往往以潜伏感染的形式持续终生 ; 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CMV 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这类病人死亡

8.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病人接受 CMV 抗体阳性的血液制品或 CMV抗体阳性的器官,血液或器官中的 CMV可激活内源性 CMV 感染,引起病人移植后发热,也可增加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机会,造成间质性肺炎、肠炎、心肌炎、脑膜炎、肝炎等,

9. 免疫系统正常的人 ,不必采取预防措施预防 CMV 感染。对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不成熟或由于疾病治疗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病人,需选用 CMV 抗体阴性血液、器官或骨髓作移植术的供者,输血时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份

HTLV

1.HTLV 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分离的逆转录病毒 2. 主要分布在日本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土著人居住地区和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 , 我国 HTLV 的感染率较低, 0.1%左右

3. HTLV-I/II 的传播主要通过母乳喂养、性传播、输血、静脉吸毒共用针头等几条途径

4. 输注 HTLV-I/II阳性血液及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是 HTLV-I/II 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 输注保存时间 >7d 的血液,不会感染 HTLV-I/II

5.HTLV-I/II 病毒感染,大部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疾病征象,但它能引起感染宿主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引起细胞转化,长潜伏期后发生恶性肿瘤

6. 为控制 HTLV-I 的输血传播,日本( 1986 )、美国( 1988 )、法国( 1991 )、荷兰( 1993 )、叙利亚 (1994) 、瑞典 (1994)先后施行了献血者HTLV-I 抗体筛查制度

7. 是否应在献血者中规定对HTLV-I/II 抗体的筛选,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看,

人类细小病毒 B19

1. HPVB19是 1975 年在常规检测献血者血清 HBsAg 时,偶然在标号为 19 的献血者中发现的一种单链线状 DNA 病毒

2. 人群HPVB19 抗体阳性占 60%~ 65% , DNA 阳性率约为 0.1%

3. HPVB19可通过器官移植或输血传播 4. HPVB19 一般为无症状性感染 ,但也可以出现感染性红斑和

关节炎,或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一过性再生障碍危象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贫血

5.对HPVB19 感染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患者

WNV

1.WNV(West Nile Virus )为单链 RNA 病毒 2. 主要存在于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 3.鸟类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的叮咬是其传播途径 4.WNV 感染的潜伏期为 3 ~ 14 天,症状持续 3 ~ 6 天,临床症状大多为流感样症状 ,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症状

5.该病毒 1999 年首次进入美国的纽约地区,引起 149 人感染, 2002 年美国共有 WNV 感染病例 4156 例,其中 284 例死亡,病毒感染播及美国的44 个州; 2003年 9 月,美国再次出现 4827例WNV 感染病例, 93 人死亡

6.虽然蚊子叮咬是 WNV 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该病毒也可经输血、器官移植和人工喂乳等传播。如在 2002 年病毒爆发流行期间,美国有 23 人是由于输血感染了 WNV

7.2003 年,美国对 250万单位血液进行WNV核酸检测,发现 1285 分血液为 WNV阳性,并且发现用混合法检测病毒的 RNA尚不够敏感,有 2 例漏检

EBV

1. 人类普遍对 EBV易感 2.该病毒主要感染人的 B 淋巴细胞 3. 病毒感染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处于潜伏状态,但也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别是给那些免疫缺陷的患者,如器官移植的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4.已有输血传播 EBV 的报道

HHV6

1.HHV6 一种非常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 2. 人类感染 HHV6后 ,病毒在唾液腺复制 ,然后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处于潜伏状态。但有时也可引起较严重的后果,如骨髓抑制、脑炎、器官排斥、甚至死亡

3.目前尚未见由输血引起 HHV6 传播的报道

HHV8

1. 不象HHV6 ,普通人群HHV8 的感染率约为3% ,

2.被发现和卡波氏肉瘤及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相关 3.该病毒可通过器官移植传播,是否通过输血传播尚无定论

输血相关病毒的预防措施

1 、招募无偿献血员 2 、严格献血员的筛查和检测 3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4 、自体输血 5 、使用血液的替代品或药物 6 、血液的病毒灭活

血液拯救生命

欢迎批评指正!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