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零基础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5-24/12/12.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书法零基础也能入国展

——毛国典传授选帖临帖“秘诀”□ 本报记者 钟兴旺

第 252 期QQ:519578365投稿邮箱:zxwang6666@126.com电话:0791-86849920

收藏一线

品 鉴 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JIANGXI DAILYWENHUA GANPO■ 主编 钟兴旺 美编 杨 数12

5月13日上午,2019江西文化发展巡礼展“名家讲堂”在省美术馆开讲,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就如何选帖定位、如何临帖、如何临创结合,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传授了他的“秘诀”。他说,如果学习得法,书法零基础者,也能在几年内入国展。

选一本最喜欢的帖,给自己定好位

当今学书法的人很多。评价一个人书法水平高低,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入国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的统称)。因此,毛国典说:“我们学书法要与国展的要求、标准对接。要想入国展,就一定要学传统,精临历代经典的书法碑帖。什么是传统?民国以前的优秀法帖都是传统。”他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4 句话 16 个字,即“一家一帖,经典精临,像复印机,取法多元”。

“一家一帖”,即一人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法帖,切不可三心二意,看到什么帖都去临,结果什么帖都临不好。有的人写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字,号称什么字体碑帖都写过,但水平却是业余,没有出处,人称“江湖体”,只能在外面蒙外行人——这就是教训。

“经典精临”和“像复印机”,就是要下苦功夫,要对照碑帖实临,临得像复印出来的效果就最好。临得像是硬功夫。有的人临不像,就说是“意临”。如此自欺欺人,最终学无所成。

“取法多元”,即大家不要都学相同的碑帖,如果大家都写“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米芾、文征明等,就会造成书体“撞车”现象。要知道,写这些常见碑帖的高手全国有多少?你要入展,就要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水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取法选帖一定要打开思路,选择人们相对不太熟悉的经典碑帖,只要写好了,就会使审美疲劳的评委眼睛一亮,感觉很新鲜,入展的可能性就大。当然,选帖不能绝对化,没有不能选的帖,也没有哪个帖就没人写,写任何帖都有可能入展,关键还是看水平。

具体如何选帖?毛国典带来了数十本自己珍藏的碑帖,分书体一一展示,供大家选择。他强调入门时,

每人只能选一帖,临像,不能讲个人风格。待达到一定境界后,再融入多种书体,形成个人风格是最高境界。他建议取法的碑帖有:

篆书:毛公鼎、散氏盘、金文等大篆,字型率意,自然质朴,相对装饰性强、工匠气浓、极其严谨规范的小篆而言,更好学。清代的篆书,目前学的人相对少,也好学,譬如杨沂孙、赵之谦、邓石如等名家的碑帖,各自的符号和特征明显,容易上手。

隶书:《好大王碑》《马王堆帛书》《武威汉简》《武威仪礼简》等,均为很好的取法范本。

楷书:敦煌写经,属于当时的民间书风,有的不可学,要选其中经典篇章;《于右任墓志表》很好,写的人少;宋徽宗瘦金体,只能写小字,适合题画,不能写大字;《魏石婉墓志》、金农题画的小楷字都很好;《好大王碑》字体在楷隶书之间,很拙。

行书:黄庭坚、八大山人、赵孟頫、赵之谦的行书,金农小行书手札都很好;吴昌硕、康有为行书是冷门,也很经典;欧阳询的行书可学。

草书:张瑞图草书好,索靖的《月仪帖》等章草可学。

临帖要讲究方法

首先要读帖,把帖的风格特点读懂,把所有的偏旁部首找出来,找出共性和规律,记住字型,绝对不能盲目抄帖。市场上的双钩字帖不可用,一定要选原碑帖拓片的复制品。不要描红,要对临;初学要实临,不要意临,最好原大临。

其次,在具体临帖时要注意,合体字要里紧外松,撇捺向外舒展,是

“松”;中宫紧凑,是“紧”。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倒三角形、长方形、扁方形等。要注意字的中轴线。特别是篆书,许多字左右对称,有的是相对对称,有的是绝对对称。

如何牢记碑帖中的字?方法有对比、改错、背临,即将自己临的字与碑帖字反复对比,找出不像的地方进行改错,临熟练以后开始背临字帖。如此循序渐进,再进行临创转换就很容易。初学者如何临创过渡?方法是,碑帖上有的字,可直接用;没有的字,可偏旁组装,灵活“嫁接”。

(配图为毛国典在文化发展巡礼展中的展览作品)

“夏日山居”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常见题材,多是幽雅避暑、隐居闲适的主题。元代画家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如图),就形象地表现了高山密林中的雅士悠然恬淡的生活乐趣。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自幼受家庭熏陶,诗书画超群,可谓青年才俊。出将入相是古代士子的追求,王蒙在官场上也是“三起三落”。元顺帝时,年轻的王蒙出仕为官。然而,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汉人歧视,王蒙甚感不爽,清高脱俗的他干脆辞官归隐,在浙江余杭的黄鹤山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自号“黄鹤山樵”,潜心研究诗书画,并以诗言志:“我于白云中,未尝忘青山。城府吾奇观,知往不知还。往者不可劝,来者又谁关?卧看飞鸟还,山青云自闲。”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聘请他任长史。于是王蒙研习兵书,欲辅佐张士诚干一番大事。可是张士诚的作派令王蒙心灰意冷,于是又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泼墨丹青,常出入寺观,又自署香光居士。这段时间,其书画造诣达到了顶峰,创作了很多以“隐逸”为题的作品,《夏日山居图》就是这个时期所作。明朝建立后,王蒙再次出山,出任泰安知州。可是由于受朝中右丞相胡惟庸案牵连,王蒙锒铛入狱,死于狱中。

王蒙的山水画受其外祖父赵孟頫影响,师法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巨然,

“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画鉴》),运用披麻皴来表现南方秀润多姿的山水风景。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雄伟沉厚,变化多端。《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王蒙兼攻人物、墨竹,并擅行楷,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夏日山居图》是其代表作之一,全图构图繁复充盈,气韵灵动。画面崇山峻岭,青松杂树葱郁,巍峨壮观。山顶石堆形如矾石,丛树层岭,草树气韵蓬松;山坡平缓,林木茂盛,一派夏日景象;山脚苍松挺拔,古木参天,浓荫深处草堂俨然。室内一妇人怀抱婴儿,与一男人交谈;松树右侧有一条溪流蜿蜒曲折,通往深山,似有房舍隐现。右上题款:“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戊申为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是为朋友同玄高士所作。

从画中的题跋、鉴藏印和有关著录可以看出,此图流传尽管曲折,但是脉络清晰。其上有林瀚题跋曰:“黄鹤山人标格清,胸中丘壑何纵横。兴来捉笔一挥洒,苍崖翠石烟云生。人家住在山之麓,隐映门墙蔽林木。横经读罢鼓瑶琴,熏风微动窗前竹。司业先生最爱山,无缘长得青山看。时张此图向高辟,彷佛扬子江天宽。三山林瀚为少司成费先生题。”林瀚,字亨大,号泉山,福州人,明成化二年进士,曾官至兵部尚书。他在题跋中表达了对《夏日山居图》的喜爱和对王蒙书画艺术的赞赏。清朝时,此图被书画鉴藏家安岐收藏,应在乾隆年间辗转被清内府收藏。画幅中有清乾隆皇帝亲题鉴赏御制诗:

“苍山雅解朱明障,灌木还饶翠荫笼。结宇名符滦水上,不因今昔辨殊同。”画

中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后被清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流落民间,被近代书画收藏大家庞莱臣所藏。张大千对此画情有独钟,多次到庞府赏画,1947年曾“背临”一本。新中国成立后,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幸被文物部门购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苍崖翠石烟云生——元代画家王蒙《夏日山居图》赏析

□ 郑学富

中国邮政于 4 月 29 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当日,发行纪念邮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

“北京世园会”),1 套 2 枚,图案名称采用了本次世园会的主题,即“绿色生活”“美丽家园”。

据该邮票设计者武世宁先生介绍,2019 年北京世园会邮票设计,就是用知识的眼睛精准把握物种的科学特征,用

艺术的笔触为花与会赋予鲜活的生命。他希望用凝固的时空瞬间建构北京世园会的百园之园,营造中国特色植物的精神家园,并以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探索民族传承性邮票设计中的中西交融带来的艺术火花。

北京世园会园区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脚下,因而有“长城脚下的世园会”之称。邮票第 1 枚“绿色生活”(图 1),以在青山间蜿蜒的长城、北京市市花月季,以及本次世园会的会徽——长城之花为主要元素,寓意园艺源于自然,倡导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也突出了“中国风格”和“北京品牌”。

在构图上,代表中国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长城,自中向上向远处延伸,似一条飘带,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和张力,又如好客主人敞开胸怀张开臂膀,热情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世界友人。长城不仅稳住了画心,增加了画面跌宕起伏的气势神韵,而且与远方的隐约群山相呼应,由此拓宽了画面,丰富了层次感。

月季花为我国原产品种,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中皇后”。作为北京市市花,月季广泛栽植于京城的园林、街头绿地以及家庭院落等。邮票设计者在创作最有北京特色的月季花图时,不拘成法的率性,与其历史文化古都地位相称的月季浑然天成。

邮票第 2 枚“美丽家园”(图 2),以本次世园会国际馆、中国馆以及吉祥物“小萌芽”“小萌花”为主要元素,整体画面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启示人们应当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共同建设多姿多彩的美丽家园。

中国馆勾勒还原出了犹如鸟儿展翅一样轻盈,周围五彩梯田环绕,又像一柄温润的玉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间,触手可感温如春暖;而“有生命、会呼吸”的国际馆,则如同一簇簇花伞,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把两枚邮票放在一块细细品味,会发现第 1 枚“绿色生活”,前景盛开的月季花,与背景起伏蜿蜒的长城,是点与面的搭配、近景特写与宽阔背景的组合,把世园会的主旨与举办地的特点“一言以蔽之”;第 2 枚“美丽家园”,前景世园会国际馆采取了仰视,远景中国馆则选用了俯视,一仰一俯形成了可以转换的维度空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回味。

武世宁介绍说,中国馆的区域范围比较广,通过俯视更能看出其如意柄状的线条与轮廓;而国际馆的花瓣型建筑,本身很高大,晚上是五彩斑斓灯光放射,采取从下往上望的仰视,有利于把最佳的效果体现出来,而且花瓣型建筑的造型与主色调,与第 1 枚上的月季花相吻合,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呼应。

绿色生活绿色生活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美丽家园美丽家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邮票赏评

□ 危春勇

艺术前沿

名作赏析

《夏日山居图》王 蒙(元)绘

笔者喜欢奇石多年,也收藏了若干自以为不错的奇石,但最钟爱的是一块命名为《静观古梅》的奇石(如图)。

该石是从一名石农那里收来的。三年前,笔者到河滩捡石头,快至中午,一无所获,正失落之际,不远处一个捡石大哥手里抱着一块石头。笔者上前仔细一看,心里忍不住一阵狂喜:这是一树的梅花!对方报价不贵,笔者果断将其买下。

石宽约35厘米,高约30厘米,石质坚硬,为青绿色,左边一棵老梅树,枝干苍古,一树红梅,淡雅而灿烂,夸张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形象突出,让人印象深刻。而古梅下,右边有山有屋,梅屋之间似有一河一桥,奇的是有一人似静坐,似冥思,似陶醉,仰望古梅,意境顿生。人小树大,更显古梅之古之大,遂将其命名为《静观古梅》。

奇石属于河洛梅花石。梅花石常

见,但这样红绿结合、梅山人物结合,并呈浮雕状态的还是难得一见。这块奇石,成了笔者的心爱之物,经常有朋友来,观赏探讨,把酒言欢。有时候,笔者独自沉浸在奇石画面中,喧嚣尽忘,静享人生之乐。

静观“古梅”乐无穷□ 冯海鹏

行书中堂

节录习近平总书

记向武警部队授旗仪式上的讲话

隶书中堂

曹操《观沧海》

文人雅事

《静观古梅》奇石

图1

图2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