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高深 以此。 蒙娜丽莎€¦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17年9月20日 9版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zgjsbjscz@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蒙娜丽莎

傅雷(1908—1966),法语翻译家,译界一代宗师。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有精深造诣。《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1934年的著作;当时,作者 26岁。

“二十讲”,是美术史,是画论,也是赏鉴美文;堪称深入浅出、传之久远的经典。

达·芬奇《蒙娜丽莎》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此作的评语“神秘的微笑”几成成语。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绎这位美丽女子神秘微笑的奥秘。艺术美的魅力,有如是者。也许永无“达诂”,寻绎仍将继续。

身为“学殖湛深的惴惴默默之士”,傅雷先生关于此作的一番申说,无疑值得了解,值得品味。 (任余)

随看随想

每周推荐

从洗心到洗行□丁 锋

师生之间

余下的时光□刘 峰

悦读·话题

开学这几天,看着您拄着双拐在走廊上艰难地行走,看着您在讲台前单腿跳来跳去,看着您被来面批作业的同学撞到伤脚痛苦的神情……亲爱的老师,我们深深懂得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担当!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校 王彦心 指导教师 邓蓓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的杰作都掩蔽了。画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的妻子蒙娜·丽莎。“瑶公特”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阿里奥斯托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于怎样的因缘,这名字会变成达·芬奇名画的俗称。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瑶公特”的神韵。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关于这幅画的诠释之多,可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与它相比。所谓诠释,并不是批评或画面的分析,而是诗

人与哲学家的热情的申论。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

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奥纳多的目的,原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

“瑶公特”的微笑之中!单纯的往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往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者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志呢,还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这是

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与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

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

以此。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

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成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睛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选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第1版)

光阴似箭。还有半年,我就到了退休年龄。朝气蓬勃、满怀理想的小伙子成了两鬓斑白、从容笃定的老头。回看走过的 37 年从教之路,不禁心生感慨,思绪万千。

多年前,那是一个初秋的黄昏,又大又红的夕阳把天空照成了粉色。我站在教室门口的大树下沉思,身后的教室里孩子们在上自习。校园里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树叶一动不动。一切仿佛静止了一样。我听到了自己的呼吸,感觉到时间在流逝,我在想我自己。

我走进教室,学生们都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外面灿烂的阳光把绿油油的树叶照得发亮,我看着学生们,从这个孩子看到那个孩子,从这一张脸看到另一张脸,看得我心里热乎乎的。不就是这个女生吗,前几天在大街上遇到她,她喜出望外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回头对身后的父亲介绍我。她的父亲走上前来同我握手,说:“孩子在家总提起您,说您是一个好老师,希望您一直教她。”不就是那个男生吗,一个月前得了一场大病住院,他的母亲希望我能来看看他,因为我是他最喜欢的老师。

就是这些,让我知道孩子们喜欢我。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坚定了当教师的信念。我爱三尺讲台,我爱孩子们。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我当了37年教师,中间有两次机会可以转行,我都放弃了。

在讲完课或批改完作业后,我常坐在讲台上静静地看着学生们,想象他们的童年时光,在幼儿园是什么样,在小学是什么样;想象他们 10 年后 20 年后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想象他们忙碌的样子,不知他们还有没有闲暇时间看看路旁的花草和天上的星星……我希望他们过着健康而充实的生活。

已经有两届毕业生举办了毕业 30年的聚会,都请我去参加。许多学生毕业后,我就没有见过。不少学生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教过我们,您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我们,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做了教师我才认识到,有种职业能够如此参与到许多人的人生里。无论他们是因为你的学识而崇拜你,还是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抑或是因为你的开导而信任你,哪怕仅仅是因为喜欢你的人生态度,你都切切实实在他们最好的年华里留下了印记。正因为如此,我要求自己做得好些再好些;正因为如此,回望教师生涯,我无怨无悔。

我要珍惜剩余的半年时光,珍惜还有机会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多和孩子们谈心,多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把课上得有效有趣,不仅讲书本知识也讲做人的点点滴滴。以后我退休了,学生们想起我,只要能在心里说一声刘老师教过我,他人挺好,挺负责的,我就满足了。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第一中学)

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阅读,是从5年前那两本《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开始的。之前的阅读仅止于个人趣味的文学阅读和功利性期刊论文阅读。我的不少写作素材,也只是来源于一些碎片化的经验思考,缺乏理论根基和理性观照。

这是风靡全国的两本书,书很好读,语言流畅,故事精彩。可是当我拿起笔想书写阅读体会时,一个难题摆在我的面前。原书已经够“通俗”,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深”的理论。于是,那个学期的读书笔记交流,我交了“白卷”。

第二年 6 月学生中考后,再次检视《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我终于读到除去教学技术层面因素,雷夫身上有着更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他以价值引领和审美教育超越美国普通公办教育,他凭借对中等生的关注和趣味教学,扫除了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他以自己的魅力、耐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长。

雷夫日常行走的叙事给我以丰富感性的教育认识,同时对重构教室空间也有了迫切的内心渴慕。不过,我想读一些更有理性的著作。于是,选择了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在这本书中,佐藤学提供了不少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与当时我们关注教师的教不同的是,他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

从著作的文本阅读到“我的”读书笔记形成,需要有一个抽丝剥茧、探寻真谛的过程,更需要一个由繁至简、由粗而精的过程,其中有对作者思想的发现理解,也有对自我教育行为的再发现再审视。教育阅读者,必须有一颗教育心。

读佐藤学时,我有一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因为佐藤先生反对

的正是我自以为是正在固守的。从事教育事业十多年,也只有在阅读佐藤学之后,我才真正深入理解了什么是“学生本位”。而这样的理解正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教学行为。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作家写教育,比如王小妮的《上课记》。阅读《上课记》系列,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遨游,是一趟打开世界、认识作者和反思自我的奇妙旅程。

阅读刘铁芳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它让我懂得乡村“00后”们,既是破碎乡村文化体系的牺牲品,也正在成为无根乡村教育的牺牲品,“给乡村少年一个美好的

童年”是“乡村教育能有与应有的基本关切”。引导乡村少年关注民风民俗,建立亲情联系,进而引导他们创造诗意生活,是近几年我在初中写作教学中一直致力研究并实践的方面。

而阅读费孝通先生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乡土中国》,则让我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关注乡土类书籍的阅读,也让我更加关注脚下的这片乡土。

从五年前一本通俗的小册子不得要领,到今天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样的深奥之作颇有心得,我发现真正的教育阅读,一定是为心为行而为。有思想关注的焦点,就会有阅读旅程中奇妙的发现。有读书笔记写作的阅读,才能带动真正走心的深阅读。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写作的阅读,改变了我太多习焉不察的教育行为,引领着我步入更高远的教育境界。

其美,妙不可言哉!(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

刘桥中学)

童心绘师

季锋,听上去像是“季风”。一年四季,风风火火,蛮像他的。

头一次见面,季锋戴个大耳机,顶着棒球帽,背个双肩包,拿着大水杯。远看,像游戏里大侠的角色,近看,有点大厨的味道。唯独不像教师,很像脱口秀演员。

季锋,正式奔四了,20 岁当老师,24岁当副校长。一位特级教师评价他

“两不像”:教学不大像教学,课堂不大像课堂。他教《三借芭蕉扇》,变身评书艺人,凝眉瞠目,一拍惊堂木;他教

《鲁滨逊漂流记》,变身主持人,组织学生辩论:女生要不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季锋的作文课,简直是“十二道锋味”:“水果拼盘制作赛”“走进野菊花”“为什么这里没有车行道”“跑班习作”“大厨进课堂”“放风筝”“鸡蛋碰地球”“宠物进班级”……

为什么说季锋不像小学语文老师?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他每年都要拉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下水”试写高考作文、中考作文。这种“大题小做”,不是揠苗助长吗?

等我看到他指导的四年级小学生作文,我发现自己有点想当然了。这篇《满车亲情》,与那些刷屏的高分作文有一拼——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金色童年,而我的金色童年是和家乡的一辆扭扭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每年回老家的机会少得可怜,但是每当我回去,一坐上那辆扭扭车,就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疯狂……”

季锋的评语是:感情真挚,文字动人。扭扭车承载的不仅仅是童年生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记忆。

面向小学生的下水实验,季锋已

经做了 8年,收获作品 300余篇。与我的质疑一样,有语文教育界前辈认为,中考和高考作文题并不能代表写作改革方向,让中小学生同写高考、中考作文,只是娱乐,并不是严肃、科学的教学探索。

不过,更多的声音是支持。有学生家长说,从小学生的角度看一个 18岁青年看到的世界是有难度的,但是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眼光和视角。有专家说,题无大小之别,有事可叙、有意可表、有情可抒即可,不妨一试。一位长期从事作文教学研究的朋友说,这是季锋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大孩子玩的游戏,给高考、中考祛魅,让更多孩子拥有平常心,孩子们体验的是“吃惊、好奇、快乐、自豪”的写作过程。下水写高考、中考作文与其说是教写作,不如说是与学生交流思想,又拉近与孩子们的关系,真的很好。

我曾问过季锋的想法,他回复得干脆:“我对小学生的同题作文没有太高要求,只要是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文字写出来的就好。同时,优秀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埋头赶路,还要学会抬头看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让每一个都得到一份认可,是对孩子语文学习、写作练习最好的激励。”

想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可能就是季锋出发的原点,这些年他和团队一直做着“ 跟 着 教 材 去 旅 行 ”的 项 目 。 他说,对学生最好的赏识,是平视,甚至仰视。

(作者系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记者)

关键人物

季锋的“十二道锋味”□周云龙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