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史穗》第七期

2016年 09月,頁 88-94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評介《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李御齊∗

書 名:戰爭體制下的台灣/Taiwan Under The War System

編著者:蔡錦堂/Chin-tang Tsai

出版社: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6年10月

頁 數:187頁 一、前言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已有70年以上,現時尚保有被日本統治經驗的人已不多

了,而這本書的問世則是為了讓戰後出生的青少年對於日治末期的台灣有所了解。

召集人在書中提到台灣由於過去處於威權時代,故以台灣為題材的內容甚少放進國

民教育內,導致許多人不了解自己的出身環境。如果以這個脈絡來思考的話,那麼

在戰前的台灣何嘗不是如此呢?17世紀以來,來自荷蘭、西班牙…等統治者皆從外

海而來,每個政權來到台灣皆帶有自己國族文化的思考模式及統治方針,所以成為

被統治地的台灣就會受到統治者的影響,如書名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就是因為日本走

向戰爭的不歸路所致。

∗ 國立成功大學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史穗》第七期 89

本書主編為國立編譯館,編著為蔡錦堂教授1,共分十章,每個章節都是學者

多年研究的結晶,而此書是由《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制而成,

但並沒有註釋,所以必須去尋找各個章節原先的論文或期刊才能知道資料的來源,

這是筆者覺得較可惜的地方。由於本書是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的歷史讀本,故

在內容的編輯上以簡易閱讀為導向,且也可視為教科書以外的補充教材,因為在國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沒有那麼詳盡的專題討論,本書可視為歷史教科書中日治末期的

延伸閱讀,讓現今的青少年對於日治末期的台灣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內容評介

在第一章〈中日戰爭的前奏曲〉中,撰者提到黃禍論由德國皇帝提起,2但並

沒有說明是由哪位皇帝在何時提起,這樣的資訊補充並不詳細,應該再稍加詳盡

些。3另外,在文中有提到的法西斯主義,在書中卻沒有註解,法西斯主義乃是影

響德、日、義成為侵略者的關鍵,這麼重要的專有名詞應有註解,而在後半段的文

章中提到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並點出天皇是日本最高統治者也是「現人神」,

如果天皇是最高領導人,又為何天皇無法控制軍部?4或許青年讀者看到此處會有

些疑問。

此外,篇末提及「天皇機關說」與「天皇主權說」的論爭,而那位提倡「天皇

1 蔡錦堂(1951-)生於台南市新化區,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現為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以日治時期台灣史、日本近代史、日台關係史為主,尤其關注宗 教政策史、教育史及文化史方面的議題。主要著作有《從神社到忠烈祠—台灣「國家宗祀」的轉換》、 《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等。 2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 8。 3 該位皇帝為威廉二世(r. 1888-1918),於 1895 年製作一張警示圖,表示歐洲要團結共同抵禦東亞的勢 力,並捍衛歐洲基督教文明。 孫隆基,〈1908:黃禍論的一年-中、德、英三國文本的比較〉,《成大歷史學報》,第 45 號(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3.12),頁 53。 4 吳廣義,〈日本侵華戰爭與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日本學刊》,4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 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05.7),頁 108-119。

90 李御齊/評介《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機關說」的人物為東帝大法學教授美濃部達吉5,此論爭代表並非所有日本菁英皆

接受天皇至上的專制思想,然而文中卻沒有詳細介紹此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蹟,實

為一大遺憾。而說到天皇至上的專制思想,則不得不提皇民化運動。一般認為該運

動開始的時間為蘆溝橋事變後,但「皇民化」一詞早於1934年已經出現,顯然該運

動的出現並非一朝一夕。過去歷史教科書在傳遞歷史知識時,常以該時代的特徵將

歷史分期,此舉易造成年輕學子對歷史分期存有刻板印象,殊不知歷史發展是循序

漸進且環環相扣的。出現在戰時的皇民化運動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即可下定論,本書

將其分為日語普及、宗教政策、改姓名…等部分,使讀者能更了解皇民化的內容。

在日台共學制度實施前,日本人、台灣人、原住民分別就讀小、公、蕃人公學

校,其中以小學校的資源最充沛,此舉點出日本人所就讀的小學校皆比後二者更佳

的事實,即便在日台共學制度實施後,以日本人為主體的學校依然有相當的優勢存

在,此情況道出殖民統治教育的差別待遇。本書在第三章〈普及國語運動〉末段提

及在戰爭結束前出身的民眾有些人依然還會講日語,未深入了解日治末期的讀者會

以「他們出生於日治時期」作為答案,但其實是因為皇民化運動強化日本人日化台

灣的政策,故以語言作為皇民化的一種手段,也因此導致日語深刻烙印在台語中,

如打火機(ライター)、方向盤(ハンドル)…等。6

第四章〈神社建造、參拜與奉祀「神宮大麻」〉為宗教政策的部分,該章前段

以神道教發展簡史帶出神社背後歷史文化的堆疊,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神社也跟

著日本人來台。文中提及延平郡王祠被改建為神社的例子,精簡地解釋該祠改建為

5 美濃部達吉(1873-1948)出生於兵庫縣,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進入內務省工作,辭職後留學歐洲。 1900 年成為東帝大法科大學助教授,1902 年歸國授課。提倡天皇機關說,並與主張天皇主權說的上杉 慎吉發生爭論。 上述參閱高見勝利,〈人物紹介〉,国立国会図書(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tc/jinbutsu.html), 最後造訪:2015.7.15。 6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19-22。

《史穗》第七期 91

神社的原因,7可讓讀者了解「鄭成功」化為神社祭神為日治初期舊慣溫存(舊俗

延續)政策的代表作之一,其對統治者極其重要。此外,補充資料中亦有簡要介紹

日本的社格制度,讓讀者可以了解在戰前的神社亦有等級之區分。8本章的第二節

為〈奉祀「神宮大麻」〉,文中有附上神宮大麻的圖片及闡述在台灣實施的情況,

使讀者們對神宮大麻有初步的認識。在此節之初提及神宮大麻在1930年代前在台傳

播效果不佳,連許多來台日本人多數也不接受,令筆者比較好奇的是為何來台日本

人多數也無法接受神宮大麻?可惜在文中並沒有提到。9

第五章為〈台灣人家庭正廳改善運動與寺廟整理運動〉,此章的內容透視日治

末期皇民化運動對臺灣信仰的具體影響,從文中可知各州的實施狀況不一,文中有

不少圖片讓讀者可以迅速了解神道信仰在臺具體化的呈現。10在第二節的部分,以

史料呈現的方式使讀者了解當時當地寺廟整理的情形,頗能引人入勝,是非常好的

實例的呈現。11另外,雖然在文中提及各地實施情況不一,卻沒有舉出反彈的實例,

這是筆者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第六章為〈改姓名運動〉,文中提及改姓名的規則,讓讀者清楚地知道在日治

時期改名字也是需要一番工夫的,而且改姓名運動的實施確實造成戰後台灣人取名

的影響。文中所提及改姓名的規則當中禁止使用歷代天皇的名、諱,這點在中國的

帝王時代也經常看見。另外,規定不得使用和中國有淵源的地名作為姓,這點相較

於其他規定而言,是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12文中提到同樣是殖民地的朝鮮,其改

姓名運動推行的效果遠比台灣要高出許多,若是文中能夠點出朝鮮總督府透過何種

7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24-25。 8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25。 9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32。 10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36-39。 11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40-46。 12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51-53。

92 李御齊/評介《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手段強制朝鮮人民改姓名,可比較出台灣和朝鮮的相異處。13

第七章為〈皇紀2600年的奉祝活動〉,1940年(紀元2600年)對日本帝國是非

常重要的一年,它象徵著日本源遠流長的歷史,為舉辨慶典必定大肆計劃一番,而

取得1940年奧運的主辦權也是計畫之一,雖然最終取得奧運主辦權,然而卻因中日

戰爭而取消舉辦,連國際矚目的奧運亦取消,可知軍部的力量對整個帝國的影響力

非同小可。14雖然取消彰顯國力的奧運,但紀元2600年慶祝活動是無可避免的,其

對日本來說是意義非凡的,除宣傳活動外,歌曲的製作也是馬虎不得,該歌曲「紀

元二千六百年」之歌詞充滿「宣揚國威」的意味,內容不斷重複紀元為2600年(紀

元は二千六百年),表示日本建國已久,將持續萬古流芳。15若是文章當中能呈現歌

詞,相信更能夠貫串全文。

第八章為〈皇民奉公運動的展開〉,該章接續前章的末段,對殖民地台灣而言,

「皇民奉公會」是該運動的具體呈現,許多台灣仕紳也有參與其中,如林獻堂…等。

雖然參與皇民奉公會代表林獻堂接受皇民化運動,但林並未完全接受皇民化思想,

依然有自己的堅持,從此例可看出皇民奉公會的成員並非完全接受「皇民化」,16若

是在此章能夠點出參與皇民奉公會的台灣仕紳接受「皇民化」程度的差異性,可讓

讀者了解臺灣士紳對「皇民化」的不同看法。

第九章為〈軍事人力動員〉,其開頭提及「白襷隊」,撰者應當附上照片或圖

片,使讀者了解白襷隊的面貌。17此外,該章提及「慰安婦」,其內容沒有批判的

13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54。 14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60-63。 15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1 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史所,2007.12),頁 52。 16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 期(臺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 6),頁 167-211。 17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97。

《史穗》第七期 93

言詞,亦沒有臺灣相關史料的呈現。18其實早在90年代的臺灣已開始關注「慰安婦」

的問題,19或許是因為讀者群設定為「青少年」之故,所以內容呈現上比較難安排,

但筆者依然覺得該小節的內容不完善。

第十章為〈戰爭體制下的庶民生活〉,第一節揭露教科書當中美化台人為國捐

軀之事蹟,可讓讀者了解日本政府如何利用教育強化台人的愛國思想,20這點可讓

讀者們反思統治者如何利用故事或傳說製成動人的愛國佳話,使台人成為為帝國及

天皇奉獻的「皇民」。21第三節講述臺灣的物資配給及代用品等戰時體制的實施,

其內容可說是相當簡潔有力。22

三、小結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是一本為青少年所設計的專書,內容非常簡潔有力。筆

者認為該書不只適合青少年閱讀,也適合一般大眾。這本書可讓讀者了解日治末期

的台灣是如何受到日本帝國戰時體制的牽動,以及告訴後代的我們有關日治末期的

台灣所發生的故事。該書使用相當多當時的圖像和口述史料,可讓讀者藉由那些媒

介進入到那個時代,讓讀者了解戰時統治者的施政方針,也讓讀者以此為鏡來推測

現時政府施政的用意何在。看完這本書的讀者或許會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揣測現時

政府的所作所為並深思政府施政背後的目的,身為現今公民的我們若是將周遭人事

物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的話,那麼我們將無法擺脫歷史宿命的牢獄。

18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122-124。 19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台灣慰安婦報告》(臺北:臺灣商務,1999)。 20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133-141。 21 鍾靈,〈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內容分析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育碩士班碩士 論文,2014 年 6 月),頁 107-108。 22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頁 145-170。

94 李御齊/評介《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參考書目(按照首字筆劃排序)

1. 吳廣義,〈日本侵華戰爭與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日本學刊》,4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05.7,頁108-119。

2. 孫隆基,〈1908:黃禍論的一年-中、德、英三國文本的比較〉,《成大歷

史學報》,第45號,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3.12,頁47-85。

3. 高見勝利,〈人物紹介〉,国立国会図書館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tc/jinbutsu.html),最後造訪:2015.7.15。

4.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台灣慰安婦報告》,臺北:臺灣商務,1999。

5.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3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6,頁167-211。

6.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1 期,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2007.12,頁 51-88。

7.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8. 鍾靈,〈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內容分析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教育

學系課程與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6。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