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第第第

第一章 疾病概论

  • Upload
    deo

  • View
    4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处于 良好状态 。 二、疾病的概念 定义: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 病因 的损害性作用下,因 自稳调节紊乱 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 :指疾病所引起并为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 体征 :指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所获得的疾病的客观征象。. 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规律性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病理状态 是指发展非常缓慢的病理过程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结构改变,如骨折愈合后遗留的骨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Page 2: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 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在躯

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二、疾病的概念 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

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指疾病所引起并为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

感觉。  体征:指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所获得的

疾病的客观征象。

Page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规律性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病理状态是指发展非常缓慢的病理过程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结构改变,如骨折愈合后遗留的骨痂。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检查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灰色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国内目前约有 15%的人是健康的, 15%的人非健康, 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

Page 4: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二节 病因概论 病因定义 :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称病因。所谓病因,应当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包括通常所谓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致病因子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致病因子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这个因素,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生。 •致病条件是指在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Page 5: 第一章  疾病概论

致病因子的种类 一、外界致病因素•指外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一)生物性因素  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二)物理性因素 能损害机体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机械暴力、高温、低温、电流、激光、大气压的改变、电离辐射等。(三)化学性因素(四)营养性因素 营养过多和和营养不足都可引起疾病。

Page 6: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二、机体内部因素

(一)免疫因素 某些个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

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有些个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引起糖尿病。(三)遗传性因素(四)先天性因素(五)性别、年龄因素三、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Page 7: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三节 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目前,一般把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归纳为自稳调节紊乱、因果转化、损伤与抗损伤和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一、自稳调节功能紊乱•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 ,自稳态是通过自稳调节机制实现的,是维持整个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通过病因对机体的损害性作用而使体内自稳调节的某一个方面发生紊乱,而自稳调节任何一个方面的紊乱,不仅会使相应的机能或代谢活动发生障碍,而且往往会通过连锁反应,牵动其他环节,使自稳调节的其他方面也相继发生紊乱,从而引起更为广泛而严重的生命活动障碍。

Page 8: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二、因果转化•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原因和结果间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当原

• 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又

• 引起另一些变化,也就是说,由原始致病因素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

• 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由于原因和结果互相转化和交替,所以即使原始

• 病因已不存在,上述的因果交替仍可推动疾病过程不断发展。如原始病因机械暴力短暂地作用于机体,可使组织受损,血管破裂而导致大出血:

Page 9: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大出血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 交感神经兴奋

   回心血量锐减       短期 微动脉                   微静脉

   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组织缺氧

收缩

暂时减 少 出血,维持血压 在 一 定水平,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长

  

Page 10: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三、损伤与抗损伤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是推动很多疾病不断发展演变,推动因果连锁反应不断向前推移的基本动力。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的对比往往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在临床实践中,原则上应当尽可能支持和保持抗损害性反应而排除或减轻损害性变化,但当抗损害性反应转化为损害性变化时,就应当排除或减轻这种变化,从而促使疾病痊愈。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许多疾病损害位于某一局部,但影响是全身的,另外,有些全身性疾病常在某一局部表现,因此,医护人员应辨证地看待局部和全身性变化。

Page 11: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结局即疾病转归。可归纳为二种情况:康复和死亡。康复因程度不同,又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一、康复(一) 完全康复:即痊愈,指疾病时机体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除,机体机能、代谢、形态结构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劳动力恢复。(二)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引起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体内遗留有病理变化,经适应、代偿使机能、代谢恢复,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劳动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Page 12: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二、死亡(一)传统概念 长期 以来,人们一直把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传统观念认为死亡是一过程、经历,分为三个阶段。1.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脑干以上处于深度抑制。中枢神经、循环呼吸机能进行性减弱。2.临床死亡期:延髓以上处于深度抑制。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中仍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在濒死期或临床死亡期,重要器官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如果这种情况是由于失血、窒息、触电等原因引起,及时采取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就可能起复苏或复活的作用。3.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从大脑皮层到各组织器官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尽管个别组织(皮肤、角膜等)有微弱代谢,但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

Page 1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二)脑死亡• 死亡的标志应当是全脑的死亡,即全脑机能的完全的、不可逆的丧失,而不能只是大脑新皮质机能的丧失。

• 判断脑死亡的标准① 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② 不可逆性深昏迷。③ 颅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角膜、咳嗽、吞咽反射等)

④ 瞳孔散大或固定。⑤ 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 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