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 Upload
    tommy

  • View
    10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1 知识的基本概念. 1. 知识 知识 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 信息关联 在一起所形成的 信息结构 , 是构成 智能 的基础。 知识 → 信息 → 数据 → 符号. 2. 知识的特性. 相对正确性 :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正确。 不确定性 :知识存在 “ 真 — 假 ” 程度之分。 可表示性 :知识可数据化形式表示。 可利用性 :知识就是力量。. 3. 知识的分类. 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得到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知识的 作用范围 来划分,知识可以分为 常识性知识 、 领域性知识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Page 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1 知识的基本概念

1. 知识

知识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信息关联在一起所

形成的信息结构,是构成智能的基础。

知识→信息→数据→符号

Page 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 知识的特性

相对正确性: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正确。

不确定性:知识存在“真—假”程度之分。

可表示性:知识可数据化形式表示。

可利用性:知识就是力量。

Page 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3. 知识的分类

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得到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知识的作用范围来划分,知识可以分为常识性知识、领域性知识。

按照知识的作用及表示来划分,知识可以分

为事实性知识、规则性知识、控制性知识和

元知识。

Page 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按照知识的确定性划分,知识可以分为确

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

按照人类的思维及认识来划分,可分为逻辑

性知识和形象性知识。

Page 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的表示就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描述,把知识表示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结构。

4. 知识表示

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

知识表示研究用机器表示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是一种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的统一体,既考虑知识的存储,又考虑知识的使用。

Page 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表示方法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表示和过程性知识表示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表示主要是用来描述事实性知识。这类表示法就是将对象的有关事实陈述出来,并以数据的形式表示。

过程性知识表示主要用来描述规则性知识和控制结构知识。

Page 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这两类知识表示法中,包含了多种具体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有:

谓词逻辑表示法 产生式表示法 框架表示法 语义网络表示法 面向对象表示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 与 / 或树表示法

Page 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2 谓词逻辑表示法

谓词逻辑表示法以数理逻辑为基础,是目前为止能够表达人类思维活动规律的一种最精确的形式语言,最早应用于 AI 。

Page 1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对于事实性知识,谓词逻辑的表示法通常是由以合取、析取符号(∧、∨)连接形成的谓词公式来表示。

1. 知识的谓词逻辑表示

谓词公式 = 谓词 + 连接符

例如:对于事实性知识“张三是学生,李四也是学生”可以表示为:Is_student( 张三 ) ∧ Is_student( 李四 )

Page 1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对于规则性知识,谓词逻辑表示法通常是由以蕴涵符号 () 连接形成的谓词公式来表示。

例如:对于规则: “ 如果 x, 则 y” 可以表示为: xy

Page 1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 用谓词公式表示知识的步骤

定义谓词及个体 为谓词中的变元赋值

根据语义,用连接符连接谓词

Page 1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3. 举例

例 2.1 设有下列事实性知识:

张晓辉是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但他不喜欢编程序。

李晓鹏比他父亲长得高。

用谓词公式表示这些知识。

解 第一步:定义谓词:

COMPUTER(x) : x是计算机系的学生

LIKE(x , y) : x喜欢 y

HIGHER(x , y) : x比 y长得高

Page 1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定义个体:张晓辉 (zhangxh) ,编程序 (programming) ,李晓鹏 (1ixp) , father(lixp) 表示李晓鹏的父亲。

第三步:根据语义,用逻辑连接符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了表示上述事实性知识的谓词公式:

COMPUTER(zhangxh)∧~ LIKE(zhangxh , programming)

HIGHER(1ixp , father(1ixp))

第二步:将个体代入谓词中:

COMPUTER(zhangxh) ,~ LIKE(zhangxh , programming) ,

HIGHER(lixp , father(lixp))

Page 1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 2.2 下列是一些规则性知识: 人人爱劳动。 自然数都是大于零的整数。 所有整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用谓词公式表示这些知识。解 定义谓词: MAN(x) : x是人; LOVE(x , y) : x爱 y; N(x) : x是自然数; GZ(x) : x大于零。 I(x) : x是整数; E(x) : x是偶数; O(x) : x是奇数;

Page 1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按照第二步和第三步的要求,可以得到

“人人爱劳动”用谓词公式表示为:

(Vx)(MAN(x)→LOVE(x , labour))

“自然数都是大于零的整数”表示为:

(Vx)(N(x)→GZ(x)∧I(x))

“所有的整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表示为:

(Vx)(I(x)→E(x)∨O(x))

Page 1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4. 谓词逻辑表示法的特点

自然性—接近自然语言。 适宜表示确定性知识,不适宜表示不确定性知识。

易在计算机上实现。 采用归结推理方法(消解法)进行问题求解。

Page 1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3 产生式表示法

产生式表示法又称为产生式规则表示法。有心理学家认为,

人脑对知识的存储就是产生式形式。

产生式最早由 P.Post 于 1943 年提出,用于构造 Post 机计

算模型; 1972 A.Newell 和 H.A.Simon 在研究人类的认识

模型中提出了 Rule-Based 产生式系统方法以及规则表示

模式。目前,产生式表示法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知

识表示法,许多成功的专家系统都用它来表示知识。

Page 1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1. 产生式知识表示法

产生式表示法容易用来描述事实、规则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度量。

确定性规则知识的表示 PQ 或 IF P THEN Q不确定性规则知识的表示 PQ (可信度)

或 IF P THEN Q (可信度)

Page 2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如 : 规则 1 : if 该动物有羽毛 then 该动物是鸟规则 2 : if 该动物是鸟 and 有长脖子 and 有长腿 and 不会飞 then 该动物是鸵鸟

Page 2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确定性事实知识的表示。一般使用三元组表示: (对象,属性,值), 或者 (关系,对象 1,对象 2)

例如:事实“老李年龄是 45岁。”可以表示为: (Li , Age , 45) 事实“老李、老张是朋友。”可以表示为: (Friend , Li , Zhang)

Page 2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不确定性事实知识的表示。一般使用四元组表示:

(对象,属性,值,可信度)

或者 (关系,对象 1,对象 2,可信度)

例如:事实“老李年龄很可能是 45岁。”可以表示为: (Li , Age , 45 , 0.8) 事实“老李、老张不大可能是朋友。”可以表示为: (Friend , Li , Zhang , 0.1)

Page 2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 规则组知识表示法

规则组 = 规则架 + 规则体

RULE n IF …… THEN ……

RB{

体规则 IF …… THEN ……

计算规则

}

Page 2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RULE 11

IF 土壤肥力等级 THEN 目标产量

RB{

IF 土壤肥力等级 =“ 高” THEN { 目标产量 =130;};

IF 土壤肥力等级 =“ 中” THEN { 目标产量 =90;};

IF 土壤肥力等级 =“ 低” THEN { 目标产量 =65;};

}

Page 2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3. 产生式系统的组成

推理机

综合数据库规则库

图 2.1 产生式系统的基本结构

Page 2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4. 产生式表示法的特点

清晰性:格式固定、形式简单。

模块性: 知识单元(规则)独立,知识库与推理机分离,知识库维护方便。

自然性:表达因果关系自然,符合思维习惯。

表示能力强:不仅能表示确定性知识,而且能表示不确定性知识

Page 2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语义网络是 1968 年 J. R. Quillian 在研究人类联想记忆

时提出的心理学模型,认为记忆是由概念间的联系实现的。

随后在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用做知识表示,在 ES中语义网

络首先由 PROSPECTOR 实现。

目前,语义网络已成为 AI 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知识表示方法。

2.4 语义网络表示法

Page 2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语义网络是通过概念及其语义关系来表示知识的一种网络图,它是一个带标注的有向图,由节点和弧构成。

2.4.1 语义网络的概念及其结构

节点:表示不同对象(概念、事物、属性、情况、动作、状态等);可以带有表征对象特性的若干属性。

弧:是有方向、有标注的。方向体现节点间的主次关系,标注表示节点间的语义关系。

Page 2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其中: A和 B分别代表节点, R表示 A和 B之间的某种语义

联系。

一个最简单的语义网络可由一个三元组表示: (节点 1 ,弧,节点 2)它可用有向图表示,称做基本网元。

张三 李四同学

( 张三,同学,李四 )

Page 3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当把多个基本网元用

相应的语义联系关联

在一起时,就可得到

一个语义网络。

在语义网络中,节点还可以是一个语义子网络,所以,语义网络实质上可以是一种多层次的嵌套结构。

Page 3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2 语义网络中的基本语义联系类属关系: 苹果树 果树AKO

两只手 人体Part-of包含关系:

张三 一支笔Have占有关系:

张三入学 李四入学Before时间关系:

加油站 桃园路Located-at

位置关系:

Page 3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相近关系: 猫 虎Similar-to

身体好 参加锻炼推出推论关系:

多栽树 环境好If-then因果关系:

老张 50 岁Is属性关系:

整数

正整数Composed-

of 零负整数

组成关系:

Page 3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3 语义网络表示知识的方法

1. 事实性知识的表示

Page 3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 情况和动作的表示

例: 一 只 名 叫“ 神 飞 ” 的 小燕 子 从 三 月 到十 一 月 占 有 一个巢。

Page 3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张三送给李四一支钢笔。

Page 3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3. 逻辑关系的表示

例:参加比赛者

有工人、有干部、

有高的、有低的。

Page 3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每个学生都学习了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Page 3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4. 规则性知识的表示

A BRAB

多栽树 环境好If-then

Page 3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4 语义网络表示知识的步骤

确定问题中的所有对象及其属性;

分析并确定语义网络中所论对象间的关系;

根据语义网络中所涉及的关系,对节点及弧进行整理。

Page 4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5 举例

Page 4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Page 4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Page 4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6 语义网络知识表示下的推理语义网络表示的问题求解系统由两部分构成:语义网络知识库:存放许多已知事实的语义网络。推理机:求解问题的程序。

语义网络系统中的推理方法一般有两种:匹配推理:根据待求解问题,构造一个带有空标注的网络片段,再到知识库中寻找可匹配的语义网络,求得问题的解答。

继承推理:下层节点继承上层节点的属性或方法。

Page 4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 2.10 匹配推理

Page 4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4.7 语义网络表示法的特点

结构性: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能将事物间的语义联系显式地表示出来;下层概念节点可以继承、补充、变异上层概念的属性,实现信息的共享。

自然性:带有标识的有向图,自然语言转换容易。

联想性:联想记忆模型。

非严格性:没有公认的形式表示体系。

Page 4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 框架表示法

框架表示法由 M. Minsky1975 年提出,它针对人们在理解事物情景时的心理学模型,论述了人们理解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框架表示法最早用作视觉感知、自然语言对话等问题的知识表示 , 目前已作为一种通用数据结构来表示知识对象。

Page 4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框架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储有大量事物的典型情景,

这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这些典型

情景都是以一种类似于框架的基本知识结构存储在

记忆中的。当面临一种新事物情景时,就从记忆中

找出一个合适的框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细节加以

修改、补充,从而形成对当前事物情景的认识。

2.5.1 框架理论

Page 4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当一个人将要走进一个教室之前,他就可以想像这个教室一定有四面墙,有门、窗、天花板和地板,还有黑板、讲台、课桌、坐凳等,尽管他对这个教室的具体细节如教室的大小、门窗的个数等还不清楚,但对教室的基本结构是可以预见的。

例如: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在以前的认识活动中已在其头脑中建立起了有关“教室”这一概念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不仅指出了相应事物的名称 (教室 ) ,而且还指出了事物各有关方面的属性 (墙、门、窗等 ) ,通过对该框架的查找就很容易得到有关教室的特征。

在他进入教室之后,经观察得到了教室的大小、门窗的个数等细节,把这些数据填人到教室框架中,就得到教室框架的一个具体实例,这是他关于这个教室的视觉印象,称为实例框架。

Page 4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2 框架的定义及组成

1. 框架的定义框架是用于描述静态对象的通用数据结构,该对象用“对象—属性—属性值”表示。

框架由若干个槽( Slot )组成,槽用于描述对象的属性。

槽又可由槽值或若干个侧面组成,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

侧面可由一个或多个侧面值组成。

Page 5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 框架名 > < 槽名 1>< 槽值 1>|< 侧面名 11>< 侧面值 111 ,侧面值 112 ,… > < 侧面名 12>< 侧面值 121 ,侧面值 122 ,… > … < 槽名 2>< 槽值 2>|< 侧面名 21>< 侧面值 211 ,侧面值 212 ,… > < 侧面名 22>< 侧面值 221 ,侧面值 222 ,… > … …< 槽名 k>< 槽值 k>| < 侧面名 k1>< 侧面值 k11 ,侧面值 k12 ,…

> < 侧面名 k2>< 侧面值 k21 ,侧面值 k22 ,… > …

2. 框架的组成

Page 5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框架名: < 计算机主机 >主机品牌:联想 1+1生产厂商:北京联想集团公司CPU :品牌: Intel 型号:奔腾Ⅲ/ 933主板:品牌: QDI 型号: ATX VA5内存:品牌:现代 型号: SDRAM 容量: 128MB硬盘:品牌: Seagate 型号: ST320423A 容量: 20GB

例:“计算机主机” 框架

Page 5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3 用框架表示知识的步骤

分析对象及其属性,对框架中的槽进行合理设置。

考察对象间的各种联系,使用一些表达联系的槽名( ISA 、 AKO 、 Instance 、 Part-Of )以及将槽值设置为另一个框架的名字来实现上下层框架间的联系。

考虑上下层框架间具有继承性,对各层框架的槽及侧面进行组织安排,避免信息描述的重复。

Page 5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4 框架举例例 2.12 “教室”框架。 框架名: <教室 > 墙数: 窗数: 门数: 座位数: 前墙: <墙框架 > 后墙: <墙框架 > 左墙: <墙框架 > 右墙: <墙框架 > 门: < 门框架 > 窗: <窗框架 > 黑板: <黑板框架 > 天花板: <天花板框架 > 地板: <地板框架 > 讲台: <讲台框架 >

例 2.11 “优质商品”框架。

框架名: <优质商品 >

商品名称:

生产厂家:

获奖情况:获奖等级:

颁奖部门:

获奖时间:

Page 5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 2.15 “ 自然灾害”框架系统

Page 5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 2.16 综合知识体 = 描述性框架 + 规则组框架:

FRAME 1 架名 STATE 状态槽名(集) IF…… THEN…… (条件侧面 PROCESS ) …….

DEFAULT(默认侧面) PROCESS 处理槽名 处理侧面 ADVICE

无处理侧面 (调用子框架或规则组)实例框架

Page 5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5 框架表示下的推理方法

框架表示的问题求解系统由两部分构成:框架知识库:框架及其相互关联构成的知识库。推理机:求解问题的程序。

框架系统中的推理方法一般有两种:匹配推理:根据待求解问题,构造一个带有空槽的初始问题框架,再到知识库中寻找可匹配的预选框架,并对预选框架进行评价,求得问题的解答。

继承推理:下层框架继承上层框架的属性及其值。

Page 5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框架名: <教师— 1>

姓名:范怡伟

年龄: 30

性别:男

职称:讲师

部门: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

住址: <住址框架— l>

工资: < 工资框架— l>

参加工作时间: 1996 年 10月

框架名: <教师— 2>

姓名:李连鹰

年龄: 58

性别:男

职称:教授

部门: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

住址: <住址框架— 1>

工资: < 工资框架— l>

参加工作时间: 1966 年 10月

例 “教师”框架系统

Page 5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初始问题框架 ?

框架名: <教师— x>

姓名:?

年龄: <35

性别:男

职称:讲师

Page 5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5.6 框架表示法的特点

结构性:框架表示法的知识单位是框架,框架能把知识的内部结构显式地表示出来,是一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

继承性:在框架网络中,下层框架可以继承上层框架的槽值,也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改。

自然性:框架表示法体现了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的情景思维活动。

不足:只善于描述静态知识对象,不能表达过程性的知识。

Page 6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6 面向对象表示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已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

在智能系统的设计中,人们开始使用面向对象技术。

在知识表示、知识库管理、专家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Page 6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6.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就是由一组数据及与该组数据相关的操作构成的封装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

类:在概念上是一种抽象机制,它是对一组相似对象的抽象。类、子类、对象就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

继承:子类拥有父类的变量和操作,实现数据共享。

封装: 对象是封装的数据及操作。对象间通过消息互递实现联系。

多态:一个名字可以有多种语义,可做多种解释。

Page 6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6.2 面向对象的表示知识方法

•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概念是对象,对象的进一步抽象则构成类,类、子类和对象 (类的实例 )构成了一个层次结构,而且子类可以继承父类的数据及操作。

•这种层次结构及继承机制直接支持了分类知识的表示,知识可按类以一定层次形式进行组织,类之间通过链实现联系。

Page 6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表示知识的一般描述形式:

Class< 类名 >[: <父类名 >] [< 类变量表 >] Structure < 对象的静态结构描述 > Method < 关于对象的操作定义 > Restraint <限制条件 > End

Page 6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例:基于 OOP 的综合知识体 = 知识体 · 对象块

ASK(提问集)

BEGIN(开始知识体)

{ 控制对象块 }

KB(知识体)

{ 对象块 }

……..

RG(规则组对象块)

KB(功能)

{RULE n }(规则组)

END

……..

面向对象实例

Page 6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7 状态空间表示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就是以“状态空间’’的形式来

表示问题及其搜索过程的一种方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是人工智能中最基本的形式化方

法,是讨论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

Page 6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1. 状态

是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中不同时刻状况的数据结构。

一般用一组变量的有序集合表示:

Q=(q0, q1 , ... , qn)

其中每个元素 qi(i=0, l , 2,…, n) 为状态变量。

2.7.1 问题状态空间的构成

当给每一个变量以确定的值时,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状态。

Page 6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算符:引起状态中某些变量发生变化,从而使问题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操作。

2. 算符

•算符可分为走步、过程、规则、数学算子、运算符号、逻辑符号等。

•例如:在产生式系统中,每一条产生式规则就是一个算符;而在下棋程序中,一个算符就是一个走步。

Page 6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状态空间:一个问题的全部状态及一切可用算符构成的集合。

3. 状态空间

•状态空间由三部分构成:问题的所有可能初始状态构成的集合 S;算符集合 F;目标状态集合 G 。

•用一个三元组表示如下:

(S, F, G)

Page 6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状态空间图:状态空间的图示形式。其中节点表示状态;有向边 (弧 ) 表示算符。

Page 7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状态空间的问题求解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集 S

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算符运算,到达目标状态。

4. 问题的解

由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的序列就构成了

问题的一个解。

Page 7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1) 定义状态的描述形式。

2.7.2 用状态空间表示问题的步骤

(2) 用所定义的状态描述形式把问题的所有可能的

状态都表示出来,并确定出问题的初始状态集合

描述和目标状态集合描述。

(3) 定义一组算符,使得利用这组算符可把问题由

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Page 7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问题求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把算符作用于状态的过程。

2.7.3 利用状态空间求解问题的过程

首先将适用算符作用于初始状态,以产生新的状态;

然后再把一些适用的算符作用于新的状态;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产生的状态为目标状态为止。

这时,就得到了问题的一个解,这个解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构成的序列。

问题:①最优解问题;②搜索策略问题。

Page 7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已知 3个柱子 l 、 2、 3和两个盘子 A 、 B(A 比 B小 ) 。

•初始状态下, A、 B依次放在 1柱上;目标状态是 A、 B依次放在柱子 3上。

•条件是每次可移动一个盘子,盘子上方是空顶方可移动,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大盘在小盘之上。

例 2.16 二阶 Hanoi 塔问题

Page 7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①定义问题状态的描述形式

设用 Sk=(SkA , SkB) 表示问题的状态, SkA 表示盘子 A 所在的柱号, SkB表示盘子 B所在的柱号。

第一步:用状态空间表示问题

②用状态描述形式把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状态都表示出来。本问题共有九种可能状态 :

S0=(1 , 1) , S1=(1 , 2) , S2=(1 , 3) S3=(2, 1), S4=(2, 2) , S5=(2, 3) S6=(3, 1), S7=(3, 2) , S8=(3, 3) 问题的初始状态集合为 S={S0},目标状态集合

为 G={S8}。

Page 7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Page 7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算符 A(i , j) 表示把盘子 A从第 i号柱子移到第 j号柱子上的操作;

算符 B(i , j) 表示把盘子 B从第 i号柱子移到第 j号柱子上的操作。

算符组 F中共有 12个算符 :A(1 , 2) , A(1 , 3) , A(2, 1), A(2, 3) , A(3, 1),

A(3, 2)

B(1 , 2) , B(1 , 3) , B(2, 1), B(2, 3) , B(3, 1),B(3, 2)问题的状态空间 (S, F, G)构造完成。

③定义一组算符 F

Page 7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根据状态空间的 9种可能状态和 12种算符,构造它的状态空间图:

第二步:问题求解

Page 78: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在状态空间图中,从初始节点 (1 , 1)(状态 S0)

到目标节点 (3, 3)(状态 S8) 的任何一条通路都

是问题的一个解。

最短的路径长度是 3,它由 3个算符组成: A(1 ,2) 、 B(1 , 3) 、 A(2, 3) 。

Page 79: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8 与 / 或树表示法

•与域树表示法是一种用于表示复杂问题及其求解

过程的形式化方法。

•与域树采用分解和变换的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

为一系列本原问题,通过对这些本原问题的求解

来实现对原问题的求解。

Page 80: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本原问题:是指那种不能或不需要再进行分解或

变换,且可以直接解答的问题。

•归约: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或变换为一组本原问

题的过程。

Page 8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问题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解是所有子问题解的“与”,即只有当所有子问题都有解时,原问题才有解。

问题的等价变换:是指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同构或同态的等价变换的过程。即将原问题变换为若干个较容易求解的新问题,只要这些新问题中有一个有解,则原问题就有解。等价变换所得到的新问题的“或”与原问题等价。

2.8.1 问题的分解与等价变换

Page 82: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8.2 问题归约的与/或树表示

1. 与树:当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时,可用一个“与树”来表示这种分解。

2. 或树:当把一个复杂问题变换为若干个与之等价的新问题时,可用一个“或树”来表示这种变换。

Page 83: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3. 与/或树:如果一个问题既需要通过分解,又需要通过变换才能得到其本原问题,则其求解过程可用一个“与/或树”来表示。

Page 84: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4. 解树:解树是一个由可解节点构成,并且可由这些可解节点推出初始节点 (原始问题 )也为可解节点的子树。

Page 85: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①对所要求解的问题进行分解或等价变换。

②若所得的子问题不是本原问题,则继续分解或

变换,直到分解或变换为本原问题。

③在分解或变换中,若是不等价的分解,则用

“与树”表示,若是等价变换,则用“或树”

表示。

2.8.3 用与/或树表示问题的步骤

Page 86: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2.8.4 与/或树表示举例

Page 87: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