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全民健身概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 了解促进竞 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措施, 分析《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对北京 奥运会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 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反映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 巨大成就并随着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扩大健身积极性空前高涨为适应体育事业 发展的这些新需要1994年原国家体委颁发了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 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气象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竞技体育对全民 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十章 280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国 奥运会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扩大, 健身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适应体育事业 健康、 协调发展的新气象。 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 巨大成就, 并随着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要点 280 利, 采取了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从而使竞 技运动更具魅力。 由于激烈的竞争性和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竞技体育 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激励人们去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强化 既是竞技体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因 之情不可抑制。 竞技体育产生的非常深刻的社会影响, 让广大人民群众 281 第 十 章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 了解促进竞

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措施, 分析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对北京

奥运会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国

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反映。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

巨大成就, 并随着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扩大, 健身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适应体育事业

发展的这些新需要, 1994年原国家体委颁发了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和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

健康、 协调发展的新气象。 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竞技体育对全民

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十章

280

Page 2: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第一节 竞技体育与全民

健身活动的关系

一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导向作用

(一) 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性, 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

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也是竞技体育与其他

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的最大区别。 这种激烈的竞争性既是竞技运动

发展的本质要求, 也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然。 竞技体育中, 参加者总是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战胜对手, 以显示个人、 团体的

存在和力量。 战胜对手的强烈欲望, 使得竞技体育中的竞争越来越激

烈。 参加者及其所代表的组织、 社会团体乃至国家, 为了取得比赛的胜

利, 采取了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从而使竞

争越来越激烈。 日益激烈的竞争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 也使竞

技运动更具魅力。 由于激烈的竞争性和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竞技体育

不仅备受社会关注, 而且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情感体验。

当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 人民群众情绪激昂、 喜悦

之情不可抑制。 竞技体育产生的非常深刻的社会影响, 让广大人民群众

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激励人们去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强化

了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

(二) 竞技体育高超的技艺性, 吸引人民群众强身健体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完美的技术, 否则就难以

取得比赛的胜利。 各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日臻完善, 在表现新、 难、

高、 险的同时, 日益向艺术性和观赏性方向发展, 使现代竞技运动的观

赏价值越来越高, 因此, 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高度的技艺性

既是竞技体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因

此, 各运动项目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争取比赛胜利的同时, 又要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 享受、 观赏的需求, 使人民群众在欣赏体育的

无穷魅力时, 唤起自身的审美情趣。

除了竞技体育自身的高度技艺外, 大型比赛上一整套特有的恢弘、

庄严的传统仪式也能感染广大人民群众。 如千万人的圣火传递、 盛大的

入场仪式、 万人的文艺演出、 点燃圣火、 放飞和平鸽、 运动员和裁判员

281

Page 3: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的庄严宣誓、 严肃而热烈的授奖仪式、 充满欢快和激情的闭幕式等, 它

们既反映了竞技体育的文化特征, 又充满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这些庄严

的传统仪式, 能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民族自豪

感得到加强。 这种对于审美价值的判断对追求健康、 健美的人们无疑起

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对激励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 积极参加群众体

育活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 竞技体育高尚的娱乐性和广泛的国际性, 能提高人民群众参

加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竞技运动虽然竞争日益激烈, 但并未完全失去原有的娱乐特

征。 参加者可以通过表现自我, 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喜悦, 广大人民群

众也可以通过直接、 间接的方式观赏竞技运动比赛, 从日常紧张的工作

和生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 获得一种自由感、 轻松感、 解放感和美的享

受。 因此, 观赏甚至直接参与竞技运动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度过余暇时间

最为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 群众体育活动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竞技运动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形式, 是没有国界的。 其科学知识以

及运动技术等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尽管世界各国的政治制

度和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差别, 所走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但在竞技体育领

域则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点。 从某种意义说, 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无

声的语言。 人们通过竞技体育比赛进行交流, 加强了解, 增进友谊。 虽然

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竞技体育的这一导向作用, 会吸引更多的人

民群众参与到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中。 这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健身的需要,

也能给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人们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从而提高人民群

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群众体育活动更广泛、 深入地开展。

二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示范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屡次登上世界冠军奖台, 锻炼体质、 强

国富民成为人民大众的共识。 我国登山健儿首次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

峰, 使 “三年困难时期” 的中国人民激动万分。 隐藏在这种 “激动” 后

面的是国民对 “强壮” 的深层思考: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与单个的自然

人一样, 只有自身的强壮和永不衰竭的拼搏精神, 才能获得自身的尊严

和美满的生活。 于是, 即使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 全民体育活动仍

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展起来, 广播操、 拔河、 跳绳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

活动遍及全国城乡。

20世纪70年代, 我国的大众体育已形成轰轰烈烈的局面, 各厂矿、

282

Page 4: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机关、 学校、 部队常年有群众性的体育比赛, 乒乓球运动更是借中国男

团在北京夺得世界冠军之机而风靡神州大地。

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 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大好形势推动下, 我国的竞技体育

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竞技运动水平

和实力已居亚洲榜首, 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有所缩小, 见表10-1、

表10-2。 竞技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重大

书书书

!" #!$

"#$%&

%

'(&

!&

')*+,-./0

!" #$ %& '( )( *( '(+,-

% !%'(

./0

)! *! &!

12

!" !%')

34

%& '( &)

12

!! !%%"

56

!'+ !", *!

12

!( !%%&

78

!() '+ *,

12

!+ !%%'

9:

!(% ,, )'

12

!& (""(

;<

!*" '& ,&

12

=

$

>

,&% &'& +,'

$$

!"#$

!

%&'()

"

*+,

#$

-.*+/0123

!%%,

42

%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0

1

2

$) !&'*

345

!+ ' & )$ *

$* !&''

6 7

+ !! !$ $' !!

$+ !&&$

89:;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BC

)$ !, !* () $

D

1

2

!) !&'"

EFGHI

!* !&'*

JKLM

!+ !&''

NOPQ

!( !&&$

ROSTO

) )

!, !&&(

UVWXO

! $ )

!' !&&'

Y Z

( $ '

!& $""$

[I7

$ $ * ' !)

$" $""(

\]

$ * + !! !*

^

%%%%

_

!!( !!$ &! )!&

283

Page 5: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振奋民族精

神, 培养爱国主义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这一源

于竞技体育比赛的口号, 使体育运动与人民生活更加息息相通。 中国女

排的五连冠、 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十一连胜, 成为中国改革开

放初期渴望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象征。 “围棋热”、 “排球热” 遍及

全国, 各种形式的围棋比赛、 排球比赛将全国性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向高

潮, 并在全国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体育运动之乡、 体育明星之城。 锻炼身

体、 增强体质, 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 1993年, 在总结20

世纪80年代体育运动发展与改革的基础上, 原国家体委制定了 《关于深

化体育改革的意见》, 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体育改革的

目标与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国竞技体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 建立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协会, 实施专项管理的

新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向职业化、 产业化迈出了有力的步

伐。 传统优势项目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有影响的弱势项目发展也较

快, 竞技体育的竞争性、 观赏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 在1996年亚特

兰大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

影响下, 人民群众关注竞技体育的热情大幅度上升, 参与群众体育活动

的积极性增强, 并表现出对有影响、 成绩突出的项目的强烈的参与意

识, 具有范围明显扩大、 人数明显增加等特点。

在竞技体育迅猛发展和我国国际影响扩大的同时, 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也已经在整体实现小康, 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锻炼意识、 健身需求增强,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

发展态势。 各时期表现出的群众体育活动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中竞技体

育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是成为这一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 全民健身活动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我国运动员在各

项国际大赛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从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

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第1个世界冠军至2002年2月, 中国运动员在奥运

会、 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国际大赛中, 共获得世界冠军1500个, 超

过和创造出世界纪录1054次。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更是得

到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以来,共获得1146个世界冠

军。 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而作为构

284

Page 6: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成群众体育的两块重要基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 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

人才的唯一资源。 广泛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

天地, 那些颇富天赋的可塑之才往往首先进入学校体育中的课余训练队

伍里, 开始接受培养, 而其中的佼佼者依次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 倘若

没有课余训练, 就没有了最广泛的体育人才基础, 就没有了尽可能早的

竞技人才准备。 学校体育活动无论是对竞技体育所需人才的数量方面还

是质量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 现代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

地, 完善的设施, 先进的研究手段, 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研究人员等,

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运动队拥有外, 只有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 它为

课余训练的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河南省参加体育传统项目的人数为342 426人,占全国参加体育传统项

目总人数的6.80%。 截至2002年,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837.94万

人,占全国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20 527.95万人的8.9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河南省参加体育传统项目的人数还是过少,从人口比例来讲还有2.15%以上

的潜力可挖。 2002年,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在校学生人数为18 773人,排

在湖南省、 四川省、 山东省、 广东省之后位居全国第5位。 河南省少年儿

童业余体校在校学生中,体委系统为18 215人,占到了全部人数的97.03%,而

其他系统仅有558人。 河南省地 (市) 级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976

人,占到全国的10.5%; 从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在总人数

方面呈缓慢上升趋势; 与全国其他省份横向相比,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所设

各种班级形式的学生人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单从人数基数来

看,后备人才的规模还是在逐渐扩大的,但质量不高是突出的问题。

资料来源: 高松山: 《河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其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

究》, 载 《体育科学》 2005年第2期。

经过50多年的努力, 我国学校课余训练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各级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已发展到2万多所,

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

才。 同时, 课余训练又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开展, 青少年体质的全面提高

① 《战略抉择》, 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1年版, 第365页。

285

Page 7: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又给课余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使学校体育在良性循环中, 给竞

技体育提供充足、 有力的人才支持。 从表10-3、 表10-4可以看出, 儿童

业余体育学校学生人数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人数越多的省市, 竞技体育

水平越高。 另外, 竞技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学校教育。 国家

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现代体育

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国务院领导同

志多次指示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提高体育队伍的素质。提高素质既包

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高素质的人才,一要靠培养,二要

靠教育……”这主要在学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中才能得以实现。

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社会体育和其他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

展, 不仅扩大了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体

质,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努力拼搏、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

神。国富民强,民强国富,这些具有健康体魄的国民,将对国家的经济建设

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全民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发展的互动互补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不同的两种体育形态,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 * , + !

%%

!"#$

!"

%&'(

#$

)*+,-./01

)""!

23

$

4

!*"

5

%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 + $ ) !

%%

!"#$

!"

%&'(

#$

)*+,-./01

'""!

23

$

4

!+"

5

%

286

Page 8: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渗透, 彼此促进, 互动互补, 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生活日益丰

富, 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已成为时代潮流, 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

需要的人对健身的要求, 克服了高水平竞技体育对参与者在体能和身体

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局限。 广泛开展的群众体育不仅提高了国民身

体素质, 同时影响和带动了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为竞技体

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创造了条件。 因此, 群

众体育是整个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 没

有牢固的群众体育基础, 高水平竞技体育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 竞技体育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示范作用, 吸收群众体育

中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从我国体育发展过程

看, 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 竞技水平也明显提

高, 如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中国运动员的出色成绩引发了全国性

“乒乓热” 的形成, 而全国 “乒乓热” 又给我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提供了

雄厚的基础。 因而,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竞技体育都应当是在

群众体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此, 虽然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到相

当高的水平, 但它与群众体育仍然不可分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了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

展, 原国家体委先后颁布实施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和 《奥运争光计

划纲要》。 两个计划的实施是我国近几年来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

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彼此促进, 互

动互补, 共同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

活动协调发展的对策

— 正确认识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

(—) 正确认识奥运争光计划

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并发布实施了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1994年至

2000年), 这个计划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的重大贡献在于总结和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

287

Page 9: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来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 特别提出了竞技体育改革的整体思路。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把竞技体育目标分解为体制、 机制改革目标, 基

础实力目标, 实力目标, 第一次把竞技体育改革置于体育体制和机制改

革基础之上, 并提出要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符合现

代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

强对抗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中强调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的结构性和层次性, 这种结构首先表

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在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实施过程中

强调正确处理与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关系, 使其协调发展。 同时还

注重正确处理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 重点项目与非重点项目之间的关

系, 促进竞技体育运动各项工作、 各层次、 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实施以来, 各项主要措施较好地得到贯彻落

实, 有力地保证了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制定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基本实

现。 首先在体制改革、 机制转换目标上, 建立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

心, 强化了运动项目的纵向管理; 逐步加大国家对竞技体育投入的同

时, 拓宽了社会投入的渠道, 基本形成了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

局; 建立了竞技体育法律、 法规体制和各种制度, 各类人才竞争机制

等, 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基础实力目标方面, 根据1998和1999年

底统计的资料显示, 我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 重点项目和非重点项

目结构等更趋合理与科学, 后备力量比较充实, 增强了我国运动项目的

竞争能力。 从实力表现目标来看, 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升到了第三位,

跻身第一集团。 特别是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

32枚金牌、 17枚银牌、 14枚铜牌, 奖牌总数63枚, 在金牌榜上排名第

二, 实现了运动成绩历史性的突破。 这些成绩的取得, 不仅对竞技体育

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也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广泛、 深入地开

展, 对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 正确认识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

大决策。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 社会支持、 全民参与的体育健

身计划, 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

的发展战略规划, 是在总结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在深

化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

质,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推动社会主义

288

Page 10: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① 《经济日报》 2002年12月9日。

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 明确了20世纪末和到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提出了加强全

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划分了实施步骤和阶段, 是我国新时期全民

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把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服从于为党的中心

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服务, 作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出发点; 把动员

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普遍增强人民体魄作为开展全

民健身工作的核心和主题; 把深化体育改革, 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进

程, 探索新时期体育管理运行机制, 处理好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作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一条主线; 把加快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 逐

步建成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作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突出特色。

通过贯彻和落实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全民健身事业

的整体水平, 使群众体育工作全面、 健康地发展, 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的

生活化、 普遍化、 社会化、 科学化、 产业化和法制化, 并建立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新模式和新格局。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实施以来, 新增了大量群众体育健身设施, 全国体育人口逐年增

加, 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竞技体育的可持

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处理好制约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关联因素

(一)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城

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十五” 期间, 我国城

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5%

左右。 这样, 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8000

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超过3000元。 到2020年, 我国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4 000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超过

10 000元, 人民生活水平将产生一个质的变化。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

农村居民食物性消费比重有了较大幅度下降。

居民在满足 “吃” 的同

时, 用于发展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增长, 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 但是,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中, 20岁以下、 50岁以

289

Page 11: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分别占52郾17%和48郾72%, 而21岁至35岁的仅为

25郾45%, 36岁至50岁的为26郾57%, 曾经有过健身消费的人只有3%左右。

这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不相适应。 究其原因, 与人民群众在计划经济

条件下形成的将群众体育当做单纯福利性事业, 离开政府就无法运作以

及 “无病即健康” 等陈旧观念息息相关。 因此, 欲改变全民健身活动相

对滞后的状况, 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就必须转变观念, 提

高认识, 正确理解健康投资的重要性和树立健身、 健美的健康新观念,

冲破旧观念的束缚, 全民健身活动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更大发展。

(二) 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普及与提高是对立的统一,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相互推

动, 共同发展。 普及是基础, 没有普及就不会有提高; 没有提高, 普及

就不会经常和持久。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是开展体育运动所必须遵循的

方针。 一个运动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越多, 越有可能更快地提高参加这

个项目的广大群众的运动技术水平。 广大群众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提高

了, 从基层到全国, 优秀运动队和运动员就会大量涌现。 这些优秀运动

队和运动员之间, 再经常较量, 你追我赶, 他们的水平也就会一层一层

地提高, 从而使全国的体育运动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处理好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 促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没有金牌就没有竞争, 没有竞争的体育将失去它独有的魅力。 但金

牌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 离开社会效益单纯追求金牌效益, 只会削弱整

个国家体育的综合实力, 只能是表面的虚假繁荣。 现在许多市、 县体委

纷纷砍掉 “三大球”, 其指导思想是算经济账, 投入大, 金牌只有三块,

不如抓那些投资少, 易获奖牌的项目, 没有看到 “三大球” 在群众中的

普及程度及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 没有看到 “三大球” 在全民健身活动

中的重要性。 因此, 要消除单纯的金牌效益观念, 挽救 “三大球” 和跟

“三大球” 遭遇相似的集体项目, 提高其普及率, 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

开展。

(四) 改变单纯以金牌、 总分作为衡量体育工作主要标准的做法

如果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对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价, 单纯以省

市在全运会获奖牌数、 总分数为尺子, 那就只会使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围

绕金牌做文章, 全民健身只能成为次要工作。 要改变单纯以金牌、 总分

作为衡量体育工作好坏标准的做法, 而增加全民健身工作的考核内容。

改变片面追求比赛成绩, 忽视全民健身工作开展倾向, 形成正确导向,

290

Page 12: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使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金牌和体质双丰收。

(五) 竞技体育走向市场, 国家、 社会、 个人投资相结合

从20世纪80年代起竞技体育开始走向市场, 发挥其功能, 与经济结

合, 展现自身的价值, 实现社会体育资源的整体配制。 由于市场的不完

善、 不确定, 竞技体育要实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 调动多方面的积

极性, 凡能进入市场的运动项目, 政府都要为其创造条件, 一些优势项

目暂不能进入市场, 仍由国家来办, 保持项目的优势地位。 有能力培养

世界级水平运动员的省、 市要发挥各省、 市的积极性, 既利于资金的合

理使用, 又可形成全国项目的多强对抗, 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 国家对

体育投入不足的状况, 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竞技体育走向市场不仅为群

众体育走向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且大大增加了资金来源, 可促进

群众体育的发展速度。

(六) 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功能

学校体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卫生教育、 体育方法的传授、 体育场

所的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引导上。 发挥这些功能, 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

改进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充分发挥现有的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功

能, 变体育达标为体育考核,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需要指出的

是, 目前各级学校的运动场馆、 器材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很多

地方还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 实际上国家用在这方面的投资就是供广

大青少年使用的, 但他们在使用这些运动场馆和器材时却受到了许多限

制。 另外, 学校配有专门的体育教师, 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体育教

师的职责也应发生变化, 他们仅仅满足于体育课的教学是不够的, 课余

指导、 课余训练应该是体育教师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 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配套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体育以

社会化为突破口, 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个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成

效。 但是, 体育经费不足, 人才缺乏, 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够, 社

会体育组织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 体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还不尽如人

意。 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因此, 加强

改革的力度, 制定配套措施已势在必行。

(一) 转变体育的行政职能, 改变行政办体育的局面

我国体育的行政管理有两条渠道, 即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体育总局

和各级体育 (文体) 局以及作为社会组织的各种团体。 应改变高度集中

291

Page 13: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的体育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同时改变国家体育总局和

地方体育部门的职能。 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体育总局, 应按照精简、 统

一、 效能的原则, 转变职能,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控制上来。 也就是

说, 总局要简政放权, 地方体育主管部门也要简政放权。 但是, 目前体

育行政部门各种体育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放到具体的事业单位和体育团

体, 政府部门既要管理, 又要具体经办体育, 这种职能错位造成了体育

的政府行政干部忙于事务, 难以脱身, 影响到对体育事业的宏观决策。

因此, 必须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 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建

立办事高效、 运转协调、 行为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 明确政府职责, 完善保障措施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增

长, 在 “六五” 时期投入约为25亿元人民币, “七五” 时期达60多亿元人

民币, 在 “八五” 时期达到103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年投入20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优秀运动员的经费投入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 见表

10-5。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公布的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 1996

年我国各级体委系统的体育经费是28郾41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

14郾35%, 业余训练经费占13郾05%, 中等专业学校经费占10郾41%, 竞赛经

费占11郾39%。

显然, 群众体育的投入与1996年优秀运动队经费占体育事

业经费34%的比例相差甚远。 从同时公布的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① 詹建国: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研究》,载《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10期。

② 詹建国: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研究》,载《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10期。

③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94页。

书书书

!" #$%!&&!

"#

!&&'

"$%&'()*+,-./0)*123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2

Page 14: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看, 以家庭为单位, 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58郾3%, 100元~200

元的占27郾8%, 200元以上的仅占13郾9%。 8郾6%的体育人口有到经营性体

育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意向。 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 城乡居民

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价格, 能接受1元~3元的占63郾6%, 10元以上的只占

15郾5%。

优秀运动队相对多的投入保证了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 而体育

消费的低水平制约着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因此, 明确各级政府对

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十分重要。

各级政府必须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负责

制订和组织实施体育发展规划, 认真制定体育政策和法规。 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应当把 《体育法》 中 “体育事业经费、 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

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

业的投入” 的规定落在实处。 按照 “分级管理、 分级投资、 分级负责”

的原则, 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国性体育组织机构的活动, 承担为国

争光任务的重点运动项目, 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扶持经济欠发达地

区体育发展, 国家训练基地的建设等事项。 地方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建设

体育设施; 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服务, 扶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

体育活动; 发展学校体育和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建立和完善体育专

项资金制度, 国家设立 “奥运专项资金”、 “全民健身专项资金”、 “体

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 等, 保证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三) 加快体育场馆建设, 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

必须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将城市公

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理

布局, 统一安排, 加强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重点加强中

小型体育场馆和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场所的建设。 国家鼓

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兴建体育设施, 并在土地使用、 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

优惠政策。 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向社会开放, 体育场馆收费价格要顾及广

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学校、 机关、 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应实

现社会共享, 严禁侵占、 破坏体育场地设施。

(四) 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 积极发展体育俱乐部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 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兴办体育, 推动依

法成立的体育社会团体开展体育活动。 加快建立体育中介组织, 由其承

①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74页。

293

Page 15: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担不应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体育事务。 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

氛围, 同时, 支持各系统、 行业、 社会组织及个人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

俱乐部, 扶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

部要接受单项运动协会的业务指导, 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

自身管理, 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

(五) 加强法制建设和体育队伍建设

坚持 “依法行政、 依法治体” 的原则, 加快体育法制建设, 建立健

全体育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 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队伍建设方

面, 要建设一支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和精通体育业务的队

伍。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 重视体育领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 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大力弘扬 “为国争光、 无私奉献、 科学求实、 遵

纪守法、 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 的中华体育精神, 提高体育队伍社会道

德水准, 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知识结构合理、 高效

廉洁的体育队伍。

四 营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环境

(一) 进一步认识全民健身活动重要性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宪法》

的明确规定。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体育事业的目的就

是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 依据《宪法》的精神,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法,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应以此为依据。在《体育

法》中对全民健身活动既有总的要求,又有具体的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

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

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

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非常具体地体现了《体育

法》的精神。可以说,它是贯彻落实《体育法》,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具体行

动方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方针,提出了

中国群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确立了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我国

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体

质与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是关系到我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大事,也集中

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发展体育事业的愿望。

(二)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 中指

294

Page 16: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出: “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 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 各级党委必

须始终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目标, 一起部

署, 一起落实, 一起检查。 考核、 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

不仅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 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

实绩和本领。” 各级党委、 政府应以此为指导, 明确全民健身在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在制订发展规划时, 应对群众体育的建

设和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提出明确的目标、 任务和具体要求, 并将其执

行和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同时, 各级党政领导应身体力

行, 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鼓励、 宣传和带领人民群众参加各种形式

的健身活动, 并在经费、 场馆、 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全民健身

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网络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六条指出: “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要求, 深化体育改革, 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充满发展活

力的运行机制, 建立起社会化、 科学化、 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

系的基本框架。” 政府各部门、 群众组织、 社会团体应把 《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 的实施作为分内的事。 体委、 教育、 民政、 工会、 妇联、 共青

团、 新闻单位以及相应的社会力量都应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作为自己

的事。 在建立基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指导站, 建立社会群众体育组织

管理网络, 探索国家、 单位、 社区、 家庭相结合和社会办体育, 搞健身

的路子, 管理社会体育骨干, 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健身的新办法等方面,

认真思考, 努力工作, 使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建设更加符合

我国国情, 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局面和任务明确、 组织有力、 结构

合理、 管理科学的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第三节 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

活动的推动作用

一 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一) “绿色奥运” 的理念, 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

绿色和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为了实现 “绿色奥运” 的

295

Page 17: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理念,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将加快实施城市的环保规划, 兴建

奥林匹克公园, 扩大人均占有森林和绿地的面积, 改善水体质量, 唤起

民众的环保意识, 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使北京形成更为完整的绿地系

统和更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 具体体现在:

(1) 加大保护环境的投入力度。 在2003年到2007年期间, 北京市

将投入540亿元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上1998年至2002年计划投入的

460亿元, 近10年间北京市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

(2)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力争使大气

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0%以上。 七大方面40

多项“申奥工程” 的实施, 使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申奥给北京带来的变化,

提高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 如改善能源结构, 扩大天然气使用量,

在机动车上广泛使用清洁燃料等, 北京的天将更蓝, 大气质量提前和超

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治理目标, 全年空气质量三级及以上的天数超过全

年的85%, 二级及以上天数达45%。 从总体上把四环路定为 “申奥大

道”, 并集中力量加快建设进度。 四环路现已全线通车, 沿线两侧宽度

100米的绿化带将向人们展示出亮丽的生态景观。

(3)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使污水处理率达到42%。

(4)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构建北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 完成

3郾5万亩的绿化任务。 抓好四环路和长安街道路的绿化, 完成城八区各1

万平方米、 各街道500平方米和中关村科技园区4万亩绿地。 到2001年

底, 全市林地面积接近1万亩, 林木覆盖率达44%, 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人均绿化为39平方米。 到2007年, 将实现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

50%, 人均绿地达到50平方米的目标。

(5) 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 年增蓄水1200万立方米, 节水1亿立方

米, 保水1500万立方米。

(6) 危旧房改造试点工程, 2001年拆除130万平方米危旧房, 建设几

个大型居民住宅区, 全年竣工住宅800万平方米以上, 开工建设经济适用

房150万平方米左右, 更快更好地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 同时,

2001年全市要拆除违章建筑共计471万平方米, 新增绿地面积2556公顷。

“绿色奥运” 的这些目标, 有些已在2001年实现, 到2007年, 将全

方位、 高标准地实现 “绿色奥运” 理念所规定的所有目标。 到那时, 人

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和健身、 娱乐环境将大为改善, 绿色、 优

美的环境, 为群众体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并从客观上营造了

296

Page 18: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自然与城市氛围, 对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吸引人民群

众参加体育活动,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向更高层次上发展都有前所未有的

巨大作用。

近年来, 北京市逐年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 2004年达到140.8亿元人

民币。 (下图)

1. 市政府通过补贴、 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等

经济措施,鼓励企业及个人使用清洁能源, 推动首都环境保护工作, 成效

显著。 市政府每年投入4亿~6亿元人民币用于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补贴,

对企业改造使用新能源的减免水、 电等费用, 提高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标

准等多种措施调整企业行为。

2.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力争使大气环境质

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0%以上。 七大方面40多项 “申

奥工程” 的实施, 使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申奥给北京带来的变化, 提高人民

群众日常生活质量。 如改善能源结构, 扩大天然气使用量, 在机动车上广

泛使用清洁燃料等, 北京的天将更蓝, 大气质量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年初制

定的治理目标, 全年空气质量三级及以上的天数超过全年的85%, 二级及

以上天数达45%。 从总体上把四环路定为 “申奥大道”, 并集中力量加快建

设进度, 优化公众的出行方式。

2004年, 全市改造燃煤锅炉1000多台, 市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已改造

80%以上。 天然气用量达25亿立方米左右, 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

8777万平方米。 2004年开始对新上牌照的重型汽油车和摩托车实行第二阶

段排放标准, 制定并实施了地方车用燃油油质标准。 加大了对机动车尾气

297

Page 19: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检测的监管力度。 大气环境中, 主要反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一氧化

碳年均值下降到2毫克/立方米, 比2000年下降了26%。 修订了施工现场环

境保护标准, 加大了对工地扬尘污染、 运输车辆遗洒、 露天焚烧废弃物等

违法行为的检查;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 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

检查, 增强了人工增雨、 增雪工作。 对冶金、 建材、 电力行业等重点排污

大户开展专项检查, 颁布实施了 《建材、 冶金行业及其他工业炉窑大气污

染物排放标准》。 公布了28家重点污染企业名单, 并督促落实污染物排放总

量削减方案。

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 迎接绿色奥运, 北京加快了公交、 出租车辆

更新步伐, 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交通噪声。 大力发展轨道交

通, 截至2004年底, 北京市轨道交通营运线路里程达到114公里, 比2000

年增加了59.5公里。 2004年, 地铁4号线、 5号线、 10号线陆续开工建设,

计划于2007年初通车试运营。

3.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使污水处理率达到42%。 2004年, 北

京市按照 《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 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

类收集工作。 目前, 北京市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3%。 建成了北

京市第一座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南宫医疗废物处

理厂, 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实现垃圾资源综合利用, 共举

办了15期垃圾分类收集培训班, 街乡镇、 物业管理公司、 社区居委会等

800多个单位的1800多人参加了培训。 330多个居住小区、 大厦和工业区启

动了垃圾分类工作。

资料来源: 《北京绿色奥运2004———北京市环境改善: 交通污染防治》,

北京奥组委网站, www.beijing-2008.org/

(二) “科技奥运” 的理念, 树立科学的锻炼思想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 “更高、 更快、 更强”, 这也是北京在科技进步

方面的追求。 从2001年至2007年, 国家将投入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

奠定 “数字北京” 的基础, 初步实现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信息化社区

和远程教育。 目前, “数字北京” 已见雏形———移动通信网络将有1500万

容量, 光纤入户率提高到50%,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9%, 电子政务、 电子

商务、 信息化社区和远程教育初步实现。

因此, “科技奥运” 的理念, 不仅能促进我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298

Page 20: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也能将 “科技奥运、 数字北京” 的理想变为现实。 北京 “科技奥运”的

实现以及我国“村村通”网络的建成,将有86%的中国人通过电视观看到

奥运会的盛况。 这10亿左右的人对奥运的关注和由此而产生的对全民健

身的推动作用,是其他形式的宣传与鼓励所不能达到的。

另一方面, “科技奥运” 的理念, 蕴涵着科学的训练、 科学的指导

和科学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讲, 竞技体育的进步, 优异成绩的取得,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将大幅度提高。 因此, “科技

奥运” 所表现出来的竞技场上的科技竞争, 对转变广大群众的健身观

念, 树立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讲究科学” 的思想, 提高科学健身的知

识水平, 引导人们从事健康、 文明的群众体育活动, 提升全民健身活动

的科学化水平均有深远的影响。

截至2005年年底, 国家体育场 (俗称 “鸟巢”) 的主体混凝土结构施

工已全部完成, 目前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 鸟巢钢结构所用到的特殊钢

材———Q460高强度钢, 是国内厂家首次生产并被首次采用, 此前国内使用

的此类钢材一直从国外进口。 Q460高强度钢的采用, 是科技奥运理念的一

个很好体现。 随着2008年的日益临近, 北京办奥三大理念之中的 “科技奥

运” 正在被逐渐贯彻落实。 为解决 “鸟巢” 钢结构的难题, 设计及施工单位

邀请了9名国内钢结构专家担任顾问, 同时旨在研究钢结构设计理论和节点

试验的 “国家体育场结构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科技专项已于2005年正

式启动。

在场馆方面, 为落实对国际奥委会 “奥运场馆设计考虑节能,自然采光

和通风”、 “污水处理和回用率达到100%” 等承诺, 开展了 “绿色奥运建筑

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 来自国内9家科研单位的近40名专家经过研究建立

了一套高于国内建筑标准的、 符合奥运要求的评估体系, 现已进入到奥运场

馆建设设计大纲等相关文件。 属于科技奥运示范项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被应

用于国家体育馆、 “水立方” 和五棵松体育馆的建设中, 总发电量达到250千瓦。

在运动科技方面, 中科院研究承担的 “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

仿真研究” 项目, 利用运动仿真和视频关键技术, 建立了辅助训练系统,

为中国队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跳水的6枚金牌和蹦床的首枚奖牌作出了贡

献。 目前, 该系统已在国家各运动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集训中使用。

在数字奥运领域, 无线数字集群通信技术、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科技

299

Page 21: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奥运专项成果正在被运用到备战奥运的实际中去。 与欧盟共同建立的数字

奥运合作小组, 历经3年到2005年第一阶段已告结束。 目前, 已选出首批

17个中欧双方重点推荐项目, 其中 “面向奥运的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系

统” 与 “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 两个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在城市交通方面, 为在奥运期间将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噪声减到最

低, 开展了 “电动汽车示范、 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重大专项研究。 目前,

已在密云建立了电动汽车生产运行试验基地, 14辆电动公交车在北京市公

交121路试验运行正常。

资料来源:《攻关正酣收获良多———2005科技奥运攻关回眸》, 载 《科技

日报》 2006年1月6日。

(三) “人文奥运” 的理念, 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体育运动与文化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基本前

提。 这种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象征性、 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

重要的文化特征。 奥林匹克仪式, 特别是开、 闭幕式集中体现了这种文

化特征, 具有极强的文化功能。 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 使奥林匹克运

动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并促进了这些文化艺术形式

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间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以及国际体育文化

的形成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自己特殊的功能。 根据奥林匹克的这些文化特

征, 北京在申办期间就明确提出了 “人文奥运” 的理念, 并将其作为三

大主题之一, 制定了2008年奥运会的文化主题: “和谐、 交流和发展”,

其中心思想就是促进奥林匹克理想与各国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推动社

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 “人文奥运” 的理念, 使中国人民受到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

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普及,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

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这对于人民群众认识体育文化, 培育体育文化精

神, 参与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及将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的一

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08年, 五环旗在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 中华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

北京升起时, 东西方文化将会得到最大的融合, 使东方文化向全球展示

其魅力。 一个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蓬勃发展的国家, 将为世界奉献一届与

众不同的新奥运, 热情的人民、 丰富的文化, 将会促使奥林匹克运动真

300

Page 22: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正成为跨文化、 跨民族、 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这种世界性文化体系

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普及, 人民群众的认识与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

变, 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必将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

二 北京奥运会强化了全社会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

础, 同时也为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

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江泽民同志指出: “2008年在我国举办

奥运会, 对我国的体育工作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体育战线要抓住机遇,

争取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上一个新台阶。” 李岚清同志在2002年8月召

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也再次强调: “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广泛深

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要利用申奥成功带来的体育热, 积极宣传和倡

导健身体育。” 这既是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肯定, 又为群众体育活动的进

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是群众体育

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 我国在申奥成功的带动下, 全国上下对全

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的增强, 许多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广泛的省、 市

在竞技体育上也取得了丰收。

2001年九运会上, 青岛拿到4.5金、 7.5银、 8.5铜; 2005年十运会上,

青岛拿到10金、 9银、 7铜, 青岛健儿在十运会上的成绩可以排名第17位,

列在山西、 湖北、 广西、 陕西等诸多省、 自治区队之前; 2002年省运会,

青岛夺得金牌、 奖牌和总分三项第一; 2003年第五届城运会, 青岛的金牌

总数在78个参赛城市中名列第六……青岛的竞技体育, 在山东省一直是龙

头, 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青岛竞技体育成就卓著, 与全民健身打下的牢固基础密不可分, 正是

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让青岛的竞技体育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有了选材

上的广阔空间。 2001年到2005年, 全市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50多条, 投入

资金2000万元以上。 目前, 全市拥有34个单项体育协会和162个体育俱乐

部, 91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3200个体育辅导站点, 构成了横到

边、 纵到底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资料来源: 《青岛全民健身托起体育强市》, 载 《青岛日报》 2005年11月

7日。

301

Page 23: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全民健身颁布十周年》,北京市体育局网站,www.bjsports.gov.cn/

广东省在九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密不

可分。 2001年, 广东省各地举办了两万多次体育竞赛活动, 参加活动人

数超过2436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健身, 广州越秀公园2001

年售出月卡达50多万张, 白云山月平均有120多万人登山健身, 政府为

全运会在广东举行而实施的群众体育精品战略已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上海市则于2001年制定了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 《条例》 规

定, 机关、 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内

开展工前课间操或者其他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 而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平均每天1小时, 学校每年应

举行至少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 《条例》 还规定上海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

制度, 从事有偿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人员应持有执业资格证书。 将全民体

育健身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上海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因此进入了新的发

展阶段。

在北京, 健身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自1998年至

2004年, 市体育局在全市共配建全民健身工程5103个, 总面积360余万

平方米, 总投资6.3284亿元; 全市100%的街道、 100%的乡镇、 60%的行

政村都配建了健身器材; 北京市平均2237人就拥有一处全民健身工程,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从0.9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市、 区 (县) 级群体

活动从1995年的204项增加至2005年的 784项; 体育人口从1995年的

11.5%增加到2004年的52.4%; 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 (点) 从1995年的

1092个发展到2005年的4647个。

目前, 北京市已建立健全了社会化、 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 初步

形成了政府主导、 社会兴办、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和具

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 大众化、 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为奥运会

新建、 改建的各场馆设施成为北京市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助

推器, 这些场馆与社区健身中心、 全民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 “立体化”

地满足了人们就近就便的健身需求, 也为北京市体育人口2008年达到全

市人口的60%提供了保障。

譹訛

全民健身活动呈现出的这种迅猛发展势头和所取得的成就, 与奥运

会申办成功以及对全民健身活动更深层次的认识密切相关。

302

Page 24: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 十 章

三 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不仅对国家有着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多重意义, 对体育设施

的建设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在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中已经体现出

来。 1997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 伴随着申奥进程, 北京全民健身场

所的建设在数量和面积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仅2000年就建设各类场馆94

个, 新增健身场地10万多平方米, 其中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普及工程

30个。 按规划2001年还在1800个居委会的空地上修建全民健身场所, 这

在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使用37个比赛场馆, 58个训练馆。 为了满足奥

运会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要, 在37个比赛场馆中, 有32个设在北京, 另

外5个在其他城市。 其中, 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 4个足球预赛场分别为

上海、 天津、 沈阳和秦皇岛。 北京的32个场馆中, 现有13个, 计划修建

11个, 专为奥运会建8个。 按已确定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方案, 奥运

场馆将分布在奥林匹克公园这一中心区和3个分区。 中心区项目规划包

括: 760公顷的森林公园, 40公顷的国际展览体育中心, 50公顷的中华

民俗博物馆。 这里将建设8万人的中心体育场、 国家体育馆、 游泳馆等

14个比赛场馆以及奥运村、 记者村。 这里还将兴建北京最高的建筑———

北京世界贸易中心和北京国际展览体育中心两座地标式建筑。 由于对所

有奥运会比赛场馆的建设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坚持集中与分散的原

则, 北京城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体育场馆, 所有这些高科技普

遍应用的比赛场馆, 在奥运会后都将成为北京人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休

闲方便的场所。

另外, 北京市在 “十五” 期间确定凡新建小区必须按不低于人均1

平方米设小区公园, 而居住区公园面积则不低于人均2平方米, 并且每

个街道都要建成一个街区公园, 逐步实现城区每距500米就有一个公园

的布局, 这样北京大小公园就将达到上千个。

这些体育场馆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北京市民提供了舒适、 现代的

健身场所, 人民群众将更加积极, 也更方便地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

去, 使群众体育活动在北京、 在全国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这对提高民

族体质,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03

Page 25: 第十章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复习思考题

1. 试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2. 怎样认识竞技体育优先与全民健身滞后的矛盾?

3. 谈谈自己对实施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和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认识。

4. 如何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将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