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社會主義 6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社會福利理論-新右派(The New Right)

    壹、前言

    何謂左右之分?

    左派和右派的名詞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 年,一個座位型 態出現在新國會之中。在此座位型態中,坐在右邊的是貴族和神職人員,而要求憲政與限制國王權力的第三階級佔據左邊,此反應出基督教文化的

     傾向,以界定其與神的權力關係(詹中原,2004)。之後統整出來的概念,一般在左邊我們會認定是比較傾向國家機制的「社會主義」,在右邊者我 們會認定是比較傾向市場機制的「資本主義」,下面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 理解見圖一。

      圖一、左、右派之分別  凱恩斯、貝佛里奇

     馬克思

    海耶克、傅利曼

    國家干預程度

     

    左派(left) 右派(right) 社會主義、國家機制 資本主義、市場機制

     資料來源:課堂整理

     透過圖示可以清楚了解左右派的分佈,靠左邊會傾向國家機制;相對  的靠右邊會傾向自由市場經濟,但是左派好還是右派好,至今仍沒有定  論。而新右派與舊右派的不同在於他們強調實踐主義,重視組織與聯合, 爭取選舉的勝利以期執政,並特別強調社會爭議的政見(Social Issues)

    (王國璋,1986)。

    1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2/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貳、萌芽中的新右派

    新右派興起的時代背景

    英國在過去經歷二次大戰所帶來的失業潮及苦難後,加上人民見識過  戰爭時期經濟讓政府管控的效率,因此在戰爭時期,政府成為福利的主要 供應者,也成為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但二次大戰後,政府認為應該在管控 總體經濟及市場方面亦扮演積極的角色,這時凱恩斯所提倡的經濟理念,正好適合整個大環境的變遷,「凱恩斯主義」幾乎馬上就對形成美國新政 綱領和英國的國庫歲入政策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充分就業、經濟成長作為政策目標,推行凱恩斯

    主義的財政、貨幣政策(陸偉芳、余大慶,1996)。凱恩斯認為政府必須 要干預經濟,所以倡導「計劃經濟」,主張經濟並無法創造完全就業的可 能性,所以政府就必須透過干預來提供工作,凱恩斯透過以下的方式來刺 激經濟成長:(1)減低稅率,擴大財政開支(2)擴大財政赤字,發行公 債,以刺激投資和消費(3)增加貨幣供應量。

    經濟不斷的成長直到1973年底,當 OPEC使油價狂漲時,引發經濟不 景氣、失業及嚴重的物價膨脹(inflation)。不景氣和物價膨脹的結合 造成停滯性膨脹,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也成為政府財政危機(fiscal

    crisis),產生同時也造成許多資本國家的不安定(蔡宏昭,2004)。30多年來一直相當成功的凱恩斯主義突然面對這些問題(經濟衰退、通貨膨 脹、失業增多),相對的也有許多人認為凱恩斯主義就是造成這些問題的 根源。英國有句諺語云:「最後一滴導致整杯滿溢(The last drop makesthe cup run over)」;這句話說出任何一種好方法如果不慎過了頭,也 會走向它的反面,因此變糟(陸偉芳、余大慶,1996)。自此,凱恩斯主義及「大政府」開始衰弱下去,取而代之新的經濟管理模式:「財政限制」 和「控制貨幣供給量」。新右派認為,戰後人民對政府抱有過多的期望,政府的角色應該是減輕全體人民最糟的情況,進而提供一個架構,讓人民 及社群得以追求各自的目標,而非保障一般的福利。新右派以自由經濟資本主義為出發點,政府不再扮演重新分配財富的角色;他們認為自由市場比起國家更能有效分配商品及服務,自此新右派的理論慢慢被許多國家所

      引用。

    崛起的新右派

     

     新右派的崛起是一種基於對政府高度干預反彈的產物,它認為福利國

    家對市場的干預破壞了經濟和個人的獨立自主和自尊,及視福利國家為自

      2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3/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由的敵人。在經過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痛苦經驗,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由放任經濟的沒落,英國在戰後立即調整國家的角色,賦予政府積 極干預經濟及社會的權力,同時也是對 60 年代新左派社會運動的反運動(劉坤億,2003;王國璋,1986)。過去的社會福利政策(例:完全免費的

      國民醫療保健原則)導致傳統福利國家的過度擴張,造成國家財政的沈重 負擔,也讓人民對於政府的福利措施產生依賴的現象。所以讓國家去省 思,造成新右派的崛起。其中新右派的內涵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和衝突。 新自由主義倡導市場為基礎的競爭;而新保守主義倡導社會為基礎,所以政府政策必須要能夠去支持及發展市場經濟,所以發展出 民營化和去規制

      的策略,來回應經濟蕭條和重組世界的經濟。其中新右派又以雷根與柴契爾政府為表率,在經濟、政治、社會上面,

     意識型態從政府漸漸轉向市場。政府並非社會問題的解決者,反而是問題

    本身。下面會以英國柴契爾政府及美國雷根政府來作為代表。英國柴契爾政府

    英國柴契爾夫人執政中(柴契爾政府創下了最長內閣的歷史紀錄,1979年5月到1992年5月)創造了一波經濟繁榮期,她強調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讓市場力量來決定經濟的自然發展。」,其理論基礎是貨幣主義。 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影響下的國家濫增貨幣供應量、用多印鈔票來保持購買需求的傾向;柴契爾政府要求控制貨幣供應量,使貨幣供應量的增

    長速度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相適應。柴契爾夫人一方面採取減稅、減少政府支出及控制貨幣供給等措施抑制物價膨脹;另一方面將社會福利政策 納入勞動政策,以社會保障制度補充勞動市場的低工資,試圖降低資本家  的生產成本,以增加雇用,降低失業率(蔡昭宏,2004)。因此英國政府 做了以下實質的改革:

    1.精簡政府機構。

    2.縮小某些機構的職能。

    3.減少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資助。4.國有企業私有化-「民營化」。

     透過這些改革措施,到了1988年英國的經濟增長率為3.8%,超過歐共 體成員平均實際增長率3.5%的水平。這是英國戰後首次出現經濟成長的現 象(陸偉芳、余大慶,1996;209)。

    柴契爾夫人透過對社會的干預來實現經濟自由,也為福利國家樹立了政策改革的典範,柴契爾政府認為追求平等是一種妄想,每一個人都享有

     不平等的權利,極力標榜全民參與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要透過住宅政策和

      3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4/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證卷制度,讓每一個國民都成為有資產,有股權的中產階級。柴氏秉持供 給學派(supply-side economist)的理念,主張以減稅、減少政府支出 及控制貨幣供給等措施,抑制物價膨脹,促進經濟成長(蔡宏昭,1980)。柴契爾政府基本的政策理念有:

    1.主張個人的自由競爭。

    2.限定總體經濟政策的領域。

    3.調整福利國家的責任範圍。

    4.反對工會主義。

    5.反對社會主義。

    6.支持資本主義。柴契爾對於 社會福利 (尤其是社會安全)政策具有十分獨特的見解:

    1.將社會福利政策納入經濟政策的一環,以社會安全制度補充勞力市場的 缺失。主張低工資政策,以社會安全給付補貼生活費用的不足。2.鼓勵勤奮工作的精神,減少自發性的失業。唯有自救才能讓自己從困苦  的狀態中離開。3.政府責任的縮小,代之以民營化政策,在 1979年到 1994年英國的國有企業比例下降29%。強調個人與家庭的責任,推動非正式部門的參與服

    務。為了加強家庭責任,柴氏鼓勵家庭主婦專業化,以照顧兒童老人或身心障礙者。4.採用個別主義,傳統的普遍主義。社會安全給付只對有需要者提供,而且給付水準只限於滿足需要的程度。

     依據這樣的社會福利政策理念,社會安全部長法爾(Norman Faurer) 自 1983 年開始研擬改革計畫,在 1985 年 6月公佈社會安全改革(Reformof Social Security)的綠皮書(green paper),並於同年 12 月公佈社 會安全改革-行動綱領(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Programme forAction)的白皮書(white paper),到了 1986 年成為社會安全法案(SocialSecurity Act),在同年 7月國會通過此法案,於 1987年 4 月部分實施,1988年 4 月全部實施(蔡宏昭,1980:15)。

    美國雷根政府

    美國雷根政府的反福利主義,內含經濟個人主義、文化傳統主義,以 及威權的民粹主義。經過1970 年代早期兩次石油危機,經濟發展突然停 滯了下來,面對這樣的現象,能源成本提高、工會行動主義、生產力降低、

     反工業化,以及資本外移,凱恩斯經濟學顯的無力,取而代之的是激進的

      4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5/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經濟個人主義。新的經濟理論主張減稅以刺激經濟活動、創造生產、增加  財政收入。

    1981 年雷根就任總統,進行小而有效率政府(limited and efficientgovernment)的政策,試圖挽救福利國家的經濟危機。雷根的施政基本上

     有 3個原則:第一以減稅促進投資意願和工作意願;第二進行行政改革, 簡化行政,推動地方分權,對地方的補助由範疇性補助(categoricalgrant)改為總括性補助(block grant);第三減少社會福利支出,修改 社會保障法案,提高社會保障稅,延長年金給付年齡等(蔡宏昭,2004;39-40)。雷根在政內提倡了以下的作法:

    1.削減社會福利預算:以 1984年為例,失業保險被刪 17.4%、兒童營養方

    案被砍 28%、食物卷 13.8%、社區服務補助37.1%、失依兒童補助(AFDC)

    14.3%,這些預算刪減包括降低給付水準以及提供資格要件。

    2.家庭支持法:1988年通過此法,強調工作福利(workfare),要求 AFDC

      的受益者要同時接受工作訓練方案,已達到自給自足的要求。

    3.災難健康保險法:自從 1960年待醫療照顧實施以來頭一次緊縮醫療照

      顧給付。為了保護三千兩百萬老人免於因重病而破產,於是實施這個保

     險計畫。

    4.綜合預算法:從1992年開始採行隨收支付(pay-as-you-go)已控制龐

    大的預算赤字。方法是限制國防預算、國際與國內自由裁量支出到 1995年為止。且省下來的部門預算不得移轉到另外部門去。

    上述我們從歷史背景來了解英國和美國的發展,我們必須清楚暸解形成的脈絡及裡面的內涵是什麼,下面將會探討到新右派的理論基礎是如何形成的。

    參、新右派的理論基礎

     新右派的理論基礎是承襲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及海 耶克(Friedrich Hayek)的理念,其中海耶克也承襲了米塞斯經濟學的 理念,這些人都強調市場經濟自由。此外,新右派又被稱為「新保守主義」、「新古典自由主義」或「市場基本教義派」。新右派理論基礎源自四個主 要的學派:芝加哥學派、奧地利學派、公共選擇學派,和貨幣供給學派, 下面將分別敘述(詹中原,2004:105 ):

     傅利曼和芝加哥學派(Milton Friedman and the Chicago school): 傅利曼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批判

      5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6/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者。他認為要達成社會目標,市場比政府來得有效率多,強調最低限度國家和反對政府過度干預,他提出許多政策建議,比如像是教育券。他的理

      論在政治方面的影響主要有五點:1.通貨膨漲與貨幣供給:傅利曼認為通貨膨漲是貨幣現象,是由於中央銀

     行允許貨幣數量的增加速度大於經濟產出所造成的。解決方法,需要有一個控制貨幣的「組織」,降低中央銀行的權力,由該組織來決定貨幣

      的數量,降低貨幣流動速度,來解決通貨膨漲需要時間,通常需要數年。2.資本主義、自由和民主:傅利曼定義的資本是經濟自由,因為資本主義 是自願的財貨和服務的交換,而經濟自由則是個人能有權力為自己的生 活所需做選擇。雖然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會導致不平等,但傅利曼認為太多的權力不但有損自由,也不會達成平等,資本主義可提供公平的機會 給每一個人,不會造成不平等的現象。

    3.政府施政結果往往和計劃中的不一樣:傅利曼和芝加哥學派的學者曾對政府政策及其結果做了一個大範圍的研究,其結論顯示政府總是失敗, 例如最低工資破壞了低薪水的工作而製造了失業,或是房租控制破壞了市場,使得貧窮的單身房客租不到房子⋯⋯等等。

    4.社會市場經濟:傅利曼認為,福利國家的政府總是失靈,要達到福利國家的目標可透過市場來加以達成。他提議以廣泛減免所得稅來代替福利系統,窮人可以獲得更多的現金積極參與市場運作。

    5.政府的合理角色:傅利曼認為政府的角色應被嚴格的限制,他參考亞當

     史密斯(Adam Smith)的看法,認為政府的合理角色僅只於國際正義,提 供公共財和避免社會上不負責任情況的產生,雖然他尋求的是有限政 府,但在合理的範圍內,政府仍有相當大的功能。

    蔡昭宏(2004:39)提到由傅利曼的著作中,可歸納出六點經濟思想:

    (1)由個人自由、交換自由與市場自由所構成的自由社會;(2)維護經

    濟秩序的政府責任,包括法律與秩序的維護、契約履行的保障、財產權的

     保護、貨幣制度的充實等;(3)廢除社會保障制度,否定所得重分配功 能,主張採用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 system),凡所得低於

     最低保障水準者均可獲得差額補助;(4)第三部門的擴充,包括企業年

    金、個人年金、慈善服務等;(5)政治權力的分散與生產創新的促進,

    主張地方分權和生產優先;(6)貨幣政策的加強,減少貨幣供給的自由

    裁量,代之以定率化。

    海耶克和奧地利學派(Friedrich Hayek and the Austrian school):

    6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7/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奧地利學派也主張自由市場導向(free market-oriented),但其學派更喜愛放任主義(laissez-faire)中的市場。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有三個基本的 原則(詹中原,2003 ):(1)社會科學是研究有目的之人類行為;(2) 社會中只有個人才會消費和投資,因此個人才是適合研究的單位;(3)

     認為價值本身是主觀的,因此主張道德中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如下:

    1.自發的秩序:海耶克相信社會機構和實踐是無法計畫的,一個演化、自

     發性的秩序比計畫社會來得好。

    2.自由的價值:海耶克認為政府不能用主觀意識來強迫別人。他認為自由

      的社會不能限制別人的思想。

    3.社會科學的限制:社會科學主張科學方法,但仍無法完全預測社會行動

      的結果,因此在聲稱知識的結果時要審慎為之。

    4.社會主義的危險:海耶克認為個人追求財富是為了自己,而非為了公共

     目的,但社會主義卻是不民主的,由少數人來決定,而非廣大的消費者。

    5.對社會正義的想法:海耶克最受爭議的想法就是他認為社會正義本身是

     沒有意義的,海耶克認為最多只能追求程序上的正義而已。

    6.自由社會的原則:海耶克認為政府的角色是製造一個環境讓個人或團體

    去追求各自的目標,政府若要提供服務,則要提供的是市場無法做到的。7.通貨膨漲與失業:奧地利學派認為通貨膨漲的確是由於貨幣提供超過了

     貨物的生產所造成的。

     在本質上芝加哥學派與奧地利學派都是強調自由市場經濟,但在通貨

     膨脹、工會以及貨幣組織卻表達出彼此間的不同(見表一)。

    表一、芝加哥學派與奧地利學派的差異

     芝加哥學派 奧地利學派

     通貨膨脹

     問題

     傅利曼認為通貨膨漲的問題

     要慢慢處理。

    海耶克認為是越快越好,盡快處理

      解決問題。

    工會問題 傅利曼認為通貨膨漲主要是

     貨幣供給決定的,工會對通貨

     膨漲沒有長期影響。

    海耶克認為工會要求提高薪水,限

     制了工作機會的提供,反而造成失

    業,形成通貨膨脹。

     貨幣組織

     問題

     傅利曼認為應有獨立的貨幣

    組織。

    海耶克認為組織沒有信心無法擔

     負責任。 資料來源:整理自(詹中原,2003)

    7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8/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海耶克認為政府的主要目標不是去生產特殊服務或提供公民生產,而 是去注意使商品生產和服務機制調節保持正常的運轉(王志恭,2004), 但之後將要面臨的問題卻回到基本的自由與平等的問題。

    公共選擇學派(the public choice school):公共選擇學派又稱政治經濟學,在假設政治行動者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上預測政治行為。公共選 擇理論認為政府擴張是為了滿足政客、官僚體制和利益團體「理性」的喜好,政客利用政府擴張做了滿足不同選民的政策買票工具,官僚體制則利 用政府擴張做為保護他們地位、薪水和權力的工具,不同利益團體因為目 標各異,分別給予政府壓力提升自身利益,也造成了政府擴張。有四個策  略可阻止政府膨漲:(1)透過組織再造限制政府成長,重新檢視預算,藉以平衡政府的預算;(2)利益團體只注重狹隘的利益,應降低利益團體的

     影響,拒絕賦予利益團體對政策的否決權;(3)將公營企業民營化,借由 競爭以激勵官僚體制追求利益;(4)政府應去集權化,政府擁有的權力達到最低標準就可以了,當個人對政府的稅務和服務不滿時,能夠另有選 擇。公共選擇學派最後可以推衍出:政治制度可以被設計以強化個人選擇 及個人自由(朱鎮明,2000)。

     供給面學派(the supply-side school):簡單來說,供給面經濟學認 為減低稅率是唯一有效促進經濟的方法。這看法的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

     理論,而且清楚地拒絕了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供給面學派影 響了兩個決定的相對價格:工作和休閒與儲蓄及消費,供給面學派的論點 認為應該減少工作和儲蓄,增加休閒與消費(詹中原,2003)。

    上述的四個學派,有其相同也有相異存在的地方,新右派各擷取其重  點來因應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但基本的價值都在於如何讓經濟復甦,  讓服務輸送效率提升,把過去的惡習一一剔除。

    新右派的概念

     新右派則包含古典自由主義-支持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場的力量,和新 保守主義-基於傳統社會、宗教和道德價值,要求社會秩序和權威。其中 廣義的新右派認為市場的角色越強越好,現存國家的角色越弱越好。相對  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是對立的,下面見表二來解釋兩者間的關係。

    8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9/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表二、新右派內之「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對立觀點比較政治哲學

    矛盾議題(古典)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

      國家力量 主個人自由及有限政

     府,反對社會權威及國家干預

     維持強大國家以維護社

     會秩序及權威,甚重社 群、親群(kinship)、層 級、宗教等功能與組織

     資本主義 認為工業促進社會進步 持「前資本主義」觀,認 為資本主義是工業及法

      國革命的產物,與農業社

     會價值生活不符

    其他 重理性、反傳統價值 不信任理性、重歷史、傳

    統習俗 資料來源:(朱鎮明,2000:63)

     透過這些概念,可以將新右派對政府、市場、國家及社會的看法分為四點:

    1.小而無為的政府

    2.不受國家干預的自由市場

    3.福利國家是罪惡的權源

    4.完全自主的市民社會

    針對這四點新右派的概念可以發展出六個議題:(1)減低通貨膨脹;(2)減稅;(3)民營化/私立化;(4)去除管制;(5)公部門市場化;(6)組織再造(詹中原,2004)。

    其中的一項議題,民營化的理念被提出,對新右派而言,現今卻有異 想不到的發展,主要的核心概念「民間是好的」與「市場是好的」。政府參與的部份慢慢退出取代的是市場的擴張,資源將有效率的運用。其優點 可能會有(1)較經濟;(2)較大的彈性空間和消費者選擇;(3)提供  較大的範疇供創新和專門化;(4)改善經營和評估(黃源協,2004:315)。

     總而言之,新右派的內涵,重視市場化的自由競爭機制,減少國家控 管的角色,運用市場化與私有化的模式來發展,具有社會達爾文思想的影子;以及新右派重視家庭倫理與道德,積極維護傳統文化的價值,這些皆 構成新右派的內涵與意識型態(王恭志,2004)。而且新右派所倡導的理念中,所呈現的服務模式應該是具有彈性、參與以及需求或消費者導向的 服務,要逐漸取代傳統福利科層的呆板、無效率以及供給導向的服務(黃

     源協,2004)。

    9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0/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肆、福利國家的危機及因應

     在 1960 年後期,福利國家的經濟狀況逐漸衰退(deflation),福利 服務的支出也持續的增加,在英國,公共支出佔國民總生產毛額(GNP)

     從 1960 年的 35%,成長到 1970 年近乎 50%,地方政府的支出也從9.7%的GNP提昇至 18.8%;福利國家的社會政策對失業與貧窮已束手無策,導致社 會政策的失敗(policy failure)。因此財政危機、停滯性膨脹和政策失  敗,這三項主因構成了福利國家的危機(crisis of welfare state)。此 外OCED也在 1981 年宣佈了福利國家的危機,ILO在 1984 年指稱社會保障 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危機。或許造成福利國家危機的真兇並非福利國家本身  的結構和政策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潛在性危機以及兩次的石油危機,因 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本來就具有景氣循環的機能,福利國家在戰後二十年中

     已經歷復甦與繁榮的過程,衰退是必然的現象。福利國家的勞動政策終究無法提升勞動生產,也未能達成充分就業的政策目標;所得政策(incomepolicy)終究無法解決國民生活危機,而所得差距(income gap)所造成

      的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和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 卻益形嚴重。若再進一步探討福利國家的運作機制,生硬的科層制導致行政浪費由民主政治所產生的公共資源的掠奪,實難使福利國家發揮功能(蔡宏昭 2004:37;黃源協,2004)。

     新右派對於國家為什麼在工業社會的福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各式各樣的解釋。2次大戰帶來的信念是政府能夠為大眾做大部分的事情而且沒有違反自由或機會。Seldon 論述 1945年後的發展是以不真實的結果 為基礎,當時是以戰後的經驗來引導戰時的產品及分布系統能夠持續沿用到和平時代。

    如何克服福利國家的危機

    OCED在 1980年的<社會政策>一文中,提出三點:第一新的價值觀 重訂社會政策的優先順序,第二採取低度成長的充分就業政策,第三確立家庭與社區的社會責任等。I.Gough主張促進勞力的再生產、提升福利服務的生產效率、加強社會控制及推動私有化(privatization)等方式重 構(restructuring)福利國家(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1999:89)。

    蔡昭宏(2004:40)提出四項因應福利國家危機的對策:

    1.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控制:物價膨脹下,最低生活保障水準必定提高,

     各種福利的支出必定增加,老人人口增加必定會讓社會福利支出增加;

     這就是柴契爾和雷根上任後試圖想刪減的部份。

    2.由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移向選擇主義(selectivism):柴契爾

      10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1/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的所得補助方案(income support,IS)和雷根的在職年金制度都在加強

     福利的選擇主義。但從普遍主義轉移到選擇主義的過程中,必定會有高

      所得者被排除於受益範圍,而且要增加受益者的負擔,反對者的聲音是

    多數的。3.福利市場化或私有化:這是目前遇到的難題,因為在推動私有化時,必

     須先健全市場制度與非營利組織制度,如果沒有處理好反而會導致負面

     作用,導致更多的剝削。

    4.社會政策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一方面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

      財政負擔,一方面加強地域居民或勞動者參與的意識與功能,是有實行

      的空間;假如中央與地方之間或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財政結構或資源配置

      的差異過大,社會政策分權化將可能導致更不公平和更無效率。

    上述的想法是在「重構」福利國家,不是在「重建」福利國家,只是 在部分改造福利國家。該如何解決福利國家的危機?政策規劃和第三部門  的建構…等,將會是未來要面臨到的問題。

    伍、新右派對國家的批評

     新右派不完全拒絕國家在福利中的角色,但他們一般對理想中福利國家的態度是懷疑及焦慮的。這樣的批評是有很多的標準來作依據;雖然會 被事實所影響但本身還是有其基本深遠的意識在,仍有本能的信念是有關人性、人的能力和經濟的本質和社會秩序。

     新右派的批評中,有兩個不真實的結論從戰時經驗被遺留下來。(1) 假如集體主義的目的在戰時是可行的,之後在和平時代也一定可行;(2)政府能計畫好戰爭,也應該能計畫好和平。政府在戰時已表現出他們能做

     什麼,因此政府也應該要做什麼。這突顯出人們仰賴政府的介入,而忽略其實都是由個人努力所達成的結果

    對新右派而言,有兩種人對他們的新政策有特別的指責,新政策對福 利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凱恩斯和貝佛里奇。新右派看待凱恩斯及貝 佛里奇的影響是重要的-也覺得他們的判斷是有害的-對英國的福利國家發展而言,所以他們要反其道而行。

     福利國家的支持者相信,他們的追求的必要性有可能也是共同社會目  的,因此藉由福利國家政策,來達到目的。新右派認為有一個信念對發展

     中的福利國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量。他們也把福利國家視為一種錯誤,表 現在兩個面向上:(1)他們爭論社會可以更緊密結合,這樣社會變的更安

      11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2/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全,透過同意選擇資產的方式會比尋求共同的結果還要更好;(2)新右派相信那些擁護福利國家從中獲取需要來分享社會目的的人,不能抓住市 場潛在一體的因素。從這兩點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傳統福利國家普及式的 福利已經漸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選擇式的福利(柴契爾夫人的IS 以及雷

     根總統的在職年金制度) ;此外從退休制度而言,過去退休時,會由工作人口來負擔退休人員的薪水,現今老年人口漸漸增加,工作人口減少,工 作人口負擔的比例越來越重,也因此產生許多退休、失業的問題。

    Willetts 著重強調信念「市場讓人們更團結,會創造和支持社區」。 之後談論到有關市場「我們要去想像這是對人類合作最有效的手段」。Novak 批評市場是道德較高於社會主義和國家供應的,因為他們寫說人們

      的特性是思考的、公民的、與他們同伴自願互換的和促進協會和社區。 另一個對社會本質的誤解,是有關新右派支持者的意見,對發展中的

     福利國家有一個因素,就是烏托邦的信念。福利國家支持者也是如此,新 右派導師的意見中,對經濟是悲哀地無知。他們只專心於社會,他們也有  暗示或內含的信念就是經濟將會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依據新右派的說法,太多社會性的可能會侵蝕經濟潛在的生產力。

     新右派指責福利國家政策的支持者,對其有誤解和不懂政策,在他們  的觀點,領導他們去推動在福利國家中永遠展開的角色。他們也控告他們 不了解也錯誤理解一些關鍵的內容,之後更批評到福利國家政策竟然是以 不清楚的內容為基礎,例如,自由、正義、需求和社會權。

    對新右派來說,自由本質上就是缺乏高壓統治。福利國家的支持者批  評必須不只是干預,要能自由的去做事情,而是干涉後要真正的的能去做 事情。因此,自由會牽涉到真實機會的存在性-干涉到資源和服務的供 應。再來,新右派強烈的批評有關需求和社會權的內容,他們為了擴大國家在福利中的角色已經使用分層的概念。

     他們對福利國家發展的解釋,新右派很依賴他們有關人們的信念-他 們基本上要有自我利益,他們的信念有關人們要有力量去支配個人和社會-經濟也一樣。

    公共選擇理論學者施壓兩股力量讓干涉主義往前邁進:(1)在選舉的 部份之間透過投票刺激彼此間的競爭;(2)自我利益和官僚及專家最大 預算的行為。對公共選擇理論學者政策必須是模範可以互換的,所有的公共選擇者-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必須在嚴格的自我利益類型中是個模 範。一旦開始的,福利方案會透過這些有權力的壓力來運作。

     最後的爭論新右派要怎麼解釋新潮流福利國家的發展,要怎麼去施壓  明顯定義的社會問題。從1890 年往前很有壓力是在於社會和社會問題的 結構因素上,比較少注意到個人問題。新右派覺得這樣是在鼓勵及合法化 社會行動。假如社會「原因」問題,這很合理社會要供應補償金和解答。

     假如窮人,的確是由於環境讓他們變窮,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

      12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3/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任,所以他們不能被預期或被具備政府要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政府必須要  解決這些問題。

     黃源協(2004:315)提到新右派對福利國家的態度從以下 8個標題來著手:

    1.不可能創造出廣泛的福利國家,因為這違反自然法則的特性。

    2.福利國家的支持者對人性本質與社會特性有錯誤的期待,及對人性看法

     過度樂觀。

    3.福利錯誤的觀念,及新右派視福利國家的發展,是一種對自由的本質、

     社會正義、權利觀念以及需求觀念誤解的產品。

    4.視福利國家為一種自由的威脅。

    5.福利國家被視為一種無效率及無效能的國家。

    6.福利國家視為一種對經濟的危害,因為他們認為自由市場是一種動力和

    成長的必要力量。

    7.福利國家被視為是一種對社會的危害,因為它漸進的摧毀獨立自主、個

    人的創發性等社會價值,以及地方的責任。

    8.福利國家被視為是一種對政治的危害,因為它會破壞政府的威信。

     新右派之所以能興起,乃是因為新右派的意識形態是透過小資產階級  的民粹保守主義(Populist Conservatism)或傳統主義,所以能在思想上結合來自各階層的人,一起為經濟努力。海耶克也指出社會所面臨最重 要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分立的、零散的知識。他進一步論證說,自由主義秩序的制度性附隨物-私有財產、勞動和交換條件-簡言之,就是法 治-是物質多產、思想自由的社會所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王國璋,1986;姚中秋譯,2004)。

    13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4/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相關名詞

    OPECOPEC 全名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中文

     名稱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目前共有11 個會員國,約共佔世界石油蘊 藏 77%及石油產量 40%。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於 1960年 9 月 14 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時有沙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國。其成立宗旨是維護產油國利益,並維持原油價格及產量水準。其後,陸續加入新

      的會員國,包括卡塔爾 (1961) 、利比亞 (1962) 、印尼 (1962) 、阿拉 伯聯合酋長國 (1967) 、阿爾及利亞(1969) 、尼日利亞 (1971) 、厄瓜多爾 (1973) 及加蓬(1975) 等八國。其中厄瓜多爾及加蓬已退出。

     負所得稅  所謂「負所得稅」制度,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於公元一

     九六二年在其著作「  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所提出的,意思是由政府規 劃一定的收入保障額數,根據個人實際收入,對不足者予以補助,收入越 高,補助越少,直到收入達到所得稅的起徵點為止。所謂負所得稅就是訂一個「貧窮線」,譬如說一年是三十萬元,只要一個家庭的收入一年低於三十萬,差多少政府就給予補貼,以維持其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由此可知,

    其與政府社會救助支出的意義與目的並無不同,惟一的差別只是將此功能 併入一般「正」所得稅制中,統一作對稱性的規範而已。但即因如此,負  所得稅制中有關稅率高低、最低保障標準、以及基本所得(損益兩平)門 檻等的訂定,都會對原來的正所得稅制產生衝擊,需要作更完備的整體規 劃。

    Friedman 當時提出這個概念時,主要是因為看到政府救助支出的效率 不彰,浪費與弊端層出不窮。尤有甚者,由於設計不當而造成對低所得者工作誘因的嚴重打擊,形同對工作所得課徵百分之百的邊際稅率。因為負

      所得稅制是收入愈低,政府補貼愈多,可能會導致低收人戶的工作意願不 高,負面作用甚至比老人津貼及失業救濟還高。因為年老並非自己所能控 制,但自己要選擇低收入卻並不困難,這樣難免淪為獎勵不工作或低度就業的政策。而這也是它一直未成為各國普遍採行之制度的主要原因。

     不過,也有經濟學者對負所得稅制度持正面的看法,他們認為,林林 總總的福利措施確實不如直接補貼家庭所得,若是可以讓每個人的福利達到某個最低標準,不但可以省下各種福利和救濟措施的行政成本,也不會 有分配不均或是富人也分到福利的情況。 資料來源:

    http://www.ba.ncku.edu.tw/teacher/yong/TEXT/MACRO/new_page_4.htm

    14

  • 8/19/2019 6 6 6 6 6 6 6 6

    15/15

      課程名稱:社會福利理論 學生:鄭宗訓 授課教師:李易駿 老師 日期:95.01.12 

    參考書目

     許秋月,我國勞工退休金新制爭議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王恭志 (2004)。新右派課程政策主張的評析與啟示。教育研究資訊。

    12(5),33-56。王國璋(1986)美國新右派興起的背景及其組織與策略。中國論壇。21(10),50-54。

    朱鎮明 (2000)。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哲學基礎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3),53-72。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分析。台北市:巨流。洪惠芬 (2002)。對依賴者的道德責任:另一種詮釋「福利依賴」的觀點。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刊。14(3),409-464。

     黃源協 (2004)。從「全控機構」到「最佳價值」─英國社區照顧發展的 脈絡與省思。

     詹中原 (2003)。新公共政策:史.哲學.全球化。台北市。華泰。 詹中原 (2004)。公共政策新右派哲學研究途徑趨勢。考銓季刊。37,

    95-111。蔡宏昭 (1980)。英美日社會福利政策與措施。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 練中心。蔡宏昭(2004)。社會福利經濟分析。台北市:揚智文化。

    陸偉芳、余大慶著(1996)。英國的智慧 始終在經驗中求時。台北市:  國際村。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 台北市:亞太。

    Alan Ebenstein 著,姚中秋譯(2004)。海耶克 二十世紀古典自由主義大  師。台北:康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