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熊熊熊熊熊熊熊熊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引 言 一、生命体验. 引 言. 1 、生平、著述、思想演进 2 、思想渊源 3 、历史地位 4 、哲学著作及相关研究著作. 1 、生平、著述、思想演进. 童蒙时期( 1885——1902 ) 青年革命、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时期( 1903——1919 ) 1918 年, 《 心书 》 中年融佛入儒、自创理论体系时期( 1920——1949 ) 1923 年, 《 唯识学概论 》 1932 年, 《 新唯识论 》 文言文本 1944 年, 《 新唯识论 》 语体文本 1947 年, 《 十力语要 》 1945 年, 《 读经示要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Page 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引 言 一、生命体验

Page 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引 言 1、生平、著述、思想演进 2、思想渊源 3、历史地位 4、哲学著作及相关研究著作

Page 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生平、著述、思想演进 童蒙时期( 1885——1902) 青年革命、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时期( 1903——1919)

1918年,《心书》 中年融佛入儒、自创理论体系时期( 1920——1949)

1923年,《唯识学概论》 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 1944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1947年,《十力语要》 1945年,《读经示要》

晚年思想变革时期( 1950——1968) 1956年,《原儒》 1958年,《体用论》 1959年,《明心篇》 1961年,《乾坤衍》

一个有个性的人

Page 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思想渊源 佛教哲学

唯识宗 大乘空宗

儒家哲学 宋明道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王夫之哲学 孔子仁学 易学哲学

西方哲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宇宙论、人生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本体论 康德的理性哲学:认识论

佛教唯识宗的理论框架,儒家心学的价值理想

Page 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3、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三大哲学思潮中传统派的主力

传统派: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 西化派:胡适、金岳霖 马克思主义派: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艾思奇、

毛泽东 开启了现代新儒学中的主流派

传统派中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互相批评 熊十力的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化过程中的开风气人物,思想博大精深

Page 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4、哲学著作及相关研究著作 原著:

《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版 研究著作:

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 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丁为祥:《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

张光成:《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生原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巴蜀书社, 2004年

Page 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一、生命体验 1、观空悟有的生命体验 2 、生命体验的理论分疏 3 、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

Page 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观空悟有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 对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超越性的直接觉知,它不同于一般

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而是一种人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下所达到的心理极限状态,是终极存在直接呈现于自身的极限状态。

观空:对于现实存在虚幻性的体悟 悟有:对于超越存在真实性的体悟

感直觉——感觉 非分别的与分别的

感直觉——纯粹感直觉(智的直觉) 气质之性的发用流行与天地之性的发用流行

Page 1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唯识学概论 · 境色章 》生命一词,在世俗似即综生活现象而言,其意义颇空泛,在吾书中则其义不止此,乃谓有超越躯壳而为生活之内因者,此可会吾说之全而观之也。

《心书》:年十三岁,登高而伤秋毫,(时喟然叹曰:此秋毫始为茂草,春夏时,吸收水土空气诸成分,而油然滋荣者也。未几零落为秋毫,刈那刈那,将秋毫且不可得,求其原质,亦复无有。三界诸有为相,皆可作如是观。)顿念万有皆幻。

Page 1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初续》附《困学记 · 陈白沙先生纪念》:余乍读此文,忽起无限兴奋,恍如身跃虚空,神游八极,其惊喜若狂,无可言拟。当时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血气一团宛然成藐小之物,而此心此理则周遍乎一切物之中,无定在而无所不在,是夐然绝待也。

Page 1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体用论》:余生而有人世之悲。年未弱冠,初读《易传》,甫触天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之文,忽尔引生无限灵感,兜上心头。后闻佛法,于大空之学,投契最深,非无故也。然余终以圣人“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与“位天地,育万物”之洪论,为贞常至理,人道极则。

《读经示要》: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即前所引者,则又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

Page 1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初续 · 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弱冠时,一日登高,……壬子,在武昌,一日正午,坐人力车过大街,天无片云,白日朗然,车中无思无念,忽尔眼见街道石板如幻如化,形象与原见之石亦不异,但石体不实,犹如幻化。拟之浮云尚不可,浮云犹实在极矣!见房屋如此,见一切人坐者立者皆如此,见人说话口动亦如此,仰视天、俯视地,一切如幻如化。平常视天,即所谓苍然大圜气界,并无不实在感,此时顿觉大圜气界如幻如化、毫不实在。视车及车夫,皆如幻如化。但视自身犹如故,无幻化感。吾视商店两人对话时,口动,面带笑容,皆幻化人也。忽起念云,哀哉!人生乃如是耶?怆然欲泣,即视觉一切复其旧。匀后思此境,不可再得,迄今就衰,终不再现。当时曾告友人李四光仲揆,彼大笑云:我知此意。并云彼在日本东京市上,见群众扰攘状,亦起一种异感,觉尘世可悲。余曰:此与吾之感,恐不必同也。又曾告蔡孑老,孑老曰:此幻觉耳。语一老僧,曰:此夙生定境发现耳。

Page 1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三《黎涤玄记语》:及民六七,桂军北代,余曾参预民军。旋与友人天门白逾桓先生同赴粤,居半年,所感万端,深觉吾党人绝无在身心上作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悠悠忽忽中过活,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私欲潜伏,多不堪问。赖天之诱,忽尔发觉,无限惭惶。又自察非事功之材,不足领人,又何可妄随人转?于是始决志学术一途,时年已三十五矣。此为余一生之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他日当为文,一述当时心事。未几,兄弟丧亡略尽,余怆然有人世之悲,始赴南京问佛法于欧阳竟无先生。留宁一年余,深究内典,而与佛家思想终有所不能苟同者。读吾《新论》当自知之。

Page 1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 、生命体验的理论分疏 儒家的见体 佛教的证量

现量 真现量、证量

康德的自由意志 本体认识论

非对象化的 非经验的 非理性的 本体的自知自明

Page 1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初续》附《困学记 ·先儒禅境》:宋明诸师皆从禅家转手,或讳之而不言,亦间有载其事者。如陆象山之于杨慈湖,举四端以发明本心,慈湖当下忽觉此心澄然清明,亟问曰:止于斯耶?象山曰:更有何也。于徐仲诚,令其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仲诚处槐堂一月,有悟,问之,云如镜中观花,象山谓其善自述,因与说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自己身上。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尔说内,尔只管说外。詹子南安坐冥目,半月操存,一日下楼,忽见此心澄莹中立者,象山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又慈湖在太学循理斋,夜忆先训,默自返观,已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Page 1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在龙场,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以求诸静一之中。一夕大悟,汗出,踊跃若狂。陈白沙静坐,久之,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钱绪山静坐僧房,凝神静虑,倏见此心真体。蒋道林寺中静坐半年,一旦忽觉此心洞然,宇宙浑属一身。罗念庵坐石莲洞中有悟,恍惚大汗,洒然自得。罗近溪一日忽悟,心甚痛快,直趋父榻前陈之,其父亦起舞。清人陈拙夫深山静坐月余,忽见此心光明洞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矜持便了不可见。……此等境界必于静中得之。静则妄念伏除而本来灵觉之心呈露,谓此非道体固不得,彻乎此者,何可谓之妄?此理非禅师所独有,儒者不见此理,非俗儒则钝根耳。真儒皆深透此理,但其从入之功不必与禅师同,一旦澈悟心体,亦不以此为妙境,更须大有致力处。

Page 1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二·韩裕文记》:阳明良知,即现量体,良知缘境,皆现量也。现量分真俗。俗现量,即五识等证境,是现量。……真现量,略言之,有定中现量,有佛位现量。真现量境界,佛家本不许凡夫得有,其意义至为神秘,吾不必论。但吾欲稍变更佛家真现量之义,以为定中与佛位,所以说为现量者,无非断除虚妄分别,称境而知已耳。此等境界,不要说得过于神秘,徒成宗教上的玩具,而宜为人生所固有者。良知即是正智。此智于自所缘,如实冥证,无有迷惑,无有邪谬,亦不由推求筹度而得者,斯即现量。……又如良知反缘时,即是自明自证,何得不许为现量?……若信得良知即是正智,直须保任,直须扩充,则日用思虑云为间,自多有现量境界,而不必视为宗教方面之神话矣。

Page 1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作者生前已发表过的论文书札 · 与友论新唯识论》:至于生命论派之学者,大概体验夫所谓意志追求或生之冲动处。此盖在与形骸俱始之习气上,有所理会,遂直以习气暴流,认为生命。(佛家说众生以势如暴流之赖耶识为主公。赖耶即一团习气也。西哲如叔本华、柏格森等,持说之根底,不能外此。)殊不知,必于空寂中,识得生生不息之健,方是生命本然。

Page 2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三《答牟宗三》:但康德所谓神与灵魂、自由意志三观念太支离,彼若取消神与灵魂而善谈自由意志,岂不妙哉!叔本华之意志,无明也,吾所谓习气也。康德之自由意志,若善发挥,可以融会吾《大易》生生不息真机,可以讲成内在的主宰,通天人而一之,岂不妙哉!

Page 2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3 、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 哲学体系的建构奠基于生命体验 哲学的根本在于见体 《十力语要初续 ·答牟宗三》:古今哲人对于宇

宙人生诸大问题而求解决,其行思辨也,则必有实感为之基。实感者情也,而德慧智俱焉。情胜智,则归于宗教信仰;智胜情,则趋于哲学思辨。大哲学家之思辨,由实感发神解,神解必是悟其全,而犹不以傥来之一悟为足也,必于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际,触处体认、触处思惟与辨析,然后左右逢原,即证实其初所神悟者。至此,若表之理论以喻人,固亦是知识的,而实则其所自得者是超知的,但不妨说为知识耳。

Page 2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功能上》(语体文本):哲学要在于万殊证会本体,所以为众理之总会,群学之归宿也。此体,非戏论安足处所,只要各哲学家都得涤除情见净尽,他们到这里自有相同的证会。……然而此理,毕竟是人人本来同具的。其在人,便名为性智,总会发露的,即此发露,假名智光。哲学家如果能保任这种智光,以对治情见,自然会与真理相应,易言之,即此智光会自照也。假若哲学家都能恒时保任这种智光,则彼此同证决无问题。惟其不恒保任,所以不获同证。然虽不恒保任,却不能道他们绝无智光发露时。因此,他们于真理,容有所见,只其介然之明不胜情见之蔽,终自组成一套戏论,而其一点明处反晦不障。

Page 2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尊闻录》:大抵中土学者靡不归趣于智。上稽晚周,虽百家蜂起,要以儒、道、名、法为大宗。法家务在用世,名家竞尚思辨,斯二者无与于智。道家者,其言要以识本体,故主智而反知已。儒家自仲尼,其学亦以识本体为极。而明显此体以示人,则曰贞观贞明。贞观贞明者,智也。唯尼父规模恢宏,智以统知,本末融摄,而未始唱反知之论,故其弟子多能通六艺者。迄夫宋明诸儒,推本孔门,和会于释、老,壹皆即智以言本体。周、程启其绪,至阳明而集其大成,始拈出良知二字。良知,智也。中土底形而上学,到阳明手里,才发挥尽致了。

Page 2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明宗》(文言文本):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是实证相应者,名之为智,不同世间依慧立故。云何分别智、慧?智义云者,自性觉故,本无倚故。慧义云者,分别事物故,经验起故。……见心乃云见体。然复应知,所言见心,即心自见故。心者不化于物,故是照体独立,而可名为智矣。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自己认识自己,而无一毫锢蔽焉。云何自己认识自己?以此认识离能所、内外、同异等分别相,而实昭昭明明,内自识故,故假说言自己认识自己。

《作者生前已发表过的论文书札 · 与友论新唯识论》 :《新论》根本精神,在由思辨,趣入体认。(亦云证量,或证会。)

Page 2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二、认识论

Page 2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性智与量智 性智

证量 本心呈现——良知呈现——本体呈现

量智 比量 向外知物——知物理、伦理——认识:认识世界;向内知心——知心理——认识:认识自我

佛学因明三量: 现量(感直觉) 比量(理智分析、推论、构造) 证量(智的直觉)

Page 2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原儒 ·绪言》:《量论》早有端绪,原拟为二篇:曰《比量篇》,曰《证量篇》。《比量篇》复分上下。上篇论辨物正辞,实测以坚其据,推理以尽其用。……下篇论穷神知化。神者,不测之称,所以形容变化之妙。……然则变化之道,非通辩证法固不可得而明矣。……感觉、量智、思维、概念等所由发展与其功用,在上篇《辨物正辞篇》固应论及,本篇《穷神知化篇》当进一步讨论量智、思维等如何得洗涤实用的习染而观变化,但二篇今皆未能作。……《证量篇》论涵养性智。性智者,人初出母胎堕地一号,隐然呈露其乍接宇宙万象之灵感。此一灵感决非从无生有,足征人性本来潜备无穷无尽德用,是大宝藏,是一切明解之源泉,即依此明解之源说明性智。

Page 2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明宗》(语体文本):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觉悟。此中真的自己一词,即谓本体。在宇宙论中,赅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他元是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满无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知识的根源的。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易言之,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为官能之作用,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由此成习。而习之既成,则且潜伏不测之渊,常乘机现起,益以障碍性用,而使其成为官能作用。则习与官能作用,恒叶合为一,以追逐境物,极虚妄分别之能事,外驰而不反,是则谓之量智。

Page 2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接上页)故量智者,虽原本性智,而终自成为一种势用,迥异其本。吾尝言,量智是缘一切日常经验而发展,其行相恒是外驰。 ……所以量智,只是一种向外求理的工具。这个工具,若仅用在日常生活的宇宙即物理的世界之内,当然不能谓之不当,但若不慎用之,而欲解决形而上的问题时,也用他作工具,而把本体当作外在的境物以推求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Page 3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 、玄学(哲学)与科学 为道不同于为学

领域不同:全体与部分 方法不同:性智与量智

为道可以统摄为学 以尽性统摄穷理 以致知统摄格物 以经学统摄科学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

Page 3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明宗》(语体文本):学问当分二途:曰科学,曰哲学。科学,根本从实用出发,易言之,即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出发。科学所凭藉以发展的工具,便是理智。这个理智,只从日常经验里面历练出来,所以把一切物事看作是离我的心而独立存在的,非是依于吾心之认识他而始存在的。因此,理智只是向外去看,而认为有客观独存的物事。科学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他的根本意义总是如此的。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他底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是哲学的范围,除此以外,几乎皆是科学的领域。……然而吾人的理智作用,总是认为有离我的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宇宙,若将这种看法来推求本体,势必发生不可避免的过失,不是把本体当做外界的东西来胡乱猜拟一顿,就要出于否认本体之一途。所以说,本体不是理智所行的境界。我们以外科学、哲学,原自分途。

Page 3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读经示要卷一 ·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余以为致知之说,阳明无可易。格物之义,宜酌采朱子。经文自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向下逐层推到致知而止。更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知者,本体也。反己自识,而加以涵养扩充等工夫,则所谓致者是也。致其知矣,即本体之流行,无有止息。不待言去恶,而恶已无不去。不待言为善,而善已无不为。故阳明以为善去恶言格物,适成赘义。非经旨也。愚谓物者事物。格物者,即物穷理。朱子《补传》之作,实因经文有缺失而后为之。非以私意妄增也。……朱子不悟致知之知是本体,而训为知识,此固其错误。而注重知识之主张,要无可议,但知识本在格物处说,经义极分明。朱子训格物为即物穷理,知识即成立。

Page 3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三、本体论

Page 3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本体论问题 何谓本体论( Ontology )

狭义的本体论:与现实世界分离的、由意识界中范畴推演而成的符合逻辑的永恒的原理体系

广义的本体论: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包括狭义的本体论以及本原论、基质论、超越论、本然论等

泛义的本体论: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的相关理论,包括建立本体论与反对、消除本体论的各种学说

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与现代转型 经验论的批评、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转向

中国哲学的终极探求及其理论特色 熊十力对中西传统本体论的批评

批判包括佛教空、有二宗在内的传统本体论:现象全体论、本原论、超越本体论、多元论

Page 3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体用论》:许多哲学家承认宇宙万象是客观存在,但不肯承认有实体,甚至厌闻本体论。此与印度古代无因论者,同为浅见。余以为宇宙有真源,万有非忽然而起。譬如临大海岸,谛观众沤,故故不留,新新而起。应知一一沤相,各各皆以大海水为其真源。尼父川上之叹,睹逝水而识真常。神悟天启,非上圣其能若是哉?

《明心篇》:计执实体是空洞寂寥,包含宇宙万象。如老子以太虚为神与气之所从生,即是无能生有。有从无而生,遂为虚无之所包含。

《明心篇》:计执实体是超脱乎法象之上而独在。其所执实体,或承袭宗教之上帝,或反对上帝而说为宇宙本体。如佛家破大自在天而建立不生不灭的真如、涅槃,即是一例。唯心论者之绝对精神,亦是此种见。

Page 3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明心篇》:唯识家之种子说,在哲学中属于多元论,其说以为一切物各各从自己的种子而生,不是共一种子。

《新唯识论 ·功能下》:他们最大的谬误,就是划成种现二界。我们依据明解的觉证,不能承认有两重世界。……有宗堕二重本体过。他们既建立种子为诸行之因,即种子已是一重本体。然而,又要遵守佛家一贯相承的本体论,即有所谓真如是为万法实体。

《新唯识论·明宗》(语体文本):科学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他的根本意义总是如此的。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他底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是哲学的范围,除此以外,几乎皆是科学的领域。

Page 3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从唯识到本心 唯识论

五位:心、心所、色、分位、真如 识、根、境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种子与现行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三性: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万法唯识,境随识转 转识成智:识的染、净,阿赖耶识尽而真如显现

新唯识论 现象:识、境互为缘起

破执外境:境不离识 破执内识:识由四缘

本体:心、物一体

Page 3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唯识上》(语体文本):坚持有心外独存的实境,大概由二种计。一、应用不无计。……二、极微计。

《新唯识论 · 唯识上》(语体文本):综括以前所说,只是不承认有离心独存的外境,却非不承认有境。因为心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心,便有境,若无境,即心之名也不立了。实则心和境,本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底整体。就玄学底观点来说,这个整体底本身并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绝对的功能的显现。 ……心是了别的方面,境是被了别的方面,境必待心而始呈现。应说唯心,不言唯境。

Page 3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唯识下》(语体文本):我所谓心,是有妄执的心和本来的心这两种分别的。本来的心是绝对的、真实的,……妄执的心或取境的识,根本是没有自体的。印度佛家,把这种心说为缘生的,就是说他没有自体的意义。……据印度佛家的说法,这个心的现起,应由四种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

Page 4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3、从心性本体到宇宙本体

心性本体即宇宙本体 见体即破除个体局限 非局限即无限,无限的同一

本体论 本心、恒转、能变 本原、绝对、永恒存在 运动、生成、革命、创造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动态实体本体论

Page 4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明宗》:然世人颇疑在我之心,云何即是万物之本体,此如何开喻?答曰:彼所不喻者,徒以习心虚妄分别,迷执小己而不见性故也。夫执小己,则歧物我、判内外,故疑我心云何体物。若乃廓然忘己,而澈悟寂然非空,生而不有,至诚无息之实理,是为吾与万物所共禀之以有生,即是吾与万物所同具之真性。此真性之存乎吾身,恒是虚灵不昧,即为吾身之主,则亦谓之本心。故此言心,实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与万物浑然同体之真性也。然则反之吾心,而即已得万物之本体。吾心与万物同体,无二无别,其又奚疑?

Page 4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转变》:本体只是无能而无所不能。他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所以说是无所不能,他不是超脱于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所以说无能,故假说为能变。……恒字是非断的意思,转字是非常的意思。非常非断,故名恒转。我们从本体显现为大用的方面来说,则以他是变动不居的缘故,才说非常,若是恒常,便无变动了,便不成为用了。又以他是变动不居的缘故,才说非断,如或断灭,也没有变动了,也不成为用了。不常亦不断,才是能变,才成为大用流行,所以把他叫做恒转。

《体用论 · 明变》:一、本体是万理之原、万德之端、万化之始。二、本体即无对即有对,即有对即无对。三、本体是无始无终。四、本体显为无穷无尽的大用,应说是变易的。然大用流行,毕竟不曾改易其本体固有生生、健动,乃至种种德性,应说是不变易的。上来略举四义,学者虚怀默究,不患无脱然超悟时也。

Page 4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四、本体宇宙论

Page 4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体用不二

体:恒转(创生本体) 用:功能

翕辟不二 心物不二

《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程颐认为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则是密也。

Page 4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功能上》: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的东西。因为体就是用底本体,所以不可离用去觅体。……吾所云用,原依本体之流行而说,如澈悟真性流行,是为即体成用,即用呈体,则体用,虽不妨分说,而实际上毕竟不可分。此理非由猜度。试即俗所谓宇宙而言,我们落实见得万象森罗,皆是大用燦然,亦皆是真理澄然,云何体用可分?又就人生行履言,全性成行,全行成性,亦见体用不可分。

《十力语要卷一 ·讲词》:潜思十余年,而后悟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体用论 ·成物》:本论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

Page 4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翕辟成变 翕辟成变:

本体发为大用,刹那生灭即永恒的生生不息 辟:发散的能,属于动,创生,心,成己 翕:收敛的能,属于动,守成,物,成物 翕是多,辟是一

翕辟成物: 相:用之诈现

翕辟成变,无量小一,摩荡成群 物:时空等范畴下的认识

范畴:空时、有无、数量、同异、因果 易学阴阳论、张载的聚散、近代的质能关系说

Page 4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转变》(语体文本):原夫恒转之动也,相续不已。动而不已者,无非浮游无据,故恒摄聚。惟恒摄聚,乃不期而幻成无量动点,势若凝固,名之为翕。翕则疑于动而乖其本也。然俱时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胜,而不肯化于翕,以恒转毕竟常如其性故。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乃以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有战胜之象焉。即此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者,名之为辟。一翕一辟,若将故反之而以成乎变也。

《体用论 · 成物》:宇宙泰初,质力混然,轻微流动,充塞大宇,是称元气。及其分化,乃为无量小一,和集而成万物。自万物既成,于是质的方面急趋于凝锢,现似对碍;力的方面,有一切物体为其集中之处所,故其遇机缘而发动,则威势猛极,不止排山倒海。奇哉!质力之为用也,凝敛与发散,以反而相成,万变、万化、万物、万事,繁然生生,无穷无尽,可谓谲怪极矣!

Page 4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成物》(语体文本):如实而谈,凡诸小一,都是刹那诈现。一刹那顷,才起即灭,本来无有丝微的物事可容暂住,故云诈现。……真体成用时,其显为凝敛的无量的小一者,只可借用吾先哲老子书中所谓“众妙之门”一词以形容之。妙者,神妙不测之谓。妙而曰众,言其无有限量也。凡形物,皆有限量。今此不可以形物求者,焉得限量。我们应知,一切小一,都是顿现。前不至后,后不承前。此不至彼,彼不因此。所以一切小一,各各均是刹那顿现。实际上没有那一个小一是可以当做一件物事看待,及可以说他是刹那刹那,生灭灭生,自类相续的。我们推想他是自类相续者,其所以错误,大概由误计小一为实物故,即赋予以时相和空相。……这种意计,确然是有时空观念从中作祟。

Page 4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五、人生观

Page 5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明心 本心与习心——功能与习气

本心:人心的本然,本体 天事与人能、良知与明智

功能:本心之翕辟成变 功能合乎本体、生生不息 天事与人能、良知与明智

习气:本心局限于个体气质而产生的积习 习气构成现象世界、轮回流转 习心:习气呈现出来成于个体形气

净习与染习 净习:随顺本心的 染习:随顺躯壳的

Page 5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诸数:习心的种种表现 遍行数:触、作意、受、欲、想、思 别境数:慧、寻、伺、疑、解、念 染数:

本惑数:贪、嗔、痴、慢、恶见 随惑数:忿、恨、恼、害、嫉、覆、悭、诳、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放逸

善数:定、信、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不放逸

Page 5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明心上》(文言文本):心者恒转之动而辟也,故心之实体即是恒转而无实自体焉。今夫有情假者,本依心物幻现得名,而心物实体强名恒转。恒转者,至静而动,本未始有物也。然动而不能不摄聚,故乃翕而幻成乎物。此所以现似物质宇宙而疑于不守自性也。实则恒转者,纯一而亡染,刚健而不挠,岂果化于物而不守自性者乎?其翕而成物也,因以为资具,而显其自性力。故行之至健,常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夫是行健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之自性力,对翕而言则谓之辟,对物而言则谓之心。

Page 5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转变》(语体文本):实则所谓心者, 确是依着向上的、开发的、不肯物化的、刚健的一种势用,即所谓辟,而说名为心。若离开这种势用,还有什么叫做心呢?旧师把心只看做是分别的,却是从对境所显了别之相上去看。易言之,是从迹相上去看,是把他当做静止的物事去看,而不了解他的本身元来只是很微妙的一种势用。

《新唯识论 · 明心上》(语体文本):心有本习之殊。实则只有本心,可正名曰心,而习心直不应名为心也。当名之以心所。

Page 5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四 ·高赞非记语》:良知一词似偏重天事,明智则特显人能。《易》曰“圣人成能”,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人只要自成其为人之能,不可说天性具足,只壹意拨除障蔽就够了。先儒认为良知本来自足,但把后天底染污涤尽,而其本体之明自然显现。我也承认天性是具足的,是无亏欠的,无奈人之生也,形器限之,他既限于形,就难把他具足的性显现出来。你看自然界,从无机物到生物,乃至从动物到人类,从人类到其间的圣智,一步一步渐渐改造他底形,解放他底形之限,完成他自己底能,才得显现他底性。如果没有成能工夫,从何处见性来?老实说,成能才是成性,性之显乎人者具足与否,就看其人成能之小大强弱。成能小而弱者,其性分便亏损;成能大而强者,其性分便充实。这是从自然界底进化可征明的。先儒多半过恃天性,所以他底方法只是减,

Page 5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接上页)……实则宋明儒大概都作这种工夫。他们以为只把后天底染污减尽,天性自然显现,这天性不是由人创出来。若如我说,成能才是成性,这成的意义就是创,而所谓天性者恰是由人创出来。……若过恃固有具足,而徒以减除物欲为功,则夫物欲者,亦斯人生生之具,岂其皆恶害而皆可减哉?纵减到至处,亦非体天立极之道。故吾之为学也,主创而已,此乃吾所切验,而亦征之孔孟遗训,以得其符者也。故吾言明智,与阳明良知说有不同者,彼以良知为固有具足,纯依天事立言,而明智则亦赖人之自创,特就人能言也。故阳明可以说草木瓦石有良知,而吾不能谓草木瓦石有明智也,此其与阳明异也,然吾之说明智又有与阳明不异者何也?明智之端绪,即斯人残余的天性底萌孽,此在阳明谓之良知,故据端绪而言,亦可曰明智与良知殊名同实也,吾不能与阳明异也。

Page 5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功能下》(语体文本):我以为,凡人意念乍动之微,与发动身语或事为之著者,通名造作,亦名为业。一切造作,不唐捐故,必皆有余势续起而成为潜存的势力,是名习气。……人生常依据过去,以奔趋茫茫不测之当来,必不甘过去都消逝无余,以致绝无依据。所以,凡业起时,必恒有保留之希欲与俱。因此,所作业虽方生方灭,而此业灭时即有余势续生,名为习气。此习气恒自潜伏等流,而成为吾人生活的潜力。申言之,一切习气恒互相倚伏,成为吾人生活的内在的深渊,可以说为习海。习海是我人所取资的,亦能沦没吾人的。吾人本来的生命,必藉好的习气,为其显发之资具,如儒者所谓操存涵养,或居敬思诚种种工夫,皆是净习。生命之显发,必由乎是。然亦以有坏的习气,遂至侵蚀生命,且直取而代之。……功能者,天事。习气者,人能也。以人混天,即以后其同所本有,而吾侪始将人类从无始来,拘执形气,乃沦溺现实生活中,凡所以遗留的一切坏习,认为天性。因此,无从自识性真,而人乃无复性之可能,此真人道之大患也。

Page 5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功能下》(语体文本):一曰,功能即活力,习气但为资具。……二曰,功能唯无漏,习气亦有漏。……三曰,功能不断,习气可断。

《新唯识论 · 明心上》(语体文本):然复须知,染习必须伏除,净习毕竟不可断。不断故,恒与跟同行,与心相应。故未有心得孤起而无习与俱者也。夫净心依本心而起,即心之类。其相应于心也,固已和同而化,浑然无应合之迹。而习亦莫非真几之动矣。

Page 5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思、修、觉

思辨——冷抽象 穷理至极反归内求

修养——热抽象 涵养:创起净习去除染习

觉悟——性智、良知呈现 从微至显

证会本心、良知呈现 天人合德

性修不二:修以显性

Page 5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 转变》(语体文本):极万有之散殊,二尽异可以观同;察众理之通贯,而执简可以御繁;研天下之几微,而测其将巨;穷天下之幽深,而推其将著。思议的能事,是不可胜言的。……我们如何可废思议?不过思议的效用,不能无限的扩大。如前所说,穷理到极致处,便非思议可用的地方。

Page 6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新唯识论 ·明心下》(语体文本):今更申言欲了本心,当重修学。盖人生本来之性,必资后起净法,始得显现。虽处染中,以此自性力故,常起净法不断。依此净法,说名为学。若向外驰求,取著于物,只成染法,不了自性,非此所谓学。故学之为言觉也。学以穷理为本,尽性为归。……性即本来清净之心,理即自心具足之理,不由外铄,不假他求。此在学者深体明辨。今略举二义,以明修学之要。一者,从微至显。……这点真阳,是生命底本身。……二者,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本来清净为天,后起净习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令显发。

Page 6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涵养(热抽象)真现量证量性智

现量感直觉(纯粹感

直觉)理智(冷抽象)

Page 6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六、政治哲学

Page 63: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1、重解儒家思想 重建传统信念:儒家心性之学,儒家外

王之学 重解传统思想

批判弘扬传统儒家外王学(礼学) 批判等级制度,阐发差异、秩序、和谐理念

论自由 论平等

差异、秩序、平等 论民主

有儒学自作主体的信念,但在重解的思想内容上仍然以西学为归依

Page 64: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读经示要》 559:维新人士,将欲吸引西学,不得不择取经文中有可以类通之语句,而为之比附张皇。使守旧之徒,乐闻而不为峻拒。此其用心甚苦。然此等心理,实由震慑西洋之威势,而想慕其学术,欲与之亦步亦趋。其隐微之地,盖早已失其对于经籍之信仰。而二千余年来,为吾民族精神所由陶养成熟,与为吾国思想界甚深根底之经典,将频于废绝,固造端于此矣。

Page 65: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原儒 · 原学统》:详此章之义,本注重损益,而朱子竟将三纲五常填入因字中去,便说成不损不益,其尊重汉人纲常之论可谓至极。有问:“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乃人性固有之德,云何可毁?”答曰:余非毁五常也。汉、宋群儒以五常连属于三纲,即五常亦变成名教,而人乃徇仁义之名,不出于本性之自然矣。如孝德在五常中是仁之端也,为子者以束于名教而为孝,则非出于至性之不容已,其贼仁不已甚乎!又如夫妇有别是义之端也,今束于名教而始为有别,是使天下之为夫为妇者皆丧其情义之真也。……余少时谋革命,与诸少年訾毁三纲五常,以为出于六经,而共诋六经为帝制之护符,其后深究六经,始悟此非六经之旨也。曾、孟盖引其端而汉人盛张之以乱经耳。

Page 66: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与友人论六经》:《经》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二语尽礼乐之蕴。序故,万物皆有则而不乱;和故,万物皆合爱而不乖。……如封建之世,未能无君,故其制礼也,以辨上下、别贵贱而成其序,此固因时制宜,有不得不如是者。及夫君权历久而弊极,又值民智已开,不容一夫专制,于是时移势易,则旧礼制之所以成序者既失时宜,即非正理,不可不革,《礼经》曰“礼者理也”,可见非理之礼,必须急革。于是创新礼制,始以上下易位而成序,为顺时之宜、符理之正。……是故新礼所以成序,比较旧礼所以成序者,虽复大异,而新旧礼皆以成序,方谓之礼,则无有不同者。……序字以广义言,即凡规范、则律等词皆含序义。物之大者,莫于民群,其无序乎?民群者,善变之物也。变则旧序革、新序成,所异者新旧,所不异者新旧同于有序也。达于万物之序而后知《礼经》之旨深远极矣,何忍轻訾为封建之遗乎?

Page 67: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三 ·示菩儿》:自由者,非猖狂纵欲,以非理、非法破坏一切纪纲,可谓自由也。非颓然放肆,不自奋,不自制,可谓自由也。西人有言: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当然之理也。然最精之义则莫如吾夫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言自由者至此而极矣。夫人而不仁,即非人也。欲仁而斯仁至,自由孰大于是,而人类不争此自由何耶?

《十力语要卷四 ·高赞非记语》:问:“若极端主张个人自由,莫亦有弊否?”先生曰:且如汝一身,五官百体,那可有一部分失掉他的作用。社会元来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不是单纯的。各个人任他的意志和思想技能自由的充分发展,即是各方面都无欠缺,成功一个发育完全的社会,如何不好?又曰:如果抹杀了个人的自由,则社会里之各分子,其最大多数变成机件,将由一部分特殊势力崛起而摆弄之,刍狗万物,莫此为甚。又曰:社会每为暴力劫持之,以陵轹个人,使个人敢怒而不敢言,是极悲惨事。

Page 68: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三 ·示菩儿》: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天伦之地,亲尊而子卑,兄尊而弟卑。社会上有先觉先进与后觉后进之分,其尊卑亦秩然也。政界上有上级下级,其统属亦不容紊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以性分言之,人类天性本无差别,故佛说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言仁德吾所固有,直下担当,虽师之尊亦不让彼之独成乎仁也。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此皆平等义也。而今人迷妄,不解平等真义,顾乃以灭理犯分为平等,人道于是乎大苦矣。

Page 69: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十力语要卷二 · 与友人》:按象山《语录》,严松所记有云:“松常问梭山云:‘有问松“孟子说诸侯以王道,是行王道以尊周室,抑是行王道以得天位?”当如何对。’梭山云:‘得天位。’松曰:‘如何解后世疑孟子教诸侯篡夺之罪?’梭山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生再三称叹曰:‘家兄平日无此议论。’良久曰:‘旷古以来,无此议论。’松曰‘伯夷不见此理’,先生亦云。松又曰:‘武王见得此理。’先生曰:‘伏羲以来,皆见此理。’”据此,则象山兄弟确有民治思想。但其辞旨隐约,不欲深论,或恐触当时禁网,及世儒攻击,故引而不发,是可惜耳!至云“伏羲以来皆见此理”者,则以《易》之为书,首明民主自由。《乾》曰“群龙无首”,即其义也。……子寿当时,独与兄弟及门人谋,而力排盲俗之非难,毅然身任其事。两汉以来,士大夫具此识力者,可得几人耶?

Page 70: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2、重构儒家道统 、经学

尊儒 尊孔,破后儒 尊真孔、真经

孔学分早晚期、孔之六经与汉之五经 儒家外王之学:康有为、廖平、熊十力、蒋

庆 创造性诠释,本体诠释学

Page 71: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 一、孔子早年五十岁以前。之学,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易言之,即崇尚小康礼教,维护统治,其弟子守其早年之教而不变者,遂成为小康学派。

二、孔子晚年五十学《易》以后。其思想确突变,始作六经,发明“首出庶物”,“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乃至“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群龙无首”,天下一家。是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弟子宗其晚年六经之学,而不从其早年旧说者,遂成为大道学派。

三、孔子没后,儒学发展甚盛,其分派当极多,然总括其分歧之最大处,要不外如上述大道、小康两派。

四、六经真本,大道派之学者,自当世守。而小康派之学者,既不敢否认先师之六经,即不得不取六经而改窜之,以维持其本宗之说。

Page 72: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五、汉人传至今日之六经,自是采用小康派之经本而更加窜乱。

六、大义、微言之分,是汉人依据改窜之六经而作是说。孔子六经真本决无小康大义之淆乱,既已明见大道,而又杂以不合大道之小康于其中,圣人作经,垂世立教,何至如斯?凡夫能自好者犹不为,而圣人为之乎?

七、汉人传来之经,保存大道者犹不少,惜乎汉、宋群儒传注,一致本大义以为说,而大道遂隐。

八、《大易》、《周官》二经,犹易清理,吾有此愿,惜乎年衰。

九、孔子在未作六经之前,似无著作。……然孔子早年虽未著书,而其教授门人,发挥古义,宏博精深,弟子记录成经者亦必甚多,故司马谈犹见“六艺经传,千万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