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五章 评定观察

第五章 评定观察 - fms.ecnudec.comfms.ecnudec.com/zsb/zxq/zxq28/other/zxq2805/download/ppt01.pdf · 1 行为检核表通常用来观察学前儿童在特定情境中 的特定行为表现是否达到标准。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第五章 评定观察

内容提要

行为检核法

第一节

等级评定法

第二节

一、什么是行为检核法

• 也被称作为清单法、检测表单法等。所谓清单是指一系列

行为项目的排列,并标明关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

择,供观察者判断后选择其中之一并作出记号。行为检核

法就是观察者在所列的清单内进行选择的观察法。

定义

• 一般来说是二选一,就是“有”或“无”、“是”或

“否”。

记录方法

二、行为检核表的适用范围

1 行为检核表通常用来观察学前儿童在特定情境中

的特定行为表现是否达到标准。

当观察者选定观察情境和观察对象后,便可在特

定时间内,针对观察对象是否出现表中描述的各

项行为,逐一检核。

案例

姓名: 观察日期: 观察时间:

说明:请观察幼儿是否表现出各项描述行为,请以“x”、“√”表示。

( )1. 针对主题感到好奇 ( )2. 针对主题发言 ( )3. 能倾听他人发言 ( )4. 对活动表现出耐心 ( )5. 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 ( )6. 能与他人合作 ( )7. 容易受其他区域活动影响而分心 ( )8. 能专注地操作活动或参与游戏 ( )9. 能掌控发言的音量 ( )10. 能领导其他幼儿参与讨论

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检核表

2 用于观察学前儿童是否能够完成一定的任务或是

被要求的行为。

通常这些观察,除了事先设计好观察项目外,还

需要准备完成相关任务的材料或情境。

有些项目的观察可能不能即时完成,需要观察者

平时注意观察积累。

案例

类别 项目 是 否

行为能力

是否能沿着一条线走路?

是否能短暂地用一只脚保持平衡?单脚跳?

是否能跳过15公分高、双脚一起落地?

是否能带有方向性地扔球?

是否能画圆和十字?

是否能配6种颜色?

是否能数数到5?

是否能从玻璃器皿里稳稳地倒出东西来?

是否能用调羹吃饭?

是否能扣上、解开大纽扣?

是否能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姓名?

幼儿身心特征检核表

类别 项目 是 否

行为能力

是否能独自地上厕所?

是否能洗手、擦手无需帮助?

是否能至少听5分钟的故事?

是否能画人头和至少人物其他一个部分?

是否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是否能(在一些帮助之下)分享、轮流?

是否能参加角色表演?

是否对“把它放在旁边”,“把它放在下面”有正确反应?

是否对两步骤指令:“把毛衣给我并且把鞋放在地板上。”有正确反应?

是否能挑选出正确物体,例如,硬的还是软的物体?

是否能回答“如果”、“什么”和“什么时候”的问题?

是否能回答有关功用的问题:“书是用来做什么的?”

类别 项目 是 否

日常情绪

经常表现出的情绪行为反应是积极的(高兴、快乐、活泼开朗等)?

经常表现出的情绪行为反应是消极的(沉默寡言、愁眉苦脸、表情淡漠等)?

受老师批评时是否表现为无所谓?

是否常出现丢脸的情绪?

受到老师的表扬时出现自豪愉快的表情?

被别的小孩攻击时,是否默默承受?

对别人的微笑能否经常地及时地报以微笑?

遇到高兴或难过的事情是否经常用语言告诉老师或父母?

是否有迁怒行为,如,不高兴时就毁玩具或攻击其他幼儿?

是否直接地对老师说:“老师,我喜欢你!”或“老师,我恨你!”

受委屈了是否有忍气吞声的行为?

受委屈了是否有“打小报告”的行为?

是否出现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

类别 项目 是 否

日常情绪

饭前便后是否洗手?

是否乱扔垃圾?

是否随地吐痰?

是否保持个人卫生(如衣物、身体)?

是否挑食?

是否按时吃饭睡觉?

是否爱拿别人的东西?

是否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

是否打人、说脏话?

做事情是否集中注意力?

是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优缺点

操作简单,便于收集信息

行为检核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便于收集信息,让观察者快速而且有效地记录行为的出现,能节省观察者的时间和精力。

因行为检核法需要事先做非常仔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预先要确定哪些行为作为观察的项目,这些行为项目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所以在观察时目的明确,便于收集观察者希望得到的信息。

1

适用范围广

能用于不同的情境,无论是用于幼儿的进餐、午睡、学习活动,还是自由活动都可以使用。

具有诊断、测量的功能,在教师对学前儿童了解的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检查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或教育后的效果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园、本班的具体情况与要求,自制记录行为检核表,进行测查。

2

可与其它方法并用。如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中都会结合用到行为检核法,以此来提醒我们观察特定的行为,假如在特定时间段(时距)或事件中看到这些行为,我们将它画记以知道它们出现,这时所采用的就是行为检核法。

案例

互动行为类型

时间 母亲对孩子说话 孩子对着母亲发出

声音 母亲与孩子一起发

出声音 孩子眼睛注视母亲

9:00:00-9:00:10 √ √

9:01:00-9:01:10 √

9:02:00-9:02:10 √

9:03:00-9:03:10 √

9:04:00-9:04:10 √ √

9:05:00-9:05:10 √

9:06:00-9:06:10 √

9:07:00-9:07:10 √ √

9:08:00-9:08:10 √

9:09:00-9:09:10 √

婴儿与母亲的互动行为检核表

缺少背景资料

最主要的缺点是,它只是对行为是否产生进行记

录,至于这种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产生,以

及如何发展,都缺乏详细的情节和背景资料。

要依据观察目标,谨慎的配合使用其它的观察法

来运用,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行为检核法的

不足,而发挥其优点。

四、行为检核法的使用

左老师是一名新接收中三班的老师。为了更好的

教学,她需要了解班级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

对幼儿数学能力的了解。

左老师考虑以后,拟采用行为检核法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一)检核表的制定

•行为检核法需要很周密的计划,所要检核

的行为项目必须事先清楚地确定。

1. 列出所要观察内容的重要项目

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知道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正确名称。

能从一数到十。

会一对一的对应,并对应到十。

有大小长短的概念。

知道首先的、中间的及最后的。

了解“较长”、“较少”的意义。

她对五岁幼儿可以达到的数学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她认为重要的项目。

左老师的做法

• 对这些项目逐一分项列出目标行为。

2. 列出目标行为

第一条项目是“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其意思是只要求幼

儿能认出这些形状就可以了,不需要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左老师就设计了

以下内容。当老师说到下列形状的名称时,能把形状挑出来:

左老师的做法

是 否 圆 形 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二)目标行为表述中的注意点

目标行为和观察相关

如:将“幼儿入园时是否哭闹”列为“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目标行为中

目标行为观察内容单一

如:能独立穿脱裤子

目标行为的语气表述要统一(肯定或否定)

如:将“幼儿入园时是否哭闹”列为“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目标行为中

按照幼儿活动时的场地顺序排列

按照活动开始的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行为类别排列

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按照行为的难易程度排列

左老师的做法

题项 是 否

1. 当提到形状名称是,能把形状挑出来

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2. 能从一数到十

3. 能正确地说出下列的形状名称

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4. 对下列关系能够了解

大于

小于

长于

短于

5. 能进行一一对应

两个物体

三个物体

五个物体

十个物体

多于十个物体

6. 能理解下列概念的指示

第一

中间

最后

7. 能理解下列的概念的指示

多于

少于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记录表

• 在幼儿进入中班时是否具有这些能力

• 观察记录该能力出现的时间

左老师的观察目的

静态描述项目 行为检核项目

完善观察记录表格

行为核检法一般有两部分

即是指观察对象及情境中具有稳定特性

的项目,如年龄、性别、家庭社会地位

和经济水平、物理环境的特点和时间等。

内容提要

行为检核法

第一节

等级评定法

第二节

一、什么是等级评定

• 是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后,对其表现行为所

达到的水平进行评定,并可以进行判断行为

质量高低的一种方法。

定义

二、与行为检核法的区别

•是对于行为是否出现做出判断

行为检核法

•是对有关行为出现的程度或频率做判断

等级评定法

类别

生活行为表现

适应程度

5 4 3 2 1

生活自理能力

1、能自己用餐

2、上厕所时可以自己脱裤子

3、会自己洗澡、刷牙、洗脸,并收拾用具

4、会收拾自己的书籍、玩具

5、会按红绿灯指示通过马路

认知动作能力

1、会握笔写字或画图

2、会跳跃,且平稳着地

3、会滚翻

4、会模仿做简易体操

5、会骑单轮自行车

类别

生活行为表现 适应程度

5 4 3 2 1

注意力

1、老师点名或父母召唤时会立即应答

2、能注视与他说话的人

3、能对自己喜欢及选择的事物维持15分钟以上的注意力

4、能对老师引导的活动维持10分钟以上注意力

记忆力

1、能正确称呼家人

2、能指认身体各部位名称

3、记得自己的物品

4、能自动说出已学过的东西

5、能说出自己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

语言表达

1、能说出自己的生理基本要求

2、能完整的说出一句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情绪

4、能有效回答别人的问题

5、会看图说话

评价标准: 5:做得非常好;4:做得很好; 3:大部分做到;2:很少做到; 1:无法做到

三、等级的表现形式

1 数字等级评定

以定义好的序列数字加到行为类别上。观察

者(观察者)根据实际情况选出评定该行为

最适合的数字。

案例

维度 操作定义 等级

1. 要求权威者的承认 常向老师询问“这样好不好”,始终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5 4 3 2 1

2. 身体靠近或接触 常喜欢站在老师身旁或依偎着老师的身体,和同伴、朋友也是常拥靠。

5 4 3 2 1

3. 求他人帮助 积极求人帮助,自己会做的事也要人帮助。常哭泣。 5 4 3 2 1

4. 求他人支配 常问别人怎样去做,照着人家的话去做。 5 4 3 2 1

5. 模仿他人的行为/作品 模仿长辈,或群体中最有影响的人物的言行,模仿别人图画作品。

5 4 3 2 1

6. 讨好别人 别人叫他做什么,就很快很乐意去做,别人要借什么,就立刻出借。

5 4 3 2 1

儿童依赖性观察评定表

5:极多见;4:常可见;3:普遍;2:不常见;1:极少见

2 图形等级评定

以一条直线来表示一个行为维度,

观察者根据实际情况在直线上确

定与观察对象的行为描述相应的

点,并标上记号。图形等级评定

不包含数字,但却依序由高至低

排列。

图形量表还被发展成另外一种型式,叫作“语意区分量表”。所谓语意区分,是以两个语意相反的形容词为两端,中间有七点等级评定(或是五点等级的)。

四、等级评定法的优缺点

相对运用文字的描述式记录,便于观察者填写,操作起来相对简便易行;便于分析材料;因观察者不需要受特别训练,花费的时间比较少。

无论是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行为表现的观察,还是对师幼关系、各方面能力等的了解,都可以运用等级评定的方法。

1操作简单

2适用范围较广泛

• 观察者原先对被观察者的印象造成(月晕效应)

• 观察者对评定表中所用术语的理解不一致

• 观察者的趋中效应

1易带主观偏见

2无法呈现行为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