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 6 7 星期五 编辑:仲一晴 排版:仲一晴 校对:陈正坤 博览天下 A9 韩国:监考老师人手一个探测器严禁考 生携带任何电子器材 先来看韩国,《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 察员南黎明介绍,一些韩国人认为,高考在韩 国是一考定终身,所以监考也是相当严格。 监考老师一般人手一个探测器,甚至考生中 途上厕所的便池也属于探测范畴。 南黎明:每个监考老师都配置有金属测 试器,规定任何人不允许携带包括手机、 MP3数码相机、电子计算器、广播等电子器材入 场,一旦被发现将剥夺考试资格。如果携带 的电子器材没有放在书包里,一旦被发现也 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如果考试中要去洗手 间,监考老师要记录下考生所使用的洗手间 的便池号码,等考生回到座位的时候,要用金 属探测器检查学生是否携带电子仪器进来 了。 同时,自己所选课程考试的时候,在临时 休息室学习或者休息时,也不能使用任何包 括电子辞典在内的电子器材,否则同样被视 为作弊。为了便于管理,规定每个考场不得 超过 28 人,如果其中 40%都是同一个学校的 考生,那么会将此考场作为特别管理对象进 行监管。 印度:高考舞弊现象严重动用狼狗监考 再来看印度,在印度实习的晓雨说,当地 高考舞弊现象严重。在比哈尔邦,甚至动用 了狼狗来监考。 晓雨:印度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这个考 试就显得异常的重要。每年这场考试中作弊 的人数最多,今年作弊最严重的比哈尔邦出 现了 1600 多人的集体作弊。他们作弊的手段 比较传统,但是由于人太多,在考场上甚至动 用了经过严格训练的大狼狗,这导致很多考 生受到惊吓。 由于印度几乎每所名牌大学每年都最少 发生一次入学考试试题被盗事件,因此,印度 开始使用新的数字编码技术储存和打印试 卷。 晓雨:因为偷考题能获得利润,赚到 5 多万卢比,相当于 100 多万美元,这个利润很 可观,所以不断有人铤而走险偷考题。印度 现在采用了一种新技术,把试卷完全转成数 字格式,翻译成编码,以 PBF 格式储存在电子 邮件当中。在考试当天,只有用特殊的印刷 机才能够联网下载邮件、印出试卷。可是这 也存在一个问题,万一不是所有地方都拥有 这个技术,可能会导致一些考场的考生没有 办法及时拿到试卷。 英国:动用高科技手段监视考试 再来看英国。《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 察员侯颖说,英国会采用类似于间谍电影中 的安全设备来防范考生作弊。 侯颖:英国没有类似中国的高考,但是学 生可以用 A-level,也就是中学高级水平考试 的成绩来报考大学,并且考生一共只有 4 次考 试机会。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这项考 试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为了防范学生的作弊行为,相关机构做了非 常严密的防范措施。 在英国如果发现有人在 A-level 考试中作 弊,这位考生会被立即请出考场并且取消考 试资格。 美国:引进电子照片识别系统防止考生 替考 最后来看美国。在美国考取当地大学的 李薇介绍,除了让考生签订责任书、使用金属 探测器之外,美国的高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SAT 考试,在试卷上也做了很多防作弊工作。 李薇:在制度上,考生考试前必须签订一 个责任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考卷的 保存箱里有红外线探测仪,能够记录这个保 存箱在拆封之前卷子有没有拿出去过。为了 防止考生找人替考,美国引进了电子照片识 别系统。 另外还有笔迹鉴别技术,看平时的笔迹 跟考试笔迹是否完全吻合。还有一种叫结构 分析,被疑似作弊两个学生,会扫描分析他们 试卷上的遣词造句或者运算结构是否相同, 以确定他们是否作弊。 其他国家的防作弊手段都跟间谍大片似 的,相比我们用的“金属探测器”也就不足为 奇了,其实,不论使用什么设备都是维护高考 公平。作为考生不必太担心,这两天吃好、睡 好,轻装上阵。祝你们考出好成绩! (摘自《全球华语广播网》) 盘点各国高考防作弊奇招 印度用狼狗监考,韩国监考老师人手一个探测器 追忆 777879 年高考 两人共用一张桌 高考了,最近关于高考的话题也多了不少。这其中,大家最 为关注的就是一些省市推出的防作弊“金属探测仪”,或者叫“金 属探测器”。不过,这些“金属探测仪”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担 忧。有人认为,这会对高考考生造成紧张情绪,还有人在转发穿 衣宝典: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穿塑料 凉拖等等。 其实金属探测仪只探测重点部位,例如口袋、耳朵等。而 且,监考老师不会因为金属探测仪器发出响声就判定考生有作 弊嫌疑,考生还可以跟监考老师说明是什么东西。 对于诚实考试的考生来说,根本不需要紧张。一定要保持 放松的心态才能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 外类似中国高考这样的考试,又有哪些防作弊的高招。 现在已是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的徐红 1977 年在上海参加高考时只有 17 岁,“后来进 大学才听老师说,我是那年在上海参加高考 年龄最小的,当年和我一个考场的年纪最大 的比我大了 14 岁。”徐红说。 徐红回忆说,当时听说要恢复高考,自己 第一反应是不太相信,后来消息被证实后,自 己是又激动又兴奋。 “从知道能够参加高考到考试只有短短 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我拼命看书。”徐 红说。 在徐红的记忆中, 1977 年的那场高考很 特殊,“不像现在是在夏天考试,而是在冬天 考试,当年 12 月份考的试,第二年 1 月份拿到 录取通知书, 2 月份就进大学读书了。” 对自己参加的那场考试,徐红回忆说,由 于参加考试的人特别多,一个考场挤得满满 当当的,因此只好两个人挤一张桌子,“那时 候没有家长送考,因为那一年甚至出现了一 家两代人一起考,有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 儿,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对于 1977 年的那场高考,徐红感叹地说: “高考绝对改变了命运。” 【77 级】 发表的学习体会让我最终参加高考 1949 2 月出生于上海的汪向明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回忆起自己参 加的 1977 年那次永载史册的高考,汪向明百 感交集,“我 1969 3 月到江西省插队, 1977 年底,我在江西参加高考,语文考试主要是一 篇作文,作文题就是‘难忘的时刻’。当时在 写作文的时候绝对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刻’才 真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当时听说恢复高考,我做起了大学梦, 只是当时的情况也很难做什么复习准备。我 兴冲冲地赶到县城去报名,不料被拒绝,说是 除了高中 6667 届的毕业生以外,考生年龄的 上限是 25 周岁,我是高中 68 届毕业生,当年 28 周岁,恰巧被排除在外,幸好报名条件还留 了一条尾巴:有专长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 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当时我想,无论如何我 也得挤进这次高考,可是我有什么专长呢? 我自己也不知道,只得挖空心思找,总算找到 了一条:高一时,我曾在北京的《中学生》杂志 发表过一篇学习体会!就这样,我好不容易 地报上了名。”回忆起为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 所做的努力,汪向明感觉当年的一切仍历历 在目。 汪向明最终成了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中 文科 77 级的一名新生。成为一个大学生, 有不少感悟让汪向明后来受益非浅。汪向 明说,经过 1977 年高考的人都很坚强,不轻 言放弃,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成 功。 【78 级】 没有送考,因为很多考生已为人父母 今年 52 岁的虞芳华现在是曙光医院的一 名医生。回忆起自己参加的 1978 年高考,虞 芳华说,高考时,同一考场上年龄段相差较 大,“当时同一考场上比我大十岁的都有。” 虞芳华说,那时还有很多已经工作的人 想参加高考,包括 1977 年首次恢复高考时没 有来得及报名参加的,大家都铆足了劲要奋 力一搏。 “我们那时候考试并不紧张,想法也很单 纯,只是一心一意地考。”虞芳华说,那时候家 长不会送考,因为大部分的考生都已为人父 母。 最终虞芳华顺利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 学,毕业后虞芳华成了一名医生。 在采访中,早报记者还了解到,虞芳华后 来的丈夫周东华也在那年参加了高考。不同 的是,周东华 1970 年初中毕业后当了 7 年兵, 回上海后又参加了工作,“当时他报考理科, 但当年没有考上,后来改读文科,拼命复习了 两个月后,终于在 1979 年举行的高考中考了 200 多分,最后被复旦大学哲学系录取。”虞芳 华说。 【79 级】 恢复高考第一年没敢报名 说起自己参加的 1979 年的那场高考,现 为复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的缪美萍仍感慨颇 深。 缪美萍说,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大家一 阵兴奋,但同时也有些害怕。犹豫后,缪美萍 最终没有报考当年的高考。 “没想到, 1977 年的那场高考并不难,一 些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龄人考进了大 学。”次年的缪美萍不再犹豫,但由于这一年 的题目比上一年难多了,缪美萍最终不幸落 榜。 不过,此时的缪美萍不再给自己回头路 了。缪美萍回忆说,高考复习时晚上蚊子特 别多,有一次晚上看着看着自己睡着了也不 知道,迷糊中觉得背上一阵奇痒,用手一摸, 居然全是蚊子。1979 年的高考,文科不仅要 考语文、数学、外语,还要考历史、政治、地 理。数学按照总分的 30%计入总分,英语成 绩做参考,不计入总分。而语文试卷的作文 题也是现在的高考再不会出现的:给出一个 很长的故事,阅读完毕后,要求考生根据文章 主旨,改编主人公的故事。 关键词:新三届 1977 年,新中国关闭了 10 年的高考大门 重新打开。那年冬天举行了迄今唯一一次的 冬季高考。 1978 年夏,高考再次举行,这次高考共有 610 万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 40.2 万人。两届 “幸运儿”在 1978 年春、秋分别入学。 1977 年到 1979 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 —“新三届”。“新三届”特指 1977 年恢复 高考后的 77 级、 78 级、 79 级大学生,以区别于 66 级、 67 级、 68 级“老三届”中学生。 (摘自《东方早报》) 某个绍兴特产小吃,堂而皇之打着“鲁 迅最爱”的旗号。可见,鲁迅的吃,是大大 有名的。一个时刻准备举起匕首、投枪的 战士,一个经常怒发冲冠的英雄,居然也是 个馋嘴?这不禁让人好奇也倍感亲切起 来,印象中笔伐的先生不苟言笑不易接近, 相比起来,爱吃的鲁迅可不就是个邻家大 哥么?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 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 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 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 蛊惑。” 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 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 常只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 炒咸菜,一碗黄花鱼,用萧红的话说“简单 到极点”,只有有客时,才会丰盛一些。其 实让鲁迅情有独钟的是零食,尤其是甜 食。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一直以来的嗜好。 在日本留学时,他特别青睐一种叫“羊羹” 的茶点,这羊羹与羊肉无关,而是“用小豆 做成细馅,加糖精制而成,理应叫‘豆沙糖’ 才是正办”。回国后,先生思之念之,不惜 托人从日本漂洋过海寄来食之,且有日记 记载:“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 人分食大半。” 先生还甚喜水果。饭后出去喝茶,喝 完茶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 之”。难以想象,那位严肃冷峻的先生也曾 买完葡萄急不可耐站于街市大吃特吃,让 人忍俊不禁。鲁迅日记还有记载:“夜作书 两通,啖梨三枚,甚甘。”一口气吃下三个 梨,真叫人替他的胃担心!鲁迅爱吃水果,在 朋友中应是很有名的,有次上街买日本产 的青森苹果,遇到日本朋友,遂被“强赠一 筐”,鲁迅乐呵呵携之而归。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 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1926 年, 鲁迅作《马上日记》,爆料了自己吃柿霜糖 的情节: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 糖,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 西”,迫不及待吃起来。 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 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 便好。鲁迅于是用文字记下了他当时的遗 憾:“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 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 候,好用这来搽。”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 让鲁迅总惦记着,以至于夜里都睡不着,实 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 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 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 吃了一大半了”。如此率真可爱如孩童,读 罢令人莞尔。 鲁迅爱吃点心,除了买来孝敬母亲,好 客的他也经常招待客人同吃。不过这招 待,却是男女有别。最初,鲁迅是一视同仁 的,谁料先生们战斗力实在太强。渐渐地, 这些“光盘族”让鲁迅有了戒心,开始算计 起来,不得已以落花生取代。女士就无妨 了,“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 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这损失,微 乎其微,“精于算计”的鲁迅乐得送个人情。 对零食的青睐,让鲁迅不仅屡以记载, 还在杂文中对点心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零食》一文中所述 “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 益,而且味道好”,更为喜欢零食找到了理 论依据。 (摘自《北京青年报》) 爱吃的鲁迅 鲁迅、许广平和周海婴

盘点各国高考防作弊奇招...的成绩来报考大学,并且考生一共只有4次考 试机会。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这项考 试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防范学生的作弊行为,相关机构做了非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盘点各国高考防作弊奇招...的成绩来报考大学,并且考生一共只有4次考 试机会。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这项考 试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防范学生的作弊行为,相关机构做了非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编 辑:仲一晴 排 版:仲一晴 校 对:陈正坤 博览天下 A9

韩国:监考老师人手一个探测器严禁考生携带任何电子器材

先来看韩国,《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察员南黎明介绍,一些韩国人认为,高考在韩国是一考定终身,所以监考也是相当严格。监考老师一般人手一个探测器,甚至考生中途上厕所的便池也属于探测范畴。

南黎明:每个监考老师都配置有金属测试器,规定任何人不允许携带包括手机、MP3、数码相机、电子计算器、广播等电子器材入场,一旦被发现将剥夺考试资格。如果携带的电子器材没有放在书包里,一旦被发现也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如果考试中要去洗手间,监考老师要记录下考生所使用的洗手间的便池号码,等考生回到座位的时候,要用金属探测器检查学生是否携带电子仪器进来了。

同时,自己所选课程考试的时候,在临时休息室学习或者休息时,也不能使用任何包括电子辞典在内的电子器材,否则同样被视为作弊。为了便于管理,规定每个考场不得超过 28人,如果其中 40%都是同一个学校的考生,那么会将此考场作为特别管理对象进行监管。

印度:高考舞弊现象严重动用狼狗监考

再来看印度,在印度实习的晓雨说,当地高考舞弊现象严重。在比哈尔邦,甚至动用了狼狗来监考。

晓雨:印度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这个考试就显得异常的重要。每年这场考试中作弊的人数最多,今年作弊最严重的比哈尔邦出现了1600多人的集体作弊。他们作弊的手段比较传统,但是由于人太多,在考场上甚至动用了经过严格训练的大狼狗,这导致很多考生受到惊吓。

由于印度几乎每所名牌大学每年都最少发生一次入学考试试题被盗事件,因此,印度开始使用新的数字编码技术储存和打印试卷。

晓雨:因为偷考题能获得利润,赚到 5千多万卢比,相当于 100多万美元,这个利润很可观,所以不断有人铤而走险偷考题。印度现在采用了一种新技术,把试卷完全转成数字格式,翻译成编码,以PBF格式储存在电子邮件当中。在考试当天,只有用特殊的印刷机才能够联网下载邮件、印出试卷。可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万一不是所有地方都拥有这个技术,可能会导致一些考场的考生没有办法及时拿到试卷。

英国:动用高科技手段监视考试

再来看英国。《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说,英国会采用类似于间谍电影中的安全设备来防范考生作弊。

侯颖:英国没有类似中国的高考,但是学生可以用A-level,也就是中学高级水平考试的成绩来报考大学,并且考生一共只有4次考试机会。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这项考

试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防范学生的作弊行为,相关机构做了非常严密的防范措施。

在英国如果发现有人在A-level考试中作弊,这位考生会被立即请出考场并且取消考试资格。

美国:引进电子照片识别系统防止考生替考

最后来看美国。在美国考取当地大学的李薇介绍,除了让考生签订责任书、使用金属探测器之外,美国的高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SAT考试,在试卷上也做了很多防作弊工作。

李薇:在制度上,考生考试前必须签订一个责任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考卷的保存箱里有红外线探测仪,能够记录这个保存箱在拆封之前卷子有没有拿出去过。为了防止考生找人替考,美国引进了电子照片识别系统。

另外还有笔迹鉴别技术,看平时的笔迹跟考试笔迹是否完全吻合。还有一种叫结构分析,被疑似作弊两个学生,会扫描分析他们试卷上的遣词造句或者运算结构是否相同,以确定他们是否作弊。

其他国家的防作弊手段都跟间谍大片似的,相比我们用的“金属探测器”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不论使用什么设备都是维护高考公平。作为考生不必太担心,这两天吃好、睡好,轻装上阵。祝你们考出好成绩!

(摘自《全球华语广播网》)

盘点各国高考防作弊奇招印度用狼狗监考,韩国监考老师人手一个探测器

追忆77、78、79年高考两人共用一张桌

高考了,最近关于高考的话题也多了不少。这其中,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一些省市推出的防作弊“金属探测仪”,或者叫“金属探测器”。不过,这些“金属探测仪”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担忧。有人认为,这会对高考考生造成紧张情绪,还有人在转发穿衣宝典: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穿塑料凉拖等等。

其实金属探测仪只探测重点部位,例如口袋、耳朵等。而且,监考老师不会因为金属探测仪器发出响声就判定考生有作弊嫌疑,考生还可以跟监考老师说明是什么东西。

对于诚实考试的考生来说,根本不需要紧张。一定要保持放松的心态才能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外类似中国高考这样的考试,又有哪些防作弊的高招。

现在已是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的徐红1977年在上海参加高考时只有17岁,“后来进大学才听老师说,我是那年在上海参加高考年龄最小的,当年和我一个考场的年纪最大的比我大了14岁。”徐红说。

徐红回忆说,当时听说要恢复高考,自己第一反应是不太相信,后来消息被证实后,自己是又激动又兴奋。

“从知道能够参加高考到考试只有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我拼命看书。”徐红说。

在徐红的记忆中,1977年的那场高考很特殊,“不像现在是在夏天考试,而是在冬天考试,当年12月份考的试,第二年1月份拿到录取通知书,2月份就进大学读书了。”

对自己参加的那场考试,徐红回忆说,由于参加考试的人特别多,一个考场挤得满满当当的,因此只好两个人挤一张桌子,“那时候没有家长送考,因为那一年甚至出现了一家两代人一起考,有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儿,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对于1977年的那场高考,徐红感叹地说:“高考绝对改变了命运。”【77级】

发表的学习体会让我最终参加高考1949年 2月出生于上海的汪向明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回忆起自己参加的 1977年那次永载史册的高考,汪向明百感交集,“我 1969年 3月到江西省插队,1977年底,我在江西参加高考,语文考试主要是一篇作文,作文题就是‘难忘的时刻’。当时在写作文的时候绝对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刻’才真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当时听说恢复高考,我做起了大学梦,只是当时的情况也很难做什么复习准备。我兴冲冲地赶到县城去报名,不料被拒绝,说是除了高中66、67届的毕业生以外,考生年龄的上限是 25周岁,我是高中 68届毕业生,当年

28周岁,恰巧被排除在外,幸好报名条件还留了一条尾巴:有专长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当时我想,无论如何我也得挤进这次高考,可是我有什么专长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只得挖空心思找,总算找到了一条:高一时,我曾在北京的《中学生》杂志发表过一篇学习体会!就这样,我好不容易地报上了名。”回忆起为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所做的努力,汪向明感觉当年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汪向明最终成了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 77 级的一名新生。成为一个大学生,有不少感悟让汪向明后来受益非浅。汪向明说,经过 1977年高考的人都很坚强,不轻言放弃,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成功。【78级】

没有送考,因为很多考生已为人父母今年52岁的虞芳华现在是曙光医院的一

名医生。回忆起自己参加的 1978年高考,虞芳华说,高考时,同一考场上年龄段相差较大,“当时同一考场上比我大十岁的都有。”

虞芳华说,那时还有很多已经工作的人想参加高考,包括 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时没有来得及报名参加的,大家都铆足了劲要奋力一搏。

“我们那时候考试并不紧张,想法也很单纯,只是一心一意地考。”虞芳华说,那时候家长不会送考,因为大部分的考生都已为人父母。

最终虞芳华顺利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虞芳华成了一名医生。

在采访中,早报记者还了解到,虞芳华后来的丈夫周东华也在那年参加了高考。不同的是,周东华 1970年初中毕业后当了 7年兵,回上海后又参加了工作,“当时他报考理科,但当年没有考上,后来改读文科,拼命复习了两个月后,终于在 1979年举行的高考中考了

200多分,最后被复旦大学哲学系录取。”虞芳华说。【79级】

恢复高考第一年没敢报名说起自己参加的 1979年的那场高考,现

为复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的缪美萍仍感慨颇深。

缪美萍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大家一阵兴奋,但同时也有些害怕。犹豫后,缪美萍最终没有报考当年的高考。

“没想到,1977年的那场高考并不难,一些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龄人考进了大学。”次年的缪美萍不再犹豫,但由于这一年的题目比上一年难多了,缪美萍最终不幸落榜。

不过,此时的缪美萍不再给自己回头路了。缪美萍回忆说,高考复习时晚上蚊子特别多,有一次晚上看着看着自己睡着了也不知道,迷糊中觉得背上一阵奇痒,用手一摸,居然全是蚊子。1979年的高考,文科不仅要考语文、数学、外语,还要考历史、政治、地理。数学按照总分的 30%计入总分,英语成绩做参考,不计入总分。而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也是现在的高考再不会出现的:给出一个很长的故事,阅读完毕后,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主旨,改编主人公的故事。关键词:新三届

1977年,新中国关闭了 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那年冬天举行了迄今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1978年夏,高考再次举行,这次高考共有610万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40.2万人。两届

“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1977 年到 1979 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新三届”。“新三届”特指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66级、67级、68级“老三届”中学生。

(摘自《东方早报》)

某个绍兴特产小吃,堂而皇之打着“鲁迅最爱”的旗号。可见,鲁迅的吃,是大大有名的。一个时刻准备举起匕首、投枪的战士,一个经常怒发冲冠的英雄,居然也是个馋嘴?这不禁让人好奇也倍感亲切起来,印象中笔伐的先生不苟言笑不易接近,相比起来,爱吃的鲁迅可不就是个邻家大哥么?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用萧红的话说“简单到极点”,只有有客时,才会丰盛一些。其实让鲁迅情有独钟的是零食,尤其是甜食。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一直以来的嗜好。在日本留学时,他特别青睐一种叫“羊羹”的茶点,这羊羹与羊肉无关,而是“用小豆做成细馅,加糖精制而成,理应叫‘豆沙糖’才是正办”。回国后,先生思之念之,不惜托人从日本漂洋过海寄来食之,且有日记记载:“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

先生还甚喜水果。饭后出去喝茶,喝完茶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之”。难以想象,那位严肃冷峻的先生也曾买完葡萄急不可耐站于街市大吃特吃,让人忍俊不禁。鲁迅日记还有记载:“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一口气吃下三个梨,真叫人替他的胃担心!鲁迅爱吃水果,在朋友中应是很有名的,有次上街买日本产的青森苹果,遇到日本朋友,遂被“强赠一筐”,鲁迅乐呵呵携之而归。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1926年,鲁迅作《马上日记》,爆料了自己吃柿霜糖的情节: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迫不及待吃起来。

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鲁迅于是用文字记下了他当时的遗憾:“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让鲁迅总惦记着,以至于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如此率真可爱如孩童,读罢令人莞尔。

鲁迅爱吃点心,除了买来孝敬母亲,好客的他也经常招待客人同吃。不过这招待,却是男女有别。最初,鲁迅是一视同仁的,谁料先生们战斗力实在太强。渐渐地,这些“光盘族”让鲁迅有了戒心,开始算计起来,不得已以落花生取代。女士就无妨了,“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这损失,微乎其微,“精于算计”的鲁迅乐得送个人情。

对零食的青睐,让鲁迅不仅屡以记载,还在杂文中对点心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零食》一文中所述

“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更为喜欢零食找到了理论依据。

(摘自《北京青年报》)

爱吃的鲁迅

鲁迅、许广平和周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