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学习与实践 JIANKANG XUEXIYUSHIJIAN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编辑/版式:闫丽坚 E-mail:[email protected] 学习与实践 3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 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 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 “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体现了新 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 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 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 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 “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 “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 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 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 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朗读的时间要充分,让学生在朗读 中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现在的语文教学,整个课堂上充斥着所谓 “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讲问教学”,教 师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朗读浪费时间,不如教 师多讲些,于是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 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少得可怜。朗读练习犹如蜻 蜓点水,来去匆匆,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 去朗读课文甚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并不透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 烈,学生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 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 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剥夺了学生的朗 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那么, 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 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 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 朗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 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 反复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正如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 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三、诵读要倡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 情感的升华 文章中的语言都寄寓着、栖息着作者的 思想,好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优美的语句、丰 富的情感,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 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引领学生与 作者的心灵思想和谐共振。经典之文传诵不 衰就要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经典之文传 诵不衰呢?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诵读。而 诵读的基础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在情感上 与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才能把优美的文章 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然后才能迫不及待 地物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要想把文章“移 情”给学生,必须倡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而后是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 读呢?教师指导诵读,就要精心选择诵读的 内容,要精选那些能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的 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凡事都有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 文再到引起共鸣,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要加 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教师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诵读的 文章,教师先要诵读下来,以期望文章作 者、教师、学生三者达到共鸣。教师还要教 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 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结合的朗读,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 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 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 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浓浓的诵 读中,我们也将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朗读 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应 该充分重视朗读,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 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 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 鸣,从而达到升华。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提 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 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 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 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 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 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 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梅花魂》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 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 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面前,当然,不 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 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 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 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 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 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 过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港南区桥圩镇南兴小学 韦娟 “晨起空腹一杯水”成为一条流传甚广的健康 名言,很多人认为这杯水可以清肠胃、排毒养 颜、稀释血液,甚至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其实, 中医认为,很多脾胃虚寒、脾虚湿重、消化功能 欠缺、肺肾功能不足的人,晨起喝水喝不对还会 伤身体,喝水也要因人而异。 晨起喝水要看体质 清晨,人体阳气随太阳东升开始升起,“晨起 一杯水”会阻碍一些人的阳气升起,尤其是体弱 多病、经络堵塞、阳气少的人。 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晨起 一杯水”,其实可以通过观察面色判断,是湿润明 亮还是干涩暗淡。前者表明体内阳气充足,后者 代表身体里阳气较少,阴气偏盛,这类人起床后 应该鼓励阳气生发,不适宜饮水,否则会使阳气 生发受阻。 临床上,很多女性患者晨起饮水后出现不少 症状,有的头晕,有的面部浮肿,像没清洗干 净,这就是水湿造成。特别是脾胃虚的人,面部 很容易发现症状,因为足阳明胃经分布在面部。 这类人对水湿的代谢不健全,尤其是早晨,阳气 不足,饮水后运化不畅,造成水湿弥漫、上蒙清 窍,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必须到正 规医院就诊,通过中药调理,把身体恢复到正常 状态。 脾胃差,少喝水 清代医书《四圣心源》中记载:“水谷入胃, 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 变气血。”如若脾阳不足 (脾阳即脾胃功能),对 水的消化吸收作用弱,不能化为气血。脾胃差的 人,比如有食欲不振、易恶心呕吐、呃逆频繁、 腹胀腹泻、胃脘不适等症状,晨起最好少喝水, 以免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 其次,肺对水的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医 认为,除了呼吸,肺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主 治节”,包括“通调水道”。“水道”指水液运行的 途径,也就是说,肺能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 肺的宣发和肃降,运用肺气将津液运输到全身各 处,也可以促使水液下输于膀胱,保持小便通 利。如果肺功能有障碍,比如常胸闷气短、喘息 心悸、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情况,水液代谢也 会很差,乱喝水就会加重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水,膀胱主水之气化。肾对调 节和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肾脏 功能出现问题,饮水更要注意,否则会出现水肿、小 便不利等。没有饮水需求时,不要强制自己进行饮 水,应把身体维持在一个气血平和的状态。 过量喝水,增加负担 不少慢性病人血液黏稠,希望通过多喝水稀 释血液,其实,水并不能立刻进入血管。中医认 为,人体是一个循环的整体,水的代谢要在各器 官组织的协调下完成,如果三焦气化、脏腑转 输、气血运行中出现问题,水就无法达到稀释血 液的目的,反而增加心肺脾肾的负担。《中国居民 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 在 1500~1700 毫升。 清代名医黄元御说:“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 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 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盖痰 饮伏留,腐败雍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 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意指如果没有阳 气,比如阳虚脾虚、肺肾不运,水液会郁积成 痰,形成痰饮病。痰饮可堵塞气血运行,导致多 种疾病。常过量喝水的人脾肾负担大,衰老速度 往往比其他人快,一些慢性病也会比别人来得 快、来得多。 中医认为,体内水液积聚还会形成痰浊,痰 浊进一步积聚可成为痰核,比如瘰疬、瘿瘤等疾 病;或与瘀血互结形成结节、肿块等。临床中, 一些囊肿病人因不当饮水导致疗效降低,改变了 不当饮水习惯后,疗效会明显提升。 痰饮、痰浊,是中医特有概念,分有形和无 形两类。有形、黏稠的叫痰,清稀的为饮。无形 的痰饮可引起很多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呕 吐、气短胸闷、心悸或癫狂、昏迷等,但看不到 实质的痰和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痰浊和身体 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以 及精神病等多种疾病有关。 喝多少水因人而异 喝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喝多少,与每 个人的身体条件、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喝水必须因人而异。上班族和运动员、年轻 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病人,喝水量都不一样。 每个人要根据自身活动量、排泄能力、对水的需 求量、年龄、体重、工作状态、饮食状况和生活 环境而定,并不是遵循一个死板和固定的饮水 量。比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身体消耗较大、 代谢又很旺盛,对饮水不必加以限制。 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运动量和出汗量不大, 水大都直接进入肾脏,增加了排尿量。如果大 量、频繁喝水,反而增加肾脏负担,引起脾胃不 适。中医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这句话的 意思是指,女人 35岁之后,脾胃功能就会下降, 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脾胃已经很差,食物摄入量要 比年轻人少很多,如果喝的水和年轻人一样多, 身体自然无法代谢,无法承受。 (人民网 《生命时报》 莫鹏) 空腹一杯水 人人都适合吗?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你每天要 给孩子留出多少时间玩耍? 近日,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了 一份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 30年里,孩 子们做游戏的时间减少了25%,而使用电 子设备娱乐的孩子数量却显著增加。 孩子多玩耍是健康的保障 孩子爱玩是天性,不过在当下的教 育观念和大环境中,很多家长总想着让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了 绘画班、钢琴班、舞蹈班……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 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表示,爱玩是每个 孩子的天性,所以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玩耍”,并不仅仅是美国医生的特权, 也是每位中国医生、幼教老师、家长都 应该遵循的育儿之道。 实际上,玩耍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不仅促进孩子身体成长,更 能增强孩子体魄,给孩子带来健康。比 如孩子们多运动,可以避免孩子从小体 弱多病的状态。同时孩子在玩耍的过程 中和小伙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社会 性、情感、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都至关重 要。正如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题为“玩 耍的力量”的研究报告显示,与父母 “有发展性地适当玩耍”可以增强孩子们 的社会情感、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自 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其大脑结构和功 能的发育;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享 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和 强迫,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 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玩耍对孩子的创 造力、想象力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天要玩3小时 那么孩子们该怎么玩呢?就在前不 久,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 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 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 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发布,对孩子运 动、游戏的时间、频率、形式都给出了 具体的建议。 形式:越丰富越好 玩耍的范围很广,既有游戏类体育 活动,也包括乐器、书画等,这些活动 都有一个特点,都强调手眼的协调和配 合,都有利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 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介绍,比如通过游 戏活动,如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追 逐奔跑(躲猫猫)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基本 的跑、跳、攀、爬等活动来发展孩子们 的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孩子们热爱体育 运动的习惯和兴趣,还能促进孩子们身 高的增长,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更强,身 材更匀称,以及人格、意志品质的养成。 环境:户外运动更有利 孩子在室内玩还是室外玩?西安体 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苟波教授建议,只要 条件许可,家长应让孩子尽量多在户外 玩耍,多参与户外运动,多亲近大自 然,结交新朋友,而不是宅在家里自己 玩。 虽然室内有空调,比较凉爽,但孩 子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不仅空气不流 通,不利于自然排汗,还容易患上“空 调病”。多参与户外活动不但可摆脱久坐 行为,适度沐浴在阳光下,还有利于维 生素D合成,促进钙吸收、强健骨骼, 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比如孩子在树林中玩可以去观察研 究昆虫和植物等,有助于激发好奇心和 探索精神;在海边可以玩水、玩沙、散 步,或进行多种游戏活动,有助于认知 发展;在山中徒步,可以增进心肺功 能,还能通过观察远处的景色,有助于 调节视力;此外多参加户外集体活动, 还可以让孩子与更多的人交往,促进其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时间:每天累计3小时 同时指南推荐,孩子在一天内各种 类型的玩耍和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 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 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 60分钟;同时,每 天应进行至少 120分钟的户外活动。若遇 雾霾、高温、高寒等特殊天气,可酌情 变换运动环境和减少运动时间,但不应 减少运动总量。 原则:一次不要太久 刘欣主任建议,孩子们的身体活动 可以形式多样,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孩 子们要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非要孩子 们去完成只会适得其反;二是注意运动 量,孩子们身体发育还未完成,比如骨 骼、肌肉里水分含量较多,心肺发育还 不完善,因此容易疲劳,不适合时间 久、运动量大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学 龄前孩子们一堂课不宜超过半小时的道 理。而与神经反应有关的速度、灵敏、 协调等素质却正好是孩子们“定型”的 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就会事半功倍。 (人民网 《健康时报》 鲁 洋) 每天留给孩子多长时间玩耍? 3小时最合适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每天吃大量蔬菜和水果的女性患乳腺癌的 风险要低于吃蔬菜和水果很少的女性。研究还发现,十字花科蔬菜 (如西兰花)和黄色、橙色蔬菜与乳腺癌风险降低明显相关。 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历时 30余年,由 18余万名女性参与的健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与每天食用 2.5份 水果和蔬菜或者更少的女性相比,食用超过 5.5份水果和蔬菜的女 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11%。(一份水果和蔬菜指一杯生的绿叶 蔬菜或者半杯切好的/熟的水果)。 研究结果发现,食用大量水果和蔬菜尤其与患恶性乳腺癌(包 括ER阴性、HER2阳性以及basal-like型乳腺癌)的风险降低有 关 。 说 明 这 些 食 物 中 的 成 分 (如 抗 氧 化 剂 或 者 其 他 微 量 营 养 物 质) 对于降低乳腺癌风险也很重要。 (《中国妇女报》 方草) 降低乳腺癌风险 降低乳腺癌风险 大量吃水果蔬菜 大量吃水果蔬菜 肌肉训练 晚年更强壮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体育锻炼能扩张冠状动脉血 管,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脏泵 血功能,还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继发的冠心 病。 患者应先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确定最高安全 心率和心脏功能容量,之后医生会据此开出运动处 方,包括运动方式、方法、强度、时间等。心功能容 量在6~7梅脱(代谢当量)以下及有心功能障碍者, 应在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医学监护下康复;大于 7梅脱 者,心绞痛、心电图不正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 脉搭桥术后患者,多数在康复中心进行;中年以后希 望通过锻炼预防冠心病者,可在健身房或家中进行。 以下 7 种运动,冠心病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进行。 步行及慢跑 宜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 效果最好。慢步为1~2公里/小时,散步为3公里/小 时,疾步为 6公里/小时,慢跑为 8公里/小时。每分钟 步行 100步以上者可使心率达 100~110次/分。一般在清 晨或傍晚进行,每次 15~30 分钟,中间休息 1~2 次,每 次 3~5 分钟,以后逐渐增加速度和时间,直至 3~5 公里/ 小时。应选择平坦路,步幅均匀,步态稳定,呼吸自 然,防止跌跤。也可用下面方法步行:1.步行400~800 米,3~4分钟走 200米,休息 3分钟;2.步行两段 1000 米平路,用 18分钟走 1000米,休息 3~5分钟再走 1000 米;3.步行 2000米,其中有 5~10度坡度的 100米;4.用 25分钟走1000米,休息8~10分钟,再走1000米。 骑自行车 可结合上下班进行锻炼,也可在晨间或运动场内 进行。应将车座高度和车把弯度调好,行车中保持身 体稍前倾,避免用力握把。一般骑车速度摄氧率很 低,如 8公里/小时相当于 2~3梅脱,10公里/小时只相 当于 3~4梅脱。如用功能自行车在室内运动,负荷量 易调整,运动量易计算。 游泳 可使摄氧量增高。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 引起肌肉痉挛和心绞痛发作。 体操 冠心病医疗体操和全民广播体操都可应用。第三套 广播体操可使心率达100~110次/分,运动量3~4梅脱。 太极拳 动作舒缓自然,动中有静,对合并高血压、冠心 病者更为合适。简化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心率只能达 到 90~105 次/分。 气功 运动量太小,适于病情较轻或配合其他体育活动同时应用。 垂钓 适合脾气暴躁的人。垂钓时,人的眼、脑、心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一切 杂念尽抛脑后,从而使垂钓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 近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刊文 提示,力量训练能改善体型、增强肌肉,还能 降低老人的死亡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老 人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有助减缓退行 性的肌肉和骨量流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 学对3万多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为期15年的 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 训练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46%,这些人患 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可能性也较低。 力量训练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美国密西西比 大学健康与运动科学副教授保罗·罗普仑兹认 为,肌肉强壮的人体内有更多胰岛素受体,有助 于调节血糖含量。此外,从事肌肉训练还能提高老 人的身体平衡性,防止跌倒,有助更顺利地完成日 常活动,如照顾孙辈和购物。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立大学运动机能学副教授尼尔·约翰森强调,肌 肉训练让老人身体更健壮,晚年生活质量更高。 老人开始力量训练前,应先咨询医生,最 好请专业人士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练习要循 序渐进,慢慢加大负重,同时保证姿势的准确 性,并持之以恒。弹力带、自重训练(如卷 腹、引体向上等)和一些瑜伽体式都能帮老人 完成力量训练的目标。每次训练时间约 30分 钟,每个动作做 8~10次,完成 1~3组即可。 (人民网 《生命时报》 赵鹏程 编译) 运动时的心率以达到(220-年龄)×60%左右为佳, 低于这个数运动效果不大;高于(220-年龄)×85%,会 比较危险。出现胸痛或心绞痛、气喘或呼吸困难、头晕、 恶心及呕吐、脸色发白、发绀或末梢循环不良、身心疲劳或肌 肉酸痛等情况,应减缓或停止活动。如果休息时心跳超过100 次/分,心梗后3周内活动时心跳或血压的变化超过20次/分或 200毫米汞柱,心梗后 6周内活动时心跳或血压的变化超过 30 次/分或 30毫米汞柱,都需要及时就医。 (人民网 《生命时报》 许晓华 杨迪)

空腹一杯水 人人都适合吗? - cnepaper.com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正如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空腹一杯水 人人都适合吗? - cnepaper.com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正如

健康·学习与实践JIANKANGXUEXIYUSHIJIAN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编辑/版式:闫丽坚

E-mail:[email protected]

学习与实践

版3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

“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

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

“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朗读的时间要充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现在的语文教学,整个课堂上充斥着所谓“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讲问教学”,教师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朗读浪费时间,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少得可怜。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甚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透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剥夺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正如

《语文新课标》 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三、诵读要倡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文章中的语言都寄寓着、栖息着作者的思想,好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思想和谐共振。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就要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呢?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诵读。而

诵读的基础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在情感上与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才能把优美的文章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然后才能迫不及待地物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要想把文章“移情”给学生,必须倡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后是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教师指导诵读,就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要精选那些能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的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再到引起共鸣,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诵读的文章,教师先要诵读下来,以期望文章作者、教师、学生三者达到共鸣。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结合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也将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

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 《梅花魂》 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港南区桥圩镇南兴小学 韦 娟

“晨起空腹一杯水”成为一条流传甚广的健康名言,很多人认为这杯水可以清肠胃、排毒养颜、稀释血液,甚至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其实,中医认为,很多脾胃虚寒、脾虚湿重、消化功能欠缺、肺肾功能不足的人,晨起喝水喝不对还会伤身体,喝水也要因人而异。

晨起喝水要看体质清晨,人体阳气随太阳东升开始升起,“晨起

一杯水”会阻碍一些人的阳气升起,尤其是体弱多病、经络堵塞、阳气少的人。

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晨起一杯水”,其实可以通过观察面色判断,是湿润明亮还是干涩暗淡。前者表明体内阳气充足,后者代表身体里阳气较少,阴气偏盛,这类人起床后应该鼓励阳气生发,不适宜饮水,否则会使阳气生发受阻。

临床上,很多女性患者晨起饮水后出现不少症状,有的头晕,有的面部浮肿,像没清洗干净,这就是水湿造成。特别是脾胃虚的人,面部很容易发现症状,因为足阳明胃经分布在面部。这类人对水湿的代谢不健全,尤其是早晨,阳气不足,饮水后运化不畅,造成水湿弥漫、上蒙清窍,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必须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中药调理,把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脾胃差,少喝水清代医书 《四圣心源》 中记载:“水谷入胃,

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如若脾阳不足 (脾阳即脾胃功能),对水的消化吸收作用弱,不能化为气血。脾胃差的人,比如有食欲不振、易恶心呕吐、呃逆频繁、腹胀腹泻、胃脘不适等症状,晨起最好少喝水,

以免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其次,肺对水的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医

认为,除了呼吸,肺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主治节”,包括“通调水道”。“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途径,也就是说,肺能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用肺气将津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也可以促使水液下输于膀胱,保持小便通利。如果肺功能有障碍,比如常胸闷气短、喘息心悸、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情况,水液代谢也会很差,乱喝水就会加重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水,膀胱主水之气化。肾对调节和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肾脏功能出现问题,饮水更要注意,否则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没有饮水需求时,不要强制自己进行饮水,应把身体维持在一个气血平和的状态。

过量喝水,增加负担不少慢性病人血液黏稠,希望通过多喝水稀

释血液,其实,水并不能立刻进入血管。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循环的整体,水的代谢要在各器官组织的协调下完成,如果三焦气化、脏腑转输、气血运行中出现问题,水就无法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反而增加心肺脾肾的负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建议,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 1500~1700毫升。

清代名医黄元御说:“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盖痰饮伏留,腐败雍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意指如果没有阳气,比如阳虚脾虚、肺肾不运,水液会郁积成痰,形成痰饮病。痰饮可堵塞气血运行,导致多种疾病。常过量喝水的人脾肾负担大,衰老速度往往比其他人快,一些慢性病也会比别人来得

快、来得多。中医认为,体内水液积聚还会形成痰浊,痰

浊进一步积聚可成为痰核,比如瘰疬、瘿瘤等疾病;或与瘀血互结形成结节、肿块等。临床中,一些囊肿病人因不当饮水导致疗效降低,改变了不当饮水习惯后,疗效会明显提升。

痰饮、痰浊,是中医特有概念,分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黏稠的叫痰,清稀的为饮。无形的痰饮可引起很多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气短胸闷、心悸或癫狂、昏迷等,但看不到实质的痰和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痰浊和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以及精神病等多种疾病有关。

喝多少水因人而异喝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喝多少,与每

个人的身体条件、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喝水必须因人而异。上班族和运动员、年轻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病人,喝水量都不一样。每个人要根据自身活动量、排泄能力、对水的需求量、年龄、体重、工作状态、饮食状况和生活环境而定,并不是遵循一个死板和固定的饮水量。比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身体消耗较大、代谢又很旺盛,对饮水不必加以限制。

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运动量和出汗量不大,水大都直接进入肾脏,增加了排尿量。如果大量、频繁喝水,反而增加肾脏负担,引起脾胃不适。中医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女人 35 岁之后,脾胃功能就会下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脾胃已经很差,食物摄入量要比年轻人少很多,如果喝的水和年轻人一样多,身体自然无法代谢,无法承受。

(人民网 《生命时报》 莫鹏)

空腹一杯水晨起晨起

人人都适合吗?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你每天要给孩子留出多少时间玩耍?

近日,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了一份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 30 年里,孩子们做游戏的时间减少了 25%,而使用电子设备娱乐的孩子数量却显著增加。

孩子多玩耍是健康的保障

孩子爱玩是天性,不过在当下的教育观念和大环境中,很多家长总想着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了绘画班、钢琴班、舞蹈班……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表示,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玩耍”,并不仅仅是美国医生的特权,也是每位中国医生、幼教老师、家长都应该遵循的育儿之道。

实际上,玩耍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促进孩子身体成长,更能增强孩子体魄,给孩子带来健康。比如孩子们多运动,可以避免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的状态。同时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和小伙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社会性、情感、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正如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题为“玩耍 的 力 量 ” 的 研 究 报 告 显 示 , 与 父 母

“有发展性地适当玩耍”可以增强孩子们

的社会情感、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和强迫,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玩耍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天要玩3小时

那么孩子们该怎么玩呢?就在前不久 , 由 北 京 体 育 大 学 、 首 都 儿 科 研 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 《学龄前儿童(3~6 岁)运动指南》 (专家共识版)发布,对孩子运动、游戏的时间、频率、形式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形式:越丰富越好

玩耍的范围很广,既有游戏类体育活动,也包括乐器、书画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特点,都强调手眼的协调和配合,都有利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介绍,比如通过游戏活动,如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追逐奔跑(躲猫猫)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基本

的跑、跳、攀、爬等活动来发展孩子们的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孩子们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和兴趣,还能促进孩子们身高的增长,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更强,身材更匀称,以及人格、意志品质的养成。

环境:户外运动更有利

孩子在室内玩还是室外玩?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苟波教授建议,只要条件许可,家长应让孩子尽量多在户外玩 耍 , 多 参 与 户 外 运 动 , 多 亲 近 大 自然,结交新朋友,而不是宅在家里自己玩。

虽然室内有空调,比较凉爽,但孩子 长 期 待 在 空 调 房 里 , 不 仅 空 气 不 流通,不利于自然排汗,还容易患上“空调病”。多参与户外活动不但可摆脱久坐行为,适度沐浴在阳光下,还有利于维生素 D 合成,促进钙吸收、强健骨骼,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比如孩子在树林中玩可以去观察研究昆虫和植物等,有助于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海边可以玩水、玩沙、散步,或进行多种游戏活动,有助于认知发 展 ; 在 山 中 徒 步 , 可 以 增 进 心 肺 功能,还能通过观察远处的景色,有助于调节视力;此外多参加户外集体活动,还可以让孩子与更多的人交往,促进其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时间:每天累计3小时

同时指南推荐,孩子在一天内各种类型的玩耍和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 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 60 分钟;同时,每天应进行至少 120 分钟的户外活动。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特殊天气,可酌情变换运动环境和减少运动时间,但不应减少运动总量。

原则:一次不要太久

刘欣主任建议,孩子们的身体活动可以形式多样,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孩子们要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非要孩子们去完成只会适得其反;二是注意运动量,孩子们身体发育还未完成,比如骨骼、肌肉里水分含量较多,心肺发育还不 完 善 , 因 此 容 易 疲 劳 , 不 适 合 时 间久、运动量大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学龄前孩子们一堂课不宜超过半小时的道理。而与神经反应有关的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却正好是孩子们“定型”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就会事半功倍。

(人民网 《健康时报》 鲁 洋)

每天留给孩子多长时间玩耍?3小时最合适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每天吃大量蔬菜和水果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要低于吃蔬菜和水果很少的女性。研究还发现,十字花科蔬菜

(如西兰花) 和黄色、橙色蔬菜与乳腺癌风险降低明显相关。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历时 30 余年,由

18 余万名女性参与的健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与每天食用 2.5 份水果和蔬菜或者更少的女性相比,食用超过 5.5 份水果和蔬菜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 11%。(一份水果和蔬菜指一杯生的绿叶蔬菜或者半杯切好的/熟的水果)。

研究结果发现,食用大量水果和蔬菜尤其与患恶性乳腺癌 (包括 ER 阴性、HER2 阳性以及 basal-like 型乳腺癌) 的风险降低有关。说明这些食物中的成分 (如抗氧化剂或者其他微量营养物质)对于降低乳腺癌风险也很重要。

(《中国妇女报》 方草)

降低乳腺癌风险降低乳腺癌风险

大量吃水果蔬菜大量吃水果蔬菜

肌肉训练 晚年更强壮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体育锻炼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脏泵血功能,还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继发的冠心病。

患者应先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确定最高安全心率和心脏功能容量,之后医生会据此开出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方法、强度、时间等。心功能容量在 6~7 梅脱 (代谢当量) 以下及有心功能障碍者,应在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医学监护下康复;大于 7梅脱者,心绞痛、心电图不正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多数在康复中心进行;中年以后希望通过锻炼预防冠心病者,可在健身房或家中进行。以下7种运动,冠心病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进行。

步行及慢跑宜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

效果最好。慢步为 1~2 公里/小时,散步为 3 公里/小时,疾步为 6公里/小时,慢跑为 8公里/小时。每分钟步行100步以上者可使心率达100~110次/分。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每次15~30分钟,中间休息1~2次,每次3~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速度和时间,直至3~5公里/小时。应选择平坦路,步幅均匀,步态稳定,呼吸自然,防止跌跤。也可用下面方法步行:1.步行400~800米,3~4分钟走 200米,休息 3分钟;2.步行两段 1000米平路,用 18分钟走 1000米,休息 3~5分钟再走 1000米;3.步行2000米,其中有5~10度坡度的100米;4.用25分钟走1000米,休息8~10分钟,再走1000米。

骑自行车可结合上下班进行锻炼,也可在晨间或运动场内

进行。应将车座高度和车把弯度调好,行车中保持身体稍前倾,避免用力握把。一般骑车速度摄氧率很低,如8公里/小时相当于2~3梅脱,10公里/小时只相当于 3~4梅脱。如用功能自行车在室内运动,负荷量易调整,运动量易计算。

游泳可使摄氧量增高。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

引起肌肉痉挛和心绞痛发作。

体操冠心病医疗体操和全民广播体操都可应用。第三套

广播体操可使心率达100~110次/分,运动量3~4梅脱。

太极拳动作舒缓自然,动中有静,对合并高血压、冠心

病者更为合适。简化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心率只能达到90~105次/分。

气功

运动量太小,适于病情较轻或配合其他体育活动同时应用。

垂钓适合脾气暴躁的人。垂钓时,人的眼、脑、心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一切

杂念尽抛脑后,从而使垂钓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

近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杂志刊文提示,力量训练能改善体型、增强肌肉,还能降低老人的死亡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老人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有助减缓退行性的肌肉和骨量流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对 3万多名 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为期 1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 46%,这些人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可能性也较低。

力量训练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健康与运动科学副教授保罗·罗普仑兹认为,肌肉强壮的人体内有更多胰岛素受体,有助

于调节血糖含量。此外,从事肌肉训练还能提高老人的身体平衡性,防止跌倒,有助更顺利地完成日常活动,如照顾孙辈和购物。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运动机能学副教授尼尔·约翰森强调,肌肉训练让老人身体更健壮,晚年生活质量更高。

老人开始力量训练前,应先咨询医生,最好请专业人士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练习要循序渐进,慢慢加大负重,同时保证姿势的准确性,并持之以恒。弹力带、自重训练 (如卷腹、引体向上等) 和一些瑜伽体式都能帮老人完成力量训练的目标。每次训练时间约 30 分钟,每个动作做 8~10次,完成 1~3组即可。

(人民网 《生命时报》 赵鹏程 编译)

七种运动适合冠心病

运动时的心率以达到(220-年龄)×60%左右为佳,

低于这个数运动效果不大;高于(220-年龄)×85%,会

比较危险。出现胸痛或心绞痛、气喘或呼吸困难、头晕、

恶心及呕吐、脸色发白、发绀或末梢循环不良、身心疲劳或肌

肉酸痛等情况,应减缓或停止活动。如果休息时心跳超过100

次/分,心梗后3周内活动时心跳或血压的变化超过20次/分或

200毫米汞柱,心梗后6周内活动时心跳或血压的变化超过30

次/分或30毫米汞柱,都需要及时就医。

(人民网《生命时报》许晓华 杨迪)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