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专题 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1 专题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专题 3 气体的制取与性质……………………………………………5 专题 4 水的组成………………………………………………………7 专题 5 质量守恒定律…………………………………………………9 专题 6 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11 专题 7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12 专题 8 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15 专题 9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17 专题 10 中和反应的探究……………………………………………19 专题 11 酸、碱的化学性质…………………………………………21 专题 12 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26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2020 年 2 月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专题 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1

专题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专题 3 气体的制取与性质……………………………………………5

专题 4 水的组成………………………………………………………7

专题 5 质量守恒定律…………………………………………………9

专题 6 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11

专题 7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12

专题 8 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15

专题 9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17

专题 10 中和反应的探究……………………………………………19

专题 11 酸、碱的化学性质…………………………………………21

专题 12 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26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2020 年 2月

Page 2: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

专题 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盛空气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

________,盛呼出气体的集气

瓶中的石灰水__________

呼出气体中________的含量比

空气中的_______

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继续

燃烧,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的木条_________

呼出气体中________的含量比

空气的_______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哈气后的玻璃片上有______,

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________的含量比

空气的________

【答案】无明显变化 变浑浊 二氧化碳 高 熄灭 氧气 低 水珠 水蒸气 高

【解析】理解检验每种气体使用的药品及对应的方法,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命题点二 对比实验的思路】

2.小明用如下图所示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 CO2含量多”

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得出:化学对比实验,必须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3: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

【答案】(1)人体呼出气体中 CO2 的含量大于空气中 CO2 的含量。 (2)其他条件

保持不变

【解析】设计对比实验时一般要控制单一变量。

【命题点三 改进实验的思路】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比较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

含量的差异,实验者通过导管口 a 或 b 向广口瓶缓缓吹气或吸气。回答下列问题。

(1)广口瓶内盛放的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者通过导管口 a 向广口瓶缓缓_______(填“吹气”或“吸气”,下同),通

过导管口 b 缓缓________。

(3)我们已经知道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推测本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清石灰水 (2)吸气 吹气 (3)装置 A 中的石灰水无明显

变化,装置 B 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实验者通过导管口 a 或 b 向广口瓶缓缓吹气或吸气”是一句比较重要的提示

语。理解气体从不同端口进出导管时的原理与现象(可尝试在家用塑料瓶、吸管及水练习以

便理解)。

专题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时冒出浓厚的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________减小,致使烧杯中

的水倒吸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__________的体积,从而粗略测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Page 4: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3

(3)燃烧结束后,当集气瓶_________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

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答案】(1)白烟 4P+5O2=====点燃

2P2O5 (2)压强 氧气 (3)冷却

【解析】本题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控制、

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误差分析等问题,考查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合理控制实验条

件。

【命题点二 不同装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019•东营改编)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

际容积为 40 mL 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稍过量的白磷(加热时白磷在空气中也能燃烧,生

成物与红磷相同)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 60 mL 且润滑性

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

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 20 mL 刻度处推至 15 mL 刻度处,

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 20 mL 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假设反应充分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向左移动,最终前沿约停在 12 mL 的刻度线上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终前沿约停在 8 mL 的

刻度线上

(4)注射器活塞弹出,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等

【解析】(1)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 20 mL 刻度处推至 15 mL 刻度处,然

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 20 mL 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

为 40 mL×1/5=8 mL,所以活塞应停在 20 mL-8 mL=12 mL 的刻度处。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 40 mL 和注射器

Page 5: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4

内 20 mL 的氧气共 12 mL,即(40 mL+20 mL)×1/5=12 mL,所以活塞应停在 20 mL-12 mL=8

mL 的刻度处。

(4)因为白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产生热量使气体膨胀,可能会使橡胶塞弹出、试管爆

裂、不使用弹簧夹可能会使注射器活塞弹出等,造成实验失败等。

【命题点三 不同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2017•温州)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小明同学取足量的红磷、镁条、木炭分

别在等体积的 A、B、C 三瓶空气中同时燃烧;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再松开止水夹,发现

集气瓶 B 中进水最多,C 中进入水量很少。

查阅资料:镁条既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还能与氮气反应生成 氮化镁(Mg3N2)

固体。

(1)实验中红磷、镁条、木炭都足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水停止倒吸后发现 B 中的水量明显高于 A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C 的集气瓶中进水量很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说明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药品的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为了将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耗尽

(2)镁条燃烧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部分氮气

(3)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很小

(4)可燃物只与氧气反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为固体等

【解析】根据镁能与氮气发生反应,可以判断 B 中气体消耗比较多,瓶内气压比 A 小。

所选除氧剂要具备的特征有:本身能够在氧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不是气体;生成物不是气

体。

【命题点四 不同测量技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2016•武汉)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

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 2、图 3 是用该装置

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

气瓶内初始气压,P 和 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Page 6: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5

A. 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 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于燃烧放热造成的

C. P=0.79P0,P′=P0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木炭的低

D. 由图 3 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解析】A.若红磷不足,不能将氧气充分反应,测定结果偏小;B.温度升高,气压

增大,说法正确;C.压强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木炭燃烧生成了气体;D.由于木炭与氧气反

应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都消耗了氧气,但又生成了气体,装置内压强几乎保持不变,无法测

定。

专题 3 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所给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收

集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__(填标号)。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取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填标号),理由是__________。

(3)利用装置 D 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KMnO4=====△

K2MnO4+MnO2+O2↑ C(或 E)

(2)B 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3)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

【解析】此为制取和收集气体常用的两套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和使用。

【命题点二 基础装置与改进装置】

2.(2017•静安改编)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

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的内容:

Page 7: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6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请写出用装置 A 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装置 D 收集氧

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填“c”

或“d” )口通入。

(3)装置 B、C 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

(4)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来制取 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选择

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 F 装置收集 CO2并测量生成的 CO2 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测量结果________(填“有”

或“无”)明显影响。

【答案】(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2KMnO4=====△

K2MnO4+MnO2+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c

(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

应不需要加热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4)A 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

(5)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无

【解析】发生装置 C 改进主要是从装置的便利使用方面考虑,收集装置 E 改进主要了

解多功能瓶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命题点三 单个仪器的组装】

3.(人教版教材课后题改编)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

酸以及下列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组装一套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

Page 8: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7

(填标号)。

(2)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

氧气。

【答案】(1)①②⑦⑧ (2)CaCO3+2HCl = CaCl2+H2O+CO2↑ (3)试管

【解析】将单个仪器组装成发生装置或收集装置,需要建立整体实验装置的模型,理解

每一种仪器所起的作用。

专题 4 水的组成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1)下图中 a 玻璃管连接电源的________极,b 玻璃管连接电源的________极。

(2)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在玻璃管尖嘴处检验电解水产生的气体,则 a 玻璃管处看

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表明 a 玻璃管中的气体是________。b 玻璃管处看到的现

象是_______________。a、b 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

(3)该实验表明水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

__________不变。

【答案】(1)负 正

(2)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氢气 木条燃烧得更旺 2:1

(3)氢元素和氧元素 元素种类

【解析】正极与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及检验方法

【命题点二 电解装置的改进】

2.水的电解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宏观现象: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 A、B 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用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 B 中气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Page 9: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8

(2)微观分析:该反应中发生分解的微粒名称是________。

(3)结论: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答案】(1)2:1 木条燃烧 (2)水分子 (3)氢、氧元素

【解析】电解装置不同,但原理相同

【命题点三 电解水实验的误差分析】

3.[提出问题] 电解水时,负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氢气与正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氧气的

体积比理论上应为 2:1,但在实际过程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多少呢?

[探究课题] 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与氧气的实际体积比一定是 2:1 吗?

[我的假设] 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 2:1。

[探究准备] 水电解器、秒表。

[探究过程] 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连接电源负极端的玻璃

管 A 中的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接电源正极端的玻璃

管 B 中的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探究结论] (1)装置气密性良好、读数正确,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

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要较准确地得出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 的结论,应

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的假设] 不一定(或一定)

[探究结论] (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或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能够与电极发生氧化反应而被消耗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要等实验进行一段时间

后再进行记录,以减小实验误差(或利用相邻两个时间段的体积差做比较)

【解析】通过表格数据分析误差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A、B 两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比逐渐接近于理认值。

Page 10: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9

专题 5 质量守恒定律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按要求完成下列两个实验探究方案(表中实验结论分析处填“=”“>”或“<”)。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反应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反应前总

质量 m1 m3

反应后总

质量 m2 m4

实验结论

分析 m1________m2 m3______ m4

(1)方案一中,玻璃管的一端有一个小气球,作用是防止红磷燃烧放出的大量热使瓶

内气体膨胀而冲开橡胶塞,做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不到天平平衡是

因为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

恒定律时,实验装置要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白色粉末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 >

(1)在锥形瓶底装一些细沙

(2)反应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未被称量 密闭

【解析】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因为反应后增加或减少了气体的质量,

所以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命题点二 实验改进】

2.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Page 11: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0

A B C D

(1)甲组同学用 A 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

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硫酸铜溶液与铁钉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①描述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后天平的指针(填标号)______。

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无法预测

(2)乙组同学用 B 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

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

天平的指针偏右。

①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将本实验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如上图 C 所示,其他操作不变,最

后天平仍偏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可见,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

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设计实验,在装置设计方面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组同学用 D 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

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水与食盐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天平

的指针不偏转。丙组同学认为实验成功了,该实验很好地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丙组

同学的观点合理吗?说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②c

(2)①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

减小;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气球膨胀,因此左盘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天平偏右;装置

密闭,体积不变;

(3)不合理。质量守恒定适用于化学反应,因为 D 装置的两种药品未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改进的方向主要有两个:密闭容器内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此类视具体情

况考虑浮力的影响);物理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仅用于化学反应,上述装置 D 为物理变化,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用

天平称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必须满足以下之一: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有气体参与且

在密闭容器内。

Page 12: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1

专题 6 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下图和

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 ℃。

(1)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水下的白磷________。

对比这两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

对比这两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接触氧气(或

空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燃烧 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2)不燃烧 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3)通入氧气(或空气)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理解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与灭火只需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命题点二 用不同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2.(2019•深圳改编)依据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 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2,a 中无明

显现象,b 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 a、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13: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2

【答案】(1)4P+5O2=====点燃

2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中 b 通入 N2,红磷不燃烧;②中 b 通入 O2,红磷燃烧

【解析】无论装置如何变化,均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原理着手考虑。

3.(2014•福州模拟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如

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 ℃,P2O5室温下与水反应的产

物有毒性。

(1)图Ⅰ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图Ⅱ装置与图Ⅰ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Ⅲ所示),

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提供热量 隔绝空气(或氧气)

(2)能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氧气(或空气)

【解析】(1)图Ⅰ实验中热水能起到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达到其着火点而燃烧的

作用,同时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2)图Ⅱ中的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

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而图Ⅰ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直接排入空气,

污染环境。(3)试管内白磷燃烧说明满足燃烧的条件,由于温度已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因此

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

专题 7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甲组实验中能观察到金属 的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最快,金属 的表

Page 14: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3

面产生气泡缓慢,金属 的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有一支试管中的溶液变为浅绿色,写

出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中铝与 CuSO4溶液反应的现象为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铜与 AgNO3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乙实

验,可得出 Al、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

【答案】(1)Mg Fe Cu Fe+2HCl=FeCl2+H2↑

(2)铝丝的表面附着一层紫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Cu+2AgNO3=2Ag+Cu(NO3)2 Ag<Cu<Al

【解析】常见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要求能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作出判断。

【命题点二 实验探究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2.(2014•路南改编)现有银、铜、铁三种金属,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铁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个实验:

Ⅰ 将铁片浸入稀硫酸中;Ⅱ 将银片浸入稀硫酸中;Ⅲ 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实验前需将金属片打磨,目的是 。

(2)实验Ⅲ的现象是 ;写出实

验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理由是 。

请你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

(4)将银、铜、铁中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 溶液中,即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

性强弱,根据现象比较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

【答案】(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 2 ) 铁 片 表 面 附 着 一 层 紫 红 色 物 质 , 溶 液 由 蓝 色 逐 渐 变 为 浅 绿 色

Fe+H2SO4=FeSO4+H2↑

(3)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铜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片表面附着一

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合理即可)

(4)氯化铜(合理即可) 铁>铜>银

【解析】判断金属活动性,可考虑:金属与酸是否发生反应、反应快慢;金属与盐溶液

是否发生反应。

【命题点三 探究“陌生金属”的活动性】

3.(2017•延安改编)小彬同学家新买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

Page 15: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4

铬的。他想起在学习金属性质时用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没有铬,为了了解铬与常见金属铝、

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铬(Cr)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

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

铝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硫酸铝溶液……

[预测] 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①Cr、Al、Cu;②Al、Cr、Cu;③Al、Cu、Cr。

[实验过程] 取大小相同的三种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

方案

实验

现象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溶

液变为蓝色 ___________ 铬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结论

铬能和稀硫酸发生反

应,活动性 Cr>H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

活动性 H>Cu

_____ ___

____________

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回答问题] (1)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

(2)实验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小清认为只要选用三种药品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出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三种药品可以是 。

[归纳] 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过程] 无现象 铬不与硫酸铝反应,活动性 Al>Cr Al、Cr、Cu(或②)

(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2)Cr+H2SO4= CrSO4 +H2↑

(3)Al、CrSO4溶液、Cu(合理答案均可)

[归纳] ①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②通过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

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铬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铜不能,说明铬比铜活泼,铬不能将铝从其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说明铝比铬活泼,因此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Al、

Cr、Cu。用 Al、CrSO4溶液、Cu 这三种药品,Al 能置换 CrSO4 溶液中的 Cr,Cu 不能置换

CrSO4 溶液中的 Cr,可以确定 Al、Cr、C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Page 16: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5

专题 8 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1)实验设计

(2)实验现象:一周后,试管 中的铁钉会生锈。

(3)实验分析

①B 中蒸馏水的上面加入一层植物油的作用是 。B 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

煮沸,并迅速冷却,其目的是 。

②对比 A、C 中的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

由实验 (填序号,下同)和 对比可得到铁生锈需有氧气参加。

(4)实验结论:铁生锈的条件是 。

【答案】(2)A

(3)①隔绝氧气 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②铁生锈需要水 A B

(4)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解析】(3)①植物油能使铁钉与氧气隔绝。将加入 B 中的蒸馏水事先煮沸,并迅速

冷却,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②在都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C 试管中

的铁钉不与水接触,没有生锈,A 试管中的铁钉与水接触,生锈了,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水。

若证明铁生锈需有氧气参加,需在都与水接触的条件下,对比铁钉与氧气接触和不与氧气接

触的实验现象。

【命题点二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2.(2015•威海)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四个

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 实验中铁丝生锈,而 A、C 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

这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

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以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

实验的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序号)和变量。

Page 17: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6

第①组对照实验是 ,变量是 。

第②组对照实验是 ,变量是 。

第③组对照实验是 ,变量是 。

(2)解释数据

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

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单位 cm)。

时间/h

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5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5.6 7.6 9.8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3)获得结论

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 ;能加快铁生锈的物质

是 。

【答案】(1)A 和 B 水 B 和 C 空气(或氧气) B 和 D 食盐

(2)铁丝生锈,消耗氧气,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导管中水面上升

(3)氧气(或空气)、水 食盐

【解析】A 实验铁只与空气接触,B 实验铁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故 A 和 B 形成一组

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水;C 实验中铁只与水接触,B 实验铁与空

气和水同时接触,故 B 和 C 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或氧气),得出铁生锈的条件

之一是空气(或氧气);B 实验铁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D 实验中铁与空气、水和食盐接触,

故 B 和 D 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食盐,得出加快铁生锈的物质是食盐的结论。

【命题点三 铜生锈条件的探究】

3.(2016•烟台改编)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 ,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 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

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 兴趣小组的同学取打磨光亮的铜丝,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现象分析] 若干天后,发现只有 D 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

Page 18: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7

铜锈出现。

B 瓶与 D 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结论] 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现象分析] 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 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控制单一变量法的灵活运用

专题 9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1)计算: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氯化钠_______g,水_______g。

(2)称量(称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 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

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氯化钠全部溶解。

(5)装瓶(转移):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细口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

标签上需注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待用。

【答案】8 42 氯化钠 16%

【解析】量取水的体积=所需水的质量

水的密度,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解

速度。用玻璃棒搅拌时,注意不要使玻璃棒碰触容器的器壁和底部。标签上需注明药品名称

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命题点二 误差分析】

2.以下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请视具体情况填空。

操作 误差分析 结果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溶质的质量①_____ 溶质质量分数②_____

称量氯化钠固体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

倒(使用了游码) 溶质的溶质③_____ 溶质质量分数④____

Page 19: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8

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时,部分洒在

外面或纸上有残留 溶质的溶质减小 溶质质量分数⑤_____

量取一定量水时⑥____读数 溶剂的质量增多 溶质质量分数⑦_____

烧杯内壁或试剂瓶内壁原来有少量的水 溶剂的质量⑧_____ 溶质质量分数⑨_____

向烧杯内加水时有水溅出 溶剂的质量减小 溶质质量分数⑩_____

量取一定量水时⑪____读数 溶剂的质量减小 溶质质量分数⑫_____

转移过程中有少量配制好的溶液洒出 溶液质量减小 溶质质量分数⑬_____

【答案】①减小 ②偏小 ③减小 ④偏小 ⑤偏小 ⑥仰视 ⑦偏小 ⑧增多 ⑨偏

小 ⑩偏大 ⑪俯视 ⑫偏大 ⑬不变

【解析】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剂质

量不变时,各种原因导致的溶质质量减小均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溶质质量不变时,各

种原因导致的溶剂质量增加,均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3.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Cl 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

(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需量取的水的体积是_______mL,所

选用量筒的量程最好是_______ (填“10 mL”“50 mL”或“100 mL”),若在量取水的过

程中俯视读数,会造成配制的溶液浓度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若称量 NaCl 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 10 g 加水稀释到______g,可得到 5%的 NaCl 溶液。

(4)在溶解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溶液配制完成后,在转移过程中若

将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在_______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标签上面书写______________,下面书写________。

【答案】(1)7.5 42.5 50 mL 偏大

(2)向左侧托盘中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3)30

(4)搅拌,加速溶解 不变

(5)细口瓶 氯化钠(或 NaCl) 15%

【解析】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学会误差

分析。

Page 20: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19

专题 10 中和反应的探究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的填写。

实验名称: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

供选择的仪器和药品: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酚酞溶液、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解释

(1)在 中加入约 5 mL 稀氢

氧化钠溶液,用胶头滴管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

溶 液 显 _____

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

变红

( 2 ) 用 胶 头 滴 管 慢 慢 滴

入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溶液颜色最后

褪去

两者能发生反应,反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解释

(1)烧杯 红

(2)稀盐酸 NaOH+HCl=NaCl+H2O

【解析】若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先在氢氧化钠溶液

中滴加酚酞,酚酞遇碱变为红色,然后滴加稀盐酸直到红色刚好褪去,即可证明两者能发生

反应。

【命题点二 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2.化学课堂的精髓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颜色的变化、沉

淀的产生、气体的逸出等,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反应是否发生。课堂上老师将氢氧化钠溶液与

稀盐酸混合后,同学们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有同学质疑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

学反应,老师借此组织同学展开了探究。

方案 1: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图所示,通过观察到 的现象,

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 归纳总结 ] 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溶液比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更合适的原因

是 ,设计的思路是通过证明 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Page 21: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0

方案 2: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思路的启发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 NaOH 溶液,测

得溶液 pH 为 11,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 pH 为 9,乙组同学发现溶液

pH 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 大家同意甲组同学的结论,对乙组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怀疑,溶液 pH 减小

的原因还可能是 ;大家认为,乙组同学向 NaOH 溶液中加

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 pH 必须 (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 才能

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方案 3:丙组同学在老师引导下设计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铜沉淀

中, 观察到的明显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拓展应用] 由方案 3 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酸和碱反应都无明显现象,请你再写出一个

酸和碱反应有明显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方案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归纳总结] 酚酞溶液变色时更容易观察

氢氧化钠(或反应物)

方案 2:[交流讨论] 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 NaOH 溶液 小于或等于

方案 3:蓝色沉淀消失

Cu(OH)2+2HCl=CuCl2+2H2O

[拓展应用] Ba(OH)2+H2SO4=BaSO4 ↓+2H2O(合理即可)

【解析】酸碱中和反应若本身就有明显现象,如生成沉淀,则不需要借助指示剂即可直

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若本身无明显现象,则需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间接判断反应是

否发生。指示剂颜色变化越明显,判断误差越小。

【命题点三 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3.(2019•呼伦贝尔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

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 5 mL 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

为 ,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

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 NaCl;

Page 22: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1

猜想二:有 NaCl 和 NaOH;

猜想三:有 NaCl 和 HCl。

你认为猜想 不合理,其理由是 。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

管中,加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有“南酸北碱”的说法,可向酸性土壤中加入 进行

改良。

【答案】实验一:溶液变为红色

HCl+NaOH=NaCl+H2O

实验二:[提出猜想] 二 如果有氢氧化钠,溶液将呈红色

[设计实验] 锌粒 有气泡产生(合理答案均可)

[拓展应用] 熟石灰

【解析】判断溶液中两物质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几点思路:(1)因为只要反应物接触,就

一定会有生成物出现,所以体系中一定会有生成物。(2)若两种反应物同时存在,必然会发

生反应,直至至少一种反应物消耗完毕,所以体系中两种反应物不会同时存在。(3)生成物

的存在不用检验。检验反应物存在主要利用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该反应物能与哪种物质反应

且产生明显的现象)。

专题 11 酸、碱的化学性质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2016•青岛改编)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 8 支试管

分别用 A~H 编号后,做如下实验:

(1)实验后观察到溶液变红的试管是 。

(2)实验后观察到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 ,H 试管中的现象

是 。

(3)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 D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Page 23: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2

(5)有盐和水生成的实验是 ,其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答案】(1)AE

(2)BD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Fe2O3+6HCl=2FeCl3+3H2O

(4)Na2CO3+2HCl=2NaCl+H2O+CO2↑

(5)CDFH F

【解析】酸碱化学性质小结

【命题点二 酸的检验】

2.(2016•德州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

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探究。

[分析推断] 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

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 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 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 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 溶液变为红色

溶液显酸性

( 含 有

H+);溶质

中有氯化氢

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

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

[拓展提高] 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

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 (填化学式),经 、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 答 案 】 [ 实 验 过 程 ] 紫 色 石 蕊 溶 液 锌 粒 逐 渐 溶 解 , 有 气 泡 产 生

Zn+2HCl=ZnCl2+H2↑ 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拓展提高] CaCO3 过滤

【解析】若要证明剩余溶液显酸性,利用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产生的明显

实验现象即可。如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与活泼金属、石灰石反应产生气泡等。

在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钙,既能把剩余溶液中的盐酸转变为氯化钙,而且剩余的碳

酸钙不溶于水,经过滤即可除去。

【命题点三 碱的检验】

3.(2019•德州改编)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

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

Page 24: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3

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

[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 CaCl2 和 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 CaCl2;

猜想三: 。

[进行实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a(OH)2+2HCl=CaCl2+2H2O

(2)[猜想] 可能是 CaCl2和 HCl

[进行实验]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H)2+CuCl2=CaCl2+Cu(OH)2↓

【解析】判断溶液中两物质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几点思路:(1)因为只要反应物接触,就

一定会有生成物出现,所以体系中一定会有生成物。(2)若两种反应物同时存在,必然会发

生反应,直至至少一种反应物消耗完毕,所以体系中两种反应物不会同时存在。(3)生成物

的存在不用检验。检验碱存在主要利用碱的化学性质(该碱能与哪种物质反应且产生明显的

现象)。检验氢氧化钙的存在时,只能通过检验氢氧根的存在来判断氢氧化钙存在。不能通

过检验钙离子的存在来判断氢氧化钙的存在,因为生成物氯化钙中含有钙离子,会干扰检验。

【命题点四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2018•银川改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

分别装入试管 A、B 中,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 1 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 色。

(2)实验 2 中,若 B 盛装的是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

________ 溶液变浑浊

_________

_________

实验结论 猜想一正确

Page 25: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4

(3)实验 3 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A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中无现象,有同学质疑氢氧

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4)针对同学的质疑,老师告诉同学们氢氧化钠确实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并引导

同学一起设计如下图所示的方案,通过一些现象说明 CO2 与 NaOH 发生了反应。A 中观察

到的现象为 ,B 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但李莉提出疑问,认为上述方案都不严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答案】(1)红

(2)2NaOH+CuSO4=Cu(OH)2↓+Na2SO4

(3)Ca(OH)2+CO2=CaCO3↓+H2O

(4)试管内液面上升 软塑料瓶变瘪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容器内气压变小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

水且能与水反应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对比实验现象

【解析】二氧化碳是气体,可通过压强减小来判断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而减小。可二氧

化碳与哪种物质反应导致减小,需要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确定。若二氧化碳接触的物质太多,

则需要一一控制单一变量来逐个排查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

【命题点五 探究酸与碱的反应】

5.(2019•微山改编)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根据实验一回答:

Page 26: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5

①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 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 Ca(OH)2能反应,该实验

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 X 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 X 是下列物质中

的 (填标号)。

A.酚酞溶液 B.CuO C.Na2CO3 D.Fe

【答案】(1)①产生蓝色沉淀 ②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D

【解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根据加入酸以后的氢氧化

铜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推测酸与碱发生了化学反应。(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

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他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

还需控制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3)可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假设没有发生中和反应,

应该出现的现象与发生中和反应出现的现象不符即可得出结论。

6.(2017•苏州改编)某兴趣小组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

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

液中加入稀硫酸。一会儿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硫

酸,并对烧杯内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进行探究。

(1)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白瓷板上放一小片 pH 试纸,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

液滴在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

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

溶液的 pH

pH (填“>”“=”或

“<”)7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

溶液发生了反应,且

稀硫酸过量了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不用上述方法,用其他试剂也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

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于是他们继续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 如右图,向 a 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硫酸铜

溶液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现象,你认为用硫酸铜溶液

(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答案】(1)<

Page 27: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6

(2)H2SO4+2NaOH=Na2SO4+2H2O

(3)可以

【解析】再滴加硫酸铜溶液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已被中和,即稀酸硫与氢

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专题 12 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稀硫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

生反应。能反应的在对应空格内打“√”,不能反应的打“×”。

NaOH 溶液 NaCl 溶液 K2CO3 溶液 Ba(NO3)2溶液

稀硫酸

(1)理论判断:依次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

①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稀硫酸,再分别加入上述四种溶液混合,能看到在两支试管中

产生明显的现象,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了 和 。

②有一支试管中虽然发生了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证明

(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答案】√ × √ √

(1)①H2SO4+2NaOH=Na2SO4+2H2O

②H2SO4+K2CO3=K2SO4+CO2↑+H2O

③H2SO4+ Ba(NO3)2=BaSO4↓+2HNO3

(2)①K2CO3溶液 Ba(NO3)2 溶液

②向盛有 NaOH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2~3 滴酚酞溶液,然后滴加稀硫酸,边滴加边振荡,

观察现象,若原溶液中红色褪去,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解析】根据是否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来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命题点二 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2018•吉林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

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 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

[实验与探究]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Page 28: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7

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是

K2CO3+H2SO4=K2SO4+H2O

+CO2↑

溶液由红色恰好

变为无色

产生白色沉淀 化 学 方 程 式 是 H2SO4+

Ba(NO3)2=BaSO4↓+2HNO3

实验三结束后,某同学出于好奇,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 a 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

中,向清液 a 中逐滴滴加 K2CO3 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

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 a 中的溶质是 。

[拓展与应用] 将稀盐酸、Ca(OH)2溶液、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任意两种溶液相混合,

写出能发生反应且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实验与探究] 有气泡产生 酚酞 SO42-(或硫酸根离子) HNO3和 Ba(NO3)2

[拓展与应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命题点三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3.((2016•咸宁)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CaCO3、BaCl2、Na2SO4、NaOH

和 N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 CaCO3、BaCl2、

Na2SO4、NaCl 属于 。

[查阅资料] BaSO4 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

溶液均显中性。

[实验探究]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有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CaCO3

b.将步骤 a 试管中物质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 a 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 (用化学

Page 29: 第六部分 经典实验题汇编及解释 - fjhxw.cn · 1 专题1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呈现】 1.某同学要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

28

方程式表示)。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

为有气泡产生且 。从而得出结论:步骤 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 b 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答案】盐

[实验探究] NaOH BaCl2+Na2SO4=BaSO4↓+2NaCl 沉淀完全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总结归纳] NaCl

【解析】CaCO3、BaCl2、Na2SO4、NaCl 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都属于盐。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NaOH 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

原粉末一定含有 NaOH。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 a 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氯化钡与硫

酸 钠 反 应 会 生 成 硫 酸 钡 沉 淀 和 氯 化 钠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BaCl2+Na2SO4=BaSO4↓+2NaCl。根据 BaSO4难溶于酸而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可溶性的

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可确定出白色沉淀全部是 CaCO3。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褪色是因

为 氢 氧 化 钠 与 稀 硫 酸 反 应 生 成 硫 酸 钠 和 水 , 用 化 学 方 程 式 表 示 为

2NaOH+H2SO4=Na2SO4+2H2O;有白色沉淀生成是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故原混合物中一定有 CaCO3、BaCl2 和 NaOH,一定没有 Na2SO4。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

成分是 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