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六十期 2012.03 3 創新課程的推手: 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創新課程的推手: 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近年來的課程改革 近年來國人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不斷,從民國八 十五年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出五大改革方向,直到近 日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均強調「帶好每位學生」 ,提供每位學生多元適性的教育。在這一波波的教育 改革中,要能達到上述教育目標,首要工作便是規劃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 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為了帶好每位學生,並培養學生高層次的能力, 增進學習效率,教育部根據行政院教改會諮議報告書 ,研訂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計畫」,於 九十年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有三項重要理念 ,即「能力指標」、「學校本位」及「課程統整」。 總而言之,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讓學生透過人與自己、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培養其 基本能力,健全其身心之發展 (教育部, 1998; 陳伯璋, 1999) ,寄望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學生擁有「帶得 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教師能發揮專業 自主的能力,奠定教師的專業地位;學校能與社區結 合,展現個別特色(教育部, 1998; 歐用生&楊慧文, 1999; 黃炳煌, 1999)。 二、高中課程改革 高級中學課程也開始面臨調整與改革的契機。我 國高中課程在八十四年以前均採用課程標準( curriculum standards),以分科知識結構與內涵作為課 程標準內容。有三項特色:第一,高中定位為大學學 術預備教育。第二,教授的學術課程內容多而深,幾 乎全是必修課程,少有選修空間。第三,在高一就選 擇分流(tracking),讓學生進行文、理組。然而由於 近年來高中與大學教育的擴張,接受高中、大學教育 已不再是少數菁英的權利,高中課程朝向多樣化、彈 性化的方向改革。同時,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經濟 的發展,知識的統整性、廣博性與融會貫通更形重要 ,因此高中課程朝向統整化、延後分化的方向調整。 課程增加選修的空間,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與需要 ,也考慮延緩分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受廣博的 教育,進行探索、再行分化。整體而言,這一波的高 中課程改革朝向銜接化、生活化、統整化、彈性化與 在地化的方向發展。 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 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精神在於「適性教育」,國 中階段為達成「適性教育」,學生需要進行多元而深 入的性向探索。國中課程的必修課程應該減至基本能 力養成所需要的最低節數,空餘出多的時間開設各種 多元且深入的探索課程或社團,提供學生可以自由選 擇。高中的「適性教育」也應該依照學生的性向發展 特色。然而按照目前高中課綱所規定的課程份量與內 涵,學生仍然很有可能會埋首於教科書中,沒有機會 發展特色,因此,高中課程同樣應依照學校的師資、 社區資源及學生需求,大量開設各種選修課程。當學 校按照這個模式設計選修課程,減少必修、增加選修 ,讓學生有喘息及深化的空間,有更多元的生活經驗 ,產生更紮實的教育成效;學校才能發展真正的特色 ,招收到合適的學生,落實「適性教育」。 教師與課程改革 如上所述,我國中學課程近年來持續進行改革與 調整,涉及層面廣泛;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帶來更深更 廣的挑戰。然究其核心而言,課程改革是否能成功關 鍵在於教師本身。 一、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許多國外課程改革經驗顯示,教師的參與是課 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教師 是課程的實際運作者,因此如果教師不認同課程改革 的理念,或教師未具足夠的專業知能,將使課程改革 的理想難以落實。因此,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為 數廣大的中學教師能否認同「能力本位」、「課程統 近年來的課程改革 教師與課程改革 (接下頁續)

創新課程的推手: 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培養其 基本能力,健全其身心之發展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創新課程的推手: 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培養其 基本能力,健全其身心之發展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六十期 2012.033

創新課程的推手: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創新課程的推手:在十二年國教的浪潮中談教師角色

壹 近年來的課程改革

近年來國人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不斷,從民國八

十五年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出五大改革方向,直到近

日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均強調「帶好每位學生」

,提供每位學生多元適性的教育。在這一波波的教育

改革中,要能達到上述教育目標,首要工作便是規劃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

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為了帶好每位學生,並培養學生高層次的能力,

增進學習效率,教育部根據行政院教改會諮議報告書

,研訂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計畫」,於

九十年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有三項重要理念

,即「能力指標」、「學校本位」及「課程統整」。

總而言之,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讓學生透過人與自己、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培養其

基本能力,健全其身心之發展 (教育部, 1998; 陳伯璋,

1999) ,寄望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學生擁有「帶得

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教師能發揮專業

自主的能力,奠定教師的專業地位;學校能與社區結

合,展現個別特色(教育部, 1998; 歐用生&楊慧文,

1999; 黃炳煌, 1999)。

二、高中課程改革

高級中學課程也開始面臨調整與改革的契機。我

國高中課程在八十四年以前均採用課程標準(

curriculum standards),以分科知識結構與內涵作為課

程標準內容。有三項特色:第一,高中定位為大學學

術預備教育。第二,教授的學術課程內容多而深,幾

乎全是必修課程,少有選修空間。第三,在高一就選

擇分流(tracking),讓學生進行文、理組。然而由於

近年來高中與大學教育的擴張,接受高中、大學教育

已不再是少數菁英的權利,高中課程朝向多樣化、彈

性化的方向改革。同時,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經濟

的發展,知識的統整性、廣博性與融會貫通更形重要

,因此高中課程朝向統整化、延後分化的方向調整。

課程增加選修的空間,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與需要

,也考慮延緩分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受廣博的

教育,進行探索、再行分化。整體而言,這一波的高

中課程改革朝向銜接化、生活化、統整化、彈性化與

在地化的方向發展。

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

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精神在於「適性教育」,國

中階段為達成「適性教育」,學生需要進行多元而深

入的性向探索。國中課程的必修課程應該減至基本能

力養成所需要的最低節數,空餘出多的時間開設各種

多元且深入的探索課程或社團,提供學生可以自由選

擇。高中的「適性教育」也應該依照學生的性向發展

特色。然而按照目前高中課綱所規定的課程份量與內

涵,學生仍然很有可能會埋首於教科書中,沒有機會

發展特色,因此,高中課程同樣應依照學校的師資、

社區資源及學生需求,大量開設各種選修課程。當學

校按照這個模式設計選修課程,減少必修、增加選修

,讓學生有喘息及深化的空間,有更多元的生活經驗

,產生更紮實的教育成效;學校才能發展真正的特色

,招收到合適的學生,落實「適性教育」。

貳 教師與課程改革

如上所述,我國中學課程近年來持續進行改革與

調整,涉及層面廣泛;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帶來更深更

廣的挑戰。然究其核心而言,課程改革是否能成功關

鍵在於教師本身。

一、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許多國外課程改革經驗顯示,教師的參與是課

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教師

是課程的實際運作者,因此如果教師不認同課程改革

的理念,或教師未具足夠的專業知能,將使課程改革

的理想難以落實。因此,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為

數廣大的中學教師能否認同「能力本位」、「課程統

壹 近年來的課程改革

貳 教師與課程改革

(接下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