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Vol.26 No.12 2016 58 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模拟微课的开发与效果验证 杨御仿 王广新 [通讯作者] 刘兴波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文章以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理论为指导,构建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的要素模型,据此设计 并开发初中语文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其设计与开发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课能明显激发学习者的 积极情感体验,学习者的情绪智力与对微课的积极情感体验成显著正相关,与对微课的消极情感体验多数成显 著负相关,这说明以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理论为指导所开发的微课能实现提高学习者积极情感体验 的目的。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改进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为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0098097 2016120058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12.009 引言 情感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保证知识传递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过程 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时必须重视情感的表达——这种思 想对学校教育中流行的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同样重要。 目前,学校教育关注用碎片化知识点引领学生汲取科学知识,中小学教师开始致力于微课 的设计与开发,而将这些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时,教师发现有些微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他 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对微课进行合理化的情感设计,才会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也导致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 对微课程情感激发方法和结果进行研究,如郑炜冬 [1] 期望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微课来触发学生 的积极情感,依此提出微课的情感化设计指导策略。 有学者研究发现,用动画技术开发的模拟型微课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模拟型微 课是使用动画技术模拟师生角色、表现课堂互动过程,以实现知识传递、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 课件。这类微课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控制与传递,也能使学生在接收到教师所传递的情感后做出 正确的思考和反应,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2] 目前,教师设计的模拟型微课在情感表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从理论视角对微 课情感表达做出合理的分析,导致开发的模拟型微课在激发学生情感时可能不仅实现了积极情 感的激发,也为学生带来了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建构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模拟型微课情感化 设计要素模型,对于模拟型微课的发展以及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 模拟型微课的情感表征方法与缺陷分析 模拟型微课以动画技术构造了一个虚拟角色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虚拟教师赋予动作、 表情和语音,来展示虚拟教师的专业形象,给学生以信任感;同时,虚拟学生配合虚拟教师的 教学活动,模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整个关系与过程,给现实学习情境中的学生提供情感寄托。 目前,大部分模拟型微课采用的情感表征方法与动画片创造思想基本一致,它们是利用镜

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模拟微课的开发与效果验证web.sh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94/1b/adea22f54ff3adbe080b4f981b... · ... 使学生在接收到教师所传递的情感后做出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Vol.26 No.12 2016

58

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模拟微课的开发与效果验证

杨御仿 王广新[通讯作者] 刘兴波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文章以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理论为指导,构建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的要素模型,据此设计

并开发初中语文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其设计与开发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课能明显激发学习者的

积极情感体验,学习者的情绪智力与对微课的积极情感体验成显著正相关,与对微课的消极情感体验多数成显

著负相关,这说明以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理论为指导所开发的微课能实现提高学习者积极情感体验

的目的。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改进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为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6)12—0058—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12.009

引言

情感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保证知识传递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过程

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时必须重视情感的表达——这种思

想对学校教育中流行的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同样重要。

目前,学校教育关注用碎片化知识点引领学生汲取科学知识,中小学教师开始致力于微课

的设计与开发,而将这些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时,教师发现有些微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他

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对微课进行合理化的情感设计,才会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也导致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

对微课程情感激发方法和结果进行研究,如郑炜冬[1]期望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微课来触发学生

的积极情感,依此提出微课的情感化设计指导策略。

有学者研究发现,用动画技术开发的模拟型微课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模拟型微

课是使用动画技术模拟师生角色、表现课堂互动过程,以实现知识传递、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

课件。这类微课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控制与传递,也能使学生在接收到教师所传递的情感后做出

正确的思考和反应,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2]。

目前,教师设计的模拟型微课在情感表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从理论视角对微

课情感表达做出合理的分析,导致开发的模拟型微课在激发学生情感时可能不仅实现了积极情

感的激发,也为学生带来了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建构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模拟型微课情感化

设计要素模型,对于模拟型微课的发展以及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 模拟型微课的情感表征方法与缺陷分析

模拟型微课以动画技术构造了一个虚拟角色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虚拟教师赋予动作、

表情和语音,来展示虚拟教师的专业形象,给学生以信任感;同时,虚拟学生配合虚拟教师的

教学活动,模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整个关系与过程,给现实学习情境中的学生提供情感寄托。

目前,大部分模拟型微课采用的情感表征方法与动画片创造思想基本一致,它们是利用镜

Vol.26 No.12 2016

59

头构图、画面色彩、情节设计、角色形象等进行情感传递。模拟型微课受其表达内容所限,在

情感表征方面远远达不到动画片的制作水准,导致部分模拟型微课教学效果降低。动画片以娱

乐为主、教育为辅,所采用的情感表达手段是以突出娱乐性、让人欢愉为主;模拟型微课开发

的目的只是想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应以教育为主、娱乐为辅。因此,模拟型

微课完全照搬动画片的情感表征手段必然使其在表达情感时产生偏差。如过度使用精美的画面

和声音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但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本研究拟采用唐纳德的三层次目标理论为指导,构建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

以初中语文《战国策·齐策四》的知识点“社稷”设计模拟型微课,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二 模拟型微课的情感优化设计与实现

1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指导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表达的合理性分析

唐纳德提出的“情感化三层次目标”是“以人为中心”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表达,它阐述了

如何在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上,实现产品设计的情感化策略与方法[3]。模拟型微课是一种

知识传递的产品,它的情感化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

可以采用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理论指导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大脑本能层控制着本能水平的反应,依靠感官信息对外界刺激作出判断,模拟型微课实现

本能层激励的情感化设计时就是要设计好的画面、角色和音效,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视听刺激

来满足其本能需要,促使其继续学习;大脑行为层的快感来自于顺利做好某件事情时所产生的

愉悦感,模拟型微课实现行为层激励的情感化设计时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顺

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大脑反思层控制着人们的思考,模拟

型微课实现反思层激励的情感化设计时,就是要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行为,使其在思

考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知觉,给学生留下快乐的体验。

2 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要素与实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唐纳德的三层次目标理论与模拟型微课的设计要素以及教学设计

思想进行整合,建构了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如图 1 所示。

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设计 行为层设计 反思层设计

画面设计

情感体验的类型

增强或抑制 增强或抑制

音效设计

场景设计

角色设计

教学事件设计

师生行为设计

师生交互设计

课后思考活动的设计

教学总结活动的设计

图 1 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

(1)本能层的情感设计与实现

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主要体现为对微课具体元素的情感化设计,包括画面、音效、场景和

Vol.26 No.12 2016

60

角色的优化设计。

微课的整体画面力求简洁明亮,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对色彩的喜爱因

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少年喜欢纯色和明度反差较大的颜色,讨厌灰暗的颜色[4]。因此,本微课

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绿色给学习者以安全感,黄色可减少距离感。

微课音效力求轻松愉悦,音量适中。微课的音效主要包括背影音乐和特殊音效(如引发学

生思考时的音效),使学习者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特殊音效提醒下集中注意力。

微课的角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教师角色,在教学互动中,教师是学生面向的对象,所

以,教师角色的设计要尽可能博取学生的好感[5],为此,本研究设计了青年男教师的角色形象,

并特意为角色加上了眼镜以增加人物的可信度,如图 2 所示;另一类是学生角色,学生是该模

拟型微课的主体,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造型漂亮、与真实课堂情景中学生形象最为接近的

男女动画人物角色,男女学生都可以在该模拟型微课中找到各自情感的依附体,如图 3 所示。

图 2 模拟型微课的教师角色 图 3 模拟型微课的学生角色

(2)行为层的情感设计与实现

模拟型微课行为层情感设计包括教学事件、师生行为和师生交互三个设计方面。

模拟型微课教学事件的情感化设计包括教学主题的导入和教学环节的衔接。微课以“社稷”

为主题词,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导入课程,微课的画面展示了虚拟学生观看皇帝和臣子在朝堂

上的对话视频为引子导入微课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邓峰等[6]的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对情感有

促进作用。微课教学环节的衔接以教学流程为主线,从开始到结束衔接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

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期望学习者的情感一直保持积极状态直到教学结束。

模拟型微课中师生行为的情感化设计分为教师行为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设计。高巍[7]认为良

好的教师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知识、技能和情感通过学生行为内化到自身的知识

结构中。微课为虚拟教师设计了引导和鼓励行为,学生接收到该行为后不仅会增加对虚拟教师

角色的好感,还会从该行为中得到鼓励,有助于他们继续学习;虚拟学生的行为则要与虚拟教

师的行为相配合,虚拟教师引导学生发问时,微课中的虚拟学生会代替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

以情感共鸣,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想问的问题会更有兴趣继续学习。

模拟型微课中师生交互的情感化设计主要侧重于师生问答过程的设计,为激发其积极的情

感体验,设置一个师生同框出现的场景。模拟师生角色在同一个画面中进行问答交互,学生可

以从第一人称视角上短暂地跳出来,以第三人称视角审视模拟师生角色的交互过程,有助于学

生自我反思并独立清晰地思考问题[8]。学生思考过后随着模拟型微课的画面转入第一人称视角,

进入教师的解答画面,有利于提醒学习者思考问题。

Vol.26 No.12 2016

61

(3)反思层的情感设计与实现

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是基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以总结和思考活动为主来进行情感化设计,

它包括教学总结活动的设计和课后思考活动的设计。

整个教学总结以全屏放映的方式呈现,能够让其深入反思、加深印象;同时,为激发学生

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而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作总结,有助于反思活动的进行。

课后思考活动主要以教师角色的口吻布置与之相关的新任务,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

延伸到课后。

三 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模拟型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学生对模拟型微课的情绪体验水平,以检验情感化设

计三层次目标指导下微课设计的有效性。

1 量表的选择与编制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

和行为的能力[9]。为准确地反映初二年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本研究选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

张俊[10]所编制的初中生情绪智力问卷中的 33 个题项重组问卷。

模拟型微课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全部是由于他们

使用模拟型微课进行学习活动而产生的,本研究以学业情绪问卷为测量工具测定学生使用模拟

型微课后的情感反应。因本研究仅关心学生使用模拟型微课学习后的情绪体验,所以采用了董

妍等[11]编写的“中国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中与课堂学习情绪体验有关的题项来进行调查。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青岛市第五中学初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共发放问卷 120 份,回收

120 份,有效问卷 113 份。其中男生 51 人,占被试人数的 45.13%;女生 62 人,占被试人数的

54.86%。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均采用 SPSS 12.0 软件。

(1)学生对模拟微课的情感反应

学业情绪划分为愉悦度和唤醒度两个维度——愉悦度维度分为消极和积极两大类,唤醒度

维度分为高唤醒和低唤醒两大类。本研究采用李克特自评式 5 点计分方法,分为两个体验方向。

同时,本研究采用均值描述统计了学生对模拟微课的情感体验水平,其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描述统计量

学业情绪 均值 标准差

积极高唤醒 4.3569 0.51122

积极低唤醒 4.4248 0.49048

消极高唤醒 1.2832 0.38053

消极低唤醒 1.2979 0.42518

表 1 的数据显示,在愉悦度维度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微课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积极的情感

体验,也赞同该微课几乎没有激发他们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唤醒度维度上,微课对积极情感的

低唤醒程度要比其高唤醒程度稍大,对消极情感的低唤醒程度也比其高唤醒程度大一些。

Vol.26 No.12 2016

62

(2)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模拟型微课情感体验的影响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否会影响他们对模拟型微课的情感体验也值得探讨。为此,

本研究对性别和学习经历在学业情绪各维度上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学生在学业情绪各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学业情绪 积极高唤醒 积极低唤醒 消极高唤醒 消极低唤醒

性别 -0.136 -1.027 0.972 2.329*

是否有学习模拟型微课的经历 -0.659 -0.428 1.210 -0.213

注:*P<0.05,**P<0.01。下同。

表 2 数据显示,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学生体验到的消极低唤

醒学业情绪(男 M=1.3987,SD=0.42828;女 M=1.2151,SD=0.40756)要高于女性学生。除此

之外,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在性别以及模拟型微

课的学习经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其体验模拟型微课情感的相关性

为探查学生的情绪智力与所体验到的模拟型微课情感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情绪智力为自变

量,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学业情绪与情绪智力各维度的相关性

积极高唤醒

学业情绪

积极低唤醒

学业情绪

消极高唤醒

学业情绪

消极低唤醒

学业情绪

知觉情绪的能力 0.439** 0.452** -0.168 -0.368**

表达情绪的能力 0.327** 0.334** -0.089 -0.168

运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 0.450** 0.516** -0.302** -0.337**

理解情绪的能力 0.320** 0.370** -0.306** -0.277**

调控情绪的能力 0.439** 0.402** -0.125 -0.296**

沙洛维等[12]认为,情绪智力各维度发展与成熟有次序先后和级别高低之分。表 3 中的情绪

智力正是按照沙洛维等提出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所有层次的情绪智力

都与体验到的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学生的高层次情绪智力与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大都呈

负相关,而低层次的情绪智力与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大都没有相关关系。

3 结果分析及策略

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能使我们进一步厘清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要素模型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三层次目标指导的模拟型微课情感化表达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显示,就情感的愉悦度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承认该微课可以激发其积极情感,而

没有激发其消极情感。这表明利用唐纳德三层次目标,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层次上

关注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是有效的,达到了提高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目的;但就情感的唤

醒度而言,微课对积极情感的低唤醒程度要比其高唤醒程度稍大,需要继续优化模型设计以提

高这一唤醒度的数值。熊淑敏[13]的研究认为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后续

研究中,可以在情感化设计要素模型中加入教学活动的设计,设计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展示

Vol.26 No.12 2016

63

教学内容,可能会使积极情感的高唤醒数值得到提升。

(2)模拟型微课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学生能敏感地体验到微课带来的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而女性学生对

这一体验的敏感度低。这可能是因为该阶段男性青少年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不及同龄女性青少

年[14];也不排除制作微课时无意识融入了个人情感,导致该微课比较受女学生的喜欢。在以后

进行情感化设计时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可在男女学生各自的虚拟角色上体现出来,尽量不要使

性别影响到学业情绪的体验。

(3)模拟型微课能显著激发所有层次情绪智力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体验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情绪智力各维度都与体验到的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表明该微课能

显著激发所有层次情绪智力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情绪智力可划分为 5 个维度的子能力,每个

维度子能力强的学生都可以使用模拟型微课顺利完成学习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

说明本研究所开发的模拟型微课对于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效果显著。

(4)模拟型微课能明显抑制高层次情绪智力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体验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高层次情绪智力与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大都呈负相关,而低层次

的情绪智力与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大都没有相关关系。这表明该微课能抑制高层次情绪智力

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体验,而不能抑制低层次情绪智力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体验。因此,低层

次情绪智力强而高层次情绪智力弱的学生容易从模拟型微课中体验到一些消极情感。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情绪智力各维度中,低层次情绪智力与认知的关系不大[15]。

所以,这部分学生不善于将情绪与认知结合,只能体会到该微课本能层和行为层上的浅层次情

感,不易体会到反思层上的深层次情感,因此,对微课的好感度会降低。这提醒我们在后续的

研究中必须加深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除了设计教学总结活动和课后思考活动使学生进行思考,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留下明确的引导和足够的反思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明确的引导和足够的

反思环节,可能会使这部分学生更好地体会微课的深层次情感。

四 结束语

本研究以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目标为依据,构建和充实了模拟型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要素模型,以此为指导制作了模拟型微课成品,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以三

层次目标为指导所开发的微课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2]Lester J C,Convers S A,Kahler S E,et al.The persona effect: Affective impact of a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A].ACM SIGCHI.CHI’97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7:359-366.

[3](美)唐纳德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1-46.

[4]张玉兰,刑小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视觉传达中色彩心理学及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14-115.

[5]詹泽慧.远程教育中的智能教学代理:角色、设计要素与应用方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76-82.

Vol.26 No.12 2016

64

[6]邓峰 ,钱扬义 ,钟伟华 ,等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高中化学新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与应用 [J].课程·教材·教

法,2006,(11):63-67.

[7]高巍.教师行为与行为的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3):100-106.

[8]汪新建 ,朱艳丽 ,吴津 .不同人称叙事视角对于自我发展的影响研究 [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6):114-118.

[9][12][15]Mayer J, Salovey P.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J]. 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 1995,(4):197-208.

[10]张俊,卢家楣.情绪智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8,(5):1063-1068、1048.

[11]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5):852-860.

[13]熊淑敏.用活动激发的积极学习情感[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领导小组.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

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2):501.

[14]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2004,(6):1477-1482.

Development and Effect of Animated Micro-lecture for Enhancing Students’ Emotion Experience

YANG Yu-fang WANG Guang-xin[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Xing-b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China 250014)

Abstract: The element model for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animated micro-lecture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Donald‟s three-level goals theory of emotional design. The micro-lectu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model, and its effect was tested by being applied in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results

shown that micro-lecture can obviously stimulate the learners‟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Meanwhile, the learners‟

emotion intelligenc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of micro-lecture, while the learners‟

emotion intelligenc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negative emotion experience of micro-lecture. Th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ed micro-lectur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learners‟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These results

will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lement model for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animated micro-lectur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animated micro-lecture.

Keywords: animated micro-lecture; emotional design; three-level goals

————————

作者简介:杨御仿,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邮箱为 [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6年 5 月 23日

编辑: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