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谭 3/18/2018 星期日 B2 编辑:张艳校对:承虹 达摩幕府渡一苇 琅琊登高望六朝 魏晋 字晋之。江苏沛县 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 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 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 协会副秘书长。 熊岱平 号苍润斋主, 1977年10月生于 江西丰城。现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 主任。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 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南京市青年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艺 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 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 苏报业传媒书画院副秘书长。 好人好哥好画 黄正明 1963 年生,南京大学书法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 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 直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 家协会维权与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 问; 2002 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2017 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先进个人”。 每周临池 长乐未央 秦汉瓦当文字简析 去年年底,在画展上再次见到郜科,他还是老样子,戴着棒球帽, 眼镜后面是那双隐含笑意的眼睛,上前和他握手时,依然能感受到他 手掌的温暖和力量,在萧冷的冬日里,让我陡然有心头一热的感觉。 诗人泰戈尔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抛开郜科画家、 作家的身份,他应该是一位命运的强者,在创作壮年之际,突罹中风, 治疗出院后,右手不听使唤,语言交流不便,但他在夫人刘川的精心照 料下,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心中更加澄清明朗,改用左手作 画,风格愈发天真有趣。用左手活动的人,被称作“左撇子”,郜科的不得 已之“撇”,却“撇”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现在的作品,每一根线条似乎都 带着抖笔,微微颤颤的倾泻而出,这显然不是做作而为,是心迹的努力 彰显,他的左笔画,让我想到了天然形成的奇石,正是时光的洗礼和自 然漫不经心的雕琢,生成了丰富多彩的纹理和变化万千的造型,画和 石一样,都是承载艺术价值的载体。郜科的左笔画,是爱的奇迹结晶。 绘画,可以说是郜科理想世界的新娘,这样一段金玉良缘有过磕磕绊 绊的过程,但终究是百年好事,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疾病还是健 康,外在的影响始终不能拆散他们,爱情被他们相濡以沫地固守,不同 人生阶段的画风尽管有所区别,但都是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情感交 流。这样的画和人,都可以用“好”来形容—这个笔划甚少的字,是对 世间美好物象的精简评价。 做人、做好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记得刚走上社会那会儿,一老哥 心情不爽约我喝酒,酒过三巡,他感慨的说道: “人字好写,做人难啊”。 那时真不知用什么话安慰他,只能在一旁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转眼已 经十多年过去了,现实的风风雨雨,人生的种种遭遇,让我对这句话有 了深刻认识,做人难,做问心无愧、别人认可的好人更难。但我想是可 以把郜科作为榜样的,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听说过很多,即便现在帮助 他人力不从心了,但他还是不失初心,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场景,当向 他这位名声显赫的大画家问候时,他展露笑容,连说着“好”,他的良好 心态和热情态度让我深受感染。可能在郜科看来,这个世界大体是美 好的,但同时他的眼里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他对民族的苦难史有着 独特的审视,他早年所画的具有批判和调侃意味的“文革春宫”正是如 此。罹病后的他,笔触更加冷静了,对传统、对风俗、对市井百态有了更 深层次的写意,笔墨里,线条中,不仅能看到他艰难而卓越的转身,更 能窥见他凤凰涅的经历。我觉得,他和前半生写小说散文、后半生遭 冷后从事文博研究的沈从文经历有些相似,都是在进行专门文化领域 的探索,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郜科画山水、人物,其中有很大一 部分是仕女图,算是名副其实的“好画”,因为“好画”拆字后,就是“女子 画”。近来他制造的女子,或古装,或现代,或安卧,或看书,或其他种种 模样和活动,女子眉、眼一条线描绘,虽不点睛,但却有秀逸之气,添上 肚兜、短裙一类的服饰,极富女人味,看他的“好画”,我会想到那句很有 名的话, “我爱天下所有的女人,因为我爱我的妻子和母亲”。我借助谐 音,还是想把郜科称作“好哥”,倘若可以穿越时光机器,通过若干美好 想象,他成为文化系统一名正儿八经的郜科长,而我是他的下属,我如 果叫他“郜科长”就会显得生疏,如果叫他“郜科”好像直呼其名,显得狂 妄,还不如叫他“好哥”顺当,他的为人处事,也配得上这个称号。 我心目中的画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作波澜壮阔大画的,这 等于是做饕餮盛宴的厨师;一种是画小情小趣小品的—这是做家常菜 的厨师,郜科当然属于后者,他的画显然更对人民群众的口味,当然显贵 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会凑过来调剂胃口,所以,郜科的画贴近于淳朴自然 的底色,让我看着欢喜,看着亲切,身心能够得到慰藉。 文/李晋 瓦当俗称“瓦头”,指的是屋檐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 分,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在秦汉最为 盛行,其样式以圆形和半圆形为主,内容可分为图案和文字两 种。汉代的文字瓦当,书法不拘一格,烂漫天真,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从字体来看,阳文多于阴文,篆书多于隶书。文字内容比较 繁杂,有宫殿、官署、陵寝、建筑名称和地名、纪年、记事、吉语等, 其中吉语瓦当为汉代文字瓦当之大宗。瓦当文字的布局形式多 样,外围笔画适形而变,线条相互揖让,结构讲究对称美,充分体 现了汉字生动多姿的形式美和图案美。 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 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 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 从瓦当实物来看,文字瓦当字数不拘,从一字到十余字均 有,四个字的瓦当较多,纹饰图案各异。无论文字与纹饰均能巧 妙布局,排列组织匀称和谐,特别是文字瓦当充分利用了中国汉 字结构的艺术特色。 然秦汉瓦当的不同之处有三: 一、秦代的统治者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庙宇以及陵墓寝堂的 现象蔚然成风,因此,使用瓦当十分普遍。秦瓦当的图案装饰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写实的艺术 手法和明快朴素的特征。汉代前期仍继续沿用秦瓦当的形制和 纹饰,但在继承秦瓦当的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字瓦当,从而成 为当时一大特征。如属于建筑物专用的有“长乐未央”,颂扬吉祥 语的有“汉并天下”、 “千秋万岁”、 “延年益寿”等,可谓丰富多彩、 异彩纷呈。 二、秦汉瓦当的区别在形制上,秦瓦当多为圆形,而且其瓦 当面径较小,边轮也不太规则,瓦当的背面不够平整。在制作过 程中,有着明显的旋切痕迹,瓦当的呈色以青灰色为主;而汉代 瓦当除有圆形外,还有半圆形,瓦当的面径有所加大,边轮较为 规整,且边棱较宽,大多数瓦当中央还有圆乳,而且均为模制,瓦 当的呈色多为浅灰色。 三、在工艺上,秦代多采用先制好当心,再以泥条盘筑法在 当心周围筑起圆筒瓦,在瓦当背用手覆泥压抹,使其紧密结合, 然后在泥坯未开时,用竹刀或绳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当,这种 工艺较为麻烦,而且很难达到规整;而汉代瓦当多采用整个当面 一次范成,然后续接已制好的筒瓦,无需切割,瓦当背平整,不留 痕迹,边轮也较规整,这也是秦汉瓦当的一个明显区别。 秦汉瓦当,尤其是文字瓦当,是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对研 究建筑史、文字演变史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 说明汉字除了表意的功能以外,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具有艺术欣 赏的意义,在美化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亦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 语言。 文/黄正明 “六朝繁华一瞬间,平芜远树不胜闲。依楼天冥云如幕,知 是琅琊幕府山。”北宋杨备的一首《幕府山》道尽了六朝的烟雨 繁华。 幕府山位于南京市西北,濒临长江,主峰高 280 余米,是 城北第一高峰。山顶有一处观江平台,是城北最佳观江处。幕府 山山峦延绵起伏,登临幕府,远望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 腾向前,诸多历史名人在幕府山留下了许多足迹。元张铉《【至 正】金陵新至》载: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 因名。公元 317 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渡江到建康(今南 京)登基而建东晋。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多次到 幕府山燕子矶一代巡视,其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到此地,并 留下许多诗字。历史上其他名人骚客到这里来的数不胜数:谢 灵运、李白、王安石、文天祥、马可波罗、史可法、龚自珍、邓小平 等。 传说达摩祖师自古印度来中国南朝传教,到建康(今南 京)时拜会梁武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 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 “我做了这些 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 “无功德。”武帝又问: “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 “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 摩即渡江。而幕府山一带正是达摩渡江之地。 青年画家熊岱平与青年书法家魏晋本次合作作品“幕府 登高”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幕府登高”习俗起于东晋,盛 于明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1930年前后,受幕府山开矿 影响, “幕府登高”习俗随之中断约80年,近几年才恢复。 文/龙湖稻香 《幕府登高》熊岱平 魏晋 郜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级美术师,中国新闻漫画 研究学会理事,《人民日报》 讽刺与幽默专刊特约作者,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 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供职 于江苏省作家协会,任创意 工作室主任。2013 年 8 月生 病后改用左笔。 长乐未央瓦当 长乐未央瓦当拓片 上林瓦当 半圆瓦当

B2epaper.yzwb.net/images/2018-03/18/B02/20180318B02_pdf.pdf · 艺谭 3/18/2018星期日b2 编辑:张艳 校对:承虹 达摩幕府渡一苇 琅琊登高望六朝 魏晋 字晋之。江苏沛县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B2epaper.yzwb.net/images/2018-03/18/B02/20180318B02_pdf.pdf · 艺谭 3/18/2018星期日b2 编辑:张艳 校对:承虹 达摩幕府渡一苇 琅琊登高望六朝 魏晋 字晋之。江苏沛县

艺谭 3/18/2018星期日B2编辑:张艳 校对:承虹

达摩幕府渡一苇琅琊登高望六朝

魏晋字晋之。江苏沛县

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

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

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

协会副秘书长。

熊岱平号苍润斋主,1977年10月生于

江西丰城。现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

主任。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

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南京市青年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艺

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

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

苏报业传媒书画院副秘书长。

好人好哥好画

黄正明1963年生,南京大学书法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

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

直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

家协会维权与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

问;2002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17

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先进个人”。

每周临池

长乐未央秦汉瓦当文字简析

去年年底,在画展上再次见到郜科,他还是老样子,戴着棒球帽,

眼镜后面是那双隐含笑意的眼睛,上前和他握手时,依然能感受到他

手掌的温暖和力量,在萧冷的冬日里,让我陡然有心头一热的感觉。

诗人泰戈尔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抛开郜科画家、

作家的身份,他应该是一位命运的强者,在创作壮年之际,突罹中风,

治疗出院后,右手不听使唤,语言交流不便,但他在夫人刘川的精心照

料下,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心中更加澄清明朗,改用左手作

画,风格愈发天真有趣。用左手活动的人,被称作“左撇子”,郜科的不得

已之“撇”,却“撇”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现在的作品,每一根线条似乎都

带着抖笔,微微颤颤的倾泻而出,这显然不是做作而为,是心迹的努力

彰显,他的左笔画,让我想到了天然形成的奇石,正是时光的洗礼和自

然漫不经心的雕琢,生成了丰富多彩的纹理和变化万千的造型,画和

石一样,都是承载艺术价值的载体。郜科的左笔画,是爱的奇迹结晶。

绘画,可以说是郜科理想世界的新娘,这样一段金玉良缘有过磕磕绊

绊的过程,但终究是百年好事,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疾病还是健

康,外在的影响始终不能拆散他们,爱情被他们相濡以沫地固守,不同

人生阶段的画风尽管有所区别,但都是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情感交

流。这样的画和人,都可以用“好”来形容——这个笔划甚少的字,是对

世间美好物象的精简评价。

做人、做好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记得刚走上社会那会儿,一老哥

心情不爽约我喝酒,酒过三巡,他感慨的说道:“人字好写,做人难啊”。

那时真不知用什么话安慰他,只能在一旁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转眼已

经十多年过去了,现实的风风雨雨,人生的种种遭遇,让我对这句话有

了深刻认识,做人难,做问心无愧、别人认可的好人更难。但我想是可

以把郜科作为榜样的,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听说过很多,即便现在帮助

他人力不从心了,但他还是不失初心,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场景,当向

他这位名声显赫的大画家问候时,他展露笑容,连说着“好”,他的良好

心态和热情态度让我深受感染。可能在郜科看来,这个世界大体是美

好的,但同时他的眼里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他对民族的苦难史有着

独特的审视,他早年所画的具有批判和调侃意味的“文革春宫”正是如

此。罹病后的他,笔触更加冷静了,对传统、对风俗、对市井百态有了更

深层次的写意,笔墨里,线条中,不仅能看到他艰难而卓越的转身,更

能窥见他凤凰涅槃的经历。我觉得,他和前半生写小说散文、后半生遭

冷后从事文博研究的沈从文经历有些相似,都是在进行专门文化领域

的探索,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郜科画山水、人物,其中有很大一

部分是仕女图,算是名副其实的“好画”,因为“好画”拆字后,就是“女子

画”。近来他制造的女子,或古装,或现代,或安卧,或看书,或其他种种

模样和活动,女子眉、眼一条线描绘,虽不点睛,但却有秀逸之气,添上

肚兜、短裙一类的服饰,极富女人味,看他的“好画”,我会想到那句很有

名的话,“我爱天下所有的女人,因为我爱我的妻子和母亲”。我借助谐

音,还是想把郜科称作“好哥”,倘若可以穿越时光机器,通过若干美好

想象,他成为文化系统一名正儿八经的郜科长,而我是他的下属,我如

果叫他“郜科长”就会显得生疏,如果叫他“郜科”好像直呼其名,显得狂

妄,还不如叫他“好哥”顺当,他的为人处事,也配得上这个称号。

我心目中的画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作波澜壮阔大画的,这

等于是做饕餮盛宴的厨师;一种是画小情小趣小品的——这是做家常菜

的厨师,郜科当然属于后者,他的画显然更对人民群众的口味,当然显贵

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会凑过来调剂胃口,所以,郜科的画贴近于淳朴自然

的底色,让我看着欢喜,看着亲切,身心能够得到慰藉。 文/李晋

瓦当俗称“瓦头”,指的是屋檐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

分,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在秦汉最为

盛行,其样式以圆形和半圆形为主,内容可分为图案和文字两

种。汉代的文字瓦当,书法不拘一格,烂漫天真,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从字体来看,阳文多于阴文,篆书多于隶书。文字内容比较

繁杂,有宫殿、官署、陵寝、建筑名称和地名、纪年、记事、吉语等,

其中吉语瓦当为汉代文字瓦当之大宗。瓦当文字的布局形式多

样,外围笔画适形而变,线条相互揖让,结构讲究对称美,充分体

现了汉字生动多姿的形式美和图案美。

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

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

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

从瓦当实物来看,文字瓦当字数不拘,从一字到十余字均

有,四个字的瓦当较多,纹饰图案各异。无论文字与纹饰均能巧

妙布局,排列组织匀称和谐,特别是文字瓦当充分利用了中国汉

字结构的艺术特色。

然秦汉瓦当的不同之处有三:

一、秦代的统治者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庙宇以及陵墓寝堂的

现象蔚然成风,因此,使用瓦当十分普遍。秦瓦当的图案装饰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写实的艺术

手法和明快朴素的特征。汉代前期仍继续沿用秦瓦当的形制和

纹饰,但在继承秦瓦当的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字瓦当,从而成

为当时一大特征。如属于建筑物专用的有“长乐未央”,颂扬吉祥

语的有“汉并天下”、“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可谓丰富多彩、

异彩纷呈。

二、秦汉瓦当的区别在形制上,秦瓦当多为圆形,而且其瓦

当面径较小,边轮也不太规则,瓦当的背面不够平整。在制作过

程中,有着明显的旋切痕迹,瓦当的呈色以青灰色为主;而汉代

瓦当除有圆形外,还有半圆形,瓦当的面径有所加大,边轮较为

规整,且边棱较宽,大多数瓦当中央还有圆乳,而且均为模制,瓦

当的呈色多为浅灰色。

三、在工艺上,秦代多采用先制好当心,再以泥条盘筑法在

当心周围筑起圆筒瓦,在瓦当背用手覆泥压抹,使其紧密结合,

然后在泥坯未开时,用竹刀或绳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当,这种

工艺较为麻烦,而且很难达到规整;而汉代瓦当多采用整个当面

一次范成,然后续接已制好的筒瓦,无需切割,瓦当背平整,不留

痕迹,边轮也较规整,这也是秦汉瓦当的一个明显区别。

秦汉瓦当,尤其是文字瓦当,是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对研

究建筑史、文字演变史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

说明汉字除了表意的功能以外,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具有艺术欣

赏的意义,在美化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亦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

语言。 文/黄正明

“六朝繁华一瞬间,平芜远树不胜闲。依楼天冥云如幕,知

是琅琊幕府山。”北宋杨备的一首《幕府山》道尽了六朝的烟雨

繁华。

幕府山位于南京市西北,濒临长江,主峰高280余米,是

城北第一高峰。山顶有一处观江平台,是城北最佳观江处。幕府

山山峦延绵起伏,登临幕府,远望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

腾向前,诸多历史名人在幕府山留下了许多足迹。元张铉《【至

正】金陵新至》载: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

因名。公元31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渡江到建康(今南

京)登基而建东晋。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多次到

幕府山燕子矶一代巡视,其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到此地,并

留下许多诗字。历史上其他名人骚客到这里来的数不胜数:谢

灵运、李白、王安石、文天祥、马可波罗、史可法、龚自珍、邓小平

等。

传说达摩祖师自古印度来中国南朝传教,到建康(今南

京)时拜会梁武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

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

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

摩即渡江。而幕府山一带正是达摩渡江之地。

青年画家熊岱平与青年书法家魏晋本次合作作品“幕府

登高”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幕府登高”习俗起于东晋,盛

于明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1930年前后,受幕府山开矿

影响,“幕府登高”习俗随之中断约80年,近几年才恢复。文/龙湖稻香

《幕府登高》熊岱平 画 魏晋 题

郜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级美术师,中国新闻漫画研究学会理事,《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专刊特约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江苏省作家协会,任创意工作室主任。2013年8月生病后改用左笔。

郜科作品

长乐未央瓦当 长乐未央瓦当拓片 上林瓦当

半圆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