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0 年,2 卷,4 期,231-248231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芻議 通訊作者黃泰元為南榮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地址 :73746 台南縣鹽水鎮朝琴路 178 號,電話 :+886-6-6523111 5205E-mail [email protected]。作者胡哲生為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地址 : 24205 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 510 號,電話 :+886-2-29052771E-mail [email protected]。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 11581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 245 號,電話 :+886-2-27864501 24E-mail [email protected]亞洲國家依附美歐市場之經濟與產業型態,在金融海嘯中遭受美歐市場萎縮所致的影響甚重,突顯亞洲 企業欠缺經濟自主性的不利事實。本文就東協共同經濟體所引發的亞洲區域經濟新情勢及金融海嘯後大陸市 場對國際經濟影響力所引發的經濟新思維,以台灣企業的立場,思考東協加一之龐大亞洲區域市場對台商提 升國際化經營體質之意義。本文就該區域的總體經濟特徵,確認其中適合台商經營能力的策略機會,根據台 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與兩岸分工組織型態,引用產業網路國際分工的理論觀念,構思能夠讓台商更深化國際資 源佈局,建立在亞洲新市場之市場自主性、自有品牌、自主研發等經營實力的策略架構。本文建議的網路類 型包括:加工出口產業、協力體系產業、內銷服務型產業、策略聯盟型(高科技)等經營架構。 關鍵詞: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國際化策略、金融海嘯、企業網路。 論文編號:IJCS2009057 收稿 2009 11 23 日→第一次修正 2010 5 27 日→第二次修正 2010 9 8 日→正式接受 2010 10 4 胡哲生 輔仁大學 黃泰元 南榮技術學院 何苔麗 中華科技大學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商 略 學 報 2010 年,2 卷,4 期,231-248。

231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芻議

通訊作者黃泰元為南榮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地址 :73746 台南縣鹽水鎮朝琴路 178 號,電話 :+886-6-6523111 轉

5205,E-mail:[email protected]。作者胡哲生為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地址 : 24205 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

510 號,電話 :+886-2-29052771,E-mail:[email protected]。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 11581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 245 號,電話 :+886-2-27864501 轉 24,E-mail:[email protected]

亞洲國家依附美歐市場之經濟與產業型態,在金融海嘯中遭受美歐市場萎縮所致的影響甚重,突顯亞洲

企業欠缺經濟自主性的不利事實。本文就東協共同經濟體所引發的亞洲區域經濟新情勢及金融海嘯後大陸市

場對國際經濟影響力所引發的經濟新思維,以台灣企業的立場,思考東協加一之龐大亞洲區域市場對台商提

升國際化經營體質之意義。本文就該區域的總體經濟特徵,確認其中適合台商經營能力的策略機會,根據台

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與兩岸分工組織型態,引用產業網路國際分工的理論觀念,構思能夠讓台商更深化國際資

源佈局,建立在亞洲新市場之市場自主性、自有品牌、自主研發等經營實力的策略架構。本文建議的網路類

型包括:加工出口產業、協力體系產業、內銷服務型產業、策略聯盟型(高科技)等經營架構。

關鍵詞: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國際化策略、金融海嘯、企業網路。

論文編號:IJCS2009057

收稿 2009 年 11 月 23 日→第一次修正 2010 年 5 月 27 日→第二次修正 2010 年 9 月 8 日→正式接受 2010 年 10 月 4 日

胡哲生輔仁大學

黃泰元南榮技術學院

何苔麗中華科技大學

Page 2: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2010, Vol. 2, No. 4, 231-248

232

A Strategic Proposal of Industrial Network in ASEAN plus 1 Area Market after the World Financial Tsunami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Tai-Yuan Huang,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Je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ddress: No.178, Chau-Chin Rd., Yen-Shui, Tainan County 73746, Taiwan, Tel: 886-6-6523111 ext. 52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Jer-San Hu,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ddress: No.510, Chun-Cheng Rd., Hsinchuang, Taipei County 24205, Taiwan, Tel:+886-2-29052771, E-mail:[email protected] Tai-Li H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dress: No.245, Sec. 3, Academia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81, Taiwan, Tel: 886-2-27864501 ext. 24, E-mail:[email protected]

Jer-San Hu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Yuan HuangNan-Je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Li Ho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conomies and industrialized Asian countries rely primarily on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tsunami of 2008, the exports of Asian countries was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declining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rkets, which has revealed an adverse impact on Asian countries that lack economic autonomy. We analyzed the overall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al market initiated by ASEAN and new economic thinking triggered by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hinese market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ese enterprise was considered in view of enormous Asian regional markets in ASEAN plus One, to promote Taiwanese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e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macroeconomic features of the region, we confirme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suitable for Taiwanese business managerial styl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investment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business in China and the cross-strait labor division, a new managerial pattern has developed. This study adopted the theories of business network and internationalized labor division to structure Taiwanese business to intensify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and build a strong managerial strategic framework, i.e. market autonomy in Asian emerging markets, own brand, and independent R&D. This business network is recommended to follow these patterns are exports, cooperation system industries, domestic sales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 (high-tech) industries.

Key Words: ASEAN plus One, Region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ed Strategies, Financial Tsunami, Business Network.

Paper No.:IJCS2009057

Received November 23, 2009→First Revised May 27, 2010→Second Revised September 8, 2010→Accepted October 4, 2010

Page 3: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33

序言

亞洲國家長久以來以美歐日等經濟發展國家為出口

目標,建構出依附美歐市場之經濟體質與製造代工的產

業特性;這樣的經濟體質在 2008 年發生的金融風暴中,

即使本身因為金融投資所致的損失,不若美歐等富有國

家嚴重,但是,隨著歐美市場的萎縮所致的出口驟降,

引發的工業生產減損卻也造成重大的影響;亞洲國家是

此次世界性的金融事件中衍生的風暴受害者角色,有鑑

於亞洲國家依附美歐市場之事實,各個國家應該尋思:

如何強化本身的經營力、加重其他市場或內需市場重要

性的調適策略,積極的改善倚賴單一市場或加工出口的

產業性質,在世界經濟中的不利地位。

20 世紀末歷經 40 年的磨合與互信,東南亞國協於

1992 年正式確認擴大彼此經濟基礎的自由貿易區構想,

歷經十多年的政治協商、基礎建設,已經確定將在 2010

年施行東南亞國協十加一的區域自由市場,2015 年成

立亞洲經濟共同體 ( 李晶晶,2007);面對亞洲太平洋區

域的經濟整合之新環境,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物產資源

與多元文化的亞洲區域市場,對於在金融海嘯中呈現出

「依附經濟」、「欠缺自屬科技與品牌」、「區域內部

彼此不相輔」等經濟弱勢現象,對於想要建構直屬市場

與經營科技實力的國家與廠商更顯得有其重大意義。

根據詹姆士 (2010) 的觀察,歐美大國的強大商業

投資銀行既是這波金融海嘯的元兇,但是未來全球經濟

卻仍然受到大國、大銀行的影響。亞洲國家有其國際化

經營弱勢,需要一個能夠培育自主經營力的市場,面對

亞洲區域經濟體的到來,應該更前瞻的思考其對亞洲國

家未來經濟發展、企業經營策略的啟示,尋找因應未來

更全球化、更資本化,甚至更受歐美資本強國左右之經

濟舞台,台灣企業應如何建立產業自主的產業地位與發

展策略。

本文以台灣對外投資企業的立場,剖析金融海嘯

後由大陸內需市場穩定亞洲國家經濟所蘊含的經濟新

思維,進而以東協加一區域市場為標的,就該區域的總

體經濟體質,確認其對台灣國際投資策略的影響、與衍

生的新經營機會,再以台商歷經 30 年來所建構之海外

資源佈局與組織型態,以前瞻的觀點建議能夠吻合台商

經營體質與策略機會的產業網路類型;希望從理論面說

明:(一)企業國際化的網路架構之策略價值;(二)

企業網路類型與管理設計;另外在實務面幫助廠商規劃:

(一)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對台灣企業的策略機會;(二)

在此新市場架構下的國際佈局與企業內部網路;希望能

為亞洲的企業成員,在金融海嘯所造成的世界經濟重心

重整的過程中,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產業策略、與市場機

會的策略藍圖。

金融海嘯的經濟特徵

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衝擊既大又猛、成因與影響的

過程毫無經驗可循,一個肇因於金融操作,其影響卻遍

及全球金融機構與龐大的投資市場,進而因為富有市場

的財富減縮,影響到其他產業發展的資本制度誤失,即

使亞洲國家以製造出口為主要的經濟型態,企業與商業

機構沒有大量的資金投資美歐為首的金融商品,因此沒

有受到金融崩解的直接傷害,卻因為金融失序而衍生的

國際市場消費力下降、工業產品需求減少的失業壓力,

而面對國際市場萎縮的壓力;逼使美、歐、亞洲各國家

都極力動用所有資源與公共政策,設法紓困銀行、降低

利率逼出資金、增加國家投資減少失業、擴大內需彌補

出口下降,以強烈的政策操縱方式應付經濟問題。

截至目前,雖然有部分的歐美經濟學者直指,此

次災禍的源頭是金融商品的無限制與高度風險操作所

致,但是真正具體的數據與過程仍不確定;然而王之杰

(2010) 指出,Henry Paulson 認為此期間的金融亂象所

反映出的資本經濟本質,卻是相當明顯可見的;大致而

言此次金融海嘯具有以下特徵。

肇因於資金操作失控的連動風險

以美國為首的房屋次貸債券與其他金融機構發行之

公司債,及其衍生之基金投資商品、避險基金,形成一

個建築在已經虧損腐蝕的金融基礎上;加上投資銀行發

行之各種投資標的金融商品,例如原油、礦產、農產品

的期貨基金、投資公司債、政府債的債券基金,投資指

數、外匯等基金各種炒作標的金融商品,這些藉由資金

募集而壯大的金融巨獸,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與資

本主義思維凌駕一切的世界形勢下,快速巨量的進出特

定市場或國家,不但主導小國市場或國家的商品價格,

當然也就能在人為操縱下創造虛假的經濟繁榮,製造出

戲劇化的價格崩解與供需失衡;例如 2007 年國際稻米

價格飛漲,稻米生產國家的農作在價格誘惑下被收購,

以至於原耕作農民必須再以更高的價格,經由政府補貼

救濟才能食用自己的稻米。

Page 4: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34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這股龐大的基金流竄各地、各個市場,一旦遭遇到

房地產債券的虧損,因為間接的投資傷害或僅只是預期

心理而保本贖回,推動了第二波的金融波動;其他金融

商品為追求快速兌現,不僅增加金融市場賣壓並迫使未

實現之帳面獲利迅速消失,變成已實現的投資損失。

連動的投資商品可以快速的創造投資績效,當然也

能夠更快速的推倒投資信心,製造社會財富的扭曲分配。

富人直接受害延伸的消費萎縮與就業衝擊

這波的金融海嘯主要是公司債、衍伸金融商品的連

動損失,造成投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相繼鉅額贖回

與虧損,所以直接承受損失的對象是擁有財富的個人家

庭(高收入者、退休老人)、機構(投資銀行基金、退

休基金、避險商品)、政府外匯海外存款等,屬於財富

擁有階級的國家與社會階層。

因此歐美國家之間的金融互動造成的經濟連動傷害

自不在話下,但是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向著重以歐

美市場消費為主導的製造或上游供應產業,就受到後續

的消費萎縮之影響;亞洲國家產業大都是勞力密集(傳

統產業)、資本密集(資訊通訊的科技產業)的大量製

造工廠,市場的驟然消失必然導致無預警的大量失業,

再進一部造成內部市場與服務產業的需求萎縮。

政府與社會的反應無據

當經濟大國的金融問題擴大為國際金融甚至國際

經濟問題時,各國政府不僅要面對國際金融不穩定的

壓力,也要面對維持產業發展與人民就業的壓力,當時

各個政府與社會機構對金融海嘯反應,ㄧ時之間被迫聚

焦於經濟萎縮的因應、產業扶持與維持就業等災後損失

的彌補之上,加上原本就是製造當前經濟問題的經濟學

者,冷眼旁觀似的對各國政府處置的評論、政客或政黨

的政治的考量、媒體整日提醒失業、倒閉、虧損的驚人

頭條新聞,幾乎已經到了社會蕭條經濟崩潰的境地,悲

觀的心理主導了社會的思想與判斷。李隆生譯 (2009)

便認為引起金融海嘯的主要因素有十二項,其中六項主

要推手包括:全球化、通訊化、自由化、民營化、競爭

化、金融化及六項潛在的惡質心理:投機、魯莽、貪婪、

傲慢、寡占、無節制,說明金融海嘯的基本原因在於資

金聚合與國際流動的貪婪投資。

在當前的世界經濟舞台上,有關世界經濟制度與遊

戲規則的檢討與重設計,仍然是美歐等已開發國家的戲

碼,開發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金磚四國、或其他人口、

外匯、國家產值龐大的國家,都未必有能力參與其中,

對於如何藉由修改世界經濟制度防範未然,只是被動的

因應態度;如何重新思考所掌握之經濟資源、創造自屬

的市場與自主的經營體質,才是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的

主動因應態度,羅瑞克 (2010) 指出,Strauss-Kahn 在

2010 年即認為個別國家不應只在自身利益驅動下才進

行全球金融體系改革,當前世界經濟需要的是國際間的

合作,共同構思完整的金融新系統。

亞洲國家沒有主導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國際地位,但

是適逢東南亞國協基於自助互利的區域自由市場整合,

不論就該區域市場的規模、區域內所保有的市場獨特

性、與文化多樣性,都足以培養具有亞洲經濟特色的世

界次經濟系統;同時,依據經濟風暴所啟示的,應該有

分散風險、建立可以免於倚靠單一市場的經濟體系;企

業應藉此機會壯大亞洲內部市場消費力、培養亞洲企業

資源佈局、建構自主性的經營架構。

以下將以亞洲區域市場的立場,說明亞洲廠商該如

何從金融風暴中,體悟在新國際局勢中的策略契機。

金融海嘯對亞洲經濟與企業

的啟示

有鑒於金融海嘯是一種資本主義過度膨脹、自由化

與全球化毫無自制的結構性問題,正如美國財政部長所

言「是改變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的時候了」,尤其處於全

球工業製造地位,經濟被動地位的亞洲國家,應該藉由

本身區域市場成型的當兒,企業應當更務實的檢討生產

代工廠商的策略位置,應該如何建構與調整有利的產業

新地位,面對新的區域市場興起,思考自己應如何掌握

資源、耕耘新市場,在未來的區域與全球產業結構中應

當保有的位置。仔細規劃本身的利基、區域內的市場機

會、與未來的發展策略。

就前述亞洲廠商所處的不利地位與策略被動性,東

協區域市場對亞洲工商業者可以從金融海嘯的省思中,

思考以下的策略企圖:

調整「以富裕市場為首的產業鏈」為「以民

生消費為重的市場」

富裕市場的消費著重於經濟開發國家、或財富擁有

者的時尚需求,或者經由行銷包裝、公眾傳播所帶動的

假性需求,未必是適合特定市場 ( 邊際市場、或弱勢市

場 ) 真實需求;依據富裕或主流市場需求的製造供應商,

Page 5: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35

通常是該市場行銷商之產品技術的接受者,即使將勞力

加工的產出銷往富裕市場,可以換取不同比例的製造報

酬再進一步換取消費,然而他們消費的仍是由富裕市場

所定的產業標準或產品規格;世界市場中人口龐大的邊

際市場,仍然需要符合本身特性、以己方需求為目標的

產品設計與製造經營系統。

一個重視本身民生消費的經濟體,必須是一個市場

規模夠大、經營重心更消費者導向、設計與製造更符合

當地化文化或產業標準;它可以是一個不用太多包裝,

但是更融合市場文化特色、銷售設計與製造的全功能經

濟體。

調整「單純生產供應的耗損性工業」為「多

元文化融合與創造力經濟」

以富裕市場為首的產業分工架構中,亞洲代工角色

的經濟體得到的微薄財富,常常不足以彌補高污染、高

耗能、高資本投入、與高度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環境損傷、

資源耗竭、資本排擠等社會成本。健康的經濟應該是提

供社會民生消費、文化、健康、教育綜合需要,並且是

永續發展的生機性特質;亞洲國家的文化雖然多元,卻

是融合在主要的佛教、伊斯蘭教與儒家思想之下,彼此

相容性高,所擁有的物資充沛、土地幅員廣大、人口眾

多,極有潛力建立一個以內部市場為主體的經濟體。

全球兩千大企業與金融機構第一的匯豐控股公司,

於 2009 年全球經濟尚不明朗之際,便將企業營運總部

與經營重心由西方轉至東方,其理由便在於看到中國、

印度、印尼、越南等國家之間的經濟成長、及此區域內

的多元文化融合與市場活力。

調整區域內的「階梯式科技分佈」為融合

「科技、文化、生活需求」的自足經濟

以科技發展程度看全球經濟區塊,美歐國家一向掌

握現代工業科技的前緣,亞洲部分國家是科技的產品設

計與實踐,另外部分國家則是製造供應的技術執行,愈

是後者對科技的主導性愈低、技術生根的程度愈低、從

科技獲取的利潤回報愈少,經濟發展愈為依賴外部科技

輸入;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欠缺自有市場,當然也就沒有

產品設計與製造決策的主導能力,亞洲區域國家既然在

消費能力與文化背景上有相當的趨近性,如果能夠從中

培養出自屬的品牌商、設計符合亞洲生活需求的產品科

技與規格定義,不僅可以供應真正反應亞洲需求的工業

產品、更能建立亞洲內部更平等均衡的科技環境。

聯發科結合大陸與台商的硬體科技與商業策略,

規劃以大陸市場為標的手機市場 / 科技定位,不僅讓山

寨機成為大陸的品牌產品,未來更有企圖進軍全球搶攻

五大廠,證實了亞洲或大陸的既有製造科技,只要能加

入其他經營資源,便可以在此市場中建立未來發展實力

( 林宏達,2009)。

亞洲的國際地位應建立在區域市場整合與自

主經營力

以歐美市場為中心的全球產業分工,呈現的是區

域經濟間科技不均衡分佈、創造以歐美市場需求的全球

品牌與產品、喪失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設計主導權;亞

洲區域市場內須有自屬的品牌商、主導性企業,由該等

企業建構以亞洲市場為中心的產業平台,結合亞洲的物

資、人力、設計、與供應配銷,創造符合亞洲需求與消

費力的產品。

短期內以歐美為首的經濟開發國家,在資本擁有程

度、全球化資源整合調度、與科技發展深度等方面,仍

然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勢,在現有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無法

立即改變、或者不是符合亞洲國家利益的改變方向下,

亞洲除了繼續扮演全球生產工廠的角色,亞洲國家累積

的外匯、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強大的生產能力,如能提

供亞洲國家相當比例的經濟推力,可以更強大亞洲區域

經濟的自主、免於被金融牽連的風險。

東協加一區域市場的經濟特質

就總體經濟層次而言,東南亞區域國家之間除了

新加坡、汶萊或馬來西亞等少數國家的經濟表現較為

突出,大體而言各國的經濟水準、產業性質、經濟性質

等,有相當的接近性;尤其在內部經濟交流及對外經貿

關係上,有其區域發展上的一致性。隨著東協加三預計

在 2015 年前逐步形成的自由貿易區,區域內國家的自

由化項目將涵蓋:商品、服務、投資、資本與勞力的自

由流通、及運輸與能源的合作,必然會形成一個龐大而

且有待開發的新市場領域 ( 吳玲君,2007)。

自 2010 年 1 月開始進入零關稅以及低關稅後,大

陸—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始展現市場威力。第 1 季進出口

貿易額達到 629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成長 61%,高於

大陸外貿總體 44% 的增長水準。東盟成為大陸第 3 大

出口市場,第 4 大貿易夥伴,第 3 大進口來源地;3 月,

大陸進出口逆差 72.4 億,結束了自 2004 年 5 月以來連

續 70 個月的順差,大陸與東盟的貿易逆差正是主力推

Page 6: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36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手之一 ( 中時電子報,2010);顯示東協加一區域內已

經產生明顯的經濟互動,值得深入探討其內部的經濟結

構;在十加一的國家組成中,各個國家具有不同的經濟

特色:

產值規模與整體經濟結構

東南亞國協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

汶萊、菲律賓的國家經濟實力、工業特色有所不同,就

國家經濟產值 (GDP) 而言,印尼的經濟成長最為突出,

自 2002 年的 1960 億逐年成長至 2007 年的 4617 億,

增加了 2.5倍的經濟產值,為目前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

其次為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等國,此期間

也分別都有一倍的經濟成長;越、柬、高、緬等前共產

主義、或封閉性國家,工業水準與經濟實力更形薄弱,

越南近年來積極引入外資,台商對當地投資頗多,且績

效、評價亦佳,但整體而言,其經濟條件仍有待大力建

設。( 如表 1)

東協國家的經濟規模雖然大略分成三個等級,但國

家的經濟特性與國民富裕程度確有相當的差異,跟該國

的工業水準、人民數量當的關係,若以國民所得觀之,

新加坡、汶萊較為富裕,但前者以金融、旅遊、服務、

及資訊電子業為主,經濟水準較為發達,後者則以石油

出口為主,雖然富裕卻稱不上有重要的工商實力,因為

人民數量低,所以人均所得達 35,000 美元以上;次則

為馬來西亞、泰國,前者近年來致力於發展電子、高科

技行業,但是成效尚不顯著,後者則一向以傳統產業代

工出口為主,人均所得約 4,000 至 8,000 美元;其他國

家如印尼與菲律賓的工業化程度低,越南近年來才開始

起步追趕,人均所得都在 2,500 美元以下;包括大陸在

內,整體國家產值與個人平均所得都成反比,整體而言,

東協加一各個國家,不是整體經濟規模不足以形成一個

龐大經濟體或內需市場,就是國民財富無法呈現一般的

經濟消費實力,一者說明東協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差異

大,再者顯示個別國家經濟發展時,國內規模有限必須

整合跨國家的區域市場,才能呈現足夠的市場動能。

對外貿易依存

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為對

外經濟倚重程度較高的國家,以 2006 年資料顯示,新

加坡對外出口達 GDP 的 200%,進口亦為 180%,非常

外貿導向的國際化經濟體。馬來西亞的出口與進口分別

為 GDP 的 100% 及 80%,汶萊則為 70% 與 10%,為

依賴石油出口的非工業經濟,但亦顯示其對外貿有相

當適度的關係互動。次者為印尼出口比 30%,進口比

18%,泰國出口比與進口比分別 50%;其餘國家的對

外貿易程度較輕,國內工業發展較慢,內部市場的開

放程度亦較低;除泰國、越南有微幅入超外,其餘國

家都擁有相當的外貿出超;外貿出超國家吸引外資投

入的情形也比較佳。( 如表 2)

成員國家之間的貿易比重低,區域市場整

合仍有發展空間

成員國家的工業發展大都以出口美歐的標準工業

產品為主,相互之間的進出口比例相對較低,對區域

內國家出口佔該國出口總額百分比,以緬甸、寮國等

非工業國為最高,出口商品以農礦物資為主。而新加

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工業相對較佳國家,對區域內

國家出口也分別佔 20% 到 30% 之間,也許是因為彼此

的經濟特性相仿,也都欠缺現代化經營觀念與行銷技

能,以致區域內並沒有自主的強勢產業或品牌,可以

佔有橫跨區域市場的經營力,也充分顯示區域內市場

的橫向整合,仍有待開發與容許當地化產業品牌的機

會。( 如表 3)

東協區域經濟內部整合受到與區域外經濟

整合之影響

東協區域內的市場面經濟整合程度雖低,但與區

域外經濟整合互動的程度卻相當明顯,東協國家彼此

間的出口與進口各佔進出口總額的 25%,其餘對日、

美、歐 35%,對大陸與韓國則分別佔 12% 至 16%,區

域外國家的進出口商品與經營商,仍然掌握著東協國

家的工業發展與經濟互動走向。

與東亞區域國家的垂直性整合意義較明顯

東南亞國家過去長久以來一直是台、日、韓等國

廠商的代工出口基地,所以其彼此間的進出口活動,

也是代工性質的加工製造合作、或是企業內部的供應

鏈流通;即使近來與該區域內國家經貿互動程度增強

的大陸,其對當地投資的項目及相互貿易的產品,大

都集中於產品上下游的零組件製造與交易,顯示區域

內的工業大都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易關係。

台商在亞洲區域的投資相當大量,雖然在近 1980

至 2000 年間對大陸投資情形相當踴躍,但仍有相當比

例與金額在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投資的主

要目的在於加工出口,經營業務也都著重組織內部,

Page 7: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37

Country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Brunei 5,487 6,540 7,864 9,527 11,460 12,317

Cambodia 4,027 4,633 5,310 6,250 7,256 8,662

Indonesia 196,303 234,966 239,134 284,790 364,400 461,717

Lao PDR 1,805 2,135 2,517 2,860 3,521 4,128

Malaysia 96,266 103,991 124,749 137,719 156,924 186,960

Myanmar 7,095 11,747 10,584 11,186 12,030 12,632

Philippines 76,647 79,577 86,912 98,757 118,083 146,894

Singapore 88,106 92,372 107,464 116,639 132,273 161,546

Thailand 126,880 142,863 161,385 176,406 206,951 245,710

Viet Nam 35,066 39,534 45,544 52,952 60,966 71,292

ASEAN 637,046 718,393 791,467 896,533 1,073,866 1,281,853

China* N/A 1636400 1926200 2259100 2,770,700 3,290,500

Taiwan ** 297,668 305,624 331,007 355,958 366,357 384,768

Sources: ASEAN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Surveillance Unit Database (compiled/computed from data submission and/or websites of ASEAN Member Countries

*: 中國大陸經濟動態指標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 (2009/4)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 (2009/4)

表 1 東協國家經濟產值 (GDP) 單位:百萬美元

Country Export Import Total trade FDI inflow 2007GDP Per capita

Population (1,000)

Brunei 7,619 1,488 9,108 433 25,191 396

Cambodia 3,514 2,923 6,437 483 3,777 14,475

Indonesia 100,798 61,065 161,864 5,556 4,931 224,906

Lao PDR 402 587 990 187 2,839 5,608

Malaysia 157,226 128,316 285,543 6,059 14,256 27,174

Myanmar 3,514 2,115 5,630 143 2,194 58,605

Philippines 47,401 51,773 99,183 2,345 5,918 88,875

Singapore 271,607 238,482 510,089 24,055 37,359 4,589

Thailand 121,579 127,108 248,688 10,756 10,677 65,694

Viet Nam 37,033 40,236 77,270 2,360 3,835 85,205

ASEAN 750,708 654,079 1,404,805 41,067 5,961 N/A

China* 769,073 791,614 1,760,686 N/A 1,755 1,314,880

Taiwan** 224,012 202,694 426,707 13,969 16,855 22,828

Sources: ASEAN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Surveillance Unit Database (compiled/computed from data submission and/or websites of ASEAN Member Countries

*: 中國大陸經濟動態指標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 (2009/4)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 (2009/4)

表 2 東協國家進出口與吸引外資能力 -2006 年 單位:百萬美元

Page 8: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38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甚至包括台灣—大陸—東南亞三邊的作業分工;近年亦

開始有一些內銷導向的投資進入,例如統一、味丹、光

陽機車、惠豐集團等在越南、印尼的投資,試著建立當

地的市場地位,但總體而言,將東協區域市場當作銷售

目標的企業仍然不多。( 如表 4)

與美歐等國家的代工出口意義較強

東南亞國家對歐美地區的進出口,更明顯的是歐美

品牌經營商的代工產品,其中甚且有相當比例的成衣、

country 區域內出口 % 區域內進口 % 區域內進出口 %

Brunei 1,887 24.8 745 50.1 2,633 28.9

Cambodia 235 6.7 991 33.9 1,226 19.1

Indonesia 18,483 18.3 19,379 31.7 37,862 23.4

Lao PDR 289 72.0 500 85.2 790 79.8

Malaysia 40,979 26.1 32,290 25.2 73,270 25.7

Myanmar 2,149 61.2 1,174 55.5 3,324 59.0

Philippines 8,192 17.3 10,218 19.7 18,410 18.6

Singapore 83,801 30.9 62,300 26.1 146,102 28.6

Thailand 26,944 22.2 23,539 18.5 50,484 20.3

Viet Nam 6,214 16.8 12,453 31.0 18,667 24.2

ASEAN 189,176 25.2 163,594 25.0 352,771 25.1

Sources: ASEAN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Surveillance Unit Database (compiled/computed from data submission and/or websites of ASEAN Member Countries

表 3 東協國家對區域內進出口比例 -2006 單位:百萬美元 , %

Trade partner (country/region)

出口值

( 百萬美元 ) % 進口值

( 百萬美元 ) %進出口總值

( 百萬美元 )

ASEAN 189,176 25.2 163,594 25.0 352,771

Japan 81,284 10.8 80,495 12.3 161,780

USA 96,943 12.9 64,252 9.8 161,196

E.U.-25 94,471 12.6 66,181 10.1 160,589

China 65,010 8.7 74,950 11.5 139,961

Rep. of Korea 25,670 3.4 26,849 4.1 52,519

Australia 23,148 3.1 13,262 2.0 36,411

India 18,928 2.5 9,774 1.5 28,702

Taiwan 9,032 1.2 12,876 2.0 21,908

Hong Kong 13,784 1.8 6,409 1.0 20,193

Total top 10 617,449 82.2 518,584 79.3 1,136,034

Others 133,257 17.8 135,513 20.7 268,771

Sources: ASEAN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Surveillance Unit Database (compiled/computed from data submission and/or websites of ASEAN Member Countries

表 4 東協區域市場前十大貿易夥伴

Page 9: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39

圖 1 東協區域與東亞、國際經濟整合關係

鞋、電子、五金等商品,是經由台商投資所移轉而來的

訂單。東南亞區域國家經濟是為代工製造導向的經濟,

主要出口地是歐、美、日及其他工業化國家(包括台

灣),近來受到台灣、東亞區域國家投資(含大陸),

更加深了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中,以勞力密集、物

料接近性為主的加工型業務角色,而區域內國家的成品

消費性貿易,仍然相對較低,不論就全球產業分工目

的,如何連結臺灣、大陸、與東協的資源,以更有效的

控制美歐日的出口市場,或者開拓東協與大陸的內需市

場,建立亞洲風格的產品特色與品牌地位,都是兩岸廠

商可以評估的策略機會,以台灣角度看東協加一的市場

機會,可以建構出如圖 1 的國際化佈局的經營架構。

探討東南亞的經濟整合,不僅要探討其彼此間的市

場水平整合,及其與東亞國家整合問題,更不應忽略其

與國際品牌商代工關係,及台灣企業在東協—大陸,東

協—歐美間作業關係的影響。

東協區域整合在金融海嘯後的

策略意義

金融海嘯對一向從事代工出口、以歐美日市場帶動

經濟發展的亞洲國家,隱藏著高度的經濟連動風險,東

亞國家必須藉由:( 一 ) 分散過分集中已開發國家的市

場結構;( 二 ) 建立服務亞洲市場需求的產品與品牌經

營力;( 三 ) 改變以富有國家為服務目標的理念,分散

部分資源給貧窮或開發中國家;才能建立穩固、風險分

散、自有科技與經營力的經濟體。這些必須面對的經濟

體質的改變,在東南亞國協加一自由市場架構下,變得

更為水到渠成。因此,對於 2010 年將完全實現的自由

市場,台灣企業更應該掌握重建全球市場架構的契機,

進行策略的重定位;有必要調整的經濟新觀念如下。

重新評估東協加一在全球經濟架構中的市場

地位

東協國家的工業水準與產業特質,短期內仍舊以代

工出口為主,工業性質比較著重傳統民生工業、農產加工

業,或其他工業零組件業,一般比較重視該區域國家的代

工能力與政府優惠措施等有利的代工條件,相對較輕忽該

地的市場胃納與消費需求;因為此區域市場對過去高階高

價值的科技產品、或富裕國家陳舊型式商品,消費力較

弱,以至於該區域市場不被重視而淪為邊際市場。

在金融海嘯後,這些新興市場反而顯現出對科技商

品的需求胃納能力,及早將其視為正式的市場組合,為

一個具有其獨特性需求的市場設計商品、建立通路、提

供服務,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規模,建立多樣化的產品

科技,甚至建立過去東方國家欠缺的品牌與自屬的經營

實力。劍橋大學商學院院長 Meyer 認為東協加一區域

中,新中產階級將會超過 5 億 5 千萬人,加上他們愈為

精明的消費能力,將會是左右品牌、創新與科技發展的

重要市場。

重視東協加一區域市場的當地化與文化特性

不論是否重視當地市場地位,但是隨著國界的模糊

與市場的自由流動,原本就具備當地經濟條件與人文地

理特性的市場,勢必會展現更為東亞特色的區域性,在

商品與服務的設計上,應會逐步孕育出自屬的科技走向

與消費風格,對於具有產品創新能力、設計技能、與服

Page 10: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40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務理念的小型企業,甚至是亞洲的地方企業,更有機會

應運而生,換言之,擁有相當有利的創新創業機會。

斯賓賽 (2010)認為中國與印度安然度過金融海嘯,

保持相當程度的經濟穩定,除了當地銀行體系的穩重

外,更由於內需市場讓其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是重要

的因素之ㄧ。

重建全球產業之資源佈局架構

過去將大陸與東南亞視為世界工廠的全球產銷分工

的觀念,隨著經濟區塊的東移,世界工廠及其上游供應

鏈的工業本質,會隨著世界市場的角色明顯化,而變得

更為多樣化的工商綜合發展,甚至原本偏重製造組裝之

供應鏈的產業結構,會增加物流與銷售服務、及產品設

計與開發的產業兩端附加價值。

全球產業佈局的架構必須重新審視,第一項要思

考的是:按照經濟區塊分工的全球鏈-美歐消費與掌握

產品發展、亞洲製造供應,應會演變為以區域市場為頭

的完整產業鏈的分割;高盛首席經濟顧問 Jim O’Neal

便認為金融海嘯後,不僅是金磚四國、更包括新興市

場,尤其集中在亞洲的四小龍與印尼等的經濟力成長

與消費潛力,都將扮演著全球經濟穩定力量 ( 吳修辰,

2009)。

第二項要思考的是:在資源耗竭、地球暖化的全

球危機下,節能設計與在地資源利用是另一項影響傳

統產業價值分工的因素,東亞區域本就有其人口壓力、

環境破壞、與貧窮人口居多的區域本質,不僅無須迷戀

當歐美代工的角色,甚至要更積極思考適合亞洲的節能

工業、適合貧窮市場的簡約(產品)設計,與適合亞洲

消費文化的產品型式或功能,單小懿 (2009) 指出富蘭

克林坦伯頓資產管理公司執行主席 Mark Mobius 曾認

為金磚四國的經濟體質各有不同,其內部龐大的經濟動

力展現出自主的經濟趨勢,更何況新興市場的經營實力

已能主動的建立市場地位,他們在這波海嘯復甦的經濟

活動中,應該會出現個自的經濟自主性;換言之,對於

新興市場或金磚國家的經濟力需要以更精細的觀察,深

入了解這些國家市場的特性與消費的內部動力與主動趨

勢,才能掌握金融海嘯後復甦動力的來源與機制。

重評估東協加一區域經濟的經營力與企業

活力

亞洲國家不乏商業能力優異、創業動機強烈的企業

或潛在工商人才,加上重視(尤其儒家文化下的國家與

區域)教育與儲蓄,只是亞洲工商經營人才的培育與發

展,一直受限於歐美國家的工業競爭力、與一味思考如

何加入歐美的工商社會陣營,以至失去了孕育出自己特

色的經營人才。

亞洲需要的是微型企業創業觀念與發展經營人才、

符合亞洲需求的商品創新與簡約設計能力、與能夠創造

亞洲商業文化的經營模式;簡言之,東協加一區域經濟

不僅只是市場,更是區域自主、在地文化為核心的經濟

實體。

國際資源佈局與產業網路的

建構

企業因應環境變化而持續調整與轉變各種創造附加

價值活動,嘗試切割與重組組織既有之價值活動組合,

以突破既有營運範疇以及提升整體營運績效 (Galunic

and Rodan, 1998; Galunic and Eisenhardt, 2001)。將

亞洲區域市場當作經營中心,看的不再只是該區域的生

產資源,更包括當地市場消費力、多元文化的創造力、

與幫助經營者主導策略的能力,企業應該以更廣闊的視

野規劃自己在該區域內的資源整合與組織架構,必須有

不同於兩岸分工的國際資源佈局思維,本節中將引用資

源佈局與產業網路相關文獻,作為下階段實務設計的理

論依據。

企業網路與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網路模式乃是以「關係」、「核心能力」、

「優越顧客價值」為核心觀念所建構之網絡關係,藉由

成員間核心能力的協調與共同培養,網絡成員間彼此的

互信與承諾,共同提供顧客更為優越之集體產出價值,

同時也可以降低資源或知識交流之不確定性風險,不僅

有助於促進重要資源或內隱知識之移轉程度與速度,還

可以確保接受者較能充分吸收與運用所移轉之資源或知

識,進而增進本身重組獨特資源或知識之能力 (Moran,

2005)。

受到全球化、產業科技的專業分工、網路與資訊

科技發展迅速所影響,企業主動或被動地納入一個由

相關成員透過關係、知識、人力、品牌、制度、科技等

資源結合所形成既相互交易又共構利益的「企業網路」

關係 (Ford and Redwood, 2005; Golfetto and Gibbert,

2006)。這種企業之間的「網路化」發展趨勢,彰顯

企業建構價值時,不能背離企業網路範疇 (Ford and

Redwood, 2005;Golfetto and Gibbert, 2006;Jacob,

Page 11: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41

2006),而需吸納內部夥伴、水平夥伴、供應夥伴、買

方夥伴與最終消費者等可能影響企業網路與企業個體

經營發展的成員。企業唯有從認定的網路範疇擬出網

路策略,重視網路關係的創造、發展和維繫,才能締

造更有利的網路價值 (Berghman et al., 2006;Holmen

and Pedersen, 2003; Ploetner and Ehret, 2006)。企業

網路的觀念拓展了以企業為核心的價值鏈範疇 (Porter,

1985),強調企業與外部組織的合作關係,更由於企業

間關聯的價值目標的不同,企業網路的加值創造結構從

直線模式,轉化為更多元性之網狀關係模式 (Das and

Teng, 2002),企業在思考本身策略與規劃外部組織架構

時,也更重視到本身在產業價值網路中的定位與價值創

造方式 ( 司徒達賢,2005)。

企業海外投資動機複雜與經營作業分工的考量因

素多元而廣泛,MNE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可以

運用地主國的優勢與關鍵資源,以及本身的核心競爭力

來提昇國際營運的優勢 (Geringer et al., 1989; Lu and

Beamish, 2001),MNEs 必須設計適當的 FDI 模式,才

能配合組織規模、技術、所有權與資源需求等條件,經

由全球化佈局與資源整合方式,促使 MNEs 擁有更多

資源,有效創造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績效

且提升競爭力,如小型技術導向的 MNEs 已掌握特定

利基市場,仍然會與國外廠商共同開拓新市場、新產品

與強化專業技能,滿足高度競爭環境下的創新需求,或

MNEs 已掌握產製產品的關鍵原料與零組件,並且將無

經濟效益的作業外包給專業廠負責,滿足最終顧客的價

格競爭與不同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上述作法為 MNEs 利

用作業分工與資源整合,擴大其資源範疇與經營彈性。

從台商大陸投資經驗來看,成本控制型 FDI 利用製造作

業的垂直分工,將作業活動予以外部重佈局,克服交易

成本偏高的問題,市場接近型與市場擴展型 FDI 取得投

資地要素資源,快速複製其作業活動,利用水平整合達

到市場擴張的目的,產品開發型 FDI 利用投資地的研發

資源,滿足特定產業的創新需求,創造管理流程的垂直

整合效率。

特別是新興區域的高度經營風險,MNEs 傾向採用

高度承諾的進入模式,藉此降低不確定性且提高成長價

值 (Li and Rugman, 2007),跨國母子公司利用企業內

的指揮控制與協調機制,能夠有效控管合作成員的共同

運作,成為 MNEs 全球佈局的重要選擇 (Uhlenbruck,

2004)。對於海外子公司的工作任務,MNEs 也存在不

同的作法,如「區域自我滿足型」(Local Implementer)

僅限定在特定的業務範圍,通常是單一國家、特定

產 品 或 加 值 範 圍, 或「 特 殊 任 務 型 」(Specialized

Contributor) 專精於特定功能或作業,再與其他子公司

共同整合,或「世界委任型」(World Mandate) 並未限

制在特定產品內容,可能是完整的產品線、整個企業的

全球或區域市場,經由較廣的授權幅度而擴大其加值

空間 (Birkinshaw and Morrison, 1995),或配合特殊產

業環境與群聚效果,如高科技廠的海外子公司擁有較

大自主權,與當地群聚廠商深度鑲嵌而掌握全球市場

(Birkinshaw and Hood, 2000)。

換言之,MNEs 欲擬定適當組織結構促進 FDI 績

效,特別是跨國母子公司的合作關係,彼此間存在高

密度的知識分享,海外子公司必須仰賴母公司的技術

支援與其他資源 (Li, 2005),也可能回饋經營 Know-

how 給母公司,本研究擬採用母子公司的內部網路觀

點,將 MNEs 視為區域擴張與不同任務發展的集團組

織 (Ghoshal and Bartlett, 1990),利用整合性分析說明

台商亞洲區域市場投資的複雜性、變異性與整合性。

國際投資與跨國資源佈局

在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下,營運資金自由流通,市

場資訊取得容易,零組件與產品快速地配送,既增加競

爭武器的廣泛性與不可預測性,也大幅壓縮競爭活動的

反應時間 (Ohmae, 1989),企業必須尋求更廣泛、更有

競爭優勢的資源,才能面對全球化競爭的經營挑戰;受

限於企業規模與經營資源的相對優勢,單一企業或特定

區域的經營範疇很難取得所有資源需求,必須借重 FDI

整合國際或關聯產業資源 (Belderbos and Sleuwaegen,

2005),才能改善經營績效且提升國際競爭力 (Scully

and Fawcett, 1993),所以國際公司在各國的投資,應

從全球資源佈局及各地資源協調運用兩方面考量之;運

用全球資源的選擇性投資,及公司經營整合創造其國際

競爭優勢 (Porter, 1986)。

跨國企業 (MNEs) 對國際市場的策略企圖會影響

其對經營資源的需求,藉由 FDI 的進入方式與選擇的

業務內容,幫助其有效獲取與掌控資源,經由母子公司

跨國資源連結,創造企業的策略優勢 (Lall, 1996),甚

至藉著母子公司所擴張的國內網路與海外網路,包括設

計商、供應商、外包廠、與顧客等廣泛對象,FDI 可以

連結廣泛的全球企業網路,整合全球有利的資源組合

(Chen and Chen, 1998)。FDI 的策略思考與跨國分工、

組織架構相當紛歧,Belderbos and Sleuwaegen (2005)

Page 12: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42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研究日系電子廠的 FDI,發現競爭力弱的已標準化產品

製造廠,偏好對亞洲國家投資,提升製造效率;產品即

將過時的技術密集廠商,偏好對西方國家投資,甚至會

購併國外廠商,藉此接近與學習前瞻的科技;核心產品

擁有優勢地位的廠商,則採用全球化投資佈局。顯示

MNEs 的投資佈局會依據企業資源優勢與競爭態勢而調

整;因此,FDI 沒有特定的模式,端視組織競爭力、策

略承諾與科技風險等情境而定,特別是陌生或快速變動

的新市場,更應該有彈性的策略思維 (Shenkar, 1990)。

根據資源本質與競爭環境特性,MNEs 採取不同

的資源整合方式,如「人員基礎」整合方式,取得所需

的專業人力,發展多樣化企業功能;或「資訊基礎」

整合方式,提供共同的資訊平台,創造不同的運作模

式;或「形式基礎」整合方式,利用不同單位的專業分

工,整合全球各地的企業功能;或「中央集權」整合方

式,由企業總部負責全球化的策略佈局,配合不同廠商

的資源稟賦,創造截長補短的經營綜效 (Kim, Park and

Prescott, 2003) ;也有學者根據母子公司的互動程度,

說明 MNEs 合作的連續帶關係,互動程度最低僅利用

現有資源與製程技術,並未進行任何調整與修正,或者

是創造新資源,即能達到價值極大化,中等互動程度為

共同投資與調整,改善彼此的合作效率,互動程度最高

是未來導向的激烈創新,所有網路成員共同創造價值

(Möller and Törrönen, 2003)。

換言之,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環境下,企業很難執

行所有價值活動,同時具備應變彈性,建構一個有合作

意願與資源廣度的企業網路,成為一項值得考慮的發展

途徑,母子公司內部網路就是最直接、最有貫徹力的企

業網路;另外,FDI 乃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既能克服資

源侷限性,又能強化國際競爭力,利用母子公司內部網

路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創造成本控制、新市場與新產品

開發等優勢,並且規避合夥關係的高度不確定性,才能

持續累積資源與創新策略價值。

台灣廠商海外投資與資源佈局經驗

絕大多數台灣出口廠商的經營重心著重製造能力培

養與掌握,其他功能如產品設計、出口計劃、行銷策略、

銷售服務,均由採購商或國外品牌商控制。台灣廠商參

與的價值鏈 (Porter, 1985) 相當短淺,須借助上下游廠

商的合作負擔部份經營活動。經由其他企業專精化的製

造、市場、銷售、物流等資源能力的分工與整合,將自

己納入由國際品牌經營商所建構的價值網路中 (Kanter,

1994)。當此類企業受到成本壓力而移轉海外時,他的

海外投資、母子公司經營整合、總體競爭力,必然受到

既有之國際合作架構的影響。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重新建構母子公司間的作業

分工與整合系統,旨在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跨國經營程

序(Business Process),或具有組織內部協調管理效

能的跨組織管理程序(Management Process),依據

Hammer and Champy(1993),對經營程序的定義,

其為「組織內或彼此間的經營活動集合,在一種或多種

資源投入之上,創造能滿足顧客的價值產出」,而管理

程序則是組織內或彼此間,對組織情境與工作風格的安

排。台灣企業對外投資重組跨組織的經營程序,不僅將

面臨組織內部亦即母子公司間的價值系統重整,也必須

考慮組織外既有合作系統的價值需求;當然,也必然衍

生出跨組織之策略、人力資源、組織結構等管理性活動

程序的設計。

Rugman(1998)認為企業在國外的經營據點,依

靠母公司的經營優勢與資源為後盾,支援該據點的競

爭;同時,母公司也依賴國外投資的資源能力,建立自

己整體性的競爭優勢。置身於國際合作系統中的台灣中

小廠商,甚至大部分高科技企業,由於僅具備局部性的

經營功能,製造管理與開發能力,因此在進行海外投資

時,也以既有優勢為基礎,最終塑造的仍是既有優勢的

擴張延伸;任何新增的優勢能力,都需要企業在策略面

的創造與挑戰,較少借助國外直接投資獲取之。

台灣企業爭取國際市場外銷訂單,早期憑藉著成

本優勢及技術學習的能力,但是隨著國際採購商與台

灣出口商之間交易經驗的累積,買賣雙方追求互利的作

業目標,共謀可以減少成本的製造設計、溝通與儲運支

出,逐漸走向合作的相互關係(Zinn and Parasuraman,

1997)。在合作過程中,供應方對買方的經驗知識愈

豐富,愈能發展、管理對買方有利的銷售服務,供應方

也可提升作業效率與商譽(Kalwani and Narayandas,

1995)。當長期的聯盟關係顯著的成長形成時,買方

會減少供應商對象,並與存留的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關

係,進一步共謀策略及作業面的合作,改善雙方的經營

績效(Han, Wilson and Dant, 1993);1960 年至 1980

年期間,台灣廠商努力追求出口,貿易績效顯著,但是

並沒有產生國際性的自有品牌,而一直扮演著 OEM 的

角色,顯示台商已與國際採購商、品牌經營商,建立穩

固的產銷合作價值。

合作關係除了經濟性的作業效益外,也擴及服務、

Page 13: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43

技術、社會行為面的合作,任何一方的變動,均會影響

合作關係。Holm, Eriksson and Johanson(1999)認

為事業網路關係的發展,係隨著網路情境而自然形成,

買賣雙方基於創造價值目的,而產生相互依賴、互有承

諾的關係行為,相互性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

上,可組合、分享沒有邊界的相依活動架構,持續創造

可改善的經營價值。換言之,價值網的合作架構是可以

調整的,而且是環境所驅使自然的發生,Anderson and

Narus(2004) 便主張,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買賣關

係及彼此的事業網路結構均可能改變,企業應重整合作

關係及其價值。

自 1980 年起台商正式的投資大陸,已經為台灣企

業已經在兩岸間建立起相當彈性化的作業整合系統,胡

哲生、王友民、陳美玉(1998)藉著辨識兩岸母子公司

間,在「上游製造」、「成品組裝」及「銷售出口」三

項作業的分工組合,將台商的整合系統分成五大類,此

五類廠商的經營模式有明顯的不同。

( 一 ) 母公司關鍵技術型:母公司負責上游製造,母子公

司分別組裝,分別銷售。

( 二 ) 子公司回銷半成品型:子公司負責上游製造,回銷

母公司組裝,母公司出口。

( 三 ) 子公司自主經營:子公司獨立負責製造、組裝及銷

售。

( 四 ) 子公司代工製造型:母子公司各自製造、組裝,但

由母公司負責銷售。

( 五 ) 母子公司獨立經營型:母子公司各自獨立製造、組

裝、銷售。

台灣企業在近三十年來的海外投資過程中,已逐

步累積出建構母子公司網路架構的經驗與組織模式,而

且台商直接投資標的主要著重大陸、東南亞與日本等地

區,原本就形成一個以東協加一為主的區域網路架構,

隨著該區域市場的自由化與整合,台灣廠商更應該擴大

對該市場的策略思維的視野與企圖,及早規劃一個含括

東協區域各國之資源與企業成員的網路策略,建立具有

亞洲區域市場特色與自主性的優質企業。

對東協加一市場內的產業網路

結構與策略建議

李佳貞、金秀琴 (2005) 研究顯示東協加三自由貿

易區的零關稅,對台灣加工出口比重較低的產業,如石

化、鋼鐵、農產等產業影響較大。對一些國際佈局較明

顯的產業,如電子等則影響較低。所以廠商看待東協

自由市場不應該只是進出口貿易的觀點,而應以更積極

的區域市場開拓、品牌建立、自主科技與市場控制力的

思維。依據台商投資東南亞產業的類型、投資的經營項

目,及東南亞區域經濟內部及對區域外經貿關係,未來

台商在既有的美日歐經營合作關係,及兩岸緊密的組織

內部分工架構上,面對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甚至加三

的泛東亞經濟圈,台灣企業家自然不應忽視此一整合市

場,或經營資源提供範疇,應依據自身條件及新市場機

會,重新規劃自己的市場定位,及經營模式重建構。

依據台商對外投資的策略目標:代工網路水平擴

張、製造流程垂直分工、市場 / 產品分工、成品中心協

力體系、原料中心協力體系、貿易商中心協力體系、

區域市場整合、多樣化市場網路等策略機會 ( 胡哲生,

2000),相對應之經營架構設計規劃建議,參見表 5 及

下述各節之說明。

加工出口產業的經營架構

傳統加工出口產業仍將延續以歐美日為出口市場,

以大陸、東南亞為代工基地模式。

代工網路水平擴張架構

台灣母公司專責對國際品牌商的銷售服務關係的強

化,在產品部分則專精投入產品設計與開發;代工製造

作業則移轉至大陸及東南亞區域,藉著代工廠的水平擴

張,強力支援母公司對市場的影響力。

製造流程垂直分工架構

對於加工程序較複雜,產品組成的價值分配高低不

均勻的產品,母公司自然專精於核心價值的作業或成本

因素,其餘作業則視作業成本的特性,佈局於大陸或東

南亞各地,取其相對優勢的價值貢獻,形成一種將產品

作業垂直性專業化分工的結構,母公司再將具有競爭力

的產品出口國際市場。

市場 / 產品分工

依據東南亞國家及大陸的文化、地理特性,對特定

國際 ( 家 ) 市場的接近性,例如馬來西亞、印尼對阿拉

伯或英國市場;大陸與越南、緬甸等市場,個別設定區

域內國家的”產品 / 市場”定位,由該子公司專責特定

風格產品,服務特定國家市場;母公司除服務高價市場

外,更須專精於產品科技,關鍵組件的開發。

Page 14: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44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協力體系產業的經營架構

本類型產業上下游合作關係強固,必須以合作的價

值貢獻支援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依據產業協力合作關

係性質,其又可分成:成品組裝為中心,原料供應為中

心,貿易商為中心等三類協力體系 ( 中華民國經濟部工

業局,1994),其適合的經營架構如下:

成品中心協力體系架構

成品組裝廠(如機車、腳踏車)通常可自行開發當

地或開拓(出口)國際市場,但組裝廠的支援性上游供

應廠,則必須鄰近中心廠,因此形成一種以地理區域為

範疇的中心協力系統,分別服務該區域的內部市場。

原料中心協力體系架構

原料廠(如化纖、紡織)通常為大規模原料供應商,

支援下游眾多中小型加工廠的市場供應;由於經濟規模

與供應配送的考量,應視下游廠商在大陸及東南亞的分

佈情形,再配置各地理區域內的原料生產、供應、配送

中心,以便與台灣母公司、大陸子公司,形成一個泛東

亞區域的「原料供應網」。

貿易商中心協力體系架構

貿易商類型廠商累積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訂單、供

應關係,轉而散佈東亞與東南亞代工廠,透過該貿易公

司再分別銷售予不同的國家市場;貿易商扮演買方與製

造商之間的供需調配的服務功能。

內銷服務型產業的經營架構

本類型產業大都為最終產品製銷兼具的品牌經營

商,或銷售商,開發內銷市場為其主要的經營目標。因

此企業應視自己的產品能力、資源規模,設定自己的宗

旨、目標,再決定該企業的市場開發策略。

區域市場整合網路

母公司評估東亞與東南亞國家,內需市場的共同

性,依據母公司的市場目標、資源能力,逐步擴張東亞、

東南亞等國家市場,各市場之間為相互支援、構成一個

相同品牌產品的市場網路。

個別市場網路

視東南亞各國的文化、需求差異,母公司針對個別

市場特性,個別性投資,以不同的品牌、產品、經營手

段,經營個別市場所形成的形式上網路。

多樣化市場網路

不僅建立東南亞市場網路,並依據各市場之地方產

業特性,將各地產品匯集至母公司的配送系統中,母公

司擔任各地市場的產品收集,與銷售供應的管理功能;

母公司專精於產品供應與銷售的服務;此模式適合通路

經營業者(如連鎖量販業)。

策略聯盟型(高科技)產業

本產業的經營特質在於結合產業中經營能力強勢的

上下游企業,在交易的方式下,建立一個完整的價值鏈

經營流程,匯集出具有差異化優勢與成本競爭力的產品

價值;加入聯盟系統的成員本身必是具有相當專精之核

心競爭力的企業,其大都以母公司為主要的資源能力的

擁有者,其次才會視各地的資源分布(研發智財、製造

人力、物資接近性),將母公司的製造、研究、物流,

分別設置在大陸或東南亞各國。

結論—台灣企業的區域整合策略

針對前節中對各項跨國企業網路的建構,綜合在東

南亞市場中之各類型整合架構,企業的經營策略應有相

對應之調整。

評估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外包或移轉,繼續

內部分工架構重設計—內部垂直分工策略

東南亞市場龐大的資源在區域整合架構下,勢必能

更有效率的跨國移轉、降低交易、持有與作業成本;台

商企業應會面對新一波的製造資源的低成本競爭,企業

須及早的自我評估內部各項作業,依據其對產品的策略

影響力、及作業項目的相對競爭力,決定以自製、外包

或策略聯盟提供該作業價值,務必使企業本身具備成本

優勢。

強化對合作對象之服務關係,提升企業價值

貢獻與影響力—外部分工合作策略

企業調整內部分工架構,是為了提供外部合作機構

低成本、專精化品質,提供效率等經營價值;在東南亞

區域之代工市場中,台商應先確認自己對合作廠商的價

值貢獻,再規劃整合的經營系統。

母公司的專精產品設計開發、製造技術、關

鍵原料組件開發、供應網路及顧客關係—核

心競爭力策略

Page 15: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45

產業 整合策略 東南亞區域 大陸及東亞區域 台灣 美、歐區域

代工出口

類型產業

代工網路水平擴張

製造流程垂直分工

市場 / 產品分工

協力體系

類型產業

成品中心協力體系

原料中心協力體系

貿易商中心體系

內銷服務

型產業

區域市場整合網路

個別市場整合網路

多樣化市場網路

策略聯盟

型產業價值鏈整合網路

註 : 符號部分 -- OEM:代工廠;S: 加工製造階段;Prod: 產品項目;M: 市場符號下標部分—n: 大陸;t: 台灣;intl.: 國際;12: 東南亞國

家代號

表 5 台商整合東南亞區域之經營架構

OEM1

OEM2

OEM N

Design Trade

Brander Importer

M

S1

S2

S n ST Trade

Brander Importer

M

M1

M2

M n ProdProd n

Tec

Supply system

assembler assembler assembler Mintl

M1Supply system Mn

Supply system MT

Supply

center

OEM 1

OEM 2

OEM 3

Supply

center

OEM net

Supply

Center

Brander Importer

M

Prod 1

Prod 2

Prod 3

Prod n Prod T

Trader

M1 M2 net M3

M1

M2

Mn MT

M1

M2

Mn

MT

M1/ Prod 1

M1/ Prod 2

M1/ Prod n M1/ Prod T

Logistics

S1 S n

S2 S T S Intl M net

Page 16: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46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產品設計開發能力

將製造代工外移後,應順勢將母公司人才、設備、

經驗,朝向更知識導向的產品設計開發方面推移,更形

強化母公司對供應產品的價值貢獻力。

製造技術設計能力

對於加工技術較複雜的產品,母公司移轉加工製造

後,既有的技師、設備,可專攻製造的技術改進,與製

造程序的規劃、設備開發、零組件規格設計等。

關鍵零組件開發與製造供應能力

母公司對自己產品進行價值分析,將具備高度價值

貢獻,又不易被模仿、或本公司可持續開發改善,以取

得技術領先的產品部分,保留在母公司,將製造代工廠

廣設各地市場,母公司藉著子公司的自身能力、及關鍵

零組件的差異化價值,一方面提升子公司競爭力,同時

也擴大母公司關鍵零組件的市場需求。

代工網路派工發單能力與溝通效率—水平擴張策略

藉著東南亞的代工資源、水平擴張台商在國際市

場上的代工供應能力,此時公司對所屬代工廠的訂單分

派、及供應製造的協調溝通效率,不僅是必備的核心能

力、也是降低採購者之採購溝通成本的重要作業;母公

司必須建構內部作業整合的資訊平台架構,並與採購商

的訂貨、收貨、銷售供應系統相結合。

重視東協區域市場尚未有效整合開發之機

會—內需市場網路策略

台商之品牌企業、銷售公司,應以區域內市場開發

為長遠目標,建立涵蓋泛東亞區域的企業與產品品牌,

發揮在亞洲市場的市場規模,突破自己只能作為歐、

美、日品牌商之代工者的角色;此一策略企圖除了企業

積極的經營意志外、尚需要政府的開發性融資鼓勵,及

借助其他市場之資金、資源,逐步開拓市場。

整合東協區域資源提升對全球市場銷售服

務—運籌中心策略

東南亞國家各地資源豐富,且資源性質各異,台商

企業若能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各地區的農、漁、畜產、

及物資加工製品作為供給來源基礎;台商便可以此物資

供給,支援自己在各地市場上的銷售服務,促使自己

成為各地物資的整合供應商、買方與賣方的專業撮合機

構,或專供連鎖銷售市場,提供台商進入更高層次行業

之機會。

善用兩岸分工及大陸在東協的積極作為建立

全區域經營力—國際化策略

面對區域經濟日趨整合的環境大趨勢,台商的海

外投資已經為台灣的國際化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

礎,不應被政治現實環境的限制所拘束,應以企業經營

對環境趨勢、自己資源能力觀點,善加利用台商已擁有

之國際資源,將自己定位為「國際化」企業,藉著在各

投資地之當地政策支援或產業優勢,調整自己的國際化

經營策略、組織結構、與經營技術。

參考文獻

王之杰,2010。搶救華爾街 200 小時,商業周刊,1164期,51-54。

中時電子報,2010。大陸東盟 Q1 貿易猛增 61%,取自 :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overview-table.aspx?MainCatID=1208&page=48

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1994。建立中心衛星工廠制度

推動簡介。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2009。經貿資訊網,取自 :http://cweb.trade.gov.tw/mp.asp?mp=1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智勝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吳玲君,2007。東協經濟共同體,情勢發展評估報告,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修辰,2009。七大投資專家 八問八答教你賺,商業

週刊,1140 期,150-154。

李佳貞、金秀琴,2005。東協加一、東協加三自由貿易

區成立對我國出口之可能影響,經濟研究,第六期,

187-216。

李晶晶,2007。由東協高峰會看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

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三十八期,1-12。

李隆生譯,Elliot, L. and Atkinson, D. 合著,2009。失

靈的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宏達,2009。就是他!讓聯發科變山寨手機王,商業

周刊,1144 期,40-42。

胡哲生、王友民、陳美玉,1998。兩岸商品流通型態與

作業分工對台商銷售結構之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

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八卷第三期,461-473。

胡哲生,2000。兩岸產業協力體系對中心及衛星廠在大

陸投資之影響,輔仁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一期,

1-30。

斯賓賽,2010。中、印撐過金融風暴了,商業周刊,

1171 期,28-30。

Page 17: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010 J.-S. Hu, T.-Y. Huang and T.-L. Ho 247

單小懿,2009。獨家專訪新興市場教父商業 Mark Mobius,商業週刊,1140 期,156-158。

詹姆士,2010。金融爭霸戰輪到大國作莊,商業週刊,

1158 期,22-24。

羅瑞克,2010。對國際金融合作說不,商業週刊,1164期,20-22。

Anderson, J. C. and Narus, J. A., 2004.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 NJ: Pearson Education Press.

Belderbos, R. and Sleuwaegen, L., 2005. Competitive Drivers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Configuration S t ra teg ies : A Product - leve l Tes t , S t r a t e g i c Management Journal, 26(6), 577-593.

Berghman, L., Matthyssens, P. and Vandebempt, K., 2006. Building Competences for New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5(8), 961-973.

B i rk in s haw, J . M . and M or r i son , A . J . , 1995 . Conf igura t ion of S t ra tegy and St ruc ture in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6(4), 729-753.

Birkinshaw, J. and Hood, N.,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in Industry Clust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1(1), 141-154.

Chen, H. and Chen, T. J., 1998. Network Linkages and Location Choic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9(3), 445-467.

Das, T. K. and Teng, B. S., 2002. Alliance Constellations: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3), 445-456.

Ford, D. and Redwood, M., 2005. Making Sense of Network Dynamics through Network Pictur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4(7), 648-657.

Galunic, D. C. and Eisenhardt, K. M., 2001.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and Modular Corporate Fo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6), 1229-1249.

Galunic , D. C. and Rodan , S . , 1998 . Resource Recombination in the Firm: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12), 1193-1201.

Geringer, J. M., Beamish, P. W. and Dacosta, R. C., 1989.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MN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09-119.

Ghoshal, S. and Bartlett, C., 1990.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4), 603-625.

Golfe t to , F. and Gibber t , M. , 2006 . Marke t ing Competencies and the Sources of Customer Value in Business Market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5(8), 904-912.

Hammer, M. and Champy, J.,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Han, S. L., Wilson, D. T. and Dant, S. P., 1993.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Toda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2(4), 331-338.

Holm, D. B., Eriksson, K. and Johanson, J., 1999. Creating Value through Mutual Commitment to Business Network Relationship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5), 467-486.

Holmen, E. and Pedersen, A. C., 2003. Strategizing Through Analyzing and Influencing the Network Horiz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2(5), 409-418.

Jacob, F., 2006. Preparing Industrial Suppliers for Customer Integrat ion, Indus t r ia l Marke t ing Management, 35(1), 45-56.

Kalwani, M. U. and Narayandas, N., 1995. Long-term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Do They Pay? Journal of Marketing, 59(1), 1-16.

Kanter, R. M., 1994.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The Art of Allian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4), 96-108.

Kim, K., Park, J. H. and Prescott, J. E., 2003. The Global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Functions: A Study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in Integrated Global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4(4), 327-344.

Lall, S., 1996. The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London: Routledge.

Li, S., 2005. Why A Poor Governance Environment Does Not Det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 Protection, Business Horizons, 48(4), 297-302.

Li, J. and Rugman, A. M., 2007. Real Options and the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6(6), 687-712.

Lu, J. W. and Beamish, P. W., 2001.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6-7), 565-586.

Möller, K. E. K. and Törrönen, P., 2003. Business Suppliers' Value Creation Potential: A Capability-based Analysi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2(2), 109-118.

Moran, P., 2005. Structural vs.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6(12), 1129-1151.

Ohmae, K., 1989. Managing in a Borderless Worl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7(3), 152-161.

Ploetner, O. and Ehret, M., 2006. From Relationships to Partnerships-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uyer and Seller,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5(1), 4-9.

Page 18: 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一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 策略 …ijcs.topco-global.com/WebSite/Articles/2010Vol2_No4_231...作者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地址:

248 Dec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trategy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s, 34-43.

Porter, M. E., 1986.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ugman, A., 1998. Multinationals as Regional Flagships, in Part One of as Business Goes Global, Financial Times, 10(11), 6-9.

Scully, J. and Fawcett, S., 1993. Comparative Logistics and Production Costs for Global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3(12), 62-78.

Shenkar, O., 1990.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Problems in China: Risks and Remedies, Long Range Planning, 23(3), 82-90.

Uhlenbruck, K., 2004. Developing Acquired Foreign Subsidiaries: The Experience of MN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5(2), 109-123.

Zinn, W. and Parasuraman, A., 1997. Scope and Intensity of Logistics-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 A Conceptual Classif icat ion and Managerial Implicat ion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6(2), 137-147.

胡哲生為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企研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台商對外投資的策略、國際分工與

資源分配,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企業網路的結構、協同作業與經營流程設計。學術論文曾發表於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SSCI)、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SSCI)、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ABI)、 管 理 學 報

(TSSCI)、管理評論 (TSSCI) 等期刊。

Jer-San Hu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Zen Catholic University.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Taiwanese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business resources and the business network management of global industrial value chain. His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a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Management Review.

黃泰元為南榮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管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廣告及行銷溝通、全球

佈局暨資源整合。學術論文曾發表於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SSCI)、科技管理學刊等期刊。

Tai-Yuan Huang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Je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global configu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e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merges strategy. His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a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何苔麗為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淡江大學企管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財報分析、行銷管理、台商對外投

資的策略、資訊管理及電子商務等相關議題。學術論文曾發表於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等。

Tai-Li H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r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Taiwanese compani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Her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a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