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点聚焦 艺闻趣事 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 诠释传统人文情怀 12 责任编辑 李梅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赵小英 校对 王军望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艺术视界 庞任隆 泥来源于黄土,是大地的恩赐;泥成为陶质文物,是了 不起的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土于西安北郊汉长安 城遗址的“泥坨坨”秦封泥,就是这“了不起的艺术”中的代 表;二十年前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精品 781枚,二十年后随着研究展示工作的普及和深入,其价值 和作用不断显现出来,成为世人关注的亮点。 一枚“右丞相印”,让人们联想到秦朝兴起时好多有作 为的丞相,如芈戎、魏冉等;一枚“旱丞之印”,考证了陕西 汉中南郑的“旱(汉)山”曾是一座名山,在秦代就开发了旅 游;一枚“上雒丞印”,为商於古道文化研究员王国伟先生 《秦朝上雒县志治的发现》提供了佐证,改写了“上雒”的历 史;一枚“栎阳丞印”,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上两个“栎 阳城”的年代界定与地域分布,从而确立了《临潼唐栎阳古 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秦封泥作为艺术品,在品相结构、印文意境 上,还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之美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据网络,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艺术品鉴 篆隶两笔写秋山 马玉琛 品相:五彩缤纷玲珑可爱 品相,即颜色,今天的时髦语是“颜值”, 秦封泥在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其色彩并不 像部分秦兵马俑一样是“彩绘”的,秦封泥的 色彩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是由来自不同郡 县和地域的土质所决定的,也与出土后的保 存环境有关。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 辩于土而民可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 馆馆藏百枚秦郡县封泥用的土,应该说来自 当时全国四大区域的30多个郡,并且集中 在关中,山东南、北以及淮汉以南地区,笔者 曾对照丁登山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中“世 界土壤分布概图”后得知,其主要来源有以 下八个类型的土:一是分布于燕山、太行山、 吕梁山与秦岭等山地的“褐土”,二是分布于 山东半岛的“棕壤”,三是分布于秦淮以南的 “黄棕壤”,四是分布于东南部各省的“红壤” 和“黄壤”,五是分布于西北部分地区的“灰 钙土”,六是分布于甘肃、宁夏的“荒漠土”, 七是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紫色土”,八是分 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土”。 具有自然本质之形式美的秦封泥,它们 本身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颜色有的深 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 少黄中有绿……或暗、或亮,如:“般阳丞 印”“杜丞之印”,少部分黄中泛绿;“少府工 室”“左礜桃支”“宫司空印”,特别是“永巷”, 为纯绿色,漂亮至极,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 青春的气息。 到了汉代时,由于官阶的不同,用来钤 盖来往文书公牍上的封泥,级别也有所不 同。《东观汉纪》云“(某人)好以青泥封书”; 汉卫宏《汉旧仪》中有:“皇帝玺,皆以武都紫 泥封”的记载,可见,不同颜色的封泥,还有 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它给人们的美感和美的 享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印文:挺拔端庄纤劲秀丽 秦封泥的文字,大多为秦小篆,个别文 字还带有大篆的遗韵。中国文字起始时是 形象的,本身就具有美的性质,如 1959 年出 土于山东吕县陵阳河灰陶尊腹部的“旦”字 刻画符号,象征着祭天的意思。然后经过 “纯图画”“图画佐文字”“纯文字”三个时期 的演化,到了秦统一前后,已发展为相当成 熟的通用文字小篆。秦封泥全面反映和体 现了秦小篆的特点。 秦封泥印文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是 清丽劲俏。文字少而精,这样 由文字流出的秀丽万象之美, 实际也是人内心之美的映 照。如“宦者丞印”“诏事丞 印”“犛丞之印”“东苑丞印”, 虽有“田”字格将文字隔开, “各就各位”,但都能互相关 照,颇富轻松从容之感;“日” 字格二字式封泥,一般文字为 上下排列,线条生动流畅,显 示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如:“泰仓”“泰行”“尚浴”“寺 从”等。这类美感的封泥,主 要表现为“日”字格,印文有二 字、五字、六字不等,仅目前发 现的主要有“少府”“咸阳工室 丞”“公车司马丞”以及“栎阳 右工室丞”,文字要么秀长,要 么由方变扁,然而均能扶老携 幼,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给人 和睦端详之感。 第二个特点是古韵花 技。秦封泥的文字,字与字之 间的挪让,颇具匠心,尽管个 别封泥中仍有大篆和古文字 的遗痕,然而线条的虚实和映 衬,相得益彰,动静离合,恰到 好处,如:“中厩”“中厩丞印” 中的“中”字;“御府丞印”“御 府之印”中的“御”字;“永巷” 中的“巷”字等。秦小篆是秦 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晶,秦封泥 文字之美,将其完整记载了下 来,并孕育新文字的曙光,从 “中官丞印”“走翟丞印”不难 看出,印文由圆向方转化,尤 其是“邯造工丞”“内史之印”, 这就为汉初及以后的文字改 进、“浑厚沉雄”印风的形成, 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结构:顾盼多情妙不可言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论 及中国书法里的结构美时说: “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 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 生,才完成了一个艺术品。”他还说:“空白处 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也要分 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艺术价值”。藏于西 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这批秦封泥,从章 法构成看,比较平淡、匀称,不像战国古玺那 样,过分地强调疏密的对比,或空间的分 割。经反复的对比观察,发现在那貌似平平 的章法构成中,却有不少惊奇和不可言及的 变化,有的甚至令人拍案叫绝。 第一是向背管领。如:“左丞相印”和 “右丞相印”,虽为左、右之别,但前者为左起 顺时针旋读排列,后者则右起竖读排列印 文,单独观之,字字相向,放在一起赏之,枚 枚相背又各互助并立;“左礜桃丞”和“右礜 桃丞”,虽为一字之差,印文又均右起竖读, 然而边栏的大小不同,似乎破坏了“向背”, 是为一大突破。以上管下为“管”,以前领后 之为“领”。由一笔而至全字,彼此顾盼,不 失位置,由一字以至全篇,其气势能管领到 地也,且看“泾下家马”“上家马丞”“中厩马 府”“代马丞印”四枚封泥,每枚印文里都有 “马”字,在每枚“田”字格里所处的位置也不 同,但“马”字的“相管领”作用却没有降低, 无论在左、在右,还是在上、在下,它的生动, 它的顾盼,它的气势,无疑给枚枚封泥带来 了无限的生机和神韵。 第二是相让补空。字之左右,或多或 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从“少府工丞” “内宫丞印”“中羞府印”“寺车丞印”,一组四 字无界格的封泥看,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 出。如:“少”与“工”笔画少,“府”与“丞”笔 画多,少者为多者相让,多者为少者相助,四 字“和平共处”,各司其职,给人以礼让为先 的启示。再从二字无格封泥中,我们也有同 样的感受,诸如:“内者”“具园”“西盐”“祝 印”,好像天生一对丽人,“高”与“矮”,“胖” 与“廋”,搭配得十分默契,印面虽小,气度非 凡,颇具相敬如宾之感。 补空,补其空出,使与完处相同,而得四 满而方正。“顺”“宗正”“中谒者”“西方谒 者”,可谓“四满方正”的代表。“顺”,是目前 发现唯一的一枚一字封泥,左边的“川”旁, 似从天边飞泻下来的三条瀑布,直挂前川, 颇有动感;而右旁的“页”一人跪射状的在观 赏,活像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小宇宙!“中谒 者”也是唯一的一枚三字秦官印封泥,其形 状酷似一圆盘大脸的壮汉。“中”字居上中, “谒者”两旁站,中间看上去有一空白的“巷 道”,实际被“中”字的竖笔一分为二,从而形 成了“空而不空”的艺术效果,直把秦时宫中 “拜授报章”官员,“威容严格、美须大音”的 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不时地让人喊 出: “噢,这就是秦世谒者吗!” 意境:貌古神虚彩韵弥离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上玩它的 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 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为象 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 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 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秦封泥的意境 美,正体现出宗白华先生的这一高论。 第一是粘连虚弥。秦封泥的粘连,是边 框的削剥、残损与印文以及印面上的残痕揉 为一体,出现了“印面不洁、印文不清、边栏 模糊、浑浑浊浊”的感觉,这并非人工意造, 而是封泥在形成、淹没地下之后,自然留下 的遗痕,颇得“山水隐晦”之妙境。秦封泥出 土时,已在地下埋了两千二百多年,泥团与 地下水的长期相处,不可避免出现了侵蚀、 沙粒与印文的粘合等现象,今天用墨打印出 来,就出现了虚实弥离的效果。如:“属邦工 室”与“泰将丞印”,印面上星星点点,印文若 断若连;而“咸阳丞印”与“芷阳丞印”,虚虚 实实更为明显,密集团聚、苍古斑驳的印面 与削剥漫漶的边栏之间,显现的空白天地, 使人自然地联想起来清初画家笪崇光在他 的一篇《画荃》里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 成妙境”。 第二是对比变相。我们从一组秦官印 封泥的原影印件与一组墨拓件相比较,譬 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等,就会发 现,前者具实感、立体感强;后者生动性、趣 味性尤佳。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楚楚动 人的少女,在冬、春两个不同季节,所留下 来的典型风姿和神韵。变相,亦称变形,是 造型作品对表现对象进行变相的再现。秦 封泥与汉封泥不同,大多没有使用“封泥 匣”,它的变相,因没有任何束缚,边栏无限 增加,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如四字 封泥中的“郡右邸印”“泰官丞印”“公司空 丞”“商丞之印”,表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 态的形状美;还有像两字封泥中的“章台” “府印”“外乐”“典达”,正是“增大”“加宽” 的缘故,从而给朴实无华、劲秀飘逸的秦封 泥,增添了意趣盎然的美妙境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 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 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 体系和社会实践,不仅展现 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卓 越创造力,其所关系的丰富 节俗和艺术活动亦折射出中 国人的深厚人文情怀。 提及二十四节气,就让 人感觉充满着中国传统人文 情怀,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 艺术会是怎样的呢? 近日,时和岁丰—中 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二十 四节气主题艺术展在中国艺 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幕,展 出了该院81名在校研究生 创作的 139 件关于二十四节 气的艺术作品,包括国画、书 法、篆刻、工艺美术、设计、装 置六个艺术门类。展览援引 唐代诗人郑锡“河清海晏、时 和岁丰”之名句为题,切入对 “二十四节气”的审美阐释, 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深入感悟 与体认贯穿其中的“和合”精 神,显示一代青年学子对传 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责任担当。 (张也) 1999 年 6 月 6 日,在西安新闻大厦 举办的拙著《风来水来》研讨会上,因缘 结识书法家董建平。会后,建平为我的 研讨会签名纪念册写“风来水来”四字, 落款:子衡敬题。子衡,建平字。古人 有名有字有号,今人则消减,可见建平 有古风。 建平出身世家,自幼习书。11岁 时因未完成习书功课而上床入睡,结果 被父亲唤起,耳提面命一番,从此不敢 懈怠。天长日久,便由知之到好之,由 好之到乐之。书法之道,由此成为人生 之道。 建平少时即喜爱中国书画艺术,尤 其喜欢三代吉金文字及碑,天假机缘, 建平成年后到文物局任职,一去十三 年,浸淫其中,耳濡目染,手摩心揣,即 是吉光片羽,亦不轻易放过,考究明了, 方才释怀。 书史有言:篆书难制。难就难在无 论从书体上,还是从时间上看,篆书和 现在通行的汉字都相去甚远。识字 难,释文亦难。从书写的角度观,可通 假,但偏旁部首不得随意生造和挪用, 不得以简笔替代,不得以写意表呈几 难之下,规定了篆书严格的书写规 则。也就是说,和行书、草书相比较, 篆书在字形字体上给书写人留下的创 造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了。 然而建平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两 周吉金文、石鼓文、秦汉砖瓦铭文和汉 代隶书碑刻。建平内心喜爱的也自然 是金文、石鼓文、秦汉砖瓦铭文和汉代 碑刻。日日临摹,不敢稍歇。“人生推 手”悄悄地将建平推上了一条艰难的书 写道路。 建平敏而好学,以篆书为研究主 体,下延至隶,上溯至甲骨文,皆有涉 猎。而识字释文可直接关联思想。由 文字而思想,在古代诸多思想家中,建 平最为喜欢老子和孔子。老子仰望星 空,孔子俯察大地。建平开悟,时而观 天,时而察地。追求书法艺术时观天, 体察人性时察地。天地合应,人在其 中,由是而出艺术。 建平胸中有学问,为人有涵养,敦 厚灵秀,温和有 礼 ,谦 谦 有 君 子 之 风 。 而学问,为人,风度尽入其书。更为难 能可贵者,建平对老子朴素辩证法体 味良多,知在严格规则之下获大自由 者,方能成功。一如唐诗宋词,规则极 严,然能遵守规则并自由发挥者,方有 名篇传世。 建平在篆隶书的几难之中寻找自 由,也在所师邓石如、吴大澂、吴昌硕的 笔下寻找自由,并最终逸出飘然而去。 建平在规则许可的空间飘逸而行,留 下了自己独具个性的书写痕迹。建平 能将大篆、小篆及秦汉砖瓦铭文有机 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并渗入自己的学 问和性情,从而展示出自己的篆书特 点。而其隶书,则不过分强调隶书特 有的用笔,没有过多的波挑,将篆书个 别笔画和形体融入隶书之中,并使之协 调。故而建平的隶书写得既简净平和, 又丰茂多姿。 观建平写字,其人心态平和,神情 洒脱,婉转自如,行笔稳健,而时有峻奇 之笔出。宣纸之上,墨呈高古风。建平 将书体与书势的关系处理得精妙,把握 得适度,于闲雅静止中呈现一种动 态。大幅若中秋夜景,朗月高悬,纹丝 不动,地上则清风徐来,草木摇曳;中 幅如高山平湖,表面风平浪静,波里游 鱼尾尾;小幅则似淑女临窗,腮飘红晕 而心思幽远。 建平的厉害处,还在于对不同的 书写内容,倾注不同的情感,运用不 同的笔法墨情,创造出不同的美学效 果。如篆书团扇,杜甫《春夜喜雨》 诗,是其书势中寓动于静的上好之 作。团扇轻摇,香风扑鼻,蝴蝶列阵, 款款而飞,一派诗意世界。篆书条幅 “立山巅岩石”,隶书条幅,王维“桃花 复含宿雨”则写得如春草正茂,满纸 生机。尤其篆书四条屏,康有为《出 都留别诸公》诗,简直就是字里的画 了。康有为诗大气磅礴,意境雄廓, 又深隐英雄失路的悲愤和无奈。建平 细心揣摩,将诗中悲愤和无奈之情与 秋景对应,以极富个性的篆书沉稳写 出,张目望去,秋山默立,杂林初寒, 草木正肃,一片萧瑟静穆气象。字呈 画意,神情隐隐,境界如此,真是难得 的佳作了。 人和书法修炼到如此地步,入展和 获奖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建平的作 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第六届 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作品大展等数十 次大展,获得四次大奖。成绩虽堪羡 慕,但未必是建平看重的,极可能创作 出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为后世所 敬仰的上佳作品。 刘艺菲《芒种》 《泰匠丞印》 《咸阳亭印》 《安台丞印》 董建平书法

一部 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6/18/12/2017061812_pdf.pdf · 热点聚焦 秦封 泥 一部 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 Upload
    others

  • View
    2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部 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6/18/12/2017061812_pdf.pdf · 热点聚焦 秦封 泥 一部 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热点聚焦

秦封泥

一部用黄土塑就的美学史诗

艺闻趣事

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诠释传统人文情怀

12 责任编辑李梅 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赵小英校对王军望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艺术视界

○庞任隆

泥来源于黄土,是大地的恩赐;泥成为陶质文物,是了不起的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土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的“泥坨坨”秦封泥,就是这“了不起的艺术”中的代表;二十年前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精品781枚,二十年后随着研究展示工作的普及和深入,其价值和作用不断显现出来,成为世人关注的亮点。

一枚“右丞相印”,让人们联想到秦朝兴起时好多有作为的丞相,如芈戎、魏冉等;一枚“旱丞之印”,考证了 陕西汉中南郑的“旱(汉)山”曾是一座名山,在秦代就开发了旅游;一枚“上雒丞印”,为商於古道文化研究员王国伟先生《秦朝上雒县志治的发现》提供了佐证,改写了“上雒”的历史;一枚“栎阳丞印”,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上两个“栎阳城”的年代界定与地域分布,从而确立了《临潼唐栎阳古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秦封泥作为艺术品,在品相结构、印文意境上,还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之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据网络,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艺术品鉴

篆隶两笔写秋山○马玉琛

品相:五彩缤纷玲珑可爱

品相,即颜色,今天的时髦语是“颜值”,秦封泥在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其色彩并不像部分秦兵马俑一样是“彩绘”的,秦封泥的色彩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是由来自不同郡县和地域的土质所决定的,也与出土后的保存环境有关。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辩于土而民可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百枚秦郡县封泥用的土,应该说来自当时全国四大区域的30多个郡,并且集中在关中,山东南、北以及淮汉以南地区,笔者曾对照丁登山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中“世界土壤分布概图”后得知,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八个类型的土:一是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与秦岭等山地的“褐土”,二是分布于山东半岛的“棕壤”,三是分布于秦淮以南的

“黄棕壤”,四是分布于东南部各省的“红壤”和“黄壤”,五是分布于西北部分地区的“灰钙土”,六是分布于甘肃、宁夏的“荒漠土”,七是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紫色土”,八是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土”。

具有自然本质之形式美的秦封泥,它们本身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颜色有的深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少黄中有绿……或暗、或亮,如:“般阳丞印”“杜丞之印”,少部分黄中泛绿;“少府工室”“左礜桃支”“宫司空印”,特别是“永巷”,为纯绿色,漂亮至极,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气息。

到了汉代时,由于官阶的不同,用来钤盖来往文书公牍上的封泥,级别也有所不同。《东观汉纪》云“(某人)好以青泥封书”;汉卫宏《汉旧仪》中有:“皇帝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可见,不同颜色的封泥,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它给人们的美感和美的享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印文:挺拔端庄 纤劲秀丽

秦封泥的文字,大多为秦小篆,个别文字还带有大篆的遗韵。中国文字起始时是形象的,本身就具有美的性质,如1959年出土于山东吕县陵阳河灰陶尊腹部的“旦”字刻画符号,象征着祭天的意思。然后经过

“纯图画”“图画佐文字”“纯文字”三个时期的演化,到了秦统一前后,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通用文字小篆。秦封泥全面反映和体现了秦小篆的特点。

秦封泥印文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是清丽劲俏。文字少而精,这样由文字流出的秀丽万象之美,实际也是人内心之美的映照。如“宦者丞印”“诏事丞印”“犛丞之印”“东苑丞印”,虽有“田”字格将文字隔开,

“各就各位”,但都能互相关照,颇富轻松从容之感;“日”字格二字式封泥,一般文字为上下排列,线条生动流畅,显示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如:“泰仓”“泰行”“尚浴”“寺从”等。这类美感的封泥,主要表现为“日”字格,印文有二字、五字、六字不等,仅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少府”“咸阳工室丞”“公车司马丞”以及“栎阳右工室丞”,文字要么秀长,要么由方变扁,然而均能扶老携幼,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给人和睦端详之感。

第二个特点是古韵花技。秦封泥的文字,字与字之间的挪让,颇具匠心,尽管个别封泥中仍有大篆和古文字的遗痕,然而线条的虚实和映衬,相得益彰,动静离合,恰到好处,如:“中厩”“中厩丞印”中的“中”字;“御府丞印”“御府之印”中的“御”字;“永巷”中的“巷”字等。秦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晶,秦封泥文字之美,将其完整记载了下来,并孕育新文字的曙光,从

“中官丞印”“走翟丞印”不难看出,印文由圆向方转化,尤其是“邯造工丞”“内史之印”,这就为汉初及以后的文字改进、“浑厚沉雄”印风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结构:顾盼多情 妙不可言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论及中国书法里的结构美时说:

“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

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了一个艺术品。”他还说:“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也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艺术价值”。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这批秦封泥,从章法构成看,比较平淡、匀称,不像战国古玺那样,过分地强调疏密的对比,或空间的分割。经反复的对比观察,发现在那貌似平平的章法构成中,却有不少惊奇和不可言及的变化,有的甚至令人拍案叫绝。

第一是向背管领。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虽为左、右之别,但前者为左起顺时针旋读排列,后者则右起竖读排列印文,单独观之,字字相向,放在一起赏之,枚枚相背又各互助并立;“左礜桃丞”和“右礜桃丞”,虽为一字之差,印文又均右起竖读,然而边栏的大小不同,似乎破坏了“向背”,是为一大突破。以上管下为“管”,以前领后之为“领”。由一笔而至全字,彼此顾盼,不失位置,由一字以至全篇,其气势能管领到地也,且看“泾下家马”“上家马丞”“中厩马府”“代马丞印”四枚封泥,每枚印文里都有

“马”字,在每枚“田”字格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但“马”字的“相管领”作用却没有降低,无论在左、在右,还是在上、在下,它的生动,它的顾盼,它的气势,无疑给枚枚封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神韵。

第二是相让补空。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从“少府工丞”

“内宫丞印”“中羞府印”“寺车丞印”,一组四字无界格的封泥看,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少”与“工”笔画少,“府”与“丞”笔画多,少者为多者相让,多者为少者相助,四字“和平共处”,各司其职,给人以礼让为先的启示。再从二字无格封泥中,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诸如:“内者”“具园”“西盐”“祝印”,好像天生一对丽人,“高”与“矮”,“胖”与“廋”,搭配得十分默契,印面虽小,气度非凡,颇具相敬如宾之感。

补空,补其空出,使与完处相同,而得四满而方正。“顺”“宗正”“中谒者”“西方谒者”,可谓“四满方正”的代表。“顺”,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枚一字封泥,左边的“川”旁,似从天边飞泻下来的三条瀑布,直挂前川,颇有动感;而右旁的“页”一人跪射状的在观赏,活像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小宇宙!“中谒者”也是唯一的一枚三字秦官印封泥,其形状酷似一圆盘大脸的壮汉。“中”字居上中,

“谒者”两旁站,中间看上去有一空白的“巷道”,实际被“中”字的竖笔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了“空而不空”的艺术效果,直把秦时宫中

“拜授报章”官员,“威容严格、美须大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不时地让人喊出:“噢,这就是秦世谒者吗!”

意境:貌古神虚 彩韵弥离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上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秦封泥的意境美,正体现出宗白华先生的这一高论。

第一是粘连虚弥。秦封泥的粘连,是边框的削剥、残损与印文以及印面上的残痕揉为一体,出现了“印面不洁、印文不清、边栏模糊、浑浑浊浊”的感觉,这并非人工意造,而是封泥在形成、淹没地下之后,自然留下的遗痕,颇得“山水隐晦”之妙境。秦封泥出土时,已在地下埋了两千二百多年,泥团与地下水的长期相处,不可避免出现了侵蚀、沙粒与印文的粘合等现象,今天用墨打印出来,就出现了虚实弥离的效果。如:“属邦工室”与“泰将丞印”,印面上星星点点,印文若断若连;而“咸阳丞印”与“芷阳丞印”,虚虚实实更为明显,密集团聚、苍古斑驳的印面与削剥漫漶的边栏之间,显现的空白天地,使人自然地联想起来清初画家笪崇光在他的一篇《画荃》里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二是对比变相。我们从一组秦官印封泥的原影印件与一组墨拓件相比较,譬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等,就会发现,前者具实感、立体感强;后者生动性、趣味性尤佳。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在冬、春两个不同季节,所留下来的典型风姿和神韵。变相,亦称变形,是造型作品对表现对象进行变相的再现。秦封泥与汉封泥不同,大多没有使用“封泥匣”,它的变相,因没有任何束缚,边栏无限增加,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如四字封泥中的“郡右邸印”“泰官丞印”“公司空丞”“商丞之印”,表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形状美;还有像两字封泥中的“章台”

“府印”“外乐”“典达”,正是“增大”“加宽”的缘故,从而给朴实无华、劲秀飘逸的秦封泥,增添了意趣盎然的美妙境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卓越创造力,其所关系的丰富节俗和艺术活动亦折射出中国人的深厚人文情怀。

提及二十四节气,就让人感觉充满着中国传统人文情怀,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艺术会是怎样的呢?

近日,时和岁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幕,展出了该院 81 名在校研究生创作的139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艺术作品,包括国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设计、装置六个艺术门类。展览援引唐代诗人郑锡“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名句为题,切入对

“二十四节气”的审美阐释,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深入感悟与体认贯穿其中的“和合”精神,显示一代青年学子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张也)

1999年6月6日,在西安新闻大厦举办的拙著《风来水来》研讨会上,因缘结识书法家董建平。会后,建平为我的研讨会签名纪念册写“风来水来”四字,落款:子衡敬题。子衡,建平字。古人有名有字有号,今人则消减,可见建平有古风。

建平出身世家,自幼习书。11岁时因未完成习书功课而上床入睡,结果被父亲唤起,耳提面命一番,从此不敢懈怠。天长日久,便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书法之道,由此成为人生之道。

建平少时即喜爱中国书画艺术,尤其喜欢三代吉金文字及碑,天假机缘,建平成年后到文物局任职,一去十三年,浸淫其中,耳濡目染,手摩心揣,即是吉光片羽,亦不轻易放过,考究明了,方才释怀。

书史有言:篆书难制。难就难在无论从书体上,还是从时间上看,篆书和现在通行的汉字都相去甚远。识字难,释文亦难。从书写的角度观,可通假,但偏旁部首不得随意生造和挪用,不得以简笔替代,不得以写意表呈几难之下,规定了篆书严格的书写规则。也就是说,和行书、草书相比较,篆书在字形字体上给书写人留下的创

造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了。然而建平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两

周吉金文、石鼓文、秦汉砖瓦铭文和汉代隶书碑刻。建平内心喜爱的也自然是金文、石鼓文、秦汉砖瓦铭文和汉代碑刻。日日临摹,不敢稍歇。“人生推手”悄悄地将建平推上了一条艰难的书写道路。

建平敏而好学,以篆书为研究主体,下延至隶,上溯至甲骨文,皆有涉猎。而识字释文可直接关联思想。由文字而思想,在古代诸多思想家中,建平最为喜欢老子和孔子。老子仰望星空,孔子俯察大地。建平开悟,时而观天,时而察地。追求书法艺术时观天,体察人性时察地。天地合应,人在其中,由是而出艺术。

建平胸中有学问,为人有涵养,敦厚灵秀,温和有礼,谦谦有君子之风。而学问,为人,风度尽入其书。更为难能可贵者,建平对老子朴素辩证法体味良多,知在严格规则之下获大自由者,方能成功。一如唐诗宋词,规则极严,然能遵守规则并自由发挥者,方有名篇传世。

建平在篆隶书的几难之中寻找自由,也在所师邓石如、吴大澂、吴昌硕的笔下寻找自由,并最终逸出飘然而去。建平在规则许可的空间飘逸而行,留下了自己独具个性的书写痕迹。建平能将大篆、小篆及秦汉砖瓦铭文有机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并渗入自己的学问和性情,从而展示出自己的篆书特点。而其隶书,则不过分强调隶书特有的用笔,没有过多的波挑,将篆书个别笔画和形体融入隶书之中,并使之协调。故而建平的隶书写得既简净平和,又丰茂多姿。

观建平写字,其人心态平和,神情洒脱,婉转自如,行笔稳健,而时有峻奇之笔出。宣纸之上,墨呈高古风。建平将书体与书势的关系处理得精妙,把握得适度,于闲雅静止中呈现一种动态。大幅若中秋夜景,朗月高悬,纹丝不动,地上则清风徐来,草木摇曳;中幅如高山平湖,表面风平浪静,波里游鱼尾尾;小幅则似淑女临窗,腮飘红晕而心思幽远。

建平的厉害处,还在于对不同的书写内容,倾注不同的情感,运用不同的笔法墨情,创造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如篆书团扇,杜甫《春夜喜雨》诗,是其书势中寓动于静的上好之作。团扇轻摇,香风扑鼻,蝴蝶列阵,款款而飞,一派诗意世界。篆书条幅

“立山巅岩石”,隶书条幅,王维“桃花复含宿雨”则写得如春草正茂,满纸生机。尤其篆书四条屏,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诗,简直就是字里的画了。康有为诗大气磅礴,意境雄廓,又深隐英雄失路的悲愤和无奈。建平细心揣摩,将诗中悲愤和无奈之情与秋景对应,以极富个性的篆书沉稳写出,张目望去,秋山默立,杂林初寒,草木正肃,一片萧瑟静穆气象。字呈画意,神情隐隐,境界如此,真是难得的佳作了。

人和书法修炼到如此地步,入展和获奖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建平的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作品大展等数十次大展,获得四次大奖。成绩虽堪羡慕,但未必是建平看重的,极可能创作出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为后世所敬仰的上佳作品。

刘艺菲《芒种》

《泰匠丞印》

《咸阳亭印》

《安台丞印》

董建平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