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Mas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陳繼儒之筆記小說研究 A Study of Chen Jiru’s Note Novels 指導教授:陳妙如 教授 Advisor: Professor Miao-Ru Chen 研究生: 許承何 Graduate student: Cheng-Ho Hsu 中華民國 102 6 June 201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Mas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陳繼儒之筆記小說研究

A Study of Chen Jiru’s Note Novels

指導教授:陳妙如 教授

Advisor: Professor Miao-Ru Chen

研究生: 許承何 撰

Graduate student: Cheng-Ho Hsu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June 2013

Page 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Page 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自序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作的過程中,除了融入自己所整理的重點外,也一邊搜尋與閱讀其他重要書籍與

文章,同時也隨時注意時事與生活週遭事物。對我來說,相關書籍與文章是論文

中的主要重點,而生活週遭等事物則是為了從中尋得寫作靈感。

在閱讀與整理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之際,我同時也接下系上教卓助理的工作,

幫助系上與老師一同處理教學卓越計畫之事務。每天過得很累,卻也得到很多工

作經驗與學到一些行政流程,這是不同於中文專業領域的無形寶物。對我來說,

這段日子過得忙碌、疲累,卻也很充實;雖然,之後在衝刺論文與準備博士班考

試期間離開工作,但這段時間確實有所收穫。

這樣的過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回想起來宛若昨日。這段日子當中,首先

必須感謝指導教授陳師妙如的教誨。老師不厭其煩的教導與談話,並從晤談中讓

我能發掘研究方向與目標;在前置作業與撰寫的過程中,老師相當關心我的論文

進度,也適時討論與指導論文內容,讓我不敢有所鬆懈,也使我得到許多寶貴意

見與知識。其次,感謝父母的支持。生為獨子的我,為了生涯規劃與目標,選擇

繼續進修,卻也因此在經濟上最多只能求得自足,而不能幫家裡分擔壓力,不禁

感到汗顏;然而,父母省吃儉用並給予鼓勵,讓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論文撰

述。再者,感謝女友的鼓勵和切磋。在撰寫論文與報考博士班的過程中,有時會

有疲憊與倦怠感,甚至在思考到家中經濟、論文進度、猶豫報考博士班與否……

等情形下,諸多壓力如潮襲來,脾氣不是很好的我有時會比較情緒化;女友非但

寬容與體諒,更願意陪伴、傾聽與安撫,雖然她也在趕自己的論文;也時常陪我

去圖書館尋找資料,鼓勵我不要輕易放棄。最後,必須感謝吾友盧博群、戴伯如、

Page 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許伯諭,從上研究所開始到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朋友間的互相切磋與鼓勵,使我

得到許多寶貴資訊與知識,以及相當珍貴的友情。

撰寫論文就像長期奮戰,也猶如一段奇幻旅程,過程中五味雜陳。老實說,

論文確實帶給我許多壓力與疲累感,卻也讓我更開拓視野。在學識上,我得到許

多寶貴的中文知識與寫作技巧;在心情上,我得到論文完成後的成就感;在態度

上,學到堅持不放棄。總之,對我來說,論文的可怕在於諸如專業問題難解與時

間等所帶來的壓力;然而,試著和壓力做朋友,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堅持完成,

所帶來的成就感是絕對加倍的!也因此會漸漸覺得,論文的撰作及發現並解決問

題,其實是相當有趣的。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許承何 淡水 2013年 6月

Page 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摘要

本論文之重點,是探討陳繼儒的筆記小說。所謂筆記小說,是筆記作品中具

有故事性的文章。故本論文所論述者,為擷取並整合陳繼儒筆記作品中與故事、

傳說或情節單元相關者。

在討論的主要部分,大抵分作兩大架構:一、以「情節單元」作為主要分類

依據,從中比較與歸納。二、以「傳說異聞」為研究主題,從中探究傳說異聞所

具備之涵義,以及描述民間之特殊信仰。此外,本論文在探討之中,也嘗試對故

事或傳說作溯源工作,以瞭解故事或傳說的流傳時間。

研究過程當中,除了正文所論述的故事、傳說或情節單元,也可見當時筆記

小說的取材情況與社會情形,呈現出晚明筆記小說發展的一個面向。

關鍵詞:

陳繼儒、筆記小說、情節單元、奇幻類、變化類、動物類、傳說異聞、民間特殊

信仰、神仙、能人異士、動物報恩、法術、報恩、鬼、精怪、故事源流與取材、

道德教化。

Page 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一、研究範圍………………………………………………………3

二、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8

第二章 陳繼儒之生平、交遊與著作……………………15

第一節 生平與家世……………………………………………………15

第二節 交遊與個性……………………………………………………24

一、交友與文名……………………………………………………25

二、旅遊及文物鑑賞………………………………………………26

三、明哲保身………………………………………………………28

四、個性特點………………………………………………………31

第三節 著作……………………………………………………………34

小結………………………………………………………………………38

第三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奇幻類故事………………41

第一節 神仙、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41

Page 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一、動物之幫忙與護衛……………………………………………41

(一)佛家………………………………………………………41

(二)道家………………………………………………………44

二、見動物反應而肯定行者………………………………………45

三、藉動物行止測試行者定力……………………………………48

四、講經引導野獸與解決動物間之紛爭…………………………51

(一)講經引導野獸……………………………………………51

(二)解決動物紛爭……………………………………………54

第二節 奇能異士的故事………………………………………………56

一、驅、召術和祈雨………………………………………………58

(一)召喚動物…………………………………………………58

(二)驅出神獸…………………………………………………61

(三)祈雨………………………………………………………63

二、制伏動物之術…………………………………………………65

三、遠距神行與幻隱形體之法……………………………………68

(一)行於常人所不能行………………………………………68

(二)神行百里…………………………………………………71

(三)形體幻隱…………………………………………………73

四、抗高溫耐嚴寒之術……………………………………………75

(一)不畏酷熱嚴寒……………………………………………75

(二)以奇術禦寒暑……………………………………………82

(三)閉氣胎息入水以避暑……………………………………85

五、修道養生………………………………………………………87

(一)清食養壽…………………………………………………87

(二)奇遇異人得仙物…………………………………………88

(三)服氣煉丹以長生…………………………………………89

Page 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四)種植藥材…………………………………………………91

六、萬物幻變、取得或轉移之術…………………………………93

(一)以物變物或變人…………………………………………93

(二)高空取物與建造…………………………………………98

(三)疾病轉移…………………………………………………99

小結………………………………………………………………………100

第四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變化類、動物類故事……103

第一節 變化類的故事…………………………………………………103

一、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103

(一)純粹的動物變人或人變動物……………………………103

1. 官吏變虎的寓意……………………………………103

2. 消失的人性…………………………………………106

3. 誤入陷阱的謊言……………………………………112

(二)因罪業或犯諱而變成動物………………………………114

(三)穿脫動物皮毛而變人或變動物…………………………116

1. 具有宗教勸善觀念者………………………………117

2. 天懲或天命而變成食人虎…………………………120

3. 虎妻之故事型態……………………………………124

二、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人類…………………………………129

(一)倀鬼………………………………………………………129

(二)其他………………………………………………………135

1. 鬼……………………………………………………135

2. 山魈…………………………………………………139

3. 其他精怪……………………………………………142

Page 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 古器……………………………………………142

(2) 樹精……………………………………………143

(3) 猿、狐…………………………………………144

(4) 石頭……………………………………………147

(5) 蟲、鳥…………………………………………148

第二節 動物類的故事…………………………………………………149

一、動物報恩………………………………………………………150

(一)因拔刺而報恩……………………………………………150

1. 滄州虎誤殺恩人……………………………………150

2. 劉夢得的答書及張魚舟之故事……………………153

3. 長興縣採桑嫗………………………………………156

4. 鄭人周義……………………………………………157

(二)因接生而報恩……………………………………………159

(三)其他動物之報恩故事……………………………………162

(四)由鄭思遠故事論《虎薈》第一手資料之取材…………163

二、動物之羞恥與敬德之心………………………………………173

小結………………………………………………………………………181

第五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傳說異聞…………………185

第一節 奇異傳聞………………………………………………………185

一、虎媒傳說………………………………………………………186

二、報應異聞………………………………………………………190

(一)興訟誣告…………………………………………………191

(二)不盡孝道…………………………………………………193

(三)殺生………………………………………………………194

Page 1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第二節 夢境與徵兆……………………………………………………197

一、夢境的傳說……………………………………………………197

(一)成真的現實………………………………………………197

1. 仁德者的夢境成真…………………………………198

2. 文士以才思名世……………………………………200

(二)孕子之夢…………………………………………………203

二、現實中之異象…………………………………………………206

(一)生活周邊之徵兆…………………………………………206

1. 與賢德傳說相關之徵兆……………………………206

2. 動物所表現之徵兆…………………………………209

(二)預言………………………………………………………213

1. 方士預告他人之事…………………………………213

2. 對軍事狀況之預知…………………………………214

3. 歌謠所呈現之預言…………………………………216

(三)以週遭環境自卜未來……………………………………217

(四)奇物現跡…………………………………………………221

第三節 民間特殊信仰…………………………………………………222

一、蔣山神…………………………………………………………223

二、梁文……………………………………………………………225

三、灶神……………………………………………………………227

四、伍子胥…………………………………………………………228

小結………………………………………………………………………230

第六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之價值與影響…………………235

小結………………………………………………………………………244

Page 1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第七章 結論………………………………………………247

引用文獻……………………………………………………253

Page 1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陳繼儒(西元 1558 年~1639 年),字仲醇,號眉公、糜公、白石山樵、空青

等,松江華亭人(約今上海市松江區),為晚明文學大家,與同郡董其昌齊名1,

王世貞亦雅重繼儒2。史書言其:「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兼能繪事。

又博文強識,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覈」3,可見其文學才華

及淵博之學識。

縱觀國內外研究陳繼儒的相關著作,大抵為:陳繼儒之個人生平及山人形象、

陳繼儒的思想哲學、鑑賞古器名畫的美學素養……等主題,鮮少見及陳繼儒「筆

記小說」之論述;即使參考內容有引文輔助,但對其筆記小說而言仍嫌不夠全面。

故本論文擬用陳繼儒之筆記小說為主體,從中探討陳繼儒筆記中的故事與傳說等

素材,進而更深刻地勾勒出陳繼儒之個人及其時代的風貌。

國內的研究,除了一篇探討「陳繼儒戲曲評點本」4之外,全都與故事類無

關;甚至,內容相當精采的《虎薈》,亦僅見大陸的一篇期刊,國內無人提及 5。

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中,記述民情風俗的題材不少,而且也有一定規模的志怪故事,

這些故事不只可用民間故事的角度探討,更可從中觀察作者想表達的絃外之音或

寓意。從故事寓意、風俗民情、歷史部份等各種材料互相對照,或可更完整地描

1 (清)馮鼎高:《華亭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年 3 月臺一版),卷十四,頁 623。 2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九十八,頁 7631。 3 同注 2。 4 徐嫚鴻:《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5 黃大宏:〈明陳繼儒《虎薈》研究〉(文獻,1999 年,第 3 期),頁 108~124。

Page 1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

繪出當時的社會樣貌,以及陳繼儒本身的思想,讓這一位晚明文學大家的形象更

生動鮮明。

若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明代初期高壓統治,使文言小說與通俗小說的發展

受到嚴重壓縮,中間還牽涉到朝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商人、印刷業等諸多問題,

甚至小說還有被禁燬的現象。不過到了成化年間,文言小說逐漸復甦;嘉靖時期,

通俗小說也慢慢興起。無論文言小說或通俗小說,在明代一直得不到封建士人的

關愛;縱使如《剪燈餘話》具備教化功用,李昌祺也有好品德及好人緣,但在所

謂正統文人眼中,小說依然是卑下的。儘管如此,時代在進步,能接受小說的士

大夫越來越多,政治與世風逐漸轉變,貼近社會現實、批判官吏的小說題材越來

越明顯。簡言之,這不是朝廷與封建士人不再禁止,而是形勢所趨,朝廷也無法

有效控制。6況且何良俊的《語林》恢復了《世說新語》之屬的作品類型 7,唐代

段成式之《酉陽雜俎》在萬曆中後期重新刊刻8,直接或間接地開始帶動一些文

人寫作筆記型態的文章。如同所有新文體的問世或沉寂後之復甦一樣,萬曆文人

一開始對於「世說」或「雜俎」這類的文體尚在摸索,加上朝廷和封建士人對小

說體裁不友善的現象從未完全消失,但是對有意為之的文人已不再構成威脅,是

以筆記小說之作逐漸增多,內容也開始著重在當代的見聞與實錄,或從書中擷取

以比喻現實生活。

是故,本論文選用筆記小說為研究主體的原因有二。一、分析陳繼儒筆記小

說中的民間故事。二、從其筆記作品中瞭解故事來源與陳繼儒本身的思想和當代

社會樣貌。

筆記作品是多元的。筆記的寫成,本為文人在看到、聽到或想到某件事物後

而隨手寫下,故所記的類別龐雜眾多,不僅能在揀選後成為研究主題,也可以作

6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1 版 1 刷),頁 136~138。 7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1 版 1 刷),頁 457。 8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1 版 1 刷),頁 450~453。

Page 1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

為輔助材料。而明代筆記小說的再興,如前段所敘述,經過發展演變後,內容開

始注重當代見聞,或從前人著作內容擷取材料以喻現實。就如同陳繼儒的諸多筆

記中,有故事、歷史、志人、思想、古物書畫鑑賞、特殊物產……等,包羅萬象,

各類兼具;更何況,正因隨手記下,既忠實且直接地反映作者思想或當時社會情

況。具體寫實,往往是研究者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主要有下列十五部:

No. 書名 卷數 各卷總則數 具有傳說、故事或

情節單元之則數

1 《虎薈》 6

72 57

48 45

53 47

62 56

75 66

57 48

2 《見聞錄》 8

29 7

36 12

28 8

34 7

Page 1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

11 2

28 9

22 7

28 11

3 《狂夫之言》

附:《續狂夫之言》 5

25 1

15 2

24 3

13 3

9 0

4 《辟寒部》 4

84 21

55 14

46 8

56 19

5 《讀書鏡》 10

16 2

16 2

15 2

16 4

16 2

16 2

16 2

16 1

16 3

16 3

6 《太平清話》 4 197 15

188 16

Page 1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

207 12

196 12

7 《羣碎錄》 1 203 16

8 《枕譚》 1 54 3

9 《珍珠船》 4

191 41

220 64

240 39

216 73

10 《銷夏部》 4

64 9

57 13

79 16

57 10

11 《邵康節先生外紀》 4

10 2

25 3

10 3

7 1

12 《香案牘》 1 72 60

13 《妮古錄》 4

103 1

129 4

113 1

101 3

14 《偃曝談餘》 2 37 13

46 13

15 《筆記》 2 90 19

68 11

Page 1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

以上十五部作品所使用的版本為《筆記小說大觀》。

新文豐出版公司所編之《叢書集成》,亦有收錄上述筆記作品,經比對後:

一、兩者所收錄之陳繼儒筆記小說內容無甚差別;二、《叢書集成》並不如《筆

記小說大觀》般註明他人校閱之字樣。選用《筆記小說大觀》版本之陳繼儒筆記

小說為參考書目,原因在於其於作品一開始,除了表明陳繼儒撰作外,也註明了

該作品有某位文士校閱訂正,就作者真偽的可信度來說,亦是多了分證明。

二、研究方法

文人的作品主題及思想,往往因時代、社會、交友……等因素所影響,筆記

小說亦如是。如同前一節所提,明代的筆記小說發展到後來,多記敘當代見聞與

實錄,或以前人著作文字、故事等比喻現實生活。

是故,在比對版本與文章體裁後,本論文將選用《筆記小說大觀》中之十五

部陳繼儒筆記作品為基本,探討所需要引用及討論的文章,再輔以其他史書、工

具書、相關參考書籍與相關研究成果,從中作對照、歸納與分析,以期得到所需

要的資訊及研究內容。

在寫作的步驟上,依序有以下五點:

一、 打散與重組:在正文的部份,將上述十五部作品中的筆記小說條目,

打散後依照章節需要重新篩選、分類與分析。更明確的來說:第一、

挑出十五部作品中具有故事或情節單元的內容。第二、分為「奇幻

類故事」、「變化、動物類故事」、「奇異傳聞」、「夢境與徵兆」及「民

間特殊信仰」等情節單元之類目。第三、依各類別的架構,再從中

按照需要分為小節進行討論。第四、以故事與情節單元分析「奇幻

類故事」及「變化、動物類故事」。第五、以傳說的角度探討「奇

Page 1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

異傳聞」、「夢境與徵兆」及「民間特殊信仰」。

二、 分門別類:依論文重點之需要,將分「陳繼儒之生平、交遊與著作」、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奇幻類故事」、「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變化類

故事」、「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動物類故事」、「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

傳說異聞」與「陳繼儒筆記小說之價值與影響」等主要主題逐一討

論。

三、 使用輔助資料:在討論上述章節當中,將使用史書或前人研究成果

以探討作者撰寫這些筆記的動機及心態。

四、 整理與對照:從使用史書與前人研究成果中,初步理解陳繼儒所處

時代之背景與社會風氣。此為討論作者生平與其所處時代為初步工

作。

五、 本文為針對陳繼儒筆記小說中具有故事、情節單元及傳說部份作討

論;而其他不具備小說性質的筆記,將視探究故事、情節或傳說的

需要,予以引用作為輔助。

筆記小說中的故事類,可從「民間故事」或「情節單元」的角度切入,也可

以觀察其所隱含之寓意。簡言之,前者從民間文學的角度討論;後者為分析其寓

意所要指出的現實,可能是社會現象,可能是民間習俗,也可能是官吏醜態。例

如《虎薈》中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漢宣城郡守封邰,一日忽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

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9

官員變為虎而食人,以現實角度來看,無非是靈異怪誕;然而從當時人民的口中

說出「生不治民死食民」,即能發現此為陳繼儒藉以諷刺惡官的比喻。也就是說,

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9。

Page 1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

這一類的筆記,除了表面上的故事敘述,也隱含官吏為惡的社會現實,同時又展

現出陳繼儒對底層人民的關懷。這則故事只是其中一例,而有如此隱含絃外之音

的筆記不少,此即社會現狀中的一環;而所述者並非只有官吏政治,甚至也有關

於道德等寓意的故事,這即前文所述,所謂的「可從民間故事的角度切入,也可

觀察其所隱含之寓意」。

最後,本文將論述陳繼儒筆記作品的價值所在。陳繼儒的筆記除了故事與情

節外,尚有其對歷史與名士之記載,這部份能暸解他對歷史及名士言行的評論與

思維。陳繼儒的筆記作品中,常以不同於一般人的角度,去評論史事及文人思想,

由此可略見陳繼儒在思想層面的個人觀點。以此觀之,其筆記作品在故事與情節

以及社會、歷史與士人方面,的確皆有其價值存在。

在各章節環環相扣以及其他參考書目的輔助之下,先見作者思維,再深入瞭

解當代背景與社會萬象。最後,從這些主題材料的分析中,能更瞭解這些較少被

提到的材料與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以彰顯陳繼儒筆記小說的價值所在。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

截至民國一百零一年為止,國內研究陳繼儒的碩博士論文凡九篇,以「陳繼

儒」為題者七,以「陳眉公」為題者二;為「文學」研究所者七,為「歷史」研

究所者二。學位論文初步資訊依照民國年份列表於下:

NO. 作者 題目 學校 系所 年份 學位

1 李鳳萍 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 東吳大學 中文 1985 碩士

2 王秀珍 論陳繼儒與晚明思潮的 東吳大學 中文 1996 碩士

Page 2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

互動關係

3 陳欣怡

明末在野知識份子經世

致用精神之表現─以陳

繼儒為討論中心

淡江大學 中文 2001 碩士

4 楊曉菁 陳繼儒及其小品研究 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 應用語文 2001 碩士

5 薛雅文 《陳眉公家藏祕笈續

函》小說類作品之研究 東吳大學 中文 2006 博士

6 凃柏辰 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

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臺灣大學 歷史 2007 碩士

7 鄭琬珊 論陳繼儒的美感生活研

究 玄奘大學 中文 2007 碩士

8 徐嫚鴻

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

研究:以「六合同春」

為討論中心

中央大學 中文 2008 碩士

9 游凱任 歸隱與入世─陳繼儒的

隱逸生活與文化活動 東吳大學 歷史 2011 碩士

研究陳繼儒的期刊論文有八篇,表列如下:

NO. 姓名 題目 期刊名稱 時間 頁碼

1 朱惠良 明雲間十一家山水卷(4):

陳繼儒

故宮文物

月刊 1985 年 2 月 102-103

2 耿湘沅 眉公「巖棲幽事」所反映之

處世態度 中華學苑 1996 年 7 月 1-18

Page 2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

3 張靜秋 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

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中國文化

月刊 2000 年 11 月 50-68

4 楊德威

全方位的生活叢書--試論

[(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秘

笈》之編纂與出版

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

研究所研

究生論文

集刊

2005 年 5 月 181-205

5 薛雅文

《陳眉公家藏祕笈續函》所

收《次柳氏舊聞》文獻學探

東吳中

文學報 2007 年 11 月 51-86

6 薛雅文 《陳眉公家藏祕笈續函》所

收《尚書故實》之探究

東吳中

文線上

學術論

2008 年 12 月 13-42

7 薛雅文 《疑仙傳》之史料探究 明道學

術論壇 2009 年 12 月 63-82

8 毛文芳

評Jamie Greenbaum, Chen

Jiru (1558~1639): The

Background to,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Uses of

Literary Personae [陳繼

儒(1558~1639):文學人格

的緣起、發展及其影響]

漢學研究 2009 年 12 月 369~376

Page 2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

以下就國內各篇學位論文的特色作簡單的敘述。

1. 李鳳萍:《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

此篇論文是較全面性地探討晚明小品文學的流行以及陳繼儒的文學觀點和

創作,並且詳細考證陳繼儒的生平創作,藉此探討中國的隱士思想與形象以及明

代中葉後的政治與社會。

2. 王秀珍:《論陳繼儒與晚明思潮的互動關係》

整理陳繼儒的作品,選擇所要談論者,分為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

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贊銘類、詩賦類、哀祭類凡十類,以探討這些文

體與當代思潮之間的關係。當時,公安派的文章蔚為風潮,繼儒在公安、竟陵的

文學思潮中,能有自覺地反省與協調,並反應在其文章上,正是這篇論文所欲探

討的重點;另外,此論文亦試著討論陳繼儒對晚明理學及三教合流的態度。

3. 陳欣怡:《明末在野知識份子經世致用精神之表現─以陳繼儒為討論中心》

主要是討論「經世致用」思想,此思想與陳繼儒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深厚的關

係。本論文的特色在於,討論陳繼儒在面對當時政治的閽暗與社會的動盪下,向

政府當局上書與建言,而這些建言對民生議題及社會問題的種種建議,正是表現

陳繼儒的「經世」思維。

4. 楊曉菁:《陳繼儒及其小品研究》

針對陳繼儒的小品文做分析。先探討陳繼儒所處環境與性格,再從作品體裁

以及審美藝術的角度切入。

5. 薛雅文:《陳眉公家藏祕笈續函小說類作品之研究》

是目前少見國內唯一以陳繼儒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的特色在於:

Page 2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

一、選用無人用過之作品為研究底本,即《寶顏堂秘笈》中的《陳眉公家藏祕笈

續函》。二、用目錄版本學的角度完成研究,這也是目前使用文獻學解讀陳眉公

作品的唯一一位。而他在民國九十六年、九十七年、九十八年,分別發表了「《陳

眉公家藏祕笈續函》所收《次柳氏舊聞》文獻學探究 」、「《陳眉公家藏祕

笈續函》所收《尚書故實》之探究」、「《疑仙傳》之史料探究 」三篇期刊

論文。

6. 凃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談論陳繼儒隱居的山人形象,即如其題「清閑與戒懼」,他將陳繼儒之經歷

與形象上的衝突特點加以論述。

7. 鄭婉姍:《論陳繼儒的美感生活研究》

此為別出心裁之作,內容主要談論陳繼儒歸隱後,閒情逸致的一面。內容探

討其生活內涵與美感經驗的關係,以及陳繼儒對書畫古物的鑑賞及藝術美學觀。

另外,此篇論文也是目前徵引最多部筆記小說的一篇。

8. 徐嫚鴻:《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

這篇論文,主要談論陳繼儒所評點過的《西廂記》、《琵琶記》、《幽閨記》、《繡

襦記》、《紅拂記》、《玉簪記》六部戲曲,清朝時重新合刊印行,稱之為《六合同

春》。內容著重探討《六合同春》關目情節的安排、曲白科諢之營造、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藉此尋求陳繼儒思考模式與戲劇觀,同時以戲劇學之角度補充陳繼儒

的文學理論。

9. 游凱任的:《歸隱與入世─陳繼儒的隱逸生活與文化活動》

此論文是目前以陳繼儒為研究對象最新的一篇,論文重點,主要著重在陳繼

Page 2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

儒歸隱後的文創事業與文化活動,並談論陳繼儒等文人的互動圈子。

比較凃柏辰與游凱任之異同,有以下三點:一、兩者皆為歷史系出身;二、

兩者的探討內容主旨皆與眉公的隱逸山人形象有關,確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三、

與大部份論文主要探討陳繼儒的「文」不同,這兩篇是以探討陳繼儒的「人」為

目標,而這可能也是文學與史學所探討之角度不同的緣故。不過這兩篇論文還是

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劉勰《文心雕龍》言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

也。」10,即劉勰為韻文及散文下了一個扼要的定義。而「筆記」二字,簡言之,

即古人對所見所聞隨手記下之義。魏晉以降,有許多「殘叢小語式」之小說,後

來文人便稱此類文章為筆記小說。若以現代對小說的定義來看,「小說」必須要

有其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且要有創意。然而,筆記小說畢竟是古代的產物,若以

從前「殘叢小語」的定義來看,不只具有故事性的文章,許多歷史或考據皆有之。

是故,二者只是廣義與狹義的差別而已。

本論文選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為研究主體,主要原因為國內的學位論文中,

尚未有以此為底本進行研究者;縱有引用也只是局部擷取。如此,便會遺漏陳繼

儒筆記作品中具有故事類的部份,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而這些被遺漏的部份,

如同前文所述,有一些是繼儒所欲表達的絃外之音。

「絃外之音」的重要性,和文體發展歷程、當時環境背景及作者思想與價值

觀大有關係。陳繼儒筆記中的一些志怪故事,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作者聽聞

或創作,往往可看出上述的現象。

傅錫壬教授曾引蔣祖怡《小說纂要》中一段話:「傳說是神話進步為小說題

材必經的過程。」11我們可初步看出,神話、傳說、小說三者之間的關係;傅教

授也引袁珂《中國神話》序中的一句話:「神話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與民族精神

10 (晉)劉勰:《文心雕龍》(《四部叢刊》,第 99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景

印刊本影印,1981 年),〈總術第四十四〉。 11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初版),第二章,頁 27。

Page 2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

之所寄。」12即可看出神話是文化與精神所寄。在此,傅教授主要是探討「神話」

與「類神話」的理論。然而,一法通,萬法通,我們也可將小說視為「歷史及社

會現象與作者思維之所寄」;寄者,絃外之音也。

當然,也不是說眉公的所有作品都有絃外之音,因為其筆記作品包羅萬象,

涵蓋了志怪、志人、民俗、史評、美學鑑賞……等多方面內容。本論文之重點,

主要著重在故事、異聞與情節部份,第一層為各別分類與分析,第二層為將這些

內容環環相扣,從中觀察出故事來源與寓意,第三層為從中瞭解陳繼儒的思想與

價值觀層面,或是時代背景之縮影。

12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初版),第一章,頁 2~3。

Page 2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

第二章 陳繼儒之生平、交遊與著作

第一節 生平與家世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糜公、白石山樵、空青等,九歲時曾私號半石山

人1。松江華亭縣人(今上海市松江區)。生於嘉靖三十七年戊午(西元 1558 年),

卒於崇禎十二年己卯(西元 1639 年)。在《明史》,陳繼儒被歸入「隱逸」類,

因他很早便棄儒衣冠,隱居崑山,即使有不少人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並薦舉于朝廷,

但他依舊婉拒。《明史‧卷二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隱逸》2的記述,便

將他的生平、文采、隱居生活、交友等情形作了簡要論述:

陳繼儒,字仲醇,松江華亭人。幼穎異,能文章,同郡徐階特器重之。

長為諸生,與董其昌齊名。太倉王錫爵招與子衡讀書支硎山。王世貞亦雅

重繼儒,三吳名下士爭欲得為師友。繼儒通明高邁,年甫二十九,取儒衣

冠焚棄之。隱居崑山之陽,搆廟祀二陸,草堂數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時錫山顧憲成講學東林,招之,謝弗往。親亡,葬神山麓,遂築室東佘山,

杜門著述,有終焉之志。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兼能繪事。又

博文強識,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覈。或刺取瑣言僻事,

詮次成書,遠近競相購寫。徵請詩文者無虛日。性喜獎掖士類,履常滿戶

1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05~406。 2 比較《明史》相關版本,陳繼儒的生平介紹皆在〈卷二百九十八‧列傳一百八十六‧隱逸〉中

無誤。其中有差別者僅在「術伎稗官」的「伎」字,有些版本是寫作「技」。在《書經.秦誓》:

「如有一介臣斷斷倚,無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又《新唐書.卷一四一.衛伯玉傳》:

「少習武伎。」所指皆為「技藝」、「才能」之義,故「伎」、「技」二字自古以來相通,而對於

《明史》這段文字的文意描述上並無差別。

Page 2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

外,片言酬應,莫不當意去。暇則與黃冠老衲窮峯泖之勝,吟嘯忘返,足

跡罕入城市。其昌為築來仲樓招之至。黃道周疏稱「志尚高雅,博學多通,

不如繼儒」,其推重如此。侍郎沈演及御史、給事中諸朝貴,先後論薦,

謂繼儒道高齒茂,宜如聘吳與弼故事。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卒年八十

二,自為遺令,纖悉畢具。3

陳繼儒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西元 1558 年),時父陳濂石三十九歲。少

時即好讀書,無論詩歌文辭皆甚擅長;十歲時對毛詩書義已學習通達。長大後,

對佛道之學亦感興趣,其筆記中常可見釋道之學的痕跡。

五歲(西元 1562 年),弟陳縉儒出生。陳繼儒尚有一兄,名紹儒,字翼龍,

實為陳濂石受友紹氏所託,收為義子,其取名為「紹儒」,以示不忘本也;紹儒

與繼儒終身感情篤厚,若親骨肉。紹儒去世後,葬於祖墳之側4。

二十一歲(西元 1578 年),陳繼儒參加童子試,同郡徐階甚是器重。為諸生

時,和董其昌同窗為友,與之齊名。

二十二歲(西元 1579 年),娶宣城伯裔衛氏為妻;其實繼儒的岳父衛怡竹,

世居與陳家相望,每晨出暮歸,必聽見繼儒從不間斷的讀書聲,心中早已讚許有

加,對陳繼儒的好印象從其青少年時期就已建立。

二十五歲(西元 1582 年),赴南京科舉,這一年其子夢蓮出生。

二十六歲(西元 1583 年),陳繼儒館于王錫爵家,與王錫爵之子王衡一同在

支硎山讀書。當時王世貞、王錫爵等文壇大家甚是看重陳繼儒,三吳名士爭相欲

為師友。雖然陳繼儒當時已有名氣,但對八股取士的制度和現象深感煩惱,因而

有「朝廷以科舉取士,使君子不得已而為小人矣;若以德行取士,使小人不得已

而為君子矣!」5的文字出現;從這段文字可看出仲醇對八股取士的制度頗不以

3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九十八,頁 7631~7632。 4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06~407。 5 (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清代禁毀書叢刊》,第一輯,《眉公雜著》,台北:偉文出版社,

Page 2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

為然;加上後來鄉試見遺,遂視功名如嚼臘,不再以仕途為目標。

二十九歲(西元 1586 年),仲醇棄去青襟,史書言其「取儒衣冠焚棄之」6,

可見其心意之堅決;即便郡侯名紳再三慰勉,仍不能奪其志7。之後,陳繼儒隱

居於崑山之陽,買乞花場,乞四方名花以祭祀陸機、陸雲兄弟,這部份在《太平

清話》中有所記載:

余乞花場在小崑山,小崑山二陸讀書處。余無以為供,乞名花以代蘋

蘩,王元美先生及馮元敏有記,其中有澆花井。後偶見書中,孟縣西南舊

河陽城內,東晉潘岳亦有澆花井。8

引文中,除了談到乞花場建立之因及所在之外,也談到自己偶見書中提到東晉文

人潘岳亦有澆花井的巧合。

雖然陳繼儒毅然離開仕途,但他仍持續關懷社會現況。在世道漸亂時,民生

問題一一浮現,陳繼儒雖歸隱山林,然從未間斷對民瘼之關心。在歸隱建乞花場

祀二陸後沒多久,即遇大祲,他遂上書政府請求蠲賑。

三十一歲(西元 1588 年),陳繼儒設館於沈氏荒圃,為當時何園觀濠堂。而

饑荒仍然持續著。

三十二歲(西元 1589 年),荒災持續。陳繼儒居中策劃,顧正心捐租十萬救

助災民。

三十七歲(西元 1594 年),與孟直夫郊居,選擷仙人故事編成《香案牘》。

後遺王衡,以解王衡病中愁悶。

四十歲(西元 1597 年),建婉孌草堂與讀書臺於小崑山。

四十三歲(西元 1600 年),顧憲成等諸名士邀仲醇入「東林講社」,陳繼儒

1977 年),頁 4。

6 同注 3。 7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15。 8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3。

Page 2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

婉拒。

四十八歲(1605),常熟縣令耿橘翻新子由祠,建絃歌樓,邀請天下理學名

士公開講社,亦邀請陳繼儒同講,繼儒以生病為由婉拒。

五十一歲(西元 1608 年),松江一帶飢荒,將有揭竿而起者,陳繼儒急忙上

書政府「請蠲不得則請賑,請賑不得莫若煮糜」9,首倡粥局於天馬。在〈煮粥

條議〉一文中可見到當時饑荒發生的背景,以及陳繼儒對解決這場災難的一些想

法。

六十五歲(西元 1622 年),章允儒欲擴建西南郡城,陳繼儒認為經費短缺,

工程繁雜,加上當時民窮財絀,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況且城內外的墳墓與民房

甚多,百姓之遷移實為艱困浩大的工程,不如以金山衛改州改縣較於易城。陳繼

儒之〈金山衛議〉所欲傳達者,即此一事件。

七十五歲(西元 1632 年),陳繼儒作〈惠桂二王祿米議〉一文,意欲解決松

江一帶人民的進貢問題。

八十一歲時(西元 1638 年)屏跡東佘時,猝聞賊寇相犯,官員欲折毀城濠

民房以禦敵,百姓甚為震驚,陳繼儒向方郡侯岳貢陳情制止,民房遂得平安。

崇禎十二年己卯九月廿三日,陳繼儒逝世,享壽八十二歲。

從史書和陳繼儒之子夢蓮為其編纂的年譜來看,可觀察出陳繼儒的形象與特

色。而這些形象與特色,正與其性格和當代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綜述為以

下五點:

第一、他的文采博學與文學地位無庸置疑。年紀尚輕便受到許多文壇前輩

的肯定,詩書文詞皆極風致,書畫鑑賞亦有一定的造詣,從「或刺

9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35。

Page 3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

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競相購寫。徵請詩文者無虛日」10便

可看出他的文章著作,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第二、對當代獨特且突破性的反向思考。在明代八股取士的制度下,他能

思考此一制度的不合理,認為八股取士,只是看其科舉成績,並無

法判別君子小人。

第三、獨特的性格。承接上一點,未到而立之年便毅然焚衣冠而歸山林,

視功名如嚼臘,可見他有別於世間「競爭於科舉之功利主義」的文

人,這都顯現出陳繼儒不同於常人的「狂」,與不陷入科舉功名泥

淖的「智」。

第四、交遊廣闊。無論是道士僧人、名儒文士、縉紳權貴,都是陳繼儒交

往的對象。陳繼儒的個性本就喜歡在外面走動,史書中嘗言:「性

喜獎掖士類,履常滿戶外,片言酬應,莫不當意去。」11便可見一

斑;另外,有一部份也是因為陳繼儒本身的文采博學與高知名度,

自有名儒豪紳前來結交。

第五、關心百姓民瘼。陳繼儒即使歸隱山林,面對百姓民生問題,仍多次

上書陳情,希望政府當局為百姓著想。如前文所提〈煮粥條議〉、〈金

山衛議〉、〈惠桂二王祿米議〉以及陳情阻止方岳貢拆毀民房以禦敵

之事等等,無一不是站在基層百姓的角度思考。12而陳繼儒的關懷

善心,早在他三十一歲設館於沈氏荒圃時便可看出。那年大饑,有

窮寒學生不及饔飡,陳繼儒便請人煮稀飯幫助學生;而這場飢荒,

延續到隔年,顧光祿捐十萬以助役13,也是陳繼儒居中策劃的。除

了史書記載眉公對民生的關懷之外,熊劍化所作之〈陳徵君行畧〉14

10 同注 3。 11 同注 3。 12 參閱頁 17~18。 13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17~418。 14 (明)熊劍化:〈陳徵君行畧〉(《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Page 3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

也有相同的記錄。

以下,對照並整合陳夢蓮所作年譜、史料以及凃柏辰先生之學位論文,附上

陳繼儒年譜以供參考:

歲數 年份 事蹟

一歲 嘉靖三十七年(西元 1558年) 陳繼儒之父陳濂石三十九歲。

三歲 嘉靖三十九年(西元 1560年) 陳繼儒之妻衛氏出生。

四歲 嘉靖四十年(西元 1561年)

繼儒同窗好友友王衡出生。

時年太湖、東南等地區發生水災。

九歲 嘉靖四十五年(西元 1566年) 於周雲汀先生門下學習。私號半石山人。

十歲 隆慶元年(西元 1567年) 浙江巡按龐尚鵬推行「十段錦」(此為一條鞭法之前身)。

十一歲 隆慶二年(西元 1568年) 隨胞兄陳紹儒一同讀書。

十三歲 隆慶四年(西元 1570年) 開始學習舉子藝。

十四歲 隆慶五年(西元 1571年)

學習種類旁及五經子史。曾經希望一閱《戰國策》而不可得,

誤從總戎家借之,後手摘一冊以藏。

十六歲 萬曆元年(西元 1573年)

拜何三畏先生為老師。

張居正擔任朝廷首輔。

十九歲 萬曆四年(西元 1576年) 張居正任用潘季馴整治黃河。

二十歲 萬曆五年(西元 1577年)

陳繼儒舉行冠禮。

此年發生張居正奪情事件。

二十一歲 萬曆六年(西元 1578年)

陳繼儒參加童子試得到第一名,深受華亭縣令楊東野賞識。

徐階與陳繼儒談學習之事,甚是欣賞繼儒。陳繼儒與徐階相交。

二十二歲 萬曆七年(西元 1579年) 陳繼儒娶衛氏為妻。

1999 年)第 53 冊,頁 385~386。

Page 3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

陳繼儒之母過世。

二十三歲 萬曆八年(西元 1580年)

於王昇之家教書。與唐元徵、董其昌、何士端……等人結「十

八子社」。

二十四歲 萬曆九年(西元 1581年) 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

二十五歲 萬曆十年(西元 1582年)

陳繼儒赴南京參加科舉。

同年張居正去世。

二十六歲 萬曆十一年(西元 1583年)

館於王錫爵家,與王衡一起讀書於支硎山。

與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及王錫爵、王鼎爵兄弟結識。

二十七歲 萬曆十二年(西元 1584年) 陳繼儒鄉試失敗,始視功名如嚼蠟。

二十八歲 萬曆十三年(西元 1585年)

和王衡一同參加應天兆試。閏九月,與王世貞飲於弇園飄渺樓。

此年發生了「渾河之戰」。

二十九歲 萬曆十四年(西元 1586年)

與友徐孟孫隱居小崑山,建「乞花場」供奉陸機、陸雲,王世

貞有撰記。

歲大祲,陳繼儒上書朝廷,請蠲賑。

三十一歲 萬曆十六年(西元 1588年)

於沈氏荒圃設館,為當時何園觀濠堂。

此年仍舊有大饑荒。

潘季馴再次治理黃河。

三十二歲 萬曆十七年(西元 1589年) 荒災持續,顧正心捐租十萬,此為陳繼儒居中策劃。

三十三歲 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 陳繼儒與顧憲成一同至秀州遊玩。

三十四歲 萬曆十九年(西元 1591年)

徐澤夫贈五十畝田作為仲醇館餼。此年同事澤夫於徐階之水西

園。

三十五歲 萬曆二十年(西元 1592年) 此年發生「寧夏之役」以及第一次的「朝鮮之役」。

三十六歲 萬曆二十一年(西元 1593年) 發生三王並封事件。

三十七歲 萬曆二十二年(西元 1594年) 與孟直夫郊居,編成《香案牘》一書。

三十八歲 萬曆二十三年(西元 1595年) 《寶顏堂秘笈》付諸刻印。

Page 3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

三十九歲 萬曆二十四年(西元 1596年) 發生「礦稅之禍」,民受其害。

四十歲 萬曆二十五年(西元 1597年) 陳繼儒建婉孌草堂與讀書臺於小崑山。

四十一歲 萬曆二十六年(西元 1598年)

《見聞錄》撰成。

爆發第二次「朝鮮之役」。

四十三歲 萬曆二十八年(西元 1600年)

顧憲成等諸名士邀仲醇入「東林講社」,陳繼儒婉拒。

此年發生「播州之役」。

四十四歲 萬曆二十九年(西元 1601年)

陳繼儒在新都吳懷謙處刻《逸民史》。

第一次「蘇州民變」。

四十五歲 萬曆三十年(西元 1602年) 父親陳濂石過世。

四十六歲 萬曆三十一年(西元 1603年)

陳繼儒於婁江刻《品外錄》。

此年發生「妖書案」。

四十八歲 萬曆三十三年(西元 1605年)

常熟縣令耿橘翻新子由祠,建造絃歌樓,邀請天下理學名士公

開講社,亦邀請陳繼儒。陳繼儒以生病為由婉拒。

四十九歲 萬曆三十四年(西元 1606年) 《寶顏堂秘笈正集》與《眉公雜著》出版。

五十歲 萬曆三十五年(西元 1607年)

章公覲割童山四畝贈與繼儒。

同年發生王錫爵密揭案。

五十一歲 萬曆三十六年(西元 1608年)

松江地區發生饑荒。陳繼儒倡議設立粥場於天馬山,以賑濟災

民,並上書朝廷,作〈煮粥條議〉。

五十二歲 萬曆三十七年(西元 1609年) 楊庭筠薦舉陳繼儒。

五十三歲 萬曆三十八年(西元 1610年) 陳繼儒集合文人重修泖橋澄鑒寺,並有作記。

五十六歲 萬曆四十一年(西元 1613年) 王時敏請陳繼儒刪訂王錫爵藏稿。

五十九歲 萬曆四十四年(西元 1616年)

陳繼儒摹東坡帖二十八卷。刻《晚香堂蘇帖》。

發生民抄董宦事件。

六十歲 萬曆四十五年(西元 1617年) 青浦縣令舉辦鄉飲,並邀請陳繼儒前往主持;陳繼儒以年老為

由推辭。

六十一歲 萬曆四十六年(西元 1618年) 陳繼儒建老是菴。

Page 3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

爆發「薩爾滸之戰」。

六十三歲 泰昌元年(西元 1620年) 此年發生「紅丸案」及「移宮案」。

六十五歲 天啟二年(西元 1622年)

章允儒欲在郡城西南建城。陳繼儒認為經費短缺,工作繁雜,

且時值民窮財缺;更何況郡城內外之民墳及民房甚多,不便遷

移。

此年發生「廣寧之戰」,王化貞、熊廷弼戰敗。

六十六歲 天啟三年(西元 1623年)

陳繼儒之妻衛氏過世。

吳甡薦舉陳繼儒。

六十七歲 天啟四年(西元 1624年) 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前往澎湖驅逐荷蘭人。

六十八歲 天啟五年(西元 1625年)

熊廷弼被殺。

魏忠賢誣陷佐光斗、周起元、楊漣、周順昌、繆昌期等人貪贓,

以致其陷於囹圄。

六十九歲 天啟六年(西元 1626年)

袁崇煥遼寧戰事報捷。

二次「蘇州民變」。

魏忠賢陷害忠良,殺高攀龍、李應升、黃尊素、周宗建等人,

此即為「六君子慘事」。

七十歲 天啟七年(西元 1627年) 袁崇煥寧錦戰事傳捷報。同年卻又有陝西王二起義。

七十二歲 崇禎二年(西元 1629年)

袁崇煥殺毛文龍。另外又有高迎祥起兵。

第一次「己巳之變」,清軍攻破遵化。

七十三歲 崇禎三年(西元 1630年)

何喬遠薦舉陳繼儒。

陳繼儒撰《松江府志》完稿。

七十四歲 崇禎四年(西元 1631年)

吳永順薦舉陳繼儒。

此年發生「大淩河之役」,明將祖大壽戰敗降清。

又有「吳橋兵變」。毛文龍之部將耿仲明、孔有德等人於登州

兵變,朝廷派四萬軍圍攻山東之登萊二州。之後,孔、耿二人

Page 3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

率領部隊投降皇太極。

七十五歲 崇禎五年(西元 1632年)

陳繼儒作〈惠桂二王祿米議〉一文,談松江地方人民祿米進貢

之困擾。

七十六歲 崇禎六年(西元 1633年)

魏士章薦舉陳繼儒。

章公覲贈山四畝與繼儒。

七十九歲 崇禎九年(西元 1636年)

二次「己巳之變」,清軍破保安、萬全等地。山西一帶發生饑

荒。

此年李自成自號「闖王」。

八十歲 崇禎十年(西元 1637年)

解學龍薦舉陳繼儒。

作〈布稅議〉,談論松江人民以布代繳稅賦,然此舉人民耗費

財力太甚,人民不堪負荷。

三次「己巳之變」,清軍破昌平、保安等地區。

八十一歲 崇禎十一年(西元 1638年)

陳繼儒屏跡東佘,猝聞流寇猖獗,當地官員欲拆毀城壕民房以

防賊,百姓甚為驚惶。陳繼儒向方岳貢陳情制止,城內外民房

方平安無事。

四次「己巳之變」,清軍破遵化、古北口、將軍石關、平古城

等地區。

八十二歲 崇禎年十二(西元 1639年) 此年陳繼儒去世,享壽八十二歲。

第二節 交遊與個性

一個人的交友狀況與他的個性、學經歷、興趣、時代環境等因素有很大的關

係,陳繼儒也不例外。

從史書及方志中已可初步瞭解,陳繼儒的學識淵博、前輩對之讚賞有加。他

Page 3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

擅長書畫,對佛道感興趣,從年譜與別人為他所作墓誌銘中,更能暸解他的生平

行事及個性。今分四點論述如下。

一、交友與文名

陳繼儒為晚明文學大家,但赴試失利,未到而立之年已視功名如嚼臘,因而

焚衣隱居。縱使如此,陳繼儒並不像一般的隱士,就此自放山林不問世事。事實

上,陳繼儒的人際關係相當不錯,而且交遊廣闊。

早年在參加童子試後,即受到華亭邑侯楊東野與徐階的賞識;之後與王衡一

起在支硎山讀書時,也受到王錫爵、王世貞等前輩的器重;不過,隔年與王衡赴

試,榜上見遺,因而興起焚衣歸隱之志。受到文壇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前輩所

看重,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等同是他的學問有這些大文豪的背書。再者,他做

學問的態度很精進,除了青少年時期為學不輟被岳父讚賞外,陳夢蓮在年譜中說

陳繼儒與同儕間「每試必互相冠軍」15即為明證。

陳繼儒三十四歲時,徐階之子徐澤夫贈與五十畝田,以為館餼。之後,與徐

澤夫更為莫逆之交;徐澤夫病而托孤,繼儒教導澤夫之子如親子弟。從這裡可看

出陳繼儒與徐家關係匪淺。不過陳繼儒與王家的關係也很深,除了年輕時與王衡

同窗,在五十六歲又受王衡之子、王錫爵之孫王時敏所邀,刪定王錫爵的藏稿,

而成《文草》、《奏草》、《牘草》三部文集。16

文壇上的文友,有一些是陳繼儒年輕時就結識的,有一些則是因陳繼儒的名

15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12。 16 凃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年),頁 220。

Page 3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6

氣而前來拜訪或相邀。即便未到三十歲就焚衣冠投山林,但陳繼儒的聲名無論在

官場或在民間依舊相當大。例如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曾說:「遠而夷酋土司,

咸丐其詞章;近而酒樓茶館,悉懸其畫像。甚至窮鄉小邑,鬻粔市鹽豉者,胥被

以眉公名,無得免焉。」17又如《華亭縣志》記載朱彝尊序其詩:「吳綾越布皆被

其名,竈妾餅師徵呼其字。」18都可見陳繼儒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不只民間市

井如此喜愛,像顧憲成、耿橘等文人也相當推崇,欲邀陳繼儒進入講社。然而陳

繼儒面對這些東林文人本就相當保守謹慎,是以一概婉拒。

二、旅遊及文物鑑賞

陳繼儒歸隱之後,除了買乞花場祀二陸、設館教書、關心民瘼之外,也漫遊

山林、造訪古剎,例如:與顧憲成同游秀州。又如:幾次拜訪泖橋澄鑒寺,甚至

集合眾人籌劃重修佛寺;〈重脩泖橋澄鑒寺記〉一文便是記載此事。這些旅遊經

歷,陳繼儒有其他遊記類的文章紀錄之,在其筆記或散文中皆可見遊玩景象或參

與之友人。例如〈游桃花記〉中便記下參加的文人和行程:

……余以花朝後一日,呼陳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賓

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東,有桃花蓊然。……19

陳繼儒在《香案牘》的序中曾寫道:「甲午三月,郡文學就試荊溪,余出城南讀

書孟直夫郊居。」20從以上兩段文字可見陳繼儒與孟直夫的交情。甚至後來還與

17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85 年),〈丁集下‧陳徵士繼儒〉,頁

637。 18 (清)馮鼎高:《華亭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年 3 月臺一版),卷十四,頁 624。 19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 138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史兆斗刻本景印,1995 年),頁 9a-b。 20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序,頁 2391。

Page 3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7

孟直夫一起篩選仙人傳說,以令《香案牘》成書21。

除了造訪山林之外,陳繼儒與人交往之活動,還有到朋友家觀賞書畫、古物

等收藏。例如《太平清話》中提到:「顧光祿有唐朝人兄妹共寫法華經七卷,細

如蠅鬛,後題云燕子女丁,問之無能之者,楷法甚精。」22 雖然文章主旨是觀賞

書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與朋友來往互動的活動之一。又如《妮古錄》

中有一段記載:

徐澤夫長君溢我,藏吳道子三十二相觀音水墨卷子,其上標題細字,

字小而極軒翥寬綽有勢;又有王右軍月半帖,絹甚損,然筆法直是晉人風

氣。23

又:

項子京藏紫端石子硯,如羊肝不穴研池,而細滑可翫。其研匣銀胎外

漆之,以寶珠為足,蓋陰有金書題名「隆池彭年同高陽許初觀」,又「田

汝成拜觀」,又「黃姬水與柘湖漳餘鑒」、「三橋文彭文水文嘉同五湖陸師

道過天籟閣賞」。上又有篆「酉室」二字。24

前一則為觀賞「莫逆之交」徐澤夫家中所收藏的吳道子觀音水墨,以及王右軍的

月半帖;後一則為記錄明代著名的書畫鑑賞家項子京所收藏的寶硯。《妮古錄》

中,大抵皆為繼儒記錄著名的書畫,以及珍貴的器物;然而,如前所述,欣賞書

畫古器,也是他的人際活動之一。如果陳繼儒與這些收藏者的關係不密切,他又

21 同注 20。 22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0。 23 (明)陳繼儒:《妮古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368~2369。 24 (明)陳繼儒:《妮古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387。

Page 3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8

怎能觀賞得到;如果觀察得不夠細膩,他又如何記錄這些名貴的收藏品。

從諸多的交遊情況而論,也印證了史書中所言,陳繼儒「履常滿戶外」25。〈空

青先生墓誌銘〉中的幾段問答甚是有趣:

……曰:「曷不仕?」曰:「仕者如梓匠焉,規矩準繩靡不習焉。主人

勿呼則退,而束手與妻拏老于蔀屋之下,有如思耀技能而身拾一榱一題,

日刓而月削,曰:『吾工梓匠如是,而何不以召我?』則非狂必愚。」……26

又:

……曰:「曷不為儒者?」曰:「儒,至人之稱也。我學人而已,何事

儒。」曰:「曷不他居而居於斯?」曰:「吾貌癯削,而衣田衣、而冠山冠。

以遊於縉紳中,則笑其太質;以入於鹿豕中,則疑其太文。我處於不質不

文之間,使縉紳鹿豕交相迷失,而不知吾為若何人氏。我以此老矣。」……27

這幾段文字,除了呼應了陳繼儒不出仕與常遊山水等活動,也一定程度的表現出

陳繼儒為何不願當官的思維;而陳繼儒的廣泛交遊,亦可看出其遊戲人間而不欲

人知的心態。

三、明哲保身

陳繼儒因文學而得名,朱彝尊序其詩言:「吳綾越布皆被其名,竈妾餅師爭

25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九十八,頁 7631。 26 〈空青先生墓誌銘〉,(《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第 53 冊,頁 378~379。 27 〈空青先生墓誌銘〉,(《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第 53 冊,頁 380~381。

Page 4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9

呼其字」28,即可見陳繼儒受歡迎的的程度。然而,即使知名度如此高,顧憲成

等名士欲招陳繼儒進「東林講社」,陳繼儒卻辭謝不往,可視為陳繼儒對政治圈

保持距離的表現。東林講社的主要成員,後來幾乎陷入黨爭風暴,所以陳繼儒會

與之保持距離並不意外。

陳繼儒會對政治圈有某些程度的排斥,或許年少時師承徐階乃原因之一。在

此,不得不略提徐階生平,因為陳繼儒的一些作風及個性,確實受其影響。

徐階是一位堅持自我原則及想法的文士,從《明史》的一段敘述可見:

……帝用張孚敬議欲去孔子王號,易像為木主,籩豆禮樂皆有所損抑。

下儒臣議,階獨持不可。孚敬召階盛氣詰之,階抗辯不屈。孚敬怒曰:「若

叛我。」階正色曰:「叛生於附。階未嘗附公,何得言叛?」長揖出。……29

徐階正氣凜然,不同意張孚敬貶抑孔子,此舉本就容易得罪人,加上常有與朝中

重臣意見相左處,更容易樹敵。在朝廷,最忌諱徐階者為嚴嵩。嚴嵩「怙寵弄權,

猜害同列」30,曾將夏言置於死地,而徐階曾為夏言所薦,因此嚴嵩對徐階亦甚

忌憚。徐階曾反對皇帝將孝烈皇后祔廟,以至觸怒皇帝;嚴嵩勢力龐大,且因徐

階請立太子之事,嘗與皇帝對談中說道「階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31,徐階自

忖未可與嚴嵩爭,故行事更低調與謹慎。即便如此,嚴嵩從未放棄中傷徐階。當

有人密疏咸寧侯仇鸞罪狀時,嚴嵩便想以「階與鸞嘗同直」32欲陷害徐階,直到

發現這份密疏實為徐階所發方愕然而止,但也因此更忌憚徐階。

嚴嵩並不是唯一敵視徐階的朝廷官員,其後之高拱、郭朴、張齊等人也多有

上書劾階之事;甚至在張齊挾怨中傷徐階,徐階藉此請歸,之前劾階不成的高拱

28 同注 18。。 29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1。 30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2。 31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3。 32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3。

Page 4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0

又出來大肆攻擊徐階,直到徐階的學生張居正出面,此事方告一個段落。從這些

朝廷政敵之間的鬥爭,不難看出宮廷環境之凶險;而徐階的歸隱,其中一部份是

因為年紀,更大部份是想遠離官場中爾虞我詐的紛紛擾擾。

其實,在徐階離開朝廷之後,張居正被重用為宰相,而他也的確想要有一番

作為及改革,期望可以興利除弊;無論國防、吏治或經濟,他都提出了相當重要

的政策,很有名的「一條鞭法」即是張居正所制定。然而,縱使張居正在政策執

行上的立意良善且有實質成績,但他的個性較為剛愎自用,排除異己便成了他的

手段,也因此得罪了許多文士與官員,黨同伐異的政壇氣氛就這樣逐漸形成。33

當初,陳繼儒參加童子試,徐階就甚為賞識,陳繼儒之後與徐階之子徐澤夫

更成為莫逆之交。故陳繼儒與徐家交情甚深,受徐家影響甚鉅;依照邏輯,對於

恩師曾在朝廷中所經歷過的紛擾,自是相當瞭解。再者,張居正掌政時期到他過

世之後,政壇中黨爭風氣與肅殺氣氛逐漸蔓延。因此,陳繼儒對朝廷長期以來朋

黨鬥爭的情形是相當敏銳。所以,縱使陳繼儒曾與顧憲成同遊秀州34,他後來依

舊拒絕顧憲成邀請入講社,無非是為了避開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漩渦。另外,在

萬曆三十三年,琴川耿侯翻新子由祠、建弦歌樓,延四方理學名士公開講社35;

萬曆四十五年,青浦邑侯徐公舉賓筵大典36,陳繼儒都一律婉拒。從這裡都可看

出陳繼儒面對一些或有政治紛爭的人物時,其交流互動是相當謹慎。然而,不只

閃躲政治官場這一點受徐階影響,徐陳兩人對基層的關懷可說步調一致。

前文曾提到,陳繼儒雖然在野但相當關懷民瘼;而徐階為官時也非常關心民

生與基層士兵,例如: 33 黃桂蘭:〈晚明文士風尚〉(《東南學報》,1992 年 12 月,第 15 期),頁 139~158。 34 凃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年),頁 219。 35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31~432。 36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46~448。

Page 4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1

……倭躪東南,帝數以問階,階力主發兵。階又念邊卒苦饑,請收畿

內麥數十萬石,自居庸輸宣府,紫荊輸大同。……37

外敵來犯,依照常理本應發兵剿敵,徐階的主戰意見並沒有錯;然而,他隨後又

請示收麥以供我軍,對前線士兵的關懷無庸置疑。另外,徐階曾上奏,奪景府所

占陂田數萬頃還之於民38,顯見徐階對人民生活的關心。

總之,陳繼儒幾乎不深入與東林黨人或講社人士打交道,但並不代表他就與

官場完全斷絕往來,因為他所關心的民生問題,也只能由官方解決。然而,他接

近政治圈也僅止於此,其他時候,面對官場依舊秉持著相當保守的態度。

四、個性特點

交友情形與人際關係,在討論陳繼儒的形象上是相當特別的。第一、陳繼儒

的交友除了文人外,還有道士與僧人,雖然可見其交遊廣闊,但佛道畢竟是完全

不同之宗教。第二、乃所結交朋友的人品素質。在〈陳眉翁先生行跡識畧〉中有

一段文字提到陳繼儒對品格與是非價值觀的堅持之文字:

……與子言孝,與弟言恭,凡家人唯諾趨侍,儼若朝典。即通家子稍

涉匪類,每正詞切責不少……39

洪瀾對陳繼儒的評論,字裡行間皆呈現陳繼儒對孝悌的重視,且家中行禮如儀,

宛若朝典;即便世交好友之子嗣,若結交邪惡之徒,他會義正辭嚴加以責備。董

37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4。 38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十三,頁 5636。 39 (明)洪瀾:〈陳眉翁先生行跡識畧〉(《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

版社,1999 年),第 53 冊,頁 394。

Page 4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2

其昌雖與陳繼儒齊名,且文學書畫亦是當代翹楚,但董氏的品德在歷史上頗有爭

議,這是其衝突性。

不過這些情形還是可以解釋的:一、縱使佛道兩者有宗教上的差異,但佛、

道皆為陳繼儒年輕時就感興趣的,在其文章中有不少談論佛道二教之思想,而且

明朝時宗教本就多元,加之當時三教有合一之現象,他交友廣闊,同時結交此二

宗教人士,並與之談佛論道、同遊山水,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二、一些品德

有所爭議的人,陳繼儒仍與之交往,可歸因於陳繼儒本來就不是管寧「割席斷義」

的個性,正如〈陳眉翁先生行跡識畧〉中所提:「先生無圭稜,無囘互,與人交,

朗月和風,穆然無競。」40陳繼儒與人交往是較為圓融的,不會與人相爭;再者,

陳繼儒與董其昌從年輕就認識,一起讀書切磋的同窗情感並不是說斷就能斷,這

也是為何「民抄董宦」事件過後,也不見陳繼儒與董其昌絕交。

從這些史料來看,陳繼儒是充滿衝突性的一個人。他毅然決然歸隱山林,成

為了山人隱士,但又喜歡與人結交,「性喜獎掖士類,履常滿戶外」41,卻又「足

跡罕入城市」42;他不太和具爭議性的文士或官員打交道,拒絕東林人士邀請講

社,甚至多次婉拒朝廷徵召而得「徵君」稱號,但他卻多次為了百姓的問題向官

府建言;他注重品德,卻又有董其昌這種人品極具爭議性的朋友。前面說他個性

「無圭稜,無囘互,與人交,朗月和風,穆然無競」43,但在《狂夫之言》中,

也有陳繼儒與他人討論一些歷史事件,並在之後嘲諷對方應多讀點書的情況,例

如:

或問于余曰:「孔明亦有失處。東結孫吳,西攻曹操,此定局也。雲

40 同注 39。 41 同注 3。 42 同注 3。 43 同注 39。

Page 4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3

長守荊州時,權遣使為子求婚,雲長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遂有白

衣搖櫓之禍。孔明此處少調停,此一失也。治蜀時,不置史官,文獻闕略,

此二失也。嘗薦姜維于蔣琬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又曰:『伯

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存心漢室,而苦無人教軍事。』

嘗遣詣宮覲見主上。後姜維以此自恃,每欲興舉大事,卒至漢亡,此三失

也。後主愛宦人黃皓,皓便嬖慧佞,孔明不能屏之使去,此四失也。」余

應曰:「此係君讀史不熟耳!雲長在荊州時,孔明方鎮守成都,相去幾千

里,孫權倉卒求婚,孔明豈能照點得及?孔明嘗與法正、劉巴、李嚴、伊

籍共造蜀科,當必念及史官一事;况平日所至,營壘井竈,圊溷藩籬障塞,

皆應繩墨。如此鎖碎,尚且周到,史官安得獨闕?想蜀亡之後,收圖籍者

無人,遂至廢失;據孔明文集有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今

一字不見,則蜀史可知矣。姜維之才,自琬偉之後,實鮮其比。維本羈旅

託國,每見黃皓恣擅,啟後主殺之。後主曰:『皓奔走小臣耳,何足介意?』

維見皓枝附葉連,懼于失言,遜詞而出;而皓亦欲廢維,維以此亦危懼累

年,出征不復還成都,一以伸討賊之義,一以避黃皓之讒。孔明六出祈山,

亦是此意。然而不復剪去黃皓者,又有妙處。蓋孔明當先主託孤時,其不

才自取之語,孔明已負不安;若黃皓一宦官耳,却又與之惱噪,必除之而

後已,後主不懼則疑。故出師之後,但以駕馭事付之董允。允常數責于皓,

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然後主尚不能忘于允,曰:

『嘗見董允切齒黃皓,我嘗恨之。』則情事可知矣。孔明所以放他一路,

不惟得相臣大體。即吳魏之反間,黃皓之傾危,不得而入也。看來孔明何

嘗有失?君請熟讀史自見耳!」44

文中兩度要求對方先熟讀史書,並針對對方批評孔明一一擊破,單就此例,怎麼

看都不像是「穆然無競」。以上事例,皆可看出陳繼儒性格上多元與擇善固執的

44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867~3868。

Page 4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4

地方。

其實陳繼儒是相當堅持原則的一個人。多方交友,反映了陳繼儒的文名與興

趣,名氣是建立在他的才華上,受歡迎的程度取決於整個社會的流行趨勢以及對

他才華的肯定,這並不是他所能控制的。〈空青先生墓誌銘〉中說:「遊於縉紳中,

則笑其太質;以入於鹿豕中,則疑其太文。我處於不質不文之間,使縉紳鹿豕交

相迷失,而不知吾為若何人氏。我以此老矣。」45便足以證明,陳繼儒喜歡自由

自在與人相交,而不是很在乎別人到底知不知道他是誰;喜好書畫古董文章,純

粹只是因為興趣嗜好,並沒想過以此聞名天下。他接觸官府或一些文士,乃為了

關心民生與社會基層問題,是因其民胞物與的關懷及善心,並非為了當官;也因

謹慎自保的作風,避免陷入黨爭的泥淖。另外,陳繼儒對歷史所記載的現象很重

視,他認為歷史相當重要,尤其是從某些字裡行間,可看出陳繼儒對一些歷史人

物的尊崇;他會帶點譏諷語氣回應對方,也只是表現出他對歷史的在乎。此外,

關於董其昌的品德與陳繼儒要求的品德標準相衝突,只因他並非如管寧般的「割

蓆斷義」;再者,如前文所述,兩人從年輕時即建立的同窗情誼並非說斷就斷;

更何況「無圭稜,無囘互,與人交,朗月和風,穆然無競」46,也正可解釋陳繼

儒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其實是脾氣相當溫和的一位文人。

第三節 著作

陳繼儒的學問淵博,在當代名氣響亮,前文已提過,凡市井中的竈妾、餅師、

鬻粔、市鹽豉者、酒樓、茶館……等職業,無一不想與之沾上邊。這些市井職業

爭相用其名號,就商業目的而言,無非想藉此增加自己的營收,就像今日許多食

45 同注 27。 46 同注 38。

Page 4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5

衣住行育樂等相關產品販售業,爭請演藝圈或職業運動圈的公眾人物代言一般。

然而,不僅市井基層業者想使用他的名號,就是文壇上也有想藉陳繼儒名號

來增添自身文章光采者;因此,有一些署名為陳繼儒的文章,實為他人冒名偽作。

這應該與陳繼儒享有盛名,許多人想請他為自己的文章作序、作跋有關。

陳繼儒博學多聞,亦是著名的藏書家,除了婉孌草堂外,又有寶顏堂、頑仙

廬、來儀堂等讀書藏書之處,藏書可謂豐富。除了本身作品,亦收藏諸多文人名

士著作,時常閱覽校勘。

經過判斷並與前人研究成果相比對,為陳繼儒本身之重要著作,可信者大致

如下:《陳眉公先生全集》、《陳眉公集》、《白石樵真稿》、《晚香堂小品》、《晚香

堂集》、《寶顏堂秘笈》、《才子尺牘》、《古文品外錄》、《文奇豹斑》、《國朝名公詩

選》、《東坡禪喜集》、《逸民史》、《虎薈》、《見聞錄》、《狂夫之言》47、《辟寒部》、

《讀書鏡》、《太平清話》、《羣碎錄》、《枕譚》、《珍珠船》、《銷夏部》、《邵康節先

生外紀》、《香案牘》、《妮古錄》、《偃曝談餘》、《筆記》、《眉公詩鈔》、《巖棲幽事》、

《書蕉》、《安得長者言》、《養生膚語》、《酒顛補》、《茶董補》、《書畫史》、《佘山

詩話》、《福壽全書》、《讀書十六觀》、《眉公雜著》、《松江府志》、《建文史待》、《古

今韻史》、《眉公十集》、《秦漢文膾》、《古論大觀》等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有些為單獨成書,有些在後來或是近代則被合輯收錄。例如:

一、《陳眉公四種》48即是收錄《太平清話》、《偃曝餘談》、《羣碎錄》、《枕譚》四

本著作;二、《筆記小說大觀》則是收錄《虎薈》、《見聞錄》、《狂夫之言》、《辟

寒部》、《讀書鏡》、《太平清話》、《羣碎錄》、《枕譚》、《珍珠船》、《銷夏部》、《邵

康節先生外紀》、《香案牘》、《妮古錄》、《偃曝談餘》、《筆記》等十五部筆記作品;

三、《叢書集成》除了和《筆記小說大觀》一樣收錄《虎薈》、《見聞錄》……等

47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凡五卷,包含《狂夫之言》三卷及《續狂夫之言》兩卷。 48 (明)陳繼儒:《陳眉公四種》(台北市:廣文書局,1968 年)。

Page 4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6

十五部作品之外,又收錄了《巖棲幽事》、《書蕉》、《安得長者言》、《養生膚語》、

《酒顛補》、《茶董補》、《書畫史》、《佘山詩話》等作品,以及為百姓民生問題發

聲的〈煮粥條議〉。

另外,值得特別注意者為《寶顏堂秘笈》。其書共分〈祕〉、〈正〉、〈續〉、〈彙〉、

〈廣〉、〈普〉六部份,為彙編眾多文人不同作品的一部著作,〈祕〉之部分為陳

繼儒收錄自己的作品,〈正〉、〈續〉、〈彙〉、〈廣〉、〈普〉五個部份,大多收錄他

人作品再加以彙編成書。《寶顏堂秘笈》中所收為陳繼儒著作者,包含了《見聞

錄》、《珍珠船》、《妮古錄》、《羣碎錄》、《偃曝談餘》、《巖棲幽事》、《枕譚》、《太

平清話》、《書蕉》、《筆記》、《書畫史》、《安得長者言》、《狂夫之言》、《續狂夫之

言》、《香案牘》、《讀書鏡》等作品,此即本於陳繼儒的《眉公雜著》。

總之,陳繼儒有些作品會被重複收錄於不同的著作之中。藉由交叉比對後,

可見《陳眉公先生全集》、《寶顏堂秘笈》、《白石樵真稿》、《晚香堂集》、《晚香堂

小品》、《眉公雜著》……等,皆有一些文章是重複收錄的。

茲就陳繼儒著作之作品與卷數,表列於下:

NO. 書名 卷數

1 《陳眉公先生全集》 60

2 《陳眉公集》 17

3 《晚香堂小品》 24

4 《晚香堂集》 10

5 《白石樵真稿》 24

6 《虎薈》 6

7 《見聞錄》 8

8 《狂夫之言》(含《續狂夫之言》) 5

Page 4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7

9 《辟寒部》 4

10 《讀書鏡》 10

11 《太平清話》 4

12 《羣碎錄》 1

13 《枕譚》 1

14 《珍珠船》 4

15 《銷夏部》 4

16 《邵康節先生外紀》 4

17 《香案牘》 1

18 《妮古錄》 4

19 《偃曝談餘》 2

20 《筆記》 2

21 《巖棲幽事》 1

22 《書蕉》 2

23 《安得長者言》 1

24 《佘山詩話》 3

25 《養生膚語》 1

26 《茶董補》 2

27 《酒顛補》 3

28 《書畫史》 1

29 《讀書十六觀》 1

30 《福壽全書》 6

31 《才子尺牘》 1

32 《眉公詩鈔》 8

33 《寶顏堂秘笈》 464

Page 4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8

34 《逸民史》 20

35 《眉公雜著》 47

36 《文奇豹斑》 12

37 《國朝名公詩選》 12

38 《東坡禪喜集》 9

39 《古文品外錄》 24

40 《松江府志》 94

41 《建文史待》 30

42 《古今韻史》 12

43 《眉公十集》 4

44 《秦漢文膾》 5

45 《古論大觀》 40

小結

從《明史》、《方志》、《墓誌銘》……等史料中,可初步瞭解陳繼儒這個人;

然而,若欲深入探討陳繼儒及其所處時代,即不得不藉其作品作進一步分析討

論。

在對陳繼儒生平的初步探討中,大抵可歸納出幾個重點。首先、是他不同於

一般人的思維,視功名如嚼蠟,毅然決然奔向山林;然而,由於才華超群、博學

強識,加上對書畫古物鑑賞的造詣,縱然身為在野隱士山人,但在當代卻與潮流

畫上等號,上至諸方名士,下至市井百業,皆對他相當崇拜敬重。其次、是他對

於民生問題總是相當關懷,無論是饑荒問題,抑或是因戰亂與建城所產生的居住

問題,陳繼儒總是以行動表現出對基層百姓的關心。第三、陳繼儒交友廣闊,年

Page 5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39

輕時才華受到徐階、王錫爵等前輩的肯定,前後也與許多相當優秀的文人或名士

結識,包括董其昌、王思任、唐文恪、何士端、方學憲、王衡、徐澤夫、孟直夫……

等人,也在歸隱之後漫遊山水與古剎,認識一些佛家與道教等方外之士。

而陳繼儒的行事風格與個性,表面上看似矛盾,實際上陳繼儒乃兼具了溫和

態度與秉持自我原則。除了文采與名氣外,溫和無稜角的個性是陳繼儒交友廣闊

的因素之一;然而,個性再溫和的人也有其底限,陳繼儒的底限即為「明哲保身」;

也因此,如顧憲成或耿橘之輩延請他前往講社,皆被婉拒。交友的謹慎保守,與

關懷民瘼的善良,除了本身的個性之外,受恩師徐階的影響也不小。

Page 5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0

Page 5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1

第三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奇幻類故事

陳繼儒早年對「長生之術」即有相當興趣,而且交往對象不只文人,道士與

僧侶亦有之。這些正可解釋他的筆記作品中為何會有不少關於佛道方面的故事或

文章。

以字面看,《說文解字》的解釋為「奇者,異也」、「不羣之謂」1,即非一般

人所認知的事物皆可謂之「奇」;「幻者,相詐惑也」,則解釋為:「詭誕惑人也」2,

用現在話來說,即怪異荒誕之事使人迷惑者。凡故事中會讓人迷惑的,無非是神

奇法術和情節,本章「奇幻類」即此之謂。主要探討為神仙、僧道與奇能異士的

故事。神仙,即一般宗教上所指的神仙。奇能異士,則指擁有超能力的人,以下

分「神仙、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以及「奇能異士的故事」兩部份論述之。

第一節 神仙、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

一、動物之幫忙與護衛

(一)佛家

自古以來,不論僧道,修行到某一個層次,或多或少都會有「超能力」出現。

1 (漢)許慎:《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十三刷),五篇上,頁 204。 2 (漢)許慎:《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十三刷),四篇下,頁 160。

Page 5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2

例如,陳繼儒在《虎薈》中,有一段記載:

龍湖普聞禪師,僖宗第三子也,入山墾種。後谷口之人相謂曰:「僧

入山經今不出,必為虎所啖。」往視之,見茅廬一所,行者數人,指呼百

諾,而重崗複嶺,菜已青矣。蓋耕地播種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3

這個傳說主要敘述的主角,是龍湖普聞禪師,唐僖宗第三個兒子。從表象看,皇

家嫡嗣的身份確是尊貴非凡,但就故事主角的奇特性來看,「得道高僧」才是陳

繼儒所要表達的人物屬性。姑且不論「得道高僧」四字,一個故事主角塑造的成

功與否,大多在情節的建構而不明言主角的偉大神奇,卻能讓人讀完就直覺他是

得道高僧。這則故事的特點,即在其創造三個情節帶出普聞禪師的高僧身份:一、

一般人認為普聞禪師入山後,必為虎所食。結果,非但禪師毫髮無傷,墾種之處

的青菜都已種好了。二、耕地播種者為山神所提供。三、被指揮耕種的行者們是

虎所變化。

山神的幫助,虎變為人的幫忙,這部份與《珍珠船》中所提到的「真悟寺高

僧」的作用相同:「藍田山真悟寺高僧寫涅槃經,羣鴿自空中銜水添硯。」4就故

事情節來說,高僧寫經而有群鴿銜水添硯相助,即符合了動物相助高人的意義。

然而,若就傳說的流傳淵源,此情節亦見於唐詩之中:

……往有寫經僧,身靜心精專。感彼雲外鴿,羣飛千翩翩。來添硯中

水,去吸巖底泉。一日三往複,時節長不愆。經成號聖僧,弟子名楊難。

誦此蓮花偈,數滿百億千。身壞口不壞,舌根如紅蓮。顱骨今不見,石函

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6。 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50。

Page 5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3

尚存焉。……5

這首詩為唐朝白居易的〈遊悟真寺詩〉,詩中所寫的「雲外鴿吸泉添硯」,正同於

筆記中「群鴿銜水添硯」,牠們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寫經高僧。雖然筆記中描述

的地點是「真悟寺」,白居易詩所言是「悟真寺」,但就情節內容探討,是一般無

二的。而此故事情節的時間,則可往前推至白居易所在的唐代。

有關普聞禪師的神奇故事,在《五燈會元》中也有記錄,甚至道出「龍湖」

的由來:

……辭去至邵武城外,見山鬱然深秀,遂撥草,至煙起處,有一苦行

居焉。苦行見師至,乃曰:「上人當興此。」長揖而去。師居十餘年,一

日有一老人拜謁,師問:「住在何處?至此何求?」老人曰:「住在此山,

然非人,龍也。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死,願垂救護。」師曰:「汝得罪

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可易形來。」俄失老人所在,視坐傍有一小蛇,

延緣入袖。至暮雷電震山,風雨交作。師危坐不傾,達旦晴霽,垂袖,蛇

墮地而去。有頃,老人拜而泣曰:「自非大士慈悲,為血腥穢此山矣,念

何以報斯恩。」即穴巖下為泉,曰:「此泉為他日多眾之設。」今號龍湖。

邦人聞其事,施財施力,相與建寺,衲子雲趨。……6

這兩則普聞禪師的故事,相當具神異性,陳繼儒會記下這則故事,顯現他對佛家

高僧的神奇傳說相當感興趣。普聞禪師「龍湖」名號的由來,可見上述《五燈會

元》的故事,故事中龍的報恩方式是「穴巖下為泉」,正和筆記中另一則傳說異

曲同工:「南岳思大禪師,有二虎引師登嶺,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是

5 (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全唐詩》,第七冊,明倫出版社,1976 年 5 月,初版),卷四

百二十九,頁 4736。 6 (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 年 4 月,初版)中冊,卷六,頁 315~316。

Page 5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4

也。」7雖然此則與龍之報恩不同,但動物對高僧表達敬仰是一致的;更重要的

是「動物因崇敬高僧而創造泉水」這一部份,兩者是相當接近的。

(二)道家

除了對佛教有興趣外,陳繼儒對道家故事也相當注意,例如:「王暉種黃精,

虎為之耕,豹為之耘。出入亦乘虎豹,具韉轡,行鞭策,如乘馬。」8這段記載

淺顯易懂,在《香案牘》中亦有收錄,字面上除了「王暉種黃精」簡稱為「暉種

黃精」之外,其餘皆同。9從此則筆記,可見王暉的奇特處,或許正是其修行高

深才能駕馭虎豹。在此不妨反向思考,若非文中虎豹有靈性,豈能為王暉耕耘黃

精並成為他的坐騎。

有關服食養生,不僅如王暉一般擷取自植物,也有煉丹之法,例如:

張真人道陵,按方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

夜不假燭,髣髴有青龍白虎各一,常遶丹鼎;三年丹成。10

是故,無論張道陵煉龍虎丹或王暉種黃精,無非是為了服用而長生,正符合道教

服食的觀念;也符合了陳繼儒對長生之法的喜好,正如陳夢蓮所作年譜中之言:

「府君三十歲嗜長生之術。」11而從本段所談之「動物之幫忙與護衛」來看,張

真人煉丹時,有雲霧化成之龍虎繞鼎相護,更加提高層次,不只是凡間之動物而

已,甚至有神獸相助。

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1。 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0。 9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402。 1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4。 11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16。

Page 5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5

有一則高僧與野獸的互動,內容如下:

湖南觀察使裴休謁華林覺禪師,休問師有侍者否。曰:「有一兩箇。」

休云:「在什麼處?」覺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後而出。休大

驚。覺語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問師作何行業,感

得如斯。覺云:「會麼?」休云:「不會。」覺云:「山僧常念觀音。」12

與這個故事情節相同的,是另一則道人的故事:

宋聰道人結廬佘山之東峰,二虎大青小青侍焉。咸平中天旱人饑,盜

且作矣。室屋四面竹木實繁,潛有取者,而二虎衛之,不可得也。13

文中一開始即表明「道人」,故描述對象自是道教中人,與上述禪師有所區別。

雖然禪師故事的主軸是裴休相訪,道人故事的主軸是衛盜竊取;然而,兩人都有

二虎侍衛,巧合的是二虎之命名方式也頗為相似。這也可以看出一個特點,即內

容主旨完全不同的故事,卻共同使用了其中相似的一或兩個情節去組合,此即「情

節單元」的運用展現。14

二、見動物反應而肯定行者

本段所談,是藉著動物的靈應,判斷高人是否真具備受人敬仰的本質。以虎

相驗,比較得道高僧與皇帝所相信的道士如下:

1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8。 1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5。 14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民國 96 年 9 月,再版一

刷),頁 4。

Page 5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6

沙門惠始,值魏滅法,始乃隱。至是振錫至宮門,吏白太武。武曰:

「趣斬之。」不能傷。時北園養虎於檻,武令以始餧之,虎皆怖伏不敢瞬;

左右請以天師試之,虎即虓吼。太武大驚,延始上殿再拜,許之復教。15

另外有:

天竺耆域,初來交廣,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舟人見是胡僧,輕而

不載。及舡達岸,域已前行。路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

下道而去。見者皆敬。16

都是隱含著「以動物之靈應證明得道高人」的內涵。其中,若以故事的角度來說,

沙門惠始與天竺耆域的故事模式較為接近:

(一)惠始逢朝廷迫害;耆域為舟夫輕視。二者皆一開始處於弱勢。

(二)帝以虎驗惠始與天師,虎見惠始而怖伏,見天師而哮吼;耆域道途

遇虎,虎弭耳掉尾,耆域撫其頭,虎去。雖然一為被動、一為主動,

但二者皆是以虎之崇敬與靈性相驗證。

(三)帝延請惠始上殿再拜,並允許復教;眾人見耆域撫虎頭,虎非但不

傷,反而敬之而去,故而尊敬耆域。二者皆有平反而受到崇敬的好

結局。

此外,陳繼儒筆記中也提到一則故事,就情節而言,與沙門惠始之故事相似:

南岳大禪道風既盛,有道士生妬害心,密告陳主,誣師乃北僧,受齊

1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0。 1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0。

Page 5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7

國券,斸斷岳心釘石興妖。帝遂遣使追師。使至石橋,忽見二虎跑憤、大

虵當路,使驚,乃誓曰:「我見思禪師當如佛想,若起惡心,任汝所傷。」

虎蛇乃退。17

兩位禪師皆被朝廷迫害,不同者在於一虎敬畏而伏,一虎與蛇護衛阻擋使者。從

故事中,可見當時佛道二教,因朝廷帝王之信仰而處於相當尷尬的情況。而此「岳

心釘石」事件可與前面「虎跑泉」18合在一起看,因為兩者所談之主角相同,即

南岳尊者慧思:

……乃以陳光大二年入居南岳,謂其徒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

此以後,必事遠遊。」先是,有梁朝高僧海禪師居之,一見如舊識,即以

是山俾師行道。師一日登祝融峯,岳神會棋,神揖師曰:「師何來此?」

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諾。」師即飛錫以定其處。神曰:「師

已占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平地而止。岳神乞戒,

師乃為說法要。一日師謂岳神曰:「它日吾有難,檀越亦當有難。」師指

巖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禪,為賊斷首。」尋獲枯骨一聚。至西南隅指大

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髏起塔以報宿修之恩。又至蒙密處曰:

「此古寺也,吾三生嘗託居此地。」因指人掘之,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

基,即築臺為眾說般若經。眾患無水,師以杖卓崖,虎因跑地,泉乃涌出。

大建元年,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覩山有勝氣,謀於眾曰:「此氣主褐衣法

王,彼盛則吾法衰矣。」乃鑿斷岳心釘石,為巫蠱事,埋兵器於山上,因

詭奏曰:「北僧受齊募而為之。」宣帝遣使考驗。初度石橋,有兩虎號吼,

使者驚退,次日復進。師曰:「檀越前行,貧道當續至。」越七日,度使

者尚未至,始飛錫而往金陵,四門皆見師入。使者既至,遂同進謁。帝坐

1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5。 18 同注 7,本章頁 43~44。

Page 5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8

便殿,見師乘空而下,梵相異常,驚悟其神,一無所問。以道士誣告罔上,

令案治之,罪當棄市。師請曰:「害人之命,非貧道意,乞放還山,給侍

僧眾亦足小懲。」帝可之,勅有司冶鐵為十四券,識道士十四名,周回其

上,封以勅印,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為大禪師。思大之名蓋

得於此。……19

這是《佛祖統紀》裡的記載,更清楚道出南岳思大禪師的故事。故事中,無論是

「虎跑泉」或「岳心釘石之禍」都有更詳細的描述。前者多了「岳神訪師,師為

其講法」,以及「行三地,言三世」的情節;後者則更明確談到「斸斷岳心釘石」

事件的來龍去脈,多了道士觀山氣的前因,也多了欺君受罰的後果。「此氣主褐

衣法王,彼盛則吾法衰矣」一語,可見道士並非泛泛之輩,有一定程度的法力或

道行,只因有爭鬥爭寵之心,而行不正之事。

在此,也須理解一個概念:「為何《佛祖統紀》對於南岳思大禪師此兩則故

事是接連寫下,而陳繼儒的筆記卻似是殘破地分別記下二則?」從這問題當中,

我們即可看出筆記小說的特點。例如《佛祖統紀》的敘述方法,是以類似太史公

寫作《史記》的作法,將描述對象的生平及特殊事蹟一路寫下;筆記小說的寫作,

是作者將所見所聞所讀隨筆記下,此即「筆記」之意。這也是為何雖然描述對象

及事件相同,但兩者無論是故事詳細程度與敘述筆法會差異那麼大。從這個例子

來看,「虎跑泉」20是在卷一,而「岳心釘石」事件放在卷四,唯一合理的推測,

即陳繼儒聽聞到這兩個故事之時間點有前後的差距。

三、藉動物行止測試行者定力

本段的動物是被高人作為判斷的依據或工具,動物所展現的靈應,是占事之

19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卷六,頁 119~120 20 同注 7,本章頁 43~44。

Page 6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49

象徵或預兆。例如《虎薈‧卷三》所記載:

介象入山求神仙,臥石上。有虎舐象額,象寤謂虎曰:「天使汝衛我

者汝留,若山神使試我者汝去。」虎乃去。21

表現的即是介象求仙之虔誠與無畏,不須言語而以虎之靈應表現介象實非常人。

在許多故事中,高人尚為凡人時,在修行求道的過程中會遇到考驗,介象之

故事裡,老虎即是山神試驗介象之角色。這樣的模式也可見於《香案牘》「劉偉

道」之求道故事:「偉道學仙,仙人試以白髮一莖,懸十萬斤巨石,鼠囓髮垂垂

欲絕。使偉道臥其下了無怖色,蓋二十年。」22劉偉道臥於斷髮巨石之下與介象

遇虎舐額,兩人皆是求道而被試驗之對象,而且表現出的態度都是「毫無畏懼」。

然而,若就「動物靈應」來說,老虎聽得懂介象之語,即與本段主題相符;而劉

偉道故事中的囓髮之鼠,倒是並未展現「靈應」,反而比較像是仙人的試驗工具

之一。這部份的差異性,在於介象似是直接以老虎為溝通或判斷的對象,縱使老

虎為山神所派,依然能呈現其靈應;囓髮之鼠則不然,其無法得知是聽懂仙人指

示的靈應,或是仙人施術,就試驗劉偉道來說,直接接觸的是仙人而非鼠。

相較於介象,同樣是以虎作為占事判斷,《虎薈‧卷五》之稠錫禪師的故事

則更多了一分佛家所言「緣法」的味道:

唐開元間,稠錫禪師卓錫義興南嶽,忽膝間聞嬰兒聲,師曰:「有是

緣哉。」即卓錫而庵前稠木自開,遂納衣服數種於內,復卓錫而木合,人

號為稠錫和尚。因下山得一嫠婦,遂留為偶,生二子。

一日晨炊進羹,妻辭以羹盡。師笑曰:「非羹盡,乃緣盡也。」復取

2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9。 22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1。

Page 6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0

衣錫歸寺,眾誚不納。

一日偕一虎至,僧眾怖走。師招之曰:「勿怖,今欲與汝輩决去留耳。

吾果不能住此,虎當噉我;如可再居此,虎即繞身三匝。」言未已,虎行

如數。眾俱請止。庵前有池,師遂剖腹洗腸而入。演法集眾,遂成大剎。

後飛錫至黃嵓白龍山,有神侍立其左右;黃嵓誌云:「師名清晏。」23

本段內容也在描述高僧生平奇事,但文中不斷強調「緣法」佛理:與嬰兒相遇,

師則因而行俗家事,此為一緣;晨炊時,婦辭以羹盡,而禪師則表達出「緣盡則

去」的態度;因行俗家事而不為僧眾諒解,禪師以虎判斷己之去留,此亦是「緣

法」的表現。而此處也可見「以虎作為判斷」之例。當然,故事後段也有其他神

異的表現:「剖腹洗腸」看似駭人聽聞,實則是禪師欲洗去俗塵之世的一切;飛

錫至黃嵓白龍山時,有神侍立左右,更表現出其道行高深,神亦護之的情形。

關於稠錫禪師「剖腹洗腸」,可說是洗去俗塵一切,以及展現遁入佛門的決

心。雖然「洗腸」情節相當駭異,但對照《珍珠船》中一則筆記來看,即可見「洗

腸」的必要性和寓意:「長房升仙,雞犬皆去,唯鼠惡其不淨。鼠自悔,一月三

易腸。」24成仙而雞犬皆去,即可看作一般所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香

案牘》之中,也有記下這故事:

公昉昇仙,雞犬皆去,惟鼠惡其穢垢不將。鼠自悔,一月三吐易其腸

束。廣微所謂「唐鼠」是也。25

而此故事應是出於《異苑》:

2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3。 2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5。 25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9。

Page 6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1

唐鼠形如鼠,稍長,青黑色,腹邊有餘物如腸,時亦污落。亦名易腸

鼠。昔仙人唐昉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不死,而腸出數寸。三年

易之。俗呼為「唐鼠」。城固川中有之。26

文中所載唐昉和長房的傳說內容極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長房與唐昉」,以及

陳繼儒筆記皆寫「一月三易腸」,而《異苑》則作「腸出數寸,三年易之」的差

別。故事中之老鼠由於不淨,無法隨之昇天,因而自悔易腸。正與稠錫禪師回庵

時,在池前剖腹洗腸的意義相似,皆可視作「洗去浮塵俗世之穢」。

剖腹情節,在《珍珠船》中的另一則故事也見使用:

宗壽,建之族子,得一古鐵鏡,下有篆文十二字,忽照見一青衣小兒,

坐酒樓上。令人訪之,青衣隨至,曰:「此神物也,終當化去,不若還我。」

與之,剖腹納鏡而去。27

此情節亦見於《讀書鏡‧小引》中。28本段奇遇,與稠錫禪師故事大不相同,但

同樣有著令人駭異的剖腹情節。稠錫禪師剖腹洗腸,如同欲洗去俗塵;而宗壽所

見之青衣小兒,則為異人或仙人,剖腹納鏡而去。

四、講經引導野獸與解決動物間之紛爭

(一)講經引導野獸

對於佛教高僧來說,萬物皆有靈性,都是可被勸以向善的,所以不乏高僧為

猛獸講釋經文的故事出現。例如《虎薈‧卷一》記載:

26 (晉)劉敬叔:《異苑》(《學津討原》,第二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三,頁五~六。 27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4。 28 (明)陳繼儒:《讀書鏡》(《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小引,頁 2439。

Page 6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2

竺曇猷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羣虎蹲於前。猷因誦經,一虎獨睡,猷以

如意扣其頭云:「何不聽經?」經畢而虎皆去。29

佛教僧侶在面對猛獸時,很常出現「意欲講經說法馴服或感化動物」或是「解決

動物之間的紛爭」的情節,這則筆記就是講經感化動物故事的一種常見型態。此

外,也有釋法安的故事:

釋法安遠公弟子也。新陽縣虎災,縣有杜樹,下築神廟。安遊其村,

民以畏虎早閉門閭,安至樹下坐禪。向曉虎負人至,投之樹北,跳伏安前。

安為說法授戒,虎有請而去。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30

相較於竺曇猷,釋法安的故事情節更曲折。雖然兩者皆為虎講經說法,但仍有一

些情節上的差異。竺曇猷坐禪修行,虎安靜於旁,或酣睡或聽經,經畢而去,情

節敘述上較為平靜。而釋法安則多了「縣有虎災」、「虎負人至,投之樹北」的情

節,然後再由釋法安為其說法授戒。就情節相似的程度而言,釋法嚮與竺曇猷的

故事就接近多了:「釋法嚮止江北海陵寺。嘗有虎摶人,嚮喚住令放,虎即放之。

為諸虎說法,相隨而去。」31整體來說,釋法安及釋法嚮故事中的虎,除了表現

出動物的靈性之外,「將人投之樹北、再跳伏安前聽經受戒」的動作也有一層意

義:就虎而言,放人即不造殺業,頗有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味道,聽

經受戒則是有著「萬物有靈」與「善念向佛」的涵意。

同樣都是令虎放人的故事,卻有不盡相同的情節,也表現出佛道故事不同之

處。在判別陳繼儒筆記中,道教人士的法術及佛教人士之講經說法,大致來說,

2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6。 3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9。 3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1。

Page 6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3

道教法術相對多元豐富。即使同樣都有制服猛獸之術,佛道所展現的往往是不同

面向。所以,當發現不同宗教而有著類似的「虎攫走人」之故事情節時,這種情

況是顯而易見的,又如:

吳猛有道術,同縣鄒惠政迎猛。夜於中庭燒香,虎來抱政兒超籬去。

猛語云:「無所苦,須臾當還。」虎去數步,忽送兒歸。32

若以這則故事和前面的釋法安及釋法嚮之故事33相較,在情節上都有「虎捉人」

與「自行放之」的情節;但要虎「放之」,中間都有主角的影響。在釋法安與釋

法嚮之故事中,「勸善」是宗旨;但在吳猛故事中,道術或許才是主要原因吧!

其實,吳猛有一些神異的故事,可以在《搜神記》或《搜神後記》中找到。,

這也表示吳猛的一些神奇故事至少都可以上溯至晉代。《搜神後記》中,有一則

記載,正是這則筆記的內容:

吳舍人名猛,字世雲,有道術。同縣鄒惠政迎猛,夜於家中庭燒香,

忽有虎來抱政兒,超籬去。猛語云:「無所苦,須臾當還。」虎去數十步,

忽然復送兒歸。政遂精進,乞為好道士。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傍臥,

時夏日多蚊虫,而終不搖扇。同宿人覺,問其故。答云:「懼蚊蝱去噆我

父母爾。」及父母終,行服墓次。蜀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墳壠。民人

迸竄。猛在墓側,號慟不去。賊為之感愴,遂不犯。34

上述《搜神後記》文字,除了「數步」和「數十步」的差別外,內容完全和此筆

記相同。另外,在《搜神記》中,也有「吳猛止風」的神奇故事:

3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3。 33 同注 30、注 31,本章頁 52。 34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6 月,初版),卷二,頁 44。

Page 6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4

吳猛,濮陽人。仕吳,為西安令,因家分寧。性至孝,遇至

人丁義,授以神方。又得祕法神符,道術大行。嘗見大風,書符

擲屋上,有青烏銜去,風即止。或問其故,曰:「南湖有舟,遇此

風,道士求救。」驗之果然。

西安令干慶,死已三日,猛曰:「數未盡,當訴之于天。」遂

臥屍旁。數日,與令俱起。後將弟子回豫章,江水大急,人不得

渡。猛乃以手中白羽扇畫江水,橫流,遂成陸路,徐行而過。過

訖,水復。觀者駭異。嘗守潯陽,參軍周家有狂風暴起,猛即書

符擲屋上,須臾風靜。 35

此則故事偏重在吳猛神奇的「止風之術」,其中,渡江時以羽扇畫江,使江道現

路而可帶領弟子通過,更頗有西方「摩西分開紅海」的味道。這些奇幻故事,正

可略見筆記所載吳猛之事的源流情形,也可發現吳猛的神奇傳說,早在晉唐之時

便已存在。

(二)解決動物紛爭

「解決動物之間的紛爭」,例如《虎薈‧卷二》空如禪師的故事:

空如禪師以刀割勢,以麻蠟裹臂爇之。入陸渾山坐蘭若,虎不為暴。

山中偶見野猪與虎鬬,以藜杖揮之曰:「檀越不須相爭。」36

這則故事的源流,在《太平廣記》中有相關的記載:

35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一,頁 28。 3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9。

Page 6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5

空如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少慕修道,父母抑婚,以刀割其勢,乃

止。后成丁,徵庸課,遂以麻蠟裹臂,以火爇之,成廢疾。入陸渾山,坐

蘭若。虎不暴。山中偶見野豬與虎斗,以藜杖揮之曰:「檀越不須相爭。」

即分散。人皆敬之,無敢騃者。37

而《朝野僉載》又記:

空如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少慕修道,父母抑婚,以刀割其勢,乃

止。後成丁,徵庸課,遂以麻蠟裹臂,以火爇之,遂成廢疾。入陸渾山坐

蘭若,虎不為暴。山中偶見野猪與虎鬦,以藜杖揮之,曰:「檀越不須相

爭。」即弭耳分散。人皆敬之,無敢議者。38

從上引原文可見,陳繼儒所記空如禪師的故事與《太平廣記》、《朝野僉載》大抵

一致而較為簡略。可見這則故事上溯至唐代是無庸置疑的。

另外尚有僧稠禪師和釋曇詢之故事:

1. 僧稠禪師,至王屋山修定。聞兩虎交鬬,乃以錫杖中解,各散

而去。39

2. 釋曇詢嘗山行遇虎鬬,詢執錫杖分之,虎妥尾而散。屢逢熊虎

交爭,皆解之。40

37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九十七,頁 648。 38 (唐)張鷟:《朝野僉載》(《寶顏堂秘笈》,第十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六,頁三。 3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1。 4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1。

Page 6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6

文中除了人物和其各自目的不同外,皆是偶遇猛獸相鬥而從中作解。

然而,也有不聽勸的猛獸:

釋明恭往鄭州會善寺,山行猪虎交鬬。猪漸不如,語虎曰:「可放令

去。」虎不肯,恭便一手捉頭一手撮尾,拋之深谷。41

不聽勸的結果,即被釋明恭拋下深谷。不過比較之下,這一類「不聽勸而拋之深

谷」的故事相對極少。雖然說無論動物聽不聽勸,牠們所表現出的都是「聽得懂」,

差別只是願不願順從耳。

佛教僧人解決動物紛爭,本著慈悲為懷之心;另一方面,動物靈性的表現,

不只對高僧的崇敬,也有對高僧發出的求救訊號。龍求助於普聞禪師,是求救訊

號;而鹿求助於廬山東林熙恬律師,也是發出求救訊號之一例:「廬山東林熙恬

律師,有猛虎逐鹿,鹿求救於師,師指鹿入房,虎遂卻去。」42熙恬律師的形象,

藉著狩獵者與被狩獵者的行為模式表現之。其實,就這些故事內容的敘述手法來

看,大抵都不直接談論這些高僧或道人的偉大高深,而是以動物的靈應與崇仰凸

顯之;簡言之,即以第二者或第三者的行動反襯主角,而非開門見山敘述主角形

象。

第二節 奇能異士的故事

在陳繼儒筆記中的故事,與猛獸親近似乎是得道能人的一項特色,無論主角

是道士或僧侶皆然;不過,這兩種不同宗教的角色,在故事中與猛獸互動的型態

卻截然不同,由此可看出佛道二教各自著重與吸引時人之處。

4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4~3135。 4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7。

Page 6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7

通常,若談及道教人物,不外乎具有「能馴服或制服猛獸」、「仙術」或「與

服食相關之物」等文字,而服食觀念無非是因為長生求仙之術。這些事,對喜好

長生術的陳繼儒而言頗有吸引力,故驅使他記錄下來。例如:

張昭成每端坐室中,出神數百里外,能馴虎豹,年百十九嵗卒。既葬,

塚上生菌數千。一日居人見鵠穿墓而出。43

文中言張昭成元神出竅以遊遠方的法術及馴服猛獸的技能,但重點是他活到一百

一十九歲。張昭成雖活到一百一十九歲,終究還是往生。古代文人對道家的著迷

最重要的一點是長生不老之術,張昭成的往生卻與此觀念相矛盾;但文中話鋒一

轉,先是墳上出現「生菌數千」的異象,然後提到有人看見「鵠穿墓而出」,正

隱含著「張昭成的人類軀殼雖然停止,但他化生以別種動物的型態繼續活下去」,

這也呼應一開始所說的「出神數百里外」的元神出竅。進一步推論,或許長生的

並不是外在軀殼,而是內在元神。其中,「死後下葬,有人見鵠穿墓而出」的情

節,似乎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梁祝故事結局有些相同:

一對夫婦或戀人,因被外力拆散而殉情,所葬之處有樹,枝幹連生(連

理枝);或化為雙鳥、雙蝶;或以它物表示結合,如一化為茶,一化為鹽

(取義製作酥油茶必先以茶與鹽和合);火葬者則是兩股濃煙於空中相擁

等。44

上文為金榮華教授《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的「749A 生雖不能聚,死後不分離」

的故事類型,「死後化鳥而穿墓出」這情節與張昭成的傳說相似。張昭成傳說與

這個故事類型完全不同;儘管故事類型與「死後化鳥而穿墓出」的內涵不同,但

4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9。 44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 年 2 月,初版),上冊,頁 268。

Page 6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8

「死後化鳥而穿墓出」的情節確實相似。像這種「故事類型全然不同,但同樣或

相似的情節使用於別類故事之上」的情形,即「情節單元」的概念,在陳繼儒筆

記小說中的確很常見,如「穿脫動物皮毛以變為人或動物」的敘述即為一例,這

部份將在下一章「變化類」中討論。

本段所要討論的重點,在奇能異士的法術和技能。這些奇能異士的身份有僧、

道、書生、一般人等,不一而定。以下分為六個部份論述之:一、驅、召術和祈

雨;二、制伏動物之術;三、遠距神行與幻隱形體之法;四、抗高溫耐嚴寒之術;

五、修道養生術;六、幻變、取得或轉移之術。

一、驅、召術和祈雨

(一)召喚動物

陳繼儒筆記中,出自人類但卻具有神異色彩的法術,其中之一即為召喚術。

例如:「有神巫能結壇召虎。人有疑罪,令登壇,有罪者虎傷,無罪者不顧。名

虎筮。」45這段文字,在陳繼儒作品《虎薈》中有兩處同樣的記載

46,除了「虎

巫」變作「虎筮」之外,其餘一字不差。「筮」有占卜吉凶之意,「巫」則有神人

之間的橋樑與祈禱鬼神求福之意,大致上來說,兩者並無差別。

而就主要內容而言,與陳繼儒筆記中所提「扶南王范尋」47以虎作為判斷罪

犯的仲裁不謀而合:

辨訟扶南王范尋常畜虎五六頭、鰐魚十頭,若有訟未知曲直,便投與

45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5。 4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4。 4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4。

Page 7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59

魚虎,虎不噬則為有理。穢貊之人祭虎為神,將有以也。48

不同者在於下命令的角色不同,前為扶南王,此為神巫。「扶南王范尋」那一則,

最後談到「穢貊之人祭虎為神」;而「巫」這個角色,自古以來便是連接人與神

之間的橋樑。若從這個角度看,神巫召虎其實是巫與虎神溝通,借虎神之力以召

虎。

在此,或可推斷當陳繼儒記敘此段文字時,在心態上並非帶著佛道或任何宗

教思想,而是如同記載「扶南王范尋」之事一般,是一則關於邊陲異地的記錄,

縱使「巫」這個角色多少帶著宗教信仰的色彩。再者,從從神話學的角度來看,

有「自然宗教」與「人為宗教」的區別,根據傅錫壬教授的理論,認為:「神話

與宗教一樣皆源於原始『萬物有靈』的崇拜。」49其中「自然宗教」即指對自然

界如山、林、川、海、動物、植物……等神靈的崇拜與信仰,加之對「萬物有靈」

的崇拜,正可解釋「蠻貊之人祀虎為神」。最後,以「扶南王范尋」及此則「神

巫召虎」相互映證,即前面所談到的,蠻貊之人祀虎為神,而巫為神人之間的溝

通橋樑,就正常邏輯來說是相當合理的。

這則文字或可視為陳繼儒、甚或前代中原人士對於邊陲或蠻夷之地風土的想

法或看法,就「蠻貊之人」、「巫」、「虎食罪犯而棄無罪者不顧」的關鍵點,已可

大致瞭解。而「不同地區,卻有類似傳說或風俗記載」,在柬埔寨,有所謂的「審

判塔」,當地稱為「Prast Suor Prat」,就建築樣式而言,不少是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古代高棉神廟的塔也是一大特色,造型多呈蘆筍狀,並從底層逐

漸往上縮,塔身則飾滿蓮花或蛇神繁複圖案的石雕。古代高棉式的塔也承

襲自印度,而這種塔不僅可在當今的柬埔寨看見,也出現在泰國的素可泰

4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4。 49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初版一刷),頁 60。

Page 7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0

遺跡裡,由此可見當時泰國文明深受高棉影響。……50

之所以稱為「審判塔」,在當時若有官方無法裁決的訴訟,則將嫌疑犯關進審判

塔,犯罪者會有咳嗽、身上長疥瘡等症狀;或是塔下有缸,缸中有毒蛇,嫌疑犯

必須將手伸入,若有罪則遭蛇吻,反之則安然。蛇吻判斷與虎噬仲裁正是異曲同

工。關於審判塔的敘述,元人周達觀亦有所記錄。51另外,更早之前的《搜神記》,

也有一模一樣的文字:

扶南王范尋養虎於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

蟲,亦名大靈。又養鰐魚十頭,若犯罪者,投與鰐魚,不噬,乃赦之。無

罪者皆不噬。故有鰐魚池。又嘗煮水令沸,以金指環投湯中,然後以手探

湯。其直者,手不爛;有罪者,入湯即焦。52

《搜神記》對於扶南王判罪的記述,相較於《虎薈》所談似乎較多,但就以老虎

和鱷魚判罪的內容來說,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依照《虎薈》、《真臘風土記》以及

《搜神記》這些線索的呈現,這段故事記載的時間至少上溯至晉代、空間至少也

拓展到柬埔寨了。

另外,同樣是召喚術,相較於「神巫召虎」具有邊陲異域的色彩,以下故事

則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味道:

永康二年正月,虎兕入城,民心搖動,莫能禁止。時王戎知相位,惠

50 李昱宏:《柬埔寨:微笑盛開的國度》(臺北市:佳赫文化行銷,2011 年 1 月,再版),卷三,

頁 63。 51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古今逸史》,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爭訟〉,頁十

三。 52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二,頁 49~50。

Page 7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1

帝責之曰:「卿任輔弼之重,何致此物搔我生靈?今降勑召真人勦治。」

安大路真人,於戎甥舅也,謂戎曰:「某有術可禁。」戎奏帝。依混元法

攝召虎兕,自空飛至。帝愕然。真人咒水噀之,化為蠅蟆,布氣吞之,一

城安靜。53

此則故事,召喚虎兕是為了平虎亂,與神巫召虎是為了裁決罪犯是完全不同的。

再者,文中真人的身份與施展「混元法」,正說明其為道教修行者。由此也可見

時人對道教法術之多元性與豐富性的想像力。

(二)驅出神獸

奇能異士所驅使的動物,不只老虎,也有傳說中的神獸。例如:

龍性極嬾,道士行雨,禹步吹炁,驅而出之,則雨沸遽走,大水急隨

其後。道士又有斬水法,一步一斬,水不及足。54

這部份主要記載道士驅龍之法,其法需要罡步念咒,方能驅龍出。而道士另一斬

水之法,有如吳猛分江而過之術55;不同者在於吳猛分江一次過岸,道士斬水是

一步一斬。從筆記小說及其他故事中,也可發現「龍」這種中國傳統神獸之習性,

以及龍與雨水密不可分的關係。

是故,只要飾品或玉石,其為龍形,就有可能與龍相關的情節出現,例如陳

繼儒筆記小說《珍珠船》:

帝為皇孫時,天后奇之,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取玉龍子賜之。

5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8。 54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614。 55 同注 35,頁 54。

Page 7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2

玉龍長數寸,精巧異常,本太宗晉陽時物,帝甚寶惜。後因旱祈雨必應。56

據《太平廣記》記載,這則故事背景是唐代:

唐玄宗至渭水,侍者得玉龍子進。上皇曰:「吾為嬰兒時,天后召諸

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因出西國所貢玉環兼盃盤,羅列殿上,縱令爭

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競,厚有所得。時吾在其中獨坐,略不為動。后撫

吾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 』因取玉龍子賜吾。」本太宗於晉陽宮得

之,文德皇后嘗置之衣中。及大帝載誕日,后以珠絡衣褓並玉龍子賜焉。

其後嘗藏於內府,雖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以為國瑞,帝

帝相傳。上皇即位初,每京師憫雨,卽禱之,必有霖注。逼而視之,苦奮

鱗鬣。開元中,三輔大旱。上皇復祈禱,而涉旬無應。乃密投於南內龍池。

俄而雲物暴起,風雨隨作。及上皇幸西蜀,車駕廻次渭水,將渡,駐蹕於

水濱,左右侍者,因臨流濯弄,沙中得之。自後夜中必有光彩,輝煥一室。

上皇還京,為小黃門私竊,以遺李輔國,常致櫃中。輔國將敗,夜聞櫃中

如有聲,開而視之,已亡所在。人有詩曰:「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

更無縱。不如渭水沙中得,爭保鑾輿復九重。」57

《太平廣記》將「玉龍」故事寫得相當清楚,即解決了此則筆記的來源問題。另

外,也見《明皇雜錄》收上述這則故事,其文字敘述如同《珍珠船》。

關於龍與雨水之關係,《周易注疏》中言道:「雲從龍,風從虎。」58雲湧雨

降;又例如《銷夏》中所記之史生驚棄龍葉,而「林中白烟生,彌布一谷,風雷

56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7。 57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三百九十六,頁 3165~3166。 58 《周易》(王弼注、孔穎達等正義,嘉慶二十年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東昇出版事業公

司),〈乾傳第一〉,頁 15。

Page 7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3

大至」59,皆可見龍與雨水的關聯性。而「風從虎」的說法,在陳繼儒筆記中有

兩處相關記載:

1. 人或問云:「風從虎何也?」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剛,焉得不

從,自然之道也。……60

2. 或問曰:「風從虎何也?」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從,

故呼嘯則風生,自然之道也。……61

這兩則內容所談「虎將至而有大風隨之」,乃結合五行相剋理論,道出生物傳說

的緣由。當龍虎相會時,形成風雲相會的局面,乃至風起雲湧、水火不容,此或

可見「龍爭虎鬥」成語之由來;是故,龍虎相聚而成為抗爭對峙的局面,也見載

於《珍珠船》中的一則傳說:「南中旱甚,即以虎骨投有龍處即雨。激龍之怒也。62

這內容可上溯至唐代《劉賓客嘉話錄》中的一段文字:「南山久旱,卽以長繩繫

虎頭骨投有龍處。入水即掣不定。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隨降。」63其下注曰:「龍,

虎敵也,雖枯骨猶能激動如此。」64無論是《珍珠船》或《劉賓客嘉話錄》,雖然

此則傳說並非是「召喚」或「祈禱」,反而比較像使用一種方法以致降雨,正呼

應著前文所述的「龍與雨水之關係」以及「龍虎的對抗關聯性」。

(三)祈雨

上述「龍爭虎鬥」故事之情節,「虎骨激龍怒」,可視為「將某物投至某處而

59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934。 6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3。 6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51。 62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3。 63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六編,第一冊,新興書局),頁 157。 64 同上。

Page 7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4

召雨」。《珍珠船》中有一則記載本此:「安成記云:羅霄山有石井,天旱祠之,

以木投井中即雨;至井溢木出,雨乃止也。」65當地認為,天旱時將木頭投於該

石井之中,便能致雨,直至滿井溢木雨方休。其中,「投木於石井」與「擲虎骨

至有龍處」而致雨,情節的運用是相同的。

此則傳說之地域性相當明顯,在《初學記》中有相同的記載:「……《安成

記》曰:羅霄山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至井溢木出,乃雨止。……」66

而《太平御覽》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王孚《安成記》曰:萍鄉羅霄山,澤水所出,水傍出石乳。天旱,吏

人禱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中,即雨。水懸凑井溢,輒令木涌出而雨

止,蓋潜龍之穴也。……67

在《太平御覽》中,將此歸於「南楚諸山」,而羅霄山在湖南江西一帶,就分類

來說當無太大問題。可見《珍珠船》所記,源流可上溯至唐代、甚至是王孚所處

的南朝。

有關祈雨的情節,陳繼儒另一部筆記小說《銷夏部》亦有之,內容如下:

宣和盛暑亭午,上在水殿,熱甚,詔靈素作法祈雨。久之奏云:「四

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詔亟致之。俄震雷

大霔,霔皆濁流,俄頃即止。中使自外入,言內門外,赫日自若。徽宗益

神之。68

65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49。 66 (唐)徐堅:《初學記》(明嘉靖辛卯年刻本,新興書局,1972 年 2 月),卷八,頁 454。 67 (宋)李昉:《太平御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4 月,初版),卷四十八,頁 543。 68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60。

Page 7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5

上述內容描述宋徽宗時林靈素如何祈雨,宋代另一部筆記小說《清波雜誌》對於

林靈素故事有更完整的描述,此則筆記是林靈素故事其中一段情節。林靈素奉皇

帝之命祈雨,且從中作為上天與人間的溝通橋樑。林靈素上奏之語,表示上天封

閉了江、河、淮、濟四處注海之流,只有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此即表示

林靈素之祈雨以及與上天溝通之本事。

陳繼儒之筆記小說《太平清話》也有一段和祈雨相關的故事:

段文昌字墨卿,又一字景初。太和四年檢校左僕射,從帥荊南。或旱,

禬禱必雨;或久雨,遇出遊必霽。民為語曰:「旱不苦,禱而雨;雨不愁,

公出遊。」69

祈禱之作用,乃在求天。上述故事中雖然言其「禬禱必雨」,但畢竟是「祈禱」、

是「求」。祈禱重誠,心誠則靈,叚文昌之故事所代表的意義即在此。

二、制伏動物之術

前述安大路真人故事中,「真人咒水噀之,化為蠅蟆,布氣吞之」70制伏虎兕

法,是道家修煉的法術之一;另外,也有所謂的「玄壇法」,內容如下:

上官昶有神術,能捕虎。長樂謝士元守建昌,虎近郭噬人,士元自往

捕之,兵衛甚盛。昶過見之笑曰:「捕一虎,何輈張耶?」守知其神,召

問之。曰:「第令眾人毋呼我姓名,聽我指使,虎易制耳。」乃令束芻燃

火光先行,毋伐金鼓。既至虎所,虎踞竹林中。昶被髮而進,以袖拂虎頭,

虎不動,遂乘之以行,觀者塞道。及郭門,一人呼曰:「官先生騎虎來矣。」

69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565。 70 同注 53,本章頁 61。

Page 7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6

虎遂回首齧昶足,昶亟呼獵徒叢矟刺殺虎。人問昶何術。曰:「玄壇法也。」

蓋道家謂玄壇神能伏虎耳。71

故事中上官昶所謂的「玄壇之法」,即是一種馴服術。文中說他被髮而進,以袖

拂虎頭,虎便不動,能乘之而行;「玄壇法」是源自「玄壇神能伏虎」。一般而言,

「玄壇神」所指的,應當是曾出現在《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趙公明的坐騎為

虎,故「玄壇神能伏虎」當是謂此。然而,「玄壇法」究竟是何種法術,故事中

並未說明,但在別則筆記中或許能找到解答,例如:「黃盧子善氣禁之道,禁虎

狼百虫,皆不能動。」72文中「氣禁之道」,能令猛獸百蟲皆不能動,與上述的「玄

壇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再深入,便可發現陳繼儒所言,當是引自葛洪《神仙

傳》:

黃盧子,姓葛名越,甚能治病,千里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

病人身也。善氣禁之道,禁虎狼百蟲皆不得動,飛鳥不得去,水為逆流一

里。年二百八十歲,力舉千鈞,行及走馬;頭上常有五色氣,高丈餘。天

大早時,能到淵中召龍出,催促便昇天,使作雨,數數如此。一旦,與親

故別,乘龍而去,遂不復還。73

就文字描述的詳細程度來說,這和南岳思大禪師的故事一樣,應該是當時陳繼儒

只聽到「氣禁之道」此段,或是他純粹對此段相當感興趣因而記下耳,也因此《神

仙傳》此則故事,後面有一大段內容並未出現在陳繼儒的筆記中。然而,陳繼儒

筆記當是與此相同無誤。就所談內容而言,「氣禁之道」不只令虎狼百蟲不得動、

飛鳥不得去,就連水還能倒流,這和現代奇幻小說所說的「時光倒流」或「時間

暫停」概念頗為相似。

7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4~3105。 7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3。 73 (晉)葛洪:《神仙傳》(《夷門廣牘》,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三,頁九。

Page 7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7

另外,前文提過的介象,該則故事在於入山求道時,山神以虎試之,此時的

介象尚是凡人耳。但在《香案牘》中,則有記載其習得奇術後之事:

象入東岳受禁制之術,能令一市人皆坐不起。有客種黍山中,患羣猴

揉食之,乞辟猴法。象告:「汝見猴羣,第語之:吾已告介君,介君教汝

莫食。」明日客試以象言語猴,猴果連臂投林而去。74

猴懼介象教客之語,或可視為「猴有靈性」,但換個角度來說,也可看作是猴群

畏懼身懷絕技的介象。介象入山而受得禁制之術,其術能令一市人皆坐不起,此

與黃盧子「氣禁之道」似有關聯性。

既然介象「禁制之術」與黃盧子「氣禁之道」有關聯,而葛洪《神仙傳》中

也提到黃盧子的故事,在此可從《抱朴子》中尋求解答:

……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

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其

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

矣。……75

所以本文所談為「閉氣胎息」之法,「可以禁虎蛇」,正好與黃盧子相符。雖然介

象故事是「令一市人皆坐不起」,與禁制動物似有出入,然而故事中的介象之術

已表明是「禁制之術」,無論就字面上或是施術的效果上,實是一般無二。

許多仙人故事中,都有記載其施展的一些奇術,而這些奇術與《抱朴子》這

段文字中的異術相呼應,是可以互為例證的。

74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頁 2401~2402。 75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八‧釋

滯〉,頁 199。

Page 7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8

三、遠距神行與幻隱形體之法

(一)行於常人所不能行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所談到之法術,尚有出竅、神遊等法。此節定題為「神

行」,乃著重於「行」的涵義。在筆記小說中,有談到短時間內來回相距甚遠之

兩地,或是短時間內從此地到達彼地;另一方面,也有少許文字寫下了「行於常

人所不能行走之地」。關於「行於常人所不能行走之地」的情節,《珍珠船》中就

有記載:「丹陽縣有梅姑廟,言始生時能着履行水上。」76傳說中的梅姑能行走於

水上,即此處所談的「行於常人所不能行走之地」。這則故事,在《太平廣記》

中也有提到: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后負道

法,夫怒殺之,投屍于水。乃隨波漂流,至今廟處。巫人常會殯歛,不須

墳葬,卽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日,時見水霧中,曖然有著履形。

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溺沒之患。巫云:「姑旣傷死,所以惡見

殘殺。」77

在劉敬叔《異苑》亦有如下記載: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

壻怒殺之,投屍于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下。巫人當令殯殮,不須墳

瘞,卽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朔之日,時見水霧中曖然有著履形。廟

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沒溺之患。巫云:「姑既傷死,所以惡見

76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7。 77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二百九十一,頁 2316~2317。

Page 8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69

殘殺也。」78

上引自兩部不同之作品,但梅姑的故事大致相同,較之於陳繼儒筆記所述者,後

續的情節更具完整。然而,在此大可不必認為《珍珠船》中的梅姑記載是有缺陷

的,應該看作是陳繼儒只針對梅姑「著履行水」的部份隨筆記下,就情節而言,

這的確是相當引人入勝的部份。再者,《太平廣記》中梅姑故事的結尾,註明了

「出《法苑珠林》」五字,而在《珍珠船》此則筆記之下,註解了「法苑」兩個

小字,故《珍珠船》的梅姑傳說,當與《太平廣記》一樣,出自《法苑珠林》一

書。

梅姑能行走於水面之上,《香案牘》中的「孫博」亦有類似之情節,甚至有

更勝一籌之感:

博口中吐火,指樹生火,葉旋焦枯。又能于水面布席作樂,使眾人舞

于上,不沒不濡。引鏡為刀,屈刀成鏡,積時不改。79

孫博奇術甚多,能吐火,能憑空指樹生火。而其於水面上布席,以令眾人舞於上

而不沉,此與梅姑也能在水面上行動相當類似。孫博既然能在水上為席,那麼如

同梅姑般行於水上,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關於孫博的事蹟,在《太平廣記》與《歷世真仙體道通鑑》80中均有記載,

以下引《太平廣記》所錄:

孫博者,河東人也。有清才,能屬文,著書百餘篇,誦經數十萬言。

晚乃好道,治墨子之術。能令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數里;亦能使身成火,

78 (晉)劉敬叔:《異苑》(《學津討原》,第二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五,頁一。 79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7~2398。 80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五,頁 278~279。

Page 8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0

口中吐火,指大樹生草則焦枯,更指還如故。又有人亡奴,藏匿軍中者,

捕之不得。博語奴主曰:「吾為卿燒其營舍,奴必走出,卿但諦伺捉之。」

於是博以一赤丸子,擲軍門,須臾火起燭天,奴果走出,乃得之。博乃復

以一青丸子擲之,火即滅,屋舍百物,如故不損。博每作火有所燒,他人

以水灌之,終不可滅,須臾自止之,方止。行水火中不沾灼,亦能使千百

人從己蹈之,俱不沾灼,又與人往水上,布席而坐,飲食作樂,使衆人舞

於水上。又山間石壁,地上盤石,博入其中,漸見背及兩耳,良久都沒。

又能吞刀劒數千枚,及壁中出入,如孔穴也。能引鏡為刀,屈刀為鏡,可

積時不改,須博指之,乃復如故。後入林慮山,服神丹而仙去。81

《太平廣記》言其出自《神仙傳》。從文字中可發現,孫博擅於火術之內容更為

顯著;而在其「布席於水上」情節之前,即見其「行大水中,不但己身不沾及,

能使在己者皆不沾」的奇術。

不同於梅姑、孫博之屬能行於水面之上,《香案牘》所記王元芝遇到的道士,

反而比較像是吳猛分江過岸82,行走於水底之地:

元芝數歲時夜出門,見一道士,隨之入江,在水底月明中行,不見泥

沙,水隨步自開。路傍一物十丈許,如龍如蛇,有五色光,道士指曰:「此

水母也,見之長生,自是便能逆風掛帆,泛水安坐。」83

元芝所見道士,在水底中行走而水隨步自開,又因此奇遇而見異獸「水母」。同

樣是行水,梅姑行於水面,元芝所遇道士分水行於水底,雖然有些許不同,但可

8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五,頁 33~34。 82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一,頁 28。 83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6。

Page 8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1

信皆是「氣禁術」之功。「閉氣胎息」能行水上、禁虎蛇,前文所記《抱朴子》

之言已可見得84,也就是說「氣禁」與「胎息」實為相同之法。梅姑行水上是「閉

氣胎息」,黃盧子擅長「氣禁」則能改變水流使之逆流85;既然「氣禁」能改變

水流,當信吳猛86與王元芝所遇道士皆是因此技能而能施術。

(二)神行百里

陳繼儒《太平清話》中有一則談到「神行百里」的異術:「雌雄劔,有人言

以 石鍊之。縮地法,視飛星流時,來其炁咒之足上,便能頃刻百里。」87縮地

法,若依現代漫畫或是小說情節上之使用,即以初速瞬間進展至最高速,亦即一

般所說的「爆發力」。然而,此則筆記所談者,乃奇能異士之神行法術。

關於靈魂出竅與神遊,前面張昭成的故事已提過;然而,相較於張昭成是靈

魂出竅神遊數百里外,還有一種是本身形體神行迅速,猶如騰駕風雲。例如:

上清真人謂呂紹先云:「所居在終南山,鵠頂有洞子,可予此行。」

真人乃神示變化,頃刻輒到一峰。洞門霞彩,三虎踞門;真人叱之,虎下

絕澗。遂飲紹先以元和之酒,坐石談玄。88

文中真人欲偕呂紹先到自己所居之終南山鵠頂洞飲酒談玄,因而催動法力,頃刻

間便到一峰。

常言道「騰雲駕霧」,是一般人對仙人或奇能異士,所施展神行之法的一種

84 同注 75,本章頁 67。 85 同注 73,本章頁 66。 86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一,頁 28。 87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572。 8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7。

Page 8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2

形容或想像。專記仙人逸事之《香案牘》,即有類似的概念:「探師司馬季主,與

人行身散雲霧;或屹立平地,俄起崇山。」89 王探師承司馬季主,與人同行則形

體散於雲霧之間,即頗有「騰雲駕霧」之感;從平地瞬間便至高山,就涵意而言,

即如同前面所述「頃刻間便到另一峰」相似。

能在短時間內活動於兩地的奇異法術,在陳繼儒另一部筆記《辟寒部》中也

有出現,內容如下:

郎州道士少微,頃在茅山紫陽院寄泊;有丁秀才者,亦同寓宿,舉動

風味不異常人,然不汲汲於進取。盤桓數年,遇冬夕霰雪方甚,二三道士

圍爐,有脆羝美醞之羨。丁曰:「致之何難。」時以為戲言。俄見戶開,

奮袂而去,少頃蒙雪而回,提一銀榼酒、熟羊一足,云:「浙帥廚中物。」

因是吟咏忻笑,擲劔而舞,騰躍遁去,唯銀榼存焉。90

故事場景在道教重鎮的茅山,也有道士的角色,但讓人驚異的是,施展奇術的居

然是一介秀才,而非紫陽院中道士。文中秀才不僅能在極短時間內,由浙帥府中

取回銀榼酒與熟羊足;在返回道院後,吟咏舞劍畢便遁去不見,頗有神龍見首不

見尾的味道。不過,若從陳繼儒的觀點看來,秀才會成為施展奇術的人或仙似乎

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他在《讀書鏡》中有一段記載:

昔道士侯道華喜讀書。或問其意。答曰:「天上無凡俗神仙。」後果

騰舉而去。呂洞賓、陳摶、駕元、施肩吾,皆本書生。近歲有譙定、雍孝

聞、尹天民,亦皆以儒士得道。定今百二十餘嵗,故在青城山中採藥,道

人有見之者,讀易尚不輟也。夫身作神仙,尚不廢書,乃知住世出世,但

89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9。 90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002。

Page 8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3

少學問不得。不然,凡俗子胷中,數斛俗氣,何時淨耶?黃山谷云:「子

弟諸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余謂不然,醫俗病者獨有書耳。91

雖然這則引自《讀書鏡》的文字,主要是繼儒勸人多讀書,但文中所說的一些仙

人或修道者,皆為讀書不輟之儒士文人。讀書可脫俗,神仙亦無凡俗,就眉公此

觀點看丁秀才之行仙術,非但不會因其身份而顯得突兀,反而甚是合情合理。

同樣的神行異術,也出現在《辟寒部》的李勝故事之中:

書生李勝常遊洪州西山中,與處士盧齊及同人五六輩雪夜共飲。座中

一人偶言雪勢如此,固不可出門也。勝曰:「欲何之?吾能往。」人因曰:

「吾有書籍在星子,君能為我取乎?」勝曰:「可。」乃出門去。飲未散,

携書而至。星子至西山凡三百餘里。92

若將此則故事與丁秀才故事相比,情節幾乎一模一樣:「一、主角與一群人同在

雪夜共宴。二、皆有誘因使得主角冒雪神行,丁秀才故事是「酒肉」,李勝故事

是「書籍」。三、皆在極短時間內來回兩地。」不同的只有「道士」與「處士」

之配角身份,以及取回之物分別是「熟羊足與銀榼酒」和「書籍」,還有丁秀才

最後神龍見首不見尾地遁去。有意思的是,李勝的書生身份卻有奇妙道術,也正

呼應著前述《讀書鏡》的那段文字。93

(三)形體幻隱

上述在短時間內來回相距甚遠之兩地,旁人欲尋,卻不見主角人影;就故事

91 (明)陳繼儒:《讀書鏡》(《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十,頁 2524。 92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003。 93 同注 91,本章頁 72~73。

Page 8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4

本身而言,主角在旁人眼中消失,是本體施展了神遊之術,是有目的地的。有一

種是形體消失,變化自身形體,或隱於他處,或消失無蹤,並無一定的目的地,

故事的重點情節在於「幻隱」。例如《辟寒部》申徒有涯的故事即是:

申徒有涯方外士也,嘗携一白甆瓶遊吳中。大風雪中脫衣賃舟沽酒,

飲畢大吐,傍舟者逐之。有涯挈瓶登岸,倚樹高吟,其詩曰:「仲尼非不

賢,為世所不容。 同舟子,不識人中龍。溪雪戴落梅,寒聲激長松。

狂來但清嘯,一壺隱塵踪。」吟訖,跳身入瓶。傍舟者大駭,舉瓶碎之,

無見也。他日同舟者見有涯箕踞於虎丘劔池之側,知其異人,欲逼問之,

倏爾不見。94

世外高人,常有率性而為的行事作風,而申徒有涯亦是如此。大風雪中脫衣而無

恙,如此無視寒冷,著實令人感到詫異。欲飲則飲,飲罷則吐,縱有旁人也毫不

在乎,率性至極。故事一開始的雪中脫衣已是「非常人」的伏筆,而為眾人所逐

以至於隱身入瓶、進而消失無蹤,更是相當奇異的情節,也是這則故事的高潮。

人體入瓶,是相當奇特的情節。國外的故事《天方夜譚》之〈漁夫與魔鬼〉,

也見相同情節單元的運用:

……魔鬼二話不說,搖身變作一團黑煙升到半空中,然後愈縮愈小,

一點兒一點兒鑽進小小的香水瓶。……95

這則故事所談者,是漁夫以智慧把魔鬼重新禁錮在香水瓶中,並因此逃過一劫,

與申徒有涯之故事內容不同。然而,兩者擁有相同的情節單元,此現象再次呈現

一個引人注目或印象深刻的情節單元,能就故事情節發展情形,而巧妙的運用在

94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5。 95 佚名:《天方夜譚》(郅溥浩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5 年 10 月 7 日,初版),頁 48。

Page 8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5

各種故事之中。

申徒有涯之故事,並不僅出現在陳繼儒的筆記之中,與陳繼儒幾乎同期的馮

夢龍,在《古今譚概》中也收錄申徒有涯之事跡96。雖然記載篇幅不若《辟寒部》,

但內容就是「瓶隱」的主要情節。這也代表著,申徒有涯的故事,在當時應該有

不少人知悉與流傳。

四、抗高溫耐嚴寒之術

(一)不畏酷熱嚴寒

在筆記中,也有一部份具備奇特技藝或法術者,文中並未明言究竟是佛是道,

甚至有一些記載的是外來異僧。陳繼儒在《見聞錄》中,自言曾經所見:

余嘗見于闐國僧,披紅禪衣,袒臂閉關,持凖提及六字大明神咒三年。

出關不效又復三年。嘗于就李包羽明氏燄口施食,案前銅鑊爇百沸湯,正

極沸時,此僧于火上五指擎鑊底,了不知熱。以竹葉灑之,其冷如雨。余

親見之,乃萬曆丙申五月十五夜也。僧言于闐國舍利甚多,永樂時,遂呼

為舍利國,其地百草皆香,銀甚賤,夜戶不閉,止有犛牛等物,而無雞鴨

百蟲之類。望見中國三座山如黃金,則峨眉、五臺、洛伽補陀山也。以故

入中華,朝此三山云。97

接著,又有一則言:

閻頭陀縮龜,能以酷暑中坐竟日。出行則小兒數十時隨其後,輒令通

96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4 月,初版),靈蹟部第三十三,頁

671。 97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823。

Page 8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6

身拭摩以為快。或上下俱赤體趺坐,或入沸湯中浴,或索酒恣飲噉,不問

貴賤必分及。顧獨好余甚。蓋先見於元美公及辰玉家,後又見之常州白家

園。客有問其道者。曰:「治國必先於愛民,養身莫善於寡欲。」98

閻頭陀無畏高溫的故事,除了引自《見聞錄》外,《筆記》亦見收錄99。內容除

了《筆記》中將閻頭陀之「閻」字作俗體字「閆」字,以及少了「客有問其道者。

曰:『治國必先於愛民,養身莫善於寡欲。』」此段落外,其餘大抵一致。

這兩則筆記,其中之高人皆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高溫。但就奇幻程度而言,于

闐國僧似乎又多了一點魔法的色彩,鑊中沸湯經其竹葉灑之,居然使沸水「其冷

如雨」。筆記中,二者有著相近異術的能人,皆為陳繼儒親眼所見。其中,除了

令人目瞪口呆的異術外,二者又各自表達了其他領域相當重要的資訊:于闐國僧

陳述了于闐國的風土民情;閻頭陀則是表達了治國與養身的第一要素。

高人所能忍受的,不只是高溫,有些能人異士卻是異常耐寒,例如《辟寒部》

中所述:

鐵腳道人嘗愛赤脚走雪中,興發,則朗誦《南華‧秋水篇》,嚼梅花

滿口,和雪嚥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100

赤腳走雪、朗誦南華、嚼梅嚥雪,看似狂放形象,其實那只是世外高人在外人眼

中的表象。

較之「赤腳走雪」,有些故事的主角卻是裸體或穿很單薄的衣衫躺臥在雪中,

98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823。 99 (明)陳繼儒:《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68。 100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92。

Page 8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7

即同於婁道般能「臥雪浴冰」者101,例如:

漢元帝被疾,遠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

忍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上林之坤明池上環以冰,而御

駟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無變色,臥於池上,曛然自若。102

王仲都不懼嚴寒,甚至是躺臥在結冰的池上依舊神色自若,其故事,可上溯至宋

代趙彥衛的《雲麓漫鈔》103,晉時的《抱朴子》

104,甚至是更久遠的桓譚之《新

論》,已見此故事:

元帝被疾,遠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忍

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以冰,而御駟者

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無變色,臥於池上,曛然自若。105

就內容及字數而言,幾乎完全一樣,除了陳繼儒筆記中多了「漢」字。而在《銷

夏部‧卷三》之中,王仲都則是被描寫成不畏灼熱的形象:

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逸人王仲都者,詔問所能為。對曰:「但

能忍寒暑耳。」因為待詔。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 以十爐火,不言

熱,而身汗不出。106

王仲都不畏酷暑的形象,就故事情節的走向來說,與王仲都不畏嚴寒的模式一樣。

101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006。 102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83。 103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涉聞梓舊》,第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八,頁四~五。 104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十五‧

雜應〉頁 373。 105 (漢)桓譚:《新論》(《指海》,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頁二十七。 106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920。

Page 8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8

在《銷夏部》的第四卷裡,陳繼儒又再一次收錄王仲都不畏炎熱之故事。107《太

平御覽》與桓譚著作中,王仲都事蹟則是不懼寒熱的情節皆有收錄。然而,兩者

應當合在一起看:

王仲都,漢人也。一云道士,學道於梁山,遇太白真人授以虹丹,能

禦寒暑,已二百許年。漢元帝召至京師,試其方術。嘗以嚴冬之月從帝而

遊,令仲都單衣乘駟馬車於上林昆明池,環水馳走。帝御狐裘而猶覺寒,

仲都貌無變色,背上氣蒸焦焦然。又當盛夏,曝之日中圍以十爐火,口不

稱熱,身不流汗。後亦仙去。孫思邈嘗於峨眉山棲真習道,仲都與三五人

假為獵夫,過其居試之,因論長生之旨,遂授道思邈而去。108

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現象,不妨看作是作者為因應主題之不同,而對篇章作出不

同的安排所造成之現象。例如,在《辟寒》之中,整部著作皆與寒、冬、冰、雪……

等字眼關聯;在《銷夏》之內,整部作品都和暑、夏、熱……等字眼相關。是故,

王仲都不懼冬雪之情節便被歸於《辟寒》,不畏盛暑的部份則被歸至《銷夏》;這

部份在《太平御覽》的〈時序〉也有同樣的現象,王仲都之不同情節,為因應故

事中所處之部份,而分別被排在「熱」與「寒」之不同項目之中。簡言之,即將

完整的故事打散,將打散之情節因應篇章需要而進行歸類與分配。

另一則「譚景升」的故事也有不畏寒雪之情節:

譚景升冬則著布衫,或臥於風雪堆中經日;人謂已斃,視之氣休休然。

父常念之,每遣家僮 訪,春冬必寄之衣及錢帛,譚捧之且喜,復書遽遣

家僮,乃厚遺之。纔去,便以及所寄衣出街路,見貧寒者與之,及寄於酒

107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936。 108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七,頁 297。

Page 9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79

家,一無所留。109

文中的譚景升,衣衫單薄卻能躺臥風雪中數日而無恙,與王仲都袒衣裸體臥於冰

上而色不改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有趣的是,故事後半段,譚景升將父親交

待家僮給自己的衣服送給貧窮的人。故事前半段展現自己異術之高深,後半段則

是展現一種同情心或俠氣。其實,相傳譚景升是唐末時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中有所記載,除了敘述其生平之外,也有筆記中的這一則故事:

譚峭,字景升,唐國子司業洙之子。幼而聰明,及長,頗涉經史,強

記,問無不知,屬文清麗。洙訓以進士為業,而峭不然,逈好黃老諸子,

及周穆、漢武、茅君、列仙、內傳,靡不精究。

一旦告父出遊終南山,父以南山近京都,許之。自經終南、太白、大

行、王屋、嵩華、泰岳,迤邐遊歷名山,不復歸寧,父馳書責之,復謝曰:

「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於父母。」父母以其

堅心求道,不以世事拘之,乃聽其所從。而峭師於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

穀養氣之術,惟以酒為樂,常醉騰騰,周遊無所不之。夏則服烏裘,冬則

綠布衫,或臥於風雪霜中經日,人謂已斃,視之,氣怵怵然。

父常念之,每遣家僮尋訪,春冬必寄之衣及錢帛,峭捧之且喜,復書

遽遣家僮,乃厚遺之。纔去,便以父所寄衣出街路,見貧寒者與之,及寄

於酒家,一無所留。人或問之何為如此。曰:「何能看得?為盜所竊,必

累於人,不衣不食,故無憂也。」

常欣然,或謂風狂。每行吟曰:「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爾後居南嶽,煉丹成,服之,入水

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隱化,復入青城山去也。……

109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85。

Page 9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0

從文中即可明顯地發現,譚景升的故事當屬道教,而此故事亦有可能從唐末就流

傳至明朝。

另外,率子連道士也是此類不懼寒雪的奇人:

率子連道士衡山人,形容魁奇,發言孟浪,未始拘忌,而有膂力絕人。

鄉中道間人苦重,即代之,輕捷若飛鳥。善修禳,皆應驗。開寶中暮冬大

雪,子連下山旬日,不知所之。有人自西靈觀出,見子連臥松徑,雪盛下

沒手足。問之,言數日前從山下乘醉臥於此下,人皆異之。獨住魏夫人觀

三十年,寂無黔爨。110

故事中的道士,較前述臥雪的主角更令人駭異。前者僅稍臥而不知冷,後者卻醉

臥數日而尚能存活;且文後更談到,其住魏夫人觀三十年而不用黔爨,更可見其

異於常人的耐寒及炊不用灶。從故事之中可發現,「開寶」是北宋的年份,即率

子連道士傳說可追溯至宋朝。事實上,《東坡全集》中即有收錄關於率子連之事:

率子廉,衡山農夫也。愚樸不遜,眾謂之「率牛」。晚隸南岳觀為道

士。觀西南七里,有紫虛閣,故魏夫人壇也。道士以荒寂,莫肯居者,惟

子廉樂之,端默而已。人莫見其所為。然頗嗜酒,往往醉臥山林間,雖大

風雨至不知,虎狼過其前,亦莫害也。

故禮部侍郎王公祜出守長沙,奉詔禱南岳,訪魏夫人壇。子廉方醉不

能起,直視公曰:「村道士愛酒,不能常得,得輒徑醉,官人恕之。」公

察其異,載與俱歸。居月余,落漠無所言,復送還山,曰:「尊師韜光內

映,老夫所不測也,當以詩奉贈。」既而忘之。一日晝寢,夢子廉來索詩,

乃作二絕句,書板置閣上。眾道士驚曰:「率牛何以得此?」太平興國五

110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2。

Page 9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1

年六月十七日,忽使謂觀中人曰:「吾將有所適,閣不可無人,當速遣繼

我者。」眾道士自得王公詩,稍異之矣。及是驚曰:「天暑如此,率牛安

往?」狼狽往視,則死矣。眾始大異之,曰:「率牛乃知死日耶?」葬之

岳下。

未幾,有南臺寺僧守澄,自京師還,見子廉南薰門外,神氣清逸。守

澄問何故出山。笑曰:「閑游耳,寄書與山中人。」澄歸,乃知其死。驗

其書,則死日也。發其冢,杖屨而已。111

此則故事中關於「噬酒醉臥山林間,大風雨至而不知」的情節,和繼儒此則筆記

中的「乘醉臥雪」頗為相似;但是,在比較的第一時間即發現,筆記中為「率子

連」,《東坡全集》裡則是「率子廉」,在此便有「所敘角色是否為同一人」之疑

慮。而《詩話總龜》即可解決此一疑慮:

率子連道士,衡山人,形容魁奇,發言孟浪,未始拘忌,而有膂力絕

人,鄉中謂「率牛子」。道路間人苦重,即代之,輕捷如飛鳥。善修禳,

皆應驗。開寶中,暮冬大雪,子連下山旬日,不知所之。有人自西靈觀出,

見子連臥松徑,雪盛下,沒手足。問之,言數日前從山下乘醉臥于此下,

人皆異之。獨住魏夫人觀三十年,寂無黔爨。開寶中,閣長王舍人祐,奉

詔禱南岳,見子連,甚厚待,因為詩三絕并序:其一云:「下瞰虛空臨絕

澗,上排烟霧倚山顛。四邊險絕無猿鳥,獨臥深雲三十年。」其二云:「古

星當崖映日間,年年常伴白雲閑。糇糧丹火何從出,四面無人見下山。」

其三云:「心意逍遙物莫知,山中山下識人稀。想君絕慮離塵土,不是王

喬即令威。」興國中盛夏羽化。有岳門般若寺僧紹能,自關右永興軍乾祐

111 (宋)蘇軾:《東坡全集》(毛德富等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年 10 月),〈卷七十

九‧率子廉傳〉,頁 4439~4441。

Page 9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2

縣見子連,托伸意道眾。112

無論是「率子連」還是「率子廉」,所談者為同一人無誤。可證之者,有以下幾

點:一、在名號上,「率牛」與「率牛子」並無甚差別,且取號之因皆與其個性

有關;二、噬酒輒臥,縱有惡劣氣候亦如是,無論是「大風雨」還是「大雪」,

皆任性為之;三、《詩話總龜》與《東坡全集》所載,文中另一角色是相同的,

即與率子連相見的王祜;四、在時間上,《詩話總龜》談到率子連與王祜相見之

時間是「開寶」年間,《東坡全集》雖未提到「開寶」,但提到了率子連似是向道

觀中其他人預言自己將死的時間點是「太平興國五年」,而「開寶」與「太平興

國」皆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年號,且為前後,故就時間點而言亦是相符。

比較了《東坡全集》與《詩話總龜》所載,談論的對象是一致的;而比較《詩

話總龜》及《辟寒部》,即可發現,筆記中所述與《詩話總龜》所記的前半段幾

乎一模一樣。另外,在張師正的《括異志》也有關於率子廉的傳說113,故事偏重

在率子廉的個性、居地、與禮部王公交往及其死後的留書和再現,就這些情節來

說,與上述無二,唯獨少了酒醉臥雪的部份;若是與陳繼儒筆記相較,講述重點

更完全不同。不過,若就故事溯源而論,筆記中的率子連傳說,更可確信其時間

點是始於北宋期間。

(二)以奇術禦寒暑

上述這些忍受嚴寒酷熱的能人異士,只知其不畏寒熱;某些高人,他們則是

以奇術來抵禦外在環境,例如:

蜀有道士陽狂,俗號為灰袋,大雪中衣布被,入貴城山,暮投僧寄宿。

112 (宋)阮閱:《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2 月),卷四十七,頁 462。 113 (宋)張師正:《括異志》(《古體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第三次印刷),

卷六,頁 69~70。

Page 9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3

僧曰:「貧僧一衲而已,天寒如此,恐不能活。」但言用一牀足矣。至夜

半雪深風起,僧慮道士死,就視之。去牀數尺,氣蒸如炊,流汗袒寢,僧

知其異人。未明,不辭而去。114

故事中,以僧人之語道出道士的神異;而「去牀數尺,氣蒸如炊,流汗袒寢」即

代表著,道士有一套異術能夠抵禦寒冷,無論這個「氣」是口鼻呼出之氣,或是

由身上毛孔所散發出來的氣,它都表示著這類高人的一種禦寒之法。不過,催動

本身的「氣蒸」以禦寒,灰袋道士並非唯一,尚有藍采和:「藍采和常衣破藍衫,

六銙黑木腰帶,一腳著靴,一腳跣。冬則臥雪中,氣出如蒸。」115藍采和的傳說,

在《續仙傳》中亦可見之。藍采和常穿著破掉的藍色衣衫,繫著三寸多寬的六銙

黑木腰帶,一腳穿靴一赤腳,行丐於市。常唱歌曰:「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

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

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之後在濠粱酒

樓騰雲升天,只遺留下衣衫、靴子、腰帶及所持的大拍板。116

藍采和之形象與率性,在《續仙傳》中的記載可見一斑,其中也談到他騰雲

升仙之情節。就形象而言,陳繼儒筆記中所言者,與《續仙傳》並無差別。筆記

中所談之不畏嚴寒,藍采和也似灰袋道士一般,本身「氣蒸」就能禦寒。

此正如皇甫坦風雪中所遇之道人一般,與之抵足而眠,因覺有熱氣自兩足入,

蒸蒸浹體,後來發現所遇者為朱桃椎117。不過,此則皇甫坦之故事,又多了遇仙

的神異色彩,因為朱桃椎相傳是隋末唐初的隱士,而皇甫坦的時代約莫在南宋光

宗朝。

無論是藍采和或陽狂,故事中他們均以異術抵抗嚴寒;而其展現的異術型態,

是在嚴寒中催動真氣,以「氣蒸」對抗低溫。這樣的情節,不只用於面對寒冷天

114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83~1984。 115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013。 116 (唐)沈汾:《續神仙傳》(《夷門廣牘》,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上,頁第一~第

二。 117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7。

Page 9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4

候,也見於溽暑之中:「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頗多藝術。嘗夏會客,向室大噓,

氣盡成雪。」118藍采和與陽狂以體內之氣,蒸而取暖;庾肩吾則是夏日會客,呼

氣成雪。雖然前後之故事不同、季節不同,但庾肩吾也與藍采和及陽狂一般,皆

幻氣為術,以應所處之氣候環境。

另外,有乞丐王江的故事,其主要奇異情節與前述率子連故事甚為相似:

丐者王江居宛丘,喜飲酒,醉臥塗潦中不以為苦。嘗大雪,或以雪埋

之,其氣勃然,雪輒融液。遊於市中,常髽角戴花,小兒羣聚捽罵之,江

嬉笑自若。往往販鬻餅餌,晚不能售,輒呼與共食。入田舍,父老招之食

飲,醉飽即 ;婦女在側,江不以自疑,人亦信其無他也。119

丐者王江喜歡喝酒,醉了就倒臥在市井道塗之中,縱有大雪埋之,亦無所害,這

部份和率子連120幾乎一模一樣。當其埋在雪中時,「其氣勃然」的狀態則和藍采

和121及陽狂道士

122的「氣蒸」相似,其氣甚至可融雪為水。除了與前述異人有類

似的奇術外,故事後段言其酒足飯飽後就睡,即使有婦女在旁亦不作他想。從上

述幾則敘事,可見相似的情節單元一再被使用的情形。

有些高人不懼嚴寒之外,尚兼具其他異能,例如張九歌:

張九歌慶曆中居汴京,雖盛冬單衣,流汗浹面。燕王奇之,嘗召見,

與之酒。嵗餘見王曰:「將逺遊,故來別。有小技,欲以悅王。」乃索黃

羅疊剪為蜂蝶狀,隨剪飛去,莫知其數。少頃呼之,蜂蝶皆來復為羅。王

118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921。 119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4。 120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2。 121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013。 122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83~1984。

Page 9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5

曰:「吾壽幾何?」曰:「與開寶寺浮圖齊。」後浮圖災,王亦薨。123

張九歌冬天只穿單薄衣衫,非但不冷,反而汗流浹面,顯示他在面對低溫時的禦

寒機制,這一點類似前面所提的陽狂道士與藍采和的「氣蒸」,和王江的「其氣

勃然,雪輒融液」124。不過他尚有「剪羅化為蜂蝶、復化蜂蝶為羅」之奇特伎倆,

以及準確預言燕王死期同於開寶寺之浮圖。

從故事中,可知其背景時間為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經查證,開寶寺之燬,約

在仁宗慶曆四年的一場大火。125若欲深入探究,可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找

到相同的佐證。126

(三)閉氣胎息入水以避暑

《銷夏部》記載葛洪「閉氣胎息」的事蹟如下:

葛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水底,日入乃出者,正

以能閉氣胎息故耳。127

文中談葛洪入水避暑之事。夏日戲水,本為正常之事,但幾乎整日深入水底,就

非常人所能為了。此處「閉氣胎息」,並非藍采和、陽狂或是王江之屬催動體內

真氣以禦寒雪,而是「閉氣胎息」入水終日以避暑。

就故事而言,「葛洪以胎息之術入水避暑」的情節,宋代《歲時廣記》已有

123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4。 124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4。 125 黃啟江:〈北宋汴京之寺院與佛教〉(《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八卷,第二期),頁 105~106。 126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四十九,頁 20~21。 127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922。

Page 9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6

記載128,並註明該文出自《抱朴子》,可視《抱朴子》為此故事之源頭。針對此

情節,比較《銷夏》、《歲時廣記》與《抱朴子》三書所載,除了僅有幾字用字遣

詞稍異之外,全都一般無二129。

《抱朴子》中的「閉氣胎息」之法,除了用葛洪故事作為例證,亦可解釋前

面所談「制服動物」的部份。之前有提到「黃盧子善氣禁以令蟲獸不得動」的情

節130,不過該則筆記也僅僅提到「氣禁之道」而已;縱使黃盧子該則故事在葛洪

《神仙傳》中也有出現,但與《虎薈》一樣,也只是「氣禁法術」之功,而未談

到「氣禁」究竟是何術。《抱朴子》在記「葛洪胎息入水以避暑」之事前,即已

解釋了「閉氣胎息」之道:

……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

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其

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

矣。……131

行氣之大要,為胎息之術。行氣之功用,可治百病,即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所記之孫博故事,「其疾病者,就博自治,亦無所云為,直指之,言愈即愈」132;

可禁蛇虎,即如黃盧子之氣禁之術133;居水中,則有葛洪入淵底避暑終日之法;

行水上,就像前文所提之「梅姑有道術而能行水上」134,以及《香案牘》所載之

128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十萬卷樓叢書》,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二,頁十

四。 129 《銷夏》與《歲時廣記》皆以第三人稱作「葛洪從祖仙公」,《抱朴子》則以第一人稱作「予

從祖仙公」。《銷夏》作「深水底」,《抱朴子》作「深淵之底」,《歲時廣記》則作「水底」。《銷

夏》作「日入乃出者」,《歲時廣記》作「入日乃出」,《抱朴子》作「一日許乃出者」。《銷夏》

與《抱朴子》皆作「正以能閉氣胎息故耳」,《歲時廣記》少「故」字而作「正以能閉氣胎息

耳」。 13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3。 131 同注 75,本章頁 67。 132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據民國涵芬樓影印明正統道藏本),

卷五,頁 278~279。 13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3。 13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7。

Page 9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7

仙人孫博「能于水面布席作樂,使眾人舞于上」135。而行氣之大要與基本,即重

胎息。《抱朴子》中如「居水中」、「行水上」、「禁蛇虎」等令人感到相當奇妙之

法,皆可視為一種情節單元;而這些情節,無論是陳繼儒之筆記小說、《太平廣

記》或是其他古籍的故事皆有記載,可見這些情節單元在晉代即已見流傳。

五、修道養生

(一)清食養壽

古來就有長壽異人之傳說,《太平清話》記載:「召公奭壽一百九十餘乃卒,

見《風俗通》。太公望壽一百六十乃卒。」136《香案牘》中有:晉武帝太康中,

田宣見一白衣者王中倫,自言生於周宣王之時137;《珍珠船》則曰:「李根兩目瞳

子皆方,仙經云:『八百歲則瞳子方。』」138

長壽異人的故事,對許多文人、尤其陳繼儒,是相當具吸引力。是故,在其

筆記之中,這類記載也不少。

有一類異人,具有相當奇特的養生術,例如《見聞錄》之王士甯:

成化時,訪有海人王士甯,生及壯,不受室。入雪山見老人,長三尺,

被氊臥石洞,肢體猶兒。王為之役。復三年而居濟甯,絕火食,日啖棗與

蔬,少飲水焉。是歲,年百有二十,神完而氣和,面如童婦,人皆異之。

衛使聞于朝,俾乘安車入焉。139

文中說「絕火食,日啖棗與蔬,少飲水焉」,正好與閻頭陀所言的「養身莫善於

135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7~2398。 13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5。 137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1。 138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1。 139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八,頁 3858。

Page 9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8

寡欲」相呼應;而「年百有二十,神完而氣和,面如童婦」,即如張昭成140一般,

養身長生,而且神清氣爽,如返老還童。

談論這類故事主角的長壽年邁、復面貌紅潤且神清氣爽的形象,「養身莫善

於寡欲」,可說是養生長壽的必要條件之一。就如老葉道人不食五味,到了八十

七、八歲而平生未嘗有疾141,這正符合了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貴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42欲

長壽必戒聲色犬馬。

(二)奇遇異人得仙物

與王士甯入山服侍老人而得養生法之故事不同,筆記中有故事是藉「奇遇」

和「人性及勸善」的特性表現之:

李無競入都,調官至朱僊鎮。有二匄者喧爭於道,老嫗曰:「我終年

匄乞,聚金數百。此子帶去,半載不償。」無競取緡如所逋數與之。匄者

謝曰:「吾實逋其錢,君行路人,能償之以解其鬬也。吾家在隆和曲,筠

栅青簾,乃所居也;子能訪我,當有厚謝。」無競異其言。後入隆和,果

有簾栅,入門見數匄者地爐共火,入室有冠帶者立於堂。乃向匄者。既坐,

曰:「可小酌禦寒。」無競恍惚甚疑,其人勤勸,遜辭終不飲,但濡脣而

已。時方大寒,盤中皆夏果,取小御桃三枚懷歸。匄者作詩曰:「君子多

疑即多悞,世人無信即無誠。吾家路逕平如砥,何事夫君不肯行?」無競

至邸取桃,乃紫金三塊,因大悔恨。一日再訪之,已不見,詢問皆無有知

者。無競琢其金為飲 。年七十餘,面色紅潤,豈酒濡脣之力乎?143

140 同注 43,本章頁 57。 141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6。 142 (魏)王弼(注):《老子》(藝文印書館,2006 年 5 月,初版五刷),第十二章,頁 22~23。 143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015~2016。

Page 10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89

故事中的乞丐,很明顯的,不是仙人就是高深莫測的能人異士。在故事最後,説

李無競至七十幾歲時,依舊臉色紅潤,神采奕奕,應是當初丐者所延請之酒的功

效。就故事而言,文中的主人翁李無競,確是得到養生之益;但他與王士甯之「主

動」不同,而是建立在「奇遇」這個偶發事件上。

然而,此故事與「人性及勸善」的觀點又有何關聯?先由「勸善」角度談起,

故事裡的無競在道途之中遇到二丐相爭,此事其實與他無關,但他卻挺身而出幫

其中一丐償還欠債,這便頗有俠氣,也有勸人「主動幫忙需要幫助之人」的涵意

在。而「人性」的部份,即在故事裡的中段,丐者勸飲,但無競心中有所猜忌或

懷疑,不敢飲酒,僅濡脣而已,表現出人在面對未知或不熟的情況,總有一個防

禦機制引發戒心,也因此,乞丐才會作詩感嘆。而詩中的「多疑即多悞」與「無

信即無誠」,勸善說教之意味很濃厚。

(三)服氣煉丹以長生

養生長壽之法,或為清心寡慾,或絕火食只以野蔬維生,或煉丹服食,或巧

遇仙者異人之贈。然而,也有異人的生命機能是靠「服氣」維持:

宋賀蘭號棲真,不知何許人。自言百嵗,善服氣,往往不食。始居

山紫虛觀,後徙濟源奉仙觀。真宗召至闕,應稱旨,真宗奇之,賜號宗玄

大師,賚以紫服白金,仍蠲觀之田賦。未幾辭 舊居。祥符三年卒,時天

大雪,經三日頂猶 ,人多 之。144

又見於《宋史》:

144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4。

Page 10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0

賀蘭棲真,不知何許人。為道士,自言百歲。善服氣,不憚寒暑,往

往不食。或時縱酒,遊市廛間,能啖肉至數斤。始居嵩山紫虛觀,後徙濟

源奉仙觀。張齊賢與之善。景德二年,詔曰:「師棲身岩壑,抗誌煙霞,

觀心眾妙之門,脫屣浮雲之外。朕奉希夷而為教,法清靜以臨民,思得有

道之人,訪以無為之理。久懷上士,欲覿真風,爰命使車,往申禮聘。師

其暫別林穀,來儀闕庭,必副招延,無憚登涉。今遣入內內品李懷贇召師

赴闕。」既至,真宗作二韻詩賜之,號宗玄大師,賚以紫服、白金、茶、

帛、香、藥,特蠲觀之田租,度其侍者。未幾,求還舊居。大中祥符三年

卒,時大雪,經三日,頂猶熱,人多異之。145

以上,關於宗玄大師之傳說內容大抵一致。但宗玄大師的故事見於前代編修之《宋

史》,甚至是南宋李燾所修之《續資治通鑑長編》表示這個故事在宋代時便已可

聞。

在故事中,賀蘭棲真靠著「氣」來維持生命,足見其如神仙般之異術。雖然

史書中有筆記未談到之處,即「有時縱酒」及「啖肉數斤」,但或可視作賀蘭棲

真「可食或可不食」的率性風格;況且,在故事中,談到賀蘭棲真是「往往不食」,

故其特點主要還是偏重在「善服氣」之上。

服氣養生,已甚奇幻,而如黃公望與米芾之子米友仁,就更不可思議了,《太

平清話》有言:「黃大癡,九十而貌如童顏;米友仁,八十餘神明不衰,無疾而

逝。蓋畫中烟雲供養也。」146《妮古錄》中也有收錄,而且一字不差。

147筆記中,

黃公望與米友仁兩人,長壽而能童顏神清,此乃因其畫中烟雲所供養。這段文字,

當是極言黃米兩人的畫術之高明,以及標榜兩人的長壽;然而,若就情節單元的

145 (元)脫脫:《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卷四百六

十二,列傳第二百二十一,頁 5495。 14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48。 147 (明)陳繼儒:《妮古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362。

Page 10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1

角度來看,此情節較之服氣的賀蘭棲真,奇之甚也。

服氣養生,如賀蘭棲真。煉丹服食,可見於之前的張真人道陵煉丹而龍虎繞

鼎之事。陳繼儒筆記曾寫下一段傳聞:「葛仙翁煉丹處,天下一十有三。唐肅宗

詔鑿放生池,天下八十有一。」148煉丹服食以長生,在仙人或道教修行故事之中

是相當常見的,如《太平清話》中就提到了尉遲恭之事:「尉遲敬德晚年,餌雲

母粉,為方外遊。」149尉遲敬德即尉遲恭,這段文字,在《新唐書》中也有相關

記錄:「……敬德晚節,謝賓客不與通。飭觀、沼,奏清商樂,自奉養甚厚。又

餌雲母粉,為方士術延年。……」150從中可見道教服食長生之事。而以雲母粉為

服食長生的主要或輔助材料,亦可見於其他仙人故事,如《仙佛奇蹤》,談到八

仙之一的何仙姑故事,就說到她餌雲母粉而能身輕長生。

(四)種植藥材

《香案牘》裡有一則與《虎薈》重複收錄的筆記,內容是關於王暉的故事:

暉種黃精,虎為之耕,豹為之耘,出入亦乗虎豹。具韉轡,行鞭策,

如乘馬。151

筆記之中,提到「黃精」一物。杜甫曾有詩句云:「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

不掩脛。」152詩中雖然談的是因雪盛無苗而挖不到黃精的百姓動態,換個角度想,

即可略見黃精的產地以及產季。

148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8。 149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2。 150 (宋)歐陽修:《新唐書》(楊家駱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89 年),卷八十九,列傳第十

四,頁 3755。 151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2。 152 (唐)杜甫:〈幹元中寓居同穀縣〉(《全唐詩》,第四冊,明倫出版社,1976 年 5 月,初版),

卷二百一十八,頁 2298。

Page 10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2

杜甫另外一首詩亦云:「掃除白髮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153則和王暉

故事有關聯性了。《本草綱目》提過:「補諸虛,止寒熱,塡精髓。」154即談到黃

精的療效。

黃精在現代的中醫藥理來說,確實是有一些保健療效,但也因為藥材珍貴,

而有了養生長壽之說法,這也能說明為何王暉要種植黃精。《稽神錄》有一則關

於「黃精」的故事:

臨川有士人唐遇,虐其所使婢。婢不堪其毒,乃逃入山中。久之糧盡,

饑甚,坐水邊,見野草枝葉可愛,即拔取濯水中,連根食之,甚美。自是

恒食。久之,遂不飢而更輕健。夜息大樹下,聞草中獸走,以為虎而懼,

因念:「得上樹杪乃生也。」正爾念之,而身已在樹杪矣。及曉,又念當

下平地,又欻然而下。自是意有所之,身輒飄然而去。或自一峰之一峰頂,

若飛鳥焉。數歲,其家人伐薪見之,以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

其在絕壁下,即以網三面圍之,俄而騰上山頂。其主亦駭異,必欲致之。

或曰:「此婢也,安有仙骨?不過得靈藥餌之爾!試以盛饌,多其五味,

令甚香美,致其往來之路,觀其食否。」果如其言,常來就食,食訖,不

復能遠去,遂為所擒。具述其故。問其所食草之形狀,即黃精也。復使尋

之,遂不能得。其婢數年亦卒。155

雖然,《稽神錄》之故事主要表達的是婢女奇特經歷,較之其他關於黃精養生的

文章,更具神異色彩。黃精不只令其止饑且身體輕建,甚至能像神仙般展現「飄

153 (唐)杜甫:〈丈人山〉(《全唐詩》,第四冊,明倫出版社,1976 年 5 月,初版),卷二百一

十九,頁 2308。 15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68 年 10 月,再版),卷十二,

頁 418。 155 (宋)徐鉉:《稽神錄》(《古體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第三次印刷),

卷六,頁 109~110。

Page 10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3

然」的姿態,自由地上下樹和往來山峰。就此觀點看來,黃精之於養生,出現在

宋代之後的故事中亦是可想而知的重要題材。

六、萬物幻變、取得或轉移之術

(一)以物變物或變人

在奇人異士的諸多法術中,像變魔術般地將此物變化成彼物,也是相當引人

入勝的情節之一。例如《珍珠船》中的術士將兩顆五色彈丸自雙腕放出,化作雙

燕,雙燕又變成兩小劍,兩小劍再幻化回原本的彈丸,歸入手腕之中156。又《珍

珠船》所記載的羅公遠變竹枝為玉如意之故事157;專記仙人之事的筆記《香案牘》,

有安期生醉墨洒石上而成桃花158。這一類法術的變幻模式或概念,也是今日奇幻

類的小說、漫畫或電影中常使用的一項特點。

在陳繼儒筆記《辟寒部》,有一則潘扆的故事:

潘扆泊舟秦淮,有老父求同載,扆許之。時大雪,老父髻中取小葫蘆

飲之不竭。能掬水銀手中,挼即成銀。嘗見池中落葉,漉置於地,隨葉大

小皆為魚。159

故事中,相當奇妙且吸引人的法術情節,大致可分為「髻中小葫蘆飲之不竭」、「挼

手中水銀為銀」以及「漉池中落葉化為魚」三者。若單就文章書寫的分段來看,

一般讀者可能會認為潘扆所遇老者會上述三種法術;但再往前追溯,即可解決疑

156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2。 157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80。 158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9。 159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016。

Page 10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4

惑,見《江淮異人錄》所載:

潘扆者,大理評事潘鵬之子也。少居於和州,樵採雞籠山以供養其親。

甞過江至金陵,泊舟秦淮口。有一老父求同載過江,扆敬其老,許之。時

大雪,扆市酒與同飲。及江中流,酒已盡,扆甚恨其少,不得醉。老父曰:

「吾亦有酒。」乃解巾,於髻中取一小胡蘆子傾之,極飲不竭。扆驚,益

敬之。及至岸,謂扆曰:「子事親孝,復有道氣,可教也。」乃授以道術。

扆自是所爲詭異,世號之爲「潘仙人」。能掬水銀於手中,接之即成銀。

甞入人家,見池沼中有落葉甚多,謂主人曰:「此可以爲戲。」令以

物漉取之,置之於地,隨葉大小,皆爲魚矣。更棄於水,葉復如故。

有蒯亮者,常至所親家,同坐者數人,見扆過於門,主人召之,乃至。

因謂扆曰:「請先生出一術以娛賓。」扆曰:「可。」顧見門前有鐵砧,謂

主人曰:「得此鐵砧,可以爲戲。」因就假之。既至,扆乃出一小刀子,

細細切之至盡,坐客驚愕。既而曰:「假人物不可壞之也。」乃合聚之,

砧復如故。

又於袖中出一幅舊方巾,謂人曰:「勿輕此,非一人有急,不可從余

假之,他人固不能得也。」乃舉以蔽面,退行數步,則不復見。能背本誦

所未甞見書,或卷而封之,置之於前,首舉一字,則誦之終卷。其間點竄

塗乙,悉能知之。所爲多此類,亦不復盡紀,後亦以疾卒。160

就故事流傳狀況而言,時間可追溯或更早一些。上述內容解釋了「髻中小葫蘆飲

之不竭」是潘扆初遇老者時,老者所施之術;「挼手中水銀為銀」以及「池中落

葉化為魚」兩種變幻法術,則是老者授法與潘扆後,潘扆示於他人之法。就潘扆

故事而言,《江淮異人錄》較之此則筆記是較為詳細的。但這也可見筆記「所見

所聞,隨筆記下」的特性。無論陳繼儒對於故事完整情節暸不瞭解,其筆記與《江

160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頁九~十。

Page 10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5

淮異人錄》所載之完整度有所差別確是事實。是故,陳繼儒在寫這則筆記的當下,

或許是原始材料或傳達訊息者之資訊不足,又或許是當下記錄文字的時間不夠,

這不便斷論;但極可能是由於某些理由,因而使得他只記載了主要較為重要的情

節。

潘扆能化葉為魚,《珍珠船》中的軒轅先生則變葉為錢:

軒轅先生能散髮箕踞,用氣攻其髮,一條如直。又居羅浮山,宣宗召

入禁中,能以桐竹葉滿手撒成錢。161

筆記中,先是描寫軒轅先生用氣攻髮,以令髮直;接著再敘述他能將桐竹之葉化

作錢,「以此物變幻為彼物」之模式正與潘扆類似。

此外,如《太平廣記》162與《南部新書》

163之中也有軒轅先生之事蹟

164,雖

然內容也是與唐宣宗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其間也有不同於《珍珠船》的其他異術,

但將這些軒轅先生的事蹟集合來看,即可一窺此高人的樣貌與行事。更重要的是,

這也解決了故事時代背景之問題。

物品在異士或仙人手中有著相當奇幻的變化,除了潘扆故事外,另外還有耿

大中的故事:

耿先生大中,召之官。嘗大雪,戲之曰:「能以雪為銀?」曰:「可。」

161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9。 162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十八,頁 300~301。 163 (宋)錢易:《南部新書》(《學津討原》,第二十三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丙,頁七。 164 《南部新書》該則軒轅先生之傳說,原文為「軒轅集,謂之羅浮先生,已數百歲,而顏色不

老,立於床上,而垂髮至地。」此段描述,就文意而言,與幾乎同期的《太平廣記》對於軒

轅先生之記載相似。不同者在於字面上些許差異外,相較於《太平廣記》之篇幅少了相當多。

簡言之,《南部新書》就文意而言,與《太平廣記》中的第一段相符;而《太平廣記》中其

他軒轅先生的故事記載,《南部新書》並無收錄。

Page 10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6

乃取雪投熾炭中,食頃取出,爛然為銀,視其下若 酥滴乳之狀。165

與潘扆相當類似的,潘扆變水銀為銀,而耿大中則是以雪為銀。變化的結果類似,

但變化過程並不同,潘扆掬水銀為銀,耿大中則是燒雪為銀。

另有「章玉子」故事,也可歸至「以物變物」的主題之中:「玉子含水噴成

珠玉,與弟子行,各丸泥為馬乘之,一日行千里。」166玉子故事在《太平廣記》

中可窺見全貌。167而單就筆記中所載,物品的變化,有時純粹只是種幻術展現,

如潘扆、耿大中是在「娛賓」、「為戲」之臨場條件;然而也有物品變化也是為了

實用性,即捏泥為馬而乘之,泥馬則有日行千里之功。在稍後會提到之柳融故事

中,法術的實用性在於「食」,而此則章玉子故事裡,幻術之實用性在於「行」。

以物變物,已相當能幻惑眾人目光,若是以物變物之後還能食之,就更不可

思議了,見《香案牘》之例:「融取杯呪成 ,煮之可食,腸臟皆具,而杯成

殻。煮取肉則殻 成杯矣。」168柳融念咒將杯子化成龜,並煮而食之;腸臟皆具,

更令人信其為真龜。當取龜肉而煮之後,龜殼則又變回了杯子。在《歷世真仙體

道通鑑》中,可找到柳融之故事:

南極子姓柳,名融,能含粉成雞子,吐之數十枚,煑而啖之,與雞子

無異。黃中皆餘粉少許如指端者,取杯咒之即成龜,煑之可食,腸臟皆具,

而杯成龜殼,煑取肉則殼還成杯矣。取水咒之即成美酒,飲之醉人。舉手

即成大樹,人或折其細枝以刺屋間,連日猶在,以漸萎壞,與真木無異也。

165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9。 166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9。 167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五,頁 34~35。 168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8。

Page 10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7

服雲霜丹得仙去。169

此處記載了更詳盡的柳融故事,不只使杯成龜,亦能變水為酒、舉手成樹等等,

皆可視作「以物變物」之例證。

變水為酒,或將某物變作食物,不只柳融為之,趙丙也有類似故事:「丙舟

行,遇人酌水為酒,削一楫為脯,並得醉飽。」170趙丙能斟水變酒,又能削舟楫

而成肉乾,與上述柳融故事相類。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尚有提到趙丙之

其他異術:

趙丙,後漢東陽人。曾遊行,道遇故人,便酌水為酒,削一楫為脯,

皆得醉飽。又曾至渡頭,求船不得,乃布席於水而坐,乘風而過。又咒枯

樹,便生花葉。171

趙丙奇術,不只能酌水為酒、削楫成脯;孫博能指樹生火,趙丙則能咒樹生花;

又前述所謂「閉氣胎息」之法172,孫博習之而能行於水、布席與水與眾人同樂,

趙丙亦備此術,與孫博一樣也能布席於水而坐。

前述故事為「以物變物」,陳繼儒筆記之中尚有「以物變人」的故事情節,

主角正是著名的八仙之一:

明皇召張果賜酒。曰:「臣有弟子能飲。」俄一小道士,自殿簷下,

169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五,頁 280。 170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8。 171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五,頁 283。 172 同注 75,本章頁 67。

Page 10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8

年十六七,美風姿,善談笑。帝賜飲一斗不醉,又逼飲之,酒忽從頂出,

仆地化一酒榼,乃集賢院物也。173

皇帝賜張果老酒,張果老則變酒榼為小道士;皇帝逼酒甚甚,「酒從頂出」或可

視作「酒已滿溢」。此即「變物為人」之術。若從故事時間來看,相傳張果老是

唐朝時人,此則仙人傳說當在唐代。

(二)高空取物與建造

也有一類身懷異術的高人,能取常人絕不能取之物,例如:

周王者,有道術,中秋夜會月色方瑩,謂坐客曰:「我能挈月置之懷

袂。」因取筋數百條,繩而駕之曰:「我梯取此月娥。」以手舉月,懷中

出月寸許,光色照爛,寒入肌骨。174

故事中之高人,取筋架梯,已是相當不可思議;而架梯之後,又能舉月並幻化於

自身懷中。故事情節到此,或有疑之,可能為燈燭火光,但是在故事最後又言其

「寒入肌骨」,即如項曼都飛升至月之旁也是感到「寒凄凄」175,令人信其為月

光而非燭火。

這故事在《太平廣記》中亦有收錄。176在此可發現,有幾處在文字上當有誤

植之處:一、《筆記小說大觀》所記之主角為「周王」,但《太平廣記》中所寫者

為「周生」,此為人物名字之誤植;二、《筆記小說大觀》談其架梯之法是「取筋

數百條,繩而駕之」,而《太平廣記》所記者為「取箸架梯」,「箸」與「筯」相

173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60。 17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48~2849。 175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914。 176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七十五,頁 472。

Page 11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99

通,皆為筷子之意,此又是一筆誤之處;三、《筆記小說大觀》說到取月示客的

情節之時,所寫的是「以手舉月」,而《太平廣記》所說的是「因以舉之」,這是

細節略有不一之處。然而,嚴格說起來,就整個故事情節與意涵來說,三者是一

致的。而就《宣室志》來看,也可確信此故事從唐流傳至明的時代軌跡。

無論是「取箸架梯」還是「取筯架梯」,皆是相當令人感到奇異之術。此類

使用異常之物作為建材,可看作是故事中奇幻仙術的應用,在《香案牘》中的尹

喜故事也有類似的情節:「文始先生生室中,陸地生蓮花,結草為樓,精思至道。」177

「結草為樓」和「架筋為梯」皆是以絕不能使用之物作為建材,這或可看作是其

異術之施展;而其陸地生蓮花,則可視為其成為仙人的象徵。

(三)疾病轉移

有形之物,可以取得或變化,已是相當奇特,即如本段前面所述之故事。而

似是無形之物,卻能被轉移,看起來就更令人匪夷所思。陳繼儒的筆記之中,也

有少數此類故事。例如《珍珠船》中記載:

真雞師,凡有病者來告,卽把一雞往,乃持呪呵其雞,令入病者之所。

雞入而死,病者即瘥;雞出,則病者不起。時號「雞師」。178

故事中之真雞師當是一名術士,念咒令雞入病患住所,雞進入後生病而死,病患

則能痊癒;雞若能走出,病患則持續病倒不起。這部份可看作術士展現「將人類

之疾病轉移至雞的身上」的奇異法術。

其實此類將病痛轉移之情節,即可看作是種情節單元,並出現在其他的故事

型態之中。例如「崔渾代病」之故事:「崔渾至孝,母病祈神,請以身代。覺病

177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395。 178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80。

Page 11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0

從十指中入,俄遍。母身安。」179這是崔渾至孝之故事,陳繼儒之《珍珠船》與

《偃曝談餘》180皆有收錄。「真雞師」所談者,是術士施展「將疾病由人體轉移

至雞身上」之奇術;崔渾故事則是祈求神明,願以身代母病,遂靈驗,己病而母

瘥。以故事型態而言,雖然兩者皆可歸為所謂的奇幻故事,但真雞師是術士以法

力祛病的展現,崔渾則能視為孝子之故事,就意義上來說,主旨是大相逕庭的。

然而,從這現象當中,又可看見情節單元的意義以及運用。

小結

本章所探討者,是陳繼儒筆記小說中有關奇幻故事的部份,主要是「神仙、

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以及「奇能異士的故事」兩類。其中又各分小節,大抵

依「情節的分類歸納」以及「角色或能力之特殊性」而定。

在陳繼儒之筆記小說之中,可見這些故事的源頭幾乎是從前人逸聞或古籍而

來。雖然,有些並不能肯定陳繼儒在作筆記小說時,第一手資料一定是來自某本

古籍,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故事流傳的時間大約是多久以前。

奇幻類主要談論神仙、僧侶、道家修行者或是其他高人的故事。「神仙、僧、

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是以情節而定,特別之處在高人能有動物相助,除了證明

高人之不凡外,也一定程度表現了動物的靈應。非是高人,無法役使動物;不是

動物有靈,無法反證高人身份。這是此部份所要表達的特別意涵。

再者,「奇能異士的故事」,談到修行高人擅長的法術或技能,這是相當特別

179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5。 180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上,頁

2548。

Page 11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1

也值得討論的地方。傅錫壬教授《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中曾經對「神話」下

了一個精簡的定論:

……我們知道,大凡「人」都具備三項基本質性:第一、人都是父母

生的。第二、人都會死亡。第三、人都有能力的極限。於是籠統一點的說:

如果,故事中的主人翁不具備這三種質性,或者,超越了這三種極限的話,

這個人物就有可能是神,而敘述他的故事,也就有可能是「神話」,然而

並不一定是「神話」。因為除了「神」之外,「鬼」、「仙」、「狐」、「妖」……

等等,甚至其他物類,甚或「夢」境,也都可能具有超越其中一項屬性之

情形存在。……181

也就是說,如果是「神」或「神話」,必須不具備這三種質性或超越這三種極限;

若是具備其中一兩項,則為「類神話」,類似神話之意,鬼狐仙怪即是。文中「得

道高人」他們皆以「凡人」的形象出現,在其他古籍逸聞中,這些故事主角並非

明確的被表示為「神」。簡單來說,例如譚景升故事,有父遣僮贈衣,他就不是

「沒有父母」;又如介象求道途中遇虎試驗,表示此時的介象仍為凡人,只是已

經展現出不凡氣度。這些高人,有些在歷史上可見到其事蹟,意即他們被呈現出

同於「關聖帝君」由原本的「人」而被「神格化」。這些高人或為「奇人」,或為

由人修行後而成「仙」,他們確實有著超越平凡人之處,但並非是原本就存在的

「神」。

高人所表現的法術或能力,也是這個分類中的一大重點。當這些奇能異士展

現超越常人的能力時,這些能力即成為民間故事中之「情節單元」概念。本文之

異術或能力即根據情節單元作分類。會這樣處理,主要肇因於筆記的龐雜特性,

若依故事之類型做歸納,將如無頭蒼蠅般無所適從,因為真正能歸為同類之故事

根本少之又少,是故,在此依這些法術或能力,即最小單位之情節,作為分類根

181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一章,頁 4。

Page 11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2

據。而以這些不同之情節作分類探討,再從延伸出去的佐證資料,也可發現一些

法術的源頭根本是殊途同歸。

簡言之,即故事中所表現的不同法術或超能力,其修行項目或原理根本是一

樣的。例如前文提過的「胎息閉氣」之術:

……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

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其

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

矣。……182

它所造成的奇異效果,即打散為不同之情節單元:能如葛洪般居水中避暑;能如

梅姑與孫博般,行走於水上或坐於水上宴飲;能如黃廬子般禁虎狼百虫皆不能動。

這些在本論文中分別放在不同章節討論,但其實它們施法原理卻是一致的。所以

本文在處理這些材料時,是以「情節單元」之概念,對法術或能力作分類,而非

以故事類型做區分。由於內容很多,故分為六類論述:一、驅召術與祈雨;二、

制伏動物之術;三、遠距神行與幻隱形體之法;四、抗高溫耐嚴寒之術;五、修

道養生術;六、幻變、取得或轉移之術。每一類再分幾個小類分析,以求周延。

182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八‧釋

滯〉,頁 199。

Page 11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3

第四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變化類、動物類故事

第一節 變化類的故事

本節要討論陳繼儒筆記小說中屬於「變化類」的故事。

何謂變化?簡言之,即某物變成完全不相干的物種或東西。例如《辟寒部》

中曾收錄一則筆記:「隋末長安禁苑內一大樹,冬月雪中忽花葉茂盛。及凋謝結

實,其子光明燦爛,如火之明,數日皆化為紅蛺蝶飛去。」1文中提到的花葉,

凋謝後結果實,數日後果實變化成蝴蝶飛去。這便是本節所要討論之「變化」,

並非如毛蟲變作蝴蝶那樣的生物變態現象。

陳繼儒筆記中變化類之故事,多以動物或鬼怪為主。是故,本節所要討論的

變化類之故事,主要著重在:一、「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二、「因其他緣

由而變成的非人類」兩大架構。在兩大架構之下,「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

又細分成「純粹的動物變人或人變動物」、「因某種因素而變人或變動物」以及「穿

脫動物皮毛而變人或變動物」三部份。「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人類」主要分成

兩種,即「倀鬼」與「其他精怪」。

一、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

(一)純粹的動物變人或人變動物

1. 官吏變虎的寓意

1 (明)陳繼儒:《辟寒》(《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1985。

Page 11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4

動物在生物學上的變化,例如爬行食葉的毛毛蟲,變成飛翔吸蜜的蝴蝶,這

樣的「變態」模式,在生物界,是相當常見的。但動物變人或人變為動物的情節,

以常理視之,是相當怪誕離奇的。陳繼儒在《虎薈‧卷二》中提到:「龍編功曹

左飛曾化虎數月, 作吏。」2此文亦見於《水經注》,指龍編縣的功曹左飛,曾

變作虎數月,變回人後仍回到官職。

本段首先討論者,是「純粹的動物變人或人變動物」。「純粹」,主要就形變

的前因而言。即故事或情節中直接提到當事者的變形,而其變化因素則令人不知

所以。例如在緒論中曾提到的「封邰」故事:

漢宣城郡守封邰,一日忽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

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3

這故事在《述異記》中也能找到4,若就故事內容而言很淺白。封邰化為虎而食

民,民眾喊叫「封使君」,虎則離開不復來。而時人所說的「無作封使君,生不

治民死食民」,則可看作是封邰為人時不為善政,成虎時則食郡民,此故事當是

諷刺官吏為非作惡以害民。

在楊慎所著之《古今風謠》亦收錄此事:

古傳記言: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

君!」卽去不復來。其地謠曰:「莫學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張禺山詩曰:「昔日漢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曰使君者,冠裳而喫人。」

又曰:「昔日虎使君,呼之卽慚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動牙齒。」又曰:「昔

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6。 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9。 4 (梁)任昉:《述異記》(《龍威秘書》,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上,頁六~七。

Page 11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5

時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或曰此詩太激,禺

山曰:「我性然也。」余嘗戲之曰:「東坡嬉笑怒罵皆成詩,公詩無嬉笑,

但有怒罵耳!」5

《古今風謠》收錄著歷代各地的一些歌謠,這首〈封使君謠〉即在談論封邰化虎

食民的故事 6;而陳繼儒《虎薈》之中,亦收錄張禺山這組歌謠7。《古今風謠》

在收錄各式民謠與傳說時,通常亦會記下來源;然而,此處僅作「古傳記言」,

可見源頭已難考。不過,前文推論此故事是諷刺官吏為非作惡以害民,《古今風

謠》中所載之張禺山詩倒是證明了這個推論。張禺山曰:「今日使君者,冠裳而

吃人」,正表示當時官員害民;張禺山也認為民呼封使君,虎能有愧而停止,若

對現在之官吏說什麼,惡官只會爪牙更兇;張禺山更認為老虎只是伏於草莽靜待

獵物,而惡官則是坐在衙門,對人民極力壓榨。張禺山詩意怒罵如此,可證此則

「封邰化虎食民」故事,當是對惡官欺民現象的嘲諷。

上述之封邰,從張禺山詩組可見,此故事當以「封邰變虎食民」之事諷刺不

善之官。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中,談到人變為虎時,往往便欲食人。依生物學來

說,虎為肉食動物,套以帶著靈異色彩的「人變虎」,食任何動物之肉,甚至是

人肉,亦相當合乎常理。然而,若是某官吏化作虎而食人,就寓意上來說便不是

那麼單純了。

既然一開始提到左飛變虎,在此先就其官名「功曹」論之。在《論衡》中有

言:「……案世清廉之士,百不能一,居功曹之官,皆有奸心,私舊故可以幸,

小大皆有。……」8雖然《論衡‧遭虎》原文主要表達人類遭虎撲食,變複之家

5 (明)楊慎:《古今風謠》(《藝海珠塵》,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頁十二。 6 《虎薈》所述為「封邰」,《古今風謠》則作「封邵」,此為略異之處。兩者內容無異,故可確

信所談者為同一則故事。 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6。 8 (漢)王充:《論衡》(蔡鎮楚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10 月,初版),卷十六,〈遭

虎第四十八〉,頁 827。

Page 11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6

將之附會於功曹惡吏為非作歹;但實際上,這與世道官吏實無關聯,無論官吏為

不為惡,虎食人是自然界正常的情況。9但上述文字,正好間接呈現王充或一般

人對功曹惡吏的印象,也認為世間清廉文士的比例相當少。在此,若將功曹視為

一種象徵,擴充成各種官僚為惡,意義也是一樣的,即如《論衡》中所引用之「苛

政猛於虎」典故10。

如果將《論衡》此篇文章之原意擱置不論,而將一些片段文字以另一種角度

檢視,即可與陳繼儒筆記小說中的封邰故事相呼應。上述「案世清廉之士,百不

能一,居功曹之官,皆有奸心,私舊故可以幸,小大皆有」的敘述,可視為王充

或一般人對這些敗壞官吏的看法,以及對於世間清廉官員罕見之感嘆;《論衡》

一開始提到:

變複之家,謂虎食人者,功曹為姦所致也。其意以為,功曹眾吏之率,

虎亦諸禽之雄也。功曹為姦,采漁於吏,故虎食人,以象其意。……11

所謂「變複」,即祈禱祭祀以消弭災厄。此引文中即指變複之家認為老虎吃人乃

肇因於功曹作惡,虎食人用以象徵功曹為奸。簡單來說,若以王充原本論點看,

是較為接近理性的現實,而變複之家的附會,就文學性來說,則是多了點想像的

浪漫。若再縮化到只談變複之家的觀點,就那樣附會的言論來說,「虎食人是因

功曹為奸」,即可見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相當常見、也被底層群眾熟悉並接納;而

就文學性的浪漫而言,既然有這樣的說法與思考,出現封邰故事情節以及「官吏

變虎食人」的寓意即為想當然耳的情況。

2. 消失的人性

9 (漢)王充:《論衡》(蔡鎮楚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10 月,初版),卷十六,〈遭

虎第四十八〉,頁 832。 10 (漢)王充:《論衡》(蔡鎮楚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10 月,初版),卷十六,〈遭

虎第四十八〉,頁 829。 11 同注 8。

Page 11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7

在陳繼儒筆記之中,有一則引述了他人之言:「見民瓜田漸變如虎,毛斑斑

然通身。夜開關延虎食其牢中之豕。化雖未成,而氣類相感,其情已通矣。」12此

即表示了,變化之事已發生,不用到完全變為虎,即能與他虎情氣相通,並引虎

吃食人類所豢養之豬豕。又例如其筆記中所收錄之師道宣故事,說到他:「得時

病愈後,忽發狂變為虎,食人不可復數。」13這兩則文字描繪了,人變為虎的靈

異現象,有可能造成人類失去人性,且行逕將與一般虎無異。

本節一開始有提到功曹左飛之事:「龍編功曹左飛曾化虎數月, 作吏。」14

左飛之事就字面上只談變異未談含意。對照《水經注》的記載來看,含意就深了:

……劉欣期《交州記》曰:龍編縣功曹左飛,曾化為虎,數月,還作

吏。既言其化,亦化無不在。牛哀易虎,不識厥兄。當其革狀,安知其譌

變哉?……15

「牛哀易虎,不識厥兄」,再從這一句延伸,《淮南子》中也談到:

……昔公牛哀轉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戶而入覘之,則虎搏而殺

之。是故文章成獸,爪牙移易,志與心變,神與形化。方其為虎也,不知

其嘗為人也;方其為人,不知其且為虎也。……16

其以公牛哀事件,認為人變為虎後心智隨外形改變而漸成獸性。中國傳統的道德

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為相當重要的德行。然而人之變虎,不只外型變化,

1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6。 1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4。 1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6。 15 (魏)酈道元:《水經注》(陳橋驛、葉光庭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 年 4 月,初版),

卷三十七,頁 1479。 16 (漢)劉安:《淮南子》(熊禮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2 月,初版),〈卷二‧俶

真〉,頁 53。

Page 11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8

連內心也產生獸化。例如《虎薈‧卷五》:

劍州李忠,因病化為虎。初忠病久,其子買藥歸而省父;忠視子朵頤

涎流,子驚視,父已作虎形。出外扃其室,穴壁窺之,迺真虎矣。17

食人已失去人性,若所食者為親人,則完全失去最基本的理智了。此則故事中,

李忠尚為人時,視子而垂涎三尺;其子並未為父所食,此乃其子逃逸之速,而非

李忠不願吃。依結果來看,公牛哀之兄死,李忠之子活,並不相同;但以兩者變

虎後失去人性的情況來講,乃為一般無二。

當人類變化成虎時,多少仍保持著人性者,例如范端之例:

涪陵里正范端者,為性幹了,州縣尤任使。久之化為虎,村鄰苦之,

遂以白縣云:「恒引外虎入村,盜食牛畜。」縣令云:「此相惡之詞。天下

豈有如此事?」遂召端問,對如令言。久之有虎夜入倉內盜肉,遇曉不得

出,更遞圍之,虎傷數人逸。耆老又以為言,縣令嚴詰端所有,端乃具伏

云:「常思生肉,不能自致,夜中實出於東家欄內竊食一猪,覺有滋味。

是故見人肥者便欲噉之,但苦無伍耳。夜每東西求覔,得二虎見隨,所有

得者皆共分之,亦不知身之將變,然察其舉措如醉也。」縣令以理喻遣之。

是夜端去,凡數日而歸,衣服如故。家居三四日,昏後野虎輒來村外鳴吼,

村人恐懼,又欲殺之。其母告喻去之,端垂涕辭母而行。數日或見三虎,

其一者後左足是靴。端母乃徧求於山谷復見之,母號哭,二虎走去,有靴

者獨留。前就之,虎俯伏閉目,乃為脫靴,猶是人足,母持之而去。是後

鄉人頻見,或呼范里公,二虎驚走,一虎回視,有似悲愴,自是不知所之。18

1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4。 1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0。

Page 12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09

范端變虎獵食,並與二野虎共分。雖然成虎,仍認其母,母尋至猶俯伏閉目;鄉

人呼名,仍悲愴回顧。也有如稍後會提到因偷竊而報應變虎的「蘭庭雍妹」19,

化虎後尚能言語,並心願見母。此即前面所談的,「變虎仍保持著人性」的故事

類型。

然而,化虎後人性全失的情節,在筆記小說中也是屢見不鮮。例如《虎薈‧

卷三》:「占城國虎黑色而小,能化人,雜市里間誘人食之。」20占城國之統治範

圍,約在現今之越南中南部至寮國部份地區。此則筆記談到,占城國當地之虎,

毛色為黑而較常虎小,能變成人並至巷里間引誘人類而食之。

其中,「化人而入市」的情形,似乎常見於蠻荒之地,例如出自滿喇加國傳

說的「虎變人,入市混人而行」21,即與之為相同情節,可視為中國人對異族文

化的看法。而這樣的情形,有可能是出自想像,也有可能是看錯而記下。例如其

筆記中就提到:「波斯國其人矮小極黑,以金花布縵身。無城郭。王以虎皮蒙勢,

出則乗軟兠,或騎象。」22異域之穿虎皮風俗如此,即有「虎變人行於市里間」

情節出現之元素,這也一定程度呈現出異地風情,僅視作者當下是以地理民情的

紀實角度寫下,還是依之聯想而擴大想像成為故事情節。

「人性消失」之題,其他又如:「雲南蠻能化形為虎,以人為糧。」23無論雲

南蠻或是占城國人,都是人變為虎後而食人之事。此即表示人變為虎後,喪失人

性,所以才會吃人,這就如前面所引之公牛哀變虎食兄之事。

另外,《虎薈‧卷三》關於王居真的故事,也可視作與公牛哀同類:

明經王居真者,下第歸洛陽,出京與一道士同行。道士盡日不食,云:

1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7。 2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5。 2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5。 2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7。 2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9。

Page 12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0

「我氣術也。」每至居真睡後燈滅,即開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

復來。他日居真佯寢,急奪其皮。道士叩頭乞居真。曰:「言之即 汝。」

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於村塢中,衣其皮即可馳五百里。」

真以離家久思歸,曰:「吾可披乎?」曰:「可。」此夕居真去家猶百餘里,

遂披之暫歸。夜深不可入其門,乃見一人立於門外,擒而食之。逡巡迴,

乃 道士虎皮。及至家,云居真之次子夜出為虎所食。問其日,乃居真回

日,自後一兩日其人飽並不食他物。24

王居真遇到的道士整日不吃東西,說自己是因為「氣術」。等到王居真睡著後,

便開布囊著皮而去,五更方回。改日王居真假裝睡著,然後急搶其皮。道士乞求

並道出自己非人,穿虎皮而至村中覓食,亦可奔馳五百里。居真離家已久思歸,

便著皮返家,看見一人立於家門外便擒食之;回道士處後,方還虎皮與道士。之

後再次回到家,家人說王居真次子夜出被虎獵食,詢問該日,即居真披虎皮返家

之日,且一兩日內,居真皆有飽足感而不吃其他食物。

故事中,有三處可稍作討論,或與其他故事所提到過的其中材料作對照及呼

應。

一、「道士著虎皮而化虎吃人」的情節。其實與之後小節中,因為「奉天符」

或「受天罰」而著虎皮食人的情節相當,只是王居真所遇到的道士,並無「奉天

符」或「受天罰」的「前因情節」。所以,在字面上看起來,雖然有一樣的情節

單元,但最大的差別即在「變虎食人的原因」。

二、氣術的概念。故事中的道士自言因為「氣術」而能盡日不食,這是故事

中的一個情節及伏筆,代表道士的謊言;然而,此處先撇開情節上的設定,探究

故事中道士以「氣術」為由的部份,即可見「道士」、「氣術」與「不食」之間的

關聯性。前一節所談到的葛洪入水避暑是因閉氣胎息之法,亦就是「氣禁之術」,

正與王居真故事中的道士所言之「氣術」一樣,即如《抱朴子》所說的「行氣或

2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5~3106。

Page 12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1

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

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25行氣可以辟飢渴,即道士一開

始欲取信於王居真一樣,不食乃因氣術。這也可見,《抱朴子》中的閉氣胎息之

術,時間在其後的諸多小說作品,經常將此作為「情節單元」以運用在故事之中。

三、關於情節意涵上的運用,即「變虎食人而六親不認」的情節意涵。在變

形故事中,有些變形之後仍保有人性,如前面提到過的范端26,但也有完全失去

人性者。此則故事,王居真化為虎後不僅食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吃的是自己的

次子。這部份正與前文提到過的:「……昔公牛哀轉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

戶而入覘之,則虎搏而殺之。是故文章成獸,爪牙移易,志與心變,神與形化。

方其為虎也,不知其嘗為人也;方其為人也,不知其且為虎也。……」27王居真

變虎後食子,公牛哀化虎後殺兄,兩者同為成虎後喪失心智、不認親人,根本不

知道自己當為人。

《虎薈‧卷五》有一則記載,也與變虎後而失去人性相關:

唐長安年中,彬州佐史因病而為虎,將噉其嫂,村人擒獲,乃佐史也。

形雖未全改,而尾實虎矣。因縶樹數十日, 復為人。長史崔玄簡親問

其故。佐史云:「初被一虎引見一婦人盛服,諸虎皆參集,各令取當日之

食。時某所預虎列,形質未全,不能別覔他人,將取嫂以供,遂為所擒。

今雖作虎未得,尚能其聲矣。」簡試之,佐史乃作虎聲,震駭左右,簷瓦

皆振落焉。28

25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八‧釋

滯〉,頁 199。 2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0。 27 (漢)劉安:《淮南子》(熊禮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2 月,初版),〈卷二‧俶

真〉,頁 53。 2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2。

Page 12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2

與許多故事一樣,彬州佐史也是生病而變虎。其取兄嫂以為供,雖未成功,仍是

失去人性的行為。就故事情節的運用來說,除了「因病變虎」以及「變虎失去人

性」外,還有一處情節被運用到別類故事裡,即文中所謂之:「初被一虎引見一

婦人盛服,諸虎皆參集,各令取當日之食」,乃眾虎集合供食之場景。

如此之類似場景,也出現在稍後會提到的「稽胡遇虎王」29,故事中以道士

形象說話的虎王對稽胡說道:「天帝有命,令我主施諸虎之食也。一切獸各有對,

無枉也。」而稽胡也的確看到「羣虎來朝,道士處分所食,遂各散去。」比較這

兩則故事,彬州佐史是以虎的角度觀此場景,稽胡所遇之道士實為虎王,即如佐

史所見之盛服婦人。同樣出現了如此場景,表示這樣的說法並非個案,它們是分

別被運用在毫不相干的故事類型當中,由此可見「情節單元」的活潑性與被運用

的情況。

3. 誤入陷阱的謊言

有一類純粹變化的故事,通常有其進行的模式:

(1)某地區人民欲捕虎而作陷阱。

(2)發現陷阱中有一人被關入,自言乃誤入陷阱之中。

(3)眾人開陷阱門後,其人則變虎逃走。

在《虎薈‧卷一》即收錄這一類故事,內容如下:

長沙有民常作檻捕虎,忽見一亭長赤幘大冠在檻中,因問其故。亭長

怒曰:「昨被縣召,悞入此中耳。」於是出之,乃化為虎而去。30

2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6~3127。 3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9~3070。

Page 12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3

這故事正如前述之情節發展模式,當中變化的人是「亭長」。也有故事中人的身

份是「老道士」:

梁衡山侯蕭泰為雍州刺史,鎮襄陽時,虎甚暴,村門設檻。機發村人

炬火燭之,見一老道士自陳云:「從村告乞 ,誤落檻中。」共開之出檻,

即成虎奔馳而去。31

人變為虎,意欲傷人,在遭遇人類抵抗而受傷,復又變回人。在這樣的情節

中,成為虎時所受的傷,變為人後,故事結局往往會因此傷而受影響,例如:

松陽人入山採薪,會暮為二虎所屬,遽得上樹,樹不甚高,二虎迭躍

之終不能及。忽相語云:「若得朱都事應必捷。」留一虎守之,一虎乃去。

俄而又一虎細長善攫,時夜月正明,備見所以,小虎頻躍,乃人也。衣其

衣,刀猶在腰下,伺其復攫,因以刀砍之,斷其前爪,大吼相隨乃去。至

明人始得還,會村人相問,因說其事。村人云:「今縣東有朱都事候之,

得無是乎?」數人同往問訊,答曰:「昨夜暫出傷手,今見頓卧。」乃驗

其真虎矣。遂以白縣令,命羣吏持刀圍其所而燒之。朱都事忽起奮迅成虎,

突人而出,不知所之。32

故事中的朱都事,與前面所談之「虎變道士」或「虎變亭長」的故事,有一個相

似之處:即在面對眾人訊問時,皆以人的形態,或以謊言、或以不明之言搪塞。

不過這則故事中之群眾,理解力相對較高,所以在故事後段,眾人並非相信其片

面之言,反因小虎之言及朱都事的手傷而認為他是害人之虎,故群起攻之,就結

3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1。 3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5~3076。

Page 12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4

局而言,與「虎變道士」或「虎變亭長」故事中的群眾大意釋放有很大的不同。

「虎入檻中變亭長」之故事在《太平廣記》中亦見收錄33,且註明此故事出

自《搜神記》。可見故事流傳的時間,可上溯至晉朝。

(二)因罪業或犯諱而變成動物

同樣是形體與樣貌產生變化的故事情節,本段所討論的當事者,他們的變化

往往是因為「某些因素」而產生,與前段之「純粹變化」不同。例如在《虎薈》

中就有吳道宗之母變為虎之故事:

晉義熙四年,東陽郡太末縣吳道宗少失父,與母居,未娶妻。一日道

宗他適,隣人聞屋中碎磕之聲,闚不見其母,但有烏斑虎在屋中。 隣人

恐食道宗母,遽鳴鼓會里人共救之。圍宅突進,不見有虎,但見其母語如

平常,不解其意。兒 ,母語之曰:「冥罪見追,當有變化事。」後一月

忽失母,縣界內虎災屢起,皆云「烏斑虎」,百姓患之,發卒格之,殺數

人。後人射虎箭當膺,並戟刺中其腹,然不能即死。經數日後,虎 其家

故牀上,不能復人形,伏牀上而死。其兒號泣如葬其母法焉,朝夕以哭臨

之。34

此則故事歸在「天懲變虎」,主要依據吳道宗之母說的「冥罪見追,當有變化事」

這句話。「冥罪」一詞,即言在人世間所作之罪業,被記錄於冥府之中,時機一

到,當受報應,報應時間並不一定是今世或來世。然而,這樣的意涵充滿濃厚的

因果報應之味道。雖然故事中,吳道宗之母並未明言是犯了何種罪業,但變成烏

斑虎確是受冥罪報應。

33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六,頁 3466。 3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4。

Page 12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5

如同吳道宗之母一樣,變虎乃因其為惡,但故事之中,並未明言其為人時究

竟是做了何事;尚有趙生之妻的故事亦同:

乾道五年,趙生妻李氏病頭風。家人聞虎吼,走視之,化為虎頭;問

之不能言,但隕淚,撫其幼子。與飲食不復食,但食生肉,日飼數斤,久

之迺死。李生時凶悍,人謂惡報云。35

李氏正如前文所言之公牛哀,因生病而變作虎,家人聽聞虎吼而視之,李氏已化

成虎頭,不能言語,只是掉淚撫其幼子。家人給予飲食亦不食,只吃生肉,之後

便死。當時的人認為,李氏生前凶悍,此為惡報。公牛哀化虎,失去人性吃食己

兄;然而李氏變虎之後,卻未失去人性,反而撫其幼子掉淚。此正是此類故事當

中,關於變形之後存在人性與否的另一情節面向。

這部分的故事,通常會有前因,說明為何他們會產生變化,例如:

吉陽治在涪州南,沂黔江三十里得之,有寺像設古碑猶在,物業甚多,

人莫敢犯。涪州稗將蘭庭雍妹因過化中,盜取常取物,因即迷路。數日之

內身變為虎,其前足之上銀纏金釧,宛然猶存。每見鄉人隔村與語云:「我

盜化中物,變身如此。」求見其母,託人為言之。母畏之不敢往,虎來往

郭外,經年漸去。36

從故事之中,可見蘭庭雍之妹因偷盜寺物而變身為虎;她與村人自言此事,希望

為之託於母而欲見之,其母卻懼而不敢往。

3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0~3111。 3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7。

Page 12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6

偷竊盜取,本就非正人君子所為之,盜物變虎而欲見其母終不可得。故事情

節之怪誕,可見一斑;這也很明顯的看見,故事之教化善惡的意味相當濃厚。

不可偷盜的善惡教化,以變虎報應的故事傳遞與常人。另外,有一種報應觀

念的傳導,則是關乎神靈之物,意欲眾人不可犯諱。例如:

貌州王成縣黑魚谷,貞元中百姓王用業炭於谷中。谷中有水數步,常

見二黑魚長尺餘遊水上。用伐木饑困,遂食一魚。其弟驚曰:「此魚或是

谷中靈物,兄奈何殺死?」有頃其妻餉之,用運斤不已,久乃轉靣,妻覺

狀貌有異,呼其弟視之。忽脫衣嘷躍變為虎,徑入山。時時殺獐鹿夜擲庭

中,如此二年。一日日昏叩門曰:「我用也。」弟應曰:「我兄變為三年矣。

何鬼假吾兄姓名?」又曰:「我往年殺黑魚,冥謫為虎,比因殺人,冥官

笞我一百令免。杖傷遍體,汝第視余無疑也。」弟開門見一人,頭猶是虎,

因怖死。舉家呌呼奔避,竟為村人格殺,驗其身有黑子,信王用也,但首

未變耳。元和中處士趙齊約常至長谷中,見村人說之焉。37

故事中一開始說到的地名「黑魚谷」,即已破題,說明黑魚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情

節。果然,王用之弟說黑魚是神靈之物,王用食黑魚變為虎頭人。雖然變虎之後,

時常獵殺獐鹿擲於家中,但家人仍不信其為王用。王用隔門與弟談到自己食黑魚

被冥府判罪如同殺人,故罰百杖與變虎。之後弟見之而嚇死,王用被村人格殺;

檢驗虎頭人屍身而有黑子,因而確定其為王用。就佛家而言,殺生本就不該,更

何況所殺者是谷中神靈之物,故有冥業報應。

(三)穿脫動物皮毛而變人或變動物

3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1~3102。

Page 12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7

1. 具有宗教勸善觀念者

本段探討的對象,即穿動物皮毛則變成該動物,脫去動物皮毛又恢復人身。

這一類「冒皮成虎」的故事,以《虎薈》之中最常見。例如:

荊州有人山行,忽遇倀鬼,以虎皮冐之,因化為虎,受倀鬼指揮。凡

三四年,搏食人畜,及諸野獸,不可勝數。身雖虎而心不願,無如之何,

所求即為欲食人,為厭獸身。後倀引虎經一寺門過,因遽走入寺庫,伏庫

僧房下,道人驚恐以白有德者。時有禪師能伏諸橫獸,因至虎所,頓錫問:

「弟子何所求耶?」虎弭耳流涕。禪師手巾繫頸 本房,恒以衆生食及他

味哺之。半年毛落變人形,具說始事。二年不敢離寺,後暫出門,忽復遇

倀,以皮冐己,遽走入寺,皮及其腰下,遂復成虎。篤志誦經,嵗餘方變,

自爾不敢出寺門竟至死。38

故事的主人翁遇見倀鬼而變虎,可見倀鬼與虎之關聯,這在之後的「倀鬼」段落

將詳加討論。在故事中,禪師能令虎復化為人,即含了點佛法普渡大開方便之門

的味道。而與本段所欲探討相關的,即「倀以虎皮冐之而令其成虎」。「冐」即「冒」

也,有覆蓋之意。以虎皮覆蓋而變成虎,即本段所述之主題。

雖然故事中並無言之為惡,但與倀鬼為伍即是害人之行,其「變虎害人」當

可視為一種「隱性情節」;然而,其人「身雖虎而心不願」,也知道入寺院向高僧

求助,之後藉由高僧幫助而得以脫去虎皮。該故事中,可注意幾個要點,即「倀

鬼」與「蒙皮成虎」除了是相當具有奇幻靈異的色彩外,在意義上也有「為惡」

的涵義,即前面所說的「隱性情節」;另外,高僧及寺院能援助其人,而倀鬼亦

不能入,也表示了佛門之神通廣大,以及廣開佛門救助眾生。而以此相較之下,

「為惡」的「隱性情節」在表面上就被「佛門」所蓋過;然而,「隱性情節」並

3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8~3069。

Page 12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8

非為無關緊要或是消失,因為在遇倀鬼復成虎而回寺,其人篤志誦經以解脫,這

反而是佛門勸善的輔助證明。

上一則故事中,有一個關鍵處,即主角「身雖虎而心不願」之心態。主角不

願成虎,求援於空門;而故事確實展現出佛門大開方便之門、渡化眾生的觀念,

也一定程度表現出勸善意涵。在另一則筆記中,如此想法則描繪得更加深刻:

袁州山中有一村院僧,忘其法名,偶得一虎皮,戲披於身,搖尾掉頭,

頗克肖之。或於道傍戲鄉人,皆懼而返走,至有遺其所携之物者,僧得之

喜,潛於要衝伺往來。有負販者,歘自草中躍出,昂然虎也,皆棄所賫而

奔。每蒙皮而出,常有所獲,自以得計,時時為之。忽一日披之,覺其衣

着於體,及伏草中良久,試暫脫之,萬萬不能脫,自視其手足虎也,爪牙

虎也;乃近水照之,頭耳眉目口鼻毛尾皆虎矣,非人也;心又樂於草間,

遂捕狐兔以食之,拏攫飲啖皆虎也。是後常與同類遊處,復為鬼神所役使,

則往來於山中,寒暑雨雪不得休息,甚厭苦之。形骸雖變,而心厯厯然人

也,但不能言耳。周嵗餘,一旦餒甚,求無所得也;潛伏道傍,忽一人過

於前,遂躍而噬之。既死,將分裂而食,細視之一衲僧也。心自惟曰:「我

本人,幸而為僧,不能守近戒,求出輪迴。自為不善,活變為虎,業力之

大,無有是者。今又殺僧以充腸,地獄安容我哉?我甯餒死,弗重其罪也。」

因仰天號。聲未絕,忽然皮落如脫衣狀;自視其身,一裸僧也。奔舊院,

院已荒廢,乃用草遮身,投於俗家,得破衣數件,走於鄰境佛寺。因遊方

止臨川崇 院衆堂中。是時圓超上人居看經堂,其僧侍立不懈,上人念其

恭勤,乃問:「爾何處人?出家幾夏臘?修習何法?而勤勤若此。」對曰:

「某心有悔行,願因上人决之,但不欲他僧聞耳。」乃屏侍者問之,某言

為虎之事,叩頭作禮,求懺罪業。上人謂曰:「生死罪福,皆由念作,剎

郍之間,即分天堂地獄。豈在前生後世耶?爾惡念為虎,善念為人,豈非

Page 13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19

證哉?苟有志乎脫離者,趣無上菩提, 元返本,念不著則人不為虎、

虎不為人矣。方今閩中大善知識比肩,爾其往哉。」僧乃奉教。上人尋話

於智作長老,長老往見之,以上人向者事問,皆無異同。雙目猶赤,眈然

可畏也。後入嶺不知所適。39

袁州之僧拾得虎皮而自行著之,這部份,與上則荊州人因道途中遇倀鬼,而被逼

衣虎皮是不同的。其披虎皮而戲弄行人,然後撿拾行人倉皇逃跑時所遺落之物,

之後更刻意埋伏,以伺販夫。每有所得,則洋洋得意。一日又披虎皮,卻不能脫

而成為真虎。漸漸的,在行為與食性上也與一般虎無異。直至獵食人類,正要分

裂吃食之際,本性良心發現並懺悔之;而於此時,虎皮自行脫落。此僧回到原本

寺院,寺院已荒廢;之後遊於其他佛寺,遇圓超上人而述說變虎之事。

這則故事與上一則不盡相同,但有幾處關鍵情節是相呼應的。前面已提到,

「為惡」的「隱性情節」即為「勸善」意涵之輔證;相較於「荊州山行人」,此

則「袁州僧」的勸善意味更為濃厚鮮明。僧將食死人時,忽然良心發現,寧願餓

死也不願再犯罪業。這與筆記中另一則「南陽張逢」40的故事情節相似。張逢變

虎之後,獵食鄭紀,卻在內心自忖:「我本人也,何樂為虎?自囚放深山,盍求

初化之地而復耶?」41這正如袁州僧懺悔於圓超上人之前,圓超上人所言:「生死

罪福,皆由念作,剎郍之間,即分天堂地獄。豈在前生後世耶?爾惡念為虎,善

念為人,豈非證哉?」這都證明佛家勸善意味之深。

另外,在情節方面,也隱含善惡價值的意涵。一開始,僧人只是偶然撿到虎

皮而披之為戲,後來就以此伏道嚇人;及至嚇人而能拾得鄉人逃逸所遺落之物,

僧人以此為喜;更變本加厲而埋伏以伺販夫,再嚇跑他們撿拾商品。綜觀這些行

3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8~3119。 40 《筆記小說大觀》中,開頭為「南陽張逢貞,元末薄遊嶺表」;《太平廣記》中,則為「南陽

張逢,貞元末,薄遊嶺表」。「貞元」為唐代德宗年號,《太平廣記》成書時間為宋代;此故

事在《太平廣記》中註明出自《續玄怪錄》,《續玄怪錄》文中亦言「貞元末」,且該書成書

亦在唐朝。唐朝志怪筆記,絕不該出現「元末」,故「元末」之詞,當為誤植;主角之名亦

非「張逢貞」,而是「張逢」。故本論文於討論此故事時,皆從正確的故事版本內容稱之。 4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9~3120。

Page 13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0

為,可發現:「偶然的惡作劇→偶然的惡作劇而侵占他人物品→刻意埋伏嚇人以

奪他人商品」。這代表從一開始的偶然,食髓知味而成為刻意,亦可見其行為,

從無心之過而變成策劃為惡。這樣的行為已有罪業,故無法脫去虎皮,甚至因此

有虎食性而獵殺人類。具有佛家所言之「罪業」與「輪迴」的觀念,即故事中的

僧人,因罪業而墮為畜牲,也像一般人所謂的「勿以惡小而為之」。

2. 天懲或天命而變成食人虎

有原因的變為虎,有一些是受天譴而變為虎。這類的主角,大部份自言因犯

錯受天懲,而變為虎;有時更會被要求,需食滿規定之人數,方可彌罪。這部份

與前面「人間為惡犯諱而報應變形」有一主要不同:即前者是因人間之犯罪或犯

諱而變虎,下達命令者為冥府;此處所談者,下達命令的是天庭,而原因則為奉

天符或犯錯而受天懲。

奉天命而食人,大多結合了「穿脫虎皮而變作人或虎」之情節。例如《虎薈‧

卷二》:

建炎間荊南多虎,郭外人多移家入城避虎。張四者移未畢而虎至,急

竄於梁。虎升堂蛻皮化為丈夫,出門尋張。張下取皮置梁上,虎 失皮甚

窘,探懷中丹符陳於地曰:「吾奉天符取若等,姓名都除,惟若在耳。能

還我皮當捨若。」張曰:「除我名迺 汝皮。」虎出筆除之,張擲皮下,

虎蒙皮復故形,咆哮大躍,張震駭幾墜。虎去,明日六十里外雷震殺虎。42

這則故事,在《夷堅志補》中也有同樣的內容43。著皮為虎,脫皮為人,也被合

用在「奉天命食人」的情節當中。故事中之丈夫在找尋虎皮時,便說自己取食眾

4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0~3081。 43 不著撰人:《夷堅志補遺》(《筆記小說大觀》,第四十編,第七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80~82。

Page 13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1

人是「奉天符」,並有筆記刪名。此處所言之「天符」,當是指「天庭之命令」或

「天庭之誥命」;而此則筆記中,丈夫披虎皮而食人也說是「奉天符」,故也可信

是奉天庭誥命而食人。故事中也含有「天命不可隨意更改」的意義,所以當丈夫

因欲索回虎皮而竄改名冊後,隨即遭天譴雷擊。

如同上述奉天符而變虎食人者,尚有其他類似型態之故事:

河東柳並為御史,入嶺推復,將一書吏從行,常所委任,至嶺下宿孤

館中,從吏皆在廳內席地而寢。時將半夜,月初上,衆皆卧,並獨覺。忽

見一小鬼長尺餘,若獼猴,手持一紙幡子步上階,以幡揷書吏頭邊而去。

並乃潛起抜去之,復卧伺焉。少頃一虎入,虎遍嗅諸人而去。須臾小鬼又

來,別以幡子揷之。復又去之。少頃虎又來遍嗅而去。如此者三度,而天

向明,乃至旦召吏言其事:「而旦日汝當難免,自須為計,不可隨我。」

並有劍取與之,乃令逃難。此吏有勝勇,携劍入山尋逐虎穴。行二十里至

一茅庵,入其中不見有人,惟見席上案硯硃筆,有一卷文書,皆是人名,

或有勾者未勾者,己名在焉。屋上見一領虎皮,吏懷其書,並取虎皮杖劍

而去。行未數里,見一胡僧從後來趕,呼之曰:「且住!君不如告某為計,

即可免矣。」吏即止與之言,見其人狀亦不敢殺之。「吾非彊害君者,是

天配合食之。豈不見適來文簿?昨日已愆數期,今強脫終恐無益;不如以

小術厭之。」吏問其術。僧曰:「登一樹以帶自縛,用劍自刺少血塗一單

衣投之我,我以衣為粮之耳。」吏如言登樹,投皮與僧衣之,便作虎狀,

哮吼怒目,光如電掣。吏懼將欲墮者數過,即取單衣刺血塗之投於地。虎

得衣跳躍擘撦而吞之,良久復為人,行曰:「子免矣。」乃遣去,竟無患

焉。44

4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6~3097。

Page 13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2

此則筆記之大意如下:倀鬼以紙幡插於書吏頭邊作記號,為虎之先導,柳並暗中

拔去替書吏解虎厄。後警告書吏並贈劍與之分道,書吏則尋至茅屋而見名冊硃筆

與虎皮,因而盜之。之後有胡僧追至,並言變虎食人乃配合天命。後教書吏解危

之法,吏為之而解厄運。

這故事中之胡僧,擁有名冊與硃筆,可信其為天命所由,此同於上則故事中

之「虎丈夫奉天符而食人」的情形;而虎丈夫雖未明言其有名冊硃筆,卻有提到

「出筆除之」的刪名動作,即可信其亦有筆與名冊。

值得玩味的是,相較書吏與上則張四兩人的脫困之法,則能成為另一個情節

的說明。當張四持虎皮以威脅虎丈夫除己名字,虎為之,遂了結此事;然而,虎

卻於明日被落雷擊斃。可看作是虎違抗天命而得到的懲罰。對照書吏所遇到之胡

僧,則是告訴書吏「強脫終恐無益」,所以兩人配合以「小術厭之」。由此觀之,

「強脫終恐無益」所指者,當同於張四故事中之虎丈夫,奉天符卻釋放之,當受

天譴。兩則故事,有如此「隱性巧合」的情節,實為妙處。

奉天食人,被當事人識破後,遂告知避禍之法。這樣的故事內容也被收錄於

《虎薈‧卷五》另一則記載之中。45故意的一開始,是因為該地虎常肆虐,故往

來船客經過時皆推一人飼虎。某次經過的船上,大多數船客為強人,因而推其中

最窮弱者為餌。他謂眾人自己心懷有計,希望眾人能等他,若約定時間一到而未

至,任船載眾而去。這部份開頭之情節,與前面所引故事開頭並不相同,但接下

來的情節卻類似。故事中的窮弱者,持斧依蹤尋虎,這正是「勇」的表現。及至

尋到道士,暗竊虎皮以談判。談判中,道士告知主角自己是奉天食人,當合其數

而能罷;但卻也不能白白放走主角,否則上天會另有安排。也因此,奉天食人者

只好另想計策達到雙贏,而此則故事中的解決方法,即「刺血於衣,投與虎食以

合數」,只是此則故事又多了鬢髮、鬍鬚和指甲,不是只有血衣而已。

4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3~3124。

Page 13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3

相似之情節,還有「慈州稽胡者」的故事。故事中之虎,亦能提出致雙贏的

解決計策,與柳並書吏及下船單弱者有些類似。然而,在遇虎的過程及解決方法

上則有些不同。46文中主角遇到虎王,是因追獵野鹿的偶然,通常這部份的情節

並不會完全一樣。不過在主要的情節當中,變虎的角色皆為奉天指示;主角遇虎

後,虎也一樣告知其避禍之法。

此則故事,有三個特點。前面故事所提到的解決辦法,是主角刺血於衣以代

之,這故事的主角是以豬血代之,對於主角而言更是毫髮無傷。第二個特點,即

道士在變虎或變人時,皆未見到「虎皮」。第三,比其他故事更具有道德勸說意

義。

言其更具道德價值意涵,在於稽胡面對生死關頭,以及看見虎王與諸虎的互

動之後,縱使恐懼,明日依然赴約。道士在面對稽胡時,是以推測語氣道出「或

當得免」,而不是斬釘截鐵地說「必能全汝」,也就是說,稽胡只是「有活命的機

率」而不是「絕對能活命」。道士放稽胡回去準備,明日再來,稽胡大可逃走;

然而,稽胡翌日卻在生死未卜的情形之下赴約,所以道士才會讚之「爾能有信,

故為佳士」,足見此故事傳達「守信」的道德價值觀,這部份是此類故事中較為

少見的。

另有一則相似模式之故事,不是以血衣或當事人的毛髮指甲,而是另尋同名

之人為替死鬼:

費州蠻人族,族姓費氏。境多虎暴,俗皆樓居以避之。開元中秋,光

嗣為刺史,其孫愽望生於官舍。愽望乳母壻費忠,勁勇能射。嘗自州負米

家,山見阻,不覺日暮,前程尚三十餘里,忠懼不免,所以持刀刈薪十

束,敲石取火,焚之自守。須臾聞羣虎之聲,震動林藪。忠以頭巾冐米袋,

腰帶束之於火光之下,挺身上大櫪樹。頃之四虎同至,望見米袋,大虎前

4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6~3127。

Page 13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4

躩,既知非人,相顧默然。坐次虎引二子去,大虎獨留火所,忽爾脫皮,

是一老人,枕手而寐。忠素勁健,心頗輕之,乃徐下樹扼其喉,以刀擬頸。

老人乞命,忠縛其手而詰問之。云:「是北村費老,被罰為虎,天曹為有

律令食人,今夜合食費忠。即其人,適來相候,正值米袋,意甚鬱怏。留

此須復來耳,不意為君所執。如不信,可於我腰邊看來歷當知之。」忠觀

歷畢,問:「何以救我?」答曰:「若有同姓名亦可相代。異日事覺,我當

為受罰,不過十日饑餓耳。」忠云:「今有南村費忠,誠不可代我?」因

相言許。忠先持其皮上樹杪,然後下解老人。老人曰:「君第牢縛君身附

樹。我若入皮,則不相識,君脫聞吼落地,必當被食。事理則然,非負約

也。」忠與訣上樹,擲皮 之;老人得皮,從後腳入。復形之後,大吼數

十聲乃去,忠得 家。數日南村費忠鋤地遇之。47

這故事也出現於《太平廣記》48之中,可見這樣的傳說流傳已久。這類故事中之

威脅化人之虎的情節,主角往往必竊其脫下之虎皮作為要脅,在過程中,虎也都

告知有天命名冊。在威脅的過程中,費忠與書吏皆表現出勇猛的形象。兩者有不

同的地方,即書吏避禍之法是刺血塗衣令虎擘食之,費忠解厄之法則是暫時迴避

而令虎食他地同姓名之人。另外,費忠所遇之虎談到頂替之法會令自己「當為受

罰」,雖然處罰並非太重,但可見因天令而化虎食人,實有天為監督。是故,縱

使避禍,也須有法瞞天,以免獲罪,即如張四所遇之虎遭雷擊斃一般。

3. 虎妻之故事型態

穿皮毛而為動物、脫皮毛而為人的情節,在陳繼儒之筆記小說中,有很多是

以「妻子」的角色為之。而這類「虎妻」故事不只具備一定數量,也可見其情節

4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7~3098。 48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七,頁 3474~3475。

Page 13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5

架構,以及此類傳說故事流傳時間之長遠。例如《虎薈‧卷三》:

天寶年中,有選人入京,路行日暮,投一村僧房求宿。僧不在,時已

昏黑,他去不得,遂就榻上宿,鞍馬置於別室。遲明將發,偶巡行院內。

至院後破屋中,見一女子年十七八,容色美麗,蓋虎皮熟寢之次。此人乃

徐行掣虎皮藏之,女子覺甚懼,因而為妻,問其所以,乃言逃難至此藏伏,

去家已遠。載之別乗赴選,選官既就,又與同之官,數年秩滿,生子數人。

一日俱行,復至前宿處,僧有在者,延內而宿。明日未發間,因笑問妻曰:

「君豈不記余與君初相見處耶?」妻怒曰:「某本非人類,偶爾為君所收,

有子數人,能不見嫌,敢且同處。今如見恥,豈徒為語耳? 我故衣,從

我所適。」此人方謝以過言。然妻怒不已,索故衣轉急。此人度不自制,

乃曰:「君衣在北屋間,往自取。」女人大怒,目如電光。猖狂入北屋間,

尋覔虎皮,披之於體,跳躍數步,以成巨虎,哮吼回顧,望林而直往。此

人大懼,收子而行。49

故事中之選人入京途中借宿寺院,而奇遇麗顏女子蓋虎皮而寢,偷去虎皮而邂逅

之,兩人遂成夫妻。當舊地重遊時,其人以言戲其妻,妻怒而欲索回虎皮,則又

變虎望林而去。

類似的故事模式,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之中不斷的出現。例如,筆記中另一則

「申屠澄」50篇幅更長,然主要情節相當類似。亦見於唐傳奇,為《太平廣記》

所收錄51。主要情節如下列:

(1) 上任途中遇雪借宿。

(2) 見得麗人,求親於借宿之家。

4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8~3099。 5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3~3115。 5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九,頁 3486~3488。

Page 13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6

(3) 偕妻任官,賢內助業。厚待親屬,生子聰慧。

(4) 秩滿而歸,與妻兒訪妻之本家;然岳父母已不見,僅一空舍耳。

(5) 妻尋得舊虎皮,衣之化虎,棄夫與兒女而去。

就情節而言,此故事的主要架構與前一則「天寶選人」相當類似。這類的故事,

通常有著相當相似之重點情節模式,即如下所示:

(1) 旅途或借宿之中遇麗人,而麗人身邊往往會有虎皮。

(2) 主角悄收虎皮與麗人邂逅,後成夫妻。或是主角與麗人先成親,之

後重回故地時,妻復尋虎皮。

(3) 之後麗人復得虎皮而衣之,遂又成虎而去。

只是在其他的情節上,會因故事走向不同而有些許的差異。以「天寶選人」與「申

屠澄」為例而作比較,「天寶選人」中之虎妻,是單獨的為主角巧遇邂逅;申屠

澄所遇之虎妻,是有父母養育的。又例如,「天寶選人」中的虎皮是由主角偷藏

之,最後惹妻怒,妻逼而告之;而申屠澄故事中之虎皮,就情節來看,當是一開

始娶妻而妻未一併帶離娘家,重回娘家後方自行尋得。

若就此類「虎妻」故事之型態來說,其主要的相似情節,可參見金榮華教授

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一書。以故事型態來說,與「400C 田螺姑娘」及「400D

動物變成的妻子」屬性相同。「400D 動物變成的妻子」之故事型態如下:

此型故事之模式與〈田螺姑娘〉(400C)相同,唯女主角為田螺以外

之動物變成。結局有多種,除了美滿生活外,她或因父母的召喚,或因家

人失口說她是畜生激怒了她等各種原因而離去。在有些故事中,她離去前

Page 13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7

還殺死了丈夫或其他人。52

如文中所言,兩類故事模式相同。故事中有一重要情節單元可謂關鍵,即穿脫動

物皮毛而為人或為動物。「400C 田螺姑娘」之型態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並非沒

有,例如《珍珠船》中即提到:「義興吳堪,為縣吏。家臨荊溪,忽得大螺,已

而化為女子,號螺婦。」53此簡單數字,只能見到「吳堪得大螺,螺成女子為螺

婦」;然而,從《情史》54中即可見,螺婦在故事中的確有「為男主角做飯理家」

及「結為夫婦」的情節,只是在故事後段為懲誡好色惡紳使之得誅,螺女亦是與

吳堪共同離開,而與類型索引所述有些許出入。此即表現了故事情節及型態的多

元性。

前面所引《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之故事型態,在「動物變成的妻子」中提到

「在有些故事中,她離去前還殺死了丈夫或其他人」。這樣的結局在陳繼儒的筆

記之中相當罕見,但並非完全沒有。例如:

崔韜浦州人,旅遊滁州,南抵厯陽,曉發滁州。至仁義館宿,館吏曰:

「此館凶惡,幸勿宿也。」韜不聽,負笈昇廳。館吏備燈燭訖,而韜至二

更展衾方欲就寢,忽見館門有一大足如獸,俄然其門豁開,見一虎自門而

入。韜驚走於暗處淺伏視之,見獸於中庭脫去獸皮,見一女子奇麗嚴飾,

昇廳而上,乃就衾。韜出問之曰:「何故宿余衾兼而寢?韜適見汝為獸入

來何也?」女子起謂韜曰:「願君子無所怪。妾父兄以畋獵為事,家貧欲

求良匹,無從自達,乃夜潛將虎皮為衣。知君子宿於是館,故欲托身以備

灑掃。前後賓旅皆自怖而擯妾,今夜幸逢達人,願察斯志。」韜曰:「誠

如此意,願奉懽好。」來日韜取獸皮衣棄廳後枯井中,乃挈女子而去。後

52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142~143。 53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2。 54 (清)澹澹外史:《情史》(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 年 8 月,初版),卷十九,頁八。

Page 13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8

韜明經擢第,任宣城時,韜妻及男將赴任。與不月餘,復往宿仁義館。韜

笑曰:「此館乃與子始會之地也。」韜往視井中,獸皮依然如故。韜又笑

謂其妻曰:「往日卿所着之衣猶在。」妻曰:「可令人取之。」既得,妻笑

謂韜曰:「妾試更着之。」依請,妻乃下階,將獸皮衣着之,纔畢乃化虎,

哮吼奮於上廳,食子及韜而去。55

崔韜一樣是在旅途中借宿,在借宿中遇女而能為親。成親後也同樣陪之赴官,為

其生子,重回故地而復得虎皮。與前不同者,復得虎皮著之而化虎,變虎之後卻

是吃食丈夫與孩子而去。

本文一再引自公牛哀變虎食兄之事,表達變虎之後的不通人性與失去理智。

以此觀察此類「虎妻」故事也是一樣。大部份故事結局,妻子變回虎後,通常是

直接離去,縱使有被丈夫激怒之情節,亦是如此,即可見其妻仍顧及「夫妻情意」

以及「虎毒不食子」,依舊是保持著理性的態度;然而,此則故事中,妻亦未被

丈夫激怒,也無其他事端,只是重著虎皮變虎,卻是吃食自己丈夫與孩子後才離

開,此即與公牛哀食兄之事一般,化虎之後變得「六親不認」,喪失心智。

以下就此故事型態的情節與前面所談的「虎妻」故事作對照:

主要情節

故事篇章

借宿情形 皮毛(初見) 成親之後

妻子重回故地

之情緒或原因

皮毛(再現)

妻變虎後

(結局)

「400D 動物變成的妻子」 未明言 男主角偷藏 做飯理家

未明言

索回

美滿生活

父母召喚 離去

被家人激怒 殺人

天寶選人 空僧房 女以虎皮為 赴官生子 被丈夫激怒 夫被逼出之 離去

5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7~3128。

Page 14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29

被、

後為男主角

偷藏

申屠澄

郊外路旁茅舍、

女方父母在

文中未見 赴官生子 思慕父母 妻自行尋得 離去

崔韜 仁義館宿

虎女入仁義

館脫虎皮、

後為男主角

偷藏

明經擢第

生子

赴官途中 夫自行出之

殺夫及子

後離去

二、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人類

(一) 倀鬼

人死後變成鬼,鬼往往是依照人的生前形象而刻劃的,只是可能因其死因或

種類,而有不同的發展或行為模式。例如水鬼是落水溺死的人變成的,而有「抓

交替」的行為模式。本段所欲討論的「倀鬼」,也是鬼的種類之一。

常言道:「為虎作倀。」意思是幫助不善者為惡,與「助紂為虐」相近,在

普羅大眾的印象與理解也僅止於此。然而,「倀」究竟是何意?在《虎薈》中便

提到了:「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雖聞泛言,往往而有。」56

字裡行間,很清楚明白,被虎殺死與溺水而死者,皆號為「倀鬼」;而倀鬼的行

為模式,就如落水鬼一般,也都有「抓交替」的行為模式。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

之中,主要描述「死於虎」的倀鬼故事。其中有許多倀鬼的故事,但卻有不同的

情節發展。例如《虎薈》第一卷,便提到婦人被虎所殺之事:

5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5。

Page 14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0

嚴猛婦出採薪,為虎所害。亡後猛行至蒿中,忽見婦云:「君今日行,

必遭不善,我當相免也。」既而俱前,忽逢一虎跳梁向猛,婦舉手指麾,

狀如遮護。須臾有一胡人荷戟而過,婦因指之,虎即擊胡,猛得免也。猛

晉時會稽人。57

這一則小說,《太平廣記》58及《異苑》

59中皆有收錄,可見此故事之由來已久。

婦人為虎所害,死而為鬼,並警告與保護丈夫免於虎害。故事中,虎撲嚴猛而鬼

婦舉手相護,虎則不能侵;及至帶戟胡人經過,婦指胡人,虎則侵之。雖然文字

中並未提到婦人是倀鬼,但實際上確實是成為倀鬼無誤,其保護丈夫是情感的表

現,指胡人則虎攻之則是倀鬼之行為模式。

如嚴猛之婦般,縱使被虎殺死為倀鬼,卻仍然護著親人的故事,也見於《虎

薈‧卷五》:

天寶末,宣州有小兒,其居近山,每至放牧,恒見一鬼引虎逐己,如

是已十數度。小兒謂父母云:「鬼引虎來,我則必死。世人云:『為虎所食,

其鬼為倀。』我死為倀必矣。若虎使我,則引來村中,村中宜設穽於要路

以待,虎可得也。」數日後果死於虎,久之謂父云:「身以為倀,明日引

虎來。宜於西偏速修一穽。」父乃與村中作穽。穽成之日,果得此虎焉。60

宣州小兒見鬼一再引虎逐己,而向父母言自己被虎殺死後會成為倀鬼,若此,其

當引虎至村,可於村中設陷阱以待。之後小兒果死於虎。變為倀後告訴父親設陷

5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0。 58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六,頁 3466~3467。 59 (晉)劉敬叔:《異苑》(《學津討原》,第二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六,頁三~四。 6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0。

Page 14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1

阱,其父從之而與村人作穽,果得虎也。

嚴猛婦護夫,令虎襲擊他人。此宣州小兒坦然為倀,而其行為原因與心態當

可視作以下三者:一、知躲虎不過,心轉坦然,既死,當尋復仇。二、聯合獵虎,

以全父母村人性命。三、若以稍後會提到的「馬拯」故事61來對照,殺虎即能解

放倀鬼,縱然死不能復生,但至少不會再被控制而四處害人。

倀鬼之行為模式,簡單來說,即虎的前導部隊:「虎所至倀鬼先驅,獵人以

烏梅楊梅布地。鬼嗜酸,不顧虎,虎乃可擒。」62這段引文,即開門見山道出倀

鬼是虎的前導。也談到倀鬼性喜食酸,故獵人先以烏梅楊梅誘之,方可擒虎。又

如:

虎倀凡虎之出入,則引導以避其兇。故獵者捕虎,先設湯飯衣鞋於前,

以為使之少滯,則虎不知,以落機穽。及虎為人所捕,又哀號於其所在,

若為其復讐然者焉。63

此則筆記同樣道出倀鬼為虎之先導,為虎避其凶;不同者在於獵人不用酸食引誘

之,而是以湯飯與衣鞋使其停滯。前述嚴婦之故事,婦指胡人則虎攻之,亦有「為

虎先導」之行為模式;再對照此兩則筆記以觀之,可簡單歸納倀鬼之工作內容,

即「為虎避開陷阱」以及「為虎襲擊獵物之引導」。

本段一開始就提到過,人死於虎為倀,倀為虎之前導;換個角度來說,倀與

虎當是不可分的主從關係。然而,倀鬼能否有被解放的一天?答案是肯定的。正

如現今許多科幻電影或小說所描述的故事內容,當外星怪物攻擊人類時,人類擊

斃首腦,其餘相對較小與低階的怪物將會自動停止活動或死亡。這樣的情節模式

6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5~3117。 6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7。 6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50。

Page 14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2

不只運用於現今的電影與小說之中,早在中國古代的小說裡,解放倀鬼就類似這

樣的模式。例如:

長慶中處士馬拯馬沼約遊衡山。拯先至,見龎□僧舉動樸野,邂逅歡

甚,倩拯僕隨下山市鹽酪。俄頃沼至,云:「山下見虎食人,迄化為僧。」

拯詢知是己僕,方駭顧僧亦來,口血尚殷。二人紿僧云:「井有怪物。」

因共窺井,推僧墜井中,乃虎也,下石壓殺之。急趨歸。日已暝,見獵者

張機道旁,召二人宿棚上,曰:「虎方暴,不可歸。」二人從之。薄暮猛

虎觸機矢貫心死,忽見僧道男女舉羣至號哭云:「殺我禪師讐未復,復殺

我將軍耶?」二人叱之曰:「爾倀無知!生為虎食,死為虎役。今幸虎死,

又哀哭之,何故哉?」於是諸倀犇散,終不知禪師將軍者虎也。64

此則故事,亦見於陳繼儒另一則筆記,兩者篇幅不一致,但內容大意是完全一樣

的。65故事中馬拯馬沼以智殺變僧之虎,隨後又見獵人設置機關以矢殺將軍虎。

二虎死後,道旁男女號哭,由馬拯馬沼之言,即知這些道旁男女是倀鬼。此則與

倀鬼相關的文字,較之陳繼儒筆記小說中其他倀鬼,有一個相當特別之處,即這

些男女倀鬼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倀鬼,反而仍敬奉著害死自己的二虎。不過,就前

面所談,殺虎即是自動解放倀鬼,此故事便是一例。

此處尚有一處須作解釋者。在陳繼儒此則筆記之中,一開始馬拯初遇僧人之

情節中,寫道「龎□僧舉動樸野」,不知所言為何,在《漁樵閒話》中能找到解

答。《漁樵閒話》也記載此則馬拯故事66,其中在遇見老僧的部份寫道「見一老

僧,古貌龎眉,體甚魁梧,舉止言語,殊亦朴野」67,是故,此為描述老僧之相

貌言行,「龎□僧」當為「龎眉僧」,乃指老僧眉毛粗長的面容形象。

6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79。 6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5~3117。 66 (宋)蘇軾:《漁樵閒話》(《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下篇,頁 2691~2692。 67 (宋)蘇軾:《漁樵閒話》(《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下篇,頁 2691。

Page 14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3

故事情節,有時也能呈現出一些古代地方民情之縮影。在馬拯馬沼的故事之

中,其中有一段情節是日暝遇獵人,獵人召兩人宿棚上。「棚」與「獵人」,即為

地方民情的描述。有虎害之處,自有捕虎為業之人,既為維生,亦為自保。又例

如另一則與倀鬼相關之「潯陽獵人」故事68,其故事一開始便提到「潯陽有一獵

人,常取虎為業」。

另外,獵人召二人至棚上,即可見架棚乃為避虎。既然談到架棚,在此引其

他筆記作對照:

建安山中種粟人皆搆棚高樹防虎,一人升棚,見一虎垂頭榻耳過去甚

速。俄有一獸如虎稍小,躡前虎而去,遂聞竹林中哮吼震地,久之乃息。

明日往視,其虎遇食殆盡,但存少骨。69

這故事在《稽神錄》70及《太平廣記》

71之中也見收錄。文中主旨是在談種粟人所

見的猛虎懼怕之天敵小獸;更重要的是:「建安山中種粟人皆搆棚高樹防虎」。無

論是職業或是建築,即此處所談的民情部份。

接著,再檢視建安、衡山與潯陽的地緣關係。以大範圍略看,皆可視為南方

之地。更明確來說,建安在今日的福建,衡山在湖南之中,而潯陽則為江西之地。

湖南江西等地古代亦歸於楚地。就省分觀之,由東至西分別為福建、江西、

湖南,比比相鄰。從這樣的地緣關係來看,三者之間若有民情上的相通處,也是

相當合理的;更何況此處所提出之民情,是關乎「職業」與「建築」,這兩個部

份與地理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是故,建安種粟人構高棚避虎,衡山獵人也是日

暮居高棚避虎;衡山獵人設機關殺虎,常取虎為業的潯陽獵人也是張設機關捕虎。

6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90。 6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2。 70 (宋)徐鉉:《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二版,三刷),卷二,頁 23。 7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三十二,頁 3509。

Page 14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4

此即本段中所要表達的,從不同的故事中,也可由情節與地緣關係,看出當地之

民情風俗。

同樣是解放倀鬼、令其自由的型態,又例如:

有石井崖初為里正,不之好也。遂服儒號書生,因向郭買衣。至一溪,

溪南石有一道士,衣朱衣,有二青衣童子侍側。道士曰:「我明日日中得

書生石井崖充食,天符已下,可令除出去刀杖,勿有損傷。」二童子曰:

「去迄。」石井崖見道士,道士不覺見石井崖。井崖聞此言驚駭,行至店

宿,留連數宿,忽有軍人來問書生:「莫携軍器。去否?」書生素聞道士

言,乃出刀拔鎗頭懷中藏之。軍人將刀去,書生盤桓未去,店人逐之。書

生不得已遂以竹盛却鎗頭而行,至路口見一虎當路,徑前躩取書生;書生

遂以刀刺,適中其心遂斃。二童審觀虎死,乃謳歌喜躍。72

此則筆記小說,《太平廣記》73中有記載類似內容,除了字面上略有不同外,故事

大意皆一致。故事中的道士,實是虎所變,其與張四所遇之丈夫一樣,食人皆因

天符天命;不過,與張四盜虎皮以要脅虎丈夫的「機智」不同,石井崖所展現的

是懷藏兵器伺機刺虎的「勇敢」。故事中的兩個青衣童子,雖然並未明言是倀鬼,

但青衣童子聽命於道士之下,並為其行事;況且,當青衣童子審視確定虎已死時,

表現出歡歌喜悅的情緒,這兩種情形,即可信其為倀鬼無誤。此即如陳繼儒筆記

中前面提到的「潯陽獵人」的故事74,青衣倀鬼原本作為虎之前導,甚至能幫虎

先避開機關箭矢;然而,當獵人發現伏殺虎後,倀鬼也是歡欣鼓舞而去。倀鬼因

虎死而歡悅,當是因為擺脫老虎控制而開心,這與馬拯馬沼故事中之倀鬼有很大

的不同:一為不知己因虎而為倀,虎死尚且痛哭;一為因能擺脫虎道士,而歡欣

7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1。 73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三十二,頁 3507。 7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90。

Page 14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5

愉悅。相同者為倀鬼的解脫與自由,不同者為倀鬼所表現出的情緒。

人死為鬼,可謂自古以來的認知。傅錫壬教授曾道:

……許慎《說文》:「鬼,人所歸為鬼。」段玉裁住:「釋言曰:鬼之

為言歸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左傳》子產曰:鬼

有所歸,乃不為厲……。」所以,人死後,其魂魄不散,仍能行事者即謂

之鬼。……75

所以,「倀鬼」生前為虎所害,死後為虎作倀,但其形象仍舊維持著人形,乃因

魂魄不散故也;再者,其魂魄不散而仍能行事者,即行虎害人之前的前導事。

(二)其他

1. 鬼

前面引述傅錫壬教授對「鬼」之初步定義76,在同章節之中,傅教授分析了

一些鬼故事,並提出見解:

……先秦載籍所引用之鬼故事,往往是作者有目的的運用,「鬼故事」

只是他行文闡述一種寓意、儆戒或哲理時所引用的例證而已。這種形式可

以目為鬼話的「原生態」結構。到了漢和魏晉鬼小說中的有意刻劃鬼趣,

製造緊張氣氛,恐怖情節之鬼故事有所不同。這些魏晉以後的鬼話,往往

受到佛、道二教或民間迷信的影響,與「原生態」鬼話在探研的角度上有

75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二章,頁 32。 76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二章,頁 32。

Page 14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6

所不同。……在創作此類「衍生型」的鬼故事時,鬼已經成為刻意突顯的

主角,而且它的威力無比,與神話中的神之超自然能力已可比擬,只因為

鬼的行事無常,十分可怕。……77

這段話套於上一段所談之倀鬼,也是可互相呼應的。文中所謂「漢和魏晉鬼小說

中的有意刻劃鬼趣」,即如《搜神記》中相當著名的「宗定伯賣鬼」故事,此故

事亦被陳繼儒以寥寥數筆收錄於筆記小說中:「《搜神記》:宗定伯夜逢鬼,擔上

頭肩,至宛市化為羊,賣之得錢千五百。」78。

本段欲由「與神話中的神之超自然能力已可比擬」以及「行事無常」等文意

上著墨。在《珍珠船》中有一筆記,便可見「與神話中的神之超自然能力已可比

擬」及「行事無常」的情況:

有人夜行,一彩禽觸馬首。翌日遇鬼,乃莊宗時女樂笛部頭,云:「已

遣錦羽兒相迎。」79

筆記中並無明言該鬼究竟想做什麼,只能說是人的遇鬼事件。文中女鬼也並非以

完整的人類形體出現,而是只有一顆會說話的頭;在相遇之前,她亦能指使彩禽

觸馬首,作為即將相遇的象徵。無論是僅剩一顆頭卻會說話,或是能指揮禽鳥為

見面之徵兆,都不脫傅教授所言之「與神話中的神之超自然能力已可比擬」之範

疇。

鬼以頭之形象相見,在以前就有「鄧喜射人頭」80的故事。故事中鄧喜所射

之人頭會飛往食肉,繞屋作聲,之後鄧喜便被人告密圖謀叛變,因而滿門盡誅。

這故事呈現了一種「凶兆」與「鬼」的恐怖詭異氣氛。就情節而言,雖然莊宗女

77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二章,頁 36~37。 78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8。 79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7。 80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九,頁 345。

Page 14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7

樂的筆記與《搜神記》中之鄧喜,相較之下並沒那麼詭譎可怕,但可確信的是,

如此「飛頭」鬼怪之形貌塑造並運用於故事中,在時間上是相當久遠的。

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珍珠船》中,也收錄了一則相當奇妙又有點可怕的文

字:「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一產千鬼,朝產之,暮食之。今蒼梧神有鬼姑神是

也。虎頭龍足,蟒目蛟眉。」81此則傳說可溯至南朝。南海小虞山有一怪物稱作

鬼母,樣貌奇特,有著虎頭龍足、蟒目蛟眉,每天生下一千鬼,白晝產之,暮午

食之。在《述異記》中也有一模一樣的記載,甚至還說鬼母不只能產鬼,還能產

天與地。82一般的說法都是「產十鬼」,陳繼儒筆記中卻言「產千鬼」,這是在數

目上唯一的差別;不過,若就內容而言是一樣的。

傅教授曾提到,同時具備「非父母所生」、「不會死」、「能常人所不能」是構

成神話主角的先決要素83;而神話或傳說的分野,在於神話主角是虛擬的,例如

夸父不見於歷史之中,當屬神話,后羿見載於歷史,當為傳說、類神話之一84。

也就是說,《山海經》中的一些怪物,反而成為神話。85以此觀之,鬼母無論是行

為模式或是如同《山海經》中怪物的外表,當可信為神話中的產物。

關於鬼之定義與演變,前面引傅教授文章以能了解,鬼為「人死後,其魂魄

不散,仍能行事」。雖然前文也提到「原生態」與「衍生型」之鬼故事之不同,

偏重於刻劃「鬼趣」的故事,在魏晉時代已出現,如相當膾炙人口的「宗定伯賣

鬼」86即為此類。而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也有鬼故事;不過,以下所要提的這

則故事相當有意思,頗有魏晉志怪之風,呈現出「鬼趣」:

81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2。 82 (梁)任昉:《述異記》(《龍威秘書》,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上,頁一。 83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一章,頁 4。 84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二章,頁 28~29。 85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一章,頁 5。 86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十六,頁 418~419。

Page 14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8

宋朝延平吳氏姊妹六人皆妬悍,時號六虎。其中五虎尤甚,平生手殺

婢十餘人。凡三適人皆不終,夜分常聞堂廡間喧呼聲,同室皆懼。五虎怒

曰:「狂鬼敢爾耶!」闢戶移榻中庭,持刀獨寢,徹旦寂然。人謂:「五虎

之威,鬼猶畏也。」87

在此則筆記之下,陳繼儒註其出處為宋代陳正敏所著之《遯齋閒覽》。故事大意

為:宋朝時,延平有吳氏六姐妹,個性皆相當凶悍,時人稱其為「六虎」,尤其

排行老五的妹妹更是兇惡,曾殺婢女十餘人。而有三人不能安死,其鬼魂常在夜

晚喧呼於廳堂及其旁之廂房。家中之人皆恐懼,只有五虎怒喝鬼,並開門將床榻

移至中庭,持刀獨寢,遂不聞鬼之喧囂。

此故事中的鬼並非是主角,文中主要描繪吳五虎之暴戾。而吳五虎之狠惡,

不只表現在對人,對鬼亦如是。前文提到傅教授書中所述,越到後來的鬼故事,

越來越強調鬼的「行事無常」與「威力無比的超自然能力」;而文中之三鬼鬧廳

廡,當是「死於非命」、「冤魂不散」的表現。雖然在鬼故事中,鬼之表現越來越

可怕,但此則故事卻以「鬼畏之而噤聲」來描繪吳五虎之兇暴。此呈現了另類的

「鬼趣」,與「威力無比」的神通廣大形象甚是衝突,讀之不禁令人發噱。

不過,故事情節那麼多種,並不是所有鬼故事都是這樣充滿衝突性或是肅殺

氣氛的,也有鬼故事是充滿善良溫情的正面意義,例如:

余公子俊,號率菴,蜀之眉州青神人。家山後有塚,鄰兒取其遺骸為

戲,公輒為掩之。是夜夢老人謝曰:「子有陰騭,為我整理門戶。他日當

至大官。」……88

8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2。 88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3753。

Page 15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39

余俊宅心仁厚,見有小兒取亡者骸骨遊戲,余俊不忍,而替為掩埋之。當夜余俊

便夢鬼託夢道謝,並言余俊日後當成大官,後果然之;且此則筆記後段即談到,

余俊為官之後,也能除舊弊,公正斷案。

這便又是另一種型態之鬼故事,與吳氏姊妹故事完全迥異。傅錫壬教授在其

書中提到:「人死後,其魂魄不散,仍能行事者即謂之鬼。」89行事之前,在於起

心動念,若鬼能行人之事,即表示鬼也如人一樣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或情緒。以此

擴充並對照之,鬼有為善為惡,有如上述吳家婢女鬼魂之恐懼者,也有如此則余

俊所夢老人之感恩言謝者。

2. 山魈

前面提到,為虎所害之人,死後成為倀鬼。虎出,而倀鬼為之先驅。從一些

故事中,可發現倀鬼喜歡吃酸食,而成為被人類反制的弱點;也可見倀鬼出現時,

破壞獵人所設置之陷阱,或做記號令虎食之,是為虎先驅的工作內容。縱使有「倀

鬼主動找人類,以虎皮披之而令人變虎,進而指揮之」的故事90,但這畢竟少數,

一般來說,仍以「倀鬼受虎指揮為先驅」較為常見。

倀鬼受虎指揮,但是否有虎被指揮的情節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陳繼儒筆記

中,有一則相當著名的故事:

天寶中,巴人伐太白廟前大松,有老人以神樹止之。巴人不聽,老人

乃登山呼:「斑子。」俄羣虎出噬巴人。又嶺南山魈,亦呼虎為「斑子」。91

此故事在另一則筆記中描述得更詳盡:

89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二章,頁 32。 9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8~3069。 9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91。

Page 15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0

巴人好羣伐木作板。開元初,巴人百餘輩自褒中隨山伐木至太白廟。

廟前松樹百餘株,各大數十圍。羣巴喜曰:「天贊我也。」止而伐之。已

倒二十餘株,有老人戴帽拄杖至其所,謂巴人曰:「此神樹,何故伐之?」

羣巴初不輟作。老人曰:「我是太白神,已倒者休,乞君未倒者無宜作。」

意巴等不止。老人曰:「君若不止,汝當俱死無益也。」又不止。老人乃

登山呼:「斑子。」倐爾有虎數百頭相繼而至,噬巴殆盡,惟五六人獲免。

神謂之曰:「以汝好心,故不令殺,宜速去也。」其倒樹至天寶末尚存。

有詔修理內殿,楊國忠令人至山所,宣敕取樹作板以用焉,神竟與之。92

這兩則內容幾乎一樣,都是老人勸阻巴人伐木而巴人不聽,因而召虎食之,後面

一則只是多些對話內容。就故事的時間來看,前為天寶,後為開元,兩者有些不

同;然而,這兩個年號皆為唐玄宗之年號,且互為先後。前一則故事僅言「老人」,

後一則故事的老人自稱為「太白神」,因此得知老人身份為「神」。

神召喚虎,表現其神通廣大。而本段所談重在「鬼怪」,是否也有鬼怪能指

揮老虎呢?答案就是山魈。前文談到「嶺南山魈,亦呼虎為斑子」,「山魈」非神

類,當為精怪之一。在陳繼儒筆記中,有另一則故事能與此互相呼應:

山魈者,嶺南所在有之,獨足反踵,手足三肢。其牝好傅脂粉,於大

樹空中作窠,有木屏風帳幔食物甚備。南人山行者,多持黃脂鉛粉及錢等

以自隨,遇雄者謂之「山丈」,遇雌者謂之「山姑」,必求脂粉,與者能相

護。唐天寶中,北客有嶺南山行者,屬夜懼虎,欲上樹宿,忽遇雌山魈,

其人素有輕齎,因下樹再拜呼「山姑」。樹中遥問有何貨物,人以脂粉與

之。甚喜,謂人曰:「安卧無慮也。」人宿樹下,夜中有二虎欲至其所,

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明日

辭別,謝客甚謹。其難繳者尤火,嵗中每與人營田,人出田及種餘,耕地

9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2。

Page 15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1

種植並是山魈。穀熟則來喚人平分之,性質直,與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

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93

以及:

天寶末,劉薦者為嶺南判官,山行,忽遇山魈,呼為:「妖鬼!」山

魈怒曰:「劉判官我遂遊戲,何累於君,乃爾罵我。」遂於最下樹枝上立

呼:「斑子!」有頃虎至,令取劉判官。薦大懼,策馬而走,須臾為虎所

攫坐腳下。鬼乃笑曰:「劉判官更罵我否?」左右再拜乞命。徐曰:「可去。」

虎乃捨薦。薦惶懼氣絕,自是病數日方愈。薦每向人說其事。94

此兩則筆記,皆言山魈之事。其中詳細描繪山魈的外貌、習性以及性格。大致如

下:

1. 獨足反踵之外型。

2. 喜好塗抹脂粉。

3. 能指揮召喚野虎的能力。

4. 「有惠必餽,有怨必報」的鮮明性格。

除了這些特性之外,也可見自古以來虎之其他稱呼。無論是「太白神」或是「山

魈」的故事,皆謂虎為「斑子」,這是虎的別名。另外,就地緣來說,皆謂山魈

出現於「嶺南」。嶺南為中國南方之地,南方多山林水澤,自古當屬楚地範圍之

一,若以《九歌》來看,其中之山鬼能騎乘赤豹,跟從文狸95,雖然這並不代表

山魈等同山鬼,但兩者間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9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9~3130。 9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0。 95 傅錫壬:《新譯楚辭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年,二版二刷),頁 60~63。

Page 15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2

山魈在中國志怪故事之中,是能召虎之一種精怪。故事中說山魈「於大樹空

中作窠」,表示其棲息於樹上。故事中也談到山魈「好傅脂粉」;以現實生物界來

說,也有一種動物名為「山魈」,其外型正似如此。

生物界當中的彩面山魈,其身上有著橄欖色與灰色體毛,黃色鬍鬚,鮮紅色

鼻子,鼻兩翼為鈷藍色,有時候其兩側耳部附近也為藍灰色。以此觀之,就像是

擦脂抹粉一般,正與故事中言其「好傅脂粉」相通;只是故事中的山魈是雌性好

傅脂粉,現實生物界中的山魈卻是雄性面部色彩較雌性鮮豔。

從動物學名來看,「Mandrillus sphinx」之讀音,實在與「山魈」中文讀音毫

無關聯性。不過,會以「山魈」命名此種動物,當可確信,源頭乃為出自中國志

怪故事。

3. 其他精怪

(1)古器

《論衡》提到:「物之老者,其精為人。」96《抱朴子‧登涉》也談到:「萬

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

耳。」97兩者皆談到,萬物之久老者,便有成精怪之可能。精怪能變為人形,幻

惑人類,也喜歡試探或捉弄人類。所以陳繼儒在《妮古錄》中有一則記載:

金海陵煬王詔平遼,宋所得古器,年深嵗久,多為妖變,悉命毀之。

96 (漢)王充:《論衡》(蔡鎮楚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10 月,初版),〈卷二十二‧

訂鬼第六十五〉,頁 1144。 97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十七‧

登涉〉,頁 417。

Page 15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3

故南庫物脫于刼火者無幾矣。98

談到宋代古物多為金國海陵煬王完顏亮所毀,原因是完顏亮認為這些古器「年歲

已久,多為妖變」。表現出「年深歲久」之古物多為「妖」的觀念;可見這樣的

想法在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這樣的概念與《論衡》或《抱朴子》所談甚是吻合。

筆記中又描述岑文本遇見上清童子之事,童子東行至院墻下而沒,文本命人挖掘

後而得古錢一枚。99又如《珍珠船》中滄州李氏的奇遇故事:

滄州李巡官子夜讀書,有皁衣肥短人被酒挑闥而入曰:「李白尚與我

為友,汝何為者?」乃以席帽盛酒,飲至數杯。父窺見以為怪魅,擲之,

視其帽酒榼蓋也。故老云:「李翰林舊宅。」100

李巡官所見之挑酒夫,當為酒榼,故其帽為酒榼蓋。而挑夫言好酒之李白與之為

友,已點破其所在之時間久遠,即萬物化為精怪人形的必要條件;當地耆老說那

是李白故宅,也說明了酒榼精何以會出現於此。無論是岑文本或是李巡官,兩則

筆記皆是符合這樣的觀點。

古人的神鬼觀並沒有現代人分得那麼明顯,以此類推,「精怪」在古人心中

也可視為「鬼」,此當為三者間有著「具備常人所不能的特異能力」。然而,隨著

時間推進及志怪故事的演變,縱使有時精怪在故事中也以「鬼」稱之,其實還是

有其根本上的區別。

(2)樹精

鬼為人死後猶能行事,鬼也有如人一般的思維。有些鬼可能害人,有些鬼則

98 (明)陳繼儒:《妮古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2336。 99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922。 100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5。

Page 15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4

擁有人性中善良的那一面,正如前面提過到余俊所夢之老人。鬼如此,精怪亦是

如此:

危公素,為元順帝時翰林,會修后妃功臣傳,事多亡逸無據。公買

餅,饋宧寺戚里,歷歷叩之,復叅覆得實,乃始筆之,卒為全史。既入國

朝,宋穆陵顱骨,為楊賊真珈所發,後入宣政院,西番僧相傳授為祭器。

公言於上,索取瘞之聚寶山。公未仕時,館授貴谿張氏,張思伐杏樹以闢

家塾。有鬼夜叩寢門,告公曰:「吾杏之精也。主人將伐,願叅政生之。」

公即造張力解而止。鬼致白金壺為謝。101

故事當中提到有鬼夜叩寢門,即杏樹之精也,因張氏欲伐樹而向危素求救。危素

知道後便造訪張氏並勸阻之,而杏精則贈以白金壺報答謝恩。

或許對一般人來說,精怪與鬼雖然型態不一樣,但同樣是未知的、擁有奇異

力量的,因而多少會有所恐懼。不過,兩者在故事中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前文提

到鬼託夢以謝埋骨之德,此處杏精則是以白金壺報勸止不伐之恩,都是一般的正

面形象,也傳達了「知恩圖報」之寓意。此亦可見,人心能為善為惡,鬼妖精怪

亦能為之,而並非完全都是不好的,它們只是另一種族群或個體的存在,仍能與

人有良好互動,就像「書生賈秘能與松、柳、槐、桑、棗、栗、樗七木精怪一同

飲酒」102一般。

(3)猿、狐

精怪不只懂得知恩圖報,也能成為傳授異術的中繼者,即如周羣所遇白猿:

101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760。 102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3。

Page 15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5

周羣嘗學山中,忽有白猿化為老人而至,授羣書一卷,乃黃帝而下曆

日也。羣遂洞明陰陽,吳中人謂之陰陽之精。103

周羣修習之異術,乃為起自黃帝之曆法;而授書者,竟是白猿所變成之老人,此

即精怪成為傳授奇術的角色。

為何可確信老人是精怪?首先,同樣必須扣緊前面說的「萬物之老者能假託

人形」的說法。其次,則從陳繼儒另一則筆記見之:「猿五百歲化為玃,玃千歲

化為老人。」104而這樣層層演進的說法亦見於《述異記》

105與《抱朴子》

106。

與上述含有「知恩圖報」或「傳授奇書」等正面意義之精怪故事不同,也有

精怪故事是設定一個奇遇的場景,而精怪則對人類表現出怨懟的態度:

魯獵者能以計得狐,設竹穽茂林,縛鴿於穽中,而敞其戶;獵者叠樹

葉為衣棲於樹,以索繫机,竢狐入取鴿,輒引索閉穽,遂得狐。一夕月

朗,有老翁幅巾縞裳支一筇,傴僂而來,且行且詈曰:「何讐而掩取我子

孫殆盡也?」獵初以為人,至穽所徘徊久之,月墮而暝,乃亦入取鴿。亟

引索閉穽,則一白毳老狐也。製為裘,比常倍溫。107

獵人設陷阱捕狐,卻見一老人撐著竹杖邊走邊罵,埋怨獵人究竟有何冤仇而盡取

狐族子孫。老人在陷阱附近徘迴甚久,隨後消失。獵人開啟陷阱,發現捕獵到一

隻白毳老狐。之後將老狐皮毛製為衣裘,衣裘較常衣加倍溫暖。

所謂「物之老者,其精為人」,故事中雖未明言,但可信老人當為狐精。此

103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48。 10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62。 105 (梁)任昉:《述異記》(《龍威秘書》,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上,頁十九。 106 (晉)葛洪:《抱朴子》(李中華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年 4 月,初版),〈卷三‧對

俗〉,頁 61。 107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30。

Page 15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6

則故事可說是「魯獵者奇遇記」,與前述杏精相較之下,筆記中之狐精多了更多

怨恨,以及只能責罵卻對救援子孫無以為力的無奈。

魯獵者之獵殺行為,乃職業上之原因,老狐精並無害人情節。不過,在其他

故事中,有些精怪被人類或高深修道者所殺,是因為它們擁有超自然能力;殺害

精怪之原因,是恐其能力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

廬山廟有鬼物,能使江湖中分風舉帆,巴下檄勒鬼踪跡。鬼走齊郡,

化為書生,談五經,太守妻以女。巴勑殺之,空中刀下,狸頭墮地;太守

女已生一兒,俄化為狸亦殺之。108

筆記之主角為欒巴,故事在《太平廣記》109及《神仙傳》

110均有記載。以此則筆

記與《太平廣記》相較,可見陳繼儒收錄此高人事蹟時,是以簡潔扼要的方式記

下欒巴故事。《太平廣記》所述之大意為,相傳廬山廟有鬼物,有超自然之能力,

欒巴欲追殺之。其怪逃逸至齊郡,化為書生,當地太守以女妻之。後欒巴至,以

刀殺書生,而狸頭落地;太守之女生一子,也化作狸,欒巴亦殺之。

欒巴殺狸精不只因其為「鬼物」,也因為它擁有「使江湖中分風舉帆」的能

力。若以較完整的故事內容來說,狸精假冒廬山廟神,又有超自然之能力,欒巴

殺之乃因狸精迷惑百姓已久,若周遊天下恐傷害良民,因而欲獵殺之。是故,縱

使狸精後來向欒巴求饒,欒巴依舊不願活其命。

就涵義來說,欒巴故事展現出「正邪不兩立」的概念,也描繪欒巴的神通廣

大。同樣是殺掉精怪,欒巴表現的是高人的正氣凜然,有意為之;而魯獵者則是

職業維生使然,乃無心之捕殺,兩者並不相同。再與其餘「奇遇精怪」或是「精

怪報恩」之類型相比,差異性就更大。

108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0。 109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十一,頁 75~76。 110 (晉)葛洪:《神仙傳》(《夷門廣牘》,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五,頁七~八。

Page 15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7

(4)石頭

中國之精怪故事由來已久,故事型態與精怪種類也相當多,無論是屬於生物

的動植物,或是任何非生物的物品,都有成為精怪的可能。完顏亮認為宋朝古器

多為妖怪所變,若以此類推,一塊石頭也有變成石頭精怪的可能。陳繼儒之筆記

中便收錄了一則怪譚:

夬聻字碑,浯溪旁舊有神恠。宋熙寧中,永州判官柳應辰維舟岩下,

僧告其故,夜半恠果登舟。應辰呵叱,恠伸手,應辰書「夬」字揮之。詰

朝登岸索之,則「夬」字已綴崖上,知為石恠。旣而應辰舟行,地僧追告,

以溪山震響。乃書「聻」字鎮之,恠冺。今刻石在焉。111

此則筆記所載者,為一字碑之傳說故事。柳應辰所遇之精怪,故事中後段也明言

為石怪。

這則故事,有兩個字相當特別可再深入討論,即「夬」與「聻」兩字。

柳應辰書「夬」字於石怪之手,當有雙關之意。「夬」之聲韻,除了「古賣

切」及「古邁切」外,還有「古壞切」,而「古壞切」正與「怪」字同音。「夬」

除了用於《易經》卦象外,其涵義通「決」;《字彙》也談到「夬」為古字,今文

作「決」。溪邊之石當能決水,即切行流也。石怪動為精怪,靜為溪畔之石,故

言柳應辰書此字當有雙關涵義。

當柳應辰要離開時,僧人追以告柳,出現溪山震響之異象。就故事內容而言,

此當為石怪作祟,故柳應辰又書一字以鎮壓之,即此「聻」字。《字彙》中也談

到,自古相傳「人死為鬼,人見懼之,鬼死為聻,鬼見懼之。」所以柳應辰才書

此字以鎮之。這樣的風俗說法,在《虎薈》中亦有收錄:「二廣俗好於門畫虎頭,

111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615。

Page 15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8

書聻字。」112這則筆記,即說明了書寫「聻」字於門上乃是驅邪避兇的風俗之一。

而《聊齋誌異》之中也曾提到「人死為鬼,鬼死為聻」113這句話,故可確信這樣

的觀念直至清代亦未改變。

(5)蟲、鳥

既然萬物皆能為精怪,所以不只木石古器動物能變化而成,連螻蟻之屬亦能

成之。例如:

紫石潭,硯也。徐玄之夜讀書,見人物如粟粒數百皆具甲胄,一赤幘

紫衣者行案上,傳呼曰:「蚍蜉王欲觀魚于紫石潭。」顧左右取漁,其入

硯中獲小魚數十。114

姑且不論硯台能捕魚的奇特現象,在此所關注者在於形體非常小之小人。在另一

則筆記中提到,程頤後代曾遇見一物如燕飛入家中,家人視之乃長五六吋之美婦,

自言玉真娘子,若以香火供俸,能預言吉凶接靈驗。115以體態異常微小的人形示

人,即可見這樣的「小人」樣貌早已運用在不同的志怪故事中。

玉真娘子並無明言究竟為何物所變,縱使故事中言其「如燕飛入」,但這可

能是程氏「瞥然」的結果,「如燕」所指可為「身輕如燕」,可為其飛行時「衣裙

飄然」的比喻;而紫石潭故事中之小人,為首指揮於硯中捕魚者則言道「蚍蜉王

欲觀魚」,即表示這一些小人皆為蚍蜉精怪,乃奉蚍蜉王之命行事。

蚍蜉為一種大蟻,縱使變人,仍然渺小,故體型僅有粟粒一般。然而,不管

大小為何,以「變為人行事」這一部份來說,仍舊呼應此段一開始所言的「萬物

11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2。 113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里仁書局,1983 年 1 月 15 日),〈卷五‧章阿端〉,頁 629。 11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28。 115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19。

Page 16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49

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

紫石潭小人,從文意中可知其當為蚍蜉一族之精怪;然而,其族存在時間究

竟多長,終究未明言。在《珍珠船》的來君綽故事中,便有提到種族存在的時間:

來君綽亡命,夜遇二人,自稱「科斗郎君」,姓威及威汙蠖,言:「我

本田氏,出於齊威王,亦猶桓丁之類。」及曉惟見汙池邊大螾長數尺,及

有蝸螺丁子。初有三人,一稱蝸兒。116

來君綽亡命,當指隋煬帝征戰遼國,總管來護被誅,來君綽因害怕而逃走之典故。

在逃亡途中所遇見之威氏,一開始便自言為「科斗郎君」,點出其為「蝌蚪」所

化。言其家族本齊國田氏,為齊威王後代,姓威即如齊桓公後代姓桓是一樣的情

況。從戰國到隋代,時間已久遠,當然也就符合了「萬物老者能假託人形」的精

怪形變之理。

第二節 動物類的故事

本節要探討的「動物類」,有一部份可與第一節「奇幻類」互相對照。「奇

幻類」中,關於老虎與仙人、僧、道或能人異士互動之情節,除了作為高人身份

的輔助證明外,也說明了動物擁有靈性。「奇幻類」以「人」為主角,本節「動

物類」則是以「動物」為主要對象。分為「動物報恩」與「動物的羞恥及敬德之

心」兩個部份。

116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8。

Page 16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0

一、 動物報恩

(一)因拔刺而報恩

上一節提到人變為虎時,有兩種發展線:一為像范端117一樣,仍保持僅剩的

人性,依然認得其母,對村民呼名也有反應;一種則如王居真或公牛哀一樣,化

虎後完全喪失心智、不認得親屬。

依大方向來說,同為「人變為虎」的情節;不過,如范端一樣維持人性者,

是較為偏向故事層面的,而如王居真喪失心智食子,則是較偏向現實狀況的。更

明確來說,人變為猛獸之後,即看作是「動物」,當動物維持人性時,或可視為

「靈性的展現」與「人類的想像」,是偏向故事性質的;當動物維持該物種當有

之獸性,進而獵食人類時,則是接近現實生物界的常態。

此節所要談者,是陳繼儒筆記小說中動物報恩的故事。動物報恩,可視作「動

物的靈性」。這些動物不但具有靈性,更具備較為深層的「報恩」及「道德觀」。

1. 滄州虎誤殺恩人

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中,就有不少動物報恩的故事。有些情節,甚至可謂曲

折。例如:

宗正卿李可大常至滄州。州之饒安縣有人野行,為虎所逐。既及伸其

左手視之,有大竹刺貫其臂。虎俯伏貼耳,若請去之者,其人為抜之,虎

甚悅,宛轉搖尾,隨其人至家乃去。是夜投一鹿於庭,如此嵗餘,投野豕

麞月月不絕,或野外逢之則隨行。其人家漸豐,因潔其衣服。虎後見改服

不識,遂嚙殺之。家人收葬已,虎復來其家。母罵之曰:「吾子為汝去刺,

11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0。

Page 16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1

不知報德,反見殺傷。今更來吾舍,豈不愧呼?」虎羞慚而出。然數日常

傍其人既不見,後知其悞殺,乃號呼甚悲。因入至庭前,奮躍折脊而死。

見者咸異之。118

故事大意為:其人為虎所逐,發現其實老虎是要他幫自己拔出貫臂竹刺。拔出竹

刺後,老虎隨之回到住處方離開;此後,投鹿與麞豕於庭院中,在野外相遇也會

隨行。之後,其人家境漸好,衣服也整潔了,虎卻不識其衣,因而嚙殺之。當家

人治喪,虎又來其家,其母罵虎不知報恩反而殺害恩人,虎羞愧而走。老虎一連

數日等待恩人卻不見人影,方知自己誤殺恩人,悲嚎而自殺於恩人家中庭前。

從此則筆記可見老虎之報恩與善良,然而,情節顯然較一般動物報恩之故事

更為曲折。原本動物報恩當可傳為一則佳話,卻因恩人換衣而誤殺。在此可見故

事有兩大特色:一、故事前半段的動物報恩。當人為虎拔去竹刺後,虎所表現的

行動是溫馴隨行,以及投獵物以報,光是這樣的行為,已相當具有靈性了。二、

故事後半段的情節轉折。其人家境變好,虎不識其衣而誤殺。然而,虎被其母責

罵,表現出的是羞愧,以及終知自己誤殺恩人而悲號自殺,更令人感到震撼。虎

於此處所表現的行為,更深化了道德觀。

就涵義來說,畜牲能報恩知過的部份,為此故事濃厚的道德教化觀。不過以

情節而言,乃相當曲折,結局也讓人感到唏噓。就故事主角而言,有善行卻枉死

的結局可說是悲劇。以西方故事所呈現出的悲劇理論,若要全然套到中國故事上,

是扞格不入的。但「善行」與「枉死」所造成的衝突性,確可說含有形成悲劇的

成分,這種情形如同朱光潛先生的論述:

……悲劇和其他戲劇藝術形式的區別在於它表現最嚴肅的行動。人生

最嚴肅的方面不是天真的歡樂或全然的幸福,而是受難和痛苦,所以悲劇

表現的是惡、不幸和災禍。悲劇講述具有英雄品格或高尚道德的人由福到

11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5~3066。

Page 16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2

禍的悲慘故事,這樣一種遭難的故事從道德觀點看來,並不總是合乎正義

觀念的。主要人物可能有某種性格上的缺陷,但絕不至於該受那樣悲慘結

局的可怕懲罰……119

這則故事中,主角替虎去刺的行為,或許是一種善心義舉、憐憫之心,可歸於人

類的道德觀。但以此觀念付諸行動而完成的善行,卻有「由福轉禍」的結局,正

與朱光潛先生這段論述不謀而合。這也如同,當亞里斯多德討論悲劇人物120,認

為「不應讓一個好人由福轉到禍,……情節結構不能引起憐憫和恐懼,只能引起

反感。……」121時,朱光潛先生批評道:

……他排斥某些類型的悲劇人物時所提出的理由,也是值得懷疑的。

他的第一個例子是好人由福轉到禍。這種情節毫無疑問會對我們的道德感

產生強烈打擊,所有的悲劇情節多多少少都會這樣。……122

又言:

……高乃依作為批評家雖然過於審慎,卻是一個對詩特別敏感的人,

他毫不猶豫地把一位基督教殉道者波利耶克特(Polyeucte)搬上了悲劇

舞台。為了為自己的實際做法辯護,他對亞里斯多德定的戒律表示反對。

119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英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頁 250。 120 朱光潛先生引自布喬爾英譯之亞里斯多德《詩學‧第十三章》中,討論悲劇人物的一段話:

第一,不應讓一個好人由福轉到禍;第二,也不應讓一個壞人由禍轉到福。因為第一種情節

結構不能引起憐憫和恐懼,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種結構是最不合適悲劇性質的,悲劇應具的

條件它絲毫沒有,它既不能滿足我們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憐憫和恐懼。第三,悲劇的情節

結構也不應該是一個窮凶極惡的人從福落到禍,因為這雖然能滿足我們的道德感,卻不能引

起憐憫和恐懼──不應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憐憫;遭殃的人和我們自己類似,才能引起恐

懼;所以這第三種情節既不是可憐憫的,也不是可恐懼的。於是剩下就只有這一種中等人:

在道德品質和正義上並不是最好到極點,但是他的遭殃並不是由於罪惡,而是由於某種過失

或弱點。 121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英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頁 95。 122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英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頁 96。

Page 16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3

他堅持說,在一定的條件下,悲劇也可以寫好人受難。萊辛後來對他的嘲

諷是極不公正的。這位《漢堡劇評》的作者說:「可以有人無緣無故、毫

無過失就遭受苦難,這種想法本身就很可怖。」我們可以代高乃依回答:

是的,是很可怖,但這樣可怖的事情在生活中和在悲劇裡都是時常發生

的。……123

朱光潛先生談到的「悲劇也可以寫好人受難」以及「可怖的事情在生活中和悲劇

裡都是時常發生」,正如此則筆記中的主角被自己所救之虎咬死的情況。而老虎

最後因知道自己誤殺恩人而自殺的情節,也正可與前述朱光潛先生「這種情節毫

無疑問會對我們的道德感產生強烈打擊,所有的悲劇情節多多少少都會這樣」之

論述同看。

此則故事終究是以道德觀為主,有「畜牲知恩」的涵義,換個角度說,「人

焉可不如知恩之虎」;在這樣的情節設定之下,欲宣揚虎之道德與通人性,則當

避免結局僅止於「虎誤殺恩人」,故又多了「虎因知錯而悲嚎自殺」的情節。因

為,就此則筆記完成的時代背景、作者取材的情況以及本論文之分析論述而言,

此故事「宣揚道德」以及「描述動物靈性」是無庸置疑的,既是如此,故事中的

老虎則不免要走上「義死」一途了。

2. 劉夢得的答書及張魚舟之故事

上述故事,善心的人被自己幫助的對象誤殺,就內容來說,給予讀者相當沉

重與遺憾的感覺。不過,陳繼儒的筆記中所收錄的動物報恩故事,不是都那麼沉

重。例如:

劉夢得守連州替高霞寓,高後入為羽林將軍,承眷顧,附書夢得,欲

123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英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頁 97。

Page 16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4

請自代。劉答書云:「昔有嫗行山中遇虎,虎舉足示嫗,見有芒刺,為抜

去之,虎感奮而去。及歸,擲麋鹿狐兔於嫗家,日無虛焉。一旦忽擲死人

入,村人執嫗為殺人。嫗說前事得釋。乃登垣語虎曰:『感則感矣,叩首

大王,更不拋人來也。』」124

此則筆記小說,通篇文義與《唐語林‧卷六》所收錄者大抵一致。125以史實來看,

高霞寓並未守連州,故劉夢得接替高霞寓守連州實是不知從何說起。然而,若就

故事字面上言,劉夢得是以這故事作為寓言。劉夢得守連州當是被貶,高霞寓書

與夢得欲代之,劉夢得方以此故事比喻回應高霞寓。劉夢得所言之故事大意,即

老婦替虎拔刺,虎感恩而報以麋鹿狐兔;一日卻忽然擲死人入,村民認為老婦殺

人而逮之,老婦解釋後方得釋放。之後老婦語虎,感恩虎之報恩,但別再拋人來。

通篇來說,有隱喻之處為:一、劉夢得被貶連州以替高霞寓,猶如婦人替虎

拔刺。二、被貶並非高霞寓下令,婦人遇虎而為之拔刺也是巧遇,此即表示兩者

皆是在偶然的背景條件之下,而非自己所能決定要或不要。三、高霞寓欲請自代,

劉夢得以此故事語之,當是以老嫗喻己、以虎喻高霞寓。故「感則感矣,更不拋

人來也」一語,當是指高霞寓請自代之言。用白話來說,即告訴高霞寓「別來」,

也告訴高霞寓「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說要過來代替,只是可能害我捲入事端之

中」。

若就故事本身來說,虎只知捕捉獵物贈老嫗以報恩。虎畢竟是野獸,在其心

態上,人也如鹿豕一般只是獵物。牠只想著「報恩」,而沒想那麼多,因而造成

誤會。在老嫗的心態上,也了解是虎的報恩,因而願意再登垣談話,也避免再有

人為虎所傷。不過,若是就劉禹錫錄於書信之中以答他人的情況,其涵義就不會

如故事本身般單純。

12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6。 125 (宋)王讜:《唐語林》(《守山閣叢書》,第十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六,頁二十四

~二十五。

Page 16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5

先不論劉禹錫話中有話的涵意,回到「動物報恩」的主題來看,同樣是人為

虎拔刺,虎因以獵物報恩。大致來說,若以金榮華教授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

來對照故事之型態,當置於〈動植物及物品故事‧人和野獸〉之中,歸類為「156

老虎求醫並報恩」裡126;就「求醫報恩」而言,不只本段談到的「報拔刺之恩」,

下個段落的「報接生之恩」亦歸於此類。陳繼儒筆記中屬於此類的故事確是不少,

除了上述者,尚有許多以此情節為基礎,和以其他情節而展現不同的故事樣貌。

例如:

唐建中初,青州北海縣北有秦始皇望海臺,臺側有別濜洎,洎邊有取

魚人張魚舟,早夜庵止其中。常有一虎夜 入庵中,值魚舟方睡,至欲

曉魚舟乃覺有人;初不知是虎,纔至明方見是虎。魚舟惶恐不敢動,虎徐

以手捫魚舟。魚舟心疑有疾,因起坐,虎舉前左足示魚舟觀之,見掌有刺,

可長五六寸,乃為除之。虎躍然出庵,若拜伏之狀,因以身劘魚舟良久,

迴顧而去。至半夜忽聞庵前墜一大物,魚舟走出見一野豕腯甚,幾三百斤

在庵前。其虎見魚舟,以身劘之,良久乃去。自後每夜送物來,或豕或鹿;

村人以為妖送縣,魚州陳始末。縣使一吏隨而伺之,至二更又送麋來,魚

舟遂釋罪。魚舟為虎設一百一齋功德,其夜又啣絹一疋而來。一日其庵忽

被虎折之,意者不欲魚舟居此,魚舟遂別卜居焉。自後其虎亦不復來。127

此故事在《太平廣記》中亦見收錄,除字面略為不同外,內容無二,並在結尾處

註明故事出處為《廣異記》128。故事中的張魚舟,同樣為虎拔刺,虎不但對魚舟

溫馴磨蹭、狀似親密,也一樣送來所獵捕的野豬或野鹿報恩。村民以為張魚舟是

妖怪便送諸縣官,魚舟方陳始末;而縣官派人跟蹤張魚舟,確信其言非謊,遂判

其無罪。之後魚舟為虎設齋,虎又啣來一疋絹,二次報恩。之後虎毀魚舟草庵,

126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3~54。 12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0。 128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九,頁 3486。

Page 16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6

意似不欲魚舟居之,遂別居,虎亦不復再來。

很明顯的,此故事就是以「主角為虎拔刺,虎銜物報恩」為主要情節,再擴

展加入其他情節。與前面所談之老婦一樣,因誤會而被村人送官;之後,為虎設

齋,虎二度報恩。就情節上,主要部份是一致的;不過,虎二度報恩的情節,就

頗值得玩味。在故事後段,其實帶了點佛家色彩:一、魚舟為虎設齋做功德。設

齋食以供眾生,功德非歸魚舟,而是迴向虎。二、虎感念張魚舟,啣絹以贈,而

非如前面獵鹿豕來報。此即表現不殺生之觀念,這部份與魚舟設齋正互相呼應。

三、虎毀魚舟之庵,字面上並未談到原因為何,只是說虎不欲魚舟居之。若就想

像來說,前面的情節,虎有行動皆是報恩,或許虎有感該庵危險而毀之。然而,

故事至此也差不多結尾了,之後也沒有當地出現危險事故的情節。故以另一種角

度解釋。虎毀其庵,不欲魚舟居之,魚舟別居,虎亦不再相見,此當是指佛家所

謂的緣法,緣來則聚,緣去勿留。惟以此解,方能呼應「為設齋而報恩」與「不

殺生」,也才能解釋為何老虎作出看似是忘恩負義的毀庵行為。

3. 長興縣採桑嫗

相較於前面所談到的報恩故事,情節上另生枝節的情形,也有故事是僅有原

來之型態,即如《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所設定的:「老虎或其他猛獸求人為牠治

病,並在病癒後銜物報答。」129例如:

晉郭文舉與虎探去鯁,虎送鹿來報以為異。今長興縣有邸嫗採桑次,

被虎銜入深谷中。虎蹲嫗前,自旦至午不食。嫗告曰:「某之年邁,莫有

宿業否?今困於此,乞大聖念之。」遂伸一腳於嫗前看之,有一竹籤在爪

下。嫗又曰:「莫要去邪否?」掉尾點頭似相感之狀。嫗乃為拔之,迅躍

129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3~54。

Page 16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7

數四,却銜至舊所,並無損。至夜置一鹿於門首去。130

此故事大意為:老婦於採桑處為虎所擒至深谷中,但虎並不食老婦。老婦相詢,

虎若有感而伸腳於老婦前,而見有竹籤插於爪下。老婦為虎拔刺,虎悅,復銜婦

歸舊所,夜贈一鹿於門前方去。故事的結局,僅止於「虎贈鹿而去」,不像前面

的故事又增加其他情節。

在此還能看見一個現象,即情節單元運用在不同故事類型中。故事一開始先

提郭文舉為虎去鯁,用意在於與採桑老嫗作對照與呼應。在此,參照《民間故事

類型索引》,若以「郭文舉除去老虎喉中魚刺,老虎送鹿回報」此情節來說,當

歸至「156 老虎求醫並報恩」;若查閱原本的故事:「……有虎張口至石室前,若

有所告。文舉以手探虎喉中得骨,去之。明日,虎銜一死鹿致石室之外。自此虎

常馴扰于左右,亦可撫而牽之。文舉出山,虎必隨焉,雖在城市眾人之中,虎俯

首隨行,不敢肆暴,如犬羊耳。或以書策致其背上,亦負而行。……」131不僅能

歸類於「156 老虎求醫並報恩」132裡,也可歸至「156A 猛虎感恩常隨侍」

133中,

可稱為複合型故事。

4. 鄭人周義

另外,《虎薈‧卷一》所收錄之故事,除了表達「動物報恩」之意涵外,也

結合了「變形」的情節單元。例如:

周義鄭人也,性倜儻,好急人之患難。忽有一人年可弱冠已未,衣故

錦衣,策杖而詣周義,謂義曰:「我是孟州使君子也,偶出獵於郊坰。既

13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9。 13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十四,頁 96~97。 132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3~54。 133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5。

Page 16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8

獲兔後,其鷹犬與所從我十餘少年,與所乗馬皆無故而死,我亦有一流矢

不知自何至傷我右足。我是以不敢返歸,恐少年家父母不捨我。今聞君急

人之患難,故特來投君。幸且容我,我他日必厚報君之惠也。」義遂藏之

於家。經百餘日,義既不聞孟州有此事,乃夜與少年對酌,問之曰:「君

子始投我言是使君之子,因出獵有損傷不敢返歸。今何不傳聞此事?我疑

君子,君子必以實告我,我必無二。」少年沉吟移時,方起拜而言曰:「我

始設此異詞,蓋欲憫念納我。今若必問我實,我不敢更設詐也。君當不移

急人之心,我即以實告君。」義曰:「我終無二。但言之。」少年曰:「我

孟州境內虎也,傷人多矣,刺史發州兵搜求我,欲殺我。聞君廣義,因變

形質以投君。君憐恤我,待之如賓。但我以誓報,君之惠不忘。今夜既言

誠實事,我不可住。」遂呌吼數聲,化為一虎走去。後月餘夜,有一少年

踰垣入義家,拋下一金枕,高聲告周義:「我是昔受恩人也。今將此枕答

君之惠。」言迄復化一虎去。134

周義所援助之少年,其實是虎所變形,受箭矢之傷而於周義家療傷安養。過一陣

子,周義並未聽說此事而詢問之,少年方吐其實。告知周義實情後,少年遂變虎

離開。之後少年翻牆而入,贈之以金枕,復化虎而去。故事中,同樣為老虎受傷

尋求援助,同樣有報恩之事,唯有不同者,虎變形為人,較之前面皆為普通動物

之形象,更增添了神奇色彩。

大致上,「為虎拔刺」的報恩故事,都會有「遇虎」、「拔刺」與「報恩」的

情節,但多出的部份,就看作者對情節發展之考慮,或是有其他想要表達的意義,

因而加入不同的情節。以陳繼儒筆記小說為例,此類故事各自的情節單元,即如

下表所示:

13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4~3075。

Page 17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59

主要情節

故事篇章

受恩時形象 受傷 報恩之物 被村人誤會

二度施惠與二

度報恩

備註

宗正卿所聞縣人

虎 竹刺 鹿、豕 誤殺與自殺

的悲劇

劉夢得答書中之老嫗

虎 芒刺 鹿、狐、兔、

ˇ 虎以人為獵

物贈老嫗

張魚舟 虎 刺 豕 ˇ ˇ 含佛家色彩

長興縣採桑老嫗 虎 竹籤 鹿

鄭人周義

人 矢 金枕 變形:虎變

人以求援

從故事中可發現:「採桑老嫗故事」是比較接近此類故事的原始型態;「張魚舟故

事」多了二度施惠二度報恩之情節,也隱含佛家色彩;宗正卿所聽聞之故事,在

「動物報恩」故事中是相當少見的誤殺與自殺的悲劇;「周義之故事」則是多了

「變形」的情節。

(二)因接生而報恩

「因接生而報恩」,顧名思義,即人為虎接生,虎感德以報恩。「因拔刺而報

恩」與「因接生而報恩」的情節,同屬「老虎求醫並報恩」135之類型。在《民間

故事類型索引》所列的故事出處,《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北京卷》中有一篇〈收

生婆〉的故事136,大意是:一位接生技術很好的老婦,去為一婦人接生,所接生

135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3~54。 136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北京:中國 ISBN 中心,1998 年

Page 17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0

出來的小孩有著尖嘴長尾的特異外型。婦人丈夫感恩要老婦留下吃飯,老婦心中

駭異而不願留,家人見老婦執意要走,便送她東西;之後老婦發現,其家人送她

的豆子是金豆。

在陳繼儒筆記小說《虎薈‧卷一》,也有「為虎接生,老虎報恩」的故事。

內容如下:

資州趙媼業乳醫,夜聞叩門,方出應。為人負去,行如風。至石厓下,

語趙曰:「爾無畏,吾虎也。吾妻方產,能全吾妻,當謝爾黃金。」入穴

見牝虎坐蓐,趙為收得虎子,即負趙歸。明夜聞人呼曰:「謝捄妻子。五

里外虎殺一僧,衣下黃金汝取之。」平旦如言往,果得金。137

故事中的趙媼以替人接生為業,夜聞叩門聲,應門則為人所負。其人要趙媼為妻

接生,無恙當謝以黃金。趙媼接生後,其人負媼歸。明夜聽聞有人感謝趙媼救其

妻,並言五里外虎殺一僧,欲趙媼取僧衣之下的黃金。趙媼如言往,果然得金。

如〈收生婆〉或此則趙媼的故事一樣,動物變成人的型態向主角求助。這一

類報恩故事,也結合了「變形」的情節概念。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之中,還有另一

則相同的記載:

至元甲申,溫州城外有老娘姓吳,夜二更有荷轎者立於門首,敲門曰:

「請老娘收生。」老娘開門喜而入轎。但見輿夫二人行步甚速,雖荊棘亦

不顧。舁到一所,屋宇高敞,燈燭明麗。一女子坐蓐,老娘與之收生,得

一男子。洗畢而歸家,則夜已中矣。其家問之,老娘如夢,亦不知為何人

之家。忽二虎炰哮於門,驚甚。次日見門籬上有猪肉一邊、牛肉一腳,左

11 月初版),北京卷,頁 766~768。

13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9。

Page 17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1

右隣里莫不怪之。蓋虎以此謝老娘。誰謂禽獸無人心哉!138

故事中,吳老娘至一寓所為人接生,歸家後聽聞有虎嘯於門,次日則見門籬上有

豬肉牛腳。而最後一句如評語者,正呼應了本論文談到「動物報恩」是「靈性的

展現」,禽獸亦是有靈性的。

吳老娘所遇之虎表現出人性與光明面,趙媼所遇之虎則多了點獸性。趙媼所

遇之虎的報恩,是殺人贈金,就道德觀來說是相對不妥的,這樣的作法,即如劉

夢得答書中之老嫗,虎為報恩卻是殺人為獵物以贈。前文也提過,對虎來說,人

也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即如鹿豕之屬,虎狩獵之也是正常;然而,若就「動物報

恩」這樣隱含「動物靈性」等的正面意義來說,如此殺傷無辜以報恩的作為實是

突兀。

然而,此類幫虎接生的故事,求助之虎並非全變形為人,也有老虎仍是以虎

的樣貌向人類求助。在《搜神記》中有一則記載:

蘇易者,廬陵婦人,善看產。夜忽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壙,厝

易置地,蹲而守。見有牝虎當產,不能解,匍匐欲死,輒仰視。易悟之,

乃為探出之,有三子。生畢,虎負易還,再三送野肉於門內。139

故事同樣是婦人為虎所取,替虎接生,之後虎報恩。只是故事中的老虎,沒有變

形,也沒有言語。這便是未融入「變形」元素之「替虎接生,虎後報恩」故事;

可見故事即使大同,亦有小異之處,而小異則取決於情節單元的多元化運用情

形。

13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8。 139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二十,頁 676。

Page 17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2

比較情節之後,可見這些故事在型態上的異同之處。茲就陳繼儒之筆記小說

裡「因接生而報恩」之情節,列表於下:

主要情節

故事篇章

時間 變形

(人)

變形

(居所)

報恩之物 備註

資州趙媼 夜 v 黃金 殺人贈金於老婦

溫州吳老娘 夜 v v 豬肉、牛腳

蘇易 夜 野肉

(三)其他動物之報恩故事

在陳繼儒之筆記小說中,故事裡懂得報恩之動物,大部份都是老虎;然而,

也有少部份故事主角並非老虎。例如:

龍邱山農家窶甚,里胥至,欲烹抱雛母雞為供具。胥恍惚見黃衫女前

拜乞命,俄失所在;入屋見其家縛雞,胥不許。去數日復來,雞已抱出一

羣雛,見胥飛鳴作相感狀。胥出門遇虎幾欲近,忽一雞飛撲虎眼,胥得逸

去,却 其家已失雞。問之,云:「朝來飛去。」胥具述虎事,共往尋之,

雞已折翮斃草間。自是山中不復食雞。140

當山中農夫見里胥來時,欲煮雞款待之。里胥忽然見黃衫女來拜乞命,倏爾不見;

入屋後見雞被綁縛,里胥阻止。數日後里胥又至,雞同雛鳥至,似是感恩。後里

胥遇虎,忽有雞飛撲虎眼,里胥得逃;回去卻不見雞,因而問農夫,方知早已飛

去。里胥述說經歷,兩人同往尋找,發現雞已折翮而死於草叢。從此山中便不再

14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3。

Page 17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3

食雞。

這則故事中的老虎,並非如同前述的報恩動物,而是獵食者,知恩圖報的對

象變成母雞。從故事中很明顯可見,母雞不惜一死撲虎,主要是報當初里胥不食

的救命之恩。當此事傳開之後,龍邱山之人皆不食雞肉,可謂對雞之感恩;這種

意涵,同於早年臺灣農村或老一輩長者,感恩牛助農家耕種,故而不食牛肉。

(四)由鄭思遠故事論《虎薈》第一手資料之取材

有故事是直接指出仙人騎虎,但未明言主角是使用何種法術,例如前面所提

到的王暉141;而在多次談到《抱朴子》中所謂的「閉氣胎息」或「氣禁之術」後,

也可推測,王暉應是亦擅此道。

鄭思遠也是以虎為坐騎的仙人,筆記中提到不只一次:

仙人鄭思遠常騎虎。故人許隱齒痛求治,鄭曰:「惟得虎鬚熱插齒間

即愈。」即為拔數莖與之。142

文字淺顯,很快即能理解鄭思遠的仙人身份及坐騎。然而,何以老虎會溫馴的成

為鄭思遠的坐騎呢?這個答案可在別篇文章找到:

鄭思遠,少為書生,善律曆候緯。晚師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皇內

文、五嶽真形圖、太清金液經、洞玄五符。入廬江馬迹山居,仁及烏獸。

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驚逸,虎子未能得食。思遠見

之,將還山舍養飼。虎父尋還依思遠。後思遠每出行,乘騎虎父,二虎子

負經書衣藥以從。時於永康橫江橋逢相識許隱,具煖藥酒,虎即拾柴然火。

14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0。 14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7。

Page 17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4

隱患齒痛,從思遠求虎鬚,欲求熱插齒間得愈。思遠為之拔之,虎伏不動。143

此篇故事引自《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文中後段與筆記中所談之內容吻合,中段

內容即解釋,虎為之坐騎,實是因為「報恩」。其實,《歷世真仙體道通鑑》這一

則故事在陳繼儒筆記中也有出現:

鄭思遠所住,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驚逸。虎子未能得食,

思遠見之,將還山舍養飼,虎父尋還依思遠。後思遠每出行,棄此虎父,

二虎子負經書依藥以從。永康橫江橋逢相識許隱,具煖藥酒,虎即拾柴然

火。144

內容大致上謀合,但有一處卻相當突兀而格格不入,即「後思遠每出行,棄此虎

父」。在這則筆記中卻變成並未明言思遠出門究竟有否騎虎,而且還是「棄此虎

父」,讀之頗有「鄙視虎父當時棄子而逃」的味道。為何卷三如此寫,而卷五卻

寫思遠有騎虎,但並未言所騎者是虎父或虎子?出現這種差異性,本段稍後將嘗

試著推出答案。

另外,鄭思遠的故事在《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

虎交而月暈。仙人鄭思遠嘗騎虎,故人許隱齒痛求治。鄭曰:「唯得

虎鬚,及熱插齒間即愈。 」乃拔數莖與之,因知虎鬚治齒也。虎殺人,

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虎威如一字,長一寸,在脅兩傍皮內,尾端無

之,佩之者臨官佳,無官人所憎疾。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獵人

143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據民國涵芬樓影印

明正統道藏本),卷二十四,頁 431。 14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6。

Page 17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5

候而射之,光墜入地成白石。主小兒驚。145

而《太平廣記》也談到此則文字出自《酉陽雜俎》:

虎交而月暈。仙人鄭思遠常騎虎,故人許隱齒痛求治,鄭曰:「唯得

虎鬚,及熱挿齒間即愈。」鄭為拔數莖與之,因知虎鬚治齒也。虎殺人,

能令屍起自解衣,方食之。虎威如乙字,長一寸,在脇兩旁皮內,尾端亦

有之。佩之臨官,使無官人所憎嫉。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獵人

候而射之,光墜入地成白石。主小兒驚。146

這些著作都能找到鄭思遠傳說故事,可見其流傳的時代軌跡,從唐代、宋代、元

代、乃至於陳繼儒所處的明末。所以,這則故事上溯至唐代是沒問題的。而在此

處,我們又可發現先前談到關於「因聽聞或看見某段文字而隨筆記下,但實際上

卻是出現在同一則故事」的情形。因為在《虎薈‧卷五》中,鄭思遠這則故事的

前一則就短短五個字,即「虎交而月暈。」147;然而,《酉陽雜俎》和《太平廣

記》裡的文章,「虎交而月暈」和鄭思遠故事是在同一則的,而且都是「虎交而

月暈」後即接「仙人鄭思遠騎虎」、「故人許隱齒痛」等情節。

此一問題,或有疑者認為可能是出版的版本排版有問題,或是陳繼儒當時不

慎而換行抄寫。若是如此,照理說下一則仍是與《酉陽雜俎》、《太平廣記》或是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談論鄭思遠傳說故事相關的文字;然而,「仙人鄭思遠騎

虎」的下一則卻是完全不相關的筆記。實際上,「虎殺人,能令屍起自解衣,方

食之。」之情節卻是出現在《虎薈‧卷二》的故事:

145 (宋)李昉:《太平廣記》(第五冊,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初版),卷四百三十,頁 3496。 146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學津討原》,第二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十六‧

廣動植一〉,頁十一。 14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7。

Page 17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6

張俊者,宣州溧水縣尉元澹莊客也。其妻為虎所取,俊誓欲報讐,乃

挾矢入山,於近虎穴處上大樹伺之,乃見其妻已死,為虎所禁。屍自起拜

虎訖,自解其衣,裸而復僵。虎又於穴中引四子,皆大如狸,掉尾歡躍,

以舌舐死人。虎子競來爭食,俊連射斃之,截虎頭,並殺四子取其首,負

妻而歸。148

此情節反而放到卷二去,並附於「張俊殺虎尋亡妻」的故事。而「虎夜視,一目

放光,一目看物。獵人候而射之,光墜入地成白石」此段文字亦被散記於別處:

凡虎夜視,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獵人候而射之,弩箭纔及,目光

隨墮地,得之者如白石是也。149

大意與《太平廣記》及《酉陽雜俎》相同。而「虎威」之描述也曾出現在陳繼儒

的其他筆記之中:

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許,在脇兩旁皮下。取得佩之,臨官則能威

眾。150

這段文字和《酉陽雜俎》所記,除了「長一寸」變成「長三寸」的長度不同,以

及「取得佩之,臨官則能威眾」與「佩之臨官,使無官人所憎嫉」的語意輕重有

別,就內容意義上來說大抵相同。

從上述現象當中,可見同樣的內容在《酉陽雜俎》或《太平廣記》與陳繼儒

筆記中的差異性,即在《酉陽雜俎》和《太平廣記》中是一整則,而陳繼儒筆記

14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9。 14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5。 150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3。

Page 17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7

卻是分散在不同的則數中,又或是在內容的運用上會有些許的差距。

文字在較早、相對較原始的著作中,是歸在同一則,但在陳繼儒的筆下卻像

是毫無關聯的兩則筆記,這現象不只出現在「鄭思遠」故事,上一章所提到的「虎

入檻中變亭長」故事151亦如是。陳繼儒僅記下「虎入檻中變亭長」的故事與《太

平廣記》一樣,單獨記下「虎五指為貙」則如《酉陽雜俎》152,這三者與《搜神

記》的原本文章153相較之下,各有各的缺漏。雖然,《太平廣記》在該則故事下

註明了出自《搜神記》,但陳繼儒《虎薈》之中仍分為相距甚遠之兩則筆記;況

且,陳繼儒在此兩則筆記之下,亦無註明出處。是故「虎入檻中變亭長」的故事

與「虎五指為貙」的情節單元,在取材上應當不是以《太平廣記》、《酉陽雜俎》

甚至是《搜神記》為參考底本或第一手資料。

從陳大康教授所撰之《明代小說史》中,可見小說在明代的發展情形。縱使

從明初開始,朝廷與封建派文人對小說一直都不友善,但在時代洪流之下,漸漸

地也無法阻止其逐漸興起的趨勢。當這股風潮起來時,也帶動各式小說的再興。

於是,萬曆中後期《酉陽雜俎》的再刊刻,等同是帶動筆記小說創作的其中一樣

重要元素。

明末文人趙琦美曾在校勘後的《酉陽雜俎》中寫序:

吳中廛市鬧處,輒有書籍列入檐蔀下,謂之書攤子,所鬻者悉小說、

門事、唱本之類。所謂門事,皆閨中兒女子所唱說也,或有一二遺編斷簡,

如玄珠落地,間為罔象得之。美每從吳門過,必于書攤子覓書一遍。歲戊

子,偶一攤見《雜俎》續集十卷,宛然具存,乃以銖金易歸。

15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9。 152 同注 150,頁 170。 153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十二,頁 328~329。

Page 17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8

這裡談到趙琦美逛書攤偶然買下《酉陽雜俎》續集的經過,也談到了在萬曆初期

的吳地市集中,已有書攤子販賣唱本或小說之類的讀物提供給基層讀者。序文中

談到的「戊子年」,當為萬曆十六年。而之後趙琦美也從堂兄處借得錄自俞質夫

所藏宋刻本《酉陽雜俎》前集。直到了萬曆三十五年時,南京四川道監察御史李

雲鵠的幫助下,《酉陽雜俎》方有明刻本問世。礙於仍有封建保守的文人依舊有

影響力,而自己也沒有財力刊刻印刷的趙琦美,直到李雲鵠幫助方能使《酉陽雜

俎》再有完整刻本。而《太平廣記》在明代時,直至嘉靖四十五年方有談愷刊刻

問世;兩年後,也就是隆慶二年,有活字印刷的版本;而到了萬曆年間,又有許

自昌刊刻的版本。154也就是說《太平廣記》在嘉靖末期開始已有刻本問世。

雖然《太平廣記》從談愷開始被刊刻,並受到歡迎;但無論是談愷或是活字

印刷版本時,繼儒分別年僅九歲與十一歲。雖然在時間上,繼儒唸書的過程中的

確是有機會看到,然而陳繼儒無法一窺《太平廣記》原貌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第一,在焚冠之前的繼儒,仍汲汲於為八股取士而努力,自是對這些充滿「怪力

亂神」的內容無暇顧及;第二,書本的再刊刻流行,與時代潮流、印刷業以及商

業交易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而書籍買賣最興盛之地,當如趙琦美所經歷過的,

大多是在熱鬧的市井之中,在三十歲時成為山人隱士的陳繼儒,史書言其「足跡

罕入城市」155,這便很有與《太平廣記》失之交臂的可能。而再次被許自昌刊刻,

幾乎已是與李雲鵠刊刻《酉陽雜俎》同時期,此時為萬曆三十五年,《虎薈》一

書早已完成十年矣。

以《虎薈》裡的王用故事156為例,一開始的地名即言「貌州」;《太平廣記》

此則故事注為「據許本改為虢州」157,而故事出自《酉陽雜俎》。但有一版本的

154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初版),頁 450~451。 155 (清)張廷玉:《明史》,(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二百九十八,頁 7631。 15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1~3102。 157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九,頁 3489~3490。

Page 18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69

問題,在於原本故事地名是「貌州」,而許刊本《太平廣記》則改為「虢州」。將

這些條件綜合來看,既然許自昌再次刊刻《太平廣記》之時,《虎薈》早已成書

十年,即可見《虎薈》中所記的王用故事並非以許自昌《太平廣記》為底本。

更何況,趙琦美發現《酉陽雜俎》續集的萬曆十六年,根據陳夢蓮所作之年

譜,該年陳繼儒是設館餼教授之身份,且其所處之地有饑荒,食物都匱乏的情形

之下,基層連食物都買不起又何來閒錢做書籍消費?如此,陳繼儒所在之地自不

會有太繁盛的商業情形;而城內縱使有販售《太平廣記》或《酉陽雜俎》的書攤

子,「足跡罕入城市」的陳繼儒自是有見不到完整文章的可能。

當然,也並不是說陳繼儒就絕對不可能讀過《太平廣記》一書,畢竟《太平

廣記》在明代經刊刻多次,除了談愷外,萬曆年間又有許自昌以及馮夢龍等陸續

刊刻出版;況且,就時代而言,縱使明代的朝廷和封建文人一直對小說相當蔑視

與不友善,但是到後來也逐漸擋不住小說的潮流。

是故,要說陳繼儒絕對沒看過《太平廣記》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若是在

寫《虎薈》之前看過,就絕不會有分散至不同卷或不同則筆記中之情形了。若再

檢視成書早《虎薈》三年的《香案牘》,該書中亦收錄鄭思遠之故事:

思 每出行乘虎,二虎雛負經以從。橫江橋逢許隱,具煖藥酒,虎

為拾柴燃火。隱患齒痛,求虎鬚熱插齒間。思 之,虎帖地不動。158

所記內容與陳繼儒其他談鄭思遠故事之筆記一樣,僅止於引文所示,內容含意並

無甚差別,也同樣缺「虎威」、「虎殺人令屍起自解衣」……等情節。或有疑者認

為這些情節似乎與鄭思遠故事情節無法相連而不錄,但無論在《虎薈》或是《香

案牘》中並未註解出自何部作品。如此,對長生之術與道教思想有興趣的陳繼儒,

不應當有看過《太平廣記》的鄭思遠故事原文卻還像沒看過似的。在此,重新檢

視《虎薈‧序》中有一段話:

158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3。

Page 18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0

……先是百穀王丈訪余於寶顏堂,授以虎苑,可以辟瘧,讀之而魔鬼

如故。然其書所徵不及百事,余乃搜諸逸籍,及山林湖海之故聞,薈撮成

卷,題曰虎薈。……159

便可見其內容所談的來源,大致是來自於王穉登的《虎苑》以及「搜諸逸籍及山

林湖海之故聞」。王穉登的《虎苑》有不少談論道德勸善、與老虎相關的故事,

這在《虎薈》中的確可見非常明顯的影子。除了王穉登的《虎苑》外,《虎薈》

成書內容是「搜諸逸籍及山林湖海之故聞」,既然是「逸籍」,第一手資料自然就

不是引自《酉陽雜俎》或《太平廣記》的完整刻本了,而是聞人片言或是讀到破

碎不完整的文字隨筆以記之。

若以《香案牘‧序》相驗陳繼儒於此書所收錄之鄭思遠故事,也可發現陳繼

儒與孟直夫篩選仙人事蹟的一些過程:

……為枕書而臥,臥起,抽一編讀之,則浮雲山道士仙史在焉。出道

藏醎字函卷三十有二,所載古今真人列仙四百四十有七。顧其言不雅馴,

余與直夫汰而洗之,存其奇逸可喜者,精為一卷,以資麈尾。……160

從序中可發現,陳繼儒與孟直夫在篩選七十二位仙人異士時,所根據之底本乃出

自於《道藏》,而《道藏》所記之鄭思遠故事,亦無「虎威」、「虎殺人令屍起自

解衣」等情節。

陳列上述資料之後,可發現幾個情節上的關鍵點:

15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序,頁 3063。。 160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序,頁 2391。

Page 18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1

1. 《太平廣記》與《酉陽雜俎》只談鄭思遠騎虎,卻未提其乃騎乘虎父

或虎子。

2.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收錄之鄭思遠故事,指出鄭思遠出門是騎虎

父。

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錄於明英宗時出版的《正統道藏》;而《香案

牘‧序》中提到,其與孟直夫共同篩選仙人故事時,是本於《道藏》。

4. 《虎薈‧卷三》所收錄的鄭思遠故事 161,並未談到鄭思遠騎虎出門,

只有兩隻小老虎背負經書與藥草相從。

綜合上述,主要釐清鄭思遠出門究竟是「棄此虎父」還是「乘騎虎父」的情節差

異。在此就其動詞之字作為探討關鍵,即「騎」與「棄」兩字。就現今注音的觀

念來看,兩者之韻皆為「ㄧ」,騎之聲分別為「ㄑ」與「ㄐ」,棄之聲為「ㄑ」,

無論騎之讀音為何,皆與棄之讀音非常相似。

若就聲韻試探這兩個字,也能發現到一些線索。《說文解字》中,棄之聲韻

為「詰利切」,「詰」之聲紐為「溪」,「利」之韻歸在「去聲,至第六」。騎,音

同「奇」,依日本的木 嘉平所刻之《廣韻》,「奇」為「渠羈切」,「騎」與「琦」

列於其下,表「奇」、「琦」、「騎」三字音同,之後於騎之下復言「又其寄切」;

騎在《說文解字》中亦為「渠羈切」;《龍龕手鑑》言其「音奇,又奇寄反」。也

就是說,「騎」無論是讀作「奇」或讀作「記」,以其反切上字來說,「渠」、「其」、

「奇」皆為「群」紐;就反切下字而言,「羈」為「上平聲,支第五」,「寄」為

「去聲,寘第五」。

接著,進一步將「棄」與「騎」合看,在《廣韻》中,「寘」、「至」皆列去

聲中不同之兩個韻,為先後次序;在《詩韻集成》中則同歸為「去聲,四寘」,

16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6。

Page 18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2

意即《詩韻集成》將「棄」與「騎」162歸於同韻

163。而在聲紐的部份,「溪」與

「群」分別為牙之清濁音,林尹先生引其師黃季剛先生之說,認為「群」為「溪」

之變聲。164雖然,之後陳新雄先生提出新的論證,認為「群」當為古本聲「匣」

之變聲165,然而,「溪」、「群」兩聲紐之讀音相近亦是不爭的事實。

再回到情節來看,《道藏》所收錄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鄭思遠乘騎

虎父;陳繼儒與孟直夫篩選《道藏》而成《香案牘》,其中就有說到鄭思遠騎虎;

《虎薈‧卷五》也提到鄭思遠常騎虎166;然而,《虎薈‧卷三》卻說鄭思遠出門

是「棄此虎父」167。另一方面,陳繼儒在《虎薈‧序》也提到,成書所用資料,

為受王穉登《虎苑》影響,並認為「其書所徵不及百事,余乃搜諸逸籍,及山林

湖海之故聞,薈撮成卷」168。綜合以上情形來看,簡言之,「騎」與「棄」在故

事情節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因而造成完全一樣的故事內容,卻存在著絕對

相反的情節。

中國大陸黃大宏與張天莉兩位教授,曾經合作發表一篇期刊論文,題目為「明

陳繼儒《虎薈》研究」。文中曾提到:「……另《虎薈》與《廣記》虎八卷並無直

接收錄關係,後者所錄雖有七十四則見于前者,但有六則失收,這與《虎薈》逢

虎必收的情況明顯不合,且《虎薈》對與虎八卷相同的數條內容作了重新安排,

與虎八卷不同,卻與原出古籍一致,也說明是取自原書。……」169

筆者在作條目比對時,也發現到「內容作了重新安排」以及「與原出古籍一

致」的情形,黃張兩位這番校對工程,正與本論文所談者不謀而合。正如最初在

162 音同「記」。 163 陳仕華:《詩韻集成索引》(學海出版社,1993 年 10 月,再版),四寘,頁 155。 164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9 月,改版,五刷),

頁 72。 165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9 月,改版,五刷),

頁 90。 16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7。 16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6。 16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序,頁 3063。 169 黃大宏、張天莉:明陳繼儒《虎薈》研究(文獻季刊,1999 年七月,第三期),頁 110。

Page 18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3

比對《虎薈》與《太平廣記》中內容相同之故事時,《太平廣記》裡之該故事結

尾必然註明出自他書。本論文前面在探討一些故事時,有時會提到「《太平廣記》

亦有收錄」,這只是證明,此故事內容或說法流傳時間之長短;然而,「故事並非

是取自《太平廣記》」的說法,無論是本論文的比對整理、歷史背景的對照、探

討故事的過程中之發現或是其他前輩的研究成果,皆能成為此說法的佐證。

總之,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中,可發現有許多故事亦同時收錄於《搜神記》、

《太平廣記》、《酉陽雜俎》、《括異志》、《稽神錄》……等諸多前代著作之中,例

如「建安山中種粟人」170之異聞,也同時出現在《稽神錄》

171與《太平廣記》

172之

中。這也表示,故事異聞的來源,是相當多面向的,《太平廣記》並非是唯一來

源;甚至可以說,第一手資料的來源不是《太平廣記》,也是相當正常的。根據

這些旁證,並不能斷定陳繼儒絕對沒看過《太平廣記》,正如前面所述,《太平廣

記》在明代其實多次刊刻,若說陳繼儒完全沒讀過,實是荒謬;然而,應可確信

《虎薈》與《香案牘》此則「鄭思遠」之故事,絕非以《太平廣記》作為參考或

抄錄之底本。

二、動物之羞恥與敬德之心

前面探討能人異士或神仙之故事中,已看見許多動物幫助高人或證明異士時,

展現出「動物靈應」的那一面。此處所著重的則為動物所流露的羞恥心。

上一段談到動物報恩,說到虎誤殺恩人而悲號自殺173,這亦是一種羞恥心的

展現。在《虎薈》中有童恢之故事,故事中是判虎傷人之罪,情節相對於「虎誤

殺恩人」故事較為單純:

17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2。 171 (宋)徐鉉:《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9 月,二版,三刷),卷二,頁 23。 172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三十二,頁 3509。 17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5~3066。

Page 18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4

童恢為不其令,戶人嘗為虎害,迺設阱捕之,生獲二虎。恢咒曰:「天

生萬物,惟人為貴。虎狼當食六畜,而殘暴於人。王法殺人者死,傷人抵

罪。若虎殺人者俛首,不然號呼。」一虎閉目如懼狀,即時殺之,一虎奮

躍而去。174

童恢這則故事,若追溯其來源,可上探至《後漢書》175,亦即表示,此故事情節

之雛型可尋至當時。

童恢故事雛型其來已久,而此型態之故事,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之中也一再出

現。例如:

种僮為畿令,常有虎害人,僮令設檻得二虎。僮曰:「害人者低頭。」

一虎低頭,僮取一虎放之。自是猛獸皆出境,吏目之為神君。176

种僮捕虎之後,與童恢一樣審判老虎,而虎皆能聽得懂並低頭認罪。因其判案神

奇,當地猛獸皆出境,並被視為「神君」,最後兩句則是帶了點將其偉大化或神

奇化的味道。

無論是童恢或是种僮故事,就情節而言是簡單的,即僅有一條「捕虎審判」

的主線。在陳繼儒筆記小說之中,也有以此情節為故事主線,並旁生其他情節,

以完成更奇幻的故事。例如:

慈谿張昺,成化間為鉛山令。虎食寡婦子,訟於張,張令去五日來。

17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6。 175 (宋)范曄:《後漢書》(《四部備要》,史部,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卷一百零六,頁十

六。 17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8。

Page 18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5

迺齋戒為文祭城隍神,約五日內必驅虎伏辜,不然廟當毀。後五日天未明,

夢神告虎來。張挾矢升堂,二虎伏庭中不動。張曰:「爾食吾民罪當死!

二虎有不傷人者出。」一虎出,一伏如故。張善射,引滿三中其首,命卒

亂鞭殺之,召婦人歸其虎。昺字仲明,御史大夫楷之子,所至有政聲。177

張昺為明代名士,《明史》中確實記載其善治人民178。此故事應是針對張昺的善

於治政,擴充為傳說。故事中二虎低伏接受審判,無罪者走,有罪者俯首受誅,

這正與童恢故事相同,即所謂「主線」。不同者為此則故事多了幾分神奇色彩的

「旁支」,即齋戒與城隍為約,且約定之日前有神託夢,正展現出故事以帶有「靈

異」色彩之旁支,套於此故事型態之上。

前文所談到的,動物尊敬高僧異士,因而有一些互動或行為,即是本段所要

談的「敬德」意涵。不過,之前談到的動物敬德,主要還是以那些能人異士或高

僧為主角,動物敬德是對他們的「尊敬」,也是對他們身份的「證明」。

歸於本段的「動物敬德」,動物所尊敬的是一般人。此類筆記小說中,所設

定的角色為普通人,因為某些話或是作為能讓動物敬重,而在其行為模式上有異

常改變,即當一般人表現出孝悌美德時,能感動動物並暫時改變獵食的本性。舉

例來說:

景定間,郢州村民一姊一弟偕樵。常日姊樵歸爨,弟樵鬻薪養母。一

日負薪歸,虎逐弟登木爪其裾,姊拏虎尾呼曰:「虎食我,無食弟。弟死

母誰養?」虎回視置之而去。179

17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1。 178 (清)張廷玉:《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卷一百

六十一,頁 1726~1727。 17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0。

Page 18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6

姊弟為樵,弟被虎追,姊抓虎尾哀求吃自己,讓弟弟回去奉養母親,虎回顧後便

離開姊弟。故事中的姊姊展現大義,寧可犧牲自己,以保全弟弟性命奉養老母,

完全展現中國傳統孝悌美德;這樣的美德,能讓野生猛獸感應,放棄獵食而去。

上則以孝悌動虎,也有其他故事以孝感獸。例如:

成都章惠仲與妹壻邱生偕赴試,出峽舟覆,邱死焉,章登第,調并研

主簿。 及峽,聞弟死,舍舟,乗馬疾行。過萬州日黑,馬仆墜厓下。

虎來銜章髪。章謂虎曰:「汝靈物,當聽吾語。吾母八十,生子二人、女

一人。往年妹婿死於江,今年弟死於室,獨吾一身存,將竊升斗祿養母。

汝食我,奈母老何?」虎聞遽捨之。天明章攀木而上,迺得歸。章赴官,

母卒未幾亦卒。乃知一念之善,脫於虎口,為母故也。180

故事中的章惠仲,弟弟與妹婿皆死,遇虎時與虎談話,說到自己家中情況需奉養

母親,老虎遂捨之。其與老虎對話中說到「汝靈物,當聽吾語」,正應和了本段

「動物敬德」之關鍵,即「動物靈性」;而故事結尾之「一念之善」評語,也可

見這類故事勸善意味之濃厚。

此則章惠仲故事的主要情節,與朱泰故事相當相似:

朱泰家貧養母,百里鬻薪,親極滋味。戴星伐木,虎負之去。朱厲聲

曰:「食我不惜,母無托耳。」虎棄泰於地去,泰竟不死。里人以為孝感,

醵金遺之,目為虎殘。181

朱泰家貧,時常到很遠的地方賣柴薪,為了買好吃的東西奉養母親。夜晚伐木,

18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9~3110。 18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10。

Page 18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7

為虎攫去,朱泰便言吃掉自己沒什麼,只是母親無人照顧,虎便棄之而去。村里

認為是朱泰的孝心感動老虎,遂湊金錢贈之,因其虎口餘生,故稱呼他為「虎殘」。

就角色職業而言,章惠仲為官,生活算是較過得去,朱泰與郢州姊弟一樣皆

是伐木鬻薪的窮苦人家。但相同的是,為虎所獵之時,朱泰與章惠仲都表示「虎

吃食自己後,母親就沒人照顧」的孝心,因而感虎釋之。其實,換個角度來說,

虎為野生畜牲,弱肉強食方是大自然的維生模式,但在故事中卻能有感於主角的

孝心而放棄到口的獵物,動物若無其靈性,絕對無法有如此表現。

中國傳統道德,除了孝悌外,還有忠義,故也有動物敬重忠義之士的故事。

例如:

五代時歐寶主死,寶妻事紡織供幼主極恭。貧不能葬,寶鬻己子以築

墓,搆茅屋墓傍,獨守三年,旦暮號泣。後寶四時祭墓,每有虎啣時物及

麞鹿來助其祭。時人咸謂孝義格獸之報。182

當主公死時,歐寶與妻縱使家貧也要供養幼主。貧窮無法葬,歐寶賣子築墓,如

此為忠義而棄子的胸懷,感動老虎自動啣物助祭。

就情節模式而言,首先當有主角表現傳統道德的作為,因而感動野生猛獸,

使之表現出一般自然界動物不可能有的行為。這樣的模式,無論是主角表現孝悌,

或是表現忠義,都是一樣的。

只是,在細節的部份,還是有區分的。前面談到「以孝感虎」的故事,是讓

虎釋放自己,歐寶「以忠感虎」的故事,是虎銜物相助。就故事情節走向而言,

即可將之各別拆開成為最小單位,再依故事發展的需要互相配對組合,或單合,

或複選。簡言之,即如下表所示:

18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9。

Page 18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8

道德觀的傳達 獸

動物行為模式

銜物

釋放

……

……

兩邊可視為各自獨立的「成分」,成分再分別組成後的化學效用,則呈現了不同

的故事樣貌。例如:朱泰、章惠仲是「孝」與「釋放」相配,郢州姊是「孝」、「悌」

與「釋放」的結合,歐寶是「忠」與「銜物」的搭配。就故事情節的不同發展,

而能有不同的情節自由相配。

「獸有靈性懂人話語」,本身即為一個情節單元,單此情節就能成為一個故

事的架構,因為「聽懂」,然後能有「下一步行為」。例如:

孔公文韶宰都昌時,一卒長身多力,夜行遇虎,乃登木。木無巨幹,

虎怒齧之欲仆。卒躍下持虎久不解,道無行人,語虎曰:「吾與若俱力盡,

捨之恐見食。即不食我當三號。」虎便三號。卒縱之,掉尾而去。183

文中,該卒夜行逢虎,卒有巨力,與虎僵持不下,道中亦無人經過,遂與虎言和

解,否則當會兩敗俱傷,若虎肯釋卒便號三聲。結果虎號叫三聲,卒縱虎,虎去。

這則故事並未傳達道德價值觀點,而是卒對虎曉以利害關係,而虎有靈性能懂人

語,並達成共識。

18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2。

Page 19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79

回到上表所要表達的程式,連結「道德觀的傳達」與「動物行為模式」兩者,

「獸有靈性懂人話語」是相當重要的情節連結關鍵。也就是說,「通靈性懂人語」

的情節,不只能單用為故事之主要架構,也能成為此段落中,道德宣揚類故事裡

的情節之連接。

正如表格所示,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之中,也能見到「人獸間守信用」的故

事,亦不出此類搭配模式。例如:

貞元十四年,申先虎暴,白晝噬人。時淮上阻兵,因以武將王徵牧申

州焉。徵至則大修擒虎之術,兵備坑穽,靡不備設,乃重縣購得一虎,而

酬十縑焉。有老卒丁喦者,善為陷穽,隨列於太守,請於山門徑路張設以

圖之。徵後不數日而獲一虎焉。虎在深坑,無施勇力。喦遂俯面下視,可

以侮誚;虎則跳躍哮吼,怒聲如雷。而聚觀之徒千百其衆。喦衒其術得,

誇喜異常。時方被酒,因為衣襟掛跟而墜穽中。衆共嗟駭,謂麋粉於暴虎

之牙爪矣。及坐就窺,喦則端坐,而虎但瞪視耳。喦之親愛憂喦,則共設

計以轆轤下巨索,伺喦自縛,當遽引上。或希十一之全,喦得索即纒束腰

股,揮手外人,則共汲之。去地二三尺,其虎則以前足捉其索而留焉。意

態極仁,如此數四,喦因即謂之曰:「爾輩縱橫,入郭犯人,事須剪除,

理宜及此。顧爾之命,且在頃刻。吾沉醉誤落此中,衆所未便屠爾者,蓋

以我故也。爾若損我,固激怒衆人,我氣未絕,即當薪火亂投,爾為煨燼

矣。爾不若從我,當啟白太守,捨爾之命。冀爾率領羣輩, 離此土,斯

亦渡河他適,爾所知者矣。我當質之天日,不渝此約。」其虎諦聽,若有

知解;喦則引繩,衆共出之,虎乃弭耳矋目不復留。喦既得出,遽以其事

白於邦。白曰:「今殺一虎,不足禳羣輩之暴。咒語誠約,乞捨之,冀其

命侶四出,管界獲安耳。」徵許之。喦遂以太守之意叮嚀告戒,虎於陷中

踴躍盤旋,如荷恩施。喦即積覆土坑,則稍益淺,尤深丈許,虎乃躍而出,

Page 19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0

奮迅躑騰,肅風而逝。自是旬朔之內,羣虎屏跡,而山野晏然矣。吁保身

全軀之計,雖在異類,亦有可觀者焉。若暴虎之猛悍,况厄陷穽,得人固

當恣其狂怒,决裂噬齧以豁其情歟!斯虎乃因喦以圖全,而果諧焉。何其

智哉!而喦能以言詞誘諭,通於強戾,果致旅行出境之異。况免掛骨之害,

又何智哉!斯乃誠信交感之致耳。於戲!信誠之為物也,何其神歟!184

官方依丁喦所言於山門徑路設陷阱,果然捕獲一虎。不過丁喦炫耀之餘,卻因酒

醉沒注意而跌落陷阱中。眾人欲設轆轤將之救出,虎卻攫繩再三,不令喦出。後

丁喦與虎約定,若虎願率虎眾出城郭不再為惡,便願意替虎向太守求情。約畢,

眾人救丁喦出,虎亦不再阻止。丁喦出後,馬上報告太守,與虎有約,且今殺一

虎,他虎尚在,不如歸之率領他虎出境。太守王徵允諾,丁喦遂以太守之言告誡

穽中虎,後令出之。虎出後馬上奔走,短期之內,虎群不見蹤跡,山野間也相當

平靜。

在故事中,「其虎諦聽,若有知解」一句,即如表格中所列之「獸有靈性懂

人話語」。而在故事的結尾,下了一段評語,也正是此故事與本段主題的相關主

旨。虎在陷入陷阱裡的暴怒狀態下,並不殺丁喦,之後果然因丁喦而能活命;丁

喦願以理性與暴戾之虎談判,也是冷靜的表現。無論丁喦或是暴虎,兩者都有智

慧。而最重要的,兩者也都展現了「誠信」之態度:虎之誠信,救了自己的性命;

丁喦之誠信,救了整個城市的百姓。

人的德行操守能感動虎,不只出現於志怪故事之中,也出現在史實人物的生

平傳說,例如《見聞錄‧卷三》:

師逵字九達,山東東阿人,少孤,事母孝。年十三,母疾危殆,思食

藤花菜,地不常有,逵亟出求,至城南二十五里得之。及歸,夜已二鼓,

18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3~3094。

Page 19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1

道遇虎,逵驚而呼天,虎舍之去,持菜 ,母食之遂愈。其扈從在北京,

文皇帝間語左右曰:「六部扈從之臣,不貪者惟逵。」官至戶部尚書。185

這則筆記之內容,亦見於正史。186文中虎捨師逵而去,可視作以孝感虎;而且,

師逵為人不僅至孝,由皇帝問左右近臣的對話中也可得知,師逵為人不貪,也因

此而得以為官。此段文字,主要敘述師逵的為人與品德,虎捨其而去的傳說,則

成為師逵事母至孝的佐證情節。

小結

本章所探討者,是陳繼儒筆記小說中有關於「動物類」、「變化類」故事的部

份。

一、

「變化類」分為「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以及「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

人類」兩大類。

在「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中,仍以情節或類型做基礎,故事的奇特性

不亞於奇幻類之高人故事。

人變成動物的說法,前面已舉公牛哀生病化虎食兄之事,這當中,除了「人

變成動物」的奇特情節外,也討論了「變成動物後是否仍存有人性」。至於是否

保存人性,有時隨著故事走向而定,這取決於原本故事之作者的自由意志,或是

185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778。 186 (清)張廷玉:《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卷一百

五十,頁 1623。

Page 19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2

故事流傳的過程當中,人與人談話間之加油添醋。

所以,蘭庭雍之妹或范端變虎後,仍思其母或是聽得懂人語,這是「人性尚

存」的展現;但也有如李忠變虎之前,即視子而垂涎的可怕樣態。即便是虎妻類

型之故事,類似的情節,卻有妻變虎後「直接離開」與「食子而去」的不同結局。

除了故事情節與人性尚存與否的探討外,也有以「虎變」情節諷刺官吏的寓

意。若要探究人性尚存與否,諷刺官吏為惡更是表達了「無論為人為虎皆在殘害

百姓」的情形。

「變化類」之故事有一部份蘊含勸善意義,例如有些有原因的變成虎,乃因

犯下偷盜罪業,或為現世報,或為見籍於冥府,因而變虎受業;當中也有許多披

虎皮而變虎食人的故事,虎多為犯天條或奉天符而食人。也有故事是因為吃食神

靈之物,例如黑魚谷之魚,因而變身為虎。

這種變虎模式,勸善與道德價值觀的傳達意味濃厚。不過,在當中也表達了,

一切變化,在於人心本善的一念之間,例如荊州山行人再度變虎後篤志誦經而恢

復為人,又例如袁州僧懺悔為善而能脫虎皮,都是此類意義。

在「變化類」的「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人類」部份,分類是以角色為主,

用了不少篇幅描述倀鬼;另一部份是特異精怪。除了以這些鬼怪作為探討之外,

也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某些民間傳聞或習俗,這些民間傳聞與習俗的縮影可謂是價

值之一。

二、

「動物類」,主要分為「動物報恩」以及「動物羞恥與敬德之心」。

有別於前述一些人變虎後就人性全失,以致於吃人的情節,這一類所傳達的

是光明與溫暖的一面,尤其是「動物報恩」。當然,動物報恩也蘊含著說教意味,

Page 19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3

即:「禽獸尚能如此,況為人乎?」如此情節、如此涵義,道德勸善的觀念自是

不在話下。

而「動物羞恥與敬德之心」類,在虎傷人後若有慚悔之心,以及因念及人類

的道德而願放棄獵食之物的行為。

這部份充份展現了動物的靈性,一如與奇能異士或高人互動的動物。只是歸

於此處之因,乃在角色的不同:前者為高人奇人,此處為一般凡人。而凡人所展

現的忠孝信悌等傳統道德,能感動猛獸,因而活命。就所有分類來看,「動物類」

的故事是這三大類187當中,道德價值觀的色彩最濃厚的部份。

擁有濃厚道德勸說的觀點,與取材及當代文人思想有很大的關係。陳大康教

授曾提到,在明朝嘉靖、隆慶時,已有不少文人給予小說相當崇高之評價;而略

晚於隆慶朝之陳良謨也肯定小說之貢獻所在:

夫經傳子史所紀載尚矣,其大要無非垂鑒戒萬世,俾人為善去惡而已。

然其辭文,其旨深,其事博以遠,自文人學士外甚少習焉。如《論》、《孟》

小學之書,里巷小生雖嘗授讀,率皆口耳占畢,卒無以警動其心,而俚俗

常談一入于耳,輒終身不忘。何則?無徵弗信,近事易感,人之恒情也。188

陳良謨此番言論,呈現「俚俗常談」的功用;而小說亦是「俚俗常談」的一種表

現方式。由此延伸,即以小說作為載具、媒介,而能傳達聖賢思想給一般大眾,

畢竟《論語》、《孟子》等聖賢書對一般販夫走卒來說是較為艱深的。

本章所述「動物類」故事,很多是引自《虎薈》;而陳繼儒在作《虎薈》時

已道出,其中某些取材自王穉登《虎苑》。《虎苑》的內容,上卷為德政、孝感、

187 即本文所定之「奇幻」、「變化」與「動物」三類。 188 (明)陳良謨:《見聞紀訓》(《紀錄彙編》,第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引,頁一。

Page 19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4

貞符、占侯、戴義、殄暴、威猛、靈怪八篇,下卷為豢擾、搏射、神攝、人化、

旁喻、雜志六篇。當中有「德政」、「孝感」、「戴義」等與傳統道德價值觀相關者。

這也解釋了,陳繼儒筆記中出現「姊求虎食己,令歸弟養母」之情節,以及故事

所蘊含的教化勸善意義。

Page 19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5

第五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之傳說異聞

第一節 奇異傳聞

傳說是有人、物或特定的東西為依附而發展出的故事。例如《虎薈‧卷六》

記載:

慈谿張昺,成化間為鉛山令。虎食寡婦子,訟於張,張令去五日來。

迺齋戒為文祭城隍神,約五日內必驅虎伏辜,不然廟當毀。後五日天未明,

夢神告虎來。張挾矢升堂,二虎伏庭中不動。張曰:「爾食吾民罪當死!

二虎有不傷人者出。」一虎出,一伏如故。張善射,引滿三中其首,命卒

亂鞭殺之,召婦人歸其虎。昺字仲明,御史大夫楷之子,所至有政聲。1

上一章提到這則筆記時,主要針對老虎有靈性而認罪的情節;不過,若依傳說的

角度看,當把老虎有靈性之行為等情節單元視為輔證。此則為「張昺的傳說」,

所依附之特定人事物,即「張昺善政」:因為治政清明公正,故而有老虎至公堂

認罪之傳說產生。簡言之,張昺有政聲,經民間俚俗的口耳相傳,便可能對與其

相關的某件事加油添醋,甚至以之為中心而創造一個故事,這便是「以人、物或

特定的東西為依附而發展出的故事」。

是故,本節所要探討的,為「虎媒傳說」、「報應異聞」兩類,除了分析內容

之外,也討論異聞傳說中所依附者。

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1。

Page 19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6

一、虎媒傳說

以下,先就陳繼儒筆記小說中「虎媒傳說」之大意個別介紹。

(一)勤自勵

勤自勵因從軍而十年未歸,其岳父母欲令其妻林氏改嫁。改嫁日而自勵歸家,

父母言其妻改嫁,自勵怒而持劍往林家。中途下雨天暗,自勵發現道旁有大樹,

樹旁有孔,因而避雨其中。當中發現有三虎子,自勵殺之;之後大虎至,投一物

至孔內而去。自勵聞為人呻吟聲,發現是一婦女,對話後方發現是自己的妻子。

沒多久虎復回,自勵殺之;之後,另一虎亦至,自勵亦殺之。隨後負妻歸家無恙。2

(二)張鎬與裴越客

張鎬與裴冕約婚,以次女德容配裴家季子越客。之後張鎬調官,遂改婚期。

婚期之日,越客欲往張家,張鎬準備迎客,而德容正與姑姑姊妹出遊。日暮將歸

時,德容卻為虎所攫。裴越客此時正在往張家途中,尚未知此事,夜投板屋,拂

榻休憩,眾僕則羅列前後侍衛。忽有一虎負物至,眾驚惶而擊打屋板欲嚇走虎,

虎留下一物而去。眾人窺看其物,乃為一妙齡美女;然而,越客與之言語,其女

卻不回應。後有尋女之張家人,言德容為虎所攫之事,越客便遣婢女詢之,其女

因啼哭不止,越客旋即往告張鎬。張鎬遽往見,悲喜交加,因以同歸,婚事亦如

期。從此雲貴西南一帶,便立「虎媒之祠」以記其事。3

(三)盧造

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0~3071。 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5~3096。

Page 19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7

盧造以幼女許鄭楚之子元方,後鄭楚至他處赴官,盧造仍居原處。鄭楚死後,

其子元方護喪而居江陵,數年間雙方皆無音訊往來。之後,縣令韋計欲為子娶親,

婚期前夕,元方正好路過當地,因雨而投縣東十餘里之佛舍。入佛舍後,聽到有

小獸聲,出火視之乃三幼虎,元方不忍殺之,僅閉門堅拒。約三更初,虎觸門不

得入,且窗亦甚堅,虎強闖而楹柱折,虎頸陷於其中,進退不得,元方因以取佛

塔磚殺之。後聞門外有女子呻吟聲,出而問之,乃盧造之女也。其女仍記得許鄭

之事,乃告元方:「天命難改,虎送歸君,若能送歸,當拒絕韋氏而奉元方。」

天明元方送女歸,後以此事白於縣官;縣官驚異,以盧女歸鄭元方。4

(四)中朝子

有一朝中子弟性情豪放而行為散漫,因少孤無依而投靠舅家。舅有一女,才

色兼備,其人欲求婚之。舅氏要他取得功名,方許之。其人發憤求學,與舅定三

年之約。後入京四年未歸,其舅欲另求女婿。女嫁有日,生名成而歸。歸途中尚

離舅家六七十里,領一僕持刀棒,夜宿一空屋,乃為廢棄佛屋;此生臥塌而寢,

聞塌下有聲,以為是蟲鼠,僕人則持刀棒守衛。三更有虎負物而來,擲於門外之

草中,欲入屋,僕人持刀棒喝叫以驚走虎。持火照草間之物,乃一梳妝華美之女,

遂扶入屋,後發現為自己表妹。此生偕女歸舅家,白其事,舅遂以女嫁生。5

(五)義興陳家6

陳氏家義興山中,夜聞虎當門大虓,開門視之,乃一少艾,雖衣襦凋損,而

妍姿不傷。問知是商女,隨母上塚作寒食,為虎所搏至此。陳婦見其端麗,諷之

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25~3126。 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3。 6 《情史》之中,將此篇定名為「周商女」。

Page 19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8

曰:「能為吾子婦乎?」女謝惟命,乃遂配其季子。踰月其父母蹤蹟得之,喜甚,

遂為婚姻,目曰「虎媒」。7

就以上五則故事源流而言,「勤自勵」、「張鎬與裴越客」、「盧造與鄭元方」

三篇同在《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八‧虎三》8以及《情史‧卷十二‧情媒類》

9中

出現;在《太平廣記》中所記之出處,依序分別為《廣異記》、《集異記》及《續

玄怪錄》。另外,「義興陳家」故事也同樣出現在《情史‧卷十二‧情媒類》10裡,

「中朝子」之故事《太平廣記》所記之出處為《原化記》11。

各情節異同如下:

故事情節

篇章

婚姻情形

(初) 女方改嫁原因

救援情節

改嫁結果 結局

地點 巧遇 處置成虎 時間

勤自勵 已婚

主角從軍十年

未歸,女方父

母奪其志

樹孔中

救女 擊斃

日暮

未成

與夫婿同歸

盧造與鄭元方 有婚約

鄭楚調官,其

死後,盧鄭兩

家數年未通音

屋舍 夜晚 維持原本婚約

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4。

8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二十八。〈勤自勵〉,頁 3481。

〈裴越客〉,頁 3484~3485。〈盧造與鄭元方〉,頁 3485。 9 (清)澹澹外史:《情史》(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 年 8 月,初版)卷十二,頁五~六。

10 同上。

1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四百三十一,頁 3502~3503。

Page 20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89

張鎬與裴越客 X

驚走

X

中朝子

成名之約為三

年,該生四年

方返

未成

義興陳家 未婚 X 聞虎嘯而開門,只見女而未

見虎 X

嫁陳家季子,

父母尋得女

由上表可見,各故事情節的重要轉折點,乃在女為虎攫去,將成婚之日,男方出

現,而且與虎正面衝突。最後雖如期完婚,但故事中毫無「報恩」的情節出現。

「虎媒」傳說,多著重在「天命難改,虎送歸君」及「巧合」的天意與婚姻

約諾層面上,而非報恩。也因此,在上述「虎媒」傳說中,老虎是被主角殺死或

驚走,而非人獸之間那份靈性的互動與連結。把巧合與天意轉化成人獸之間溫馨

互動的情節,關鍵之作是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大樹坡義虎送親〉12。雖改

編自勤自勵故事,但情節作了合理的調整與設計,虎送回林氏乃在報勤自勵曾救

出身陷檻穽的自己;虎送林氏給勤自勵,也未被勤自勵殺死。

關於這一點,陳師妙如在「〈老虎報恩搶親作媒〉故事探源」一文中提到:

……明代馮夢龍所撰《醒世恒言》之〈大樹坡義虎送親〉,對「老虎

報恩 搶親作媒」型故事實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第一,他把歷代流傳

之老虎報恩的情節寫定;第二,將「虎啣人報恩」的情節做了合理的調整

和設計,吸收民間流傳已久的各種說法使之更合情理。……13

綜上所述,由於故事溫馨感人,傳述者多,遂形成了類型故事:「156E 老虎報

12 (明)馮夢龍著:《醒世恒言》卷五,﹙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83 年 1 月﹚頁 1~19。 13 陳妙如:《「老虎報恩 搶親作媒」故事探源》(2007 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南

亞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主辦),頁 19~20。

Page 20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0

恩搶親作媒」14。含報恩旨意的「虎媒」,是多了讓聞者省思有恩當報的價值觀,

是具備人心正面意義的;而上引未含報恩意義之「虎媒」,我們只能視為老虎獵

食之「生物本能」,以及正好為男主角遇上而驅虎救美的「巧合」。當然,也並不

是說未含報恩意義之「虎媒」就毫無道德觀之意義傳達,相反的,這樣的虎媒故

事依舊含有道德觀,即守婚約的「信」,以及婦不改嫁的「貞」;然而,因為沒有

報恩情節,虎負人而來的行為就只能是摻入「天意」與「巧合」的元素。從「裴

越客」的故事中,可見雲貴西南一帶,便立「虎媒之祠」以記其事,即表示此傳

說在民間的流傳很廣。

二、報應異聞

陳繼儒在《讀書鏡》之中曾提到一段佛家語,可視為他對因果觀念之省思:

……又有天人禮枯骨者,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寶衣隨

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花時再拜,人世莫驚猜。」

又有餓鬼鞭死屍者,偈云:「因這臭皮囊,波波刼刼忙。只知貪快樂,不

肯暫回光。白業錙銖少,黃泉嵗月長。直須痛棒打,此恨猝難忘。」此言

化俗則可,以為誠然則不可。何則?人神託於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

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為善,則為善器,用之不善,則為惡器。故

為天人者,用形骸者也;為餓鬼者,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德其失,皆在一

心;及其受報,而禮之鞭之亦何益?……15

從兩段偈語中,可見因果輪迴觀念,認為人的形體是工具,真正的主宰,是本心,

意即應以現有軀殼修行為善。簡言之,心性驅使行為,行為能為善或為惡,故面

14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台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 年 2 月),上冊,頁 56~57。 15 (明)陳繼儒:《讀書鏡》(《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七,頁 2499。

Page 20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1

對任何人事物時的心態很重要,為善或為惡是過程,報應則是果。

《讀書鏡》所錄者,只是其中一種面向;事實上因果法則涵蓋各層面,包含

人事物間的道理。例如陳繼儒收錄邵伯溫之言,談到王夬竊取卜算之書而妄言禍

福、洩露天機,甚至藉此登科進第,終遭貶謫天懲。16王夬所為,一為竊盜,二

為妄言禍福、洩露天機,三為藉此功成名就,此三種皆為惡行。故王夬最後遭貶

謫,即能視為報應。以下將筆記小說中相關內容分為:「興訟誣告」、「不盡孝道」

與「殺生」等三點討論之。

(一)興訟誣告

陳繼儒之《虎薈》提到李政之故事,深含「惡行莫作」的主旨:

宋時房州人李政為保正,頑猾健訟,交結吏胥,巧為囑托,官司莫能

治。淳熙四年暴亡,其家牝牛當生一犢,腹下白毛成「保正李政」四字,

每見妻子便流淚。後復為虎所食,骨肉皆盡。17

李政個性相當狡猾且善與人訴訟,又結交捉捕盜賊的小官吏,從中關說,官府無

法治他。李政暴斃之後,家中母牛生下一隻小牛,腹部白毛卻長成「保正李政」

四字,且每見到妻子便流淚。之後牛犢為虎所吃食,骨肉不存。

古時候地方上的基層組織,以十家為保,設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設大保

長。徵召壯年男子,教練軍事戰術陣形,使地方民眾能自衛以防盜匪奸逆。《宋

史》中便曾提到過:「保甲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為保,保丁皆授

以弓弩,教之戰陣。」18李政身為保正,即為當地保甲的長官或主事者,卻利用

16 (明)陳繼儒:《邵康節先生外紀》(《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

頁 2316~2317。 1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088。 18 (元)脫脫:《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1988 年,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卷三百二十

Page 20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2

保正的職務之便,結交官吏;憑恃狡猾善道,使於訴訟之事。

故事中言其「頑猾健訟」,便道出他善於訴訟官司,但並非以正道行之。依

佛語來說,已可能造了「妄語」及「惡口」的罪業,即說謊與作偽證,或是惡言

相向與訴訟紛爭。也因此,當其暴斃後,墮入畜生道成為牛犢,腹部白毛所成之

字即為證明,與之後被虎所食而骨肉不存,皆為報應。

這則故事可供讀者一個思考方向:在保甲制度實施以來,是否有如李政般勾

結官紳、多行不義的保正?而這樣的情形是否令百姓極為反感?答案顯然是肯定

的。當基層人民對保正的種種惡行感到厭惡,自然會有怨恨之聲以吐心中不滿,

於是將各種想像或現實生活中所發生之現象,加諸在所厭惡對象的身上;在市井

間的口耳相傳與加油添醋之下,故事便形成了。甚至,李政是否真有其人也不是

那麼重要,而保正也不過被借代成「勾結酷吏劣紳」及「興訟害人」的一個社會

現象;重點在於「頑猾健訟,交結吏胥」的惡行及「報應」意涵之展現。

簡言之,「頑猾健訟,交結吏胥」是一個社會實況,民眾附著此社會現象,

將故事形成一個「報應」的結局與意義,除了勸善之外,也藉此對當時社會中此

類現象一吐心中不快。

另有一則與李政故事類似,只是增添了神明顯靈的奇幻色彩:

義興陳氏婦豔而孀居。家隣木客,客悅其姿莫能犯,乗夜登垣,舁木

寘其庭。詰旦,指為竊,訟於官。婦事玄壇神素虔,慟告神。夢神曰:「令

吾虎報爾仇。」未幾客偕侶山中伐木,黑虎躍出叢竹噬客去。19

此則筆記小說,以情節的靈異元素來說,結合了「神靈託夢」與「夢境預言成真」。

故事所傳達之道德教化意味也是相當重。就陳氏寡婦而言,她表現了丈夫死後守

七,頁 4058。

1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6。

Page 20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3

節的傳統美德,以及對神靈崇拜之虔誠。而其鄰人則表現出貪美色、嫁禍與興訟

誣告等惡劣行徑。陳氏婦人與鄰人,正呈現了「善」與「惡」兩種截然不同之面

向。陳婦之無辜與虔誠,使得神靈幫助;鄰人的種種惡行,則使自己得到報應。

若與上述李政相較,鄰人與李政都是得到報應:原因同樣為興訟、以「妄語」

及「惡口」害人,報應方式同樣是為虎所食;報應不同者在於,李政先墮入佛家

所謂畜生道輪迴後為虎所食,陳婦之鄰人乃為神靈所遣黑虎吞噬。不過,無論何

者,都呈現了社會中的黑暗面,即「藉職務之便而興訟圖利」以及「因貪圖他人

美色而害人」。社會存在如此現象,善良百姓不免淪為魚肉;是故,這樣的傳說,

一方面勸善戒惡,一方面也可視為善良百姓對如此社會現象的不滿心情。

(二)不盡孝道

「報應」材料運用於傳說故事之中,希望能有勸善效果自是不言可喻。勸善

也意味著,即使是邪惡念頭也不該有。例如:

乾道中,江西水災。豐城農夫挈其母及妻子就食他所。過小溪,密語

妻曰:「穀貴艱食,豈能俱生?我襁兒先渡,母老不能來,可棄之。」婦

不忍,掖姑以行。足陷泥淖,方取履,見白金爛然在水中,拾得之,語姑

曰:「本為貧徙,今幸天賜,可歸矣。」登岸望其夫不見,兒戲沙上。問

之,云:「被黑牛銜入林中。」入林視之,流血丹地,已為虎食矣。20

故事中的農夫竟然欲拋棄老母,雖由於災難來臨的不得已,但以傳統孝道觀念來

說,實屬大逆不道。其先渡溪,未能見水中白金,此為第一個報應;渡溪之後,

被黑牛銜去又死於虎口,此為第二個報應。姑且不論黑牛與虎之間有何關聯,但

大逆不道與慘死虎口之結合,更顯報應意味之濃厚。反觀妻子,心地善良又有悲

2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4。

Page 20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4

憫心,欲扶老母一同過溪,而得以在艱困顛沛之中,拾得白金。

此則筆記,也可視為一則寓言故事。從情節上來看,農夫與子同至對岸,農

夫死而子安然。前後過溪,農夫未見水中白金,而其妻後見之。溪床之土因含水

量大本就容易泥濘,妻陷之而農夫未陷;而陷與不陷之差別,即造成了是否拾得

白金的結果。綜合這些情節以觀之,就表面來看,可能只是巧合;若就寓意上來

說,即是「惡有惡報」以及「莫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字面上並無明言,是否表

達如此的道德觀念與報應觀念;但從情節看來,不用特別說明,其寓意自明。

(三)殺生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大致上來說,在正常情況下的殺生,絕大多數是

為了食物。但在佛家來說,殺生其實是為首惡。是故,自古便有一些殺生或傷害

動物而得報應之故事或傳聞,例如上一章中,所談到之王用故事,吃食黑魚而得

報應變為虎,最終為村人所殺21;又如《偃曝談餘》中提到,獵人射仙鹿,鹿帶

箭而去,獵人歸途中卻墜崖折足。22這樣的例子,皆可視為因殺生而得到之報應。

在《珍珠船》中,有一則關於蔡京夢境的異聞,與吃食生靈有關,原文如下:

蔡京喜食鶉,每預養之,烹殺過當。一夕夢鶉數千百訴於前,其一鶉

居前致辭曰:「食君廩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羹

肉何足論?生死猶轉轂。」23

此故事當源自陳巖肖《庚溪詩話》。24夢中之鶉最後所道之「羹肉何足論?生死猶

2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1~3102。 22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下卷,頁

2563~2564。 23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24。 24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百川學海》,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下,頁一。

Page 20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5

轉轂」兩句,更是含有深意:重點不是羹湯中鵪鶉之肉的多寡,而是殺生食葷將

陷入互相吃食之輪迴當中。此世吾為禽鳥被汝所食,來世汝亦墮畜牲為他所食,

生生世世永無止息,猶如轉轂。此內容便是傳達了「殺生」與「報應輪迴」之觀

念。

同樣在《珍珠船》中,也有一則筆記:

孫知微圖畫道釋,有女巫識鬼形狀。知微問之,云:「今道途人鬼各

半,人自不辨。」知微曰:「 中所重者何罪?」曰:「殺生與負心爾!」25

文中所記為孫知微與女巫的對話。女巫告訴孫知微,現今世間人鬼各半。孫知微

問地府之中所謂重罪為何,女巫回答「殺生」與「負心」是重罪。

綜合上述兩則筆記而言,所謂殺生者,包含宰殺動物如屠夫者,也包含吃食

動物者。依佛家來說,便是墮入輪迴,生生世世不得超脫。此一觀念,亦見於陳

繼儒所收錄之其他筆記。

如《虎薈》所收錄的一則記載,明確的傳達素食觀;並且結合了稍後「夢境」

部份會談到之「成真的現實」情節:

劉瀚者,浩弟也。平生未嘗素食。嘗夜夢一虎,毛色深青來逐己,被

囓腰間痛而寤,汗流徧體;及明視腰間有五齒痕,青瘇出血成瘡。因持齋

設醮,三年乃瘥。26

25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3。 26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50。

Page 20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6

此筆記之末,言內容出自《庚己編》。27《庚己編》為明朝陸粲之作品,多收以吳

中地區為主之志怪故事及異聞。從情節上來看,故事依舊符合本小節主題。劉瀚

夢見老虎追逐咬嚙自己,醒來後發現,自己身上確有齒痕傷口,此即「夢中發生

的事,後果直接表現在現實中」。從思想層面而言,此當是以報應觀念傳達不殺

生之想法。

劉瀚生平不茹素,就生物界意義來看,即是陷入弱肉強食的情況當中;既是

如此,食物鏈上在人類頂端之老虎,自能咬嚙人類。人食比自己弱小之動物,自

然也就能被比自己強大之老虎所食。以佛語來說,正是墮落到互相啖食無法休止

的輪迴之中。所以,除了「成真的現實」之情節外,就思想意義來說,也一定程

度傳達茹素不食葷以及報應輪迴的概念。

情節的運用是多元且自由的,因此,也會有「報應」意涵與奇特的「死而復

生」情節相結合之傳說。例如:

義興某人携妻往厯陽,附一舟。長年悅其妻欲圖之,方艤舟,紿其人

曰:「吾此地多相識。留若妻舟中,吾與若先登陸。」同行至山下被歐死。

長年即 舟刼其妻曰:「而夫死於虎。而無苦,當與吾偶。」妻哭謂:「尋

得遺胔當從汝。」長年不得已,漫挈之往。塗間遇虎,徑攫長年而去。婦

見虎謂夫果死,慟哭於途。人問得其故,云:「適自邑中來,見人愬為舟

人歐死復甦。豈爾夫耶?」婦詣尋之,果其夫更生云。28

故事中的義興人,並不若周象故事般,死而復生是有僧人恰巧途中經過而以奇術

復活之。29義興人究竟為何而復活,原因終究不明,只能說復活情節之使用,也

是以作者的自由意志為之。不過,在故事裡的另一奇特之處,在於舟主惡有惡報,

27 (明)陸粲:《庚己編》(《紀錄彙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卷四,頁六~七。 2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4。 29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3。

Page 20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7

毆人致死而言人為虎所食,終究一語成讖,自己果為虎攫取。

殺生在佛家思想中已是不應該,更何況是殺人;再者,害人的動機正如義興

陳氏婦之鄰人木客般30,是垂涎他人美色。「貪圖美色而害人」可謂成為了一個

傳說型態:人心叵測,害人的方式不盡相同;然而,從此類故事所傳達的「害人

之心不可有」及「報應觀」來看,是一般無二的。

第二節 夢境與徵兆

在古代的故事或傳說之中,有一樣特別的元素常常被使用,此元素即「徵兆」。

徵兆的呈現,有時是日常生活中的周邊環境或人事出現了異常的現象,這樣的異

象往往所代表者為可能發生之變動。

另一種常見的徵兆就是「夢境」,它以人類睡覺時的常見現象,告訴人們一

些即將發生的事情,或為懷中之子為非凡,或為使人避禍。是故,在這一節之中,

主要探討「夢境」與「環境徵兆」等異聞傳說。

一、夢境的傳說

(一)成真的現實

夢境對一般人來說是虛幻的,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一些筆記中所收錄的

傳說或故事,卻是夢中所遭受的一切好或壞,在現實中能直接得到應驗,而非只

是徵兆而已。例如《見聞錄》中,提到明世宗賜予袁宗臯之奴婢,其中有一婢女,

為昔日袁宗臯晝寢時所夢願服侍袁公之美姬。31袁宗皐之事,即為此類之夢。

3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6。 31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754。

Page 20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8

當然,夢中有許多情境,相對的,在現實中成真的事物也是相當多樣化。是

故,以下就陳繼儒筆記小說中此類情節,分為「仁德者的夢境成真」以及「文士

才思名世」兩類討論。

1. 仁德者的夢境成真

在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中,有夢中人物或情境在現實中直接成真的故事。此處

所要談的「夢境成真」之事,乃針對「主角有德行或善行,得高人夢中相助」而

言。例如《虎薈‧卷一》所記:

歷陽謝允字道通,少為賊所掠,為奴於蔣鳳家。常於山中見穽中虎饑,

因出之,後詣縣自白。令長不為申理,考訊無不至。允夜夢人曰:「此中

易入難出,汝自有慈惠,當相拯 。」覺見一少年通身黃衣,遥在柵外與

允語。獄吏以告令長,令長由是不敢誣辱。既 ,乃上武當山。時庾公

亮聞而愍之,給以資履。遂於襄陽見道士曰:「吾師戴先生孟成又君子,

常言有士者與之俱來,得非爾耶?」隨入山,齋三日進見之,乃昔日所夢

人也。問允復見黃童否,賜以神藥三丸,服之不饑渴,無所思欲。先生亦

無常處,時有祥瑞紫雲蔭其上,芬馥之氣遍於山谷。32

單就這則筆記而言,謝允見虎饑餓而釋放,是善良憐憫的表現。因此身陷囹圄,

而夢神人相助。意即此則傳說,是以謝允的「善良」,作為「夢境成真」與「日

後入山得藥」情節的契機。

在《搜神記》中,曾提到:「謝糺嘗食客,以朱書符投井水,有一雙鯉魚跳

出。即命作鱠,一坐皆得徧。」33而《搜神後記》載此事時則作「謝允」。

34此即

32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7~3078。 33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Page 21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199

表示,在入山得道後,謝允亦有許多奇幻事蹟。是故,除了《虎薈》中所謂「善

良」之外,謝允日後成為奇能異士的「身份」,皆可視為謝允傳說所附著的特點。

與上述謝允傳說之故事情節相當類似者,還有劉繹之相關傳聞:

正德時代,代州有劉鐵漢者,長蘆鹽運使斗山劉公繹也。公總理遼東

糧儲,兼屯種。瑾初擅權,正急于貪,或告瑾曰:「文官富有,惟邊郎耳。」

瑾明言指意,而公弗從。瑾怒,械至京師,枷號示眾。時枷重法嚴,晝夜

監守,雖親友莫敢近。他枷者多十日餘即死,獨公枷月餘不死。時公同郡

王 菴者,以死侍側,日夕不離。公曰:「我死其職分也。如君何?」王

終不去。方枷時,有黄冠者至公邸,遺家人藥一丸,日日剝一分服之,盡

則難脫。是日公夢仙人,自霄而下,以一丸藥納之口中,覺而口尚有藥香;

監守者俱言見老人送藥,忽不見。於是喧聞九市,上達朝堂。而西麓張太

宰乘此異,言之瑾,得釋為民。後太宰又言,宜起用以示公道,遂授監察

御史。未幾而瑾敗,朝野稱為「鐵漢」云。35

劉繹為官管理遼東糧食儲存事宜,曾被劉瑾索賄,劉繹不從而被劉瑾藉故嚴刑下

獄,幾死;後劉繹夢見仙人自空中而下,以藥丸納之口中,劉繹醒後發覺口中尚

有藥香;而看守劉繹之侍衛皆言有老人送藥,忽爾不見。這兩則故事,即呈現了

高人於夢中或明言或送藥解救主角,在現實中,確然是如此的結果。

筆記的最後說:「朝野稱為鐵漢云。」是朝野間對劉繹的評價。明代時,劉

瑾擅權貪瀆、陷害忠良,這則記載亦為一證。文中劉繹被重枷示眾月餘,卻能不

死,已是令人難以置信;以此延伸,而有黃冠至劉家贈藥丸及夢仙人餵藥之事。

如此奇異情節,極具故事性;若以本章的觀點視之,可謂劉繹不畏權貴的骨氣及

刷),卷二,頁 47~48。

34 同上。 35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788。

Page 21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0

不行賄賂的品德,並附會於被劉瑾陷害的事件上,因而有這段傳說。

在《辟寒部》之中,曾記下陳武帝夢見天開數尺,有四朱衣人捧日而納諸己

口,醒來後便覺得腹內猶熱。36既然有夢食日者,自有夢食月者,例如《珍珠船》

中曾記:「王曇遷夢月落入懷,乃擘而食之,脆如氷片,味美,遂更名月德。」37

而此傳說之全貌,可再對照於《銷夏部》中之一段文字:「齊法師曇遷,嘗感熱

病。夜夢月墮其懷,乃擘而食之,脆如冰片。既寤,所苦頓除。」38齊法師曇遷,

俗家姓王,其事蹟可見於《續高僧傳》中39,傳中亦有陳繼儒此兩則筆記所言者。

在對照《續高僧傳》與這兩則筆記後,當將此二則合看為同一事件:曇遷曾

感心熱病,夜夢月落懷中,曇遷便分開它而食。月之口感脆且冰,味道極美,經

過一個月口中仍有餘味。醒來後,曇遷熱病之苦便除,後遂私改名為「月德」。

曇遷感心熱病,《續高僧傳》中言其「專憑三寶,不以醫術纏情」,表示其在

病中仍鑽研佛理不輟,其行可謂高德;以其高德而有異夢相助,使其病癒。就情

節而言,夢境中所作為,使得現實疾病得以治癒,此即本段所談論「夢境成真」;

不過,此傳說當是建立曇遷「高僧」的身份及「鑽研佛理不輟」的態度上。

2. 文士以才思名世

夢驗於現實,且對現實造成影響;而文人所作之夢,與其現實為文相關,如

有故事言道:胡某雖貧卻虔誠祭祀列禦寇,以求聰慧,因而夢見一人剖腹以一卷

書置於己心,醒後便能為詩。40這樣的故事充滿著神鬼託夢的靈異性,也結合夢

境成真的情節與內涵。此乃歸因於,夢境與情節本就同是具備多樣性的。

36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016。 37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55。 38 (明)陳繼儒:《銷夏部》(《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935。 39 (唐)道宣:《續高僧傳》(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 年 8 月),第三冊,卷十八,頁 541~551。 40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7。

Page 21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1

《珍珠船》之中,曾收錄王仁裕之故事:

五代周仁裕,夢剖其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

文,取吞之。既寤,心意豁落,自是文性 高。有詩百卷,號《西江集》。41

《珍珠船‧卷三》曾提到「夢筆山」是往昔江淹夢人賜筆之處42,《珍珠船‧卷

四》則有記「江淹夢神人授五色筆」43,故在此便可將「王仁裕故事」與「江淹

夢得筆與還筆之故事」同看。王仁裕夢中所為,與江淹「夢人授以五色筆,從此

便有文章」之傳聞相較,雖然夢境不一樣,卻皆為因夢而得文思,兩者實有異曲

同工之妙。不過江淹有「夢中還筆」之情節,這便是王仁裕故事所無者。此即相

當著名的「江郎才盡」典故。

以王仁裕故事與「江淹夢人授筆」對照,情節與內涵都是相當接近的。然若

單就與「江郎才盡」之情節相較,依模式來說,同樣是相當接近,也皆可謂「夢

境成真」。而此則筆記夢引江水洗腸胃、吞篆文石,醒而有文筆;「江郎才盡」則

是江淹夢自稱郭璞之美男子來討五色筆,自此便才思枯竭。就內涵而言,兩者是

絕對相反。

因為夢境,而使現實中的自己文才提升者,《珍珠船》中還有收錄關於韓愈

傳聞:

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胷

中如物噎,經數月方無恙。尚由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

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44

41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8。 42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51。 43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0。 4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16。

Page 21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2

韓愈之夢,與上述王仁裕之夢可說是類似。兩人皆是因夢境所示之兆,醒來後文

才陡升。從以下表格相較即能一目了然:

夢境所見 醒來後之現實

王仁裕 引西江水浣洗腸

見水中砂石有篆

文,取而吞之

心意豁達,文才陡高

韓愈 有人強迫自己吞

下丹篆

旁邊有另一人撫

掌而笑

寫夢中所記一二字,筆

勢非人間所以有

夢中撫掌笑者即日

後所結識之孟郊

江淹 夢人授筆 有文章

夢自稱郭璞之美男子討筆 江郎才盡

比較王仁裕與韓愈,可發現兩人之夢都有吞下異物之情節。王仁裕醒來後是文思

轉敏。韓愈覺醒則是能書夢中丹篆之字,且筆勢非人間所能。兩者同為「吞下某

物」之夢境模式,正同於「武夫陳繼達夢中飲墨而能識字」的傳聞45。甚至,日

後所認識之孟郊早已見於少時之夢;而附會於歷史來說,韓愈成為千古留名之大

文豪,更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上述文人皆有學問。不過,學問並非一朝一夕能成,而是長年累月的奮學不

輟,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理。然而,他們具有文名,能寫出好文章,

除了學問之外,便是文思及靈感。前者就其現實生活、生平為學態度即可見;後

者對旁觀者而言卻是相當抽象的。

每個人對於每件事的感覺、看法,乃至於將之具象化前的靈感不一樣,所以

吾等即無法理解上述著名文人的文思靈感。於是,夢見他人授筆、剖腹浣腸或吞

45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879。

Page 21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3

下丹篆文石,便成了一種附會於著名文人的故事,以嘗試解釋他們何以能文思泉

湧、才性陡高;而如此依附之下,就變成了「其夢為因,其文章與文名為果」的

傳聞了。

(二)孕子之夢

孕子之夢,所言者即婦妊而異夢,日後所生之子多為不凡,當有聰慧、忠賢、

富貴……等正面或功成名就之可能性。如《見聞錄》曾提到:楊文懿公「每進講

必積誠意、傳經訓、冀納忠」,而楊公尚在母之姙時,母曾夢星落懷中;及生之

時,天庭有七黑子如北斗。46又如:何遵之母懷孕時,夢一人簪紱執赤葵入室,

夢醒後便生何遵。47何母及楊母之夢便是本段所謂之「孕子夢」,為其生產前後具

有的「徵兆」元素。

在《見聞錄》之中所提到的胡濙,即為帶有神異及轉世色彩之「孕子夢」:

胡濙字源潔,別號潔菴。其先淮安宿遷人。公生而髪白,彌月方黑。

母夣一僧,持花以遺之,覺而生公。居數月,有僧至家索觀,公見僧即笑。

僧曰:「此吾師天池高僧後身也。命我求見,以笑為驗,果然。」聞者咸

驚異之。天順七年,年八十有九。終之夕,常州守卓天賜夢公來辭,已而

聞終,大以為異。48

文中,胡濙之母將生之時,夢僧贈花,醒而生子,便是本段所謂之「孕子之夢」。

此則孕子夢較為特殊之處,在於結合了其他夢境與奇異情節之元素。包含與僧相

遇之轉世說,這和《珍珠船》中所記之「進士張衡死,蔡邕母方娠。時謂邕即衡

46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755~3756。 47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769~3770。 48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761。

Page 21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4

後身」49以及「歐公知頴州,有官妓盧媚兒,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

蜀僧云: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二十年。」50兩則傳聞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包含胡濙往生之日託夢於卓天賜以道別。以內容而言,胡母所夢之贈花僧,根

本就是僧之前世;只是道者並未明言,讀者只能保有想像空間。

就史實來看,胡濙除了擔任重要官職外,還有查訪「建文帝是否安在」之事,

所以,他在明朝可謂是一號人物。51此傳說所呈現的,即有關於他出生與死亡的

附會傳聞。

另外,明代文豪王陽明之父,在出生之前,其母也有異夢表示預兆。如《見

聞錄》中所提者:

陽明先生之父,王海日公。公將生,母孟淑人,夢其姑抱緋衣玉帶一

童子授之,曰:「婦事吾孝,孫婦亦事汝孝。吾與若祖,丐於上帝,以此

孫 汝,世世榮華無替。」故公生以今名、兄名榮,以符夢也。……52

母將生產,而有異夢,這便是孕子夢的呈現;而王榮與王華兄弟之名字,也正是

因應此夢而取定。依據史實,王華生平頗有節操,也曾為官,之後更有王陽明這

位名留汗青的大文豪,這也符合「世世榮華」之言。

如此懷孕做夢、並以夢中人之身份或言語作為取名依據者,尚有《見聞錄》

中的徐鵬舉之事:

南京徐魏國鵬舉之生也。母夫人先夢一將軍至其第,自言「是岳飛,

受了三世苦,今日到你家一受用。」因名之曰「鵬舉」,葢武穆字也。役

49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2。 50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7。 51 (清)張廷玉:《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卷一百六

十九,頁 1792~1794。 52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826。

Page 21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5

夫舁之者,咸稱「吾家岳爺」云。53

故事中,岳飛在徐母夢中出現,便是夢境所傳達的徵兆;而徐母夢岳飛,便以其

字為子命名,與上一則中王母夢姑言「榮華」,便為兩子取名為王榮及王華,正

有異曲同工之妙。

較之王華重操守、曾為官及有王陽明這位大文豪子嗣,徐鵬舉並未有值得討

論的顯赫事蹟足以作為依附。然而,徐鵬舉卻也有此類「孕子之夢」的傳聞,此

當是因為他有開朝名將徐達這位先祖。這也可見,傳說並非只有某人的品德、操

守或文才成為被依附發展的根據,家世背景與權貴身份也能為之。

前面談到王華之母夢姑,姑言其媳至孝,此可見姑媳之間當是相處融洽。但

也有例子,卻是因姑待己甚嚴,而差點自殺;幸夢神人言「當生佳兒」遂作罷。

此事見於《邵康節先生外紀》:

伯溫曾祖母張夫人遇祖母李夫人嚴甚。夫人不能堪,一夕欲自盡,夢

神人令以玉筯食羹一杯,告曰:「無自盡!當生佳兒。」夫人信之。後夫

人病瘦,醫既投藥,又夢寢堂之左右木瓜二株,右者已枯。因為大父言,

大父遽取藥令覆之。及期生康節公,同墮一死胎,女也。後十餘年,夫人

病卧堂上,見月色中一女子拜庭下,泣曰:「母不察庸醫,以藥毒兒可恨。」

夫人曰:「命也!」女子曰:「若為命,何兄獨生?」夫人曰:「汝死兄獨

生,命也!」女子涕泣而去。又十餘年矣,夫人再見女子來,泣曰:「兒

為庸醫所誤,二十年方得受生。與母緣重,故相別。」又涕泣而去。則知

釋氏輪迴鬼神之說有可信者。康節知而不言者也,親謂伯母當作某云。54

53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八,頁 3857。 54 (明)陳繼儒:《邵康節先生外紀》(《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

頁 2289。

Page 21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6

就情節而言,結合諸多神奇靈異之元素。一、夢境與現實之關聯:大部份孕子之

夢,皆為自然而然,唯一與現實之連結就只有「懷孕」而已,並無現實中其他的

誘因;此則卻有「受不了其姑甚嚴,而欲自盡」的現實因素,而夢神人贈羹美言,

既為預言所生之子,復為救命,而日後邵雍確實也成為名儒。再者,夢寢堂左右

有兩棵木瓜樹,右者已枯;現實中生兩子,男活而女死,此可謂另類之孕子夢,

相較於其他孕子之夢是較為特殊的。二、佛家輪迴傳說:女為死胎,肇因於庸醫

投藥;女魂前來向母埋怨,而邵母卻只能無奈言道「命也」;女魂前後兩次涕泣

見母,前十餘年來見為埋怨,後十餘年來見為道別,道別為將欲投胎轉世。

邵雍為北宋真宗至神宗時文人,對於理學研究甚精,與程頤、程顥、周敦頤、

張載齊名。這則筆記中,邵雍之母夢神人曰「當生佳兒」,之後邵雍果然成為當

代著名哲學家。是以,這樣的傳聞可謂依附邵雍文名而產生的,無論就故事情節

或傳說內涵來看,都與王華之母所夢者相似。

二、現實中之異象

(一)生活周邊之徵兆

1. 與賢德傳說相關之徵兆

前文已提過,故事或傳聞中,徵兆在夢境中的顯現情形及對應之結果。正如

傅錫壬教授曾在《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中,對「兆象」意涵提出一些見解:

在初民社會裡,人類在經過長期的經驗生活之後,就自然而然地會去

建立一種認識事物,推測未來的法則,也就是能注意到事件發生的前期現

象,此即所謂的「前兆」。就像醫生在診斷病情之前,會判斷病人身上出

現的一些徵兆,作為探測病情的依據。但初民的社會尚處於蒙昧階段,對

Page 21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7

科學的知識了解不夠,於是在預測未來時,難免會發生一些錯誤。把某些

無關的現象也當作了前兆。如果是一般的「錯誤前兆」,必定會在實踐中

被察覺而加以改進,事實上,錯誤也就不存在了。如果這種錯誤的前兆,

被假借神意或神秘的力量來解釋時,就構成了「前兆迷信」。所以「前兆

迷信」中,往往會滲入若干神話思維或神話以及類神話的材料。至少,在

當時「前兆迷信」是無法以科學知識加以推斷與論定的。所以也就不會在

累積的經驗中被修正。至於有心人刻意將「前兆」以語言表達出來,被謀

求預期的效應,則謂之「預言」。55

現實中之徵兆,就字面上之意思:現實生活中之環境、動物或一切事物呈現了某

種異常現象,這樣的異常現象,正好切合當時某個特定之人或事的出現;而如此

的巧合,往往也為人們所穿鑿附會。而徵兆也不只是現實周邊所呈現的異象,有

時這些異象也有可能是後人之想像力編造。

尤其,當對象是先聖先賢時,徵兆便更具有代表性及深意。正如《太平清話》

中所載王充之言,談到:「孔子當泗水而葬,水為之卻流。今墓東連伯魚,南連

子思,塋中無荊棘、無鳥巢。顏氏 於尼丘,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

谷,草木之葉皆下垂。」56孔子死後,墓中未生荊棘、未有鳥巢;其母顏氏欲求

子,禱告於尼丘,上山禱告時草木皆升,禱畢下山則草木皆下垂。此即至聖先賢

孔子出生前及死後所現之異象。

事情的預兆或徵兆,就正常情況來說會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然而,會以異常

現象去附會的,往往便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了一種巧合的結果論。正如

傅教授所謂「無關的現象所形成之錯誤前兆」。

這樣的徵兆,在以前大多人心尚處蒙昧的狀態下,有時摻雜了信仰思維。這

55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四章,頁 72。 5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582。

Page 21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8

樣的思維解讀,便成為了對宗教或政治上的神異解釋。例如:「劉陵為長沙安成

長,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徒他縣。陵之官,修德政,踰月虎皆出境,百姓復

。」57此則大意大抵如此:人民憂懼虎患,遷徙他縣。劉陵施政惟德,經過一

個月,虎皆出境,百姓亦返回本縣。

一縣之安定繁榮與否,百姓的遷徙狀況是一個重要指標,無論古今皆然。不

過,若這樣的指標結合虎群之出境與否,便是帶了奇幻的色彩。虎群之出境現象,

是因為劉陵「修德政」之因。其實,虎群為何而出境終究不可得知,但依附在執

政者治政清明上,便成為一個奇特傳聞。值得玩味的是,另外有一則「劉昆」的

傳說,與劉陵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是所在之城市多虎暴,後治理德政而虎走

他縣。可見「虎遷境」的現象,在古代是被視為「修德政」的象徵之一,此外,

也成為官員「政治清明」的傳說。

「德政」與「虎出境」的連結模式,出現在為官施政上;同理,「高僧」也

能與「虎出境」畫上等號。例如陳繼儒筆記中所收錄的竺僧朗之事:

竺僧朗於太山金輿谷崑崙山別立精舍。此谷舊多虎,及朗居之,猛獸

皆遁。至今人呼為「朗公谷」。58

《高僧傳》中亦記載竺僧朗之事,談其生平事蹟及其行善功德,其中也有提到此

筆記之言。59此則傳說,正與劉陵一樣,因為主角的存在或作為而使虎遁走。虎

與猛獸的離開,成為了「高僧居之」的徵兆。

「徵兆」的產生是人類對生活現實與異象發生的附會與聯想,它成為人們對

於事物無法通盤瞭解的解釋。然而,「徵兆」與其他情節單元的運用並無衝突,

57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67。 5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2。 59 (梁)慧皎:《高僧傳》(朱恒夫、王學鈞、趙益注譯,潘栢世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10 月,初版),卷五,頁 268~269。

Page 22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09

事實上,它們是能相輔相成的。無論是竺僧朗或是劉陵,其文中之野虎也一定程

度表現出上一章所談的「動物靈性」。在談論「動物靈性」時,前一章提到了「對

高僧身份的證明」及「動物敬德之心」,都是與動物靈性相關的。因為動物若無

靈性而只有野生獸性,高人或君子再如何有德,也只是虎所獵食之對象,所以這

樣的展現是雙向的,即同時展現高人君子之品德或道行以及動物之靈性。而就「徵

兆」的角度而言,乃在於偏重人類對現實生活與異象發生的想像、連結與解釋,

這是人類的思考及解釋,但也無礙於「賢德者」與「動物靈性」之情節材料的運

用。

簡單來說,「徵兆」可以是情節單元,卻也是智慧未開或知識不足之人類對

現實的一種思考與解釋,因而成為一種穿鑿附會;而前一章所談的「動物靈性」,

則是單就故事情節去探究動物與人之間的互動。兩者在根本上就有不同,但這也

代表著,兩者能成為不衝突的互存。而欲以「徵兆」視之或是以「動物靈性及有

德者」視之的條件,乃取決於讀者在探究故事情節或傳說內容時,是針對哪個角

度切入而定。

2. 動物所表現之徵兆

有一種徵兆,是以某種罕見、特定的動物出現,表現出某種現象或時局。在

《見聞錄》中曾談到「保定有獻白雉者」60,其被視為祥瑞徵兆;又如異域女國

61

則是以鳥為卜,「破腹視之,有粟則年豐,沙石則有災」62,將之視為國家來年農

作狀況之兆。另外,在《虎薈》中也提到過,奇特動物之出現所傳達之意義,例

如:「王者仁而不害,則白虎見。白虎者仁獸也,虎而白色,縞身如雪無雜色。」63

白虎的出現,乃因為有仁德的君王。白虎通身雪白而無其他雜色。就字面上之意

60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793。 61 當為青康藏高原古代外族國家。《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列傳》及《新唐書‧卷

二百二十一‧西域列傳》皆有「女國」之記載。 62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2853。 6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105。

Page 22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0

思來說,白虎的出現,就是仁德君王的象徵。

追尋此筆記之來源,可發現《藝文類聚》之中即有此條文字。在《藝文類聚‧

卷九十九‧騶虞》中就記載了:「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

見。」64又:

天下太平,則騶虞見。騶虞者,仁獸也,狀如白虎而黑文,其尾參

倍。……王者仁而不害,則白虎見。白虎狀如虎而白色,嘯則風興,皜身

如雲,而無雜者是也。……65

從文中即可發現,騶虞狀如白虎而有黑色紋路。一般來說,虎為肉食動物,且時

有所聞虎暴為害,將虎與仁君作連結,似乎會令人摸不著頭緒。然而,若從「騶

虞」一詞切入,即可發現如此連結是其來有自,而且傳聞已久。

《詩經》言「吁嗟乎騶虞」,毛亨注解曰:「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

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這兩部份,在《說文解字》中皆能找到相當清楚的

資料與說法。66《說文解字》解釋「虞」字時提到了:「騶虞也,白虎黑文, 長

於身。仁獸也,食自死之肉。」67,這樣的說法,亦根據毛氏所謂。而《珍珠船》

也曾提到:「《山海經》云:騶虞五采畢具,尾長於身,乘之日行千里。」68就外

觀而言,陳繼儒引《山海經》所謂之「騶虞」是「五采畢具」,顯然與大部份「白

虎黑文」之說法有所出入;然而「尾長於身」之說法,則與《說文解字》同。君

王有仁德,以百姓與社稷為依歸;而白虎出現,正是仁君在位之象徵。

動物行為所表示之徵兆,不只被用於帝王國家運勢,也被用於尋常人家或一

64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0 年 12 月,再版),卷九十九,頁 1716。 65 同上。 66 (漢)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2 年 10 月,初版,十三刷),

五篇上,虍部,頁 209。 67 同上。 68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32。

Page 22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1

般文士官員。例如《珍珠船》中所書:

俗傳燕巢人家,巢戶內向,及長過尺者,吉祥也。集賢張公每嵗燕巢

正寢,其長可容疋練,戶悉內向,數年遂登庸焉。69

此傳聞當出宋朝陳正敏之《遯齋閒覽》。就現實而言,其被拔擢任官,也當是自

己努力,燕巢之說當為巧合。但是,依照徵兆之角度來說,張公登庸便成了燕巢

徵召的靈驗印證。

另外,有些動物所表現的行為,對君王來說並不一定是吉祥之兆。例如陳繼

儒《狂夫之言》中所提到:

魯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夏,有瞿谷來巢注,謂此鳥穴居,以來巢為異,

而此鳥本不穴居也。瞿谷即今牛豕鵲,以夏月孕子,奪其鵶巢,乃群小凌

高大。此「季孫不臣,昭公去國」之兆。……70

此則筆記所收錄者,為記載於《左傳》中的一段歷史,即季孫、孟孫及叔孫三氏

與魯昭公之抗爭,逼得魯昭公流落在外,最後死於異鄉。71陳繼儒在此則筆記中,

亦明言道:「此為昭公之 明矣。魯地舊無此鳥,故以來巢為異,非謂其去穴也。」72

瞿谷,即鴝鵒,即以此鳥奪佔他鳥之巢的行為作為表徵;另一方面,也視為一種

比喻,即以瞿谷比喻季孫。然而,這樣的依附傳聞對於魯昭公來說,瞿谷出現便

不是好兆頭了。

值得玩味的是,陳繼儒言瞿谷為牛豕鵲,而瞿谷佔鵶巢之惡劣行徑是用以影

69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807。 70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889~3890。 71 (春秋)左丘明:《左傳》(杜預注,孔穎達疏,臺北市:廣文書局,1971 年 10 月,初版),

卷五十一,頁 393~397。 72 同注 70。

Page 22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2

射季孫;也就是說,鵲類有時被視為不好的象徵。在《太平清話》中曾提到:

楊椒山先生喜鴉而惡鵲。云:「鴉報凶,鵲報吉。鴉近忠,鵲近諛。」73

楊椒山即晚明名士楊繼盛之號。楊繼盛個性剛正不阿,為官公正不收賄賂,也因

此得罪很多人。尤其是得罪奸臣嚴嵩,因而下獄受刑。是故,楊繼盛也可說是因

嚴嵩而死。如此剛正之人喜歡烏鴉而討厭喜鵲,與一般人的認知相異;其有如此

認知,當為「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之道理。對於楊繼盛而言,烏鴉代表忠誠直

諫,喜鵲則是佞臣的象徵。

依一般人的觀感,「鴉報凶」與「鵲報喜」,便是好鵲而惡鴉;而後,在心態

上,便進一步將兩者之出現作為吉凶之兆的象徵。其實,一個徵兆的出現究竟是

好或壞,在於事情發生過程,或是人心的自行判斷與解釋,是以事情結果或人心

豁達與否論定。是故,楊繼盛與魯昭公事是「惡鵲」,而一般人「好鵲」,差異即

在於此。

另外,將「現實徵兆」與「變化類情節」相結合,也有象徵君王可能昏庸的

說法;此即表現出,與前面所提之「白虎出現以應和仁君」說法相反之意義。例

如陳繼儒有一則極為簡短的筆記言道:「周幽王時,羊化為狼,牛化為虎。」74牛

羊皆為草食動物,性情亦頗溫馴,卻變成了兇猛的虎狼。再觀其時間點,為周幽

王之時。周幽王昏庸無道,為博褒姒一笑,竟以烽火戲諸侯,終為千古罵名。如

此昏君在位之時,動物竟有這樣的異變,便自然成為了一種象徵。

有如此怪異甚至駭人聽聞之異變,有時便成為了亂世或昏君在位時的象徵;

而這樣的運用,《搜神記》中也相當多。如:〈女化男〉是象徵國家有滅亡災禍之

73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31。 7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21。

Page 22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3

兆,或是女子執政之象75;〈男化為女〉意味著失去了傳宗接代的繼承人,於是

王莽篡漢76;〈一身二體〉說有人「有男女二體於一身,能兩用人道,性好淫」

77;

〈太興初女子〉者,也是象徵著道德淪喪,亂世產生。78這些出現在《搜神記》

中之文字,都擁有「變化類」之材料,同時也被用作時局動盪的徵兆。

雖然所變之物並不相同,但同樣都是以「變化」成為政局紛亂之兆。素材不

同是因情節本就是相當自由與多元化,然就應用意涵來說,以駭異變化象徵亂世

或昏君之方式是由來已久的。

(二)預言

1. 方士預告他人之事

前段所談者為徵兆,本段所要談論的是「預言」,兩者在根本上是有所關連

的。前面有提到傅錫壬教授之論點,文中談到,有心人刻意將「錯誤前兆」以語

言傳達,被謀求預期之效應或結果,則能視作「預言」。79而「被謀求預期之效應

或結果」,也可說是「錯誤前兆在實踐中被察覺而加以改進」的方法之一。如筆

記中所載李太后之事,即是一例:

晉武帝母李太后,簡文時執役宮中。簡文無子,令善相者相諸宮人。

相者指后當生貴子而有虎厄。帝幸之生武帝,及會稽王道子。既為太后,

服相者之驗,而怪虎害無謂。且生未識虎,乃令工圖形戲擊之,便患手腫

75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六,頁 193。 76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六,頁 225~226。 77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七,頁 281~282。 78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七,頁 308。 79 同注 55。

Page 22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4

而崩。80

文字中談到:善於觀人面相者認為時為宮人的太后當生貴子而有虎厄。之後太后

果生武帝及會稽王,而信服相者之言,但仍怪虎厄無謂。太后生平未見識虎,乃

令工匠為模型戲擊之,故患手腫而過世。

善相者言太后當生貴子及遭虎厄,就直覺反應,所謂虎厄當指太后直接傷於

虎口;然而,結果卻是被工匠所做的模型弄傷而死,而這個死因卻是間接的情況,

即模型使手腫,手腫而過世。這樣的死亡情節可謂怪異,卻也令人對善相者的預

言準確感到離奇。在這當中,善相者對於李太后生武帝與死亡之事,便是將「事

實」與「預言」連結在一起,因而成為一則占卜預言的傳說。

2. 對軍事狀況之預知

預言之事,不一定是方士的專利,有時,高人也有這樣的本事。例如:

沈僧照嘗校獵,中道而 。左右問何故,答曰:「國家有邊事,須

處分。」問何以知,曰:「向聞南山虎嘯。」俄而使至。81

沈僧照之事,也見於《南史》之中。82其少學道術,亦曾任官。沈僧照之傳說除

了上述之預言外,還有另一則,皆表現其具異術:某次武陵王蕭紀守會稽,時沈

為會稽一縣令。蕭紀於池亭宴客,因池中蛙鳴而感到甚是煩擾,沈僧照至池邊訓

斥蛙群,遂靜;及至宴客結束,沈僧照又至池邊表示「王歡已闌,今恣汝鳴」,

於是蛙鳴復起不止。83這便是沈僧照相當著名的「與動物溝通」的能力。

80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3。 81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075。 82 有些人稱其名為「沈僧昭」。 83 (唐)李延壽:《南史》(楊家駱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89 年)卷三十七,頁 970。

Page 22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5

就此傳說故事而言,能與動物溝通或是能預言,都可歸因於其少時學過道術,

因此才能身懷異術。「官職身份」是現實情況,「學過道術」則解釋奇幻情節的展

現,當兩者依附,便形成了這則傳說。

前面在討論「夢境」之時,曾提到過「夢境」與「變化」之情節,是可以結

合的,是不衝突的互存。「夢境」有很多種面向,有很多可運用於故事情節上;

而其中之一種情形,是徵兆的呈現,只是彼以夢境呈現之,此以生活週遭表現。

這也代表了,某些夢境與現實徵兆,有著根本上的相通性,即如陳繼儒筆記

中所述之明朝人牟俸的故事:牟俸於江西為官時,夢見老虎中三矢而登舟,與幕

僚討論,而察覺有冤獄發生之可能性;經複查案件後,發現真正的犯人名為「周

彪」。「周」與「舟」同音,「彪」正如虎中三矢之形。84牟俸之夢即為相當典型的

夢境徵兆,此即表示,夢境有時也是徵兆的呈現。

既然「夢境」與「變化情節」是可以結合的,「現實的徵兆」也能與「變化

情節」成為不衝突的互存。此即表現,故事或傳說中,情節在應用上是相當多元

與自由的,它們都是個別的存在,因應故事大意及走向,而配對運用。例如:

偽蜀明德四年十月,百姓譙本罵母,忽然化虎上城,趙廷隱射殺之。

因見昶言曰:「虎,山林之獸,而人化之,入於城市,疑虎旅有不軌之士。」

其夜張洪謀叛,翼日為其黨所告伏誅。洪太原人,剛勇猛厲,軍中號為「張

大蟲」,即其驗也。……85

故事發生之背景,當為五代十國的後蜀。文中談到,有百姓責罵其母,之後忽然

變成虎上城牆,趙廷埋伏射殺之。後見後蜀後主孟昶,認為人變虎入城是個徵兆,

懷疑「虎軍」之中有圖謀不軌之士。當夜有個叫張洪的人就策畫叛變,隔日被其

8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1。 85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109。

Page 22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6

黨羽出賣而伏誅。張洪勇猛,在軍中有「張大蟲」之綽號。

此傳說正是「現實徵兆」與「變化類情節」相結合的模式。人變為虎,同於

上一章所討論的「變化類」。當中,除了趙廷對孟昶所說的「虎,山林之獸,而

人化之,入於城市,疑虎旅有不軌之士」外,另有兩件事確可視為預兆或象徵:

一、譙本罵母,就道德倫理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此種行為當謂之「忤逆」;而

軍中有人意圖謀反,對君王來說也是「忤逆」,這是第一個相通點。二、俗謂虎

為「大蟲」,逆母之子化作虎;張洪綽號「張大蟲」而意圖叛亂,「大蟲」即為虎

之俗稱,這是第二個連結點,也更深化了第一個相通點。

另外,從歷史上來看,五代十國亦非太平時代,自有出現亂世之象的可能;

所謂「亂世之象」,包含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以之觀此筆記內容,「譙本罵母」

是為不孝,「密謀反叛」是為不忠。這樣的變化情節附著之,就成為了象徵;而

這樣的象徵,即被趙廷作為預言的判斷。

3. 歌謠所呈現之預言

預言,即對未來尚未發生之事作出預測與判斷,正如前面所提。一般來說,

很多故事中之預言,多為術士或高人對某人或某地會發生何事作預告,但並不代

表預言只能以此形式呈現。事實上,俚俗間所傳唱之歌謠,有時也可視為預告某

事件發生之徵兆。

例如《見聞錄》中所收錄之事件:吳淞之江久湮,童謠唱道:「要開吳淞江,

須望海龍王。」之後海瑞作為巡撫,倡議開濬疏通,而指派負責開濬的官員,是

官拜郡同知、蘇州推官的黃龍。當地人便覺得歌謠內容應驗了。而黃龍處理開濬

工程的兩個月內不下雨,使得工程順利。86

童謠中所唱者,指出要處理好吳淞江開濬之問題,就得冀望海龍王。以當時

實際情況而言,開濬工程為海瑞倡議、黃龍被指派執行,正符合「海」、「龍」兩

86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3802。

Page 22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7

字。

就民俗層面來看,海龍王本就是管理水域的神祇,且工程不延宕與執行順利

也是要天氣許可,故童謠所吟者,可能原本也只是人民在現實狀況中,對於神靈

的一種祈求與希望;而提案與執行之官員,姓名中正好有「海」與「龍」,這倒

是始料未及的巧合了。不過,也正是這樣的巧合,形成了如同預言般的市井童謠。

(三)以週遭環境自卜未來

本節所論「以週遭環境自卜未來」,有兩個必要條件:一、與「預言」相較,

本段之主角,因為是主動驗證自己,自然不一定要對其他人道出,如此一來,便

無「預言」當中「以語言表達」的條件。二、前面提到「生活周邊之徵兆」,與

本段所謂之主角「以所遇所見預知自己的未來」一樣,都是以生活周邊之事物驗

證。

本段所要談的,是筆記小說中之主角,「主動」以週遭環境,作為評斷自己

欲知或所問「明確事項」之結果。例如《筆記》中所記慧遠禪師之事:

慧遠禪師退隱硤石山,著《涅槃經》成,擲其筆曰:「若疏義契理,

筆當駐空。」已而果然。後人名「擲筆堂」。87

慧遠禪師為歷史上著名高僧,所以這樣的故事多少附會著神異色彩。不過,單就

情節而言,慧遠禪師擲筆以驗經文是否合乎正確佛理,正是主動詢問自己所要知

道的結果;擲筆懸空的結果,便是對自己的一種證明。

擲筆懸空,原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以結果而論,當如故事所言;然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將這一件不可能之事變為可能,即表示慧遠對於佛經瞭解

87 (明)陳繼儒:《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573。

Page 22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8

之深,以及努力不輟之過程。若是擲筆不得懸空,意即須得加深用功,所以擲筆

動作也代表著慧遠反求諸己的態度。

又如《虎薈》中裴煜的傳說,也是以週遭事物作為卜算自己未來的媒介:

裴煜臨川人。少時讀書於金谿縣疎山佛屋,嘗夜聞虎嘯於窗外。煜撫

几大言曰:「裴君終不貧賤乎?可更三嘯也。」言訖虎復三嘯而去。慶厯

六年,煜試禮部第一。熙甯初煜知揚州,以老而死。郡人黃醇與煜故舊,

常為衆誦之曰:「當煜在疎山間,以虎嘯事語人,人之不誚煜者鮮矣。」88

文中之裴煜,便是主動以虎嘯卜算自己未來是否能擺脫貧困。這便是本段所要表

達的重點,即主角雖以週遭環境作為推斷媒介,但與前面所談者最大不同處,在

於一開始便道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故事之中,裴煜功成名就的結果,便是當初

虎嘯的驗證。

如同上述裴煜傳說,主動占卜自己前途者,又見《見聞錄》所收錄之郭翀故

事:

郭翀壺闗人,博學能文,少負大志,以狀元自期。嘗與其友賈敏、李

素,約詣北極廟,夜取神笏先得者及第。賈李皆先往取之,笏巋然不動;

翀至取笏,神立授之。既二友還笏,神復起,及見廟祝云:「夜聞神語,

有郭狀元借笏,與之,但不得上第。」洪武四年,廷試翀果傳臚第一,吳

伯宗第二。伯宗金陵人,先知名, 太宗命填為狀元,以翀為第二。果如

神所云。89

88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135。 89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764~3765。

Page 23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19

就史實來看,郭翀,是朱元璋時代的廷試第一名,也確實未及第,狀元則為吳伯

宗。但在清人查繼佐所撰之《罪惟錄》中,卻是言其「初擬翀第一,貌 ,改

伯宗。」90此即表示,郭翀被拔去及第位置,並非實力不足,而是因為相貌醜陋

不討朱元璋喜愛。在此,可略談陳繼儒這則傳說與《罪惟錄》的差異:帝王以貌

取才,雖然並非罪大惡極,但畢竟不是什麼光彩之事,陳繼儒筆記與《罪惟錄》

會有如此差異,當是陳繼儒身為明朝著名文人,加之「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

自不會有對本朝前代帝王有何不敬之語。

回歸內容來看,郭翀與友主動相驗,笏之能否取出便成為一種徵兆;只是本

段所談與前面小節不同者,相當主要的元素之一即在於「主動與否」。郭翀與裴

煜皆是主動驗證。此則傳說,描繪了神與廟祝之角色,對郭翀及其友而言是徵兆,

對神及廟祝而言就變成顯靈。簡單來說,笏之能取出與否,是種「徵兆」也是「顯

靈」,而神言於廟祝「與之但不得上第」者,則是種「預言」了。

神靈傳達與廟祝之言,也與張黼傳說91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張黼曾夢到有人

對他說其名次在狀元之前,張黼醒來甚感疑惑。及會試榜出,張黼名次在十五,

而鉛山費宏第十六名;是年,費宏廷試第一,張黼方感神奇。張黼所夢與廟祝所

聞之內容,可謂相似;不同者為廟祝所聞是神明顯靈,張黼所知則是自己夢見。

在諸多傳說之中,「試劍石」是相當著名的異聞,流傳已久。陳繼儒曾談到:

「……又武昌縣郭外西山,蘇子瞻建九曲亭,其亭傍有孫權宮,亦有試劔石。……」

此言在《太平清話》92與《筆記》

93之中皆見收錄。

在不同的傳說故事之中,試劍之原因不完全相同;不過,「孫權試劍石」之

傳說,則與本段所謂「以週遭之物自卜未來」相符合。此即令人耳熟能詳的三國

故事:劉備與孫權聯姻。劉備曾在空檔時,默禱若能歸荊州、成霸業,便一劍劈

90 (清)查繼佐:《罪惟錄》(張閬聲、何柏丞重訂,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所,第二十冊),卷十

八,頁 21。 91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769。 92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46。 93 (明)陳繼儒:《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66。

Page 23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0

開大石,果驗;孫權問之,表面言占卜破曹之事,心中暗禱若能奪荊州、興東吳,

便也一劍劈開大石,亦靈驗。此便是甘露寺十字紋試劍石之傳說。而後兩人也各

為一方之君,與曹魏成三足鼎立之勢。孫權與劉備之劈石問天,即為預測未來的

方式,而占卜的媒介就是寺中之石。

持劍斫石,以占未來是否能奪得霸權,不只見於上述《三國演義》之中,聞

名千古,也同樣出現在異國傳說。例如《珍珠船》中所記:

林邑國王死,奴文篡立。文常放牛於山澗,得鯉魚二,化為鐵,因以

鑄劍。劍成,向石誓曰:「若斫石破者我當王。」因斫石如斷蒭藁。94

「林邑」,即「占城」,在今日越南中南部一帶。文中之「奴文」,本名為范

文,原為林邑某元帥范稚家中之奴隸,故「奴文」者,「奴隸范文」也。范文先

是取得國王范逸之信任,在范逸死後,以接任王位為理由,引誘諸王子歸國再一

一害死,接著便篡奪王位。這些傳聞與事蹟,皆可見於《梁書》之中。95而就情

節單元來說,「范文斷石卜王位」與「孫劉斫石占霸權」,兩者根本是如出一轍。

這些自行以週遭環境作為占事之媒介,不只見於歷史傳聞,也見於民俗之中。

如《太平清話》中有則筆記談道:「黎人釀酒,多雜榴花。親死以雞子擲地,不

破卽為吉穴也。」96所言者即黎族文化之一二事。

前段所言,黎人釀酒多雜榴花,此當為少數民族的食文化;而後段所言者,

則為其喪葬習俗。黎人認為,親人死時,擲雞蛋於地,不破者即為吉穴。此乃少

數民族的文化縮影。

94 (明)陳繼儒:《珍珠船》(《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827。 95 (唐)姚思廉:《梁書》(楊家駱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89 年),卷五十四,頁 784。 9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611。

Page 23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1

(四)奇物現跡

所謂「奇物現跡」,是指傳聞之中,某種神聖物品因發出某種光輝或異常現

象,因而被發現。發出之光輝或某種異象,即可視為該物之徵兆;而這樣的徵兆

被發現,因而為人發掘。

這樣的異象,如《見聞錄》當中提到熊翀:「陞副都御史,節鎮陝西,入邊

見寶氣,公命掘之,得古玉壐一顆,文有受命於天,既 永昌八字。」97熊翀升

為副都御史,將鎮守陝西時,入邊界而見寶氣,因而掘得一顆古玉璽,上有「受

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寶氣」即玉璽之「徵兆」。又或是《妮古錄》之中曾

收錄陳繼儒所聞:傳說潁上某井中有光,被人發現一石以鐵皮錮束,啟而視之,

發現竟然是王羲之《黃庭經》書法刻本。98如此寶貴之物,於井中發光,自然也

是奇物現跡之一種。

此外,又有《太平清話》中所記佛牙之事:

陸五臺官南司宼時,有僧携佛牙至,公命以金絲籠紫檀龕裝供天戒寺

中。余曾見之,濶寸餘,長二寸許。僧見有光發瓦礫中掘得之,昔秦太虛

與李公擇同看佛牙,亦有詩。99

文中後半段所記,為僧人發現佛牙的經過。僧人見到瓦礫中發光,因而挖掘之,

發現是昔日秦觀與李常所同看之佛牙,上頭亦有詩。

諸如此類,便是本段所謂「奇物現跡」。它們在隱密之中猶能被發現,即在

於有人位於該地的巧合,以及物品本身所發出的奇異徵兆。

在《辟寒部》之中,也曾收錄一則筆記,當事者因為見到週遭有異常現象,

97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768。 98 (明)陳繼儒:《妮古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357。 99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2544。

Page 23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2

因而發現奇物之存在:

晉東嬴公騰字元邁。鎮鄴時,大雪,當其門前數十步獨液不積。騰恠

而掘之,得玉馬高尺許。100

文中談到東嬴公鎮守鄴郡時,天大雪,而其門前數十步卻連積水都沒有。東嬴公

感到奇怪而挖掘之,掘得高尺許之玉馬。筆記如此,便可見玉馬為奇物;奇物被

埋於地下,而該處地上縱使天大雪也不見雪水累積。雪水不積,便是一種異象。

此則記載亦見於《太平廣記》,而源於《異苑》。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太平

廣記》原文後半段所言者:「……齒皆缺。騰以為馬者國姓,稱吉祥焉。或謂馬

無齒則不食。未幾,晉大亂。」101此為陳繼儒筆記中所無者。

一般來說,前面所介紹之奇物現跡,大多只是描述「珍奇異物」以及「現跡

被發現」,僅止於「一般異聞」耳;然而,東嬴公此則傳聞較之於前述者,則多

呈現了第二層之意義:馬者,司馬氏,國姓也,故掘者稱為吉祥。然而,所掘得

之馬齒皆缺,即國家或政權將有殘缺或禍象等負面意義。過沒多久,晉朝果然大

亂,第二層意義所言者,即另一種關於國家政局層面之徵兆。

第三節 民間特殊信仰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不同於儒釋道的宗教信仰或哲學,而是更具地方性或特

殊性的神明信仰。這些神明,往往由於凡人神格化而來,人民因為對其某些行為

表示敬重、感念或是特殊性的其他原因,而祭拜之。

以下就陳繼儒筆記小說所錄較為特殊者論述之:一、蔣山神,二、梁文,三、

100 (明)陳繼儒:《辟寒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029。 101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一百三十九,頁 1000。

Page 23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3

灶神,四、伍子胥。

一、蔣山神

蔣山神之傳說由來已久,其本名為蔣子文,相傳是東漢人。其「神化」由來

及顯靈之展現,在《搜神記》中曾有記載,內容如下:

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常自謂:「己骨清,死

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鍾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

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于道,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平生。

見者驚走。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

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竊相恐動,頗有

竊祠之者矣。文又下巫祝:「吾將大啟祐孫氏,宜為我立祠。不爾,將使

蟲入人耳為災。」俄而小蟲如塵蝱,入耳皆死,醫不能治。百姓愈恐。孫

主未之信也。又下巫祝:「若不祀我,將又以大火為災。」是歲,火災大

發,一日數十處。火及公宮。議者以為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宜有以撫之。

於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廟堂。

轉號鍾山為蔣山,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災厲止息,百姓遂大事之。102

在這則傳說中,可見蔣子文之為神,是帶有威脅意味的:先是使民間瘟疫,接著

以蟲蝱入人耳,最後是引發火災。製造了三次災禍,乃因孫權不願相信並建祠廟

祭祀。

從這個地方,可先討論蔣子文的性格。蔣子文生前之行事作風是「嗜酒好色,

挑達無度」,形象頗似市井無聊之流;因此,常說出「己骨清,死當為神」這番

102 (晉)干寶:《搜神記》(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年 1 月,二版二

刷),卷五,頁 115~117。

Page 23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4

似是狂妄之語,也就不奇怪了。當蔣子文死後,果如其言為神,吳主卻不願信仰

並祭祀,因而造三種災禍,如此威脅手段,就像無賴一般,實在不像神的莊嚴形

象。不過,從其他傳說中也可發現,蔣子文開始被廣泛祭祀後,也沒有食言,的

確是「福爾下民」。

由引文中可發現,關於蔣山神信仰的建立,對民眾而言是漸進式的;而底層

百姓對於鬼神力量的敬畏心態,在蔣山神傳說中也可見一斑。文中談到「百姓竊

相恐動,頗有竊祠之者矣」,即表示在官方尚未動作之前,已有百姓先私下立祠

祭拜。此處即可理解,百姓面對無法解釋或抵抗的力量時,便可能形成信仰;即

類似初民在面對日月雷電山海等自然景象時,因為未知與浩大,而有景仰崇拜。

民眾無法解決蔣子文的災厄,君主也不願如山神之言祭神,基層民眾只能私下先

行祭祀,以求避禍。

在陳繼儒《虎薈》之中,收錄一則蔣山神顯靈的傳說故事:

陳郡謝玉為瑯琊內史,在金城,其年多虎暴。有一人乗小舠載少婦,

挿刀著船舷,婦登岸便為虎銜去;其人 刀逐之,口呼鍾山蔣侯求助,

即有黑衣來導行入虎穴。虎子聞聲,謂母虎至,皆走出,即刺殺之。隱樹

間,良久虎來,倒牽婦入穴中。其人以刀斫斷虎頸,虎死,婦故活。夜夢

黑衣人云:「蔣侯生汝知否?」 家殺猪祠焉。103

雖然故事中只提到「鍾山蔣侯」,並未提到「蔣山神」或「蔣子文」,但是此則故

事確實是蔣山神之傳說無誤。對照前引之《搜神記》,便可推論陳繼儒此則筆記

中之「鍾山蔣侯」,即「蔣子文」。再進一步找尋相關資料,可發現此則故事內容

亦見於《太平廣記》中;而《太平廣記》該故事之末,註明為出自《搜神記》。104

103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099~3100。 104 (宋)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1 月),卷二百九十三,頁 2329~2331。

Page 23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5

此則筆記是相當著名的一則傳說,早在《搜神記》中便已記載。就情節而言,

結合「凡人祈禱而神蹟顯靈救人」與「託夢告知神靈之存在」,可見情節的靈活

運用;而如此神異情節,不只能為故事情節增色,也一定程度傳達了民間信仰與

其傳說的配合情況。

二、梁文

在陳繼儒的《見聞錄》之中,收錄了一則關於將領梁文的傳說,描述其生前

行事及被神格化祭祀之記載:

萬曆壬午四月間,廣中蛋賊肆刼於番南東順之間。撫之甚易,而當事

貪功奏勦。于時偏將沈茂、麻鎮都、趙陞等,會同海道副使閩朱公東光,

發兵出海。朱以梁文統精勇數十百,駕三四艘自衛,期各將於波羅廟;及

朱船至,而諸將皆退遁不果來。朱復進約三十里,而所稱獅百脚蛋賊以五

十艘來薄朱船。梁文乘風縱火,挺刃而前,奮擊大呼,賊皆糜潰,降賊舟

三十餘艘。而歸至沙灣,諸將皆艤船相待。船有俘獲,潛問之,則皆此灣

良家男女也。梁文遍語諸將曰:「殲賊所以安民。今擄民為賊,公等踰於

賊矣。且國法可奸,獨不畏天道乎?」諸將不納,梁文遂舉所降賊舟與之,

悉捨所俘男女約千一百有奇。于是沙灣家戶,以沉香貌梁尸祝之;梁文盲

一目,村人呼之為「獨眼梁沈」。105

萬曆十年四月間,兩廣地區的蛋賊肆虐於番南東順一帶。安撫他們是很容易的,

但處理暴亂的第一線官員,因為貪圖功績而上奏欲強硬剿滅。那時有偏將沈茂、

麻鎮都、趙陞等人,將會同朱東光發兵出海。朱東光令梁文統領士兵駕三、四艘

船以自衛,與諸將約定在波羅廟會合;等到朱東光之主船將至,其餘諸將卻退縮

105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818。

Page 23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6

不來。朱東光又前進三十里,蛋賊五十艘船迫近朱船。梁文乘風縱火,拿起兵刃

向前奮戰;賊潰不成軍,三十餘艘舟船皆被降服。歸回沙灣,諸將船靠岸邊等待;

船上有俘虜,梁文私下盤問,皆為此沙灣地區之良家男女。於是梁文與眾將溝通,

欲釋放之,眾將不肯,梁文便私放所俘男女一千一百多人,並舉舟與之。於是沙

灣地區家家戶戶,以沉香作為梁文神像以祭祀;梁文一眼為盲,村人皆稱呼為「獨

眼梁沈」。

此傳說中之梁文,展現對人民的關懷。查閱歷史上的萬曆時代,是人民相當

痛苦的階段:朝政混亂、外侮內戰、水患頻仍。故人心浮動、人民時有動亂。不

過,善良百姓畢竟不是殺人越貨的盜匪,梁文自然也知道;所以,他暗中盤問俘

虜而知皆為良民,梁文便自行釋放一千一百多名良民,並把三十餘艘舟船都給他

們。

梁文在與諸將溝通的過程中,提到「殲賊所以安民。今擄民為賊,公等踰於

賊矣」,更是展現亟欲釋放良民的決心;談到「國法」及「天道」,更表現出對當

前政局混亂、官員多逆天道之情況感到不滿。

此一事件,在正史中難以尋得;而陳繼儒在此筆記下有注解:

繼山司馬戍嶺南,身所覩記。惜此人當今無識而憐之者,因語其友姚

叔祥云:「寄語仲醇收之雜記,使千古之下知有此人。為誅降殺順者之

戒。」106

陳繼儒此則筆記的來源是他人之口;然而,此傳聞所含之深意,卻令人肅然起敬。

正史難尋此事,若無姚叔祥之口,陳繼儒之筆,梁文傳說終究化為歷史塵埃而被

遺忘。而梁文的義行,令沙灣良民皆為感動,故以沉香做成他的形狀以祭祀。這

便是一種地方民俗與特殊信仰的由來。

106 同注 105。

Page 23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7

三、灶神

在《見聞錄‧卷六》之中,曾提到張悅家中,「家犬坐在灶上,沒多久家犬

便死」的靈異傳聞。107而筆記中的時間背景為「元旦拜竈」,可見拜灶習俗由來

已久。

不過,灶神之身份由來究竟為何,說法並不只有一種。至少,在《羣碎錄》

之中便有幾種說法,茲錄於下:

竈神,姓張名禪字子郭,一名隗。又云:祝融主火化,故祀以為竈神。

鄭元以竈神祝融是老婦,非己丑日卯時上天白人罪過。此日祭之得福。又

《淮南子》:「炎帝作火。」故祀以為竈神。《五行書》云:「五月辰日,豬

頭祭竈,治生萬倍。」108

又:「鄉 ,神竈夫人。又《五經異義》云:竈神姓蘇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摶頭。」109

從上述兩則筆記來看,大抵可見幾個主要人物:一、張禪,或名張隗,本當為凡

人。二、祝融氏,因主火,故為灶神;但不是上天白人罪過者,凡人此日祭祀之

能得福。三、炎帝,因作火,故被祭祀為灶神。四、蘇吉利,其妻名為王摶頭。

關於這幾個說法,流傳時間已相當久。在《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之中,也有

對灶神之身份作探討。110

「灶神」,即「灶君」或「灶王爺」,相傳是掌管飲食之神。首先,張禪之名

於《後漢書》中亦有記之;而《酉陽雜俎》中則記為「張單」,又名隗。第二、

107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822。 108 (明)陳繼儒:《羣碎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六編,第七冊,新興書局),頁 3925。 109 同上。 110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十章,頁 153~154。

Page 23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8

祝融氏,相傳為顓頊氏之子名黎,為掌管火之官,之後被祭祀為灶神;這般「原

為掌管此物之官,後被祀為神」的情況,與馮耳「生為水官,死為水神」111正好

相類。第三、炎帝教人使用火,故死後被祀為灶神。第四、灶神為蘇吉利,其妻

子當為灶夫人。第五、文中所記者,灶神為老婦,值得玩味的是,《莊子‧達生》

中所言者卻是美女。

然而無論何者,灶神在民俗信仰中之定位,不外乎「食物」與「賞善罰惡」。

前者為以火烹飪食物,以及烹煮食物之處。後者則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灶神在

農曆年前,會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此人家做了哪些事,所以民俗中才會有「送灶

神」或「祭拜灶神」的祭祀活動。即如前面所談之張悅「元旦拜竈」。在《抱朴

子》中便記載,晉朝時便有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所以民間在祭神時便

要以糖祭之,令其甜口。112

四、伍子胥

在《見聞錄》中收錄一則筆記,內容是與預言相關者:

盤門伍相神,舊本立像。况守至見之,曰:「是何 也?」為易坐像,

既而毀舊像中,有一石刻字云:「若要子胥坐,除非二兄過。」數之前定

如此。113

此筆記相當明顯是表達「預言」之情節:在神像中早已藏了預言刻字,認為要伍

子胥坐下,除非要二兄過。而「二兄」正象况守之「况」字,正同於《虎薈》談

111(明)陳繼儒:《羣碎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六編,第七冊,新興書局),頁 3929。 112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十章,頁 154。 113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八,頁 358。

Page 24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29

到官員因夢虎中三豕而複查案件時,發現真正犯人名為周彪114。由「徵兆」之內

容來看是相當類似的。而預言刻字的傳達,也對神靈信仰增添了幾分奇異色彩。

另外一則關於伍子胥的傳說,記載於《太平清話》之中:

俗傳伍子胥美齒牙,避楚至護牙山,恐為人所識,以石擊毀其牙,山

神為震,因名「護牙」。下有子胥廟。115

此傳言當為伍子胥將避楚往吳國之時,因怕被人識破,而以石毀牙,山神因而震

撼,故此山名為「護牙」。山下有子胥廟。此傳說中,伍子胥避禍毀牙,山神因

此震撼,便足見伍子胥當為不凡之人。而山腳下有伍子胥廟,更可見伍子胥之為

百姓所敬,故而建祠祭祀。

就民俗信仰來看,為伍子胥建立廟宇祠堂以祭祀,當是感念其生前行事與氣

節。筆記中談到之盤門,位於蘇州之一座水陸城門,相傳為伍子胥所建。而伍子

胥之廟宇,在其死後便有民眾建立以祀之,且由來已久。王充《論衡》曾言道:

「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子胥

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文中即可見信仰伍子胥的大致地區,以及

充滿靈異性的建廟動機。

而時至今日,臺灣有所謂「水僊尊王」116的廟宇信仰,如旗津的鳳山寺

117或

台南的水仙宮118皆是。此兩間廟宇,皆以禹為主神,而有其他配祀之神。配祀之

神雖不盡相同,但必有伍子胥及屈原。由此可見,伍子胥之信仰由來已久,而且

流傳甚廣。

114 (明)陳繼儒:《虎薈》(《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五冊,新興書局),卷六,頁 3141。 115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2561。 116 或曰「水仙尊王」、「水仙王」,管理水域之神。 117 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旗津二路 257 號。 118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 1 號。

Page 24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0

小結

本章主要針對傳說作為討論對象。傳說在於「依附在某個特定人事物而發展

的故事」之謂;而故事是「以虛構的人事物等情節內容取勝」。也就是說,傳說

即著重在「附會」的意義上。雖然兩者皆有「情節」而可被通稱為「故事」,但

依據切入的角度不同,即可理解兩者間之差別。以本論文之討論為例,探討「奇

幻類」、「變化類」與「動物類」時,主要偏重在故事類型或情節的比較上;而在

這一章中,則是著重在這些傳說所形成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即是附會於

特定人事物之上而發展成傳說。

一、

在這一章中,主要討論陳繼儒之筆記小說中「奇異傳聞」、「夢境與徵兆」以

及「民間特殊信仰」三個主要部份。

在「奇異傳聞」的部份,主要探討「虎媒傳說」與「報應異聞」兩大類主題。

在虎媒傳說中,可發現此類故事不只一種,可謂已發展成一個故事類型。從

探討出處而言,可發現有些傳說在《太平廣記》中有記載;而這些傳說故事在《太

平廣記》中,也有註明出自哪一部前朝小說。例如《原化記》、《廣異記》、《集異

記》及《續玄怪錄》等書皆是,這也代表「虎媒傳說」可謂源自唐代傳奇。此類

傳說流傳到後來,不只被陳繼儒筆記小說所收,《情史》之中,除了「中朝子」

外,皆有記載。《情史》將這些傳說故事依序並放於〈十二卷‧情媒類〉裡,並

在第一篇「勤自勵」題目之下註明「以下虎媒」,也就是說,「虎媒」已成為這一

Page 24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1

類故事的固定名稱;這樣的詞彙,當源自「裴越客」中的「虎媒之祠」,以及「義

興陳家」裡的「虎媒」。

在虎媒的傳說中,其義偏重於「天命難改,虎送歸君」的「天意」,以及「事

件發生在婚期」的「巧合」。天意與巧合,即這類傳說的重點。再者,「虎媒之祠」

即表示,在一些地方已發展成「信仰」,「天意」與「巧合」的意義加上「信仰」

所代表的普遍性,這些故事自然而然便成為一種傳說。

在「報應異聞」中,本文依照筆記小說的內容分作「興訟誣告」、「不盡孝道」

與「殺生」三類。從分類中,即能發現這一類筆記小說「勸善戒惡」意味之濃厚。

而這樣的分類,正好表達了「面對外人」、「面對親人」以及「面對生靈」三個面

向。這樣的內容,多是依附在為惡者的身上,當他們做了一些不合乎道德倫理的

壞事後,便會有報應產生;傳說中,報應呈現在壞人身上的可怕現象,便期盼對

起惡念或為惡行之人有所警惕。這便是「勸善戒惡」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保

正李政」除了傳達「揚善誡惡」的觀念外,也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即在歷

代中,是否有人藉著職務之便與吏紳勾結而欺凌百姓。因此,若「保正李政」之

屬就不只是單純含有「勸善」意義,也某種程度描繪著社會現象;既是如此,便

也有藉著此類傳說以宣洩對這一類奸邪者不滿的味道。

此外,比較特別者,為「殺生」的觀念。無論是「獵人射鹿」、「蔡京夢鶉」、

「孫知微問巫」或是「劉瀚夢虎」,都有著「勸人不要殺生」的味道,這樣的涵

義,當是出自佛家,這也是此類較特別之處。較之於「興訟誣告」與「不盡孝道」

是面對「人」,「殺生」則是面對「萬物生靈」;另外,前兩者乃為做人處事的必

然道理,後者則是偏重於「佛家」思想,這也是稍有不同之處。

二、

第二節的「夢境與徵兆」中,分為「夢境的傳說」與「現實中之異象」兩類

Page 24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2

主題。

夢境傳說主要分成「成真的現實」與「孕子之夢」,而「成真的現實」又細

分為「仁德者的夢境成真」及「文士才思名世」兩種。如此編排,乃針對夢境對

於現實生活中之現象所造成的直接影響與否。「夢境成真」可視為情節單元的運

用,而「仁德者」則是人物的形象設定;這樣的形象設定,包含其生平行事或身

份,而這樣的要素正成為傳說形成時所依附的條件。

「仁德者的夢境成真」,為有仁德之人所作之夢直接反映在現實中。這類主

題中,本文選用謝允、劉繹及曇遷之事蹟作為討論。從中便能發現,謝允與劉繹

下獄之情況與夢境頗為相近。以三者相較,可見三人在處理自己所遭遇的事情上

都具備著正面態度,即「仁慈」、「認真」與「公正」;而謝允為「奇能異士」,曇

遷為「高僧」,劉繹因不畏權貴而得「劉鐵漢」之名,則可謂其身份。從這當中,

便可歸結出一個重點,即:他們的傳說,是依附在他們的「德行與態度」、「身份」

及「經歷」之上,因而有「夢境成真」的故事情節產生。

另外,「文士才思名世」也如同上述三人有著類似的意涵。韓愈、王仁裕及

江淹皆為著名文人,若從現實層面來看,其學富五車乃因為學不輟,著作等身與

妙筆生花則是他們的文學成績。是故,文思靈感這類於普通人來說相對抽象的東

西,則被附會發展成傳說。

此三人的相通處,皆為因夢中經歷,而實現於現實之中。雖然各自的夢中情

節略有不同,但都因此而在現實中擁有高人一等的文筆。比較特別的是,江淹多

了還筆的夢,自此文章較前為遜色;而韓愈夢中則是有撫掌而笑者,即是日後所

結識的孟郊。

韓愈、江淹與王仁裕的傳說,也是附著其「文學地位」以及「文章妙筆」而

來,因而有「夢境在現實成真」的情節。這樣的情形,實與曇遷、謝允與劉繹有

異曲同工之妙。

Page 24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3

「孕子之夢」被另立一段,而不歸於「成真的現實」,主要在於「時間性」。

從「仁德者的夢境成真」與「文士才思名世」,他們的夢境成真皆是短期的、即

刻性的,且與主角的經歷遭遇有著直接的關係。「孕子之夢」是母親懷孕所作之

夢,所產之子後來多有盛名,在時間上來說是長期的,而非即刻性;再者,此子

日後的發展為何,必須是成年後的歷史定位而能論之,在這麼長的時間中,不確

定的因子實在太多。簡言之,「成真的現實」偏重在短期或即刻性,「孕子之夢」

則多是不確定性,而以主角成名結果論之。

比較特殊的是,徐鵬舉之母的孕子夢,與其他著名文士相比則較為突兀。孕

子夢的情節中,懷孕的母親大多夢見有人對己說話或贈送自己東西,而日後孩子

確實有一番成就;然而,徐鵬舉並無較為特別之事蹟或成就,而只是生於權貴家

族、明朝開國名將之後。這也呈現了,孕子之夢除了是附會於歷史著名文士而成

的傳說外,「身份」也是另一個被依附的要素。

另外,在徵兆的部份則分為「生活周邊之徵兆」、「預言」、「以週遭環境自卜

未來」與「奇物現跡」四類。「生活周邊之徵兆」,又分作「與賢德傳說相關之徵

兆」及「動物所表現之徵兆」兩種;「預言」則分「方士預告他人之事」、「對軍

事狀況之預知」與「歌謠所呈現之預言」。

「與賢德傳說相關之徵兆」的內容,就意義上來說與「仁德者的夢境成真」

類似;不過,兩者所呈現的情節方式有所不同,即一為夢境、一為環境週遭之徵

兆。而「動物所表現之徵兆」,在於特定的異獸或動物,牠們的出現,代表著何

種人事物的前兆。

「預言」,即將徵兆所呈現的意義以言語道出。所以,「預言」可視為「徵兆」

被人所知的媒介之一。在本章中,便以方士預測李太后之生帝與死亡、沈僧照與

趙廷對軍事狀況的預測以及吳淞童謠對於開濬工程成功的應驗作討論。

「以週遭環境自卜未來」所談的,為當事者對於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或是

自己的未來,以現實週遭的環境作為自卜的徵兆。無論是經書完成與否,或是日

Page 24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4

後是否功成名就,主角皆以週邊異象作為占卜的依據。雖然與前面傳聞相較之下,

皆為徵兆的呈現,但最大的不同者,是此類皆為主角「主動」。

「奇物現跡」所談的,是某件寶物或異物,因其所藏之處出現光芒或異象,

因而被人發現挖掘。這部份就為特別的,即前面大多是依附在「人」或「事」,

而發展的傳說,此處則是針對某物的「寶」或「異」而呈現的傳聞。

三、

最後一節,為介紹「特殊的民間信仰」。其中選擇「蔣子文」、「梁文」、「灶

神」與「伍子胥」作討論。

這些原本為人,之後神格化變成為人所祭祀的神,因而成為民間信仰。這當

中,自有其為人之時或成神之後的民間傳說。在這當中,蔣子文、梁文與伍子胥

三者在身份上較無問題,灶神之由來則是眾說紛紜。

蔣子文之事,無論其生前或成神後的事蹟或靈異傳聞,除了陳繼儒的筆記小

說外,在《搜神記》中有五篇記載,即表示這樣的傳說自漢晉以來便有。從民間

信仰的流傳來看,伍子胥與灶神,時至今日仍被祭拜。而梁文雖然在現代中幾乎

未見,卻可視為一段相當寶貴的歷史材料與民間信仰的由來;前面已提到,梁文

之事幾乎難尋,若非姚叔祥受託告知陳繼儒並記下,根本無人知曉這段傳聞,此

亦為陳繼儒此則筆記之功。

Page 24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5

第六章 陳繼儒筆記小說之價值與影響

從《中國文學史》當中,即可窺見一個概念:明代短篇小說之形成原因,一

方面為明初以來承襲唐宋傳奇餘緒,以「神怪之事」與「才子佳人」為題材所作

之文言小說;一方面是明中葉開始,從收集、改編話本著手,逐漸擴展到改寫文

言故事為白話小說,最後發展至創作白話小說。所以許多故事核心情節能流傳,

但其內文遣詞造句則幡然有變。

如此之「收集」手法,不只是運用在短篇小說上,在筆記之中更為常見,收

集的材料更為廣泛駁雜。「筆記」之意,簡言之,即文人將所見所聞隨筆記下,

所以內容可能涵蓋文人本身的讀書心得、補史乘之闕、街談巷語、異聞趣事……

等等,無所不包。即如陳大康教授所說的,「萬曆朝雜俎筆記類的作品內容都較

駁雜,或講論神鬼怪異,或敘述異聞瑣事,或評論詩文、考證典籍;寓言小品時

見,議論考述鋪陳,偶爾也有傳奇紀事摻雜其間」。1

以之對照前面所探討之陳繼儒筆記小說,這樣的情形極為顯見。依照本論文

所探討之「筆記小說」,是屬於狹義的,即具有故事性或情節的內容;而上述陳

大康教授所言者,則是涵蓋了故事性與非故事性的內容,屬於廣義意涵。也就是

說,當時文人筆記所收錄之內容並無一定文體標準,即《明代小說史》中談到王

世貞《觚不觚錄題記》所言的:「大而朝典,細而鄉俗,以至一器一物之微,無

不可概嘆。」2

簡單來說,身逢萬曆朝的陳繼儒,其筆記作品便有「收錄」與「創作」之著

1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初版),頁 461。 2 同上。

Page 24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6

述方法,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多方記敘。這也使得陳繼儒之筆記,有些會產生「失

去焦點」與「雜亂」的缺陷。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批評《虎薈》「凡所引

用,多拉雜無倫」3;批評《筆記》「此書取雜事碎語,鈔錄成帙,略無倫次」

4。

也評論《銷夏》「纖仄瑣碎」5、《羣碎錄》「瑣雜」

6以及《辟寒》「拉雜」

7。

然而,這也並非陳繼儒之過,前面也提過,萬曆中後期《酉陽雜俎》的再刊

刻,帶動著筆記小說的著述,此現象為當時筆記小說發展之必然。所以,《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評論陳繼儒之《珍珠船》時言道:「是書雜採小說家言,湊集成

編,而不著所出,既病冗蕪,亦有譌舛。蓋明人好勦襲前人之書,而割裂之,以

掩其面目。萬曆以後,往往皆然,繼儒其尤著者也。」8即表示,此現象為明代

文人之普遍現象,只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陳繼儒尤其喜作此耳。

陳繼儒有些筆記有著「失去焦點」與「雜亂」的缺陷,是在於讀者會找不到

通篇著作之旨,或是有時難尋出處來源,只能像是文人不著邊際地漫談。不過,

這樣的缺點,正如前面所提的,是當時筆記小說蔚為風潮之發展必然,當不便過

於苛責;反之,此類「筆記」之屬,亦有其重要之價值所在。以下,就本論文主

題「陳繼儒筆記小說」之價值與特點,包含有情節與不具情節的所有篇幅,綜合

論述之。

一、能以文學史角度觀時代背景及文體演變之縮影

在提到鄭思遠故事之版本問題時,曾經談到一個當代背景:趙琦美曾提到偶

3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萬有文庫簡編》,王雲五編,商務印書館),卷一百一十

六,子部二十六,頁一百零三。 4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萬有文庫簡編》,王雲五編,商務印書館),卷一百三十

二,子部四十二,頁八十七。 5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萬有文庫簡編》,王雲五編,商務印書館),卷一百三十

二,子部四十二,頁八十八。 6 同注 4。 7 同注 5。 8 同注 4。

Page 24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7

然在書攤買下《酉陽雜俎》續集,也談到了,在萬曆初期的吳地市集中,已有書

攤子販賣唱本或小說之類的讀物提供予基層讀者;而之後趙琦美也從其堂兄處借

得錄自俞質夫所藏宋刻本《酉陽雜俎》前集。直到了萬曆三十五年,在南京四川

道監察御史李雲鵠的幫助下,《酉陽雜俎》方有明刻本問世。礙於仍有封建保守

的文人依舊有影響力,而自己也沒有財力刊刻印刷的趙琦美,直到李雲鵠幫助方

能使《酉陽雜俎》再現完整刻本。9 而《太平廣記》在明代,直至嘉靖四十五年

方有談愷刊刻問世;兩年後,即隆慶二年,出現了活字印刷的版本;而到了萬曆

年間,又有許自昌刊刻的版本、王世懋刊行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之《世說新語》。10

也就是說,《太平廣記》在嘉靖末期開始,已有刻本問世。這些都是帶動筆記小

說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明朝的李紹文認為《世說新語》門類精絕,無容增損,故而體例一如

前書,取材對象從正史、郡志、文集、稗官說部……等,涉及之人物與社會生活

面相當廣泛。有些小說故事頗為生動,但原書中卻往往被考證經史或雜記瑣聞的

文字所淹沒11

以此觀陳繼儒之筆記小說,也呈現了這樣的樣貌。如本章一開始所提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陳繼儒之某些筆記小說是「駁雜」、「瑣碎」,就文學

作品的實際層面來看,確然是如此;然而,卻也不得不說,這是明代經歷了小說

被封建文人排擠鄙視後,再興起的一個現象。

小說再興之時,所表現的是當時小說已不像之前被封建文人強力排擠,此肇

因於接受的階層變多變廣,有些文人也肯定小說能潛移默化傳達道德價值;另外,

朝廷當局的禁制執行力,也不如明初積極與強硬;再者,刊刻出版與商業發展有

關聯性,願意刊刻與販售,即表示接受與購買的族群變多變廣,就書商而言,是

9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初版),頁 450~451。 10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初版),頁 453。 11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初版),頁 458~459。

Page 24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8

賺取利潤的機會,就文人而言,也是展現文才的方式以及創作動機之一。是故,

以上的現象,皆可謂造成小說發展之原因;而這些現象,皆為當代文人之創作背

景,以及書籍商業行為的一個縮影。

既然陳繼儒著述筆記小說,無論直接間接,皆不免受到當代背景或這些因素

之影響。此正如前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於《珍珠船》之評論:「蓋明人好

勦襲前人之書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萬歷以後,往往皆然,繼儒其尤著者也。」12

二、對歷史與人物的記錄和補證

筆記小說是屬於「殘叢小語」之形式,所記者包羅萬象,涵蓋傳說故事、雜

記瑣聞、考證經史……等。也因此,有些筆記內容能一定程度的記載歷史,或是

補史乘之闕漏。

譬如在《見聞錄》之中,談到明朝開國之初,律法甚是嚴峻,有些士人不願

出仕,人文遁逸,故朝廷下詔多方,求賢甚急。13此則筆記之中,還以文人黃鉞

才華甚高卻死於建文之難的事情,表達「縱有才華,但必須含蓄養晦」,這樣的

筆記內容,除了指出當時的背景或大事,也與陳繼儒明哲保身的思想有所關聯。

也就是說,此則筆記可謂描繪出國初背景,並表達出作者本身含蓄養晦的觀念。

另外,筆記之中,也不只一次記錄孝宗、武宗朝擅權的宦官劉瑾悖逆貪贓之

事,陳繼儒甚至以「逆瑾」或「閹瑾」稱之;而對於劉瑾橫行妄為之事跡,描述

得鉅細靡遺。有奸逆,當然也就有剛正不阿之士,如方良者不願匍伏拜跪,而只

向東作揖,因此得罪劉瑾。14如此類者,便是記載人物高尚之事。

12 同注 8。 13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749。 14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768~3769。

Page 25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39

又如,陳繼儒也曾記錄在明世宗時,有人只是勸諫便招致牢獄之災。就像劉

魁等人,勸諫皇帝不要遷移雷壇以免勞民傷財,因而下獄,不只受廷杖之辱,亦

受錦衣衛嚴刑之苦;所幸有一錦衣衛百戶戴經者,暗中餵食藥酒,方能不死。15雖

然,此筆記所談的,乃劉魁等人關懷百姓的情操,以及因勸諫帝王而下獄之事,

但從文中也可見明朝的「廷杖」之刑與「錦衣衛」之職。由此觀之,明代朝廷中

之肅殺氣氛自然可想而知。

除了上述關於官場或文人的歷史紀聞外,也有描繪當代百姓血淚之文字。如

《見聞錄》中提到,民工採礦而遇到沼氣或石油天然氣以及洞穴崩塌,因而造成

死傷。16

雖然文字中所談的是礦工之辛苦與危險,然而,文中所記的時間點卻相當「巧

合」。萬曆時,神宗因貪婪無度,花費甚大,故派遣官宦往民間開礦;尤有甚者,

官吏甚至有借故強取豪奪、強暴民女等情事;而《見聞錄》中所載之事件時間,

則是萬曆二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如此之「巧合」,當為陳繼儒有意為之。陳繼儒

對於民瘼之關懷,在作者生平部份已提過,而「礦稅之事」在明萬曆年間確實是

血淋淋的一段歷史;只是陳繼儒生處當代,自然不能講得太白以犯龍威,這也是

其「明哲保身」的表現。是故,自然只能轉往描述底層礦工辛苦危險的那一面。

以上所舉例證,皆為歷史縮影或人物事蹟,均見於陳繼儒之筆記中;所謂「對

歷史與人物的記錄與補證」者,即言此屬。當然,陳繼儒之筆記作品不少,此類

文字當然不是僅有上述而已,還有一些筆記談到地方物產與風俗、文人間之交遊

對談,或是永樂年間侯端與倭人的戰爭,皆可記錄或補證歷史事件,以及人物之

個性言行。

15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七,頁 3844。 16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858~3859。

Page 25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0

一般來說,筆記中出現這些題材,文體演變的因素有之,如上一段所述;但

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為作者自己本身的觀念,即陳繼儒對於百姓的關懷與對

於歷史之重視。其關懷百姓或基層,在作者生平已有介紹;而陳繼儒對歷史之重

視,當如其《狂夫之言》所謂:「以古人印證今人,以古方參治今病,則膽力自

然穩實,曉暢大局面、大機括、大議論、大文章,則筆力自然宏達。」17這段文

字,可見陳繼儒之重視歷史,以及認為歷史對於士人寫文章之益處。

是故,陳繼儒關懷社會、秉持節操以及推崇歷史的作用,也成為撰作或收錄

筆記小說時,相當重要的動機或靈感來源,而這也影響到他在著述時的內容方

向。

三、對歷史事件的獨特思維

承接上一段所述,陳繼儒看重歷史,在於歷史對「文人文筆」或是「以古鑑

今」有著重要的功能;以此延伸,陳繼儒對歷史事件或是古人言行,也有自己的

獨特見解。

如陳繼儒曾以重耳與子犯、勾踐與范蠡為例談到古人「兔死狗烹」之現象,

並認為君王之於臣子,就像:富貴之家與人打官司,唯恐訟師辦事不力;訴訟勝

利,又怕訟師持續索討利益不離開。18所以子犯與范蠡,以重耳及勾踐在流浪與

受辱時乃以臣之罪過為由辭離。故陳繼儒認為「善謀國者,寧使人以正見憚,無

使人以譎見猜」,子犯與范蠡的離去,正是不使人見猜的作法。

另外,陳繼儒也提到:劉邦為義帝發喪,袒髮而哭三日,以及漢光武之兄為

更始帝劉玄所殺,因怕被猜疑而飲食間談笑風生與平常無異。劉邦與劉秀,分別

17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872~3873。 18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一,頁 3863。

Page 25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1

為西漢與東漢之開國帝王,皆因時局情勢而表現出合宜之情緒。陳繼儒以此嘲諷

當今之人「喜怒哀樂不特不中節,且皆草草放過去,成得恁的英雄」。19

這樣的文字,便是上一段所談的「以古人印證今人」,也表現出,陳繼儒除

了觀史外,也一併評論古今之人。未有思慮如繼儒者,不能寄此言哉。

又例如,《讀書鏡》曾比較諸葛亮與元載的差別。其中提到,孔明為相,只

有城都八百株桑樹;元載為相,及其衰敗,朝廷抄其家,竟藏八百斛胡椒。陳繼

儒認為一個人了不起活到八、九十歲,計算其人得志榮華之時間也不過三、四十

年,豈有三、四十年間食胡椒八百斛之理?此為愚矣。陳繼儒以訕笑嘲諷口吻,

主要表達自古居相位者,何曾死於饑寒,反而常死於財貨。20

這樣的嘲諷與評論,不只針對元載,一樣如同上述者,此當有古今對照之想

法。當然,並不能肯定陳繼儒所指的「今人」為誰,但明代時的確出現過權貴貪

贓枉法如劉瑾之流,最後下場也確然可謂「死於財貨」。

值得玩味者,陳繼儒還有相當與眾不同之思考模式。例如《狂夫之言》談到

堯禪讓天下予許由,許由不受,後世之人皆敬重許由高節。但陳繼儒卻有不同的

想法:他認為當時天下,大地盡是洪水,荒野盡是禽獸;天下大地只是略具國家

的雛型而已,物質生活也並不是太好。接任君王,不但不能享有天下之樂,反而

聚集天下之憂,所以許由對於王位並沒有什麼好羨慕的,也就沒有受堯禪讓之必

要。然而,此段看似特立獨行的思路,陳繼儒卻擴而以之反觀當今社會人心,認

為:「今之天下濃,濃則誨盗;古之天下淡,淡則拱手以與人而人不納。」並以

老子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以稱許由。21

老子此言,當出於《老子》的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19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三,頁 3885。 20 (明)陳繼儒:《讀書鏡》(《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四冊,新興書局),卷四,頁 2472。 21 (明)陳繼儒:《狂夫之言》(《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二,頁 3880。

Page 25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2

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22意指不崇尚賢能,人民便不爭其位;

不以難得之物品為貴重,人民便不淪為盜賊。當對於外在事物沒有慾望,便不會

心亂。而許由正因為當時外在事物並沒什麼吸引力,當然是「不見可欲」,自然

也就「心不亂」了。

陳繼儒引老子言論說許由,似乎有點不倫不類。因為老子此言立論,當是建

立在外在物質已較為良好的環境,表示不受外物誘惑,與許由所處的「蠻荒」自

然不可同日而語。簡言之,即一為本心的自律,一為外在環境尚差而不構成誘惑。

然而,陳繼儒在文中卻提到「今之天下濃,濃則誨盗」,即表示這樣的思考乃是

有鑒於所處時代的世道之亂、人心不古。

是故,陳繼儒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思慮,有時並不單單是「記錄」,而是更

深入的「以古證今」。綜觀上述者,正表現出陳繼儒對歷史與現今社會的觀察與

比較;而這也表示,陳繼儒在筆記中,不只如上一段所說的「記錄」與「補證」,

有些更加入了個人的獨到見解與思想。

四、對諸多故事或傳聞具有承先啟後的功用

本論文在主要探討的章節中,乃討論陳繼儒筆記小說中的故事或異聞。討論

的重點,乃針對故事與情節做分類、比較與分析。在分類及論述的過程中,不難

發現,關於傳說異聞或故事情節之屬,雖然大部份都沒有標明出處,但有不少傳

聞或故事可在前朝歷代的作品書籍中尋獲。而所收錄之故事或情節,包含僧道故

事、勸善戒惡、孝子德行、志怪異聞……等材料,十分博雜。

既是如此,自有其作為故事流傳中繼的功用存在,以免如唐代詩人王梵志一

般,其詩在宋代以後湮滅不聞,直至清末才在敦煌文獻中出現。雖然,依照過程

及結果來說,王梵志詩較之於小說而言命運是多舛的,但小說在明代也經歷過朝

22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 95 年 5 月,初版五刷),第三章,頁 9~10。

Page 25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3

廷與封建文人的排斥和禁止,故陳繼儒與當代一些文人,皆對小說發展及故事傳

說之保留有一定程度的貢獻。既然保留了這些傳聞與故事,自然也就有承先啟後

的功勞。

另一方面,筆記小說不只記下前人之故事傳說,也記載當代市井民間或文人

間的傳聞。因此,自有記錄當代的一些事跡或異聞。例如,前面在介紹「筆記中

之民間特殊信仰」時,曾談到「梁文」的事蹟,言其帶隊攻賊獲勝,卻發現俘虜

盡是善良百姓,先與上司溝通釋放而不准,因自行私放,後被當地百姓塑像為念

以祭祀。23

正史之中,難以尋得此事,而陳繼儒也作注云:「繼山司馬戍嶺南,身所覩

記。惜此人當今無識而憐之者,因語其友姚叔祥云:『寄語仲醇收之雜記,使千

古之下知有此人。為誅降殺順者之戒。』」24文中說道,當今無人識之,故令姚叔

祥告訴陳繼儒並收錄於筆記之中,使世間知梁文之事,並告誡為官為將者,切勿

「誅降殺順」。

如此紀聞,若非陳繼儒收錄於筆記,梁文之事當無人知曉,也可能因此化為

歷史塵埃。如梁文之逸聞者,便是陳繼儒收錄之功,方不令此事成為宋之後至清

末間的梵志詩。

總而言之,陳繼儒對於現存的異聞傳說或故事,多了幾筆繼承前朝歷代的記

錄,雖然是有意為之,但總是盡了一點傳承的綿薄之力;況且,其所收錄的一些

故事,在勸善戒惡或傳達忠誠孝悌的傳統觀念上有其價值性,此歸因於當時文人

以小說作為媒介,而肯定其「潛移默化」之效用,意即其對於救贖人心也有一定

的冀望。此外,收錄如梁文者無人知曉之逸聞,除了令其事免於亡佚外,亦傳達

對百姓的關切之情,並也等同側寫時局動盪、官逼民反、將領搶功諉過等歷史記

23 (明)陳繼儒:《見聞錄》(《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六冊,新興書局),卷五,頁 3818。 24 同上。

Page 25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4

憶與縮影。

小結

綜合以上論述,不可否認有些筆記作品確實駁雜無章,如同《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所謂者;然而瑕不掩瑜,不當以此全盤否定陳繼儒筆記作品之特性與價值

所在。

從外在的文句體裁來看,可見當時筆記小說之興起的縮影;連帶的,也可瞭

解當時其筆記作品之中,收集歷代與當朝之異聞、故事、歷史、思想……等等材

料的情形,一如短篇小說中著錄唐傳奇或宋話本的故事。由此擴充之而究其因,

則又可觀察到小說發展情形,以及明朝官方與封建文人,從抵制排擠到擋不住潮

流與態度放寬的歷史現實。

在歷史與人物的紀實與補證方面,則能視為有提供後代史料之貢獻;而著錄

歷代與當朝之事件,也可歸因於陳繼儒對於歷史的重視態度。無論是歷代之史,

或是當朝之事,陳繼儒擷而記之,或評論、或古今對照。在評論事件或古今對照

的過程中,陳繼儒頗有自己的看法與思維,以古印今;又或是直諷古人,實際上

卻暗含譏刺當代權貴之意。

另外,記錄當朝之事,除了記錄朝廷官場、典章制度外,也談論文士言行與

民瘼;只是,在民瘼這部份,據歷史所載,有些根本是昏君惡政與貪官污吏所造

成的,身處當朝又具明哲保身思維的陳繼儒,自然只能忠實地記錄「災害」,而

不作太多「人為因素」的評論。

Page 25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5

在傳說故事或情節的記錄上,陳繼儒亦多有著墨。從材料來看,神仙志怪、

高僧道士、孝子倫理、道德勸善……等題材無所不包。雖然大部份來自於前人作

品,但在故事與情節的流傳中確實可算上一筆功勞。

陳繼儒筆記小說中,神仙、高僧或術士傳說之記載,與其「好長生之術」25正

是相投。而在道德倫理之故事題材,即表現明朝文人肯定小說能潛移默化為勸善

之工具。

另外,在民間特殊信仰方面,也記錄了一些神格化而受人祭拜之神,其為人

時之傳說故事。如此之筆記,除了能討論傳說故事中之情節材料,也可見民間信

仰之流傳;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也從中發現到梁文之事蹟,而不至於淹沒於歷史

洪流之中。

總而言之,陳繼儒之筆記作品,所記錄者包羅萬象,故事異聞、歷史紀實、

文人雅行、風土民情、思想哲理……等,皆有所收錄。當然,因材料眾多,各式

各樣都有,難免在結構上有鬆散與駁雜之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其筆記也正

因為這些材料的紀實與收錄,成為了作品的特點,並擁有一定的價值。此可謂一

體兩面之存哉。

25 (明)陳夢蓮:《眉公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第 53 冊,頁 416。

Page 25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6

Page 25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7

第七章 結論

本論文所探討的,是陳繼儒的筆記小說,即針對其筆記小說中所具備傳說、

故事與情節單元的部份作討論。在其筆記小說之中,除了當代歷史軼聞外,大部

份為擷取前朝古籍而來。如此現象,類似明代文言短篇小說之收錄手法。只是在

筆記小說之中,便常見一個故事只被收錄某個情節或橋段,此為作者對收錄文章

的特殊現象;簡言之,即作者感興趣之處或是當下只聽聞到的部份。

在第三章中,本文分作「神仙、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以及「奇能異士的

故事」兩節。

在「神仙、僧道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中,為表達:高人能有動物相助,除了

證明高人之不凡外,也一定程度表現了動物的靈應。非是高人,無法役使動物;

不是動物有靈,無法反證高人身份。這是此部份所要表達的特別意涵。

另外,在「奇能異士的故事」之中,則分為六類論述:一、驅召術與祈雨;

二、制伏動物之術;三、遠距神行與幻隱形體之法;四、抗高溫耐嚴寒之術;五、

修道養生術;六、幻變、取得或轉移之術。如此分類,是針對奇能異士的「奇幻

法術」區分。

第四章分為「變化類故事」與「動物類故事」兩節。

「變化類」分為「動物與人之間的形體變化」以及「因其他緣由而變成的非

人類」兩大類。前者,就情節來說,奇異性不亞於第三章的奇幻類故事;在故事

中通常有「保持人性」與「失去人性」兩種走向,此現象取決於原本故事作者的

自由意志,或是故事流傳的過程當中,人與人對話間之加油添醋。即如虎妻類型

Page 25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8

的故事,情節類似,卻有妻變虎後「直接離開」與「食子而去」的不同結局。此

外,變化類的故事在涵意上,也傳達了「諷刺官吏」與「道德觀」,前者如「封

使君變虎食人」,後者如「蘭廷雍妹因竊盜而報應為虎」。另外,在「因其他緣由

而變成的非人類」部份,分類是以角色為主。其中一部份是描述倀鬼,另一部份

是特異精怪。除了以這些鬼怪作為探討之外,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某些民間傳聞或

習俗,這些民間傳聞與習俗的縮影可說是價值之一。

「動物類故事」主要由「動物報恩」以及「動物羞恥與敬德之心」兩種組成。

動物報恩蘊含說教意味,即「禽獸尚能如此,況為人乎?」如此情節、如此涵義,

道德勸善的觀念自是不在話下。此外,「動物羞恥與敬德之心」充份展現動物的

靈性,一如與奇能異士或高人互動的動物。只是兩者的差異在於角色的不同:前

者為高人奇人,此處為一般凡人。而凡人所展現的忠孝信悌等傳統道德,能感動

猛獸,因而活命。就所有分類來看,「動物類」的故事是這三大類當中,道德價

值觀的色彩最濃厚的部份。

在第五章中,本論文分為「奇異傳聞」、「夢境與徵兆」及「民間特殊信仰」

三節。

在「奇異傳聞」的部份,主要探討「虎媒傳說」與「報應異聞」兩個主題。

其中,「虎媒傳說」可說是已發展成一個故事類型;就流變而言,可謂源自唐代

傳奇;在含意上,偏重於「天命難改,虎送歸君」的「天意」,以及「事件發生

在婚期」的「巧合」。另外,在「報應異聞」中所論述的傳說,可發現「勸善戒

惡」意味相當濃厚;而如「保正李政」之屬,亦可視為社會黑暗的一些面向。

「夢境與徵兆」中,主要分作「夢境的傳說」與「現實中之異象」兩類主題。

前者又分為「成真的現實」與「孕子之夢」,而「成真的現實」又細分為「仁德

者的夢境成真」及「文士才思名世」兩種。在徵兆的部份則分為「生活周邊之徵

兆」、「預言」、「以週遭環境自卜未來」與「奇物現跡」四類。無論是「夢境」或

「徵兆」,從這些傳說之中,都可見特定的人事物被依附而發展成故事的痕跡,

Page 26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49

因為經歷、學識、身份……等條件之異同,而發展成特殊的傳說。

此外,在第五章最後的部份,乃介紹「特殊的民間信仰」,選擇「蔣子文」、

「梁文」、「灶神」與「伍子胥」四者作為主題,探討其信仰由來或傳說。

關於陳繼儒記載的筆記小說,除了如《虎薈‧序》談到部份內容收錄於《虎

苑》,以及《香案牘‧序》中所記之仙人是與孟直夫一同自《道藏》中所擷選之

外,絕大部份的筆記並未談其出處;甚至就連《虎苑》中的故事,也非王穉登創

作,而是從歷代古籍中采錄分類。所以,探尋陳繼儒筆記小說裡故事的大概出處

與流傳時間,便是一項繁瑣的工程。陳繼儒所收錄的筆記小說,本論文在三、四

兩章中,大多以情節單元的概念作探討。從比較情節之中,瞭解故事的類型與全

貌,並藉此作溯源動作,以理解陳繼儒筆記小說中所收錄故事的流傳時間與出

處。

就故事情節而言,陳繼儒所收錄的筆記小說中,有許多故事類型完全不同;

然而,從中卻能發現,情節單元的概念被廣泛運用。例如孫博有指樹為火與布席

作樂於水面上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可拆開成兩個情節單元,在第三章的作法上,

便可分置於兩個不同部份探討。這樣的情形層出不窮,若全以故事區分,將導致

論文龐雜無章之弊。是故,本論文在分類上絕大部份以情節單元或故事中的特點

作區別。

有別於三、四兩章,本論文的第五章並不以情節去比較與分析,而是以傳說

概念作討論。傳說所指的,是依附在某個人、事或物上,而發展成故事。三、四

章中以故事的角度討論之,是針對情節引人入勝處作比較與歸納;第五章是以傳

說的角度論述,便是從其所「依附」者作探討。這些被依附的人事物,大抵具備

了「名氣」、「才華」、「節操」、「權貴」、「珍寶異物」……等等特殊條件。因為這

些特殊條件,而在一般人的口耳相傳與穿鑿附會之中,便形成了傳說異聞。

此外,第五章中也探討民間的特殊信仰,以介紹較被民間神格化並祭祀的特

Page 261: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0

殊人物。這些被神格化的人物,無論是生前或死後的一些事蹟或靈異傳聞,被信

奉的百姓述說相傳,漸漸的,就有一些被附會的故事產生。

然而,陳繼儒的筆記小說,不只是探討故事情節與傳說異聞而已。從這些故

事或傳說之中,可發現有幾個特點與時代或作者相關:

一、筆記小說之中,有不少故事或傳說是與「勸善戒惡」的道德觀有關。

這可歸因於:一、王穉登的《虎苑》中有一些以勸諷世道為主旨的故

事,即直接影響陳繼儒的《虎薈》。二、明代支持小說的文人,認同

小說與俚俗之言對於道德傳播有潛移默化的功用。三、從陳夢蓮所作

的年譜中,可見陳繼儒相當注重品德修養。因此,陳繼儒的筆記小說

裡,有一些傳達孝悌忠信或有恩必報的故事也是可想而知。

二、明朝在思想上屬於三教合一,陳繼儒無論在交友或是思想上,也可見

如此痕跡。以交友來說,陳繼儒所結交的朋友包含文人與釋道二教的

修行者;另外,除了陳夢蓮所作年譜說他喜好「長生之術」外,陳繼

儒的《陳眉公全集》裡也可見〈彌勒佛像贊〉、〈釋迦牟尼佛贊〉、〈觀

音贊〉、〈達摩贊〉……等文章。這樣的興趣與喜好,可謂對其收錄佛

教高僧或道教奇人事蹟造成影響。甚至,如陳繼儒所收錄的周象故事,

其中僧人驅邪除妖的方式,居然是採用「腳踏禹步」道教儀式,這便

可見三教合一的影響之一。

三、在談論作者生平時提到,陳繼儒相當關心民生問題,他也曾作〈煮粥

條議〉、〈金山衛議〉、〈惠桂二王祿米議〉……等文章,為民請命。例

如其筆記之中,有以社會寫實的方式寫下礦坑崩塌的人民血淚;依照

史實追根究柢,人民礦災根本肇因於萬曆皇帝與官吏的貪婪,所以陳

Page 262: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1

繼儒並不能多言以觸犯朝廷,於是便只寫下百姓挖礦的辛苦與危險。

不過,百姓的問題並不僅於此,社會底層的問題當然也包含土豪劣紳

勾結官吏欺壓百姓。於是,小說的功能除了能「勸善戒惡」外,也包

含了「諷刺」與「譴責」,一如李昌祺的《剪燈餘話》。在陳繼儒的筆

記小說之中,如「保正李政」便是對社會中勾結吏紳作惡者的批評與

嘲諷,另一方面也達到「勸善戒惡」的效果。

四、在談到「梁文」傳說時,本論文是以介紹地方特殊信仰及由來的方式

論述之。然而,這也可見幾個當時的時代縮影:一、內亂不斷的地方

戰事。二、爭功諉責的將官心態。三、將領擄民充賊的惡劣行徑及官

員亂朝的背景。四、上述三者結合在一起,受害最深的自然是百姓。

陳繼儒藉著此則筆記,記錄地方特殊信仰與梁文之事以補史外,也是

為百姓發聲與控訴官員將領的惡劣行徑。

陳繼儒具有故事性的筆記小說,鮮少為自己的創作;雖然絕大部份未記出處,但

其收錄的故事或異聞,大多可見於前人的作品之中。不過,文人在記載或撰寫某

篇文章時,必定因社會、遭遇、喜好、價值觀……等心有所感而作;陳繼儒當然

也不例外,從上述四點之中即可察之。

明朝支持小說的士人認為,小說對於道德有潛移默化的傳遞效果,也具有暗

諷譴責社會黑暗的作用,陳繼儒身處於明代小說逐漸再興與蔚為風潮之際,自然

相當瞭解小說所代表的功用;況且,陳繼儒懷著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對於一些

社會黑暗的現象自然無法明說,想當然耳,小說則成為相當適合的媒介。當然,

小說之作用也並非完全是勸善戒惡的道德說教,如陳繼儒的同窗好友王衡為《香

案牘》作跋,表示陳繼儒在選錄七十二仙人事蹟時,是為生病的王衡消除病中鬱

Page 263: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2

悶,也是自娛娛人。1

比較可惜的是,陳繼儒筆記作品如《虎薈》、《筆記》、《銷夏》、《羣碎錄》、《辟

寒》及《珍珠船》等,收錄內容涵蓋廣泛,就表面形式上看,確實較為駁雜,正

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批評的一般;然而,若說其筆記作品毫無價值,則略

為刻薄,畢竟在故事、傳說、歷史補證,甚至是陳繼儒在《妮古錄》與《太平清

話》中對書畫古物的鑑賞,《狂夫之言》或《見聞錄》等對歷史與政治的思想及

見解,皆有可取之處。

陳繼儒的筆記作品,表現了當代筆記作品發展的縮影。雖然《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曾批評:「明人好勦襲前人之書,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萬歷以後,往

往皆然,繼儒其尤著者也。」但這是筆記小說在明代時發展的必然,不能以此否

定陳繼儒、甚至是當代撰此作品的文人。事實上,此時許多筆記小說之弊病在於

駁雜,但其價值也正由於它的龐博,記人所未記,適時留下許多寶貴資材。

在寫作過程之中,筆者主要著重在陳繼儒筆記小說裡的故事與異聞,並針對

其中的情節與傳說作討論;然而,筆者迫於學識、篇幅與時間,仍有許多材料尚

未談及,希望在未來能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與陳繼儒同期文人的筆記小說,

從中比對並分析,盼能更全面的呈現此時期文人對故事情節與傳說異聞的收錄現

象與動機。

1 (明)陳繼儒:《香案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四編,第四冊,新興書局),頁 2406~2407。

Page 264: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3

引用文獻

一、陳繼儒筆記小說之參考文本

1. 《虎薈》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2. 《見聞錄》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3. 《狂夫之言》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4. 《辟寒部》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0 年

5. 《讀書鏡》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0 年

6. 《太平清話》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0 年

7. 《羣碎錄》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3 年

8. 《枕譚》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3 年

9. 《珍珠船》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3 年

10. 《銷夏部》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3 年

11. 《邵康節先生外紀》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12. 《妮古錄》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13. 《香案牘》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14. 《偃曝談餘》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15. 《筆記》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年

二、古籍專書

1. 《周易》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影印嘉慶二十年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 1980 年

Page 26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4

2. 《老子》 (周)老子撰,(魏)王弼注 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2006 年

3. 《左傳》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臺北市:廣文

書局 1971 年

4. 《淮南子》 (漢)劉安撰;熊禮匯注譯 臺北市:三民書局 1997 年

5. 《新論》 (漢)桓譚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7

6. 《論衡》 (漢)王充撰;蔡鎮楚注譯 臺北市:三民書局 1997 年

7.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 黎明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

8. 《抱朴子》 (晉)葛洪撰;李中華注譯 臺北市:三民書局 1996 年

9. 《神仙傳》 (晉)葛洪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6

10. 《搜神記》 (晉)干寶撰;黃均注譯,陳滿銘校閱 臺北市:三民書局 2010

11. 《異苑》 (晉)劉敬叔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5

12. 《後漢書》 (晉)范曄撰 臺北市:中華書局校刊武英殿本《四部備要》

1965 年

13. 《文心雕龍》 (晉)劉勰撰 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

《四部叢刊》本 1981 年

14. 《述異記》 (梁)任昉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8

15. 《高僧傳》 (梁)慧皎撰;朱恒夫、王學鈞、趙益注譯,潘栢世校閱 臺

北市:三民書局 2005 年

16.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等編 京都市:中文出版社 1980 年

17. 《梁書》 (唐)姚思廉撰;楊家駱(編) 臺北市:鼎文書局 1989 年

Page 266: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5

18. 《續高僧傳》 (唐)道宣撰 台北市:文殊出版社 1988 年

19. 《南史》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編) 臺北市:鼎文書局 1989 年

20. 《朝野僉載》 (唐)張鷟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5

21. 《初學記》 (唐)徐堅編 臺北市:新興書局影印明嘉靖辛卯年刻本 1972

22. 《劉賓客嘉話錄》 (唐)韋絢撰 臺北市:新興書局 1975 年

23. 《酉陽雜俎》 (唐)段成式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5 年

24. 《續神仙傳》 (唐)沈汾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6

25. 《稽神錄》 (宋)徐鉉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12 年

26. 《太平廣記》 (宋)李昉撰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81 年

27. 《江淮異人錄》 (宋)吳淑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6 年

28. 《南部新書》 (宋)錢易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5

29. 《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撰;楊家駱(編) 臺北市:鼎文書局 1989

30. 《漁樵閒話》 (宋)蘇軾撰 臺北市:新興書局 1965 年

31. 《東坡全集》 (宋)蘇軾撰;毛德富等編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32. 《括異志》 (宋)張師正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12 年

33. 《詩話總龜》 舊題(宋)阮閱撰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年

34. 《唐語林》 (宋)王讜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70

Page 267: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6

35. 《雲麓漫鈔》 (宋)趙彥衛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6 年

36. 《五燈會元》 (宋)普濟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1 年

37. 《佛祖統紀》 (宋)釋志磐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

館藏《續修四庫全書》本 1995 年

38. 《歲時廣記》 (宋)陳元靚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8 年

39. 《庚溪詩話》 (宋)陳巖肖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5 年

40. 《真臘風土記》 (元)周達觀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7 年

41. 《宋史》 (元)脫脫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1988 年

42.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元)趙道一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民

國涵芬樓明正統道藏本 2002 年

43. 《古今風謠》 (明)楊慎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70

44. 《庚己編》 (明)陸粲撰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1966

45. 《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撰 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1968 年

46. 《眉公雜著》 (明)陳繼儒撰 臺北市:偉文出版社據中央圖書館藏本影

印 1977 年

47. 《陳眉公集》 (明)陳繼儒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明

萬曆四十三年史兆斗刻本景印 1995 年

48. 《眉公府君年譜》 (明)陳夢蓮撰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明崇禎間

刻本影印 1999 年

Page 268: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7

49. 《醒世恒言》 (明)馮夢龍撰 台北市:世界書局 1983 年

50. 《古今譚概》 (明)馮夢龍撰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51. 《情史》 (清)澹澹外史撰 台北市:廣文書局 1982 年

52. 《聊齋誌異》 (清)蒲松齡撰 臺北市:里仁書局 1983 年

53. 《列朝詩集小傳》 (清)錢謙益撰 台北市:世界書局 1985 年

54. 《全唐詩》 (清)清聖祖編 明倫出版社 1976 年

55. 《明史》 (清)張廷玉等修;楊家駱編 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年

56. 《江蘇省華亭縣志》 (清)馮鼎高等修,(清)王顯曾等纂 臺北市:成文出

版社 據清乾隆五十六年刋本影印 1983 年

三、近人著作

1. 《搜神後記研究》 王國良撰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78 年

2. 《詩韻集成》 陳仕華撰 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1993 年

3.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北京:中國

ISBN 中心 1998 年

4. 《中國聲韻學通論》 林尹撰 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5. 《新譯楚辭讀本》 傅錫壬撰 臺北市:三民書局 2005 年

6. 《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 傅錫壬撰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2005 年

7. 《民間故事類型索引》 金榮華撰 臺北縣新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2007 年

8. 《明代小說史》 陳大康撰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7 年

9. 《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 金榮華撰 臺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

2007 年

10. 《柬埔寨:微笑盛開的國度》 李昱宏撰 臺北市:佳赫文化行銷 2011

Page 26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8

11. 《悲劇心理學:中英文》 朱光潛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12 年

四、學位論文

1. 《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 李鳳萍撰 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1985 年

2. 《明末在野知識份子經世致用精神之表現─以陳繼儒為討論中心》 陳欣怡

撰 台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年

3. 《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凃柏辰撰 台北市:國立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4. 《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 徐嫚鴻撰 桃

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5. 《歸隱與入世─陳繼儒的隱逸生活與文化活動》 游凱任撰 台北市:東吳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 年

五、單篇論文

1. 〈北宋汴京之寺院與佛教〉 黃啟江撰 《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十八卷第

2 期 1989 年 12 月

2. 〈晚明文士風尚〉 黃桂蘭撰 《東南學報》 第 15 期 1992 年 12 月

3. 〈明陳繼儒虎薈研究〉 黃大宏、張天莉撰 《文獻季刊》 第 3 期 1999

年 7 月

4. 〈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張靜秋撰 《中國

文化月刊》 第 248 期 2000 年 11 月

5.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陳寶良撰 《浙江學刊》 第

2 期 2002 年

6. 〈袁宏道與晚明三教合一思潮〉 孫浩然、翟豔春撰 《商丘師範

學院學報》 第二十三卷第 10 期 2007 年 10 月

Page 27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369/2/fb141024172423.pdf · 撰寫論文前,我花了一段時間閱讀主要參考書目,並整理重點與筆記;在寫

259

7. 〈「老虎報恩 搶親作媒」故事探源〉 陳妙如撰 《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

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 年 1 月

六、網路資料

1.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autorpa.pccu.edu.tw:2084/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民國九十三年一月版(正式五版)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