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 地地地地地地地地 —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 2008 地 8 地地地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 Upload
    ismail

  • View
    206

  • Download
    14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2008 年 8 月于大连.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 考试复习辅导. —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2008 年 8 月于大连. 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 前言:工作分级、 关键问题、 技术思路、 工作安排. 区域资料及其 评价 近场区资料及其 评价. 地震危险性评价. 工程场地 地震影响评价. 结论: 各环节主要结论 设计、设防主要 参数和工程使用 建议. 工作流程.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框图.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和内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2008 年 8 月于大连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复习辅导

—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2008 年 8 月于大连

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

前言:工作分级、关键问题、技术思路、

工作安排

区域资料及其评价

近场区资料及其评价

地震危险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结论:各环节主要结论设计、设防主要参数和工程使用

建议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框图工作流程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和内容

Ⅰ 级工作 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程

①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②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③ 能动断层鉴定 ④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⑤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Ⅱ 级工作 除Ⅰ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工程

①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②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③ 能动断层鉴定 ④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⑤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和内容

Ⅲ 级工作 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开发区、重要生命线等,量大面广的工程

①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②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③ 能动断层鉴定 ④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⑤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地震小区划 或区域性区划 线性区划或区划图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和内容

Ⅳ 级工作 区划图 b) 、 d) 规定的一般性工程 ①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②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③ 能动断层鉴定 ④ 一般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EPA ) ⑤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区划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和内容

安评工作概述和基本要求 ---公共考试部分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工程地震考试部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公共考试部分

主要内容(前言)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为各类建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抗震设防的依据。

为已有工程的抗震可靠性分析和震害预测等提供地震作用依据

为其它有关问题决策(如投资决策、地震保险、房屋出售)提供依据

目的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评价未来一定时段内工程场地或区域与城市遭受地震威胁的可能性及相应的程度与特性

提供包括场点上的及场地空间分布的地面运动及地面破坏两方面的评价结果

目标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评价场地的地震危险性 地震安全性地震危险性对承灾体而言

地震问题:地震本身,地震灾害(人们关心的)

地震本身的问题:地震发生,地震影响场 地震灾害:地震影响结果 = 承灾体 + 地震作

解决的问题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承灾体:承受地震作用的对象,包括自然体(与人的生产及生活相关),工程,人本身等地震作用:(地震影响场)地震发生(在地球表层)导致的地面运动及地面破坏

最后要解决问题: 地震作用:地震动、地面破坏(变形) 作用的方式 作用的程度 作用的特点

解决的问题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地面运动(振动破坏): 震源特性 + 地震波的传播(区域地质条件,基岩) + 场地条件(近地表局部地质条件)地面破坏(地基失效): 断层错动地表断裂 砂土液化 滑坡及地面沉降等

地震作用

主要内容(前言)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 (前言)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 地震安全性评价范围 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范围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 不同行业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需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应用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对各专业基础的要求

地震活动性评价工作基本的内容及要求 地震构造评价工作基本的内容及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工作基本的内容及要求

技术要求

主要内容(前言)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前言)

A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分级原则 B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的基本要求 C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的特殊内容 D 不同行业工程重要性的分类标准

涉及的内容

A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

工程的性质与重要性

结果的应用目标

划分的原则

B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 1

了解对工程和抗震设防等方面的要求

确定工程对安评提供结果的要求 确定安评工作等级 确定需要提供的地震动参数和概率水平 工作涉及的范围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 2

区域、近场、场地范围的确定

区域范围为场地周围不小于 150km的区域 近场区域范围为场地周围不小于 25km的区域 厂址附近范围为厂址周围不小于 5km的区域 工程场地范围

工作涉及的范围

C 安评工作特殊内容

特定工程:特定的设防地震动参数要求 一般房屋 设计加速度 + 标准反应谱 超高层房屋 长周期反应谱 (a, v, d) 储液罐 长周期反应谱 (a, v, d) 地下管线 相对变形( v) 特大跨桥 长周期反应谱 + 桥墩相对运动 重要工程 时程 a(t),多阻尼,地震动场

地震动参数确定

D 不同行业工程重要性的分类标准

特定工程:特定的设防概率水平要求 房屋建筑 50 年 63%、 10%、 2-3% 地下管线 50 年 10%、 2-3% 特大跨桥 50 、 100 年 63%、 10%、 2-3% 核电站 年 10-4-----50 年 0.5%

概率水平确定

主要内容(前言)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 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技术思路不同级别安评工作的重点不同级别工作内容的技术环节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地震环境、工程特点与关键内容的关系

主要内容(前言) 1. 安评工作目的与目标 2. 安评工作基本要求3. 安评工作等级划分4. 安评工作技术思路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5 安评工作主要结果

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评价结果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

中间的(参考性)结果 地震活动性趋势 地震构造分布

关键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震源

地震波传播

场地土层区(局部)

基岩区

(区域地质)

地表及基岩地形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涉及的主要问题

解决的问题:地震动及工程特性与作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影响

影响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的因素

地震环境:震源特性(远近大小)

区域地质条件:地壳介质(衰减) 对地震动的影响 空间上缓慢变化

局部场地条件:地形,土层,(近地表)断层 对地震动的影响空间上显著变化 小区划的关键因素 小区划差不多是场地影响区划

工程地震部分的主要问题 区域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的影响

地震动衰减问题 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基础性工作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结果性工作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加速度过程

1940.05.18 美国 El Centro, M=7, Δ=10 km

加速

度 位

0 10 20 30 40

time (S)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加速度过程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参数

•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a(t)

一次地震时,地震动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 地震烈度• 地震动三要素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 谱(反应谱 、富氏谱、功率谱等) 持续时间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烈度

• 综合描述地震动影响的强烈程度• 基于人的感觉、结构破坏、物体反应、自然现

象等• 直观理解: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地震灾害程

度的描述量• 深入理解:地震烈度也是地震动强度的综合描

述量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烈度

• 地震烈度的用途:1. 震害轻重的简单估计2. 地震影响的宏观描述3. 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间接表示• 地震烈度的特点1. 多指标的综合2. 宏观分级3. 以结果表示原因• 地震烈度的不足 利用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三要素的认识过程

峰值——频谱——持时

峰值: 20世纪初 F=ma

频谱: 50 年代 震害经验,强震记录

持时: 70 年代,重大工程采用时程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峰值

• 绝对峰值• 等效峰值• 有效峰值

t, 秒

a/g

0

a/g

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a(t)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持时

• 强度包络函数• 地震动总持时• 地震动强震持时(如 1/2持时)• 绝对持时• 相对持时

t, 秒

a/g

0

a/g

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a(t)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反应谱

定义:具有同一阻尼比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在同一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的绝对最大值与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即为这一地震动的反应谱

2个参数:周期、阻尼比

3个谱量: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谱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反应谱

• 地震动 --- 形状极不规则 地震动反应谱 ---- 地震动的频谱成分变化 但丢失了相位信息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反应谱

地震动反应谱的重要性

• 反映了地震动的频谱特性• 直接给出了不同结构的最大反应•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的规定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反应谱

• 地震动反应谱与地震动峰值的关系• 加速度反应谱(极)高频处的值趋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中频段的值与地震动峰值速度有关• 加速度反应谱低频段的值与地震动峰值位移有关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动反应谱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影响反应谱的因素

• 地震大小• 地震远近• 地震的其他特性(如破裂方向, 等等)

• 场地条件,如土层软硬与厚薄,盆地等• 局部地形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

地震烈度 (I)换算地震动加速度 amax

I = VI VII VIII IX X

amax = 0.05 0.1 0.2 0.4 0.8

或 0.0625 0.125 0.25 0.5 1.0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离散性很大,同一烈度对应的地震动参数实测值可能相差 10倍以上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收集强震动观测资料和地震烈度资料空间范围 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的收集原则与内容 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 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统计回归 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

定的原则与方法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

关键内容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影响地震动的参数

Y (M, R, G)=OP G

O :震源影响 --- 震级 M, 断层面

P :地震波传播影响 --- 距离 R 能量吸收 ; 几何扩散 ; 反射、折射、分散G :场地影响 --- 近地表地质条件 G 土层与地形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形式

lnY = C0 + C1 M - C2 M2 - C3 ln[R + R0] - C4 R + C7 g 其中 R0 = C5 exp(C6 M)

Y = 地震动的某一参数,如:加速度,或 某一周期处的反应谱值,或地震烈度 Ci (i=1,..., 7) = 回归系数 g = 0 岩石 , 1 土层 ------ 场地影响往往单独考虑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各项的含义

lnY = C0 + C1 M - C2 M2 - C3 ln[R + R0] - C4 R

• C0 + C1 M 项:震源影响• C2 M2 和 R0 = C5 exp(C6 M) 项: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

M ≥ 7 or 7.5 , ≤ 10-20km

• C3 ln[R + R0] 项:几何衰减• C4 R 项:非弹性耗能• 后两项往往合并考虑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模型

• 点圆衰减

• 椭圆衰减

• 断层距衰减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 区域性

• 有记录地区:利用丰富的地震记录资料统计

• 缺乏和无记录地区类比、转换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转换

从 B 区转换到 A 区

已知 : IA = fA(MA, RA) A 区烈度衰减关系 IB = fB(MB, RB) B 区烈度衰减关系 lnYB = FB(MB, RB) B 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导出:地震动数据 YA (MA, RA)

求 : lnYA = FA(MA, RA) A 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选择

• 了解不同关系的特点、背景• 针对工程特点• 考虑工程场地区域性• 小震、大震?近震、远震?• 各地震动参数关系之间的匹配与协调 合成地震动

• 长短轴关系,近、远场值的协调• 所使用关系的适用性论证• 尽量不使用土层场地的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衰减关系选择

• 长短轴关系,近、远场值的协调

• 所使用关系的适用性论证• 是否能反映本地的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 ( 大震或小震

影响、近场或远场影响等 ) ,是否能针对工程的结构特性,论证所采用地震动观测资料的长周期可靠性。

• 与常用的衰减关系和本区其它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并对所获得的衰减关系的特点进行说明。

• 将地震动衰减关系与收集的区域和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述所选用的衰减关系是否适用于本区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指对场地地震效应产生影响的场地条件,大致包括场地内及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及场地土体物理与力学特性等。

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勘测目的 确定工程场地条件 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场地相关资料 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场地相关资料

主要工作 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

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资料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及原位和室内测试 收集、整理和分析场地及附近范围的历史地震地震

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以及开展相关场地条件勘测

目的与主要工作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一)场地勘测 确定场地勘查范围 场地勘查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要求 场地勘测中需要确定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场地勘测钻孔的布设要求 对场地钻探、取样、现场波速测试的要求

关键内容

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内容 岩土剪切波速测量的方法 土动力试验的测试要求和内容 土动力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 考虑竖向地震反应时力学性能测定的工作要

求与内容

关键内容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二)地震地质灾害的场地勘查

地基土液化场地勘查内容和要求 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的勘查内容和

要求 地表断层影响分析所需的资料内容

关键内容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勘测范围I、 II级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其建设工程所覆盖的范围;小区划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区划所覆盖的范围

钻孔布设Ⅰ 级工作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 3个Ⅱ 级工作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 2个地震小区划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 1个控制孔

勘测范围与钻孔布设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Ⅰ 级工作 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700 m/s 层位

Ⅱ 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 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 100 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 500 m/s ,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

钻孔深度要求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场地剖面土层描述土层分层、土性、横向变化

场地测试S 波波速、 P波波速、标贯数

土动力、静力实验动三轴或共振柱实验确定动模量和等效阻尼比随应变幅值变化关系,土密度

可能液化场地,地下水位,标贯及粘粒含量 应编制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 地震小区划应编制工程地质分区图

勘测物理与力学参数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现场原位波速测量,试验室波速测量(海洋工程)

测试方法: 检层法(单孔法) 交孔法(双孔法) 表面波法(无孔法)

波速测试方法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波速测试要求与方法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测定: G/G0——曲线,——曲线

共振柱试验, 10-6-10-4应变范围 动三轴试验, 10-4-10-3 应变范围 空心扭剪试验( * )

土体动力性能测定要求与方法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土体动力性能测定结果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4区域性地震区划 区域性地震区划的工作目标和适用范围 区域性地震区划工作的要点 区域性地震区划图的参数和概率水平 区域性地震区划计算控制点的分布要求 区域性地震区划图表述方式和成图比例尺要求 场地条件的考虑 区划图分区界线确定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区划图说明书的编制内容

关键内容

区域性地震区划 工作目标和适用范围针对特定地区或长输管线等重要工程的地震区划工作,如,特定行政辖区的地震区划工作,输油管线沿线、输气管线、长距离输水工程沿线的地震区划等。

工作的要点 a) 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调查、分析;对于重要的线性工程,应开展线路两侧 25公里范围内的近场工作b) 潜在震源区和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c) 适用于地震区划区域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d)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得到计算控制点的地震动参数e) 地震动参数分区或绘制地震动参数等值线f) 编写使用说明和研究报告

区域性地震区划 参数和概率水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速度,烈度50 年超越概率 10%、 2 % 、 63%

• 计算控制点的分布要求计算控制点的间距,应不大于地理经纬度 0.1° 。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分区界线),应加密控制点

• 分区界线确定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潜在震源区和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结果的影响b )地形地貌的差异c )区划参数的精度,注意城市结果与现行区划图的差异

区域性地震区划 区划图表述方式和成图比例尺要求

地震动参数分区(段)图, 1:50 万,全国区划图 1:400 万

场地条件的考虑 平均场地条件 区划图说明书的编制内容

编图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所使用资料的来源、精度,清楚地说明区划结果的表示方式和内容、使用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基岩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 场地计算基底输入地震动时程确定:人工合成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主要环节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思路 不同类型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选取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土层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参数确定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确定地震输入界面的要求 土力学参数确定的方法 不同级别安评工作地震动时程合成的要求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常用方法 场地相关反应谱确定的依据与要求 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规准化的目的和原则

关键内容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作用

场地条件 指近地表、局部地质条件 包括局部范围内的地形(地表与基岩面)条件及局部土层条件 粗略地讲(静力观点),就是地基条件 静力问题:地表以下若干深度内的土层 地震问题:基岩面及之上的整个覆盖土层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问题的提出

对地震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影响局部区域地震动的强度及谱特性 明显影响着局部区域的震害 对不同的地震(地震动输入)影响不同 对不同的工程结构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好坏两方面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问题的提出

1906年旧金山地震震害,软弱地基地震害重

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冲积土层厚度增加木结构破坏率增高

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的水泥厂、钢厂、陶瓷厂的房屋倒塌率为 50%,而其附近的都达90%以上,这些也与场地覆盖土层的条件有关

。。。。。。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问题的提出

特别是, 1985年墨西哥地震,震害情况更充分显示了场地条件的影响作用

400 公里

* 峰值加速度,长周期成分* 峰值加速度,长周期成分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的解释

* 影响地震动强度,频谱成分

基岩介质区

土层分布区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条件的影响的解释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0.15

-0.10

-0.05

0.00

0.05

0.10

0.15

0.01 0.1 1 10

0.1

T(sec)

Sa(T

)(G

al)

基岩场地点R

土层场地点 S

基岩介质区

土层介质区

S R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目的与目标

• 目的 确定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基底输入地震动

确定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基础输入地震动• 目标 根据给定的要求(一般有:加速度峰值、 反应谱、加速度包络函数),人工合成的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a(t)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合成方法

• 比例法选择满足某些要求的实际地震记录,对时间与幅值进行调整

• 数值法三角级数模拟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合成方法

数值方法 a t f t A tk k kk

n

( ) ( ) cos( )

0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要求与问题

• 拟合要求峰值加速度相等、控制点谱值满足一定的误差、包线基本满足要求、多个样本

• 注意的问题峰值加速度与高频谱值间的协调高频频率值控制与时间步长的对应反应谱(放大倍数)与持时间的协调要有足够的反应谱控制点数相位谱的影响作用

• 采用实际地震记录,符合工程所在地地震环境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要求与问题

• 峰值加速度与高频谱值间的协调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60

-30

0

30

6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60

-30

0

30

60

要求与问题• 反应谱(放大倍数)与持时间的协调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60

-30

0

30

60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理论分析方法 建立场地计算模型,地震波动模拟分析 地震记录资料统计,理论计算结果总结 建立经验(关系)方法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经验方法 一般建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方法 对记录及计算结果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经验反应谱 ---标准反应谱

对场地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类场地,采用不同的规范谱作为设计地震动反应谱

“ 不同反应谱”以反映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性的影响

地震记录反应谱值统计分析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理论分析方法 地表局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多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含地形影响) 分析方法 频域方法,时域方法 解析法,数值积法

0.01 0.1 1 10

10

100

1000

T (sec)

Sa

(T

)(G

al)

0.01 0.1 1 10

10

100

1000

T (sec)

Sa

(T

)(G

al)

0.01 0.1 1 10

10

100

1000

T (sec)

Sa

(T

)(G

al)

0.01 0.1 1 10

10

100

1000

T (sec)

Sa

(T

)(G

al)

不同类别场地的计算结果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一维场地土层模型

模型的基本参数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等效线性化方法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二维、三维场地土层模型

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注意的问题

•土体非线性的考虑

•一维场地分析与多维分析的条件

•土层模型确定

•计算基底的确定,外推问题

•输入地震波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注意的问题

•土体非线性的考虑常用方法是等效线性化方法

将非规则的地震动时程

等效为一个等幅的谐振振动时程,后借助与复阻尼理论进行线性化分析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注意的问题

•一维场地分析与多维分析的条件在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情况下,水平成层土层模型能合理地反映场地条件,可采用一维场地模型;而在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水平成层土层模型不能合理地反映场地条件,需要采用二维场地模型或三维场地模型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注意的问题

•计算基底的确定,外推问题a) Ⅰ 级工作应采用钻探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700 m/

s 的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b) Ⅱ 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者之一作为地震输入界

面:基岩面;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 的土层顶面; 钻探深度超过 100 m ,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

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要求的原因:

非线性问题(应变幅值最大值的 0.65 作为等效幅值)

波的散射问题,基底能量辐射问题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注意的问题

•计算基底的确定,外推问题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根据物探等其它手段或邻区相关深孔资料① 对具有土性描述的钻孔,利用附近钻孔波速值或本地或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其它地区的波速值,采用土性及深度类比方法估计钻孔所缺波速值;②对于深部无土性描述的钻孔,则应利用钻孔附近其它钻孔的土性描述及波速值资料勾画出此钻孔周围的土层分层面分布图,而后利用类比方法。在采用近似估计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和地震输入面后应进行波速值和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 地震动参数( amax、 Smax, T ) 设计地震动参数

0.01 0.1 1 10

100

1000

T (sec)

Sa

(T

)(G

al)

标准形式谱确定注意的问题

峰值、平台、拐点、下降段、长周期部分的协调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问题

依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特定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类型

活断层的调查内容和鉴定结果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的深度要求与方法 相关规范中的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方法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灾害类型

砂土液化与淤泥软化 黄土崩塌与滑坡 岩体崩塌与滑坡 地震断层(近地表破裂) 海啸与湖涌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7 地震小区划主要内容

地震小区划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地震小区划工作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场地条件影响在地震动小区划中的作用 计算控制点和工程场地钻孔布置 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小区划图编制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编制 地震小区划说明书的编制

地震小区划关键问题

基础:基岩地震动,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关键: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影响分析 (场

地地震反应分析) 场地地震动参数,研究区地震影响场

结果:场点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分区

地震小区划主要环节

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人工地震动合成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勘测,控制性钻孔控制点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控制点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地震动参数分区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及灾害程度分区

基于地震动参数、地震地质灾害、场地分类的空间分布 分区图

ⅢⅣ

地震小区划分区原则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主要内容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的适用范围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点 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资料搜集补充调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

减关系选取 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与中硬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对应

关系,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结果表述方式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地震区划与地震小区划

地震区划 地震环境的影响 地震活动性 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震(动)衰减给出结果:大范围内的地震动(包括地

震烈度)的变化,大尺度分区图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地震区划与地震小区划

地震小区划 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 更详细考虑(近场)地震地质环境 表述更详细、小尺度综合性结果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更注意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小范围内的结果表述 更细致的场区地震地质灾害分析 针对性更强 ----特定的工程 特定的地震(动)参数

案例分析 • 桥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评• Ⅱ 级安评工作的基本技术思路及涉及的问题• 其它特殊的问题:• 地震动参数及概率水准,速度、位移• 场地勘测的特殊要求• 结构的长周期问题• 提供地震动参数的深度位置• 二维场地问题• 竖向地震动,不同阻尼反应谱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