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 術 文、圖/莊宗憲 國軍松山總醫院家庭醫學科 血脂肪俗稱「血油」,是指血液裡脂肪含量,主 要包括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 臨床上高血脂症是很常 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成人健檢時,常可見到很多病人 的血脂肪有偏高的情形。引起高血脂症的原因很多, 包括因飲食、低運動量及基因所共同導致的原發性高 血脂症。除此之外,有很多原因會引起續發性高血脂 (secondary hyperlipidemia)。此時病人單純接受降血 脂的藥物治療往往成效不彰,本文將藉由探討續發性 高血脂症之原因,提供基層醫師參考。 高血脂症定義 依據中華民國血脂暨動脈硬化學會建議之高 血脂分類標準,將血脂異常(dyslipidemia) 分類為: 1.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 2. 混和型高 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 3.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hypertriglyceridemia) ,並合併總膽固醇(TC) 對高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HDL-C) 比值大於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 (HDL-C)濃度小於40mg/dL三型,故只要符合以下血 脂濃度的情況,即為高脂血症,分類標準(1)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 常見引起續發性高膽固醇血症者,例如:甲狀 腺低下症、阻塞型肝疾病、腎病症候群及某些藥物如 黃體素、利尿劑等。而常引起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原 因,包括肥胖、糖尿病、慢性腎衰竭、酒精使用、懷 孕及某些藥物如:動情素、β腎上腺接受體阻斷劑 ( β-blocker) 、類固醇及利尿劑等。一些慢性疾病及藥 物所導致的續發性高血脂症,其原發病因較易藉由病 史的詢問及成人健檢的異常數值中發現。以下介紹常 見造成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 1. 2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常因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與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 導致高 三酸甘油酯血症、高密度膽固醇(HDL-C) 降低。有一 項研究指出:脂蛋白異常幅度會反應胰島素阻抗之嚴 重程度,如胰島素阻抗愈嚴重,VLDL-C(very-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愈多、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愈少、HDL-C愈少。高 三酸甘油酯血症導因於游離葡萄糖、脂肪酸的增加及 VLDL-C脂肪分解的減少,雖然菸鹼酸(nicotinic acid) 可以改善此情形,但同時會導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 變差 (2) 2. 膽汁淤積性肝病 原發性膽汁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或其 他膽汁淤積的疾病會導致脂蛋白-X(lipoprotein-X) 積而產生高膽固醇血症。臨床症狀包括極具特徵的掌 紋條狀黃色瘤(xanthoma striata palmaris ,指在手掌面 皺褶處出現黃色的脂質沉著,如圖1) ,會出現在膽固 醇濃度≧1400mg/dL (36mmol/L) 的病人,而其他類型 的黃色瘤(xanthoma) 通常出現在四肢。脂蛋白-X顯著 升高與高血清黏稠症候群(hyperviscosity syndrome) 關,但與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之關聯性則尚未明瞭 (3) 3. 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產生的高血脂症以總膽固醇、LDL-C 升高為主。由於腎病症候群病人的腎臟流失大量蛋白 質,造成血清滲透壓(plasma oncotic pressure)下降,使 得肝臟增加製造脂蛋白至血清中來代償,導致高膽固 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簡介 表1 高血脂分類標準 (1) 479 分類 血脂濃度 mg/dL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混合型高脂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三酸甘油酯 TG)≧200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三酸甘油酯(TG )≧200 且合併TC/ HDL-C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 圖1 掌紋條狀黃色瘤(xanthoma striata palmaris) (4) 19 2012, Vol.55, No.9

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簡介 - tma.t · 血脂分類標準,將血脂異常(dyslipidemia)分類為: 1.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2.混和型高 脂血症(mixed

  • Upload
    doquynh

  • View
    2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學 術

文、圖/莊宗憲 國軍松山總醫院家庭醫學科

前 言

血脂肪俗稱「血油」,是指血液裡脂肪含量,主

要包括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 臨床上高血脂症是很常

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成人健檢時,常可見到很多病人

的血脂肪有偏高的情形。引起高血脂症的原因很多,

包括因飲食、低運動量及基因所共同導致的原發性高

血脂症。除此之外,有很多原因會引起續發性高血脂

症(secondary hyperlipidemia)。此時病人單純接受降血

脂的藥物治療往往成效不彰,本文將藉由探討續發性

高血脂症之原因,提供基層醫師參考。

高血脂症定義

依據中華民國血脂暨動脈硬化學會建議之高

血脂分類標準,將血脂異常(dyslipidemia)分類為:

1.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2.混和型高

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3.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hypertriglyceridemia),並合併總膽固醇(TC)對高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HDL-C)比值大於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

醇(HDL-C)濃度小於40mg/dL三型,故只要符合以下血

脂濃度的情況,即為高脂血症,分類標準(表1)。

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

常見引起續發性高膽固醇血症者,例如:甲狀

腺低下症、阻塞型肝疾病、腎病症候群及某些藥物如

黃體素、利尿劑等。而常引起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原

因,包括肥胖、糖尿病、慢性腎衰竭、酒精使用、懷

孕及某些藥物如:動情素、β腎上腺接受體阻斷劑

(β-blocker)、類固醇及利尿劑等。一些慢性疾病及藥

物所導致的續發性高血脂症,其原發病因較易藉由病

史的詢問及成人健檢的異常數值中發現。以下介紹常

見造成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

1. 第2型糖尿病

第 2 型糖尿病患者常因胰島素阻抗 ( i n s u l i n resistance)與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導致高

三酸甘油酯血症、高密度膽固醇(HDL-C)降低。有一

項研究指出:脂蛋白異常幅度會反應胰島素阻抗之嚴

重程度,如胰島素阻抗愈嚴重,VLDL-C(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愈多、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愈少、HDL-C愈少。高

三酸甘油酯血症導因於游離葡萄糖、脂肪酸的增加及

VLDL-C脂肪分解的減少,雖然菸鹼酸(nicotinic acid)可以改善此情形,但同時會導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

變差(2)。

2. 膽汁淤積性肝病

原發性膽汁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或其

他膽汁淤積的疾病會導致脂蛋白-X(lipoprotein-X)堆積而產生高膽固醇血症。臨床症狀包括極具特徵的掌

紋條狀黃色瘤(xanthoma striata palmaris,指在手掌面

皺褶處出現黃色的脂質沉著,如圖1),會出現在膽固

醇濃度≧1400mg/dL (36mmol/L)的病人,而其他類型

的黃色瘤(xanthoma)通常出現在四肢。脂蛋白-X顯著

升高與高血清黏稠症候群(hyperviscosity syndrome)有關,但與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之關聯性則尚未明瞭(3)。

3. 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產生的高血脂症以總膽固醇、LDL-C升高為主。由於腎病症候群病人的腎臟流失大量蛋白

質,造成血清滲透壓(plasma oncotic pressure)下降,使

得肝臟增加製造脂蛋白至血清中來代償,導致高膽固

續發性高血脂症之原因簡介

表1 高血脂分類標準(1)

479

分類 血脂濃度 mg/dL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混合型高脂血症 總膽固醇(TC)≧200且 三酸甘油酯

(TG)≧200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三酸甘油酯(TG)≧200且合併TC/HDL-C≧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

圖1 掌紋條狀黃色瘤(xanthoma striata palmaris) (4)

192012, Vol.55, No.9

學 術

醇血症。此外,腎病症候群病人脂肪分解代謝緩慢,

可能也是促成此情況的原因之一(5)。

4. 慢性腎臟病

血脂異常在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病人較不明顯,但常以LDL-C升高、TG升高、

HDL-C下降來表現。臨床上發現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病

人將有30-50%機率發生慢性腎臟病(5)。

5. 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低下是常見造成續發性高血脂的原

因。有一個研究268名原發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病人,

其中高膽固醇血症佔56%、高膽固醇血症和高三酸甘

油酯血症佔34%、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佔1.5%,僅有

8.5%病人血脂正常,且續發性高血脂症的嚴重程度

與疾病嚴重度成正比 (6)。另一個研究248名轉介至診

所的高血脂症病人,發現其中2.8%有明顯甲狀腺機

能低下、4.4%有亞臨床型甲狀腺機能低下(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因此,所有血脂異常的病人至門診

就醫時,都建議應該要測甲狀腺功能(7)。

6. 吸菸

吸菸會導致HDL-C下降與誘發胰島素阻抗。依據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 Study Group的篩檢

性研究,發現不吸菸者的HDL-C=40mg/dL,每天吸

一包菸者HDL-C=37mg/dL,每天吸超過2包菸者HDL-C=35mg/dL。另一個研究報告指出,吸菸合併喝酒會

更降低HDL-C的數值,約降低5-9mg/dL,而此種現象

在戒菸戒酒1-2個月後會改善 (8)。

7. 肥胖

肥胖本身會造成脂質代謝異常,包括 T C 、

LDL-C、VLDL-C、TG皆升高與HDL-C下降約5%,而

減重可以改善此種脂質代謝異常(9)。

8. 藥物

某些藥物,如thiazide類利尿劑、β受體阻斷劑

(beta blockers)、口服雌激素(oral estrogens)可引起

輕微血脂濃度變化;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

clozapine與olanzapine,會使體重增加、肥胖,導致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與引發糖尿病,然而確實之致病

基轉尚未明瞭;另外,治療HIV感染的抗反轉錄病毒

藥物(anti-retroviral regimens),尤其是蛋白酶抑制劑

(protease inhibitor),會使脂肪與血糖代謝異常,造

成血糖偏高與脂肪分佈改變症候群(fat redistribution

syndrome, lipodystrophy syndrome) (5)。註:脂肪分布

改變症候群有三大類症狀:1.脂肪增加:腹部、胸部

(男女皆有)、肩膀、頸部;2.脂肪喪失:腿部和手臂

(使得血管明顯)、臀部和臉部;3.新陳代謝改變:血液

中的脂肪與血糖增高(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上升、胰島

素耐受性變差)。

結 語

診斷高血脂症之後,應該從改變日常生活先做

起,也就是食物療法及運動。當運動及飲食仍無法控

制時,則應使用藥物治療。但如果對於降血脂藥物成

效不彰或臨床上懷疑為續發性高血脂症,則應該積極

尋找續發性高血脂症的原因,給予原疾病適當治療,

才能真正解決病人高血脂症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丁予安、何橈通、宋育民等:高血脂防治手冊-國人血脂

異常診療及預防指引。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

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2003:38-42。

2. Garg A, Grundy SM: Nicotinic acid as therapy for

dyslipidemia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JAMA 1990; 264:723-726.

3. Rosenson RS, Baker AL, Chow MJ, et al.: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in a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1990; 98:1351-1357.

4. Durrington P: Dyslipidaemia. Lancet 2003; 362:717-731.

5. Robert SR: Secondary causes of dyslipidemia. UpToDate,

2012. http://www.uptodate.com/contents/secondary-

causes-of-dyslipidemia. accessed 2012/1/30.

6. O'Brien T, Dinneen SF, O'Brien PC, et al.: Hyperlipidemia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hypothyroidism.

Mayo Clin Proc 1993; 68:860-866.

7. Tsimihodimos V, Bairaktari E, Tzallas C, et al.: The incidence

of thyroid function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attending an

outpatient lipid clinic. Thyroid 1999; 9:365-368.

8. Moffatt RJ: Effects of cessation of smoking on serum lipids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Atherosclerosis

1988; 74:85-89.

9. Hubert HB, Feinleib M, McNamara PM, et al.: Ob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26-year follow-up of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1983; 67:968-977.

480

20 2012, Vol.55, N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