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 预 防医学 2014年 2月第 26卷第 2期 ZhejiangPreyMed,Feb.2014,Vol 26,No.2 · 疾病预防与控制 · 1 1例氢氟 酸急性中毒病例分析 蔡亚萍 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浙江 东阳 322109 摘 要 :目的 总结 11例氢 氟酸 中毒患 者 的临床观察 。方 法 做好 氢氟 酸 中毒 的病 情观察 、心理 护理 、创 面护 理 、吸入损伤的护理、用药护理和防护宣教。结果 10例患者症状改善 出院 ,1例合并全身 中毒 3h后 死亡 。结 合理到位的治疗和护理直接影响氢氟酸中毒的治疗效果。 关 键词 :氢氟酸 ;急性 中毒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0931(2014)02—0171—02 氢 氟 酸沸点 低 ,易挥 发 ,是一 种极 具渗 透性 和 腐 蚀性 的有机 酸 ,泄漏后 除 直接接 触 中毒外 ,还 因 迅速弥散到空气 中致吸人性损伤 ,造成支气管黏膜 和肺组织缓慢进行性破坏 ,可使呼吸道严重损伤和 急性肺水肿 。文献报道高穿透性的氟离子,与 组织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盐,导致 电解质 严重 ,严 者可 导致 亡 J。因此, 临床治疗及护理是否及时到位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及病死率,现将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急诊科 2008年4月_20l2年6月收治的11例氢氟酸中毒 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1例氢氟酸中毒患者均为化工厂 的操作工 ,在检 修清洗 阀门时,出现浓度 为 50% 的氢氟酸泄漏 ,导致不同程度呼吸道灼伤且合并 四 肢灼伤 。其 中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26~53 周岁 ,中毒后 10~30min入 院急诊 。4例合 并面 部、眼部灼伤,面积 0.5% ~1%,深度 I~II。;1 例合并颈、胸部灼伤,面积5%,深度II~III。。所 有患者均有难以忍受的剧痛和窒息感 ,大声哭叫; 呼吸系统中毒表现为伴有不同程度 的咽部不适 、咳 嗽 、声 音 嘶哑 、胸 闷 、呼 吸 困难 和 恶 心 呕 吐 等 ;1 例合并氟中毒引起低钙抽搐。 1.2 治疗结果 经治疗 ,10例创面无感染 ,住院 7~40d症状改善出院 ;I例合并 呼吸道 、四肢和 颜 面部 灼 伤 患 者 ,在 入 院后 1h出现 全 身 中毒 症 状 ,低 血钙 、肺 水肿 、呼吸衰 竭和 心力 衰竭 ,于入 作者简介:蔡亚萍,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通讯作者 :蔡亚萍 ,E—mail:wscyp88@163.tom 院 3h后死 亡 。 2 观察与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在 临 床护 理工 作 中需 严 密 观察 患者 神志 、瞳孔和 生命体 征 ,定 时监测 血气 分 析 、血氧 饱和 度 ,并准 确记 录 出入量 。氢 氟酸 中 毒反应进展快、发病急,要迅速系统地评估患者受 伤严重性及受伤的范围 ,吸人性损伤可表现为咽部 不 适 、咳 嗽 、喉 头水 肿 、呼 吸困难 、气 管支气 管肺 炎,甚至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等 。氢 氟酸 中毒 导致肺 及 其他器 官水 肿 ,心肌 收缩 力减弱,心率失 常等 ,是 死 亡的主要 原因 J。定 期监 测 电解 质水 平 ,每 日抽 血查 血钙 值 ,并制 定血 钙值动态图。密切观察有无低血钙、低血镁的出 现 J,两者 最 早 、最常见的表现是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 现为 手足 抽搐 、呕 吐 、腹 泻 和流涎 ,低 氧血 症 。心 电图表 现 为 Q —T间期 延 长 ,特 别 是 S—T 间期延长 j,心 室纤颤时必须警惕低血钙和低血 镁的发生。对任何皮肤接触 的患者都要评估吸人性 损伤的可能 ,特别是头颈部暴露时。 2.2 创 面 处理 人 院后 立 即去 除身 上 所 有 衣 物 , 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充分冲洗灼伤创面,冲洗时间 30min以上。冲洗时禁止使用温水 ,因其可使毛细 血管扩张 ,加速毒物 的吸收。将 10%葡萄糖酸钙 10mL,硫酸镁50g,5%碳酸氢钠10mL,丁胺卡 那霉素 0.2g,1%利多卡因 10mL和地塞米松 5mg 配成 溶 液 ,湿 敷 灼伤创 面 ,一方 面 可防止 氢氟 酸继 续吸收 ,另一方面可缓解剧烈疼痛。湿敷时要注意 创面无遗漏,每天4~6次,30—60min/次,使用 2—4d。合 并手 指 、足趾 灼伤 的 ,将 手足 直 接置 于

11例氢氟酸急性中毒病例分析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42262 Zhejiang Prey MedFeb2014Vol 26No2

    1 1

    322109

    11 1013 h R1351 B 10070931(2014)02017102

    J 20084_20l2611

    1

    11 1 1 50 8 3 2653 1030 min4 05 1 III1 5IIIII 1 12 10 740 dI 1 h

    Emailwscyp88@163tom

    3 h

    2

    21 (ARDS) J J QT ST j 22 30 min 10 10 mL 50 g5 10 mL 02 g110 mL5 mg 463060 min 24 d

  • 20142262 Zh@ang Prev MedFeb2014Vol 26No2

    II 01 2 h 1714 d 23 24 J 4 Lmin 6 100 mL 4000 U 5 mg 35 25 251 1224 h 1 mL15 g_4 J 252 80 mg

    3 d 253 26

    3

    ( 40) 24 h J 11

    1

    l

    [1]

    [J]200218(4)247 [2] 230 [J]

    200820(1 0)3538

    [3] [J] 200926(7A)1921

    [41 l0 [J]200929(5)382384

    [5] [J] ( )201l13(25)3lO3l1

    [6] [J]200716(1)9193 20130617 20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