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2007 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 2008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 。, m=3×10 3 kg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v=36km/h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 I=50A 策策 U=300V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 。,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P 0 =4×10 26 W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r=1.5×10 11 m 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30% 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 15% 策策 策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策策策 :体: --- 策策 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 策策 、;体 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2007 ,北京 环保汽车将为 2008 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 m=3×10 3 kg 。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 v=36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 I=50A ,电压 U=300V 。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求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 P 0 =4×10 26 W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r=1.5×10 11 m ,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 30% 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 15%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2007,北京环保汽车将为 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3×103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 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 I=50A,电压U=300V。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求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 P0=4×1026W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r=1.5×1011m ,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 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 15%。

评价:本题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时代性:联系实际 ---环保、新能源的应用;体现了建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Page 2: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2011,天津12.( 20分)回旋加速器在核科学、核技术、核医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⑵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如图, D1 和 D2是两个中空的半径为 R的半圆金属盒,它们接在电压一定、频率为 f 的交流电源上,位于 D1圆心处的质子源 A能不断产生质子(初速度可以忽略,重力不计),它们在两盒之间被电场加速, D1 、 D2置于与盒面垂直的磁感应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中。若质子束从回旋加速器输出时的平均功率为P,求输出时质子束的等效电流 I 与 P 、 B 、 R 、 f 的关系式(忽略质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其最大速度远小于光速)。 ⑶试推理说明:质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运动时,随轨道半径 r的增大,同一盒中相邻轨道的半径之差 Δr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评价:体现了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等效方法与建模方法的应用,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应用。

Page 3: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2)设质子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质子离开加速器时速

度大小为 v,由牛顿第二定律知:2v

qvB mR

质子运动的回旋周期为: 2 2R mT

v qB

设在 t 时间内离开加速器的质子数为 N,则质子束从回旋加速器输出

时的平均功率

21

2N mv

Pt

输出时质子束的等效电流为: NqI

t

由上述各式得 2

PI

BR f

Page 4: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3)设 k ( k∈N*)为同一盒子中质子运动轨道半径的序数,

相邻的轨道半径分别为 rk , rk+1 ( rk>rk+1), 1k k kr r r

kk

mvr

qB

1 1

k k

k k

r v

r v

在相应轨道上质子对应的速度大小分别为 vk , vk+1 , D1 、 D2之间的电压为 U,由洛伦兹力充当质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知

由动能定理知,质子每加速一次,其动能增量 kE qU

以质子在 D2盒中运动为例,第 k 次进入 D2时,被电场加速( 2k﹣1)次速度大小为 (2 1)2

k

k qUv

m

质子第( k+1)次进入D2 时,速度大小为 1

(2 1)2k

k qUv

m

1 1

2 1

2 1k k

k k

r v k

r v k

2

21

2 1

2 1k

k

r k

r k

21

1

2

(2 1)( )k

kk k

rr

k r r

21

1+1 2

2

(2 1)( )k

kk k

rr

k r r

1k kr r 由于 rk+2> rk,

比较

Page 5: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2011,北京静电场方向平行于 x 轴,其电势 φ 随 x的分布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折线,图中 φ0 和 d为已知量。一个带负电的粒子在电场中以 x= 0为中心、沿 x 轴方向做周期性运动。已知该粒子质量为 m、电量为 -q,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为 -A ( 0<A<qφ0)。忽略重力。求:⑴ 粒子所受电场力的大小;⑵粒子的运动区间;⑶粒子的运动周期。 

Page 6: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2009,江苏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 在 轴上分布如图所示, 轴上两点 B 、 C 点电场强度在 方向上的分量分别是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 的大小大于 的大小 B . 的方向沿 轴正方向C .电荷在 点受到的电场力在 方向上的分量最大D .负电荷沿 轴从 移到 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2011,上海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位于 x轴上,相对原点对称分布,正确描述电势 随位置 变化规律的是图( )

Page 7: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2010,江苏空间有一沿 x 轴对称分布的电场,其电场强度 E 随 x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O 点的电势最低B . 点的电势最高C . 和 - 两点的电势相等D . 和 两点的电势相等

Page 8: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2012,上海23.质点做直线运动,其 s-t 关系如图所示,质点在 0-20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_________m/s;质点在 _________时的瞬时速度等于它在 6-20s内的平均速度。

评价:利用图像的坐标、面积、斜率,考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题虽不难,但命题新颖,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 0.8m/s ; 10s 和 14s)

Page 9: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2012,江苏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 , 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 . 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 a 与时间 t 关系的图象 ,可能正确的是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kv=ma,得: ,皮球上升过程速度在减小,所以加速度随时间在减小,在最高点, v=0 , a=g。

ka g v

m

加速度图像的斜率:da k dv k

a a adt m dt m

评价:本题涉及一个新概念“加 加速度”即加速度的一阶导数(也叫急动力),考查图像的斜率,考查数学方法的应用。

Page 10: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2011,北京18.“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 F的大小随时间 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A . g B . 2gC . 3g D . 4g

评价:这是一个利用图像提取信息的图形题,利用图像的“点”找出最大拉力和重力

Page 11: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例:质量为 m=103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一初速度开始加

速运动,最后达到了一个稳定速度。上述全过程中其加速度 a 和速度的倒数( 1/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所给信息,不能求出的物理量有( )

A.汽车的功率B.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C.汽车所受到阻力D.汽车运动到最大速度所需的时间以恒定功率启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P

f mav

纵轴截距:当 1/v=0时, a=-2,根据函数关系式,有: 32 10f kg 横轴截距:当 a=0时, 1/v=0.05,则最大速度: 20 /mv m s

根据 f 和 vm,可以求出功率 P : P=f

vm=4×104W

这样利用截距是错误的!

1P f

ma

v m 保持功率不变

Page 12: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评价:利用图线的截距和斜率,结合函数关系,确定物理关系

策略七:关注图像

2 21 1

2 2mPt fs mv mv

根据动能定理,达到最大速度时:

1P f

ma

v m

图线的斜率:P

km

根据图像得: 240

0.05k

则: 44.0 10P km W 根据 P= f vm: f =2.0×103

N

Page 13: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⑴ 依据物理规律,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⑵区分物理过程或变化特点,分段讨论⑶分段画出图像

2 .做图题

Page 14: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例 1 ( 2007年西城一模)如左图所示,空间有Ⅰ区和Ⅲ区两个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 B,方向如图所示。两磁场区域之间有宽度为 s的无磁场区域Ⅱ。 abcd是由均匀电阻丝做成的边长为 L ( L>s)的正方形线框,每边的电阻为 R。线框以垂直磁场边界的速度 v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从Ⅰ区经过Ⅱ区完全进入Ⅲ区,线框 ab 边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求:⑴当 ab 边在Ⅱ区运动时,dc 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⑵线框从完全在Ⅰ区开始到全部进入Ⅲ区的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⑶请在右图的坐标系中画出从 ab 边刚进入Ⅱ区到 cd 边刚进入Ⅲ区的过程中, da两点间的电势差 Uda随时间 t变化的图线。其中 E0=BLv。

Page 15: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进 入 穿 过 穿 出分 段: 1→2 2→3 3→4电流方向: abcda abcda adcba电动势 E: -BLv +2BLv -BLv 电流 I :

电压 Uda: 4

Blv

R

2

4

Blv

R

4

Blv

R

0

4

E 0

2

E0

4

E

s

v

L

vL s

v

时刻 t: 0→

→ →

Page 16: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能用图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用图象描述复杂的物理过程,用图象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3.用图题

例 1.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 v0射入木块,最后子弹穿出木块。关于子弹与木块的作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A.子弹减少的动能等于系统增加的内能B.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系统增加的内能C.子弹克服阻力所作的功等于子弹减少的动能D.子弹克服阻力所作的功等于木块增加的动能与系统产生热量之和

Page 17: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例 2.用速度图象描述交变作用力的运动情况一个静止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 F---t 图像与对应的 v---t 图像

Page 18: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应用 F—t 的图象确定运动情况的方法① 利用 F—t图象,根据 F=ma,确定 a 的变化;

② 根据加速度的变化,画出 v—t图象;③ 根据 v—t图象,确定运动情况。

Page 19: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

1994试题如图, A 、 B是一对中间开有小孔的平行金属板,在两板间加一周期为 T的交变电压 u 。 B板电势 UB=0 , A板电势 UA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在 0 到 T/2时间内, UA=U0(正的常数);在 T/2 到 T的时间内, UA=-U0;在 T 到 3T/2的时间内, UA=U0。在 3T/2 到 2T的时间内, UA=-U0 ; ----现有一电子从 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域内,设电子的初速度和重力影响均可忽略。A.若电子是在 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 A板运动B.若电子是在 t=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 A板运动,时而向B板运动,最后打在 A板上C.若电子是在 t=3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 A板运动,时而向 B板运动,最后打在 A板上D.若电子是在 t=T/2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 A板运动,时而向B板运动

AB

Page 20: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七:关注图像例 :如图所示, A 、 B是一对中间开有小孔的平行金属板,两小孔的连线与金属板面相垂直,两极板间的距离为 l,两极板间加上低频交流电压, A板电势为零, B板电势变化规律 u=U0cosωt,现在有一电子在 t=0时穿过 A板上的小孔射入电场。设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则电子在两极板可能 ( )A、一直向 B板运动,最后穿出 B板,而不论 ω 、 l 为任何值B、以 A 、 B间的某一点为平衡位置来回振动C、时而向 B板运动,时而向 A板运动,但最终穿出 B板D、一直向 B板运动,最后穿出 B板,如果 ω小于某个值 ω0 , l 小于某个值 l0 BD

Page 21: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上海卷 29题:给出新的处理方法,用 lgT---lgL图像处理‘全国卷 23题:要求探究 1/a---m的截距与斜率的关系解决问题;江苏卷 11题:要求分段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找出 s---h的定

量关系;重庆卷:对实验过程给出动态评估;四川卷 23题:强调电路设计,增加了电表改装的考查;全国 1 卷,江苏卷:考查黑箱的探测和电阻的串、并联分析计算;

2012年实验考题特点 (31个实验 ) 1 .考查重点:突出实验操作、原理,设计思想、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2 .注重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有效数字及操作规范;突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3 .命题范围进一步拓宽,既考查课标规定的学生实验,又考查演示实验,同时考查实验创新。

4 .实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处理方法创新。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指导思想。

实验考查改革方向:以教材实验为主,在原有设计、装置(电路图)处理方法方面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

Page 22: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2011,全国23.( 10分)利用图 1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 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 t 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s(m)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0.950t(ms) 292.9 371.5 452.3 552.8 673.8 776.4s/t(m/s) 1.71 1.62 1.55 1.45 1.34 1.22

Page 23: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⑴若滑块所受摩擦力

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 v1、测量值 s 和 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⑵根据表中给出的数

据,在图 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 s/t-t图线;⑶由所画出的 s/t-t图

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 a=_______m/s2(保留 2位有效数字)。

s(m)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0.950t(ms) 292.9 371.5 452.3 552.8 673.8 776.4s/t(m/s) 1.71 1.62 1.55 1.45 1.34 1.22

Page 24: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测量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创新点:实验设计创新:斜面实验 测量方法创新:光电门处理方法创新:坐标变化 函数关系创新:公式变化

Page 25: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利用新的函数关系图象求物理量方法:

① 根据实验原理,建立所测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

③ 利用新的函数关系式和图象斜率、截距等计算所求物理量。

②改写表达式,表示为横、纵坐标所表示函数关系形式;

21

2ts v t at 20

1

2s v t at 0tv v at

1

2t

sv at

t

11.0

2k a

22 /a m s图线斜率的绝对值:

Page 26: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2010, 江苏10、( 8 分)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所用的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的量程较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⑴实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 ____.(选填“最大值”、“最小值”或“任意值”)⑵改变电阻箱的阻值 R ,分别测出阻值 R0=10Ω 的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U ,下列两组R 的取值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选填 1 或 2 )

方案编号 电阻箱的阻值 R/Ω1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2 80.0 70.0 60.0 50.0 40.0

Page 27: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

方案编号 电阻箱的阻值 R/Ω1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2 80.0 70.0 60.0 50.0 40.0

方案 1 :电流变化( 0.022A---0.043A), 电压表读数( 0.22V----0.43V)方案 2 :电流变化( 0.10 A---0.18A), 电压表读数( 1.0V----1.8V)比较:方案 2 电压表变化范围大,偏转角度大,误差小,比较合理。

0

9

10

EI

R R R

计算电流变化范围和电压表读数变化范围:

0U IR

Page 28: 策略六:关注高考命题新动向

策略八:关注实验⑶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绘出的 1/U--R 图像是一条直线。若直线的斜率为 k,在 1/U 坐标轴上的截距为 b,则该电源的电动势 E= ,内阻 r= (用 k 、 b 和 R0

表示)① 根据实验原理,建立所测物理量的

函数关系式;

0

( )U

E U R rR

E U Ir ②改写表达式,表示为横、纵坐标所

表示函数关系形式;0

0 0

1 R r R

U ER ER

⑶利用新的函数关系式和图象斜率、截距等计算所求物理量。

0

1

ERk

0

1 rb

E ER

0

1E

kR 0

br 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