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 案例研究一: 关于 GDP GDP 的核算 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的缩写,是指以货币 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的资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 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 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目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 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由于 GDP 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 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 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 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统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 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 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 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 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 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 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 GDP 核算始于 1985 年,主要是因应改革开放之需。在此之前,与计 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 MPS 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 划经济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1992 年间逐步向 SNA 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 源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自 1993 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再并列提供 MPS 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 SNA 体系。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 MPS 转向 SNA 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 GDP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相应地,在实际 核算中, GDP 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价值形态的 GDP 反应的是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 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也就是从统计学上讲 的生产法计算的 GDP;而收入法统计的 GDP 则是指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 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核算的角度观 察,就是收入法计算的 GDP;支出法计算的 GDP 则是从产品形态核算的最终使用 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具体计算公式为: 1)生产法计算的 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消耗)。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 加值相加,得到 GDP2)收入法计算的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

案例研究一: 关于 GDP 和GDP 的核算 · 国家和各个省区已经建立了年度支出法gdp的核算,季度核算还在研究试算中, 未对外发布数据。从支出法的核算内容来看,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

案例研究一: 关于 GDP 和 GDP 的核算

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的缩写,是指以货币

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的资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

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

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目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

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由于 GDP 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

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 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

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统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

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

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

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

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

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 GDP 核算始于 1985 年,主要是因应改革开放之需。在此之前,与计

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 MPS 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

划经济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1992 年间逐步向 SNA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

源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自 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再并列提供 MPS

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 SNA 体系。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 MPS 转向

SNA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

GDP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相应地,在实际

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价值形态的 GDP反应的是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

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也就是从统计学上讲

的生产法计算的 GDP;而收入法统计的 GDP则是指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

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核算的角度观

察,就是收入法计算的 GDP;支出法计算的 GDP则是从产品形态核算的最终使用

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具体计算公式为:

(1)生产法计算的 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消耗)。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

加值相加,得到 GDP。

(2)收入法计算的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2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 GDP。

(3)支出法计算的 GDP=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

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GDP 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

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 GDP应该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是对

同一事物核算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在实际情况并不尽然,由于资料来源的差

异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不同,三种方法计算的 GDP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

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 GDP为准。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负责 GDP 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

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 GDP 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 GDP则由各省、

市统计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 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 GDP数据并

不相等,这主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

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

序和技术处理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

的要求,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GDP 作为一定阶段内生产的最终成果,对其进行核算对政府部门宏观经济管

理、一般公众了解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以及研究者进行研究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具体而言,决策者可以通过一定阶段内的 GDP数据分析,运用政策工具对

宏观经济进行微调,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合理增长。可以利用 GDP或人均

GDP数据来研究诸如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生产率问题等;

一般公众可以通过 GDP的增长数据的分析,大概知道什么领域或行业较为繁荣,

国家鼓励什么行业或领域,自身的就业和工资在什么行业最容易获得等等;对于

研究者而言,GDP将为他们提供实证分析和模型预测的基础数据,使他们可以根

据理论对经济运转的合理性作出逻辑上的判断,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见或对

现存的经济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GDP虽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

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但它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而无法全面反映效益、

福利等其他与发展相关的指标。GDP 核算本身在核算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是指在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口径范围、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还存在

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算体系和核算实务都面临的问

题。

尽管仍存在着上述问题和不足,但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测度

指标,GDP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研究

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将随着其不断完善和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3

细化的过程在宏观生产数据的生产和专业数据质量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案例研究二:支出法核算 GDP 的框架

我国 1989 年开始开展支出法 GDP 试行工作,1995 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

计年鉴》中对外首次公布了 1978—1994 年国家支出法 GDP 数据和 1993 年 30 个

地区支出法 GDP 数据。2000年以来,根据联合国 1993年 SNA有关规定,对支出

法 GDP核算方法进行了多次改进和修订,是中国核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国家和各个省区已经建立了年度支出法 GDP的核算,季度核算还在研究试算中,

未对外发布数据。从支出法的核算内容来看,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

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通常情况下,初步核算的数据于次年 5 月在《中国统计摘要》上发布,而初

步核实数据,于次年 9 月在《中国统计提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最终

核实数据,于隔年 5月和 9月在《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提要》和《中国

统计年鉴》上发布。

在经济普查年份,由于发现对支出法 GDP 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数据资料,或者

由于计算方法、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还要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和发布。在做上

述数据调整时,既要修订 GDP总量,也要修订增长速度。我国曾于十一五期间对

GDP数据进行过重要修订。

表 1:GDP 及其结构年增长指标调整(单位:%)

年份 数据类型

GDP 各个产业 人均

GDP 总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2005

普查后修

订数据 11.3 5.2 12.1 11.6 16 12.2 10.7

普查前修

订数据 10.4 5.2 11.7 11.6 12.6 10.5 9.8

初步核实

数据 10.2 5.2 11.7 11.6 12.6 10 9.6

2006

普查后修

订数据 12.7 5 13.4 12.9 17.2 14.1 12

普查前修

订数据 11.5 5 13 12.9 13.7 12.1 11

初步核实

数据 11.1 5 13 12.9 13.7 10.8 10.5

2007 普查后修

订数据 14.2 3.7 15.1 14.9 16.2 16 13.6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4

普查前修

订数据 13 3.7 14.7 14.9 12.8 13.8 12.5

初步核实

数据 11.9 3.7 13.4 13.5 12.6 12.6 11.4

2008

普查后修

订数据 9.6 5.4 9.9 9.9 9.5 10.4 9.1

初步核实

数据 9 5.5 9.3 9.9 7.1 9.5 8.4

2009 初步核实

数据 9.1 4.2 9.9 8.7 18.6 9.3 8.6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在支出法核算中,一些衍生指标包括消费贡献率、资本形成贡献率、净出口

贡献率,最终消费对 GDP增速贡献的百分点、资本形成对 GDP增速贡献的百分点

以及净出口对 GDP增速贡献的百分点。具体来看,三大需求对 GDP的贡献率计算

公式如下:

消费贡献率=消费/GDP

投资贡献率=投资/GDP

出口贡献率=出口/GDP

图 1: 支出法计算的 GDP 核算框架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年 GDP 实际增速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就等于三大需求对 GDP 实际贡献

的百分点。下表反映了自 1978年以来三大需求对 GDP的贡献率。

表 2:支出法计算下三大需求对 GDP 贡献率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 货物和服务净出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5

口贡献率(%)

1978 39.4 66 -5.4

1979 87.3 15.4 -2.7

1980 71.8 26.5 1.8

1985 85.5 80.9 -66.4

1990 47.8 1.8 50.4

1995 44.7 55 0.3

2000 65.1 22.4 12.5

2001 50 50.1 -0.1

2002 43.6 48.8 7.6

2003 35.3 63.7 1

2004 38.7 55.3 6

2005 38.2 37.7 24.1

2006 38.7 42 19.3

2007 40.6 39.7 19.7

2008 45.7 45.1 9.2

2009 52.5 92.3 -44.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表可以看到,消费对 GDP 的贡献比投资和净出口稳定,资本形成和净出

口的波动则相对较大。消费和资本形成对 GDP 的贡献始终是正值,但净出口对

GDP的贡献有时是正的,有时是负值。我们也能观察得到,2008年底四万亿刺激

政策出台以后,对 GDP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形成,当年对 GDP的贡献高达 92.3%,

而净出口的负贡献则高达 44.8%。

如果再具体到当年 GDP 增长中三大需求贡献的百分点,如下表,就可以清楚

看到三大消费的结构变化。

表 3:支出法计算下的三大类需求对 GDP贡献的百分点

最终消费支出拉

动(百分点)

资本形成总额拉动

(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

净出口拉动

(百分点)

当年实际 GDP

增长率

1978 4.6 7.7 -0.6 11.7

1980 5.6 2.1 0.1 7.8

1985 11.5 10.9 -8.9 13.5

1990 1.8 0.1 1.9 3.8

1995 4.9 6 0 10.9

2000 5.5 1.9 1 8.4

2001 4.1 4.2 0 8.3

2002 4 4.4 0.7 9.1

2003 3.5 6.4 0.1 10

2004 3.9 5.6 0.6 10.1

2005 4 3.9 2.5 10.4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6

2006 4.5 4.9 2.2 11.6

2007 5.3 5.1 2.6 13

2008 4.1 4.1 0.8 9

2009 4.6 8 -3.9 8.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案例研究三: 生产法核算 GDP

前面提到,中国是用生产法核算的 GDP,生产法计算的 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或消耗的增加值。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增加值是自下而上按照各个行业逐步加总

而成,因此,生产法计算的 GDP实际上就是将各个产业的增加值加总得到的总值。

通产情况下,国家统计局根据将行业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又可以分为 17个左右的二级行业,17个二级行业还可以

再进一步分为三十八个三级行业。

表 4:生产法计算的 GDP 数据 单位:亿元

年 份

国 民

总收入

国内生产

总 值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 业 建筑业

1978 3645.2 3645.2 1027.5 1745.2 1607.0 138.2 872.5 381

1979 4062.6 4062.6 1270.2 1913.5 1769.7 143.8 878.9 419

1980 4545.6 4545.6 1371.6 2192.0 1996.5 195.5 982.0 463

1981 4889.5 4891.6 1559.5 2255.5 2048.4 207.1 1076.6 492

1982 5330.5 5323.4 1777.4 2383.0 2162.3 220.7 1163.0 528

1983 5985.6 5962.7 1978.4 2646.2 2375.6 270.6 1338.1 583

1984 7243.8 7208.1 2316.1 3105.7 2789.0 316.7 1786.3 695

1985 9040.7 9016.0 2564.4 3866.6 3448.7 417.9 2585.0 858

1986 10274.4 10275.2 2788.7 4492.7 3967.0 525.7 2993.8 963

1987 12050.6 12058.6 3233.0 5251.6 4585.8 665.8 3574.0 1112

1988 15036.8 15042.8 3865.4 6587.2 5777.2 810.0 4590.3 1366

1989 17000.9 16992.3 4265.9 7278.0 6484.0 794.0 5448.4 1519

1990 18718.3 18667.8 5062.0 7717.4 6858.0 859.4 5888.4 1644

1991 21826.2 21781.5 5342.2 9102.2 8087.1 1015.1 7337.1 1893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7

1992 26937.3 26923.5 5866.6 11699.5 10284.5 1415.0 9357.4 2311

1993 35260.0 35333.9 6963.8 16454.4 14188.0 2266.5 11915.7 2998

1994 48108.5 48197.9 9572.7 22445.4 19480.7 2964.7 16179.8 4044

1995 59810.5 60793.7 12135.8 28679.5 24950.6 3728.8 19978.5 5046

1996 70142.5 71176.6 14015.4 33835.0 29447.6 4387.4 23326.2 5846

1997 78060.9 78973.0 14441.9 37543.0 32921.4 4621.6 26988.1 6420

1998 83024.3 84402.3 14817.6 39004.2 34018.4 4985.8 30580.5 6796

1999 88479.2 89677.1 14770.0 41033.6 35861.5 5172.1 33873.4 7159

2000 98000.5 99214.6 14944.7 45555.9 40033.6 5522.3 38714.0 7858

2001 108068.2 109655.2 15781.3 49512.3 43580.6 5931.7 44361.6 8622

2002 119095.7 120332.7 16537.0 53896.8 47431.3 6465.5 49898.9 9398

2003 135174.0 135822.8 17381.7 62436.3 54945.5 7490.8 56004.7 10542

2004 159586.8 159878.3 21412.7 73904.3 65210.0 8694.3 64561.3 12336

2005 183618.5 184937.4 22420.0 87598.1 77230.8 10367.3 74919.3 14185

2006 215883.9 216314.4 24040.0 103719.5 91310.9 12408.6 88554.9 16500

2007 266411.0 265810.3 28627.0 125831.4 110534.9 15296.5 111351.9 20169

2008 315274.7 314045.4 33702.0 149003.4 130260.2 18743.2 131340.0 23708

2009 341401.5 340902.8 35226.0 157638.8 135239.9 22398.8 148038.0 25608

2010 403260.0 401202.0 40533.6 187581.4 160867.0 26714.4 173087.0 2999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案例研究四: 收入法核算 GDP

前面提到,收入法计算的 GDP也是各增加值之和=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

表 5:2007 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

行业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农、林、牧、渔业 286591737.7 271816270 478020 14297447.67

采矿业 137997922.1 48631486.82 25163430.63 14993059.23 49209945.4

食品、饮料制造及

烟草制品业 101784535.6 30907477.62 32419380.37 14051519.74 24406157.84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8

纺织、服装及皮革

产品制造业 89462465.64 37411997.25 19060065.88 8461686.156 24528716.36

其他制造业 112437211.3 30152182.72 16872715.61 8899700.765 56512612.17

电力、热力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 93579145.46 23423403.37 12181448.37 39861979.9 18112313.82

炼焦、燃气及石油

加工业 39741589.5 11886364.35 10729269.37 7920344.947 9205610.822

化学工业 125928153.7 37806573.56 24193076 17930339.65 45998164.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2645313.72 21955535.44 13519527.24 8191780.785 18978470.25

金属产品制造业 156156841.5 43715156.2 38750746.6 21390815.37 52300123.31

机械设备制造业 280085110.4 99998540.28 59209569.25 32159130.37 88717870.46

建筑业 145134512.8 74053206.63 18003673.45 7756881.385 45320751.34

运输仓储邮政、信

息传输、计算机服

务和软件业

210037536.5 51981000.1 17670207.33 53504991.37 86881337.67

批发零售贸易、住

宿和餐饮业 228991578.4 57264921.09 48203024.41 17640732.72 105882900.2

房地产业、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 161267179.5 26565094.05 22886202.05 72454981.12 39360902.29

金融业 134312834.6 34887740.74 15160685.77 1938269.181 82326138.92

其他服务业 294284442.5 198016050.1 10686190.38 31101661.7 54480540.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1 年)

在表 5 中,将每一行中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盈

余加总,就得到每一行业的增加值,然后将每一行业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当年

用收入法计算得到的 GDP数据。

案例研究五:透视中国 GDP 含金量

近年来,中国的 GDP先后超越数个 G7国家,直逼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

在华丽数字的背后,这些 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GDP 一半以上为投资拉动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衰退,对外需求骤减,严重影响到中国

经济增速。随着中央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去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投资热浪

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去年 7 月 16 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称,2009 年上半年,投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9

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87.6%,拉动 GDP增长 6.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

献率为 53.4%,仅拉动 GDP增长 3.8 个百分点。

最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2.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30.1%。不仅增速较上年加快 4.6 个百分点,占当年 GDP 的比重也上升至 67%,

意味着仅仅投资就占据了 GDP的三分之二。

据了解,受巨额投资的驱动,钢铁、水泥、纺织等行业产能出现了严重过剩,

使资金和能源造成极大浪费。加上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着“时滞”,投资过热问题

没能及时抑制。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局

面。

事实上,GDP 所能见证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要从全局角度来

判断经济增长的素质,离不开对质量和效益的关注。

有关专家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一次暴露了中国经济在结构和布局上的

“软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中,存在内需疲软

和过度倚重投资的问题;在三个产业梯次中,存在第三产业比重长期过低的问题;

对于能源和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亦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的明显弊病。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让经济增长速度与所付出的资金、能

源、环境代价保持在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范围内,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更加良性

和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长期考验。

GDP 里应有哪些“含金量”

对于 GDP 的含金量,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表示:单位

GDP 牺牲的环境越小,对生态的冲击越小,GDP 含金量越高。现在的 GDP 在统计

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并没有考虑进去。这在一定程

度上会影响 GDP 的含金量。

GDP 的大小跟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越大,其含金量越高。这

种方法是用“单位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各省 GDP 的含金量。

据了解,目前我国 GDP的统计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和支出法。就支出法而言,

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 GDP的增长比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得快。对此,中国社会

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我们 GDP 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

包括投入和产出的效果不太好。

“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的目标只是想靠投资拉动 GDP 增长,投资需要占用大量

的资源,而增长方式又不合理,其结果是很多的投资才能生产出比较少的产值。

同时,这种投资大部分投向对居民收入提高没有直接效果的大项目上,虽带来了

巨大的 GDP增长,但减少了资源可利用性,居民收入也没有太大提高。”袁钢明

解释说。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0

跟 GDP 含金量直接相关的指标就是居民收入。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

居民收入占 GDP 的 60%,剩下的非居民收入应该占 GDP 的 40%;但是中国刚好是

倒过来的,中国居民收入占 GDP 的 40%,剩下的 60%是非居民收入。比较合理的

结构,应该是居民收入占 GDP的 60%。

上海 GDP 含金量最高

那么,怎样能计算出 GDP 的含金量呢?杨开忠提供了对应的计算公式:先计

算出“人均 GDP”,即用“当地 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

收入”除以“人均 GDP”,得出的“单位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

GDP的含金量。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又将如

何计算出呢?统计学专家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体的计算方法是: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

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GDP 含金量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海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

西藏、广东、重庆、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吉林、福建、湖北、四川、山西、

甘肃、辽宁、天津、宁夏、江苏、陕西、青海、河北、河南、山东、新疆、内蒙

排名靠前的东部省份居多,排名靠后大都是中西部省份,与我国区域经济的

发展状况基本吻合。在这里,人均 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

也就是说,人均 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还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数据还显示:GDP高的省份,GDP 含金量排名并不靠前,很多还很靠后。2009

年,GDP总量前 5名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其对应 GDP 含

金量排名则为:第 8位、第 23位、第 28位、第 5位、第 27位。值得注意的是:

2009年海南省的 GDP总量排 28位,其 GDP含金量则为第 3位。

1995 年—2007 年期间,我国 GDP 平均增长 9.6%,而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

长 8.8%,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5.5%;美国经济在 1995 年—2008 年 GDP 平均

增长 2.9%,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5.4%。因此,虽然美国经济增长远低于我国 GDP

的增长,但是人均收入的增长是 GDP 增长的两倍左右。

再如鄂尔多斯和香港。鄂尔多斯在 2008 年的人均 GDP 是 10 万元,而香港

是 20.9 万元,在 2008年 GDP的增长率分别是 22.9%和 3.9%。可以想象,不用 5

年鄂尔多斯的人均 GDP 会超过香港。但是我们比较这两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

入,2008年鄂尔多斯是 1.9万元,而香港是 18万元。这正是为什么居民虽感觉

到 GDP增长,却没有带来相应幸福感的原因。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 3月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1

案例研究六: GDP核算误差 1.4 万亿:“GDP 至上”造成过度激励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这并非今年独有的现象。实

际上,每年都会出现地方 GDP汇总数据超过国家统计数字的状况。而在近十年的

统计中,今年的差距还不算最大,该现象第一次引起舆论关注是在在 2004年。

2006 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4年,这种差距

达到了 3.9个百分点,造成的 GDP总量差距高达 26582 亿元,相当于我国西部地

区十一省一市的 GDP总量。该现象一度引起国务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国际经济指标和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一文中也

曾有过说明,从 2000年到 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 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

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 1.7、2.0、2.6和 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

年扩大趋势。

如今,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GDP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核心指标,

其核算中的误差自然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而误差背后的原因,仅仅是技术因素

吗?

误差能否避免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本刊,我

国 GDP核算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就是地区和国家分别独立核算。由于各地在估算

GDP时存在很大差异,地区和国家的 GDP核算,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蔡志洲进一步解释说,地方对 GDP 的估算是拿出一套数据,按照自己的系数

来估算出一个结果。而国家估算 GDP 不会要地方现成的结果,而是要地方的原始

资料。

“国家是把全国作一个统一的基数来估算,以多年普查的数据加在一起来核

算。在这种模式下,即使拿到的基础数据一样,因为国家和地区计算的模型不同,

仍然会有偏差。”

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资料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

在刘尚希看来,GDP客观存在的误差,随着经济体量的迅速增加会不断扩大。

更重要的是,在总量和门类上变化极其迅速的经济领域,我国本来就不太健全的

统计工作更加捉襟见肘。

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对第三产业的统计。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两三年

就要做一次增加值的统计,对整个 GDP数据进行修正。但由于第三产业比较散、

小且流动性大,还是容易漏报。这就会导致 GDP总量偏小,往往需要通过经济普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2

查来矫正。

2004 年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 2003 年的 GDP 最终核实数

据,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 696亿元,增幅相应也提高了 0.4个百分点。

而引起 GDP 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数据的调整。最终核实后的第三

产业增加值,相比此前的初步核算数增加了 1519 亿元,这一数字占了经过最终

核实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约 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在澄清今年上半年 GDP 核算误差时也

表示,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未建

立。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

到 GDP上。

GDP 的长官意志

不可否认,目前的统计体系确有不完善之处。然而,业内专家在接受本刊采

访时均表示,在外部因素上,GDP至上的考核体制所造成的过度激励,是 GDP 误

差的根本原因。

“各地在 GDP 的导向上有明显的问题。”刘尚希表示。

这种问题,可以解释为一种普遍的心理:GDP 排名只能提前,不能后移。各

地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需要,对 GDP 看得很重,不排除在统计时出现高估。

那么,GDP 的考核压力究竟有多大?蔡志洲作为长期接近统计部门的学者,

对此有深刻体会。在他看来,目前,国家和省一级的统计部门受到的压力较小,

但在基层,特别是县一级的统计部门,受到 GDP考核的压力很大。

“有一个县为了招商引资,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招商指标分给每一个人,

甚至宣传部门的干事,都要完成。结果完不成,就有人虚报数据。但这个虚假数

据没人追究。于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块,这个县不停地往上加码,招商引资这

一块加得很大,县长以此为荣,总结说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成果。”蔡志洲说,

这是 GDP 背后的长官意志。

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基层部门在 GDP 上拼命加量,在已经走样的基础数据上

做统计,肯定要出问题。按照《统计法》规定,申报数据不严格,本应追究相关

部门责任。但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相当不力。

GDP 核算的监管主要依靠统计部门自身的力量,然而,目前,地方统计部门

基本处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统计资料需要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

筛选认可,才能送到上一级管理机构。如此,专业统计人员未必有对统计资料真

伪的决定权。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级经济师胡少维曾撰文指出,为了在 GDP 指标上占据

相对优势,不少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入了 GDP的“注水”行列。其结果是,处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3

于信息劣势的中央政府,很难准确考察统计指标的真实性,即便认真起来,也法

不责众。

资料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案例研究七:GDP与 GNP——全球经济一体化

以前各国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所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1993 年

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以后一律不用 GNP,而改用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与

GNP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把 GNP改为 GDP呢?在这两个词的改变中包含了

极为深刻的含义。从字面上说,GDP 和 GNP都是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

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关键在于对“一国”的解释不同。GDP的“一国”

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只要在某一国的领土上,无论是本国人

生产的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是该国的 GDP。GNP 的“一国”是指一国的公民。

这就是说,只要是一国的公民,无论在国内生产的,还是在国外生产的,都是该

国的 GNP。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这两者之间有固定的关系。这就是说在 GNP中加上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值(外企在本国的产值)减去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产

值(本国企业在外国的产值)就是 GDP。或者说 GDP中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

的产值加上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产值就是 GNP。一般国家 GDP与 GNP在数值上

的差额也就 1%-2%左右。

既然这两者之间有数量上确定的关系,从一个可以推算出另一个,而且差别

又不大,为什么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把过去用的 GNP 改为 GDP,实际上已经放

弃了 GNP 这个概念,而且,各国也都这么做了呢?

从 GNP变为 GDP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变化,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这个重要的

趋势。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产

品很难分清是哪一国生产的。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福特牌伊斯柯特型汽车,

零部件来自 15 个国家,你说是美国公民的产品呢,还是外国公民的产品?看看

当今世界,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由一国公民生产的。别说飞机、电脑这种复杂

的产品了,就连巨无霸汉堡包这种东西也很可能牛肉是欧洲的,面粉是加拿大的,

番茄酱来自墨西哥,而生菜来自美国。你说这只小小汉堡包是哪国公民的产品?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无法分清某种产品是哪个人或企业生产的。今天的全球

一体化使人们无法分清某种产品是哪国人生产的,也许将来我们都无法分清某一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4

种产品是哪个星球的人生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也无必要分清哪一国人

生产了什么,因此,用 GDP代替 GNP 不仅在统计上简便,而且也是对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反映。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种名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过去人们强调

的是民族工业,即由本国人所办的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往往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

的口号,颇有号召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工业应该用境内工业的概念来

替代。境内工业是在一国领土上所兴办的工业,无论是国人办的,还是外国人办

的,还是合资的。外国企业雇用本国工人,繁荣本国经济,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又解决了国内资本不足,还依法纳税,何乐而不为?

GNP 变为 GDP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八: 国内消费构成与指标解析

基于统计局入户调查信息,以及分行业增加值的信息,此处重新梳理全社会

最终消费的构成。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居民支出包括生产性支

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其中消费性支出包括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

活消费的全部支出,以国家统计局城乡入户调查统计为基础,结合人口普查对居

民消费进行估算。

而公共消费支出是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

劳务的支出。其中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是主要部分。政府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

和转移性支出,而购买性支出又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基于政府财

政支出和各行业增加值,对政府的最终消费进行估算,有助于对全国消费构成形

成整体和相对全面的认识。

1 自上而下对政府最终消费构成估算

随着政府财政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消费持续增加,2010 年达到 5.36 万

亿,2011 年会在 7 万亿左右。同时在全社会最终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也持续提

高,2010 年已占消费总额的 28.7%,2011 年会达到 30%以上,是过去二十年来

的最高值。这既体现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程度越来越深的基本现实,也反映

出国内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积极变化。

政府消费具体包含了两部分支出:(1)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

出,其中既有正常行政活动产生的消费,也包括广为诟病的三公消费支出(包括

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臵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

消费);(2)政府免费或低价向居民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诸如教育、卫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5

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国防外交、文化体育和娱乐、一般公共管理等各种社

会公共服务。这些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增加,基本反映了政府保民生促和谐

的政策方向。 2011 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包括医疗、教育、就业、

住房等民生问题,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

出的位臵上。这将促使政府消费支出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2 自下而上居民入户调查呈现的消费结构

在居民消费支出方面,城乡居民入户调查提供相对清晰的支出分布。其中,

农村居民给出了八大类支出的具体金额,而城镇居民则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明细。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城镇常住居民人数达到了6.7 亿人,与农村人口数

量相当。结合这两方面的信息,可得到国内城乡居民最终消费的支出结构。

食品是最大的支出项,占比超过了居民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一。在最终消费的

具体构成中,我国居民最大的支出项就是食品,在剔除外出就餐后,其他部分食

品消费金额为4.1 万亿元。而我国农业增加值约为3 万亿元,绝大部分来自于农

产品种植与畜牧养殖业,与城乡居民的食品支出基本相对应。农业三万亿元的产

值,再加上物流、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的增加值,与四万多亿的城乡居民消费

支出额比较匹配。在服务业方面,以全社会的教育支出作为样本进行比对。按照

入户调查的结果,2010 年城乡居民的教育支出合计约6100 亿元,加上政府的教

育投入,全社会教育方面的消费额达到1.36 万亿元,剔除其中的文教用品实物

消费后,与教育行业1.2 万亿左右的增加值也比较相近。在食品和教育这两个具

体领域里,对居民消费支出与相关行业增加值比对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入户调查

基本能够反映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的结构。

3 政府公共服务占全社会消费30%,是重要增长动力

将居民支出与政府消费合并后,得到支出法核算GDP下最终消费的具体结构。

在各项消费中,实物消费支出占比接近一半,其余50%多是各种服务,由于在实

物消费支出中实际上还包含了物流仓储、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增加值,服务业在消

费中所占的比重会比50%更高。

在最终消费支出的各组成部分中,单一占比最大的仍然是食品,达到消费总

额的22%,其中,肉禽及制品与外出就餐支出分别占到总消费支出的5%左右。其

他比较重要的消费项包括交通、居住、公共管理等。

2011 年政府消费支出在总消费的占比接近30%。除了由政府提供的工商、司

国民收入核算的案例研究

16

法、公安、国防等各种政府公共服务外,还包括教育、医疗、文体等社会公共福

利。近几年来政府财政实力不断提升,在民生相关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是提

升国内经济最终消费率的重要驱动力。

思考问题:

1. GDP核算有何意义?

2. GDP核算有几种方法?解释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 GDP的“含金量”和“贡献率”有什么关系?

4. 中国GDP的核算中,消费占比有何变化?

5. 如何从GDP数据看我国经济增长?

6. 根据支出法核算GDP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